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业化发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化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业化发展论文

篇1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大学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大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大学教师业务评定制度》等,并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机构来研究和制定大学教师资格标准,负责对高校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通过全面考核,成绩合格,具备大学教师资格,有教大学的能力,具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学队伍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仅要重视新教师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根据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规划和总体设计职前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使其前后连贯,相互沟通,有机衔接,实现大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四)培养大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自主性。自主学习又称自律性学习,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能反思、能调整、有灵性、能适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转识成智的能力。独立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学教师成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21世纪的大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学科的内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有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质疑和探讨,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准备接受其他的教师来观察他的教学并就此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另外大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创新意识,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及时的纠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冲突下,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是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和自觉净化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刘珊慧,周国平.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篇2

一、护理专家的定义及称号

美国护士协会指出护理专家是在某一专科内具有较高水平和专长的专家型I临床护士。及能够施行高级护理实践(AdvancedNursingPractice)的护士根据国际护士会(ICN)及美国高级实践护师(AdvancedPracticeNurse,APN)专科学院所提供的中文翻释,把护理专家的职称定为高级实践护师。英文Practice可以理解为与实践、业务或与临床操作有关的一切概念。在香港,专科护士或专科护师已经是护理专家的旧称号;新的护理专家称号是APN,在香港APN被翻译为资深护师。

美国护士协会认为一个护理专家一定要拥有的特点包括:要有护理学位;有高度的自主性;懂得为其患者施行全面的健康评估;以及能对其患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施行最适当的治疗。美国APN专科学院给APN的定义是指拥有以下特质或能力的护士,包括:具有专业知识基础;拥有复杂的决策技能;以及能胜任各种临床实践、业务、操作的专业护士。

美国APN专科学院认为APN的教育准备应包括:高水平的教育准备;曾接受相关的专科培训;以及有正式的认证机构给予的执照、注册或证书。而APN的工作性质及范围应包括:整合研究、教育、实践和管理;高度专业自主,能独立实践;个案管理或有自己专门负责的案例或患者;拥有高级健康评估技能、决策技能、诊断分析技能;拥有高级临床实践能力;提供咨询服务;计划、实施和评估项目;是患者的首选接触者。而APN的调节或监管机制应包括:诊断权、处方权、治疗权、转介权、入院权,并要立法保护高级实践护师(APN)的专业职称。

香港医院管理局指出护理专家需要:负责患者的整体护理;要建立安全及有效的护理文化;应在其专业领域作为顾问;是整个护理团队的领导;主动地在护理知识、循证护理及服务发展上作出贡献;不但关怀其患者,也要关怀其护理同仁。除了要拥有护理硕士学位的基本人职条件,医院管理局在选择一个护士担任APN时,会考虑这位护士是否拥有以下特质及资历,包括:①可以展示资深护师所需要的能力;②具备护理专业实践与发展的知识;③具有计划、组织和评估的技能;④具有分析、逻辑思维能力;⑤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⑥建立人际网络,与多元化医疗专业团队、小区机构合作及面对公众的技巧;⑦具有教授、训练和辅导的技巧;⑧具有发展循证护理和执行科研的能力;⑨取得护士注册后,具有不少于5年的护理工作经验;以及取得专科资格后,不少于3年在该专科的工作经验;⑩参与护理专业发展活动;⑩具有参与护理质量改进及科研活动的经验。

二、护理专家的发展

设立护理专家的目的是希望提高护理水平,改进患者的医疗成效,例如:降低感染率、死亡率,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以及增进患者满意度。

2.1美国护理专家的发展

护理专家最早是在美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1930--1940年)期间开始的。刚开始一些短期的专科训练出现,目的是要提高临床护理水平。1954年,HildegardPeplau在美国新泽西(NewJersey)Rutgers大学开设第一个护理专家(精神科)硕士课程。后来这些课程推展到其他专科,包括:ICU、急诊科、糖尿病科、造口科、肿瘤科等。护理专家在美国的早期分类可包括:临床护理专家(ClinicalNurseSpecialist)、执业护师(NursePractitioner)、专业助产师(CertifiedNurseMidwife)及麻醉护理师(RegisteredNurseAnesthetist)。这些护理专家全都需要拥有硕士学位。临床护理专家主要服务于急诊或危重症病房,例如:ICU、CCU、急诊部。他们的职能主要是利用其知识、专长和技术提高其科室内的护理水平,以及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这相当于香港的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现改称为专科护师。执业护师主要服务于非急性病房,或一些小区医疗单位,例如糖尿病科、造口科。其职能是负责管理护士诊所。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及健康指导,目的是促进患者的康复。执业护师有权力开一些简单的处方,例如糖尿病科执业护师可以调节降糖药物的剂量。专业助产师专职助产工作,并担任部分产科医生工作。麻醉护理师在外科手术进行时执行麻醉工作。

2.2中国香港护理专家的发展

在1990年医院管理局成立以前,香港在医院内的护理人力结构比较简单,与中国内地差不多,只有护士、护士长、高级护士长及总护士长。在1991年医院管理局成立后,医院管理局在医院人力结构上引进了很多崭新的管理及专业概念。

1992年,医院管理局希望改进护理专业发展,在12个专科推行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先导计划。专科护士在香港是指护理专家的意思,是一个护士长以上的职务,专门负责临床业务上的工作。任职条件包括:在专科内工作,最少要有5年经验,受过专科培训及拥有硕士学位。经过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专科护士的设立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在提供高素质和符合成本效益的护理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因此。医院管理局便在1994年开始在超过21个专科内全面推行专科护士服务口]。Lnm指出在医院管理局的专科发展计划里,专科护士只是第一步,其最终目标是要全面推行护理专业化。所以。医院管理局在2003—2005年再经过18个月的APN先导计划,结果也证明了APN的临床价值,因此医院管理局便在2005年全面推行APN制。要求无论是负责管理的经理,还是负责临床业务的专科护士都要达到护理专家的水平。从1992年到2008年,经过了16年的时间,香港的护理专业发展才可以说达到全面发展的地步。

香港在几个不同年代的护理人力结构可分为4个阶段:

(1)在1991年以前,香港医院内的护理人力结构与内地的护理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简单的4级制,包括:注册护士、护士长、高级护士长和总护士长,分别对应内地的护士、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主任。

(2)在1991—2005年,医院管理局在医院的人力结构上引进了崭新的管理及专业概念,如在护士长以上加设了专门负责行政管理及人力资源的病房经理(WardManager)及专门负责临床业务的专科护士(NurseSpecialist);而护士长则专门负责日常的Il缶床管理及护理常规工作。高级护士长改称为部门运作经理(DepartmentOperationsManager),总护士长则称为护理总经理(GeneralManagerNursing)。

(3)从2005年后到现在。医院管理局开始实行全面APN制。病房经理、专科护士及护士长成为旧的职务称呼。2005年后所聘请的护士长以上的职务都称之为资深护师APN。APN可分两种:资深护师(管理)APN(W&UM)专门负责行政管理;而资深护师APN则专门负责临床业务。所以在现今这个过渡期,科室中同时存在新旧称呼的护理专家。

(4)在2008年医院管理局所建议的计划中,本科新毕业的护士称为实践护士(PracticeNurse);如果他们接受了专科训练后,便会成为专科护士(SpecialtyNurse),但这个”专科护士“不等于护理专家,只代表接受了专科训练的护士。当这些”专科护士“拥有了硕士资格后,才能够有资格报考护理专家APN。另外,资深护师APN有机会晋升为顾问护师(NurConsult),顾问护师也是专门负责临床业务,地位相当于部门运作经理,他们互不从属,都是直接向护理总经理报告。

三、护理专家的工作任务

APN的工作应该拥有以下3种特质:施行目标导向的护理,提供全人护理,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

3.1施行目标导向的护理

Wong认为APN不应只执行病房每日的常规工作,例如基本护理、执行医嘱等,而要有目标导向地工作。有目标导向的护理可以以不同的模式进行,包括: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例如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项目;以项目为中心,例如执行措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以部门指引为中心,例如执行部门所采用的镇静评分系统。以调整镇静药的剂量,使患者的脱机时间加快。

3.2提供全人护理

Wong又认为APN应确保其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问题都得到适当的治疗。例如失禁科的APN不但会评估其患者能否控制排泄功能,也会评估其患者有无心理所导致的失禁,并给予适当的治疗或转诊,例如推介心理学家。

3.3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

APN需要开展有创意并有循证基础的护理项目,以提高护理质量及改进患者治疗效果。例如实施呼吸机干预体系或呼吸机集束治疗(VentilatorBundle)以减低VAP的发生。呼吸机集柬治疗是指一连串有循证支持的呼吸机治疗及护理,包括:每天试停镇静药;每天试行脱机;床头抬高。;胃溃疡预防及深静脉栓塞预防等。其他集束医疗策略有:脓毒症集束治疗(SepsisBundle),中心静脉导管集束治疗(CentralLineBundle)等。BundleofCare是近年ICU专业内一种崭新用语,中文翻译是集柬治疗策略或干预体系,意思是集合一连串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去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病患。

四、护理专家的核心才能

Sparacino列举出护理专家的7种核心才能,包括:直接临床实践,教学及训练,医疗团队问的协调,专科顾问,科研及循证的推广及应用,临床及专业上的领导或革新及道德上的决策。

4.1直接临床实践

APN应该拥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能够直接为患者施行优质护理。例如:造口科APN能为其患者的造口选择最适合的敷料。因为APN拥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巧,所以应在其专科负责护理标准的制定,例如在ICU内制定施行气管内吸痰的标准。

4.2教学及训练

APN应该对患者和家属,及对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提供有关的教学及训练。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教学及训练包括:健康教育,例如:CCU的APN为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复康教育;ICU的APN为接受心脏手术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术前探访及宣教。而对护士及其他医疗人员,APN可以进行临床带教,例如:向新护士或学习班的学员提供临床带教;向部门内所有护士提供先进的技术训练,如呼吸机操作、CRRT机的操作、CPR操作、除颤等;学习班授课,例如在部门内、医院内、护理学会或大学承担专科讲学工作等。

4.3医疗团队间的协调

APN应该担任医疗团队问大型项目的协调及统筹工作,增进医疗团队间的沟通,使医疗服务得以顺利施行,例如:建立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InformationSystem,CIS);推行质量管理审查;开展肝脏移植等新项目。

4.4专科顾问及咨询工作

作为某一科室内的护理专家,APN应该设立一个咨询途径或系统。让部门内外所有的医疗团队在需要时能获得其专业意见及服务,例如:造口科APN到病房协助护士进行复杂造口的敷料更换;ICU的APN到病房协助护士解决复杂的通气护理。

4.5科研及循证的推广及应用

作为某一科室的护理专家,APN应该在其科室内进行科研,例如:比较每天更换呼吸机管道与7d更换呼吸机管道在呼吸道感染上的区别;将循证的结果在临床中应用,例如:利用Joannabriggs循证中心的指南,设定所在ICU气管插管患者的吸痰标准。这样APN一方丽可以协助提高科室内的护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增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4.6临床及专业上的领导及革新

APN要提倡新思维,开展并推行崭新的优质护理项目,例如:责任制护理(PrimaryNursing),部门外的护理拓展服务(Out-reachingService),集柬治疗策略(BundleofCare),成效管理(OutcomeManagement)。

4.7道德上的决策

APN要作为患者的代言人,为患者争取最合理的治疗、护理及权益,例如:在部门决定是否要停止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前,APN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为患者争取最合理的权益。

五、发展护理专家的策略

5.1LumE31建议从结构、过程、人及文化等方面促进护理专科发展

(1)首先要做结构性的革新。确立APN的核心才能,以巩固APN的水平及定位。改革护理职称体系及结构,让APN在病房内的职位定位,达到护士长或以上职位;制定晋升阶梯,如设立顾问护师职位。

(2)其次是过程的测试。开展先导计划,先测试,后评估,再全面推行,例如护士诊所先导计划、APN先导计划等。医院管理局在26个专科开设51个护士诊所,研究结果证明,护士诊所的设立能有效控制患者症状、预防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3)第三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推行全面大学护理教育,以提高基础素质。设立持续性学习制度,培养护士在自学方面的责任。在各专科设立专家小组,制定规范化的临床护理标准。

(4)最后是要培养专业问责文化。推行责任制护理,以强化护士的专业问责性及成就感。建立电子信息网络,让护士能迅速掌握最新信息,以帮助临床决策。推行循证护理,以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5.2个人经验及建议

通过多年的护理专家实践,笔者也体验到很多苦与乐。苦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乐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得到的推动力。阻力可以包括:护理结构内的晋升系统未能配合,例如:部分护理专家因为看不见明显的晋升阶梯而最后也转向经理职务;角色发展上的意见差异,例如:部门或领导希望护理专家主要重点专注于教学及培训,而护理专家本身却更希望能全面地发挥其临床实践、顾问及科研的角色;职权分工上的意见差异,例如:可能与经理、护士长及医生在工作职能及范围上的重叠,由此产生冲突等等。推动力包括:

篇3

1.2幼儿教师建立坚实的合作意识

幼儿教师的发展,依靠的是所在的教学环境,通过平时工作上的互补与合作,幼儿教师可以很好地完善自己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进而增加教学的效率。同事之间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资源成果的共享,都能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的绩效有明显的提高。

1.3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幼儿教师应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端正教学态度,同时保持与同专业人员的联系,了解全国各地学前教育的发展近况,让自己时刻保持学习的先进性和积极性。

1.4幼儿园完善幼儿园管理制度

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在精神上的激励与评价偏多一些。旧的制度存在着许多漏洞,体现在评价的方法、主体及内容都比较单一,评价的最终结果对于实践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要想加快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就要建立一套幼儿园改制的相关改革制度。改变以往单一的幼儿园领导独自评价模式,实行幼教老师的互评,同时也要让家长参与进来,其内容也要实现多元化。

2学前教育专业化在幼儿园和个人的发展中的意义

2.1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也是树立幼儿园良好形象的根本

如果幼儿园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在众多幼儿园园所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是幼儿园发展潜在的巨大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地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重视早期教育的发展。假如幼儿教师不能适应这样的发展速度,从而导致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能提高,也就得不到孩子家长的认同,势必造成生源的流失。

2.2幼教老师专业化的成长是必然的

现在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终身教育,在这种趋势下,所有教育工作者取得进步和提高的唯一途径只有不断接受教育,这不仅是今后维持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的一种需求。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网络教育及远程教育这些新形式已经走进了每一个家庭。

3学前教师专业化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3.1职业放松现象明显,敬业精神缺乏

幼教老师只有拥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才能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事实上职业放松的现象却尤为突出。一部分幼教老师失去了对工作的兴趣,出现了职业放松的现象,这就影响了平日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针对孩子们的世界会出现出其不意的问题,不进行自我检讨,只是凭借着经验来解决,导致幼教老师们感觉身心疲倦,没有了成就感,从而出现职业放松的现象,影响了他们向专业化方向的发展。

3.2职业素质及综合素质不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完全赞同幼教老师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也对幼教老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专业的幼教老师,不但要具备关于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有关幼儿教育的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以及熟练的互动技巧。由于幼教老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所以幼教老师不仅仅只是一个传道授业的师傅,同时还要担任例如促进者、护理者以及参谋等不同的角色。现在我们缺少一些有关于幼教的职业培训和提高实践效率的机构和机制,导致许多幼教老师不仅专业知识不牢固,而且专业的技能匮乏,在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方面也有着严重的不足。

篇4

一、就业指导工作理念人本化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就业因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就业指导工作也由原来的以管理等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服务、指导为主的运作模式,因此,我们要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就业指导要把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综合考虑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和能力,注重开展对学生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不仅要帮助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工作逐步由“季节化”向“全程化”方向发展,使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一步探索把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和素质教育、专业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结合学生的人学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认知社会,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依据自己的目标,合理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逐步提升专业技能。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就业心理专题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对话等形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求职择业心态,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缓解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怯懦等心理障碍。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素质教育形式,深人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就业指导体系和育人运行机制。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服务理念。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不断丰富工作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就业推荐等服务,在就业市场与毕业生之间架起一道便捷、有效的桥梁。增强大学生求职的主体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和服务,包括有关就业政策、就业技巧、求职途径、就业信息等方面的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市场与竞争意识,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对专业、对知识结构的要求、对个人综合素质、对职业技能的要求等等,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针对性,促进大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观念等各方面努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如岗前培训、双证制培训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使之同学生的专业知识互为补充、协调发展。

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专业化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市场逐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日常化、专业化,就业指导职能多样化、社会化,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首先,要挑选那些有就业工作经验、综合素质高、对学生有爱心、亲和力强的人员作为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其次,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另外还可吸收一些兼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行政、政工人员,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二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专业培训分为在岗培训、专项培训和全面培训等。通过培训,掌握最新就业政策和要求,增强责任意识,丰富和充实业务知识,全面提升综合就业指导的能力,使每位就业指导人员都显示出各自的就业指导主攻方向和强项,最终形成优劣互补的就业指导综合体。三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管理。建立起严格的考核标准和考核体系。

三、就业指导工作运行模式网络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开放性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必须面向社会和市场,面向学校的各个部门。我们可以将就业工作的运行视为由两大网络组成,一个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中介机构、用人单位、兄弟院校等组成的外部联系网络系统,另一个是由高校内部如招生办、教务处、学生处、各院系、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内部指导服务网络系统。

构建就业指导工作外部联系网络。一是建立覆盖全国的就业网络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充分整合就业信息资源,扩大就业信息量和利用率,为广大高校毕业生和各类用人单位提供一个求职和招聘的信息化大平台,有效改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环境。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多层次就业平台。通过与政府主管部门、人才市场、劳动部门、职业介绍所、用人单位、兄弟院校的联系合作,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建立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资源库,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扩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视野。三是推进就业指导社会化。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拓展毕业生求职渠道,实现多元化就业。聘请社会培训机构、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兄弟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以此拓展高校就业指导内容和方法。并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的了解,缩短学生由学校人转为社会人、职业人所需的适应期。:

加强高校内部就业指导与服务网络建设。一是加强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工作的互联、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二是建立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机制。加强毕业生的跟踪调查,逐步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及时反馈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通过反馈导向,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三是开发就业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拓展校企“产学研”合作的途径。四是实行校一院一专业(班级)三级管理模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下移,将工作细化,提高就业指导与服务的成效。

四、就业指导工作手段信息化

加速实现就业服务信息化,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在就业工作中的优势,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

篇5

一、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一)德育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化是随着教师的产生而同时进行的,而真正意义上提出这一概念是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教师专业化应该如何界定,国内外不同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当然,国内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也形成了一些共识,大部分学者都强调教师的基本专业素质应该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等基本内容。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提高中小学生教育效果的基础。在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的必然趋势这一大背景下,德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开展德育的基本途径,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自然是应有之义。

(二)德育课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化的教师

所谓的德育课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的。德育课与其他课程,诸如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它是对人的态度和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等)的引领和转变,不同于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因此,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不能直接套用到德育课堂上。德育课的课程与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这样,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应的专业素养才能完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小学德育课教师专业化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学和大学阶段的各门德育课教师多由专业对口的师范生组成,小学阶段的德育课教师,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多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1.教师队伍方面。小学品德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其他科任老师兼任,专职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师较少。2006年,江西省针对农村骨干教师德育课程班全体学员、九江市市直小学及十三个县(市)区小学的德育课程教师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11%为专职教师,这些专职教师除个别是因为年龄大受学校照顾只带德育课程外,其他多为学校领导或德育处主任;89%为兼职教师,兼职学科多为语文、数学。这些兼职教师基本上都不是固定的品德课教师,而且常常受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而接受调整。他们当中接受职前相关培训的机会较少,层次较低,多数教师都是直接上岗。这在相当程度上造成德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加上德育专业知识缺乏,不利于德育课程的教学。

2.教师对课程的认识。教师对课程的理性认识和把握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但是不少教师不了解德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也没有认真学习过《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虽然大多数教师明了德育课的性质,但缺乏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在内容处理、目标定位、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手段的选择等方面,多沿袭以往的其他课程的做法,专业化程度不高。

3.教师的专业执行力。教师的专业执行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具体实施的各个方面。调查发现,教师在备课环节主要还是依据教科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教学方法也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讨论方法;教学场所多局限在教室,很少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或是参加一些公益性活动;在教学评价方面,多沿袭纸笔测验,或是评印象打分等量化的、不规范的方式。

二、德育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德育课教师是否有特殊的素质要求,在理论界一直是争论不休的问题。实践中,小学德育课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印象,即德育课教师无需特殊的素质。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言,德育课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德育课教师必须走向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对于儿童思想道德发展的奠基时期,小学阶段德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尤为重要。

一般认为,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三个部分。其中专业知识包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专业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组织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等;专业情意则主要关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在构建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时,除了考虑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外,我们尤其强调德育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以利于其开展教学,并以其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师应该针对新课改以来的课程与教学要求,在课程理念、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强学习。

三、德育课教师德育素质的获得与提升

德育课教师的德育素养的获得与提升是教师教育(职前和职后)和教师个体自我修养的结果。现实的教育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和教育经验的丰富,教师的德育素养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一)教师教育

1.职前教育阶段

由于我国实行的是大德育,一般认为,大学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进行德育的专门人才。但这些人才多流向中学。建议增强专门针对新课改以来小学阶段德育课程的师资培养。对于这些对口的德育课师资,同样应该加强道德教育的理论学习,使他们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均应有系统的理性的认识,注重各领域学习的针对性,各不偏废。在课程设置上,建议丰富有关道德发展、道德教育和教育专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同时,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师德底线,使未来的教师队对教育专业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正确而明晰的认识。

2.职后继续教育

入职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培训和外出进修等多种途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培训时应紧扣当前德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除了关注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外,还应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和道德教育方面的学习;针对道德课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培训,而且在培训时间、内容、方式和考核形式等多方面应更具针对性。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保障教育经费,鼓励并创造条件使一线德育教师有更多机会到高校教育学院和研究机构进修,学习专门的德育理论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开展校本培训。

(二)教师自修

除了职前学习和职后培训和进修,德育课教师提升德育素质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自我修养。这里提出教师提升德育素养的三个策略:

1.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

要圆满地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念,对于实施德育有一种使命感,在此基础上,激发起德育主体内在的提升自我道德修养和德育素养的动机,以此激励和引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就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使其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其践履师德和进行德育的巨大动力。

2.提升德育研究能力

德育研究不仅仅是专业的德育研究者的工作,要科学地开展德育活动,一线教师除了理解和运用已有的道德发展心理学、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德育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外,更要掌握德育研究方法,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只有具备了德育科研意识和能力,教师才能对已有的研究成果持分析和批判的态度,并且在教育实践中带有观察和反思的视角,不断地探求适合自身的德育模式。

3.注重实践与反思

教师的德育素质直接决定了德育活动的效果。教师对道德的体认和反思对于提升个体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德育实践也是检视其德育理念和方式方法的最好途径。正是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对德育的认识才能更加丰富和深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自觉的反思意识、能力和习惯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惟此才能实现“实践——反思——实践”的良性循环,教师也才能收获学生进步和教师自我专业成长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篇6

17∶50新一档电视剧。2003年钱江都市甚至设置了都市早间剧场、都市午间剧场、都市休闲剧场(下午)、娃哈哈剧场、都市剧场五个剧场。这些与电视剧的市场效应和频道争抢受众的策略不无关系。从广告上看,电视剧仍然是各个频道的主要广告来源,惟一一个不播电视剧的体育健康频道几年来的广告收入一直处于劣势。

其二,大多数栏目定位没有窄播意识,大众化和高收视率仍然是必然的选择。如教育科技频道走的是“大教育”,提出寓教于乐,服务大众的口号,也播放娱乐节目。2003年钱江都市、经济生活改版中也都增加了大量的大众化节目。

其三,频道之间边缘模糊,并没有如理论所说的市场分割明显。事实上,各频道内容重复比较多,目标受众大多是18-50周岁的人群。钱江都市频道定位于都市,事实上都市无所不包,也就意味着特色模糊。

因此,“我们事实上是从纯专业化的路子上退了回来,我们做的是准专业化频道。”正如一位频道总监在接受采访中提到,从浙江广电集团的现状来看,“准专业化”路子成了比较现实的选择。

二、发动机带动两翼飞翔,探讨飞机模式的可行性

实际操作中,专业频道事实上放弃了纯专业化的路子,走上“准专业化”的发展模式。这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一是专业频道需要重构受众,但培养收视群耗费太大,时间太长,对于承受创收压力的电视台来说必须先找到一条路生存下去。二是目前电视受众大多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看电视当作娱乐消遣,影视剧成了左右收视率,甚至影响专业频道生存的基础。三是营利模式的制约。广告客户更多的是要大范围地提高知名度,更看重综合收视率。即使是大家观念里认为比较有“广告缘”的体育频道,2002年广告投放也不是很理想。四是专业资源的制约,节目资源、人才资源、素材资源相对不成熟。

但同时,据以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西安六大城市作为样本点的《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调研报告表明:在关于“现有电视频道已满足不了不同群体观众的需要”一项测得的分是3.68,比1997年全国调查得分上升了0.36分,属于接近“比较同意”的态度。这意味着专业化频道存在市场需求。

从这些实际情况来看,一个比较可行的策略是为专业化寻求过渡阶段。喻国明教授曾经讲过,“专业频道不专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本身还没有进入到频道专业化的时代,谁要是率先走入,就会受到市场的惩罚。”但是怕惩罚而徘徊不前仍是致命的,不专就转。这个时期各频道必须首先能够生存,基于此再拓展专业栏目,培养受众,积累市场,等到市场条件成熟,专业化环境也已经形成。

从浙江电视台的现状和趋势来看,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依托一批已经有稳定的受众和广告客户的节目作为支撑,在此基础上大胆开拓专业领域内的节目。

按照飞机模型,大众栏目构成飞机的发动引擎,带动专业栏目的两翼。大众栏目现阶段主要是电视剧和娱乐节目,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频道的广告基础,另一方面吸引了一批受众,聚集人气,“先炒热这块土地,然后再播种子,可以丰收”。随着两翼不断扩展、强大,最终脱离引擎自我发展。这个时候专业化就可以单飞。大多数的频道专业化设置是出于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而非出于市场需求。没有尝到市场甜头的专业化怎么会有动力?飞机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后顾之忧,为专业化频道开拓了过渡阶段。

2003年浙江广电集团内更多的频道开始转向这样的节目设置。事实上影视文化频道、教育科技频道等在大众栏目的基础上,已经裂变出相当有市场潜力、对象比较清晰的专业栏目。影视文化频道栏目设置上采用电视剧、娱乐、文化三大主题分时段独立播出形式。18∶00-21∶30电视剧;21∶30-22∶20娱乐;22∶20-23∶40文化。以影视剧为发动机,自办栏目、大型活动为两翼,做特色文化,竖强势品牌。而教育科技的一批专业栏目如《不可能的任务》《成才之路》《青春试验室》等形成了较稳定的收视率和较高的知名度,开办几个月就可以闯入尼尔森前50名收视率排行榜周报,有时几乎可与一些影视剧的收视率相抗衡。2002年频道晚间(18点至23点)平均收视率为1.9,列居省级媒体第一。

但飞机模型也可能产生另外的结果:一是发动引擎不断膨胀,两翼却不断萎缩,频道专业化名存实亡。另一种可能是:大众栏目的市场空间继续扩大,但是一部分专业栏目不断壮大也获得一部分市场份额,与大众栏目形成共同发展态势。2003年钱江都市频道取消了一些节目,把电视剧增加到四个剧场。是否可以预见按照飞机模式发展下去,将会出现新一轮的资源重组?

因此,飞机模型要想起飞,还需要频道和集团不断努力。以下我们将从频道和集团两个角度探讨飞机模型的具体运用。

1.频道专业化和市场化应该比翼双飞

从飞机模式图的发展趋势来看,要实现频道专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对于专业频道或者说专业栏目来说,关键是在过渡时期两翼如何迅速成长。专业化建立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脱离市场无疑会导致频道陷入“为专业化而专业化”的怪圈。因此现阶段必须让专业化与市场化比翼双飞,全方位追求收视效果。对于省级电视频道,走向市场化,必须考虑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节目资源按照飞机理论,如何打造有市场的专业栏目,继而使之发展成为名牌栏目,是飞机两翼成长的生命源。

做强一批品牌栏目,合理安排购买节目与自办节目的比例。节目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还是人才机制。凤凰卫视打造主持人模式更接近于明星制,我们是否可以尝试,让主持人频频曝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比如制作主持人的宣传片、明星卡?是否可以为他们量身制作适合其个性、风格、特长的栏目?是否可以炒作一批名主持、名记者、名评论家?

本土资源以经济频道为例。如果地方专业频道也做全国性的财经、金融、证券节目,在节目资源、人力资源、媒体地位上都很难与央视抗衡。地方专业频道的生命力应该在于本土化运作。

本土化是以本土资源为基点,把握区域特色,进行加工创新的过程。浙江是一个经济大省,私营经济高度繁荣,这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同时,这也是浙江经济频道巨大的节目内容资源。比如,是否可以考虑依托温州经济模式,开办“温州评谈”的经济评论类栏目,第一时间捕捉温州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思路,向全国介绍中国私营经济发展最前沿的态势。义乌的小商品经济举世闻名,是否可以开办“义乌消息市场”的经济资讯类栏目,建构面向世界的小商品供应信息平台?也可以浙江民营企业老总为节目资源,开设“民营老总开讲”的经济风云人物访谈录等等。把经济大省也建成经济节目大省,在全国范围内打造浙江经济频道品牌。

独家资源保证利用节目资源的独家性,尽量在专业领域内或者本土资源上做到“惟我独有”。2002年,浙江大学授予霍金荣誉院长仪式,只有浙江教育科技频道独家现场直播,连中央电视台都被挤在外,虽然教育科技频道为独家播映权花费甚巨,也暴露出操纵大型节目转播能力的不成熟,但这仍然给它带来了全国性的声誉。从中不难看出,教育科技频道在本土化战略下运用“独家性”战术取得了成功。

智囊资源打造品牌栏目,建构品牌频道,最本质的依托是人。根据频道建设需要,同时考虑到电视台人事制度的现实情况,专业频道非常需要建立“智囊团”人才资源制度。聘请高校教授、经济界、金融界人士和政府官员,甚至是广告客户,直接参与栏目策划、包装等各个环节。

此外,市场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越来越多的频道开始注重市场化,但是市场化只是在某一个环节进行,甚至只是停留在理念里。举个例子,任何频道都主张以受众为中心,但是很少有频道真正开展科学的受众调查和市场调查。开展系统的市场化运作迫在眉睫,以受众为中心,以营销定生产,以营销带制作,实现节目生产的大策划、大营销,才能实现节目制作与销售的良性循环和最大的市场回报。

全方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而有效的营销手段,使传媒产品最大限度地取得受众的知悉、接受和认同,从而刺激受众的收视需要,并尽力促使其向现实的收视行为转化,为传媒产品营建广阔的市场,这是当务之急。

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科技频道在这方面的探索。在节目策划上,提出“从大众兴奋点寻找专业切入口,从专业出发调制大众口味”的理念,比如,《成才之路》(又名《青春榜样》),从老百姓喜欢看明星这一兴奋点出发,撇开明星喜欢什么、在干什么等其他媒体惯用的手法,而专从明星的家庭教育、成长经历出发,这个节目首先是属于专业范畴的,同时在收视效果上可以吸引观众,不逊于一般明星专访节目。

在节目营销上,该频道专门成立包装推广组。推出每日观众竞猜有奖热线,新闻节目人员为第二天即将播出的新闻,在频道黄金时段以及报纸、电台做广告,甚至派人到各社区张贴预告广告。

在品牌经营上,该频道用年轻人喜爱的前卫活跃的色调进行频道整体包装,请雪村推广频道,还在杭州15所大学投放电视机,买断播放时间,主办下沙大学六大校区大学生足球联赛。每年定期举办《五月的鲜花》、《十月的阳光》等品牌活动。

在市场反馈上,教育科技频道的节目考核其中一条是把每周专家评价结果和一周收视率相结合,直接与栏目组的奖金、节目经费挂钩,一周收视率排前三的栏目,经费分别增长30%、20%、10%,而后三位的一次扣除,连续三次排名末尾,栏目制片人重新招标。

2.集团:宏观调控,集团内部展开有序的局部竞争

按照飞机模型,各个频道之间必然会形成内容交叉,首先是经济生活、教育科技、文体等划分本身存在边缘交叉;二是按照调查显示,现阶段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类型是新闻、娱乐、电视剧节目,它们是现阶段频道的广告重要来源,因而成为各频道共同的竞争对象。换一个角度来说,若将这种资源“垄断”,其他专业频道目前根本无法与综合频道竞争,而且这也是不公平的,这只会导致频道加剧偷梁换柱、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

不少人提出,现在对频道专业化构成致命威胁的是专业频道内容的重复化和综合化现象,各个频道名不副实。“……恰恰因重复设置而造成更大的浪费,本来的目的是有效传播,结果却趋向综合又回到混沌的原点……”

确实,现阶段频道之间重复设置非常普遍,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但是建立广电集团,既需要维持原有的竞争力度,同时又能够调集原来没有的资源去解决更高层面上的问题,这才是组建广电集团的真正目的。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在过去的层面上把这个市场划分一下,或者说平均一下,降低它的竞争强度,这不是进行集团化建设的本意。

篇7

2.管理简化。一个组织的经济活动包含了许多职能,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将组织的职能不断地分离出去,由其他专业化的组织专门承担这些职能的过程。包含了两个专业出版社出书范围的综合出版社,其产出水平通常低于两个专业出版社产出水平之和,这是因为非专业化的出版活动增加了管理的复杂程度,导致生产费用的增大,从而降低了效率。出版社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管理职能也相应地越简单,整个组织的管理效率也相应提高。管理出效益,专业化的管理尤其出效益。

3.竞争力强化。首先是品牌竞争力的强化。运用专业化出版策略,集中目标于某一类或少数几类图书市场,能在较小的市场上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有助于树立品牌;其次是有效地减少竞争对手。出版产品或出版服务的专业化程度高,能抬高这一市场的进入门槛,阻止其他出版社进入这一细分市场。而对业外的竞争者而言,跨国资本和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时也会选择进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市场,以保证获利。最后是加强与非竞争性出版组织的协作互利,巩固核心竞争力。本身特色鲜明的组织对其非竞争性组织或互补性组织有更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双方建立互补的资源共享系统、互利的价值链系统和长期的交易关系。如地方出版社可以依靠其独一无二的地域特色作为专业化出版方向,而且,这种特色越鲜明,专业化程度越高,对省外同行甚至国际同行的吸引力就越大,在合作(如出版信息交换、发行渠道共享等)时就拥有更大的优势。

二、出版社内涵式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出版社的内涵式专业化发展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二是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三是出版重组和出版购并的专业化。

1.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的专业化

(1)提供专业化的出版产品。一个出版社不可能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所有出版产品,它只有立足优势资源、针对少数目标市场开发专业化的产品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具体地说,出版社可以采取如下五种专业化的产品策略:遇见论文,我不怕不怕啦,我有易起,不怕不怕啦。

①集中型策略:针对一个较窄的目标市场集中出版某一类产品,如北方语言文化大学以第二语言学习者为主要对象,集中出版对外汉语教材和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材。

②多层型策略:针对一个较宽的、读者群相关度较高的目标市场出版一个大类的产品,如化工社从涉足财经、外语、教辅、计算机等多个大类到集中于科技出版这一个大类。

③分散型策略:针对少数几个较宽的目标市场出版几个大类的产品,每一个大类的产品都是高度专业化的,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依托大学优势,形成了计算机教育、计算机科技、经管、外语、理工五大门类的出版,而且每一类图书都在细分市场上拥有较高的占有率。

④纵深型策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从各个角度开发同一类产品,如商务印书馆根据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需要从它的经典品牌《新华字典》中衍生出《新华词典》《新华写字字典》、“大字本”《新华字典》。

⑤放射型策略:围绕一个出版主题或概念“放射状”地出版相关产品,如社科文献出版社围绕“全球化”这一主题出版了“全球化译丛”“全球化论丛”“全球化论丛Ⅱ”三套丛书。

(2)提供专业化的出版服务。对于生产型出版组织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仅仅依靠出版产品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出版服务,而且这种服务应该是他人很难模仿的。美国的LearningExpress出版社提供了非常周到的服务,它建立了学习网站,在这个网站上学生不但可以看到该社的推荐图书,还可以选择做SAT、AP以及各种职业考试的练习题,并通过在线考试分数分析的结果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此外,学生也可以在线完成作文,这篇文章在72小时内将由一位专门人士阅读,同时给出一个详细的分析报告。

2.出版职能和出版人才的专业化

现在许多组织提倡流程再造、业务重组,其实质就是重新定义和塑造出版组织的内部职能,使其更加专业化,实现与外部需求的精确对接。

(1)增设新的专业化出版职能,引进专业化出版人才。新的市场环境导致新的出版职能的出现。例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出版产业的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在“走出去”战略和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思想的指引下,出版产业的版权贸易将更加兴盛,这要求出版社必须设立专门的版权贸易部门,引进版权贸易人才。又如随着资本运营重要性的提升,财务管理的专业化也开始提上日程。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活动一直被认为是产品的附属物,其内容单一,财务管理部门功能一直由企业最高领导层担负,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而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财务人员应精熟市场经济及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财、会计、金融、证券、投资、管理、法律等)。

(2)转变旧的出版职能,提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出版组织原有的一些职能划分显得过于粗略,必须按照专业化的要求重新定义。如出版社原有的编辑职能划分过于笼统,可以根据编辑特长细分为策划编辑、文字编辑、审稿编辑等,又如发行职能的划分大多以地域为基础,而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以专业职能为基础,将发行职能细分为负责上门联系的图书推销队伍,负责对客户订、添单处理的客户服务队伍和负责对客户收款工作的客户收款队伍。

(3)放弃非专业化的出版职能,精简多余人员。专业化不仅仅是对已有职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舍弃那些有碍于出版组织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职能。如许多出版社逐步将装帧、校对等非核心的编辑业务外包给专门的工作室,既精简了人员,又节省了费用,提高了效率。如湖南文艺出版社精简社内的装帧设计部门和人员,与社外的装帧公司进行全面合作。

篇8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体育教师只是一味地听信课本知识,学会了“教什么”,而从来不追究“怎么教”。久而久之,体育教师就会缺少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意识,必将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目前,体育教师日常的工作重点放在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上,却往往忽视了对本专业的深人思考和探究。然而,这种教学的思考和探究却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态度。通常所见的体育教师只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体育方面的课本知识,而缺少对本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深人思考。当然,针对体育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足以及对教师自身的教育的缺失等等方面的问题,其对应的目标内容一也被列人新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以上这些困扰我国教育领域的难题都将迎刃而解。    

3职业倦怠情绪普遍存在    

篇9

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1]简言之,就是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强调教师作用的改变和教育模式、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各个体系与思维的重建。这就要求以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为依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自我。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国家、地方、学校及其教育环境的合力结果,是全民素质逐步提高的有力保障。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及其特殊性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教育界可说是各执一词,不过其基本宗旨大致相同。靳健指出:“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自身的专业内涵,提升言语水平、思维水平、美感水平、教学水平、专业态度与自主意识,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2]然而,语文教师专业化真正走上发展之路需要的不仅是理论范畴的定性与研究,而是应付诸于语文教师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

语文是思想的工具,是人类交际的情感工具,它使得人们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逻辑思维变得清晰,情感因素能够深入,它促进了理解力层次的跨越式提升,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中那美轮美奂的精致语言、博大精深的文化涵养以及广袤无边的意蕴情怀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气息,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理所当然就决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内容的特殊性。一方面,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在教法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语文教师在储备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要求具备一定量的教育理论知识。其次,在大多数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思想特点,进行情感性疏导教育和启发式说服教育;再次,作为语文教师,还应具备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精神,比如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随着对象、内容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群体,同时,也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赋予了它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更大优势。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从本学科出发,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引导学生融入课本情境,并和学生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内容,实施德育的无痕渗透,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衡量语文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3]。同时,在面对日益强势的西方文化霸权威胁的今天,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老文明礼仪的弘扬,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关注的问题。

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语文教师职业心理的困惑

⒈客观形势下职业情感的冷却

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材的频繁变更,新的内容与方向自然需要教师们开始新的摸索与实践。且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与路径,加之语文教师工作量之大,使得他们无暇顾及自己的提高与进步,只是一味追逐课改教材。语文教师在拼命的“工作”与“劳动”,但没有“发展”与“创新”,只有磨损。

同时,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合理,客观题增多,主观题减少,甚至主观题部分也很少涉及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考察。在如此的语文试题的引导和高考升学率的压力下,语文教师只强调学生所谓知识的纯增长,而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涵养则很少涉及。例如,一直被认为最为灵活的作文课,语文教师不是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受,而是传授作文“万能模板”,学生作文风格趋同。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曾说过:小说家之所以创作乃源于描述人类存在状态的热情。当语文教师丧失了对自己职业的热情,则何谈其职业期望与职业信仰?

⒉主观意识下职业能力的缺失

常有人说语文教师是最无专业性可言的职业,甚至有些语文教师也如是认为:语文本身无深浅。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其职业能力的进步,他们照本宣科、“贩卖”别人成果。“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已成为制约语文教育的‘瓶颈’”[4]。同时有很多语文教师本身就缺少一种个性品质,缺少一种激情与气度。一个画家曾说: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同样,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内化了的超脱情怀与人格魅力。正如王荣生所说:一度认为最无专业性的语文教师,隐含着高度的专业要求。

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之间更缺少协同合作与沟通互动。自古文人相轻,虽说语文教师算不上真正的文人,但明显具有了文人的某些“心态”,他们不去吸收,不去反思,专业知识进步缓慢,科研能力也只停留在局部的个体的论文水平上。这严重阻碍了教师职业能力的优化,违背了合作发展的原则。

(二)语文教师知识含量的贫瘠

林祖荣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结构决定功能”,而“一个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认为,构成这个结构主体的是这样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5]同时,孙宏安指出:“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教师成为本专业的行家,成为专家”,“教师的专业是一种特殊的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因此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直接需要”[6]。当然,这里提到的专业知识具体则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广阔的人类文化视野。

总体而言,我国的语文教师基本能胜任自己的岗位,但不可否认,在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大趋势下,语文教师普遍存在较大问题。

1.学科专业知识不精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仍凭借教参“打遍天下无敌手”,他们熟悉教材内容,但他们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不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语文教师迷失了发展的方向,学科知识更新缓慢,远不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由于我国师范教育的先天不足,语文教师时常出现知识性差错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且讲课多就事论事,失去了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原则。语文是宽泛的,同时也是深奥的,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比较宽厚的知识,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知之甚少

在国外,许多国家都规定教师在就职前必须接受教育科学方面的专门训练,而在我国,近年来也努力朝这方面发展,只是在现阶段的师范院校中,教育学、心理学科目均作为公共课而“一笔带过”,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仍处于薄弱阶段。如在语文教师中,有些教师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他们不懂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甚至陷入连自己的教育经验都无法总结的窘境,于是开始了漫长的盲目探索和经验积累,必然要走不少弯路。在现阶段,中学班主任工作大多由语文教师担当,这说明语文教师更应站在教育科学理论的前列,掌握必要的教育观点,了解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还必须具有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的能力,如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自身也要有自我反思的能力、灵活应用教材的能力、准确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教育界已明确提出:现代教育需要的不再是只有某种专业知识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是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⒊人类文化视野狭窄

面对今天的教育对象,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肩负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语文课广泛涉及着包括生活、社会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大量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新鲜知识,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仅广泛,而且具有相当的深度,这往往使语文教师汗颜,甚至出现了教师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知文史地,还要适当了解一些数理化知识,也要广泛关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教师不同寻常的知识链条。当然,一个教师不可能成为“通才”与“杂家”,但广泛涉猎各种知识是不无裨益的。

三、对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反思

在现阶段,我国语文教师的专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教师教育主要还是由两大系统构成: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职前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师范院校承担,在职培训主要由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承担”,然而“这一教师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也欠规范”[7],无法全面地指导我国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国家、学校对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

⒈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是前提

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社会声望和政治参与能力。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教师的经济待遇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还比较低,个别地区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广大教师含辛茹苦,却两袖清风。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实质上就是不承认他们的劳动价值,势必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并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要努力做好这个前提工作,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同时,这也是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国家及学校不仅要注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同时要关注他们的教学热情与参与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生活需求。

⒉改革传统师范教育,形成全面发展的职前教育是关键

师范教育主要承担教师的职前培训任务,是发展基础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同时教师队伍的质量的提高,也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性措施鼓励和吸引大批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然而“有师范教育以来,师范院校都把所教学科作为第一专业,在课程设置、课时分配上都向所教学科倾斜”,“而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与改革重视不够”[8],致使师范教育先天不足,从而导致我国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缓慢。要增强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尽快改善师范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学术水平与专业水平,这不仅可以吸收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而且也是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所必需的。所以,师范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如加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同步提升,走好职前教育这一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⒊优化教师培训模式,发展高质量的在职培训是手段

“教师的在职培训,实际上就是教师的终身教育,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常性的工作。”[9]然而,由于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缺乏互动以及不合理的培训课程与方式,使得在职培训多流于形式,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目标的达成。

为了使教师的在职培训得以顺利进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经费、待遇、结构等方面做出实质性调整,严格把握好项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法等方面的各个环节,制定出知识、能力、精神具体而富有层次的培训目标,设计出前瞻、系统而实用的培训内容,使用多元、创新与合适的培训方法。教师的在职培训是一个十分广阔的活动范围,除了传统意义上教师之间课堂教学观摩、互相研讨、进修外,还可以开展其他的培训模式,如教师发展学校、校本培训、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这要求在实际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从而积极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情意的确立

教师专业情意的确立,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一个教师成为“好”教师的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

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长期形成的有关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理想与信念,它涉及价值观、信念和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通常所说的专业理想、专业精神包括在其中),是教师专业行为的理性支点和精神内核。同时,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当然,教师只有在良好的自我意识下才会表现出适度的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品质,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贡献感,并自觉地根据自己的职业信念激励自己,对自己献身的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之外,也要有一种内在的专业情意,树立自己的专业形象,满怀自己的专业信仰,载着独特的语文学科,走上独特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黄琼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0).84

[2]靳健.后现代文化视界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314

[3]刘秀林.试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科技资讯,2006(4).126

[4]夏伶.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专业化[J].长沙大学学报,2008(4).153

[5]林祖荣.专业化发展关键词之一:知识结构[J].教师之友,2004(6).34-35

[6]孙宏安.学术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J].教育科学,2009(4).55

篇10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信息技术被确立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被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分为六个方面,分别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为代表的高端软件。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的核心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融合,将形成以智能多媒体信息服务为特征的时空大规模信息网。

目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存在众多分歧。大多学者主要从“教师”、“教师教育”、“专业”、“专业化”等这些角度分析“教师专业化”。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提到,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性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习得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过程。目前国内被广为认可的一种解释是:“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三,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四,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育信息化观念,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有效教学。

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

无论在课堂,还是在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作品,给予学生指导,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建立“微博“、“博客”,教师学习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化手段有效的促进教学。

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对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和方法能够做到兼容并蓄,是日常课堂教学有力工具。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白版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渐走入课堂。在信息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者、帮助者和指导者,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现代课堂是教师的天地,更是学生的舞台,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逐渐成为课堂的主要部分,因些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关注交互式的教学活动。

4.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反思

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有建立在对课堂教学不断反思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实质性提高。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拓宽了交流的范围和空间,为教师创设了一个共同参与的、互动的、合作的、交流的平台。作为工具,例如: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化设备,对自己的授课进行录制,与其它教师进行对比,发现缺点及不足,不断反思进步。作为互动交流平台,例如:教师通过网络搜索、教育专门网站、远程教育网站、博客等等进行学习,突破学科的限制、学校的限制和地区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不断交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5. 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催化剂,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电子技术、网络、远程通讯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进行教育信息的检索、处理、交流与协作,使得教学科研更加富于成效。如:利用 Google、Baidu 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集;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知识数据平台以及各种开放式教育网站及远程教育资源等进行教研文献检索、资料下载;利用Exce、 SPSS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整理,使科研数据处理更为高效且精确,并能准确地对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分析;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的探索交流研究活动,广泛而迅速地推广、学习、交流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通过网络和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学习交流科研成果。

6.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终身学习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急剧加快,教育是一个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人类创造的知识迅速增长,新的教育思想与理论的不断涌现,教学手段、内容、方法的推陈出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新技术不断兼备,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internet为教师及全人类的终身学习搭建了个广阔的平台,是支持学习的工具,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有力的工具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索、整理、融合、存储、传递知识资源,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创新,实现知识的再成、转移。

7.信息技术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

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前培养可以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信息技术介入教师职后发展可以使教师专业发展各个阶段提速,即缩短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迅速走出“高原期”,突破最困难的瓶颈。无论哪个阶段,教师在信息技术的培训下,都能有效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提供了高度共享的网络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使教师的继续教育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每位教师可以随时掌握新资料、汲取新知识、利用新教材,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采用超文本方式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形式内容丰富的电子教材,有利于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系统知识的联系,使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无形中得以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交流合作与社会交往的工具,使远距离学习具有双向传输的交互性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知识管理工具,如 PKM2、Blog、Mybase、CyberArticle 等有利于教师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 利用概念图(Concept Map)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促进个人知识建构,等等。可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手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实现了的自主学习,是信息时代有效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式。

篇11

2、契合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需要。中华文化的最主要的基本精神及其功能――民族凝聚功能,中华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统摄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思想感情,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前途而不懈地奋斗。文化产业就国家整体的认同而言是重要的,对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产业的冲击,如何延续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两岸所面临的共同问题,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为两岸应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两岸共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产业,可以抗御外来文化借助他们的文化产业对我们的入侵,而且两岸本来就可以也应该用自己民族的文化凝聚民族的精神和合力,整合民族的价值观,规范和激励民族的创造力,如果两岸携手可以出口许多文化产业的产品到国外,也意味着中国文化成果能够传播到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二)全球化中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压力与张力。

1、全球化与“不对称”竞争的压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激荡,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两岸文化产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世”后的两岸面对的是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对中国文化产业具有“不对称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不对称竞争”,从国际贸易优势产业比较看,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文化产业升级,出口优势产业也开始向文化产业转移,再一次抢占了国际性产业升级运动的制高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两岸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外国文化产品要进到中国文化产业中来,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由于一些外国文化产品大量地运用了现代科技成果,其产品的娱乐性、观赏性、知识性强,生产制作成本低,价格便宜,肯定会受到两岸广大文化消费者的欢迎,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必然为外国文化产业剀觎的市场空间,在一定时期会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张力。

其一,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两岸文化产业尚处于弱势,但时空的叠加,新技术的发明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是后发国家,越能够直接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加快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后发优势。

其二,两岸文化的交流融合,已为文化产业方面的共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的活跃因素,中国大陆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使两岸出现了新一轮互动的态势。只要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制定适合彼此分工与相互合作的发展策略。如以文化节庆与地方特色发展之模式作为发展基础、经营之先驱,以新转制的文化产业,如报社改制的报业集团,广播电台、电视台改制成的广播电视集团,电影厂改制的影业集团等为平台,整合两岸文化产业优势,这里既包括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事业之间的整合,电包括不同行业之间的整合;既包括文化产业领域内不同行业间的整合,也包括文化产业和其它产业间的整合等等,互相借势,应大有可为。

其三,我国幅员辽阔,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化类型极其丰富,积累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本。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也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两岸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特色,显示了经济上的稀少性,因而,启动这些文化资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从而在世界市场的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两岸文化互动与发展的取向

文化产业的概念在两岸已经深入人心,眼下在投资者和消费者看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都已经是实实在在的商品,而不单纯地作为政策服务的工具。不可否认,与先进国家相比,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的问题不少,尤其是大陆尚在起步之中。如果不奋起直追,经济的质量将无法提升,两岸文化产业本身也将处在竞争力低下状态,而中国市场则成为外资文化巨头的淘金地。现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促使两岸文化发展文化产业良性互动与快速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优势?本文认为转化与再造可做为思考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架构与实践的取向。这里所谓的“转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即“经济转化”与“文化转化”,而“再造”主要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

(一)转化。

1、转化的两个层面――经济转化与文化转化。

其一,“经济转化”即对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和市场运作,通过经济转化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是原生态的,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资源,只是文化产品的要素之一,不等于完整的文化消费产品,因而在整体上很难与文化市场、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文化产业要素进行直接匹配,拼装式的简单加工开发并不能将其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更不可能形成产品丛、产品链和产业规模。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把潜在的文化优势转化为观实的经济优势,必须使文化资源商品化,产业化,即根据市场需求,适度开发文化资源,并加以市场运作,将文化积淀与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转化为富有商业价值的文化精品。

鉴于此,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观念(国际视野、市场运作、创意理念等)审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通过培育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改变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低,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精致程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状况。其中,转化是颇为重要的一个途径和取向。两岸可充分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通过高新技术的整合、转化,使其成为有较大外部市场需求、能够满足现代人文化消费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传统原创性特色产品与现代文化精品的对接。综观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借助新的视角、新的技术和新的包装,使各种原生态的文化资源能够以产业化规模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今后可以选择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在一些领域里先行发展。

其二,“经济的文化化”,在这层面的转化中,社会建构显得犹为重要,需要论述、营造、建构、规划,才能孕育文化的特质,通过文化意义的赋予与诠释,转换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随着当代世界的发展,人类的经济活动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特点,即: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譬如,在旅游业中,“故事”在其中扮演主要的关键角色,一方面,在于提升地方的价值感,发掘记忆与印象、以及人文脉络,另一方面可从故事中去感受、探索事物,体会其中的价值,企求以此感动参访者与旅游者。此外,“故事”中还包括:呈现的主题、铺陈的节奏与方法,这些都可能因地方的风情特色不同,而有不同的特殊性,呈现特色。只要是能把文化这“物化的知识力量”嫁接、赋予在一般的商品上使之有―了文化的附加值的,并以产业化来经营,如广告业、会展业、宠物业、装修业、包装业、外观设计、配方、商标、徽记等。使“文化内涵”成为产品中重要的成分,并将文化内涵具体的转化,套用在产品外在的表现形式上,进一步创造文化价值的认同,与提高附加价值性,这便是经济文化化的重要性之一。

2、可先行转化的行业分析。

(1)生态农业和休闲产业观光开发。加人WTO后,两岸传统农业受到的冲击都很大,该如何应对?本文认为农业转型加上产销配合相当重要,农业的精致化、多样化,并与观光、文化结合,是可行的路径之一。农业发展必须走向绿色科技,知识经济的经营模式,结合生态、文化和旅游的观光发展可作为今后发展的一个主轴和一大特色。展示农村衣食住行生活、体验田园风光、蔬菜瓜果采摘、特产品尝消费等,能吸引欲体验田园生活的消费群。在这方面,台湾有着不错的成功典例,如台湾客家的“桐花祭”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以桐花为轴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设计。原本桐花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油桐子或树干,但现在它们的价值已经降低,真正有价值者则回到桐花本身,它的价值不是去称斤卖两,而是在与休闲产业结合之后的意义,还推出桐花电话卡、桐花纪念信封、纪念邮票等系列副产品。原本司空见惯的桐花”,在经过一番创意包装之后而现身的“客家桐花祭”,却展现了产业形式的转化,使得在地产业因文化因素的赋予和重新诠释之后而口益活络,通过文化内涵的营造和转化,真正走人现代生活。此外,苗栗乡镇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如以“客家美食”作为客家文化的物质符号,也已经转化为经济产业的因素,构成了新经济形态的产生,这对大陆以及两岸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产业颇有启示。

(2)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品业。如民间工艺品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表现内容比较陈旧,由于其内容大多是传统题材,与现代时尚和当代青年的追求有距离,导致其市场仍不够宽广;二是传统的民间艺人大多文化较低,表现手法单调,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几百年如一日,加上相互抄袭太多,致使各地的表现手法大致相同;三是低价位的市场竞争,导致部分生产者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产品较多,使一些好的工艺品生产企业无法生存。未来两岸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民间文化资源为载体,重点是具有国粹特色的剪纸、年画、青铜、刺绣工艺等传统雕刻艺术,开发名品新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建立若干专业性的艺术品市场,建立健全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发展自己的龙头企业。以剪纸为例,利用现代技术,从点染到题材上到产品样式要有新突破,挖掘培养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民间艺术只有向企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才能形成技术优势,捉高艺术晶位.增加产品附加值。并通过市场运作,新技术渗透和运用,如网络销售等,开拓国内外市场。

(3)文化旅游业。大力开发观光和游憩价值高、文化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体现中华特色的旅游名品,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并进行深度发掘和科学开发与包装,丰富文化和知识内涵,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信息化进程,实现旅游文化产品制作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化新品。如台湾的农业易游网,内容广集了岛内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图文信息,农特产品、套装行程,及地理资讯、电子地图等,还可不断提供其他性质相近,地点不同的信息,还设置了“留言版”供消费者相互交流,另辟有“自我推荐单元”,鼓励经营者主动登录并推销自己的讯息,充分利用了网络。这在文化产业的推广上有重要意义,值得关注。总的来说,大陆与台湾都蕴藏了许多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丰富资源,利用地方的自然气候、风土、产业及生活,配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休闲观光,规划各项活动,加以文化包装,故事的论述与其他的社会建构,使休闲观光具有深度与知性,呈现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一方面,它既可提供民众知性之旅,充实生活教育,提升休闲品质,另一方面,也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就在不同文化空间的融合、变化、交错覆盖中展示。

(二)再造。

这里所谓的再造是相对于上述“转化”而言,因为,“转化”是指对原生态的文化资源或相关产业的转化,更多的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转换过程,而再造则侧重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创造过程。过去,创造性只是一种附属品而不具有产品的核心地位。同时这种创造性或创意还是相当普泛化的。而按照后标准化时代的创意理念,创意或创造性成了特指的产业方式的核心。它成了当代产业组构中的一种特殊的设置,并决定了产业的性质。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再造的生命力更为强大,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也更为密切,需要敏感的触觉、洞察的能力及广阔的视野。就台湾而言,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方面的集聚效应,若能与大陆的文化素材优势、市场优势结合,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应是大有可为。

再造过程是一种社会的生产,是一种创作,有许多面向如技术、社会组织、经济等等是值得被注意的。其创造、生产过程中,文化产品同时作为一种大量复制的商品复制的技术、产品的分配与行销,甚至是产品不可或缺的组件制造,创意产品的包装、复制、传播、销售的诸多环节充分定位、标志自己的特色,也相当用心去经营、发展,其精神性、流动性、易逝性和组织结构与交易过程的复杂性,表明了这是一个必然超越过去时代的产业水平和产业模式,是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层开的产业过程。再造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这种精神性的产品的需求在总体上日益提升,需求量越来越大,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既要求产业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构架之上,又具有自身对文化承传、精神创造、意境营构和可遇不可求的艺术天才及其灵

感的追求。这也要求两岸在文化产业合作,要尽快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两岸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创意文化与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促进“再造”的实现与发展,因为这是一个能更充分和更好施展后发优势的平台。

今后,两岸在“再造”领域,可先行确立的发展重点项目:一、大力将重点设定在游戏软件、宽频、动画、电影等产业,网络游戏更是一个“引擎产业”,它正在带动相关环节迅速成长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网络在线游戏,各种游戏软件产品,加上数量庞大、花样繁多的电子游艺机,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发达和繁荣的电子娱乐游戏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下的在线游戏,如今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生力军。二、要生产一大批知识含量多、科技含量高、信息含量大、原创性强且富有中华文化特色与精华所在的代表概念及其符号的文化产品,并形成精品积聚优势,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消费者中享有一定声誉,占有一定的市场,同时更需提供高附加值的营销服务,开拓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转化与再造的过程符合文化与经济以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逻辑,产业镶嵌于文化中,文化因产业化经营而得以发展,二者相互交织,相辅相成。上述分析可见,转化与再造在两岸文化产业互动与发展的不同领域里各有侧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是不可或缺,相互依赖的两个环节。它们能很好地使两岸的资金优势、经验、丰富的资源、技术实现互补,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开发并获得市场确认,实现产品链接与营销,资源优势能得以转化为产业优势,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转化与再造的文化产品皆构筑了两岸文化产业的新图象。 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今后如何更好地使之发挥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具体的方略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几点建议:

1、加快研发和运用高新科技,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和高新技术的研发正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它在文化产品生产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在两岸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中,要大力推进文化生产、流通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在文化产品制作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上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已有成果,有意识地加大文化产业中的高新技术含量,积极推动文化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网络化服务,转化原生态文化,开发新兴文化产业,无论是“转化”抑或是“再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是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仅要立足于提高产品自身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而且要提高文化产品传播手段的科技水平。文化产品的传播需要借助相应的手段才能实现,传播手段愈先进,传播的覆盖面也就愈大。总之,只有积极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才能实现两岸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如何整合两岸民间力量是一个迫切问题,需要探索。

一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资金作为后盾,两岸在文化产业合作上,通过文化产品与项目“博洽会”和“招商会”等平台,发挥互补优势,鼓励和吸引两岸民营资本力量投资于文化产业,鼓励大陆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或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并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如进一步开拓文化市场,大陆可放宽台资进人大陆文化产业投资份额的限制,让台商以特有方式来大陆寻求文化市场,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实践也证明,一个产业巾有了社会、民间资金的投入,这个产业就会焕发生机和活力。社会、民间力量在带来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了灵活的经营机制、全新的经营理念。

二是发挥民间组织的协调、沟通的作用。目前两岸的政治形势,使得需要民间组织在两岸文化互动与发展中承担着特殊使命,民间组织的建设很迫切地摆到面前。疏通民间文化交流渠道,特别是加强两岸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影视等文化艺术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演艺娱乐行业的合作,通过艺术表演、音乐节、文化节、民俗节日、设计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对外办广播电视、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以及增加两岸文化交流项目,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技术资料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掘两岸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同时,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两岸共同推动和组织一些重大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举办有国际影响的文化节庆和会展活动,主动参与国际经济文化的竞争。不仅要加强国际地区间文艺的交流,还要加强国际地区间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交流,举办高层次国际性学术论坛,使文化交流上一新的台阶。透过系列的文化论坛,让深具实战经验的文化工作者、政策研究者、具有社会人文观察的文化工作者共同来参与,除分享他们丰富的观察及经验,同时参照具体的社会、市场、国际环境,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建言,以及相关的文化政策经营规划等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3、着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是高技术与高文化高度联姻的领域,对专门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构成有着特殊的要求,人力资本是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今后应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着力造就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具有文化科技复合创新能力的智能型人才,尤其是能适应多种产业融合需求的文化资本营运人才,系统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除了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外,还要对现有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实现知识、技术更新,提高整体素质。并加大引进和培养急需文化人才的力度,特别要注意引进和培养具有原创力的拔尖人才和复合型文化经营人才。

篇12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化内涵的理解多种多样。英国学者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个人成为教学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国内研究者刘捷将教师专业化定义为“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综合分析了教师专业化问题的国内外众多研究,就教师专业化问题归纳出以下几点:有较高的专门知识(所教学科)和技能;经过较长时期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经过“临床”实习;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有不断进修的意识和能力。

在此,笔者引用冯文全教授对于教师专业化的概念: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1.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低

教师资格制度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准入制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和国民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资格认证中,缺乏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考核。众所周知,教师的形象和水准主要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上,教师资格制度也正是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而教育部在2000年9月23日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中,仅对教师的道德、学历、普通话水平、身体条件做出了具体规定,而对更为重要的教育教学能力条件却未做出具体规定,更没有就能力标准和具体测试办法做出规定。

2.教师专业化发展学历基点低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学历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教师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从教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明显不足。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的学历都达到大学以上的水平,具有学士以上的学位,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与此相比,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学历学识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3.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在职进修缺乏实用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

(1)职前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属于“封闭型”的,即由师范院校单独培养师资。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单一,师范类院校按照核心专业学科设置专业和开设课程,学科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课、综合课、选修课之间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教育,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则低于其他国家师范教育,使得学生在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等实践方面准备不足。

(2)入职教育

我国中小学甚至高校教师入职培训未能走专业化线路,通过对我国各高校新教师入职教育调查,了解到:当前,新教师入职培训多以熟悉学校规章制度,校规校纪为主,和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涉及较少,大多数学校在新教师入职第一年没有安排教学导师,或有特别的入职指导。入职教育已经接近空白。

4.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缺乏

目前,我国教师所理解并做到的主要是知识传授,而缺乏对教师专业所应具备学术自主性、教学设计和教育管理权以及专业持续发展的认识。

三、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意识

(1)教育意识

教师不是完成教书匠,而是承担教书育人天职的教育家,且核心在育人,引导人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

(2)课程主人意识

作为教育者,教师成为课程的思考者、主人翁,而不是课程的奴隶。教师必须思考研究课程,能够对课程是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一系列课程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有实施课程独特的教学策略以及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学生主体意识

教学中,教学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发展上,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学历

目前,我国不少地区正努力向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研究生化的方向迈进。在教师学历不断提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必须同时不断提高。教师学历与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证。学历的提高应该以掌握各种基本知识、技能,良好的师德共同构建形成复合知识结构为前提。

3.建构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利职后培训将学科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且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过程,内容重复现象严重,难以体现教师专业的特殊性,不利于形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深化、整合,并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中。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体系难以满足教师专业化进程需要。

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可以从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在职进修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的职前培养必须以实践为源泉与目的,中小学学校、师资培训机构与高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给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有不少启示。在专业发展学校中,实习教师、大学教研人员和中小学的教师应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致力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在PDS学校里,师范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对“教育”、“教学”和“学习”、“科研”等有关问题进行更积极地理解与体会。

其次,教师入职教育要系统、务实,能帮助新教师及早建立专业化发展意识。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要有明确的目标,培训体系应涵盖参与培训的人员、机构及其职责、培训的标准、培训的时间和地点、培训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质量保障军要有具体措施等。培训机构必须为:新教师推荐一名入职培训导师。入职培训结束时必须达到入职评价标准。

再次,教师应成为在职进修计划的主要制定者而不只是承受者。教师本人应参与在职培训计划的制订,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的在职教育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职培训的导向应是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教师。教师在职培训场所除了高校或教师进修学校外,教师专业应用领域应成为教师在职进修的基地。

参考文献:

[1]马立.关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问题.中国大学教学[J].2001,(6).

篇13

一、视觉思维的抽象性特征与动漫意象的符号化生产本质

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动漫意象的创造,和视觉思维不可分割。视觉思维的特征和规律,决定了动漫视觉意象生产的本质。

人类的视觉具有认知功能,而这种认知功能则与人类的抽象能力不可分割。人类在凭借视觉进行认知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认知心理学家们称之为视觉思维。视觉思维与事物具象紧密相关,这仿佛是不证自明的事实,但视觉思维具有抽象性特征,则是中西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着力证明的理论事实。

在我国古代,在认知的哲学论争中,关于“言”、“象”、“意”三者间的关系论述,表明了视觉思维对于认知的重要性。《周易・系辞上》中谈及三者关系时指出:“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 ’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P563)这里,视觉思维范畴的“象”的表意功能的重要性被凸现出来。“立象以尽意”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创作思维,即艺术思维中,最核心的不是靠文字来表意抒情,而是靠高于文字的视觉意象创造进行抒情达意。在我国古代文艺思想中,所谓“境外之境”、“象外之象”,追求的正是象的具体性与象的抽象蕴藉性之间的结合。

对于视觉思维的特征和规律,现代西方哲学和心理学家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其中,美国文艺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基于洛克、贝克莱、铁钦纳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真正适宜于视觉思维的“象”, 非事物的直接外形形象,而是由人的记忆机制提供的“心理意象”。人们通过“心理意象”进行的思考,是一个具有能动性选择的抽象过程,“心理意象只能由心灵积极地和有选择地召唤出来,它们的那些未被召唤出来的部分(应补足的部分)就经常是‘虚无’的,换言之,我们能够觉察到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它们。”[2](P138-139)基于记忆机制的体验和沉淀,在视觉思维中,“心理意象”可以“来自物理对象本身”,也可以“由某些抽象概念(如谦虚、严肃和骄傲等)间接地唤出”,比如谦虚,可以被意象化为一个鞠躬的人形意象;除此之外,“有些意象的视觉形态还被约减为某种形状或某些性质的‘暗示’或‘闪现’”[2](P144)。据此,阿恩海姆把视觉思维的“意象”分为三种类型:记号、图画和符号。三者的区别在于抽象程度的差异,“意象”作为记号,仅代表某种特定内容,并且基本上要失去了与其反映内容在视觉特征上的联系;在绘画中,被画事物在抽象程度上低于“意象”本身,这时,“意象”的再现就成为这些事物的图画;“意象”作为符号时,“一种符号必须能为某一‘类’事物或某一类力的作用方式富于具体的‘形状’”[2](P182)。虽然作出这种区分,但三者间并不是截然分割的。这从阿恩海姆对绘画艺术中的“意象”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在举霍尔贝恩(Holbein)为亨利八世所做的画像为例时指出,这幅画“既是专门为这个国王作的画像,同时有时用来象征王权、残暴、力量和富有等性质的符号,这些性质的抽象性水平显然要比这幅画本身高得多。”[ ](P183)“意象”作为图画和“意象”作为符号共存于同一绘画艺术当中,这里,阿恩海姆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实质上突出了从“象”的具象性到抽象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意蕴张力空间。

中西有关视觉思维的论述,告诉我们视觉思维的抽象性特征,是视觉艺术表情达意的基础。这种抽象性特征,使视觉艺术具有了今天我们所讲的广义的符号性质(符号学意义上)。

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动漫的基本语言,是卡通漫画。对于漫画,阿恩海姆根据视觉思维的抽象性特征指出,漫画所描绘和解释的东西不再受物理现实的约束,这些画“是从物质实体中‘抽象’出构成它们的‘力’的图式。”[2](P182)所谓“‘力’的图式”,深刻定义了漫画意象的符号本质。动漫的视觉意象生产机制,根基于卡通漫画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联。对于这种关联性,我国符号学学者郭鸿指出,“卡通把意指变为高度的讽刺。这里‘高度’的意思是指好几个能指决定一个所指。顺便提一下,在卡通中,能指本身就处于一种过剩状态中。”[3](P204)郭先生就此认为,卡通“抓住描绘对象的最突出的特点并加以夸大,把观众从本义世界推进转义世界。”[ ](P199)郭先生的论断,非常清晰地确认了动漫中卡通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卡通的视觉意象的文化意指性作为其存在的根本价值。郭先生的论断对我们理解动漫的创作机制很有启发意义。

在动漫中,对于卡通画面与其所指的意蕴虽然可以拆分成碎片来理解,但是,这却不是动漫作为文化产品的根本消费方式。观众欣赏动漫片段时,并不想把动画中的镜头拆分成支离破碎的画面去把握背后的意蕴,相反,我们渴望的是从一系列画面形成的动感符号中把握背后共有的意义和内蕴。这里的意义和内蕴不能是文化碎片,它必须是相对完整的意义单元。这样,在动漫生产中,就形成了特定的意义单元,需要多个能指画面来进行共同构建的情形。多个能指画面,通过画面的动态关联性续接起来,形成了一副动态的图景,而动态的图景片段则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单元。这样,在卡通漫画中指向共同意指的“过剩”能指在这里连结成了一体,构成了动漫艺术的视觉意象符号。

动漫艺术的视觉意象符号,以镜头的形式呈现出来。当然,由于卡通漫画是动漫的基础,在动漫制作中,为了表意需求,可能会在镜头中有意保留一些单独的卡通画面镜头,这时,这个单独画面的镜头,本身就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符号。通过卡通漫画意象向镜头意象的过渡,动漫的镜头意象符号既保留了漫画符号的高度抽象性表意特征,又使得这种表意更为完整和流畅。

接下来的动漫生产中,镜头与镜头的链接,形成了时间流。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所指则在时间的延展中生成意义流,而动漫文本也就由此而产生。

二、产业竞争与动漫文化生产的民族化、区域化趋向

动漫镜头意象符号的链接,形成动漫文本。对于动漫文本的性质,我们可以借鉴前苏联塔图学派代表性理论家洛特曼的观点,将文本看作是一种产生意义的复杂的互动活动――符号活动,并把文本看作是“文化的缩小模式(text as a “reduced model of culture”)”。[3](133-134)当动漫文本作为“文化的缩小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时,其生产就从视觉艺术自律转入了文化产业他律的讨论范畴。这里,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文化维度、产业维度及两者结合产生的复杂纠结态势,都成为动漫文本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消费维度,动漫文本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大众的视听消费需求。鉴于动漫视觉意象符号的抽象性趋向和能指的转义性特征,大众在对动漫视觉意象符号进行消费的时候,消费的不仅仅是符号能指形式,更重要的是消费渗透在这些能指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对消费者来说,动漫文本如果仅仅具有炫目的符号形式和色彩,而缺乏文化亲和力,消费可能随时陷入枯燥乏味,从而难以为继;因此,是否具有文化亲和力,是是否能将动漫文本消费下去的必要条件。在此,虽然形式创意不可偏废,但是,动漫视觉符号的能指形式与所指内涵的转义明晰性,以及这些转义文化因子是否具有亲和力(真、善、美的规定性),是动漫产业竞争在文本视觉意象符号生产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在文化文本消费中,文化亲和力主要要体现为两种:求同性和求异性。求同性文化思维基于消费者自身人格文化塑型的顺向期待;求异性文化思维,则满足消费者对异质性文化的求知和审美欲望。无论是求同还是求异,消费者的需求,是动漫文本生产的根本动力。但是,由于文化生产与消费、产业竞争等概念的介入,动漫文本的产业化生产充满了复杂性。

从文化维度看,文化作为一种充满意识形态内涵的力量渗透在动漫文本中时,动漫文本就成为充满了文化力的柔性审美空间。这种空间虽然不具备立竿见影的文化效果,但却意义重大。动漫文本一旦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就意味着具有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在这一群体中,最核心的部分往往是广大青少年和儿童。因此,动漫消费意味着动漫文化对青年一代的人格塑型会产生重大影响。在20世纪兴起于美国的文化与人格理论中,萨皮尔、本尼迪克特、米德等为代表的“文化形貌论”思想认为,每一种文化各有其支配个人及团体思想和行为的“核心观念”和“基本目标”,由此生成的一系列文化价值,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和个体人格的关系中,文化被看做是人格塑型的根本性力量。基于“不同的文化塑造不同的人格”的认识,该理论对“民族性”或“国民性”做了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在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中,由于受共同文化的孕育,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全体成员共有的部分。这一共同性就是该民族或群体的‘基本人格’或‘众趋人格’,也就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点。这种基本人格后来被称为‘民族性’或‘国民性’。”[ ]因此,从动漫的文化维度看,过度的异质性文化消费,会对人格塑型,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的文化人格塑型产生影响,这样,动漫文本的生产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在产业化维度,动漫的产业化生产,意味着动漫文本生产的商业化竞争态势。商业竞争的目标是商业利润,讲求产品的多样性和品质的独特性。所谓多样性和品质的独特性固然可以在动漫意象符号的形式创意上下功夫,但是,动漫的符号转义本质决定了动漫文本文化生产的多样性和品质的独特性,根本上只能到民族和区域文化的特色中去寻求。这样,就促生了动漫产业竞争的民族化和区域化竞争的可能性。

在文化维度和产业维度的共谋中,动漫文本的文化生产逻辑一般沿着民族化和区域化的趋向进行。动漫文本文化生产的民族化趋向,通过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等文化方面的因子,进行视觉意象符号生产的而实现。对民族国家和地区来说,民族性内涵的丰富性要落实在具体层面才有意义。在动漫中,这种具体性要借助视觉意象符号的创造展示出来。视觉意象符号的产生则来自创意者内部世界对外在具象事物的记忆表象。对于地域狭小的单一民族国家来说,其动漫生产的民族化趋向和区域化趋向表现相对单一或同一,比如日本和韩国;但是,对于地域广阔的国家来说,具体亚民族种类的多样性,和地域文化差别的显著性,使得民族性可能会以区域化方式展现出来,比如我国。

动漫文化生产的民族化和区域化趋向,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全球化的深入,更加剧了这种趋向的自觉性。全球化中,文化全球化促动着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但是,由于文化输出的不均衡,形成了文化交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不平等。霸权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把自己民族国家的民族性和区域性风格包装起来,以统一的普世主义的霸权式输出方式强加到全球化文化交流中去,并把自己的风格树立为全球化的标准。文化全球化冲击着弱国在文化交流中地位和身份,形成了文化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通过文化全球输出,对其他国家消费者形成个体乃至群体在文化塑型上的混乱、蜕化,甚至他者化。这样的态势,引起了文化全球化中各个民族国家的警觉。在全球化发展中,有些国家实施“文化例外”的保护政策 ,使动漫等文化生产实施自觉地民族化和区域化方针和路线。

三、文化元素的视觉符号转化与区域特色动漫创意机制的生成

动漫文化生产的民族化和区域化趋向,是动漫产业竞争中多重因素交叉的结果。如何实现民族化和区域化,成为动漫产业竞争中的重要问题。

在动漫文本的生产中,民族化视觉意象符号的生成是以具象符号为基础的,而具象符号则存在于区域性自然事物及具体文化现象之中。德国艺术理论家吕莫尔说:“最高的美所依靠的形式符号系统是自然中原已存在的而不是由人任意设立的,通过这种形式符号系统,某些内容特征与某些形式符号才结合在一起,看到这种形式符号,我们就必然时而想到某些观念和概念,时而意识到某些潜伏在我们心里的情感。”[ ](p219)在动漫产业竞争中,具体的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就可以成为基础和开端。

区域文化资源的整理,核心在于这些资源人文深度和广度的开掘。

在人文深度方面,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有统一的文化内质规定性,在区域文化资源开掘中,发掘负荷这种内质规定性的文化因子,捕捉集中体现这种文化内质规定性的文化元素,就可能形成不同系列的文化元素符号。在动漫创意中,创意人员在根据创意动机和意念在生成动漫叙事时,把这些文化元素符号渗透进人物文化性格或生活环境中去。在动漫人物及其生活的环境中,区域文化元素的自然渗透,会为动漫创意打上深厚的区域人文底蕴,这种人文底蕴则从非常具体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文化生产的民族性特征。这里,越是区域的就越可能是民族的。

在人文广度方面,首先应当立足于区域自然和人文发展现实,然后向历史及未来、域内及域外,从时间、空间及时空交错的多维视角拓展。在多维度的文化资源整理中,整理者将文化体验沉积为内部心理记忆。当这种心理记忆以艺术功利为导向进入视觉意象符号建构时,就很容易将内部的文化记忆碎片按照文化艺术功利要求贯穿起来生成整体意象。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整理者的艺术能力支撑,需要整理者具有发达的意象思维能力,只有在符合要求的情境下,真正的创意才可能发生和实现。

区域文化资源的意象符号创意转化,并不是一个可数的过程。同样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同的创意人员对于同一文化元素展开的文化体验和心理记忆或许会有差异。譬如时代文化的差异,会对不同时代创意人员产生影响,同一文化元素在现代性文化语境中,可能会充满了意义生成的可能,而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意义就可能会被削平。另外,对同时代的创意人员来说,对文化资源所拥有的前理解不同,也可能会造成他们在同一文化元素创意过程中因视域融合差别而生成的意义理解差异。尽管在区域文化资源的意象符号创意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上述具体问题,但是,对于大多创意人员来说,同一文化元素的视觉意象符号创意还是会形成内质上的相通性。这样,就形成了类似音素和音位之间的关系,同一音素,会包含不同的音位,但不同的音位能够代表同一音素。同一文化元素的视觉意象符号在不同动漫情境中,通过相通性的文化内质发挥区域化和民族化文化表现功能,又会因动漫叙事情景的不同而在符号形式和符号表意上烙上具体动漫文本的故事情境,从而形成个性化与普遍性文化转义功能。

区域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及文化元素动漫视觉意象符号的反复生产,使得许多经典的视觉意象符号渐渐沉淀下来,超越具体动漫文本,成为相对独立的象征性视觉意象符号,它们成为区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象征意象。这种象征意象是具象性和抽象性的共体,是感性形式与理性积淀的结合。这样的象征意象的大量出现,是民族和区域动漫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日本动漫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富于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性的意象符号,如樱花意象、神社意象、节日祭意象、校园意象、猫意象、巫女意象、忍者意象等等,这些意象符号的不同变体通过不同方式链接组合进入动漫,展现了日本民族的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

对于区域资源的视觉意象符号开发与整合,日本和韩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当前动漫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日本和韩国都是民族文化资源深厚、丰富的国家,在美国霸权文化产业的挤压下,日本和韩国都通过各自区域文化资源的发掘,创意民族化视觉符号意象,在民族化视觉意象符号的叙事链接中,注入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审美亲和力。他们的产品不但吸引了本民族的艺术和文化消费认同,更吸引了其他民族的庞大消费群体。这样,日韩动漫通过民族化和区域化的路径,实现了世界格局中动漫产业的强势地位。对于我国来说,弱势文化的现状,决定了民族化和区域化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唯一途径。不过,与日韩单一民族地域狭小不同,一方面,我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样,另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在整体文化的民族性规定下,区域文化分割明显,这就形成了我国动漫产业竞争应以区域文化资源开掘为基础,以区域视觉意象符号的生产为出发点,然后因缘动漫叙事的跨区域性,实现区域间文化资源的融合和交流。通过区域性动漫产业优势的打造,形成区域品牌。通过区域化实现民族化,并在全球化竞争中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动漫的兴盛。

参考文献:

[ ]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 ]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 ] 郭鸿.现代西方符号学纲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