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施工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冬季施工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冬季施工技术论文

篇1

1.2依气温变化灰土路基养护,防护管理不到位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后,灰土路基养护和防护管理尤为重要,但是这部分工作没有严格按标准、要求实施,于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切实需要重视的一些问题:(1)覆盖保温不严密。石灰土初怕受冻,因此冬季施工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出现零度以下,但施工地段往往较长,检查不周全,未能做到覆盖保温,一旦出现冻融现象,将极大地影响灰土路基质量;(2)灰土含水量控制不严。水分是影响灰土强度的重要因素,往往掺灰、拌合、晾晒等措施不严密,掺杂进带冻结土块,加大了含水量,于是影响了灰土强度和压实度;(3)防护管理环节缺乏合理性。施工中石灰质量等级、掺灰重量控制不足,灰土掺拌、摊铺等工序的选择与执行和施工温度等条件缺乏合理性融合。

2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温度、养护管理的针对性策略

冬季灰土路基施工除遵循一般灰土路基施工规范及技术措施外,还需针对施工中现存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冬季灰土路基施工关键点、施工温度、养护管理的合理性策略,以期保障施工质量。

2.1合理确认路基施工关键点、配比和压实度

冬季施工严把施工要求和技术措施:(1)严控施工关键点。考虑冬季防冻,随填随压防止工作面冻结;交通运输畅通,以确保运、填、压工序不受冻;不使用冻土、冻料,使用排水性的填料;路基基地受冻前完成;(2)严格按照配料比例,正值冬季,严禁掺入冻料,及时检出冻块避免碾压困难和含水量过大;选择抗冻性较好砂性土;(3)遵循先轻后重、先慢后快、先低后高、轮迹重合原则外,还需考虑根据不同土质对压实度有不同要求,此时考虑气温对填料的影响,灰土路基填筑后充分多遍碾压,气温寒冷将结块填料应充分粉碎,另外考虑使用化学添加剂起到防寒及改善压实性能。

2.2保证灰土无冻土块、灰土施工气温适宜可行

冬季施工,由于气温影响,在施工材料和工艺上要求有所不同。首先,灰土无冰雪附着,不得含冻块、结块,做到随筛、随拌、随打、随铺,若土块不宜拌碎应增加拌和遍数,灰浆保持正常温度,且灰浆机具采取保温措施。其次,安排专人进行每日气温测定,以便采取冬季施工措施及灰土施工温度控制。当连续有5天出现平均温度小于5度,则不宜进行灰土路基施工;可采用早9点至下午5点气温在0度以上时,进行灰土填筑施工,并当日碾压完成;最低气温在-10℃以下时,不得进行灰土路基施工。施工前清除基底冰雪和保温材料,回填土上层采用透水性好的回填土,当日摊铺,当日碾压完成,并应将施工的灰土进行覆盖保温,再次施工如发现出现冻结则应挖除重新填筑压实,压实后覆盖草垫覆盖保温。

2.3优化成品养护,做好测温、保温、管理措施

冬季施工,成品养护十分重要,做好排水、保温、管理的措施,避免灰土由于冰冻收缩产生不必要的裂缝和受冻。采取冬季施工保护措施,,具体可以采用加盖薄膜覆土或覆盖草垫养护,防止受冻。其中养护时需要特别注意:冬季施工测量放线必须揭开保温材料时,应该在进行完后立即覆盖;对于保温薄弱的地方,先覆盖塑料薄膜再加盖草垫或覆土,压实、封紧、密封严实边角薄弱部位,需要加盖并密封严实。

篇2

1.2采用翻模的原因

1.2.1砼表面气泡

砼表面气泡是国内外工程施工中广泛存在的砼缺陷,在三峡工程中如何消除砼表面气泡,特别是隧洞衬砌的表面气泡,是工程难题之一。如采用常规模板衬砌,气体不易排出,势必造成砼表面缺陷,专家组多次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经综合比较,最终决定采用翻模施工。

1.2.2翻模的主要优点

翻模施工与钢模台车施工分析比较见表1。翻模施工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施工方法。采用翻模可消除砼表面气泡,缩短工期,还具有拆装方便,成本低廉的特点,故采用翻模是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

2.施工方法和工艺

2.1翻模材料

右岸地下电站引水隧洞底拱砼衬砌施工模板采用定型翻模,钢面板厚度为3mm,单块尺寸120cm(弧长)*100cm(宽度),翻模工艺图见附图一。

3.2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图

方案分析比较表

表1

方案

指标

方案一:定型小翻模

方案二:底拱钢模台车

技术性

1、能有效地消除砼表面的气泡,提高砼表面质量;

2、由于翻转模体移动方便,运用灵活,对工期没有影响;

3、较费工、费时。

1、技术先进,应用较多;

2、省工省力,运行可靠;

3、对消除砼表面汽泡没有把握;

4、由于体积庞大,同一条引水隧洞不能同时使用边顶钢模台车,不能进行交叉作业,工期将延误72天;

5、由于右岸引水隧洞预建段洞身短、洞数多,每套钢模台车需安拆三次,底拱钢模台车拼装较困难,安拆将占直线工期,对工期影响程度较大。

工期

单洞总工期42天

1、设计、制作10天;

2、安装1天;

3、底拱浇筑30天;

4、底拱定型小翻模拆除1天。

单洞总工期127天

1、设计、制作45天;

2、安装5天;

3、底拱浇筑72天;

4、底拱钢模台车拆除5天。

经济性

六条洞底拱翻模费用总额:11.84万元

1、2*48块/套*60kg/块*0.65万元/t=3.744万元;

2、人工费增加:6*12*30工日*37.36元/工日=8.070万元。

六条洞底拱钢模台车费用总额:59.2万元

1、2*30t/套*0.65万元/t=39万元;

2、液压系统:2*8万元/套=16万元

3、安拆费:3*60*0.03万元/t=4.6万元;

4、轨道标准件:2*5万元/套=10万元;

5、安拆费:3*2*120*0.03万元/t=21.6万元;

6、板材费:9*1676.48元/m3I10000=1.5万元.

2.3模板安装及固定

待上述常规工序完成,底板钢筋绑扎结束并且验收合格后,根据定型翻模安装位置测量放出过流面结构线,挂线将一端带有尼龙锥套(靠过流面侧)的螺栓焊接固定在支撑钢筋网上,然后微调尼龙锥套旋,使之顶面高程与过流面高程齐平。支撑定型翻模的尼龙锥套沿水流方向布置9排,垂直水流方向每侧布置4排,支撑钢筋选Φ25,直接撑在岩面上。尼龙锥套固定、调整结束后,将模板放在调节好的尼龙锥套上,校正模板位置并用拉筋固定模板。拉筋位置的尼龙锥套不考虑作为支撑使用,拉筋宜在模板就位后再进行安装,为保证拉筋上紧,预装时尼龙锥套宜离模板1~2cm,紧螺栓完成后,如有空隙则进行堵塞,以利拆模后拆除尼龙锥套。为增加拼装定型模板的整体刚度,后面用槽钢制作的背担固定模板,背担由三段组成。

2.4刮轨安装

底拱衬砌中间无定型翻模部位采用刮轨收面控制体形。刮轨采用角钢或圆钢弯制而成(如加工条件允许应优先选用角钢),用Φ25的插筋支承加固在基岩面上。

刮轨用角钢或Φ20圆钢弯曲。刮轨垂直水流方向布置,刮轨顶面高程与过流面高程齐平,然后用钢筋支撑焊接固定在底座板插筋上。

2.5吊脚平台搭设

吊脚平台搭设时,至少利用底板预埋的2根灌浆管做吊脚平台站管支撑点,灌浆管预埋时均与结构钢筋焊接牢固。吊脚平台搭设时用钢筋插入底板布置的灌浆管中,并在钢筋上面插入1.5寸钢管作为支撑吊脚平台的站管;然后再在两边墙上搭设八字形钢管,通过连接钢管八字形钢管与站管连接成一个整体。连接钢管中的横向顺水流方向钢管间距应小于1.5m。吊脚平台的上层满铺竹跳板作为砼入仓导管布置的平台,下层为抹面平台,竹跳板根据需要进行铺设。详见附图二。

2.6砼浇筑

底拱砼浇筑是从一端至另外一端进行通仓分层下料,浇至模板下口处时进行充分振捣,再从左右两边墙均匀下料进行边墙砼浇筑,逐层铺料直至分缝高程,且控制砼来料强度不低于15m3/h,上升速度控制在0.8m/h,这样可以使定型翻模的底部与顶部砼凝固时间一致。砼浇筑过程中为防止大量砼从底座部中间空的部位冒出,用三分板紧贴最下面一块定型翻模进行封堵;待砼浇筑结束后及时取出三分板。砼浇筑至分缝高程时,用刮尺紧贴刮轨对底部中间无定型翻模部位的砼找平,局部不平处用抹子擀浆找平,然后取出刮轨,最后用抹铲进行压光,以满足平整度要求(顺水流方向不大于1mm/m,横向检测不大于5mm/m)。

2.7翻模及抹面

定型翻模施工最为关键的是掌握翻模时间。翻模时间过早会影响砼质量,过晚则形成缺陷,达不到翻模目的。砼浇筑过程中,根据实验室提供的实测资料随时观测与掌握砼的凝固情况,及时定型翻模抹面。翻模采用手动葫芦挂于抹面平台上,下端用Φ12钢筋弯成的挂钩于模板背肋上临时焊接的吊耳或预留孔上将模板提起,也可用人工翻模;翻模后应及时进行抹面作业,并用直尺和弧形靠尺检查平整度和曲率。翻模顺序为先浇先翻的原则,通常是在初凝前3~5小时先拆除最早收面处的一块翻模,当砼塑性很小时即可翻模,即由底部向两边侧。设专人进行找平、抹面,抹面一般不超三次,避免砼表面的过多扰动,造成表面砼松散。拆模后对模板及时清洗,损坏的及时修理。拆出的模板堆放整齐,做到文明施工。

2.8质量保证措施

2.8.1保证浇筑后过流面体形结构尺寸;

2.8.1.1支撑模板的尼龙锥套不能直接与主筋焊接,而是用钢筋直接撑在岩石面上。支撑钢筋之间根据需要设置纵向连接钢筋,增加支撑钢筋的刚度。

2.8.1.2中间设置的刮轨宜选用刚度大的角钢弯制,垂直水流方向布置。刮轨间距控制1.0m~1.5m之间。抹面时先用直尺(铝合金方钢,垂直度满足过流面要求)沿垂直水流布置的刮轨刮平,然后用定制的弧形刮尺沿水流方向检查过流面体形尺寸。

2.8.2保证浇筑过程中砼的质量

2.8.2.1振捣工必须入仓振捣,直至人员不能入仓振捣时,采用纵向堵头模板上预留的窗口振捣。进人口位置一般设于侧向堵头上,对于结构衬砌厚度为2.0m的可设于纵向堵头模板上。

2.8.2.2边墙砼浇筑振捣时,为防止大量砼涌入底拱,可紧贴定型翻模下口加一块临时挡板,待砼浇筑结束后取出该临时挡板。

2.8.3砼表面的保护和养护

2.8.3.1抹面结束后,及时用麻布或是EPE保温被覆盖砼表面进行保护。

2.8.3.2终凝后,保持砼面湿润,及时洒水养护28天。

3.工期及资源投入

3.1单块循环时间

单块循环时间见表2。

单块底拱浇筑循环时间表表2

施工工序

耗用时间

单位

工程量

时段(天)

备注

1

2

3

4

5

6

7

清底

12

M2

168

扎筋

36

T

8

立模

36

M2

110

含抹面平台搭设

止水

12

M

14

验收

12

1

浇筑

24

M2

120

合计

120

3.2人工投入

人员投入情况如表3。

人员投入情况表表3

工种

人数

班长

砼工

钢筋、模板

抹面

一检

二检

电工

备注

单班人数

1

8

4

8

1

1

1

共用5天,365个工日

三班人数

3

24

12

24

3

3

3

3.3设备投入

设备投入情况见表4。

设备投入情况表4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

单位

数量

使用时间(h)

备注

1

砼运输车

EVA

2

24

2

砼输送泵

三一HB60D

1

24

3

电焊机

交流

2

36

4

振动器

软轴插入式

8

24

3.4材料耗用

主要材料耗用情况见表5。

主要材料耗用表表5

序号

材料名称

单位

耗量

周转次数

备注

1

翻模

T

4.83

15

仅为翻模工艺

2

脚手架钢管

T

3.7

10

增加材料耗量

3

尼龙丝套

90

3

4

支撑筋

kg

1400

4.翻模施工优、缺点及工艺改进探讨

4.1优点

翻模施工可有郊消除砼表面气泡、拆装方便、缩短工期、成本低廉等优点。

4.2缺点

三峡右岸引水隧洞预建段底拱翻模经一年多的施工实践,存在以下问题:

4.2.1底拱翻模施工大都采用人工进行,用工较多,砼表面质量与施工人员熟练程度有关;

4.2.2砼体形控制较难,需使用大量的支撑和拉筋材料,材料耗量大;

4.2.3机械化程度低,工艺较落后,对长隧洞工效不高,且周转次数较少。

4.3隧洞底拱的翻模结构的改进

从分析比较表中可看出,当隧洞较短时,翻模具有工期短较经济的优势,但对于长隧洞来说,由于周转次数的增加。经济上就不占优势,且人工、支撑材料耗用较多。但由于翻模能有效地消除砼表面缺陷,对提高质量是有利的,所以有必要在长隧洞底拱砼衬砌中采用翻模,但从技术、经济和进度方面考虑,应对翻模结构进行改进,具体方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4.3.1使用底拱钢模台车进行改造,将面板设计可翻转模板或者是将底拱钢模台车加高,通过液压千斤顶提升分段模板,留够抹面空间;

篇3

1.2溶洞地质勘探情况

前期勘探发现主桥区域有溶洞发育情况,部分桩基探出有3~4层溶洞,其多为填充或半充填溶洞(半充填溶洞中多为流~软塑状的粘性土或含泥粉细砂充填),其中过渡墩(42#墩)、辅助墩(43#墩)位置处尤为明显。对42#墩、43#墩的地质勘探报告发现:部分桩基探出有3~4层溶洞,其多为填充或半充填溶洞(半充填溶洞中多为流~软塑状的粘性土或含泥粉细砂充填)。(1)43#墩的3#、4#、5#、7#、8#、9#孔有溶洞,见洞率为33.3%,多为填充半填充溶洞。其中43-5#探明有一个7.8米的大溶洞,溶洞无填充物,这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2)42#墩的1#、3#、7#、10#孔有溶洞,见洞率为40%,多为半填充及填充溶洞。

2工程预处理方案

根据地勘报告,42#墩、43#墩共有10个溶洞。大部分为1m~3m的有填充物的中型溶洞,另有一个7.8m的无填充物的大溶洞,部分溶洞如42-3#、42-5#有多层的珠串式类型的溶洞。根据不同的溶洞类型以及地质情况,我们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处理方案。

2.1抛填片石粘土筑壁法

该方法适用于溶洞内无充填或半充填且溶洞高度不大(一般在3m以内)时的情况。当存在严重漏水,护筒内水头高度不能保持时,可采用片石、粘土回填冲击(0.5~0.8m小冲程),使回填物充分密实,将漏浆处堵住后再使用小冲程继续钻进,形成人工泥石护壁。如此反复多次回填片石、粘土,反复冲击直至形成泥石护壁并不再漏浆为止,此法具有成熟的工艺流程。

2.2注浆固结法

先用正常方法冲孔,若出现泥浆面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则迅速抛填片石、砂(碎)石和整包的水泥包,并及时补浆。然后用小冲程冲击钻机将片石挤压到溶洞外边形成外护壁,在片石空隙初步堵塞后,停止冲击。水泥浆液通过渗透作业板结固化砂、砾石等填充物,通过劈裂、挤密作用加固粘土填充物,对于半填充溶洞的空间,浆液通过充填作用填满溶洞。注浆固结法处理目的是为了加固填充物和填满溶洞空间并达到一定强度,防止钻孔施工时泥浆流失、流砂及坍孔等情况的发生。待浆液中水泥强度达到2.5MPa后即可用冲击钻冲击成孔,顺利穿过溶洞。

3方案对比研究及实施

3.1方案比选

根据后续补堪情况和实际钻孔的经验,在处理中小型溶洞和融隙时抛填片石粘土筑壁法和注浆固结法效率高,费用低,施工方便易操作。而对于其中7.8m深度的大溶洞我们拟选择灌注C10砼填充预处理法。

3.2方案实施要点

(1)考虑到回旋钻操作麻烦,不能及时处理溶洞,拟采用JK-15型冲击钻机成孔,配备3.0m直径钻头。(2)在钻孔顺序的选择时,首先应选择未勘测出溶洞的孔位开钻,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险,并可有效的阻断各溶洞间的贯通。对于其中的特大型溶洞,应放在最后处理。另外为确保平台安全度汛,优先上游侧成桩。(3)在钻进中应时刻关注护筒内液面变化,防止钻进过程中碰到融隙发生漏浆塌孔的危险。一旦发现护筒内的浆液面下降,须迅速采取措施,补充浆液。现场配备两台60m3/h的给水泵,可随时为护筒内补充浆液。按照上述布置每小时可往孔内补浆120m3,冲击钻冲孔泥浆比重大,可同时往里面补水,即每小时补给量至少达到120m3,可防止泥浆面突然下降。(4)对于1~3m的中小型溶洞,拟采用抛填片石粘土筑壁法。岩中钻进时必须控制钻进速度,正常地段冲程控制在3m以内,在击破溶洞前50cm位置处,或处理溶洞时改用0.5~0.8m小冲程,防止卡钻。当相邻桩发现溶洞存在时(相邻桩基未处理),在同一标高位置放慢进尺,加强观察,防止溶洞贯穿。一旦溶洞击穿,须在第一时间往护筒内补浆,并根据实际情况抛填粘土和块石。由于事先在两个墩子的支栈桥上储备有充足的黄土、块石和水泥,并且起重设备履带吊、浮吊、装载机24小时待命。所有溶洞都得到了及时妥善的处理。

篇4

1.2在化工生产单位电厂分散测控系统中的应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化工单位中的应用主要采用分层分布结构,具体包括了现场仪表、传输线路、工程师站、通讯网络及过程控制单元等。系统可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实时和全过程监控,并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处理,并驱动执行机构,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的检测、保护、联锁、控制。操作人员通过后台向远方设备发出控制指令,实现对现场仪表的控制,并同时接收来自现场及其他工作站的各种信号和指令。

2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

2.1低频向高频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传统单一频率运行的自动化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电气工程技术也逐渐变得复杂化、多样化,同时满足节能环保要求。因此电器产品已不可能在仅仅的单一频率运转,而是逐渐实现可以随意调节,以满足不同负荷和环境下的要求。因此,我国工业生产从低频向高频生产阶段发展是必然趋势。

2.2充分地融合计算机技术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现代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和飞跃。电气工程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变的智能化、集成化。可以说电气自动化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给未来人类社会带来质的飞跃,两者的融合使电气网络的智能化成为可能。如今我们通常把电气工程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结合的技术称为微机技术。可以说微机技术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过程数据的实时分析处理,同时大大节省了劳动力、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2.3开关设备智能化

伴随着微机技术的发展,伴随着开关设备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以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流畅运行。可以说智能化设备与微机技术共同奠定了未来智能电网的基础。开关设备智能化指的是高低压设备及其辅助装置可以提供接口以方便与计算机网络连接,从而实现自动控制。一次开关元件包括各类电器设备等,其中的智能监控单元包括输出、监测、通信等重要模块。开关设备的智能化是电气工程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未来应用、运行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4操作人员专业化发展

电气工程技术的发展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对其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操作人员往往在设备运行时才进行相关技术培训,而忽视了设备安装时设备调试等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因此也就失去了最佳掌握该技术的时机。因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一旦调试完成,出现问题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小。如果不在调试期间熟悉设备,就很难更好的理解现代化技术。况且现代电气工程技术是一门系统性综合性技术,如果不从设备安装环节、调试环节注重人员培养,就无法理解这些特定安装的意义和作用。只有每个操作人员能轻松的对故障原因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处理,才能减少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失。

2.5其他方面的发展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气工程技术已经由半控型时代全面进入全控型时代。并且现代电力电子器件无论从开关时间、性能稳定性等各个方面均有巨大进步。同时交流调整控制理论、矢量控制等各种理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使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巨大飞跃。

篇5

所谓实时驱动型公司,就是能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的公司。这类公司运用网络财务信息实时报告系统软件,从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改变信息的传递方式,最敏锐、最及时、最准确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使实时的信息成为整合整个公司经营过程的驱动力量,增强公司的决策、控制和预警的能力。实时驱动型公司通过建立虚拟、整合、实时的供应网络获得竞争优势:“虚拟”意味着供应网络的所有元素不一定都存在于公司之内;“整合”是指实时驱动型公司内的每个系统、客户和合作者是通过实时驱动信息技术基础连接在一起并相互沟通的;“实时”是要立即、同步地满足顾客需求;“供应网络”把上述三个元素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解决客户问题。

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改变使用信息的方式。公司的信息系统应是一个活跃的价值激发器,能够及时地将信息分配给组织内最需要信息的部门,而不是把信息看作储存在数据库中等待被挖掘的被动资源,更不是被主人吝啬地收藏起来的财宝。公司内从实时信息分配系统中接受信息的人越多,为公司创造价值的有技能、有知识的雇员也就会越多。其次,实时驱动型公司必须保持出众的竞争灵活性,以便在全球经济中提高其市场份额,巩固其地位。保持竞争灵活性,需要更多的技巧和经验;保持抓住新机会的能力,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第三,实时驱动型公司将其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客户、合作者的层面上,通过建立对客户、合作者十分有利的关系,实时驱动型公司经常被认为是“客户的企业”——和客户希望的一样。

二、成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路径

1.信息技术(IT)的升级。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这种转变表现为公司行为的变化,但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转变的成功与否。当然,公司的文化也必须转变,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IT则无法实现从上市公司到实时驱动型公司的转变。IT是上市公司转变为实时驱动型公司的首要驱动力。占有和使用实时信息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制胜的优势所在。如果信息技术是适合某项工作采用的技术,它将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寻求IT解决方式之前,应首先考虑公司想要达到的结果。只有当公司有坚定的目标时,公司才有可能利用IT实现这一目标。而且这种转变必须完全与上市公司的战略相一致,尽可能贴近顾客,推行一种新的应用程序并使它与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具体方法是:从公司内外聘请各个领域的专家,召集讨论会,广泛征集意见,从信息和财务部门负责人到销售信息交流的负责人,从IT行业的资深专家到熟悉顾客群的精明老练的营销员,充分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对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和建议,这是迈向真正转变的第一步;然后,对那些评价和建议做出辨证的分析,进而形成一系列最终的公司目标,确定IT升级的需要,再选择机器,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现目标。

2.管理意外。实时驱动型公司的基础信息技术将所有知识的原始信息整合为一个共享信息系统,这些原始信息原本分散在公司未连接的主机、数据库、客户和服务队列中。将信息由被动的要求或回复形式转化为主动的“公布或预订”模式,实时驱动型公司向每一个员工提供全面、实时、连续升级、为客户设计的信息,使每位员工的工作集中于价值创造。实时驱动型公司基础设施能重复地唤起员工对重大事项的注意力直到他们对此做出反应,提醒员工处理特殊案例,而把日常烦琐的事务留给计算机,这就是管理意外。

要解决管理意外的问题,需要考虑技术中的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必须准确、自动地捕捉意外。如果自动化部分只处理非常基本的事务,意外就会过多。而自动化越先进,意外管理就越有效。二是自动化的程序必须能够得到所需要的数据来决定意外情况。如果没有实时信息,管理意外的收益将大打折扣。

3.摆脱繁重的数据游戏。实时驱动系统从公司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应用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作为一个多用途的工具,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此外,通过一个公司接口,这个系统可以将内部信息和有价值的外部信息整合在一起,对项目和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4.采用开放网络系统。在封闭系统中,如“供应链”、“联合体”等,存在着欺诈、偷懒、追求安逸等弊端,而开放系统则有更多的机会。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系统,当今商业社会也是开放系统。实时驱动技术基础使封闭的私人计算机系统变得开放,并使其能够交谈、教学以及互相学习。虽然开放系统对猛烈的竞争风暴没有什么有效的防卫措施,但它为所有想参与竞争的人铺平了道路。

5.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上市公司的资金流,是对资金计划、筹措和使用的有效管理。上市公司的运营效果和效率最终是通过财务指标体现出来的,因此,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实时预警的结果也必然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要使财务预警真正做到全面、实时、准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必须与财务系统紧密相关;②上市公司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准确地反映到财务系统中;③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给上市公司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决策,改善业务和管理,提高绩效。

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方法,无法真正满足上述条件。笔者认为,由桌面财务转变为网络财务的最佳途径是运用集成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因为该系统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集成性:财务和上市公司的设计、生产、供应、销售等业务环节是完全集成的,业务和财务一体化运作,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与其他模块都有相应的接口,能够相互集成,而且财务管理始终是ERP核心的模块和功能,财务管理将实现与上市公司外部的相关环节的集成。②共享性:所有的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③实时性:每一个作业都会实时反映,每一项控制都会实时得到结果,每一份报表都会实时生成,每一个决策都会实时做出。④精确性:每一次作业是准确的、可量化的,流程不能随意改动,同样的数据就会产生完全一样的报表。⑤面向流程性: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

6.崇尚诚信事实文化。实时驱动型公司需要一种使公司完全沉浸在诚信事实的文化氛围。公司高层必须努力使员工相信,困难的事实经过一段时间比圆滑的搪塞更具价值。例如CEO必须表明,尝试一些创新的事物失败了,也比忠于陈腐的现状强。事实上,实时驱动型公司意味着批评浪潮的结束。问题绝不是“这是谁的过失”,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实时驱动型反馈机制的实时本性使得从失败中学习不仅更迅速而且负面影响较少。当公司误入歧途时,高层管理人员就可警觉到什么地方错了,并立即改正,同时学习并把教训传授给公司里的其他人。

三、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互联网

成功使用互联网的关键是将互联网看作实时驱动型公司的扩展,而不是一个附加品。最好的办法是为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个广泛、动态的信息平台(引擎),为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一种方便的途径,而不仅仅是建一个网站。引擎不仅仅是一个站点,它可以灵活地将多个程序、信息来源和系统整合在一起,或有条理地展示出来,这就是实时驱动型公司开发互联网的方式。互联网本身并不能使公司更具竞争力,因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渠道并不一定是低成本的,而且并不能自动地使公司更具盈利性,关键在于公司必须努力使互联网为自己服务,使其变得便宜和高效。

互联网和移动信息设备相结合的关键在于可以为客户“随时随地”服务。互联网使得公司可以扩展客户和商业合作伙伴的范围,并将他们纳入公司的事件流程中。如果某一上市公司是实时驱动的,并且通过引擎设备向外界展示,它就可以成为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因为它已经完成了必要的核心信息技术的转变,可以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展示公司优势。

篇6

一、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的技术对策

1、原料的选择

(1)选用抗冻性能高的水泥。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水泥的抗冻性排序如下: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若果是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施工,那么至少要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水泥的标号还要高于32.5 号,同时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大于300kg/m3,水灰比小于0.6。

(2)选用掺合物要慎重。在选取掺和物时,要尽量选择对混凝土抗冻、抗渗效果高的掺合物,例如掺入提高抗冻性效果显著的外加剂,像减水剂、速凝剂、防冻剂、早强剂等。

(3)选用合适的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在选用时,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不能含有冰雪等冻结物及易冻裂的矿物质。

(4)注意拌合水的使用。通常情况下,饮用的自来水及洁净的天然水都可以作为拌制混凝土的用水,但是污水,工业废水,硫酸盐含量高于水重比例1%的水,或PH值小的酸性水,禁止混入混凝土中。

2、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浇筑技术

通常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在进行浇筑之前,混凝土表面及模板上的垃圾必须清理干净,特别是冬季新老混凝土交接且覆盖有冰雪的地方。如果周围温度在零下10摄氏度以下,则须通过暖棚法对混凝土中的钢筋部位进行增温。此外,还应注意,在任何情况下混凝土浇筑的温度都不得低于5摄氏度。另外,混凝土结构中细薄截面的浇筑温度必须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并且必须是连续灌注,同时每层浇筑的厚度不能超过20 cm。最后,在浇筑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漏振、离析、分层现象的出现,施工现场还应预留混凝土试块作为拆模的主要依据。

3、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养护技术

首先,套采用抗冻剂来增强水利工程混凝土的抗冻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混凝土外露部分使用草袋或彩胶布加以覆盖,但严禁进行浇水养护。在进行养护工作时,其初期养护温度应尽量保持在抗冻性要求的温度之上,倘若当其低于其温度并且混凝土强度在3. 5 N/mm2以下时,则必须及时予以增温。

其次,要随时留意气候变化。例如当遇到冷空气来袭或者遭遇雨雪天气时应停止混凝土工作,直到气温上升适宜温度后方可进行。

最后,最好改用夜间浇筑。具体做法是人工在进行振浆或抹面压砂工作时,平整后要覆上保温层,等到白天气温上升到0 ℃之上时再接着完成最后的工序抹面与压纹工作。

二、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质量控制策略

1、混凝土的搅拌方法

在冬季施工施工过程中,选择适当品种的水泥是提高混凝土抗冻的关键。冬季施工中一般会选用早强硅酸盐水泥。由于这种水泥水化热较大,早期强度提高快,通常三天抗压强度大约相当于普通硅酸盐水泥七天的强度,因此效果较明显。

在拌制混凝土时,一般施工单位会优先选用加热水的方法。若果加热水不能满足要求,那么再对骨料进行加热。骨科选择要求是颗粒硬度高且缝隙少,同时骨科应尽可能干燥,使用前最好运入暖棚内存放,切勿混入冰雪、冻块及易被冻裂的矿物质。在进行搅拌时,同样要注意用于拌制混凝土的骨料一定要保持清洁。既不能含有冰块和雪团,也不能包含容易发生冻裂的物质。假如气候条件允许,那么就在零度以上进行砂石的筛洗。如果混凝土中需要掺入含有钾、钠离子的外加剂,就要避免使用活性骨料。但若是需要在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如果为粉式,则需要根据相关的比例要求直接与水泥混合;假如是液体式,那么就要根据相关的比例要求配置成溶液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待使用的外加剂必须置于有明显标记的容器中由专人保管,同时要保证施工溶液一次配成,禁止在高铝水泥中添加任何种类的防冻剂。若环境温度在0℃左右,则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早强剂,但是需注意的是要做好使用前的模拟实验,从而对其性能进行准确检测。至于那些对拆模期有明确要求的混凝土,则还要注意提高其设计等级。同时,要对混凝土的水灰比进行严格的控制(由外加剂和骨料带入混凝土中的水分可以从拌合用水中扣除)。此外,还要对混凝土的出机和入模温度进行严格控制,例如出机温度不能低于10 度,入模温度不得低于5 度。

2、混凝土的运输方法

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中混凝土一般是采用拌和站集中拌制,因而通常施工人员通常会用机械运输到工地进行浇筑。另外,在进行混凝土搅拌场地选择时,应尽量靠近施工地点,并且要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原因是这样可以减少混凝土运输过程中的热量损失。除此之外,在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应快装快卸,切勿中途转运或受阻。这就要求运输车要根据施工用量和浇筑时间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容量,并选用易保温、不漏浆又轻便的车辆及垂直运输机械,从而提高工效,缩短运输时间,减少热量损失。需要注意的是,在运送中要覆盖保温防寒,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混凝土热量散失,同时防止混凝土表面冻结、离析、水泥砂浆流失、坍落度变化等现象的发生。如果在拌制的混凝土时出现了坍落度减小或发生速凝现象时应进行调整。

3、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方法

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冬季在混凝土最薄弱和易受冻的部位,要加强保温防冻措施,并且布置测温点测定混凝土的温度。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前,应每隔2 小时测定一次;达到临界温度后,每隔6 小时测定一次,并应同时测定环境温度。

对于掺防冻剂混凝土的质量,在满足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还需按下列规定进行检验。一是在浇筑地点制作一定数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试验。二是检验抗冻、抗渗所有试件,应与工程同条件养护28d 后,再按标准养护28d 后进行抗冻或抗渗试验。

三、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

在冬季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人员应尽量避免在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同时加快混凝土浇筑覆盖速度,进而减少温度损失。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施工期间随时灌注天气情况,尽量避免低温时段浇筑混凝土,例如,不要在寒流、风雪和霜冻的天气情况下施工。

(2)在寒流袭击、气温陡降的天气情况是时要停止拆模;另外,对于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也要及时采取覆盖保温措施,以避免混凝土因温差收缩产生裂缝。

(3)混凝土入仓速度也会影响整个工程施工的质量。因此,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混凝土冬季施工特殊性,增加混凝土拌和设备、减少转运,从而避免混凝土施工层面受冻。

(4)延长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缩短运输距离。

(5)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尽量将混凝土的施工时间放在气温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在气温较低时进行钢筋或者模板的施工。

【参考文献】

[1]吴海江 浅谈水利工程冬季施工管理[期刊论文]-石河子科技 2004(02)

[2]范新兵 试论水利工程的冬季施工技术质量措施[期刊论文]-新疆有色金属 2008(01)

[3]张泽群 论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期刊论文]-中国城市经济2010(5)

篇7

一、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的结构疏松及其水分流失。这种情况下,由于的混凝土的水分减少以及混凝土的结构疏散,呈现出一种表面为冰晶形,颜色发土黄,砂浆和骨料的结合脆弱等特征,同时,再加上混凝土的内部压力,内外温度、湿度差较大,使混凝土的水分自边缘缓慢向中心移动,长时间则导致出现空隙。

措施:(1)前期可采用混凝土养护,覆盖塑料膜或是潮湿的草垫等,或是喷洒适量养护剂等措施。

(2)混凝土的质量更是应该做到高程度的保证,提高混凝土的密度,降低混凝土出现的孔隙率,在冬季施工期间,应适当延长混凝土的保温保湿时间,高温大风天气时尽量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创造良好的养护空间。

(3)也可在施工前对松软的地基进行适当的夯实加固,采用足够强度的模板进行支撑。

2、钢筋的锈败与混凝土的裂缝,钢筋的氧化和锈蚀会随体积的膨胀而膨胀,导致混凝土沿着主筋或者是方向箍筋方向产生大小不等的裂缝。水泥的安定性差,而混凝土的水灰比较大,早期强度相对较低,失水过快等也会引起开裂。水分的渗入,形成压力也是造成裂缝的原因之一。

措施:(1)混凝土出现裂缝属于普遍现象,正是由于裂缝的存在和扩大,才会致使内部钢筋出现腐蚀和锈蚀现象,所以应尽量选用热量较小,收缩量较小的中热水泥。

(2)使用高效优质的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及坍塌度也是减少水及水泥用量的有效措施。

3、 混凝土搅拌用水的清洁度较低,混凝土的搅拌必须是用引用干净无污染的水,严禁直接使用污水,及工业排放的废水来进行搅拌混凝土,此外还要有效控制低温带来的影响,要把配合比例中的用水量尽量降至最低限度。

措施:可控制水泥坍塌度,或是加入适量减水剂,并且优先选用质量较高的优质减水剂。

二、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

1、原材料控制

(1)水泥,水泥的品种、发货、运输及储存:承包人应该按各水利施工部位的相应图纸要求,合理配置其所需的水泥品种,且各类水泥均符合本技术条款对应的国家及行业的现使用标准。发货:水泥出厂前,承包人应对制造厂的水泥质量进行复验,保证均附有出厂复检资料以及合格证。运输:水泥混凝土的运输过程中要注意品种标号分开,不得混杂,并且由承包人进行采取措施杜绝水泥受潮情况出现。贮存:水泥到货后要按不同种类、标号、生产批号、包装方式等,分类合理贮放,防止贮存不当而引起的水泥变质。

(2)水,凡纯净的无污染水源均可,坚决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搅拌用水所含物不能影响混凝土以及易性混凝土的强度增长,并避免引起对钢筋和混凝土的腐蚀。

(3)骨料,混凝土的骨料应根据监理人的批准料源生产,对活性成分较高的骨料应进行试验论证,经相关单位批准后,才可使用。粒径不同的骨料应分类分开堆储存,严禁互相混杂和装卸是混入的杂质泥土。

(4)外加剂,混凝土中使用的外加剂(包括减水剂、加气机、速凝剂以及早强剂等)其质量皆应符合DL/T540-1999第4.1.1条至第4.1.4条规定。此外,不同种类外加剂也必须分别储存,运输储存过程中不得混装,避免各类外加剂的交叉污染。

2、配合比的设计与控制,不同类型的结构物混凝土的配合比须通过检验选定,试验方法须按SD45-82有关规定执行。承包人按混凝土的施工工程特点以及施工图纸的要求,确定各种原料后,在相应监理工程师的见证下,进行原料取样,填写相关的见证记录,交给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试验专家进行施工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及相关的试配工作。

3、混凝土的坍塌度,根据水利施工过程中的性能、钢筋含量多少、混凝土的运输、不同的浇筑方法及气候条件来决定,采用坍落度较小的混凝土,另,混凝土配合比须由承包人经过现场的调查试验来选,施工过程中,承包人如果有需要改变监理人批准过的混凝土的配合比时,须重新经过监理人的批准。

4、搅拌过程的质量控制,严禁施工单位擅自更改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严格按照经监理人批准及试验室提供的配合比单进行配料。施工单位须按照监理人指示定期准确校核称量设备进行生产。砂石料要求坚持每盘过磅称重。另外应经常对上料顺序、搅拌的时间、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将混凝土进行离析等做出抽查,以保证质量。

5、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混凝土在浇筑之前,监理人必须对浇筑的相关部位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内容包括:模板、地基处理、止水、钢筋和观测仪器等设施的检验和安装。经检验合格后,监理人再对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备,水电供应,振捣器的规格、数量、类型检验是否合适,浇筑期间气候的变化、温度湿度状况也应进行记录。以上全部工作做好之后可开始混凝土的浇筑。

三、混凝土的质量检查

混凝土的质量检查作为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其质量检查包括搅拌物的质量检查以及硬化后的混凝土质量检查。其中,对于混凝土拌和物的检查最具现实意义。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尽快采取措施进行纠正,是加强其质量控制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总结】总之,做到以上几方面,保证水利混凝土的施工之前的高生产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混凝土的质量合格过关,在运输、存放以及最终的水利施工建设中进行合理的养护及后期保护,控制好构件的质量,不为后期的使用留隐患,才能保证水利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从而达到保证高质量施工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8

Keywords: winter construction concrete electric blanket maintenance frequency eddy current maintenance work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萨哈林州位于俄罗斯的最东方,属于大陆性气候,气候寒冷,夏季短暂,冬季长达六个月,冬天的平均气温都在-19°C 至-24°C 之间,北方地区气温最低可到-40°C。笔者曾常年在俄罗斯萨哈林州工作,先后参与实施了南萨哈林斯克太平洋酒店项目、办公楼项目及现浇混凝土立体停车楼项目等多项工程,根据多年冬季施工经验,总结了在寒冷条件下混凝土结构施工的技术关键。

2结构工程寒冷条件下施工原理及注意事项

(1)结构工程冬季施工的原理

混凝土是由水泥、集料、水和外加剂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混凝土硬化的过程主要是水泥的水化反应,温度越高水化速率越高。冬季施工时,受冻后的混凝土若正温中融解并重新结硬时,强度可继续增长;若混凝土在常温下浇注7-10天后再受冻,混凝土解冻后强度增长的最终值几乎不受影响;混凝土越早受冻,对其强度增长越不利。由此可见,冬季结构施工的关键在于浇注初期水化反应能否顺利进行。

(2)结构工程寒冷条件下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从结构工程冬季施工的原理可知,冬季浇注混凝土时,温度对于混凝土强度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搅拌时,出料温度不能低于10,且搅拌时间应较常温施工增加50%左右。运输时间应尽可能的缩短,运输途中应有保温措施。浇筑后的混凝土要求在72小时内养生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接下来7天尽可能保持在5以上。

结构工程寒冷条件下施工技术方法

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方法大致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混凝土拌制运输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温控措施,使混凝土在拌合楼出机口的温度满足一定的要求;另一环节为混凝土浇注及养护期间的温控措施。这两个环节的温控主要以加热和保温蓄热为主[1]。

3.1寒冷条件下施工对原料的处理方法

混凝土在冬季施工问题的实质,在于使新浇筑的混凝土的强度在受冻前就能大于某临界强度或者在处于负温时就能保证水泥水化继续进行的液相存在,为达到此目的对原料可采取的工艺措施有冷法和热法两种。

冷法施工主要是采用物理方法---增加水泥的磨细程度,制成快硬水泥。通过试验证明:400号普通水泥,水灰比0.5,水泥用量250,制成的混凝土,成型后立即在下养护28天,强度仅为正常养护28天的5%,磨细后可达正常养护28天强度的19%;成型后现在下养护40小时,再在下养护28天,未磨的强度达到正常养护28天的60%,重磨的达到正常养护28天强度的72%[2]。

为保证冬季混凝土的拌制温度,原材料加热应优先采用水加热的方法,当热水不能满足要求时,再对骨料进行加热。当水、骨料达到规定温度仍不能满足热工计算要求时,可提高水温到100,但水泥不得与80以上的水直接接触。

3.2混凝土的运输

采用混凝土罐车运输。应根据施工量、施工进度、运距、灌注时间、道路运输等因素,合理配备运输车的数量,确保混凝土连续浇灌。同时应注意在运输过程中的温度损失不宜超过5~6℃。

3.3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浇筑前,应清理模板和钢筋上的冰雪和污垢,宜采用木模板施工,有条件时,浇筑前可用热空气喷模板和钢筋,混凝土振捣成型后立即覆盖,必须保证在开始养护前的温度满足要求。分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时,已浇筑的混凝土在未被一层混凝土覆盖上前不应低于2℃。

结构工程寒冷条件下的养护技术

我国冬季混凝土养护根据自然条件、热源条件和使用原料的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养护期间不加热的方法和养护期间加热的方法。

外界温度不是很低时,可以在搅拌混凝土的过程中提高混凝土拌合物的温度,使其在入模后有一定的温度,加上模板外的保温材料,则不需在养护期额外加热,即可使混凝土在短期内获得必要的允许受冻临界强度。这就是养护期间不加热的方法。

当处于严寒地区时,混凝土浇筑后必须利用外部热源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进行加热养护。加热的方法又可分为间接加热法和直接加热法。直接加热法是利用加热器直接加热混凝土进行养护。间接加热法是采用暖棚或蒸汽加热空气来养护混凝土。本文将重点介绍加热养护中的工频涡流养护混凝土工艺、电热毯养护工艺。

电热毯法

电热毯法适用于混凝土水平构件的上表面或竖向构件外侧的保温养护。该方法需要的材料有:电焊机、电缆线、导线若干长度,电热毯若干块、玻璃丝布、22号火烧丝、小白线、草帘等。

电热毯法施工工艺:电热毯用22号火烧丝和幅面为0.9米的加层玻璃布制成,然后在木模板上钉两排钉子将米的双层玻璃布的底层套在钉子上,再用0.8mm的火烧丝在两排钉子间缠绕10道,上面盖上双层玻璃布的顶层。一般出于安全考虑,施加电压为36V以下。电焊机二次出线采用环形敷设。各电热毯BVR软线与干线采用并联相接,接头处缠绕绝缘胶布。操作中要注意安全,且需要定时测温度,超过40度时要拉闸断电,温度降至20度时继续加热[4]。

4.2工频涡流养护混凝土工艺

工频涡流养护混凝土工艺是根据金属导热性能良好,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利用钢模板及必要的电热管使电能转化为热能来加热养护混凝土。此方法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最低可适用于,操作简便,温度可控,可随时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调节,且成本比较低[5]。

工频涡流养护工艺:选用5台BX1―500型电焊机, 每三根柱子串联为一组, 每两组并联, 由一台电焊机供电,每台电焊机总输出电流I≈146A, 不足电焊机容量的1/3。每根柱子模板外绕BLX―36导线40匝或双股BLX―16导线40匝。电焊机设置原则及设置位置: 电焊机尽量沿建筑物周围设置, 每台电焊机旁设专用的漏电开关箱。

结语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关键就是前期的保温工作,要提前做好准备。从原材料入手,对混凝土的拌合、运输、浇筑、养护,直到拆模进行全过程控制,保证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品质。如果不提前准备和防范,会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措施不当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因此,在工程即将进入冬期前作好防范,在施工期间作好控制是必要的,是保证工程质量必须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金连才. 高寒地区冬季混凝土施工新技术与方案选择―冬季混凝土施工中太阳能预热系统研究[D]. 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 王异. 国外混凝土冬季施工概况[J]. 水泥―混凝土,1979,25(5):53一46.

篇9

《建筑施工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设计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而且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因此其时效性较强。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而且包括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我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探索,简单讨论《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在教学内容上的探索

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是以建筑工程施工中不同工种的施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特点和规模,结合施工地点的地质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机械设备和材料供应等客观条件,运用先进技术,研究建筑工程不同工种的施工原理和施工方法、施工质量验收标准与安全技术措施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最终选择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建筑工程能够按质按期的完成,做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本课程根据施工工种的不同可以分为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加固、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建筑防水工程、冬季与雨季施工等方面的内容。

三、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在实际工程中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同学们补充大量的实际工程。从而让学生从实际中深刻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流程。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带领学生参观实习。本课程第一章土方工程主要讲述了土的分类、性质和工程量的计算,以及土方施工机械化施工。在我校的校外有“育才新城”项目的土方工程的施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了解情况,更深刻地理解课本上理论知识。第二章基础施工,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讲解桩基础施工工艺和流程外,教师还可以举例中国当代比较著名的建筑,比如:水立方、鸟巢、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及T3航站楼的建设过程的基础施工,使学生更深刻地明白基础的重要性。现代建筑发展方程越来越多,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实际工程引进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现代建筑结构中,钢结构应用越来越多,比如鸟巢和水立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建筑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施工技术的发展。

四、在考核方式上的探索

《建筑施工技术》作为一门和实际工程联系密切的课程,其考核方式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我们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成绩来进行考查。

1.期末卷面考试成绩。试卷的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平时上课过程中对本课程的态度,占总成绩的百分之六十。

2.课程设计。主要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组织能力等,占百分之四十。钢结构现在应用比较多,所以我们给学生布置一个关于钢结构施工技术的课程设计,使同学们全面了解钢结构在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新技术的使用,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结语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更好地掌握其理论知识,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本门课程是《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学科的前提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从而为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掌握以下几点:

1.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材料、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工程力学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学好建筑施工技术课的同时,还应学好上述课程。

2.必须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建筑工程施工与验收规范,因为这些规范是国家的技术标准,是我国建筑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全国建筑界所有人员应共同遵守的准则。

3.由于本学科设计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而且施工技术发展迅速,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并能应用所学施工技术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我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希望能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更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嗣信.高层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崔京浩.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篇10

钢结构由于其优越性,在我国(超)高层建筑中越来越普遍采用。钢结构施工技术含量高,其中焊接是其关键的施工技术之一。焊接质量常常是施工质量控制的难点,特别是在较低温度下焊接施工时,由于环境温度较低,加之高空风速较大,增加了焊接接头的冷却速度,导致焊接裂纹倾向加大甚至出现焊接裂纹。因此我国有关标准、规范规定,在环境温度为O℃以下施焊时,应进行工艺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施焊工艺,但具体做哪些工艺试验及如何进行,尚无统一标准和明确规定。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综合考虑环境温度和风速的影响,对0℃以下高层钢结构焊接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1.工程概况

某大厦是一座多功能、高智能、综合性的高层建筑,由A座、B座和连体群房等组成。其中A座建筑地下4层地上52层,高度200.80m,设计采用内核心筒一外框柱结构体系,±0.000以上采用全钢框架柱梁,金属压型模板和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外框架柱为箱型截面,内筒钢骨柱为H型截面,钢梁为I型截面。所用钢材材质为SM490B。根据施工进度和施工地点气象资料,该大厦42F一52F楼层施工时,存在0℃以下焊接施工问题。其焊接接头主要结构形式如下。

A、接头形式箱型柱—柱、材质SM490B、焊件厚度25/mm、焊接方法手式电弧焊、施焊位置横位;

B、接头形式柱—梁、材质SM490B、焊件厚度16.25/mm、焊接方法手式电弧焊、施焊位置平位;

2.冬季焊接施工存在的问题

所用钢材为SM490B钢,属日本钢号(符合JISG3106标准),其化学成分C≤0.18、Mn≤1.50、Si≤0.55、P≤0.040、S≤0.040

该钢材属于普通低合金结构钢,其CE(IW)=0.43%,焊接时对冷却速度较敏感。当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焊接施工而无有效工艺措施时,由于冷却速度较大,有可能出现马氏体淬硬组织,而增大冷裂倾向甚至出现裂纹,故较低环境温度给焊接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现场的风速较大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必须根据现场情况,通过工艺试验制定相应的工艺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

3.焊接性试验

为确定SM490B钢在现场条件下焊接时的抗裂性能,模拟现场情况(施焊位置、环境温度、环境风速、冷却方式等)进行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

3.1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如下。

试验序号1,材质SM490B,板厚25,焊条型号E5015,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25℃,冷却方式空冷;

试验序号2,材质SM490B,板厚25,焊条型号E5015,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00℃,冷却方式空冷;

试验序号3,材质SM490B,板厚16,焊条型号E5015,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00℃,冷却方式空冷;

试验序号4,材质SM490B,板厚16,焊条型号E5015,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50℃,冷却方式空冷;

确保试验可靠,每一板厚各制备备用试件一套。。

3.2试验方法、评定标准

按《斜Y型坡口焊接裂纹试验方法》(GB4675.1-84)标准执行。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条直径φ4、接电流170±1OA、焊接电压24±2V、焊接速度150±10mm/min。

3.3试验结果

对上述试件取样进行检验,试验序号1,2,4试样未发现任何裂纹,而试样3在焊缝根部和表面均发现裂纹。表明在试验环境条件下,SM490B钢当板厚为25mm时,焊前预热至100℃可避免裂纹产生;当板厚为16mm时,焊前预热至50℃时,可避免裂纹产生,而在环境温度下施焊,不能避免焊接裂纹。

4.焊接工艺性能试验

4.1试验内容

试验内容如下:

试验序号1,材质SM490B,板厚25,焊接位置横位,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100℃,冷却方式石棉保温;

试验序号2,材质SM490B,板厚25,焊接位置平位,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100℃,冷却方式石棉保温;

试验序号3,材质SM490B,板厚16,焊接位置平位,环境温度-5℃,环境风速5m/s,预热温度1100℃,冷却方式石棉保温;

焊接工艺参数为:焊条直径φ4、焊接电流160~170A、焊接电压23~24V、焊接速度150 mm/min、焊接过程中注意层间温度不低于预热。

为确保试验可靠,每一板厚各制备备用试件一套。

4.2试件的形状和尺寸

试件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

工艺试验试件形状和尺寸

4.3试验方法、步骤

1)在试件上打上钢印,作好标记。

2)测定施焊环境温度、湿度及施焊处风速,并作记录。

3)上述施焊环境符合要求后,进行焊接试验,当需要预热时用氧一乙炔焰加热至规定温度。

4)由持证焊工按拟定的焊接工艺施焊试件。

4.4试样检验殛结论

1)试验检验及合格标准按《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JB4708-92)执行。

2)所焊试样经上述检验,均满足标准要求,拟定的焊接工艺合格。同时序号1较之序号2冲击性能有所改善,表明石棉保温的后热措施有效。

5.冬季焊接施工措施

以上述评定合格的焊接工艺为依据,制定冬季焊接施工工艺,并采取以下工艺施工。

1)焊接前对焊工进行冬季焊接施工技术培训,使焊工明确冬季焊接工艺,严格按工艺纪律施工。

2)焊接前,每天由专职焊接管理人员测定环境温度及风速,并随时注意天气变化。

3)雨、雪天禁止施焊。。当环境温度低于试验温度时禁止施焊。

4)注意冷空气对焊件表面对流散热的影响。当风速大于5m/s时,禁止柱一梁焊接施工,否则须搭设防风棚,当风速大于2 m/s时,箱型柱一柱焊接须搭设防风棚(防风棚应可靠,采用四面围帆布挡风,并且顶部来风处也应遮挡)。

5)预热用2~4把燃气烘枪烘烤。预热区在焊道两侧,每侧宽度均应大于焊件厚度的2倍,且不应小于100mm。预热温度用测温笔在距焊缝中心50 mm处测量,达到规定的温度后方可进行焊接作业。

6)每条焊缝应一次焊完,中途不得中断,如因意外原因(如停电、下雨、下雪等)中断,应及时采取后热、缓冷措施。重新施焊前应对已焊焊缝进行检查,且焊前需按规定进行预热。

7)箱型柱一柱对接时由两名焊工对称施焊,并根据现场情况安排一名焊工辅助施工,如领取焊条、层问烘烤、中途接换焊接等,以确保层间温度和连续施焊。

8)箱型柱一柱对接焊接完成后,立即存焊缝区上下250mm范围内用厚30mm的石棉包裹三层,以减缓接头冷却速度。

6.实际结构的焊接

按上述工艺对实际的柱一柱、柱一粱接头进行焊接,所有焊接接头焊后经100%超声波探伤和磁粉探伤,未发现裂纹。焊缝按《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GB 11345—89)标准检验,I级焊缝一次合格率达99.8%。证明拟定的工艺试验方案和焊接工艺合理。

参考文献

[1] GB 50205—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篇11

引言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型及高层建筑发展讯速,因高层建筑绝大多数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其受环境影响对质量影响重大。因此,在浇筑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只有认真组织施工,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才能确保混凝土的质量。

一、大体积混凝土的概念及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指的是最小断面尺寸大于1m以上,施工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妥善处理水化热引起的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合理解决温度应力并控制裂缝开展的混凝土结构。

其施工特点是:整体性要求比较高,要求连续浇筑;结构的体量较大,浇筑混凝土后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和温度应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结构较厚,体形较大、钢筋较密,混凝土数量较多,施工条件较为复杂,施工技术要求高,必须同时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另外,还存在如何控制和防止温度应力,变形裂缝产生等问题。随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地提高,高质量的施工技术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建设领域的逐渐扩大,大体积混凝土逐渐应用于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由于混凝土内部蓄热量大,温度应力增大,使得混凝土裂缝的控制问题成为设计及施工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浇筑方案,除应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外,还应考虑结构大小、钢筋疏密、预埋管道和地脚螺栓的留设、混凝土供应情况以及水化热等因素的影响,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全面分层

即在第一层全面浇筑全部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使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一般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成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2、分段分层

混凝土浇筑时,先从底层开始,浇筑至一定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数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不象第一种方案那样集中。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3、斜面分层

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 1/3,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

三、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控制措施

1、混凝土原材料技术要求

1.1 水泥

优先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水泥等,尽可能不采用高强度高细度的水泥。

1.2 骨料

石子、砂采用非碱或低碱活性骨料。必须提供法定检测单位出具的碱含量和集料活性检测报告。高温季节石子浇水或冷气降温,砂子入棚或用彩条布搭凉棚遮阳,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

1.3 粉煤灰

掺加Ⅰ或Ⅱ级粉煤灰(Ⅰ级和Ⅱ级粉煤灰主要区别在于细度和需水量),置换部分水泥,降低水化热,达到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抑制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目的。

1.4 外加剂

为提高混凝土性能,同时掺加粉煤灰和外加剂,称为“双掺技术”。掺加高效缓凝减水剂,缓凝作用可以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满足现场浇注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推迟水化热峰值时间,使绝热温升曲线变缓,降低温升阶段内压外拉的造成的温度裂缝。

1.5 水

用市政自来水。夏季高温期间,条件允许时,可加冰块降低水温。

1.6 水灰比W/C。通过实验室试配,确定最优的水灰比。

2、质量保证措施

混凝土当采用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供应,混凝土原材料计量要准确。并有资质的检测试验室(常规试验) 重点对混凝土的质量进行监控,以确保工程质量。混凝土坍落度根据申请的要求,由搅拌站根据季节、气温、运输路径等条件试配确定,同时满足泵送入泵时混凝土坍落度的要求;水灰比控制在0.4-0.6,砂率控制在38% -45% 。商品混凝土所用的水泥、水、骨料、外加剂等必须符合规范规定,检查出厂合格证或试验报告是否符合质量要求。且不定期派人去搅拌站抽查。

3、温度控制措施

3.1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是对水泥水化热、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浇筑温度、养护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块体升降温、里外温差、降温速度及环境温度等进行测试和监测。监测工作将给施工组织者及时提供信息,反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内温度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效果,为施工组织者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准确采用温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就是对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和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进行人为的控制。在混凝土养护阶段的温度控制应遵循以下几点:

3.2.1 混凝土的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之间、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室外最低气温之间的差值均应小于 20℃;当结构混凝土具有足够的抗裂能力时,不大于 25℃-30℃。

3.2.2 混凝土拆模时,混凝土的温差不超过 20℃。其温差应包括表面温度、中心温度和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

3.2.3 采用内部降温法来降低混凝土内外温差。内部降温法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通入冷却水,降低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冷却在混凝土刚浇筑完时就开始进行,还有常见的投毛石法,均可以有效地控制因混凝土内外温差而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3.2.4 保温法是在结构物外露的混凝土表面以及模板外侧覆盖保温材料 (如草袋、锯木、湿砂等),在缓慢的散热过程中,使混凝土获得必要的强度,以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小于20℃。

3.2.5 混凝土表层布设抗裂钢筋网片,防止混凝土收缩时产生干裂。

四、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方法有保温法和保湿法两种。保温的作用为了使混凝土表面温度不会过快的散失,减少温度梯度现象的发生,以防表面出现裂缝。而且,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要大于其平均总温差所产生的拉应力,以防贯穿裂缝;保湿的作用是防止混凝土表面因脱水产生干缩裂缝,顺利的使水泥水化,并在混凝土浇筑完毕6-18小时内浇水覆盖,以防由于干缩出现裂痕。一般情况,混凝土养护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28天,如有特殊部位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延长养护时间。为了满足混凝土表面平整度,确保其外观质量没有问题,对混凝土外露的挂帘、错台等都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是一项非常复杂,却极为重要的工作。因此,面对应用日益广泛的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我们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技术措施,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从而使其施工走上成熟和规范化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霍镇邦 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科技致富向导》 -2012年9期

[2] 韦春表 浅析某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与措施 [期刊论文] 《建材与装饰》-2012年6期

[3] 王乐宏. 论建筑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优化控制措施[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6)

篇12

下面简要介绍几种较为常见的桥梁施工技术。

1.1 大跨度桥梁施工技术

大跨度桥梁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桥梁结构跨度长、体量大、对施工技术要求较高。此类桥梁较为常用的施工技术有:直接利用钢护筒作为平台的支撑结构、超大直径的钻孔灌注桩、刚性导向定位系统、爬模系统等。

1.2 桥梁冬季施工技术

由于受桥梁工程项目施工进度要求的影响,有些桥梁需要在冬季进行施工建设。在冬季进行混凝土桥梁施工时,需要注意的方面较多,特别是混凝土拌和。拌和站需要采用全封闭式的暖棚,同时各种原材料也需要存放在暖棚当中或是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拌和混凝土时所用的水应当进行加热处理;混凝土运输过程中也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温措施;混凝土养护需要采用蓄热技术等等。

1.3 山区桥梁施工技术

国内有很多桥梁工程都是建设在山区当中,由于山区本身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都比较复杂,并且还伴有岩溶、滑坡、陡崖等不良地质情况,从而使得山区桥梁施工难度较大。山区桥梁施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施工周期长、机械设备投入比例大、高墩施工定位难度大等等。

1.4 既有线桥梁改建施工技术

现阶段,在国内既有线桥梁的改建过程中,D型钢便梁架空方案是应用最多的一种,这是因为该方案的施工技术比较成熟,具体如下:按照实际架空位置对临时桥墩进行施工,同时调整线路上的超高,然后采用D型钢便梁架空线路;施工新桥墩和桥台,并按照换梁期间的架空要求对架空钢便桥的位置进行调整,以此来形成对位架空的条件;将旧的梁和墩台以及临时桥墩进行拆除,然后进行移梁和捆梁作业;最后进行逐孔混凝土梁换移。该施工方案的特点是能够有效减少封闭作业的时间,从而使改建过程中对车辆通行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施工困难段采用钢塔代替枕木进行架空,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1.5 桥梁施工方法

无论任何一种桥梁类型,其施工大体上都分为两个部分,即基础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

1.5.1 基础施工。通过对大量的桥梁工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工程都对结构本身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效益比较重视。由于桥梁基础工程基本都是在地面以下或是水中,使得基础工程施工难免会涉及水和岩土等方面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基础施工的复杂程度,并且也导致了无法采用统一的模式对桥梁基础进行施工。所以基础施工的形式分成了以下几类:扩大基础、桩与管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以及组合式基础等等。

1.5.2 预应力混凝土施工。为了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预应力张拉应当根据相关规范的规定要求进行,同时完成张拉之后应当立即进行灌浆,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应力损失。在张拉的过程中除了应当控制好应力值以外,还应当对预应力筋的增长值进行抽查,并根据均匀对称的原则进行张拉,这有助于提高结构本身的抗裂性。

1.5.3 承台施工。为了确保桥台基础开挖施工的顺利进行,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降水措施,大量工程实践表明,轻型井降水是最为经济且实用的方法之一。在实际应用中,只需要做好井点分级布设和计算即可。此外,井点的平面布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下水的补给方式、基坑平面形状以及降水深度,故此,在工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最合适的布置形式。

2 桥梁裂缝的成因解析

引起桥梁工程裂缝的原因非常复杂,并且种类也十分繁多,想要进一步揭示桥梁病害的机理就必须对裂缝的形成原因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2.1 荷载原因造成的桥梁裂缝

桥梁结构在动荷载、静荷载以及次应力作用下产生出来的裂缝称之为荷载裂缝。这类裂缝大体上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2.1.1 直接应力裂缝。具体是指由外部荷载引起的直接应力造成的裂缝。这种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与桥梁结构设计、施工以及使用有关。首先,在设计方面通常都是因为计算错误、模型设计的不合理、力学假设与实际受力情况不符造成的;其次,在施工方面多数都是由于施工人员马虎大意造成的,如施工设备和材料随意堆放等等;再次,使用方面主要与车辆超载有关。

2.2.2 次应力裂缝。具体是指由外部荷载引起的次生应力造成的裂缝。截面刚度变化时引起次应力裂缝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大跨度预应力桥梁结构中,这种裂缝最为常见。

2.2 温度变化引起的桥梁裂缝

通常情况下,当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在比较坚硬的基岩上时,由于结构本身的整体性要求使之无法采取隔离层等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混凝土在大气温度及自身水化热温度的双重作用下,其内部便会产生出较大的温度,同时,在降温收缩的过程中,变形会受到基岩约束,从而是混凝土结构内部产生出较大的拉应力,由此便会形成裂缝。此类裂缝一般都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2-3月左右,裂缝较深,并呈贯穿性分布,其会对桥梁结构的整体性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2.3 收缩原因引起的桥梁裂缝

在桥梁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由于自身收缩形成的裂缝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具体可分为塑性收缩和干缩两种。

2.3.1 塑性收缩裂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塑性收缩多出现在浇筑后的3-5h左右,这是因为此时的水泥水化反应最为激烈,水分蒸发的速度也非常快,混凝土由于失水便会收缩,其中的骨料因为自重原因会出现下沉的现象,同时混凝土因为浇筑的时间较短尚未达到硬化的程度,这样便会产生塑性收缩,从而形成裂缝。

2.3.2 干缩裂缝。由于混凝土表层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较快,而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水分损失相对较慢,这样一来便会使表面与内部产生不均匀的收缩现象。因为混凝土表面的收缩变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从而使得混凝土表面需要承受一定的拉力,当该拉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时,便会形成裂缝。

2.4 地基基础变形引起的桥梁裂缝

因为地基基础的水平位移或是竖向的不均匀沉降,会使桥梁结构中产生出一定的附加应力,当这部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拉极限时,便会造成结构开裂。引起地基基础变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地质勘测不到位;其二,地基的地质差异较大;其三,桥梁结构各个部分的荷载差异较大;其四,原有的地基条件发生变化。

2.5 钢筋锈蚀引起的桥梁裂缝

目前,基本上所有新建的桥梁采用的都是钢混结构,这种结构的桥梁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稳定性高。然而,由于混凝土本身的质量较差,或是保护层的厚度不够,便会使混凝土保护层受到二氧化碳的侵蚀,从而导致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碱度下降,这样一来会造成钢筋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致使钢筋发生锈蚀反应,由此生成的氢氧化铁,其体积会增大2-4倍左右,这一过程会产生相应的膨胀应力,进而造成保护层混凝土开裂,这种情况在沿海地区的桥梁中最为常见。

3 桥梁结构裂缝的有效处理方法

3.1 桥梁裂缝修补方法

在对桥梁裂缝进行修补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其一,表面封闭法。该方法具体是指采用抹浆、凿槽嵌补、喷浆、填缝的方法对桥梁结构表面的裂缝进行封闭式处理;其二,压力灌浆法。采用水泥或是化学材料作为主要的灌浆材料,并用相应的设备将浆液灌注到桥梁结构内部的裂缝当中;其三,表面粘贴法。通过在桥梁结构表面存在裂缝的位置处粘贴玻璃布或是钢板的方法,来封闭已经形成的裂缝,该方法除了能够起到修补裂缝的作用,而且还能进一步提高桥梁结构本身的强度和刚度,有助于确保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3.2 桥梁加固方法

3.2.1 增大截面法。这种加固方法主要是指采用钢筋混凝土来增大桥梁结构截面面积,以此来达到进一步提高结构承载力的目的。该方法显著的优点是工艺简单、适用性强等等。

3.2.2 碳纤维加固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如下:无需增加恒载及断面尺寸、能够适应不同的构件形状、便于成型、不会损伤原结构、能改善构件的受力性能等等。

3.2.3 其它加固方法。外包钢加固法、锚栓钢板加固法、锚喷混凝土加固法等等。参考文献

[1] 张燮.80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桥梁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控制措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9).

篇13

1.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各类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在高层建筑中,由于建筑结构复杂,建筑施工工期较长,混凝土用量较大等特点,为避免施工后期出现质量问题,要加强对高层建筑的施工管理。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其混凝土控制手段也较为特殊,本文从高层建筑特点入手,分析了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控制要点。

2.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2.1.高层建筑结构特点。

在现代高层建筑结构中,一般可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钢结构体系、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以及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等。

(1)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

合理利用钢筋和混凝土这两种材料的功能,根据受力性能进行配比,这种结构在现代高层施工中,应用较多,因为其本身具有造价低、耐水性和结构灵活,可塑模性好,整体性能好等优点,由于这些优点,使得钢筋凝土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

(2)钢结构体系。

钢结构因为构件截面较小和自重轻、抵抗地震性能好、工厂制作程度较高且建筑周期短等优点,被应用于高层建筑结构中。但钢结构材料较贵,造价高,而且易于锈蚀,抵御火灾能力较差,在施工设计时较复杂,由于上述缺点,导致钢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未普遍使用。

(3)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体系。

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就是将钢构件和混凝土构件二者混合使用,互相取长补短,既利用钢结构的硬度高,又利用了钢筋混凝土拥有的较大刚度的抗推性和抗剪承载能力。钢和混凝土混合结构,可以形成高效的抗侧力体系,同时因为用钢量较少,造价较低。对于此类结构,一般被应用到30-80层的高层建筑施工中。

(4)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

由型钢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组成的结构,为钢和混凝土组合结构,其拥有承载能力较高,具有较好的抗裂性和抗震性能。一般在高层建筑的底部或者用于跨度比较大的部分。

2.2高层建筑施工特点。

(1)高层建筑施工规模庞大,施工工期较长,施工成本高。

高层建筑建筑面积大,对各类建筑材料使用量较大,建筑施工期间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上高层建筑施工工期较长,施工单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来给付建筑施工的消耗,这样就无形之中增加了施工单位的成本压力,如果一旦工程出现延期,就会导致建筑工程投资成本的增加,影响了投资收益。

(2)建筑施工难度较大。

高层建筑为了保证结构的稳定性,需要进行基础开挖,要选择多种基础方案。同时为了利用地下空间的需要,还会增加地下室的开发,这导致高层建筑的基础需要埋置更深,地基处理较为复杂,对深基础开挖和支护技术要求较高,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3)施工工期长,难避免气候的影响。

高层建筑由于建模面积大,需要较长的施工工期,在这种情况下,就难以避免出现在冬季或雨季进行施工,当建筑高度增加时,施工难度也越来越大,作业环境也越来越恶劣。气温变化和低温天气都对高层建筑施工造成影响。

(4)施工空间较小,组织难度高。

高层建筑的施工是在一定的空间内,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施工空间变的狭小,不利于施工的组织和安排。同时,高层建筑施工需要突出解决材料、施工机具、设备和人员的垂直运输,并做好防止物体坠落事故。

(5)施工要求高。

高层建筑施工通常是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要结构,对钢筋混凝土施工是采用现浇的方式,这就要求对各种施工模板、混凝土强度等级、结构安装、钢筋连接以及建筑制品安装等施工技术要符合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相对于底层建筑来讲,高层建筑施工要复杂的多,施工要求也要高很多。

(6)项目复杂,管理杂乱。

高层建筑的工程项目内容繁杂,其施工工种多、施工项目多、施工技术应用多、施工机械设备投入多等等都是需要大量的人、物、设备的消耗和投入,这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加上技术层面要求严格,在设计、施工、检查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同时也需要多部门配合和协作。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大型高层建筑,通常都存在一边设计一边进行施工准备,一边开始准备一边开始施工的现象,由于工程量大,施工层包单位多,导致各部门出现协作困难,加大了管理难度。

3.高层建筑混凝土控制要点。

3.1高层建筑中混凝土质量问题。

在现阶段的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主要质量问题是产生裂缝。高层建筑一旦出现裂缝,对导致混凝土强度和抗渗性无法达标,容易形成功能缺陷。高层建筑混凝土产生裂缝通常有三个因素:

温差裂缝:在高层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在水化的过程中,需要释放热量,但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其内部的热量发生聚集无法及时排除,导致在混凝土的表面形成温差,一旦温差较大就形成了温差裂缝。

收缩裂缝:在高层建筑混凝土中,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发生收缩应力,其收缩应力超过水泥混凝土最大抵抗强度就形成收缩裂缝。同时,由于选用水泥的标号不同,也会容易形成收缩裂缝。

安定性裂缝:在大体积混凝土中,水泥在硬化过程中出现不均匀的体积变化,导致混凝土发生龟裂,出现膨胀性的裂缝。

3.2高层建筑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1)混凝土强度控制。

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前,要根据混凝土的不同强度,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配比的研究,通过工地实验室的配比实验,找出离析小强度高,符合设计质量的配比率,并通过验证,确定配比率是否符合建筑物质量要求。要根据《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规定,对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进行强度检查和评定,选用同一种强度进行配比和生产工艺实验。同时要根据建筑施工工期和养护天气等因素,确定混凝土强度,必要情况下,要超过设计标准进行配比和评定。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通常是采用泵送水泥混凝土施工方式,虽然可以提升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工期,但同时更要注意泵送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控制,不能出现只顾施工工期,忽视施工要求。

(2)混凝土材料控制。

高层建筑混凝土材料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也是关键所在。对混凝土的材料要严格控制,对砂、石的含水量和含泥量都要进行控制和检测。特别是在混凝土浇筑中,由于水的加入使混凝土具有可塑性,这就要求混凝土拌合用水不能掺杂其他过量的酸、盐、碱等矿物质和有害成分。通过加强对各材料的选用,提高混凝土配比准确性,降低混凝土的离析性能。

(3)混凝土施工控制。

落实混凝土施工工序是混凝土施工要求的保证。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施工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进行指导,根据施工设计图纸要求,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保障施工质量。现场监督人员要对施工方案进行把关,对混凝土浇筑工艺和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督导,对混凝土浇筑、振捣、支模、拆模等工艺要进行检测,督促施工人员根据施工图纸和施工要求进行合理施工,提升混凝土强度。同时要根据设计要求,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避免出现养护不足导致建筑物出现质量问题。

4.结束语

高层建筑具有特殊性,其施工难度较大,工期长,对各项资源消耗较大,施工投入也较多。对高层建筑混凝土进行施工控制,能有效提升高层建筑质量,保障高层建筑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 黄锦富 高层住宅建筑中砼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控制研究 [期刊论文] 《科技与生活》 2010年8期

[2] 马成山 浅议控制高层施工主体砼施工质量措施 [期刊论文] 《投资与合作》 2012年12期

[3] 曾海明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期刊论文] 《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