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区工作者工作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社区卫生工作者。我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甚至也没有令人敬慕的业绩。但几十年如一日,我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与敬业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有过欢笑,有过泪水,也有过迷惘。
曾几何时,面对每日的匆忙劳碌,我身心疲倦;曾几何时,面对每日重复不断枯燥操作,我心生厌烦;曾几何时,每每看到病人痛苦的和难以控制的牢骚,我深感无奈。这就是我的工作吗?这就是我向往的职业吗?这就是白衣天使的纯洁和救死扶伤的崇高吗?
我反省过,也思考过,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懂得了平凡就是普通的日子,伟大只是刹那间的英勇,但感动的确会定格为永恒。诚然,有许许多多的社区工作者他们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与敬业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群众的健康,社会的和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刚刚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D301次动车与前方的D3115次动车追尾相撞,中国铁路史上的首次动车特大事故骤然发生:D301次动车上558名乘客和D3115次动车上1072名乘客,顿时遭遇危情时刻!事态危急,一些乘客当场遇难。事故严重,人命关天,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比拼迅速展开。温州启动应急预案,53辆救护车,几百名医务人员冒雨赶往泥泞的现场。23日当晚,温州全城通宵未眠,医务人员在争分夺秒、千方百计救助遇险乘客,竭尽全力创造生命的奇迹。23日深夜,有百余人前来温州血站排队献血,以挽救同胞的生命;所有社区医护人员从家里冒雨赶到医院,救助受伤乘客;医疗救援工作在紧张有序进行,所有的医护人员没有一刻的休息时间,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最大努力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整整一夜没有合过眼,汗水浸湿了衣衫也全然不顾,他们的努力挽救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他们用忠诚和敬业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或许,伟大的事迹我们感到遥远,微小的事情就在我们身边,但感动同样令人动容。记得第一次上门为群众服务时,有的群众因某种原因不配合,甚至于拒之门外,但我们的同志用温婉的言语,和善的笑容,扑实的坚持,真诚的态度去感动他们,我们在工作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切实将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上。不经一番寒彻苦,哪来梅花扑鼻香。”没有汗水的浇灌,怎能收获成功的喜悦?没有一番真挚的亲情,怎能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百姓的赞扬和上级的表彰。但是这些赞扬和荣誉的背后却凝聚着太多的汗水与付出。
成绩的背后是一步步的心酸,有的同志顾不了自己的小家——记不清有多少次,回避儿女期待抚爱的目光,更记不清有多少次,歉疚地面对病塌前白发苍苍的父母……在多年的卫生服务工作中,每次完成一项任务,队伍里的的的兄弟姐妹们都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团结。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坚不可摧的信念---让生命为这爱的事业而闪光!
当铭记时刻让我惊醒,当感动时刻萦绕在心头,我责问自己,辛苦算什么,奉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有一天,我捧起一本书,书中的蝇头小字赫然醒目:工作意味着责任,忠诚就是最大的责任。热忱创造奇迹,敬业就是工作高效的持久动力。
篇2
社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
强化思想先行、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社区居民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服务第一的观念。
我们要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从中追求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工作者要立足于”便民、安民、乐民、亲民、育民、助民”实效,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尽职尽责,努力工作。社区是政府面向群众的窗口,所以无论是接个电话还是迎来送往,都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因为自己的过失而影响到整个社区的形象。
篇3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创品质之镇,建和谐*”工作主题,通过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努力把优秀人才集聚到社区工作岗位上来,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社区工作者队伍活力,为建设和谐社区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和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考评原则
(一)鼓励先进和鞭策后进相结合。按照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需要全体社区工作者大力弘扬正气,真抓实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考评树立社区工作者的正面典型,发挥典型引路、推广工作经验,引导其他社区工作者对照先进,查找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增强本领,练好内功,打造一支素质高、执行力强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二)主观考核和客观评价相结合。通过镇领导、镇机关各办、社区本级和居民群众四个层面对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服务能力、工作作风和工作实绩等情况进行评议,评议过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社区工作者考核评比的实效性。
(三)日常考核和年度考评相结合。严格落实社区工作者相关管理规定,对年初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之一,充分体现对“肯做”和“会做”以同等的鼓舞,避免出现干多干少、干好干不好一样的状况,有效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争优意识,促进社区工作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来源于:
三、考评时间
考评工作根据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要求进行,原则上在当年11月20日起开展,至12月31日结束。
四、考评对象
全体社区工作者(含劳动保障专管员、帮扶救助员)。来源于:
五、考评办法
(一)综合满意率测评。按本人总结,镇三套班子领导、镇机关各办、社区本级、社区居民群众四个层面进行测评。其中镇机关测评由镇社会事务办负责,在镇级领导和各办中开展;社区本级测评由镇联系干部牵头,指导各社区开展;社区居民群众测评由镇联系干部和社区派代表上门开展。考评结果由镇社会事务办负责牵头统计汇总。
社区工作者的综合满意率按下述公式计算:
镇机关满意率×30%+社区本级满意率×30%+居民群众满意率×40%=综合满意率
(二)综合考评。按本人小结、社区评议、镇考评小组审核等程序进行考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评选镇级“优秀”社工,原则上每社区评选1名。社区工作者综合满意率低于80%(含80%)的,不得申报“优秀”等级评选。未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社工,不参与*区“十佳”社工的评选。如社区工作者正式从事社区工作(以签订合同的日期为准)未满一年的,当年不评定等级。
(三)奖惩措施。对考评中取得优秀等级的社区工作者年终奖金上浮10%,取得称职的上浮5%,不称职的下浮10%;对基本称职的按基本奖金发放。对考评不称职的人员第一年进行轮岗,连续两年不称职的解除社工聘用合同。基本奖金具体标准根据上级全年下拨经费另定。
六、工作要求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镇成立社区工作者考评领导小组,由练敏同志任组长,沈雪仪、朱冬英同志任副组长,戚福水、沈国法、翁林珍、俞铭、徐玉英、葛祥、龚玉香、俞德坤为组员。领导小组下设考评组,考评组由沈雪仪同志兼任组长。
篇4
一年多来,在社区书记、主任的领导下,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的社区知识与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熟悉和掌握了党和国家社区方针政策,了解和熟悉了转轮街社区所辖区域风土、人文等基本情况,积累了和社区居民打交道实践经验,增强了对本职岗位的责任意识。
我深深懂得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就是要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直接接触国计民生,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则明明白白的办给居民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就是为国家排忧解难。
二、严格要求,维护社区团结和谐
社区的工作关键是和老百姓打交道,而居民和社区、社区干事之间关系是盘根错节,息息相关的。一个繁荣兴旺团结和谐社区必定有一个团结和谐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作为一名公益岗位社区工作者,虽然报酬不及其它岗位的一半,但我仍以工作为重,从没闹过情绪,发过牢骚。一是尊重领导,自觉服从领导各项工作安排。二是尊重和团结同志,虚心向老同志请求,热情支持其他同志工作,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三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准时上班,按时下班,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四是做到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一年多来,从来没有和社区领导、同事和居民说过一句“红脸话”,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以自己言行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团结和谐。
三、尽职履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篇5
一年多来,在社区书记、主任的领导下,在其他同志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我的社区知识与工作经验在工作中不断丰富和提高。熟悉和掌握了党和国家社区方针政策,了解和熟悉了转轮街社区所辖区域风土、人文等基本情况,积累了和社区居民打交道实践经验,增强了对本职岗位的责任意识。
我深深懂得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就是要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直接接触国计民生,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政策规则明明白白的办给居民百姓,为百姓排忧解难,就是为国家排忧解难。
二、严格要求,维护社区团结和谐
社区的工作关键是和老百姓打交道,而居民和社区、社区干事之间关系是盘根错节,息息相关的。一个繁荣兴旺团结和谐社区必定有一个团结和谐充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
作为一名公益岗位社区工作者,虽然报酬不及其它岗位的一半,但我仍以工作为重,从没闹过情绪,发过牢骚。一是尊重领导,自觉服从领导各项工作安排。二是尊重和团结同志,虚心向老同志请求,热情支持其他同志工作,做到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三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准时上班,按时下班,积极参加社区各项活动。四是做到工作热情,服务周到。一年多来,从来没有和社区领导、同事和居民说过一句“红脸话”,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以自己言行维护了社区的稳定团结和谐。
三、尽职履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我始终牢记自己工作职责,任劳任怨,勤奋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一是接待来人来访1百多人次。二是为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写证明等资料1千多人次。三是推广节能灯3百多个。四是参与辖区户籍整顿8千多人次。五是在7、8月份,冒着酷热,参与辖区门面装订门牌号1千多个。六是为辖区安置房1百多户安置户准备贷款资料。七是为张家湾安置房小区1百多户安置户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八是接受城工委、城工办领导安排,到人口普查办工作。作为一名社区公益岗位工作者,能被抽到人口普查办作指导员工作,我觉得不仅是组织对我的工作能力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工作的一个鞭策和鼓励。
篇6
培训课程主要以当前社区工作中出现的热点、难点以及群众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需求较大的事务进行了非常专业地、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解析,同时也对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各个职能部门的分工与工作重点作了详细说明。
篇7
二、三大支撑,推动网格化机制顺利运行
城市社区网格化网络的运行有三个重要支撑。第一个支撑是领导重视。街道领导对社区工作的重视我们该项工作建立的基础,除了建立小组长队伍、社区工作这队伍之外,还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社区,确保社区工作的人力和领导到位。第二个支撑是财力支撑。街道财政每年划拨社区工作经费40余万元,新增计生专项经费3万元,奖励经费1万元。新增流动人口管理专项经费5万元,计生专职主任专项奖励经费每人3000元。财力保障为社区网格化管理提供强力支持。第三个支撑体制支撑。经过两年来的不断探索,我们建立起社区居民小组长和社区工作者“三制一化”的工作体制即:岗位聘任制;目标责任制;工资统筹制,实行职业化管理。三个支撑确保城市社区管理网络的正常运行。
三、强化日常管理,网格化机制日趋成熟
街道各社区通过提高居民小组长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管理网络。以海宁社区为例,海宁社区将辖区分为“二区四片十个责任块”,建立起社区-责任区-责任片-责任块“四位一体”的计生管理网络。建立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责任到人、奖惩到人。实行居民小组长“日工作单”制度,每天在上班签到时填报当天工作具体工作计划,具体到哪几个户,干什么。下班签退时填报当天工作完成情况,具体到完成了多少户,到什么程度。实行居民小组长“请假单”制度,年度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将工作质量与工资挂钩,月工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基础工资500元,按月发放,另一部分300元,年终根据平时成绩、专项督查、民主测评、奖惩因素等4大项13小项30余个指标的考核成绩,加入奖励或处罚分值后一次性发放。
四、优势凸显,网格化管理机制成效卓著
随着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实施社区计生网格化管理以来,街道辖区漏管人员日益减少,自以来,陆续清理漏管空挂人员270余名。而且自以来社区和区直单位空挂人员实行4个月未查体人员月上报、月清理制度运行良好,1300多名下岗无业失业人员查体运行顺利。每名小组长各负其责对各自管理的育龄妇女情况熟悉了解。定期上门随访,搞好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信息日益畅通。小组长常规入户,有效保障流动人口信息变动的及时掌握,减少外来人员违法生育情况发生。城市低生育水平稳定。以来,城区违法生育现象明显减少,统计年度8个月未出现违法生育情况,同期对比,有明显的提升。
篇8
一、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开创稳定、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形成丰富的人才储备
社区作为矿区最基层单位,更是承担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任务。而现有社区工作者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相对偏低、工作方法相对偏旧、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已很难适应飞速发展的社区工作新形势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铜川矿务局从建设和谐社区的战略高度出发,作出了招聘大学生进社区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大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提供了崭新的舞台,更是顺应了时展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进社区是加强我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我区人才结构的需要。大学生进社区工作为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社区的人才结构,提高社区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实了素质比较高的人才。构建和谐社区需要素质比较高的大学生的积极参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区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家属的切身利益,对社区工作者的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矿区,必须抓好稳定、和谐社区的建设,而和谐社区的建设,必须要有素质比较高的人才。相关政策迅速贯彻落实到社区,也需要素质比较高的人才。同时,大学生进社区工作是社区“十一五”和长远发展储备人才的需要。人才战略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必须着眼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并且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为社区的腾飞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切实加强培养和管理,为大学生尽快成长创造必要条件
对充实的新生力量,要按照“严格要求、放手工作、支持关心”的基本要求,全面做好大学生的管理、教育、培养工作,确保受聘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及时适应工作,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首先,在学习上加强教育和培训。要建立健全学习制度,给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建立健全考核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抓好集中学习,同时还要重点抓好他们的日常自学,在他们中间大力开展“读经典好书,品人文精神”活动,用演讲和让其写出感想等方式测试他们的学习情况,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学习好、领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提升贯彻落实和实际运用各项方针政策的水平,确保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千家万户;能够自觉地增强宗旨意识,切实做到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愁、急民之所难、办民之所需,树立起新时期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能够全面理解、掌握和运用法律法规,不断增强依法办事的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推动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努力实现社区工作的提档升级。其次,工作上加强使用和管理。使用是对人才的最好的培养和尊重。在具体工作上,要针对大学生学有所长和气质特点,安排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岗匹配,使他们能够发挥所长,更好地贡献聪明智慧,更好地推进工作;要针对大学生服务社区、实现人生价值的远大抱负,有针对性地安排承担一些艰巨繁重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压任务,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迅速成熟、成长起来;要注重帮助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主要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最后,要加强关心和爱护。要尽最大的努力给予关心关怀,要经常与他们进行谈话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工作,确保他们心情舒畅地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人事部门,通过跟踪服务、管理和考核,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篇9
来到府湖里社区,我分管卫生工作,有的人认为这项工作是一个美差,我也曾把社区卫生工作想象成“每天就是巡视一圈”那样简单。但真正体验工作之后,我才深知其中的辛苦,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不仅要巡视社区内卫生状况,还要处理各类突发事件,解决各种矛盾纠纷。因此,我抛却了“美差”的想法,而是增添了更多的责任感。既然我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朋友们曾经劝我,“社区工资待遇这么低,还这么辛苦,你干的什么劲?”面对这些好言相劝,我只是一笑置之。虽然它没给我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却给了我无比珍贵的——那就是“爱”和“奉献”。因此,我始终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牢记在心,在工作中能够做到向老同志虚心请教,积极融入居民当中,倾听居民的心声,广泛征求居民意见,随时采纳好的建议,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居民们脸上满意的笑容,是对我工作的认可更让我有了成就感。
虽然工作中有苦、有累,有汗水,甚至在有些居民对我不理解、不信任的时候,还会夹杂着泪水,但我依然坚定我的选择没有错,我为自己成为社区工作者感到荣耀和自豪。干这份工作我无怨无悔!辛苦并快乐着。
现在的卫生工作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必须有一定的文化业务水平做根基。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从工作经验上讲,我都算是一个新人。我明白业务知识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加强自身素质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是做好社区工作的关键。工作中,我一方面虚心诚恳的向前辈们学习,另一方面努力学习业务知识,积累工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对社区的各个楼门到社区单位都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随时掌握社区卫生状况,并通过城管通及时上报。在现代化科技管理小区的方式中,我掌握了知识,增强了才干。
新的机遇总会带来新的挑战,新的岗位总会遇到新的问题。工作以来,经历创卫生城区、大干300天环境卫生大清整等活动,提高了工作的应变能力。在XX年光湖里旧楼改造的工作中,出现了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为此,我和同事们认真展开调查、研究解决方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在居委会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仅做好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还很好的解决了居民与相关职能单位之间的矛盾冲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居民实际困难。 经过大家努力,圆满的完成了旧楼改造任务。居民们都说,这次改造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打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住得更加舒心了。这不就是咱老百姓心中的“中国梦”吗。
篇10
要做一个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并不容易,不光要掌握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技术、心理素质等能力。尤其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真正的社会工作者不仅仅是提供政策帮助、心理援助和意见咨询等直接服务和帮助,还要鼓励服务对象“助人自助”,并指导服务对象走出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篇11
如果我竞选成功,在任职期间,我将坚持以民为本,想民所想,急民所急,团结群众,凝聚多方力量,结合社区实际和居民需求积极创新,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将各项事务做到实处。
篇12
2000年9月,党委、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内党办[2000]28号),自治区民政厅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包头市昆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进行社区建设工作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及时总结经验,并为进一步完善我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和《关于自治区党委、政府》(内党发[2008]18号),紧紧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2008年以来,全区各级财政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投入2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社区建设。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城镇社区居委会达2101个,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04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72个,社区文化服务站1118个,办公、活动场所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达1020个。截至2011年末,全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2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125个,比上年增加79个。形成了以街道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多种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的服务网络。
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各地采取选取、公开招考、居民选举产生和聘用等方式,充实和优化了社区工作人员。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作风正、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居民走上社区工作岗位。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7199人,注册登记和备案的志愿者人数达10万人。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为例,从2008年起,连续3年向社会公开招聘178名大学生充实到社区工作。自2008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3200余人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其中,210人获得国家级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2011年度,呼和浩特市举办并评选出呼和浩特地区优秀志愿者候选人21名、优秀志愿者组织候选单位11个、优秀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单位候选单位5个,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充作用。
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得到拓展。服务对象已从传统民政对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等困难群体逐步扩展到全体社区居民及社区内的一些机构;服务内容从社会救助延伸到家政服务、养老托幼、社区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治安、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政府信息咨询、图书阅览等便民利民服务。2012年9月,呼和浩特市新城区西落凤街社区打造社区为民服务新品牌——“四点半托管中心”,切实解决小学生放学管理难、家长接送放心难的问题。
四是社区服务形式不断创新。如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设施服务和互助服务相结合等。社区服务方式、方法得到改进,方便便捷的生活服务圈开始出现,社区邮政缴费一站通业务、社区服务热线、社区公共服务站、社区网络服务平台等新型服务方式日趋显现。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区共有530个社区实现了三级联网,469个社区基本建成了综合性的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2011年11月15日,由呼和浩特福源社区服务信息中心平台提供的呼和浩特市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中心正式启动。此外,一号通8989966社区综合服务热线、一键通居家养老智能求救求助呼叫系统、电子保姆和福源300等服务方式进驻呼和浩特四大区。
目前,内蒙古有4个区、8个街道办事处、13个社区居委会被中央有关部委授予“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单位”荣誉称号,31个社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和谐社区”荣誉称号。
二、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欠缺
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了社区服务的“行政化”色彩。各地居委会干部普遍反映,他们工作的重心不在社区服务方面,而是承担区、街政府分派的大量行政事务性工作,其工作的重心向行政工作倾斜,演变为政府深入社区的一条“腿”,而不是居民自治的“头”。例如,兴康社区作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试点社区,每年应付来自市、区、街政府的观摩、视察、指导、评比检查,任务过多,负担过重,社区居委会与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混淆,基本上成了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扭曲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形象。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缺位。再以兴康社区为例,社区总面积0.38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有2758户、总人口7224人,驻区单位6家,商业网点187个,从事社区工作干部只有8人,公益性工作岗位7人。由于社区规模偏大,社区管理人员相对偏少,给社区管理和服务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
(二)社区公共服务缺乏相应资金支持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社区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的推进将受制于资金的缺乏而难以得到迅速发展。从社区办公经费来看,呼和浩特市各社区平均每年的办公经费只有1.5万元。而在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社区公共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开展将受到严重影响。从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来看,在呼和浩特市,社区干部实行事业编制,和同一级别的公务员月薪相差1000元左右,社区民生志愿者的工资只有1180元。没有相应的待遇不能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更无法吸引专业人才进入这个领域。从“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各职能部门通过街道相关部门把工作推向居委会,但只派任务不给钱,存在敷衍了事、应付差事,“有事无费,有责无权”的现象。
(三)社区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
根据2011年4月,前自治区副主席连辑《在全区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仍有12%的社区租借或没有办公服务场所,52%的社区办公和居民服务场所没有达到300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缺口达49.19%。要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从呼和浩特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社区管理模式看,政府是社区服务的主导者,不论从横向联系还是从纵向联系看,政府都位于社区服务体系的中心,形成了“一元化”的管理体系。为了达标、出政绩、造亮点,社区服务项目的确立大多由政府根据工作的需要而不是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设立。而一些居民群众急需要办的项目往往因其“小”、不易“出彩”而得不到及时办理,导致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脱节,产生政府管理与居民需要的矛盾。以桥华社区文化建设为例,大多是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主持、主管、主导。很多居民并不知道社区开展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再者,社区活动大多不是自主开展的,基本上是形式的需要,并不是居民自发组织或按照居民需求开展的。
(四)社区服务队伍需进一步加强
“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区居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民的服务需求为导向,把居民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目前,一些社区从硬件设施到位程度来衡量社区服务水平,一些服务设施条件差的社区存在着无所作为,没有从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办好事的角度去考虑和工作,缺乏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意识。社区人员工作方法单一,工作效率不够理想。以社区志愿者为例,社区志愿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存在盲目活动、重复活动的现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比较单一,方式比较雷同,导致活动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低,而且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社区服务的水平。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不同程度存在着年龄结构老化,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比例偏低,学历层次整体不高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管理人员偏少,社会工作人员兼职现象比较普遍。以社区妇联干部为例,很多社区妇联主席同时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职务,时间、精力难以集中,造成工作被动应付。另外,一些年轻妇联干部虽然受过良好教育,但工作经验不足,导致妇联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快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社区里,社区又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稳则社会稳,社区安则社会安。针对内蒙古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以起到对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推动社区居委会职能归位
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的任务是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强化社区居委会的服务职能,也就是社区居委会角色回归本位的问题。现阶段必须切实明确社区职责,对社区承担的工作进行认真、全面、细致的梳理,严格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不必进社区和可进可不进社区的,一律不得进入社区;对于必须进入社区的,一律实行“准入制”。在批准行政事务进社区的同时,按照“权随事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明确工作经费的数额、拨付期限等具体事项。对于未经批准而进入社区的工作,社区居委会可以拒绝承担。
合理设计社区规模。根据城市发展变化,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优化社区布局,加强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管理体制,可以成立社区公共服务站和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支付费用,社区居委会则主要开展居民自治活动和居民服务工作。
(二)加大社区经费投入
为顺利推进社区公共服务,把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加大政府财政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保障,每年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补助、社区服务工作经费支出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项目补助。采取提高社区工作者报酬,完善各项社会保障,解除其后顾之忧,还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工作者激励及约束机制,激发社区管理人员积极性。同时,严格贯彻“费随事转”的原则,拨付专项资费,不能再占用居委会的工作经费。
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筹集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发展基金,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各方给予赞助支持,社区服务设施的有偿服务收费为补充的社区服务发展资金筹集机制,变单一渠道为多方筹集资金渠道。争取驻区单位的支持,鼓励社会各方面以资金、设备、房产、信息、劳务、技术等形式投入社区服务项目,通过高质量的社区服务赢得社会的支持。
(三)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前提,拓展社区公共服务领域
解决社区居民生活服务需求与公共服务提供不对称的问题,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重视居民要求,不断探索社区公共服务项目、内容及形式。优化社区服务内容,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广覆盖,群众性互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社区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规范便利,建立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为满足社区不同群体的需要,为居民提供周全周到的服务,探索多样化的服务形式,通过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社区共享共建与政府支持相结合,专业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面向老年、鳏寡孤独残等弱势群体和特困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就业保障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广大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等,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和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法律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美化社区环境服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企业离退休职工管理等。切实改变政府职能,鼓励和支持具有公益性、服务性的社区民间组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
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基本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较高、服务能力较强、社区居民满意的社区服务队伍。
篇13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社区工作》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面向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DGY2014-15)。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2-0092-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10
庞文,博士,东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 150040)。
一、引 言
社区工作是与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并列的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之一,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主干课。虽然社区工作相对较晚才被确立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但因其整合性的工作模式、强调对社会与制度等宏观层面的干预等特点,使其重要性和独特性越发凸显。在国外,社区工作主张通过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规划、社区照顾、社区行动等工作模式满足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提升居民能力、促进社区整合。在国内,随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的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被广泛运用于社区的福利保障、慈善救助、教育辅导、康复医疗、便民服务等诸多领域,以实现社区综合发展、培育现代公民。由此可见,社区工作者要想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者而言,理应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思考这一问题,通过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真正掌握社区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目前,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社区工作的课程与知识特点以及教学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结合笔者多年来讲授社区工作课程的经验和体会,本文尝试对社区工作的有益教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与社会工作同仁一道寻求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的途径。
二、社区工作课程特点
(一)知识的综合性
社区工作属于社会工作方法体系中的宏观操作方法,强调通过社区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不仅是懂得社区工作具体方法与技巧的专才,也是熟悉社会知识的通才(徐永祥、孙莹,2004),社区工作知识体系因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首先,在学科知识上,社区工作课程涉及到社会工作、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等众多社会科学类知识,社区工作者常常要运用这些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专业知识上,社区工作除了重点介绍自身的理论与实务模式之外,还要讲授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价值伦理、通用过程等一般性知识,甚至在很多章节中要穿插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行政、社会政策等其他社会工作方法的知识内容,从某种角度而言,社区工作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性运用最为突出的课程和领域。因此,教师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也就显得重要而富有挑战。
(二)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专业化社区工作与非专业化社区工作虽然都涉及实务层面上的操作问题,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还需要专业化价值观和社会工作理论的指导。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是相互促进的,窦务经验能帮助工作者在社区实践中驾轻就熟,但需要很长时间积累,且较为片面,而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总结、提炼,概括出共性知识,体现其内在规律,用以指导实践。在西方,正是以一般性社会理论和福利意识形态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理论的复兴,才推动了实践层面各种社区工作模式的发展和不断完善。我国现阶段日益强调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必然要求社区工作理论的发展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需要顺应这一课程特点,坚持社区工作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并重,同时处理好学生价值观培养与实践操作技巧训练的关系、正确看待西方理论与本土传统的关系。
(三)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
社区工作的内容复杂多样,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处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一方面源于工作中的锻炼,另一方面离不开课堂的教育训练。现今的社会工作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社区工作教学也应树立能力本位的理念。哈德凯瑟(2008)等人认为,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是自我的坚毅与自信,所以在教育训练中要鼓励学生克服“我做不了”的思想,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此外,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项目策划能力、综合服务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能力、行政和管理能力等也是社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这些能力的获得有赖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大力革新。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结前述内容,可见社区工作是一门兼具知识性、理论性和实务性、操作性的课程,其教学设计和实施应体现这些特点。然而,笔者在课题调研、与同行的交流中感到,现今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可将其概括为四多四少。
(一)孤立性知识多,整合性知识少
社区工作因其服务对象的多元性、实务过程的阶段性和方法技巧的多样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知识的复合性,因此在授课中应将各种相关知识整合、内化为一个有机体系,使学生对社区工作及其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但目前社区工作的课程教学还没处理好知识的整合性,内容的重复、知识的割裂较为显著,比如:随着综合取向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出现,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被全部整合进案主的服务系统,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或“基于生态的”综合服务模式(何雪松、陈蓓丽,2005),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中只是就社区工作而进行讲解,鲜有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以及政策倡导等方法有机渗透的。又如: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是西方学者对社区工作三大模式的划分,教师在教学中也照此逐一讲解,较少探讨三者的内在关系和有机融合,易使学生产生割裂性的认识和实践上的生搬硬套。其实,就一个现实社区的发展而言,往往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模式,所以教师应重点把握三者的关系,传授给学生整体性的、科学化的知识。此外,诸如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对社区及社区问题的系统性分析、对中西方社区发展和社区工作的综合比较等均须在课程讲授中引起更多关注。
(二)理论讲授多,实务操作少
社区工作的理论知识是对以往社区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从事社区工作首先需要了解的,但社区工作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决定了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区工作的教学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虽然能让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历史、过程和方法有大致的认知,但不能保证他们能合理地运用于实践,在能力锻炼上打了折扣,诸如社区参访、调查研究、专业实习、项目策划等实践操作性训练有待加强。一些学校的学生在上完社区工作课程后,还没去过一次社区,对社区连感性认识都不具备,对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知之甚少,与街道办、居委会或其他机构联系交往时手足无措,学过的社区工作理论不知如何施展和应用,这些状况都与学生缺乏实务操作和社会历练有关。当然,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整体后发性、社会工作实习实践条件的不完备等,但教师自身缺乏实务操作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使得教学内容不能落地,甚至是“纸上谈兵”。
(三)照搬国外的多,结合本土的少
由于人类需要的共通性、社区问题的相似性,社区工作具有较强的国际共性,所以借鉴西方的理论和经验是必不可少的,但目前的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往往存在生硬照搬西方理论和方法,缺少内化、本土化的问题。就社区工作历史而言,大多数教材和教师介绍的重点都是英.美、德等西方国家的情况,对我国社区工作的历史尤其是当今社区工作的实践还缺乏梳理。就社区工作价值观而言,主要介绍的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社会正义、社区自决、增权等西方价值观念,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崇尚权威、政府主导、重视人伦和社区差序格局等特点被提及和分析的较少。就社区工作案例而言,大多数学校在介绍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典型社区工作模式时,都是以国外教材中的案例为蓝本讲解的,其实,我国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社区实践,已经积累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案例,完全可以将其与社区工作理论加以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巨大应用空间。
(四)教师主导的多,学生参与的少
在社区工作教学中,学生只有积极地参与、充分的融人才能真正内化社区工作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能力和方法,但目前社区工作教学中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等还有待加强。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是社会工作或社会学出身,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并未受到系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方面有着先天不足,往往习惯于灌输式讲解。同时在课程内容、实践安排、教学进度等方面也都由教师自己决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另一方面,从高中选拔而来的大学生,往往习惯了课堂被动式听讲,参与意识、参与积极性较低,加之社会阅历少、实践能力弱,对进社区、做实践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这也导致学生在社区工作的教学参与上动力不足。
四、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针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思考和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在提高社区工作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社区实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专题式教学法:理论知识的整合性讲授
针对当前社区工作教材章节内容衔接性差、与其他课程内容交叉、理论与实务存在割裂、国内相关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社区工作实践介绍不足等问题,为加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和时效性,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社区工作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提炼,以专题化形式讲解。这种方法使师生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以教学专题为载体对社区工作知识加以整合,讲授内容的取舍和更新更为灵活,课程更为开放,理论性和学术性得以提高。具体做法是: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充分研读教材、整理学生反馈信息等,确立若干专题,保证每个专题的独立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然后广泛收集资料,精心备课,对专题进行充实和论证;教师准备的同时也触动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专题讲授、交流与讨论,并加以总结和评价。
目前,我们讲解的有代表性专题包括: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社区工作的理论与价值观;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及其当代意义;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农村参与式地区发展:理论与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与实施;社会行动及其在我国的适用性;社区工作模式的比较分析等等。在讲我国的社区及社区问题时,除了介绍社区的含义、特点、功能等一般性知识外,师生还共同探讨了我国从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型的背景和意义,从而让学生确立了对社区及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当前社区管理的街居制及其影响,街道办、居委会、业委会、社会工作机构等不同社区管理与服务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进行了讲解,这样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更为紧密。又如,在讲我国当前社区工作的运作模式与相关政策时,教师带领学生查阅了大量近几年社区工作的理论文献、实践资料和政策文本,重点介绍了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和政策,社区工作中岗位制、项目制的异同,与社区工作相关的法规政策等。凡此种种,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信息量更广、更系统、更实用。
(二)项目式教学法:实务能力的全方位训练
近年来,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界正在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制运作方式,社会服务的项目招投标制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应顺应这一变化,培养学生项目策划与实施的能力。社区工作的项目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评估等完整过程,让学生在实务操作领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进入社区、了解社区并服务于社区。具体做法是在老师指导下,将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讲内容和学生兴趣等因素确定实践项目,然后与相关社区联系,进入社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行的社区服务方案,然后实施该项目,最后是项目评估并撰写总结报告。整个过程做下来,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社区调查能力、服务实施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均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为配合项目式教学法,需要将教学周期拉长,以16周左右为宜。如果在课程教学周期内学生不能完成项目,可申报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以完成项目的接续。同时,需要一定程度的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每级学生投入2万元教学实习经费,大致可以满足教学所需。另外,专业教师注册成立的林大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实务教学。
经过几年积累,社区工作课程已带领学生完成了20多项社区服务项目,包括——阳光心灵:牵手农民工子女服务项目、金色晚年——林大社区老年人服务项目、哈尔滨志愿服务调研项目、哈尔滨社区矫正服务项目、秦皇岛西河社区参访项目、独生子女素质拓展营项目等。随着项目运作能力和实务经验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专业师生还成功申请到了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可见,社会工作实务与社会工作教学能相互促进,项目式教学法是锻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案例式教学法:本土经验的系统性总结
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领域持续而深度的介入,国内社区工作的实践经验越来越丰富,为教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案例。案例式教学法就是以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讲授、讨论、问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或理论,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并培养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周巍、李细香,2010)。案例的选择、案例与教学主题的融合、师生围绕案例展开的讨论和分析是决定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在选择案例和备课时,首要的一个原则就是选择本土的、典型的、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案例,案例来源包括教师的实务经历经验、国内社会工作机构的项目报告、媒体相关报道以及学生的经历感悟等。然后充分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案例编写详实,授课时遵循案例导入、设问、讨论、讲解的通用过程。这种教学法不仅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课堂亲和力高,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了解国内社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本土情怀。
在我们编写的案例中,大多数与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社区工作实务模式相关,以更好地实现社区工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讲授参与式地区发展时,我们选取了云贵草海地区参与式发展项目的案例。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介绍草海的宣传视频,然后教师转变话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优美、有着众多野生动植物的草海,当地村民却长期生活贫困、官民之间矛盾重重,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解决?随着一步步的讨论、分析,教师随即提到:直到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与当地环保组织介入并开展草海参与式发展项目后,这一问题才得以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才走上良性轨道。然后具体介绍参与式的理念、当地的做法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社工价值。通过这一案例的完整介绍,学生对参与式地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认识的更为形象、深刻,也意识到本土社区工作具有无穷的魅力和潜力。
(四)参与式教学法: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其核心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营造相互参与、相互激励的教学氛围,以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思想与社区工作强调的民主参与、尊重信任、集体增权等理念不谋而合,都是助人自助的体现。参与式教学法既应用于课堂教学,也适合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选择一些关键问题或适合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学习热情。例如,在介绍社区工作价值观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了价值拍卖活动,很好地将社区工作的价值观以轻松而又耐人寻味的方式传授给了学生。又如,在讲解社会行动模式是否适用于我国时,我们将学生分为支持组和反对组,两组展开辩论,使学生自主完成了查阅资料、获取知识、得出结论的目标。此外,诸如情景剧扮演、头脑风暴式的讨论、社区行为模拟、案例研讨等多种方式均有所应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整个实践项目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均由学生主导,教师只是在社区联络、方案设计、活动实施等细节上给予指导和支持。例如,将学生分组后,每组实践项目的名称、活动方案的确定要经历多次讨论,教师只参与每组的第一次讨论,交代一些基本原则并共同分析某些问题的解决办法,后续的讨论则交由学生自主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中集思广益,当然,教师一定要在若干重要环节和结果上把好关。在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时,教师简要讲解策划书的撰写结构、要点等,具体活动的设计则由学生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潜能将被充分释放。
以上四种教学法在理念、内容和做法上各有侧重,但彼此间并无严格的界限,它们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统一于社区工作的教学实践。在专题教学中,往往会用到案例教学或参与式教学,而实践项目的教学也是与参与式教学结合起来的。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才能促进社区工作教学效果的提升。
五、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应用,不仅解决了社区工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问题,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强化了师生的共同参与,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的总体效果明显。
(一)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改变了原先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知识整合性和现实指向性更加明显,课堂氛围也因经常性的讨论、辩论、小活动等显得轻松而有趣,这种生动、鲜活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想。学生为了课堂上的参与,能够自主地在课余查阅资料、构思发言或是活动准备,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改善了学习成效,学生的专业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以往的教学由于停留在对概念、理论的表面认识上,使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理念和专业方法并没有深入、透彻的掌握,加之实践操作少,学生缺乏专业自信。教学改革后,学生对社区工作的价值观有了切身感受,对当下的社区及其运作机制有了感性认识,对社区工作的方法及其应用较为熟悉,对社区服务和项目实施不再陌生。心中有货,自然不再畏难。近几年来,我专业学生每年都以社区调查、社区服务等为主题积极申报、主持国家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青翼社工联盟项目、省青基会服务项目和学校各类创新实践项目等,获得多项奖励和部门好评,也能积极自发地联系北京、四川、深圳等地的社会工作机构进行实习,这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信心,学生的专业成长步人了良性轨道。
(三)推动了专业发展,社会工作的教学、研究和实务得以协同共进
作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课程和整合性方法,社区工作的教学成效能直接推动整个专业的发展。依托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该课程进入学校重点建设课程目录,相关教师获得了进修、培训的全额资助,并获省、校多个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资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立了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并成功中标黑龙江省和民政部等多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另外,专业在哈尔滨、北京、深圳、秦皇岛等多地的社区和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推荐学生就业,专业的实习基地数量和学生就业率每年位居笔者所在学院之首。可以说,社区工作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总结与评价
随着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社会对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备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倍受青睐,培养有理论、懂项目、会实务的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是高校教育界的目标和追求。通过本文的介绍,在社区工作课程中融人专题式、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专业意识,锻炼理论思维品质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法还存在诸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教学方法改革没有止境,希望学界今后有进一步的交流。如果这些方法能推广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中并加以丰富、创新,对我国社会工作教学和社会工作事业无疑是一件幸事。
[
参考文献]
[1]D.A.哈德凯瑟、P.R.鲍沃斯、S.温内科,2008,《社区工作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何雪松、陈蓓丽,2005,《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