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计划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嫦娥奔月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嫦娥奔月计划

篇1

在2013年,“嫦娥三号”要完成的可是探月工程二期的关键任务,它将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体“软着陆”,并开展月面巡视勘察、月面生存、太空通信等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为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全力以赴,为它做足充分的各项准备。

还记得2010年10月1日成功发射的“嫦娥二号”卫星吗?它已经在太空中围绕月球轨道飞行了两年多了,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特别是它拍下了100%覆盖月球表面的全月球影像图。根据这张“月图”,科学家们就可以为准备在今年出发的“嫦娥三号”画出一张“月球探险路线图”,为它找到在月球上着陆的最佳地点。

看过去年“好奇号”火星着陆的过程,你就会知道,想稳稳当当地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想当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在顺利完成了绕月飞行一年的工作任务后,进行了撞月“硬着陆”,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月球上。但这次,“嫦娥三号”不是去“自我牺牲”的,而是必须在着陆后继续执行探测月球的任务,还不能使用降落伞。那么,该怎样让它安全到达月球呢?目前,科学家们正计划帮助“嫦娥三号”在接近月球表面时先利用反作用力缓冲,然后再实现自由降落。

落地之后,“嫦娥三号”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月球上巨大的温差。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一个月,夜晚温度最低时,可达到-180℃,而到了白天,气温又会升高到100℃以上。这对探测器上的电子元器件将是一个巨大考验。对此,探月工程团队已经有完备的计划,准备首次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原子能电池,保证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都能源源不断地为“嫦娥三号”提供充足的能量。

如果计划进行顺利的话,“嫦娥三号”将创造多个“第一”:它将第一次在月球上安装天文望远镜。由于月球上没有大气,在这里进行的天文观测,比在地球上的观测效果要好得多。此外,它还将释放出月球车。这台月球车不但能在月球表面自主行走,而且还将用自己携带的360度全景相机、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谱仪,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测。这将为我国的月球和宇宙研究提供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等我们对月球的环境有了更多、更详细的了解之后,就可以准备进行下一步的载人登月计划啦。所以,让我们祝“嫦娥三号”一路顺风吧!

篇2

篇3

篇4

光阴似箭。虽然童年已经悄然离去,但是那时的飞天梦我还记忆犹新。渐渐地,我了解的科普知识多了起来,还知道了《嫦娥奔月》的神话,看到了古代人民对天宫的向往。后来,我还知道了古代官员万户的飞天故事,他那敢于为飞天梦想献身的精神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当然,航天飞行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我也听说过航天飞船在空中爆炸的消息,但无论怎样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渴望,都抹不去我的航天梦。现在我国科技越来越发达,神五神六接连上天,又发射了嫦娥卫星,还制定了登月计划。看着这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我心里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以后好好学习,勤奋读书,掌握航天知识,锻炼航天本领,早日实现我的航天梦。

篇5

从“神五”飞天到“神十”飞天,中国的航天科技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而在这些荣誉的背后,又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他们是科学家与航天员们。科学家建造的每一架神舟飞船都需要花上很长时间,实验,改良,整修等等步骤,他们的苦与累无人知晓。航天员在大多人眼里是很光荣的职业,其实,他们在登上天空之前,都经过了仔细地选拔和艰苦地训练,不是谁都能担任的,航天员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还要在训练中出类拔萃,才能在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这样精挑细选出的航天员得多优秀啊!不仅如此,航天员们每次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各项任务,他们承载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目光,不能有半点差池,看着他们圆满完成任务走出舱门时人们的心才算放下。有这么多伟大勇敢的中国飞天人,为了我们的飞天梦做着不懈的努力,中国的飞天科技怎能不取得骄傲的成绩呢?

太空之旅是漫长的,每一次飞天,都意味着我们又解开了一些太空之谜,如果我们想解开更多的谜团,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努力,坚持和付出。虽然我们知道,太空的谜团是永远解不完的,但只要我们努力,每解开一个谜团,都会对中国航天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篇6

当然,这次“嫦娥奔月”并非一帆风顺。如嫦娥三号在软着陆过程中经历了软着陆前无人工干预、惊心动魄的“黑色720秒”,让人惊出一身冷汗;而登月计划是否投入过多,也引发了一定的讨论。

多维解读

软着陆,硬实力

一声轰鸣,“嫦娥”轻轻呵护着怀中的“玉兔”,落月广寒,桂树常伴。至此,嫦娥三号承载着国人的探月梦想,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完成了承前启后的重任,这不仅是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太空探索的又一个重大里程碑,也在全人类航天史上写下了重重一笔。

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一次性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完美体现。对比前苏联和美国。它们都曾经历了长时间准备、进行过多次试验、尝过多次失败的苦果,才完成月球登陆,我们的实力更加值得肯定。

嫦娥落月展实力,中华民族增自豪。回顾整个过程,火箭发射入轨、地月转移、环月动力下降软着陆、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嫦娥三号一系列动作表现堪称完美,这是中国自主创新、锐意进取的生动诠释。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得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2010年发射的嫦娥二号为嫦娥三号实现软着陆积累了经验,如今嫦娥三号搭载的巡视器“玉兔”顺利抵达月面。短短6年里。我国的探月工程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没有理由不由衷感到自豪。

科技成就梦想,传说变为传奇

“嫦娥”登月的一小步,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一大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或望月思乡,或邀月对酌,或观一江春水上倒映的明月。古老的民族用丰富的想象力将月亮的阴晴圆缺都赋予了内涵,但仍不能满足那份与生俱来的对月亮的好奇心。于是才有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和天狗食月的凉悚预言,才有借问天上宫阙今夕何年的传世名篇。

随着科技进步,我们对月亮的认识也在不断增添新的维度,明白了天狗食月的原理,测算出了月球的年龄,然而这些对古人的回应都是从西方舶来的。今天,中华民族终于运用自主研发的探月技术,让“嫦娥”怀抱“玉兔”入住月宫,这是华夏儿女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探索“朗月星辰”的成就,更是用科学让飞天的传说变为永留史册的传奇。或许当我们像古人一样举杯邀明月时,遥远的“嫦娥”和“玉兔”便会举头望地球,低头思故乡吧。

有人曾质疑中国的科研能力,嘲笑我们只有应试的高手,没有真正的人才。“嫦娥”登月的成功,证明了我们强大的科研能力――不仅能把“船”开到太空中,还能让“车”在月球“漫步”,这是对别国质疑最有力的回应。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旋首次亮相于遥远的月球,神气地“飘扬”在月表之上,国人内心欢欣鼓舞。终于占据科技制高点的我们,应该更加自信。

探索之路永无止境

完成中国空间探索史上这一划时代的创举固然值得欢庆,但我们不能目空一切,毕竟前苏联和美国在时间上领先我们半个多世纪,从深空探测的时间和成果来看,中国才刚刚起步。“要开展人类对月球资源和能力的开发,进而推动更远深空的探测活动。”这条路对我们来说还很遥远、很艰难。接下来,“玉兔”还将深入进行月面巡视勘察任务,有更多的未知挑战在等待我们。太空浩瀚,宇宙苍茫,人类对“天外”的探索和创新也将永无止境。因此,面对国内外的各种称赞,我们需要保持冷静,不能对现有的成绩感到自满和骄傲,要反思我们在航天技术上还有哪些不足,努力弥补科学领域存在的技术空白。

当然,对于未来我们也要充满信心与希望。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探月是人类探索太空的第一步。今后,我们不仅要实现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取样返回,还要进一步实现载人登月,逐步实施月球基地建设。中国人不能止步于38万公里外的月球,我们应该飞得更远,飞到几亿公里、几十亿公里、上百亿公里之外。这不仅是探索精神的体现,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月球是个门坎,仅此而已。

相关链接

插曲:先进技术护航“黑色720秒”

软着陆前,嫦娥三号从距离月面15公里的高度缓缓下降。其间,嫦娥三号要依靠自动控制来降低高度、测距、测速、确定合适的着陆地。在这一阶段,地面测控基本已经“无能为力”,而完成这一阶段需要约12分钟时间。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谭梅把这段时间称为“黑色720秒”,如果不能平安度过,登月行动将宣告失败。所幸,先进的技术确保了着陆成功。

首先是通讯环节,在嫦娥三号软着陆期间,虽无法人工干预,但技术人员采用了先进的数据传输和监控系统,所有的遥测数据都能传回地面,通讯不会断开,这有利于遇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了解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其次在下降过程中,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探测器撞毁。而我国研制的激光测距敏感器如同倒车雷达,以每秒2次的频率获取信息,实时掌握下降时的速度和距离地面的距离。最后是落地环节,下降至距离月面约100米时风险最大,但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大显身手,它就如同“嫦娥”的眼睛,获取月面区域的激光三维图像,帮助“嫦娥”躲避障碍物,为安全软着陆选择合适地点。

让人惊出一身汗的“黑色720秒”,便在先进技术的护航下平安度过。

澄清:探月工程投入不多且功在千秋

篇7

中国的航天“情结”由来已久:古代神话中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被称为“最美的形象”……

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这样写道: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火箭,便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1994年,我国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论证日程。“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报告中首次公开表明了中国探月的决心。

探月,不是谁都能玩的游戏

探月工程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体现,而且还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美国的一份官方报告称,载人航天所取得的各项重大成就仍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影响。在科技力方面,载人航天集当今世界航空航天的技术之大成,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科研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在经济力方面,载人航天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科学技术,需要国家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劲的经济能力就不可能发展航天事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研究员沈骥如认为,发展航天事业,是对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和树立国家形象的挑战。中国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如果没有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根本无法进行探月工程。

2007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推出了《2007高技术发展报告》。探月计划总工程师叶培建撰文说,未来30年内,中国有望探测火星、金星。火星探测的大幕也将在两年后正式拉开,届时,中国将和俄罗斯进行联合火星探测。

看上去,中国绕月探测计划进展一帆风顺,这背后却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力和财力的付出。栾恩杰透露说:“大约有1万余人参与这项工程。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三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个研制速度与其他国家相比已经非常快。”

至于资金,中国绕月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能够明确说的是第一期绕月探测,国家批的14亿人民币所占GDP的比率并不高。再从政治上来说,对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都有重大意义。而更为重要的是将对科技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普宣传。”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置于重要地位。

可以预见的是,太空探测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轴。

中国为何要进行探月

作为人类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航天事业体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精神。虽然说开拓新的活动天地是人类的天性,但日益紧张的地球资源、外太空的无尽诱惑、外层空间潜在的丰富资源和巨大利益才是吸引人类进入太空的实际动力。

1967年,联合国制定并通过了《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与其他天体活动所应遵循原则的条约》(简称《外空条约》),其中明确了外层空间为全人类所共有。但目前只有那些拥有让航天器进入外层空间能力,并拥有让航天器发挥持久作用能力的国家(或集团),才真正拥有外层空间“话语权”,并凭借其科技能力,在“天”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从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人类现在面临的资源枯竭、人口激增等亟待解决的几大问题,只有通过扩大人类生存空间,向外层空间要资源、要空间来解决。而共同开发、和平利用才是人类面对共同的外层空间应有的共同态度。

美国和俄罗斯的探月经验已经表明,其反过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力度有多大。所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带动了材料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等基础学科的发展。

对中国来说,探月工程可以带来这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是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电站、月球矿藏、40%含氧量的土壤、足够地球7000年电量的氦―3、旅游资源等。日本已经将太阳能电站作为21世纪的重要战略,并且根据日本公司的研究,如果重复使用发动机投入使用,每人次25万美元就可真正进行月球旅行。

其次是整个的二次开发带来的作用,包括对航天器本身、航天技术本身的促进,以及对于人工技能、机器人、遥控作业、办公自动化、超音速飞行、光通讯、数据处理,超高强度、超高温材料,电能微波传送,无污染飞行器,空间生命研究等高科技产业都将起到辐射作用。特别是超远距离的电能微波传送、光通讯、机器人、遥感技术以及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几个行业领域。

此外还有应用卫星技术,有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进行了23次成功的商业发射,共计成功发射了25颗商业卫星,有274个转发器在太空运转,还为国际用户提供了5次搭载服务。覆盖亚欧美及澳大利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75%的人口提供卫星通信服务。

篇8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如果宋代诗人苏轼在世,至少在当晚,他的诗句或许不会如此惆怅。

在随后一段时间,嫦娥三号探测器将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一系列科学探测任务。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人对月球充满幻想与渴望。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人类便开始着手探测月球。

与苏联、美国相比,中国一直都扮演着探月“追随者”的角色。虽晚,但持之以恒。

从1991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中国也应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到2000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到2004年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再到2007年10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10年10月1日,中国探月工程二期先导星嫦娥二号发射成功。

20多年间,中国科学家用坚持和努力,终于等到了探月工程中的关键一步——“落月”。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嫦娥”,由此成了绝对主角。

欧阳自远,一位为了这一天的到来而毕生付出的老科学家的梦想,也得以实现。

神秘的月球:“僵死”的星体

探测神秘的月球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想。

自古以来,月球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中国很早就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其实除了中华民族,世界上其他民族都有月亮神的传说。所有的月亮神都是女性,代表了人类对女性的崇敬和对于女性的依恋。但月亮在从事专业研究的欧阳自远眼里,远没有这样撩人、神秘,“月球表面的环境最大特点是真空,这样就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就是没有声音传导,因此在月球上是听不见任何声响的:第二就是没有热的传导。所以在月球上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能照到太阳的地方温度高达110到130摄氏度,而没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则可以低到零下130到零下150摄氏度”。

欧阳自远认为,月球是可以被认识的,并且人类已经对月球取得了一些认识。他以对月球演化历史的研究,得出月球是一个古老的“僵死的”星体。月球的“地质时钟”停滞在31亿年之前,这对研究地球早期和地球未来的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月球的能量时,欧阳自远举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日本一位科学家建议给月球系一个腰带,将太阳能输送到地球就可以解决地球的能源问题。因为只要系一个全球性腰带就永远有半个球暴露在太阳之下。哪怕地球人口增加到100亿,这样的能量还是绰绰有余的。”

中国20年前开始论证探月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对于月球的探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到1976年掀起的探月,第二个阶段是1976年到1994年的宁静期,而从1994年以后,人类又开始重返月球,重新掀起一场探测月球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类重新对月球探测产生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国把探月工程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这个问题,欧阳自远有着自己的理解。

人类重返月球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月球上有着丰富的资源。这些能源中不但包括太阳能,还包括可控核聚变发电能源等。欧阳自远认为,氦-3可以作为可控核聚变的能源,而月球上氦-3储量丰富,至少可以提供整个人类今后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能源需求,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要重新认识月球和探测月球。

人类重返月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开发利用月球特殊的环境。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的1/6,没有污染,没有磁场,因此可以生产许多地球上无法生产的产品。此外,欧阳自远还认为,人类重返月球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目的就是占领军事制高点。他指出:“中国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否则对于月球各种各样的利益,中国就没有话语权。”

其实早在20年前,中国就开始了月球探测工程的论证。欧阳自远回忆说:“从1993年起,我们就向国家提出我们能不能探测月球的问题。国家要求我们提出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论证了3年,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完全有本事搞。”之后探月工程的论证进行得非常顺利。1999年欧阳自远和他的同行们完成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并提出了现今被广泛接受并作为立项目标的“绕、落、回”三步走设计思想。

2003年,兼具地质学和核物理双重专业背景的欧阳自远被任命为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2004年总理亲自批准了我们首次月球探测。我们当时向国务院报告的总经费14亿人民币,我说相当于北京市修2公里地铁的全部经费,我们就可以建设全球月球探测的基础设施。”

我国的登月历程

围绕我国探月工程的推进,欧阳自远院士娓娓道来,在探月一期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曾遇到过四个方面的难题。“第一个难题是轨道怎么设计?卫星第一次跑38万公里外的太空,我们还没有相关经验,就先让卫星绕地球旋转,然后再不断的加速,稳扎稳打,积累经验。”据欧阳自远介绍,一期探月遇到的第二个难题是三轴稳定的问题,由于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随时都在变化,所以计算难度非常大。第三个难题就是38万公里的远程精确测控。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经过科技攻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我们在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建立了4个观测点,这样我们就有4个三角形来精确布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38万公里的数据接收问题。“无线电传输的能量衰减非常厉害,我们经过很多技术改进,这个问题完全解决了,用40米和50米天线直接接受数据,非常成功!”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探——就是无人探测:登——就是载人登月,精细探测月球;驻——就是常驻月球,并建立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资源。

欧阳自远介绍说,嫦娥二号的使命是演习嫦娥三号要完成的各种动作,所以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嫦娥二号的科学目标主要是获取月球表面的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等。

据欧阳自远介绍,嫦娥二号传输的数据量非常大,其速度可达每秒12M。嫦娥二号上装备的相机有两个视角,非常像人的眼睛,尽管相机只有数码相机那么大,但拍出来的照片却非常清晰。

“目前我们已圆满实现嫦娥三号登月在月面上软着陆的目标,中国人不仅能够降落在月面,我们还要在月面上用着陆器挖掘周围的土壤,选择一些地方打钻、取样,然后把所有样品装回返回仓。”欧阳自远说。

欧阳自远说,探月工程第三期需要发射的东西太多、太重,因此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新型火箭——五号现在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研制。此外,火箭较大的直径也增加了运输的困难,只能采用海运,因而我国在海南建设了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发射场。

对于中国探月工程的未来发展,欧阳自远充满了信心:

“探月工程第三期将证明,中国人第一能够到月球,第二能够降落在月球,第三还能安全返回地球。把这三部分做完了以后,我们要把中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要实现载人奔月,甚至进一步建设月球基地。”

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

对于我国在空间科技领域面临的形势,欧阳自远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用8个字来形容我国的处境:“前有阻击,后有追兵。”

欧阳自远把目光聚焦到了美国的空间发展计划上来,指出美国的计划是继2008年将无人驾驶的探测器送上月球之后,在2015到2020年之间让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并在那里建立美国的月球基地。继而以此为跳板,在2030年后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乃至更遥远的宇宙空间。“美国有三个目标,第一保持美国空间科技的引导地位,第二控制未来的能源,第三占有能源的优势。”

与之对比,俄罗斯、印度等国也都制定了各自的登月计划。俄罗斯计划利用10年时间(2010-2020年)探索月球资源,并在2020年至2050年实现载人登月并建设常设基地。而印度媒体则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卫星发射技术的成熟,印度将在,2020年实现载人登月,将比中国早4年,可以夺回主动权。

面对“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形势,欧阳自远把希望寄托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嫦娥一号的任务是全球性、整体性的探测月球,我们要建设全部的基础设施、工程设计,还要培养一批嫦娥工程的人才。这批年轻人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他们一定会挑起重担,而且会比我们这帮老头子做的更精彩!”

不会停息的探月步伐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意味着,中国航天器实现了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此前,全球只有美国、苏联成功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这意味着,中国成功加入国际“深空探测俱乐部”,终于有权力与发达国家共享月球上的资源。

这意味着,中国首次实现对月面探测器的遥操作……

相较于过去的月球探测,中国迈出的这一步,蕴藏着巨大的突破。如嫦娥三号有80%是全新的科技,而它所携带的“玉兔”月球车更是百分百中国造,显现出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度自主性。

当然,中国航天人不会忘记,他们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在突破层层阻力的背景下换来的,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科研能力的修炼。

事实上,早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时,就有科学家担心,美苏两国的宇航员和探测器,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已登月,中国今天走这一步会不会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为何中国不能跟其他国家合作共享月球探测资料?它的科学与工程目标是否得当?

这一系列问号和困扰,曾让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如鲠在喉。

对此,他回应说:“虽然现在航天商业化了,但美国在航天领域禁止与中国合作是不争的事实,只要是含有美国敏感器件的卫星,他们都不会准许由中国来发射”,“中国曾经跟苏联关系那么好,而他们的月球探测器带回300克左右的月球样品,中国连1克也拿不到……”

中国人想突破的核心技术,只能“自力更生”。

与此同时,中国在探月工程中的艰难探索,却伴随着“太空”、“太空争霸”等“杂音”,发达国家习惯了独享太空这块“大蛋糕”,中国的后来居上,在他们看来显得“格格不入”。

篇9

在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显示工具,节省了大量板书时间,把更多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重点知识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但教师的必要板书还是要有的,教师的板书既是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重点和网络,板书时也留给了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不能像放电影一样,匆匆放完不留痕迹。教师在课堂成了计算机的操作员。

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不要忘了“根本”

“浓厚的兴趣能弥补智力的不足,持久的兴趣会导致发明创造”。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的奥秘。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知识。如宇宙的起源、行星卫星的运行、人造卫星的发射、我国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奔月计划等。但教师必须要积极有效地正确引导,不能让学生光看热闹,忘了“根本”。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难点,不要离了“实际”

物理教学离不开现实的物理情景,单凭教材和老师的口授,自然觉得枯燥抽象。借助多媒体技术创造生动直观的物理情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效率就会明显提高。但这些虚拟的情景不能完全脱离实际的支撑。

1.课堂媒体观赏,课下亲手实践

课堂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制约,许多身边生动的物理现象,实验无法在课堂内完成,可以借助视频录像事先进行剪辑,效果就非常好。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时,到网上下载相关视频资料,展示从高楼落下的彩球,学生看后就很有亲切感、真实感。再利用慢放和定格功能,可以清晰展示彩球下落的全过程。但这些都是间接的经验,是我们做好给学生看和听的,教师要让学生课下亲手实践,自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2.课堂模拟展示,课后正确引导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物理过程,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物理过程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物理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如《回旋加速器》这一节时,把它制成flash课件进行情境的创设,在这情境中,学生可以观察到周期性变化的电场与粒子运动之间的时间对应关系。教师只要提出为什么要有这种对应关系,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可以真正建立起粒子旋转与交变电场“同步”的概念。但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实际的回旋加速器要复杂得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防止学生思维简单化。

篇10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我们都要去外公家吃团圆饭,今年也不例外。在外公家吃过晚饭,我们就早早的回家了。我隔几分钟就盯着天空看,盼望着月亮能早点出来,可是月亮并没有出来,好像在跟我捉迷藏呢!于是我来到奥特莱斯散步,一路上边走边看。

等到八点多的时候,月亮终于出现了。看,像小船一样的云拖住了月亮,多像月亮妈妈抱着月亮宝宝,在天上摇啊摇。大约过了半分钟,小船样的云层渐渐变成了圆形的,包围着月亮,特别像一个夹心的棉花糖。好奇特的景象啊!我想告诉妈妈。于是我一路小跑回家了。

到了九点钟的样子,我和妈妈还有阿姨一起出来赏月。买了一些好吃的,还带了一个大大的月饼。阿姨给我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我也向阿姨提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说:嫦娥是怎样飞上天的?嫦娥现在还在月亮上吗?“为什么她不回来”……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真是太好笑了。这个时候看月亮,它圆圆的,亮亮的,边上没有云朵遮掩,似乎真能看到了嫦娥坐在树下呢。

妈妈一时兴起,念起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似懂非懂地一边听一边吃着甜甜的月饼。最后,妈妈提议我们每人说一句有关月亮的诗句。我赶紧举手,抢先说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朝着我点点头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阿姨说。通过妈妈的讲解,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身在异乡孤独寂寞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样子。突然,我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因为身边有爸妈和家人的'陪伴,我更应该用心读书。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中秋节吗?明年的中秋节要不要跟我一起赏月?看看那个时候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最新初中的中秋节心得体会2中秋节到了,我默默地坐在窗前,望着高高挂在天空中的月亮。惨白的月光撒下来,显得万分寂寞。我看着路人匆匆地来,匆匆地去;听着楼下孩子的嬉笑声,我越发显得孤独。“给爸爸打个电话吧。”我自言自语道。于是打开了手机,手机发出幽幽的光照着我泪痕未干的脸。

“嘟—嘟—”第一次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以前那么喜欢的月亮,现在怎样看都是丑丑的。“嘟—喂?”接通了,我不免有些欣喜。“爸,我想你了……”突然,有一个念头闪电般在我脑中闪过,我好想说:“爸爸,我爱你!”但我却没好意思说出口。

窗外的月亮渐渐被一朵云给遮住了。“这是月亮妈妈和云宝宝……妈妈!”那种冲动再一次涌上心头,我快速地拨打妈妈的电话。“嘟嘟—嘟—”屈指一算,我和妈妈分别快两个月了,一开始还能和妈妈打打电话,可是随着学业的繁重,已经好久没和妈妈通电话了。

“喂,妈妈。”我在心里偷偷地打着腹稿。“什么事?”“我……”本来想好的那句话,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确实,将近一个月没和妈妈说话的我要一下把那句话说出来,还真有些不好意思。我不知所措地拿着手机,心里却七上八下,不知该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地玩着手指头。

窗外的月亮推开了云朵,我感到有几分伤感,不禁恨自己没出息。于是我放下之前的忐忑对妈妈说出了那名埋藏已久的话:“妈妈,我……我爱你!”我一说完,脸上发烫,手直哆嗦,心底却涌起一股暖流,对面那头的妈妈的声音似乎也有一些哽咽:“宝贝,我也爱你!无论你在哪里,妈妈的爱随时都在……”说完,妈妈似乎轻轻地抽泣起来。我的眼睛模糊了。

“呯!呯呯!”窗外出现了一朵朵绚丽的烟花。烟火中,映出了我微笑的脸。这个没人亲人的中秋夜晚,我突然感觉自己被浓浓的爱包围着,温馨无比……

这个中秋节,我并不孤单……

最新初中的中秋节心得体会3霹雳一声响了!我要回家和父母亲人们一起过中秋节啦!

回家的感觉真好!回家和父母亲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真好,自从抢买上八月十五回家的车票,一直是激动不已,我给爸爸打电话说我要回家过中秋节,我问爸爸您还上班吗?爸爸说我回家过节,他可以不去的,继母问我回家想吃什么?我说您做什么我就吃什么!

继母还一直开玩笑做好吃的给我留着,姐姐给我发信息,弟妹给我发信息,妹妹给我发信息,弟弟给我发信息,弟妹是第一个看到我文章写回家过中秋节的消息,知道我要回家过中秋节,弟妹、姐姐、弟弟……,大家都说接我!大家都这样的热情!我都脸红了,不好意思了!

昨天闺蜜孙给我打电话,问我回家有没有时间和她们(姐妹们)见个面,当时我就回绝了,一天的时间呀!想和家里人多待待!不好意思呀!我知道闺蜜的重要性!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第一时间就会给你打电话,让你为我分忧解难,谢谢!我最亲爱的闺蜜,以后有很多的时间会见面的!等我以后有时间会去看望你的,看望你这个十多年一直在我精神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了。

感觉百年不遇般!十多年了呀!好不容易回家和父母亲人们过一次中秋节,为了在家多待会儿,准备买八月十六凌晨四点三十六分的车票,也让我有机会享受一下家的温暖!家的氛围!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了,和父母多聊聊,亲近亲近,和兄弟姐妹多聊聊,亲近亲近,毕竟我时间每天都很紧张,我想以后会有固定的时间常回家看看的,因为家才是我的根,才是我的根据地了。

一个人成功与否!首先“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孝是人间一种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亲情,它是人的根、人的本。

回家的感觉真好!尤其是和父母亲人们一起过中秋节,过团圆日了!

最新初中的中秋节心得体会4说起今年的中秋节,我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因为我既没有与爸爸去饭店与亲戚吃饭,也没有和妈妈一起去外公外婆家看月亮,只有爸爸一个人去吃饭,只有我和妈妈两个人在家里,也就晚饭吃了一顿饺子,仅此而已。

晚上六点二十,我下楼和我的伙伴没一起玩耍时,抬头仰望夜空,我看到的除了黑压压的云朵,还是黑压压的云朵,一点都没有看见那个美丽的身影——我爱的月亮。心里空落落的,漫不经心的.回家了……

夜,渐渐凉了,在平时外面人也少了,而今天却不同,外面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了,大多数都是来赏月的。

晚上八点左右,我来到家中的阳台前,看见了那个美丽的身影——月亮。现在,总不只是黑压压的云朵了,还多了一个月亮悄悄地爬上了云梢,而且显得格外刺眼。看着格外刺眼的月亮,我不经想起了两句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看着看着,我的心情舒畅了,我为了记住今年的月亮,还特地用手机把今年的月亮拍了下来,留作纪念。我看得入了神,突然,有一阵格外刺耳的话语传来“今年的月亮真美啊!”“今年我家总算团圆喽!”原来是在楼下讨论中秋节的爷爷奶奶们,一提到这些,那些爷爷奶奶们就特别高兴。听到这些,我的心里被微微牵动了一下:原本实在外公外婆赏月的事情,想去来就鼻子酸……

想起以前,不管是什么节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外公外婆家过节,每天在一起谈家常,在那个时候总是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每次回家时,总是不舍得走。而现在,我想去,可是妈妈总是不带我去,渐渐的,时间一长,妈妈带我去,我也感到了陌生,总是不想去,一去就想哭……

过了这次的中秋节,我的感想是:人生在世,离离合合,聚聚分分,都不能阻隔我们对这天的向往和期盼。皓月当空,夜如白昼,总有丝丝的牵挂和祝福,潺潺的流进心田。中秋节是我们合家欢乐的日子,中秋节是我们思念亲人的日子,中秋节更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日子!在这儿,我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最新初中的中秋节心得体会5怀着无比轻快的心情,我们迎来了上中学以来的第一个中秋佳节。

原本打算好好赏一赏月的,我家楼顶是最好的赏月场所。

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可是原计划糟到暗算,学校在中秋节那一天,突然传来了一个不知是好是坏总之破坏了我原来计划的骇人消息:按上级领导规定,中学生中秋节将在学校度过,晚上6点30分到校组织看露天电影,全部学生自带报纸“席地而坐”。

我们一听,全部傻眼了。接着,发出一声声叹息:“唉——”“真讨厌——”刹时全班变成菜市场。可再怎么叫也没办法,我们当即决定:既然如此,就要使这个中秋节过得别具一格。于是,我们便密谋了一个开心的“赏月计划”。中秋节晚上,我“密谋”的要求,带了一个双黄月饼。呵呵,着不是单我一个人吃的,是……哦,mygot,不能说,说了这个计划就完了。

一到校,刚好六点半。我们在愤骂声中勉强坐下后,便把报纸连接铺在一起,那时准备用来放月饼和吃月饼的!呵呵——可能你已猜到一半了,我们将在这里一起吃月饼!一开始,我们混混沌沌地看了一点电影,然后就是挤成一堆聊天。忽然聊到月亮,便一齐抬头望月。

呵,月亮呈红铜色,活像月食发生了。圆倒挺圆,只是……这颜色也真倒挺另类。不过,我们的计划也很别样,也就不计较这么多了。红月亮就红月亮,月亮还不一个样,颜色的差异或许会更具吸引力。八点种悄悄地来临了。这是我们吃月饼的“神圣时刻”。

篇11

一、课堂导入环节对语文教学的作用

讲究阅读教学的导入设计,可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之中。

1.激发兴趣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新课伊始,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精力分散,需引发学习兴趣。

2.定好基调

《语文教学艺术论》中写到:“开讲,起着对整堂课‘定向’的作用。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课堂引入,可进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文章结构的把握。

3.融情于课

在课堂中要尽量缩小师生间的情感差、心理差,使学生身心放松,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课堂导入,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目前教学现状看,当前课堂导入存在以下问题:

1.匆匆而过

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上课就直接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课,大家把书翻到第*页……”此时的课堂,学生还没有完全从下课的轻松中回过神来,学习就显得被动多了。

2.高深莫测

曾听一位老师教学《泊船瓜洲》,老师在导入的时候介绍说:“同学们,这是王安石奉诏进京,路过镇江时写的。王安石是个改革家,此次进京,改革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因为前途未卜,不免忧心忡忡。”一会儿奉诏进京,一会儿又是忧心忡忡,结果弄得学生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3迂回曲折

请看这样一个片段:教师给学生欣赏了一些春天的图画,让学生谈感受;紧接着欣赏了一组夏天的图片,也请学生谈感受;再接着,告诉学生秋天来了,再一次出现秋天的图画,然后揭示课题《秋天的图画》。为了引出“秋天”,教师从“春天、夏天”开始,可谓大费周折。这样的导入也应该避免。

4.顾左右而言他

有一位教师在《太空生活趣事多》的课堂引入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从“东方红”说起,一直说到了“嫦娥奔月计划”,学生正听得入神的时候,教师话锋一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太空生活的趣事。”题目明明是“趣事”,可是教室里却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那么课堂导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三、课堂导入,点亮精彩课堂

1.课堂引入与课题紧密相连

(1)精心设疑,整体感知

课题是窥测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窗口。小学生看到课文题目,总会做出种种猜想。如果把学生的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就能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2)抓住题眼,把握主线

题眼,是题目中暗示的全文的关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只要抓住对题眼的挖掘,就能诱发学生对题目的透彻理解,尽快把握重点。

2.课堂引入与文本主旨紧密相连

(1)巧妙铺垫,把握主旨

课文的主旨,对于学生来讲,往往是很难准确把握和领悟的。一般来说,主旨的领悟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得出的。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精心铺垫,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服务。

(2)细节入手,生发深层思考

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旨。

3.课堂引入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相连

(1)再现形象,营造阅读期待

设计课堂引入时,如果能充分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的经历,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起点,教学也就变得更加有趣味了。

(2)激活经验,引起情感共鸣

在导入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激活生活经验,就可以充分发挥导入的作用。

4.课堂引入与课文内容紧密相连

课堂引入设计的有效与否,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紧紧地和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有效地为课文学习服务,还是游离于课文之外,为导入而导入。当然,课文的导入要和课文内容密切相关。

(1)还原课文,体验课文内容

低年级的不少课文,都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在导入的时候,恰当地还原课文,能让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效果就更好。

(2)亲身实践,感悟情感历程

《称赞》一文,有一个情感目标是体会互相称赞带来的快乐。在课堂导入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环节来称赞学生:上课一开始,称赞学生坐得很端正;指名正确读课题,称赞学生读得很正确。教师真诚的称赞让学生笑得很开心,然后请学生谈谈被称赞后的心情和感受。

5.课堂引入与课文拓展紧密相连

课文拓展,可以是课文内容的拓展,也可以是字词理解的拓展。但是,如果在导入的时候就能想到拓展和延伸,导入的设计就显得更有效了。

(1)玩玩学学,从玩中延伸拓展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导入时让学生尽情地玩,有利于课文学习。在《植物妈妈有办法》的导入时,教师就先让学生认识了“苍耳”,然后给学生每人一颗苍耳,让学生尽情地玩,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苍耳妈妈的好办法了。

(2)检查预习,提升语文能力

篇12

一、把握概念。“怀想”这个词,只要冷静地想一想“怀旧”“怀人”中的“怀”是什么意思,那么对“怀想”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 一种较为经常的长久的想念。导语说“天空”除了“人人头顶”的那“一方天”外,还可指“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的“一片天”,这就明显地赋予“天空”以比喻、象征意义,所指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既可以是物质的,具体的,也可以是精神、情感等抽象范围的;既可以是现实生活的,也可以是放眼历史的;既可以是学校、家庭等社会因子,又可以是个人的兴趣爱好。总之,只要具有“怀想”的意义和价值,都可以成为你笔下的“天空”。

二、推敲构思。“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这说的是共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天空”,所以能否写出个性就成了获取高分的关键。必须调动、筛选自己的积累,扬长避短,亮出构思新意。例如,你的古代文学素养胜人一筹,不妨让你的文思在古诗词的“天空”里驰骋,倾吐你独到的感受和体验;如果你对当今世界环境日益恶化非常关注,对温室气体排放、臭氧层等大气变化十分熟悉,对“天空”逐渐失去“明净”“深邃”忧心忡忡,那么完全可以扬此之“长”,展示自己碧水蓝天“守护者”的个性特点;如果你是航天爱好者,那你的思绪可以翱翔宇宙,由嫦娥奔月的美好理想说到我国最新的探月计划,兼及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如果你的情感天空很有动情点,那么你不妨在情感的天幕缀上几颗耀眼的星星;如果你长于理性思考,那么你可以借《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扬理性思考之“长”,阐述宇宙无限、生命有限的人生哲理,抒发珍惜时间、热爱生命之情……总之,只有在个性化构思上多作推敲,才能“怀想”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的“天空”。

三、明确写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善于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特别是以抽象概念(如自由、快乐、幸福等)为“天空”的文章,更要注意必须有具体的物件和细节作为支撑,要避免架空抒情和空发议论;二是写足“怀想”。将“什么是我的天空”和“怎样怀想我的天空”相比较,后者应该是重点。所以描写心理活动、展示情感历程和阐发思想理念的文字应相对地多一些。如果描绘我的“天空”用了很多篇幅,“怀想”成了点缀,那么文章就成为《我的天空》而不是《怀想天空》,那就偏题了。

[满分作文一]

怀想天空

一考生

我内心的天空,曾经有过阴霾、迷离和混沌,怀想它转为清净、辽阔和深邃的过程,一股幸福感总会油然而生。

小时候,我就有落枕的毛病,早晨起来,常常是歪着脖子,疼得哭爹喊娘。“上苍怎么这么对待我呀!”此时我眼前一片混沌,阴霾笼罩心头,久久不散。母亲小心地在我颈上揉来揉去,一个念头随着她手的移动自然萌生:换枕头。市场上卖的枕头不合适,母亲决定自己动手做。这可是个细心活,棉花是最如意的材料,可是太软了易凹,太硬了又易伤,母亲便用筷子一把把地挑过去,感觉适中才把棉花放进枕袋。两天后,我感激地接过这只棉花枕,它那么轻,却又那么重。头枕在上面,中间凹得适中,正好将我的头包在里面,棉籽轻轻按摩着我的头部,呼吸之间全是妈妈的一瓣心香。我就像在静静的深夜,躺在海边沙地上,欣赏着满天繁星,心头的阴霾早已散去,换来的是何等清净的天空!

可是夏天来了,棉花被汗水一浸,发出些许霉味。于是,我索性撇开枕头,仰着头睡觉。结果自然是又歪了脖子。母亲又有了心事,她托人从外地带回一大包绿豆壳,用它又缝制了一只新的绿豆枕。这只枕头又有了新的特点,睡在上面,只要我轻轻一动,就会发出一种“沙沙”的声音,像没有歌词的童谣,在静静的夜空弥散,连夜的精灵都会因此止住脚步,我当然睡得格外香。后来才知道,这些绿豆壳花了父亲近半个月的薪水。真是大爱无边,它比天空更辽阔啊!或许是因为我太喜欢这绿豆枕了,我做作业时都会捧着它。终于有一天,枕布破了,看到满枕的绿豆壳飘然落地,我的眼泪也一下子落了下来 ──这可是父母第二次为我做的枕头啊!

上高中了,离家那天,母亲又在我的行李中悄悄地塞进一只新枕头。新枕头溢着一股股药香,沁人心脾。母亲说,这是父亲特地上南京买的。上高中的每一天,枕着药枕,听着中药材的声,那简直是在欣赏人间最美妙的音乐,我仿佛又找到了家的感觉,每一次闭上眼睛,就像是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来到了落叶林,看一地金黄,一片温馨伴我进入梦乡。一觉醒来翻个身,那美妙的乐声又会响起,我像是一边听着摇篮曲,一边数着满天星斗,感受着天空深邃的美……

岁月流逝,我在经常的“怀想”中渐渐明白,在这变化的枕头里有个不变的天空,天空下,有一种支撑闪耀着绚丽的光彩,有一只小鸟弹奏着幸福的琴弦。哲人说:“比湖泊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我想用这篇文章续写一句:比天空大的是大爱,是感恩。

[简评]

作者由小见大,化虚为实,以极为普通的枕头为线索,演绎由父母之爱撑起的“天空”,感情真挚,令人动容。文章三写枕头,重在“怀想”,并让这一小物件成为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且由此构成层层递进的结构,构思新颖,不落俗套;每写一次枕头,都扣住“天空”作一番形象的抒情。收尾的议论,由母(父)爱升至感恩,丰富了“天空”的含义,令人回味。

[满分作文二]

怀想天空

一考生

地理上把我们头顶上的蓝天分为三层,即平流层、对流层和高层大气。我的天空也有三层:低层、中层和高层。我也有过“三层天空”,它们是我从懵懂到成熟的生命历程,是我永远值得“怀想”的宝贵财富。

处在低层天空的我只是个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小女孩。每天,我都缠着妈妈讲故事,追着爸爸问“为什么”,拽着爷爷捉蝴蝶……上小学了,回家后,做完作业就看动画片,将妈妈“练字”“看书”的命令抛到脑后,心想:以后的日子还长呢,再说吧。跟同学闹别扭经常哭鼻子,总是说别人不对……那段时光是我童年特有的“天空”,我天真,活泼,对生命没有任何思考。

迷迷糊糊中,我成了一名初中生――飞入“中层”天空的我开始尝试着改变自己。渐渐地,我懂得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勤奋,什么是专注。有了坚持,才有了徐霞客跋山涉水写成的《徐霞客游记》;有了勤奋,才有了残疾人仙姿神骨般的《千手观音》;有了专注,才有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于是,我也学着他们的精神,在求学的路上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人生路上以坚持为帆,以专注为桨,远航……

终于,我飞上了仰慕已久的“高层大气”――我的“高层天空”。我听着宛转悠扬的《二泉映月》,想着盲人阿炳无数的不眠之夜,生活上屡屡的不幸与痛苦;想着他一度咬紧牙关,用瘦弱之躯承载那完美的乐曲,用锡惠之泉涤荡那郁闷的心灵;想着他在静谧之夜,与二胡乐曲为伴,枕清冷泉月而眠。于是我读懂了他的静,他的蓬勃的生命力。渐渐地,我开始思考着生命,思考着过去,我懂得了生命的博大,不在张扬,而在内敛,在于一种深沉静谧而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境界。我反思――我会因考试失败而气馁,不能“静”下心来总结教训,此时我是在这“高层天空”吗?

在一本书上,我看到了一句话:“知道吗?飞机之上的天空是晴朗的,永远阳光明媚。”蓦地,我懂得了:“高层大气”之上还有更高的天空,地理学上的分类不能与社会生活等同,只有飞上更高的天空,才能让心灵永远充满阳光,何况我还没有真正进入这“高层大气”呢。

篇13

物理通识教育;SPOC;混合式教学

通识教育突破了文理界限,培养理科生的人文思想,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是对人文艺术类学生进行科学通识教育的最佳学科.如何在综合性越来越强的大学中开展物理通识教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高等教育成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融合校园内外、多元开放的、灵活的生态系统[1].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衍生出了微课、视频公开课、MOOC等一系列新型的教育方式,如此多元的教学元素在通识教育中的混合应用正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1艺术类高校的物理通识教育

本校作为培养新闻、艺术工作者的著名高校,也面临着高等艺术类院校由于专业特殊性限制带来的学生科技精神薄弱、存在知识结构缺失等问题,这给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带来了严峻的考验[2].通过通识教育,让未来的新闻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有更扎实的科学素养,能够对其事业和生活起到较大的帮助,也正符合社会对于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之前开展的物理通识公选课中,选课学生中纯艺术类学生占了58%,纯文科学生占了17%,而纯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在25%.如此高的艺术人文类学生比例,决定了我们的物理通识教育在内容上和开展方式上需兼具艺术性.

2目前物理通识教育中的问题和改进思路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物理原理的积累和演算技能的训练,而物理通识教育则主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的来源和应用.特别是对人文艺术类学生而言,更易从具体的影像思考物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方程和公式.因此以概念性教学为主,更容易让学生了解物理的要理.常见的物理通识课程,配套教材内容中一般有较多的科技史和公式,并不利于理解.而要激发学生兴趣,实现知识融合,则应该不依赖于具体教材,打破学科界限、综合应用多种教学资源,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要让物理学知识融合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增强物理通识课程的文化内涵建设;让传统教学融合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传递,完美对接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混合教学改革.

3混合式教学的概念

斯隆联盟2012-2015年间对美国高校教育情况的调查表明[1]:与在线教学相比,被调查者对混合教学质量的认可度要高出许多,电子书、电子资源及各类社会媒体等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混合应用更具有接受度.将在线学习和传统面授的各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顺应信息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通过大班授课、小组讨论的方式展开,利用基于问题、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实现多层次、多维度、过程化的评价方式[3].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混合模式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4基于SPOC的物理通识教育混合式教学的内容

我们的物理通识教育从物理通识公选课面授课程展开,结合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小型私课平台,以视频公开课(尔雅课程)为补充,构建一套立体多维度的教学程序.其中BRICKS为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知识板块,通过面授结合网络点击浏览,实现了混合式教学.公选的通识课与SPOC结合教学,在授课形式、课程考核等方面较必修课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围绕一个专题讲座展开,学生在课前浏览SPOC上与主题相关的影视资料,并进行归纳提纯,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讨论.课堂上,教师进行知识介绍和讲解,并回答学生自学时产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并且学生在课后通过视频公开课,了解科技学史,对知识构成进行补充.

4.1课程内容

鉴于艺术类学生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开设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兴趣着手,弱化理论性知识,把物理知识与哲学社会学、艺术美学等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强求系统性,而主要是把物理学的多个层面内容展示给学生看,注重方法论.首先,教师以物理知识点为中心,补充了吸引学生兴趣的影视资源进行讲解.由于物理知识及其思想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可以从多个视角出发,比如科学家故事、最新的科技新闻或者科学实践等,跨越知识点定制一系列的专题讲座,由知识、方法、应用等构成较为完整的图像呈现给学生.例如“从牛顿力学发展到量子卫星”、“电磁学与特斯拉汽车”、“物理学中的美丽实验”等.并且保持主题与时俱进的更新,如“中国的嫦娥奔月计划”、“引力波的发现”等等.还可以适当加入与生活经验结合紧密的内容,方便展示教具和发动学生一起讨论,如无扇叶风扇的原理、蒸包子的物理学原理等等.其次,除了基本的知识点由教师教授以外,更加深入的学习可以以学生为主,结合媒体资源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例如,对于相对论中衍生的时间旅行的概念和相关影片的研讨就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物理科学的伟大和奇妙之处.

4.2课程组织思路

教学中以主题讲座结合课堂研讨的方式开展合作式教学.首先,以物理思想为功底的讲座式授课,引入影视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SPOC的视频等课程资料,方便学生课前自学,教师则在课堂内回答学生问题.让学生课前存疑,课堂释疑,充分实现课堂互动,教师并非是唱“独角戏”;再次,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把课堂变成一个对基于物理原理的技术发展热烈讨论的环境.影视资源中所涉及的物理原理对于文科类特别是艺术类学生而言,能吸引他们花更多精力去调研,参与课堂讨论;此外,还要开辟出专门的时间,以学生为主开展讲授,进行研讨课;最后,让学生上网观看尔雅课程,了解科学发展的史料,补全知识结构.

4.3知识传递渠道

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SPOC网站的双向信息传递、结合视频公开课,混合型、融合化地实现立体的全方位覆盖的知识传递方式.SPOC的视频中,用镜头语言将前沿动态、虚拟实验、现场参观等多种内容混合在一起传递知识,再结合各种教学媒体和工具的混合使用,是混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4].多媒体资料的使用不仅使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递,而且还能让学生得到美学艺术的欣赏.

4.4评价体系

对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引入课前SPOC自学、课中讨论、课后观看视频公开课等教学手段后,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影评、读书报告、专题调研等考核方式都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参与通识课程的积极性.在专门的讨论课中,在学生讲授、课件制作、提问回答3个方面也要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而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自主学习表现与总评成绩挂钩,把学生的课堂提问、讨论选题加入评价体系中.此外,SPOC平台能够为学习者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学习反馈和学习评价,能够个性化地记录和追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5具体课堂实现

在SPOC网络平台上,电子教材、课件、视频有序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整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的学习效率.课堂的进程形成了多维度的教学模式,从教学角度出发,教师的讲解作为第一维度,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解答疑问是第二维度,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地方,由教师给出专业的解释;专题讨论是第三维度,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影视资料,在课堂上对于片段予以展示,发动大家进行讨论,研讨其中的物理原理.从时间角度出发,课前预习是第一维度,课中进展是第二维度,课后总结是第三维度.这样,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的互动,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一、课堂上,将知识化整为零,每节课一个专题讲座,学生自主浏览SPOC相关资源,实现课堂互动.通过不同主题的积累,形成完善的知识链条,从而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其二、按照不同知识点开展以学生为主的课堂研讨,要求部分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走上讲台,给所有课程参与者讲解、答疑、并分享心得.从SPOC平台资料出发,由学生提出需要讨论的影片视频,上课播放,引导讨论。讨论内容包罗万象,角度也不确定,既可以从学术科研的角度,也可以从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讨论内容可以包括具体的物理学原理在科技或者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是对伟大的科学巨匠,如霍金等人人生经历的概述.让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特色,制作讨论课件,比如电影专业学生可以以“影片中的物理学”为主题,理工学生可以以“猫为什么不会摔死”为主题等[5].让通识课堂成为众多思想理念交汇的中心,让学生得到多维度立体的教育.课后也可以通过SPOC线上讨论区提交反思报告,教师可以以此总结,撰写教学反思,进行教学研究.

6结束语

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开发、建设与实施,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与时俱进.整个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他们的学习动机以自主学习为主,学习的过程能够体现在最终的教学评价中.而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积累,既能方便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又能促进教学理论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通过SPOC这样的小型在线课堂的引入,让学生真正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有效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而且打破了课堂教学的界限,在课堂内外都能给予学生立体的知识传输,为实现高等教育中艺术类学院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提供了思路.

作者:陈翼翔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梁林梅,夏颖越.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阻碍、动因与启示.开放教育研究,2016,22(1):27~36

2苗小雨.浅议艺术类专业开设自然科技类公选课的必要性及建议.知识经济,2014(9):166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