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生课程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课程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课程总结

篇1

1 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 课程纲要

3.1 n程引入

1. 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 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 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 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 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 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 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 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 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 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 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 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 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 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 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篇2

大学生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那么,如何制定大学生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包括哪些要素,如何保证活动课程的质量,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探讨了大学生活动课程的综观结构。

一、“活动课程”的指导性计划

1.指导性计划编制的原则

大学生活动尽管丰富多彩,很有新意,但是每年随着灵感、形势的变化,大学生活动一直在变,这样导致活动缺乏持续性,缺少品牌活动。因此我们在开设大学生活动课程时,首先对大学生活动进行挑选,安排一些教学目的明确,能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编制大学生“活动课程”指导性计划中,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制定大学生“活动课程”学分管理办法。将大学生活动纳入教育管理的范围,规定在校期间大学生必须参加相关活动,取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凸显活动的育人作用。

(2)根据活动的性质,对活动进行分类,有必修活动和选修活动。例如军训、毕业实习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的必修活动。而文体活动、专业实践活动、素质拓展活动、学会活动等,学生可以选修。

(3)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确立活动的主题。我们在做大学生活动计划的时候,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活动主题。例如低年级的学生,需要的是加强树立团队合作意识,我们通过一些素质拓展活动来实现。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基础学习基本结束,急需提高专业素养,我们通过一些专业大赛、专业模拟活动或者是学术论坛等活动来实现。

(4)树立品牌活动,凸显活动的延续性。大学生活动在精不在多,所以要树立品牌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对于一些在学生当中反馈比较好的活动,做到制度上有保障、组织上有规范、效果上有标准、活动开展有指导、活动经费有来源,使得活动有长期存在的理由,具有延续性,扩大影响力。

2.指导性计划的构成部分及说明

指导性计划主要由7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必修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学会活动、社会实践及服务、心理素质拓展、文艺创作、体育竞赛。

说明:①必修实践活动,每个学生必须参加。②专业实践、学会活动、社会实践、文艺创作、体育竞赛学生可自愿参加,但必须达到专业教学实践计划中规定的实践学分。③专业实践、学会活动、社会实践、文艺创作、体育竞赛中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改。④本指导性计划适用于管理系各专业及各年级。⑤由于活动具体情况不同,实践学分的记载除了专业教学有明确规定的之外,其他活动一般在一个月以上的计1学分,以下的计0.5学分,获奖者计1学分,入围者计0.5学分,参加者可在综合素质测评中适当加分。

二、“活动课程”的要素

“活动课程”的要素,实际上是指“活动课程”教育大纲的内容构成,以广外南国商学院管理系模拟商品贸易会为例,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活动的名称及教育目标

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及组织该活动应达成的教育目标。

活动名称:国际工商管理系第四届模拟商品贸易会。

活动目的:模拟商品贸易会的举办,旨在为我系学生搭建课外学习实践活动平台,促进同学们深入学习管理、营销、财会等理论知识并付诸实践,检验同学们的英语水平,锻炼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真实的国际市场交易规则。同时让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有更好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和进步,凸显国际工商管理系学生落实素质教育目标,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反馈。

2.活动课程的内容和方式

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活动在举办过程中的每一阶段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第一阶段:模商宣讲会。

为提高同学们对模拟商品贸易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有意参加模商会的同学提供指导和经验帮助,我们在模商会报名前举行模商宣讲会,以PPT、视频以及往届优秀参赛选手经验交流的形式向同学们讲解模商各个环节的大致内容和操作流程。

第二阶段:竞投书的撰写与评比。

竞投书是参赛过程中唯一从写作层面反映参赛队专业知识灵活应用情况的方式。竞投书的内容设计以现场交易部分为导向,可操作性为主要评定指标,考查参赛队对所学专业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简介、产品介绍、促销环节”三大部分。竞投书设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分别由专业老师、英语老师从不同侧面进行评选。中文版占总分的60%,主要是从书面表达的层面反映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英文版占40%,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第三阶段:舞台展示。

竞投书撰写从写作层面考查各参赛队对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舞台展示则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延伸,它以舞台展示及现场问答的形式,重点考查参赛队员的表达能力、团队精神、沟通技巧,以及运用现代展示工具PowerPoint等能力。同时,它也为参赛队提供了一个与评委、观众以及自己的竞争对手面对面接触交流的机会。

第四阶段:摊位竞投。

为确保模商会的顺利进行,使模商会真正做到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摊位竞投真实模拟拍卖会现场,让参展商队伍根据自己产品的销售需求,以及现场地理优势对现场交易摊位进行竞拍。

第五阶段:产品广告宣传。

产品广告宣传是通过海报制作考察各参展商队伍的宣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主题表达能力。每支队伍根据其商品特点以及销售卖点,自行制作具有其队伍特色的宣传海报,统一交由主办方代为印刷及展示,通过专业老师评分,以及大众评分评定宣传海报分数。

第六阶段:现场交易。

由于模商会是广交会的化身,现场交易成为模商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其中,现场交易又分为现场促销、虚拟交易、真实交易三个环节。现场促销是让各参展商队伍以表演的形式,对自己的商品进行促销。虚拟交易则是让同学们通过模拟扮演参展商、流动客商的角色,自由参与商品交易,最终通过模拟企业的营业成本与利润的计算,评选出优胜模拟公司,使同学们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中。

3.活动的进程表

它是学科课程中的教学日历,包括每一个阶段举办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见表2。

三、“活动课程”的质量保障

1.教研室与活动课程对接

为了提高活动课程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我们加强了专业教研室对活动的指导。例如,在开展模拟商品贸易会和广告视频大赛这两个活动时,我们就邀请了管理教研室和市营教研室及计算机

专业的老师,作为活动的评委和指导老师,在开展专业英语演讲大赛时,我们邀请了大学英语系和双语教研室的老师给予指导。通过教研室或者是专业教师与这些活动课程的对接,使活动质量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2.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对接

为了实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对接,我们在2006年之后,陆续确定了“模拟商品贸易会”、“导游形象大赛”、“广告视频制作大赛”、“专业英语演讲比赛”、“经管论文竞赛”等系列活动,作为我系的活动课程。这些活动与管理系相关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有直接联系,例如模拟商品贸易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营销学等学科对接,广告视频大赛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广告学对接,导游形象大赛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对接等,这些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有益补充,十分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水平。

3.活动质量成效的评估

为了避免在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我们在活动课程的管理上,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活动质量成效的评价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第一,活动课程的组织者,看他们活动的策划方案是否符合要求;第二,活动课程的参与者,看他们是否从该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三,活动课程的指导者,也就是我们的专业教师,看他们在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准。因此,对于一些延续性比较强的活动,我们对活动提高要求,重视学生反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把活动做成品牌。

参考文献

篇3

一、服装专业主干课程的类型和关联性分析

服装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对技术的把握以及对市场的认识这三个重要方面的能力。而对技术的把握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传授设计思维方法的设计理论类课程、提升设计表达能力的手绘及电脑技法课程、从设计向制作过渡的结构制图课程、和掌握一定实际制作能力的工艺类课程等。目前许多国内的服装专业院校在设计思维方法论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初步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而在其他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方面则稍嫌滞后。例如工艺课程的内容过于陈旧,且与设计理论课程的前沿性缺乏呼应等。此类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源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课程之间关联性结构关系的不完善。首先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技术环节知识内容应该依照设计工作流程的顺序来安排。即服装艺术设计在前、服装工程制图居中、服装工艺制作在后,这种设置有利于学生形成高效率的习惯性思维模式,适应了市场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使课程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期,依据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水平进行穿插结合,通过专项、专题设计任务的安排使三者不断渗透,随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融为一体。

二、服装专业设计技术类课程衔接的教学尝试及成果

笔者一直希望能在自己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出对以往课程知识的有效利用和针对以后课程知识的开放性、延续性作业设置。以女装设计课程为例,首先是确定一个统一的课题内容并与接下来的制版、工艺课程的核心内容保持一致。在女装设计课程中,除了常规的知识讲授之外,学生将完成该课题调研阶段和设计阶段任务;而在接下来的女装专业制图课程中,除了常规的基本造型结构制图和一些原理知识的讲授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设计的款式制版;在最后的女装工艺课程中,学生就可以完成服装的制作,并在此过程中修正设计阶段的不足总结出整个流程中的关键问题。这种连贯的实践课题将使学生体会到想像与实际的差异,最重要的是能够真正建立起基于对服装生产实践理解上的设计思考方法。

此外,对该课题任务要求的细化则能够促使学生主动的运用已有知识和技术,推动设计部分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为学生解决了如何展开调研和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问题,而这些技术方法在该课程的作业内容中将有更为详细和具体的要求,比如以工作日志的方式记录调研步骤和信息收集内容,并最终整合成展板的形式上交。这得以让老师轻松掌握学生在此前课程中积累的能力水平和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引导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完成了从欣赏借鉴到独立构思的跨越式转变。课程结束阶段的设计完善期,不仅巩固前期服装效果图课程掌握的基本技法,还使学生不得不从实际款式的结构比例和装饰手法设计角度深入和精细的完善服装正反款式图。这使学生从效果图课程中天马行空的艺术性表现思路逐步加入更多理性的专业结构和工艺理解。

女装设计课学生上交的作业内容,前后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1)调研内容的总结和分析(以展板的形式呈现),这部分内容反映出学生现阶段艺术审美水平、对设计元素挖掘的思维水平、对构成形式美的把握等。尤其是通过服装造型设计部分的调研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设计的方法论部分理论内容的理解深度,通过色彩调研部分内容则可以看出学生对色彩构成学中各种搭配及采集重构手法的应用现状。(2)设计草图册及效果图、款式图展板,从完成情况中可以了解学生的在手绘技法方面的不足和优势。款式图的部分则体现出学生对局部造型的比例关系认识和细节创新设计能力。(3)平面结构图或立裁的样衣片,这部分内容看似脱离了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却能给学生在下一门工艺课程提供延续的基础。随着对结构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工艺流程及细节差异性的学习,学生将逐渐得以打通设计构思和完成作品之间的重重阻碍。在此基础上快速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并避免在以后的设计中出现不计后果、无法实现的造型结构。

在接下来的女装制图与工艺课程中,学生除了完成基础的版型设计和原理知识学习及样衣制作之外,还需要继续完成上一门课程延续的课题。作业内容包括:(1)女装设计课程中上交的结构图的修正图、以及标识修正原因和所有数据的1:5结构比例图。这部分内容将在专业结构老师的一对一指导下完成,再次使学生明确数据关系对服装造形视觉效果的影响。(2)上交最终样衣成品。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将面临巨大挑战,包括对面料表面的装饰再造也再次检验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3)拍摄样衣的平面宣传照,并利用电脑排版制作成海报形式上交。与学生的摄影课程直接衔接,也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充分利用形象设计课程中所学知识发挥创意和个性,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在类似游戏的状态下结束全部课题内容。

总体来看,这种连贯型的课题设置有效检验了学生目前的综合技能水平。包括:构成中的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方法论知识、材料性能的理解和二次改造、服装结构制图及立裁运用、服装工艺流程及细节设计、服装摄影技法、形象设计、电脑软件应用等等。这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迫使学生必须运用原创性思维,每个环节都需要依靠自己不断面对和挑战自己的劣势,同时激发学生发挥个性化优势。在课题结束时,每个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特点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就会成为学生今后课程学习中的主要动力和压力。

三、关于此次课程衔接方法实践的反思

此次教学方法的实验历经两门课程共8周时间,总学时数为112。在以往教学内容基本不被删减的基础上,相对增加了学生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难度。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在设计调整阶段和工艺制作阶段的工作量和压力较大,这也使得部分基础弱、心态不够稳定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因此在最忙碌的阶段就需要老师不仅要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关心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尤其在学生面临瓶颈无法突破时,应该多以肯定和引导为主,避免打击和过多的比较,帮助其及早调整状态找出解决方案。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相关课程教师间的相互沟通和合作。无论是对课题的筛选研究、对学生进度的及时反馈和对一些课题专业问题的讨论。

通过本次课程内容的改革实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思路和成绩,也由衷体会到教学方法创新所带来的显著效果。无论从知识内容的融合和灵活运用角度还是从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角度来看,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呼应都是一个有着积极意义的尝试。在当前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下,作为教育者更应该主动地突破传统教学思路和模式,为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年级:1.2班的开心故事会,学生“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很有特色;1.3班的课外识字集锦,童谣集,绘画集很有个性;1.4班的小小手抄报,识字集也是硕果累累,尤其是他们设计的图文并茂的“亲子阅读计划”特别有创意。

二年级:2.1班的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观察日记让孩子们在课外阅读方面小试牛刀;2.2班的读书名言集锦,阅读手抄报,图文日记也很是惹眼,尤其是“读书的孩子是美丽的”这个阅读主题传递着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2.3班的开心阅读,“我会写、还会画”名人名言集锦,主题手抄报,学生小日记等展示看着也很过瘾,特别是他们的“好词佳句”阅读笔记如同一颗幼芽,让人真实地感知到孩子们在阅读的路上一定会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老师的良苦用心让人感动。2.4班:开心讲故事,亲子阅读记录卡,小小阅读手抄报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值得一提是:二年级孩子办的手抄报还有家长的鼎力相助,每份手抄报都是孩子和家长合作办成的,这才是真正的“亲子阅读手抄报”,这个点子好,招数新!

三年级:四个班级的步调相对一致,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书签,阅读笔记,阅读手抄报,课外阅读评价表,书法作品集锦,学生作品集也同样内容丰富,尤其是他们设计的课外阅读评价表,分为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三个梯度,有评价指标,有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四个项目,表册学生填写的也很认真,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四年级:四个班级的展示也是大同小异,亲子阅读计划,亲子阅读记录卡,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走进《爱的教育》专题集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老师给孩子们推荐的书籍让孩子们阅读进行的异常扎实,包含着老师的辛勤指导,折射着孩子阅读成长的智慧光环。

五年级:亲子阅读计划,优秀阅读笔记,学生作品集,阅读专题手抄报,其中“学生读书成长册”构成了他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也是整个级段各个班级的一大看点和精彩亮点。5.1班的“梦里花香、童诗飞扬”手抄报让人过目不忘;5.2班的“趣味语文”手抄报也让人一睹为快;5.3班的“循环日记”记载着班级的新人新事,透视着老师的教育思想;5.4班的学生读书成长册不仅遗传了传统阅读笔记的基因,还在形式上增添了图文并茂创新因子,记录着学生阅读成长的足迹,内容包括我的阅读计划,我的读书名言,好词佳句采撷,图书漂流花园,阅读亲子对对碰,我的阅读感悟,家长的鼓励等栏目。当然他们也有配套的评价机制,他们这种工作上的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六年级:亲子阅读计划,阅读手抄报,优秀阅读笔记展评,每个单元的专题手抄报,名字优雅、充满诗情画意的个人诗集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很值得大家学习的是6.1班和6.2班的“我的读书计划”制定的非常详细,有指导思想、阅读目标、读书口号、实施方法、进度计划、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项目;6.3班的读方法推介、个性化书签展示;6.4班的“好书推荐卡”让人眼前一亮,内容包括书名、作者、推荐指数、推荐人、推荐理由、故事梗概。六年级整个级段的手抄报,诗集,作品集质量上乘、形神俱佳。学生个人阅读笔记记录总量高达一万字以上。这些成果是老师指导的结果,是学生学习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整个级段老师们团结协作、计划性强、扎实有效、按部就班、追求卓越的工作作风。

篇5

数据结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于70年代中后期。而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国外从1968年开始设立。《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特别是编码理论、存储装置和存取方法等)的研究范围,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使查找和存取数据更为方便。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图1表明了《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中所处的地位。

从2009年开始,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专业课由以往的各高校自主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专业课涵《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四门课程的内容。《数据结构》部分在前三年的考试中分值均为30%,所占比重较大(平均应为25%)。

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英语、数学、政治)实行全国统考已有多年的历史,针对研究生入学统考的公共课辅导班在全国各地有很多,每年都有新的考研资料推出。但专业课统考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鲜事物,理工科电类专业中目前只有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实行全国统考。专业课实行统考以来,我校报考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学生中,有很多人公共课成绩合格,只因计算机专业课成绩不合格而导致考研失败,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面对《数据结构》课程改为研究生入学统考的新形势,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研究,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效果在统考中得到检验,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对《数据结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现状分析:

《数据结构》课程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课程建设在国内各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中受到高度重视。

目前我院《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与考研要求脱节,目前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还是针对期末考试,教学内容随机性强,系统性差。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需要自学,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考研学生的复习工作量,降低了复习效率;

(2)任课教师多,教案和课件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我校《数据结构》课程的任课老师涉及计算机系、软件系及办公室几个部门,没有固定的时间来讨论教学内容,各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所以急需组建课程组,在学思想、保证教学观念一致的基础上,综合教学内容 ,使教师之间主动协商与沟通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数据结构》课程的理论性强,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于程序设计的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畏难情绪,班级的整体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因而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虽采取了一些方法,但是还需在个性化教学的措施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三、改革与研究实施方案

针对我院《数据结构》课程存在的以上问题,遵循“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宗旨,我们课题组老师决定对该课进行改革,希望通过对《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同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 选择并研究经典教材,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 优化教师队伍, 改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改革中受益,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内容涵盖从课上到课外各个环节。具体措施如下:

(1)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研讨,结合考研大纲中的考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更多的引入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

以往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期末考试,考虑到我院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太高,授课过程中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任课老师大多会一带而过或只要求学生了解,这直接导致了近几年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我院学生通过率极低的情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数据结构》课程讲授内容的重点和比例做出适当调整,既照顾到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接受能力,同时兼顾考研中高水平内容的渗透,以期提高我校的考研通过率。

(2)研究《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模式,在做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参加考研的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安排固定时间答疑。

考虑到《数据结构》课程安排在大二上半学期,而多数考研的同学真正开始复习专业课在大三下半学期,甚至是在大四上半学期,从学完这门课到考试要放置近两年的时间,大部分的同学很难记住 的知识点和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临近考试前给专门考研的同学安排辅导课和答疑。

(3)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以现有讲授《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为主要成员组建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水平《数据结构》课程教学团队。

我院讲授过《数据结构》课程的老师有多名,虽然大家的授课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来组织,但各任课老师之间交流很少,基本都是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讲授,侧重点并不统一,到期末很难整理出一份能考查所有任课老师讲过的重点的试卷,所以对于重点章节,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案和授课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数据结构》课程在我院已经开设多年,有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团队成员均已担任五年以上的教学工作,对教学事业倾注高度热情,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团队结构合理,有各个层次的教学骨干,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3人。团队成员具有精诚合作精神,积极参与,肯于奉献,一定能够很好的完成此项教学改革课题。

(4)研究真题,对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据结构》试题进行命题分析研究,了解命题趋势,掌握最新的考研动态。

(5)本项目组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在以学生为本的研究型教学、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四、改革的具体目标

(1)不断完善和优化《数据结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结构,贯彻“少而精”的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精排和优化,做到精讲多练,突出重点;

(2)搜集整理出一份题型全面、难度适中、知识点覆盖较全的校内考研习题资料。

(3)改变本科教学内容与研究生入学考试要求脱节的现状;

(4)提高学生全面掌握《数据结构》课程内容的能力。

(5)团队负责人潜心研究教学规律,通过言传身教,充分发挥带头人的领先、表率和指导作用,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学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王森.数据结构教学改革的研究.办公自动化杂志.2011,207:4-6

[2]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构(C语言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0.

篇6

一、基于课程综合化时代的呼唤,近几年来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大胆调整了课程结构

从幼儿园至中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都“由点及面”地进行课程整合,开展综合的艺术教学,教学上采取以音乐、美术等学科为主体的综合课程模式,积累该种模式的综合艺术教学的丰富经验、有效的教学方法、资源利用方式和评价方式,以此促进艺术课程原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探究基础教育阶段整合后艺术课程的实践模式和具体操作策略,进一步以此为突破口转变原有艺术课程教学的常规,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提高艺术类教师教学与科研素质,并最终带动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的全面发展。

1.就基础教育阶段中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的建构而言,笔者通过定期对杭州市区内部分幼儿园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践进行调查、收集、分析、归纳幼儿园艺术课程整合的建构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培养实践经验能力为主而非以理论分析能力和公共表演能力为主。制订的依据在于艺术教育的价值主要不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艺术知识,而是为了让人们获得艺术美,包括感受美、认识美、参与美、创造美、传播美、享受美、评价美。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给受教育者快乐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导理念是为人服务。(2)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包括六大方面:感受、认知、体验、想象、表达、创作。(3)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囊括聆听体验、联觉培养、体态律动、声势练习、内心歌唱、音乐读写、即兴创作等。(4)教学课程设置上可以采用两种类型,一种是分别以音乐、美术为主体的综合课程,譬如幼儿音乐感能训练课又或是幼儿联觉培养训练课;另一种是设置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课程。(5)教学评估应以学生感受与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和人文艺术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标准,应在于以经验性的艺术理解能力的评估标准,而不是在于对艺术知识的掌握和公共表演技能的评估标准。

2.就中小学阶段艺术课程的整合而言,综合艺术教学的开展首先应根据小学阶段低年级、高年级、初中三个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特点,制订完整的教学大纲,其中包括教学主题、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资源等的设计。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设计着重在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觉能力,并且通过他们喜欢的游戏、童话、诗歌等载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艺术实践活动,在培养良好的听、唱习惯的同时,提升艺术表演能力,开阔艺术视野。相比于它们的特点,小学高年级段的教学设计无论在对音乐知识和艺术技能的要求上都更进一步,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创造性以及对多种艺术形式的感悟能力,如,剪纸艺术、音乐、舞蹈、文学以及学生对音乐或歌词的自主创作,都继承了“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由浅入深”地将学生导入艺术的殿堂。初中年级段强调艺术要素的把握和文化历史传统的共鸣,着重提升编创及抽象能力的运用。因此,可以说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艺术课程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课程教育所追寻的,不仅追求学生的艺术能力和素养的综合提升,还包括学生完整人格和健全心理的养成。

二、探索出适合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音乐综合其他学科,在保持各门学科本身特征的同时,有利于教学“由点及面”地展开。(2)改变枯燥的音乐和艺术知识以及技能的学习为主题性的教学,把学科知识和技能渗透到各类真实主题之中,保证了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的逻辑体系,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不但有计划地学习到了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能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从更广泛的视角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包括艺术、人文和科学的素养。(3)教学还应该考虑到学校艺术教师的音乐和美术的学科背景,使综合和学科特色得到巧妙结合,使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三、艺术课程整合的实施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譬如:(1)对话式教学法。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平等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课堂对话,可以真正发现新的事物、想法,寻求师生教学中的共同意义。在颇多优秀的综合艺术活动的课例中,几乎每一个活动主题都渗透着对问题的交流、讨论,彼此的沟通和倾听。对话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体验,使教学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2)想象与生成式教学法。它指教师给学生机会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兴趣、需要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从而提出问题,教师因势利导、把握时机,即兴地展开教学,这是艺术课程整合后的一大特色。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了主动性,才能够真正使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立足于学生的所思所想。(3)合作与探究式教学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一直是我们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通过小组的合作、支持、沟通和交流,把他们从单一的个人活动中解放出来,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通过与同伴、成人、周围的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交融,获得良好的发展。(4)体验与表现式教学。体验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提出了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是一种关注学生个体特征的学习方式。

正是在艺术课程整合这样的前提下,我们考查艺术教育本身只有在完整的、实践性的艺术活动中才能够让学生感知、欣赏、表现和反思艺术的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和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简单的获得、保护和再现,而是成为一个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通过已有的经验获取并建构新的知识,从而提升综合艺术能力与素养,具体在实践教学中观察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譬如表现在:(1)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综合艺术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热情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会变得乐于学习艺术课程,并乐于接受各种美好的艺术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艺术教育活动中。整合后的艺术课程成了一个开发、对话、互动的过程,而学生自然沉醉其中,艺术学习能力在量变中得到积累。(2)艺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思路在于不把艺术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摆在独一无二的地位,而是把艺术技能的学习和训练综合到更广阔的艺术能力培养的层面上,我们力求学生不仅学会综合利用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等艺术知识和技能,还能真实地亲近艺术、走进生活、亲近自然、感受艺术的魅力,懂得通过自己的体验表达和创造个性化的用艺术的手段来表现生活和环境,并且真正走入对艺术的审美过程,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成为对自身情感表达、人生思考、理想追求的有效方式,获得人格和个性的陶冶和提升。

长久以来,艺术教育的很多功能都被忽略,通过实践探索,赋予艺术教育以更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应是一个关照学生个性价值和感性价值,关心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并最终达成认识和情感互补、艺术与人性发展的统一体。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整合方案的开发和运用是我们对艺术教育综合性发展的一种尝试,在这里我们传递了一种信息,即艺术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就的,而是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通过对艺术课程教学整合实践的探索,开发基础教育阶段综合艺术教育模式,以提升学生在艺术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实践参与能力,以致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最终达成艺术和人性的共同发展,这是我们探究艺术课程整合化的原始初衷。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曹理,缪裴言.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曹理.音乐教学设计[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燮君,黄玉峰.现代教师读本:艺术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5]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6]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篇7

本文论述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并对这种课程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思考。这种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是将《公共政策学》每章节的课程内容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再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进行《公共政策学》章节内容的总结。本文尝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探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其完善途径。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传统以灌输为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知识是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更多地扮演好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发现、总结学习规律,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中挖掘自身的能力。《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先进教学手段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

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

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成果,特别适合于有成熟思维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可大力提倡和普及参与式教学法;应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元素,既可以是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与式教学元素的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每章节课程内容的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手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收获更大,在学习方面和个人讲演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本文论述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以使《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没有机会总结的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尝试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进行课前试讲,从中择优上台作最后的总结;也可以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点评与打分,使台下学生对于如何讲演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总之,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参与《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峡壁,李悦宁.大学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1).

[2]郑绍婷.也谈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组织形式[J].甘肃教育,2011,(5):38-39.

[3]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4-77.

篇8

电子商务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成为各类院校竞相设立的热门专业。由于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未经专业英语训练,在课程的学习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教材或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影响了对知识的理解,并忽视了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尝试采用教学目的和知识结构图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目的体现在知识结构图中,在学生阅读教材或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知识点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内容,并借此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一、电子商务课程双语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本课程的第一教学目的,即在于向学生全面和系统地介绍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在理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的基础上,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具体业务的结合方式,并就此使学生深刻理解“以业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电子商务的实质。

(二)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

1.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通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形成自我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治学素养,从而为未来的深造、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只是教学的言语手段,而教学的核心,仍是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本身。

2.促使学生从“应试”英语学习向“应用”英语学习转变。过去大学英语的学习目的侧重于应试,主要面向四、六级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推行双语教学,将促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向实际应用转变。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熟悉专业领域的英文表达和运用方式,再加之对理论知识本身的深入学习了解,将得以以双语形式掌握该专业领域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增强英文表达与交流能力,将自身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带来的新要求。

二、探索课堂双语教学模式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特点与双语教学特点,作者尝试采用图1所示的课堂双语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正确的教学目的是唯一的、不可改变的,但教学模式可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管模式如何变化,均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遵循体现认识论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不能倒置的原则。

2.遵循先认知后养成、二者不可偏废的原则。认知过程是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养成教育是将内化的知识外化,形成学生应用内化知识的行为和技能。信息管理理论,在学生内化前是社会的、外在的,经内化才是个体的,是学生自身的知识。用内化的知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从事高效、创新的工作,这才是个体技能的养成。

3.遵循重视学生参与的原则。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探索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主体的参与,安排学生足够的活动,引发学生主动内化知识和养成技能的积极性,把整个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

三、摸索、总结课程双语教学方法

(一)课堂上处理好两个关系、利用好一个图示

1.处理好“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的关系。双语教学不是一门语言课,课程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课本身的内容。为此,采用直接联系原则,让语言形式与所代表的事物直接发生联系,即以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直接表述企业信息规划课程的内容,通过英语教学手段传授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该专业领域查阅文献与语言文字表达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采用英中文对照“三步走”的方式,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原版英文文章,让学生自己阅读,这是第一步。之后,针对阅读难点,对学生予以讲解,并给出译文,这样便迈出了双语教学的第二步,使学生从字面上读懂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对课程知识进行详解,这是第三步。

2.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每一部分内容讲完之后,首先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之后,对学生的总结加以肯定、更正和补充。要引导学生在英文阅读记忆的基础上,重点思考课程的内容,把主要精力放在所讲授知识的及时掌握上。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阶段性总结与全局总结的关系,使学生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大脑中建立起知识体系,形成逻辑框架,达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目的。

3.合理利用知识结构图。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一般应为“归纳性”为主的课程,而非“演绎性”为主的课程。对于归纳性较强的课程,学生通常会感到空洞和难以理解。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大量例举从而加深学生对“归纳”的理解是十分必要的。尽管如此,英文、理论、例举仍会让不少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杂乱且主次不清。为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可考虑引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在图中明确标示引例与要说明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与相应的理论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不仅在微观上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并且在宏观上也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二)课下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方法

1.配合课堂教学的课外阅读。针对课堂讲述内容,每堂课给学生指定2~3篇英文相关参考文献。通过文献的阅读,帮助学生扩大理论知识视野,更好地理解课堂专业理论知识内容。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自己查找与课堂所讲授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提高学生英文资料的查阅能力。

2.撰写个人学结。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课外参考文献的阅读,让学生在每一章课程内容结束后用英文写出本章的个人学结。总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归纳对各部分内容的理解,并说明其内在联系;第二部分讲述本章学习的心得体会,重点总结在学习方法上的经验与不足;第三部分为本章学习的课外参考文献列表。

通过对所学课程深入、系统的总结,可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专业领域的英文写作能力;二是使内化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三是明确了自身在学习经验和方法上的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可以说,撰写总结的过程,也是蕴含着养成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琪.理科双语教学[M].科学出版社,2009.

[2]任康钰.金融类专业基础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篇9

学讲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讲授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换以实际的指导来引导学生逐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与探究,并结合教师实际的补充和讲授,来保证学生学习的完整性与有效性。在这种模式下,课程的教学除了保障学生基础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完成外,还能真正的借助课程的教学来提升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小学语文课程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具有显著的包容性和拓展性,整个课程的内容除了包含基础文化知识与其他课程的精髓内容外,其与生活的结合还能促使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因此学讲结合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必要而可行。

二、强化学讲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学讲结合的教学模式与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结合有着显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使整套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强化语文教学效果。因此文章在本节对学讲结合模式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作探究,以为新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高质量地开展提供相关的借鉴。

1.引领学生构建自主化语文课堂,强化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欠缺,且学讲结合教学模式又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进而才能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在学讲结合的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尝试以生成教学法来促进学讲结合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的统一,通过课堂中提问、学生自主讲解等模式来发现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动态规划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而以学生学习的情况为导向为班级带来一堂适合自身的语文课程,最终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需求获得最渴求的语文知识。

2.强化小组探究与师生对话,以课堂组织方式的创新推进小学语文学讲结合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拓展,即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探究能力的强化需要借助课堂小组探究的工作来有效进行。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应当积极指导学生完成学习小组的组合,并以小课题任务的形式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整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答疑者的角色以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尝试与学生进行对话探究,提升学生语文分析和总结能力。

以《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的教学来讲,教师就可以在课程教学之前让学生准备好学习的道具,即苹果和小刀,而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为学生布置探究切苹果方法与实际结果这一小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的实验,并以规范的语言记录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学生通过小组的学习最终会发现苹果里的“五角星”,并感觉到知识探究的惊喜,而其对于整个知识探究过程中有效描述也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学习的总结能力。进而在这种方法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很好地进行融合,小课题探究促使学讲结合与语文课文的教学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后期课文教学的效率也能够在这一前提下获得显著的提升。

3.师生合作开展课程总结,保持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完整性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维持仍然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巩固,而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课堂表现以及实际的课程要求来进行课程的总结工作,整个总结工作并不能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高效率开展起来。在学讲结合的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要尝试师生合作,即教师与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教学成果,共同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这一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自主学习的成果,来对课程学习的知识、课程探究的环节乃至于课堂中同学的表现进行总结,进而强化自己自主学习的印象。而教师在学生总结之后可以进行课程内容的补充,进而保障在学讲结合教学模式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使得语文教学效果的巩固更加有效,进而侧面强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在高中英语的课堂小结中,设置教学悬念

在高中的英语的课堂小结中,教师还可以在不同知识点的承接上有一个过渡性的总结。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以后,直接对后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知识点与知识点缺乏一个过渡与总结。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迷失方向,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角度。而过渡性的课堂总结,给予了学生一定学习上的缓冲时间,让他们能够适应教师的教学节奏。

例如,教师在教学高一的英语School life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跟学生讲解完课程的单词以后,让学生去阅读课程中的文章,并在文章中将这些生词标记出来。教师可以运用运用教学语言来进行过渡性的总结:先总结该单元中的单词重点,再让学生去文章中找出这些单词,去观察这些单词在文章中的具置以及用法,教师再随机抽取学生来回答不同单词的用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单词的学习最终要服务于文章的阅读与句子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带着目的性来进行学习活动,采取学习行为。

例如,教师在教学一般疑问句的用法时,也可以利用这种过渡性的课堂小结来开展教学活动。又如,教师先教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向学生分析完句子的结构以后,再进行一个一般疑问句的转换,最后将疑问句的基本用法以及基本的回答教给学生。这样知识之间有了过渡与联系,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会更强。

二、在高中英语的课堂小结中,实行归纳与总结

在面向整堂课程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小结本身所具有的强归纳性与强总结性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句子的语法难点与重点以后,结合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最终的课堂综合性的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知识总结性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来进行课程的知识总结。教师要尽量使用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语言,来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小结的开展。而且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的课堂小结,能够让课堂的教学气氛更加活跃,W生对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对于最终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高中英语中的介词的基本用法以后,在进行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一个这样的提问:同学们,我们在这节课中主要学习了介词的用法,有谁能说说介词的基本用法有那些?又有谁能说出老师刚刚提及过的几个重要的介词的用法吗?学生会通过回顾整个课程的知识点,来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当A同学的回答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让其他的同学来接着补全,最后,教师再综合所有同学的回答,队整个课程内容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回顾与评价。

三、在高中英语的课堂小结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课堂小结除了是对课程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作用以外,还有帮助教师进行课程内容与知识的拓展的作用。所谓课程知识内容的拓展,指的是教师可以在小结的最后,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英语课外读物,提高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词汇量与阅读量。这样不仅可以适当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丰富他们对于英语学科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外后面的导读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来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讲解;或者根据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内容,推荐一些相应的阅读文章,让学生课后去进行翻阅。

另外,教师在课堂小结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一些游戏式的小结方式,来提升小结过程中的趣味性,防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疲劳感。例如,我们可以用竞争式的小结方式,让学生通过抢答课程的知识点来进行小结,哪位学生回答的知识点最多,就能成为该堂课堂小结中的优胜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大大激励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还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记忆能力。

结语

在高中的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开展课堂的小结:一个是从当堂的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课堂小结;另一个则是对当堂课程知识内容的一个拓展性的小结;这两个方面的课堂小结都是在英语教学中时常运用到的,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相应的提升。教师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一定能获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1)准备阶段。指导教师以加深基础知识、增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为主线,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设计题目,尽量做到以下几点:设计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在突出本专业课程重点内容的基础上所覆盖的知识面尽可能广;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难易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针对设计内容中学生还未学到的理论,安排理论辅导课,学生根据大纲提供的课程设计选题范围,并结合个人爱好及特长确定题目,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工作量,需限制每个题目的选择人数。题目选定之后,组织小组内讨论,明确个人分工。

2)展开阶段。学生通过查阅文献,组内讨论,运用所学知识对选定的题目进行分析、设计,完成设计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明确设计任务与要求;提出设计方案,给出总体原理框图;对所选方案进行理论分析、仿真或实验;讨论设计结果的可行性。在此环节,教师进行启发与引导,只讲解难点,充分尊重学生的设计思想,并在中期检查每组设计的进展情况,及时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原理错误及设计缺陷,对于细节上的小错误,可以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修改。

3)验收阶段。学生进行总结,完成课程设计报告并进行结果演示与答辩。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书面总结报告、设计结果演示及答辩情况评定最后的成绩。其中,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深入,在较短的十几分钟内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熟练程度、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正确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而言,准备答辩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因此,答辩在课程设计的验收阶段必不可少。图1专业课程设计的三个阶段在上述三个阶段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抓住关键环节组织教学,将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融会其中,给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启发其创造性思维,培养其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设计的实践

篇12

面对中医内科学内容繁杂,知识点多,教授枯燥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经常会造成学生对中医内科学学习的心理疲倦,形成知识被动接收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对自身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提高。案例教学法对中医内科学教学有以下几点意义[3]。(1)创建情境教学模式,以具体案例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案例教学法中以具体古籍典例或现代临床病例为案例,并结合案例问题,引起学生对问题求索,案例求知的兴趣和欲望,使得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主动参与案例问题讨论探求活动,实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提高。(2)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课程内容与案例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的同时参与病例剖析,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的知识学习的印象更能通过病例剖析、综合分析、教师的答疑不断对学生的辨证思维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得学生能够获得独立分析问题和辨证解决问题的能力。(3)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病例与课程内容知识点的结合,使得学生在病例剖析时能够对新知识进行具体实践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

3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3.1教学案例的选择

恰当的案例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中医学经历几千年的积淀,流传下来的医学著作和医学案例也是非常丰富的。但因为时代久远、文义晦涩等问题,不可随意照搬教学。而是有选择的加以利用。案例中有很多交代不清、分析不明、诊断有争议、缺乏论证分析依据的案例不可纳入教学案例中去[4]。对于教学案例的遴选,需详细分析教材结构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学课程有针对性的选择,在选择时一定要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以国家规划教材案例版为参考蓝本,以参阅古今中医医案例典籍为引用依据,在确定以八纲辨证、病症辩证、脏腑辨证中常见案例作为案例教学重点选择辨证依据较为完整的案例为教学案例[5]。

3.2教学案例的设计

将教学案例课程设计分为精讲、引入、讨论、总结4个环节来进行课程讲述。(1)精讲。精讲是指在讲述每个疾病时,教师要抓住疾病中的临床特点,找出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对案例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2)引入。引入是指教师在课程整体设计中在恰当的位置将案例引入教学安排中。教师根据课程大纲安排和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案例,在案例中找出关键的问题作为思考题,可以采用课前案例发放组织学生自学查找资料进行案例学习探究,然后再进行课堂课程内容引入,老师精讲后进行讨论总结[6]。(3)讨论。案例的讨论应与案例中的问题讨论相联系,案例的讨论应与课程知识安排相结合。在案例引入,教师精讲后针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和关键信息师生之间开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的辩证逻辑顺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发现关键信息,引导学生逻辑性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对重要内容时应预先做好准备问题,并对案例中潜在问题有充分估计,并预先拟定好对策。(4)总结。在案例教学中,总结是案例讨论之后必须要有的过程。总结的形式不拘于一种方式,可以由老师对案例分析讨论做出总结,总结案例中讨论的关键点和讨论中发现的学生学习的不足与知识点的遗漏点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知识点在案例中的具体体现,分辨案例疑难问题[7]。也可由学生自己总结,老师作为辅助对学生总结的不足之处做出补充,这样也避免学生在课堂案例学习中总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培养学生总结案例的习惯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4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体会

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难易适中,不拘于传统古代医案和现代典型的病案的选择,可多选择临床常见的案例,创建情境模式案例教学,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临床中医内科学课程知识。在每个课程系统结束之后,要及时安排一次综合性的加深难度的案例分析,案例选择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符合学生对课程认识规律的典型案例,分析可有效培养学生课程系统认识规律的思维模式,开发学生的案例分析思维活动[8]。中医内学科属于临床医学的范畴,对于中医内学科的案例教学,一定要注重对临床辨证诊治思维模式的培养。临床辨证诊治思维的方法和步骤的培养和探索也为中医临床实践新知识、新病例辨证存疑,去伪求真奠定基础。在案例教学中要侧重学生对临床思维概念的领会,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对病历资料综合分析,提高自身辨证诊断治疗的知识技能。案例教学法在近几年的研究实践中得到成效,也证明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有良好的效果,但现今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纰漏,例如学生往往会受到一两个案例分析的概括认识而忽略整个事物整体的分析认识,有些不具备具体案例的知识点受到忽视,也影响了中医内科学整个知识系统的建立。所以,在重视案例教学的同时,还要不断对案例教学法进行改进,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完善。

作者:陈小永 王自闯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吴雁,郑峰,林燕玉.中医临床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专业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13):142-143.

[2]李社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19-121.

[3]姜萍.PBL案例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中医教育,2013,32(4):59-61.

[4]麻春杰,康永,董秋梅,等.案例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5(20):207-208.

[5]苏卫红,胡文泽.PBL教学模式在中医专业西医内科临床见习中应用的探讨与实践[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2,27(2):47-48.

篇13

在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工作中,单一的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首先,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以课堂中的理论灌输为主要模式,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与项目管理课程特点体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其次,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被忽略、师生交流沟通匮乏,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对而言,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则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符合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项目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项目管理相关的理论,而且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提升项目管理的经验。因此,采取多样性的教学方式,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更加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效率。第二,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项目变得更加复杂,人员管理、项目内容管理、资源协调等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能力得到锻炼,进一步挖掘人才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更加符合社会对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

2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总结

2.1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习以外项目管理的案例,借鉴成功案例中的先进经验,然后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与学生之间或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能够产生互动和交流。案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对案例进行选择,案例的经验或者内容需要与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存在较大关联,难度需要适中,学生通过学习相关案例后,可以掌握部分项目管理课程的知识,而且也对学生有较大的启发意义;然后,教师在确定案例后,需要制作案例相关的预习内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提前预习;其次,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具体内容,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对课程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案例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和小组内部的讨论,得出案例的多角度分析结论;最后,教师需要收集不同小组的学习效果,对这些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巩固项目管理课程的相关知识。

2.2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

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注重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合作,能够真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将学生真正放到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等有非常大的优势。互动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首先,教师需要改变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课程的主要讲解者变为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并对课程内容进行划分,使得关联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进行合并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充分了解,并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色、学习习惯、学习潜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组;最后,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后续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分析、思考、总结等。

2.3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

该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亲自实践某个具体的项目,从而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到参与项目,然后形成总结项目经验,巩固理论知识的良性循环,更好地提高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具体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项目情景,然后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项目实施管理工作。项目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同时难度需要适中,对学生的某一项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提升效果;其次,教师为学生布置好项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项目进行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上学到的项目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学生需要将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记录,首先尝试利用自身能力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课堂向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请教;最后,学生需要对完成项目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总结,并且在项目完成后,对学生的总结内容进行展示,允许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学生在开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后续进行针对性地学习。

3结束语

根据本文的论述可知,目前项目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总结和论述了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多样性的优势,然后介绍了项目管理课程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论述了其特点和优势,然后对其实施步骤进行了总结,为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多的参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