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书法学习计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1—0083—01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在中职学校也已正式开设。它与语文等基础学科大有不同,其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实践性强。要想让学生学好信息技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信息技术教学充满活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触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探究动机,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问题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探究习惯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动画故事式、生活事例式、故设悬念式、拓展活动式等等。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一课是关于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我就抓住学生喜欢追星的特点,创设了一个“我与明星近距离接触”的情境,让学生尝试用套索工具和基本操作把自己的生活照与明星照合为一张。同学们兴趣大增,主动去探索。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掌握的内容学会了。
二、开拓创新
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为创作提供了许多方便。职校学生能够很容易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而由此所激发出的兴趣是不可估量的。在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内容是制作动态效果。课后,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自由创作。于是学生通过自己或集体的努力创作出许多有趣的作品。下次上课时,我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同学们看着一幅幅优秀的创作,欣赏着、讨论着,还不时地进行评价。不少学生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中,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更加浓厚了。
三、随机提问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能总是让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信息技术课教师在上课时可随机提问,不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比如,我上课的时候,用VB软件编写了一个随机抽取学生学号和姓名的程序,备课时先把自己所任教的每个班级的学生的学号和姓名分别输入不同的VB程序内,然后再把每个班的VB程序生成不同的执行文件来使用,并且还可以发出声音。笔者发现,每次在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都非常兴奋,课堂气氛很好。随机抽到的学生同样会觉得自己很幸运,如果随机抽到的学生在课堂上答对了题目,他自己会感觉到很自豪;如果他当时不会做,他就会想到在下一次上课时要认真一点。这样,给学生带来了一种神秘感与刺激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2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由于学生还不具备完整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他们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在教学中应极大限度运用电化教学、图片、实物演示、教具学具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教材中用直观图形推导圆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用直观教具演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等。利用投影教学比较大小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等;当学生看到一幅画着9个人,15张椅子的图画后,文字显示问题:“还剩几张椅子?”后,立即明白还剩6张椅子形象性是形象思维最基本的特点。例如: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同一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为了让学生完全地理解这一条概念,我创设了三种情形――路灯、跑道、电塔,并按图形画出了三组直线――垂直相交、平行、不平行(无限延长后相交),要求学生分别对直线进行延长,在比较中各组直线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平行直线之间的关系是――无限延长后也不会相交。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的概念中“同一平面内”的意思,我又运用两个图形,请学生观察判断这两条直线能否相交,学生在直观的图形面前,大胆推测出了结论――不可能相交。通过对不同位置直线的比较,学生在大脑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概念――两条不在同一平面内的直线即使相交也不属于平行线,同时也明确了平行的概念――平行的两条直线,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同一平面内,且不可能相交。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思维形式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形象思维的形象性使它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优点。
二、数学联想化,提高学生想像力
想象是智力活动中最具活力的方面,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要培养创造力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思路比较狭窄,但同时,他们的知识经验正处于迅速积累时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不良定势较少,能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这些都是培养想象力的良好条件,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想象力,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最佳时机。丰富的联想,能使思维更加活跃,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这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功,是探索、发现和创新的前提。联想训练有利于扩展思维面,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如:在教学“倍数关系应用题”时可首先启发学生由“男生人数是女生的5倍”展开联想:男生比女生多女生那样的4份,女生比男生少女生那样的4份,男生和女生的总人数有女生那样的6份,在这样几次联想的基础上,如果注入新的条件“女生有23人”的话,学生就可依据前面联想的结果,编出若干道有关倍的两步计算应用题:(1)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2)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3)女生有23人,男生是女生的5倍,男生和女生共多少人?
三、教堂中数学游戏化,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就是学生通过动手做游戏的活动课教学。这种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小学数学游戏式教学可以在课堂内开展,也可以在室外开展。本人在数学教学中也开展了不少游戏式活动教学,尝试到好处实在是多。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活动,尽管他们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都不觉得疲倦,所以我在教学中我抓住儿童这一特征,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游戏,采取游戏活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全班分成两组,两组又分一半同学持数字,一半学生持算式,教师快速念数字,要求持有相对应算式的学生迅速站起来,同时答案也要自己站起来,看哪组快,快的得一分。比如,游戏:算24点。其实这个游戏就是运用四则混合运算来进行的。通过这个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兴趣,让本来枯燥乏味的四则混合运算变得妙趣横生。还有如贴鼻子游戏、玩老鹰抓小鸡、玩一些拼图的游戏。这样,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快速口算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反应能力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原来的带着厌倦情绪来学习这个单元转变为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来学习本单元。
篇3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愉快轻松的氛围。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引发其好奇心。而好奇心是推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动力。可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往往成为学习的动机。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能使这些动机得到优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这课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我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软件,演示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一边绕太阳公转,一边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一圈产生白天和黑夜的情境。电脑边演示,边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观察生动的画面,遐想进入奇妙的宇宙去感知白天和黑夜是怎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屏幕上这一生动形象的演示,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短短的几分钟看、思、议。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像火山一样即将喷涌而出。正当他们纷纷举手、个个充满着强烈的学习欲望时,教师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认识"循环"的意义和"循环小数".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因此,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授课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形象直观、丰富多彩的特点,生动巧妙地导入新课,进行多感观的学习。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健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应掌握知识的所以然。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教学中深感棘手的问题。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中,为让学生对"年、月、日""闰年"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了解得更加透彻。在教学中我就自制了教学课件,向学生们展示了"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为一月,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的动态影像展示,将这些平时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抽象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们面前。这样不仅使他们对奇妙的宇宙充满了好奇,还在不经意间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样教学,由于利用了计算机的动态效果,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一堂课下来,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能轻松掌握学习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向高层次发展。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背景材料)以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断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如:教学"10的认识"时,教师放录像展示同学们在操场上活动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话:甲生说:"7个小朋友在玩,又跑来3个小朋友,现在有10个小朋友:7和3组成10".乙生说:"把7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合起来就是10,7+3=10".再引导学生看图口述应用题。丙生说:"操场上原来有7个小朋友,又路来3个,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又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15—8"的计算时,教师也可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呈现问题情境以及15—8的多种计算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真倾听,学会合作。掌握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样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素材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和理解数学。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篇4
一、学会赏识,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能力较低,他们更多依赖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后进生”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赞赏可以传染,老师会发现美,赞赏美,学生会受到熏陶感染,良好的行为不断强化,可以形成习惯。平常和同事们在一块儿,聊得最多的话题都是关于学生的。有次聊到班级里调皮学生的表现,有位同事问:“你们班你最讨厌谁?”我想了想,答道:“我发现我们班还没有令人特别讨厌的孩子。”的确,我发现无论是哪一类孩子,都有他的可爱之处,都有值得我去赞许的地方。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心态和做法,我觉得我与孩子越来越容易沟通,孩子们也越来越信任我,班级的良好班风正逐步形成。在相互的欣赏中,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集体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赞美习惯,让他们在同伴的赞美中获得自信,消除自卑心理,在数学学习方面给班级中的他们多创造机会使其获得成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班上有一名学生,刚转来时数学成绩不是很好,可是有一天在班级卫生平时维护中,他主动举手自愿承担任务,在学生的劳动过程中,我没有说什么,只是在他劳动完后,我向他伸出大拇指。从此这个学生上数学课时,他总是积极的回答问题,作业也写得很不错,我在他的作业的后面有几次给他画了一个手指的作为评价,慢慢地他的数学成绩提上来了,我也为我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二、以爱心感悟学生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老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所以在与他们相处时,要满怀真诚与爱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样老师就能自然而然地赢得他们的尊敬、理解和支持。我对于这类学生,我给他们的爱都要比别人多很多,经常在课后和他们一起做做游戏、谈天,走进他们,这部分学生慢慢地乐意完成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并自觉的去学习有关的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
三、因材施教,互帮互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正确看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才能达到教育效果。我班有几个学生,数学底子非常差,三年级了连做100以内的加减法都有困难,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使用其他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那他们只会越来越差,最后连“南郭先生”也当不了。所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采用了分层次留作业和倡导自我竞赛法,让他们在与自己的竞赛中及老师的个别辅导下找回学习的乐趣。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采取开展“我帮你”活动,让成绩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当小老师对他们进行辅导,这样既增强了他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轻松的巩固知识、学到知识。在测试中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尝到甜头,体会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测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差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后进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后进生的目的
四、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知识启蒙的发源地,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占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在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积极改进教育教学的方法的同时,还需要努力优化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对学生学习的正向影响;再优化父母的教育方式,爱管结合,既对孩子的学业积极关注,又对孩子的学习提出积极向上、明确合理的要求,使孩子在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
俗语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需要我们具有足够的爱心、热心和耐心,才能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健康发展的蓝天!
参考文献:
篇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以积极的情绪态度和强烈的心理渴望去认识事物或参与活动。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同时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特别强。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应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使数学教材变得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创设数学情景,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如,在讲比例线段时,正好刚下过一场大雨,操场上、旗杆下、教室旁积了大量的水,旗杆、楼房倒映在水中,我让同学们到室外利用杆高与影长成比例的方法测量并计算旗杆与楼房的高度,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注学生生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些数学情景的设计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和能力双提高,且成功的体验又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信心倍增。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呢?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主动学习,包括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让学生在竞争中主动学习。中学生集体主义感、荣誉感很强,利用分组学习等方式引导健康的竞争,也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之一。具体包括:
(1)在课堂上创造竞争的环境。
(2)设置合理、科学的评价方式。在学习上不仅赛知识,还要赛学习习惯、赛学习方法、赛思维敏捷性等。不把考试分数作为学生学习的唯一评价标准。
(3)树立学习榜样。在课堂教学中,择机给学生讲名人或科学家的故事,或者以班级中某位同学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上进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会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学习的积极因素。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和亲和力,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教与学统一起来,切忌“师道尊严”,师生双方都应把对方看成是共同解决问题的伙伴。比如,运用平易且富有激励性的语言:“我也不知道,让我们来讨论讨论吧”、“我也提个问题,大家来想一想”等;再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在总结其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二次函数是一位既爱美又民主的先生,他讲究对称美,-b/2a是对称轴,他发扬民主,权利下放,a主管开口方向,c决定与y轴的交点。依据学生心理特点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幽默化,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总之,上课不应是单向的传输,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达到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求得共同进步。
篇6
一、注重课堂引入,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参与教学的程度以及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入有很大关系.一个好的课堂开头,不但可以收到先声夺人之效,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使学生有余味三日之感.例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射击运动员射击的图片(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要保持这种姿势?”“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这时学生立即对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因此,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一是从学生身边提炼数学问题.如折扣、水电费、通信费、利息、税收、投资、保险、中奖概率、分期付款、环保等问题情景,都是引发学生对问题兴趣的好材料.二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教学大楼的高等.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不仅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使生涩难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数轴”概念的教学,教师首先出示温度计,根据温度计上液面不同位置读出不同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在一条直线上画刻度,标出读数和方向,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0,由此引出数轴的定义,这样的讲解生动具体容易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如: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将难以理解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中心对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轨迹、函数图像、图形间的相互转化等数学知识变成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动态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运用数学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活动.为了让数学知识不再枯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如:在教同类项概念时,一位老师采取了“找同类项朋友”游戏的教学方法.即:教师事先准备好配组的同类项卡片,上课后,每人发一张,让一名学生去找与自己卡片上同类项的朋友,找对的同类项朋友坐在同桌,另一个被“挤”出的学生站起来再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兴致盎然而又迅速地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法则,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也在同座讨论中得到顺利解决.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不仅任务完成得特别好,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实践也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只能像一支催眠曲,使学生昏昏欲睡,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相反,教师语言抑扬顿挫,声音和谐悦耳,表述生动活泼、简洁练达,根据需要学生注意的内容、知识,采用不同的语速和音调,根据内容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比喻、典故,并在应用比喻时选择生动贴切、浅显熟悉的事物去比喻说明那些抽象深奥的事物或原理等等,就能像兴奋剂、磁石,使学生很快进入兴奋状态,并深深吸引着学生,唤起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保持相对长时间的注意力.
篇7
二、总结反思,借鉴创新
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而且还要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反思,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开展教学的综合能力,尤其要具有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反思,完善教学行为的能力。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前的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提炼和实践;教学中的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反思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这是取得成功的策略与捷径。借鉴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它起着积累经验的作用,不借鉴前人或成功者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绝对不行的。但在借鉴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聪明才智,要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大胆创新。
三、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像,录像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不已。这段录像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人文性,落实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能性较强的学科,我们在加强对学生工具性方面的培养,往往会忽视了对学生人文性方面的熏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往往只学会了机械地使用某些软件和工具,而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个性化体验,也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变的枯燥乏味。
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我们善于发掘生活中的资源,将信息技术学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将一切能够利用到的资源,比如:民族文化,地方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生活情景。例如在上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时,要求学生制作关于本校校园的电子板报,介绍访问学校的校园网站,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8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里的世界很精彩,可是很多学数学的学生却感到很无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导致了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周围的生活中发现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途径。因为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个体内部强烈的求知欲望。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平行线”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平行线”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如果在教学中只按书本上的例子介绍给学生,那是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会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由找找教室周围的平行线,可以告诉同学,也可以告诉老师。顿时,学生活跃起来,让沉静的课堂沸腾起来了。有的把自己的发现马上告诉同学,有的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分享。在集体反馈观察情况时,个个也抢着要说:“老师,我找到了……”,学生找到了窗户的对边、黑板的对边、课桌的对边、书的对边……
二、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努力创设生活化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学习真正与学生生活交融,实现教学氛围生活化。这样,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如在教学“24时记时法”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林的姑妈要从广州回来探亲,事先打了个电话给小林,让小林的爸爸妈妈在星期五9点到火车站接车,小林可高兴了,忙通知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在星期五晚放学后带他一起去。可是星期五中午,小林回家后,发现姑妈已经在家了,一问才知,姑妈上午就回来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十分兴奋,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有人说姑妈说错了时间,有人说姑妈提前出发了,有人说因为姑妈没有说是早上9点还是晚上9点,小林误认为是晚上的9点了……我让学生评价谁的答案合理,凭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大家都判断出了正确答案。通过这个故事情境,学生们得出了“一天中有两个9时,一个是上午9点,一个是晚上9时”的结论,并对此印象深刻。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这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的好。
三、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激发兴趣。
实践出真知,我们必须增强实践环节,强化数学的应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产生直接经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这就要求教学过程的生活化。
如在教学对称图形,先让学生通过折、看、比,得出“对称”,然后引导学生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对称的。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想到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服装、蝴蝶、蜻蜓、飞机等等。最后,让学生拿出画笔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同学们的兴趣高涨,一张张纸上画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他们拿着自己的作品纷纷来到教室前进行展示。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但自觉参与,而且加深了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平时在生活中所见的物体当中原来就蕴含着数学知识。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四、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用数学”、“做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学习《利息》后,我鼓励一些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把自己的零用钱存入银行。通过实践,学生不但从银行了解了存款的类型、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而且还考虑了存款的方式,该怎样存比较划算?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生活问题,而且让学生从小养成勤简节约、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篇9
有效的教学策略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条件,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美术虽然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学生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再加上社会、学校及家庭对美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必然导致学生对美术课失去兴趣,在一些学生眼里,美术课基本上成了自修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美术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美术兴趣谈几点见解和主张。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美术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美术作品不是艺术家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家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谓的文化情境,就是一件美术作品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特征。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学习,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笔者在教学美术鉴赏课中《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当鉴赏《蒙娜丽莎》这件作品时,先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收藏价值、如何迷人等有关知识和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就会更专心鉴赏美术作品的形式要素。美术教学要尽可能在一些情境教学中进行,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引发学习兴趣。如教学美术鉴赏中的《心灵的慰藉》时,可运用现代媒体教学,先用视频播放佛教歌曲《音贤菩萨灌顶歌》,在那生动的视频和优雅的歌声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渲染下,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表现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这样的情境中导入新课,教学效果特别好。
二 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福建省大田县地处山区,乡土美术基础雄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参观实物,了解审美客体的构成,可增强感性认识。利用乡土美术,拓宽美术课的渠道可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可充分利用这里较为繁荣的民间剪纸艺术,让学生贴近生活,促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各异的风土人情》时,笔者把剪纸艺术作为本课重点教材。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到周围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访问民间艺人,请他们示范表演剪纸技巧,展示剪纸作品,参观当地收藏剪纸作品展。学生们在夺目的色彩效果的剪纸作品面前,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充满乡土味的艺术作品面前心灵被震撼,在淳朴的民间艺人的言语中,促发对民间美术的喜爱和内心的原创力,进一步深化了民间美术的教学。在教学《地域的永恒魅力》时,教材中有福建永定圆形土楼,而大田县本地就有与永定土楼相似的大型城堡,这城堡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利用星期天的时间,组织学生到那里进行实地教学,学生们在导游的带领和解说下,充满着欢快的心情观赏这座城堡,感受土楼的魅力。这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参与欲增强了,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鼓励审美,培养兴趣
篇10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
金属材料在现代建筑和工业设施建设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型建筑和工业装备的出现,高性能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在国内建筑史上首次使用110mm的Q460,由舞阳钢厂的科研人员首次研制成功。此外,随着第三代核电AP1000在国内的建设,SA738与S32101这两种高性能钢材才开始在国内研制与生产。众所周知,金属材料性能的优劣主要是由组织结构决定,同时组织结构会随其元素种类和相对含量的不同而改变[1-3]。因此,准确分析材料元素种类和含量,对于新性能材料的研发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金属材料中比较重要的元素为碳、硅、锰、硫和磷,对材料的性能影响最显著。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影响最大的元素是碳,碳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钢铁组织变化,例如奥氏体钢和马氏体钢,从而影响钢材的物理性能。硅作为脱氧剂,炼钢过程必不可少。沸腾钢的含硅量很低,而在镇静钢中硅的含量一般为0.12%~0.37%。钢中硅含量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例如调质结构钢中硅含量增加1.0%~1.2%,强度可提升15%~20%。但是,硅含量的提高会降低钢材的伸长率和收缩率,冲击韧性明显降低。硫作为钢中的有害元素,在炼钢过程引入,会降低韧性和延展性,造成钢材在热加工过程开裂,因此钢材含硫量都严格控制,例如Q235B要求硫≤0.045%[4]。磷作为钢中有害元素,会降低钢的塑性,同时影响其焊接性能和冷弯性能,所以一般钢种要求磷≤0.045%,优质钢含磷量更低。要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必须准确分析元素含量,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材料。尤其微量元素硼、铝、氮、钒、钛和铌等,例如SA738Gr.D要求硼≤0.0007%,Q345B要求铝≤0.015%[5]。这就要求我们合理的利用化学分析方法,足够精确地分析相关元素含量。
1化学分析方法
随着分析技术的发展,分析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先后出现的方法有重量法、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和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等[6-8]。其中,重量法、滴定法和分光光度法主要基于离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分析化学学科出现时实验人员已经熟练掌握,需要简单的仪器设备即可展开测试,并且易于应用。后面的方法为近几十年新研发出的,物理学研究深入到原子核阶段以后才相继出现,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仪器的研发会朝着效率更高、操作更简单的方向发展,不足之处就是设备比较昂贵,无法在中小企业普及。
1.1重量分析法重量分析法是经典的定量分析方法。出现时间较早,使用最成熟。重量法原理是将材料中待测元素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转化为可称量的化合物,经过过滤-烘干即可准确计算材料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当前,重量法主要适用于高含量的Si、S、P、Ag、Cu、Ni和Pb等元素含量的测定。重量法便于操作,但需要合理的沉淀和称量,才能获得准确的测定结果。
1.2滴定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通过两种溶液的相互滴加,并通过显色剂判断反应的终止,按照化学反应计量关系计算待测金属成分含量。根据化学反应机理的不同,可分为酸碱滴定法(主要分析钢铁中的C、Si、P、N、B等元素)、氧化还原滴定法(主要测定Fe、Mn、Cr、V、Cu、Pn、Co和S等)、沉淀滴定法(不常用)和络合滴定法(常用来分析Ni、Mg、Zn、Pb、Al等)四类。此分析方法只需要配置相应的玻璃仪器(比如:滴定管和容量瓶等),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现在一些中小企业仍在使用。缺点是只能进行单元素分析,分析周期长,不适用于微量元素分析,且分析数据会随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进行波动。
1.3分光光度法分光光度法的理论基础是Beer-Lambert定律,用公式表达为A=KcL,在入射光强度一定的情况下,溶液的吸光度正比于溶液的浓度,通过吸光度的变化即可计算待测元素的浓度。分析待测试样前首先要建立标准溶液的吸收光谱曲线,通过这一曲线进行待测试样元素浓度的定量分析。常用于分光光度法分析的仪器有红外、紫外-可见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此方法优点仅需一台分光光度计即可完成,同时兼具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迅速,应用范围广(周期表中的所有金属元素都可测定,也可测定Si、S、N、B、As、Se、和卤素等非金属元素)。缺点为只可单元素分析,其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需要依赖灵敏的显色剂,且不同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干扰,造成最终的分析结果存在未知偏差。
1.4X射线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理论基础:物质的基态原子吸收特定波长的X射线后,外层的电子被激发至高能态,处于高能态的电子极不稳定,又跃回至基态或低能态,同时发射出荧光;荧光强度正比于试样中待测元素浓度,通过测定荧光强度即可确定试样中元素含量。当原子辐射的荧光波长与照射X射线波长不同时,称为非共振荧光,反之,则为共振荧光,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共振荧光。此法的优点是检出线低,谱线易于分析,分析迅速,若用激光做激发光源时分析效果更佳。缺点该方法要求样品较高的均一性,同时受基体效应的影响,分析结果存在偏差,通常需要进行一定程度地校正。
1.5原子光谱法
(1)原子吸收光谱法。工作原理为用被测元素纯金属制成空心阴极灯的阴极,该光源辐射出特征波长光,通过分光系统寻找该谱线并至于峰线极大位置,此时吸收池溶液在原子化器的作用下生成该元素的基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特征波长的光而上升到激发态,根据特征波长光强度的改变进行分析得出金属成分含量。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核心部分为原子化器,目前的原子化器主要有火焰原子、石墨炉原子和汞/氢化物发生原子器(专测Hg、As、Bi、Pn和Sn等)这三种,比较常用的是火焰原子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仪。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其工作原理为利用火焰的高温燃烧使试样原子化进行元素含量分析的一种方法。优点:火焰稳定、读测精度好、基体效应小和噪声小。缺点:点火麻烦、原子化效率低造成精度和灵敏度差,只可分析液体样品。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是利用电流加热石墨炉产生阻热高温使式样原子化,并进行辐射光谱吸收分析的方法。相比于火焰原子吸收法,分析试样几乎全部参加原子化,且有效避免了火焰气体对原子浓度的稀释,此外激发态原子在吸收区停留时间长达1-10-1数量级,因此分析灵敏度和检出限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优点:样品利用率高、灵敏度高(检测限低)、低的化学干扰、液体样品和固体样品均可分析。缺点:设备操作复杂,不如火焰法快速简捷,对试样的均匀性要求高和有较强的背景吸收,测定精度不如火焰原子吸收法。
(2)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是依据物质中的基态原子获得外界传递的能量后,外层电子会经历“低能级—高能级—低能级”,多余的能量以相应的谱线释放,即发射光谱。根据发射光谱就可判断相应元素种类和含量。目前利用原子发射光谱法研制的分析仪器有光电直读光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此类方法仪器的共同优点为多元素同时分析,分析周期短。光电直读光谱仪,其工作原理是用电火花激发材料表面,材料表面的原子经激发而发生电子跃迁,从而发射出材料内部元素的特征谱线。优点:测试时间短(几分钟内可以准确分析20多种元素);适用于较宽的波长范围;使用的浓度范围广(可同时进行高低含量元素的分析)。缺点为:由于出射狭缝固定,对分析钢种经常变化的用户不太适用;谱线易漂移,需要定期校准;不能分析小尺寸和不规则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ICP)也是一种新型的原子发射光谱法,工作原理为待测物质被环状高温等离子体光源加热至可达6000-8000K,待测物质原子由产生电子跃迁,从而辐射出特征谱线进行元素含量测定。ICP根据进样系统的不同又分为固体进样、液体进样和气体进样三类。ICP要比直读光谱仪器的检出限更低,灵敏度高[9]。缺点对进样系统要求非常严格,无法分析部分难溶和非金属元素。溶液进样系统需要将式样要做成溶液样品,此过程要用酸碱溶样,会对操作人健康造成一定伤害,用时较长。
1.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较灵敏的元素分析方法。相比于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增加了一个四极质谱仪,质谱仪分离不同质荷比的激发离子,最后测量各种离子谱峰强度的一种分析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主要用于测定超痕量和同位素比值,比如对金属材料中的微量元素、镧系元素、难熔金属元素和贵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10]。优点为操作简单、测试周期短、灵敏度高(达ng/ml或更低)。缺点实际检测成本高制约其广泛使用,目前主要用于地质学中金属矿石微量、痕量和超痕量的金属元素测定。
1.7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光谱法该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分析技术,是原子发射光谱法的一种。利用高功率激光作用于物质表面,产生瞬态等离子体,光谱仪对等离子体辐射光谱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材料中待分析元素的含量。可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所需设备比教简单,操作方便,可以同时进行多种元素含量测定,分析效率有效提高,此外还可满足远程分析的需要。缺点适用范围较窄,目前主要用来测量不锈钢中的微量元素[9]。
2展望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建筑要求的提高,研发新型和高性能金属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种痕量元素的快速与简便测定变得愈加重要。文中介绍的主流分析方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缺点。比如:直读直读光谱仪只能分析特定尺寸块状样品;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需要酸或碱溶样,溶样过程处理不当会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相应延长了测试周期等。基于此,现有的一些操作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要,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研发使用方便,分析周期短,灵敏度高,检出限低和绿色环保的新方法和新仪器。因此,我们广大测试人员和仪器制造商应共同努力,推动金属材料化学分析实验方法及仪器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赵黎锋.各种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现状与趋势[J].科技创新报,2012,(05).
[2]李军.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
[3]狄海燕.新技术下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4]GB/T700-2006碳素结构钢[S].[5]GB/T1591-200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S].
[6]胡江桥.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0).
[7]李大为.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方法现状与趋势[J].工业设计,2012,(3).
[8]程美洁.金属材料成分分析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8).
篇11
1.1教学内容
本次授课内容选自护理基本技术课程中“患者的治疗护理”章节的“输液泵输液法”。
1.2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三年制大专护理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静脉输液的理论知识和药物抽吸方法,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喜欢合作性学习方式,善于使用电子设备,但学习主动性差,操作随意,服务意识薄弱。
1.3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和护理岗位需求,确定本次课的知识目标:掌握输液泵静脉输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技能目标:能用输液泵在模型手臂上正确实施静脉输液;能正确处理输液泵报警输液故障。素质目标:具有较强的无菌观念、查对意识,工作严谨耐心,热情与患者沟通,有较强的爱伤观念。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本次课的教学重点为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难点为静脉穿刺手法、排气方法及输液泵故障的排除。
2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体现“教学做一体化”[2],以输液泵输液法为任务载体,采用案例导入、任务驱动、情景模拟、操作演示、分组训练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课前自学—任务、自主探索,课上学习—完成任务、掌握技能,课后拓展—巩固提高、强化责任”的教学活动。
3教学实施过程
3.1课前自学
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明确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后绘制输液泵输液法的操作流程图。领取6个子任务的操作流程表,利用周末去医院见习。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子任务1(评估准备)和子任务5(整理宣教)的学习,并拍摄学习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见习结束后完成问卷星的调查及蓝墨云班课的案例分析题,巩固滴速换算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3.2课上学习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上学习分为5个环节,不同的环节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1)环节一,案例导入,任务驱动(5分钟)。讲解分析案例,案例中患者为补充营养,准备静滴高浓度的脂肪乳,为预防脂肪超载综合征,医生要求250ml溶液4小时内输完,通过换算得出,必须维持10滴/分的滴速。而学生上台尝试后,发现通过普通输液器很难实现10滴/分的精准滴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输液泵输液法。(2)环节二,分解任务,分步示范(25分钟)。以护理程序为指导,按工作流程将输液泵输液法分解为以下6个子任务:①评估准备、②查对备药、③排气调泵、④穿刺固定、⑤整理宣教、⑥观察拔针。对于每个子任务采用分步示范、各个击破的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两位学生,对教师模拟的标准化病人分别完成子任务1和子任务5,以检查课前医院见习效果。教师对学生操作表现进行点评。对于子任务2、3、4、6,采用教师操作演示,然后学生使用仿真输液手臂练习的方法。仿真输液手臂可模拟真人,穿刺成功后可观察到回血,能激发学生兴趣,体会职业成就感。(3)环节三,整体练习,完成任务(40分钟)。录制学生操作视频,多媒体循环播放,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组织学生针对性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实现动作处处有指导,效果时时有反馈,帮助学生掌握完整的操作流程。(4)环节四,归纳总结,检测提升(15分钟)。首先,通过蓝墨云班课抽选1位学生演示完整的操作,其他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其次,播放排气微视频和穿刺微视频,巩固操作要点。再次,学生登录蓝墨云班课,完成理论知识点的攻关检测。(5)环节五,布置作业,强化练习(5分钟)。以指纹打卡计时的形式,督促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练习操作。通过蓝墨云班课布置作业:学习10种静脉穿刺新方法。操作考核采用学生自拍操作视频上传蓝墨云班课,学生对照评分标准先进行自评、互评,然后由临床专家点评,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3课后拓展
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输液泵输液法常见问题与对策的调查报告,针对过度的静脉输液现象制作宣传册,到社区进行知识宣传,将所学知识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4多元评价
篇12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通常所使用的演示教学方法都很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可能会带来一些厌学的情绪。
二、培养学生兴趣爱好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十分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努力做好课堂设计
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设计是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就是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巧妙设计运用比喻
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让人豁然开朗。
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就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完成,充分保证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还要注意,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操作,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认真组织计算机实践课非常关键。
六、建立学生展示平台
篇13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让教学对象学习到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从而学会运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感。教学大纲表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初中几何的教学目标是学会初中几何的基本理论以及运用这些技巧来解答关于几何运算与有关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养成与发展教学对象的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和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发展教学对象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想象力。如此看来,培养教学对象的一种思维在全部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逻辑思维方式是学好数学必要条件,也是学习其他科目,处理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必备才能。而几何教学正好可以满足教学对象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仅有清楚并非常重视几何教学的这种独特地位,弄清教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联系,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几何知识的教学。再者,初中几何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大比例,拥有重要地位。
一、激发学生的几何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对几何感兴趣,他们才愿意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几何学习水平。 在几何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精美的几何图形展现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意识到通过学习几何图形,可以创造生活中精美的图片。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让学生感受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现实生活的设计中,使学生产生创作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不断创新,维持长久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扎实学生的几何学习基础
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扎实学生的几何基本功,例如识图能力、画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识图能力直接影响学生以后对几何知识的学习、观察几何图形、理解几何题意并进行分析解答等方面;画图能力也是一样,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正确标准地绘图,能否正确理解题意并作答。几何解题本身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有较高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由易到难地进行识图训练,鼓励学生多绘图,多练习,并在平时答题过程中规范解题步骤,增强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学生几何基础的提高,来加强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三、勤于动笔,在画图中学习几何
初中几何定理有很多很多,光凭学生记忆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证明几何定理.比如,当学到定理“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直尺、铅笔,先让学生白纸上画上一个标准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在斜边上画一条中线,最后再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中线是不是斜边的一半.比如,学到定理“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白纸上随便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两条和它平行的直线,最后把那两条直线无限延长,看它们最后是否能够相交,如果不相交就说明定理是正确的.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画图来证明定理,学生这样做了之后才能牢牢记住这些定理。
四、引导学生掌握好几何语言
几何语言极为规范、严谨,按其叙述方法可分为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按用途可分为描述性语言,推理语言和作图语言。对于文字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生动、形象、准确,通过教者示范,使学生掌握“所有”“延长”“连接”“截取”“对应”“在……之上”等等述语的用法。符号语言是推理论证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重要概念公理、定理,推论符号化,通过范句、范例培养学生使用符号语言规范化,并进行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互释互译的练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掌握好几何语言,并不断地提高几何语言的表达水平。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几何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在讲解几何例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自己审题意,自己寻找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的学习习惯,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形成初步读题审题的习惯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接受的程度,在重难点处设置思考点,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从而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审题,弥补自己先前的审题漏洞,进一步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好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育领域。多媒体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方便了数学中的几何教学。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制作,将几何图形课前制作好,极大地节省了教师上课绘制图形的时间,从而能更好地讲解几何知识,关注学生的几何学习过程。另外,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相关教学视频的下载,在课上让学生观看,可以吸引学生几何学习的注意力。多媒体教学的直观形象性,对于几何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多媒体中展现的几何图形更直观,绘制也更标准,这些都是传统的几何教学模式所无法企及的。因此,将多媒体与几何教学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几何知识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几何教学中,应紧扣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采取巧妙地引导、问题指导、巩固训练的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在概念、语言、图形、推理等的教学上下功夫,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几何教学的效果,为学生后续更深入地学习平面几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