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读书心得实用13篇

教育名著读书心得

篇1

篇2

作者简介:仲崇荣(1979―),女,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江苏赣榆县初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一、现状――名著阅读落不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在附录部分还附有阅读推荐书目。[1] (P.16)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初中语文课本每一册中都有“名著阅读与推荐”板块,推荐一本名著让学生阅读。为了进一步落实名著阅读,中考都有考查名著阅读的题目。

现实中学生的名著阅读基础并不扎实。有的有书,但阅读不得法;有的无书,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据笔者在两所学校对近三千名学生的问卷调查,80%左右的学生对阅读名著有一定的兴趣,但真正能完整认真地读完五本名著的学生不足5%,多数学生对重要名著只有一些浮光掠影的认识,阅读效果较差。

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方面显得手足无措:只在学生面前强调要阅读名著,在行动上却缺乏指导,放任学生,没有对名著阅读方法的细致指点,没有对名著阅读过程的全程导控,没有对学生的名著阅读习惯坚持不懈进行培养。有的语文老师自己也不重视,以至于对名著阅读视而不见。这样,《课标》中的名著阅读目标就形同虚设,根本落不到实处。

二、反思――为何落不到实处

(一)来自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电视、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等已经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形形的文化快餐,世人浮躁、急功近利,更注重物质层面的满足。

(二)来自教育层面的原因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应该如平行的两根铁轨,共同承载起我们民族美好未来的希望列车。然而,现代教育犹如“独脚的跛子”一样,只有教书,教书,再教书!只重视对知识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育已经异化!

(三)来自教师层面的原因

据笔者了解,多数教师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为数众多的一线教师中,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不多。教师不仅是先生,还应该是书生,尤其是语文教师。而教师一旦不读书了,就没有了教育教学的源头活水,就难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就会缺乏上进心,就失去了谦虚好学的姿态,言传身教的魅力将大打折扣。教师自己不潜心读书了,就很难教出爱读书、好学习的学生来。再者,那些被人类世世代代“淘”出来的“真金”――经典名著,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如果不用心阅读的话,是很难领悟其精髓的。教师自己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引领学生去阅读的。

三、实践――怎样落到实处

(一)社会:营造读书氛围

江苏省积极开展“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新时期江苏精神专题系列读书活动。活动的主题是“践行‘三创三先’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参加对象是全省广大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群众。活动内容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精神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在全省中小学教师、家长和社区群众中开展“三创三先”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大型主题读书活动。

这样,我们每个人都被笼罩在了浓浓的读书氛围之中。我们得感谢社会为我们营造了这么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得珍惜这样的读书机会,我们也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让社会因读书而更美好,让学校因读书而成为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诗意家园,让心灵因阅读名著而回归宁静!

(二)教育:回归育人本能

教育的价值旨归应当是 “人”,是“人的优化”。教育的视野中首先要有“人”,要以人生价值的实现为其最高追求,要以让人生变得更美好、更幸福为其终极目的。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应该强化教育的育人本能。既育人,就该以人为本。教育者眼中应该有“全人”,放眼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既育人,就不该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既育人,就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育人,就应该重视语文教育。语文教育也应该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牢基础。而我们积极倡导的名著阅读,正是为了给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三)语文教师:增强责任感

1.有职业追求,淡化功利性

教师应不仅仅把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还应把教育当做一份事业来干。在工作中寻求人生的幸福,这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良好心态。语文教师更应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一旦有了对职业的执著追求,就拥有了克服困难的不竭动力。

2.做一个书生,发挥示范性

教师是先生,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个书生。

读书应是教师的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终身学习。读书和学习,可以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最起码,要求学生读的书,教师应该先读完。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切身体会到名著的魅力,知道到底“名”在何处;只有自己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只有教师真正读进去了,才能有提高指导的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担当起育人的重任。

读前,选书、订计划

读前,首先要达成共识――名著阅读非读不可,而且得真读,得扎扎实实地读。达成共识之后,得选择合适的读本。

选好了书,就得做到人手一本。最好全班都是同一版本,便于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做到人手一本之后,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

读中,指导、促进度

制定好阅读计划之后,就要认真执行。

执行计划的过程是很辛苦的,也是最能培养恒心和毅力的。学生要按计划读书:不仅要完成计划的读书数量,还要保证阅读的质量。教师不仅自己要真正阅读名著,还要督促学生按计划读书:要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一旦发现有偷懒的,要及时提醒、督促。查书,查读书笔记,查数量和质量。对于长篇巨著,如《水浒传》,可以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中交流会。

读后,总结、搞活动

走进名著之后,还要走出来。

按计划读完全书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及时进行总结,可以围绕所读名著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讲故事、演讲、手抄报等竞赛,当然,一场大型的名著阅读交流会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在这些充实而又有趣的活动中,对名著进行消化、吸收。

总之,只要找准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初中生的名著阅读就一定会落到实处。

篇3

据有关资料显示以及我们调研组调查,农村初中生对中学语文大纲确定的10部必读名著阅读情况,存在着阅读不多;喜欢不深;收藏量小;阅读效果欠佳;对国外著作比中国著作更生疏等问题。

名著阅读没有真正走进农村中学,究其原因,有多方面。

其一:学生接触少。1.学校的图书建设方面,图书室里,应试为主的书多,文学、科普类的读物少,名著更少;2.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长对孩子课外阅读认识不足,对书籍尤其是名著的收藏少甚至没有。3.不良网吧、闲杂电视节目、言情暴力小说等充斥占领学生的时间和头脑。4.学校管理与学生阅读的冲突,受社会、家庭的压力,我们的一些学校在追求“升学率”上仍然不惜一切挤占学生的阅读时间:课程安排得满满的,自习课不常有,回家后的作业量大大的,学生睡觉已不算早,哪里有时间去读这类被外人看作是“闲书”的名著?

其二,学生阅读名著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反映,名著在考试分数当中所占比重少;名著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尤其是外国名著名著读不懂,大多数名著太长,没兴趣读。

其三,学生阅读名著缺乏良好的习惯。一些学生阅读名著,仅限于看过、消遣,没有读书笔记和心得,或者坚持不够,没有深层次理会名著所产生的背景、写作技巧、现实意义,缺乏与名著共鸣的效果。

其四,教师导读的能力尚待提高。我们学校的一些领导和语文教师,自身对名著的阅读少,文学修养跟不上,再者是指导有误区,有急功近利的情绪。

综上所述,名著的阅读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让名著阅读走进农村中学,并将名著阅读的训练系统化、科学化,是我们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现如今须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更是今后工作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

鉴于名著的阅读对中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尴尬局面,我们课题组在课题立项之后,我校确立了“今天你阅读了吗?”的口号,以此拉开了“让名著阅读走进农村中学”教育工作的序幕,从事了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有益尝试。

一、创造、改善环境,让学生有书可读

1.图书室建设。在得到学校和中心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后,我们学校采取购买和谋求捐助等途径,中学语文大纲确定的10部必读名著购置齐全,同时还增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三国志》、《平凡的世界》、《简爱》、《羊脂球》等诸多名篇佳著。图书室实行专人管理,建立了完善的借阅制度,而且增加了开放时间(星期天、节假日也向学生和教师开放)。

2.开设阅读课。联合教导处,我们在周二和周五的下午第三节确定为阅读课,有各年级的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领看、领读”名著,把阅读正式提上“入住课堂”的日程;同时鼓励各班成立名著阅读兴趣小组,努力形成“以点带面”、“以优带差”等“传帮带”良好局面。

二、师生共读,相得益彰

打开名著,走进名著殿堂,领略名著风采,教师既然有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就应该是名著阅读的先行者、学生的领路人。我们老师的文学功底到底如何?说句公道话:尚待提高!造成目前农村中学语文名著阅读的窘况,我们语文教师难辞其咎。因此来说,“打铁尚需自身硬”是目前乃至今后我们自身素质建设的必然选择。在认真地反思之后,我校语文教师、学校领导以及有文学爱好的其他学科教师,开始了名著阅读的“恶补”!尤其7到9年级的语文教师在饭后、在休息日,在可阅读课上、在家里,与师生有讨论、与家人有共享;10篇必读的名著读完了,又增加了其他篇目;有读书心得、有读书反思、有阅读教案。

三、建章立制 巩固成果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做出了量化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5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相应的,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增补了名著导读模块,中高考也加强了对名著知识的考查。然而,当前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却因诸多因素陷入了困局,现状堪忧。

名著具有永恒的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是人类在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反复洗涤最终沉淀下来的精髓。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流派把“经历了许多世纪而达到古典著作水平的书籍”[2]推崇为“普通教育的核心”,[3]由此可见名著的重要性。深入了解当下中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现状,探求名著阅读陷入困境的影响因子,是引导中学生走上健康的名著阅读道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前提。

一、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述要

为了解目前中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现状,笔者研读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在本土及周边地区做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范围狭小。目前中学生在课外阅读名著,基本以教材中的名著课文和名著知识考点为核心,阅读面窄小,没有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立体化阅读网络。以应试为目的名著阅读,诚然对提高语文分数有所裨益,但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名著考点只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方面,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次,态度不端。不少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态度不够端正。在对名著课文进行课前预读时,有些学生敷衍了事,应付老师的检查。在教师讲解时,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思考能力甚至不愿意思考。“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有关,学习重复的次数越多,越不容易遗忘”。[4]课后复习,有助于提高记忆的恒久性。遗憾的是,能主动做到这一点的学生不多。对名著课文尚且如此,课外名著的阅读状况可想而知。

再次,方法缺乏。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8%的人处于浅阅读状态。他们只着意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忽视作品的语言、技法、风格和思想等。“不动笔墨不读书”,动笔有助于强化记忆。而调查结果显示,做读书笔记的人只占28.7% ,而且很多学生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强迫下不得已而为之。另外,54%的人不知道如何选择名著,很多学生处于从众状态。

最后,时间不足。调查显示,92%的学生认为在节假日里有时间阅读名著,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间阅读名著的只占44.3% 。再除去随家人出游或参加辅导班等时间,认为真正有时间阅读名著的学生只占32.7% 。时间不足,是制约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名著阅读根本无法承载全面提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任务。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青少年学生人文精神失落,民族文化素质滑坡,“文化恐慌时代”的到来也非杞人忧天。

二、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困境探因

以下诸多原因,使中学生的名著阅读陷入困境。

第一,社会因素。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这个经济至上、资讯泛滥的社会中,普遍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浅薄浮躁的风气。这些流毒折射进家庭和校园,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课外名著阅读心理。

第二,学校因素。为了追求升学率,很多学校的课程教学压力很大。教师以考试为重心,很少扩展教材以外的知识,甚至对阅读名著的行为采取打压政策。不少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高压下,形成“分数即命运”的心理认知,无暇也不愿意去阅读名著。不少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也存在一定缺失,如图书采购滞后、馆藏量不足、流通体制不健全等。有的学校甚至禁止图书馆向学生开放。

第三,家庭因素。对子女进行健康的人格教育,是父母应负的责任和义务。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大有裨益。但很多父母认为,帮助孩子提高考试分数才是对他们的真正负责,名著的阅读无关紧要。父母的人文素养和家庭成员所构建的阅读氛围,也影响着中学生的名著阅读行为。

第四,学生因素。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中学生能快捷地获取各类动态信息,这些信息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尤其是基于手机屏幕的浏览器阅读,使得很多学生沉迷于穿越、修仙类的网络小说,阅读名著的兴趣大为锐减。加之对名著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消费取向也发生了偏移,热衷于赶潮流。现在的学生,衣着打扮越来越丰富靓丽,而心灵精神却越来越干枯苍白。

此外,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绝大多数学生认为,与其在上面花费无谓的时间和精力,倒不如多做几道理化习题见效快。况且,名著知识的考查也是有限的,翻翻名句集锦、名著速度之类的教辅书就足够了。

名著阅读,在提高中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泛阅读名著,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储备、人文修养和价值观念等得到有效提升,使他们获得关于历史和现实、社会与人生、自然及精神的体悟。永恒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经典名著)就可以做到”。[5]名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因此,重申中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已成为必需。积极引导中学生向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回望,叩问悠远的历史文化精神,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名著提高语文素质,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紧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5

一、巧用教材,悬念激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著的节选,这些节选就是一把把开启名著阅读兴趣的钥匙。比如我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我以这样方式导入:“七百年前,在一处名叫黄泥岗的松树林里,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抢劫诈骗案。其涉案金额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作案手段之奇堪称一时之绝。然而七百年过去了,当初的主谋依然还得到人们的称颂,参与的案犯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今天我们把这件案子再翻出来,拿到阳光下,看个明白。这究竟是为什么?”把故事转换成案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用破案的方式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接着抓住一个“智”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同学们,这么高明的作案手段,可见其“智”不小,所以课题名为“智取生辰纲”。那么,作案人‘智“在何处呢?被劫人是否无“智”呢?下面我们来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一连串的设问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借用媒体,营造氛围

现代社会,各种媒体传播着大量的信息,有许多是可以被语文教学所利用的新型资源,如果能充分地利用,就能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采用了播放《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的形式导入课题,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三、家校联手,课外积累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利用这个资源,与家长联手,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大有裨益的。当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到书店精心挑选书籍的时候,在墨香四溢的环境中,徜徉在《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的美妙天地中,与吴承恩、施耐庵、曹雪芹、罗贯中亲切交谈,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欲罢不能;因此,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促M孩子的心灵、人格和情感正常地发展。家校合作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数量显著提高,而量的积累必然带来质的飞跃。

四、班级阅读,交流骈进

教师应该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磨练他们的阅读意志,激发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实现名著的“悦读”。 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我要求学生学期始每人上交一本名著充实班级书香园地,这样每位学生就可以读到几十本名著。每周进行一次名著阅读心得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活动设计可以是进行专题性读书活动:如“走近孔子”、“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向你推荐我喜欢的名著”等,专题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读书、查阅资料、积累,最后,全班交流读书成果;也可以是组织专题的名著阅读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涉及作家、作品、人物、情节及按情节猜人物等题目内容;还可以是写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读书视野,使学生在交流中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想。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为了让他们一直保持这种兴趣,我还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1、扩大阅读量。阅读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超越自身经验局限,体验更多的美与智慧的精彩和丰富。这不仅能增长见识,提高素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在以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增强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阅读时间,使学生一直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加强信息交流和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如时事新闻、科技发展、重大活动、身边变化等,经常就这方面内容进行交流。同时,要注意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孩子多读古典名著。

(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

利用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时,符合时宜的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课堂里应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讲得太精彩了,一定看过很多名著”不错,你比刚才进步多了“你的观点与众不同,肯定读过很多书”“你真的很有创造性,连老师也没想到,你一定在课外书中吸取了很多的精华”……真诚的赞美,细心的呵护会进一步促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闪耀,使学生的口中不断飞出鲜活的富有灵性和创造性的语句,他们在课堂中找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后,会更有激情地投入到名著的阅读中去。

(三)将名著阅读与学生成长教育紧密结合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至关重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会让他们做出超出常人的行为,而我国现阶段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又很薄弱,尤其是初中学生,正是青少年时期的黄金阶段,法制教育尤为重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延伸对学生的成长教育,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我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又一次进行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学中我利用前面把故事转化成案件的模式设置这样的导语:“前面我们讲到,涉案主谋和他的同伙七百年的今天还是人们心中的英雄,现在同学们明白了吧,晁盖等人“智取”了生辰纲,真是大快人心,同学们,如果在今天,你们赞成他们的做法吗?(赞成的和不赞成的罗列自己的理由,充分辩论,在辩论中让思维碰撞出火花。)”通过辩论,让学生了解在现今的法治社会应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共携手,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荡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非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探究才能让“兴趣”这颗种子深深地扎在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篇6

二、活动目的

1、坚持长期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逐步形成钱清镇中学良好的阅读氛围和阅读传统,共同创建一个充满书香与花香、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

2、以读书活动为载体,组织*容丰富、数量充实,并取好富有特色的名称,选好图书管理员,健全班级图书管理制度。

4、发放《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详见附件。

(二)、活动实施阶段:(3月19日—4月上旬)

以语文课、综合实践课为阵地,以班主任为主导,语文教师协助,以学生为主体,掀起学生热爱读书的热潮。具体评比项目:

1、开展“与名人牵手”为内容的手抄报比赛。每班选出1份优秀手抄报,要求8k铅画纸,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学校经评选后获奖作品在宣传窗展示。

(备选名人:鲁迅、冰心、朱自清、胡适、郭沫若、牛汉、巴金、沈从文、汪曾祺、萧乾、琦君、冯骥才、林海音、端木蕻良、丰子恺、王安石、王维、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范仲淹、欧阳修、茨威格、海伦凯勒、高尔基、安徒生等)

2、读书征文比赛。每班选送2篇,每篇字数600字左右。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文章主题:紧扣读书精神、读书方法、读书风貌、读书心得等,重点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购书或借书的小故事,回顾读书对自己*成长的影响,介绍在自己人生失落期间点亮你理想明灯的好书名著。以“我和书的故事”为话题,自拟文题,要求内容必须是自己的亲身感受。

3、“我

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每班选出5句。要求打印稿。班级、姓名统一写在标题下面。3.31由年段汇总统一交教务处。

向全体学生公开征集自己的读书名言。读书名言范围指关于读书方面的用于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可以是自己喜欢的名人名句、古典名著的名句名段、自己制定的激励自己的话语等,经学校评比挑选后将用于展示。

4、“好书共读”活动。(3.22——)。

5、现场作文竞赛(初一、初二年段 第五周,3月17日)

6、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第7周)

(三)、评比表彰阶段:(4月上旬)

1、评比各类单项奖和校级“读书之星” ,学校表彰。

2、读书节活动成果展示。 钱清镇中学教务处

2011年3月17日

附:《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浙江少儿 第4届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 初中卷

浙江文艺 99个成功育心的经典故事(王菘舟 著)

浙江文艺 特别的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代表作)

浙江文艺 父亲的荣耀(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母亲的城堡(法国20世纪伟大作家的经典自传小说)

浙江文艺 传记馆:林肯传

浙江教育 天气与气候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地球上的水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教育 天文学 / 科学探索者丛书

浙江文艺 地球的故事 /【美】房龙 著 陈瘦石 胡澱咸 译

浙江文艺 热爱生命 /【美】杰克•伦敦 著

浙江文艺 猎人笔记 /【俄】屠格涅夫 著 力冈 译

浙江文艺 百万英镑 /【美】马克•吐温 著

浙江文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浙江文艺 海底两万里 /【法】儒勒•凡尔纳 著

浙江文艺 名人传 /【法】罗曼•罗兰 著 陈筱卿 译

浙江文艺

童 年 /【俄】高尔基 著 木雷 译

浙江文艺 繁星•春水——冰心诗选

浙江文艺 荷塘月色——朱自清散文

浙江文艺 培根随笔 /【英】弗兰西斯•培根 著 徐朴 译

浙江文艺 骆驼祥子•月牙儿

浙江文艺 南方有嘉木 / 王旭烽 著

浙江文艺 季羡林散文精选

浙江文艺 林清玄散文选

浙江文艺 朝花夕拾•野草

浙江文艺 呐 喊

浙江文艺 边城 / 沈从文 著

浙江文艺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教师推荐阅读书目》

《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班主任最需要什么—中处教育家给班主任最有价值的建议》

《教师教育转型研究》,钟秉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走向新师德》,檀传宝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学习:为人的发展》,郑太年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出版

《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途径》,徐斌艳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教育十大基本问题》,金忠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育寻根丛书: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林高明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

《教师一定要知道的99个健康细节》,祝墡珠、陈兴杰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

《怎样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美]杰弗里•科特勒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

篇7

经典名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人不断地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选取适合学生的名著来阅读,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阅读活动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刚开始阅读课外长篇名著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心,不细心,此时教师应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既浪漫又危险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要想扭转危机,就要补足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作品能引导他的人品方向,阅读名著经典作品,使人成年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

三、阅读分阶段

阅读初期,使学生对名著有深厚的兴趣,同时,加强古典文学熏陶,引进阅读大门,组织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庄子心得》。在学生激情满满之时,开展名著讨论课,让学生得到道德、理智和美感的升华。

阅读中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跟进阅读方法介绍,关于《文章阅读的速读、跳读、精读和浏览》、《文章的凤头、猪肚和豹尾》、《文章的细节》、《人物形象在名著中》等讲座,给学生在阅读方面加以辅导。

阅读后期学生已大量的名著,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此时在阅读风气热烈的情况下,再向学生推荐《中外文学名著典藏系列(套装共10册)》主要包括:《缘缘堂》、《城南旧事》、《纳兰词话》、《童年》、《野草》、《朝花夕拾》、《寄小读者》、《园丁集》、《骆驼祥子?二马》、《茶馆?龙须沟》,内容丰富。《城南旧事》《海底两万里》、《海狼》、《鲁滨逊流浪记》、《哈克贝里・弗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福尔摩斯探案集》、《猎人笔记》、《父与子》、《罪与罚》、《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同时组织演讲比赛和名著任务辩论赛。

四、预期效果检验

(1)全校教师达成一致看法,认为名著人人要读。全校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2)76%的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感觉到不读书步自在。

(3)感觉名著就是名著,读不完和读不下去的情况逐渐减少。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名著精品中的人物,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定要了解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不然感觉没面子。

(4)20%的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平时漠视的花鸟、虫草及周边的人物开始感兴趣并细致观察,写出比较精彩的作文。他们中的大部分开发关注生活的点滴,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

梁启超先生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说“为了不需要教”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2]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成都教育学报,2006.

[3]杨敏.《阅读教学的案例及思考》.广西教育,2007,(Z4).

篇8

一、教育智慧的意蕴

教育智慧是一种特殊智慧,即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才智。[1]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学会了教学的所有技术,但仍然不适合做教师,这是有可能的。显然,教师的培训内涵要比传授知识和技巧深得多,甚至也比教授职业道德规范深得多。成为一名教师还包括那些不能被正式传授的东西:教育智慧的最具个性色彩的体现”。[2]显然,教育智慧的形成不同于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可通过传授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而教育智慧的形成则需要个体的体验、感受、领悟与顿悟。这种体验与感悟一方面来自个体的日常生活经验与阅历,另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交流、沟通与熏陶。对于幼师生来说,由于他们是在校生,短短的几次教育见实习积累下来的教育经验是非常有限的,能接触和交流的“他人”也不多。而阅读教育名著恰恰就是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教育名著,幼师生可以和这些教育大师对话交流,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教育故事里,感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

二、教育名著价值探微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曾积累起了一些卓越的教育智慧,他们穿越历史的重重烟云而光辉不减。教育名著独特的育人价值在于其饱含的思想 “原创性”与“深邃性”,对于其作者而言,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声音,是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阐发,是一定历史时期内的集大成之作。教育现实的改进与提升需要我们不断地返回经典,去吸收与借鉴前人的思想与智慧,教育理论之所以愈加灿烂多彩,教育实践之所以更加有生机活力,正是因为建立在这种对前人教育智慧的不断反思、继承与超越之上。然而,有一些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深远、饱含智慧的教育经典名著却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在我们身边一直沉睡,需要我们去发现、唤醒,使其在我们的思想与智慧中重新焕发出生机。这些经典名著有的尽管离我们的时代,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很遥远,但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每一部名著都是从不同的方面来探索教育的本质。正如有些学者所说:“当较深入地研读教育思想家的作品之后,发现几乎所有现在我们深觉困惑的问题,都早已为以前的教育思想家讨论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发表意见之前,如能知悉先人的主张,则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在与杰出教育思想家神交之时,可能冒出智慧的火花,对于敏锐思考,效用甚大。”[3]

三、教育名著培养幼师生教育智慧的可能路径

(一)名著阅读需要指导和培训

有学者专门对师范类的院校做过调查,发现这些准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有娱乐化的倾向,阅读多以休闲为目的,对教育名著的阅读更是少得可怜,阅读起来也很盲目。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师范生缺少专门的课程和教师来进行阅读指导。早在1944年,美国开始出现以阅读古典名著和名著讨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名著运动(GreatBooks Movement),后来发展为享誉世界的“青少年名著计划”。阿德勒为推动计划开展,曾走遍全国,指导各地学生的“名著阅读研讨会”,并出版专著《如何阅读一本书》来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

因此,幼师生的教育名著阅读不仅仅是课外自由阅读,而应是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的有效阅读。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教育名著导读课程,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复制名著的教育思想和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导读,推动学生提问、倾听、讨论的技巧,在与同学、教师、名著作者的思想对话过程中,学会自己去理解、感悟名著的内涵,培养教师教育智慧。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不但掌握了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而且掌握了将来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幼儿进行早期阅读的技能和技巧。

(二)开发和选择“名著资源”

世界文明源远流长,无论是中国的《学记》、《论语》,还是西方的《理想国》、《雄辩术原理》,都是教育中的经典。在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留下了很多名著,阅读它们对我们有着“普遍的、永恒的”借鉴价值。看一个伟大的人是怎样面对问题,看一个伟大的心灵是怎样思考问题,必将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教育教学”这一职业、这一事业。

但是,对于幼师生来说,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而又收获最多?这就需要对众多的教育名著进行选择。首先,选择的名著必须能激发准教师的阅读兴趣,能够通过阅读不断唤起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职业情趣,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刻地感悟到教育的真谛,并愿意把教育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其次,选择的名著应适合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在阅读中提出一些真正的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讨论、质疑、解惑,幼师生的教育智慧不断生成。最后,选择的名著以学前教育方面为主,毕竟他们将来是要做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

名著阅读不仅仅是私人化的自我阅读,教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我在近两年的教学生涯中,一直尝试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例如,每次课前用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好书推荐”演讲;每月举行一次读书感悟交流活动;两个月举行一次读书报告演讲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学术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有了交流、讨论、磋商的机会和平台,极大地激发了读书热情。

此外,还可以根据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把4月份定为学校的读书月,开展全校性质的读书活动。例如,根据借阅名著情况,可以评选教育名著阅读之星;开展名著阅读感悟征文比赛;开设“百家讲坛”,进行名著欣赏与导读等活动。这些活动让整个校园弥漫着书香气息,让学生时刻地行走在教育名著的氛围中。

拥有教育智慧是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教育智慧的形成离不开个人丰厚的文化涵养与底蕴。阅读教育名著是启迪、提升个人教育智慧的一种重要方式。幼师教育对幼师一生的专业发展奠基,其核心理应在教育智慧的培养与启迪上,当然,这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整体人文环境的创造上着力。阅读经典与关注现实是培养教师教育智慧的两个方面,在重视学生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让学生走近经典名著、走近教育大师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熊川武,江玲.理解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46.

篇9

2、《陶行知教育读本》

3、《叶圣陶教育读本》

4、《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5、《爱弥尔》

6、《给教师的建议》

7、《活教育与死教育》(陈鹤琴教育读本)

8、《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9、《教育过程最优化》

10、《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11、《图说中外教育史》

12、《教育——财富蕴藏与其中》

13、《素质教育学习提要》(教育部编写)

14、《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15、《向孩子学习》

16、《爱心与教育》

17、《教育的奇迹》(主编朱永新)

18、《第五项修炼》

19、《写给你——亲爱的老师》(《中小学教师读本》)(自编)

20、《名人的教学生涯》(自编)

21、《泛舟诲海》

22、《新教育理念》(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3、《爱心育人》(斯霞)

24、《有效的管理者》(杜拉克)

25、《我的教育思想》(于光远)

26、《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27、《教育和美好的生活》

28、《帕夫雷什中学》

29、《3分是怎样消失的》

30、《终身教育引论》(朗格朗,法国成人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积极倡导者和理论奠基者)

31、《教育的经济价值》

32、《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33、《科学家论教育》

34、《回答未来的挑战》

35、《青浦教育实验》

36、《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燕国材等)

37、《成功智力》(斯腾伯格)

38、《教育诗》

39、《大教育论》

40、《教育漫话》

41、《普通教育学》

42、《审美教育书简》

43、《教育论》

44、《科学与教育》

45、《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46、《民主与教育》

47、《教育理想与信念》(肖川)

48、《中国当代教育随笔选》(自编)

49、《情境教育》(李吉林)

50、《顺生论》

51、《中国教育名著读本》

52、《中国教育思想史》

53、《外国教育思想史》

54、《现代教育学基础》

55、《西方教育名著读本》

56、《学习理论》

57、《教育研究方法》

58、《中外教育实验》(自编)

59、《有效教学模式》

60、《儿童发展》

61、《德育新论》

62、《现代教育管理》

63、《现代心理学原理》

64、《教育心理学》

65、《早期教育与天才》

66、《学校心理咨询》

67、《教育与综合国力》

6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必读》

69、《教育与心理测量》

70、《中国教育家评传》

71、《外国教育家评传》

72、《中国著名教师访谈录》(自编)

73、《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74、《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75、《中外教育小说选》

76、《中国教师读本》

77、《中国校长读本》

78、《中国班主任读本》

79、《科学技术前沿》(宋健)

80、《中外教育诗歌读本》

81、《中外教育故事读本》

82、《中外教育散文读本》

83、《中外教育格言读本》

84、《中外教育漫画读本》

85、《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毛蓓蕾)

86、《中小学精彩

教育教学设计大全》(建议编写这本书)87、《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88、《教室的革命》与《到教室里找什么》(美国)

89、《中国著名教育家讲演录》(自编,福建教育出版社)

90、《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儿童的100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9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

92、《明日之学校》(杜威著,王承绪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93、《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布鲁克莫尔德等著,罗静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注:研究表明,讨论式教学最早是由中国提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编一本中国的讨论学)

94、《课程改革读本》(自编)

95、《教科研手册》(自编)

96、《学校,别听学校的》(德国,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江苏人民出版社,注:此书为德国中小学必读书)

97、《班集体建设与学生个性发展》(苏联,维果茨基,广东教育出版社)

篇10

“名著导读”作为初中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教学,越来越被大家关注。越来越多的家长经常为孩子购买名著,供孩子学习、阅读。教师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列出适合孩子阅读的名著清单,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丰富孩子的知识。

但是“名著导读”教学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存在一定的教学漏洞。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名著导读”教学进行透彻的分析。

一、“名著导读”教学的意义

能引起大家共鸣的就是“名著导读”教学是配合语文教学开展的,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延伸的一部分;“名著导读”也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名著导读”的具体意义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课外知识,陶冶孩子情操。多读书、好读书,这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有一定好处的。积极汲取各个方面的知识,无疑是对孩子最大的帮助。书是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名智者交流。书中渗透出的智慧,是营养最丰富的餐点。在学习之余,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转换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在另一个知识的海洋里快乐的遨游。

2.拓宽思路,学习精神。不同的名著,给孩子的孩子教育也不是一个方面的。通过阅读名著,能让孩子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不仅是在课外知识上,在情感上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比如《西游记》,让孩子学习到得是坚持,也会让孩子懂得学习的历程也是如此。《童年》使孩子明白现在生活的幸福,与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相比,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该值得珍惜。不同的名著写作角度是不同的,既丰富了孩子的思路,又让孩子学习到了内在的精神。

3.提高写作能力。书读的多,对文字就有了感受力,提高了文学素养,也提高了表达能力。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一个头两个大,不知从何下手,没有东西可写,又或者写出的文章没有重点,平淡如水。但是作为学生,提高了书籍的阅读量,增加名著阅读时间,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名著的魅力。对于字词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优美词汇的运用,以及写作方法的运用,都会有更深层次的体会和领悟。在自己写作方面也就形成了积累。所以名著的阅读能够培养孩子的语感,提高孩子的感受力。

4.更好的了解自己。一本好的书籍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它赠与你的礼物也是不一样的。之所以说一本名著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因为一本名著,你可以无数次的阅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让你有新的发现,能更好的认识内心深处的自己。名著是一盘美食,要你细细品尝;名著是一杯牛奶,赠与你独特的芳香;名著更是最好的心灵导师,让你发现不同的自己。

二、“名著导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名著的好处多多,随着教育的改革,“名著导读”教学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只有对于教学现状作出透彻的分析,才能让“名著导读”教学的意义得到更好的发挥,“名著导读”教学才能协助孩子更好的发展。

1.只有口号,没有落实。由于“名著导读”教学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很多学校只是在表面响应这个号召,并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学校对“名著导读”教学有设置课程或作出安排,但是并没有重视起来。或者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名著导读”教学的重要性,认为这门课程的安排会影响其他课程的时间,没有脱离“应试教学”的模式。

“名著导读”教学是跟着素质教育的步伐,在新课改之后提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为了让教育教学更完善,跟上时代的步伐,“名著导读”教学的提出是要落到实处的。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并且可阶段性的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更促进对于名著精神性的吸收与体会。

2.“名著导读”教学被传统化。许多教育工作者都为语文教学增加名著阅读这一改革举双手称赞。但是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名著阅读教学的反响并不是很乐观。现在的语文试卷以及各种辅导练习册都出现了有关名著阅读的题目,跟随着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文教师把名著阅读给模式化了。说到底依然受到“应试教学”的影响,不是让学生自己体会名著的奥妙,而是教师把名著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分析了,都描写了什么,从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模式化的教学再一次的禁锢了孩子的思想,教师把自己的东西传授给孩子,孩子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对于名著,孩子没有自己的领会,更没有体会到名著的奥妙。

3.没有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对于“名著导读”教学的改革,有些学校确实是响应了这个号召,也对于不同年级的孩子推荐了适合的课外名著。但是对于阅读并没有进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部分家长也没有深刻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孩子想看就看,不想看就将书放置一边,不予理睬。

大家都知道,对于学习的知识都要经常性的复习和总结,时间过长,就会产生遗忘的现象。对于名著的阅读也是这样,时间安排的不合理,阅读时间间隔过长,会影响孩子对这本书的理解,为了应付完成任务,随便看看就结束了。一本书看完,和没看过一样,这就失去了名著阅读的意义。

4.“名著导读”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放假的时候,都会收到教师发的“孩子假期阅读名著推荐表”,并且让孩子写读后感。从表面上看,名著教学是在进行,而且教师也做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仔细想一下,只是把作业布置给孩子,孩子(下转第93页)(上接第61页)理解吗?孩子时常会发出疑问:怎么写呢?孩子不会写,不理解。同时名著的字数较多,孩子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确实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这样做没有从根本起到任何作用,只是走了一个形式。给孩子增加了负担,还没起到一定的作用,到最后,一无所获。

三、采取可行对策,改变现状

对于“名著导读”教学出现的问题,是不容大家忽视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下来就谈谈针对于名著教学现状,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

1.将“名著导读”教学落到实处。相应教学口号是大家积极参与的第一步,要想使名著阅读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要将教学进行到底,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在教学模式上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比如让“名著导读”真正的走进课堂,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在每节课安排出具体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的培养,比如对阅读方法、阅读时间的安排,以及阅读的课上交流等等。名著的阅读,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体会人文修养以及文化的内在精神,所以将阅读名著的教学落到实处,是教学的必经之路。

2.教师要做学生的带领者。由于“名著导读”教学是新课改的一部分,所以会有很多教师之前没有重视这个问题,自己对名著的了解并没有多少,所以在孩子的教学上,也是没有正确对待。教给孩子的是根据考试要求,对名著当中考的几率比较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孩子考试过关。

作为教师来讲,各个方面都应该是孩子的榜样,要想使孩子做的更优秀,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只有自己真的在相应的高度,孩子才会以老师做榜样,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教授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一本名著的字数非常之多,现在的孩子更容易吸收的是快餐文化,所以这样的一本名著放到孩子面前,难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什么事情都讲究方法,这样会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要想使孩子正确看待名著,就要教授他们正确的阅读方式。这样既会减轻他们的压力,让孩子乐在其中;还让孩子学会了不同的文章,可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合理这两个字非常重要,时间运用的合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反之,不但给自己添加负担,更觉得身心疲惫。要使“名著导读”起到根本的作用,就要让学生合理安排阅读名著的时间,不是时断时续的。只有合理安排时间,学生才能真正的走进名著的美妙世界,对名著的理解才会越来越深,对名著的精神文化和人文精神都有一个高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5.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初中生正处于阅读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教师的正确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正确指导,能让孩子走出误区,理解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读”并不只是简单的用嘴发出声音,而是要和大脑的运转是同时的,“读”并“思考着”。让孩子告别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他们只有得到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

名著是人们的精神食粮,作为教授学生“种植”方法的教师肩负着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学生只有自己学会“种植”,才能让孩子收获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这就要求教师告别“应试教育”,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引导学生,才能让“名著导读”教育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篇11

评定有依据 取向有标准

书总是多得读不胜读。多少世纪以来,书籍的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名著佳作让人目不暇接。但事实上,经典名著为数很少,你可为此而感到庆幸。

那么,评定名著的标准是什么?我指导学生评定的依据是:第一,名著占有读者群。它们不是一两年的畅销,而是经久不衰。第二,名著与时俱进。名著是真正用生命体验与理解写作的书,绝不会因思潮的改变或学说与见解的风向而过时,是今日世界上最强大的文明力量。在历史的各个时代,人类的基本问题都是相同的。凡是读过培根和蒙田论文集的人,都不难发现,人们都在不懈地探索幸福和公正,美德和真理,甚至连其永恒性和变化性也在探索之中。第三,名著隽永耐读。如果读法得当,你就会感到开卷有益。名著一页上的思想内容多于许多书籍的整本内容,这就是一部名著可以反复阅读,每读必有所获的道理。第四,名著可雅俗共赏,理解深浅程度不同,见仁见智,注释各异。明显的例子有《三国演义》《鲁滨孙飘流记》和《奥德赛》等。青少年虽不能领略书中深为大人喜爱的优美文笔和深刻含义,但读起来同样津津有味。第五,名著最有启发教益。像思想文化著作《论语》等,其本身就承载着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作者塑造和净化心灵。

阅读垫基础 名著成名师

如何让学生喜欢名著,如何让名著成为学生学语文的“本钱”,为今后的学习“垫底”,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力图让名著真正成为学生的名师。

(一)让学生对名著有兴趣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读名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增高,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消遣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文学名著就是其中的一类。

其次,给学生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比如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冰心的文章和诗,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冰心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黑塞,其阅读生涯则是从《鲁滨孙漂流记》开始的。他经常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一摞摞的书都被他啃了下来……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对名著产生兴趣。

(二)让学生读名著有发现

名著营养丰富,读一遍往往吸收得很少,因而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发现。即使是认为已经读透的书,放上一段时间仍然可以再翻,再品出新的东西。有些书可能看不懂,但是还是要坚持读下去,因为也许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会突然领悟了。

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课堂上讲述的是通过学习场所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可再启示学生,为什么用“百”和“三”来衬托学习场所?学生发现:原来作者是借“百”来暗喻人生的社会教育,借“三”来暗喻人生的学校教育。说明学校教育只占“三”,相对于整个人生“百”来说是很短暂的,要珍惜学校的学习机会。

在学生有发现的阅读中,教师要和学生一样,一遍一遍地阅读,并在书中作评点,随时和学生交流心得。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自己也会在反复阅读中不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三)让学生学名著去写作

我认为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方法是多读书、读好书。“必尽读天下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成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都说明,书读得多了,用起来才得心应手,这叫“厚积薄发”。“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话形象地指出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在每读完一部作品后,可就其最突出的方面让学生模仿写作。《骆驼祥子》的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作文课上,可选择一方面或两方面来练习。如学生作文《风雨中,那片绿叶》就是模仿祥子在狂风中拉车一节而写的:“……一阵风吹过,绿叶急速地打着转,然后摇摇头又伸直了。雨点落下来打在它的身上,将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阵急雨过后却又挺起了腰……终于又是一阵风夹着雨扫过来,树枝被摇得猛烈颤抖。而那绿叶却死死地抓住树枝奋力向上挣扎着,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在呐喊,在争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文章描写细腻,赞颂了虽然没有见到彩虹,但却经历了风雨的绿叶。这样的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而每一次练习的成功,更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篇12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时代本身的发展,终身学习观已成为个体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主要途径是教师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读书、思考。

的确,教师的教育生命中不可或缺书籍的滋养,读书是提高教师教育技能技巧的关键措施。但目前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本身都是从应试教育中走过来的,师范教育又没有过系统的滋养,阅读书籍相当有限。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的繁忙和身心的疲劳,他们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具有阅读习惯的教师,大多选择了功利性的阅读:即只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从教学来看,技巧当然是重要的,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就没有教育的智慧,这便是把功利性阅读降格为庸俗的实用主义阅读了,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因而教师当前急需要的是超越性的阅读。超越性的阅读就是主张教师直接去读这些方面的经典原著。

对于教师来说,只有这种超越性的阅读,才能在经典名著中分享前人思想学术成就,积淀底蕴,丰富学养,让自己的内心鲜活,文化气质油然而生,也才能把汲取的知识转化为教育永久的动力,从而达到教育的自然之“道”的最高境界。

中学历史教师的经典名著阅读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阅读中外史学名著和史学理论著作,深化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专业能力;二是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教育学家的经典名著,开阔教育的视野,理解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的规律;三是阅读中外思想史上有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学者在文学、哲学、艺术等领域的人文经典,构建多元的人文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便于在历史研究与教学中,真正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新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创新性学习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者。如何做一名成功的引导者?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具备学科研究能力的创新者。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教师一直把一味地研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讲透教学内容视为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教师潜生的是保守、不求发展的惰性,鼓励和培养读者的好奇之心,求知之欲望,阅读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不但可以提高素养,而且从中可以学到提出问题、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因此,研读一本经典名著,就犹如给自己的思想找到一块基石,立足于这块基石就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大厦。这便好似站在巨人的肩上,以他们为思想榜样,学着以他们的眼光和视角来看待问题,观察世界,而这种视角也正是理性的创造性思维的真正动力。教师的这种创新性思维,有利于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宏观启迪的实施。

三、课程建设与开发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仅是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教师对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力的主体性作用的有效发挥,有赖于教师自身学科知识的深厚底蕴和学科研究的理论素养。

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教学反思却必须借助于理论的指导,才能正确地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案。也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学反思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阅读一些历史学科和教育理论类的名家名著,从中感受其广阔缤纷的理论世界。认真地阅读,就是与这些名家们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思想对话,体味他们缜密的理论思维过程,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和理论修养,同时又能在这些理论的启迪下。孵化出新的课程思想,组合出新的教育观念,嫁接出新的课程策略。

四、阅读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13

一、读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形成、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然而,当前的阅读教学正潜伏着危机――人们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的重视程度正在急剧下降。国外的母语教育非常重视经典的阅读,并在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当前的教育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典与创新的关系。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均证明:不管学习何种语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经典阅读,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概莫能外。

经典作品犹如一棵棵大树,繁盛的枝叶过滤着浮躁、平庸、虚无的沙尘,深茂的根系汲取着宏大、高尚、开阔的精神营养。让学生认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让这些作品所展现的崇高境界,帮助孩子抵抗丑恶与残暴,改造贫乏和平庸,远离虚无和轻浮,同时也获得对于古典美、现代美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地去提升自我,创造世界。

首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词。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教师可结合古诗教学,适时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所学古诗有关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能帮助理解,又扩大了古诗词的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

其次,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阅读经典名著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语文新课标“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我们看到一长串书名。每一个被这些经典作品滋养过身心的人都会相信,这些书名的背后,是一座座宝藏,藏在其中的宝物融汇了成百上千年的岁月,依旧熠熠闪光、璀璨夺目。

引导孩子喜欢阅读经典名著,不是布置读书任务或者宣传阅读经典名著的好处就能做到的,需要在日常的师生交往中进行感染与熏陶。一要创设读好书的氛围,通过和学生的交谈,让学生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质兼美的书籍,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荣誉感。二要让学生感到读书实实在在的好处,如发现学生在答问或作文中引用了课外阅读的知识,就要及时表扬,还可以对读书已成自觉的同学进行隆重的表彰。

二、为什么要让学生读经典名著

为什么要让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呢?呢?《诗》云:“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经典是千百年来先人生活经验和生命智慧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解决的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最根本、最普遍的问题,而杂书解决的则是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中细枝末节、具体零散的问题。所以,读经典可以使人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源,并解决人生根本的、普遍的问题,帮助人树立信仰理念,引导人明辨是非,确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杂书则只能给人提供工具性、技艺型的帮助。两相权衡,孰重孰轻,判若分明。所以说,生活之树常青,经典之树就常青;而经典之树之所以常青,就在人们愈读经典,愈能感觉到经典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魅力。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名著何以成为名著?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经过了岁月的刷洗,经过了不断的误读和矫正,已经具有了闪亮的金属内质和公认的权威性、知名度。无论创作的艺术手法,作品内容的丰富典型,作品思想的深刻博大上,它们都具有无可批驳的地位。因此,我们不仅要读古典文学名著,也要读现当代的文学名著;不仅要读中国的文学名著,也要读国外的名篇佳作。中学生阅读文学名著,限于兴趣、耐性、接受力,往往会遇到一种阅读屏障,越过这一层,海阔天空;若不能突破,便觉索然无味,勉强应付三两页便丢弃一旁。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突破这层障碍――主要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上下工夫――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学殿堂阅读实践。

2004年,因当代大儒蒋庆选编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而引发的“读经问题大讨论”和“儿童读经运动”曾火热一时。这两年,因为国学热、国服热、中国传统节日热等话题和运动的火爆,使得读经问题很少为人注意。

有媒体报道,北大、清华等二十多所知名高校的学生社团曾经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呼吁晨读中国传统经典:“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而且,这个倡议还得到了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九位著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说明,读经典名著,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内容中刻不容缓的文化任务。

依上而言,中学生读经典名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与振兴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三、怎么读

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要求学生只看与教学和考试有关的内容,与考试无关的课外阅读,包括阅读经典名著和古典诗词,往往会被认为无关紧要,或者不务正业。即使学校不留作业,很多家长也想方设法加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使得学生只能在教材中转来转去,鲜有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所以,学生没有时间去阅读经典名著。

如果说学校是阻碍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外在因素,那么内在因素则是学生在纷繁芜杂的信息包围下对娱乐的本能追求。现在网络和图书市场上卡通片、漫画书品目繁多,几乎达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不仅国内大量出版,也从国外大量引进,每年增幅极大。这些出版物符合孩子的阅读口味,题材丰富多样,内容生动有趣,而古典名著从文字来说相对晦涩,所叙述的都是比较久远、相对陌生的故事,学生不感兴趣、不喜欢阅读也不足为奇。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和有些人不喜欢国粹京剧,宁愿看电影电视剧一样,阅读名著也不应该硬性要求,那样不仅起不到推动阅读的效果,反而让学生更加厌烦。学校和家长从素质教育角度提倡、鼓励学生阅读是正确的、应该的,但关键要让学生自发去阅读,自己去感悟。只有学生意识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在阅读中获得了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不由自主地去分析、去思考名著里的人物和故事,名著才能发挥出名著的作用。

经典名著阅读教学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的阅读体验。对学生而言,教师的阅读体验有可能比其他各种解说都更能有冲击力,更有借鉴价值。教师对经典作品的敬重以及阅读感悟,有可能影响学生的终生阅读。现在许多老师由于各种原因,对经典名著的理解还不够深、不够透,以模棱两可的认识去指导学生阅读经典,结果只能使学生更看不懂名著或者不能准确把握名著的内在含义,现实中误读名著的现象并非没有。因此,让老师们自己首先爱上名著,深刻阅读和感悟名著,是当前推动经典阅读的重要一环。陶行知、朱自清、钱穆等教育家以其博学多识引领许多学生走上文学之路,很值得今天的老师学习。而且,这种积极的引领,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扩大,也促进了其品格成长和文化认同。

浏览当下的图书市场,刨除与经典名著有关的延伸阅读,仅四大名著就有各种各样的点评本、图说本、缩编本等,真的可以用眼花缭乱来形容。2003年,一本《水煮三国》在图书市场呼风唤雨,据传销量创造了了100万册的神话。最近几年,对四大名著的各种“解读”蜂拥而起,《解码西游记》、《唐僧传》、《白晶晶传》、《沙僧日记》、《大话红楼》等持续吸引着读者眼球,其中不少作品还出自名家名师之手。

此种“解读”是否会对学生造成误导?经典名著到底应该怎样解读?经典是经历史长河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承载着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具有超时空的永恒性,但对经典的理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网络时代加快了经典名著的传播速度,同时网络的多元价值特点又赋予名著不同于传统的新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谁去解读,不管怎样解读,只要这种解读不是以远离经典、放弃文化思考为代价,体现了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就应该予以肯定。

对于热衷追求新鲜、刺激的青少年来说,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的东西,热衷于对名著的另类解读,这就是为什么《水煮三国》等书受到热烈的欢迎的真实原因。中小学生让古人行现代人之事、说流行语言,与其说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鲜活的看待名著的视角,说明这部分学生在看名著,而且有自己的理解,这是值得欣慰、值得鼓励的事情。这样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