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心理健康学习材料

篇1

二、倡导合作交流;培养协作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的形状及其特征。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要教育学生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有许多地方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应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组际竞争,组内合作。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计算,然后让学生分小组合作,通过动手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猜测,看哪个小组又快又完整地证实自己的猜测。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既让学生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与合作精神,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三、创造体验成功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可以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但是,教师提供的探索材料,既不能问题过难,让学生花费大量力气仍无法解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兴趣。问题应该具有一定难度,让学生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成功才能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中“怎么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时,我引导学生观察“1980~2005年各年二月份天数统计表”,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一个个举起手。

生1:“我发现每隔三个28天出现一个29天。”

生2:“对,每四年中有一年的二月是29天,还有三年是28天。”

师:“大家发现了每隔3年有一年是闰年,或者说每四年中有一年是闰年,这个规律能不能判断某一年是不是闰年呢?比如1970年?”

生1:“1970年表上没有,不知道。”

生2:“老师,等一下,我数数看。”

生3:“是平年,1980年往前数是平年。”

师:“1970年可以数,那么1864年呢?能数吗?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呢?”

学生继续观察,不时小声讨论。突然一个学生兴奋地举起手,并用手肘重重地击桌面:“老师,我知道了。”

我看他那激动的情绪,微笑地对他说:“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想每隔四年有一年是闰年,那是不是闰年和4有关呢,我算了一下,表中二月有29天的年份,都能被4整除。所以我想只要年份能被4整除就是闰年。”

这位学生一口气说下来,满脸的兴奋和期待。

我微笑地看着这位学生,故意不下结论。很快,其他学生也兴奋起来:“对,真是这样的。”

这时,我笑着说:“大家真聪明。我们一般就用这种方法判断。”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教育教学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那么,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不失为一个良策。教师应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效益和师生交往的观念,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创设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九册《分数乘分数》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与整数相乘,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1/2×2、1/2×3……

师:你能口算出结果吗?

生:能……

师:看来你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不错。不过,我这里还有几道题(出示1/2×1/4、1/2×1/2、1/2×3/5),你们会不会?

生:(摇头)不会

师:这几道题虽然是新知识,但凭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同样可以解答。这样,谁能解答就能得到一份奖品,谁解答了但是解答错了也能得到一份奖品。

……

师:大家有办法了吗?

生1:我觉得……

生2:我觉得应该……

师:说的不错,谁能证明这个猜测的正确性?

生:……

师:好,刚才同学们积极思考。颁发奖品“计算法则”。

生:(笑)笑的如此甜美。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手段,也是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我爱儿童,儿童爱我”就充分说明的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规律。

二、诱发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少年时就曾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令人刮目相看。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学生都说画过圆,而且种种迹象表明,他们觉得画圆是很简单的一件事。这时,老师嘴角一转——

师:就给你一把直尺,你能不能画一个圆?

学生“啊”了一下开始操作……拼命想要画出来。(这个动机很单纯,却很适合本课需要。)

生1:……

生2:……

方法还真多。有的甚至拿出了看家本领——素描。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小学生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问题。因此,提供有一定价值的学习材料,有助于激发小学生强烈的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动机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学习的目的,也是中介,来引导学生探究,以此达成目标。

三、提供尝试的机会,树立学数学的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

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二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片段——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刚才你们是根据求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这儿还有一种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还挺快,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我也发现一个比例就和你们发现的不一样。随手在黑板上写4:5=5:6。

生:老师,你举的例子是错误的……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篇3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我校地处农村,贫困家庭居多,还有一部分学生处于单亲家庭,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或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相对较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科学为之提供方法基础,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心理辅导的艺术、策略、技术,以及学生的智力因素问题和非智力因素进行随机辅导,调动和激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教育”包括“心理辅导”,它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等概念的统称,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会使学校初步形成全面渗透、重点突出的教育教学体系,明确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探索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具体措施

1.面向教师的心理教育工作

关心、支持教师的工作,组织有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活动。聘请专家讲座,使全体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对班主任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研讨心理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能普遍、深入地开展。为教师提供心理教育方面的学习材料,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心理教育动态和心理教育的成果。

2.面向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以课堂为主阵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动性。学科课程是有机渗透心理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是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实验初中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大胆改革传统教育的重智而不重心理品质的教学模式,摒弃“分数至上”的旧教学观念和评价机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关爱送给学生。在教育艺术上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焦虑情绪,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充分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单纯地说教,通过正面形象,通过教学艺术,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思想、意识、行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也是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只要真正树立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就会发现语文课本处处皆暗藏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目前我校的学生,大多都是农村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采取合作式学习,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抉择,而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自己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课堂上也会出现一些偶发或突发的事件,如果学生情绪反常或发生过错时,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及时拿出相应措施,做好应变处理,绝不能让学生的不良行为影响自己的情绪,破坏教学的气氛。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重视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学校随处可见的富有人性化的标语。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校广播、学生办黑板报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李秉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陶洪兴,学校“三维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思考:省“九五”规划课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主报告.

[4]面向21世纪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教程,知识出版社,2000.

篇4

一、在情境中学习,培养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课堂学习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心理困扰,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实验教材,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解决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主导,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做游戏,教师可结合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游戏的情境,在游戏活动中学习。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我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8个,然后,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

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有4个人摘了一样多

每个人分几个? 一共摘了多少个?

请学生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歌曲,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尝到了创设情境带给他们的快乐,从而使他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这样一来,不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减轻了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结果,其实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从中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提高学习的心理品质。

二、关注知识的探索过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来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认识物体” 这一课时,我首先组织学生一起玩积木,让学生在玩积木的活动中认识正方形、长方形、圆柱和球形及其特征。认识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盎然。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提供合理、恰当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动”的机会,能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自然、轻松和高效。

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心理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打造民主轻松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至关重要。

1.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以成绩取人,要以亲切的面孔、热诚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笛Э翁媒萄В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阻碍了教学。

2.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中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以期待的目光询问:“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人意料的回答,教师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的顺利地进行。与此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应地改变教学策略,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3.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发问。对此,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如:小红跑200米用4分,小明用5分,小东用6分,问谁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红跑得快。”有的学生说:“小东跑得快。”当教师宣布正确答案“小红跑得快”时,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数字大了反而不快呢?”教师立刻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时间用得越少,说明人走得越快的道理。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活动中或活动结束后,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这种自信,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来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调整他们原来不够稳定的心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积极地、蓬勃向上地发展,最终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篇5

一、利用专题培训资料,自我督导构建并理清业务管道

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结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管理办法,笔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学生层面。即承担和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各种形式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训练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控、个性发展、青春期性健康、生涯发展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学生心理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健康发展。建立相关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二是面向同事及家长层面。指导和协助学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培训和指导。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学习辅导、升学就业、家庭心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服务。

三是面向学校层面。为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学校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开展相关的工作。

以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将业务能力分类,参加相关的专题培训。在网络中搜寻更多的专题培训资料,如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的心理健康栏目下,就有许多省级培训的课件和讲座。通过专题学习,逐项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有效地构建并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可将这些学习材料分成活动课课件、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介绍、家庭教育等不同类别的文件夹。对于相同的主题,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诠释,这对心理教师个人成长非常有好处。在笔者的个人电脑中,活动课课件近六十个,专家讲座九十多个。在仔细研读这些专题培训材料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业务管道就通畅了许多,在实际操作中,就能牢牢地抓住尊重、同理、真诚、合作、体验、助人自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提高工作实效。

同一个讲座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实践后,重新研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曾聆听台湾林家兴教授讲咨询技巧,他说心理辅导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对方说出来,学会说:“嗯,你说!”当时不解其意,心想学生总会向教师求助,该怎么办?来访者不说怎么办?几年心理辅导工作下来,当咨访关系建立起来,学生感受到辅导教师的真诚、接纳和关注后,“嗯,你说!”一句充满温情和关切的话语出口后,咨询也就成功了大半。每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都有自己偏好的辅导理论和辅导模式,在构建起自己的业务管道后,隔一段时间应展开自我反思,理清自己的业务管道。

二、结合专业杂志研读学术专著,自我督导提升专业理论水平

一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运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在自我督导过程中常常会想:“对于这个案例,我这样做对吗?”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能经常有专家督导,也不可能常都有同伴支持,这是一线心理健康辅导教师的现状。对此,笔者收获最大的方法是,结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的研读,去学习专业论著,以此来指导和改进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为例,“一线快递”“咨询方略”“辅导个案”“活动设计”等栏目所刊登的内容,常常是我们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平时的工作内容,我们有所感悟、有所启发是很自然的。这些栏目常会推出让我们可模仿的活动设计、辅导方式方法。“学术空间”“研究实践”“国际传真”等栏目,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理论前沿或对理论的思考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能引导我们的阅读方向。就笔者个人来说,它引导我研读了《积极心理学》《团体咨询与实践》《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家庭治疗》等专著,进一步去学习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空椅子技术、沙盘疗法等辅导技术。这些在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心理学理论之外的专著,能明显地促进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出现迷茫是很正常的。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实践”“一线快递”等栏目的启发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举办心理讲座和印发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单向引导的活动方式,发展为心理健康活动周、自信历程的电视访谈、超级团队PK大赛、纸桥创新大赛等以学生为主体、双向互动、有着强烈内心体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辅导教师个人行动,到开办班级心理互助员培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如2005年,在阅读了周红五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建构》后,笔者拟定了《遂昌职业中专心理危机预警方案》,而后结合方案的运行撰写了《对学校心理危机预警系统良性运行的几点思考》一文。2006年,在阅读了叶一舵、余香莲的《台湾学校“教训辅”三合一辅导体制及其实施建议》后,颇有感受,立项市级课题探索学校的教导、训导、辅导的整合,撰写了《台湾“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模式在农村职校本土化实践研究》《“教训辅”三合一辅导机制下对四例偷窃事件的处理反思》等论文,上述论文均已被《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录用。

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杂志,贴近学校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能引导我们一线教师研读学术专著,让我们从根本上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自我督导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过程,提升活动课操作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操作能力,是一线心理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目前对于心理活动课也已经形成了众人相对认可的评价体系。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将平时的活动课与评价体系进行自我对比,察觉并改进活动课中的不足,不断积累心理课中出现的亮点,提高活动课的操作能力。

在浙江省中职校《心理健康》教师用书中,对于心理活动课的评价有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十九个观测点及评价标准,而一线心理健康教师由于时间、精力、能力水平等诸多因素所限,不可能对自己的每节活动课按评估项目,逐条进行自我督导。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的自我督导,可围绕心理活动课的课堂氛围营造、活动设计与展开、学生参与及体验、课堂意外与亮点等四个方面,紧紧抓住课前预设、课中调整、课后反思三个环节,把握心理活动课的“活动、体验、成长”这个中心,展开心理活动课操作能力的自我督导。

结合有关文献和自己的实践,本人常用如下表格(见下页表一)来引导自己活动课教学能力的提高。对表格中十二个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次活动课的自我督导过程。在这张表中,笔者最关注的是课中调整、课堂意外与亮点这一纵一横。心理活动课,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现场生成,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学生会出现各种不同体验,于是就会有许多的课中调整,对课中调整的思考,提升的是心理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一次青春健康主题课中,故事推演到女生意外怀孕,这时出现了一张推演的纸条:“给女生钱,叫她去流产,然后换个女朋友!”全班女生群起而批判故事中的男生A不道德,现场有些混乱。笔者让她们宣泄了近两分钟,引导学生对此事发表看法,“早恋时根本不懂爱情,电视中常报道这种事,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于是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什么都不用做了,听着就行。这节课的效果,是很多班会课和班主任苦口婆心的教育所达不到的。这就是课中调整。

有一次三分钟自我介绍的演讲,女生小亚因先天原因说话含混不清,笔者原计划在轮到她演讲时不作强求。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位女生满脸通红地站在讲台前,足有30秒没出声,笔者正准备示意她可以回到座位时,她开始演讲,内容自然听不清楚,教室里先是一阵掌声,而后一片寂静。这位女生回到座位后,我点评说:“你感动了我,我为你骄傲!”示意全班再次鼓掌。这就是意外的亮点。

四、自我督导个案咨询的过程,提升个案辅导能力

个别咨询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另一个重要的专业能力。要进行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应从两个方面切入。

1.咨询理论与咨询技术的自我疏理

作为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疏理一下自己对各大流派咨询理论的理解。如当事人中心疗法,以尊重、同感、真诚、接纳为基础,相信来访者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精神分析疗法的童年创伤、意识层次论、人格的结构论、防御机制、投射等咨询理论;完型疗法的未完成事项理论、空椅子技术;行为疗法的系统脱敏、代币制、强化、惩罚、消退等理论,以及理性情绪ABC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等等。作为心理教师,应当精心研究其中的一两个理论体系,掌握该理论体系下的操作技术,了解其他咨询理论的基本内容。这能为专业咨询能力的扩展打下基础,有利于理解焦点短期治疗、意向对话、沙盘游戏、游戏疗法、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派生疗法。

在一定的理论支持下,一线教师应着手督导构建自己的基础咨询理论架构。建立咨访关系和了解情况必备的理念常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尊重、共情、真诚、接纳)。寻找问题根源可以用需要层次论、精神分析理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学生心理问题常涉及的几个方面: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调节情绪必备的理论是情绪ABC理论,贝克的认知疗法。

同时,一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有一本常用的心理咨询技术用书,每个月定期翻看一下,了解诸如倾听技术、简述语意技术、情感反应技术、具体化技术、共情技术、立即性技术、自我表露技术、面质技术、角色扮演技术、空椅子技术等学校心理咨询常用技术。

专业咨询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学习与巩固,是一线心理教师专业咨询能力自我督导的基石。

2.咨询过程的回顾与反思

学生前来咨询的绝大部分问题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发展性问题,如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青春烦恼、自我认识等方面的问题。因此,不可轻易下结论,要用积极的、发展的辅导导向给学生以支持,引导他们调节自我、改变情绪、健全心理。笔者认为,一线心理教师个案咨询的自我督导是一个初级层面的自我督导,是对咨询方向、常用技术、咨访关系、问题解决等方面的自我反思。可结合如下问题,进行自我提问。

(1)学生从来到辅导室到离开辅导室,有什么变化,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2)尊重、共情、接纳、倾听等这些咨询的基本要素,是否得到了落实?

(3)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话,当时是如何处理的?现在想来,是否有新的理解?

(4)整个咨询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肢体语言,表达了什么含义?

(5)在咨询过程中是否指导过多,有没有落实“助人自助”原则?

(6)来访者究竟想咨询什么,辅导方向是否正确?

(7)是否要列入心理危机预警范围?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能力

对于一线心理教师来说,开展以本校学生为对象的心理课题研究,对提升自我的业务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情绪状态、成长背景、自我认识等诸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素得以理清,有利于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在与同伴的专题研讨中,由于面对大家都熟悉的研究对象,最容易产生思维火花。所以,同课异构、个案探讨、活动设计、心理测量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一线心理教师最可能出研究成果的地方。

篇6

三是学校因素。虽国家提出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但有些学校仍以高考为“指挥棒”,推行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成绩,不关心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不贯彻,不实施,没有将学生心理健康作为教师的评价标准,没有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无专人负责,无人研究,无人去解决,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

四是学生自身因素。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学习状况、身体状况等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对学习活动不适应而产生的学习适应性心理问题,特别是临近高考而产生的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复习手忙脚乱等问题;对不良情绪的放任而产生的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的情绪问题,这些情绪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都是负性情绪,如抑郁、狂躁、焦虑、恐惧、内疚、自责;对心理异常现象缺乏心理调节能力而形成的躯体症状和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强迫症、恐惧症。

针对上述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可采取以下解决对策:

一、学会缓解学业焦虑

学业焦虑主要表现为考试焦虑和学习动力不足。只有减轻心理负担与学习负担,才能减轻学习上和精神上的压力,才能健康愉快地成长。为了缓解和消除考试焦虑,可以尝试以下几个策略:

1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2 考前作好知识准备以及应付考试突发事件的对策和心理准备,有备才能无患。不妨采用“极限思维法”,想像你所焦虑的事件可能的最坏结果。你就会发现现状还是值得乐观的。

3 学习动力不足(即学习动机问题)也常常令学生苦恼。一方面学生都有提高成绩的需要,而另一方面,又容易产生浮躁、厌烦情绪,导致学习无动力或动力不足。学习动机分内在(具有持久性)和外在(具有短暂性)两种,学习者只有“知学”、“好学”并且“乐学”,从价值上给自己的学习以较高的评价,才会产生持久的学习动机。当然,学习的外在动机也是必要的,只有二者和谐作用,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正确看待信心问题

一些同学由于付出的努力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归因理念。精神分析者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一书中说;“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我们发现我们所处的现状都是可以进一步改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卑也可成为一个人进步的动力,人生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中而渐入佳境的。

三、家长应支持理解孩子

高三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这样一来,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孩子造成了压力,使学生感到家庭压力大,烦躁苦恼。家长们希望孩子能上大学,能成才,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教导要得法。父母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克服精力分散

中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走神儿”现象。造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因单调刺激而引起的厌倦感,如学习材料重复、枯燥;否定注意对象的价值导致意志努力失败或放弃努力;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精神疲劳而引起的疲劳效应。

篇7

有靶子,枪射击才有方向。同样,教师要明确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才有利于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学科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教师既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又要明确每节课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而言,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力图达到以下八个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引导和维持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或内部机制。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成为学习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作为教师可采用如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选学习材料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适当开展竞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为:第一,增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实际,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饶有兴味,学习兴趣就会日益浓厚。第三,了解学生的已有兴趣。新的学习兴趣很少凭空出现,它多半是已有兴趣的衍生物,因此,摸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第四,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学科(或材料)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

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信心是人成长过程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自信心强,则人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都能有长足的发展;相反,自信不足会造成自卑甚至自闭,对成人后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整与学生的关系;注意言传身教;重视与保护学生的自尊;让学生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心。

四、实施潜能开发

学生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有些学生暂时没有成功,并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能力,而是因为潜能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学科教学中实施潜能开发,主要是指开发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发展其个性特长。在实施潜能开发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为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气质属于偏多血质,善于表现自己,较早脱颖而出,才能易被人早发现;而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气质属于偏粘液质或抑郁质,不善于表现自己,常被人忽视。教育专家认为,在“有潜力的中下游学生”身上,上升的潜力和致命的弱点同时存在。教师如果引导得当,他们可能上升到中游乃至上游,若没及时扭转,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

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变成真正的学习能力呢?教师既要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成功欲望,还要让他们掌握成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顽强的毅力,敢于挑战任何困难。要加强注意力的训练,从课堂45分钟开始抓起。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一分钟是一分钟,让每一分钟都发挥效用。针对一些中下游学生平时不努力,到考试之前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要培养他们学习的计划性,使其改掉懒散的毛病。当学生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帮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五、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从课堂教学抓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五环修学法”。“五环”是指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和小结,“修学”是指学生上课跟着老师学习课程。预习是准备,上课是关健,复习是巩固加深,作业是练习运用,小结是系统提高,不重视哪个环节都不行。五个环节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成绩就提高了。

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能力,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能悦纳他人,能适应环境。课堂是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平台。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师生面前展示自我。如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站起来回答,或者走到讲台前回答,把全体学生的目光都调动到回答问题的学生身上。其次,教师要利用课堂优势,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根据学生的性格、气质特点,促进学生敢说、会说、能说,同时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帮助,达到促进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七、塑造乐观开朗的性格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据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持久;能适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谦逊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畏缩恐惧;对于无法得到的东西不过于贪求,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一个学生的情绪状态如何,是衡量其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不失时机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活泼、乐观、开朗的性格特点。

篇8

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各校要“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研究表明,如果家长心理健康,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而家长有心理问题的,其子女有行为问题的则高达60%。近几年来,各级领导专家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视,又是培训,又是观摩课,教师比较重视自身的心理品质修养,课堂上重视对学生心理的关怀。但或因教学任务繁重,或因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视角伸向广大农村家长同志。所以,关注家长的心理素质,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水平显得意义重大。

一、开展家长问卷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家庭环境对孩子个性品质及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2011年秋,我们从“家长文化程度”、“孩子向家长求教情况”、“对孩子的期望程度”、“教子方法”等方面对4个自然村99名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以下问题:

1.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偏低。

从表中看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绝大多数家长没有继续学习的机会,他们长年劳动在田间、工地,仅有的一点文化知识也忘得所剩无几,闲暇时间只是用聊天、看电视、打麻将来消遣时光。

因家长帮不了孩子学习上的忙,久而久之,造成孩子自卑、缺少自信、厌学、养成作业对付或经常抄袭的不良习惯。

2.“盼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却很难尽责任与义务。通过调查了解,99名学生家长都希望子女能考上大学。64名家长计划孩子小学毕业后到市、县更好的初中就读。但如何帮助子女成才,在家庭施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家长们大都思考很少,对育人的方法了解得也微乎其微。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关心有余;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很少了解,对开发智力的投资少之又少。孩子的课外读物非常少,有的孩子到现在从未去过二十几公里外的承德市,这导致多数家长们把育人的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学校。

3.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存在误区。现在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80%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挣钱,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好转,手头钱多了,生活富裕了,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也强了,他们愿意也舍得花钱为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玩的,对孩子的冷暖温饱关怀备至,可就想不到在孩子智力上投资;在家长看来孩子高分就是学习好,低分就是学习不好。只看语文数学成绩,而不看其他学科成绩。他们对孩子的学习目的、方法,社会交际、健体锻炼、心理问题等很少过问。个别家长对孩子在校与师生稍有不愉快,也不问青红皂白,风风火火来到学校就与老师甚至领导大吵大闹,甚至扬言:“只要我的孩子不吃亏,打了人家我有钱给治。”家长的教子误区,使孩子变得自私、专横、懒惰,动不动就采取报复行为。

二、提升家长教育素质的对策

1.乡镇政府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家长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证孩子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是提高家长素质的硬环境。落实的途径很多:一是广泛利用乡、村广播、板报,宣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二是乡镇村干部利用群众集会、专题会议之机,对广大群众广泛宣讲村民公约,宣讲党的“三农政策”,开拓家长思路。三是中心校定期组织文艺宣传小分队,编排些家长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意在移风易俗、邻里和睦相处的小节目,深入村组演出,这样普及面大,效果深刻。

通过以上形式的宣传,既能增强广大家长的法律意识,减少初中生的辍学率,又能为依法治教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基层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把培训纳入乡教育工作计划之中。一是利用农闲时间,分幼教、小学、初中三个阶段分别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家长学校的教师由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校领导和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兼任。选择针对性强,有普遍意义适合绝大多数家长接受的学习材料,再结合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学习、竞争、交际等现状,家长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学习。二是请优秀家长谈育子成功经验。村村户户之间,家长们彼此都很关注别人家孩子的学习如何,那么请他们成功育子的人现身说教。这些例子,看得见,听得清,信度高,会引起家长的效仿作用。三是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召开家长会,学生的问题只能解决一阵子;教师下村家访,也受时间、条件的限制。我们创办好《学校与家庭》刊物,从其他资料上摘抄或优秀家长的现身说法,或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学生下发给家长。如果家长不识字,就让学生念给家长听,低年级的家长就由高年级同学念给听,然后由家长写反馈意见交给教师。学校领导和教师根据反馈意见改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几年来我们办了十几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班主任教师要实行开放式教育,增进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子女的了解,达成教育共识。中小学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孩子形成健康心理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逐渐成熟起来,他们的心理问题也多起来,教师引导不好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长。如何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们愿意跟老师、家长倾诉呢?我们尝试进行了开放式教育,把家长请进学校,请进课堂,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活动、一起上课、一起体验、一同享受、共同快乐。

篇9

在教育领域中,学习动机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对学习动机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实践意义。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是时代对中学生提出的新的要求,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十分必要。学习动机是激励并维持个体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1]。学习动机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习动机具有引发作用。当个体迫切想要获得某种知识或掌握某项技能时,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其次,学习动机具有定向作用。正是在学习动机的作用下,个体的学习活动才能够在初始状态时就朝预定的学习目标发展,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最后,学习动机具有维持作用。拥有良好学习动机的个体,能够在坚强意志力的作用下,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而缺乏学习动机或动机水平较低的个体则不易实现学习目标。

总之,学习动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学习动机受到个体、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对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培养良好学习动机的途径。希望农村初中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现各自的学习目标,有充足的信心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一)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习主体设定的,希望通过学习活动可以达到的一种目标状态。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导向、调节和激励的作用,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许多农村初中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坚持完成学业,而选择中途辍学。比起以前,尽管农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还是和城市有一定的差距。有些农村初中生受家庭生活条件的影响,只想早点拿到毕业证,参加工作,减轻家里的负担,因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漫无目的地度日。

(二)缺乏学习信心,易产生畏难情绪。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常常由老师帮助解决问题。升入初中以后,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加大,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一些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初中生活,向往小学时的自由与快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学习信心。一般来讲,初中阶段除了语文、数学、英语之外,又增加了了物理、生物、地理等科目,各科老师布置大量的作业,且极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一旦成绩不理想,便会对学习缺乏信心,从而导致恶性循环,成绩更加不理想。

(三)学习兴趣发展不平衡。

学习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学习本身产生的兴趣,如喜欢英语本身而好好学习英语;间接兴趣是指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兴趣,如取得好成绩就会有零花钱。不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激励作用。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生受到家庭及社会等文化环境的影响,其学习兴趣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有调查显示,90%的农村初中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86%的学生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实用性强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学习热情较高,而对学术性较强的历史、地理、生物、英语不感兴趣[3]。

三、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方面。

初中生处在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即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初中生,生理、心理都会产生显著变化。生理方面,如身高、体重增加、音调发生变化等。心理方面,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摆脱束缚等。青春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有人将其称为“暴风骤雨期”,这个时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增强,自制能力较差,难以抵制外界各种诱惑,容易养成不良习惯,误入歧途。他们处在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如渴望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渴望交往与封闭的矛盾等。由于学习枯燥无味,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热衷于学习,对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顽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极易受到外界影响,从而产生厌学、逃课等现象。

(二)家庭方面。

与城市相比,大多数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都较差。而中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与学习动机呈正相关,即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强度也相对较高[4]。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较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无力支付各种学习材料的费用,无法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大多数农村初中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都不太好,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既没有意识,又没有能力为孩子购置各种学习用品,帮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等等。另外,农村的家庭教育很容易与学校教育相脱节,即大多数家长都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有关的活动,对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了解甚少,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大多数农村中学的硬件设施较差。目前,农村初中生已经感受到了社会的快速进步,但在学校教育中,他们接触的却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这种强烈的反差必然使他们感到厌倦并产生抵触[5]。另外,农村中学的教师无法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授者,其自身素质、教学能力等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但是,有些农村中学的教师不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如普通话的运用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老师的知识背景、教学能力等产生怀疑,从而缺乏学习兴趣,抵触学习活动,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四、培养农村初中生良好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动机,而且会影响到身心的健康发展。农村中学应该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健康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积极乐观的心态,会使学生有更大信心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学习中发现乐趣,拥有更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农村中学应该为各个班级配心理健康辅导老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普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每周安排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向学生普及心理知识,不要因为学业负担过重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逐渐对自然研究和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喜爱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而对观看和倾听等间接学习行为则较为反感[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主动观察,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自己讲课,等等。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口头传授知识,可以让学生观看视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要尊重持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注重师生互动,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奖励和惩罚策略,在激发学生直接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间接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改善学校教学设施。

学校应改变过度关注知识的传授、过度关注升学的状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合理设置课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7]。一方面,学校应该增加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在每个教室里安装多媒体,方便教师更加形象地向学生讲授知识;购置实验器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做中学;组织兴趣小组,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特长的培养;扩大运动场地,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进行放松,锻炼身体。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素质,在招聘教师时严格把关,聘请高素养、高水平的教师。在良好的学校环境中,在注重自身素养的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教育孩子首先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的态度、价值观、受教育程度等都会影响孩子学习动机的水平[8]。有一些农村家长观念比较落后,如果孩子没有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就会觉得上学没有出路,让孩子辍学务农或者外出打工。为此,应该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孩子的学业,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避免误入歧途。除此之外,家庭教育要有效地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校情况,配合学校里的活动。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孩子才能看到家长对自己学习的重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拥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1-243.

[2]王付会.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上),2012(7):24.

[3]覃章成.当前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调查[J].教育探索,2000(4):38-40.

[4]周蜀溪,郭英.中学生学习动机与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23-26.

[5]陈爱丽.关于农村初中生学习动机问题的调查及对策[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1):11.

篇10

(一)需要层次及对本职工作的情感不够理想

有些教师过于偏重个人前途、待遇,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欠缺。对所从事的工作不喜欢,缺乏职业自豪感,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职业,为此而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与学生接触中缺乏积极体验;工作中自我效能感较差,自信心不足,不成形成坚定的教师信念;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缺乏长远打算,得过且过。想着,把正自己的人生就是在送往迎来中单调的重复渡过,发,发不起,饿,饿不死。

(二)自我调控与自我意识能力不强

这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偏高和角色意识的欠缺上,即因各种认知偏差而造成的态度偏差。多数教师表示不愿意过多地利用业余时间来处理学生事务,抱着完成我的课堂任务即行的态度,甚至少数教师与学生关系紧张,老师不想教这些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老师,从而不喜欢这些老师的课,甚至不上这些老师的课。

(三)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

主要表现为性情急躁,反应过敏,容易冲动,不善控制等等。遇事不顺,常会体罚学生,自暴自弃。如初一年级的李伟是个胆子很小,十分腼腆的小男孩,一天上英语课时,吴老师提问昨天讲过的问题,一连叫三个都没回答上来,吴老师心中的火直窜头顶,他又叫了李伟,仍然没有回答,吴老师怒目圆睁,用力的把书一摔,用手使劲的掐着李伟的脸蛋吼道:“你们一个个都是怎么听课的!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们都是白痴、笨蛋……”吓得李伟哭都不敢哭,直哆嗦。

(四)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

表现为与周围人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对领导不能理解支持,密切配合,对同事不能和睦相处,协作共事,对学生不能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经常出现唯我独尊,自我中心、主观、偏狭、多疑、懦弱等不良性格。

此外,还有少数教师有各种神经症的表现,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疑病症和更年期综合症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存在,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不良影响,从而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本《皆大欢喜》中有这样几句台词:“全世界是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现代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更是多重而复杂的。他们既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人。他们所处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小环境(学校)以及他们的职业性质、素质条件等都在熔铸着教师这一特殊角色。21世纪又是一个机遇与竞争并存的时代,人类将迎接来自许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种种问题,其表现如下:

(一)社会发展变化所带来的心理问题、迷惘、困惑。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竞争上岗,竞争择业,整个社会始终处在竞争中,无数的新问题、新情况像潮水般涌现在人们面前,使人目不暇接,也迫使人们作出新的思索,去重新进行新的价值选择,迫使人们去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使不少人在心理上常常感到一种重负,一种压抑,渴望着能够尽快地加以自我调节,以适应如此眼花缭乱、变化万千的社会变革,在这种激烈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对有些问题迷惘困惑,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心理失调与不适应现象,轻者如烦恼、焦虑、怀疑,严重则可能产生某种心理变态疾病,出现异常行为。而且这种心理问题,目前已比过去任何时候,来得更严重,而且在未来,这些问题可能还会来得更严重。

(二)学校教育内部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压抑、紧张。

1.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较闭塞单纯。

教师在工作环境中接触的人主要是未成年人,对社会变化不敏感,不关注,适应能力差。而且中小学教师群体基本上是一个同性群体,女多男少,性比例失调,男女教师接触少,对心理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加上接触社会机会少,较闭塞,接触范围狭窄,信息较少,交流较少,话题大多围绕细小,琐碎的生活小事。因此,有的教师觉得自己思想单纯,遇事处理简单化,好像与复杂的社会脱节,隔绝了。

2.违背教育目标,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有的学校为了创收,增加经济效益,任意增加教师工作量,使教师的劳动和心理负担加重。教师每天要备课,准备大量的学习材料,教具,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学习进修活动,时间精力有限,许多教师说得最多的是“累”、“烦”。既要搞活动,又要保证安全,出了事故,责任全都由教师承担。甚至提出:死一片教师无关紧要,而死一个学生就会成为新闻焦点。从人格上否定了教师这一崇高而神圣的职业。

3.教育管理人员不深入实际,不公正的评价。

在管理方面,集中反应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在评定过程中,有的单位人为地设置各种条件,有所指向和侧重,主观随意,不够公正。少数管理人员武断地批评,指责教师,扣罚奖金、工资,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感到紧张、劳累、感到心力交瘁。而且过多的“评选”使教师之间攀比,人际关系紧张,心理不平衡。

(三)职业因素所引起的心理问题:倦怠、挫败感。

教师职业是一个助人的职业,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未成熟的青少年,多应激、多矛盾、多冲突,容易使人心力交瘁,形成一种职业倦怠,让人感到失败而精疲力竭。让教师不能成功地应付各种负面压力。教师的权威常受到挑战和蔑视,随着时日递增,教师的士气有可能慢慢耗损,甚至扭曲人格,降低成就感,产生挫败感。

(四)自身原因。

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一些不良行为模式及个人特征,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经验的错误的总结,以及教师对身份的认知等都会对教师心理健康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除此以外,教师家庭及生理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教师也有自己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教师也在扮演着夫、妻、儿女的角色,这些方面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情况,这些情况也可能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随着年岁的递增,有些老教师可能自我感觉精力不足,不如年轻人精力充沛,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

三、培养农村中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把好招聘教师心理健康考核关,确保人才质量。

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培养应作为学校人才培训的重要方面,要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轨道,要同教师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师资,心理咨询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教师应聘者进行心理健康的考核选择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择做好思想舆论准备。第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测量与选择的研究。运用教师心理学、德育学、人才心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活动与各种心理品质的相关度,按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小学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心理测量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教师的心理测量与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第三,要建立对中小学德育人才、学校管理人才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现状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指标,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为学校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

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避免教师因不健康的竞争和评价不妥而造成的心理失衡。

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前提和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要为个人谋成功的人生,更要为国家谋强盛的未来,为人类社会谋文明的明天。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或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的是是非非,而且要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价值。但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在家长眼里,甚至大部分教师眼里,都把出成绩,上大学看成是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他们对于一切教育现象利害得失的看法也以此为最高标准。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的高低,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或名列前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甚至畸形的发展学生,到处宣传吹虚,哄骗,争夺学生,以期获得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出现了“高徒出名师”等混乱情形。为此,我建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评价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协调发展,让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对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断的提升,不至于会成为教师手中获取“优秀”的令箭或工具。

(四)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维护心理健康。

“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不同作者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涵义。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成部分。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韧性人格(即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

1.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健康的人常常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人,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与接纳。

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和升华。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密切的接触,以一种开放的态度,主动去关心社会,了解、接触社会。在认识社会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行为跟上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它表现为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能力。

篇11

网络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青少年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资讯,科技动态,使青少年学生交往的领域空前宽广,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学生的视野,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教师,这一点已经开始成为现实,如一些著名的网校。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二、网络信息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

1.学生过于依赖电脑,用它代替了计算与思考

现在的学生不同于过去,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电脑有着过分的依赖,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现象,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问题,不再去翻阅书籍查找,单纯地认为电脑什么都知道,然而电脑上的信息不全是修正过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这种现象不免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都不强,一提到写作文就抓耳挠腮,常常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都是从网上抄袭的,张冠李戴,真是笑话百出,写作讲究用词和写作手法,由于都是抄袭别人的文章,教师无法知道学生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由于有了电脑,学生不再积极思考,不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快乐与伤悲流畅地表达出来,这一点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2.电脑网络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业余生活

青少年正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沉迷网络,许多学生周末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家玩游戏、玩网游,有时经常不吃不喝,有的甚至刚到家就打开电脑玩起来,这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的机会不断减少,近年来有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下降,随处都可以看到小胖墩,在城市的中小学生中,有一半多的孩子都戴眼镜,体育老师也发现一些学生坚持不了中长跑,最多跑了一圈四百米,就气喘吁吁,可见学生的锻炼时间不足,所以室外运动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运动和玩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可如何让学生能自觉远离网络,加强运动是教师、家长和整个社会都应该担负的任务。

3.网络暴力会腐蚀青少年学生,影响身心发展

(1)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格、心理和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若长期沉湎于网络虚拟世界之中,难以自拔,出现网络病症,会对学生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网上有许多不健康、不良的灰色信息,很容易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使他们学会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网络的负能量正不断影响他们,其危害程度不可估量。

(2)网络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多数青少年学生上网不是在学习,而是沉湎于网络游戏或聊天。

(3)诱发青少年学生犯罪。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分不清真善、好恶,致使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逐渐淡化,从而误入歧途,走上错误的道路。而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也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

三、合理运用网络信息的对策

(1)整个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完善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法律文件,健全网络安全体系。

(2)学生自身应学会自我节制,分辨是非,在家长的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使网络中潜在的资源得到发挥。

(3)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许多家长白天都在忙碌,无暇顾及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应该只给予学生物质支持,在精神和情感上都应予以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总之,中小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发展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是他们适应社会的表现。消除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开始崭新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篇12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指导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程度。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的定义可归结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自主,简单说就是学生要有能力去学、愿意学、会学、有志气地去学,其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受到广泛讨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能使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而且着力使一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的、有针对

[2,4]分别取一个数,记为a,b”就已经知道它考查的意图:几何概型的应用,在复习用书几何概型章节中有相似的问题,这道题也类似老师上课讲的几何概型的会面问题。根据1≤a≤5

2≤b≤4,条件“方程x21a2+y21b2=1表示焦点在x轴上且离心率小于312的椭圆”需满足a2≥b2

c1a

对于这种似非出错的题目,笔者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时候教师要放手,给学生讨论的空间。

误区四:就题论题,错题重做,讲评无“借题发挥”

学生出错的题目,往往是具有较大灵活性、综合程度较高的试题。这反映学生对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掌握不到位,解题思想方法有缺失。很多教师都能很好地围绕一道题讲好题意,讲清思路,讲明方法。但是这种就题论题,孤立讲解,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视野得不到开拓,这样做费时低效。

篇13

目前,有关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学校如何指导家庭,认为学校在协作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现实中家长素质良莠不齐;另一方面,学校是从事教育的专门机构,拥有大量的教育专职人员,懂得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能按教育规律科学地对儿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起主导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而如何深入进行合作,家庭在协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如何发挥,未有较深入的研究。这就造成了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现状,在实践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家校协同开展心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教师对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

我曾对本校部分学生家长,进行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家长认识到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但认识与行动存在差距。无论是与教师的谈话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家长很少涉及或没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从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情,是学校的任务,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一上了学,就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一股脑儿地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作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在对数十名教师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有个别教师认为“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会工作得更好”,认为“后进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长的关心”,“家长让孩子看电视太多了”,“觉得家长不关心他们的孩子”,“放弃了父母的职责”。有个别教师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长并不太了解,学校若组织家长参与心育麻烦太多,简直是自讨苦吃;或认为除了学校家长对学校的其他活动并不积极,他们跟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另外,一些学校认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个心理咨询室或辅导室应付上级检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谈不上与家长合作;或只由个别教师面向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要与这些家长联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化,热衷于编家长读本、讲概念,搞形式主义。

(二)实践中家校协作心育的误区

1.目的不明,活动简单化。在实践中,一些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于家长,认为是家教不好。或者将家长会,家访等家校协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长告状的好机会,很少与家长协商解决问题。反之,家长也会有这种行为。有了这样一道屏障,双方根本无法平等地进行沟通合作。另外,学校开展的活动少有心理教育色彩,与班队活动协同;或在家长学校活动时什么都讲,没有专题。

2.活动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学校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目标笼统而空洞,内容庞杂而无序。往往是班主任认为必要时就进行,许多是有了问题才想起家长。即使是已经开展的活动,也往往没有计划、活动记录和总结,在活动时间上时断时续,只是围绕几个大的时期如期初、期末、节假日等进行,就是健康教育板报和小报也是几个月才出一期,家长学校好几个月才组织一次活动,随意性、盲目性强,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规劝性的知识和技能,很难迁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学校为中心,双向交流少。许多学校在实践中采用简单的灌输方法,仅仅把书报杂志上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传栏或小报上,算是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家长会几乎成了报告会——基本上是教师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或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家长只是接收器。这种单向交流,处处以学校为中心,只考虑到学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专业人员匮乏,部分教师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教师。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从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与现实的需求相适应。专业教师相当匮乏,一所学校专职教师一般为1名,而需要服务的学生达几千人。部分教师尽管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训练,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还基本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有的教师仓促上阵,缺乏科学基础知识,容易误导学生,造成不良影响;有的教师只是讲授心理学知识,并要求学生上课记笔记,划重点,在对家长进行辅导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重知识轻体验的授课反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另外,部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优秀师资的欠缺,是制约家校协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二、国内外开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国外如何开展家校合作

当今世界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学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美国学者按家长在学校合作中担任的角色分为三类:

①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家长以这种角色参与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小报、家庭教育咨询、家校书面联系、电话联系和个别家长约见等。

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这类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长报告会、课外辅导、家长帮助指导职业实习和特殊技能训练等。

③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家长参与决策的具体合作方式有:家长咨询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校董事会成员等。

2.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

在我国,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传统的“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开学、期末考试结束或举行大型活动之前,召集家长到校,沟通双方的情况。

二是近年来兴起的“家长学校”。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家长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

三是家访。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将普防、随访和定期访问结合。家访可以具体个别地针对学生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家校联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家长对教育子女的主动性。

三、我校家校协同开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强化协作理念,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1.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教师的认识和心育水平。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家校协作气氛,首先要培训教师,让所有教师明确协作的意义及目的,懂得学校与家庭的协作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利益。另外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提高教师的心育水平。我校全体教职工通过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如:①征定并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杂志;②请进来,2007年7月我校请山西大学心理教育专家刘丽老师、2008年9月请太原电视大学的张奠石校长为全校教师作专题讲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专人到北京和哈尔滨参加了全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论坛;2008年10月校领导亲自参观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一是让教师学习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认识,增加自身素质;二是掌握协作心育的基本要领,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家长为协作伙伴,视家长为教育资源,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

2.通过参与活动和针对性培训,提高家长的认识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过每年落实“421”工程。即:4次家长培训会;2次家长参与的亲子活动;1次家长开放评价。

首先,每学年初要进行家长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参与教育的情况,及时捕捉信息。通过汇总,了解家长参与情况,已有的认知水平,进行针对性的培训。①对家长所存在的心育问题,划分类型,再有针对性地组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能密切联系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②组织专家与家长面对面座谈,现场解疑。如:我校请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专家对全校家长进行专题讲座,随后进行了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2008年请“知心姐姐”报告团的老师对全体家长进行赏识培训;③向家长发放有关学习材料,并推荐针对性较强的书籍;④请学校的部分教师、优秀家长介绍成长的经验,因为榜样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最容易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产生隐性和显性的综合效应。2007年11月我校组织学校领导、优秀教师夏燕萍和袁巧荣分年级与家长进行座谈;2008年5月邀请长治好家长周大淇对全校家长进行经验交流;⑤学校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亲子互动的情境活动,如:每年5月的体育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设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与孩子的项目;11月读书节,父母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作为主要组织者,使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更主动地与学校协作。

(二)协调组织机构,促进家校协作升华

为巩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因为家庭和学校建立有效联络时,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可能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学校从制度方面对合作加以保障与鼓励。

为此,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逐步形成从上到下的行政领导、主要负责人、家长委员会三方指导体系。行政领导负责抓具体协调工作,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统一领导,形成合力;主要负责人实行指导与管理结合、扶持与检查并重的工作方针,保证家校协同发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标明确,方案落实;家长委员中的专家、学者、家长代表负责调查反馈合作情况,通过举办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推动家校的有效协作,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三)从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长自身素质

1.开办家长学校,举办系列讲座,传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为家庭、学校的协作打好基础。家长学校授课内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从学校工作出发,也从家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也有学校的领导、教师,还有家长本人。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举行大型心理健康讲座以及经验交流会,给家长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如:在聆听了长治优秀家长周大淇的经验介绍后,家长写心得交流讲座感受。另外通过参观学生作品;召开小型家长座谈会,共同研究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2008年11月我校举办家长学校的代表座谈会,让家长学校的成员来到学校参观校园、学校的设施设备、参加学校学生的早操、进到教室听教师授课,并和校领导座谈等;2007年5月,校长、心理教育的两位专家和学校单亲家长召开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讨,就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展开了讨论,为单亲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访是学校和家庭联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访制度。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对学生普访一次,对学生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主动从学校、教师的角度承担责任,不埋怨家长,不指责学生,和家长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进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开了全校教师集体家访大行动,全校教师家访一位结对的学困生和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走入学生的家庭,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和家长的讨论、了解,共同找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和办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教育,形成积极参与教育的协作氛围。利用学校板报、广播、家庭教育小报等,指导家庭教育。请家长走进校门,参与学校活动,了解学校,重新认识学校,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举办亲子趣味运动会;6月举办学生综合展示活动;下半年举办“读书节”亲子共读书并交流分享活动;英语节家长参与活动,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体验教育,增强亲子感情。

(四)挖掘社区教育资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区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更包括社区的、家庭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一切教育过程。实施家校合作,客观上必须进行教育空间的拓展,开展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社区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家长,随时随地都有学习的机会,随时都能感受到“教育场”的作用,从而提高家校协作的成效。社会的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如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公园等文化设施,各类工厂、机关、部队,还有社会上各种文艺人才、英雄人物、离退休干部、教师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学校主动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把家长学校与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联系起来,加强指导与引导,整合与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总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开展,才能优势互补,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1、程正方《学校管理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颁布

3、沈贵鹏载《教育研究》《关于心育的几点思考》2002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