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企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工程监理程度不够
做好工程监理工作,是建筑企业完成好某一项目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内容。目前,很多建筑企业聘请的监理人员学历普遍比较低、资历低,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达到工作要求。监理技术员或者是监理工程师一定要全程跟踪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将标准和施工图纸执行到位,但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监理人员很难做到这些。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工程都成了豆腐渣工程。影响了百姓的正常生活,浪费了国家的能源,损失了国家的财产。
3工程项目管理权责脱节
我国部分施工企业的分配、用人、劳资制度改革滞后,常常存在有责无权、权责脱节等现象。传统的计划分配形式使得责权利没有统一性的机制,责任和利益不对等。这是建筑管理常见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4施工机械、材料质量不合格
一些建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原料的采购上随意的降低采购标准,完全不顾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一些不合格的原材料应用到建筑项目中去。同时,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合格的原材料也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很大程度地影响到了工程质量。很多建筑企业在对建筑机械的使用上不能够严格把关,引进了一些陈旧和淘汰的施工机械,甚至一些新的先进的施工机械都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更做不到及时的检查和维修,严重的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质量。
二建筑管理的相关措施
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众所周知,安全工作一直受到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直接与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挂钩。但是如何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企业亟待解决的一项工作内容。安全管理工作一定要从基础抓起,每个施工环节都要监督到位,施工前,一定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施工人员要做好防护措施,包括劳动保护用品的佩戴、安全教育工作的培训一定要落实到位,安全员或者是安全工程师一定要亲临现场。
2制定合同管理制度
建筑企业的要有自己的法律专员、合同专职管理者,在进行某一项目的施工前,建筑企业要与项目使用者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所规定的内容一定要体现双方的合法权益,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签订,施工方一定要派专人进行合同的管理工作,并严格按照合同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施工。同时要将项目所签订的事项报请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核。
3培养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工程质量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我国工程建设人员多为普通农民工,缺乏基本的知识培训。多数的工程建设单位没有对新招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职业培训,导致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不懂得施工现场的基本常识,这给施工质量控制造成了许多的麻烦。倘若要提高施工的质量,就要严格的对施工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质。做好工程职业素质培养,才能让现场施工人员基本了解施工中的状况,快速处理,杜绝隐患。
4开展环保施工
现在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的严重,一定要按照国家环保法的规定进行施工,尽管选择环保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严控施工机械、材料的质量
施工时做好材料的选择、进场验收、保管和周转材料方面的工作。材料根据自身的品种、型号分区的堆放,设置标识和编号,建立台账。根据施工的流水段,划分好材料的计划用量,实施分批进场,避免积压周转材料造成经济损失。及时清理用完的材料,并加以归类,去除多余的材料。根据施工工艺选定施工机械,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布设。购买的机械要选择经济实用型,注重运行的质量。使用大型机械,要注意安排操作人员定期检查并填写资料表。
篇2
2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严格把关
2.1合同方面
按合同约定的工作范围、技术规范、图纸要求,详细的编制施工图预算及施工组织设计,并以此作为制定计划成本的基础。在施工图纸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应及早的提出并要求甲方尽快给予答复,以免出现怠工、窝工的现象。对于图纸以外而增加的工程量要及时的作好施工签证并申报、签字。用合同赋予的权利合理的尽可能的增加工程收入,减少开支。
2.2技术组织方面
落实技术组织措施,走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依技术优势来取得经济效益。工程应在开工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技术组织措施并列入施工组织计划,详细合理的绘制施工现场布置图以达到所用材料最省、施工最方便、减少浪费节约开支的目的,根据执行情况和节约效果对有关人员进行奖惩防止“理论上节约、实际上超用”的情况发生。
2.3安全方面
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施工现场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减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不允许有任何细小的疏忽。否则,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从现场标准化管理着手,切实做好预防工作,把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4质量方面
严格按照规范的规定和图纸的要求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对每道工序事先进行质量技术交底,设置施工队技监点、负责对每道工序进行质量复监和验收,降低返工、停工损失;根据要求和质量标准,合理使用人工和材料,减少质量过剩支出。
2.5劳动力方面
在实行管理层和作业层两层分离的情况下,项目施工需要的人工和人工费,由项目经理部与施工队签定劳务承包合同,明确承包范围、承包金额和双方的权利、义务。当实物工程量发生变化时要及时的调整人工和人工费,对在进度、质量、节约、文明施工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反之要进行罚款。
2.6材料方面
材料采购实行“质量好、价格低、运距近"的原则,进场材料要专人严格计量。采取“量价分离"的方法进行费用计算,密切关注市场指导价,如遇价格大幅上涨,可向甲方争取按实补贴。材料的领取可采用“限额领料单”的办法,定期盘点,严格控制材料的消耗数量。随时掌握工程进度的材料实际用量与计划用量的比值。对于周转性材料要及时的回收、整理使用完毕及时退出现场,尽量的减少租赁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2.7机械管理方面
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合理的选用机械设备,作到既实用又经济;作好工序、工种机械施工的组织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机械效能;同时,对机械的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培训,防止操作不当影响正常的施工从而增加成本;做好机械的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始终处于完好状态,随时都能正常运转,保持其完好的整体性。对于必须外租的机械设备,要对其性能和价格进行市场调查、摸底。
2.8财务会计方面
财务部门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并对各部门成本招待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控制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把好花钱关。
3工程项目成本分析
就是根据统计审核、业务考核和会计核算提供的资料,对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和影响成本升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工程项目成本分析要随着项目施工的进展,动态的、多形式的开展,而且要与生产诸要素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成本分析既要注重时效又要为生产经营服务,通过成本分析,及时的发现矛盾,及时解决矛盾,避免造成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发生难以挽回的损失,而且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积极有效的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从而改善生产经营、降低成本,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1)分部分项工程的成本分析是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分析的基础。分析的方法是:通过施工图预算确定预算成本。施工预算计划成本和实耗人工、材料确定的实际成本进行“三算”对比,分别计算实际偏差和目标偏差,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寻求今后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的节约途径,为竣工成本分析和今后的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提供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
(2)月(季)度成本分析:月(季)度的成本分析,是施工项目定期的、经常性的中间成本分析。通过对各成本项目的成本分析。可以了解成本总量的构成比例和成本管理的薄弱环节。例如:在成本分析中,发现人工费、机械费和间接费等项目大幅度超支,就应对这些费用的收支配比关系认真研究,并采取对应的增收节支措施,防止今后再超支。如果是属于预算定额规定的“政策性”亏损,则就雁控制支出人手,把超支额压缩到最低限度。
(3)年度成本分析:由于项目的施工周期一般都比较长,除了要进行月(季)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外,还要进行年度成本的核算和分析。这不仅为了满足企业汇编年度成本报表的需要更可以总结一年来成本管理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成本管理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可以对项目成本更有效的管理。
(4)竣工成本的综合分析:凡是有几个单位工程而是单独进行成本核算的施工项目,其竣工成本的分析应以各单位工程竣工分析资料为基础,再加上项目经理部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施工项目只有一个成本核算单位工程对象,就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竣工成本资料作为成本分析的依据,主要包括成本分析、资料节超对比分析、主要技术节约措施及经济效果分析。这样可以全面了解单位工程的成本构成和降低成本的来源,对今后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很有参考价值。
4小结
以上论述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搞好成本控制
(1)首先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成本控制体系。
篇3
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率的原因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外部环境,如建筑市场不规范,法律法规好不健全,长期存在向企业论摊派,暗箱操作招投标,业主压价拖欠工程款等,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内部的原因,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只落实在企业名称的改变上,从某某工程处改为某某建筑有限公司,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处万处变公司。企业内部机制仍然为老一套,官僚作风严重、管理粗放,不重视人才高成本低效益。论文百事通浪费和流失吞噬了企业的大部分利润。
由于外部环境的改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且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所以本文将主要从施工企业内部入手来分析怎样加强成本控制,提高企业效益。
1、事前预测分析
1.1知己知彼,一举中标通过进行市场调研对招标人的法定资格和资信能力进行确认,对招标文件经仔细分析研究,已确定其招标的合理性和内容的和发性。在确认之后,企业应该从企业本身出发详细的成本预测分析工作,由企业的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符合市场行情的条件下充分考虑施工技术、材料价格、和个各项费用的发生的基础上做一份有竞争力的竞标书,争取一举中标。
1.2有理有据,谨慎签约工程中标后,施工合同的签订必须严肃认真。公司必须成立一个有财务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合同评审小组对合同文本进行仔细的研究评价。对合同的工期结算方式工程加宽的支付等内容应填写明确以防日后发生争议无理无据,最终签订一份严谨完清晰的合同,为今后双方更好的履行合同奠定基础。
1.3增强意识,提高全员成本控制意识成本控制不仅仅是项目经理和财务人员的责任。而是全体施工人员的责任。成本控制具有综合性和群众性所有的项目管理人员都应该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各负其责,只有把所有的参建人员组织起来共同努力才能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用具体的成本控制指标作为其奖惩的依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可以在公司内部签订经济合同理顺公司内部的经济关系,做到各单位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则任分工明确权力里利益相配套,总之都要使各参建人员明确自己对成本管理的所负的那份责任,使每个人都抱着对企业和集体负责的主人翁意识为降低成本精打细算,为节约成本严格把关。
2、事中控制管理
2.1强抓材料管理和使用在施工全过程中,材料费占施工总成本的60%左右,施工单位要想控制施工总成本,在材料管理和使用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减少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经济损耗。现在大部分单位采用的是材料采买权归职能部门所有,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项目部的施工压力和施工负担,但为了更好的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使工程在低成本投入的情况下顺利完工,建议在项目部工程承包制中,材料采购部门及现场相关人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材料采购前的基础工作。工程开工前,项目经理、工长必须反复认真的对工程设计图纸进行熟悉和分析,根据工程测定材料实际数量,提出材料申请计划,申请计划应做到准确无误。在材料采购前,材料采购部门应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查。材料采购人员所采购材料的价格不得突破采购部门的调研价格。可以用定期召开例会对公开材料采购情况,对于用量比较大的钢材、木材、砂石料分别汇报不同厂家的价格和质量,列举出选材使用理由,同时公开厂家的联系方式,以增大监督力度,提高透明度,保证做到“货比三家”优质低价购料。
2、材料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材料量的管理施工现场应:①各分项工程都要控制住材料的使用。物资消耗,特别是钢材、木材、砂石料严格按定额供应,实行限额领料。在材料领取、入库出库、投料、用料、补料、退料和废料回收等环节上尤其引起重视,严格管理。对于材料操作消耗特别大的工序,由项目经理部直接负责。具体施工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的施工工序,将整个施工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工序开始前由工长、材料员分配大型材料使用数量,工序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材料数量不够,由材料员报请项目经理领料,并说明材料使用数量不够的原因。每一阶段工程完工后,由材料员清点、汇报材料使用和剩余情况,材料消耗或超耗分析原因并与经济责任制挂钩予以奖惩。②也可在项目经理部实行材料包干使用,节约有奖、超耗则罚的制度。③及时发现和解决材料不节约、出入库不计量,生产中超额用料和废品率高等问题。实行特殊材料以旧换新,领取新料由材料使用人或负责人提交领料原因。材料报废须及时提交报废原因。以上所提到的提交的各种申请及汇报材料无须大篇幅编写,简单说明原因即可,但必须提交,以便有据可循,作为以后奖惩的依据。
2.2机械设备的管理根据工程的需要,科学合理的选用机械设备,充分发挥机械的效能;施工过程中,合理安排机械使用的施工段落,以期提高现场机械的利用率,减少机械费成本;定期做好机械的养护,对不在使用的机械及时报停或清退,提高机械的完好率,为整体进度提供保证;同时,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机械设备资源建立内部设备租赁市场改变无偿使用的办法,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工程项目应计成本的真实性;另外,对于施工现场暂不需用的机械设备可对外出租可以增加机械的利用率和公司的收入,改变以前自己不用别人也不能用的现象。
2.3加强人工费管理,降低人工消耗在承包队伍的选择和管理环节上加强控制,努力降低人工费的消耗,这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措施之一。承包队伍的选择是人工管理的首要环节,其生产素质的高低与人工单价的高低,影响整个工程质量与成本。故选择一支具有高性价比的承包队伍是降低人工成本的第一步。其次是要根据设计图纸、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设计、人工消耗定额和人工市场单位签订责任明确的用工合同,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定员,劳动定额,出勤率,加班加点等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人员安排不合理,派工不恰当,严格按照合同进行管理和监督控制。同时,还应严格控制零星用工数量,把这部分无收入的成本性开支降到最低点。
3、事后控制和反馈:健全竣工结算,保证款项回收
竣工决算是成本管理的最终结果,也是企业真正实现盈利的关键。保证款项回收是企业为最终应获得劳动成果,是在低价中标承包的前提下,企业价值的体现,因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3.1要做好工程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归档,以确保工程竣工时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将影响工程的竣工决算。在竣工决算阶段,项目部将有关决算资料提交预算部门,对中标预算,材料实耗,人工费等进行分析、比较、查漏补缺,确保工程竣工决算的正确性、完整性。
项目部应由专人将决算书在法定时间内送达甲方,考虑到工程施工期间甲方的合作态度及与其的融洽程度,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送达:一是派专人送达,并让甲方的收发部门签收或直接送给有关负责人员签收。另外可用邮局的特快专递送达,这样具有较高的证据效力,以防甲方拖欠款项。
3.2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工程竣工后要及时进行结算,以明确债权、债务关系。项目部要专人负责与开发商联系,力争尽快收回资金,对不能在短期内清偿债务的甲方,通过协商签订还款计划的协议,明确还款时间、违约责任等,以增强对债务单位的约束力。若甲方有意拖延款项的归还,应该争取公司领导支持,收集施工过程的证据,采取法律诉讼维护公司的经济利益。
篇4
一般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并赋予强烈的创新意识。目前,工程建设日趋复杂化与规模化,建筑业“四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以前,那种持有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粗放和技术简单的偏见,一直阻碍企业与时俱进。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搭建科学合理人才结构,首先是要建立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管理队伍和较高文化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企业间竞争,已经演化成为文化之间的竞争,而矛盾的焦点则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建筑施工企业要结合文化建设,做好人才引进与培训,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积极为人才创造发展的空间,不断促进人才的创新意识。也就是说,要建立人才培养为主体的企业文化,就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建筑施工企业要把每一位职工培养成为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人。只有,每一位职工都成为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人,他们所在的企业才能够出类拔萃、创新发展。我们知道,每一位职工都有各自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企业应该通过优秀的企业文化把每一位职工凝结在一起,让每一位职工自觉的认同企业的文化,继而认同企业。促使每位职工自觉地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主动的为企业奉献与投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每天的工作安排。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攻坚时期,建筑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但是,建筑施工企业关键人才匮乏,严重制约这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型工程承包中,先进企业的项目管理人素质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日臻成熟。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的关键岗位人员,由于知识结构狭窄,只懂得一门或二门的专业知识,造成会管理的不懂技术,会技术的不懂管理,往往一件事,需几个人的合作才能完成,增加了处理工作的时间成本。例如: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在与和记黄埔的建设合作上,看到了香港大型企业管理上的先进和个人业务综合素质的高水平,认识到了自身与大型上市企业的差距。该企业在加强人才培训的同时,引进一批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实管理岗位。在招聘人才的同时,施行重要岗位干部上岗竞聘制度,从而进一步拓宽决策层的用人视野,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培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意义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优秀的文化更加重要。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存在在企业每一位职工之间的粘合剂,能把管理层、作业层等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完成项目施工目标的旗帜下,并使个人命运和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个人与集体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使每位成员强烈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自身与集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自身的价值也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进而,更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踏实地为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而努力工作。
例如陕西建工第七建设集团,该集团结合发展形势的不断变化,制定了新版的宣传片和宣传画册,同时通过借助各类媒体,大力宣传集团改革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近三年,在各类纸质、网络媒体上发表稿件近500篇,有效提高了集团的知名度及美誉度。集团公司积极做好内部信息的交流,创建了内部刊物,并作为内部经验交流的一种媒介,每月1期,较好地推动了企业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在做好宣传同时,利用特殊的节假日,如:三八、五四、国庆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加强职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凭借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目前该集团已从“十一五”时单一结构的施工企业发展成为规模上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
篇5
一般的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方法都适应于大多数的企业,但就建筑企业而言,却不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建筑企业的生产产品、生产过程、生产的管理经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应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所以要想进一步的认识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就必须对建筑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特点:(1)在与用户的关系方面。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一个工程,就必须通过投标竞争的形式来争取,并通过与用户建立承包合同来建立他们之间的关系。建筑企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他们要对用户负责任,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完成所承包的工程,并且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工程的质量有着一定的监督和检验。在工程完成后,建筑企业与用户要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2)在管理体制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它没有特别强的固定性,而是流动性较强,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是不一样的,所以,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也就不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固定的流程,而是根据工程的不同特点,不同的方方面面,来具体地、适当地改变企业的管理体制。(3)在企业计划方面。建筑企业的计划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依照企业来指定的一系列的工程计划;另一方面是依照所承包的工程来制定一系列的工程计划。虽然分为两个方面,但这两个方面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简单来说,第一个方面的计划是第二个方面计划的前提,第二个方面计划是第一个方面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二者互不可分,缺一不可。(4)在劳动用工方面。因为建筑企业所承包工作的不稳定性,所以直接导致建筑企业不能拥有较多的、固定的企业人员。建筑企业一般来说只要拥有一些管理人员、高级工程技术员以及一些较少的文职人员即可,不需要大量的工程施工人员,等到进行工程时,再根据工程的特点来雇用一些合同工。(5)在预算体制方面。根据每个工程的具体特点以及投标工程前所做的预算,可以大概地确定工程实施的价格,而得出来的这个价格就需要建筑企业的预算具有相当大的可靠性。(6)在资金占用方面。建筑企业所投标的工程大都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它们占用的资金数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一般的建筑企业对计量支付都有着自己的特定要求。
3我国建筑企业管理现状
(1)生产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特别是比较大的建筑企业,一般来说都是资金雄厚、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拥有较强的工程施工人员以及较高水平的管理人员,这样的企业大都有承包大型工程的能力。(2)管理制度:因为前些年我国受到计划经济的大力影响,所以许多的大中型企业以及小型企业都没能及时地吸取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难以适应,并且更是暴露了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还十分地不健全,不具有灵活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3)经营模式:前面提到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而这种企业现在仍处于粗放式和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产品的投入成本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成果,企业劳动力的增加与企业的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并且是成正比例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只有增加劳动力才能增加企业的效益;并且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当地落后,在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发展中基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这样的发展方式受到资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与国外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我们更为落后,国外先进的企业大都是依靠科技的发展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这种方式很少受到资源的影响,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产出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我国的企业还停留在增加投入,从而增加产出的层次,不重视效率的提高。(4)组织结构:我国企业的发展缓慢大都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受到地方的保护,另一个是行业的垄断,我国的市场还没有形成十分公平的竞争环境,所以我国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较大,自成体系,较为封闭的发展模式。这样就直接造成了我国建筑企业发展的落后,重复地做着相同的工作,使得它们的发展停滞不前。而且就目前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大型的建筑企业并不能与国外的建筑企业相抗衡,大的建筑企业不是很强大,小的建筑企业不是很专业。(5)管理水平:我国的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企业在承包生产中并没有形成一个制度化的管理,而且在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上都比较的落后。(6)技术能力:我国的建筑企业“杂而不攻”涉及诸多的领域,传统技术相当的熟练,但是在创新方面还是比较的落后。(7)人员力量:我国建筑企业的人员力量是比较落后的,这些劳动力大都文化水平较低,整体的综合素质较低。(8)分配制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企业的分配制度还是较为合理的,这种分配制度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直接有关,每个人员的工资都是可以增长的,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模式,使企业的灵动性增强,更有利于管理和发展。现阶段实行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不合理因素对企业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打击了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水平大打折扣,所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建筑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篇6
1.2建筑质量文化
建筑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于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建筑质量。产品质量高,企业就会赢得客户的信任,就会有更多的客户和生意合作伙伴,扩大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反之,为了获取短期利益,不按国家有关质量的法律法规办事,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会逐渐失去客户,失去市场,削弱企业竞争力,不能长久发展。因此建筑企业应全力追求建筑坚固精美,质量理念应成为建筑企业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
1.3施工安全文化
建筑产品体形庞大、具有固定性的特点使建筑企业形成了流动性强、劳动强度高、生产工艺复杂、高空交叉作业、劳动密集性高的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建筑企业是安全事故多发的企业。近年来,通过国家的法律规范和政策引导以及企业自身实践,建筑企业逐渐树立了“安全第一”的安全生产意识,并建立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每个企业的认识程度不同,工程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建筑企业应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组建完整的安全监督管理系统,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安全管理文化。
1.4企业品牌文化
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企业逐渐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品牌向外界展示了企业的综合形象,体现了建筑企业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形成比较晚,建筑企业对品牌的内涵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品牌建设比较落后。因此,建筑企业应增强品牌管理意识,积极开展各种公关活动、公益活动、规范企业识别系统来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培育企业的品牌文化。
2建筑企业进行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企业之间已经逐步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提升企业综合素质,向外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市场;而文化的缺失必将带来企业畸形发展,影响企业的生存。
2.2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尊重人的感情,鼓励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把员工的个人目标和企业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形成团结、统一的大集体。
2.3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塑造企业的社会意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是我国建筑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施工的主力。但是由于人员具有流动性强和素质低的特点,企业如何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如何提高他们的素质,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许多企业对农民工采取粗放的管理方式,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强度太大,严重超出国家规定;劳动保障缺失,没有按规定上交各种保险;生活条件差;有的甚至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些管理方式极易造成企业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承担起管理好农民工的社会责任,建设优秀的劳务保障文化,用诚心、理解和爱心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通过技术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增强业务素质,为他们搭建施展个人才华的和谐大舞台。
3建筑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3.1对内不断满足员工的需求
员工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创造者,企业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全体员工的努力来完成。所以企业要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供公平竞争的舞台,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保证员工在工作中有愉悦感、归属感、成就感,实现个人价值。首先要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他们的价值和对企业做出的贡献,千方百计地增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形成每位员工都关心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局面。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员工。很多管理者把员工看作管理的客体,强调如何去控制员工,这种管理文化容易产生管理冲突,从而大大削弱企业文化在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上的功能。应正确认识员工在企业里的地位,强调在企业里管理者和员工仅仅是工作分工不一样,二者是平等的关系。最后要有效地激励员工。企业要搭建发挥员工个人才能的平台,为实现个人抱负创造条件。完善人才培养、选拔、考核和激励机制,帮助员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注意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要求。
3.2对外以客户为中心
企业文化建设的“以人为本”原则还表现为对外一切工作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如今,市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产品的竞争转向服务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和客户的竞争。特别是谁能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谁就能赢得客户的信任,获取相应的经济利益。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树立“客户至上”的价值观念,建立健全服务承诺、投诉接待、工程保修和工程回访等制度,一切以客户为中心。
4建筑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主要环节
4.1完善企业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
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制度执行力,是提升企业动作协调性、运作高效性、管理规范性的保证。建筑企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工种繁多,员工来源复杂,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必须建立严格的行为规范,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体系,以制度为保障,严格管理,奖罚分明,不断强化员工的纪律意识,使规章制度逐步内化为人的行为规范,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成为企业的惯例和传统。
4.2开展多样的文化活动,进行柔性管理
建筑企业大量使用农民工,他们远离家乡,长期奋斗在施工现场,所以企业还应该采用柔抚管理,关心他们的生活,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环境。同时,在施工现场开展各种形式、专题的文艺活动、劳动竞赛、技术革新、产品创优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篇7
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一个具有较强交叉性的工作,并且这种管理比较复杂,需要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信息人员能够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并做好建筑工程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其中不同项目,需要不同的管理费用,具体内容如图3所示。所以,建筑企业应先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并将企业内部人员的信息仔细的记录下来。相关单位可以根据建筑企业工程造价信息人员自身的素质水平,对这些人员进行排名,激发这些人员的竞争心理和工作积极性[4]。建筑企业要加强对工程造价人员的引导,将这些人组建成一个团队,并建立一个有效的网络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工程造价人员都具有一定流动性,所以建筑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并积极开展一些日常的交流活动,例如专业知识培训、实际演练等工作。工程造价信息人员能够通过这些方式,提高自身素质,还能为建筑企业的工程造价人员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发展平台,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经验。
篇8
对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按化工、建材、纺织、五金等大类分别存档;又在大类中进行细分,如化工中的防火、防水、防腐材料,木材、钢材、块材等的粘合剂,各部内外墙的涂饰材料,各种木材、钢材的涂饰材料等分门别类地造册存档。便于日后检索和查找。并不断地对档案进行更新换代,使之完善。
-推广与应用新技术及其成果
率先开发应用网络管理系统和CAD辅助设计,使我们受益菲浅;而进一步加强网络化管理的深度,提高微机的自动化水平,又成为我们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推进行业进步要从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入手,对已掌握的安全、环保、高效、节能等方面的产品和技术,要优先利用;从前期谈判就向业主介绍和推荐,设计时积极采用,从而形成企业优势。在这里还应看到,推广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一定要具有前瞻性;在一定的时段或一定的经济环境中,这种推广与应用可能有阻力或不被业主认可,但这只是暂时现象,纵观时代的进步,优胜劣汰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谁走在前面,谁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赢得市场。
推广技术的更新改造
现代装饰技术较之传统装饰技术,已不可同日而语,不同的材料、工艺、设备,必然导致技术的变革和更新改造。纳米技术的出现可预见的是会对涂料工业注入新的活力,出现划时代的新型涂料产品,那么与之相关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也会出现变化。微机内存配置的提高,新的管理和设计软件的开发应用,无疑会使管理与设计上一个新台阶,会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数控设备的应用,使半成品和加工件的质量和材料利用率得到提高。抱残守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相信装饰技术的更新与改造的周期会越来越短,发展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培训相关人员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能力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经过试验或比较得出有关数据和操作经验,然后编制作业指导书,将使用的工具、施工工艺、技术要点、检验与验收标准列入其中,下发相关的部门和操作人员;使管理、操作和检验人员很快熟悉了自己的工作要点。在实际操作中,由工艺员和技术员进行指导,以点带面的逐步展开,这种做法已被实践证明是快捷而又行之有效的。
制定科技人员发展规划及实施办法,对技术质量管理的制定修订提出建设性意见。
技术人员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人才专业结构的合理组合已成为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就装饰企业而言,设计与施工是两个重要的一线部门,所要求的技术人员的标准相对较高,专业设置既全面又要有所侧重;而企业的网络管理和开发则需要相当水平的专业人才,那么管理层的人员配置又需要管理加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综合素质越高,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就会越大,这是不容置疑的的事实。人才发展规划是根据企业规模、实力和发展规划而制定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企业发展的大目标下,有计划、有侧重地逐步招聘,培养和合理使用人才,并不断地更新知识;实施进程不会是一年两年,是要不断调整,平衡、优化,使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合理,加快企业的发展步阀。
企业的技术质量管理,是企业逐年发展过程中所积累、总结、完善而形成的制度或措施,它通过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转化和提高而逐渐完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要经过长期的修正、补充和检验的。因此,技术质量的控制是否有效,成为是否修订现阶段措施的基本条件;基于此点来衡量技术质量管理工作,将会得出正确的判断,无效或失效就要修订或改进;相反,则要巩固与加强管理力度,使企业发展。
参加或主持企业重大技术会议,解决技术疑难问题
解决技术疑难问题,是技术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设计还是施工,这类问题不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而造成无谓的浪费或经济损失。针对不同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比如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对其消防、屏蔽、抗静电、温湿度、超静除尘、强弱电、声学、隔音等等,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形成合理可行的方案;对质量通病的预防,如大面积的铺贴石材、地砖,或是大面积的纸面石膏板吊顶,针对容易出现的地面空鼓、不平或吊顶不平与开裂,分析缺陷成因,制定相对应的施工方案与技术要点,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和检查,使问题相继得到解决。对已经出现的质量问题,经过分析找出原因,然后进行小范围试验,问题解决后,写成作业指导书进行推广。技术疑难问题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采用,而逐渐出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不留尾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自己解决不了可以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参与合同评审,对合同中涉及的技术能力把关
前文说到的专业或技术要求较高的单位工程,在合同评审中会经常出现,对其技术可行性评审论证后,确定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对一些专业的单项工程或作业进行分承包,进而保证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和要求。
主持重要的设计评审,最终审批图纸
对重要工程的设计评审包括几个方面:
图纸设计是否满足了建设方的各方面要求,是否符合国家规范;
图纸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又有先进性,总体风格及效果;
图纸设计的规范性,完整性和保证程度;
图纸设计材料的购置能力,施工的可行性;
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对设计的质量进行抽查与评定,审批设计更改
定期与不定期进行图纸设计抽查,对已竣工的图纸设计分为优、良、可、差四级评定,促进设计质量的提高,并将量化的统计结果发放至每一设计人。审批由于业主、现场或设计需要的设计变更,汇总不同的变更原因,找出设计失误,同样是提高设计质量的又一手段。
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
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是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进度、成本的先决条件;因此对其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的要求很高,不同的环境、条件、技术含量和工期要求,以及不同的地区、季节等因素,都是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技术交底的依据。稍有疏漏将会出现失误,从而影响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规范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已成为企业招投标与施工准备的重要运作环节。因此,其编制的科学合理和严密可行,能够指导施工是得到审批的必备条件。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
施工过程中技术资料是否齐备,工程质量是否达标,是衡量企业和项目经理管理水平高下的关键,是质检部门评定质量的依据。因此,对于施工中技术资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查就十分必要了,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的效果怎样,技术措施是否可行,分项工程的质量如何;质量评定纪录,质量保证资料等是否齐备,通过经常性的检查而得到监督和修订,从而保证施工顺利展开,质量得到保证。
各人自检、班组互检,下道工序检查上道工序,验收合格后进入下道工序的检验模式与班组长、质检员、项目经理和公司品管员的检验模式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解决问题;公司品管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直到不合格得到纠正。通过有效的检查和奖罚,使操作人员真正懂得了“不是干了活就有工资,而是干好了才有工资,干坏了不但挣不到钱还要赔偿物料损失。”使管理人员懂得了不但工程要按期交付,质量要好,技术资料还要完备,否则也要受到处罚;这种机制从另一方面扭转了传统的意识和价值观,使检查达到了目的。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
审查交付工程的竣工资料是对工程可追溯性的保证,一旦出现问题,可根据资料进行追查分析,找出原因,明确责任方或责任人,使问题能够彻底解决。另一方面也是工程决算的实际依据,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竣工图审查
技术管理措施资料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洽商记录,设计变更通知,施工日志,单项、单位工程质量评定记录、检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工程验收记录,消防验收记录等。)
质量保证资料审查。(各种产品的合格证或试验,检测报告等)
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将完备的工程竣工资料存档保管。
组织编写及审批企业的有关技术标准。
界定有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标准、规范、定额的使用,作为外部受控文件;
编制企业标准、规范;(各工序、工艺、材料的作业指导书)
篇9
(2)建筑施工的施工设备管理。
现代化时期建筑行业的施工设备都已经向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做好机械化设备的管理也是至关重要的。建筑施工过程是一个程序多样复杂的施工过程,虽然有了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和科学手段方法的支持,但是也不能完全放纵施工工作任由科学设备自己完成,多道复杂的施工程序还需要施工设备的正确摆放和适时使用。因此,在建筑施工现场的施工设备管理中,要有计划有顺序的安排施工设备的摆放和使用,让现代化机器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科学效用。另外,要充分注意对施工设备进行及时检修,定期查看施工设备是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技术问题。
2提升建筑管理水平的应对措施
(1)完善建筑施工人员以及施工技术管理监察体系。
良好的强制力是对建筑施工人员及其工作质量进行有效监的重要途径,建筑施工公司应该建立完善的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在施工期间,加强对施工材料和施工人员工作质量的监察,注重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审核。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工程师,还需要施工过程中的工人对施工方案进行严格的施工落实。必须加强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考核,全面培养公民建筑施工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保证施工设计人员符合国家建筑施工人员的工作技术掌握要求,加强施工监督和人员交换班监视,不能忽略施工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由人员过失造成的施工漏洞。由检察队伍对施工工作进行记录,采取惩奖分明的机制,进一步激发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质量。
(2)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与施工材料的质量把关。
建立健全公民建筑施工公司的项目经理负责制度,保证建筑施工各个环节的质量。建筑企业必须适应市场需要的公司内部运转结构和模式,致力于各个项目之间的责任联系,促进各个项目环节之间组成的整体效果。让每个项目都有专业的经理人员进行负责,督促项目经理保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起由权威有规划权责明确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和来源的严格把关,建筑过程中采用的施工材料都应该是明确得到国家质量安全认证的合格产品,施工单位要定期更换材料供应厂家,保证施工材料的质量。
篇10
1.2个人所得税缴纳的措施
对于建筑安装行业来说,通过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或者纳税人自行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承揽建筑安装业工程的单位和个人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通常情况下,依法代扣代缴个人支付收入的所得税。对于纳税人来说,如果没有扣缴义务人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法规代扣代缴税款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由纳税人自行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按每月工程完工量情况,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需要预缴、预扣个人所得税,同时按年进行结算。如果工程需要跨年度作业,这时个人所得税需要按各年所得预缴、预扣和结算。对于难以按各年所得划分的所得税,可以将税款按月预缴、预扣。职工工资按月发放,单位不要拖欠,这样能合理降低个税缴纳比例。
1.3分包工程征税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合同进行严格的规范,同时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工程质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层层转包的工程来说,需要自行编制工程成本计划,对施工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为出包的工程选择施工单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进一步确定施工单位。对于选择的施工单位,其资质等级需要符合工程要求。在工程出包过程中,企业双方需要签订承发包合同,在签订合同前,需要对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体的规定,对于合同条款,需要企业技术、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的审查。
1.4办理外经证的优越性
纳税人临时到外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税收管理中叫做“外出经营”。那么《外经证》便是由于税收征管而存在的一种纳税证明。对于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来说,如果需要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税务管理。如果纳税人外出经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时间累计超过180天,需要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外地施工项目必须办理外经证,这样能合理避免企业所得税和个税异地缴纳及税务机关抢税源的矛盾。
1.5树立纳税人的纳税观念
单从总包和分包概念上讲,并不是大家说的对下合同中不含税就降低了成本,总包、分包甚至下面有资质的单位税务都是可以特殊代开的,只需要缴纳一次税金。所以,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纳税人充分意识到税法的重要性,利用税法可以帮助纳税人进行维权、护权。在分配税收利益、配置权利义务的过程中,对于税收立法来说,需要将纳税人视为权利主体来对待,充分地注意纳税人的权利;在处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之间的关系时,必须将二者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平等主体对待。
篇11
3.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是对建筑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进行有序管理的重要制度,具有强有力的约束性效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是从根本上保障企业内部组织有效运作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经营管理过程中相关人员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一个能够把企业各种形态的资本和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运作,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机制,将企业收益与员工收入、责任成本管理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并利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收益,强化其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地位。
4.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把管理和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体制,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的创新。从建筑企业的性质及经营内容来看,其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把握好企业层次、项目层次及劳务层次三者的定位,即处理好公司总部、项目经理部以及施工队伍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公司总部为代表的企业管理层与以项目经理部为代表的项目管理层之间既有不同,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大目标都属于企业管理范畴,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都以促进建筑企业的自主经营为主要目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其差异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层次、主体、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方面,企业层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来实现管理,对项目的管理进行宏观调控,而项目管理则是一个直接的具体的管理过程,承担着合理配置各种施工中的生产要素的责任。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体制创新要确定和处理好这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篇12
“全员性”。建筑业成本管理在空间上覆盖施工企业的管理部门及施工项目的各项管理岗位。施工项目成本交给施工项目部管理,企业仍负有对施工项目部的制造成本管理组织、指导、监督的责任。同时企业还需要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完善,利用技术、信息、资源来支持项目施工成本降低。
同时“全员性”还有另一层含义。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管理岗位的工作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负有成本责任。也就是说成本是业务管理的经济结果按会计方式进行的归集,是全员工作的结果,而不是会计部门的专属工作。
“过程性”。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对象是每一个直接耗费及其关联过程。其控制内容包含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的执行、成本监督、成本核算和成本考核。由于成本管理每项活动都要纳入目标管理,遵循PDCA循环,决定了成本管理的“过程性”。
“实时性”。没有反馈就没有管理。在实际工程中会有许多修改和变化,造成项目成本控制模型发生变化,所以要求成本管理要能够实时地对施工过程各种具体问题做出反馈。而反馈必须基于成本信息的实时收集,同时必须实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调整后作出响应,因此实时性是成本管理的最重要的特性。
2、如何理解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国家重要的政策。中国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力图不再重复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再进入信息化阶段的模式,用信息技术改进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建筑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应对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利用“水泥+鼠标”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信息化从目标上应分三个层次:
1、提高效率。即是将常规的、固定的工作交信息系统处理,比如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大量文件或记录中找到所需的对象。信息系统通过将日常处理工作自动化而支持高效率。
2、提高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做正确的事情或者做为获得重要的经营成果所应当做的事情。通过信息系统提供完整的数据收集方案和信息处理逻辑,以保证工作的有效性。
3、推动企业再造。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改变现有服务的本质,或彻底改变职能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方式。
因此可以说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有效地收集和处理与经营管理相关的信息,综合企业流程再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的过程。
二、建筑企业成本管理与信息化的关系
1、建筑企业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的切入点
建筑施工企业是项目导向型企业,突出表现为以项目管理为载体,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成本集中地反映了施工单位施工活动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工程成本的计算、考核和分析,可以反映施工单位的施工和管理水平。因此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信息基本管理单元,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通过成本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科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成本信息。通过反应出施工及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达到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预想不到的工程变更及其他情况使得成本的控制非常困难,这些必定存在的各种变化决定成本一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对成本进行动态控制。要做到动态控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信息的畅通性,成本差异如不能及时反馈回施控主体,成本控制就无从谈起。
如果仅靠人工去完成所要求的大规模数据的计算、收集并整理,效率势必非常低,几乎不大可能进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必须进行信息化,使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相互连接,实现网络资源高度共享和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改变业务运作时间差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的滞后状况,才能实现动态、过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进而使得成本管理的动态控制得以实现。因此,项目成本管理是信息化最佳的切入点。
2、成本管理要求信息化的高性价比
企业的竞争力如何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在与同行业相比中,成本降下去了,效益升上来了,这就是企业竞争力上升的表现。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其关键就是为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益。
但是同时信息化也是一种工作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工作方法的变化,对生产组织的变革和劳动者知识结构与能力的升级,也是一个成本的投入过程。因此,建筑企业成本管理需要正视企业信息化的代价,如信息软件和设备投入、人力成本和维护成本等等。
企业都期待信息化有双重功效:在短期内明显降低成本,同时还要获得长期竞争优势。要压缩成本,意味着必须减少系统功能、制定标准使得系统更加通用,还要削减人力开销;而增强竞争力则需要系统更贴近业务模式,并且加大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的投入。显然,很多时候短期动作无法与长期目标进行妥协。所以准确的信息化定位将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性价比。
企业信息化水平分5个层次:1、本地化应用、单项业务管理。2、集成化应用,理解各独立运行系统连接的必要性,逐步实现一体化。(是信息系统趋于成熟的标志)3、业务流程重新设计,转换企业工作方式。4、对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的工作流程重新设计。5、业务领域的重新定义与扩展信息技术进入各业务范围。后三级属于高级发展阶段。
信息化对企业是一场革命,是带动企业升级和各项工作创新的突破口,所以建筑企业需要针对自身行业方面的特点和管理现状定位信息化的层次,选择有利于提高自身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具有良好性价比的信息化方案,才能避免出现不解决企业问题、劳民伤财的现象。
如何做好性价比?需要做好“IS规划”和“汀规划”。所谓“IS规划”(1nformationSystemStrategicPlanning,简称ISSP)是:在理解企业的发展远景、业务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系统的远景、信息系统的组成架构、信息系统各部分的逻辑关系,以支撑企业业务规划目标的达成。
而“IT规划”(1nformationTechnologyStrategicnanning),是承接IS战略之后,对信息系统各部分的支撑硬件、支撑软件、支撑技术等进行计划与安排。通过以上的统筹安排,才能保证信息化与成本管理相互促进,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信息化,提高企业的经效益,真正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目的。
三、信息化的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
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企业最初主要把降低人工和材料成本作为提高利润的手段,因而被称做“第一利润源泉”。当人工和材料价格降低到一定限度时,企业又将注意力转到扩大产品销售上,这种途径被称为“第二利润源泉”。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企业占有的市场份额终究有限,于是企业开始注意降低物流费用,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被形象的称为“第三利润源泉”。所以,“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信息先行”。对于供应链上的竞争,输赢在于谁的供应链运作更为快速、有效、更为经济。因此基于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成本管理将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盈利起着决定性作用。
所谓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中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贸易伙伴既是其客户的供应商,又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他们既向其上游的贸易伙伴订购产品,又向其下游的贸易伙伴供应产品。企业在建立、完善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时,需要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如市场供应数量、供应价格、需求数量、需求价格以及库存数量、品种、质量、规格等等,一旦出现遗漏和错误处理都将直接影响供应管理的效果,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13
3.库存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建筑施工企业为了保持施工项目的正常运行,就必须保持一定量的库存,也就产生了库存成本,包括仓储费、保险费、运费、折旧费等。而且显而易见,库存成本会随着材料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设备管理费、人工费的增加,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二、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库存管理的措施
1.构建企业内部物资管理平台,优化物资采购和库存。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物资管理平台,将供应商的各种材料信息和施工项目的物资需求信息整合到一起,实现物资采购与库存的信息共享,这样企业就可以按照施工进度和需求合理配置材料,实现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物资,减少库存量,优化库存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运用ABC重点管理法对库存材料实行分类管理。此方法是把各种库存材料按其品种、数量和金额的大小,划分成ABC三类,进而针对不同的种类采用不同的管理与配置方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A类物资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10%,资金约占70%。此类物资应该享有最高的优先级,需要重点控制。其主要措施有:同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确保材料能够及时供给。精确计算每次的订货数量和再订货点;严格按照预定的数量、时间、地点组织订货;认真进行市场预测和经济分析,尽可能使每次订货量符合实际需求。B类物资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20%,资金约占全部金额的20%。此类物资需要适中控制,可采用定期控制方式,如按经济订货批量进行订货,大约每隔3个月检查调整一次。C类物资的品种、数量约占全部存货的70%,资金约占全部金额10%,对C类物资的控制应该以成本最小化为原则,在保持一定库存量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管理,将材料进行更细致的划分,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一般每年调整检查一次即可。
3.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所需要的物资种类较少,而单一种类的物资需求量又比较大,因此选择稳定的、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既能保证稳定的物资供给,又减少了反复的询价、议价环节,而且长期的合作可以使企业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和可靠的质量拿到物资材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