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名著读书心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

篇2

附: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名著导读”一览表

课程 系列 书名

人教版 七年级 《繁星・春水》《童年》《伊索寓言》《昆虫记》

八年级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 《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夫游记》《简爱》

课本涉及 《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儒林外史》

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名著导读”展示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选编篇目有如下特点:

(一)经典与现代兼顾。7―9年级的名著选择,人教版教材注重了中外名著的经典性,同时又顾及学生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思想和人生追求,如傅雷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家书》。

(二)课内与课外衔接。推荐书目编者注重了课内教科书与“名著导读”的衔接互补,相得益彰。

二、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名著阅读现状分析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凑,学校和家长施加的压力逼迫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资料、各种作业、练习题、试卷打转,他们实际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同时学生手中没有足够的课外读物,甚至“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也未必拥有。

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也将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置之不理,少数教师虽重视这个内容,但苦于操作困难,他们多数是布置学生阅读某部名著,花上几节课时间讲一讲内容,分析一下人物形象等。这种教学现状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

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那么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加以指导呢?

(二)注重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激发,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只须轻轻点拨就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通过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等研讨课题,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原文,尝试归纳宋江、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性格特征。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拓展延伸以“杨修死于......”的谈话等。

2.方法指导,重视阅读过程

名著阅读共分为两步:课堂集中阅读和课余时间阅读。课堂集中阅读指在每周的一节语文课堂上遵照老师要求有目的的阅读。不管是集中阅读还是课余时间阅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周阅读页码数量,摘录内容数量,随时写下感受和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

名著阅读,须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名著如食甘饴,摘录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质疑、批判、研讨、审视作品等。这样,阅读体验便成为心灵美丽和畅快的旅行和探险。

同时阅读还应注意方法。精读、略读可,咬文嚼字或不求甚解亦可。

“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借助背景介绍,消除与名著间的时间隔膜;借助作品导读,打开认识文学名著的大门;借助思考与探究,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名著导读教学

1.运用视频资料代替枯燥的说教。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尽情欣赏观看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利用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中某些有关名著的热门话题,紧扣学生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力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的自我创作。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同时指导学生明确阅读三步:

第一,独立阅读――阅读、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阅读有用信息。

第二,小组探讨筛选推荐

第三,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创作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展示可以将小组阅读的名著内容改编成故事边演示边讲给大家听;可以将其内容制作成Flas放给大家观看,同时配上自己的讲解;还可以将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由小组成员充当小老师授课;班级同学均可以补充、质疑,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熟悉其内容,品味名著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同时带给自己和学生阅读的快乐。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视频资料与原著毕竟不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同,阅读就会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收获。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影像资料,看的是物像,听的是声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先要进行改编,改编后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的积淀,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是否一脉相承,是否把握原著精髓,肯定改编成功之处。同时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的种种不同,让他们“挑战权威”,评价“大师们”改编不成功之处,甚至出现败笔的地方。比如新《西游记》和原著《西游记》的比较,新版《红楼梦》和原著的差异。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改编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展示表演、分析评价等,一定能促使学生热爱阅读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一)教师思想认识需要提高。

(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力需要加强。

篇3

2.开发阅读资源。学校和教师要想办法开发阅读资源,丰富阅读渠道。学校应建设好图书馆,设立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学生提供名著,资源共享。当然学生也可以按阅读计划分学期自己购买名著。

3.激发阅读兴趣。①以教师引导阅读。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家、作品,让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了解,也可以讲述自己对某部名著的阅读体验,也可以设计几个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好奇心,这样才易于开展阅读活动。②以影视带动阅读。有计划地播放些由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和情节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了解,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不能用影视代替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读完名著之后与影视比较。③以活动促进阅读。可以在学期开始就告知学生要通过一些活动对大家的阅读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提前告知学生,可以促使学生加入到名著阅读的行列。

4.指导阅读方法。在阅读前,教师可以指导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开设“名著阅读方法指导”讲座,让学生了解各种阅读方法,根据不同名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读、泛读、精读、灵活读、动笔读,引导学生作圈点、批注、摘录,写读书心得等。

二、开展“名著阅读工程”的推动措施

许多学生在教师的激发下开始阅读名著,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兴趣很浓,可是到了一定时期,部分学生的阅读兴趣减退,甚至读不下去,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名著阅读”。

1.每周检查读书笔记,动态掌控阅读进度,促使学生继续阅读。

2.每月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尽相同,在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提出阅读中的疑问,互助学习,解决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

3.师生共同欣赏精彩片段,教师参与评析,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作出解答。

4.推荐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评价名著的文章,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原著。

5.鼓励学生坚持阅读,让学生明白,读书需要静心,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慢慢消化,这样坚持下去才会有所收获。

总之,教师要通过不断努力,让学生按时按量读完名著。

三、开展“名著阅读工程”的评价措施

要让名著阅读有实效,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评价,这样才能让学生认真去读,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成就感,才能促进名著阅读的长期开展,使之进入良性循环中。可以根据每学期具体的阅读书目和进度,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的评价方式有:

1.通过活动展示阅读成效。如读书笔记展览、名著读后感展评、名著知识手抄报评选、名著故事会、名著语段朗诵、名著课本剧表演、名著读书心得交流会、名著征文竞赛、名著辩论赛等,都是很好的展示活动。

2.通过考试检验阅读成效。如名著知识竞赛、名著读写大赛等,以试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教师要加强对名著阅读活动的考核,促使学生有质量地完成名著阅读。通过成果展示和竞赛活动,了解学生实际阅读状态,分析、总结不足之处,以利于后期再次阅读的改进。

篇4

有人说,古人读书的目的绝大多数是为了加官进爵,以便拥有崇高的地位,能够享受荣华富贵;也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报效国民,以施展远大的抱负如范仲淹,如陆游等;还有极少数人为了陶冶性情,来增加生活的趣味如李煜,如晏殊等……

那么今天,我们读书,为了什么?对于学生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对于阅读,有的人甚至有的教师认为,一切都可以应付了事。果真是这样吗?

记得余秋雨说过:“阅读,最大的理由是使思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而我自己则在边教学,边思考;边思考,边读书;边读书,边思考:对于名著阅读,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的阅读要求?阅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而语文教学大纲是这样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也就是说,对于名著,学生是喜欢读也要读,不喜欢读也要读。那么,我们能否揭开应试面纱,认清读书的真面目,引领学生把读书融进自己的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伴随书香茁壮成长?能否让学生追随着作者的思想,捕捉作者智慧的火花,从中,得到精神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安慰、得到素养的涵养,在源源不断的阅读过程中,源源不断的收获作者的思想,也将源源不断的激发自己的思想,以致使自己成为感情丰富的人,也让自己变得成熟呢?下面是我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1 合理安排好阅读名著的时间及内容

一个学期需要阅读多少本名著,在语文课本中有明确的规定,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名著阅读任务,让学生知道阅读名著的时间主要靠课外。当然,每个星期能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名著,教师巡查指导,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这也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可是,鉴于时间有限,名著阅读必须安排到课外去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多为学生着想。每天可安排的抄写作业可以很多,各教师可根据各自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意识地删减部分这样的书面作业,让学生每日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双休日还可以再多看一些内容,阅读时间还可以更长一些。教师还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一本一本地阅读,不能漫无目的地东翻西看,因为这样读书将会导致毫无收获,徒劳无功。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生每个学期要阅读的名著并不多,只有两三本。所以,要合理安排好阅读的时间及内容并不难,只要老师稍微动一下脑就可以完成好。

2 联系课本的名著导读知识,引导学生把握名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把握阅读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每一册书都安排有相对应的名著导读,教师和学生都应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本里的导读内容,先大致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

我经常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本的导读知识,在默读过程中划出概括作品思想内容的语句,圈点概括人物性格特征的重点词语。然后把这些重要的内容朗读一下,先从大致上粗略地去把握一下作品的思想与人物。

然后,我会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例如,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时,我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祥子来自农村,他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1]”,“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2]”,可是,后来是什么使他变成一个“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3]”?②作品究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故事来表现祥子的变化的?又是运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为什么说祥子与虎妞的婚姻为什么注定是一出悲剧?③“他最大的梦想不过是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的盘剥。[4]”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很简单的要求,为什么“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5]”?④虎妞的性格是大胆泼辣的,可为什么她会有点变态呢?

每次布置学生阅读作品之前,我都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指导学生去把握一定的方向去阅读,同时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我告诉学生,阅读作品不能只为追求情节而阅读,这样的话,阅读的收获就小了。作为学生,更不能为了阅读而阅读,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读书,聪明的人会懂得从阅读中吸取作品中的营养,使自己得感情变得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理想更远大,使自己在阅读中慢慢成长,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自信,更坚强,更富有同情心也更有内涵等等!

我常常这样想,如果作为老师,都能这样去指导学生阅读,学生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效果是不错的,收获当然也是令人欣喜的!

转贴于

3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都能亲历阅读的快乐

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这确实是一个让老师有点伤脑筋的问题。

我想,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应该是很多的。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经常把自己阅读的体会告诉学生。我告诉学生,我很喜欢阅读,这是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的习惯,直到现在,无论多忙,我都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慨叹他们的悲欢离合,在被感染中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如果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那学生又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我的学生大多数愿意相信自己的老师。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也是激起阅读兴趣的一种手段。学校的图书馆、教室都可以成为阅读的重要阵地,在教室内挂设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当然,创设良好的环境,只在图书馆和教室阅读都是不够的,因为阅读名著是一项磨炼人的精神意志的活动,因此,电脑室也常常列入我们的读书阵地,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阅读时非常投入,常常听不到下课的铃声。至于课余时间的阅读,如在家里,我同样鼓励学生各自创造良好的环境,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悲欢离合中感受到阅读带来的莫名的快乐,学生的兴趣不就有了吗?到了痴迷的程度,学生们对于名著怕是爱不释手了吧?

另外,在进行阅读之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作家的生平、著作、成就以及作品的精彩片段等,也是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的手段之一。

4 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的习惯

阅读名著,不能只追求情节,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例如勤做摘抄,写一些读书笔记,写一写读书心得等。

4.1 勤做摘抄,写一些简单的读书笔记。

摘抄是一种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如好词、好句摘抄分类摘抄下来,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是对每天阅读的整理巩固。教师可做不定期检查摘抄,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摘抄的形式有很多,如:语录式摘抄,可摘录名人警句、精彩词句等;内容提要式摘抄,可概括主要情节,给短小的文章列提纲;内容赏析式摘抄,可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人物的评价、主题的理解等等。

4.2 写一些读书心得,以便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如果说摘抄和简单的读书笔记是一些比较零散的东西,那么,读书心得则可以是一些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感想。是读者在对作品有了比较深刻印象之后的情感体验。学生只要是认真读阅读过原著,就总有话要说,这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会很容易引起大家都共鸣,也许有人会有各自独特的见解,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去读书,那无疑是值得称道的!让读书成为一种兴趣,一种习惯,让学生伴随着书香一起成长,让书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读书!

参考文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老舍:《骆驼祥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注]

[1]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语文课程研究开发中心 《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34页

篇5

1、为分而教

每年的中考都会有现代名著阅读题,分值虽不大,却让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整个名著阅读教学都是为了考试而教,甚至出现这样的说法:“想让名著阅读题得分,那是大海捞针。”因此上课时,教师往往还是一本语文书、一本教参走进教室,这种单一、落后的教学方法,怎么可能不制约农村中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发展呢?

2、放任自流

在农村中学,部分语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只重视课堂阅读,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缺少对学生课外阅读必要的辅导。例如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去读书?读完之后,怎样让学生去交流谈体会等等。这些问题摆在眼前,很多语文老师是视而不见。因此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名著阅读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名著阅读所应有的效果。

(二)阅读条件的严重落后

1、缺少适宜的阅读环境

很多农村初中学校,由于经济的过后,学校都没有图书馆,个别学校只有简陋的图书室,但无宽敞安静的读书场所,不能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校园自主阅读的氛围实为平淡。另外阅读的社会环境也被污染,例如“颠覆名著”的现象、“惊悚小说”的出现、“休闲读物”的遍地开花等等。这些使孩子们阅读的内容远离启迪思想、关注社会、思索人生等主题。对于孩子来说:书不再是饥饿时的美餐.而纯粹是娱乐时的消遣。

2、缺少的家庭阅读条件

首先农村出外打工的家长很多,他们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在农村中学,一个班级四十多位学生会有一半左右留守的。因此孩子在学习上缺少家长的关心,也更谈不上家庭阅读了。其次农村孩子的家长文化层次不高,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没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把课外阅读看作是“看闲书”,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是不务正业,更谈不上主动为学生购买课外书了。所以家庭在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方面是严重不足。

二、探索、寻求名著阅读的有效方法

中国古代诗文大家欧阳修认为“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由此可见读书是最好的学习。那针对目前农村中学生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的不良现象,从事教育的我们应该要作出哪些努力呢?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1、用心的指导学生。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知识能力有限,阅读经验不足,学生的名著阅读难免会“浮光掠影”、深浅不一,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疏导,要改变应试式的教育态度。在课堂上,教师要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为主,在课外,根据学生的个好,向他们推荐高质量、有文化内涵的名著来读,引领学生健康阅读,并且给予到位的指导。

2、善于组织多种活动。例如组织表演、即兴演讲、读书比赛、主持活动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去爱读书,读好书。正所谓“得法于课内,成长于课外”,要让他们从课外名著阅读的广阔环境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想学生通过好书的阅读,会找到开启他们智慧大门的钥匙。

(二)改善阅读环境,推开阅读之窗

学校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图书馆要配置一定数量的图书,尤其是中学生必读的书目,着眼教学的可利用空间,多渠道搜集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要让学生有书可读。其次学校应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可以安排读书开放日,利用现有的条件因地制宜,开放图书室、阅览室,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最后学校在校园内设置图书展橱窗,定期推荐优秀名著读物,展览优秀学生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读书方法。从而使校园形成人人要读书,人人乐读书,人人会读书的氛围,并要让它形成良性的循环。

(三)提醒学生要学会读书

中国有句古话是这样说的“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可以说年轻是读书的本钱。青少年要珍惜时间,翻动书页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关于如何读名著?从鲁迅名言中,本人给孩子们几点小建议:

1、读书要“眼到”。

眼要观其文,切记读书不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眼睛不注意看,也就做不到专心致志。

2、读书要“口到”。

读书不要勉强硬记,要多读几遍,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读书要“心到”。

首先是心到静时方读书,心不静,不要读书。其次你读书时,要把自己的心用在书上并能思考,用心去领会书中的含义。四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篇6

一、关于阅读兴趣的问题

第一、要让他们找到自己喜爱读的,然后教学生一些常规的阅读方法,比如:写一些读书札记,谈心得,谈感受等;其次,家长和老师应该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对读名著先有个了解,增加其阅读欲望;第三、可以结合电影电视阅读或结合戏剧情景交融阅读等。

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把读经典名著当作一种愉悦身心的快乐。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就得注意要培养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我曾这样做过:每周要求学生读一本文学方面的书,在周末写一份自己对读这本书的感想,开始的时候学生是当做任务来完成的,后来他们发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不再需要提醒,他们自己很乐意就完成了。学生自己就喜欢读书了,自然而然写作水平也提高了。

我们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经常有意无意地引入一些名著的内容,这能给学生一些向往,初中学生比较好奇,他们也就希望自己能够像老师一样。所以他们就自己会去找一些相关书籍看的,这样很容易就让学生能够对读名著产生兴趣。

当然,培养学生读名著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我们教师应该结合当地的现实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兴趣。

二、关于如何读的问题

其次就是读的问题。古人有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朱熹的“三到”读书法,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等,都可以用作参考。要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根据自己的爱好,涉猎范围,确定适合于自己的读书方法。但必须强调的是:名著必须精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就行了,要读三遍五遍,甚至十遍八遍才行,如能像茅盾先生背诵整部《红楼梦》那样就更好了。一般说来,精读中不但要记住情节、人物姓名,而且要注意识记、理解文中的诗词妙语,精妙的章节甚至要能背诵出来,只有这样,我们在今后写作时,才能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再次,在读的基础上要写。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把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样才能起到推动读书的作用。既然是一部名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一定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可见读书在写作方面,从大的思想内容到小的只言片语都可以是写作材料。

要注意交叉阅读。要把读名著和读报刊时文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头脑进行思考。要善于把名著里的事例、思想、艺术等方面与报刊时文进行比较,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取其精髓,弃其皮毛,跟着时代一起前进。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时代、阶级、地区等方面的局限,总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地方,我们要善于用批判的头脑进行思考,广取长处,为我所用。

第三,开展写读书笔记活动,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可以摘记其中优美的词句,就自己确有所感的内容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能使表达水平不断提高。当然,做好读书笔记的关键是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同时,几个同学还可自由组合成读书小组,以充分发挥群体效应。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学之间经常互相交流阅读内容和心得,对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大有好处。

三、关于如何引导的问题

教师不应操纵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把阅读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首先在书册选择上引导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有的学生喜欢想象、幻想,他们可以选择想象瑰丽的科幻读物;有的学生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以选择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小说;有的学生性格外向,他们可以选择豪放的诗词或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学生抱负远大,脚踏实地,他们可以关注那些能给人丰富的人生启迪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主选择阅读的书册中,学生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其次在积累方式上引导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好的文章或段落背诵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做摘抄,如在阅读过程中把优美的词句、语段摘抄在读书笔记上并写上点评或心得;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统一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积累方法,而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积累方法或几种积累方法结合,让学生在自主积累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收获。

再其次在合作交流上引导

篇7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圣陶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人教版7-9年语文课本每册都安排有《名著导读》,由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贵州教育报》、《黔西南日报》、《兴仁报》、《初中辅导》、《读者》、《课堂内外》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创建班级图书库

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祖国好?家乡美’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总之,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为推进素质教育尽一份力。

篇8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做最好的老师》《教育中的心里效应》了解社会的发展,了解时代的需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积极参加进修学校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等,边学习,边教学,使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

自购图书阅读。在学习过程中记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写出反思和随笔。特别是记录自己每一天点点滴滴的收获与体会。

2、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藏书,阅读中、外名著,丰富自身的文学基奠,在当今社会,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如果停留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是不适合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所以我们要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甚至是大海。

(二)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外部支持

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除强化个人学习外,自己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寻求外部支持。

1、课余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验,讨论教学中的收获与困惑。

2、积极参与读书交流活动。让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效果和相关教学活动相结合。

3、利用一切时间积极自学,学习《新课标》,《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并根据所学认真备课,体现出新颖、大胆、有效的教学风格,课后再以所学理论知识为指导写出反思和随笔。

4、主动与同事交流,讨论读书体会心得。利用集体备课、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的时间,积极和其他老师交流好书,感悟读书心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与教育教学工作有关的先读、精读,政治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略读、速读。

5、每天确保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周整理读书笔记,保证读书的效果。每月及时上交读书笔记,并与同组老师交流总结。

篇9

当前虽然许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种类比较繁多,但学生的选择却较单一,除了喜欢卡通故事之外,就是童话类、故事类,或是为了考试的作文类书籍,而对许多文学名著却极少接触。

其实,多读些名著,对小学生是极为有利的,因为名著都是经过历史长河淘洗过的生活经典,是文化的精华,真理的载体。如何对学生进行阅读名著的指导呢?我认为不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和家长要采用学生感兴趣课外阅读形式,让他们在愉快中阅读课外名著,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形式: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随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结局之时,教师嘎然收声,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教师推荐后孩子们纷纷要求借书或买书。这样让他们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名著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形式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有效。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教师或家长要经常讲述自己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结合名著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例如教师介绍到:“一次偶然的机会,烦躁的乐乐在键盘上胡乱敲打,电脑显示屏上无意间出现了‘快乐星球’的搜索指引。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乐乐点击了回车键,刹那间一股强烈的吸引力把他带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欲知乐乐到了完全陌生环境将怎么办,请快快阅读《快乐星球》吧“。这样来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就会变学生“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方法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是进行文学欣赏的基础及关键。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就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教给学生一些最基本的方法:

1、课内外阅读指导相结合

我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教给相应的作品欣赏方法,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2、教给审美鉴赏意识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态度来探索艺术真谛,体验艺术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文字中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憎喜乐等情感,可通过有感情地讲解、朗读、吟咏等,营造情境、气氛、感染情绪。

3、引导做好读书笔记

读过的作品要进一步加深认识,得记录下来。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在高、低段的要求不同,低段的只要能记录看过的书目及作者即可,而高段的还可加上对作品主要内容的概括,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或人物的印象以及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评价等,甚至许多好词、好句皆可。

篇10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而阅读能力成为现代人一项极重要的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七至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还在附录部分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建议”;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也兴师动众营造“书香校园”,这些都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网络、电子等各种信息工具的年代,我们的学生如果不是守着电视机,就是伺候着电脑,或者抱着游戏机、手机,上QQ,玩微信和各类游戏,学生与课外阅读越来越疏远。另一方面,由于名著教学本身难以操作,缺少一个可依的“范”;而教师对提高自身素质需求的缺失,对中考急功近利思想作祟,导致了名著阅读教学处于“放羊”的状态: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学生缺乏阅读名著的兴趣,中考评卷中,“名著阅读”成为失分较严重的一个板块。如何改变这一令人头疼的现状,还名著阅读一片蓝天呢?近十年来,许多语文老师在不断思考、交流、探索、总结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创设浓厚的阅读氛围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但奏效甚微,推广不起来。近年来在许多老师频频发出“名著阅读指导课该怎么上”的疑问与求助声中,我们抓住了“名著阅读指导课”这个突破口,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强化学生阅读方法指导的针对性和如何保证其常态性、长效性等方面,总结归纳了一些有效方法进行推广实验。以下介绍的就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效策略与方法。

一、用心预热,做好阅读前的鼓动宣传工作,激发学生走进名著的兴趣,为名著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好铺垫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只有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出来,才能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带进名著阅读的天地中去。鼓劲激趣的方法很多,比较有效的方法有:

1. 利用自习课或特别安排相应的时间,按年级人数分批组织学生看相关的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再组织学生“说电影”,教师可以根据电影“粗略”和文学作品描写细致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如何欣赏电影,如何品赏文学作品,激发学生走进文学作品去了解更多细致内容的兴趣,自觉地在电影的影响下,完成名著阅读的学习任务。

2. 利用每周的课外阅读课时间,开展“好书我推荐”活动,从学生的视角欣赏文学作品。教师对“好书我推荐”活动要做明确指导,以便更好地达成目标。如作品主要写了什么?你认为值得去品读的是什么?最触动你心灵的情节(事件)是什么?等,再用同伴的力量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这样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于是同学之间的交流、研讨,撇开了老师的“指手划脚”,学生会觉得更直接、更贴切、更真诚,当然他们也更乐意接受,并自觉去尝试、探究。

3.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办班际“名著阅读手抄报”展示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初读名著的感受与见解,在交流学习中,互相补充知识养分,纠正认识的偏差,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完成对作品比较全面的把握。

二、教师先把名著读“薄”读“厚”,再进行分班教学:精心预设侧重方法指导,大班小班教学相辅相成

平日里,老师们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一经过考试检验,往往出现指导了还是考不好的结果。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课堂教学,在“名著阅读指导”课这里,发现了可以逆转的玄机。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用老师改。”还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 名著阅读指导”课,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掌握阅读的方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名著阅读活动,自主完成对“名著”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名著阅读方法,再把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这样才能达成“指导”课的目的。为此,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

1. 教师分组合作,共同研读一部名著。教师选择一部所教年级必读名著,三两人一组进行研读,先读“薄”,再读“厚”。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读书要领,积累经验,筛选有效方法。备课组老师分别把年级必读名著分摊消化,作为集体备课资源备案,以便学科组教师都能分享教育教学资源。

2. 分班教学,将阅读指导与落实消化的功效放大,充分发挥“名著阅读指导”课的领航作用。将“名著阅读指导”课分为大班课和小班课两种形式来设计:大班课可以视场地大小确定2-3个班一起上课,小班课即回到自然行政班课室由科任老师主持。上大班课的老师即是负责某部名著专题研究的老师(负责整个年级该名著的大班授课任务),上课的内容由专题研究小组的老师共同策划、设计,着重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小班课的老师指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尝试用大班课上老师教的阅读方法,完成大班课上布置的延伸作业,检验学生是否落实了该名著阅读的要求。

3. 多种阅读方法指导并行,指导学生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许多老师会教给学生根据阅读的需要,选择浏览、略读或精读的阅读“三读法”,尽管老师反复强调了这些方法很重要,却常因缺少针对性和具体的范例,学生接受的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从小学所习得的做读书卡片、摘抄好词好句等方法也是比较有效的读书方法,有良好读书习惯的学生,都会保持这个习惯。但到了中学,对学生的名著阅读要求高了,这些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了,要求教师要相应地补充更多的阅读方法指导。在对学生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进行普及、强化的基础上,还可以做以下的尝试:

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根据作品的体裁、特点来选取阅读的方法,不可生搬硬套一刀切。落实到名著阅读,再具体到某部名著的阅读方法,其实应该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着重体现同中有异的方式与要求。

其次是教给学生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的方法。

古人有先把书读“薄”,再把书读“厚”的读书法。读“薄”就是取其精华,知其要点;读“厚”就是反复吟咏,含英咀华。名著阅读指导的大班课上,我们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把名著先读“薄”再读“厚”,最终把名著啃下来。比如,指导学生在读“薄”的过程中,如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介绍采用做读书卡片的方法,让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展示小组中的优秀作品,最后进行明确点评,让学生清楚该怎么做,并给机会学生课后自我完善。指导学生在读“厚”的过程中,如何反复吟咏、批注及积累,可以向学生特别介绍“批注阅读法”。文字批注法一般有这几种方式:

(1)质疑式批注,即在阅读中针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2)赏析式批注,即从语言表达角度的分析认知。

(3)评价式批注,即对书中人物的评价,及对某事的看法等。

(4)感想式批注,即就文章内容所展开的想象和联想方面的文字表述。而在名著阅读指导小班课上,教师则需要在学生交流、探讨名著阅读情况和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反馈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如何运用所学方法,达成学习的目标。

第三是陶行知先生在“八位顾问”这首歌里,就告诉我们学习时要联系八个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的兄弟,多提几个问题问问自己,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我们也应该向学生强调在我们的阅读理解中,多和这八个姓“何”的兄弟交流,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达成我们的阅读目标。

三、课内外兼顾学以致用,多元生成落实于活动

要让学生对名著阅读保持长久的兴趣,要让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师生创造展示自我学习力的机会,搭建展示师生风采的平台。从多年的摸索、实验与总结来看,近年来我们所推广的几种做法还是比较有效的。

1. 创建班刊:“名著阅读经典回顾”。每个学生把自己在阅读必读名著中最有感触的事件(情节)、人物加以分析点评,并把内容制作成一张唯美的A4纸(简单易做),按学号或内容、形式的分类编辑、装订成册,让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审美”精彩的同时,都能欣赏到别人和别人眼中、心里最精彩的一页。为了这个“经典”的精彩,学生会尽心尽力去打造自己的那一页。坚持做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提高了学生审美、欣赏等多方面的能力。

2. 每学期重点组织好一、两项学生的读书专题展示活动。关于读书专题的学生活动展示方式有很多,比如讲故事比赛、辩论比赛、写读书笔记的比赛等,学生比较感兴趣并易于推行的有这两种:

读书百题知识竞赛。建立学校读书百题知识库,可由学生、班级自行命题,提交到备课组、科组,还可以统一提交到有关教研部门,建立区域性知识库;再由年级、学校或教研部门命制题目,根据需要采用口头或卷面答题的方式进行比赛(口头比赛适用于精英赛,卷面比赛适用于每个学生都参与的普及活动)。试题每年都有改变,而命题权交给学生和老师,这样的命题知识面广,既帮助教师完成了名著阅读有关知识的检查,又不脱离学生所读之书的范畴,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好奇心和挑战自我的斗志,是比较受师生青睐的竞赛活动。

3. “读书杂谈”演讲比赛。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会有许多感想和体悟,他们希望能把自己的思想与大家分享。通过“读书杂谈”这个途径,让更多的学生知道名著之于自我成长的重要,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丰富自己的心灵、思想,传递读书的正能量。

4. 关注名著阅读中师生都是“读者”的事实,组织好两个评比活动,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促进师生的教学相长。

(1)每年(有条件的话每学期)组织一次“名著阅读指导教学设计评比”。在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指导”专题研究,并通过这一评比促使老师更深入地研读名著,对所研读的名著有更深的体悟,使其所承上的“名著阅读指导”课(大班课)能越上越好,以保证课堂的高效。

(2)开展“寒(暑)假师生同读一本书”征文比赛活动。用征文活动促学生在假期能自觉走进名著,主动去完成这一自由的寒(暑)假作业;用“师生同读一本书”激发老师的斗志,用心读名著,写出更高水平的读书心得。

条条大路通罗马。改善学生名著阅读状况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探索、选择更有效的捷径来走。同时,一定要牢记:“不管采用怎样的方法学,都要注意把‘思’放在重要的位置。学思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经验。”一切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一切服务于师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注:本文获珠海市2013年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YQJK158”。

篇11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 , 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读书措施。

1、根据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制定个人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

2、每天要保证至少1小时的读书时间,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真正做到静心静神,沉溺于书中,读出意味、读出情趣。

3、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要能边读边想,紧密联系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读出自己的思考与见解,提高认识,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做到在读书过程中,认真做好读书笔记,及时批注、摘录优秀语段,提出质疑,积极思考,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

4、将读书活动与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与自己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运用理论处理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5、积极和组内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共同发展,并参与网络论坛交流。借此,提高个人人文素养,培养完善的读书人格,使自己不断成长,成为有知识、更有文化底蕴的教师。

6、每学期末认真撰写一份读书心得或经验总结。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篇12

以我校教师读书计划为行动指南,通过读书锻炼思维能力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能力,努力转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育创新;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来丰富自己的人生,让生命在阅读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读书目标:

1、通过学习教育经典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同时通过阅读接触更广的课外知识,深化更多的学科内容,逐步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2、通过读书,培养自身好读书的习惯,提升内涵,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教育实践与改革,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通过学习名篇名著,丰富自身个人文化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4、通过读书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三、主要措施:

1、个人自学为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关书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于做读书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每天确保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让读书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需要。

2、读书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实践,紧紧围绕学生发展和学生需求这个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边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及时认真地进行教学反思,真正做到"读"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3、充分利用网络,进行网上阅读,了解、把握教育教学的信息和动态。撰写博客,读书要与思考有机结合,及时写下心得体会,努力寻求读书成效的最大化,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积极撰写个人博客并阅读其他老师的博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4、坚持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带着问题读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潜心写好读书心得。坚持读书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充分理解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

四、读书安排:

大量阅读书籍,做好读书笔记,使知识不断积累,思想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每周阅读两篇教育教学文章,每月通读一本教学杂志,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教学著作。

1、经典阅读:《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陶行知教育名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篇13

一、利用流行时尚,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中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就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阅读兴趣,让时尚流行为阅读服务,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奇效。如当陆幼青的《死亡日记》出现时,一下子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生从网络、电视、广播等渠道了解了相关情况,很感兴趣,教师又借机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相关节目,一下子这本书在班里就热了起来,学生阅读的兴趣十分浓厚,不仅认真阅读,而且热情讨论,同时在读书交流会上群情激,各抒己见,不仅使学生深受教育,而且教师也深受启发。当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风靡一时时,学生纷纷追随这一流行,自己去买这些书来看,全身心地投入到“卡索和樱空释谁更爱对方”之类问题的研究讨论中去。虽然讨论并不算深入,但阅读量大大增加,而且这种带着浓厚兴趣和强烈自觉去进行的阅读,成效是很显著的。其实关注流行时尚和名著阅读并不矛盾,如果引导得当,反而能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时尚追求欲望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促进他们逐步形成“阅读-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阅读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其中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包括名著阅读。如在教学中定期向学生播放“读书时间”、“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学生能够从中直接聆听到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从他们的谈话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这类新型的教学资源比较生动,而且富于变化,能够拓展学生的读书视野,能够使学生更快、更新地了解名著阅读信息,能够使学生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能够稳定高效地为“大语文”教学服务。此外还可以把古典名著改编而成的电影或电视片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与原著进行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深入理解名著的主题、人物或精彩之处。例如观看完电视剧《红楼梦》后,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了《红楼梦》原著(利用课余时间)。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以小组的“讨论――发言――点评”完成“我说贾府”的探究学习;通过“豪门之家”、“礼仪之家”、“虚伪之家”等等综合评价解读《红楼梦》的思想蕴涵和艺术性……通过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开放式创新型的思维习惯。

三、适当解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机制,导致整个教学环节只重视短期效应,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名著仅仅点到即止。

名著一般篇幅都较长,不是短时间就可以阅读完成的,一部分学生无法从容面对这一漫长的过程,往往盲目冒进,结果影响了阅读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制定简单易行的读书计划,如在月初与学生商定本月利用午间、自习课的空闲时间,每日根据能力大小读10―20页名著,把计划页数和实际页数按日期一日一清地填好。一个月下来厚厚的400―600页的名著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读完了。循序渐进的阅读理念,减轻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心理和实际困难,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搭建和谐交流平台,让学生读出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