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学习材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安全学习材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网络安全学习材料

篇1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存在较大困难是计算机教学界的共识,吸引了很多学者[1]对学生学习困难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一些学者采取了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例如把程序设计中的算法和网络原理用动画和图形的方式来表示,文献[2]说明这些方法有一定的作用,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很难完成这类课程的学习。

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近30年来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也被称为“现代教学的真正基础"。关于学习风格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肯赛拉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Keefe从认知因素、感觉因素和生理因素出发,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和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的、稳定的、具有倾向性的行为”[3];Kolb将学习风格划分为:聚合型、同化型、发散型、顺应型[4]。我国学者谭顶良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将影响学习者学习风格的要素归纳为社会、生理、心理三个维度[5]。以上学者对学习风格的定义都没有考虑学习者的专业特性,导致运用学习风格理论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进行分类时有效性不足。

2 基本思路

本文首先准对高职网络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学习风格分类方法,运用这个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获得学生的分类信息,记录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然后在第二学期准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评价第二学期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3 学习风格模型

目前已有的学习风格分类方法一般通过量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分类方法大都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Felder-SilverMan提出的学习风格模型主要以工程类专业为背景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我们以Felder-SilverMan学习风格模型为基础,借鉴其他学者的模型,把学习风格分成如下5类:

(1)感知型/直觉型。感知性学习者喜欢学习具体的内容,善于用已知的方法解决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细节,善于记忆知识,希望实践练习。直觉性学习者对抽象的概念感兴趣,他们更有能力发现新的应用,更具有创造力,但他们不喜欢重复训练,不善于把握技术的细节。

(2)可视化型/文本型。可视化型学习者更喜欢通过图、视频等学习材料学习,而文本型W习者喜欢通过文字材料学习。

(3)积极型/反思型。积极型学习者善于通过实验、实践来吸取知识,能够融入团队开展学习工作。反思型学习者偏向通过思考开展学习,尤其喜欢一个人学习。

(4)顺序型/全局型。顺序型学习者喜欢一步一个脚印,有简单到容易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全局型学习者喜欢从整体上对一个主题或者科目进行学习,学习的步骤会很大,但不纠结于细节。

(5)归纳型/推理型。归纳型学习者喜欢从一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应用场景开始学习,然后再掌握原理。推理型学习者喜欢先学习原理,然后应用到各个应用场景。

4 学习风格分类

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了一个有44个问题组成的分类工具,用来给编程入门课的学生进行分类,本文以Richard Felder教授开发的工具为主体设计逻辑问题,融入了课堂教学、学生网上学习、学生自我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开发了网站,让学生在网上完成答题,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分类,根据每个类型赋值1到11不等,其中1-3分为一般偏好,5-7为中等偏好,9-11为强偏好,如可视化型值为10,就说明这个学习者具有强烈的可视化偏好,意味着这个学习者通过文字学习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本文在实验的第一学期程序设计对35名同学进行了自愿测试,感知性28人,直觉性7人,可视化型32人,文本型2人,积极型18人,反思型17人,顺序型20人,全局型1人,归纳型35人。

5 数据分析与对策

从分类的数据看,大部分同学都属于感知性、可视化型,因此教学者尽量提供可视化的学习材料,课程的教学案例尽可能的详细、具体。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本文在第二学期网络安全技术课程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类调整教学方式:

(1)为了提高感知型/直觉型同学的学习效果,学习材料除了有明确的细节,还需要提供一些概念。

(2)课程教学材料要图文病猫,视频和实训指导书进行配合。

(3)上课30分钟后,开展5-15分钟的讨论,提高反思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4)采用基于问题驱动、发现学习、探究式教学方法,以适应归纳型学习者。

通过改进教学策略,实验班同学的平均成绩从《程序设计》设计课程的71.5分提高到网络安全技术课程的79.6分,不及格同学数量从5降低到1人,说明本文采取的教学对策十分有效。

参考文献:

[1]Lahtinen. A Study of the difficulties of novice programmers. ACM Press,New York, NY, 2012, 14-18.

[2]Cooper S. Teaching objects-first in introductory computer science. New York, NY, 2013, 191-195.

[3]康淑敏.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山东外语教学,2003

篇2

1.多媒体教室

教师可以在以主机和数字化相结合的课室中进行教学。初中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时,可以利用电子化的多媒体播放和观看各种校园网内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视频、PPT等。

2.学生机房

学生机房要求配备一台教师用微机以及一定数量学生用微机,通过路由器接入因特网。教师机上需安装电子教室控制软件控制端,学生机上需安装电子教室控制软件被控端,教师可以通过控制软件进行教学广播,学生也可以通过控制软件与教师互动及完成相关学习作业。

3.语音系统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大部分是通过广播的方式进行的,而与家长则是主要通过电话方式来联系。所以学校可以使用播音来告知通知,也可以使用电话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4.图书馆信息系统

利用校园网访问学校图书馆主页,快速查看需要的书籍信息。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校园网使书籍的购进借出、书籍的编制整理以及图书的日常管理等更加信息化、效率化。

5.网络内容净化软件设备

通过对校园网的正确管理,对校园网的信息进行净化,可使用网关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避免学生接触到不良的信息和内容,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

6.资源库

教学资源是一个学校举足轻重的教学财富,如果能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初中教师的课件、考试试题、备课内容等进行收集和储存,以便于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7.费用管理系统

对于一些需要缴费使用网络的应用,学校应设置好,使得对费用的收取做到合理、科学的管理,对收取费用的时间、内容有具体的记录,有利于日后进行查看。

8.相关转接设备

可以在电脑亦或是电视上接收下载有关教育的节目、课程信息、教学课件等,方便初中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9.WEB服务器及对外展示网站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WEB服务器以及对外展示网页。WEB服务器需由配置较高的专用服务器来搭建,对外展示网站可以用ASP、PHP等语言编写动态网页以方便日后网站数据更新维护。在WEB服务器与外部因特网连接处需配备防火墙,防止WEB服务器受到来自外部黑客的攻击。

二、校园网的有效管理

众所周知,学校对校园网的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员配备。而对校园网的管理更不可照抄照搬,要和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制订出一套适合自己教学水平的校园网。

1.提高网络安全系数

校园网储存着学校的很多教学信息,如果一些重要的教学材料被泄露出去,就会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要注意校园网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在管理校园网时,可以在计算机中装好监控装置,设计或是利用一些软件进行杀毒和防止不法用户的侵入,保障校园网的信息安全。同时,要对校园网系统内部进行分级地控制,降低校园网信息外漏的可能性,提高校园网的网络安全系数。

2.选择合适的硬件设施

学校在使用硬件产品时,要寻找那些兼容性较高、适应性较强的装备,并且综合考虑设备的价格、功能等内容。比如,对主要设备数量的确定要依据学校校园网的范围和规模,对不同的教学领域使用不同的服务设备和服务器。

3.选择对应的软件设备

要知道,校园网中的软件设备是和使用人员联系最密切的,因此,校园网的软件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对于操作系统,要先明确校园网是要发挥什么作用的,是建立校园网的互联网还是指向应用方向的,针对不同的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操作系统。而对于应用软件,则要在该软件的基础上,将其设计为校园信息控制系统、校园事务管理系统、书籍管理系统、计算机课室系统等。

三、明确校园网的管理与安全问题

首先,不同的人使用校园网要设置不同的权限访问。第二,对各级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将制度和技术联系起来,实现管理人员之间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第三,要向教师、学生、其他工作人员等进行调查,询问意见,收集各方人员的建议,使得校园网的管理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全面。最后,要隔一段时间就去维护校园网络的设备,更新网络软件与硬件,提高系统性能,完善校园网的数据信息,增强网络的网段保护。

总的来说,校园网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很关键的一部分,如果学校对校园网的管理做得不好,就会影响学校日常的工作运行,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学校应该大力建设校园网,对校园网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提高网络管理水平,加强设备管理,使得校园网能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宋彦京.基于安全Web服务的网络管理技术的性能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3(08).

篇3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校园网络这种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被打破。教育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一种冲击,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与传统课堂教育方式相比,新教育方式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需要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地教与学,而且也打破了实物与虚物的界限,让学生沉浸在营造的真实情景中。。可以看到这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网络教育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模式,它的实现依赖于计算机以及通信网络相关的技术。而这些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网络教育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有许多关键技术,如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以及网络管理技术等。

1、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辅助管理数据的方法,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对数据的组织、编码、分类、存储、检索和维护。它的技术核心是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连接,主要技术包括:CGL、JDBC等。

1.1 CGI技术方式。

CGI(common gateway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技术,是Web服务器将用户请求提交给应用程序并从用户处接收和返回数据的标准方法。当用户请求一张网页(例如,点击加亮的词或者输入一个网站的地址)时,服务器将返回所请求的页面。然而,当用户在网页上填写万一张表单并将其发送出去后,它通常需要被应用程序处理。Web服务器通常将表单中的信息转发给一个小应用程序,由它处理数据并返回确认信息。这种在服务器和应用程序之间交换信息的接口被称作通用网关接口(CGI)。它是互联网上的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的一部分。CGL作为最早的数据库与Web的连接方式以及极佳的跨平台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用CGL方式执行效率低,有其局限件。

1.2 JDBC技术方式

JDBC(Java DatabaseConnectivity)技术方式是由一组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与接口组成,代表用来执行SQL语句的Java语言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并代表JAVA程序访问数据库的技术。它包括JDBC API,JDBC Driver API和各种JDBC驱动程序,为数据库开发应用提供了标准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JDBC支持基本SQL功能,定义了通用的SQL数据库存取架构,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连接模块上提供统一的界面。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出请求,并将数据请求交纳数据库服务器处理。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保持连接,作为数据库请求处理。JDBC是目前比较有发展的途的方式之一。

2、网络课件制作技术

网络课件是在网络环境下让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通过网络途径在任何时段获取教学内容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使用课件的主体也就是学生本人。因此,网络课件对于教师是用来教学的课件,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学件”。课件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课件制作技术通常采用了多种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处理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计算机通信技术和数据存储等技术。

从目前网络课件技术实现的形式和方法来看,大致可分为三种:—种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相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资源链接,这类课件从结构到内容均实现“教科书上网”,即“电子课本”,其特点在于充分利用电脑网络的多媒体呈现与超文本链接性质,提供较传统平面教材更具弹性的视、听方式。第二种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种是同步模式(或称协同模式),分布在不问地方的教师和学生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同时在—个“虚拟教室”中进行同步双向交流,模拟传统面对面教学的各种行为。在这种模式下,课件除了具有前两种的功能外,还要具有充分支持开展交流和交互的多种教学形式,如自主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辩论式学习的能力。我国的网络课件大部分属于第二种,有—些属于第一种,只有极少数高校网络学院采用视频会议系统,如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清华大学等。

3、网络通讯技术

校园网络教育离不开先进的通讯网络技术,也是教育网络化的前提。校园网的建设,首先是建立一个覆盖全校范围的校园计算机光纤骨干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校园内的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实验楼、图书馆等设施。校园计算机网络平台是校园网应用系统的基础,必须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承担网络系统的数据交换、提供为全校信息系统服务的服务器,保证网络应用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转。校园光纤骨干网一般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的快速以太交换网或ATM网络技术,构建100M/1000M光纤交换网,使校内信息子网和各个信息点能够进行高速信息交换,保证多媒体应用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其次是网络中硬件设备的互连。各种硬件是用来连接传输介质、计算机系统和其他信息处理系统并同时具备特定的信息转发和处理功能的网络设备。为使不同计算机或网络上的用户能彼此通信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从而将网络与网络通过网络互连设备进行互连。网络层的互联设备主要包括:网卡、调制解调器、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及服务器等。

目前高校的校园网主干网一般都采用先进成熟的交换技术,即主干网协议采用TCP/IP。而楼内局域网一般采用快速以太网,如100BASE—T、FDDI、TCNS(Thomas—Conrad Networking System)以及100VG—Any LAN和ATM等。

4、校园网络的管理技术

互联网、企业网、校园网等多种规模的网络得到迅速发展,各种网络问题及其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网络管理员的挑战也越来越大。

校园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连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使网上信息安全存在着先天不足,再加上系统软件中的安全漏洞以及所欠缺的严格管理,致使网络易受黑客、病毒的攻击。要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必须根据网络的现有状况,对安全需求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网络安全策略,使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速度是网络存在的最大优势,危害网络的最大隐患还有网络阻塞。在网络中,数据报大于信道或设备的承载能力时,网络就会发生拥塞,严重时会使网络瘫痪。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的安全管理目标、选择合适的产品,从技术手段、行政管理上采取多种防护措施,协同处理、相互加强,采取完善有效的安全策略,确保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校园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网络的安全管理技术、网络管理协议技术。

4.1 网络的安全管理技术。

在软件管理方面,首先要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与Internet广泛使用,数据在存储和传输中可能被盗用、暴露或篡改,网络软件也可能遭受恶意程序的攻击而使网络瘫痪,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内容主要是:

1、为用户提供可靠的保密通信。

2、设计安全的通信协议。

3、对接入网络的权限加以控制,防止什么人都可以访问网络。

一般来说网络安全包括防火墙,加密与论证,网络安全扫描,网站监控与侦测,备份与恢复等多种技术。

4.2 网络管理协议技术。

为了保证校园网络的安全性,有效发挥校园网络的教育功能,必须对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进行有效的管理。一般情况下有两种管理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用SNMP控制台,它是在原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联网工作站的设施,在管理任何设备之前,SNMP控制台必须把该设备的MIB预编译到它的内核中去。第二种方法是使用非集成的软件实用程序来解决联网PC或工作站的管理问题。对于管理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网络管理协议是和网络管理软件交换信息的方式,它定义使用什么传输机制,上存在何种信息以及信息格式的编排方式。常用的有SNMP和RMON。

4.2.1、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NMP是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TCP/IP协议簇中的一个应用层协议。。SNMP 是专门设计用于在 IP 网络管理网络节点(服务器、工作站、路由器、交换机及 HUBS 等)的一种标准协议,它是一种应用层协议。 SNMP 使网络管理员能够管理网络效能,发现并解决网络问题以及规划网络增长。通过 SNMP 接收随机消息(及事件报告)网络管理系统获知网络出现问题。。

SNMP 管理的网络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管理的设备、和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设备是一个网络节点,包含ANMP 并处在管理网络之中。被管理的设备用于收集并储存管理信息。通过 SNMP,NMS 能得到这些信息。被管理设备,有时称为网络单元,可能指路由器、访问服务器,交换机和网桥、HUBS、主机或打印机。SNMP 是被管理设备上的一个网络管理软件模块。SNMP 拥有本地的相关管理信息,并将它们转换成与 SNMP 兼容的格式。NMS 运行应用程序以实现监控被管理设备。此外,NMS 还为网络管理提供了大量的处理程序及必须的储存资源。任何受管理的网络至少需要一个或多个NMS。

4.2.2、RMON(RemoteMonitoring)

RMON的中文含义是远程监控,它是关于通信量管理的标准化规定,其目的就是要测定,收集网络的性能,为网络管理员提供复杂的网络错误诊断和性能调整信息。远程监控(RMON)是一个标准监控规范,它可以使各种网络监控器和控制台系统之间交换网络监控数据。RMON为网络管理员选择符合特殊网络需求的控制台和网络监控探测器提供了更多的自由。RMON 规范是由 SNMP MIB 扩展而来。在RMON 中,包含了一组网络统计数据和性能指标,它们在不同的监视器(或称探测器)和控制台系统之间相互交换。其监控结果数据可用来监控网络效用,因而为网络规则及运行提供调控依据,同时协助网络错误诊断。

综上所述,校园网络教育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包括数据库技术、网络课件制作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还包括网络的各种管理技术。正因为使用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才使得校园网络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校园网络技术也必须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教育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宋奇慧:《网络文化产业­——新的文化经济增长点》[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

2、金振邦:《新媒体视野中的网络文学》 [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5

篇4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应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联,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例如,在教“在文稿中插入表格”一节时,教师准备了1份已经美化修饰过的课程表,并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课程表,自然也想制作1份自己班级的课程表。

2、提出任务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任务通常来源于情境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奋斗的目标;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在文稿中插入表格”时,教师必须在创设情境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创建这样的表格需要完成哪些任务?当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后,他们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实现自己的构想,认真投入到学习和制作中去。

3、自主学习

学生应在计算机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当学生接受任务后,在极大的兴趣和迫切需要下,往往会产生积极探究的动力。例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知识,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装1台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所有的思路和实践操作都有学生完成。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通过BBS进行网上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业链接到教师或学生的网页上,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出去。

5、效果评价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分配小组成员。在分组时,除了让学生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成员应由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时,分组教学是必然的教学形式。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涉及图片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一个小组最好由具备不同特长的学生构成,这样,一个小组的人员构成就比较合理了。

二是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合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三是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教学时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有一个学生在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教师可以督促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使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进行评价,以便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

三、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小组协作学习模式中,个体可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篇5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实践中,由于网上资源提供的是一些实际案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专业岗位应用能力。实际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正是高职教育应用性特点的体现。

随着生产的进步和技术的革新,需要人们不断地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生产项目和新的工作环境,同时也要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知识面,不断地充实自己,增强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因此,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网上资源具有信息丰富、及时快捷、无时间地点限制等特点,这些特点非常适合自主学习。网络教育作为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得到了各级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许多学校的校园网已布线到学生宿舍,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为教育转向网络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实施

1.生生协作式自主学习

协作式自主学习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社会磋商以及对理解发生的评估而展开的。社会交往有助于形成多种假设以及多种观点看待同一个问题。可见建构主义特别提倡协作式学习,认为“协作”是建构主义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在这种学习方法中,学习者以多人为单位(小组)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自主协作学习的发展。这是因为互联网拓宽了人们之间的交互方式,提高了沟通效率,能帮助人们进行有效的信息组织,而这些都是与提高协作学习的质量紧密相关的。通过网络,学习者可以实现范围更广质量更高的协作学习过程。网络自主协作学习由于网络这种特殊的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很多新的特点。自主协作学习不同于简单的小组讨论,它是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学习方法。例如,在高职电商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在网络课堂上。当学生掌握了网络的连接设备及连接方法等相关知识后,教师分配给各小组一个任务:某办公室有微机10台,要求组建一个小型的局域网,实现信息的传送和资源的共享。要求各小组尽最大可能地使用多个方法来解决这个任务,看哪个小组能够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会非常认真地分析、揣摩,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给出一个或多个解法,力争解法新颖和齐全。结果是各个小组都给出了各自的解析和答案,教师再将自己整理好的解析和答案分发给每个小组。通过查看所有的解析,同学们明白了自己思路的优势和局限性。这种多种答案、没有预设任何限制的协作式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协作式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协作小组才能成功的情境,而小组获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确保小组成员都能献计献策,群策群力,这样小组成员便会集中于相互学习、相互沟通,并相互鼓励以取得团队的成功,从而激励了其群体的合作精神。

2.师一生任务式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所开展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蕴涵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讲授方法教学中,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知识的系统性进行讲授的,考核的主要是学生的记忆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处处依赖于教师。师生间的这种不平等,使得讲台上的教师和讲台下的学生无法自然交流。而在任务驱动式自主学习模式中,任务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个任务均含有适量的新知识点和认知冲突。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解决任务的途径,并且选择最佳方案。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只是该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任务驱动自主学习模式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通用能力。认知;中突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下面通过具体分析来讲述这种模式的具体做法:

例如,在高职电商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在学习“网络安全技术”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网络黑客,黑客攻击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3)防范网络黑客主要有哪几种措施:(4)什么是防火墙,防火墙是怎样实现网络安全的。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寻找答案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网上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也可通过网络课堂查找答案,还可通过网络图书馆查看电子书籍。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选出最佳答案,公布于众。

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在这种自主性学习中锻炼了在网络中寻找答案的能力,这种信息获取能力的形成在网络环境中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篇6

一、信息安全课程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中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结构和内容很大程度是从本科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中继承过来,虽然经过不断的课程改革弱化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但课程整体结构与行业对高职学生能力的需求依然存在差距。

2、实践环节构建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具有职业技能与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课程实践环节有很高的要求。信息安全课程实训主要分两大类,基于网络设备的安全运维和基于操作系统与软件系统的安全运维与防护。[1,2]第二类实训环境复杂,准备和实施过程中难度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能实现一些基础实践内容,这与业界所需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

3、课程与行业领域脱节

由于课程结构、实训条件、教育理念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目前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目标不匹配,与行业领域里对高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需求脱节。

二、引入开源社区到课程体系中

1、开源社区知识特征

开源软件(Free/Libre and 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FLOSS)不但免费而且源代码开放,开源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虚拟的开源社区为基础,社区集合了世界范围内的管理和开发人员进行项目开发和维护。在开源社区中人们通过方便快捷的信息通讯工具以及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进行知识交流、评价,互动相当频繁。[3]在开源社区中的知识可以作为相关课程中的学习材料。这些知识来源于社区本身,各种文献、讨论、FAQs,而这些开放性的、片段性的材料是采用松耦合方式通过虚拟社区进行整合。[4]

2、可行性

高职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与开源软件的相关性强,因此课程改革有实现的内容基础。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岗位也集中在项目推广、部署以及安全维护等方面。因此,就目前信息安全运维的发展方向而言,将高职学生带入开源社区,将开源社区引入课堂是完全可行的。综上所述,将开源社区引入高职计算机网络教育的教学体系不仅完全可行,也非常必要。

三、实施方案

1、课程分析

通过学习信息安全课程使学生获得信息安全领域相关理论与技能,这门课程在本科和高职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和应用,本科教育侧重于安全理论和相关算法,高职教育侧重网络安全设备使用和系统运维,因此对实验环境的需求也不同。

2、课程体系的改变

原有课程体系实践环境较差,将开源社区引入课程,使学生更多接触安全运维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相关解决方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结合开源社区的特点针对目前教学体系中存在的实践内容陈旧、与现实环境匹配度低的问题,重新构建该课程的教学框架,并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社区建设来丰富、完善整个框架的实质,具体措施体现在三方面。

(1)教学内容。筛选原课程教学内容经过重组后构建新课程基本框架,包含信息安全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从信息安全运维社区收集操作系统安全、Web系统安全等目前安全领域主流且最新和最常见问题以及相关解决方案作为重要补充,[5]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实际环境当中出现,因此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2)教学方法。引入开源社区的诸多内容,如果依然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大量来自是开源社区的有用信息很难让学生在短期内吸收,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授课,任务内容来自开源社区,解决方案亦可在社区内找到,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通过在社区中进行查询以及咨询获得帮助完成给定任务。

(3)实训平台。除了课程体系中引入开源软件与开源社区的学习模式,也引入基于开源云计算系统(OpenStack)开发的实验云进行实训教学,以此提高实训效果。通过信息安全实验云平台将开源社区收集到的相关项目或运维案例以实验实训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实验平台分为教师端与学生端,教师端实现实验的准备、安排、作业管理和讨论区管理。学生端为学生提供做相关实验的系统环境。

四、总结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更接近行业要求的知识与技能,但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陈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会造成学生不适应行业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课程体系与行业要求的不匹配的情况采用开放式教育的思路将开源社区引入信息安全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训平台等几方面实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效果良好,可以为其他课程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 田秀霞,彭源,孙超超等.创新实践项目驱动的信息安全专业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5(23)30-33.

[2] 王小妹,陈红松.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5)174-177.

[3] 肖源,杨哲伦,郝杰.开放源代码社区启发下的知识共享组织模型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76-84.

[4] Martin Weller,Andreas Meizsner 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a FLOSS-like learning community in formal educational settings [OL] http:///index.php?option=com_docman&task=cat_view&gid=14&Itemid=116.2008.02.29.

篇7

前言: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用于对于通信业务的需求呈现出指数级递增的趋势,网络负荷急剧增加,宽带化已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电信网络的基础层,宽带城域网能够满足大客户群体的业务需求和带宽需求,因此,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做好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现,是非常必要的。

1 宽带IP城域网的特点

城域网是指在城市范围内,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业务的网络,是各种网络技术在城域范围内的综合应用,可以提供普通家庭用户和集团用户高速接入因特网、局域网互联以及VPN/VPDN等业务。宽带IP城域网具有覆盖面广、灵活性强的特点,能够实现并提供全网及长途MPLS-VPN业务;提供CDN、IDC以及海量存储节点的上连同路;能够满足区域信息化建设的网络需求;能够实现IP城域网、ATM网以及DDN网的三网互通;能够使用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数据通信业务发展的需要。

2 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现

2.1 网络设计原则

在宽带IP城域网设计时,需要遵循几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先进性,应该广泛吸收其他城市城域网建设经验,结合先进的技术,在满足现有通信需求的基础上,适度超前,预留一定的富余空间;二是开放性,利用国际和国内标准的网络技术,与其他城区的骨干网相互连接;三是可靠性,城域网必须具备稳定可靠的特征,容错能力强大,能够自动进行错误的识别和恢复,以保证其能够达到实际运营的要求;四是安全性,在网络中,应该设置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五是可扩展性,网络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充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

2.2 网络技术选择

由于城域网规模较大,采用分层次网络设计的方法,将其分为多个可以分别处理的小系统进行设计,以保证城域网的可靠性。同时,考虑到宽带IP城域网应用的复杂性,其发展表现出了多样性的局面。而从现阶段发展趋势分析,原有的基于ATM的多业务平台逐渐退出,在光缆网上直接架构以太网宽带IP城域网,逐渐成为发展的主流方向,由SDH演化得到的多业务平台,成为传统运营商向IP业务过渡的有效工具。这里选择基于IP over optical的POS和GE作为骨干网络技术,以POS技术实现信息的高速传输和保护,以GE技术节约成本,提升网络运营效果。

2.3 路由协议选择

在城域网设计中,路由协议的设计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的运营效率以及可扩容性。作为一个区域层自治系统,城域网的路由设计,包括了自治系统内部路由设计以及系统间路由设计两个方面。对于系统内部路由,可以选择基于链路状态算法的最短路径路由协议,这种协议具有收敛速度快、支持多种度量、支持VLSM、CIDR等特点;对于基于MPLS VPN的所有CE节点,选择Multiprotocol BGP4协议,利用其rich metric以及能够承载大量路由的特征,为CE结点传输客户路由。

2.4 网络业务实现

宽带IP城域网的业务包括基服务和增值服务两种,这里对其进行分别讨论。

(1)基本服务:在宽带IP城域网中,提供的基本服务包括:其一,广域网互联。宽带IP城域网可以实现与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以及区域信息广域网的有效互联,可以实现网络业务范围的有效延伸;其二,用户接入服务。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接入形式,方便用户接入城域网,享受相应的资源和服务;其三,VPN服务。VPN指在现有公用网络平台上,构筑受企业统一策略控制管理的奇特网络,与普通企业网相比,该网络不受地域限制,而且基础平台采用的是公用数据网,能够实现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同时,该网络由企业进行统一管理,可以立足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满足企业各方面的需求。

(2)增值服务:一是多媒体服务,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上存在的多媒体服务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总的来讲,多是将信息蕴藏在音频和视频中进行传递。在网络设计中,选择SGI ORIGIN2000系统作为多媒体服务的硬件平台,结合MEDIABASE4.0软件包,能够有效支持多媒体播放的标准相关标准以及应用协议,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多媒体服务;二是VOIP服务,即IP语音服务,属于一种比较新颖的语音通信方式,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而且通信成本低廉;三是视频会议服务,以城域网为依托,可以构建相应的视频会议系统,面向集团用户,提供可管理的视频会议服务,能够支持多个用户以及多组会议的同时召开,可扩容性良好;四是网络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当前信息时代一种不可或缺的知识传播途径,通过城域网与相关院校和教育机构局域网的相互连接,结合标准RTP协议,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远程学习手段以及丰富的学习材料,满足用户的学习需要。

2.5 网络安全实现

做好安全设计,保障网络的可靠性,提升其自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是链路冗余,在主干连接中,必须具备安全可靠的线路冗余方式,通常来讲,可以选择负载均衡的冗余方式,由两条连接同时提供信息传输,互为备份,主线路与备用线路可以在500ms的时间内实现相互切换,以保证信息传输的可靠性,避免业务的中断;其次是模块冗余,在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所有模块以及环境部件都应该具备相应的热备份功能,可以在小于3s的时间内进行切换,系统必须具备99.999%以上的可用性;然后是路由冗余,在对网络结构进行设计时,应该提供足够的路由冗余功能,使得数据流能够通过不同的路径,达到目标地址,保证网络连接变化时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6 网络管理实现

严谨可靠的网络管理,可以实现对网络系统以及业务系统的监督控制,也能够为用户的实际运营提供必要的支持。宽带IP城域网的网络管理包括多个方面的问题:

(1)在网络覆盖范围内,支持所有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控制;

(2)支持网络故障、配置、性能、安全等方面的全面管理;

(3)支持系统分析、系统规划等系统级管理,以及基于策略的管理;

(4)支持网络设备多级权限管理,支持各种认证机制,如TAVAVS+、RADIUS等。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宽带IP城域网建设中,相关运营商应该从城市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出发,面对用户的实际要求,选择相应的技术路线、设备产品以及应用服务,确保网络结构和性能具有良好的性价比,符合区域发展的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网络服务,这也是宽带IP城域网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宏涛,李腊元.宽带IP城域网的设计与实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3,27(2):182-186.

篇8

 

在应对信息安全威胁的防护体系中,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对于维护信息安全至关重要,提高个人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人是信息活动的主体,相对于渗透防护系统,欺骗用户更容易实现,攻击者通常优先选择这条路径发起攻击。随着社交网络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组织员工从事的在线活动越来越多,如逛社交网站、博客,利用即时聊天工具通信等,面临的网络危险越来越多,但他们中大部分人缺乏信息安全意识,不能感知身边的威胁。

 

因此,如何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已经成为大家重视的课题。卡巴斯基实验室的信息安全专家就提醒用户:信息安全不能完全依赖外部机制,用户还需从自身出发,提升自我保护意识。来自全球1000名大公司信息安全高管提出,有必要加强用户意识培训来防范针对社会工程学为主要攻击手段的网络威胁,如网络钓鱼、APT攻击等。专家们也注意到,那些不理解或不遵循指令的用户经过培训后愿意遵循安全指令,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个安全态势。

 

有效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方法能够帮助终端用户学习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来应对各类信息安全问题。目前已有一些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六类:1)以纸质材料和电子资料为媒介来教育并影响用户的传统信息安全教育方法;2)主要通过专家面向大众的方式来影响个人的导师为主的安全教育方法;3)将传统培训资料以Web页面的方式呈现给用户的基于Web页面的安全教育方法;4)基于视频的安全教育方法;5)基于游戏的安全教育方法;6)基于攻击情境模拟的安全教育方法。

 

在这些信息安全意识教育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了解学习者的需求?如何评估教育的效果?

 

为此,本文设计并实现了Android平台上的个人信息安全素养评测手机软件。该软件借助手机这个广泛拥有、携带方便的通讯工具,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地信息安全素养自测和学习。一方面,各种组织可以通过该软件了解学习者目前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组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后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评估教育效果。该软件还能够根据用户的评估结果,确认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并向用户推荐适合用户自身安全知识程度的学习材料。

 

2 软件设计

 

本软件为用户提供的是移动客户端的服务形式,可以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方便地进行信息安全素养的自我测评,并学习推送的安全知识,以不断提高自我的信息安全意识。用户既可以凭借游客身份快速进行安全素养测试,也可以通过登录/注册安全途径进行测试,软件要求注册用户设置口令,保护用户测试结果,以此保证用户的隐私。一方面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测试的主题,测试题的难度,另一方面软件服务端可以参考注册用户历史测评结果,推荐适合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水平的题目,为其提供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安全知识推送服务。

 

2.1 架构设计

 

本软件采用手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架构。软件结构如图1所示。

 

(1)服务端

 

本软件服务器端主要的功能:在移动客户端接入网络时,接收客户端用户的注册请求,审核验证用户的登录身份是否正确,管理用户个人账户信息;完成用户身份认证后,接收客户端知识库、测试题目更新请求,判断服务器试题库版本信息是否优于客户端,若前者优于后者,则推送最新知识库、测试题目给客户端,完成安全测试试题和知识更新工作;记录用户历史测评记录信息,包括测评得分、试题知识类型、试题难度,并参考用户的历史评估成绩,分析错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类型,推荐适应用户安全水平的信息安全知识测试题,并推送错题所属知识类型的安全建议。主要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2)移动客户端

 

移动客户端主要功能包括:用户登录,接受软件推荐的信息安全测试题,或者自主设定自己感兴趣的测试题;答题完毕后提交试题,查看本次户答题后的得分,并获取相应的安全素养评价;查看所回答题目的正确答案,弥补自己的安全意识漏洞,详细学习相关安全知识,以提高用户自身的安全意识。主要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2.2 功能设计

 

本软件采用模块化组织形式,通过模块分区,进行各种功能的管理与应用。该软件的核心结构主要包括登录/注册模块、测评答题模块、素养评测模块、正解回放模块、知识推送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以上各功能模块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作用,构成整个信息安全素养评测的应用程序,主要模块功能设计涉及几方面。

 

1)登录/注册。软件对用户注册的口令要求至少由数字、小写字母、大写字母、特殊字符中的任意两项组成,同时规定口令必须由6~12个字符组成。软件对所有的口令使用Hash函数进行消息摘要后存储在数据库中。此外,本软件通过访问控制等手段确保注册用户的测试结果不会被非授权的第三方获取。以上这些功能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保护用户的隐私。

 

2)测评答题。软件会提供包括身份(密码)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和环境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无线安全、应用软件安全、社交安全这九大知识类型,难度涉及高、中、低三种等级的题目给用户,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知识程度、不同安全需求的用户进行自我评测和学习。

 

3)素养评测。软件为用户提供当次答题后的得分,并给出相应的评价。另外,通过雷达图显示用户各种知识类型掌握程度强弱的分布,方便用户更直观的了解自身哪一部分的安全知识有待提高,使得用户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安全意识的缺陷。

 

4)正解回放。用户可以在每次答题结束之后用该功能查看当次评测中每道题的正确答案,了解自己哪里出错,并获取有关题目知识点的详细点评。这样由点及面,层层推进,强化用户的自我学习,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5)知识推送。用户登录后,软件服务器参考用户的历史评估分数,分析错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类型,推荐适应用户安全水平的信息安全知识测试题,并推送错题所属知识类型相关安全建议,以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帮助用户提高信息安全知识。此外,软件可以在用户接入网络时,通过比较本次评分与预先设置的报警值的大小给出用户警示,评分偏小时,软件将会推送安全提醒信息,提示用户保护网络环境下个人隐私。

 

6)系统管理。用户可以每隔一段时间更改自己的账户口令,切实维护口令安全。此外,用户可以在连接网络的情况下,申请试题更新,客户端下载最新的信息安全意识测试题库,获得最新安全知识。

 

3 软件实现

 

3.1 开发环境及工具

 

1)JDK。JDK(Java SE Development Kit),也就是Java标准开发包,是Sun公司提供的基础Java语言开发工具,该工具系统包含Java语言的编译工具、运行工具以及执行程序的环境(即JRE)。系统选用JDK1.6作为Java的开发工具。

 

2)Eclipse IDE,一个多用途的开发工具平台。系统选用Eclipse 3.7(代号Indigo)版作为本次开发平台。

 

3)Android开发工具。ADT,基于Eclipse的Android开发工具扩充套件(Android Development Tools plugin),Eclipse的ADT插件通过把包括模拟器、.class-to-.dex转换器等开发工具直接集成到IDE中来简化Android开发;Android SDK,即Android程序开发包(Software Development Kit),Android程序开发套件。

 

4)SQLite。它是一款轻型的数据库,是遵守ACID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它的设计目标是嵌入式的,而且已经在很多嵌入式产品中使用可它。SQLite占用资源非常的低,它能够支持主流操作系统,并可以很好地和很多程序语言结合。

 

5)Tomcat,是Apache旗下的一款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Web 应用服务器,属于轻量级应用服务器。

 

3.2 软件界面实现

 

Android为开发人员提供了基于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文件的用户界面(UI)开发模块,通过采用XML文件来进行界面布局,将布局界面的代码和逻辑控制的Java代码分离开来,使应用程序的结构更加清晰,为软件提供了一种非常简单、方便的方法来控制UI界面[5]。本软件参考界面设计的“黄金规则”[6],组合使用View(视图)、Textview(文本框)、EditText(编辑框)、Button(按钮)、Menu(菜单)、Layout(布局)等Android系统自带的界面设置控件,设计出软件各个界面,整体软件界面格调基于偏蓝色,呈现安全主题的厚重感,尽可能确保了软件设计的一致性。设计的主界面包含“开始评估”、“评估结果”、“安全Tips”、“关于我们”、“登录”、“注册”的形象化按钮,如图4所示,让不同层次用户直观了解软件提供的功能,实现了普遍而可用的特性;设计了友好的会话交互框,如软件退出时的提示信息,如图5所示;设计了丰富的软件反馈信息,如注册时,使用正则表达式判断密码长度、密码类型是否符合设计准则要求,通过Toast控件给用户带来软件操作温馨提示,易于用户接受。

 

另外,使用RadioButton、CheckBox控件以及LinearLayout线性布局,设计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Activity界面,如图6所示的多选题。

 

3.3 软件关键技术实现

 

3.3.1数据库设计

 

软件采用SQLite数据库存储数据,创建数据库InformationSecurity。首先创建题目表Question,这是整个题库设计的关键点。在Question表里,系统创建题目难度等级的字段rank,主要包括低、中、高,来区分不同难度的试题;创建题目主题字段category,主要包含身份(密码)安全、数据安全、设备和环境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无线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社交安全,通过表中一个字段囊括当前主要的安全子领域,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安全知识;创建能力级别字段abilityrank,主要包括安全常识、安全原理、安全技术;创建安全场景字段context,包括公用场景、工作场景、家庭场景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组合。

 

3.3.2 试题生成

 

试题集中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分别有对应的三种Activity界面。软件会根据用户选择的试题难度和主题类别,从试题数据库里按照关键字:题目主题字段category、题目难度等级字段rank,抽取出试题集生成临时试题库。然后,使用Java中Set集合,其特点是不允许包含相同的元素,存储10道题的题号。具体过程就是重复10次,每次随机取临时试题库中题目的题号,放入Set集合中,直到Set集个数为10时,即Set集中已生成各不相同的10道试题号,终止试题生成过程,最终按照生成的试题号,抽取出此次的测试题,按照试题的题目类型(判断题、多选题、单选题),分别跳转到对应的activity界面,形成每一次的测试题集。

 

3.3.3 评估及结果可视化

 

用户完成试题并提交后,软件通过记录用户当前各题的选项结果,判断是否匹配对应试题库中题目的正确选项,按照每道题的设定的分数,计算当次得分。

 

3.3.4感知和知识推荐

 

软件通过一个全局字符串数组,来记录用户当前试题集的各题选项,全面感知用户的答题情况,再与各题的正确选项进行匹配,便于软件对试题评分;通过用户评测得分表userscore,记录注册用户的历史测评成绩,方便与当前的测试结果纵向比较,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安全意识。

 

4 软件运行情况及特色总结

 

4.1 软件运行情况

 

用户首先下载本软件的安装包,安装软件后,用户点击应用图标,进入软件的首页面。用户输入自己的账户、口令,进入答题系统,开始评估,如图8所示,用户可选择“低”、“中”、“高”三种难度类型,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测试主题。软件会根据用户的选择,生成对应的试题集,生成的答题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选题、多选题。答题结束后,提交答卷,点击“测评结果”,如图7所示,获取本次的评测结果;点击“安全Tips”,将会向用户提供这次答题的答案和参考建议,用户点击每题列表,如图9所示,就可以查看此题的详细解答,系统会提供详细的安全知识参考,以便用户进行安全知识学习。

 

4.2 软件特色

 

1)评估和教育相结合。用户通过答题,获取相应的评估结果,软件会给出用户的安全素养评估结果,并且会提供用户所做题目的正确答案以及详细的安全知识介绍,方便用户在安全评估的同时,学习对应的安全知识。

 

2)感知和知识推荐。软件一方面可以记录用户评估试题的各个选项,以及相应的试题难度和主题类别信息;另一方面可以记录用户的测评得分,提供历史测评结果回放,方便纵向比较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水平。此外,软件根据用户的评估结果,确认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并向用户推荐适合自身安全知识掌握程度的题目。

 

3)客观评估与结果可视化。软件感知用户答题选项,判断是否匹配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参照题目的分数设定,客观计算用户评估成绩,并将评估成绩通过雷达图直观显示出来,全方位分析用户的信息安全素养水平。

 

4)提供碎片化学习途径。用户通过移动客户端,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场景下,进行信息安全知识的学习,充分体现了泛在学习的特点。用户使用该系统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测试和学习,不断的碎片化测试和学

 

5 结束语

 

篇9

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注重交流与合作。那么信息技术课也就相应地有其新型的教学模式。下面就简单地探疑几种教学模式。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基本环节是:创设情境,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1.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使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情境创设注意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并尽可能真实、直观、形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和“顺应”。

2.提出任务

提出学习任务是学生转向学习的转折点,明确的任务给学生钻研树立目标,这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很重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任务通常来源于情境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在情境的熏陶下树立的奋斗目标;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发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

3.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比如在介绍计算机硬件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网站,然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找有关硬件的各大组成部分的相关知识,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组装一台计算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个组织者,所有的思路和实践操作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还要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形式具有多样性,结合信息技术课特点,我们常用的形式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先分组后集中、一对一双向交流、多对多充分交流。协作学习所使用的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公开讨论,发表意见;通过BBS进行网上的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页链接到教师或学生的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广播出去。

5.效果评价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而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我们很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并不是说他在任何时候都合用的,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具体实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方法。

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进行分组教学时,一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按知识结构实施分组,均衡小组成员。对于信息技术课来说,因为这门课程的特点是:学生往往各有特点,不同的学生各有所长,我们在分组时除了让他们自由组合外,尽量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有不同专长的学生组成。例如在进行《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中,分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不可能只用到一种技术,一般都要涉及到图片处理、声音处理、视频处理等,所以在进行分组时,一个小组内最好有对不同方面感兴趣的同学,这样在一个小组内的分工合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考虑长期分组和短期分组。在实际教学中,一般都会分学期目标和章节目标,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有时需要根据某堂课的内容进行分组教学,有时又要根据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稳定的分组结构。同样以《多媒体技术应用》教学为例,我们会让学生最终上交一个完整的多媒体作品作为作业。在课程开始时,我们就明确提出要求,然后让学生在课后自由组织小组,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

注意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进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在进行分组教学时很容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本来是整个小组的任务,结果却只是一个学生在做,其他同学都不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督促组长,让组长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使得每个组员都有相应的任务;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小组提交作品时,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对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机制,通常可以较好的促进小组成员的交流与合作。

三、协作学习模式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篇10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泉州市第十五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100人,年龄13-15周岁。

2.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对上述3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300份问卷,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100%。二是访谈调查法与经常上网的部分中学生访问交谈,了解有关情况。三是分析法。对调查结果,结合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二、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中有281人有上网的经历,占调查人数93.7%。可以看出,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已经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和使用网络的地点。调查显示,中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有32%(96人)玩游戏;18%(54人)找人聊QQ;17%(51人)查找学习资料;12%(36人)关注新闻;11%(22人)收发E-mail,10%的人选择下载软件。上网地点方面,43%(129人)使用手机,20%(60人)在网吧,21%(63人)在家里,16%(48人)在学校。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一些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做作业,收集学习资料等等,但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将网络用于娱乐用途,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每周平均使用网络的时间及对网络的感受。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每周平均上网4小时以下的有43%;4-10小时的有29%;10小时以上的有8%。绝大多数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上网时间,将每周上网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但仍有少部分学生长时间沉溺于网络世界。48%的中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的,凡事不可当真,而20%持相反意见,认为网络是真实世界的反映,不容置疑。介乎于其间的44%则认为真真假假,取舍全靠自己,也有少数的(12%)认为无论虚拟与真实,网络都只是一个情绪发泄的垃圾场。

4.学校和家长对使用网络的引导。调查显示46%的家长是约束孩子上网的;8%的家长则是不管不问;46%的家长要求正确使用,避免不健康的东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网络信息极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莠不齐,思想单纯的中学生难辨真伪,极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如果学校和家长对中学生正确的引导,使用网络还是起积极作用的。

5.使用网络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据调查显示,79%的中学生认为长时间上网对身体有不良的影响,11%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玩电子游戏后感到眼睛痛的占81%;脖子酸痛的占68%;头晕的占62%。76%的学生觉得长时间上网会产生睡眠障碍,睡中多梦等现象,58%的学生因长时间使用网络接触电脑导致视力下降。

6.使用网络对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因特网上的资源可以帮助中学生找到所需的学习材料,甚至是合适的学校和老师。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网络上有不少中学生认为“我们是赞成使用网络的,作为学生我们不仅需要缓解学习压力,更需要不断地补充课外知识。”不可否认,我们当中的多数人上网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使用网络是有好处的。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显示“看”的接受方式,而淡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本次调查显示发现:常“泡”在网上的学生,其写作文、分析问题、评论和欣赏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差一些。调查发现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15%认为没有作用,5%认为有副作用。在制作网页和小游戏方面,28%的学生回答会,72%的学生回答不会。49%的中学生表示在没人监控的情况下,不能自觉利用网络学习。11%的学生承认曾逃课去学校周边的网吧上网。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一是互联网在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调查对象中有93.7%有上网的经历;上网的主要目的依次是玩游戏、聊QQ、查找资料;上网时间基本控制在4小时内;46%的家长约束孩子上网。二是有79%的学生认为长时间的上网对身体有不良影响;80%的中学生认为使用网络对提高学习成绩有帮助。三是网络的信息化特征催生了中学生的现代化观念的更新,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全球意识等,它使中学生不断接触新事物、新技术,接受新观念的挑战。

2.建议。一是传播积极、先进的网络文化,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文明的建构需要道德自律、法律约束与技术保障这三方面的合力,即需要道德、法治及技术三个层面的一体化。同时加大网络德育教育力度,大力加强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主体的正面网络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不断提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内容,满足他们对信息资源的渴求。通过努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扬网络之长、避网络之短来开辟网络德育的新天地,引导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二是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网络观念。教师应多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他们进取的精神,教会学生必要的使用网络常识,指导和教育他们正确的使用网络,安全使用网络,科学使用网络,高尚使用网络。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引导他们参加社会活动,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怀,让网络在中学生身心成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对中学生进行安全上网的教育,消除中学生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掌握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其消除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应用工具的实质,“网络心理障碍”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教师和家长要引导、教育中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中学生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四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网络秩序。利用已建立的校园网络阵地,构筑我们自己的网络文化。

参考文献:

[1]孙银聪.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篇11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高校为非计算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其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高校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基本应用软件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以及掌握简单的软件开发技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相关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1]。

目前,由于我国高校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基础还较为薄弱,同时信息技术具有显著的发展迅速和更新速度快的特征,致使国内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一些问题的挑战,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2]、教学难以跟上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

最近兴起的云技术正对信息技术产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将在近几年内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流技术,从而引起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为了促进大学计算基础课程教学中以上存在问题的解决,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领域,论文首先对云计算技术进行介绍,然后论述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优势,最后给出相应的教学案例。

2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和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发展和融合的产物。我们认为云计算是指利用高速的互联网传输能力,将数据的处理过程从个人计算机或服务器转移到互联网上的计算机集群中(由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拥有的大型数据中心或服务器农场),用户只需要提出服务请求就可以得到根据需要可动态伸缩的计算资源,而用户只为所使用的计算资源付费。

从云计算基础设施的隶属关系来看,可以将云计算平台分为公共云(为广泛的普通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共云计算设施,如Google和Amazon)、私有云(属于某一个机构的专用云计算服务设施,不对外提供服务)和混合云(将公共云和私有云结合来共同为用户提供服务)。目前,云计算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应用、科研、天文信息计算处理、医学、网络安全、教育和电子商务等众多领域[4]。

3 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

根据The New Media Consortium与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联合发表的2009年Horizon Report 分析和预测,云计算将在近几年里成为学校应用的主流技术,它将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报告中提到,云计算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在国内,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首先提出云计算辅助教学(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简称CCAI)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在云计算环境下,利用云计算服务平台构建个性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以辅助教师的教学,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延伸和新的发展[5]。

自2007年Google与IBM合作将云计算带入到全球多所大学后,云计算与大学的关系日益密切,众多云计算巨头与国内外的多所大学展开了云计算合作,为这些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硬件、软件和服务支持,推动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帮助高校学生获得相关云应用编程方面的技能,帮助他们应对未来大规模互联网应用的挑战。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与Google的云计算合作项目和戴尔与广州大学的云计算合作项目。

我们认为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以下优势:

(1)不受时空限制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课件、学习材料、教学案例和学习视频材料放在云计算平台中,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有自己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上网设备,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将学生的学习限制在机房和上课时段,学生可以任意的存取学习资料和实验中产生的文件,而不需要再进行数据同步。

(2)自主和互动式学习。在大学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安排较为宽松,可以较为自由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但在学习中还是需要有教师及时的辅导,以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教学安排来进行学习,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及时的对所有学生进行辅导。在云计算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学习情况自主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学习,还可以和教师进行文字、视频互动,或对学生进行远程协作,能比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建立虚拟学习社区,还可以增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式学习有助于师生和生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3)增强学生在云计算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由于云计算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云计算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4)增加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将云计算这一全新和前沿的技术引入到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计算机网络和网页设计等章节的学习热情,以及对后续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

4 教学案例

目前在国内的高校中,还没有规模较大和较为成熟的私有云计算平台,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公共云计算平台作为教学中的云计算技术实验平台,同时利用校内的Elearning学习平台作为教学中的师生讨论平台。主要进行的云计算应用有以下几项:

(1)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和网页设计章节,对学生进行云计算知识的介绍,并讲解常见免费云计算服务的应用方法。由于国内对于Google云计算平台的访问不太稳定,因此主要采用了国内的“千脑云电脑”平台作为教学资料的共享以及学生在线编辑和存储文档的平台,云计算中的软件应用以金蝶的云计算软件“随手记”作为实例。

(2)在线资料共享和在线文档编辑。教师将课件、学习材料、教学案例存放在千脑云电脑平台中,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下载,并根据自己的学科基础和学习进度来进行学习。在课程学习中,学生将教师布置的Word、Excel和PowerPoint作业的文件在线地的存储在云计算平台中,学生可以在机房完成作业,或将部分作业放在宿舍或家中的电脑上完成,由于文档存储于云计算平台中,学生在不同的计算机上访问的是同一个云计算平台中的文件,因此不存在学生需要用优盘来进行文件拷贝和数据同步的问题,这也解决了学生经常出现的优盘损坏、感染计算机病毒和遗失所带来的作业不能按时正常提交的问题。

(3)使用云计算软件实现个人理财记帐。利用金蝶云计算软件“随手记”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生活中所有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记录,随手记是金蝶理财网推出的个人理财记账软件,可以通过浏览器以B/S方式进行访问和使用,手机版则分为iPhone版本,Andriod版本,其中iPhone版本分为标准版和专业版。由于学生的财务数据存储在云计算平台内,因此不会产生手持设备(如手机和PDA)中的记帐软件存在的设备损坏或遗失所带来的数据丢失问题,而且“随手记”所提供的提醒功能和动态图文报表功能让学生很好地对自己的各项支出有详细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

5 总结

云技术正对信息技术产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其应用将日益深入和广泛,云计算技术也将在近几年内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主流技术,从而引起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是必然的趋势。论文对云计算技术进行介绍,阐述了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势,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论文在将云计算技术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付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研究[J].电脑学习,2011(2):60-61.

[2]戴振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6):100-102.

[3]Twenty-One Experts Define Cloud Computing[EB/OL]. http:// /node/612375,2010.

篇12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

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篇13

现行的小数教材中,最大的弊端就是经常出现1993年(甚至更久远的年代)统计的信息,教学内容明显偏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比如在小学数学《两步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通过上网查询资料,从学生最关注的有关奥运赛事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想创新。又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我们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形式的整合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即学生在校集中授课,受教学时间的统一限制。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化整合数学学科教学应该增加新的教学形式。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十进制计数法》、《数的产生》时,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三、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当前与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然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却是:学生的学习开放性、全球化;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内容形式呈现多媒体化。改革现行的学科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看来是刻不容缓。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节课时,我们安排了课堂练习。练习中,计算机将正确、错误的评价以及提示、指导、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不同解题过程,通过网络在屏幕显示,起到了交互作用。不仅使学生很快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加深学习体验,而且教师也可从中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学过程向教学目标靠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教学。

又如在教学《常用的计量单位》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利用网络教室,我们要求小组合作,内容是:把常用的计量单位分类整理,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的又清楚、又完整、又有特色。从而改变以往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而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正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使师生及时地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个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与学习的主导者,他将成为学生个别化学习探索活动的辅导者与支持者。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探究性课题的整合

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

息世界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比如我们在校园网或教师的个人主页上,公布研究的课题“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学习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专家老师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数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

五、信息技术与小数学科整合所要注意的问题

在“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但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从数学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 ,要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不是抛开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关键还是教学设计。

合适的网络课件或工具平台缺乏,使“课程整合”本身难以系统化,显得零敲碎打。若教师自制,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