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化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信息化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信息化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2-0-01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过程中,要充分地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实际特点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与此同时,还要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技巧很好地融入其中,以保证科学合理地完成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过程和完成的高效率。

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相关的教学经验与教训,进而总结出一套可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通过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完善相关的信息技术,形成符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已逐步在各大校园得到普及与推广,在这样的背景下,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求,就要将传统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时代内涵的信息化教学技术。

1 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

从教学的价值层面来看,任何技术与教学活动结合的最终价值都是为了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也要遵循这样的价值追求。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加快,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信息技术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是否采用新的教学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选择与使用主要应遵循以下2方面的原则。

1.1 要有足够的媒体观念

具体来说,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教师、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互联网多媒体的角度出发,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沟通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媒介,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交互性能,构造良好的沟通平台,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帮忙,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

1.2 要有一定的工具观念

即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意识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的媒介和工具所能够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并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成绩提升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1.3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多重功能

为促使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效果,要保证在进行信息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地发掘信息技术所具备的多重功能,从拟人化和资源利用的角度来调动教学场景的生动性、逼真性,把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地运用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采用的周期探索

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与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术都能够很好地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在信息技术的引进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的选取。经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可以看出,在引进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对创新性教学方法的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总结信息化教学方法,这个过程不仅包括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方法的过程,还包括教师形成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来慢慢适应和调整。

与此同时,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周期的探索过程中,可从学生和教师的接受程度来进行信息化教学发展的过程和效果的反馈。一般情况下,年轻教师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对新兴事物的渴求度也比较高,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前端地位,要鼓励青年教师接受更多先进的技术并逐步推广。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探索

在进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信息化技术和教学活动融合的各个阶段,并根据各个阶段的实际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模式,合理地规划信息化教学模式。在保持原有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充分将信息化技术的优点融合进教学中,保证信息化技术和教学的有机融合。

信息化教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教师接受相应的信息化技术,初步形成信息化教学的理念;第二个阶段,教师开始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辅助完成教学过程,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初步探索;第三个阶段,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开始尝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信息化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第四个阶段,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开始全面的课程教学改革,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全面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阶段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在每一个阶段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与此同时,作为教师群体,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过程中,也要不断加深自己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找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詹艺,任友群.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内涵及其研究现状简述[J].远程教育,2010(4).

[2]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

篇2

[作者简介] 王卫军(1976—),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研究。E-mail:wangwj@nwnu.省略。

一、引 言

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信息技术向社会各个领域渗透,社会各方面关系中的游戏规则突变,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社会信息系统是整个社会的神经系统,计算机网络则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神经中枢。如果说教学信息系统是整个教学的神经系统,那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则无疑是促进教学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助推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它是一种综合能力,由若干子能力构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相融合的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各自为政,内容体系不协调、不衔接,甚至相互重叠,信息化教学能力价值取向严重偏向,资源配置缺乏合理等一系列问题,推行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与职后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一体化,需要通盘考虑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实现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要求,相应地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既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更是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意和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是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是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是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也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和学校的因素。[1][2][3][4]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表现也不尽相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内部与外部、学校与社会、职前与职后的不同张力中向前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其中,教师因素包括有能力、信心、态度、时间等;学校因素包括有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社会因素包括有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等。教师因素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环境因素的方式而伴随存在。[5]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个主要影响因素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着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因素张力的相互作用下,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情意为出发点,以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创造为终极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宏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1. 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的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教师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关键环节。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领域后,教学的方式、学习的方式、教育信息资源、教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要求,则必须要主动实现其自身角色转型、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也就是说,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既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更要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已明显多元化,教师不再是教学中唯一的教育教学信息源。严格意义上,从信息的角度分析教师的教学能力,自从出现了专业教师,教师的教学能力某种程度上就是教师信息化、符号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过程。只是在高度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加彰显其发展的时代性。信息化社会需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信息化人才,教师则首先需要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发展。应该说,信息化社会呼唤教师专业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能力,尤其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能力要求,也是信息技术深入渗透教育的发展需要。

信息化社会对教师能力发展的期待,要求教师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懂得一般教学法和学科教学法的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要求发展成为教师的信息化学科知识、信息化教学法知识和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逐步生成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技术基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主体,信息化教学智慧是最高期待。信息化社会中,完整意义上教师的教学能力包含四个方面①:信息化教学情意、信息化教学知识、信息化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智慧。

2. 国家政策的保障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从专门针对信息化社会中的教育规划、教育改革方案,到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资源、教师信息技术与能力培训等,教师的信息化发展也从国家政策层面给予了支持与保障。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看,各国的政策支持与保障,集中体现在相关通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国家层面的培训项目支持等。各国都在加强开展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对教师的相关能力要求也在动态地调整。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8年又颁布了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已历经四次修订,新加坡的Master Plan(简称MP项目)规划也是经历了三次修订,并于2009年年初公布了最新的MP3规划。各个国家都随着时代的发展,相继调整着自己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与能力发展项目,这是适应了时代变化的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因此也需要动态发展,动态的变化并非是难以确定,而是顺应了时代变化的需要。通用的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既是对教师相应能力的规范,也是对教师相关能力发展项目的引导。我国也早在2004年12月颁布实施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也相继开展了针对中小学教师相关能力的一系列培训、考核与认证,当然也更应该适应时代变化,根据实际需要作出积极的动态调整。

从国家政策保障的层面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相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明确要求,动态调整教师相关能力标准的规范,又要重视对教师相关能力的培训、考核与认证。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国家政策层面应该更加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费投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依靠单一的相关能力培训就能解决的,培训仅仅是其能力发展阶段的一些重要促进环节而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要系统化和终身化,尤其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的自主学习策略和教学应用实践策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家也应该从相关政策上鼓励、支持,并有效保障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保障、政策激励方面,还是在经费投入方面,都与西方一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3. 教育改革的引导

为了适应信息化对教育以及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培养信息化社会所需的、适应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各国也相继推行了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挑战与要求。应该说,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策略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与引导。我国在基础教育的相关改革也获得了很大发展,这也直接引导了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

世界范围内的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也经历了一些阶段性的演变。最初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更多关注的是技术本身的培训。相应地,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就自然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作为衡量评价的指标。目前,我国也有大量研究学者认为,技术培训的模式已经转向了整合的模式。虽然“整合”的概念提法已广泛普及,也很流行,但就本文研究的观念与认识,一直并不太提倡使用“整合”一词,使用“融合”一词会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意愿。①正是由于这种培训模式的转向,大量有关教师相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评价研究,重点关注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而且也有不少的研究成果。事实上,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或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正确的。但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已经明显看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美国公布的《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8版)也已经明确体现出了这样的转变,2009年新加坡公布的最新MP3规划中,也看到这种变化趋势。基于以上一些动态的变化趋势,我们也应该将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发展方面。

我国存在教师教育的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的现象,在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角度分析,美国和新加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标准的价值取向变化,强调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①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教师有关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相应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而更应该把研究的目光及时转向如何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方面。

4. 学校组织的支持

学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挥的平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所有外部条件中,学校是最直接的促进因素,主要包括校长的支持、资源的准备、培训的参与、教学的交流等方面。

校长对于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驾驭和引导责任,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挥上,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准备和能力素质的提高。校长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发挥。二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校长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认可,要在学校创造一种能力发展的氛围,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而不应仅仅重视针对学科内容知识的教学评价引导。因此,许多国家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时,把学科教师作为重点培训对象的同时,也将校长和相关负责人纳入到培训的对象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在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完成。因此,学校相应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既要完善基本的教学设施建设,也要加大对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的配备力度。世界各国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保障条件。我国在政府层面也相继投入建设了大量的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如我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三种设备配备模式等。

在职教师的相关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性促进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鼓励,甚至是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与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培训,或专门针对本校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本培训。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是在国家层面或者是学校层面,对于教师的相关能力培训给予时间保障和经费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学校有责任引导、组织学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教学研讨、教学观摩,开展教师间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包括信息化教学集体备课、集体讨论、集体教学研究等。学校既可以组织教师面向本校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等方式,促进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甚至是不同国家的相关学科教师,开展教学交流与对话。既可以是教师间的协作交流,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充分的教学协作与交流,有利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经验共享。

5. 教师成长的动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最终内驱力则来自于教师本身。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正确的态度、时间保证、知识的准备等,都是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直接促进力量。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和能力素质的发展,是基于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这种情意是教师态度和自信心生成的直接促进因素。只有教师本人愿意,并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方面有信心,其能力才有可能得以发展。

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自主地理性提升。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联,从外部看,信息技术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内部看,信息技术已不仅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一部分,它已经渗透于教师专业发展中知能结构的各方面。教师成长的动力,还包括直接来自于教师自主学习,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自主学习贯穿始终。在这个意义上,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既是自主的,也是终身的。只有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有信心,也有兴趣,并愿意为此作出努力,这种能力才会有更大的促进。否则,其他一切外部因素知识发展的环境条件,是不会直接产生重要促进作用的。

三、中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方法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它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1. 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发展的过程从静态走向了动态,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传授走向了协作,实现了从阶段性教师培训到终身能力发展的观念转变。应该说,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都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促进环节,是能力不同发展阶段的台阶或锚点,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要将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紧密衔接。

世界各国对职前教师,也就是对未来教师的培养都很重视,是从教师能力源头上入手的。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相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主要针对的是未来教师,而我国则主要针对的是中小学在职教师。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在能力发展方面侧重点不一样。职前教师主要以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模仿为主,虽然也有一些教学实践环节,如教学实习等,但总体上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在职教师主要以知识、技能在新情景中的动态应用实践为主,当然也包括一些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但要以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实践为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目的。我国职前教师的相关能力培养,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体系并不规范,甚至在内容安排和教学策略方面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我国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亟待规范化、标准化。

我国在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状况更是参差不齐,有必要与职前教师的能力培养相结合,针对中小学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状况,采取不同的多元化培训策略。多元化的教师培训,主要体现为培训层次的多元化和培训形式的多元化。就培训层次而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能力框架,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参照。可以分别采取教学技术的扫盲与普及培训、技术知识深化应用培训、知识技能的创造教学应用等方式,而不应出现单一的理论讲座与技术知识的不搭界培训等问题。也可以重点就教师信息化教学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发展项目。就培训方式而言,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则过多地依赖在职培训。

我国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培训方式又缺乏规范,培训效果不理想,甚至每次培训几乎都是“另起炉灶”。针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可以相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如院校培训、校本培训、短期培训、教师研修等。院校培训优势明显,教师可以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系统学习知识、技能等。教师不可能长期有闲暇时间参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可以有效利用教师的闲暇时间,根据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情况,开展有侧重的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专题培训等,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也可以参与一些院校或教师教育机构组织的短期的、集中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培训,这种培训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指导性。教师也可以通过研修,自主地、不定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研究,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个体成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2. 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

世界各国教师相关信息技术能力发展项目的经验,几乎在开展面对面的培训方式的同时,都相继开展了网络培训的方式,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如新加坡启动的fasttrack@school计划,即所谓的“学校快捷发展策略”,为组织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各种网络的便利;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即CEND),主要是从事远程教育的机构,目前已经开展了大量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在教师培训方式方面,各国也都尝试着如何将面对面的培训与网络在线的方式有效结合。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渠道,包括网络媒介,获取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信息化社会中,获取学习信息资源的渠道已经多元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获取、教学经验分享、教学研讨、协作教学等,都可以通过网络在线的方式来实现,实现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的有机结合。

3. 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职前教师主要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获得,在职教师则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教学技术知识需要转变为教学应用能力,就需要重视教师的实践教学环节。职前教师可以在学习中体验模仿,通过积极参与教学实习,强化对技术知识的实践应用转化。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知识得以及时转化的有效方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也体现在能力培训的项目中,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技术学习,并将所学技术知识与教学实践应用有效结合,是教师培训的可行方式选择,实现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示范性和实践性。

因此,技术知识通过教学实践应用,转化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动态的教学实践应用又是对技术知识的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是技术知识的深化与表现形式。在职教师的教学实践应用,集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教师信息化协作教学中,如教学观摩、教学交流研讨等。[6]同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发展中,也是将所学教学技术知识进行实践应用转化的重要环节。

4. 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

在信息化社会,需要教师既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也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自主学习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动力,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自主控制,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始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终身性,就需要教学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社会的教师协作交流,既包括教师同行间的协作教学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也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的交流对话。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既要能够实现面对面的协作交流,更重要的是发展虚拟的、或远距离的、或跨时空的教师信息化协作与对话交流的能力,后者集中体现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和信息化教学交往能力方面。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有效共享集体的知识、经验与智慧,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共同体。

毋庸置疑,中观层面的发展策略中,职前培养、在职培训和教学实践是重要的关键性环节。相比较而言,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则更显灵活、开放与非正式。但也正是基于此,发挥教师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实现非正式环节的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的结合,给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以生命活力。

四、微观策略:教师信息化

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动力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动力。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1. 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

教师的自主学习是职业发展生涯中必不可少的,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自主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技术知识积累,促进有效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发展。职前教师学历教育的系统化学习中,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在职教师的阶段性培训中,也需要学习并能够实践应用,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协作化教学中,同样需要交流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将教师在重要环节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贯穿于始终的,自然是教师的自主学习。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自主学习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教师一贯的自主学习,才能使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同发展阶段获得的离散知识更具系统化,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才会更具动态化、可持续、终身化。

2. 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

新西兰将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分为关注、学习过程、过程的理解与应用、熟练与自信、应用于其他情景、创造性地应用于新情景。①教师获得的教学技术知识、技能,要实现在其他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应用转变,尤其是在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信息化社会中的教师,要实现以教学实践应用为主的信息化教学在新情景中的应用迁移。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绝非是简单的技术性教学实践。实践中有反思,反思中有智慧,这种教学实践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与生成。在形式上,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似乎仅仅是“躯体的”,但它显然是教师教学技术知识、技能在具体情景迁移应用中的体现,更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理论知识的“头脑”,②它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的转化,是一种“理论化的实践”。教师信息化教学知识体系与能力素质的“理论化实践”,实现了在“行动中反思”,并转向了“实践中理论”的生成。[7]因此,教师要以教学实践为主,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实现信息化教学融合与信息化教学交往,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最终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与创造。

3. 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是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方面。协作化教学能力,集中体现在教学观摩、教学研讨、协作交流、协作科研等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与发展。帕尔默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同事的共同体中有着丰富的教师成长所需要的资源。”[8]

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实现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有助于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以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既包括了教师同行间的协作交流,也包括教师与专家、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等,也不仅仅是指面对面的交流对话,更应该突出信息化情景中的协作教学与对话交流等。

[参考文献]

[1] 蒋国珍.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2):7~11.

[2]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n Barriers to the Uptake of ICT by Teachers[DB/OL].省略.uk.

[3] Barriers and Enablers to Teachers' Use of ICT[DB/OL].省略.uk.

[4] 赵昌木,徐继存.教师成长的环境因素考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16~22.

[5] 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5~22.

篇3

一、问题及背景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纲要》突出强调“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这表明从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来看,国家将重视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要落实到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上,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当务之急。

关注研究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已是老生常谈,对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分析也屡见不鲜。研究归纳的阻碍因素涉及农村教师信息意识和观念落后、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不足,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不高,教学信息资源应用状况较差,以及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策略和措施失效等方面。[2]针对这些问题,各方也在积极行动消除这些阻碍因素,然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却长期阻滞不前,原因何在?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该从何处突破?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人们往往强调的阻碍因素,一是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教师无法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二是农村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限制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三是农村教师的信息意识淡薄,信息技能较差,且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措施失效。[3][4]笔者对这个问题的基本认识是,其一,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和数字化鸿沟的存在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但是承认这个事实并不是要求在短时间内抹平差距,实现教育平等,而是要求从实际出发逐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二,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必须立足既有条件,积极主动地探索具有农村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农村教师不能等待教育信息化水平提高了再去发展能力,而是要通过自主的能力发展带动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前提下,笔者认为过去对于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的研究放大了现实困难与阻力,从而导致了一味追求人、财、物的投入而忽视发挥农村教师主观能动性的错误做法。以此为出发点,本研究通过对样本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试图探寻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真正原因,希望对问题解决有所助益。

二、过程和方法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012年5-10月,笔者在陕西全省10个地市28个县的村、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进行抽样,样本数量为407人,其中,初中教师166人,小学教师241人。发出调查问卷407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问卷有效率为86.73%,收回的有效问卷分别来自小学教师207人,初中教师146人。在有效填写问卷的教师年龄构成上,其中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教师有116人,约占总数的33%,36-45岁之间的教师173人,约占总数的49%,45岁以上的教师64人,约占总数的18%。同时,笔者还选取了36名教师(小学教师21名,初中教师15名)进行深度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另外,还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学比赛的20余份教学设计方案和近70个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了分析。

2.研究方法

从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现实因素入手,以实证研究为主线,采取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抽样调查和小型集体座谈及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对参加教学比赛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性分析。

在调查问卷内容维度的设计上,将问卷题目划分为影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基本类目,外部因素包括硬件设备条件因素、环境因素和机会因素三个二级类目,内部因素包括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二级类目。[5][6]利用问卷调查农村教师在以上五个二级类目因素的主观反映,判断他们在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相关因素上的认可度、态度、自信心和动机表现,同时借助访谈等方法挖掘造成这种表现的真实原因。

3.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四个步骤。第一步,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在文献检索和参考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第二步,选取调查对象,实施调查和访谈,开展调研活动。根据研究方案,笔者进行了问卷调研和实地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步,研究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调研访谈结束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系统分析,主要是对相关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对访谈的资料进行质性分析。第四步,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对策与建议。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的基本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三、结果与讨论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不高,离信息化教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现从调研的结果出发,对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外部因素分析

从外部层面来看,农村中小学校无论在硬件设备、教学信息资源条件,还是在教学工作的人际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都比较明显地阻碍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首先,硬件条件方面,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备条件总体上仍然不足,有6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在办公设备、教学设备、机房、网络和光盘资源等方面处于较差的水平。其次,在环境因素方面,只有5%的受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领导对信息化教学起到一定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或对此提出了要求,这是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受访教师对人际环境因素(相对于制度环境因素)表现出更高的认可度水平,14%的受访教师认为是良好的,还有38%的受访教师认为一般。可见,教师群体人际之间的协作和互助也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对教师个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和教学比赛的机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机会较少或没有机会就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外部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获得培训或比赛机会的水平方面难以令人满意。

笔者认为,尽管外部因素不能成为农村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决定因素,但却为其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在访谈中提到硬件资源的时候,有的农村小学教师表示,“学校里只有两台电脑,一台在校长办公室,另一台在会计办公室,还讲什么信息化教学”;还有的教师表示,“学校的电脑很多都坏了,没人管也没人用”;有的教师在谈及家庭设备条件时则表示,“很多老师家里是有电脑,但大都是为孩子买的,自己根本不用也不太会用”。由此可见,为促进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农村学校的设备条件还缺乏最基本的投入和管理。

2.内部因素分析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参见表2),受访教师在教师自身内部的观念因素和技术因素两个方面,均表现出比较低的自我认可度,即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都有相当大的欠缺。比如,在对教学设计理论和能力掌握水平的调查中,仅有6%的受访教师显示为良好,而有80%的教师显示为较差。同时,在对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中,89%的教师水平较差,一般以上的教师仅占11%,只有3%的教师行为表示为水平良好。由此可见,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发展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普遍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更缺乏获得发展的自信心。大多数教师根本没有迈出尝试探索信息化教学的第一步,这就阻碍了其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形成了阻碍能力发展的重要内部因素。

此外,受访教师对技术因素的自我认可度比观念因素更低。比如在“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以及“多媒体素材搜集和处理能力”的调查上,“良好”和“一般”水平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较差的水平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由此可见,农村教师感觉掌握技能比获取知识更加困难,也更缺乏信心。知识、观念的更新和新技术的掌握是教学能力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或许可以依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来完成,而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则要依靠良好的设备条件和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等外部因素。

针对教育观念、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看法,访谈中不少年轻教师表示,“学校里的琐事太多,从大学毕业后就没怎么看过书,大家都在想办法调动工作,也没有一个读书学习的氛围,至于问卷提到的各种理论只有在上学时的记忆里好像还有些影子。”而对技术技能的掌握,年长的教师则认为,“我们年龄大了,学习新东西比较困难,以前也有过好好学一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工作实际中使用的机会太少,又很难拿出足够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学了也就忘了。”从访谈记录的内容来分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受多种社会现实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年龄层的教师面临的阻碍因素有所不同。年轻教师接受、掌握新技术比年长教师有优势,但是在学习新理论、新方法方面显得心浮气躁。而年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性知识,比较容易领悟和理解新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在掌握新技术时则显得力不从心。

3.内、外部因素的关系分析

总体来看,受访教师在内、外部因素两个层面均表现出比较差的自我认可度和自我发展态度,以及较低的能力发展的自信心和动机水平。

对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而言,内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观性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部因素是制约其发展的客观性因素,要依靠内部因素才能发挥作用。因为只有农村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的更新和提升,外部的设备、环境、机会等因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反之,无论多么优质的外部条件都会成为摆设。

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见表2)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先决条件。“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时代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它归根结底还属于“教学能力”的范畴。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必须以革新教育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观念因素为前提,因此,革新观念因素自然也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并构成了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阻滞的原因是由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构成的。其中,内部因素(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理论、信息意识等观念因素和各种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等技术因素)是阻碍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内部因素中的观念因素是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此外,农村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来发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也缺乏发展能力的自信心,更缺乏主动尝试探索的行动,也是形成阻滞的关键的主观因素。

2.相关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第一,农村教育信息化应“先化人,后化物”。要提高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教学作为消解阻滞的突破口。

第二,农村学校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和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信息化教学探索,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如通过教研活动、教学比赛等形式在既有设备条件下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第三,对农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应把发展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到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认识,引导他们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丰富的教学理论、确立强烈的信息意识,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一些信息知识和信息技术。

五、结束语

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关系到农村教育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实现教育公平的大局,其发展长期陷入阻滞必然是多方面复杂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本研究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仅从农村教师自身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分析,仍显不足,比如并没有把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状态、教师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性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等,有待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jrzg/2010-07/29/content _1667143.htm.

[2]樊文芳,张军征.基于教师成长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问题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87-90.

[3]李娟,张家铭.甘肃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7):107-111.

篇4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动态的

教育的发展和教学的改革,需要教师的不断成长,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教师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介入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中的教学技术,更具有发展的时代性。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教育背景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但也是有指向的。教师必须适应这种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要求,相应地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是动态的。这种动态性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素质、追求新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学习、工作和实践中,信息化教学能力永远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状态。动态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学习、教学实践和协作教学等,直接的动力源泉来自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自主性,需要教师具有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系统的

“中医治人,以人为本,以病为标;西医治病,以病为本,以人为标。”因此,中医学也常常被人们称为“不是治病的医学,而是治人的医学,中医治人,其病自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绝非是“哪儿有病医哪儿”,也绝非是简单的“查缺补漏”,应该是“源头活水”。

首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职前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也不能单一地依靠在职参与的一些能力发展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结构要求,又有其自身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是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一体化发展。

其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侧重。职前教师的能力发展,更加侧重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模仿体验,在职教师的能力发展,更加侧重不同信息化教学情景的迁移融合和具体的信息化教学实践。职前能力发展和在职能力发展既有不同侧重,又有发展的一体化紧密衔接。

最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化成长,而是关乎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教育信息化也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体内部成长,而是关乎个体外部的诸多关联要素。从教师个体成长到促进学生、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发展的系统性。

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有指向的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有目的、有指向的过程。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知识结构看,寻求教师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其归宿,而教师整体知识体系的发展指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智慧的创造。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能力结构看,教师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归宿,而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发展指向了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发展,都有着明确的指向性。

1.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微观层面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体现在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方面。考查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有助于人们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过程的理解。梳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助于人们认识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影响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在一定的系统中进行的,既有影响其发展的内部因素,又有影响其发展的外部原因。因此,考查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理清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个人影响因素和教师的社会因素两个方面,即教师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的考查。也有一些学者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开展了一些研究,如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从这一角度概括总结的。不同学者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影响因素罗列太细,会缺乏概括性与针对性;影响因素划分单一,又显得过于笼统,不便于深入研究。以上学者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对于我们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很大帮助。

(2)教师应用技术的影响因素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教师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很大关系,教学中技术发展的相关研究,直接影响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国内外学者对于教学中技术应用影响因素的考查,关注的角度都不尽相同。以往的研究也存在对新技术还没有研究清楚,新的技术又纷至沓来的状况。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似乎陷入了一种怪圈,即教学中使用新技术,教学中的新技术产生新时尚,使用一段时间后,这种新时尚又被淘汰,也就是说,新“时尚”意味着将来肯定被“淘汰”,教学中新技术的应用出现了“时尚—淘汰”的怪圈。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无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是教师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因素,其中有一些不同程度地涉及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以上的研究分析,结合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阶段描述,我们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影响因素的表现不尽相同。

2.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于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描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分析探讨,结合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统筹考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对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可以从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微观策略三方面分析。其中,宏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中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方法论,微观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条件。

(1)宏观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都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也一样。虽然其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并没有直接参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具体过程,但这些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其发展的进程。宏观层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主要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策略,主要包括: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家政策的保障、教育改革的引导、学校组织的支持,以及教师成长的动力。

(2)中观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也就是要有其促进发展的方法论,这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促进策略的中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中,促进教师这一能力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职前培养、教学实践、在职培训、协作交流、自主学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观层面的促进策略,主要表现在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技术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相结合等方面。

(3)微观策略

微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条件。信息化社会中的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协作交流,是教师个体角度促进其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微观层面的促进策略,集中体现在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的知识积累、以教学实践为主的应用迁移、以协作教学为主的对话交流等方面。

参考文献:

[1]Ralph Fessler & Judith C.Christensen著.董丽敏,高耀明,等译.教师职业生涯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指导[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6-38.

[2]Glatthorn,A,Teacher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Elsevier Science Ltd.,1995:135-138.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5):18-22.

篇5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拓展,教师能否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关键要掌握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因此,从教学活动过程的实践出发,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能更加深刻地认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活动按照时间先后可以分为教学前的准备阶段、教学中的实施阶段、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1 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在教学准备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利用网络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时事新闻、教学视频、经典案例等,根据教学需要分析、整合这些信息资源。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体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操作技能。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要掌握文字编辑、图片编辑、图表制作、动画处理以及音效和视频的处理等技能;在创建学习网站时,要掌握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收集、加工、整合等技能。然后,教师要掌握结合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要求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充分融合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包括教学过程中利用哪些网络资源进行教学,采用哪些信息媒体和信息平台展开教学,以及设计如何在线进行案例学习和任务驱动的项目学习。

2 教学中的实施阶段

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媒介的实践操作技能。比如多媒体课件的播放,网络学习平台的各种操作技能。其次,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比如通过监控摄像头、网络互动平台记录、学生活动录像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实时监控,及时指导改正。然后,教师还要掌握信息化教学交流能力,主要是在线与学生进行各种交流。比如课堂在线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问题分析,以及各种技能训练。最后,教师还要掌握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各种信息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明白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通过课堂在线各种任务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操作技能。通过课后作业布置,使学生主动接触网络,自主进行信息化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

3 教学后的评价反思阶段

教学活动结束后,首先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可以依据各种信息资源,做到客观公正。比如通过查看学生网络学习的记录,观看教室监控视频,评价分析学生的课堂表现,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后网络主题研讨,作业网络提交批改,进一步直观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其次,教师要初步掌握信息化协作教学能力。协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信息化协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和同事搭档一起探讨适合特定学生的教学方法,课后一起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共同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然后,教师要掌握信息化教学反思能力。信息化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在网络上撰写教学日志进行教学得失的总结性反思。这样的反思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不记名问卷调查,对授课班级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安排、教学步骤、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兴趣点等方面展开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进行理性反思和矫正。最后,教师要培养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很快,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利用网络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完善信息化教学资源,加强与同事、学生、同行之间的网络互动,不断强化自身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未来教师必须掌握完善的一种基本的教学能力,是未来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师应该根据日常教学活动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交流平台,掌握各种信息化教学能力,持续发展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顺钰.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体系构建[J].高校科技,2012(34).

[2] 赵健,郭紹青.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4).

篇6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

近几年,研究者在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当前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其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概括而言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因素。宏观因素是指国家政策上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加紧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我国教育部针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然而在政策保障、激励机制以及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中观因素是指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支持作用。刘瑞儒在分析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的因素时,指出各校没有制定出明确的教师信息技能教育培训长远规划,其中,他重点提到了学校领导观念的滞后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障碍。[1]学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资金的投入以及政策的制定等方面的举措,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外在动力,影响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态度。微观因素是指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包括教师的学历、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等方面。教师的学历偏低、知识有限以及年龄较大等因素对教师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有着一定的影响。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策略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专门研究领域。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学者在教师专业化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理论,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四阶段说”。郭炯认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经过四个阶段:迷茫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创新阶段;[2]王卫军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发展出发,提出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包括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智慧创造期。[3]另一种是“六阶段说”。郭绍青认为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性的过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阶段、准备阶段、模仿阶段、积累发展阶段、熟练阶段、创新阶段。[4]虽然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的研究有不同的说法,但总体来看都是在描述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简单应用到复杂整合,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发展历程。

2.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

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在提升策略方面更是提出了大量的建议,概括而言,主要从宏观策略、中观策略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宏观策略是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是国家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状况。付丽萍、张军征从绩效技术的角度考虑,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学与应试的关系,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5]中观策略是指学校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的支持。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通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的学者针对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比如:刘瑞儒认为要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尽量把校内培训和校外培训结合起来,实行全员培训,尤其要重视对学校领导的培训;也有的学者认为改变当前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比如:黄纯国提出可以利用混合学习模式的优势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问题及建议

从2000年信息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现状与影响因素以及发展和提升策略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以下将从三个方面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一)概念的界定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界定,虽已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但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还没有得到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研究上,涉及的相关文献较少,在能力结构的研究上,达成的共识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由若干个“子能力”构成,这些“子能力”的得出,多是在文献中进行提取来的,缺少实践性验证的过程,而以后的研究都是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建议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以及其能力结构进行专门的研究,为以后研究的深入打下基础。

(二)现状研究上的问题与建议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研究,研究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薄弱环节,在影响因素上,也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时,由于农村地区在经济上的落后,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区域,所以,多数的研究是以农村地区为研究样本的;但我们知道国家提倡的是城乡均衡发展,所以,建议将城乡之间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差异纳入到研究中,利用城市带动农村的方法,实现城乡间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的均衡发展。

篇7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1]。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就其内部来讲,教师的基本素养是其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的素养指作为一个教师所具有的基本素质、知识、技能、人格及其能力的总和。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是多层次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在教学前的,也有在教学中和教学后的。探究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影响,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的实施,有利于新型教师的培养,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教师素养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宏观分析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着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和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等角色。[2]教师的专业品质分为以下几类: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其中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包含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和与工作压力相关的信念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教师的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包含教师的情感投入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3]。

1、教师的基本信念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基本信念是指教师对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认识,主要通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实施来影响教学信息化的实现。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解将影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包含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的理解,实施过程的理解,效果评价的理解等。所谓信息技术的地位的理解就是指在现代技术条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下,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是否有必要应用于教学活动的理解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利用于教学活动的认识。教师的这种定位要受到整个宏观条件的制约,例如政府和学校的基本要求,客观的物质条件等。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极大的便捷,几乎没有老师否认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与教师的基本信念息息相关。

2、教师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信息化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4]教师的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对于所教授学科的认识,包含固定的公式,定理等的概括以及学生心理特点和自己教学策略的认识。教师的这种认知能力通过教师的施教模式影响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要依靠教师认知能力的提高与认知模式的创新。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信息化的有效保障。现代信息技术强调操作性,要求一线教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这关系到教学信息化的成败。另外,教师往往依靠对学生的监控来提高学生对于老师要求的完成情况,从而达到老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来实施教学监控具有双面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对学生有效的控制,例如运用教学平台来实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但同时又有可能因为作业不是在教师的直观指导下完成而失真,从而失去对学生有效的监控。

3、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对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怀和感情的交流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信息技术交流的一个特点是间接性。所谓间接性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突破地域的限制,其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已经变得相对的生疏了。有的教师出于这样的考虑就会在实施教学时尽可能的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除了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一般来说场独立性的教师可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而场依存性的教师更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外向型的教师更加倾向于运用信息技术,内向型的教师这比较保守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三、教师素养对教学信息化影响的微观分析

1、教学效能感与信息工具的选择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5]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上。教学效能感强的老师往往具有挑战自己的冲动。这种类型的教师相信自己能够很好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他们把自己的成果归结于自己的能力和信息技术的很好运用。但是,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为了挑战自己,有的也会舍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是选择传统的教学工具,因为在他们看来,教学成败与好坏完全在于他们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而与教学工具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教学效能感越弱的教师,一般认为学生的成败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和教学问题,还与客观的因素有关。这类教师会自觉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并清楚地认识他们的好处。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效能感的强弱并不是绝对的。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工具的选择往往受制于客观因素。

2、教师控制学生对教学信息化的负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教师基本信念系统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是指教师为了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而对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限制。有的教师对学生给予高压控制,采用惩罚措施,与学生只是单向交流。相反,有的教师则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极富有人道主义倾向,积极地与学生与学生交流沟通。事实上,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介于二者之间。[6]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无论是哪个极端,都对教学的信息化具有负效应。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高压的控制方式,他就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产生怀疑,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会尽可能减少信息技术的应用,来控制学生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学生实行的是民主的控制方式,教师也会尽可能少地运用信息技术。因为在他们看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不利于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的,这样就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发展。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理想的实现教学信息化方式,但在现实的实施中却是很难实现的。

3、教学压力的释放对教学信息化的正效应

教师压力过大时,将会表现出工作迟缓,烦躁及其对人缺少关注等。教师工作的成绩的潜在性,教师自身价值观等都可能是引发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7]但是教师的压力是可以释放的。教师释放压力的途径可以是来自于外部的,但是更多的是来自于教师本身的自我概念。同样,教师也会释放来自于教学方面的压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减少备课的环节,实施教学的地点的限制,运用智能化的教学评价等来减少教学的任务,释放自身的压力。教师在释放自身压力的时候,信息技术往往是其首选,因此将会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

四、小结

教学信息化有赖于教师素质提高。不管是在专业信念方面还是在技能和个人的人格方面,教师的素养都将影响到教学的信息化。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积极地培养有利于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型教师,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反思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信息化的可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信息化,从而促进整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使信息革命带来的成果惠及教育这项人类灵魂的工程。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 /view/44151.htm

[2]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6—78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1—86

篇8

1培养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与专业发展需求相符合

教师专业的发展主要就是教师通过学习及训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思想与技能。而教师这个专业的发展一直都在变化,如,信息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变、人们思想文化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使教师必须不断增加知识含量,提高专业技能,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时代需求[1]。所以,幼儿教师应该跟着时代一同发展,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活动,提升信息素养。

1.2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符合

在信息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的进程中,教育信息不仅推动教育朝着现代化方面迈进,同时也是教育改革及持续发展的目标,幼儿教育同样如此。提升幼儿教师的信息素养及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不但能够促进幼教事业稳定、快速发展,顺利进行儿童信息技术教育,还能够在满足时代教育要求的同时,使幼师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迅猛发展,创造崭新的教学气象。

1.3与教育实践的发展相符合

幼师信息素养与教育实际结合一定会促进教育实践的快速发展。《幼教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一定要和家庭及社区建立起合作关系,同小学做好衔接,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为幼儿健康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只要幼师拥有充足的信息知识与技术能力,就能够合理应用教育资源,进而完善教学模式,鼓励幼儿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

2提升幼师信息素养的办法

2.1对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合理应用

幼师专业方面的成长可以认为是教师主动进行学习的一个过程。幼师应该拥有选择及评价媒体与信息技术的技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幼师专业的发展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和环境。幼师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借助网络对有关知识进行检索和应用,进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技能基础上,提高教学水平[2]。例如:笔者在选择资源时,并没有完全的复制或照搬那些成功的教学先例,而是有效进行借鉴和选择,并将自己遇到的教学问题和教学过程在网络上进行反馈,和同行们在此处进行讨论和探究,进而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2.2建设信息化校园

假如教师工作条件发生了改变,那么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建设信息化校园时一定要努力提升幼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通常我们使用下面几个方面对信息化校园进行建设。首先,对信息文化环境进行建设。例如:建设优质、健全的互联网,让每个幼儿园都具有一个完善的网络工程;增加多媒体设备,供幼儿教师使用,保证每个教师都有一个确定的Email地址;构建明确的审核与奖励惩罚机制,对于那些能够很好应用网络资源及信息技术来授课,且获得效果非常好的幼师给予一定奖励,以使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始终保持下去等[3]。其次,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园内领导及主管人员参加。培训课程中应该多设置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内容,这样不但能够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幼儿园健康发展。

2.3对网络实践社区进行搭建

实践社区来自于瑞士,主要就是把一些具有相同兴趣爱好,且在同一领域上的人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人们在自愿的情况下组织建立的,始终围绕某一特定知识领域进行学习、发展、分享及工作。建立网络实践社区,可以让幼师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良好的教学案例及方式,把他们当作自己教学的参考材料,进而更好地对幼儿进行教学;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利用网络实践社区同众多同行一起探究,然后通过反馈与修正后再合理地在教学中应用。这样幼师在探索教学方式的时,就能够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阻碍,从而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幼儿健康成长。

2.4从应用计算机进行教育的认识误区中走出来

首先,在网络上构建一个学习平台,这样教师就能够从中及时的掌握众多新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例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通过网络我们能观看到这些新媒体的具体演示方式,进而使信息技术的培训不再受场地及时间的限制,最主要的就是使幼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其次,对幼师进行技术培养,并不是简单的让幼师学习PPT的制作,更不是怎样使用打印机及投影仪,其实是教授幼师该怎样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与其他幼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让每名教师都可以对先进的教学媒体进行使用,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升科研技术及教育水平,有效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3结语

总之,现在幼师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育界较为关注且重点探究的一个问题。提升幼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不但需要幼师要拥有良好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关注幼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更新、转化和交流的能力。只有幼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幼儿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得到改善,进而促进国内幼儿信息化教育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斌.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思考——对信息化教学本质的再认识[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26-30.

篇9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普通的中小学还没有条件接触计算机,因此,所谓的“电化教学”也仅限于幻灯片和录音机,放像机都很少;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提倡教师练“三项基本功”,即普通话、简笔画、三笔字,谓之“三项基本功训练”。现在,计算机已经普及,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学的各个领域,中小学都开设了微机课。经过“普九”和“双高普九”乃至现在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师机比1:1和生机比7:1的指标基本达到。这些给信息化教学插上了翅膀。

但是,现实的教师队伍对信息化教学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却不容乐观。尽管教师都较年轻,学历也很高,有的还是计算机专业毕业,而且多半取得了计算机合格证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不妨把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纳入到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中。过去提倡教师“三项基本功训练”,情随事迁,现在应提倡“四项基本功”训练。

一、先解决认识问题

计算机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否则会在新技术面前手足无措。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所掌握的操作程序,往往都停留在简单的层面上,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与应用仍然需要深层次地探索。

诚然,教学中所需要和运用的信息技术,并非那么高深和复杂,但存在着一个“手熟”的问题:操作讲究速度,一味地“慢条斯理”,势必影响教学效果;熟能生巧,计算机操作,需要常动手,不断摸索,才能达到手急眼快,运用自如的程度。所谓“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所以,无论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还是经过短期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教师,毕业证和合格证只能说明往昔,都有继续学习、继续训练的必要,至于对计算机技术只略知一二的教师,更需要学习、训练。

二、保证训练设备

应提供设备,信息化教学,关键在设备。计算机师机比、生机比,多媒体录播、卫星接收、网络控制等设备,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设备是否达标的重要标志,而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衡量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标志。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首先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师机比要达到1:1,这样才能随手用、随时练。对于软件装置比较简易、功能不健全的计算机,需要适时更新或调配。

三、坚持自学、动手、应用三步训练方法

对于信息化教学基本功训练,行政信息部门、培训部门、学校与教师个人四方面有必要协调一致,在每年的学期初纳入培训计划。学校方面应根据培训计划为教师安排时间,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训练内容;行政和培训部门每学期有必要举办讲座或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会,一方面,传递新的信息,让教师及时了解信息化教学“前沿”发展动态,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经验交流,解决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以推动整体训练工作,信息化教学涉及许多程序问题,仅靠摸索是不够的,需要“点拨”;学校方面应举办经验交流会,推举技术较强的教师做中心发言或现场演示,现场演示是直观的,效果会更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所谓技能性,即操作性,也就是实际动手能力。如何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有人总结提出:自学、动手、应用三步训练方法,信息技术需要动手、操作,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掌握,常动手、常演练,才能手熟,才能运用自如。所以,在宏观了解的前提下,仍要做到坚持自学、动手、应用三步训练方法,这不仅是训练的有效途径,而且将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决定因素。

四、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引导、激励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才能使这项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要有考核制度,也要有相应的奖励措施。适时总结、表彰,可以起到推动作用。

信息化教学是一门技术。当下,做为教师在具备“三项基本功”(普通话、简笔画、三笔字)的同时,要练就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功,变“三项基本功训练”为“四项基本功训练”,这既是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时下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备的本领。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

篇10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课程目标追求多元性、时代性、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强调课程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把21世纪人才必备的一些基本素质设置在课程的目标里面,如收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交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的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强调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标志性变化。也是实施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学习的方式;如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如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满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所有这些,将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课程模式中的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把各式各样的学生按自己的思路“格式化”,最终成为规范的、知识渊博的、但已没了创造性的所谓合格、甚至优秀的人才。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重点考虑了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及问题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们要提供什么资源,如何表现;什么资源要同学们自己查找,如何引导学生搜索,如何整理总结、如何进行体悟与反思。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也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虽然教师的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参与学习和探究,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这意味着教师要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时,他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识、技能,并有效组织呈现部分甚至整体,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传授的知识,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而在探究性课程上,情形则大不一样。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不断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诱发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对信息技术学习要有稳定的兴趣,或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功,或是老师引人人胜的教学情景,或是先进的教学手段等诸多因素形成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选取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或资讯,如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素材等等,增加内容的生动形象性。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丰富的经验,诱发创新动机。

(三)摸索出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手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主创新的愿望:兴趣是自主创新的前提,是学生学习及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强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新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

作为技术创新的产物,信息技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给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阔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创新。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的特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2.重视操作,给予学生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机会: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进程,是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学生自主性的一种体现,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有很多新思想、新发现就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美国,许多博物馆的门口都写着这样一句话:听了,忘记了;看了,记住了;动手,理解了。由此可见,动手操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教给方法,寻找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途径: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努力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会与同伴相互合作学习,学会带着问题探究性学习。

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师要给学生以自主的空间、选择的机会、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通过探究性学习自我解决问题。

4.独立搜集信息,增强了信息处理能力:研究表明,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促进学生进行探索,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不同途径。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面对校园网、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教学信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筛选、浏览。通过操作、思考、讨论、辨析,激发思维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不断地得以提高。

5.运用信息技术条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下面五个板块构成: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一讲解新课一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反映了“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就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与现代提倡的教学观相违背,对此我们需要有机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充分利有利用多媒体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先后总结出两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篇11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提出都说明我国职业院校已进入教育内涵建设阶段。职业教育信息化体系建立离不开教师团体,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因此,职业院校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至关重要。

二、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

(一)传统教学

17世纪30年代捷克教育家Comenius(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是基于传递―接受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主体地位,即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控制和管理,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一味被动接受,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不能很好地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信息化教学

在现代先进教学思想指导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信息化教学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及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中使用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教学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以信息资源为核心要求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改革和创新。

通过对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进行比较,信息化教学中教学活动要素主体地位发生改变,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从传统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到为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化教学各环节中都涉及信息化手段。从传统教学走向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

作为教师教学的核心能力,在《教育大词典》中教学能力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构成,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为特殊能力,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认识能力为一般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以促进学生学习、发展为目标,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教学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出发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括以下三方面:专业能力(指专业岗位职业技能)、教学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专业能力是基础,教学能力是保障,信息技术是支撑。在专业能力基础上借助教学能力使用信息化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各环节,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

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教育部在2012年5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在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证和考核体系中将考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明确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计划。从2010年开始教育部举办开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2年以后全国职业院校(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教?W大赛,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7届比赛,各省、市,各职业院校都按要求各自开展了选拔赛,通过积极备赛,层层选拔,推动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进程,促进了参赛教师及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以湖南省为例,近年来根据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组委会通知要求,积极举办信息化教育大赛。2014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其中高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五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测绘、轻纺食品专业大类组三个专业大类;中职组设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空间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网络课程、教师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设计与应用、微课程开发六个大赛项目,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共有语文、公共艺术课程组,石油化工、医药卫生、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类组两个专业大类,共有来自13个市州的180名中职选手和40所高职学院的239名选手分别参加了11个赛项的比赛。2015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同样是分高职组和中职组两个组别,但是根据国赛比赛项目精神在比赛项目上有所减少,中职组和高职组比赛项目相同,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训教学三个赛项。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高职组设英语组、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组、交通运输专业大类组、财经专业大类组、旅游专业大类组、公共事业专业大类组,中职组设数学组、物理组、化学组、教育专业类组、休闲保健专业类组、体育与健身专业类组、文化艺术专业类组。大赛共有来自12个市州的161名中职选手和42所高职学院的259名高职选手分别参加了中、高职各3个赛项的比赛。2016年湖南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比赛沿用了2015年比赛的组别和比赛项目,只是比赛的专业发生变化,全省共有936名参赛选手报送了521件参赛作品,其中14个市州94所学校467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94件参赛作品参加中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46所院校469名参赛选手报送了227件参赛作品参加高职组三个赛项的比赛。从三年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开始取消了网络课项目,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和信息化实训教学项目,比赛项目的设置趋于科学化,倾向于考察教师课堂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应用。每年轮换设置比赛项目专业大类,参赛教师人数越来越多,以赛促教,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职业院校教师中大多数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对信息化教师理解不透彻。一些教师没有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一些教师认为信息化教学就是使用Office或WPS等辅助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并在教学中演示;一些教师虽然信息技术基础好,却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合理使用;还有些教师未能建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具体表现为:

一是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部分教师还在使用传统的使用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各环节中没有使用信息技术;

二是一些教师没有参加过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学习或培训,有些教师虽然参加过但学习时间较短,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

三是大部分教师认可信息技术能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认为前期备课工作量大,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凭借教师个人力量很难建立起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是部分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时感觉自身能力欠缺;

五是教师对Office或WPS,QQ或微信等信息化教学常用工具普遍掌握较好,但是除了相应专业教师以外,绝大多数教师对音、视频处理软件、图像处理软件、PPT高级应用、虚拟仿真软件等方面软件不熟练,甚至有少数教师从来没有使用过这些软件;

六是部分教师存在惰性,缺乏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意识。

通过以上现状,分析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有待提高;

二是职业院校没有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机制,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和培训时间方面的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不足;

四是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五、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一)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

职业院校应当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信息化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建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

建立以学校、省市、国家三个层次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各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培训内容。职业院校教师也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情况参加不同级别的培训和学习。如能力稍强的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参加省级或国家级培训。通过立体化的三个层次的培训从信息化执教观念、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资源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交互能力、信息化教学测评能力、信息化教学协作能力、信息法律和信息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

(三)加强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

职业院校管理层面上要重视信息化教学团队培养,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建立以“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为引领的信息化教学团队。“信息化教学骨干教师”包括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专家、名师,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省市级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教师等。建立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团队课程建设,开发以信息化教学为目的的课程资源,团队成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团队课程中相应任务,集思广益,协同工作,相互学习,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以教师个人难以高质量完成的任务,如制作以某门课程为基础的系列微课,既能使教师团队信息化教学能力得到提升又促进了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升职业院校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

(四)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

教师在经过各级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以后,要积极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活动。如信息化教学大赛,学校应定期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推荐优秀教师并积极指导教师参加省市级以至全国信息化教学比赛,以“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教研室定时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活动,在实践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评价标准

篇12

本文对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很多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知识现状

信息知识主要包括信息文化基础知识和信息理论知识,目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两方面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文化基础知识现状,信息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对信息的获取和掌握信息的能力,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小学数学教师都能够从网络上进行文件和图片的下载,了解基本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理论知识现状,本文的调查和研究显示,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理解信息理论知识的内容,然而不会经常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二)小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

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主要是指,可以通过一定的工具获取相关的信息,并且具有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目前,本文调查的小学数学教师信息能力的现状如下:第一,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投影仪和扫描仪等硬件设备进行教学,并且能够熟悉地使用;只有少部分的教师仅仅了解如何使用,还没有达到熟练的地步;第二,信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能力,这一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使用的课件都是从网络中直接下载的,超过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是直接复制学校中其他教师的,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教师是自己制作的课件。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点策略:

(一)教育部门应该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提高了教师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方便地获取各类信息;而且也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更好地鼓励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育部门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内容,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第二,鼓励教师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为其他教师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能够建立信息化教学的良好氛围;第三,教育部门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使得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篇1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是有组织的技术、管理互相结合的能力,它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形成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有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统一协调检查落实,没有领导的重视与参与就无法落实。因此,中学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统筹规划,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系统规划,并建立教师信息发展的流程。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学校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学校领导不仅要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应具有现代化教育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即对学生的多种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对于教学来说,尤其是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把文本作为学习的唯一,教师要积极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经常上网搜索有效资料,经常交流现代化技术运用方法,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的教学理论和理念,同时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所需的一些教学技术知识,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带入工作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发展可持续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情意,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直接成长动力,有效开展面向未来的、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已刻不容缓。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发展具有层进性,需要在教师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及时引导和补充,从而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向更高层次迈进。要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技术,将技术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将实用技术的观念和方法带给学生,那么,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高,其核心就是计算机的使用,中小学校的教师,大多较少接触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知之甚少,对计算机的使用基本摸不着门。而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又决定了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要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学会使用计算机,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

信息化不仅是教师教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而且也是促进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和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应建立健全的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措施,确保培训发挥实效;加大培训力度,使培训由骨干培训转向全员培训,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都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维护能力;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增加培训数量,考核培训效果;要积极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让大部分教师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加大硬件建设投资力度

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一定的硬件基础,只有在学校配备了较为完备的计算机设备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才有了其存在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硬件”建设必须过关。否则,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就只能是空谈。而学校的设备配置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设备配置一步到位很难。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在设备配置上采取“上面配一点、自己筹一点”的方案,逐步配齐设备。先组建一间计算机教室,然后组建多媒体教室,最后建成校园网,通过互联网、校园网建设,让教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搜索资料,下载资源并进行资源整合。所以,“硬件”配置是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所以只有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