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调研报告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本体财产成效突出。本体财产指从体育竞技培训、体育彩票销售、体育休闲效劳为主体的体育效劳业。年以来,体育因羽毛球等活动项目竞技成果明显而享誉全国,并带动了体育人才培训市场、群众健身休闲市场和包罗体育彩票销售在内的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
一是羽毛球活动在体育财产发展中处于抢先位置。羽毛球项目完成了我市奥运会金牌零的打破,具有普遍的群众基本,积年来参加人数不时添加。当前除市羽校和安化羽校两支专业队外,全市良多部分、单元、学校都已构成较为不变的羽毛球活动人群。市域内民营本钱运作的健身场合,绝大局部开设有羽毛球项目。二是体育彩票已成为独具特征的体育消费。我市大型体育活动飞腾迭起,体育越来越遭到人民群众喜爱,体育彩票各销售站点单机销量已超越福利彩票。三是体育培训市场逐渐构成。先后培育了5位世界冠军和一多量全国冠军。在省“九运会”上跻身全省“三强”,在省“十运会”上发明了湖南羽毛球发展史上的“景象”。竞技体育的崛起,促进了我市体育培训市场的构成。市羽校培训的活动员除国内11个省(市)外,还有的曾来自越南、塞舌尔等国家。四是体育人群日益扩展。年以来,全市总计举行县级以上大型群众性活动会82次,单项竞赛940余场。延续十年举行“群众活动会”,为体育财产发展培养了厚实的群众基本。
(二)起劲盘活场馆资产,获得了优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以来,全市一多量符合国际竞赛规范的体育场馆接踵建成,建立总投资超越了开国以来前50年的总和。当前全市共有规范体育场地1321个,个中体育场24个、体育馆11座、灯光球场32个、水上体育场1个、高尔夫球场1个。奥林匹克公园、秀峰公园、沿江风景带以及小区健身设备不时完美,为群众就近磨炼供应了优越前提。
奥林匹克公园是国内独一以体育为主题的4A旅行景区。公园年对社会开放以来,先后承办了一系列高规格体育赛事和文艺上演,开展了丰厚多彩的群众文艺体育活动,累计创收余万元,已逐步凸显其体育竞技、全民健身、会展上演、休闲旅行的功用效应。与公园隔路相望的梓山湖高尔夫球场,占地2400亩,由民营本钱投资13亿元建成。当前高尔夫球场采用会员制的发展形式,首要面向长沙等周边城市高消费群体。
(三)很多高规格体育赛事激活了竞赛扮演市场。年省“九运会”后,接踵承办了全国“五城会”局部竞赛、年和年“世羽赛”等高规格体育赛事,累计承办省级以上大型体育竞赛120余场(次),招待了国家羽毛球队雅典奥运汇集训,并被确定为国家队练习基地。一系列高规格体育活动共吸引了近15万人次直接参加。个中延续两届“世羽赛”,共吸引了16个国家和地域的150多名羽毛球顶级选手参赛,多名各级指导和新闻界、企业界伴侣来调查,河南、陕西、山东、北京、广东、辽宁等地球迷协会纷繁组团观看竞赛,现场观众累计超越6万人次,国表里7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竞赛盛况,拜访网站人数比从前同期增进60%。
凭仗体育手刺,遭到全省、全国甚至世界的普遍存眷,为赛事举行开拓了新的筹资渠道,促进了体育财产全体规划不时扩展。办赛筹资的外向度不时进步,资金起原由市内为主已逐渐过渡到市外为主,竞赛扮演市场发育水平不时进步,已成为宣传企业产物、推介城市品牌的首要载体之一。
(四)体育财产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一是促进了城市基本设备改善。申办省“九运会”以来,城市建立速度大幅度进步,中间城区南扩40平方公里,南城区“五纵五横”骨干道悉数拉通,大路扩容提质,整个城市功用和档次不时提拔。二是促进了旅行业发展。全市星级宾馆的添加,黄金旅行线路确实定,4A旅行景区的评定,无一不打上了体育的烙印。省“九运会”时期,招待搭客10万人次,执行旅行综合收入5000万元。有材料显示,近两年大型体育赛事时期的旅行综合收入甚至超越了“黄金周”,体育竞赛扮演市场曾经成为全市旅行综合收入的首要增进点。三是促进了招商引资。仅依托省“九运会”平台,签约投资项目22个,引进资金11.46亿元。凭仗体育品牌资本,环奥林匹克公园带已成为投资热土。四是促进了文明财产发展。的新闻、出书、播送、电视,历来与本乡体育密不成分,体育文明是城市文明的主要构成局部,成为了文明财产化运作傍边的首要内容之一。
二、根本经历
(一)必需坚持“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赛形式。近年来承办赛事,坚持“县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竞赛扮演市场规划不时扩展。“县政府主导”重在导向、协调,便于整合各有关部分资本,集中力气办大赛。“市场运作”关键是应用市场装备资本,筹集办赛资金,促使办赛方进步效劳质量和办赛程度,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解除县政府办赛经费不足的后顾之忧。“县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是办赛成功的两个主要环节,相辅相存,缺一不成。在国内里小城市承办体育赛事遍及亏本的大情况下,的办赛形式被不少兄弟城市借鉴。年市体育局招待上门请教办赛经历的来客13批(次),触及7省(市)10个城市。
(二)必需坚持施行“金牌带动”计谋。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财产是整个别育事业的三个“车轮”,竞技体育在个中起到关键的驱举措用,是体育事业的中心局部。因为竞技体育能吸引很多的部分参加,触及交统统讯、电视告白、场馆建立等很多环节,进而决议了体育财产可以带动和推进相关社会活动的不时深化和发展。这种联系关系带动功用,还也使竞技体育占有了体育财产的中心位置。近年来,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坚持不懈地施行“金牌带动”计谋,注重做好打基本、增潜力的工作,后备人才层出不穷,国际赛场捷报频传,成功打造了城市的体育手刺。由于体育,遭到了世人的深度存眷;由于遭到存眷,体育才有了财产运作的人气、言论、市场和资本,才有了发展的本钱。
(三)必需坚持效劳大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体育财产自身具有较强的乘数效应,据国家计算部分测算,每添加1万元体育财产的总产出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添加2.71万元。鼎力发展体育财产,不只促进体育事业发展,还还会带动国民经济其他部分的发展。因而,体育财产只要归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情况中,才干博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才有更大的作为。近年来,在发展体育财产时,一直坚持效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重点宣传推介,为发展造势,为旅行、文明及相关财产发展搭台,打造了可资借鉴的财产发展形式。
三、加速体育财产发展的考虑
体育财产所储藏的宏大商机,所带来的巨额利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法到这个新兴财产的宏大魅力。体育财产该当掌握前史时机,勇于理论,变革创新,完成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创新机制,昌盛体育健身效劳市场。一是充分发扬国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功用。虽然全市公共体育场馆绝大局部已面向社会开放,但因为治理程度不高、运营方法陈腐、人员负担繁重,未能发扬最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该当依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在包管国有体育场馆产权不变、体育功用不变、公益性不变的前提下,整合伙源、一致治理,逐渐完成一切权和运营权别离,进步综合经济效益。鼎力倡议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元、学校的体育设备有偿低费面向社会开放,完成体育资本的社会共享。二是积极鼓舞境外和民间本钱进入体育健身效劳市场。放宽市场准入前提,增强营业指点和政策搀扶。然后逐渐树立以体育俱乐部、体育会所、高尔夫活动项目为主体的高端市场,以公共体育场馆、城区通俗体育运营场馆为主体的中端市场,以及以学校、社区配套体育健身场合为主体的低端市场。构成结构合理、门类较多、条理清楚的体育健身效劳系统。
篇2
本文作者:谭冬平1陈伟敏2作者单位: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市场人才需求
(1)存量规模缺口大,区域失衡。本次调研,我们走访了广东省教育厅、各县市教育局和基础学校。广东省有21552所中小学、现有体育教师51605名,兼职教师19029名,仅小学尚缺编体育教师14866名;全省有1.1万余所幼儿园,规范后的幼儿教育需要大量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存量总体规模缺口大。但从区域上看,广州和珠三角等地区体育教师相对饱和,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体育教师缺口巨大。以汕头朝阳区为例,汕头口朝阳区352所中小学,只有1021名体育教师,小学体育教师缺编743名,该区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反映已经有10年没有招到小学体育教师,师生比例达1∶600以上,班师比达18∶1。根据汕头市的实际情况,原则上小学按每周16~18节课配备1名体育教师,按照这个配备比例,目前小学的师生比、班师比严重失调。(2)供求不对接。广东省就小学教师缺编人数达1.4万多名,幼教体育岗位空缺更多,但这些岗位对体育师资的能力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调研中,各级各类学校反映,理想的体育老师是既要有地区体育文化特色,且能兼顾从事学校文体、艺术活动、卫生监护等多种工作的指导、教学工作。在扩招中蓄积的体育专业学生规模并不在少数,但在扩招中也伴随着生源质量的下滑和培养质量的把关不严,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能力上相对较差。一方面,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需求单位所需的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又很难招到。(3)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随着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面逐年延伸,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不断拓展。最近几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涵盖了各级各类学校,并向公务员系统、健身娱乐行业、私营企业和农村基层辐射,就业面正在拓宽[2]。但省教育厅的资料也显示,2008~2011年间,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73%降至68%,相差5个百分点,初次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受中高考科目设置的影响,体育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二是体育教师配备制度性缺失,学校在配备体育教师时无充分依据;三是现在一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较差,培养的部分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四是部分学生不愿去县镇和农村中小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
社会要求体育教育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
此次调研中,有90%以上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体育教师认为现代体育教师应该“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改进教学行为”,并且应该“拓宽知识面、提高能力,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以适应新的培养模式,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实施。调查中发现广东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中体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体育专业基本知识、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专项基本训练知识均属好——较好的层次;一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类知识方面却存在一定的缺陷;外语应用以及计算机应用为急需补充和提高的知识(见表1)。而在工作中运用最多的专业知识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运动专项基本理论、体育类教学基本知识、运动训练方基本知识、体育竞赛方法学知识、体育健身方法学知识。近年相关的教育用人单位在人才考核和教师招聘上主要强调:(1)对人才综合能力、专项技能的考核;(2)对人才进行理论考核(包括教育理论,计算机以及有关新课标的知识);(3)由过去的“说教”改为“说课”[3]。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4]。调查中有41%的专家和教师认为新课标的实施工作量会增加,有59%的认为工作难度会增加。我们在对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的调查中发现,广东省小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素质表现出三个层次,一是体育实践课中的示范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课余训练能力与裁判工作能力较强;二是教学的组织能力、教法运用能力、理论课教学能力和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次之;三是现代教学改革所需要的能力较弱,比如教学的分析评价能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学创新与教学改革能力较弱(见表2)。
篇3
体育教学与礼仪教育的许多方面是有机结合与自然渗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的基本动作训练、形体训练、仪态仪表训练、健美操训练等等,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要求、严格规范。它与礼仪教育中的举止礼仪、品貌礼仪、形体礼仪自然对口吻合。另一方面,在礼仪教育中要求学生“精神饱满,举止文雅,站有站相,坐有坐样”。即“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等等,这些又正是体育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与启蒙教育。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乃是“花开并蒂、天作之合”。
体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空间广阔。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比一般文化课多,时而活动在一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谈笑风生,亲密无间。既有利于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又容易暴露一些问题,有利于及时劝解,及时疏导。就象在竞赛活动中,有的为了指责对方,就粗言脏语,甚至动手伤人;有的内部互相埋怨,百般指责,巧语伤情;有的借口裁判不公,不甘失败,甚至侮辱老师、裁判等等。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有利于教师抓住时机,广泛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礼仪教育,使他们懂得“言为心声,语为人镜”,人际之间要“以礼相待,以礼为荣,以礼为乐”。做到“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不伤害于人”,高高举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光辉旗帜。
2.体育教学对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具有内在的驱动力
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人们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遇到挫折的承受能力逐渐降低,面对艰难困苦,容易知难而退。因而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这正是体育教学“以德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无数事实证明:勤于锻炼,则弱者转强;惰于锻炼,则强者转弱。这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实践证明,强化身体练习,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课程教学的显著特点。学生掌握了某项运动技术和基本理论之后,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身体练习。如学习游泳,除了在岸上掌握其动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下水练习,不下水,永远也学不会游泳。游泳这个项目是这样,其它的运动项目也是这样。要掌握好一项动动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并且还会在练习过程中产生许许多多生理感受,如疲劳感、疼痛感、酸胀感,同时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心理感觉,如:怕苦、怕累、怕痛、怕伤等心理障碍。面对生理感受的痛苦与心理感受的畏惧,作为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进,迎难而上,坚信“毛铁久炼成钢”,“技能久炼成巧”。如:中长跑教学,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那么,他们的中长跑成绩决不可能达到目标,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实践的考验,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望而生畏,知难而退。作为教师,就要适当的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难等令人不快不舒适的外界剌激,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不但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更是为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艰苦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体育教学对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有目标,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为了使学生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使肌体能受到适当刺激,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提出不同的训练标准,采取不同的组织教法,激励学生完成规定的任务。如在速度、耐力练习过程中,就对参跑的距离、次数、速度、姿态等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动能力,锻炼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日积月累,就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又如,体育竞赛为了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事先要精心设计制定好有关的比赛规则,耐心进行赛前道德教育,以防止运动员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并养成运动员自觉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决的良好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懂得:在学校要做一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出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真正树立起二十一世纪青年的美好形象。
4.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竞争意识和团结奋进精神的重要支柱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表现形式,它在历史发展和进步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育与爱国主义精神在其本质的内涵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光辉成就,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特别是激发青少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成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凝集力。这部“强我民族,壮我国威”的“历史记录”,正是我们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科书”,百讲不烦、百学不厌。
现代社会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变化莫测,竞争激烈,因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当前学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体育活动大都是竞赛性很强的活动,为了达到训练的预订目的,争取优胜成绩,就需要进行千百次的单项练习,磨练意志克服来自主观或客观上的各种困难,特别是学校体育活动的评比、竞赛,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要求,都有强烈的群体性、组合性,都抱着有为集体争取荣誉的目的。因而在集体竞赛项目中,参与者容易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与能量的发挥程度,将直接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学生心理上的这种重压,就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学、互相保护、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5.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独特功能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体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体育运动能调节人的生理机能,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人头脑清醒,思维敏捷,从而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准备;其次,体育运动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使人精神焕发,充满活力,为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心理准备;第三,各种体育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不断的追求新的目标,思考新的动作,把握新的技能技巧,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与健康的心理品质。各种体育比赛的竞争性也决定了体育运动必须“推陈出新”,不断地进行技术变更和战术调整。体育运动的瞬时性和复杂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出在平常情况下无法设想的高难度动作。
我校以务实的态度狠抓体育工作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致力打造教师队伍,扎扎实实开展适合本校特色的各类体育活动,使学校体育工作有一定的发展。
我们提出了“提高要求、强化学习、注重研培”的体育教师队伍打造途径,力求探索一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谐发展之路,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提高要求
我们要求老师们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以积极的心态正视客观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们还向老师们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高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一名高素质体育教师的真本事。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让学生们掌握跑、跳、球类等运动技能,老师当然首先要能准确地演示。如果连体育教师自己都不会,还怎么指望我们的学生掌握、进而借此锻炼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另外,对于正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学生,教师的行为规范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要求我们的老师做真正的专业化的体育老师,应具有本专业独有的职业水准,做有底蕴、有底气、自信的老师,应该展示出体育教师应有的精气神。
2.强化学习
当今,与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从而引起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趋势,其来势之猛,进展之快,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的改革。它不再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框架内的教学内容、组织教法的局部改革,而是从教学理念,到教材内容、方法,直至评价体系的整体改革。面对严峻的挑战,我们引导体育教师要主动参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加强学习,边学习边实践,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尤其要学习现代教育论,教学论和课程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领会“课标”和“课改”的新理念,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新的评价理论。
3、注重研培
(1)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开展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每周安排半天固定时间,进行听课、研讨、交流,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2)通过学习型学校、学校型团队活动的推进,在体育教师中形成伙伴合作式教研氛围,促使体育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合作、勇于探究、开拓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思想水平、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3)组织观课活动,为体育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校内外的教学交流提高教师看课、评课的能力,从而改变教师“重看轻评”的习惯。
篇4
二、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
高校体育场馆主要的职能是保证体育教学、学校各类运动队训练和教职工、学生课外活动,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体育场馆的日常维护和消耗是相当大的,按目前的国力水平,完全靠国家拨款维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转是很困难的,势必造成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困境。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要走向市场化,在保证其主要的教学任务外要有偿服务,增加收入。高校体育场馆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场馆的情况下,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第二,要进行成本核算。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行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这些成本的消耗必须进行认真的核算,消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运行成本。第三,在保证体育教学和运动队训练的前提下,拓宽有偿服务范围,适当收取费用,用于成本消耗的补贴。这样有利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一般是一次性投资建成的,建成后的场馆维护和维修,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的困难,通过有偿服务,可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增加收入。第四,要了解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熟悉政策,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就必须受市场的约束,按规范运作。但是,高校体育场馆又完全不同于市场中的企业和商家,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企业管理。然而,高校体育场馆是近几年才逐渐形成规模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针对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应的特殊政策,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走向市场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场馆要走向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扶持高校体育场馆在市场中健康有序地发展。第五,要积极开拓体育消费市场。高校的教职工、学生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对体育消费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广大师生更能理解体育场馆走进市场的内涵。为此,要进一步引导、树立广大师生体育消费的意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越的条件,举办各种体育比赛及健身活动,激发师生的健身热情,刺激体育消费。
篇5
学校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以来,因为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按照国家体育总局下达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服务于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几十年来,全校教职员工一直坚守着服务国家队的宗旨,都能以服务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为己任,以在工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为荣。这些都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认可和首肯。自从国家体育总局升格*潜校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再履行管理*潜校的职能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不会再对*潜校直接下达国家蹼泳队、国家滑水队的集训任务,*潜校如何发挥传统优势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便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提高*潜校服务国家队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一)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强化干部职工科学发展观理念。
搭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活动的这股东风,深刻学习理解和全面、完整、准确的把握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这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潜校服务国家队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入的学习,尤其是干部的学习,还应做好科学发展观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以利建立科学为国家队服务的工作理念,形成广泛的工作共识,确定正确工作方法。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倡导学以致用的学风,真正落实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贯彻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指导于服务国家队的实践。
(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服务形式。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潜校恢复至今,*潜校之所以能成功地配合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服务好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其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做运动项目的直接管理者,将服务融合于管理国家队之中。因而,服务工作既深入到位,又全面高质,为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上夺取了数以百计的金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学校现在行政级别上升、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但从前一段时间的服务蹼泳和滑水国家队的效果来看,服务质量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考究个中原因,大体上无非两点:第一点,*潜校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经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隶属的平行单位,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客观上对*潜校的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二点,*潜校在行政级别上升级了,但在服务国家队的理念上,没能更上一层楼。为此,*潜校必须从自身上寻找服务不到位的根源,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加强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沟通,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水上运动管理中心的支持下,坚持融于整体项目管理的科学可行的服务形式。与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一道,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持蹼泳项目的世界先进水平和滑水项目的亚洲先进水平。*潜校升格、训练设施的完备,不但不应该成为*潜校服务国家蹼泳队和国家滑水队的障碍,相反,*潜校应该利用好这两个平台,为蹼泳和滑水两个项目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服务国家队的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高服务国家队的水平和质量只能也必须依靠全校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潜校对蹼泳和滑水两个国家队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故涉及到的各个部门也是全方位的。要强化教职员工的服务意识,首先必须去掉部分中层领导干部和部分教职员工学校升格后的自我作大、自我澎涨的思想,加强工作环境的协调、工作机制的协调、工作关系的协调和工作运行的协调,以服务国家队和以国家队的训练工作为中心,以低位的心态来看待服务国家队,才能正确理解国家队员在训练、生活中的需求,才能想国家队所想,急国家队之所急,才能尽最大的努力把服务国家队的工作做到最好。
篇6
(一)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现状
1 初中生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认识
初中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的认知有所不同,其中有69.2%和62.3%的学生分别认为课余体育活动有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和增强品质的功能,认为有减肥塑形功能的学生占51.7%,另外认为课余体育活动具有结交朋友、增强运动能力和改善生活方式功能的学生分别占37.1%、35.7%和17.8%。从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有多数初中生能明确且全面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除了知道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外,对其它的功能也有所认识。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对课外体育活动功能有其他方面的认识。
2 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
女生中有超过90%(含90%)的人选择参加乒、羽、网球和健美操、街舞活动项目,有88.5%的人选择参与广播操作为锻炼项目,选择跑步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有47.1%。相对于以上活动项目,选择游泳和武术作为活动项目的人较少,分别占40%和35%,此外,选择足、篮、排球 作为课余体育活动项目的人仅占21.4%。男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多为同场对抗性项目,女生在隔网对抗性和表现难美性项目上偏多。
3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独自锻炼、与父母一起活动、与朋友结伴、参与校内小组活动、社会健身活动和俱乐部健身六种组织形式。从表4中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来,男生选择与朋友结伴的人数颇多,占总人数的47.7%,独自锻炼则受到广大女生的青睐;社会健身活动在六种组织形式中最不被初中生接受,女生有3.5%的人选择社会健身活动,而只有3.1%的男生选择这种组织形式。
(二)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1不同性别的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初中生每周参加课余体育活动3次以上(含3次)的学生占73.5%,且男生多余女生,不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学生只占2.4%,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赞同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但是就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来说只有23.7%的人每次锻炼时间维持在30―60min,且男生偏多,62.5%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少于30分钟。根据阳光体育的开展目标―“达标争优,强健体魄”,学生应该每天锻炼一小时,所以说大庆市初中生还是缺乏锻炼意识,没有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2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有41.1%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且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毕业生中只有12.5%的人每次锻炼30―60min,而有31.2%的初一、初二的学生每周锻炼3次以上,且有20.3%的同学每次锻炼30―60min。但是就总体情况而言,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为30min。就此现象我们对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了解得知,大部分毕业生因为面临升学考试,大部分时间都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所以,无论是从国家到地方、还是从学校到家长都要时刻向学生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3初中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
学生在授课日和节假日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大相径庭。在授课日只有7.1%的人不参加身体锻炼,但是在节假日有31.5%的人不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但就锻炼的持续时间而言节假日比授课日乐观,在节假日有2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持续在60min以上,而在授课日却只有8.2%的人持续在60min以上。通过访谈得知,学生在节假日大多会去参加各种辅导班,或是在家玩游戏、看电视等。
从以上三方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频度和持续时间不容乐观,尽管大部分初中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在3次及3次以上,但超过50%的人参与活动的持续时间为30min,因此可以看出大庆市初中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不尽如人意。
(三)影响黑龙江省大庆市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因素
1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兴趣情况
兴趣是人在生活实践中最好的推动力,被誉为学习最好的老师。有55.2%的学生非常喜欢身体活动,所以会主动参与到课余体育活动中,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课余体育活动;只有7.7%的学生不喜欢身体活动。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持积极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2文化学习压力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自己参加课余体育活动有影响的学生占54%,认为文化课学习对参与体育活动没有影响的占18%,还有4%的学生认为文化课的学习对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影响,这4%中大多数是毕业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而将过多的时间集中于文化课的学习。
3场地设施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由于场地设备的欠缺学生选择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受到限制,所以会选择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亦或是学生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但又苦于没有场地,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体育场地设施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
4组织指导对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影响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还未养成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然而学校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和生活场所就会对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此研究对学校领导、班主任、体育老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得知学校会经常举办球类项目的比赛,进一步提高球类项目的趣味性,而且会设置相应的奖励,学生也会在比赛中体会其中的乐趣,愉悦身心。由于学校体育场地的欠缺,像游泳、武术、轮滑等项目都未得到开展,学校也未组织相关项目的比赛,进而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结论与建议
结论
1.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多数初中生能明确的认识到课余体育活动的功能,但较片面。
2.从总体上看,球类等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较受学生青睐,男生、女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项目具有差异性,男生偏向于同场对抗性项目,而女生偏向于表现难美性和隔网对抗性项目。
.3.在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受欢迎度排在前两位的是独自锻炼和与朋友结伴。
4 影响初中生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兴趣、文化课学习的压力、场地设施和学校的组织指导。
建议
1学校要大力宣传课余体育活动的作用,以便提高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功能的认识和了解。
篇7
2.调研方法:听取学校的汇报、师生座谈、听评课、查资料(计划、教案等)
二、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1.体育教师情况:全学区共有专职体育教师21人,兼职体育教师37人。
2.体育课时安排情况:全学区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3+1)节,三四五六年级每周开设体育课(2+1)节(大部分学校只有2节)。
3.体育硬件设施情况:各校均有体育器材室,但器材配备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器材陈旧,几乎没有一所学校有标准的田径场地(只有桐浦小学有一个200米的煤渣跑道)。
4.体育课堂(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常规)情况:专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教学常规基本都能较好地落实,还涌现出一批较优秀的年轻教师,比如:陶山镇小的黄高杰老师、桐浦小学的陈晓秋老师、丰和小学的单秀娜老师、沙岙小学的孙笑蕊老师以及荆谷小学的林华武老师等。兼职的体育教师相对薄弱,教案的编写不是很规范,课后反思基本没有,而且有部分老师只有教学计划没有教案,还有个别老师没上交。
5.兴趣小组或运动队开设情况:陶山学区每年开展一次田径运动会,所以每个学校基本都有开展田径队训练工作;篮球队训练有参加瑞安市比赛任务的学校有组织训练(也没有常年训练,基本都是赛前一个月才开始的);乒乓球队训练情况基本类同篮球。兴趣小组活动基本没开展。
三、存在问题及对策
1.体育教师工作量大(专职体育教师配备不足),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偏低(主要体现在兼职的体育教师方面),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工作积极性不高。从检查的结果发现,部分教师的课时计划开设不足,备课与实际上课有出入,而且有个别教师出现应付的迹象。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工作。应该积极地推进校本教研,以课例为载体,改变个人为主的备课行为,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注重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倡导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除教科书外,还应有音像资料、图书资料、网上信息以及来自社会、生活的知识;二是教学形式的开放,灵活多样,讲究实效;三是师生关系的开放,多创设一些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以利于学生锻炼思维、开发智力、发展个性。
篇8
改革的基本思路,彻底改革目前税收分成拿财力基数与税收增幅全额直接挂钩的做法,对各镇街实行“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统一比例,转移支付”的财税分成办法,与市财政对区财政体制全面接轨。即保障各镇街20*年既得财力的基础上,核定各镇街收支基数,实现统一比例分成,分成数与20*年既得财力差额作为各镇街转移支付基数。
之所以采用统一比例法,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1)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税源迁移的问题。如果不同的镇街实行不同的分税办法,税源的迁移给各镇街财力带来了较大的不稳定性,同时可能给区本级带来财力流失。实行统一的税收分成比例可以保证区本级财力不受影响,有利于适当解决迁入、迁出镇街的财力均衡问题。
(2)统一比例的结果,可以使一些税收基数比较大,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财力增长相对缓慢、城市与社会负担又相对较重的老城区街道,能适当降低其辖区内税收区级分成比例;同时使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财政收入增长强劲的镇街,区级分成比例相应提高,尤其是增量集中的效果将比较明显。因此,在加大增量调节力度和均衡全区财力方面,可以说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3)市财政对各区与其他兄弟区的财政在实行税收的分成时,一般也采用统一比例法,改革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
本方案调整共享税分成办法的核心内容是:
(1)全区各镇街实行统一的分成比例。初步拟将区、各镇街税收进行“八二”分成,即区本级占80%,各镇街占20%。区本级的分成比例低于20*年的实际比例85%,大型项目或新招商项目的分成情况可另行考虑。
(2)转移支付基数的确定。分别确定区对镇街转移支付情况,具体计算过程如下表
(三)按公共财政方向设计和推进改革的方案(方案三)
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设计财政体制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结构,而其前提又是合理划分政府间的职责权限。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要求,并遵循中央赋予事权的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保证政权运转,二是管理与调控宏观经济;三是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与此相适应,政府财政则应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参与社会资源的配置,政府公共支出预算的范围也必须以社会公共需要为标准来界定和规范。按照这一要求,结合市区的具体情况及政府职责分工的要求,我区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包括:(1)公共安全和秩序,即公安安全、司法检察以及国家行政管理等;(2)公共服务,即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3)公共工程即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4)公共设施,即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城市排污、道路、桥梁等公共设施。为此,我们首先将预算内财政支出分为四大类,并根据其与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的密切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保障,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镇街的标准支出水平,并以标准支出水平与其财力水平相对比,得出其新体制下的税收分成比例。具体方案为:
1、财政支出的分类。
(1)一类支出包括行政性支出(行政管理费、综合治理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卫生事业费、社区经费)与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其中行政性支出是政权建设、社会运转的物质基础和必然前提,特别是增加政法经费投入、强化社会治安管理是各镇街政府要重点保证的对象;各区卫生事业费支出大部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支出;社区经费是基层运转的重要保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是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要求。一类支出为必保支出,在考虑20*年的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和回归支出的基础上,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2)二类支出包括市容环境管理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政策性补贴支出。其中市容环境管理费是公共服务支出的必要组成部分是需各镇街财政加大投入的项目;支农支出与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具有“少数产业”的特征,需作相应保护,故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性补贴支出是政策性较强的支出项目。因此,在均量与因素法调节的基础上,亦按100%的保障系数计入各镇街标准支出。
(3)三类支出主要是一些部门的事业费与卫生经费,其中有的是有补偿收入的支出,有的是非必保的支出,有的是要视财力情况予以安排的支出。在计算平均值并考虑20*年实际支出数的基础上,按9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4)四类支出包括企业补助支出等。根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此类支出属财政逐步退出的范围,故按20*年实际发生数,以50%的保障系数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
2、以标准支出决定税收分成比例。
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设计改革方案的基本思路,一是充分利用第一阶段改革在属地征地、分税分成、金库划解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努力形成奖先罚后、共同增长的机制。二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履行的职能(事权)范围已经界定,财政支出新的分类方法已经明确,不同支出类别的保障程度已经确定的前提下,以20*年为基期年,相应计算各镇街的标准财政支出水平,以此再计算出各镇街的总的支出水平,在此基础上倒推各镇街的新财政体制下税收的分税比例。即以事权的划分决定财权的划分。依此思路,*区新一轮镇街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计算过程是:
(1)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均量推断支出。计算公式为:
某区均量推断支出=全区人均一类支出×该镇街测算人数
第二,回归支出
建立回归模型的主要目的是将各镇街的标准支出建立在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两个因素之上。具体则是以一般预算支出为因变量,以预算内财政收入和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数)为自变量,建立二元线性回归模型。
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是采用2004-20*年各镇街的5组数据,即:将每一年某镇街的财政支出都与该年该镇街的财政收入、财政供养人口(测算数)相结合建立一组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建立财政支出相对于财政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口(测算人口)的函数关系。经测算,回归模型为:一般预算支出=0.01×预算内经常性收入+8.8519×财政供养人口+65.12(相关系数为0.7909)
第三,汇总计算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一类支出的标准支出=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在一类支出的测算中,为尽可能剔除不可比因素,测算人数采用年度平均和双口径加权的计算办法,计算公式为:测算人数=50%×(2006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在编人数)+50%×(20*年和20*年的平均财政供养人数)
另外,由于一类支出是重点确保与调整对象,且考虑到将来体制调整的需要,在计算标准支出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对其中的行政、社会事业与社保支出等标准支出的计算作进一步的细化处理,具体做法是:
按照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与社保支出各自占一类支出的比重,将一类支出均量推断数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均量推断数、科教支出均量堆断数与社保支出均量推断数,将一类支出回归支出(即20*年的模型值)分解为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回归支出与社保支出回归支出。在分别计算行政性支出回归支出、社会事业支出标准支出的基础上求和,即得到一类支出标准支出。三个细项支出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均量推断支出权数×均量推断支出+实际支出权数×实际支出+回归支出权数×回归支出
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一类(行政、社会事业或社保)标准支出基数×细项支出各自的确保系数
(2)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一,按综合因素法测算20*年各镇街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按人口分配的支出+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
其中:
按城市功能系数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城市功能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某镇街城市功能系数相对比重=该镇街城市功能系数÷十个区城市功能系数之和)
按土地面积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土地面积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某镇街土地面积相对比重=该镇街土地面积÷十个镇街土地面积之和)
按人口数量分配的支出=十个镇街市容管理费支出之和×人口数量方面的支出对标准支出的贡献份额×各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某镇街折算人口相对比重=该镇街折算人口÷十个镇街折算人口之和,折算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50%)
公式中城市功能系数根据人口密度来设定,即人口密度超过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1;人口密度低于2000人/平方公里的镇街,城市功能系数为0.5。
第二,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第三,汇总计算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计算公式为: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按综合因素法测算的城市容管理费标准支出+按20*年实际发生数计算的其他各项二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3)计算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计算公式为:
三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均量推断支出-三类支出实际支出)×50%]×90%
(4)计算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
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20*年实际支出×50%
(6)计算各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一至四类支出的标准支出之和
(7)重新确定区与各镇街税收的分成比例。计算公式为:
某镇街税收分成比例=某镇街财力缺口÷该镇街辖区属地税收
其中:某镇街财力缺口=某镇街标准支出总额—该镇街上级补助收入—该镇街专享税—该镇街非税收入—该镇街应纳入预算进行综合管理的预算外收入
四、*区镇街财政体制改革各方案之间的比较与分析
上述三个方案在调动区与镇街两级的积极性、增强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改革的难易程度、与原体制的衔接、方便征收与操作以及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互有差别,各有特点。
(一)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方面
由于三个方案均将全区的主体收入作为区与镇街共享税收,故无论采用哪一方案均能调动两级政府的积极性,但由于共享税调整的方向与幅度不同,全区尤其是各镇街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所受的影响亦不一样。具体情况是:
方案一沿袭了原体制最后一年的共享税收分成状况,分成比例未予调减,各镇街积极性较高。
方案二表面上是无差别地采用统一的分税比例,实际上它给各镇街所带来的影响完全不同,其中实际观音山镇财力分成占比税收比例为32.7个百分点,统一按照20%的比例测算,实际上转移支付基数已经接近了分成财力。而和平桥、虹桥、新城桥街道实际分成比例为5%左右,因此按20%的比例测算,转移支付基数同样比较大,一些镇街的积极性无疑将受到明显的打击。
方案三调动积极性的方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保留了原体制的优点与合理之处,有利于建立水涨船高和奖先罚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与镇街积极性,进一步改善环境、吸引投资、做大蛋糕。二是共享税分成比例的确定考虑了基期年的既得利益与支出需求,且按标准支出来确定收入分成比例,使各镇街所受影响的方向相同。三是财力集中遵循了“保存量、调增量”的方式。
(二)宏观调控方面
1、关于集中财力。
集中财力包括存量集中与增量集中两个方面:
方案一对财力集中基本上还是维持现状,仅仅是适当增加了对薄弱镇街的转移支付补助。
方案二就存量集中而言,主要是通过调整上解来减轻区本级的支出负担;就增量而言,该方案对将来的增量没有集中,而且鉴于*区的收入结构现状和变化趋势,区本级分成比例高的镇街未来几年增幅较为有限;区本级分成比例低的镇街未来几年增长潜力较大,因此,若实行方案一,区本级在全区增量分成中的比重实际上将进一步提高,不符合财力适当下移的体制制定原则。
方案三有一定规模的存量集中,就增量集中而言,该方案财力对基层有一定的倾斜。
2、关于税源迁移
在税收属地征收的情况下,税源迁移对各镇街财力的影响客观存在,为适当兼顾区及税源迁出镇街的利益,需对此采取相应的办法。
方案一主要依靠所集中的财力,通过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来予以解决。
方案二由于实行统一的比例,故能从根本上解决迁移对区本级财力影响的问题,同时,区本级也能依靠所集中的财力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解决税源迁出镇街的困难。
方案三除了继续实行区对镇街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外,还就税源迁移问题制度了特定的解决办法,即:从20*年年终结算开始,对于20*年以来5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的迁移,迁入镇街所实现的属地税收按照三年过渡的办法来进行调节,即:第一年原迁出镇街与迁入镇街各按50%的比例进行分税分成;第二年则按迁出镇街25%,迁入镇街75%进行分税分成;第三年则全部在迁入镇街进行分税分成。这一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税源迁移对迁出镇街的影响。
3、关于均衡公共服务水平。
方案一主要通过调整转移支付来实现一定程度的均衡。
方案二的分配,在形式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在增量分配上存在巨大的波动,且未能综合考虑各镇街国民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新的不均衡。
方案三则完全按照公共财政的方向和原则来测算各镇街的支出需求,并以此确定分税比例。依此进行改革后,我区各级政府基本运行经费得到切实保障,按公共财政体制框架要求,各级政府能提供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类支出均等化程度有所提高。如,改革后各镇街一类支出(指为确保政府运作、维护法律秩序、提供社会保障及基本公共服务而必需的行政性支出、社会事业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其均等化程度是衡量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水平最高的镇街比最低的镇街同改革前相比,差距缩小了51%。另外,为了加大财力均衡的力度,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重新调整区与镇街税收分配格局之一,又对原有的转移支付办法进一步予以完善,建立了新的特定性转移支付,即对经调整计算后标准支出水平仍明显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水平的镇街实行专项补助,计算公式为:某镇街所应获得的专项补助数额=某镇街人均标准支出低于全区各镇街平均标准支出的数额×某镇街测算人数×调节系数。其中:(1)人均标准支出水平实行动态测算;(2)某镇街测算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在编人数+某镇街上两年平均财政供养人数)×50%;(3)调节系数根据区本级财力状况确定。因此,这一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均衡公共服务水平的问题。
(三)改革的难易程度方面
方案一属于微调,除个别镇街有调整转移支付的要求以外,改革的阻力较小。
方案二对于分税比例大幅下调的镇街将在增量分成方面带来致命的损失,改革将因此而遇到强烈的反对。
方案三采用统一的口径,方工、方法透明、公开,全区各镇街一视同仁;方案的测算与设计强调客观性,避免掺入人为因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重新计算了各镇街财力基数,对原来发展较快、财力基数较高的镇街有点“鞭打快牛”,改革也会遇到一些阻力。
(四)与原体制衔接方面
方案一是在原体制运行期满后的新旧体制的完全对接。
方案二与原体制相比变化十分明显。
方案三从全新的角度来调整体制,同时又对原体制的收入格局和支出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五)方便征收与操作方面
在方便征收方面,三个方案均实行税收属地征收、金库集中划解、全区统一分成,故在税收征管环节都较为可行。
在财政体制管理的操作方面:
方案一调整幅度不大,可以平稳过渡。
方案二对各镇街的增量分配影响深远,各镇街与区财政的结算规模大,资金调度问题较为突出,区与各镇街中长期预算的安排需相应进行调整。
方案三尊重了各镇街的实际情况,改革的方向与办法相同,同时尽管改革引入了全新的观念和理念,但改革的最终结果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畸高畸低的情况,并且方案又进一步简化了区与各镇街的体制结算关系,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六)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先进性方面
在改革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方面,方案三的相对优势十分明显。
1、按公共财政框架建立新的区与各镇街财政体制模式是我区的必然选择。
一是方案一与方案二无法从整体上调整全区利益格局并调整全区财政预算管理的方向。由于全区(包括区与各镇街、镇街之间)利益格局的形成有其历史沿袭性,完全围绕区与镇街财政收入格局实行体制微调,或仅仅借助于税收返还进行保存量、调增量的改革,均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水平与可支配财力相脱节的情况,难以找到财权与事权的结合点,也难以使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发展潜力有大有小、分税比例相差悬殊、社会负担有轻有重的全区各镇街找到和认同调整体制的共同标准与方法。
二是从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目前个别镇街呈现的经济发展“成长期——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的态势(与此相适应,税收收入由超经济高速增长转变为适度增长),从而导致辖区税源与事权负担之间出现不相匹配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今后其他镇街的可能发展趋势。为此只有按照公共财政方向调整现行分税格局,才能使财政体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
2、方案三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支出体系的划分问题。
篇9
一、目前制约我省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主要问题
今年11月10日到20日,省台领导班子分别到业务科室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围绕提高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对十七市气象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指导预报、天气会商、天气联防、科研等,各市气象台均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与反馈。同时,省气象台领导班子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总体而言,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较少且亟待整合
1、特色预报技术方法有待集成。
2000年以来,我省预报员在本地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实践研发的暴雨、冰雹、雷暴等预报技术方法曾经在业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编程技术不统一,造成这些方法分散独立,运行环境有差异,客观产品的显示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实现自动化运行,有的基于当时国家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而目前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升级造成了业务系统无法运行,有的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在业务上运行,预报员们辛辛苦苦研制的预报技术方法没有继承下来。海雾及风暴潮等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需要进一步检验其准确率方能起到参考作用。
2、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增强
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其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体天气预报的服务效果。突发强对流、内陆雾和海雾造成的灾害严重,是我省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于这些天气,短期和短时预报准确率都很低,也是最容易引起政府和公众不满意的灾害性天气。在现有的探测水平和预报技术条件下这些天气现象本身难以预报,长期以来业务和科研上对这些现象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预报员对其产生机理没有深入认识,无有效预报指标等是制约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成果有待应用
近年来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视,预报员们不断进行预报技术总结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用的如q矢量、湿位涡等暴雨预报指标,并在研究刊物上发表。但是没有业务化。
4、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可全省共享。
一些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在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如聊城市台用卫星tbb资料开展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方法,值得在全省推广应用。
(二)省级业务平台零散不系统,指导预报难以发挥效益
1、现有的山东省业务平台还没有形成涵盖综合气象业务的共享平台。
去年汛期前开发完成的山东省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在业务别是奥帆赛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业务上共同需求的一些气象信息如区域自动站雨情、日本欧洲等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只能从micaps系统和专用的业务系统程序中调用,无法脱离业务系统而存在。综合探测系统的一些新的探测资料如浮标站、gps/met,风廓线资料等没能在平台上体现。
2、省级业务制作平台零散不系统。
近年来,省级预报业务变化快,一些新业务和新产品不断增加。根据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省气象台建立了多个预报业务平台,如全省自动站数据显示平台、雷暴潜势预报业务系统、精细化客观预报业务系统、co中毒潜势预报系统、空气质量预报、山洪地质灾害预报等等,这些业务系统是在不同的时间针对某种业务需要研发的,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形成当前一种方法一个界面,一项业务一个独立制作软件的分散局面,面对繁杂凌乱的信息,预报员难以迅速有效地完成预报分析、产品制作和分发业务流程。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
3、省气象台指导预报缺乏有效显示平台,包装不力,影响了对下指导效果。
矫梅燕副局长来山东考察时,指出山东省级指导能力不强。一些市气象台不知道省气象台的指导产品放在那里。实际上,在精细化客观预报方面我们近几年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国家气象中心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乡镇指导预报产品上传下达,已经形成业务流程,减灾处也下过文件。刚刚公布的**年10月全省天气预报质量表明,省气象台的温度指导预报成绩明显高于各市气象台的城镇报,客观指导预报产品下发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在诸多原因中,由于没有共享平台,省台的乡镇精细化客观预报及雷电预警等短时临近预警产品,市气象台只能从服务器上直接去查找产品文件,非常繁琐且不够直观明了,一些市台预报员可能没有参考,起不到预报业务指导作用。
4、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不够完善
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正在开发。目前,已建立完成了短时临近零版本,并在我省推广。实现了雷达拼图、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目前正在开展一版本的研究,涉及强降水、短时大风、冰雹、龙卷的识别和预警指标建设,这些预警指标需要针对本省的大量历史个例进行总结,对系统进行本地化完善。
山东省前期已开展了关于灾害性天气的雷达分析研究,并提取了一些预警指标,但这些预警指标还不系统,主要停留在分析阶段,没有通过一定的算法形成灾害性天气的临近识别,也缺乏一个业务上方便快捷的、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临近预警制作平台。
(三)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能力不足
天气预报归根结底是预报员做出来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预报员身上。预报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和实际预报成效的关键。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气象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首席预报员的地位日渐提高就是一个佐证。
1、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我省预报员队伍的突出问题是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省气象台和部分市气象台都存在这个问题。根据省局科技减灾处的统计数字,截止到**年年底,省、市两级的预报服务人员约为170名,不到全省气象职工的10%,这与天气预报作为气象事业的核心是不相称的。作为担负全省天气预报业务和对市级有指导任务的省气象台,目前共有20名预报员,实际参与日常值班的预报员为19名,承担中期、短期和短时的天气预报业务。其中首席预报员3名,短期预报员9名(含两名新进毕业生),短时预报员8名。这个预报员人数是保证预报业务运转的最低限,据调研全国近20省(区、市)气象台,我省预报员是最少的。在非汛期,部分预报员需要参加学历进修与论文写作、培训、学习、交流或其他必要的出差任务,能够留下值班的预报员就很少了,曾经出现过只剩下三名预报员值班的情况。除了汛期以外,全年的大部分时间预报员都处于疲于应付值班状态,根本谈不上拿出必要的时间进行天气总结和科研。另外,省气象台骨干预报员少,年轻预报员多,预报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在19名值班预报员中,除了首席预报员外,仅有两名35-45岁的中青年预报员,其余多为30岁以下年轻预报员,且女预报员较多。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年轻预报员往往预报经验不足,难以独当一面。这种状况也造成省气象台一线预报员领军团队整体实力弱。
2、预报能力不足。
年轻预报员还停留在日本、欧洲等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卫星产品的“看图识字”水平上,对天气影响系统的物理结构、演变机理等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预报技术总结尚未成为预报员自主行动,对首席预报员有较强的依赖性。对系统配合较好,比较明显的大尺度的天气过程,预报较准确,但对中小尺度、局地性的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预报经验的总结。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实行阳光工资,目前津贴、补贴标准按职务及职称而不是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收入都是阳光化,无法实施奖励政策,存在着大锅饭现象,不利于调动预报员积极性。
二、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一)整合天气预报技术方法
首先要组织精干力量收集整理我省的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成果,凝练出预报技术方法;实现我省台风、暴雨、冰雹、雷暴、乡镇精细化预报等业务系统版本升级;组织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集中攻关,形成预报方法和指标;市气象台特色预报方法全省推广。将以上的各种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运行和产品统一化,形成完整的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体系。
(二)开发省市县共享的业务平台
开发省市县共享的业务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显示地面自动站、天气雷达、卫星等各种观测资料、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省市县级预报产品及省台指导预报等。
对现行业务中的各业务制作系统进行归类整理,衔接到统一的平台上来。(已在省局立项,目前完成省市县共享业务平台开发实施方案待论证)
(三)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对致洪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同时,基于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等总结此类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临近预警指标,对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已在省局立项)
(四)加大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建设预报员人才队伍,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首先加强预报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其次提高预报员的预报能力;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
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目前,突发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其造成的灾害越来越重,社会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工作在预报第一线的各级预报员面临着巨大的责任和重大的压力。预报工作量较大,人数较少,待遇也不比其他岗位高。部分预报人员思想较浮躁,怠于工作。在人员数量无法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使他们具有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现有预报员个人潜能。
尽快充实预报员队伍。每年要引进一定数量预报员,人员充足了,预报员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总结和研究,而不是仅仅疲于值班应付。也可以从市级气象单位引进优秀的预报员人才。同时要保持预报员队伍稳定。因为部门业务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有气象台出干部,领导多来自预报员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天气预报工作的重要,另方面不利于预报员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一名有经验的预报员需要十年的磨练,“经验”来自于勤奋和长期的积累,减少优秀的预报人员从事管理岗位的人数
2、加强预报过程的总结,提高预报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天气预报过程的分析检验十分重要。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预报的分析检验过程十分重要,每分析好一个个例,都能够增长很多知识。只有坚持不断地对天气预报过程进行总结,进行分析检验,我们的天气预报准确率才能够提高”。
篇10
今年11月10日到20日,省台领导班子分别到业务科室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围绕提高预报准确率、气象服务、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问题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对十七市气象台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研,调查的问题主要涉及指导预报、天气会商、天气联防、科研等,各市气象台均进行了认真的回答与反馈。同时,省气象台领导班子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讨论。总体而言,制约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较少且亟待整合
1、特色预报技术方法有待集成。
XX年以来,我省预报员在本地预报方法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基于实践研发的暴雨、冰雹、雷暴等预报技术方法曾经在业务上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编程技术不统一,造成这些方法分散独立,运行环境有差异,客观产品的显示各自为政,有的没有实现自动化运行,有的基于当时国家下发的数值预报产品,而目前的数值预报产品已升级造成了业务系统无法运行,有的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等原因无法继续在业务上运行,预报员们辛辛苦苦研制的预报技术方法没有继承下来。海雾及风暴潮等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需要进一步检验其准确率方能起到参考作用。
2、高影响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有待增强
灾害性天气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其预报准确率的高低直接决定整体天气预报的服务效果。突发强对流、内陆雾和海雾造成的灾害严重,是我省高影响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于这些天气,短期和短时预报准确率都很低,也是最容易引起政府和公众不满意的灾害性天气。在现有的探测水平和预报技术条件下这些天气现象本身难以预报,长期以来业务和科研上对这些现象又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预报员对其产生机理没有深入认识,无有效预报指标等是制约预报准确率不高的原因。
3、研究成果有待应用
近年来对提高预报准确率的重视,预报员们不断进行预报技术总结研究,形成了一些有用的如q矢量、湿位涡等暴雨预报指标,并在研究刊物上发表。但是没有业务化。
4、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可全省共享。
一些市气象台研究成果在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如聊城市台用卫星tbb资料开展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方法,值得在全省推广应用。
篇11
调研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调研时间:2019年9月29日-10月15日
各位同志:
按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安排,我以“**镇沿**经济带建设中的供水工程规划”为主题开展调查研究,并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结合调研期间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大家交流一下调研结果。
一、**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现状
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现状:**镇农村供水工程始建于2009年,于2015年改扩建成**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现已建成水源井2眼,日出水能力约3800m3,净水厂1座, 设计日供水能力2344m3,实际日供水能力可达3500m3,配套建成1000m3高位水池1座,在**镇11村建成调蓄水池11座,总容量1400m3,供水范围覆盖**镇11个行政村、2.72万人,以及**园区常驻人口。
目前净水厂实际供水范围为陈家、**、甘家、崔家、拱北滩5个村和**园区,供水人口约1万人,其他6个村用当地修建的小高抽人饮工程供水。
2、存在的问题:一是**园区生产用水大量挤占农村人口用水,导致上科妥、下科妥、红庄、红柳、黑石山、舀水等6个村约1.7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供水水量不足,沿用本村小高抽人饮工程,解决日常用水问题;二是**兰亚铝型材厂生产用水量极大,日均用水量达1000m3,是严重影响**镇农村饮水水量不足的重要因素。
二、**沿**经济带开发安置区2019年--2020年规划搬迁人口规模及用水量分析
(一)人口规模:总人口将达到7.1万人,其中:
1、现有人口:2019-2020年为27200人;
2、搬迁人口:2019-2020年计划搬迁安置人口5712户,约3.2万人;
3、经济带开发建设新增人口:中铁二十一局生活区常驻建设施工人员6000人、流动人口约5000人;
(二)用水量分析:总用水量约6800m3,其中:
1、现有常驻农村人口人均用水量每天60升,小计1632m3;
2、搬迁及新增人口人均用水量每天100升,小计4300m3;
3、水量日损耗及公共用水量890m3(包括环保用水)。
三、**镇沿**经济带安置区应急供水保障方案:
1、**镇农村饮水安全净水厂现有水源井2座,日出水能力可达7200m3,净水厂2座水处理设备经技术改造,日供水能力可满足7000m3,现有泵房安装有水泵电机2台套,单台水泵日供水能力3720m3,2台合计日供水能力达7440m3,以上设备具备保障7.1万人日常生活用水的供水能力,但是,净水厂、调蓄水池和上下水管道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位蓄水池容量小,不能满足水厂技术改造后的日最大供水调蓄能力需求;二是上水管道为1条DN200钢管,无法满足水厂技术改造后的上水能力;三是高位水池配水管管径偏小;四是现有管网不能满足搬迁人口及新增人口的供水需求。
2、为了保障**镇2019-2020年沿**经济带开发期间用水需求,县水务局提前着手谋划具体应急供水方案,目前已通过争取东西部协作厦门援助资金,实施了**镇农村饮水安全水源改造工程,计划新建2000m3高位水池1座,埋设DN315PE配水管2条共2400m,应急解决**镇11个村2.72万人的日常生活用水及中铁二十一局建设施工新增人口6000人的生活用水。目前,2000m3高位调蓄水池已开工建设,2.4kmDN315PE配水主管即将开工建设,届时可解决调蓄水池容量不足、配水管道管径偏小问题,满足搬迁和新增人口供水专用管道的需求。
篇12
二是将禁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确定负责预防教育的骨干教师,对骨干教师进行禁毒业务培训,提高禁毒业务素质;在此基础上,让禁毒教育走进课堂,将禁毒预防知识纳入语文、政治、地理、历史课程教学之中,让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结合有关教材将什么是,的种类,的产地,对人类、家庭、社会、民族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及其严重后果,中国禁毒的光荣历史以及相关的禁毒法律、法规等内容有机的融于学科教学之中,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正面宣传教育。将知识作为学生必掌握的内容进行考试考核,确保了工作实效。
篇13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1)理性消费是主流,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我们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我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我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是不老的话题。即使在取消高考年龄限制之后,20岁左右的青年仍是大学校园的绝对多数,我们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我们的共同特点。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当代大学生们的消费中普遍增加了手机的消费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电脑及相关消费也是我们的追求,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宠物,用计算机系同学的话来形容,我们简直就把电脑当成自己的“情人知己”。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是否会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的问题
1、储蓄观念淡薄,财商需培养和加强。“财商”一词的提出者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财商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中,当问及对“财商”概念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可见,当前大学生的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
2、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在关于月平均消费一栏的调查中,有15.2%的同学在400元以下“有点痛苦”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28.3%的同学在400-550元之间“勉强过得去”,有34.4%的同学在550-900元之间“稍为有点爽”,有14.6%的同学在900-1400元之间“比较自由”;有7.5%的同学月消费1400元以上可以说是“跟着感觉走”――无忧无虑。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3)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女生更为突出。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青岛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被调查的197名女生中,83.7%饮食费用在300元以下,有的为了保持苗条身材控制自己的食欲,有的为了节约支出不顾营养选择廉价的饭菜;而192名男生中也只有66.4%达到标准。当问及他们是否研究过自己的营养结构问题时,比如对“一杯奶养起一个民族”说法的认同时,90%的同学表示认可,但不怎么在意。当我们把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中指出的时候,他们当中,尤其是女同学很多都承认自己对健康饮食知识了解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