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师阅读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阅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阅读论文

篇1

因此不可否认也无需护短遮丑,阅读教学中的复制粘贴已使语文教师越来越丧失主体性,从而消蚀了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泯灭了他们的热情,使自己这棵本可以餐风饮露友云子鸟的大树灌木化草本化,使教师群体这片本可以绿化大地保护生态的森林也变得丛丛针棘,蕊寒香冷。同时还无疑在有意无意中碱化沙化了用以蕴育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沃土,使创造性之嫩芽不能破土而出或缺土少肥而营养不良甚至夭折。

这也许不是危言耸听。

改变这种现状,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主体意识,时时刻刻不忘创新。就阅读来说,创新似不及写作或是教法的改变来得自然和直接,但也并非痴人说梦,遥不可及,并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这时“陌生感”就排上用场了。

“陌生感”就是指教师对文本必须保持新鲜感,尤其是对熟悉的文章而言。我们如果不把前人的、他人的、甚至是自己以往的对文本的种种解读“搁置”起来,没有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的陌生和新鲜,怎可能会不断有新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呢?当然对于教材中不断输入的“新鲜血液”,我们不难做到这一点。对于熟悉的课文就难些,因为多次的阅读反而使我们感觉迟钝,也会使我们一次次滑入印象和定式的美丽圈套,使我们故步自封,有时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了。而一个语文老师会不断面对这样的考验。如果懒惰了,苟且了,低头了,你将逐渐深陷在这泥沼中不能自拔。面对这种状况,请你清空以前阅读的他人的评论及自己以前的阅读体会,静下心来调动你的想象力、你的感知力、你的判断力和你的欣赏力,再来细细品味原文,最好把那本你写满各种评论文字的教材或笔记本束之高阁,把熟悉的课文变成陌生的——尽量如第一次阅读一样地。把熟悉的文章读陌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推云拨雾见红日,甚至发现一个崭新的连你自己都惊讶的不同世界。

教师阅读文本时保持“陌生感”,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是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文本是召唤性的空筐结构,作品的意义生成,有待于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现实化、具体化。文本的空白和未定点,有待于读者以开放的动态建构去完成①。

为此,首先要求我们要善于读出时代精神。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观察都以当代为坐标。而一切文本都具有历史性和互文性,文学史就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声名萧索,隐逸数百年之后直到唐宋才被奉为“隐逸诗人之宗”。杜甫死前一年曾哀叹:“百年歌自若,未见有知音!”直到宋代,人们才尊崇杜诗,确认他为与李白并驾齐驱的“诗圣”。法国的司汤达、奥地利的卡夫卡也都是生前落寞,身后才被发现和推重。这种现象说明优秀作品是意蕴丰富的,往往是超时代的,是历久弥新的。王冶秋读《阿Q正传》读到第十三遍才“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才悟出“也许是警报器”,就是一个以陌生感为武器开掘出作品多义、深义和真义的显例。在如今市场经济时代,世人重新发现了《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商战价值,近来对《红楼梦》的解读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都说明我们可以从经典作品中读出新意。莫泊桑《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资产阶级虚荣心的受害者,还是听任摆布的宿命论者,抑或是通过诚实劳动找到自我的普通又可爱的女性?《雷雨》中的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关系怎“虚伪”一个词了得?《药》的主题,是表现亲子之爱和革命者的悲哀,还是批判的不彻底性,是表现群众的愚昧后,暴露国民性的弱点,还是歌颂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这些都具有相当宽阔的阅读空间可供读者思考。

其次,教师必须读出个人体验。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文本,具体体验当然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的拓展,甚至是环境的不同,对同一个文本的理解也会加深或有所不同。面对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毕淑敏8岁时天真幼稚读出的是感动和焦急,18岁情窦初开读出了爱情,28岁身为人母后关切其母亲和祖母,38岁当了作家则注意探讨其写作技巧,48岁又悟出鱼主人公依靠自己寻找灵魂的伟大精神……这恰好说明即使有多年教学经历的语文教师,也完全可以从熟悉的文本中读出新意,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并以自己创造性的解散读去启发、引导学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作出示范。

如读《孔乙已》,过去总引用“孔乙已是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说明他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臭架子,死要脸皮活爱罪,是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然而我们“亲切”入文,看他请孩子们吃茴香豆的情境,向小伙计传授“茴”字几种写法的情境,特别是乘着酒兴向孩子们洋洋自得地说“多乎哉,不多也”的情境……然后跳出文本,放开思绪:孔乙已不是不脱长衫,而是既没有从事“短衫”的工作,也根本没有“短衫”;他站着喝酒,决不是不屑于与普通酒客为伍,而是普通酒客不容纳他,只是尽情地奚落、嘲笑他;他唯一的“朋友”,只有酒和孩子们;至于他被指责为“偷书”时为辩解而说的“偷”为“窃”,是“读书人的事”,也决不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而是被侮辱被损害后的无力的自我辩护罢了。

又如在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咬文嚼字》中,有这样的句子:“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划线部分不规范,应把“有”去掉。又如:“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划线部分搭配不当,应把“在”改为“从”;另外“改得”应为“改的”,是指上文中经过修改的《史记》的片断文字,所以才有下文“不如原文”的说法。这虽然是微瑕,然而还是“咬”“嚼”一番更合乎作者和编者的本意。

其实对老师来说,“陌生感”体验还应该贯穿在与编者的对话中。尤其是要善于因地制宜,因文设题,不必唯课后习题是用,唯教参意见是听。

例如《祝福》,情节上还可以挖掘“初到鲁镇”一节。在这里祥林嫂婆婆抢走了她,行动设计颇为周密,颇为合理,足见她“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也能见到卫婆子的不讲职业道德,见钱眼开。而学生极少能讲出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因为这里的叙述远较全文的倒叙来得要复杂得多。比如说按着课文的情节,先是堂伯巡察,接着婆婆要工钱,最后是卫婆子赔罪。但据全文推测,尤其是本节最后鲁四老爷对卫婆子的不满——“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再联系前文,豁然开朗:显然是卫婆子收了祥林嫂婆婆的好处而与之密谋,这才应该是事件的开端。

再看本文在人物描写上的呼应,真可谓天衣无缝。如婆婆跟鲁家说是“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了”,如此堂皇,不能拒绝。而下一节中卫婆子给鲁家拜年时跟四婶说“她婆婆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就充分揭穿了她的所谓“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极其自私自利。还有一个就是她拿到了祥林嫂的全部工钱后“取了衣服,道过谢,出去了”,她不是要带祥林嫂走吗?而此时祥林嫂淘米未归,婆婆应等才是啊,为何取了衣服出去,这不显然是不想等了吗?当然是的——祥林嫂早已被抓上船了,她不过是来要工钱的啊。又如第二节开头写卫婆子说到祥林嫂婆婆把她卖入深山,四婶听到后惊奇地说“这样的婆婆”时,卫婆子说“你真是大户人家的话”。这显然是个病句,应为“这真是大户人家的话”,是卫老婆子水平所限吗?从其他句子看似无理,其实上文早就说了“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

《再别康桥》一诗比较平易,学生不易深入下去。教参中编者说:“本来云彩是不能带的”,但作者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通过拟人,使诗味陡增。我在这里开进一层。我这样启发学生说:既是不带走,那么就是说带不带走全凭诗人的喜好了。古今中外多少人为怀念故乡而撷取它的一把黄土,一片绿叶;为惦念情人而身藏对方的一件饰品,一缕青丝——那么这里诗人表达对康桥之依恋,为何不说“我踮一踮脚,带走(摘下)一片云彩”?这样一问,学生就会找到“悄悄”“轻轻”这些词,从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独特心理等角度,真正深刻理解诗人的说法了。

又如学习闻一多的《死水》诗,撇开教材的设计,我着重拓展“反讽”手法,引《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老父亲在临刑前与日本鬼子的对话,讲什么是反语,并来和“反讽”区分。最后我要求学生从“死水”展开联想,写一首诗,最好押韵。我还帮学生开拓思路如下:如垃圾随处可见的脏乱的菜市场、拆得残垣断壁的工地等环境;随地吐痰、信笔涂鸦等行为;欺骗、贪婪等思想;懒惰、怯懦等性格……有的同学竟然仿写出了这样的作品

——《天堂》:(1)这里坐落着一个破旧的仓库/那空洞的大门人们从不踏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2)好心的人们向这里投入食物/碧似翡翠的苍蝇嗡嗡地飞出/穿着天鹅绒的老鼠叫着感谢/蚊子也拥抱似的向人们猛扑(3)由于好心的人们精心地照顾/苍蝇身上绿色桃晕渐渐泛出/老鼠的天鹅绒日益富于光彩/连胆小的蚊子也欢快地歌舞(4)这是一座被人们遗弃的仓库/这附近的人们从不踏入半步/这里却是老鼠和蚊蝇的天堂/它们在这里快乐地进进出出

只要教师阅读时尽量把所谓的轻车熟路化为似曾相识,把自己熟知的解读暂时“搁置”起来,在阅读上多多制造“陌生感”,就会较少因简单重复而带来的烦躁疲乏等负面效应,会使文章日读日新,课常讲常新,每每可以收到“有朋自远方来”的不小的惊喜。

语文教师的阅读,必须是一个保持陌生感,从而不断创造的过程。其实,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正是坚持这样做的。于漪老师从教数十载,对传统课文可谓驾轻就熟,但每次教学,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重新备课,力求做到不重复自己,常教常新。她曾经这样说,“教学上如热衷于走熟路,以不变应万变,那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贪图轻车熟路,无视学生实际,其结果往往是徒劳而无功”,“因此最熟的教材也要当新教材教,和第一遍教时同样花功夫”。于老师还有篇文章,题目就叫《要敢于向轻车熟路告别》,文中谈到她从外文教学、理科教学受到启发用以改革语文教学,还借鉴绘画技法和戏剧表演程式来提高语文教学艺术。对熟悉的课文作陌生化处理,是优秀教师的成功之道。老一代教育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当然,在保持陌生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变成任意解读,变成任何理解都有道理的倾向。因为阅读教学中的经典文章,大多是人类思想的精华部分,对它们的阅读学习,很多时候就是经受心灵的净化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舒婷如是赞美她心中的爱情观。我觉得一生离不开阅读的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性,与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参作者等平等交流,才能常教常新,永褒教学的青春。

篇2

幼儿识字活动是早期阅读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幼儿口头语言发展密切相联系,尽管学前阶段是以发展口头语言——听、说为主,但在生活中幼儿表现出了一些“认”、“读”的要求,例如,他们通常对周围环境(房间里、书桌上、幼儿园里、书店里等)的书本和文字做出反应,在成人给他们念书、朗诵儿歌时,也会煞有介事地看书上的字,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些接触“认”、“读”的机会,让幼儿了解一些有关文字语言的信息,增加对文字语言的兴趣,懂得文字语言的重要性,是很有必要的。幼儿识字活动虽然是幼儿早期阅读活动的一部分,属于前识字经验,但与那种正式的、大量的、系统的识字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不是要求幼儿机械的记忆和认读那些文字,而是在设定的情境中,为幼儿提供文字信息,使幼儿获得识字的经验,解除书面语言的知识、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技能,为进一步掌握书面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幼儿园阶段,依据幼儿“脑先发育,动作滞后”的生理特点,识字的目的要明确,那就是为了尽早阅读,就是通过阅读让孩子间接地感知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开阔幼儿的视野,为接受开创性素质教育奠定基础。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开展幼儿识字阅读教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将识字阅读与各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

在语言教学中开展诗歌、故事教学活动时,我将识字阅读运用在其中来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通过欣赏、跟读、朗读及识字游戏不同重点来进行,使幼儿在形式多样的重复中认读,从而更有效地达到语言教学的要求。如:诗歌《眼睛眼睛亮晶晶》,首先,通过和小朋友做“盲人摸鱼”的游戏,使幼儿初步感知眼睛的作用、认识眼睛、怎样保护眼睛等,并出示字卡“眼睛”让幼儿认读;然后通过欣赏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在观察中教师边提问边出示生字卡,如:眼睛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出眼睛眼睛亮晶晶时,出示字卡“亮晶晶”让幼儿认读;小兔、小猫、黄发妹妹、小朋友的眼睛分别是什么样的?幼儿回答后分别出示字卡“红”、“绿”、“蓝”、“黑”让幼儿认读。在幼儿初步认识了这些字以后,集体做游戏:拍拍手找一找,Χ字Χ字在哪里?最后请小朋友上来找眼睛,如老师说小兔是什么眼睛,幼儿则上来找出字卡“红的眼睛”等等。就这样,通过各种方法使幼儿在认字的过程中、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会儿歌。

早期识字要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成篇阅读比单独认字更有趣味,通过阅读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到识字带给他的乐趣,在趣味中引起他对读书的内在需求,反过来又会促进他对识字的兴趣。在开展《三只蝴蝶》、《金色的房子》、《萝卜回来了》等故事教学时,我会将故事中重复出现的重要句子和词语制作成字卡让幼儿认读。同时对诗歌和故事中所出现的幼儿还不认识的文字,我还将故事、诗歌内容用电脑打印,并将字放大粘贴在大图画纸上制作成教学识字挂图,指导幼儿进行指读练习。先由老师阅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附之动作和表演让幼儿记忆故事、诗歌,初步掌握诗歌和故事内容后,我教幼儿手指着字,眼看着字,嘴里念着字,脑子记着字,进行指读练习,来丰富和扩展幼儿的识字阅读内容。

另外,我还结合社会、音乐等各科的教学,特别是与音乐课的结合,因为幼儿在识字阅读中大量接触配乐诗朗诵,使幼儿的语感、乐感同步发展。教材中有许多诗歌与幼儿音乐教材相一致,幼儿在识字阅读时就掌握了歌词,学唱时就很容易上口,这样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而且也自然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各科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将识字阅读与各种游戏相结合

游戏是幼儿生活有的学习方法,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促使幼儿情绪兴奋,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在识字阅读活动中,要充分注重游戏的参与性。我常常开展“摸箱”游戏来复习巩固所认识的字,并学习组句或一句话。我把所学过的字用硬纸板制成字卡,把字卡放在箱里,幼儿来摸,每摸出一个自己念念是什么字,如“黄”幼儿可说“黄发妹妹的黄”、“黄色的黄”答对了给一个红五星当奖励,答错了,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复一遍,也能得到奖励。幼儿都能参与进来,都很兴奋,每次都争着要来表演。我还开展了“小孩小孩真爱玩”、“找朋友”等游戏,在游戏中请小朋友看字词做动作、看句连线、看字涂色来复习巩固汉字。使幼儿在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前提下,在玩中丰富他们的知识,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创设识字阅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识字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幼儿的日常生活要与识字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在教室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识字环境,结合教材中的故事、情节,画出图片贴在墙上,并写上重要的句子,让幼儿在入园、晨间活动、游戏时进行识字阅读。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一课教学中,把几个动物画出来,然后将他们的对话写在上面。在教室里,我又布置了识字小火车,将所学过的字粘贴在车厢上,方便幼儿巩固复习。我还为小朋友创设了一个识字角“天天读句”,将“天天读句”的句子写在上面,如:“小鸡的脚印像竹叶,小狗的脚印像梅花,小鸭的脚印像枫叶,小马的脚印像月牙”等,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自然地接触。每月底还进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等等。这样,通过多种途径,使幼儿认识了许多汉字,久而久之,幼儿知识越来越丰富,阅读能力得到不断地提高。

篇3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散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有效达成《新课标》的规定呢? 

我认为散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从而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即注重现代散文教学的实效性。 

当代散文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体验之中对社会人生的一种领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议论,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说,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仅仅抓住散文的特征来提高教学实效,当然是不够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而不应该是一言堂,无论在散文教学还是任何其他文体的教学中,教师都要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找准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肖伯纳说:“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的前方。”我们是学生求学路上的伴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的引路人。 

20 世纪 30 年代 , 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 ,我认为其中的知识性阅读学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只要指导和督促学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层次才是提高初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层面,所谓理解性阅读,包括转换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类能力;推断能力等。所谓探索性阅读能力,包括审美能力 ; 评价能力; 创新能力。而提高这些能力,首先教师就要有必要的讲解和恰当的指导。 

比如对于文章整体的把握, 根据散文文体特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要有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以《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首先让学生多媒体展示的课文相关图片,然后倾听配乐朗诵,然后准备说说济南的冬天美在哪里。这就是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个环节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 ” ——品读 2 、 3 、 5 段文字,不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对主题“春花图”中几个关键词:让,赶趟儿,闹着,散,眨等,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壮青年,不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辞,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题,以及抒情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提高课堂实效的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初中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原有生活体验,激起阅读兴趣。 

初中生正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水平还不高。同时初中学生思维的品质尤其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很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点。 

所以,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无论课堂教学的实效与长效,都要立足于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设计教学切入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评价学生,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或拓展学习空间,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或寻找美点,让语文课奉献一份美丽的心灵鸡汤,注重感悟,让语文课绽放一束美丽的理性之花……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有兴趣、有参与体验、有情感共鸣、有思维活动、有诵读感悟、有交流碰撞。 充分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开启关闭的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然提高散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恰当运用测评手段,量化测评后进行量化分析,适时运用多媒体,将阅读教学适当转化为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注意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鼓励学生进行猜测、想象和假定; 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做出即时的反映并通过讨论修正他们的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而不是由教师问问题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鼓励学生表达、交流个人的文学阅读感受和经验; 重视学生阅读经验的唤起和回顾,引导他们联想、比较正在阅读和曾经阅读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 

篇4

2)主体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3)创造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教师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

4)批判性。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2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1阅读教学改革的需要

个性化阅读具有探究性和体验性,所以实施个性化阅读,会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它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它会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获得个人感受,教师会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2.2帮助教师娴熟运用教学手段

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文时,播放一曲古筝《寒鸦戏水》,其凄婉的旋律能将学生带进游子愁苦孤独的心里去。教学平台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娴熟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教学个性化形成的一个标志。

2.3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

有个性,有艺术,才能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的标准模式,形成师生语言的良性互动。语文教学个性化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活,让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走进学生的习作中去,那么,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蓬勃的生机。

2.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阅读教学确保学生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心态下进行阅读。它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灵性、个性归还于他们,“心灵的无所羁绊”确保阅读中个性见解层出不穷。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3.1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师给予他们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而不担心被嘲笑,各种解读都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其次,广博的知识准备。如语文基础知识(即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基本词汇、语法、篇章知识等),与读物相关的背景知识(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发展、创作道路、主要作品及其影响等)。最后,丰富的生活经验准备。生活经验越丰富,对话也就显得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阅读即读者生活经验的兑现:读者若需提取文本的意义,必须有所支付。

3.2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新课标第一次明确界定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创设、保护、发展这个‘平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教师要胜任这一新角色。其次,教师要改变教法,与学生“一起上课”。大力倡导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读出文本中真实的内涵,从而指引着他们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保证这种教学的顺利实施。最后,正视自我,不忌出错。教师应当以开放的胸襟,迎八面来风,以海纳百川的襟怀迎接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3.3灵活处理教材,选取活动的最佳时机

篇5

《鸿门宴》是《史记》中的名篇,也是苏教版语文必修三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仔细理会”中的教学文章。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设计对人物形象的讨论、分析,笔者在听课中发现一些学生和老师对樊哙这一人物形象分析时说:“樊哙闯帐,见其忠勇;与王对答,可见精明。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是否精明有谋略,我们不能单看其与项王的一段对话,应当参看《史记》,知人论世,才能给出正确的评价。

其一:《鸿门宴》中有一段刘邦对项伯说的话:“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拿此处与樊哙对项羽所言相比,如出一辙。为何刘邦和樊哙所说的话是如此相似呢?细看文章2个段落,发现这两人说话之前,都出现一个人物——张良。刘邦面临大敌,一再追问张良“为之奈何”,而后才有了行云流水的博辩之词。樊哙进账前,也是得到了张良的授意,才会有了在项王面前的精彩发言。

其二:《淮阴侯列传》:“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连韩信也引之为知己,出门后,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此时的淮阴侯因刘邦猜忌而被软禁在京城,而身为刘邦连襟的樊哙却“跪拜送迎”,足见其却反政治眼光。

其三:《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原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馀万众,困於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这件事发生在刘邦死后,单于写信骚扰侮辱吕后,吕后大怒,召诸将商议策略从吕后最终的决定可以看出樊哙是多么的鲁莽。这个情节与当年鸿门宴上“与之同命”极其相像。

通过以上的故事情节,会让我们更正确地去看待一个人物,说樊哙精明有谋,不免觉得太过了。

对樊哙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并不是《鸿门宴》教学的重点,很多老师也没下多大功夫备课,出现了这点小小的瑕疵,尚可原谅。不过有些篇目的内容主旨都搞不清了就是犯错了。比如笔者在听《我与地坛(节选)》时,有些老师认为史铁生在第二部分着力歌颂“母爱”。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读、误导。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这里提到的“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就是“知人论世”的方法。

解读《我与地坛》前,先看看史铁生的个人遭遇: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从21岁开始,史铁生就没有站起来过。年经的史铁生面对生命的重创,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他痛苦、失落、伤心,他也多次选择自杀。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活下去,并开始去思考人要怎样地活着这一问题,就是去探索“生命意义”。正如萨特所言:“虽不死,但无意义地活着,依然是非生存。”为此,史铁生开始寻找生命的真谛,对生存的极限体验和死亡的自觉意识尤使史铁生感到自身对于生命的本质含义的渴望与追求。他开始写作,“写作就是为生存找一个至一万个精神上的理由,以使生活不只是一个生理过程,更是一个充实、旺盛、快乐和镇静的精神过程。”而这篇《我与地坛》是作者“对于过去十年写作在内容、思想、形式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解剖,为写下去(活下去)寻找理由”。第二节内容是史铁生终于在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中领悟到:永不放弃的爱——那份来自生命本然的牺牲精神——这是无论怎样脆弱的生命个体的价值所在,以母亲的言行来表现生存的道理。

北大陈贻先生总结自己治学说:“根据作家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尽可能设身处地,从理解一个人的角度出发,把古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像修复一个打碎了的古董花瓶那样,完整地展现作家的生活背景和时代风貌”。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要利用好“知人论世”,才会让我们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感悟和体会,才能给学生讲出文本的深味。教师要用好这一阅读原则,更要引领学生去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激起阅读的兴趣,培养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10.

篇6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一)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起到鼓励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目的,但是在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创造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自由的进行解读,可以不理会文章的核心价值观,完全随心所欲的进行解读。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时候需要强调价值观,学生要通过阅读学习他人的优秀内涵,需要在现实意义下进行内容的解读。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智慧,成就学生的成功喜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了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理解、自我体验的审美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智慧,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的融入到作品描绘的场景中来,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阅读的内容。因此小学阅读课堂教学应当充分的探讨语言文字的美感,深入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情感,重视引导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进行思考,使学生与作品直接能够产生一种情感的联系,或体会、或感悟,真正理解作者的爱憎,真正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才是阅读最好的效果。

(三)有利于小学生个性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教师比较偏重于对教案的预设,一般喜欢把教学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的,然后在教案中以几个问题解决某几个目标,几个板块解决某个目标,详尽而缜密,而对课堂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学生探究过程中会提出预设外的问题不作太多的思考,即使在课堂中发生了也视而不见,避实就虚,依然坚决地“将预案进行到底”。这无疑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体学习精神相违背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学习的策略

(一)积极主动地阅读

对探究目标的自主建构强调以一定的社会协商为背景。在面临探究情境时,常常需要把学生引入共同体,引入共同体的社会协商中,引入共同体建构起的问题中。学生可以只探索自己个人生活中自然出现的问题,学习的主题可以由自己来。

例如小学教师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预设的目标内容有三条:①了解内容,感受小兴安岭景色的美丽。②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优美词句。③复述课文。我就着重抓住第一、二条紧密结合进行教学。在目标实施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写春天的这一部分,让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掌握学习方法,接着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夏、秋、冬三个部分。这样的目标拟定较为科学,且具有操作性,更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紧密结合。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课文

兴趣是读书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最佳方式,兴趣是要学生有主动阅读的想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就是要让学生面对课文时有主动阅读的想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需教授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激励。但是,这个过程不应当话费太多时间,通常情况下文章中的一个细节都可能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主要能够恰当的选择,并加以生动的描述就能实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在这一环节中有两点技巧:一是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的方式,当遇到不理解或需要加以探讨的问题时提出来,之后再带着提出的问题返回文章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结论,这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式;另外一个技巧是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对重要问题深入的研读课本,细细的品味作者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情绪变化,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之后在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个人的见解。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自我阅读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掌握自我阅读的方法,并积累了相关的阅读经验。

(三)教学预设,推敲中演绎个性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能“焕发生命活力”的沃土。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被禁锢,教师教学的灵活创造精神难以形成”。在新课标角度下,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进行课前预设。这个预设应当是心中有人,过去一种固定的预设方案改变为多种假设方案,且假设方案应当包括教案、学生、情景、生活以及自己,此外还需要对与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加以准备,推敲中演绎个性,增加教案的宽度、深度以及广度,多样的预设演绎课堂才能使教学更加的精彩。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这篇文章目标内容有三条分别是:了解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热气、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认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激发学生感受课文的文字美和领略迷人景色,从而提升语文素养和陶冶情操;充分感知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作。这三点内容中最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第三条,写景作文是本册课本的重点,让学生掌握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可以较为有效地为写景作文的教学打好基础。而许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有的甚至一窍不通,写出来的文章结构混乱、记流水账,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课文时一定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透彻的讲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是从学生的整体发展着想,创造了和谐的师生研讨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促使他们在生动的学习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较大程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教与学呈现出高度协调、和谐的特点,这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篇7

1 阅读教学在“小练笔”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时,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积极有效地营造阅读氛围,引导学生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文本,从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如:《小摄影师》一课中,“小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体现了读与写的直接结合。从“小男孩乘上电车……”后面要学生续写,明显这个“练笔”的设计与课文阅读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本课时,我重点放在小男孩为高尔基照相时的那个句子来引导。让学生明白到小男孩是多么盼望照到高尔基的相来贴在墙上。可是,偏偏又忘了带胶卷,多么伤心,多么失望,眼看快要实现的愿望却泡汤了。此时此刻,你们来写一写,想像这个小男孩是否再来给高尔基照相的?把故事续写完整,保证充分时间让班级的学生去想像。最后,我发现了有很多学生编成了第二天,小男孩带好相机和胶卷……终于照下了高尔基的相片。当相片贴在墙上时,许许多多的同学看了都惊讶地说:“太棒了!真了不起!” 众所周知,九年制义务教材是统编的,从中年级开始每学期安排八次习作,实践证明这些习作远远不够的。因此有的“练笔”安排在课文之后,目的是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迁移到“练笔”的实践来,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以仿写为主,既仿内容,也仿写法。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在写作的结构方式上是按“总分总”的关系进行叙述。作者采用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具体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所以课后的“练笔”就出现了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当学生看完题目后,就写了《美丽的紫云园》,有的是按移步换景,把自己爬山时看到的景物描写出来。我在展示作品时向学生讲解了像这种描写的方法就是“总分总”关系。也就是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文进行构思的。而有的是按时间的顺序,介绍紫云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象。从学生的作文看,孩子们不仅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学到了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真的做到阅读与“练笔”相互交融,活学活用,读写并用的学习方法在班级里推广起来了,两全其美,何乐不为呢?

2 课堂小练笔的主要形式

1.仿写形式。儿童具有模仿的天性,模仿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大多文质兼美,既适合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也适合学生进行仿写,初步学习作文的方式和方法。仿写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之上,且难度较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作文训练。例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写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仿写池塘中常见的其他事物如小蝌蚪、小蝴蝶等,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花儿红红”“柳叶青青”为题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扩写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精练短小,有的还由于篇幅和容量的限制进行了一定省略和缩减,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能力,通过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写。例如四年级课文《巨人的花园》中,对巨人与孩子们在花园里的活动写得很简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巨人与孩子们一起在花园中嬉戏的情景进行想象,并表达出来。

3.改写形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的形式,在叙述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改写,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的形式介绍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或者以童话的形式围绕一种新型玻璃的特性编写一个故事,从而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4.自我表达形式。新课改倡导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自主阅读,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机会,以课堂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达。例如,在《幸福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课堂小练笔的形式表达对幸福的理解;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课文的感受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小练笔激进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怕作文,一见作文就头疼,也很难写出令自己满意、老师满意的作文。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们觉得没内容可写,无从下笔。长此以往,他们必然会产生害怕写作的心理,久而久之,也就得了严重的“作文恐惧症”,并且这种恐惧写作的心理在长期的积累下,得不到渲泄与释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学生不想写作文,不善写作文,甚至是不敢写作文。我们都知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兴趣挖掘出了学生无限的潜能。学生只要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他就能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好,写作文也是一样。因此,要消除学生的“恐文”心理,就要找到适合学生写作的基点,让学生在恰当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有了,自然就敢于去写、乐于去写、勤于去写,最终达到善于去写的佳境。

4 课堂小练笔的实施建议

1.要形式灵活、内容丰富,同时便于操作。课堂小练笔包含在阅读教学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是对一句话、一段话的改写、扩写,也可以是对一个故事的续写;可以是对课文阅读感受的表达,也可以用另外的文体、人称进行改写。无论怎样的形式都要简单易行,便于操作,服从于阅读教学的需要,不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才能让课堂小练笔持续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小练笔也要注意围绕课文中的人物情感、情节悬念、文章留白等进行设计,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如果教师简单粗暴地要求学生进行练笔,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3.要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小练笔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设计练笔的时候要明确目的,从修辞手法、写作顺序、人称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可以从修辞手法的学习方面进行设计:《秋天》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练笔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小小的船》可以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总之,课堂小练笔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写作教学形式,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时机进行适当的课堂小练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自由的表达,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篇8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要让学生在玩中学英语。近年来,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界特别强调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外语。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些说明:游戏,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学习方式。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中最具有乐趣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兴趣有了,他们对于学习的压力和负担就会消失,同时也使他们对以后的学习更加期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快乐游戏,使学生读、写、玩、演、唱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创设一系列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景和设计新颖多样的教学游戏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师生合作或生生合作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新知识,突出主题进行语言知识的操练,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游戏活动创设生动、活泼、愉快的英语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引导他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来掌握语言知识,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拓展体验式阅读,让学生亲历体验英语阅读教学

在高年级我们可以课外读物为中心展开阅读教学。有人曾将这种课外阅读称为弹性阅读,因为它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间都是有弹性、可控制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有两种安排方法:一是教师从学校图书室借阅或是自备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每人挑选一本,利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进行独立的阅读。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通过借阅或购买,展开丰富、广泛的英语阅读。教师为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不能超过学生自身的阅读水平,也要兼顾学生的喜好,让课堂教学在课外得到很好的延伸和拓展。五、开展特色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开展丰富的活动,体验英语阅读教学,营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构建和谐英语校园。1.“英语月”活动。每学年我们学校都会举行一次“英语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歌曲连唱比赛、英语故事朗诵(表演)比赛等。每个活动各个班级都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整个学校融入到了英语学习的氛围,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气氛非常浓厚,英语学习的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2.李阳疯狂英语模仿秀。在全校学生自由报名的基础上,每周选出两位学生担任“李阳老师”。周一早上全校师生集会时由这两位“李阳老师”教学生说一句英语,全体学生大声说英语。3.每日一句(一词)。学生在教室里停留的时间最长了,因此,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些与英语有关的活动。每天,笔者都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英语,一天之内学生能看到无数次,不知不觉地就会加深印象,记住了这句英语。4.英语猜谜卡片。利用课余时间,笔者收集了一些英语谜语,就把他们写在小卡片上,上课时发给每个学生一则谜语卡片,让他们猜完自己的就去猜别人的,看谁猜的最多。

篇9

1.2 忽视课外阅读指导。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课外书藉的认识不够重视。他们认为只要弄懂书本知识,完成相关练习即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仅靠课内的篇目和时间是永远不够的。

1.3 忽视指导方法。许多语文教师分析起课文来条理清楚,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对指导学生阅读缺少方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就知识来说,却不提出哪些属于理解,哪些属于识记,哪些属于深入体会。特别是文章的抑扬顿挫、节奏、表情和韵律等都不提出,有些教师只是授人以鱼,根本不授人的渔。

1.4 忽视阅读主体(学生)。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性和随意性。不了解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能力的接受情况,缺乏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

2、重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2.1 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2 重视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扩大知识视野,提高能力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有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语文成绩一般名列前茅,而且作文水平很高,有的还发表了作品。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较强,其它学科成绩也不错。可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今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3 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指导。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和扩展。它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技能、智力等各方面都需要配合。因此,这种补充、扩展和多样化的训练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组织开展诗歌朗诵、讲故事、演讲、作文竞赛、手抄报和读书卡片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求知欲望。

2.4 关注新大纲、新课改、新教材和新教法。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新课改,了解各年级阅读训练的内容、重点、难点、特点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实际,研究新教材、新课改和新教法。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会泛读和精读。因为泛读是知识的横向积累,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精读是对知识的纵向钻研,使学生去认真领悟文章的主旨。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5 既重视学生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的培养,又重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时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树立为人生而读书的信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听、说、读、写的关系。既重视形式的多样性,又讲求实效。

2.6 重视阅读技能和方法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阅读教学任务,按照新大纲的规定,结合当前中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强阅读技能训练。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方法得当,读书可以少走弯路,节省时间,提高效率。阅读方法有:朗读、精读、默读、速读。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来进行指导。

2.7 重视诵读。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诵读。很早就有“读万卷书,行万理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真义自见”的古训。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既符合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以说古人语文教育的成就不得归功于诵读的结果。青少年时期记忆力最好,趁早把信息“输入”学生大脑,逐步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内涵,将来大有用处。背诵一定数量的课文、古诗,对塑造学生的文化灵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10

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我国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而交流合作必须依靠语言的沟通,良好的语言能力就成为社会发展对人们提出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语文阅读成为主要的方式,首先阅读在语言运用中使用的最多,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要了解社会的发展动态、学习某项具体的新技术都要依靠阅读资料来实现;其次,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要经常用到汉语,想要迅速的成长就需要不断的学习,语言阅读能力就成为他们成长的必要能力 所以,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时展和社会进步对小学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

二、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 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首先,由于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单一,在大部分的阅读课上,仅仅单纯的阅读课本上文章的内容,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基本上采用一些参考书上的材料,让小学生一遍一遍的阅读,而且采用阅读完一部分内容后让学生做练习的方式 老师经常出一些填空、听写、排序等类型的题让学生去做,然后给学生校对答案,教师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纠正小学生错误答案方面。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很少对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只是被动阅读,不是在主动阅读。长此以往,他们对阅读就产生了厌烦情绪,从而极大的打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 缺乏课外阅读时间

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要按时完成学校的课程和作业,还要上各种培训班和兴趣班,以致他们的剩余时间非常少。但是要想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只依靠课堂时间,必须进一步加强课外阅读。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却只能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用来完成课外作业,剩余的一点休闲时间,也是花在看电视、打游戏或者外出游玩等方面,很少有学生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几本好书。这就导致了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时间很少,影响了阅读能力的提高。

3. 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对教学方法不断进行革新。然而,小学语文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会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客观而言,这些模式也是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若是长期过度依赖此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在固定的教学模式中被禁锢,从而将趣味性、生动性很强的阅读教学变成比较单调、相对呆板的课程,长期如此必将使学生对阅读教学失去兴趣。

4.有待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对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对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比较缺乏,所以也没有太多很成功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推广,每个老师基本上是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教学。导致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不浓厚,阅读积极性不高的因素既有语言知识方面的因素也有非语言因素。在语言知识的层面上,首先语义障碍成为主要的问题,如材料中有生词、或者对已学词的其它意思不理解等。。其次,阅读速度的障碍,有些小学生阅读速度非常慢,导致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能读完所有的材料,从而也不能正确的领悟文章的大意。在非语言的层面上,也就是心理问题上,主要指心理素质,部分小学生在阅读时心理紧张、焦虑、不自信。

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也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很难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老师教学也适合所有学生学习的,笔者在此提出一些自己认为比较适合的教学方法。

1.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进行阅读

要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就必须有足够的训练,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大量的阅读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着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对于家长而言,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必要的阅读条件,并且要恰当地监管孩子的阅读内容,不断为孩子提供健康有益的阅读材料。对于学校而言,必须适当地增加投入,必要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类似于图书交换等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互通有无,使有限的阅读资源造福于更多的学生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就可以更好地汲取书籍中的营养,不断充足自己、提升自己、所以,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阅读教学,认真地抓好阅读教学,为全方位、多层面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创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兴趣。传统的阅读教学,师生互动缺乏,教师只是简单的对课文进行讲解,忽视了自身情感因素对小学生阅读的影响,没有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违背了阅读的规律。在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课堂,更限制了小学生,师生缺乏互动,唯一的互动方式就是单纯的问答式,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小学生只是知识的接收者,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信息不能有效的进行交流,这种封闭的信息环境导致了信息的堵塞,学生阅读后的想法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与交流,阻碍了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发展。

篇11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按照三阶段阅读教学:读前“有趣热身”,读中“提问和应答”和读后“热烈讨论”设计阅读教学。但是,在这样的阅读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处理阅读文本比较粗糙,问题设计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找,停留在浅层信息理解上。问题设计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只是“蜻蜓点水”。 教师花大部分时间在阅读文本的语言点分析和讲解上。阅读文本在教师眼里,往往只是充斥着单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点的书面工具。教师缺乏对阅读文本的充分解读,忽视阅读文本包涵语篇结构、阅读深层理解、文化情感、文体特点和写作技能等解读。英语教师如果停留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那么就不适应时展了。

近几年来的中考试题加大了对文章阅读的检测力度,进一步从速度、语篇、能力等方面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新教材、新大纲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新要求,加大了对考生理解、概括、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查。从宏观上看,这是时代的发展对教学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学会学习,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图式阅读理论

语篇阅读理解的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语篇阅读理解理论。图式理论(The Schema Theory)被成功地运用到外语阅读教学中,产生了一种新的解释阅读过程的理论。所谓“图式”是指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或积极组织,是被学习者储存在记忆中信息对新信息起作用的过程及怎样把这些新信息融进学习者知识库中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作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明产生了理解。图式阅读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在语篇的各个层次上和各个层次之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种信息处理方式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的已有知识和语篇各个层次的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加工的层次是循环递进的,随着阅读行为的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图式被激活,理解的循环就走向更高的层次,产生对句子的理解以及对语篇的理解。

Clarke and Silberstein 所指出,“读者控制的信息要超出字面所提供的。读者之所以理解读物是他们能把读物透过其文字,与记忆中已存的相应概念联系。阅读的技巧在于语言知识与图式知识有效地相互作用。”同样,文章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如故事、寓言、说明文、议论文等,故事都有开头、结尾,中间有各种情节;情节又有开始、发展、结局等。议论文有论点、论据、论证。读者对某种文章结构越熟悉,阅读时就越能把握思路、层次,对文章的特定框架和各段落的组织排列,及文章的逻辑关系等就越清楚,因此读起来就得心应手,阅读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阅读理解问题时,要注意读前调动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读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层次性和梯度,让语篇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理解文章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意图还必须引导学生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通过设计参阅型问题,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三、初中英语阅读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与阅读策略

1.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个类型

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鲜明,围绕阅读文本,即抓住了双基教学,有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运用的主要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进行有效阅读和解决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技巧或行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策略有:略读(Skimming),读(Scanning),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Using context),使用背景知识预测(Predicting with the background),辨别文章结构(Analy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查阅字典(Using the dictionaries),使用关键词(Finding the key words),寻找主题句(Finding the topic sentence),类推(Deducing),比较(Comparing),推理(Consequence),概述(Summarizing)等。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应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文章。阅读前阶段主要是通过使用背景知识预测和辨别文章结构,预测标题等阅读策略,预测文章大意和文章结构,激活背景知识的图式,为下一步的读中活动做准备。阅读中阶段主要是为了验证读前预测,获取更多的文章信息,更深层理解文章、作者意图和句子结构等,因此主要使用的阅读策略是略读,验证读前预测,通过读,找事实,获取表层信息,并使用关键词,上下文猜测词义,比较,推理等策略。阅读后阶段主要是评价文章,拓展与运用,因此主要运用的策略是推理和概述等策略。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的需要适当引导学生正确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同时教师在设计三个类型的阅读问题时,注意结合阅读策略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根据解决阅读问题的需要正确使用阅读策略,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借助策略理解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初中阅读教学三阶段中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文本信息处理和问题设计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三个阶段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教师在每个阶段中设计阅读任务,使设计的任务与任务之间相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运用阅读策略从标题、图片的预测到验证预测结果,由获取事实信息表层理解文本到通过事实信息分析、推理得出结论达到深层理解文本,最后通过评价欣赏文本,了解作者意图,拓展阅读文本输出阅读信息。学生在完成各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不断激活背景图式,阅读理解不断循环上升,最终达到深层理解文本信息。笔者分别在三个阅读阶段中引用阅读教学课例片段进行探讨处理阅读文本信息的问题设计。

1. 阅读前活动阶段

阅读前活动可以称作导入。其目的是降低阅读活动中的难度,让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并熟悉阅读任务。本阶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景、学生预测和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激活学生原有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图式。一般是对文本标题、图片等预测和探究或补充阅读的背景知识。

2. 阅读中活动阶段

本阶段的目的是验证前一段的预测,获取详细而确切的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教师就阅读文本进行表层提问即展示型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查找等方式掌握文本大意或段落大意,构建较详细的语义图象,梳理全文的信息脉络和语言,基本理解文本内容。并设计参阅型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层加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挖掘探究性阅读,让学生理解和推测作者意图。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和问题设计不易过多,过散,必须有梯度,严谨和逻辑性。一般设计三个阅读任务:Task1,Task2和Task3,每个任务之间必须有梯度和逻辑性。

(1)Task1通常设计文章体裁提问,段落大意与段落匹配、文章大意概括或简单了解故事情节等问题,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大意,对文本有大概的理解,并对读前预测进行验证。

【阅读课例片段1】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木马计》这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但学生并不熟悉这个历史背景,因此在读前通过图片介绍这场战争的历史背景,但没有告知故事经过和结局。

While-reading :

Task1 Fast-reading and answer:(read the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the story)(自主阅读)(2分钟)

1. How long did the war last for?

2. In the end, who won the war?

3. The winner succeeded not by ,but with .

【说明】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运用略读策略,对故事内容大概了解,知道谁打败了谁,历时有多长时间,通过什么打败的,为第二个任务做铺垫。

(2)Task2通常设计展示型问题为主,让学生运用读,找关键词,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策略,获取文本事实信息,为深层理解文本,完成第三个任务做准备。

【阅读课例片段】上海牛津(广州版)八年级上册Unit4 reading A The night of the horse

Task 2: read carefully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details)(自主阅读,再小组讨论)(5分钟)

1. “Captain, they’ve gone,” “they” refers to ________.

A. the guards B. the Greeks

C. the soldiers D. the captains

2. Where did they leave the wooden horse?

A. Outside the city of Troy

B. By the river

C. In the city of Troy

D. On the wall of Troy.

3.Why is the wooden horse on wheels?

A.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Greeks to take home with them.

B. Because it is easy for the soldiers of Troy to pull into the city.

C. Because the Greeks want to seize the captain inside the horse.

4. Who did the Greeks seize ?

A. The captain. B. The soldiers of Troy.

C. The Greek army. D. The captain and other prisoners.

5. Which is in the right order according to the story?

①The Greek soldiers opened the main gate.

②The soldiers dragged the wooden horse into the city.

③The Greeks left the city of Troy.

④The Greek army captured the city of Troy.

⑤The Trojans celebrated and went to sleep.

A. ③①②④⑤ B. ③②①⑤④

C. ②③⑤①④ D. ③②⑤①④

【说明】这五个问题中第1,2,4,5题为展示型问题,训练学生运用读和根据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寻找答案,从而理解故事细节。问题3是参阅型问题,学生通过运用推理策略,深层理解文本,才能做出正确选择,同时为第三个阅读任务做铺垫。

(3)Task3通常设计参阅型问题,在学生理解文本事实信息后,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调动已有的阅读图式,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教学案例略)

3. 阅读后活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此阶段主要任务是检查学生对课文中语言形式的掌握和运用,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使他们把所读到的东西与他们所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的输出。教师可以设计评估型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对作者的观点,谋篇布局等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质疑和评价,培养阅读的思维能力。这一阶段是阅读理解的核心部分。

篇12

事实上,流行于当前语文课堂之中的许多文本误读的现象,诸如:“愚公破坏生态环境”(《愚公移山》);“她拥有那么多珍宝,为什么不另选夫婿?”(《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了交通规则”(《背影》)等,都可以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寻求答案。或者说,这些误读所体现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学生依赖其自身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解读。

这些例子都表明,当前许多学生正是依据其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产生了对文本的误读。那么,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为什么易产生文本误读呢?

学生生活经验是学生在生活世界中产生的经验总和。生活世界指的是在一种自然态度中直观到的世界,它具有“自明性”,人们不需要将它视为问题,更不需要把它当作课题来研讨。据此,生活经验也形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之下,并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内化于人的内心之中。同时,因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而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我们可把生活经验理解为人的各种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基于从活动这一视角具体把握生活经验,生活经验则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正是如此,学生总是在自觉和不自觉之中便会自然地运用其生活经验对相关文本进行解读。

另一个方面,生活在实质上构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结点。学生对文本的阅读表面是读“文本”,其实是在读“生活”。文本的创作源于生活,那么对这些文本的接受也需要生活。在阅读活动过程中,读者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和重构艺术形象。但是,正如以上所分析的那样,生活世界所具有的自然性使得学生生活经验大多不是采取研究的态度,而是通常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进行的。相对于课堂科学世界中产生的经验而言,学生生活经验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然习得的特征。这就使得学生生活经验以儿童固有的天性为依据,随着学生遭遇的背景而自然展开。但是,儿童不是一个理性者,更多的是一个游戏者。游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这便致使学生生活经验不可避免带有游戏性、娱乐性、大众化等倾向。与此同时,文本的创作也源于生活,即便想象是作者成功的重要前提,但是,任何想象都是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作者的想象必须立足于生活,它需要从生活中吸取足够的养料,需要生活的丰富和广阔赋予翅膀。如果脱离了生活,想象力只能是虚幻、枯涩而空洞的乌托邦。正如惠特曼所说:“要记住,语言不是博学之士或字典编者的抽象构造,而是起于工作、需要、关系、欢乐、深情、趣味,历经世世代代的人类,它具有宽而低的基础,靠近地面。”然而,这些文本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是对生活的超越。“作为作家与生活的关系,绝对不是拘泥于生活,停滞于生活,而应该是不被生活所局限,以想象力和思想力对生活进行提升,使之具有更高远的关怀精神,表达出对生活更深远的思考。”如此比较,学生生活经验便与文本中所力图反映的生活形成一种明显的落差。而这一落差与学生生活经验所蕴含的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相结合,便导致误读的出现。

可进一步追问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如何具体把握文本误读?

从学生生活经验这一角度来具体分析,正如前所述,学生生活经验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学生生活经验本身体现了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学生阅读到了与其生活经验相近的文本时,总是会主动与其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以下案例:

师:请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

生: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师:你从哪些语句当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生: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从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师:这还有些笼统。你能抓住其中一个具体的语句来说吗?

生:从“带着赤色的足金”这一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看到在珠宝店,看到金子都是用克来量的,这里“足金”显示出金子的分量非常重,于是显示土地非常的富饶。

在以上这则关于《土地的誓言》的教学案例中,学生便是主动运用他在生活中所看到的关于金子的度量单位来理解土地的富饶。这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所具有的能动属性。正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认为误读是学生能动性的直接体现。我们不应对文本误读一味地否定,或一味地追求文本解读的统一标准,而应积极保护误读中所蕴含的学生主动性。这是从学生生活经验的角度具体把握文本误读的一个方面。

篇13

一、图式及其图式理论

“图式”一词最早应用于哲学当中,是康德提出来的。20世纪初期,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目前关于“图式”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得到公认的是派鲁默哈特1980年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图式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结合成一个有机体的一系列一般知识所组成的。这些知识在人的头脑中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图式除了包含知识本身是怎样被表征出来的之外,还包括这些知识如何得到应用的信息,即包含一般所谓反映着知识结构的认知结构。

派鲁默哈特认为图式理论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这种理论是用来说明阅读理解的过程的。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是最重要的因素,读者通过背景知识来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阅读对象本身即课文没有什么既定的意义,但是当读者大脑中相关的图式知识被激活以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提供的条件和方向,被激活的图式就会和课文发生作用,并对它进行评价、整理和选择。所以说,阅读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图式知识对课文进行释义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构造过程。

二、图式理论对语文阅读理解的作用

1,图式理论能够使语文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文知识结构化可以说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而图式理论在实现语文知识结构化方面具有指导作用。图式理论认为,框架是事物的组织、结构,也是图式。

2,图式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构建一种有组织的、易于激发的、便于检索的、利于迁移的良好的认知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认知结构就是一种图式,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图式组成的。以图式的方式形成的认知结构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3,图式理论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由于图式集中了关于某一定型事物的具体构成的知识,它能为人们理解阅读材料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当图式被激活时,人们对即将阅读的内容便会产生一种“预想”。当预想同材料所叙述的内容一致时,图式将促进对材料的迅速理解;当预想与实际的描述不一致时,读者会修改原有的图式或重建新的图式,而使自己拥有的图式日益丰富。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图式

1,讲究趣味,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钻研的兴趣为着眼点,目标设计、课程拟定、内容安排、形式选择、情境创设、效果评价等都应体现趣味性,使学生乐意参与,达到寓教于乐、启智于动的目的。在教学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方法,切忌生搬硬套,让学生陷入厌学的歧途。教师的讲解要力求形象生动,融理性的知识于生动的课堂之中。学生兴致盎然,头脑中的图式才会活跃起来。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的时候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人,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而鲁迅写的这个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种悲剧呢?是命运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学了这篇文章后,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导语设计造成学生心理的悬念,引起学生阅读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关于“命运”的图式,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钻研课文,寻找答案。

2,创设情境,深化体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遍了。媒体的介入,让我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声音、影像、动画通过多媒体的完美组合,能够帮助创设情境,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切身体验,促进学生背景知识的积累和内容图式的生成。如郭初阳老师所讲授的《珍珠鸟》一课。郭老师在讲授这篇课文之前已经让学生事先预习了,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图式。在这个基础上,郭老师把这篇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的文本群中,如筱敏的散文《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伏契克的小说《绞刑架下的报告》、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司马光的诗歌《放莺歌》、欧阳修的《画眉鸟》,同时还运用了影像作品,彭羚的《囚鸟》中的歌词、经典影片《群鸟》和《刺激1995》的片段,这些文本和影视作品又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景,这种情景让学生发现了作品新的内涵,即课文中的笼子不仅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即是心灵的笼子。媒体的演示直观而生动,潜移默化中给予了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促进了内容图式的生成和丰润。

3,适当提示,合理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