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庭礼仪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们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它有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家庭是从群居杂交关系的原始状态中发展而来的,其最初阶段是血缘家庭,它按辈份区分血缘婚姻,以群婚制为基础,这血缘家庭是原始人群向氏族共同体过渡的重要环节。然后发展到对偶家庭,这是成为配偶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同居现象,还不是十分牢固的家庭形式。从对偶家庭中产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是为适应生产进一步发展、要求形成各自独立的经济单位的情况下建立的。在私有制的阶级社会中,对在经济上或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的人来说,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实质上是建立在男性对女性的支配和奴役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制和男性的多妻生活是这种家庭的补充。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同整个社会的联系十分密切,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门。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能制约、渗透、影响各个家庭的存在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但是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它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如果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健康的、稳定的,对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就能起到促进和稳定作用。反之,家庭的存在和发展是不稳定的,不健康的,甚至遭到破坏,那么,对社会生活和发展就会起破坏作用。
家庭是具有多功能的小型社会群体。一般来说,家庭具有生产、消费、抚育和赡养、教育、社会交往等各种功能。家庭的生产功能是指在个体经济存在前提下,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的,这样的个体家庭具有生产功能。家庭的消费功能是家庭也是一个消费单位,生活资料的消费,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家庭抚育和赡养功能,是指人口的再生产,是任何其他社会组织形式不能代替的,家庭成员有抚育子女和赡养父母的义务。家庭的教育功能是指家庭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除学校来承担教育任务外,家庭是教育后代的重要阵地。家庭的社会交往功能,是指作为一个家庭,必然存在着家庭成员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个家庭,每天都离不开对于这些关系的处理。:
篇2
礼仪有象征的意义,而日常的其他事物则没有。父母离家前亲吻孩子是礼仪,而刷牙则不是,父母的亲吻在说:我爱你,我会想你的,即使当我们分开时。
当有目的地去做时,这类活动可以继续作为家人寻求感情沟通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经历生活变故时,某些礼仪能帮助我们处理情感。
对于年幼的孩子,常难以适应由一天中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礼仪能帮助他们排除困难。对于青少年,礼仪能在他们的生长发育期充当他们的精神寄托。对于所有年龄层次的年轻人,礼仪可以被用来传输家庭的价值观和归属感。家庭礼仪代代传
如果能稳定下来一些固定的礼仪,比如定期带孩子给外公外婆祝寿等,能够给孩子传达一种好的生活观念,礼仪也很容易遗传下来。很多时候,你所坚持的礼仪,来自于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式,而你的礼仪则可能成为孩子长大后的家庭仪式。
赵家路有一对双胞胎儿子,一家四口,夫妻关系没有吵过架,一年里偶尔会有小小的不快,仅此而已。“说到这些你应该能够从我的表情里读到对家庭的满意幸福”。言谈间我从她的表情里读到由心而发的满足和幸福。她说今天自己经营家庭的理念根源于父母的所言所行。每年赵家路的母亲过生日的时候,老人家会对儿女们说,“你们别给我过生日,我生日我得去孝敬你姥姥。”所谓儿生日,母难日,每年老人的生日都是她去孝敬自己母亲的时候。
当这种固定的礼仪带着“孝敬”的深意传达给孩子时,一种好的生活观念也一并遗传下来。母亲所坚持的礼仪,也成为了赵家路的家庭仪式,只是形式有所变化。“母亲的做法给我们形成了一种认识,等到我们的生日一定是孝敬我母亲的时候,我们孩子的生日也是感谢我们的时候。”而今天很多孩子过生日,孩子向父母索取各种东西,生日变成索取,背离了生日的根本。所以,当赵家路的一对双生子3岁时,他们刚刚学会说话时,母亲就在他们生日那天固定下来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她说:“儿子,妈妈在生日的时候教你们一段话,在生日的时候希望你们说给妈妈听,妈妈今天是我们的生日,3年前却是您非常痛苦的日子,感谢妈妈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把我们养大,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话在对于3岁的孩子显然并不明白其含义,但赵家路一定要教。3岁开始,4岁、5岁、6岁,从当初什么都不懂,到现在略微理解其含义,可能将来会变成发自内心的言语,赵家路将孝的种子通过礼仪的形式种在孩子们的心里,她的目的很简单,不是向孩子索取什么,而是培养其孝心。
“因为一个人真正建功立业,孝始于事亲,终于事君,最终达到立身,绝不能缺少孝的根基,真正孝敬父母的人是懂得感恩的人”。作为国学礼仪的传播者,赵家路将“寓教于礼”运用在家庭经营中,子女教育中,并深感其重要。
建立和孩子的9个礼仪
人最终的港湾、回归的都是家庭,它需要我们承担一份责任。因为你就是孩子的榜样,他在你身上学到处事方式,决定他以后的发展。父母可以在一些特殊的时刻,创建一些专属于你和孩子的礼仪。
1 早晨。如果孩子要去幼儿园了,早点叫醒他,一边宝贝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地穿衣和吃早饭。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坐在桌旁,以令人鼓舞的方式谈论你们将面对新的一天。
2 告别、亲吻、拥抱、安慰孩子“爸爸妈妈很快回来”,每天都重复特别的握手或亲吻,有助于亲子之间感情上的沟通。
3 重逢。热情而充满爱意的问候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多么高兴见到他。对于幼小的孩子在几个小时的分别后又见到父母时,也需要一些过渡的时间。所以,当父母到幼儿园,而孩子还不准备跟你走,别因此而感到吃惊,让孩子在他的世界里多待几分钟,这有助于让他感到安全。
4 用餐。关掉电视,尽量让餐桌有一种平静和睦的环境。父母可以和宝贝谈当天发生的事。
5 沐浴时。沐浴时有温暖的水,芬芳的气味,这可能是年幼的孩子和父母所分享的最愉快的礼仪了。父母可在例行事务里加进歌曲或富有想象力的游戏,使这一切变得更有趣。
6 做家庭作业通过帮助孩子建立井然有序的学习礼仪,让他知道你对教育看得有多重。比如,专门指定一段时间做家庭作业,在家里挑选舒适、安静,光线好的地方让孩子每天学习。但不要守候在旁边陪孩子做作业。
7 睡前。睡前礼仪为亲子间感情沟通提供了最佳时机,因为你和孩子睡觉时不可避免要分离,所以睡前礼仪就是为这种分离而做的基础工作,用于处理因分离而产生的情感失落。所以不能性急,慢慢来。
8 当孩子生病时
篇3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家中五六个大人围着“小太阳”团团转,这样的情形非常容易滋生孩子任性、霸道的恶习,等到习惯养成自然,要想纠正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好比一棵长歪的小树苗,想让它重新站直是何其困难。因此,家长要高度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因为,孩子的许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礼仪习惯更是如此。对孩子的礼仪教育还要注重“小节”,不因“善小而不为”。所以“从小培养”应该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要求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习惯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从开始孕育宝宝的一瞬间开始,家长就要有这样的意识,千万不要等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另一方面是家长培养孩子文明礼仪习惯要注意从小事抓起,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将礼仪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言传身教,身正为范
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身上总是刻有父母影响的痕迹,他们对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甚至加以模仿。父母热爱工作,办事公正,待人热情,容易接近,知识丰富,好学上进等等,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家庭生活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知书达理、举止文明的高雅之士,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率先垂范,家长通过“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来有效引导孩子。所谓“言传”是指通过言语表达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些文明礼仪方面的礼节和仪式。例如,在什么场合言行举止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应当做到哪些方面以及不应当出现哪些言行,等等。“身教”是指家长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来告诉孩子具体做法。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来教会孩子礼仪,让孩子和家长在共同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习得相关礼仪。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礼仪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要达到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的目的,家长必须注重个人修养,丰富礼仪相关知识,以身作则、身正为范,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例如,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游玩时,能主动做到不乱扔垃圾,不攀折花木;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能主动排队上车,并主动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孕妇或抱着小孩的人;当不小心踩了别人的脚或者给他人造成其他损害时,能主动赔礼道歉;看电影或看比赛时,能不大声喧哗,做文明的观众;去火车站买票或去银行存取款,能自觉排队;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当孩子在场时,父母不要吵架,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谅;对子女的朋友来家中做客,应表示欢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说话要算数,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撒谎。许诺孩子的事,要尽量兑现……所有这些,家长如果能以身作则,率先做好,那么潜移默化地必将影响到孩子,孩子文明礼仪的习惯必将在润物无声中逐渐养成了。
三、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父母应摒弃传统观念,对子女应一视同仁,对每个孩子都给予同样的爱,不要亲一个,疏一个,厚此薄彼,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重男轻女的形象仍非常严重,生了男孩视若传家宝,吃好,穿好,教育好……享有了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生了女孩呢,就当一根草,不仅剥夺女孩受教育的权利,还在其他许多方面都需要处处让着男孩 ,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更是想方设法把女孩一送了之,不去履行做父母的职责……使女孩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家长要建立正确的子女观,均衡施爱,一视同仁。
四、循循善诱,适时批评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并不排除家长对子女的批评教育,但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少批评、训斥和唠叨,尽量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孩子,否则会使孩子觉得在众人面前丢了脸,容易产生没脸见人、破罐子破摔的想法。父母平时应注意观察和表扬子女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父母要尽量给予答复,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子女要善于抓住时机,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在子女不求上进或犯错误之时,绝大多数父母亲都会采取一定的方式予以教育和帮助,听之任之的父母亲极少。问题在于,有些父母亲企图仅仅以“爱心”来感化孩子,结果“慈爱”过度,变成了溺爱,不但未使子女上进或改正缺点,反而使其更加不在乎。有些父母亲则对子女过于严厉,动辄训斥、责骂,甚至采用暴力解决的方式,这常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变本加厉地做坏事。由此看来,“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已经过时,但循循善诱,依然放射出理性的光彩。
当孩子出现了不良的礼仪习惯时,家长可以采取如下方法给予纠正:
温和惩罚法: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明确表示责备或不赞成,注视孩子的眼睛,说清不对在哪里,为什么不对。
篇4
3、上学前梳头、整装,离开家时,向父母道别。
4、放学回家向父母打招呼。
5、在家孝敬父母,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6、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不与父母长辈顶嘴。
㈡家庭书信
1、与家人通信,信的内容要讲究礼貌。
2、书写规范,正确填写邮政编码。
3、正确使用祝颂问安语。
4、信封缄启书写要用尊称。
㈢家庭应酬
1、迎客。客人进门后,主动打招呼、接待。
2、主动让座、倒茶,敬茶要用双手端稳。
3、客人与父母交谈时,要主动回避。
4、当老师家访时,如果老师要自己听情况,自己应站在老师身旁,静听老师与家长的谈话内容。
5、送客。当客人提出要告别时,待客人先起身后,自己再起身相送。
6、探视病人。亲友、老师或同学患病,应去探望,保持轻松、无虑的气氛,给病人心灵上的最大安慰。
7、庆贺。同学、朋友、亲戚在学习、工作上取得好成绩时,要主动庆贺。
8、凭吊。亲朋戚友去世,前往吊唁要注意穿素装,忌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进入吊唁场以后,态度要沉重,不能大声谈笑。
9、电话
⑴向外人打电话时,不拨错电话号码。
⑵自报姓名,使用礼貌称呼。
⑶通话时语调柔和,吐字清楚,切忌哆嗦。
⑷通话结束时应说“再见”。
⑸自己接电话时先说“您好”,后说“这是某某家(或某某单位)”,再请问对方应找的人。
篇5
家长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本研究进行了调查。由统计结果可知在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方面,母亲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父亲。比较重视的比例相差不大,但不重视的比例相差较大。说明母亲在小学生礼仪教育方面的教育意识强于父亲。
3针对调查存在的问题的建议
3.1家长应提高自我修养,提高小学生礼仪教育水平
家长的个人修养是影响孩子成长的精神因素,父母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父母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由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家长学历越高,对孩子礼仪教育越重视。
3.2家长应鼓励孩子交往,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小学生礼仪教育的本质是小学生与人交往,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不成熟的原因,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意志品质都比较差,常出现言行不一,行为反复的现象。小学生礼仪教育不仅需要家长抽出固定的时间进行教育,更需要在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渗透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存在礼仪教育,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教育机会和教育场所。
篇6
有的家长会做风筝,那么我们就邀请家长进课堂讲解怎样做风筝,这些收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家长对自身价值的追求。
2、创新的家长会.我们尝试改变家长会的形式,召开一次次比较富有新意的家长会,我们预先下发了家长的困惑征集,家长们通过家长会的召开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另外我们还下发了教师通过这样的家长会有什么收获和感想等等的表格。充分为家长会做准备,果然家长会那天,每位家长都是有备而来,款款而谈,畅谈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教育经验,这次家长会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3、开日开放活动.为了促进家校和谐沟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家长更详细、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一学期,各年级都有一次比较大型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全体家长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与孩子们一起活动,体验孩子的学校生活,既是对学校教学活动的监督,又增添了浓浓的亲情。活动一:家长参与听课。通过课堂教学,教师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每个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个性,同时让家长们亲身领略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了进一步地认识。活动二:家长参与课堂评价。听课结束后,我们组织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以书面的形式形成资料。活动三:家长参与亲子活动。有的家长参与班级组织的二人三足竞技活动,有的家长参加班级组织的毽儿翻飞,有的班级才艺展示、有的班级开展“星光大道”等活动。开展半日开放活动是该校始终坚持的一项常规家长工作,学校将通过半日活动不断提升开放的活动质量,促进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同时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专家讲座.我校经常与家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家长和老师作精彩的讲座,比如我们邀请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徐苹副校长作的《家庭教育的加、减、乘、除》的讲座。讲座从教育的本质出发,生动描述了当代中国的教育现象,讲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出家庭教育中的“加减乘除”法则:重视德育,减少短视,乘势而上,消除障碍。徐校长以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实例向家长娓娓道来,引发听众理性的思考,引领家长们深刻审视启蒙教育,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不足,找到提升点。
5、倡导“家庭亲子阅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该是读报的主阵地。《关心下一代周报》不光是一份面向孩子的报纸,更是广大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最好导师,让《周报》走进家庭,带动爸爸妈妈参与读报活动中,开展亲子读报活动,可以是孩子读报给父母听,也可以父母带领孩子共读进行交流讨论,同时发动家长结合自己的家教感受写一写“我用周报教子”,达到家校合力共育新苗的效果。
二、编写《家庭教育礼仪读本》,规范家长家教行为
《教育部2007年工作重点》第四条指出: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因此我们尝试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网络化礼仪教育模式。在对我校家长家庭教育现状进行多次调查问卷之后,我们发现家长们都认为自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成为孩子的良好榜样,还有些家长认为要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制定条约去遵守。经过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汇总讨论,我们认为为家长制定一些礼仪规范让家长遵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我们在学校开展的常规亲子活动和家长学校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 《丽华二校家长文明礼仪手册》。我们的《手册》分为前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进入校园礼仪》;第二章为《交往礼仪》;第三章为《公共场所礼仪》;第四章为《生活礼仪》,《手册》的制定使家长有规范和依,有本可照,有册可学。
三、进行家长礼仪教育故事征集,提升家长家教内涵
我们组织全校每个班级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礼仪小故事》的征集活动,家长们纷纷写出自己平时对孩子教育的得失,以及与孩子一起走过的心路历程。写心得故事比较积极,质量较高。在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上,有的家长说“过去我只知道对孩子一味地爱,家长学校使我知道爱有误区,过分的爱会像过量的药剂或有毒的汁液一样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现在孩子懂得在家帮着做家务活,有一个快乐阳光的心态,在外能帮助有困难的人做事,我们真高兴。”
篇7
针对目前青少年存在很多礼仪礼节缺失等言行举止不文明现象,比如课堂说话、吃东西、玩手机、睡觉等,在图书馆自习室等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打闹、占座,不爱护公共环境和卫生,乱扔垃圾、乱涂乱画,公共场所过于亲密等[1]。课题组以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本次项目调查主要针对在校学生,调查对象主要是L省五所高校的学生。从总体规模、总体异质性、推断的把握性与精确性、以及调查操作的可行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运用了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辅之以文献综述法等进行了调查。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与结构式访问相结合。问卷总数为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100%。剔除填答不完全和非真实信息,最终确定有效问卷550份,有效率91.7%。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及定量分析等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录入和分析。
二、青少年文明礼仪现状
(一)师生间基本礼仪的缺乏。在校园内,师生间礼仪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现在的大学,师生间最基本的礼仪也逐渐消失。在校园内,学生遇到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连最基本的打招呼问好都做不到。一些传统的课堂礼仪也逐渐淡出课堂,上课起立问好在现在的大学似乎变成了稀奇事,而且现在大学生的课堂纪律也远不如小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看小说、发短信、接打手机、拍照发微博、刷朋友圈、听歌、吃早餐、抄作业等现象比比皆是。有时学生交头接耳,互相说话打招呼,嘈杂声音很大。对于集中讲授的公共基础课,由于班型较大,多个班级一起上课,上课学生有的甚至多达二三百人,学生之间发生的嘈杂声几乎超过了老师的授课声音。甚至有些同学去上课都不带必要的文具。这些现象都说明大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十分令人吃惊。
(二)在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基本礼仪的缺失。图书馆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场所。学习需要安静的环境。可就是有些人爱在图书馆里聊天,打电话,吃东西或者发出其他的声音,令坐在一旁学习的同学静不下心来。特别是临近期末的时候,图书馆就变得很抢手,稍微晚一点进去就找不到座位。其实不是每个座位上都有人,而是一个人放本书在座位上就表示“该位子已有主了”,这样就浪费了很多座位。
(三)餐桌基本礼仪的缺失。餐桌礼仪讲求坐有坐相,吃有吃相。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吃饭时从来都不会注重这些礼仪。例如,在吃饭时从来不等长辈入座,不讲究入座礼仪;吃饭喝汤时发出声响,冲别人打嗝打喷嚏;吃到鱼刺、骨头等时直接吐出来,不注意卫生;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把盘子拽到自己面前狼吞虎咽,不顾其他人;吃饭后,在餐桌上剔牙等等。这些现象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反映出我们大学生对餐桌礼仪的漠视和缺乏。
三、青少年文明礼仪认知分析
(一)大学生对文明礼仪的认识存在偏差,态度不端正。部分青少年受韩剧和台湾偶像剧影响较大,盲目追求时尚,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把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粗俗的东西看成是时尚,相当多的同学都是明知故犯。还有不少大学生对待文明礼仪都表现出不羁的态度,常把文明礼仪认定为简单的“你好、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而忽略了言行态度和表现。调查显示,累计有57.8%的同学将正常、高尚的礼仪规范误认为是做作、“装”、溜须拍马的表现,从而产生无所谓甚至抵触的心理。
(二)大学生礼节意识不够完善。礼仪是一种意识,只有意识到位了,执行能力才能到位,继而经过多次执行以后才会形成一种文明礼仪习惯[2]。调查中,累计有88.2%的人对礼节的意识都还不太完善。可见,我们的文明礼节意识还有待提高,养成好的文明礼仪的习惯仍需一个过程,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文明礼仪的教育。
四、家庭对青少年文明礼仪方面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针对当代青少年文明礼仪失范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中,53.4%的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养成。文明礼仪是孩子今后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修养和自身礼仪修养,是今后适应社会、与人交往、并为社会所接纳的人文基础。在现在社会风气的感染下,普遍家长都对孩子的成绩过于重视,所谓“分,分,家长与学生的命根”,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孩子、就是优秀的孩子,而对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文明礼仪行为等从来不去教育和关注,淡化了在礼仪方面的教育,总认为这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无所谓的,根本不值得去深入探讨。
(二)家庭教育方法上存在失误。家庭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会使孩子文明礼仪意识淡化、浅薄,甚至出现严重的扭曲。累计有67.8%的家长表现出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往往会不遗余力地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但对孩子在言行举止中的错误不及时纠正,甚至不予纠正任其发展。这种过于包容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青少年建立错误的价值观而导致其任性、错误和冷漠,容易使之是非模糊,易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使其人格发展受到阻碍。
(三)家长自我行为存在过失。累计有70.5%的家长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成年人在其社会生活中也面临各种现实的挑战,工作和生活的竞争和压力,容易引起家庭人际关系的恶化,使人产生烦躁焦虑等消极状态。很多家长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而把不健康的心理和状态带回家庭,甚至将其发泄在青少年身上。孩子无辜被当作“出气筒”必然会导致不良的心理状态,长此以往则会导致其产生错误的认知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对青少年行为的其他研究也表明,家长行为方式对青少年影响较大。
五、提升大学生文明礼仪素质的方法与对策
(一)保持家庭礼仪教育的持续性。学习文明礼仪的行为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如果要使青少年养成符合礼仪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需要家长对孩子进行持续不断的礼仪教育以及反复持久的礼仪实训。孩子只有养成了一定的礼仪习惯,才能具备相应的礼仪素养和品质,在礼仪的运用中才能够得体自如。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文明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的教育要时时渗透、正确引导、及时纠正,督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和谐的家庭环境,会使青少年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从而形成健康的三观和心理状态。
(三)强化家长的示范作用。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家长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培养他们良好的礼仪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是对青少年影响最深的人,是青少年最早的偶像和模仿对象,青少年最早往往把父母看作是至高的、唯一正确的,因此常常把父母的行为作为参照去学习模仿,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也可学到缺点。
(四)加强青少年文明礼仪的自我教育。他律不如自律,如果青少年能进行自我教育则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已经成功了一半。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提醒、规范和审视自己的言行,及时纠正错误观念,严格自律,配合学校和老师的文明礼仪教育。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及认同感和愉悦感,从而获得别人的尊重,树立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篇8
2.家长对守时美德的忽视。迟到无非有三种的原因: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很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一种是家长没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用餐时间太长;还有一种是看医生或者矫正视力造成迟到。前两种幼儿的迟到归根结底是家长造成的,占大部分;后一种的迟到毕竟少数,而且不能与前两种同论。常言道:守时是一种美德。有的家长知道迟到对幼儿影响不好,但是因为疼爱有加也就忽视其教育意义。固然迟到不好,殊不知一句“别检查了!快进去吧!”,对幼儿影响会更大,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怎么能够让幼儿去面对将来。
3.家长对自我管理的忽视。晨检是幼儿每天进行的而且必要的第一个课堂,有的家长认为可要可不要,缺乏正确认识,没能正确对待。如上班族的家长怕上班迟到,没有意识到晨检的重要,连幼儿进活动室都不放心,而不放心幼儿自己做事的家长最容易包办代替,从而使幼儿失去自己做事的自信心。
4.家长对溺爱危害的忽视。现在年轻的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看护孩子的重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了祖辈身上。在接送幼儿出现溺爱问题最多的也是祖辈,祖辈的溺爱带有一种补偿心理,因为过去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幼儿疼爱有加,容易出现隔代溺爱。对幼儿不愿多加批评和说服,导致幼儿不良行为的发展和习惯的形成。
二、家长榜样对幼儿文明礼仪养成的影响
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方式是模仿,耳濡目染的幼年印象必将影响他以后的道德行为。为此,家长在幼儿园中对待礼仪问题应做到身教言传。
1.家长的示范为幼儿树立榜样,不要忽视道歉的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家长对幼儿的营养、卫生等方面关注较多,往往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文明行为养成。比如幼儿离园时,家长最常问老师或者问孩子最多的一句话是:“今天(某某小朋友或你)吃了几碗饭,中午有睡觉吗?”这样的问题。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老师反映某某小朋友打人或者骂人说脏话时,很少有家长主动带孩子给他人道歉,极个别家长还会纵容。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无知,做出一些幼稚可笑的行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是情有可原和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忽视不管的,这些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退。这种认识防碍了家长阻止幼儿不良行为的获得和不良习惯的养成,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自然地学到了不良行为,然后不断地重复强化而后养成了不良习惯。
2.家长的语言引导必须正确,不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幼儿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年龄越小,其可塑性越大,随着年龄增大而可塑性逐渐变小,若形成习惯则难于改变。俗话说得好:“小洞不补成大洞”、“千里之蚁,悔之莫及”说的都是深刻的教训。例如,幼儿离园后继续留在幼儿园玩耍的事,有的家长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反而纵容幼儿随意拿别班的玩具起来玩,甚至玩好之后也没有放回原处。对于这种情况家长要随时点拨、现场教育,让幼儿懂得:“不经别人同意的做法是不文明的行为。”
三、家庭礼仪为幼儿文明礼仪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缺乏,理解力差,对成人灌输的道理一时难于理解,又容易忘记,尤其是爱模仿的特点,所以从日常生活入手,点滴做起,以身作则,家长应利用合适的机会和情境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强化和巩固。
篇9
篇10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和特征
篇11
共同负起家庭的责任
年轻人一想到家庭,常常只想到甜蜜的爱情、可爱的孩子,只想到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不懂得结了婚,建立了家庭,就产生了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幸福就有义务,有享受就有责任。组织家庭以后,夫妇双方都应该义不容辞地共同承担家庭的担子,尽自己的义务:奉养父母,抚育弟妹,教育子女,分担家务劳动,生活上互相照顾,政治上互相关心和帮助。
所以,虎成不肯给玉华的父母寄钱,想推卸奉养他们的责任,那是不对的。你们都知道婚姻法上规定:“父母对于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于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现在,玉华的父母虽然跟着她的哥哥过活,但她哥哥的家庭人口多,你们寄些钱给玉华的父母,共同负担二老的生活费用是应该的,何况你们在经济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力量。这是玉华的责任,也是虎成的责任。同时,我觉得对待这个问题,还不能仅从责任上看。我想起我的大哥大嫂辛勤劳动一世,把虎成拉扯大,如果他们今天还在世,而虎成不好好奉养他们的话,我这个做叔叔的首先就不答应。玉华的父母也是大半辈子受地主的剥削,难道不应该让他们二老有个欢乐的晚年吗?你们是夫妇,玉华的父母也就是虎成的父母,从感情上、道义卜说,虎成也不该不寄钱,停止赡养玉华的父母。这就难怪玉华感到很伤心了。
我在想,虎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不合理的主张,并且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玉华一再争吵呢?是不是虎成在生活上有些自私自利呢?由于经常不在一起,我对你们的实际情况还了解得不够,不过联系玉华来信中反映的其他一些情况看,似乎虎成在这方面确实有些缺点。例如,虎成一方面反对玉华寄钱给父母,而自己有时花钱却很随便。有一次玉华劝虎成花钱节省些,虎成竟说:“你每月寄钱给父母,我就不能多花点!”这话就很不对。家庭是一个整体,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应当不分你我,不分彼此。对于家庭的经济开支,应当本着勤俭持家的精神,共同商量,该用的用,该少用的少用,不该用的就不用。不应有什么“你沾便宜,我吃亏”的想法,而应该更多地为对方着想。在家庭里也应该有个克己让人的精神,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对方。如果在家里还分你我,斤斤计较,那就很难搞好夫妇关系。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和集体中,当然也就不会真正做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表现出助人为乐和舍己为人的精神。所以,虎成如果在这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自私自利的思想,就应该认真地注意克服。这不论是对于个人思想意识的修养,还是对于你们家庭今后长久的和睦相处,都是很重要的。
篇12
一、 离异家庭对子女身心的影响
离婚对双方当事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是一项“迫不得已”的决定,但是影响最大的、伤害最深的还是孩子。因为,孩子耳闻目睹父母的吵嘴、打架、分居等失去理智的行为,使孩子惶惶不可终日,严重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再者,父母在“冷战”时期,也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关心子女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即使孩子出现了问题,也不可能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及时予以纠正。我们经过深入了解和细心观察,并参阅一些相关的书面资料,离异家庭的孩子一般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心理学认为,人格异常的形成与恶劣环境有关,破裂家庭往往是其子女性格畸形发展的温床。因为,孩子在父母闹离婚的整个过程中,要经历三个痛苦的阶段。第一阶段,当父母向他们发出离婚的信号后,在情感上不肯接受这个事实,整日闷闷不乐,暗暗祈祷自己不会碰到这种不幸,希望父母能“回心转意”。第二阶段,在父母离婚时,父母双方往往是:以孩子当作要挟对方的筹码,(表面上)相互争夺孩子;或是当着孩子的面,把孩子推来攘去,谁也不要,视孩子为累赘。孩子目睹了这一切而怀着一种被羞辱和是多余的感觉,强化了他们的自卑自贱心理。第三阶段,在父母离婚以后,由于传统的婚姻观念的影响,他们总是觉得“父母离婚是件很羞耻的事情”。所以,他们很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同学瞧不起他、嘲笑他,更不愿看到别人触“景”生情,背着他指指点点、窃窃私语。所以,离异家庭的学生,不喜欢参加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活动,也不喜欢与同学交往,逐渐变得性情孤僻,不愿与人结伴。
第二,消沉厌学,缺乏上进心。离异家庭的孩子,随着父母的离婚,原先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在父母面前撒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已成为过去,连句心理话也无处诉说。安逸的生活没有了,美好的憧憬消失了。这不能不让他们认同“没妈(爸)的孩子象根草”,这种消沉低迷的情绪使他们变得迷惘和不知所措。据我们的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在父母离婚前后的学习状态大不一样,上课时精神恍忽,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平时的行为习惯也大不如前,失去了往日的关心同学、热爱集体等积极向上的朝气。我校一位读初二的离异家庭学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当我看到同学的家长雨天送伞(雨披)、冷天送衣的时候;当我看到别的孩子拉着父母的手逛公园、逛商店的时候;当我看到同学病了,其父母就会马上出现在身旁陪伴着的时候;当我看到……。我的父母在哪里?我的委屈、我的孤独,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可以倾诉。”伤感与颓丧使得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失去兴趣,甚至因看不到前途而自暴自弃。
第三,容易树敌和走向极端。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处于一种极度不平衡状态,他们恨父母无情,他们怨生活不公,他们看不惯一切,仿佛什么人和事都在跟他们作斗。再则,离异家庭的孩子,虽说容易自卑,但不少自尊,甚至比其他孩子表现得更为强烈。当他们失去了父母的这一依靠以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为此,使他们变得敏感、多疑,别人无意的一句话,他们就会对号入座,从而表现为好斗和攻击性。我校的一位学生,当我们知道他的父母在近期离了婚,我们及时地安抚他,鼓励他要自立自强,他确实很“争气”,各方面表现比以前更出色。可是,时隔一个多月,他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老师,我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自从我妈妈离开以后,父亲象变了个人似的,要么在外赌博,要么在家喝酒睡觉,我便成了他的‘出气筒’,时不时的不打即骂,我要离开这个家。”象这样原本好端端孩子,因家庭变故而选择逃学、离家出走的极端行为绝不是个别,其中一部分学生还因此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所利用,直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许多调查也表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比其他青少年更容易选择离家出走,自伤自杀,更容易陷入偷盗、暴力、吸毒等犯罪深渊。
第四,心理逆反,不愿接受教育。面对家庭的破裂,他们认为自己的不幸遭遇是社会、父母、他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什么事都不顺眼,什么人都不可相信。一次我跟一位离异家庭学生交谈时,他就直言:“最疼我、爱我的父母都在骗我,我还能相信谁?”还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随父亲生活,一次母亲来校看望她,顺便还带了两套新衣服,可是这位学生连母亲的面都不愿意见,还大声嚷嚷:“她不是我的母亲,她不配做我的母亲。”在这类学生心里,几乎已经没有了亲情、没有了信任。在这种状态下,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一次一位班主任气愤地对我说起一件事:他发现班上有一位离异家庭的女生,有早恋苗头,批评了她几句。可她倒好,反而跟那男同学公开化了,连散步、在食堂吃饭都形影不离。他们不但不接受我的批评,反而向我示威。这就是典型的逆反心理。他们在扭曲了的心理支配下,往往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你们“说是,是也不是”,你们“说不是,不是也是”,以此来发泄愤恨不平的心情,达到心理平衡。
第五,行为习惯不良,不讲文明礼仪。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子女在父母的抚育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懂得怎么生活,怎么做人。然而,离异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残缺的。因为,一般夫妻在闹离婚的那一段日子里,双方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感情纠葛,他们连自己的衣食住行也变得毫无规律,更谈不上对子女生活习惯、文明礼仪的培养,给子女留下的只有无规律的生活和不文明的言行。有些单亲家长因自己的离婚使子女失去了母(父)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觉得很对不起孩子。便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对孩子的日常生活“丰衣足食”,无条件满足;对孩子的行为过多限制和过分干涉。目的是想让子女比离婚前或比完全家庭的子女生活得更好、更安全。而正是这些不健全的教育,使孩子容易偏离健康发展的轨道,变得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际交往礼仪,甚至出现任性、自私和以我为中心等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离异家庭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很大的负面效应。因此,从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高度,从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是我们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教育、感化、挽救离异家庭学生的这一崇高而艰巨的任务。
二、离异家庭子女的学校教育
离异家庭子女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离婚率增加的直接受害者。为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法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的保护作用,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和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的破裂,降低离婚率;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核心作用,在用足用好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的同时,还要为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以及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此,我认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学校教育应该注意和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帮助离异家庭改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校教育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有利因素,家庭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家庭教育力量集中于一个孩子身上,教育与照管比较全面。尽管孩子在父母离婚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表现出不能接受,甚至憎恨父母,事实上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父母的亲情是挥之不去的,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是割舍不断的,也是谁也不可替代的。所以,作为学校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为不完全家庭结构争取优良的家庭教育环境。譬如,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开放日”、“学习汇报课”等活动,给家长提供更多接触子女的机会,帮助孩子找回曾经失去的爱,改善家庭氛围,密切亲子关系,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和效果。有些家长或是由于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或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职能几乎丧失。为此,学校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学校”,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确定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富有自觉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许多家长都深有感触的说:“是家长学校,让我明白了家长的责任,由‘配角’转变为‘主角’;是家长学校,让我学会了教育孩子的方法,由‘外行’转变为‘内行’。”
第二,帮助教育学生以正确态度对待父母的离异。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离婚多数持否定看法,加上孩子年龄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要依靠父母的支持。所以,他们对父母的离婚一般都很难正确对待。作为学校就应该引导孩子,让他们明白:如果父母双方长期无力解决他们的冲突,或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那么双方及时分手或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父母不离婚,凑合着生活,他们经受无休止的感情痛苦不说,伤害最深的还是做儿女的。再则,离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做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有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是因为他们担心父母的离婚会使自己失去父亲或母亲。为此,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不因父母离婚而终止,离婚的父母对子女仍有抚养和教育的义务”,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当然,光凭这样的说教是软弱无力的,必须给予实际体验。那就是要经常提醒他们的家长,双方要克制,避免激烈冲突,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重,平时多与孩子接触,更多地关心孩子的生活、学习与思想。当然,学校应当尽可能地为家长与子女的交往、交流创造更多的条件,搭建更宽广的平台。如:为孩子过集体生日、“家长开放日”等亲子活动,让孩子感觉到:一家不是三口,三口还象一家,爱还在我的身边。学校还可以利用“母亲节”“父亲节”渲染无私永恒的母爱与父爱,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封家书,重新点燃他们对父母的思念与感激之情。通过父(母)子(女)互动,及时有效地抚慰孩子心灵的伤痛,也使孩子从心底里接受和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
第三,激励孩子树立起信心。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度情绪消沉、低落,失去信心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长期找不回自信,那是相当可怕的。作为学校有责任为孩子重新树立信心提供帮助。具体做法有:一是经历对比激励。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不幸”人士自强不息的背景材料,如雷锋、张海迪和他们身边同类学生等等。通过经历对比,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不幸与他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从而消除心理困惑,重新树立起生活、学习的信心;二是换位思考激励。教育学生不能孤立片面地看问题,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譬如:我们在学生中开展“幸福在哪里?”、“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讨论中,同学们运用换位思考,打破了“幸福来自于家庭的温暖,来自于父母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的局限,不再只看到不幸经历的负面效应。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是这样回答“幸福在哪里”的:“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过去和今天经历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他怎样用行动去塑造未来,沉缅于过去的人是没有未来的”、“过去的我们不能改变,今天的我们能够把握,明天的我们可以创造,幸福在我们自己手里”;有关“不幸的经历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一位学生这样说道:“豆芽弱不经风,因为它是在温室里哺育;梅花傲立雪中,因为它是在严寒中孕育”、“人性中许多珍贵的品格正是从那些看似不幸经历中锻造出来的”。真是讲得太好了。通过这种激励教育,增强了他们抵御挫折的能力,他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灿烂甜美的微笑,他们的眼中又透射出了博击明天的信心。当然,信心若要成为一种品格,还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我们长期的、反复的激励和呵护。
第四,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离异家庭的孩子有了一段被“遗弃”的经历,生活方式、交往礼仪都有所偏离文明健康发展的轨道,表现出厌学散漫、言行粗鲁和我行我素。学校教育就要对学生的行为偏差及时地予以修正。修正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要怎么做”、“不准怎么做”,而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家庭的教育状况,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首先,以正面引导为主。鼓励是最好的引导,对孩子学业上的进步要鼓励;思想上的进步要鼓励;美好的理想要鼓励;健康的爱好要鼓励。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很在乎自己的进步,进而激发出前进的力量。其次,适当进行行为控制。教师对这类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不能因为他们是“特殊学生”而善意放任,“善意放任”不但不会使他们领“情”,反而会使他们觉得老师看不起我。“在家父母不管,在校老师也不管”,这样会强化他们的自卑心理。所以,老师要“管”,要用心与心的交流去感化,使他们的感知由老师“很在乎我”上升到老师“很关心我”。再次,组织他们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的体验,使得他们明白应该怎么做。例如:通过参加“班干部竞聘上岗”、“校园形象大使”、“学校礼仪队”、“学校护卫队”等主体体验、模拟体验等实践体验活动,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感受与成功喜悦,从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文明行为修养。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面对那些父母离异的不幸家庭的受伤孩子们,只要我们教师用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让爱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在爱心中感受真情和温暖,肯定能重塑他们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只要我们能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提供具体的帮助和辅导,也一定能扶持他们比较顺利地度过这一人生难关。只要我们有信心,不以“回天无术”而轻易放弃这些块“难啃的骨头”,肯定会换来“浪子回头”。事实证明:“世上无难事,只要有心人。”就象我们学校,当时的35位离异家庭学生,不但都完成了九年的义务教育,还在初三毕业时的品行综合考评中,没有一人不及格,有6人还获得了优秀。在初中升学考试中,有四位同学上了省二级重点高中以上分数线,有20人考取了普通高中,8人考取了师范等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各项指标比例均超过了完全家庭学生。可见,离异家庭的孩子不是驯不服的“野马”,也不是遛不顺的“犟牛”,只要我们大家象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象禾苗需要的雨露那样去滋润他们,他们会象其他青少年一样健康地成长,也一定能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资料:
篇13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家庭教育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在良好家庭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和一个从小生活在恶劣环境里长大的孩子,养成的习惯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离异家庭子女在经历父母离婚的过程后,不仅饱受失去父母之爱的痛苦,而且耳闻目睹许多欺骗、被欺骗的现象,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造成情绪焦虑、精神紧张、反应失常等异常情绪。
面对这些孩子,我们尽可能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我们应不露声色地让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同学给予他们帮助、关心、支持、信任,和他们在彼此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逐渐淡化父母离异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痛苦。同时,密切联系他们的家长,让新的家庭成员也能在情绪情感上与孩子协调一致,心理相容,形成相互满意、喜爱的融洽关系,让孩子们在融洽的人际关系里学习,为培养他们的良好情绪情感创设条件。
2.维护应有的社会地位,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离异家庭子女易自卑,他们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物,他们会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就会变得自暴自弃或嫉妒愤恨。因此,我们要运用情感的力量,积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情绪和环境,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先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己长处的机会,使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和体验到家庭般的集体温暖,使他们增强自信和自尊,恢复自爱和自强,激励起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起积极的心理效应,让情绪情感得到健康的发展。
曾有一个叫杨涵的孩子,其父母都是医院的医生,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心情开朗、充满朝气。可惜的是在孩子读四年级时,父亲有了外遇,然后与母亲离婚了。跟随母亲的孩子从此进入了另一个极端:情绪极其低落,心情郁闷,不想与任何人交往,陷入了自己孤独的世界里。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与他谈话,他要么不开口,要么就直接拒绝我。无奈之下,我分头找了他们的父母亲,同样焦急的家长很配合,表示一定努力让孩子摆脱困境。我在班里不着痕迹地让同学们多走近他,安排班长与他更深入地交朋友,在有意无意中让他知道:父母离异既已成事实,就要正视它,并设法让自己和离异后的母亲都生活得更好些。多管齐下的教育,使孩子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重新做起了阳光少年。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性格
有调查报告显示: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危机问题最突出的是不良情绪和性格。儿童的个性是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形成。
对孩子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被模仿者的精神价值、思想倾向、态度、品格,容易被孩子领会和接受,形成相应的世界观。孩子常把在心理上、时间上、空间上与他们最接近的人,以及他们崇拜的人作为仿效榜样。父母是他们第一个榜样,同样,教师的榜样力量也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特别亲近,信任老师胜过自己的父母,认为老师所说的绝对正确,他们把老师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处处效仿。当父母离异使孩子的第一榜样轰然倒塌时,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
记得有一位一年级的男孩陈扬,父母在他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因某种原因分开了,小孩跟随奶奶生活。或许是心里没有了安全感,上了小学的他受不了与奶奶分开一天,导致每天上学来到校门口就哭着、闹着扯住奶奶的衣角不肯放手;好不容易带进学校,走进教室,却不敢接受老师的提问,更不敢接受班级的任何工作。这怯懦的性格让大家很头疼,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就像母亲般地安抚他,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来教育他。经过一学期潜移默化的以身作则的影响,孩子明显地改变了,之后,老师有意无意地推荐英雄书籍给孩子阅读,跟他互谈感受……一年的不懈努力,陈扬的性格缺陷终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变得通情达理多了。
三、种植宽容和爱心,扶植健康的心理
1.心理疏导,调整心态
父母离异的孩子一般不愿向别人说心里话,长期压抑在心里,就成了一种心理负担,会产生心理疾病,对他们进行有效及时的心理疏导是很有必要的。对父母的离异,孩子的想法总是单一的,他们有时会钻进死胡同,想法偏激,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在心理疏导中,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对待父母的离异,尽力让他们明白:如果父母双方长期无力解决他们的冲突,或者结合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双方及时分手或许是修正错误的最佳选择。如果父母不离婚,凑合着生活,他们经受无休止的感情痛苦不说,伤害最深的还是做儿女的。再则,离婚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利。所以,做儿女应该尊重父母自己的选择,调整好自己的生活和心态去面对这种改变。
2.关心帮助,树立信心
离异家庭子女因父母离异,缺少父母的关心、爱护,在学习上,甚至在生活上都有困难。所以在学习上,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利用课余时间多辅导,给他们“开小灶”;上课时多关注提问,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在点滴的关心中感受到温暖,增强他们对生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针对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孩子,我们更要及时地给予物质帮助,使他们无后顾之忧。对他们出现的偏差行为及时地予以修正,引导他们在文明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发展。
总之,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问题。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用有效的方法,抚平其心灵的创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