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篇1

1)在时间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应流程,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推迟制造(Postponed Manu-facturing)就是供应链管理中实现客户化的重要形式,其核心的理念就是改变传统的制造流程,将最体现顾客个性化的部分推迟进行。在整个供应系统的设计中,应该对整个生产制造和供应流程进行重构,使产品的差异点尽量在靠近最终顾客的时间点完成,因而充分满足顾客的需要。这种对传统的制造流程进行重构的做法实际上与当前流行的企业经营过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是一致的。

 

2)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以充分满足客户需要,并降低经营成本。这里要考虑的是供应和销售厂家的合理布局,因为它对生产体系快速准确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加强企业与供应和销售厂家的沟通与协作、降低运输及储存费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系统合理布局中需要考虑的包括:总装厂与目标市场的距离以及总装厂与其零部件厂之间的距离。当企业打算在其他地点开发新市场时,通常在新市场附近建设新的总装厂,并要求长期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厂家在附近投资协作配套厂,或在当地与适当的厂家合作。

 

3)在生产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制造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企业往往有很多的供应厂家,为了满足某一个具体的用户目标,就必须对所有这些供应厂家的生产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使它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这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方法。

 

二、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研究与改善

 

企业MRPⅡ与JIT相结合的Push/Pull生产策略

 

1、企业生产中供应链等元素分析

 

1)从供应链角度分析

 

从供应链角度分析,不仅要分析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生产能力,还要考虑物流的产能,即物流环节的仓储能力、配货能力以及运输能力。从供应链角度的考虑,企业不仅要生产出顾客需要的产品,还要把产品送到顾客手中,这就是说不仅要考虑产品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而且要考虑产品空间位置的变化。由于物流环节的仓储、配货以及运输业务都可以通过外包解决,企业一般没有对物流能力予以特别重视,但是物流能力也会对供应链的整体运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2)从生产管理角度分析

 

生产管理一般分为3个部分:

 

(1)生产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料(原材料、辅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2)标准化作业:在基本运作的系统调查分析下,将现有作业的每一步操作程序和每一动作进行分解,以标准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质量效益为目标,对作业过程进行分步改善,从而形成一种优化作业程序,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运作效果。没有标准化,员工的操作就没有标准可言,就无法维持在较高的管理水平。

 

(3)成本控制: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2、MRPⅡ与JIT相结合的Push/Pull生产策略

 

与传统的MRPⅡ系统不同,主生产计划的计划对象是产品族或产品系列,而不是规格品种繁多的最终产品。在计划推动阶段,由于提取了各定制产品的共性成分,加工对象的批量较大,因此,便于组织批量生产,可获得大批量生产的制造成本和效益。

 

在订单拉动阶段,当客户订单到达以后,由组装工厂拉动扩散工厂的生产,系统通过对组装成品在库,的分析,确定前工序定制投入的生产任务。一般来说,在这个阶段,只需要将由计划阶段生产中间在库进行定制配线投入,按JIT的拉动方式组织订单生产,并且一贯生产至后工序组装完成成品。但是由于S公司的实际问题即前工序配线生产与在库生产矛盾的协调,后工序共用设备的协调和瓶颈工序的调度也不是能够完全按照JIT的理论能够解决的,所以更加强调 JIT与车间或工序作业计划的配合与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既缩短产品的交货期,又降低了库存和在制品,使生产过程与市场需求紧密地结合,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准时制拉动式物流管理模式

 

准时制拉动式物流管理模式即JIT生产模式,JIT已在现代制造业中广泛应用,每个现代制造企业都在企业的设计中使用JIT的一些方法。JIT技术因物流业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将会给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已将着眼点放在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上,先进的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也正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其中以汽车制造和电子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准时制(JIT)管理在现代制造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近几十年来,世界上许多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应用JIT管理,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美国福特汽车公司、IBM公司都曾成功地实施了JIT管理。因此,专家们认为,成功应用JIT管理是世界一流制造企业的标志之一。

 

1 适品、适量、适时

 

JIT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JIT的核心是:零库存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

 

生产部门根据市场部门接受的订单情况,在周四或周五确定第N周的生产计划。并根据已接受的第N+1、N+2周的订单情况,大致提供第N+1、 N+2周的生产计划。采购、制造、仓库等部门根据生产部门制定的计划进行相应的生产准备。这样就可以周而复始、不断地循环改进生产计划。

 

2 生产计划管理的模式选择:

 

1)生产计划管理的三种模式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企业可以选择多种生产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第一、从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或从市场部的工作考虑,可以选择随市场任意变动,尝试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第二、从组织生产的角度出发,或从计划、生产部门的工作考虑,生产量的变动越小越好;第三、根据市场需求并结合销售、生产、供给整个链条的能力考虑,可以设定合理的滚动变动幅度。

 

2)三种模式的效果分析

 

第一种模式下的生产量变动过大,致使成本上升且效率低下,顾客得不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企业面临资金链截断的危险;第二种模式下的生产量变动显得过小,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差,无法令客户满意;第三种模式对企业自身的产能数据有非常准确的把握,能够按照订单要求及时交货,不但运行成本较低,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因此,第三种模式是最合适的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效益。

 

四、总结

 

篇2

所谓物流管理,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和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和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供应链管理是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过程中,为了获取有效的物资运输和储存,以及高质量的服务和有效的相关信息所做的计划、操作和控制,它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的职能。显然,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联系

人们普遍认为,供应链管理是随着物流管理的发展而提出和逐步获得完善的,但是发展至今,物流管理已经成为供应链管理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从管理内容看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流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决定了物流管理必然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物流运作的最终目标是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客户价值,即在规定的时间将特定的产品以准确的方式安全地送交指定的顾客。要实现上述目标,有赖于供应链思想的指导;而供应链的实施有赖于物流平台的支持,链上任何一种商品运动,都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商流的实现过程,而其中的物流是任何虚拟化手段都难以实现的,链条的顺畅,必须有物流的支持。因此只有加强物流管理,才能保证供应链的顺利运转。

(二)从系统角度看

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子系统。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没有物流,供应链中生产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就无法得以实现,供应链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供应链管理是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出现并得到发展的。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将跨企业管理的范围扩展到营销、财务、制造等各项职能的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将物流管理提升到了战略层次,不仅仅关注内部竞争优势,更将外部竞争优势纳入扩展性企业范围,它使原来流通渠道与企业物流的对立走向企业物流的共生,在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下,相关联企业加强合作,有效控制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价值流、信息流等,提升各相关联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区别

传统的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传统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需求和存货之间的关系,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实现全程的自动化、系统化管理。供应链管理强调依赖战略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系统中各节点企业的简单连接。供应链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新的管理模式,并随之出现了集成供应链概念,通过与其他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一般而言,供应链管理涉及制造问题和物流问题两个方面;物流管理涉及的是企业的非制造领域问题。具体来看,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从管理对象及导向目标看

物流管理的对象是物流活动和与物流活动直接相关的其他活动,其内容是不可以随意无原则扩大的。而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要更广,既包括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的管理,也包括物流管理,其没有明显的研究界线。物流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子集,两者并非同义词。而供应链管理将许多物流以外的功能穿越企业之间的界限整合起来,其功能超越了企业物流的范围。在导向目标上,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以最低的成本产出最优质的物流服务,这个目标是在企业总体战略下的物流管理目标。而对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其目标是以供应链为指导,实现企业内部物流和接口物流的同步优化。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则是以供应链为导向,提升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度,获取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

(二)从管理模式及层次看

首先,物流管理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考虑供应、存储和分销,没有深层次理解其他企业内操作,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业务合作关系。而供应链管理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求对供应链所有节点企业的活动进行紧密的协作控制,结成了一个动态联盟,能实现利益上的“双赢(Win—Win)”。其次,物流管理强调一个企业的局部性能优先,独立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的相关的问题,不考虑与其他企业功能的关系。而供应链管理将每个企业当作供应网络中的节点,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采用综合的方法研究相关的问题。最后,物流管理经常是面向操作层次的,而供应链管理更关心战略性的问题,侧重于全局模型、信息集成、组织结构和战略联盟等方面的问题。

三、结语

总之,供应链管理是在物流管理由内部一体化向外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管理思想,与物流管理之间存在不可割裂的联系,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价值增值的过程,有效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虽源于物流管理,却高于物流管理,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的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篇3

二、供应链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可见,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整体,是在企业管理中比较宏观的管理范畴,需要调度的环节比较多。供应链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概念,因为它在整个企业管理范畴中至关重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不仅包括从供应地到目的地的物流,同时也包括与企业和客户都息息相关的服务流、信息流,而且供应链不仅是一个流动的结构,同时也包含着回流。供应链管理包含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几个社会上的较大群体,所以无论是生产、运输、配货,还是信息、服务,都是需要进行严格管理的。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的概念之上进行界定的,因为供应链是各个企业、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整体链条,所以供应链管理也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其中包含物流管理这个子集。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不同于传统的生产销售,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而是将不同的企业集合起来,负责各自的部分,从而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供应链的科学管理包括计划、合作、控制,高效率地完成从供应商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并且注重提高服务水平、降低交易成本,将一个链条上的企业集合起来,实现目标的平衡,并且关注物品在供应链上的流动过程。

三、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1.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1.1基础与管理模式的区别。前文已经提到,很多概念的界定将物流管理定义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来讲,物流管理是一个企业、一个环节上的管理,物流可以理解为物品的流动,管理的是这个流动过程,其基础和前提是存在着流动的物品。而供应链则不同,它以信任和承诺为前提,将负责不同工作的企业紧密联合起来,是对这整个过程的管理,不仅要有流动的物品,还要求从生产到消费者购买都有管理过程参与其中,涉及的企业和个人要比物流管理更加程序化、复杂化。

1.2导向目标的区别。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现代物流管理相对简单,仅仅以降低一个企业的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为导向目标,可以说,物流管理的服务以一家企业为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科学管理即可。而供应链管理的导向目标则复杂得多,物流管理的导向目标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供应链管理需要考虑的导向目标则是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服务质量,并将涉及到的所有企业囊括在内,使得所有企业同时完成科学管理,从而达到使客户满意的目标,并且在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也提升供应链所涉及企业的竞争优势。

1.3管理层次的区别。物流管理的层次是单一的,虽然要考虑到物品的运输和存储,但是只需要一个企业进行管理,将运输、存储的过程完成科学协调和管理,即是实现了物流层次上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不仅要考虑物流环节,还要考虑生产、加工、信息、服务、售卖等其他重要环节的管理。并且,供应链的管理层次还包括企业、人员的管理,需要将一些列的环节统一起来实现管理,并注意对关键业务流程进行设计、重构以及整合。

1.4管理方法的区别。管理方法上,两种管理也是存着较大差异的。物流管理是以技术为主要方法,利用行政指令和战术策略实现科学管理。而供应链管理则是以信用和承诺作为主要的管理方法,将涉及到的企业发展成为合作伙伴,再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对供应链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而物流管理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2.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子集,二者存在着紧密的相关性。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共同点都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物流管理是对物品从供应地点到收取地点的科学管理,通过严密的计划、合理的控制,实现在运输和储存两个环节的管理;而供应链管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但是过程更长,从物品的生产过程就开始了管理,一直到客户收货后的售后服务,需要对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管理。可见,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共同点的,虽然管理范畴不同,但是管理目的的一致性使得现代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必然的联系。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子集,物流管理在管理内容方面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相关性。供应链中包含着物流管理,它们之间是从属关系,所以在管理内容方面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篇4

近年来,随着对第三利润源泉的探索文章屡屡见诸报端,我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正在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上来。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极为重要的环节,按照国外学者的划分,物流运输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产品制造、订单处理、批发零售”六大产业过程中的一大过程,而且不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较为重要的一大过程,更是其中的关键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决定了产品制造的时限性,而且这一过程中的耗时与物流总成本也决定了产品的上市日期与价格。而对于纯粹的物流企业而言,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实务更是其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现代物流管理与现代供应链管理

现代物流管理是以客户的物流需求为拉动的,以权衡各环节费用并降低物流总成本为目标的,以市场营销理念与决策系统等理论支撑的产品或原材物料的输送完整供应链过程。现代物流管理过程与既往的传统物流截然不同,传统的物流概念仅仅解决运输过程,但是现代物流则包括了运输、仓储、配送以及分拨,甚至简单的加工或包装的全过程,这是一个闭环过程,更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化的工程。

我国的物流发展应以客户需要作为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需求,对于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与控制应以达成低最物流总成本为企业管理目标,应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客户服务宗旨。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从最初的原始的物流脱胎而来,原始的物流仅仅包括了运输与配送,从配送到物流是一个质的飞跃,从物流到供应链是又一个质的飞跃。在现代供应链之中,包括机场、港口、企业、仓库中心、以及其他第三方的物流中心等都是一条供应链中的节点,将整条供应链整合起来研究供应链中每一节点效率发挥的最大化,以便物流的快速、高效通过,就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核内心容,供应链涉及的业务范围与领域要远比传统的物流多得多,也复杂得多。从表面上看,我们虽然仅仅看到了物流过程,但是,涵盖于其中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才是决定整条供应链的本质过程,物流管理已经渐渐变成供应链管理中的一个子集而已。

二、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顺利进行,并且给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带来了低效率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了下述几个方面:

在某些供应链的规划过程中,存在着供应链的规划人员为了使得库存成本最小化,而将本来需要设立仓库的点位取消,这样虽然从暂时来看节约较大一笔维护仓储的费用,但是从长期来看反而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与平均运输距离,因此所增加的费用要远远大于维护仓储的费用,这样做无疑是得不偿失的,因此给供应链实务管理者们的一个忠告就是在做出规划之前必须以全局的观念进行精算,不仅要算某一个时点的情况,还要精算整个物流运作一段时间范围之内的物流平均成本。

我国的许多初级物流企业都会在节约包装物上做文章,有的只是简化包装,有的甚至精简掉包装,这样做对于物流企业的不利之处在于未来仓储与搬运过程中会增加破损甚至损坏现象,从长期来看,不该节省的节省反而得不偿失。我国的某些流物企业会尽可能保持货架上货物的连续,但是殊不知在未来的立体式全自动化的无人值守物流管理中,因为保持其连续性而提高安全存储量会直接造成仓储费用的上升。

运输速度与运输费用是呈反比关系的一对矛盾共同体,片面追求运输速度可以大幅降低仓储费用,但却必然而然地会提高运输费用,相反,采用较慢的运输速度虽然极大地降低了运输费用,但势必会提高仓储的费用。过度追求速度与过度追求运费都会为此而付出相应的代价。同理,过度降低装卸费用也必然会造成装卸效率的降低,而且装卸效率是一个全局化的影响要素,还会进而影响其他环节。

从我国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可以看到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系统化的复杂问题,不应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而应将问题置于整个系统中加以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统筹性考量,以免因为因素间的关联性导致更加不良的后果发生。

三、物流与供应链模式选择

对于物流专业外的企业而言,可供选择的物流与供应链模式并不多,要么选择自营模式,要么选择物流服务外包模式。具体选择何种模式取决于何种模式能够让企业的物流运营效率最高,以及最大化降低企业的物流运营成本,同时还能够最大化地满足企业的对物流的需求。除此而外,多个企业还可以实现物流联盟,即企业之间互相利用优势物流网络与优势资源以实现这些企业共同的物流管理目标与供应链管理目标。物流联盟是一种由企业自发组织的以协约或契约等形式约束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网络互通、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一种因约定而临时整合起来的物流网络组织。物流联盟的做法使企业团结在一起,提高了各自物流网络的利用率,减少了维护物流网络的费用,使得企业运营风险得以大大降低。如果若干家企业联合起来,则可以较为容易地形成一个涵盖局域甚至全国的物流网络。这样的物流网络可以最大化降低企业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总拥有成本。物流服务外包的第三方物流使得企业能够专心做好除物流而外的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等领域内的工作,有助于企业更专注于擅长的领域,对于企业的运营十分有利。近年来出现的第四方物流则可细分为物流的正向协作、物流的一体化方案的解决与整合以及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革新等。物流企业的终极目的就是调动企业的一切资源与力量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与变动的需求。虽然号称对所有的客户一视同仁,但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当然也包括物流企业都会对根据客户的业务量对客户进行重要客户与一般客户等的划分。并针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物流策略,在客户满意与物流成本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这样就可以既保持客户的某种程度上的满意度,又能够达成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的需求。

四、物流成本管理实务

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成本管理,这一环节的重要意义在于降低物流成本可以使得企业更具活力,可以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的时限内创造更多的利润空间与发挥更大的运作效率。物流的成本与企业中的其他任何成本均不具有可比性,物流成本不仅具有隐含性与复杂性,而且物流成本还具有不明确性、综合性以及悖反性。物流成本的独特的特性决定了物流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降低物流成本的一个最佳途径就是要对企业所拥有的整个供应链进行优化,将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加以重新审视,能够整合的可以进行整合、能够优化的务必进行优化、能够重组的一定要进行重组,只有试图提高了每一环节的效率才有可能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整体成本。根据对用户等级的划分,以确定客户的最基本的需求,在满足客户最基本需求的情况之下,适度超前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但不宜不计成本过度超前。比如,可以陆运的,绝对不能选择空运。可以海运的,绝对不选择陆运。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的专业化来源于其不断壮大的规模化与其不断扩大的网络化。

五、结语

在现代物流供应链中,港口、生产企业、仓库、运输公司以及货代公司等能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和单位,都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让这些资源最大效率地发挥作用,就是现代物流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降低企业产品的成本,来赢得更大的收益。物流与供应链的管理实务问题关系着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与企业经营成败,而且随着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研究的不断深入,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问题正在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华.现代供应链管理及其流程构造[J].当代经济科学,2000,5.

[2]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的设计与重建[J].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4.

篇5

备件物流是售后服务市场的主体,其重要意义与汽车制造和销售同等重要。尤其是现阶段新车销售的利润并不高,汽车备件物流及售后服务已成为汽车制造商增加效益的关键。

供应链角度上的汽车备件物流

1 备件物流的特性

汽车备件按集成度从小到大分为零件、部件、组合件、系统、模块系统组件。售后备件按需求通常分为常用备件、定期保养件、重要部件、易损件、非易损件等。

常用备件使用频率高,损坏的可能性大。此类零部件功能简单、寿命短,包括摩擦片、制动块、皮带、火花塞、灯泡、雨刮器、轮胎、喇叭等。

定期保养件可分为三类情况:定期必须更换的,包括制动液、发动机冷却液、发动机机油、机油滤清器、汽油滤清器、空滤器滤芯、花粉滤器滤芯、火花塞、发动机正时皮带等;需检查液面或添加的,包括变速箱油、冷却油、风窗清洗剂、制动液、助力转向液等;需检查或更换的,包括气门间隙、离合器踏板高度、前和后制动器摩擦片磨损、附件皮带张力等。

重要备件包括点火、油路、悬挂、制动等。

易损件主要包括车门、保险杠、翼子板、发动机罩、背门、后视镜等。

非易损件指发动机总成、车身总成、变速箱总成等。

备件物流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备件品种多、运输批量小、实效要求高;需求地域分布广泛,且地区分布不均匀、不稳定;要求个性化、专业化的装卸及运输方式,紧急状况下还需快速反应并且高质量的服务。

同时,不同的零部件产品规格、包装要求、标准化程度、供应商交付需求等均不相同,因此,备件供应链规划要充分了解汽车备件的特性、更换周期和使用寿命、销售频率等综合因素,运用价值分析、需求预测等手段,对不同的零部件做出相应的供应链需求规划方案。

2 备件物流供应链库存策略

备件物流的核心理念是以合理的成本,在正确的地点,恰当的时间,以正确的条件,把正确的备件送到客户手中。备件物流供应链规划的目标是协同供应链合作伙伴消除一切无效率的供应链活动。虽然无效率的供应链活动会直接体现在“时间”和“库存”两方面的绩效指标上,但如果把目标仅限于缩减局部成本,显然背离了改善供应链的目标。

对于企业来说,有很多关于“时间”的绩效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如及时客户订单交付、现金周转、库存持有天数等。这些指标的改进必然有助于提高备件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库存持有天数为例,它是现金周转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库存水平、缩减库存持有天数有助于利润增长、提高股东权益、释放更多的资金。

通过“库存持有天数=持有库存量÷日均消耗量”这个公式可以计算出现有的库存持有天数。然而,这种计算方法往往会误导我们低估供应链上的实际总库存量。因为库存持有天数未包含在途库存及委托供应商生产的订货。显然,它不能真实反映当前的现金周转状况。

库存是提高经营业绩的关键因素。库存水平过高,不仅意味着库存投资成本的增加,还要承担更多的库存持有成本,最终不得不降价或促销处理存货,从而导致总利润下降;相反,虽然降低库存水平有助于缩减库存投资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但企业面临的缺货风险在增加,也可能导致总利润下降。

规划、控制备件供应链需要准确估计供应链所处理备件的数量。主要采用预测和推算的方式。预测的需求是所有部门(包括物流、营销、生产和财务部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基础,因此,需求预测的水平对备件供应链整体至关重要。备件物流供应链的预测涉及到需求的空间和时间特征,以及需求波动的幅度和随机程度。需求随时间的变化归因于销售的增长或下降、需求模式季节性变化和多个因素导致的一般性波动,因此,备件物流管理者必须掌握需求量在何处发生、何时发生。规划仓库的位置、平衡物流网络中的库存水平、按地理位置分配运输资源等,需要掌握需求的空间位置。可见,企业选择的预测技术需反映影响需求模式的地理性差异。

在实践中,根据汽车备件的特性,往往将备件分组,确定不同的服务水平,或分别管理不同类型的备件。不同组别的备件和不同种类的备件会随时间形成不同的需求模式。如果需求是规律性的,根据其趋势、季节性和随机性规律,利用常用的预测方法即可得到较好的结果。易损备件和定期保养备件适用上述预测方法。

如果某种备件由于总体需求量偏低,需求时间和需求水平非常不确定,那么需求是间歇式的。例如,在车型刚刚投产时,只有少数客户有需求,而且分散在不同地区,利用常规方法难以预测。根据PSA备件领域的工作经验,对年需求量小于2的备件采用不建立库存的策略,待需求量大干2时开始建立正常库存。通过该策略,可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减少仓储设施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常用的预测方法是历史映射法和因果法。历史映射法的基本前提是未来的需求模式将会重复过去,至少大部分重复过去的历史。如果预测时间跨度小于6个月,通常准确性很好,因为在短期内,时间序列有内在稳定性。根据已知的客户服务水平可以推算出销售水平,服务和销售是因果关系,只要能够准确地描述因果关系,因果模型在预测时间序列主要变化,进行中长期预测时就会非常准确。根据备件的分类功能码,分析同功能备件在整车保有量下的历史销售数据,分析时间序列的趋势和季节性变化,预测新备件的需求。

3 备件物流供应链库存量控制

适时管理、快速反应和压缩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供应渠道中所需的库存量,是汽车制造企业追求的供应链管理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包括:

(1)管理供应商作业是缩减供应链周转时间所必须的步骤。作为供应链源头,供应商对供应链的时间、库存和成本等绩效指标有深远的影响。

(2)供应链上下游的整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整合的内容包

括需求预测、库存规划、采购订货、运输规划、信息交流平台及生产流程等。

(3)在供应链上传递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数据并不能代表信息。首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工作,然后,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将这些数据添加到他们的系统中。完成这一步骤后,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再向他们的供应商传递数据。如此一来,数据的收集、分析、传递工作耗费了大量时间。如果信息与信息系统能实现一体化,必将缩短周转时间,改善信息的准确性。

(4)有选择性地实施一体化战略。选择与供应链上关键的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共同实施一体化战略。

(5)分析库存的流动形式和仓储地点,以加快库存的周转速度。具体方法包括优化仓库和配送网络、绕过繁杂的配送网络实现客户直接交付。

加快周转速度、改善库存收益始于供应商管理,看板是最著名的适时管理方法。应用EDI等技术不仅解决了下达采购订单等供应链作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为用户提供了事件管理和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其中包括修改订单、调整订货优先级别、订单组合、订单排期和数量等。信息流不仅实现供应链所有节点的连接,同时还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一体化,帮助企业对产品流和库存定位进行动态监控,达到最佳的库存水平,既能降低库存成本,又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库存收益。

汽车备件物流的创新对策

从全球视角来看,中国汽车产业的物流成本很高,过高的物流成本会削弱汽车制造成本优势。因此,快速且低成本地将产品送到网点是汽车备件供应链设计者面临的共同课题,需要导入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工具。笔者认为,汽车备件物流可采取如下创新策略:

1 流程创新:构建面向服务的供应链可视化解决方案,将供应、需求和物流信息整合并且同步,快速准确传递需求信息。

2 渠道创新:随着备件业务量增加,研究直接配送到网点的穿越式物流,减少物流中间环节,降低供应链上物流总成本。

3 服务创新:培养战略性增值服务提供商,提供超出物流自有价值的服务。

4 方法创新:规范备件配送过程中收货作业、拣选作业和包装作业、运输作业动作,提高效率和工作质量,满足客户需求。

篇6

所谓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EAN•UCC系统)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给每一个实体对象一个唯一的代码,而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孔洪亮,2005)。在这个网络中,系统可以自动地、实时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并触发相应事件(石军,2009)。

在北京2009“中国通信业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阐述了物联网的三大特性,即:全面展示,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甚至其它各种机器,随时采集物品动态;可靠传送,通过网络将感知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传送,无处不在的无线网络已使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易行;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处理海量信息,真正实现人与人的沟通,物与物的联通(王建宙,2009)。因此,物联网是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新兴工具。

物联网:物流信息采集和记录的工具

射频技术是物联网的核心,射频识别以微电子芯片作为数据载体,通过无线电波进行数据通信。微电子芯片解决了条形码数据容量小、记录信息有限的问题,微电子芯片的存储容量可以由几K到几十K字节,可以对任何物品给予唯一的编码。并且,射频技术突破了条形码必须近距离“直视”才能识别的缺点,无需打开商品包装或隔着障碍物即可识别,且可以批量识别,商品一旦进入射频识别的有效区域,就可以即刻被识别并转化成数字化信息,物联网可以有效的处理芯片中存储的物品数据,使物品信息可以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有效交流。

物联网:物流全过程实时监控和供应链透明管理的工具

在全球供应链中使用射频技术来处理数据流,是企业自从认识到供应链中信息流重要性以来最重大的发展。IT和自动化技术使得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大大提升,但货物盘点、数据录入等大量工作仍须手工完成,虽然手持式条形码识别器能辅助,但仍存在效率低、出错率高等问题。

物联网充分利用射频技术和互联网,能有效解决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射频技术能有效地批量识别贴上标签的商品,获得准确的商品信息。对商品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经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直接回收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出错率,使供应链管理透明化。

物联网:降低供应链成本的工具

物联网有助于简化货物接收与搬运的工作量。通过物流信息传输,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可以直接获取商品信息,并通过射频技术进行识别和检验,自动完成商品的验货,无需卸货和一一清点,简化了商品的验收环节,减少了搬运次数。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通过物联网,可以及时获知运输工具的实时信息,利用射频技术对运输工具实现智能跟踪,可以减少所需运输工具的数量及运输人员数,避免车辆闲置,提高利用率。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盘货成本。例如宝洁公司通过利用射频技术,将宝洁的存货减少了一半,并减少了缺货的可能性,由此带来宝洁公司每年节约近4亿美元。

物联网有助于降低商品被盗、损坏、错运及运输过程中货物丢失等导致的损失,这些成本约占供应链成本的3%-5%,此外,物联网能及时发现这些可能导致供应链低效的问题,降低这部分成本。

物联网:智能化供应链管理的工具

通过物联网,带射频标签的商品被顾客取、看、选购的信息,能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当零售点的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存货量时,系统能自动向供应商发出补货请求,库存补给完全可以智能化地触发;当产品即将达到或超过有效期时,系统能自动向零售商发出促销或撤下货架的要求;帮助生产商监控生产流程,合理安排采购计划,提高采购的原材料和紧急零部件的准确性;产品质量的检验不仅可以细化到产品的每个部件,还能追踪产品具体由哪个工人和哪台设备所生产。

物联网: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工具

物联网能为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格优惠和便利性。物联网能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可以减少和消除供应链中的某些冗余环节,如不必要的货物验收和搬运,因此,能带来供应链整体成本的下降,必然会带来商品最终售价的下降。而且,通过物联网的智能化功能,可以帮助消费者简便地找到目标商品,同时根据收集的信息设计最优的顾客路线和货架布局,使消费者轻松便利地完成购物。

物联网也能优化售后服务,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免费的便利,如为消费者远程查看商品的运行情况,编制相应的采购计划;当商品快到保质期时,及时提醒消费者使用;当商品出现不正常的位移时,会向消费者发出警告。

物联网:供应链上各环节优化的工具

物联网对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优化作用见表1。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物流全过程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都是透明可见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完全和实时共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完备性,所有的监控、盘点和验收工作都可以瞬间完成,减少存货,减少商品在物流全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运输效率,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将企业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孔洪亮.EPC与“物联网”――引发供应链革命的导火线[J].中国标准化,2005(4)

篇7

1 引言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同时它也是一个对与产品相关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及业务流进行计划、协调、组织、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它包括以下几种涵义:第一,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运作管理,它能够使企业的活动范围从仅仅最佳的物流活动扩展到所有的企业职能。第二,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第三,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以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为目标进行的组织管理。

1.1 ERP特点与功能

所谓ERP是英文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的简写。它是从MRP(物料资源计划)发展而来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它扩展了MRP的功能,其核心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它跳出了传统企业边界,从供应链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是基于网络经济时代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ERP系统的特点及核心内容包括有:企业内部管理所需的业务应用系统,主要是指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核心模块。

1.2 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企业从原材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这就是供应链。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的生产(Extended Production)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供应链与市场学中销售渠道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供应链包括产品到达顾客手中之前所有参与供应、生产、分配 和销售的公司和企业,因此其定义涵盖了销售渠道的概念。供应链对上游的供应者(供应活动)、中间的生产者(制造活动)和运输商(储存运输活动)、以及下游的消费者(分销活动)同样重视。

2 系统部署的目标

一般来说,ERP系统仅在财务部门的应用只能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改善应收账款和资金管理;仅在销售部门的应用只能加强和改善营销管理;仅在库存管理部门的应用只能帮助掌握存货信息;仅在生产部门的应用只能辅助制定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只有集成一体化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如下的目标:

(1)降低库存,提高资金利用率和控制经营风险;(2)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缩短产品生产周期;(3)提高产品质量和合格率;减少坏帐、呆帐金额等;(4)本企业在供应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所以下面针对企业供应方面进行介绍;(5)供应管理设计目标;(6)用户更新,用户可随时更改密码,以防被侵权而使利益遭到破坏;(7)查看库存情况,对仓库中的存货有所了解,以便定量进行发货;(8)货物供给,根据订单要求进行发货,并保留存根,以便日后查询。

3 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流程和实施方法

目前各类型的ERP(企业资源计划)软件在市场中层出不穷,究竟哪一种软件功能更强且更适应用户需求也越来越为用户所关注。我们知道系统参数设置越灵活,软件性能越强,越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但同时也加大了系统实施的难度。众所周知,成功的软件实施需要软件系统知识和企业管理思想相紧密结合,而这一点往往又是软件商或用户中任何一方难以单独完成的,因为软件的生产者会更注重其产品性能的完善,而不能非常完整、系统地掌握用户的需求信息;而作为用户,一般并不能十分了解各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因此很难正确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既熟悉软件功能,又熟悉企业状况的咨询机构应运而生。这种较为独立客观的咨询机构能够站在用户的角度,并凭借自身对各种系统的熟悉与了解,在实施过程中与软件商密切合作,发挥出系统的最大功效。

(1)需求分析是指在充分了解客户情况,包括客户生产/财务及管理流程后,与客户一起讨论对系统的具体要求方案,主要针对其现行体制中的不足及目前所需的信息,制定出一套用户对系统的需求方案。为合理地选择系统提供了基本保障。需求分析按照由顶至底、由大到小、由粗到精的过程来进行。

(2)系统演示/选择在这一阶段,我们会根据上一步骤中总结出的用户的具体需求,结合我们对各类型系统的了解,初步划分出几个适合于客户的系统,逐一安排进行系统演示。

(3)系统询价/购买。一旦选定了合适的系统,咨询人员会帮助客户参与询价和购买工作,这其中包括为用户制订采购计划。许多中大型软件包都是由各个可以独立工作的功能模块组成。

(4)安装系统/调试/网络建立从这一步骤开始,咨询人员的角色已经从协助客户管理层作出软件选择的决策转变为负责安装实施整套管理信息系统。

4 结语

我国制造企业应该在经营管理的思路上进行转变,对供应链管理加以更多的重视。首先,是要将供应链管理纳入企业的总体经营战略中。也就是说,在制订经营战略时,就要针对顾客的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绩效, 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通盘考虑、设计和规划。第二,要在平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对企业的供应链系统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调整、流程重构和优化管理,使之能更好地满足日益变化的顾客需要,这是一个不断改进、优化和总结经验的过程。第三,企业要进行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企业是 在计划经济年代按前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其组织结构的特点是“大而全、小而全”,以生产为导向,组织结构普遍存在“两头(开发和销售)小、中间(生产)大”的“橄榄型”特点。这种组织结构庞大臃肿,不利于 对外界市场灵活反应。企业应尽量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上,剔除形不成竞争优势的一般业务。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完全可以向“两头(开发和销售)大、中间(生产)小”的“哑铃型”组织结构发展,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体系。此时,企业要探索对其众多的供应厂商及其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协调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成恩.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中国管理科学,2000.

[2] 宋华.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北京.知识管理出版社,2001.

[3] 张林龙.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管理.企业情报工作,2003.

篇8

物流行业和电子商务是一起发展的,两者相依相存,彼此密不可分,尤其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物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提升。物流服务与我们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如货物运输、报关和运输等等多个环节。现在绝大部分物流企业都采取了各种信息化管理方式,让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以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其自身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二、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共享意识

以目前科技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情况来看,信息共享是十分关键、十分核心的一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物流企业供应链的成员来说,有效的信息共享协调是发展过程中统一协作机制最核心的一部分,若共享意识缺乏最终会面临较大的问题[1]。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目前企业各种信息共享、统一协作仍然还是自发的,并不是明确的机制、制度确定的。所有成员更多地关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缺乏集体利益意识,彼此交流得更多的是相对较浅层次的信息,一些敏感信息和核心信息一般不会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具体发展的过程中就无法形成相对全面的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影响最终的发展效果,甚至导致整体供应链的协调性明显降低,未来的战略发展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发展前景、竞争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共享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实际不良影响。只有充分认识其特点,才可以采取适宜的措施,针对性地对管理方面进行有效创新。

(二)运行不协调

平台、设备和管理手段是整体供应链体系运行过程中相对较为基础的部分,这些部分彼此协调、互相影响,而且形成了联系机制,将供应链所有成员以及所有工作密切联系在一起,充分协调开展工作。如果其中一部分出现问题,整体协调性就会受到影响[2]。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绝大部分企业都受一些因素,如制度体系、技术水平及管理观念的制约。同时,在客观上,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内容。供应链与企业物流的不断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此类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可以更好地运行,如果缺乏有效的技术标准,则很难形成一定的规模。目前构建出的信息支持平台以及信息集成系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完全统一的情况间接导致了供应链成员彼此之间沟通不够顺畅,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而在各种配套设施及管理等方面,很多企业与电子商务的快节奏发展不匹配、不配套。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营方式、配送管理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应用情况、交通运输网络建设、配送规划管理等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无法高效满足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实际问题和不良影响,影响了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效果以及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运行不协调问题相对多元化,与管理、设备、信息技术及相关平台有着密切联系,产生的影响也相对较大,直接影响着整体的发展,关系到能否滿足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综合性需求。

(三)合作不理想

电子商务不断发展,这样的大环境和物流行业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后者支撑前者发展,前者推动后者发展。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贸易合作是可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的基础。但是以目前的发展局势来看,整体的贸易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整体供应链也会产生一定的干扰。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彼此缺乏正确的运行与合作理念,都从自身的利益角度出发,而不是从整体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文化理念存在很大差异,商业环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其体系体制角度而言,目前在相关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割裂,无法有机协调,彼此提高,导致其有序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干扰。由此可见,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些管理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管理机制的积极创新和改变得到解决。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促使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规避常见的不良影响因素。

三、管理创新策略

(一)共享商业信息

商业信息共享是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创新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内容,其价值和意义非同小可,作用也非比寻常,具有较为明确的作用,尤其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部分商业秘密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有机共享。为了实现无缝衔接与合理合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尤其要注重各类信息的有效共享。供应链成员的合作以及商业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多个企业的参与,很多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会担心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这样的问题确实不容小觑,因此在商业信息与秘密共享的过程中,企业前期可以与合作方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商业机密得到一定的控制,明确规范其深度、范围以及保密责任。这样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障最终的发展质量,规避常见的信息泄露风险,保证信息交流、机密交流不会出现较大的风险问题,控制最终的发展效果。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信息顺利交流,加强彼此之间的业务交流与互动,还需要构建第三方物流。相关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进一步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如库管、订单选择和产品运输等,用这样的行为减少整体的经济投入,集中发展核心业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以及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商业互动,让数据与各种信息更好地流通,并做好商业机密等方面的保密工作,体现其在产业链中的关键性价值和实际性意义,同时消减不安全因素,减少信息安全等风险,弥补一系列不足。

(二)强化运行合作

供应链的形成以及自身运行离不开每一个成员彼此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让其组成更加多元化,同时不断对机制进行优化,提升其协调性,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这部分内容具备较大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协调的机制可以产生更加明确的积极意义,让其更好地开展相关活动。为了有效实现彼此之间的无缝衔接、有机合作,需要强化信息化平台等方面的建设,采用条码技术、电子交换技术等,进行自动识别、标注,利用网络传输让各种配送活动有效实现,降低劳动重复率。与此同时,也可以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保障其发展效果。在供应链成员都加强了信息化建设,加大了整体建设力度之后,还需要注重彼此的协调,联合物流技术、配送职责完全不同的物流企业,通过技术资源互补,加强彼此之间的关联,形成动态的联系。

综合来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强化运行合作,一方面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建设,让其自身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科技与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协调,从而让其更具备适应性,规避常见的发展问题。由此可见,要想不断发展,需要科技与机制双管齐下,只有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管理与合作进行强化,才可以取得更好的发展效果,规避常见的发展问题。

(三)精细化管理

篇9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130-03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现代物流功能要素、熟悉物流职能、掌握物流战略规划、物流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供应链管理原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更有利于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教学,让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拟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应用过程

(一)合理选择教材

根据项目教学法的内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选用黄云碧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一书作为教材。此书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最新的理论与方法重新序化为9个学习模块,分别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概述、熟悉物流职能、认识物流系统、物流战略规划、物流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流程、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物流管理的新发展。每一个学习模块在开始前都阐明技能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及分期任务目录,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模块学习。同时,每个学习模块都设置了分组案例讨论、项目实训及过程考核等教学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应用性,非常适合项目教学法的开展和实施。

(二)设计教学项目

项目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项目必须符合实际工作真实情境的要求,并能适用于教学,而且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开展项目教学前应先明确项目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再根据学生的特点紧扣教学内容,结合物流企业的真实需要,提出一个来自物流行业的实际问题作为开展项目教学的主要驱动性问题,并围绕问题制定可行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综合性项目。在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中,还要考虑到项目开展所需要的环境及各种设备并做好合理配置,保证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环境中通过合作、调研、分析、总结等形式开展真实的工作任务。在设计教学项目时还要做好项目小组成员的安排。一般将全班学生分为每组4至5人的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考虑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使每个成员的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也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典型有效的项目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分析能力为目标,以综合能力鉴定为评价标准。因此,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既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又应制定教、学、做、评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一方面,通过在项目中穿插创设供应链管理情境、沙盘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供应链管理实践的环境与心态,将所学尽最大可能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另一方面,注重根据项目的要点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并及时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核过程中对发现的各个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要作出解释,以督促学生进行改进,使学生形成不断学习的意识;对出色完成项目任务的小组要适时进行表扬和激励,以促使其他小组借鉴学习,使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的习惯。

(四)具体实施

本文以“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一模块教学为案例,对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进行阐述。在“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技能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分析供应链运转的不确定因素,提出“牛鞭效应”治理的几种方法。对此,可进行如下教学项目设计:

1.明确项目教学目的。项目教学目的主要包括: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的理解和认识;认识供应链中需求异常放大现象即“牛鞭效应”的形成过程;分析“牛鞭效应”的产生原因;找出消除“牛鞭效应”的方法;分析策略改进后“牛鞭效应”的变化。

2.准备项目开展所需要的场地及各种设备。所需场地及设备包括:专用实训室或只有桌椅的普通教室;角色分组卡;角色资料卡;零售商订货单;零售商、批发商订发货统计情况表;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商情况汇总表;计算器和笔等文具(学生自带)。

3.实施项目教学的步骤。主要步骤有:由教师介绍啤酒游戏的背景及游戏运营规则(相关规则事先下发教学资料让学生了解);教师以传送员和讲解员角色控制整个游戏流程;学生分别对啤酒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角色进行模拟;按照游戏规则开始啤酒游戏;教师对市场数据进行分析、讲解;根据任务要点适时对学生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评价;表现优秀的小组汇报游戏心得。

4.收集项目教学成果。要求学生根据游戏过程写出游戏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游戏进程、游戏中的策略、每一次游戏的收获和最后的总结等。

二、应用效果与经验总结

(一)应用效果

项目教学法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主要取得了如下显著效果:

1.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大部分高职生由于基础薄弱,存在较严重的厌学心理,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他们难以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上课开小差、玩手机、睡觉的现象较普遍。教师往往是单方面地讲授,最后从学生的作业中得到的反馈情况是他们并没有掌握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更不用说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学生害怕做作业、缺交作业、抄作业的现象不足为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而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后,由于一般都是采取小组的方式进行,小组长起到带动的作用,各成员之间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每一名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避免了课堂上学生无事可做的状态。同时由于小组与小组之间存在比较和竞争,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克服困难,主动投入学习活动,课堂气氛活跃。项目教学的过程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学生通过项目环节的执行和完成,能直接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并不断探索理论的运用,最后在完成项目报告或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根据自身的体验和理解很好地完成任务。由此,获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项目教学法贯彻的思想是“从就业市场的需求出发”,因此都是以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精心安排项目内容,细化项目任务设计,创设模拟的工作情境,体现企业规章制度及规范要求,把课堂与企业合一、把学生与员工合一,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比较全面地接触企业、认识企业和了解企业,获得对社会经营活动过程的理解认识及模拟经历,树立起正确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3.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更客观全面。与传统教学不同,项目教学的评价不能简单采用考试成绩来评定。在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做与教师的教、评是同步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态度、对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创新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几个层面进行教学评价,评价内容更全面。评价的参与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外请专家、同组其他学生和其他组的学生,避免了将任课教师的片面评价作为学生的最终评定,体现了评价的客观性。同时,评价体系中所制定的各项评价指标是以物流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与学生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要求相一致,为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奠定了基础。

(二)经验总结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以往学生厌学的状况,让学生学有所得,既掌握了知识技能,又提高了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项目教学中,除要合理地选择项目、精心设计内容、制定有激励机制的评价方式外,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避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项目教学”而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教学效果。

首先,项目教学要避免“虎头蛇尾”的情况。项目教学过程的实施是经过教师精心安排和设计的,往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达到预期的效果。项目教学过程完成后,进行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在内的项目总结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找到自己理论上的不足。技巧总结中,“一题多解”是应该极力推荐的,每一种方法不管难易都应该展示给学生,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全面吸收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

其次,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增强知识底蕴,提高专业水平。要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成功开展项目教学法,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更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扎实的专业知识、爱岗敬业的精神,始终做到终身学习。因此,一方面,教师在平时要多开展物流专业调查,多到物流企业进行相关岗位的挂职锻炼,熟知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发展趋势、最新成果,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以便在项目教学中及时反映行业企业的最新动态,让教学更贴近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实际;另一方面,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到物流企业的生产、管理岗位上进行学习,使教师获得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或者通过学校邀请物流企业相关专业岗位的一线人员到校进行指导,使教师获得鲜活生动的教学案例和翔实有力的数据资料,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项目教学任务,培养出更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既增强了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研究问题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项目教学法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所学供应链理论知识置于实践中进行检验,在检验中发现新问题,拓展新的知识,这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又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结果使学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提高了其综合能力,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和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化。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既要具备较强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同时还要突破一成不变和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开展项目的设计、实施和监控。供应链管理项目活动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能够根据物流工作岗位情况和物流行业新动向来把握项目选取方向,而且要求项目所设的驱动性问题与课程的主题“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紧密相连,同时项目活动开展要求教师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时间和过程,根据学生的进展及时作出调整和安排。因此,项目教学法的运用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思维,着眼整体教学,从而积极推动教研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文明.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黄云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老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3)

篇10

一、采购流程及运作的优化

包钢目前的采购业务主要分为原料、燃料,有色材料、辅助材料,即每月20日之前需将次月要用的物资计划上报公司综合计划科,审核备案,经领导批示后于28日前实施采购。各个专业通过公司的价格委员会,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物资的价格,来签订合同,进行备案后组织进货。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包钢物资供应公司的采购流程主要分为三个大项,即采购流程、供应流程、库存管理流程。采购流程中应由二级单位上传次月的需求计划,并填写好请购单,并要求存入数据库中。公司采购员应根据供货商的报价及需求计划和根据供货商管理中的供货商信息选择供货商并与之协商价格,供货商最终确认后,采购计划表转化为采购订单,并交给主管领导进行审核,然后采购员可以将采购订单从网上发给供货商并且随时跟踪订单的执行情况,等供货商发货,材料到达之后,采购员让质量科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采购订单转到财务部门应付账款系统,若不合格则转入退货系统。

在供应链运作方面,包钢属于国有特大型企业,受到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分散、低效、高能耗的形式严重影响了物资的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包钢的外部供应网络有待改善,内部供应网络业需优化;另外一个就是库存管理和仓储管理水平急需提高。

我们这里将采购和库存的供应进行一体化管理。首先是结构性战略既包括对于外部供应网络的改造业包括了内部库存供应的网络设计,将包钢采购物流系统进行重构;其次功能性战略包括了界外的运输方式以及对运输方式策略的改进、库存中的供应路线优化以及库存管理的优化,从而实现采购物流过程的适量、适时、及适地的高效运作;再次基础性战略包括对仓储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组织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从而保证采购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基础保证。

二、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在基于供应链之下的管理优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物资公司与供应商建立合作的关系,从而来实现整个物资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准确、快速地流动,从而来降低供应链上各个组成部分的成本。所以,在整个物资采购的网络中,包钢完全可以根据把物资进行分类方法,第一,将外购原料、燃料进行分类,然后对不同类型的材料料采用不同的采购和管理方式和供应商管理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中的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与其中筛选出的部分重要原料、燃料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可以节省管理的成本,提高包钢采购物流的平稳与能效。

以前到现在,包钢采取的都是传统的供应商管理方式,没有制定标准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流程。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采购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来搜集有关的供应商资料,进行初步的筛选后,让供应商提供样品让技术部门进行测试,在样品测试合格后提供测试的认证给采购部门,然后采购员向供应商进行初步的问价,采购员根据供应商的初步报价,结合公司的定价与供应商进行谈判价格协商,必要时采购经理也需要参加,就价格以及最小采购数量、付款的条件进行协商,最后达成一致,即列为包钢的供应商,进行正常采购。在今后的合作中,双方是以一种以价格为中心进行博弈过程,包钢经常会以低价为目标来寻找新的供应商,而忽略了与已有供应商一直以来的精诚合作来降低成本。其实供应商的精简和优化,会大大的降低包钢采购的成本与复杂性,从而提高采购的品质和包钢对市场反应的敏感。为此,包钢很有必要成立供应商的评选小组,组建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估指标系统,把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优胜劣汰,最终实现采购环境的优化。

三 、决策的优化

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采购管理决策在优化过程中需要对采购进行分析,采购的分析主要包括了采购的需求与采购市场的分析。由于目前包钢在这方面存在着手工操作、从来都是靠经验的决策和事后的报表分析的陈旧管理手段,因此,包钢需要变革采购管理的方式方法。转变经验决策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即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对物料的供应市场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对不同的原料和不同的供应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利用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手段对物料需求和物流成本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价格对于物资采购部门来说是一个极为敏感的市场信息,公司对物资的价格进行经常性、科学合理的预测,不仅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使得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这是包钢的一项重要管理内容。

另外,组织结构的变革是为了降低组织经营的成本,提高公司的工作效率,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一般情况下,认为流程的优化后需要对组织机构进行再调整,按照业务的流程将众多原来松散的部门紧密地联系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任务、流程、权力和责任的组合和协调。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以包钢的采购物流优化为背景,从包钢的采购流程、供应链、供应商管理选择、决策管理的优化、组织结构的优化几个方面对包钢的采购物流优化做了阐述和探讨。钢铁企业采购物流的优化为包钢扩大国内的市场、迎接来自各国企业的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重要的战略意义。钢铁企业的采购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还需做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得包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

物流管理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能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水平。现如今链式管理逐渐受到企业的追捧,然而现阶段在链式管理方面,始终具有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就链式管理问题进行相应的探讨,旨在促进企业管理能够更加落实到位,中小企业实现不断发展。

1供应链管理概念及特点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整个生产运作流程进行升级和优化,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业务等进行整合,为商品提供良性的销售环境。建立供应链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借助体系的革新和服务的升级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供应链服务。通过对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进行整合,将其融合为“一站式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使企业以最低的物流供应链成本获取最佳收益,并提高客户服务过程中的便利度,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以电子商务为平台,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某企业为核心,对供应链中的各项资源进行充分应用和整合,在节点企业之间构建良性的战略合作关系,并借助供应链实现合作者之间的功能集成,使每个企业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实现利益共赢。供应链管理以整体网络管理为架构,实现各节点企业内部的整合。供应链管理有如下特点:供应链管理属于集成化管理,它实现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流程化、纵横化和一体化,有效避免了企业运营过程中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和资源浪费;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全过程的战略式管理,比较复杂。它涉及到商品初期到产品中期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再囿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它应用的是全新的库存管理观念,将商品供应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供应链管理的主体是客户,能够最大程度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2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流程

供应链物流管理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整个流程具有集成性,即以供应链集成思想为指导,对物流整体流程进行优化配置,用最少的资源进行最大效果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将供应商和客户资源进行整合,并建立起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企业的物流、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使其成为一个统一、有机的整体,实现供应链中各企业的各类物流活动的一体化,提高物流节点及整体的工作效率。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整个供应链的高度上,对物流节点企业的目标、经营范围、信息与管理水平进行战略设计,提高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优化服务业务,强化运作流程,从整个供应链角度进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1)库存管理。库存管理是物流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能够有效缩短订货、运输和支付等货物流转周期,加快商品的周转速度,有效避免货物供应不足,为供应链提供了一个良性的运作环境。

(2)订购管理。订购即向供应商发出订单和供应商得到订单的这一个过程。订购管理过程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合同管理、单据管理、供应商管理。供应链管理将这一系列管理工作架构在同一的网络内,企业以配销单据为依据,针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完善的计划,然后在系统作用下,自动对供应商发出订货单。合同管理为供销双方架构了一个长期和互动合作关系,销售企业根据订购数量,对供应商支付货款。

(3)配销管理。配销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管理难度也相对较大。处理订单之后,物资进入分销中心。借助对配销需求、商品库存、劳务人员和运输方面的管理,完成配销工作。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和保存以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和配送等工作。同时,也包括购销代办、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和库存控制等额外业务。

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策略

3.1加强供应链的整体性

在当前竞争越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物流企业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必须首先加强供应链的整体性,提升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其中库存作为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它不仅影响到供应链中企业在某一个节点的成本和运作效率,而且制约着整个供应链的综合成本和总体竞争优势。因此在供应链宏观管理和业务流程构建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整体性,各节点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深刻认识企业的库存问题,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从全局利益出发,在信息共享、利益均沾和风险共担的原则下,共同做好供应链管理工作,优化各环节库存,切实提高管理的效益。

3.2建立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沟通和协调对于物流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方面更是如此。在供应链模式下,各节点成员要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深度合作,减少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建立定期协调和沟通机制,促进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有效解决;在信息共享方面,有积极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将整个供应链的需求预测、库存状态和生产计划等信息及时共享出来,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利用率,为整个供应链管理在决策制定方面提高足够有效的参考资料,对市场额波动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库存管理的质量。

3.3注重物流监控

根据约束理论,企业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应不断完善有关的缓冲库存体系,市场需求的情况如何,因此能够有效识别,并且能够判断市场究竟具备何种特性。基于供应链角度,销售部门的相关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通常主要进行销售方面的内容,而生产部门的相关人员,需要负责好交货的工作,这样才能得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要[4]。然而在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二者之间却往往无法进行完美对接。因此应注重物流各个环节的监控,不断完善相应的缓冲库存体系。

3.4引导职工积极参与

企业在供应链视角下对物流管理进行创新时,应该注重人才方面的创新,一方面,积极引进物流理论专业知识扎实、管理水平高的物流人才,以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人才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企业应该加强现有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对其进行物流理论知识、管理技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或者组织这些工作人员到先进的企业参观、学习、交流等,让其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进而建立起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物流管理队伍,保证物流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此外,通过员工的积极融入参与,能够避免不良抵触情绪,并且帮助企业有效解决无法逾越的障碍,物流管理能够更加顺利。并且在物流管理方面,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作用,这样就能够鼓励大家,都能够真正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从而能够将具体的工作充分落实。

结语

近年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日渐加大,而在企业中,物流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目前,物流进入了供应链时代,企业想要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需要基于供应链的视角,从自身物流管理水平入手,对物流管理的流程进行创新,并以企业自身发展特点及市场状况为依据,构建适与自身发展相符合的物流管理流程。这样,才能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准确获取,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强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进而为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贲立炜,戴梦芬.精益物流思想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J].中国质量.2015(02)

篇12

面对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趋势,物流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不得不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并且大部分物流企业意识到了参与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是通过本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针对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却与思想认识相距甚远,多数物流企业对供应链管理还只停留在理念认识上与对外宣传上,并没有真正实施供应链管理,也缺乏真正操作成功的案例。如表1所示。

对于大多数物流企业来说,实际情况更不理想。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而详细的SOP(标准运作程序),而是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运作。由于信息的不通畅等原因,多数物流企业存在服务水平低、增值性小等问题。大量物资滞留在流通领域,直接导致闲余的物资不能及时调配,造成资金沉淀、库存积压等问题。再加上多数物流企业运输能力不足,大多数物流企业仍只提供单项或分段物流服务,最终使物流成为了行业发展的“瓶颈”。此外,物流企业存在创新惰性,多数物流企业不会主动解决问题,只有在新问题不得不去解决时,才被迫考虑新办法。

可见,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目前从事的只是传统物流业务,其运营模式虽然对外号称是“供应链管理”,但在实质上并不能有效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在运营方式上也不是对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调控,远远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为客户提供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我国物流企业只是在逐步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部分功能。对于那些由大型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成立的物流子公司或物流部门,也只是逐步参与其母公司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活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尚存很大差距。

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管理的现存主要模式分析

(一)从制造业分离出来的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由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原物流运输部门,通过改建形成的物流服务商和中外合作合资的物流服务商。

海尔物流是其典型代表。海尔物流是海尔集团构建的子公司,其主要是以海尔集团本身的业务为主要对像,也以大型生产、商业、电子商务集团为对象。它的服务包括物流系统评估、设计、咨询、全程等。海尔物流的发展战略是整合企业内外物流资源,联合储运公司,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低成本扩张,并且最终实现品牌经营。在技术创新上,海尔物流采用了物流容器标准化、单元化以及搬运机械化,对信息实行实时化跟踪(条码无线传输),并建立了全自动立体库。在市场创新上,它们以青岛为出口基地,以广东、贵州、湖北为生产基地,具有10个海外工厂,并试图通过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来降低成本。本文认为,该模式的成功关键是成本低、价格低,为此,该模式必须具有规模效应,要占领大部分市场。同时,要在低成本低价格的基础上,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但海尔物流的主要服务对像是海尔的制造部门,还达不到规模效应。

(二)从流通企业分离出来的物流部门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流通类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从本企业中分离出一个部门,来做好自身的垂直一体化物流体系建设,希望通过物流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种模式目前应用最多的流通企业,特别是新兴的电子商务类企业。京东商城物流是这类企业的典型代表。为了解决物流配送问题,京东商城成立了物流公司,布局全国物流体系,并采取自建物流、自建物流+第三方物流、高校人等方法。但京东商城2011年的营业亏损额12亿元,营业毛利率仅为5.5%,按照2011年销售额算,2012年亏损约20亿元。未来3年,京东商城为了建设物流,还需要投资50亿~60亿元。本文认为,该模式最大的风险是自建物流需要庞大的物流队伍、仓储设施,还要投入巨额的资金,这些都会带来风险。京东商城物流需要从内、外两方面来加强供应链管理。在内部要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以及信息与供应商共享,保证产品的及时性,提高配送效率,避免产品多次送达。同时要与核心供应商构建统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以控制产品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采购绩效等,从而实现产品供应链的外部整合。

(三)只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

根据调研,该模式是指目前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比如把生产零部件JIT(准时制)直送工位,准点供应。中远就是按照通用汽车要求的时间来准点供应的。中远负责上海通用汽车外包的物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通过强强联合,他们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其主要做法是:一是门到门运输配送,使零部件库存放于途中。二是生产线的旁边设立“再配送中心”,也就是设立至少能供应两个小时的安全库存,防止生产线断供。三是每隔两小时“自动”补货到位,使安全库存成为有活水的“蓄水池”。本文认为,中远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但从事的主要还是仓储、运输、配送等传统服务,而且只能承担部分物流服务职能,就其实质来说,其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是有限度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物流管理,尤其是同国外的物流企业相比存在差距。

国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分析

国外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对于我国物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具有借鉴作用。本文研究发现,国外物流企业高效管理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

如表2所示,国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实行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路径有所不同,他们或者通过内部物流流程改造,或者建立独立物流子公司,或者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或者并购已有物流公司等来强化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力等。但从趋势发展上看却是相同的,即都是从单纯的内部物流管理,逐步向高效的外部供应链一体化管理发展,供应链管理一体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国外物流企业为了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一体化,普遍使用精益供应链管理技术。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2006年在美国主要物流企业中推出精益6西格玛物流认证体系,在大型配送公司基本建立了ECR(有效客户反应)和JIT(准时制)系统。相关的案例如美国橡胶公司(USCO)的物流分公司设立了信息处理中心,可接受世界各地的订单。IBM公司只需按动键盘,即可接通USCO公司订货,通常在几小时内便可把货送到客户手中。加拿大的Canadian Tire 等物流公司广泛采用地面自动运输系统、轨道运输系统以及自动分检机械运输系统。在日本的物流企业中,计算机管理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被普遍应用,丰田精益供应链体系效率一直高于美国公司,供应链成本比美国汽车公司低8%左右。新加坡CWT物流公司建立ISCM,使Du Pont Corian公司及其经销商能方便地进行在线物流管理与库存控制作业。采用精益供应链管理技术,也是我国物流企业努力的方向。

国外物流企业一体化模式对我国物流企业的启示

(一)要把一体化管理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对内一体化。要运用供应链集成的理念来优化内部业务流程。要从客户出发,以物流为核心,注重增加用户价值和服务水平,实现订单、配送、仓储和采购等一体化,在删减撤并、改造流程的基础上增加附加服务,实现物流企业效率的战略性提高。要对外一体化。借鉴外国物流企业的做法,在物流企业间、地区间整合物流资源,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资源整合手段,寻求资源配置与客户需求的最佳结合点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消除物流业“小、弱、散”的制约,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

(二)要把建立物流标准体系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关键环节

物流标准的广泛应用是提高物流效率、增加服务可靠性、改善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物流企业,特别是大型的或者领军性的物流企业,需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开展物流术语、计量与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积极推进托盘、集装箱、各种物流装卸设施、条形码等通用性较强的物流技术和装备的标准化进程,积极进行国际物流标准化认证,以提高物流标准化作业水平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三)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参与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保障手段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物流系统的灵魂,更是未来物流发展的趋势,通过信息化加强供应链集成管理,实现供应、运输交易的最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物流的协同规划、预测和供应,这也是供应链物流管理的重点内容。

总之,虽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目前对外宣称实行了“供应链管理”,但实际上从事的仍是传统物流业务。我国物流企业目前存在的三种运营模式,与国外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模式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发展路径上需要按照本文所提的三点启发和借鉴来不断缩小差距。

参考文献:

1.Earl, M. J. The risk of Outsourcing IT [J].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96:26-33

2.Venkatesen, R. Strategy outsourcing: to make or not to mak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Vov-Dec, 1992: 98-108

篇13

企业物流管理的使命是计划和协调所有活动,以便在达到期望的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因此,物流管理必须作为连接市场和供应的基础。从原料管理到最终产品送货,物流深深渗透到企业中。从下图可以说明这点:

从系统的视角出发,物流管理它要求协调物流和信息流以扩充市场,也要求企业跨过供应商直接进行操作。与传统企业所遇到的典型问题相比,现代企业要想达成横向一体化的目标,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定位策略。举例说明,多年来营销和制造在企业中被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单独存在。制造重视效率:大规模生产、较少的组织结构变化和产品标准化。而营销重视的则是:由多样化带来的竞争优势,包括服务品质和多样化的产品。最好的状况也只能是两者并存,最坏的状况就是两者的矛盾难以调和。在当今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营销被广泛地接受了,理解和满足客户需求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制造和营销活动再各自为政,就无助于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了新的内涵,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 因此,从本质上讲, 物流管理就是一体化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从系统的角度审视企业。

供应链管理起源于后勤学管理。后勤学首先使用在军事方面。二战以后,美国公司为了高效地管理材料采购、储藏、交通和设施地点规划,首先将后勤学引进工业领域。在面临今天全球市场的变化,企业必须重新审核进入和流出的供应渠道,以及相应的操作价值和管理策略。有多方面的原因促使企业投资改进供应链管理。高效管理供应网络是对全球市场的顾客需求进行快速反应的前提。

依照传统思想,大多数企业把自身看作一个独立整体,认为必须同其他企业竞争才能生存。这多是受到达尔文“适者生存”概念的影响,然而,如果因竞争反而导致相互间不可预见的合作,那么该理论就不攻自破了?这里因有一个不同的理论,即供应链一体化。

2 企业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区别

必须认识到供应链的概念不仅是“物流”的简单扩展。物流管理主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最优化,而供应链管理则认为仅仅实现内部一体化是远远不够的。下图说明了一体化是如何逐步达成的。

第一阶段,各商业职能如制造、采购等彼此间是孤立的,它们分别完成各自的任务。例如,为了优化制造成本,制造部门在长期生产运作上下功夫,不考虑是否增加库存,不关心库存空间的需求状况,更不在意对运作资金的影响。 第二阶段,企业认识到了相关功能间最为基本的一体化要求,如配送和物料管理或采购和实物控制。很自然的,第三阶段就是要建立和执行端到端的计划框架。第四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一体化,是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扩充。在这一步协调好上游至供应商和下游至消费者的关系。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3 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

伴随供应链竞争时代的来临,出现了很多指导管理者的理论。总结起来,就是“4R”――快速响应(Responsiveness)、可靠性(Reliability)、弹性(Resilience)和互相关系(Reliationsships)。

快速响应:在这个要求“及时制”的世界,能以较短的时间窗响应客户需求是企业一项重要能力。为了企业必须以需求推动生产而不是依靠预测进行生产,及应依靠敏捷来进行交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努力的就不只是公司自身,而是整个供应链。

可靠性:提高物流可靠性的要点之一是提高供应链可视性。设法令供应链更开放,使端到端一路清晰可视。

弹性:当今市场的特点之一是多变。商业和经济环境既不确定又不连续。结果是,供应链容易中断,商业的连续性受到威胁。以往,供应链的设计的主要出发点是成本最小化或服务最优,现在则是“弹性”。弹性具有更好应对不确定环境的能力。富有弹性的供应链有许多特征,其中最主要是在它最易受到伤害的地方投入更多的关注。

相互关系:竞争优势可以来自一种双赢的模式,既同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越高,竞争者就越无法打破它们的链条。

快速响应、可靠性、弹性、互相关系的四个理论为成功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基础。

4 优化的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电子商务把过去分离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覆盖了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商、外协加工和组装、生产制造、销售分销与运输、批发商、零售商、仓储和客户服务等,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到流通领域一步到位的全业务过程。这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都选择最优秀的公司并与之合伙,还需要建立新的商业系统和流程以使得产品、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更为有效。在公司的内部供应链关系被理顺后,被调查的公司将迅速与关键顾客和供应商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建立供应链和物流等方面的评估体系,对服务与质量进行评价。为公司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计划与策略。日本企业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将供应链中的各环节进行协调、集成。比如在企业内部,采用TQM(全面质量管理)、JIT(准时制管理)等强调各部门合作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在企业外部,采用外包制并减少零部件供应商数目,并与它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共同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另外,将顾客需求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内部,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提高企业应变能力和服务水平。

供应链及物流管理的全部目的在于,保证供应链成本增幅较小的,同时,按客户要求提供服务。以市场制定物流战略,要能够用持久的、成本效益高的方式实现“服务完美度”。

只有事先确定好标准,才能有效地控制服务绩效。从根本上讲,服务标准只有一个,就是100%满足客户期望。为此供应商需要清楚、客观地理解客户需求,同时要使客户期望的服务形象化。也就是说,供应商所愿提供、所能提供的服务应与客户期望完全匹配。

由客户指定的标准最为有效。因此需要进行客户调查和竞争性标杆研究,以便设计出每一种市场细分的客户服务标准。某些重要领域必需制定标准:订单周期、库存可得性、订单规模限制、订单便捷性、送货频率、送货可靠性、文档质量、索赔程序、订单完美性、技术支持、订单状态信息。每一项标准都可定量衡量客户需求。不仅如此,它们也都用于与竞争性绩效比较。

5 对未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者的启示

要成为成功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应具备管理技能。下表列举了管理者对7种商业转变所应具备的技能。

这些虽然只是一些代表性的技能,但它也充分说明,在信息系统和变革管理等领域,企业建立正规的教育和培训已经势在必行。因为这些技能不是仅仅依靠经验和自身慢慢地融会贯通就可以获取的,而必须通过适当的管理教育项目的培训才能牢固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