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恋爱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恋爱总结

篇1

大学生恋爱关系是在性吸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认可的、至少持续一段时间的强烈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关系,对大学生而言,恋爱关系是一种充满诱惑的新型关系,是青少年时期的一个显著标志。而对恋爱关系的满意感则是评估一段恋爱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恋爱技巧与经验的概念

恋爱技巧指为了得到爱情而进行的手段,恋爱技巧与约会技巧、搭讪技巧、追女孩子的技巧,通通都可被称为吸引技巧的一种。恋爱技巧其实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但是却不能被看出是谎言,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也需要采取一些方法。但爱情技巧不是欺骗和隐瞒,而应是真诚和关心,与其说是恋爱技巧,倒不如说是恋爱的方法。

恋爱经验则包括了恋爱经历(次数)以及在恋爱关系中总结出的一些感悟、感受性的东西(但恋爱时间长不一定代表恋爱技巧经验丰富)。恋爱技巧有时可以包括在恋爱经验中。有的大学生有过几次恋爱经历,并且善于在恋爱中总结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或教训,因此恋爱技巧与经验可能会比初恋的大学生多一些。

二、亲密关系满意感

(一)亲密关系满意感的概念

关于亲密关系满意感的概念,Arthur.J.Roach等人认为:“亲密关系满意感是指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个体对自己的婚姻更大或更少的喜爱态度”。由上述定义可知,亲密关系满意感实际上是个体对特定亲密关系的感知,以及在感知的基础上产生的态度判断。大学生的恋爱关系是婚恋关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婚恋的一个阶段,对成人亲密关系满意感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大学生的亲密关系。因此本文从狭义的亲密关系概念出发,把大学生亲密关系界定为异性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关系,把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感界定为:大学生对自己恋爱关系的感知、评价以及在亲密关系中体验到的关于幸福、满意和愉悦的主观感受。

(二)亲密关系满意感的相关研究

以往关于亲密关系满意感的研究发现,影响双方亲密关系满意感主要有双方分享生活事件、自我展露以及人格特质、心理类型的相似。这些因素都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对亲密关系满意感的评估。

三、访谈法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针对恋爱技巧与经验对大学生恋爱中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情侣进行调查。本次研究的研究点在于:1.恋爱次数及恋爱时间是否会影响恋爱技巧经验,从而影响关系满意度。2.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恋爱技巧及恋爱经验的积累从而影响关系满意度。3.关系满意度高的情侣是否比关系满意度低的情侣的恋爱技巧和经验更丰富。4.异地恋是否会对情侣的关系满意度及恋爱技巧有影响。5.关系满意度高的情侣的恋爱技巧及经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一些通用的恋爱技巧及经验。

情侣基本情况及打分:

本次研究一共访谈了10对恋爱关系一年以上(包括一年)的情侣,其中5对情侣属于异地恋。通过上表可以看出,10对情侣对于现在的恋爱关系打分普遍较高,集中在7分到9分之间。通过访谈得出,恋爱经历对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如果情侣双方都是初恋,那么女方对关系满意度的打分会较不是初恋的情侣低且低于男方的打分。

(2)如果女方是初恋而男方有过恋爱经历,那么双方的关系满意打分都会较高,但又普遍低于情侣双方都不是初恋的情侣的打分。

这两点可能是因为情侣中女方为初恋时,对一段恋爱关系的期望值普遍较高,渴望来自异性的浪漫体贴更多,而当女方有过恋爱经历时,则会更加客观现实,期望值也会相应减少。此外,上文中提到的自我暴露也是对情侣的恋爱关系满意度产生影响的原因,通过访谈可以发现,情侣中女方为初恋时,由于内心存在过度期望,认为男方既然喜欢自己,就应该无条件地理解自己的全部想法,因此关于自己需求以及内心想法的自我暴露会较有过恋爱经历的女方要少,她们更喜欢和自己的情侣玩我们通常所说的“猜心”游戏,一旦对方没有满足自己内心所需,就认为对方不是真的喜欢自己,从而降低对关系的满意度。

(3)恋爱时间长的情侣中男方打分比女方低。我们常说在一段恋爱关系中的感觉,男方是“做减法”,女方则是“做加法”。就是说随着时间以及熟悉度的增加,随着对女方的深入了解,男方的新鲜感会逐渐降低,导致恋爱时间越长,男方可能对恋爱关系的满意度打分会降低。相反女生随着恋爱时间的增长,会更加依赖和看重男方,因此可能会使其打分变高。

(4)恋爱次数少的情侣会更多地使用创造惊喜、讨好对方等的恋爱技巧,而恋爱次数多的情侣则更加强调包容;恋爱次数少的情侣谈到的技巧与经验更多集中在双方沟通这方面,而恋爱次数多的情侣谈到技巧时会觉得真正的恋爱不需要用过多的技巧,他们的经验则是更强调要真诚这个方面。

此外,异地恋的情侣普遍认为需要一定的恋爱技巧来维护两人的恋爱关系,认为在平时的生活中多沟通,以及在一些重要的日子创造惊喜很重要。

四、总结建议

根据访谈结果及前人研究分析,我们为恋爱中的学生提供以下一些建议:第一,处于恋爱中的个体,要认识到恋爱关系恋爱双方互动的过程,不是恋人一方可以控制或者维持的。因此恋爱双方都要为这段关系努力,懂得经营恋爱关系;第二,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不要对恋人冷嘲热讽、泼冷水等,要懂得鼓励与支持对方,这样才有利于维持恋爱关系; 第三,恋爱双方要能够认识沟通的重要性。无论是日常还是解决矛盾,积极的沟通对恋爱关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遇到问题要尽量避免逃避与冷战,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消极的沟通会导致良好恋爱关系的破坏,从而导致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第四,要学会在适当的场合合理使用幽默。毕竟并不是所有的幽默都是有益的,也不是幽默使用的频率越高就是好的。如果双方都能正确使用幽默,那么恋人之间的沟通能更加有效,恋爱关系质量就会提高。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恋爱技巧与经验,都是建立在恋爱双方真心的基础上的,如果恋爱双方都能做到真诚以对,互相包容、理解,就更能够建立一段让双方都感到满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

[2]苗元江.幸福感理论与测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

[3]赵菊.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心理结构和测量[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王皓.性别角色特征与恋爱满意度的关系[D].河北大学,2010.

[5]熊剑锋.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感及其与依恋关系类型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6]杨吟秋.成人依恋风格和婚姻质量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7.

[7]孙晨宇,刘从云,朱华庆.大学生恋爱现状及其心理因素[J].中国校医,2009(3).

[8]韩亚丹.调适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思路[J].延边党校学报,2009(2):93-94.

[9]胡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与择偶[J].中国青年研究,2002(6).

篇2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分析

(一)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现状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状。具体来说,现如今,高校大学生恋爱主要呈现以下几大问题:

1.恋爱人群比例大,并从隐蔽性向公开化转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大学生恋爱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老生“面授”之下,恋爱基本上已经成为大学的“必修课”。而且,随着社会恋爱观念的转变,高校大学生在面对恋爱问题上也逐步“开放化”,在学校教室、食堂、操场、校园、树荫下等公众场合中都极尽暧昧,这些举动无疑都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2.产生众多社会问题

在这个物欲横流、喧嚣嘈杂的社会当中,高校大学生往往也不可免俗。包养、凤凰男、物质女等都开始进入高校当中,并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现状,这些与个人物质条件挂钩的男女交往已经严重背离“爱情”的学术定义。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更是不会处理学业与爱情之间的关系,过分忙于花前月下,旷课、早退、厌学等现象极为多见,为了“爱情”耽误自己的学业和前程。现如今,社会对“大学生”这一名词更多是贬义,“大学生高分低能”等偏激化的论调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神经。

3.因爱生恨引发犯罪的现象层出不穷

由于校园恋爱多不成熟,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一旦出现“爱情悲剧”,往往会悲观厌世,更甚至选择伤害对方、自杀等过于激烈的行为。据统计,高校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仅为2%~5%,且自杀大学生中有51%为因情自杀。不仅如此,大学生因感情纠纷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也频繁地见诸各大媒体。

由上可见,高校大学生恋爱依然较为盲目,且多数心理并不成熟。一旦恋爱受挫,更会做出过激或极端的行为。

(二)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评析

总体来看,高校大学生恋爱观念可以总结为五种:第一,把精神慰藉当爱情。大学生远离家人求学,尤其在大一期间,往往会感到孤独、苦闷,甚至会因寝室相处不融洽而倍觉烦恼和委屈,为了找一个倾吐的对象、一个避风的港湾,往往会选择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第二,贪慕虚荣。在此种类型中,男学生谈恋爱是因为带着女朋友出去有面子,是自身能力的体现,女学生谈恋爱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女性魅力,也能无形中抬高自己的身价;第三,从众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此类学生谈恋爱并没有确定、明晰的标准,只是因为看到别人出双入对而“紧跟形势”,甚至有些学生并不会过多考虑自己和对方的实际情况,不假思索地挤进恋爱行列;第四,恋爱目的不纯洁,恋爱根本不谈爱情。处于青春期后期的高校大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极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加之这些大学生的社会及家庭责任心依然不强,从而导致男女双方交往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不纯洁的恋爱。根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附近的酒店及旅社客满期多数为周五及周六晚上,且入住人员多为校园大学生;第五,寻找终身伴侣。虽然大学生恋爱动机多样,但也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是秉持着寻找人生伴侣的动机。不管由于什么原因,这些男女朋友之间的感情往往并不稳定,尤其在面临毕业择业之时,多数会选择“分道扬镳”,从而导致高校大学生恋爱的成活率极低,也充分说明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重要性。

二、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分析

从情感角度和专业化角度上讲,高校的教育形式并不适用于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解决,必须要社会工作的介入。具体来说,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困难

现阶段,高校处理大学生恋爱问题多数是采取教育和引导等措施,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开展伦理道德教育、两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等课程;从引导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工作队伍人员介入引导。但是该团体往往会出现心理学专业方面的技能和修养不够以及人手不足等问题;第二,辅导员介入引导。有些高校辅导员可能管理着几百个学生的思想、生活工作,显然顾全不了这么多。如果学校只是采取上述这些引导性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不痛不痒”,但是如果过于“粗暴地干涉”,强势介入肯定也不妥。学校毕竟是教学育人的地方,对于恋爱方面的实践及指导经验极为缺乏,如果行为过激,极有可能引起学生心理反弹,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此,需要其他的工作组织来弥补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教育的不足。

(二)社会工作对高校工作具有补充作用

对于高校工作而言,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具有补充作用。具体来说:第一,以服务弥补教育的不足。高校主要的工作是教育,在恋爱问题上也强调以思想教育为核心,教育方法过于生硬。社会工作是从服务角度切入,在学生遇到挫折、困境等问题情况下提供帮助,例如个案工作具体针对某个学生的实际恋爱问题做相应的心理辅导,小组工作更是以丰富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们针对恋爱问题做直接的交流和沟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第二,以需求为本替代以任务为本。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之时,往往是秉持着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等目的,考虑更多的是上级的意愿、要求而非学生的要求。社会工作是以学生需求为导向,采取调查问卷、个案访谈等形式,分析学生对恋爱方面的实际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恋爱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大学生恋爱作用显著

区别于高校以德育教育形式来解决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是通过调研形式了解学生恋爱的实际需求,通过个案访谈、小组工作以及社区化服务等形式进行专业化服务,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婚恋观,并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两性相处技巧,缓解恋爱受挫带来的负面影响。而且,社会工作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例如心理知识、沟通技巧等)沉淀,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从客观角度为受助者提供恋爱辅导和咨询。

三、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展开社会工作的具体思路

(一)利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利用以下几个方法:第一,个案工作介入。即以个别化的方式为受到情感困扰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其他服务。社会工作者要与受助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个案专业关系,并分析他们的信仰、态度、价值观以及在感情方面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心理抑郁无法缓解的受助大学生,必须要给予他们一个宣泄的出口,而且要营造一种安全、开放的氛围,倾听他们的心声。总体来看,在个案工作介入过程中可以采取情感治疗(情感认同及倾听)、行为认知疗法或环境治疗(亲朋好友的动力和支撑)等方式;第二,小组社会工作介入。即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解决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社会工作者要将那些具有类似恋爱情感问题的大学生组织起来,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内心情感感受,并鼓励他们进行彼此交流,通过以身说教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经验,以获取成员的认同和开解。而且,社会工作者要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划分社交小组、情感治疗小组、情感分享小组、情侣互动小组等,以帮助大学生真正获得情感帮助;第三,社区工作介入。一般大学里都有社区学生会,社会工作者要与社区学生会合作进行社区情感调研,而且可以排演一些情感类的小话剧等让学生们在欢乐中获得正确的男女交往知识。

(二)构建社会工作治疗模型

篇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角色心理的实证研究”(编号GYE9-E-6)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8-0094-03

一、恋爱教育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从大学生社会化的角度看,大学是其接受社会化,结束学校教育,走向社会的重要场所。随着其心理的不断成熟,恋爱将成为其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寻觅精神伴侣的需要。从性别的差异看,大学生基于生理成熟的程度,寻觅异可能要优先于同,倘若遇到情投意合的异性朋友,则双方成为恋爱对象的可能性较大。心理学家沙力文将青春期到来的心理需要看成是异性亲密关系的需要,后者发展到顶点就是恋爱关系。

2.寻求群体认同的需要。恋爱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也体现了恋爱双方互相认可、接受和喜欢的状态,从一方来看,在同龄人群体中(或同学当中)则是一种被认可的体现。

3.归属与爱的需要。从心理发展阶段看,在校大学生正处于“第二断乳期”,在共同的群体活动中,群体活动提供了男女青年彼此交往的机会,同时也增强了青年男女对共同群体的认同,若是有人互相爱慕,则又会进一步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在双方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人际互动中,分别感受到了对方的爱、关心、体贴照顾,无疑有了一种归属与被爱的幸福感觉。这对于远离家乡、远离父母、渴望亲情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安慰,也可以暂时解决大学生们心理上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4.充实精神世界的需要。与中学相比,大学的闲暇时光都归学生自己调控,尤其是周末节假日的闲暇黄金时段,是大学生极力需要填充自我精神世界的时间。寂寞无聊可能会成为他们的主要心理感受。如果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室友已经恋爱,无疑更进一步增强了其他单身同学的恋爱心理需求。

(二)正确恋爱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情感生活中的重要性

1.恋爱成为造成大学生身心伤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1)“女大学生准妈妈”的出现折射出了女大学生群体在恋爱双方中的弱势地位。据妇产医院统计,因怀孕而接受中期引产手术的人当中,未婚女性竟然占了一半。[1]之所以这么晚才采取措施是因为缺少避孕乃至怀孕的相关知识。高校大学生未婚先孕者所经历的一切,折射出了这样一群“轻率地去尝试性”的当事人的心理特点与痛苦经历。他们错 误地将“爱”与“性”、“爱”与“责任”等同起来,夸大了“爱”的力量,从而带来了对自身、对家庭不可挽回的伤害。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另一视角去看,则说明了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接受正确恋爱教育的必要性;

(2)校园“情感暴力”折射出了男大学生对待情感的不理智与冲动。在校园里发生的学生冲突,是班主任和系部领导较为头疼的问题,可能数上因为本系部学生与外系或外校学生之间的人际冲突而出现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男生成为这些头疼事故中的主角,而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纠葛可能成为这些众多事故中的重要原因。因情感而引起的冲突在校园里屡见不鲜,最终留下的是双方或所有当事人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多重伤害。有男生因此会去伤害当事人中的另一男生,或是暴力,或是人身侮辱或攻击等等。据调查显示,高校18.2%的学生遇到了恋爱冲突。因为冲突,大学生当事人会表现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厌学、恐怖、敌对等不良的消极情绪。而恋爱冲突发生的时间集中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期间,主要原因是二年级学生进入恋爱高峰期,四年级学生则担心毕业后双方是否能分配到一起。因此大一新生开展恋爱教育,防患于未然就显得尤为重要。[2]

2.大学生正确恋爱同时也关系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性别的差异,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因情感冲突或情感失败而承受的伤害呈现出差异性。然而相同的是,这类受伤害群体背后的家庭因此也会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对学校而言,则带来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稳定性,包括对受教育对象的情感教育、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与家长、受教育对象之间的博弈,学校的信誉等等各个方面。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一)调查研究方法

围绕大学生恋爱状况的相关指标,课题组设计问卷《大学生恋爱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20个问题,用来测量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大学生谈恋爱的看法、两性关系、父母态度、对网恋的看法等诸多方面。2009年9月,课题组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二、三、四年级不同专业的584名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57份,有效回收率为95.38%。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大学生恋爱需求呈增加趋势,且存在明显性别比例不平衡趋势。高职院校与普通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在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不均衡的现象明显。如一些侧重机械电子、汽车模具等工科性质的学院,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一些侧重于纺织、人文、卫生等文科与医学等性质的学院,则女生比例明显多于男生。因此在谈恋爱的学生中,各高职院校在谈恋爱的人数当中存在明显的性别比例差异。统计数据显示,大学生恋爱需求呈日益增加趋势。从上图1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有接近8成的学生有过恋爱经历或渴望谈恋爱,即只有2成(20.4%)学生没有想过恋爱问题。

2.大学生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选择人生伴侣”并非主要目标。高职学生“恋爱动机”实际状况呈多元化特征。从数据图可以看出,高职生的恋爱动机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主。如表1所示,恋爱动机中,包括“寻求精神寄托”、“克服寂寞”、“寻求快乐”等心理需要,占大学生恋爱动机的65.5%,而将恋爱作为自我发展动力(包括“找知心朋友”、 “结婚对象”、“学习动力”)的仅占34.5%。

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另一个指标“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上述结论。数据显示,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占68.8%(包括“满足心理需要”、“满足生理需要”、“喜欢恋爱过程”、“感到好玩”),见表2。可见,满足个人心理需求成为了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动机。

3.高职大学生对恋爱的开放性态度逐渐明显,婚前明显呈上升趋势。在对待婚前的态度上,大多数间接或直接表示支持,传统的道德取向已经发生变化。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对待婚前的宽容度比前些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开放的激进的生活方式为部分大学生模仿、倡导和逐渐接纳。在大学的周围,学生情侣租房同居、双宿双飞已经屡见不鲜了。在恋爱双方中,女生对性的态度会影响着双方的情感交流方式。有研究者调查显示,相比传统女性来讲,“”,“处女”不再是当代女大学生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性也持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对于校园,大多女生表示理解和接受,绝大多数同学持肯定态度。从下面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当代女大学生对的看法。如图2所示,认为“婚前”未必与“未来婚姻”有关的学生比例多达61.2%,而认为“婚前”有助于“未来婚姻选择”的学生占到27.6%,只有20.7%的学生对“婚前”持否定态度。

而对于如何处理性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学生却表示出这样一些似乎与恋爱无关的理由:冲动、好奇、生理需要,这些理由占到综合各项理由的73.1%(见图3)。可见,如何教育学生正视恋爱与责任、性与责任的关系,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工系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4.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高职大学生对于恋爱情感等相关方面知识的获取渠道呈现出非正规化趋势,即不是来自于学校和家庭,而是通过媒体和同学间相互交流等非正规和非系统的途径,特别是从大学教育中获得爱情教育的知识少之又少。如图4所示,电视、报刊与书籍构成了大学生获取爱情知识的主要来源(72.5%)。无疑,来自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青春偶像剧、情感剧、相亲节目等)中理想、虚拟、剧情化的爱情观和恋爱知识,决然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积极、系统全面恋爱观的形成。

5.7-8成学生对失恋持积极应对的态度。调查显示,如果遭遇失恋,8成学生表示会积极处理,包括将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上、求助朋友或心理咨询老师、无所谓等。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于谈恋爱的开放性与乐观想法。但也有接近2成的学生采取消极的否定自己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极有可能成为恋爱双方中容易受伤害的一方。

6.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恋爱教育的期望值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渴望学校能够采取措施,对恋爱心理进行引导。大部分学生赞同以课程的方式进行。调查数据显示,有78%的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恋爱教育与引导。如下表3所示,说明了学生对学习情感教育相关知识之渴望。

三、对高职生开展正确恋爱观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

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鼓励他们“学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彼此间以诚相待,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

(二)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性卫生知识的教育

大学生获取恋爱知识与性知识的渠道呈非正规化趋势这一现状说明了学校恋爱教育的缺失。性卫生知识获得途径的不正规化,很容易导致性心理偏差。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有这样一句话:“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通过开设性卫生知识讲座和性心理讲座等教育,纠正大学生性意识中的偏差,建立健康的性意识,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正确进行两性间的交往,正确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同时,高职院校要重视发挥心理咨询机构的重要作用,对个别因恋爱问题引发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帮助他们恢复信心,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减少无聊、空虚的恋爱动机

一方面,于社会对本科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看法,高职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生在职业规划、闲暇时间安排等方面缺乏自主性,倘若没有监督与管理,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无聊、空虚、寂寞也会相继而来。恋爱可能会成为其满足个人心理需求的重要内容。因此,需要激发高职院大学生的其他需求。如开展自信心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计划,充实生活;开展人际交往教育,让其理解到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的途径不仅仅是谈恋爱,与朋友、与老师的交流同样很有意义。

(四)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

爱是一种责任,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通过爱的课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爱的能力和责任进行教育。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是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去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首先,选择健康恋爱行为,恋爱过程中举止言谈要文雅,要平等相待,要善于控制情感,理智行事;其次,培养爱的能力,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懂得爱是什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敢于用恰当的方法拒绝别人的求爱,以及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求爱被拒绝的事实;再次,发展爱的能力,一般恋爱初期总是快乐居多,不仅每天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而且总是以阳光般的微笑去迎接对方,对方也绝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但这一“晕轮效应“消失后,发现对方并不是那么完美,相互间的指责和挑剔就使生活变得沉闷。所以,真正的爱情应该懂得不断地创造快乐,输入新鲜血液才具有生命力;最后,培养爱的责任,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义务感和责任心,表现为关心、理解对方,能够为对方分担忧愁。

(五)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失恋是恋爱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面对失恋,很多学生不清楚应该怎么处理或者通过何种方式进行调适,有人会因此而颓废,甚至有人会采取极端措施。因此,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失恋问题。一是要有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强求另一方。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德失态。因此,遭遇失恋应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只要有优良的学业,良好的品德,较高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异性的青睐。二是学会转移,摆脱痛苦。如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参加体育活动和社会时间活动等,转移注意力,从消极情绪中尽快摆脱出来。三是认真反省,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地分析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经验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恋看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

(六)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理智看待网恋

网恋在大学生中逐渐流行。学生之所以钟情网恋,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给人提供了想像空间。也正是网络的虚拟性,带来了虚伪性和欺骗性等负面影响,正确看待网恋显得极为重要。网络虽然可以给大学生恋爱观带来负面影响,但不能简单地采用“封杀”办法,而应当采取疏导的办法来减少或者消除这些影响。在制度建设上,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完备的网络思想教育体制,主动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借助校园网的资源优势、速度优势和价格优势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建立网络技术学习小组、开展Flash设计、网站设计等技术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网络知识上来而不是仅仅网恋,同时,通过加强同学间的交流来发挥同辈群体的相互监督和互相示范的作用。

篇4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盲从恋爱心理与择偶的理想化

大学恋爱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调侃和嘲讽,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的动机越发凸显了盲从之风。很多大学生认为“单身”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而“非单身”显得很有面子,甚至不少“90后”表示大学恋爱只是一种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因爱而爱”。并且由于社会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对的爱情观越发显得现实。其中,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家庭背景和个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都逐渐趋向于理想化。艺术类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气质较高,恋爱心理趋向于完美主义,而随着对方缺点的逐渐暴露,他们便会有失望之感。

2.矛盾的恋爱心理与较差承受力

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为张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在思想上欠缺深思熟虑,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在爱情的诱惑面前,他们渴望体会恋爱中的美好和激情。而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对恋爱中对于这份感情能否长久,是否现实的问题过于纠结,恋爱心理十分矛盾。并且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失恋的痛苦,难以走出失恋阴影,在分手后对之前的恋爱对象进行苦苦纠缠的现象也有不少。当爱情的美好变成泡沫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容易陷入感情的困境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常见因素

《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这类相亲节目对大学生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拜金主义和梦幻主义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相冲突。其二,节目中类似于“心动环节”和“以貌取人”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三,闪电式的恋爱现象以及离婚率的逐年增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让大学生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疑问。另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由于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生活中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念和恋爱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我国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直以学习为主,而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偏向于对其艺术天赋的培养,忽略了在爱情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的思考

(一)找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恋爱特点分析,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爱情观大致存在一下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过程简单化。思想不成熟的学生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恋爱,闪电式恋爱非常之多,而QQ和微信等网络交友平台都成为了追求对象的方式之一。(2)恋爱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由于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不同,一些在恋爱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困惑求助无门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3)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对爱情的完美主义以及对童话故事中美好的爱情有着过分憧憬,而现实中和理想形成落差,让爱情出现裂纹。

(二)在和谐校园环境中体会爱情本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恋爱问题讲座

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大学生活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风气以及帮助学生排除寂寞空虚感的有效手段。大学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对爱情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在正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同时,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开展大学生恋爱行为讲座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的不错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便开始沉沦,而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应该学会找准爱情的位置,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并且功利化地和片面地对待爱情。同时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亲情、前途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恋爱中应以彼此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前提,以学业为重爱情为辅,做到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贞专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主动性很强,经常无法在爱情中真正做到尊重、包容和理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恋爱中健康心态的保持和正确爱情价值观的树立十分重要,恋爱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因此,在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和学会怎样表达爱,学会如何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懂得爱是一种责任。

三、总结

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状让当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舆论导向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大相径庭。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作出正确的引导,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导向也应该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1.立足时代,列举困惑当代大学生三个主要问题,引出恋爱观的问题

2.通过案例点评爱情与人生的关系,并导出爱情是什么

3.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

三.活动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内容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认为适合结婚的年龄

a少年 b青年 c中年

3.对于婚前性行为有何看法

a可以接受 b不能接受 c随便

4.你相信初恋是永远吗

a相信 b不相信

5.你会以结婚为前提去跟异性朋友交往吗

a.会 b不会

6.经济条件是否会成为你结交异性朋友的条件

a会 b不会

7.你觉得是先有爱情还是先有面包

a二者同时存在 b先有面包 d先有爱情

8.你对我国的婚姻法是否满意

a是 b否

9.你愿意为爱情做第三者吗

a愿意 b不愿意

10.你是否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

a支持 b不支持

11.你是否觉得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a是 b否

四.活动地点:湛江师范学院

五.活动对象:湛江师范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大学生的婚姻恋爱观,并进一步调查

七. 心得与体会

爱是人类歌颂的永恒的主题,可见爱情在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重要,获得一份弥足珍贵的爱情也是每一个情窦初开的大学生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但是一份真正的爱情是需要在法律与道德的呵护与照料下培养起来的。

无可否认,爱情是甜蜜的,恋爱中的人们都会为爱付出,为爱播种与收获,那一对对幸福的恋人脸上面带幸福,可是我们依然在怀疑,不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是正确的吗?初恋是否会真正地成为我们的永远?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大学生在恋爱与婚姻观上依然存在众多误区,下面是就该次调查所做得总结。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千奇百态,在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越来越早地走到爱情的边缘,走进爱情世界里的也大有人在。

我们小组于2013年5月对湛江师范学院的学生做了爱情观的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在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各系、各年级学生关于爱情观的抽样调查中显示:当今的大学生的爱情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谈恋爱这在大学校园已不是希奇的事了,大学生有自己的恋爱观,约9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恋爱是正常的。其中89.5%的男生赞同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谈恋爱,68.5%的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有可无,一切天注定,其中又以文科女生为主占55%。占80%的学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理想的,浪漫的。

在谈到爱情的标准时,占71.5%的学生认为爱情应以感情为基础,70%的男生认为爱情应是随缘的,而只占6.5%的女生相信随缘,但相信以金钱,外貌等为基础的爱情占了一部分,主要表现为女生占11%。尽管多数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很正常,但对爱情的信任度上占7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爱情可信度不高,毕业意味着分手,很难走向婚姻。而12%的理科女生认为大学的爱情是忠贞的,可信度甚高;占18%的文科女生认为大学生恋爱可以发展为婚姻。

综上,通过对湛江师范学院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爱情表征着两个相爱的人连成的心,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为大学生对爱情的认识较理想化,希望找到理想中的爱情,而现实的残酷又给爱情加了矛盾的枷锁,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爱情与现实的诸般关系。同时,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恋爱的认识又是片面的。

一、大学生的爱情代表着浪漫、理想化,但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羁绊及残酷

篇6

古往今来,爱情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大学校园里,爱情更是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十分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80%,而且女生的比例还要略高于男生。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树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础上的心灵沟通。婚姻家庭大辞典里对爱情是这样描述的:爱情是存在于人类两性之间的一种崇高的情感,是人类男女间基于生命繁衍的本能和确保身心最大快慰而产生的互相倾心和追求的生理和社会的综合现象。

本文认为,所谓爱情就是男女之间基于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形成的最强烈、最真挚、最持久的吸引和倾慕之情。首先,爱情是在男女之间产生;其次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包含认知成分,不等于低级情绪;第三爱情有其生理基础,包含和性感在内,不等于纯粹的精神恋爱;第四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恋爱心理,则是人们在生理成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和在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以自我意志为标志,表现出来的对异性的好奇、接近、恋爱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1]。

一、大学生恋爱的动因

大学生的恋爱与社会上的一些恋爱不同,它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阶段、特定的人物之间产生的。大学生的恋爱相对于成人的恋爱来说显得更单纯、非功利化一些。但随着校园逐渐融入社会之中,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显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一)生理发育成熟

当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处在18岁~22岁之间。生理学认为,这一年龄段的青年人生理各方面变化仍处在迅速发展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在生理的各方面都基本发育成熟或趋于成熟。生理上的成熟,特别是性器官的成熟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必然导致性意识的萌发和觉醒,导致对异性向往、追求和爱慕的情感产生。这是人类的自然属性,也是爱情萌生的原始契机,是大学生恋爱的内驱动力。

(二)情感需要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渴望他人理解,另一方面又存在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展示自己。尤其在有异性的场合,会千方百计地展示自己的优点和能力,表现得会更加出色,在与异往时会出现一种愉悦感,提高心理兴奋程度。所以,当他们遇到理想的恋爱对象时,就寻找机会进行试探与追求。有调查显示[2],在恋爱的主要目的上,有58.40%的大学生选择了“感情寄托”,说明情感的需要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研究表明[3],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也有其他非感情因素,如“孤独”、“空虚”、“寻求享乐”、“功利”等动机。另外,大学生在恋爱方式上也逐渐多元化,开始出现“快餐式”的恋爱、功利式的恋爱、网恋等。在处理失恋的方式上,也存在很多不理智的方式,有些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心理因素

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因素非常多。首先,渴望与好奇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首要因素。未知的事物对人来说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再加上许多影视作品对爱情故事的渲染,对于许多没有恋爱经历的大学生来讲,尤其具有诱惑力。所以当爱情来敲门时,他们就会去尝试一番,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好奇。

其次,从众和攀比心理。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被称为从众心理。有的学生本来没有谈恋爱的念头,但是看到周围的同学谈,就会激起恋爱的动机和行为。尤其是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一旦有人开始谈恋爱,其他人也会陆续谈起来。另外,有的学生谈恋爱则是为了攀比,满足虚荣心。比如,有的学生看到同班同学找了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对象,其他人也会想找一个超越别人的对象,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不多考虑双方的兴趣、性格、背景是否合得来,是否有共同语言、目标和理想等。

最后,摆脱孤独与寂寞也是导致大学生恋爱的因素之一。现在大学生大多是远离父母亲人来异地求学,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常常会产生一种无助、孤寂的感觉。另外,大学生还常常面临人际交往、择业就业、学习考试的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只有恋爱,与异性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转移注意力,也可以借助恋爱来摆脱孤独感。

(四)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网络时代为信息的传递创造了最快捷简便的渠道,加之大学生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参加,他们正逐渐融入到这个社会中去,并受其影响。如西方的恋爱、婚姻价值观念正逐步通过其影视作品、网络媒体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使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如一味追求享乐、没有责任心、游戏人生等。中国人婚念观的改变、家庭矛盾的冲突对大学生也是个冲击,因此,他们既渴望婚姻,要建立在符合个人意愿的感情基础上,又不免受到西方婚恋观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是否恋爱、如何恋爱等问题上产生诸多疑问,难以抉择。此外,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分层化,使得人格还不完善的大学生在面对恋爱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4]。

二、大学生的恋爱特点

(一)恋爱行为公开化、恋爱年纪低龄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恋爱也呈现出了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点。首先,大学生的恋爱时间前移,出现低龄化。很多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很短的时间内,如一两周的时间里就开始了恋爱,这种恋爱常常是盲目的,一见钟情式的,没有感情基础的恋爱。其次,大学校园里恋爱的人数增多。在大学谈恋爱被认为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潮流,有的寝室甚至多达三分之二的学生处于恋爱或即将要恋爱的状态。第三,恋爱的行为公开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大学生的恋爱已经司空见惯,已经被学校、学生和家长所接受,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已不再是遮遮掩掩,见不得光的行为,大学校园随处可见情侣一起吃饭、上学。

(二)恋爱关系过程化、恋爱结果脆弱化

大学生毕竟还没有迈出校园,尤其在经济上、事业上没有独立,因此,对双方的爱情并不会有真正的物质基础保障和承诺。在一项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发现:28.3%的大学生选择“体验爱情的幸福”,37.6%选择“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11%选择“将来结婚成家”,由此可见,大学生注重恋爱的过程,而不注重恋爱的结果。因此,大学生的恋爱常常强调的是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的“将未完成时”;谈恋爱不以婚姻为目的,常常只是寻求感情寄托,恋爱成功率很低;“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毕业就分手”等口号在大学生中逐渐被接受。

(三)恋爱动机多样化,婚恋观念开放化

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有过恋爱经历的占70%,其中37.4%的大学生谈恋爱的动机在于消除寂寞,57.6%的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是“体验爱情的幸福”、“充实大学阶段的生活”、“赶恋爱的时髦”等,追求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仅是校园爱情童话。

三、大学生恋爱的教育对策

大学生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是不可能杜绝也杜绝不了的现象,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对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要对症下药,正确引导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建立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充满乐趣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活动,如定期开展讲座为学生传授恋爱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业、生活和恋爱之间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趣和情操,吸引和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目光和兴趣,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校园活动中,降低学生恋爱的几率。

其次,引导大学生端正恋爱动机。爱情是一种高尚的感情,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生活,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是,爱情也不是人生的最终目的。学生应树立“只有拥有正确的爱情观,才能寻求到和建立起美好爱情”的观念。学校、社会、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树立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恋爱。如在正确的时间谈恋爱,恋爱时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经济基础、家庭背景、门第等条件来判断人,而应该将“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结合起来,注重恋爱对象的性格、内在品质、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防止恋爱过程中的各种不良动机,使大学生能够克服消极因素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正确认识和把握恋爱、学业、生活之间的关系。

最后,增强大学生失恋抗挫折的承受能力。失恋是恋爱过程中常常不可避免的,很多失恋学生不愿面对失恋的现实,痛苦万分,大学生应作做好接受失恋并承受失恋所带来的痛苦的准备。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应理智地认识到爱情既然有成功的、甜蜜的,那么也有失恋后的痛苦和苦涩。何况人生的挫折有很多,恋爱挫折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学校和教师方面,应该对失恋的学生多加关心和引导,帮助其找出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在此次恋爱过程中的得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让学生学会在挫折中成长,不断改造自己,磨炼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增强挫折的承受能力,迎接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王俊燕.“90后”女大学生爱情观探究[J].德育与学生工作,高教论坛,2010,(6).

篇7

2.自主意识强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为突出,注重感情,也很容易冲动。由于接受到的现代文化教育相对较多,通常不受传统习俗的局限与约束,绝大部分学生在法律和社会角色定位上已为成年人,自主自立意识增强,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恋爱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双方家长的意见。

3.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

大学生一旦陷入热恋之中,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感情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在行为上不自觉的出现一些过分亲昵甚至越轨的现象,并且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一旦恋爱受挫,即会情绪失控,无法自拔,对学习造成严重影响。

4.不成熟性与不稳定性

当前大学生恋爱呈现低年级化,人数呈上升趋势。进入大学就开始谈恋爱的已不是个别现象。这些低年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加之他们在就学期间经济上尚未独立,恋爱过程中感情和思想易变,缺乏妥善处理恋爱中情感纠葛的能力,极易造成恋爱的周期性中断,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恋爱的成功率很低。

二、大学生恋爱动机

尽管心理上的需要,精神上的交往,性格上的互补,彼此间的快乐,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恋爱所追求的一种主流,但从一些调查显示看,大学生谈恋爱并非都是为了“爱”。

据对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三四年级本科生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大学中的恋爱被视为较具理想色彩,但出于爱情而恋爱的仅有38.7%,相当比例的恋爱是出于非爱情因素,包括孤独、寂寞、好奇、婚姻等。其中,女生中出于爱情而恋爱的比例为52%,而男生中这一相应的比例仅为24%。

另外国内一家知名门户网站有这样一个调查,问“在校期间,你是抱什么样的心态恋爱的?”其中有43.65%的人承认“无过多考虑,走一步算一步”,14.64%的人认为,“玩玩而已,反正没啥损失”,还有7.86%的人认为“纯粹为了积累经验”。

这些调查均表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具有复杂多样性。

1.的好奇心理

大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因此产生性冲动与性亲近需求。另外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乏,异性之间在生理与心理上存在一种好奇心理,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大学生正处在喜欢探究世界与自我的年龄,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同时社会环境的各种刺激也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2.情感的依赖心理

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独生子女的孤独感和习惯了他人的呵护与关爱,情感需要有所寄托;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明确和固定的去向,他们需要自己去择业,一些大学生对信念、价值和自我长期把握不定,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遵从什么,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而恋爱能建立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也可以摆脱孤独,有人共同来分担这种情绪,从而缓解了压力。

3.性格的好胜心理

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往往对自我缺乏充分的肯定。有些人认为自己缺乏被爱的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非常需要他人的赞同,为自己没有恋人而自卑。“有人爱”似乎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因此他们会寻求爱情。 在一个群体中(如同一宿舍),如果大部分人都在谈恋爱,剩下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他们不会“逆潮流而动”。

4.拥有的不满足心理

有些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家庭或父母足够的关爱,因此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我拥有的还不够”的感觉。这样的人往往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被爱,所以强迫性地追求爱。当然还有的学生希望从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5.游戏人生心理

有的学生怀着一种“过把瘾就散”的心理,反正没啥损失,有的则是想为以后寻找终身伴侣而“试恋”,先锻炼一下能力。为满足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甚至发生婚前,把恋爱作为或游戏,作为一种游离于婚姻之外的享受和消费。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1.恋爱动机不端正

根据上述对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今后的生活还会动荡,毕业分配和就业还是个未知数,即使获得了真爱,毕业后也有可能天各一方。因此,大学生们“不求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等恋爱心态也是很自然的事。

2.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择偶标准发现心中的恋人,总是倾心于对方;有的则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误认友情为爱情,这些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使某些学生陷入痛苦的境地,处于空虚、烦恼,甚至绝望之中。

3.恋爱中的感情纠葛

极少数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或为了维持某种自我利益,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搞多角恋爱;有的由于父母的反对、旁人的非议及恋人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疑等,导致感情纠纷的发生,从而极易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

4.恋爱中的行为越轨

据浙江工业大学对全省10余所大专院校的大学生的恋爱观的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变,有近1/3的大学生对西方的“性解放”、“性自由”是持认同态度的。有31.1%的学生不仅认为“性解放”、“性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完全可以接受”,而且认为“这是人类爱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有21.9%的学生认为婚前是“可以理解的”,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要相爱,毋须指责”,甚至有5%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没有爱情也行”。另外根据首都师范大学性健康教育中心对中国近30所大学一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表明,有的男大学生为15.7%,女大学生为5%,造成婚前的男大学生为57%,女大学生为 26.7%。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

1.大学生应有的恋爱观

大学期间恋爱,在面临毕业后分配不到一处的考验时,是坚持“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面对现实,做“天涯何处无芳草”的抉择?关键取决于大学期间的恋爱观。

首先,要稳住心神,不急于恋爱。因为大学生活毕竟短暂而简单,且工作没着落,经济不独立,而毕业后分不到一起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所以盲目恋爱一定是空中楼阁,只能带来无尽的烦恼与惆怅。

其次,如果学生对未来事业和婚姻家庭有认真的考虑,那么双方就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舞人,能够唤醒内心沉睡着的力量。

最后,爱情的建立应有利于职业的选择和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彼此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定。要珍视爱情,也要珍视事业。记住歌德的名言:理想和爱情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2.端正恋爱的态度

对大学生加强爱的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

爱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只强调爱的权利,而不承担爱的责任,就陷入了非理性主义的泥潭,这种只图享受、不负责任的轻率行为理应受到指责。这种爱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3.摆正爱情的位置

第一,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大学生应该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因为学业是大学生价值感的主要支柱。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更不是人生的全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苍白的。人生的主宰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要教育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活中的位置。明确坚持学业第一的观点,要使大学生理解,今天的学习与未来的事业息息相关,也是爱情美满的基础。那种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幸福的爱情,因此不仅是愚蠢的,也是可悲的。

第三,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变“儿女情长”为胸怀大志,用理想的感召力焕发学习的激情,把兴奋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把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学习上,从而真正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爱情服从学业,爱情促进学习。

4.加强恋爱道德及性知识教育

针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伦理观念逐渐淡化的特点,进行恋爱及性道德观教育。优化大学生们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即对自己、对朋友、对父母、对社会和集体应承担不同内容与程度的责任。要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为大学生们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机会与条件。

5.自觉培养健康的恋爱行为

恋爱言谈要文雅,讲究语言美。恋爱行为要大方,要注意行为举止的检点。亲昵动作要高雅,避免粗俗化。否则有损于爱情的纯洁与尊严,有损于大学生的形象,同时对旁人也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刺激。

善于控制感情,理智行事。对恋爱中引起的性冲动,一方面要注意克制和调节,另一方面要注意转移和升华,如参加各种文娱活动,与恋人多谈谈学习和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篇8

恋爱态度

投射测验

1 引言

大学生恋爱态度是全社会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他们如何看待恋爱和婚姻,不仅是自身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也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上的问题。截止2010年7月,经教育部核准的独立学院已达到322所,它们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重要力量,但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组建的,其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与公办院校存在不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这样的教育工作才具有针对性。

2 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南方翻译学院学生150人,其中男生64人,女生86人,获得有效问卷144份。

2.2调查工具

由于恋爱态度是一个比较隐私的话题,所以常规的问卷测试并不能有效的获取被试真实的想法,因此本研究先对3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访谈,让每个学生自己撰写一个感兴趣的恋爱故事,然后根据恋爱类型进行统计,最后选择了人气最高的六种形式编写了恋爱故事开端,然后让被试预测恋爱结局,这种投射测验的方式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来考察被试对该种恋爱形式的态度。

2.3分析工具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对不同恋爱类型的态度总体比较

结果显示,对六种恋爱类型总体上都持不看好的态度,而最不看好老少恋,相对而言对同性恋的结局是最看好的;对男老师女学生的师生恋,比女老师男学生的恋爱关系更看好;对婚外恋的态度与年龄无关,即不管是年轻的婚外恋还是中年时期的婚外恋大多数人都是不看好的。

3.2不同恋爱类型的态度相关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年轻婚外恋和中年婚外恋两种类型高相关(0.257,p<0.01),女师男生的恋爱态度与同性恋(0.188,p<0.05)和男师女生(0.190,p<0.05)的态度相关,男师女生的恋爱态度与中年婚外恋态度(0.212,p<0.05)具有相关性。

3.3恋爱态度的性别差异比较

注:* p<0.05, ** p<0.01

结果显示,老少恋中,女生比男生态度更否定,而且差异非常显著;对于婚外恋,不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男生比女生的态度更否定;对于师生恋,不论是女师男生还是男师女生恋中,女生比男生态度更否定;对于同性恋,男生比女生态度更否定。

4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调查独立学院学生对六种特殊恋爱类型的态度,反映出学生在对待恋爱与婚姻、恋爱与年龄、恋爱与金钱、恋爱与地位、恋爱与性别角色等方面的态度,整体上显示学生对这些恋爱类型是持反对态度的,但女生在恋爱与金钱、性别角色上更宽容,男生在恋爱与地位、年龄上更宽容。这项调查说明对待男女生恋爱态度上的教育侧重点是不同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方面应当肯定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培养学生恋爱的原则和高尚的情操;另一方面还有注重帮助学生克服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使学生获得拥有幸福恋爱和婚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洪波,石德时. 当前大学生恋爱中不良倾向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5(19):22-25.

[2]黄巍巍,蔡晓群. 独立学院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7):111-114.

篇9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明确学生的教育培养目标,要热爱辅导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作风好,严于律己,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立身之本,只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在工作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才能正确分析工作中所遇到的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对症下药,成功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辅导员加强心理素质修养的同时也要具备高尚的情感,努力追求心理美,要热爱每个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向上的心境,辅导员的心理品质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影响。作为最基层的学生工作者,在知识结构上,除要懂得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接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其次,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兴趣、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这样,辅导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要了解学生对于恋爱这个观念,以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生理发育成熟、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约束、好奇心理、从众心理、排解寂寞的心理、游戏人生心理、价值追求。大学生恋爱心理主要是这几种,对于大学生恋爱,大多数人都是不反对。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恋爱价值观,从而自身得到升华。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是关键。如果不了解学生们有什么共性困惑,不清楚有哪些存在心理问题的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无从谈起。了解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整体有一个全面把握,对学生的共性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如对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业问题、过度沉迷于网络的问题、对感情的困惑问题、对人际关系相处问题、就业问题等。把握好共性问题的同时,还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在新生入学之时,辅导员就要认真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新生军训、学校体检结果、和学生逐一谈心、可以通过学生干部及宿舍长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要尽可能详实,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及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跟踪观察。

三、制订恋爱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利用共性问题分类进行心理辅导。

对于大学生恋爱心理以及各个方面的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一些是属于共性的东西,如新生适应问题、大学生感情困惑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心理问题共性特征可以制订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心理压力,正确面对挫折,防患于未然。

四、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进行恋爱心理交谈。

1.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件是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比较多,其中谈心尤为重要。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对学生的问题把握较为真实,并能立即感知谈心效果。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选择的地点要尽可能地使学生放松和辅导员产生亲近感。

2.网络也是做学生的心理辅导一种便捷的方法。有些学生不愿和辅导员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谈心的时候并不会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短信、博客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这样增强了学生的隐蔽性,有利于其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在这里学生可以责问辅导员,也可以尽情宣泄苦闷及不满、寻求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五、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家是温馨的港湾,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与家庭背景有关。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如果学生的心理诱因在家庭,家长了解学生现状,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家庭氛围,多给孩子以温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此类恋爱动机在各大学比较常见,尤其常见于一些课业压力较轻,闲暇时间较多的大学生身上。此类大学生容易在学习之余所空出的大段时间里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空虚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对于自己人生的迷茫。当然这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教育体制等等,更深层次的则可以涉及到中国人对于信仰的缺失问题。因此,不少大学生认为恋爱可以让自己对未来的目标看得更明晰,甚至将爱情看做是自己的信仰,以爱情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容易印证网络上比较流行的一句话“选择爱一个人,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但最基本的空虚型爱情所产生的原因是大学生愿意选择用爱情来消磨自己的空闲时间,毕竟谈恋爱是一种非常消耗时间与金钱的事情。

当然产生空虚型恋爱动机的另一大推动力就是大学生的生理需要问题,爱情能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体上的满足,科学界已经有明确的研究表明神经递质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紧密的关系,而爱情与各种神经递质、催产素、基因型的关系更是密切。因此不难发现,爱情本身是需要有一个生理基础的。当然,大学生更处在一种后懵懂期,对发生的欲望本身也比较强烈,这也是产生空虚型爱情动机的原因。

而就空虚型爱情来说,是大学生恋爱中最不持久的一种,大多数空虚型爱情是即兴的、盲目的、冲动的、不理智的,让爱情成为了一种满足生理需要的冠冕堂皇的借口,或是将爱情作为一种填补内心虚空的砖瓦,却越填越空,这也致使了空虚型的爱情通常没有很好的结果,却能带给人成长。

2 压力型:

压力型爱情所产生的原因本身都来自于各种压力。首先我们要谈到的是大学生对于自我未来生活的要求较高,给自己造成的压力,此类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有一段爱情可以为未来的婚姻奠定一些牢固的基础,当然这不一定会实现。有一段好的大学时期的可能会转化成为未来婚姻的爱情会让自己未来的路走得更家平坦。于是造就了自我在爱情方面施压。

再者,不可以忽略的是家庭方面带来的压力。虽然我们的社会在不停地发展,文明在不停地进步,但是这种压力仍然在部分较为不发达地区成长的大学生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笔者身边就有大学生父母存在严肃地“催谈恋爱”、“催早日结婚”的现象……更可怕的是,一位此类女同学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未来能留在上海工作,逼着孩子一定要找一个上海男生……不得不让笔者想到封建时代……这是何等的压力啊!

第三,来自社会的压力,主要也表现在同学之间的攀比以及从中心理上。大学生之间也存在有摆脱单身之后的炫耀现象,也有一些同学因为自己没有对象而感到自卑的现象。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压力型的爱情较空虚型爱情较为理智,但成也压力,败也压力,通常此类大学生的爱情容易被压力所笼罩,因而可能造成彼此恋爱节奏的参差不齐,最终导致分手。

3 真爱型:

真爱型的大学生恋爱容易见于各种小说、电视剧、电影等,然而这也并非否认了在校大学生能有真爱型的恋爱动机。真爱型的爱情动机一般分为两种:一见钟情型和日久生情型。

对于一见钟情型的爱情来讲,有一个必要的要素就是“邂逅”。这直接导致了此种爱情动机常见于在学生活动中较为活跃、热衷于参与各类社交活动的大学生身上。而凑巧两个人在各种方面又情投意合。

对于日久生情型,两个大学生彼此之间有一个必要的要素就是“维系”,即两个人有一种可以维系他们在一起长期相处的理由。当然这种理由并不仅仅可能是一种工作,更重要的是一种愿意彼此慢慢了解自己,慢慢进一步发展的精神维系。

真爱型顾名思义是三种恋爱动机中笔者认为最积极的一种,事实也证明了此种恋爱动机能产生较为长久的恋情,也是最有可能转化为婚姻的爱情。

二:分手需要理由吗?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分手是需要理由的,这有以下两点好处:

1 分手时交给对方一个理由是一种人道安慰:

分手时被分方应该处于一种较为消极的情绪状态,若没有一个解释交付于他,那么被分手方很有可能陷入一种自我猜测、怀疑的状态,有部分的人可能就会进入一种极度抑郁的状态,在极为糟糕的思维怪圈中轮回,这便容易导致一些糟糕的后果:一些心理调整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可能会出现过激的反应,甚者可能会去选择轻生。这时候,如果有一个理由,无论真假,都能够收缩被分手方的思考范围,从而避免被分手放进入一种非常糟糕的思想情绪状态,更可能可以防止一种轻生,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安慰行为。

2 分手时交给对方一个理由有助于彼此的成长:

当一段感情结束之后,好好反思一下这一段感情,分析一下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在这段感情里面获得了一些什么,失去了一些什么,思考一下在这一段已经结束的感情当中,自己做了一些什么让对方觉得不舒服,让自己觉得不舒服,而这段感情开始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让自己感觉到和对方在一起很愉悦。从而最终得出一个真正的分手原因,这能够帮助两方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为自己的下一段感情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是一种有责任感的体现,也是结束了这段感情之后对彼此的一种祝福。

三:校园恋爱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当前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的恋爱大多数都是过程重于结果本身的,决定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但主要还是由于大学生人生阅历过于浅薄,而存在一定的不够理性的行为,以及年轻人的生理需要等方面。笔者在此处再次重申的是:大学生恋爱过程重于结果。

大学生的校园恋爱能给大学生带来成长,这是肯定的。大学生在经历过校园恋爱之后,会对陪伴自己的对象进行一定的反思,比如是否“相貌比内心更为重要”,是否需要“门当户对”等等,大学生在自己的校园恋爱的过程或中断期中自然会对自己的恋爱状态和恋爱动机等因素进行一定的反思,那么必然就会带给他们一种精神上对自己认知的成长,这些反思非常直观地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了自己。

而校园恋爱对大学生的另一个思考价值在于,校园恋爱让大学生能给重新调整自己的生活,一个大学生愿意花费多少的时间比例在恋爱中和在学业、事业发展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也因人而异,而让大学生本身对这个时间比例分配到最佳状态的方法无疑就是亲身与经历一场校园恋爱,一场校园恋爱就是一种实践,任何的理论性的东西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大学校园恋爱中大学生所花费的时间的金钱更能让大学生从现实层面去认知自身的所存在的恋爱局限性。

篇11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观,并讨论古代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的人认为婚前是不合适的,但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篇12

一、女大学生不当恋爱观的表现

1、 传统道德观念逐渐淡薄

当今的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这使得她们在恋爱上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更加看重自由择偶和自由恋爱,也更在乎自己的内在心理感受,表现出了现当代女性的独特魅力。但是随着西方“性自由”、“性解放”思潮的不断扩展,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女大学生的性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自 2004 年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一名 18 岁的女学生公开在网上拍卖权之后,世界各国均有女大学生卖的消息传出,甚至我国也有此类现象发生。一名年满 20 岁的女大学生莹某,为筹学费也网上拍卖“”并充当自己“权”的拍卖人,消息一出,引来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讨论。同时,随着大学生们对“婚前”的宽容以及逐渐接受,大学生校外同居现象近年越发严重,但是由于生理知识和理性思维的缺乏,在中国每年做过流产手术的25岁以下妇女达600多万中,女大学生成为流产高发群体。很多女大学生对“流产”给身体造成的伤害因无知而无畏,这说明传统道德观念的缺失,给女大学生带来伤害的可能性更为严重。

2、 恋爱不理智行为时有发生

美好热情浪漫的恋爱是男女大学生们的心之所向,然而有恋爱就会有争吵甚至恋爱失败现象发生,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总体上说,大学生们对待恋爱问题的态度总体上是比较理性的,但是大部分恋爱失败者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并走出阴影,更有甚者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学习,甚至出现过激的行为。例如我院某年级女学生小婷,与同班同学小刚相恋,开始感情曾经一直比较稳定,但因个性不合、观点分歧,又因几件事情发生严重争吵,使小刚逐渐对她失去了耐心,之后提出分手。这对小青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她情绪抑郁,心烦意乱,借酒消愁,无思学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从原本不错的成绩到了留级的边缘;2015年底,陕西某高校女生王某和校外闲散人员谈恋爱后分手,其男友经常脑热想出各种折磨她的方法,不断骚扰该王某,后矛盾越来越大,其男友进其宿舍将王某用刀捅伤,在各高校引起轩然大波。更有甚者因失恋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发的《教育蓝皮书》称女生自杀多因恋爱问题,占 34.6%,高于男生 16 个百分点;学业因素排在其次。

3、 恋爱目的功利性强

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是把双刃剑,其中“功利性”、“现实性”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尤为明显。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恋爱动机存在功利化的倾向,恋爱不是为了真爱,而是变成了她们的手段、达到目的的筹码。有些女同学不是从感情出发,而是从男方的经济条件入手,认为有利的经济条件可以给自己带来理想的生活。因此,她们在选择恋人时,考虑的是男方的家庭背景,例如家是城市的、有房的,男方父母是高收入的、身居高位的、社会关系好的;还有人认为找个经济条件好的男友一毕业就能结婚,在家当个全职太太,不用工作不愁吃穿,在家过着安逸的生活,提早享受天伦之乐。更有学生为了让自己过上所谓好生活或满足其虚荣心,不惜出卖肉体和心灵去“傍大款”、“当二奶”…这些人只把恋爱当成了追求所谓美好生活的捷径,殊不知幸福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劳动才能换来。

二、女大学生恋爱观问题应对策略

1、加强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

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女大学生恋爱观教育,不能任其发展。在恋爱观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及正确恋爱观的主干力量。霍华德金森在《幸福的密码》一文中曾说到:“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感,都不能长久,都会随着物质的离去而离去。只有内心的淡定宁静,继而产生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因此,辅导员应通过在班级开展恋爱知识讲座、播放恋爱心理知识宣传片、开展讨论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女大学生把重点放在在择偶标准上,说明思想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是建立长期共同生活的一个首要条件,而不是一味的看重一个人的物质基础。其次,辅导员应善于观察和总结。作为辅导员要及时掌握本班学生的心理情况,了解其恋爱状况,特别是对心理脆弱的同学格外关注,正确引导和解决她们在恋爱中的心理问题。最后,加强对大学生住宿情况的监管。掌握学生在校和住校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去向和动态,加大对夜不归宿情况的检查力度和处理力度。

2、 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形成健康上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减轻或消除他们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通过倡导校园文明行为,杜绝校园不文明现象,真正展现当代女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精神风貌和行为方式,从而摆脱空虚、颓废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为她们提供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使她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任务和人生价值,以积极的心态正视恋爱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充实愉快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

3、 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一个家庭是否美满、关系是否和谐是对子女恋爱、婚姻都有极大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与长辈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起到了一种榜样和示范作用,让女孩子们小就养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他人的好习惯,有助于培养女大学生养成较强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对于女大学生的影响也很深远,无论是否及爱听幸福或是离异、重组家庭的父母,都不能忽视自己的言行与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稍不重视,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恋爱中的经常会有偏执的行为发生;同时,父母与孩子之间更要重视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对于性格内向的女孩子来说,父母应加强与她们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恋爱态度、恋爱状况,教会她们如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并且在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中,多以说服教育为主,而不是一味的责怪,帮助她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恋爱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J].国务院公报,2005,(33).

篇13

大学生的“恋爱危机”是指以大学生恋爱问题为“导火索”的危机事件,属于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范畴。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和“高校社会化”趋势的显现,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和复杂,导致高校学生危机事件频发,以致影响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高校的和谐稳定。在诸多高校学生危机事件中,因恋爱问题导致的危机事件较为普遍,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危机”问题,呼吁高校、社会和家长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与关注,积极探索应对策略和干预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管理的一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一、问题的由来

目前,我们对大学生“恋爱危机”这个问题认识是不足的,也很少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研究,更没有实施有效干预和解除,以至此类危机事件频频见诸报端,成为我们高校学生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但是,就这个问题的由来而言,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个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另一个是对事件本身的分析。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众所周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已经不是新鲜话题,更没有什么可以隐晦,应该属于正常的校园现象之一。一项针对360名本科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67.3%的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恋爱经历,35.6%的学生表示与异性保持恋人关系的时间超过一年。由此可见,“谈恋爱”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旦男女生确定了恋爱关系,彼此势必在专业学习、经济支出、交友、校园社交等各方面产生相互之间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相互促进的,也有可能是相互牵制和彼此制约的。特别是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强调“感情至上”、“自我中心”、“浪漫第一”,又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磨炼,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问题和矛盾的概率较大。这是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潜在“导火索”。因为,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得到科学指导和有效化解,就很有可能演变成危机事件,产生不良后果。因为浪漫的恋爱行为而引发危机事件,甚至严重的伤亡事件,本不该发生,也是学校、家长、社会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浙江某高校保卫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发生的学生危机事件和危机先兆表现中,究其原因竟有61.2%的“危机诱因”为学生恋爱所导致的矛盾和问题。而在这些诱因中最主要的是“三角关系”、“恋爱心理幼稚”和地域、性格、家庭成长环境、生活习惯区别太大所导致的心理无法承受而走向心理极端,产生“自杀”、“杀人”、“离校出走”、“打架斗殴”等各种不良念头与行为。这些问题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了诸多伤害,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在国外,一些研究人士和危机管理专家比较早就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人类学家William Jankowiak和Edward Fischer对恋爱、大学生恋爱等问题进行过研究,提及了大学生恋爱的危害和危险性,但没有系统阐述。2001年,Carolyn等人对美国和法国大学生恋爱态度差异的研究,结果法国人显著地比美国人认为爱情是非理性的体验而不能客观研究,以及爱情更可能是嫉妒和错误判断的原因。在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从“高校危机管理”、“大学生危机事件预防与处置”、“大学生恋爱价值观调查”、“大学生恋爱问题”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大学生危机与恋爱的研究。因此,一些学者还提及了大学生因恋爱带来的各种危机事件、严重后果,强调大学生恋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有些专家学者还针对女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提出了女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的概念,先兆表现、危机类型、后果等;我们认为,这些研究为今后大学生“恋爱危机”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重要性的多维解读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随着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他们有着强烈与异往的要求,爱情意识常常在大学阶段萌生。但是,又由于各种问题和条件制约,不能很好地追求和享受爱情的甜蜜果实,反而成为影响校园和谐、自身和谐的因素。作为长期在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由于恋爱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危机事件频发,开展此类方向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人才培养工程的主体。我们认为,高校学生工作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和主线部署和开展,而不能偏离这条主线。简言之,任何工作都要围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成才”等角度去思考和计划,只有这样,高校的学生工作才更具有意义和价值,才能为社会和家庭所认可。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大学生因恋爱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和痛苦,乃至威胁大学生的生命。可见不当的恋爱不仅不能带来幸福,还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与成长。因此,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对大学生的“恋爱危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恋爱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正常发展和成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可回避的责任。

(二)学校维度:切实维护高校稳定的客观需要

高校是新思想产生的沃土,是人才聚集的场所,是社会稳定的晴雨表。高校的稳定与否会影响内部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环境的稳定状态。我们在前期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索引中明确了高校因“恋爱”问题频频爆发危机事件,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认为,开展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方面的研究,可以为预防、避免或有效处置大学生危机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往往又是影响高校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以此类推,我们认为,该方向的研究将为促进高校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社会维度: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从根本意义上讲,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全面和谐社会。在这三对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恋爱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用科学的恋爱观教育指导大学生,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责任感。此外,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里耳濡目染,培育和谐的思想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强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而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校园中成长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的观念,培养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最终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三、应对与干预原则

因恋爱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危机事件一般先兆表现明显,而且还有较长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明显的先兆表现和“潜伏期”为危机应对和干预赢得了有利时机。因此,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的应对和干预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预防为主,防教结合”和“强化制度,过程管理”的基本原则,事件才能得到有效处置。这三条基本原则既是并列关系,也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时间顺序,是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应对和干预的“指挥棒”。

(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原则

在“掌握危机信息,决定实施危机干预”的那刻起,我们就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不能盲目追求“短期效应”和“轰动效应”。而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保护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一切有以利于人的发展、人的培养和教育,甚至是挽救的角度出发设计、制定措施,实施干预。与此同时,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恋爱双方)的隐私权和恋爱权,设计符合学生意愿,学生乐于接受的处置载体解决问题,化解危机。任何一种不尊重学生主体思想的危机干预策略,都是短期效应,没有任何意义。

(二)“预防为主,防教结合”的原则

教育是预防的手段之一,预防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在大学生“恋爱危机”应对和干预工作中,预防是最关键的环节,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防教结合是最佳的干预模式。因此,在危机干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关口前移”的工作,把大量的时间、经历和方法手段都用在危机先兆表现之前,防患于未然。

(三)“强化制度,过程管理”的原则

制度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干预的基本保障,过程管理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干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实践反复证明,大学生“恋爱危机”问题要处理好,实现成功干预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例如信息报送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教育制度、谈心制度等,只有制度的保障才能有管理的效能。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过程和痕迹管理,强化过程监督与管理,而不是结果的应对与干预。

四、应对与干预的基本策略

所谓应对与干预的基本策略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涉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更是危机干预有效性的关键步骤和重点难点。我们认为,应该从“教育”、“工作”和“反馈”等三个关键词着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开展应对和干预工作,切实化解危机。

(一)健全教育体系

教育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处置的关键步骤和核心内容,也是重要前提。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恋爱危机”应对与干预的基础工作和重要保障。就如何抓好教育工作,我们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要把恋爱观教育融入课堂教育。首先教师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不能觉得与课程教学无关,就事不关已。而应该强化综合育人的概念,主动参与到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工作中。其次,要通过知识讲授、案例教育、资料展示等途径和方法,把恋爱观教育融入到课堂环节中去,让更多的同学懂得知识,强化意识,树立科学而理性的恋爱观。二是以班会、主题团日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要通过班级的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让学生从被动吸收知识、听老师讲授的第一次层次走向独立认识、自主学习、说服他人的更高层次。学生可以通过这类活动进一步强化恋爱危机防范意识。三是要建立健全校园宣传体系。要通过广播台、校网、校报、BBS论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媒体开展大学生“恋爱危机”案例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健全工作体系

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和其他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置相比而言,有共同点,也有异同点。最重要的异同点就是此类危机事件处置需要更加小心谨慎,需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感情因素和情感纠葛,需要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未来造成最小的伤害。因此,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作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紧迫。一般认为,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体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健全领导体系。所谓健全领导体系就是要明确领导责任,强化领导参与和指挥功能。在事件处置过程中,要树立学生属地原则,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避免危机事件发生后“多头指挥”、“无序指挥”,甚至是“无效指挥”。二是要健全信息报送体系。要建立健全“寝室长+班主任+辅导员”三级信息网络报送体系,强化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向一级报告的工作体系,确保信息畅通,狠抓“苗头”,切实将危机干预的关口前移。三是要健全工作处置体系;要根据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危机处置的相关工作体系,明确学工部门、保卫部门、二级学院和后勤部门在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什么样的职能与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努力做到职责清晰,权责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岗。

(三)健全反馈体系

危机的反馈是危机处置的环节之一。在大学生“恋爱危机”的应对与干预工作中危机的反馈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所谓危机反馈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在处置过程中及时沟通,畅通信息渠道,实现有效干预。第二部分是事后信息的反馈。要把危机处置的一些重要内容履行告知义务,对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推广,举一反三,以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实现更加有效的应对和干预策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莉.恋爱危机的征兆[J].心理世界,2002,(3).

[2]南岭.谈恋爱也要懂心理[J].心理与健康,2001,(3).

[3]刘正英.恋爱的心理障碍及其调整[J].家庭科技,2000,(11).

[4]徐挺.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与管理[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