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程教材教学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出版周期:半年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8787
国内刊号:53-1149/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75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在随后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本人也不断发现好书或书中写得比较好的段落。例如由高仲仪、蒋立源二位老师合写的《编译技术》一书。在该书中,通过一个“大象吃花生”的英文句子的语法分析,引入上下无关文法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这样的书写使人特别容易理解。又如由何炎祥老师主编的《编译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有关LR分析法基本原理的描述写得相当好,他将活前缀在LR分析法中的作用写得清清楚楚。另外,尽管有些书不是介绍编译技术的,但是这些书对于“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也是相当有益。例如由蒋国南老师翻译的《PASCAL程序设计》一书,书中二个程序例给了我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个是去除源程序注释的程序例,而另一个是使用自动机的程序例。在以往的《编译原理》教科书中,只介绍如何构造自动机,基本上不介绍使用自动机的控制程序。其结果是:学生只知道自动机的构造方法,但不知道自动机如何使用。同样,在以往的词法分析教学中,只注重扫描器(单词识别程序)的教学,手工构造有状态转换图,自动构造有DFA;而对于词法分析的输入和预处理,最多一笔带过。实际上,输入和预处理程序是编译程序和用户程序的接口。编译程序首先是从文件读入源程序,经预处理后,才由扫描器进行单词识别。适当加强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编译程序前端的理解。
当然,由国内出版社出版的书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现在写书都要求有创新或标异。明明没有创新或标异,为了达到该指标,将一些与“编译原理”课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写入书内,这些内容根本不会用于教学,比较典型的是“并行编译”这部分教材内容。个别作者将国外教材删去某些章节,加上习题和习题解答后,就作为一本教材交付某出版社出版。正因为本人曾买到过这种类型的书,从此改变了本人看到有关编译的书就买的习惯。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有关编译的书,基本上都以LEX和YACC系统作为“编译原理”课程实习手段。当然LEX和YACC系统有多种版本,可用于不同的操作系统。但LEX和YACC系统毕竟是外国人编制的,是否适合于国内教学仍是个问号。由于本人与他校教师基本无教学交流,也不清楚实际使用效果如何,有关编译的书大都由多人合写,写编译理论部分的作者和写实验部分的作者往往不是同一人。从书的整体来看,有明显的脱节现象。LEX系统实际是一个状态转换矩阵产生器,而YACC系统实际上是一个LALR(1)分析表产生器。我想,LEX和YACC系统并没有复杂到常人不可实现的程度,为什么作者本人不能动手编写一个类似系统用于学生实验。
当然也不是说国外教材什么都好,包括国外优秀教材在内,也有不足之处。举一个简单例子:计算机的内存越来越大,由于引入控件,用户程序越来越短,是否还有必要将“在词法分析预处理时,通常将输入缓冲区分成二个半区互补轮流工作”这一内容写入教材,我想至少要说明一下。
提高教师自身学术水平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一头是程序设计语言,包括文件系统;而另一头是汇编语言或机器语言,包括计算机的系统结构。编译系统以形式语言和自动机为基础理论,构造算法复杂,系统十分庞大。所以,将“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离散数学”和“汇编语言”等课程作为“编译原理”课程的前驱课程已成为共识。作为一个“编译原理”课程授课教师,除“编译原理”课程本身外,还要全面掌握上述这些课程的知识。尤其是对于“程序设计语言”和“汇编语言”这两门课程,要有一定的教学经历,这样才能把握好“编译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了写书行列,著书立说已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但是,如何写书,如何写好书,这是每个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作为一本教材的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在自己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中要花大功夫,要有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论文。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好教材。
以科研为基础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尽管这门学科比较成熟,但仍然存在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比较典型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及的LEX和YACC类似系统的实现。
本人先后实现了LL(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LR(0)分析表自动产生器和SLR(1)分析表自动产生器,相当于实现了YACC类似系统。由于有这样的编程经历,使得我在上语法分析课时,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
作者曾试图实现LEX系统,但未获成功。正规式相当于算术表达式,作者从LR分析法的教学中得到启示,将LR分析法应用于词法分析器的自动构造,成功地实现了词法分析器的自动产生器,所生成的词法分析器是使用LR分析表来工作的。为了区别LEX系统,该系统简称为LR_LEX系统。
在此基础上,本人进一步实现了汇编程序自动产生器,于《计算机工程》杂志2005年第12期。
该二项新的编译技术和方法已写进《编译原理实用教程》一书,该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重组教材内容
可能有些《编译原理》教材作者,他写书的目的并不是完全面向学生的,可能考虑把它作为这门学科的大全来编写。例如由美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Alfred V.Aho、Ravi Sethit和Jeffrey D.Ullman合著的《Compilers: Principle,Techniques,and Tools》一书,该书已由李建中和姜守旭老师翻译成中文,中文译名为《编译原理》。将这样的书作为教材,本人认为是不合适的,将它作为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那是最好不过了。
由于面向的学生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如何编写合适的“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本人所处的教学环境。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通过“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编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编译系统模型。不能由于作者个人因素或者知识难易程度来左右教材的书写。从国内出版的一部分《编译原理》课程教材和实际教学内容安排来看,本人认为存在如下问题:
(1)词法分析部分偏少;
(2)语法分析部分过多;
(3)语义分析部分过于简单;
(4)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几乎是空白;
(5)讲授了一些不是很有必要讲授的内容(如DFA最小化、中间代码优化等)。
这是造成学生学习“编译原理”课程感到困惑的主要原因。难怪有些教师宁可使用老教材或者国外教材,而不愿使用新教材。
词法分析相当重要。正是从词法分析开始,将学生领进编译系统的大门。并且,作为编译系统的基础理论(自动机),也是在词法分析阶段讲授的。在授课中,应强调单词二元式的作用,单词种别用于语法分析,单词值用于语义分析。关于“DFA最小化”这一部分教学内容,本人认为应删除,教育重点应为:DFA的构造和使用。理由为:编译系统太复杂,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然后再解决吃得好问题。
语法分析部分的教材篇幅应大幅减少。算符优先分析法较简单,宜于手工构造,特别适合于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在有些程序设计语言书中,也能看到它的介绍。由于算符优先分析法适用范围较小,实用意义不大,在教材中完全可将其删除。关于LR分析法,本人认为只要介绍LR(0)和SLR(1)分析法即可。理由为:SLR(1)分析法很实用,分析表又易于构造,它可解决大部分语言的识别问题。编译系统中的事情太多,先解决主要矛盾。
语义分析部分应加强,这是学生理解整个编译系统的关键,尤其要着重介绍符号表和常数表在编译程序中的作用。有了护照,可以周游世界;有了符号表和常数表,可以在编译系统中畅行无阻,符号表和常数表就是编译系统的护照。在内存分配时,符号表是变量地址分配的依据。由于符号表的引入,使得代码生成和变量实际存放地址无关;甚至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对变量地址进行动态分配。
在目标代码生成部分,可先假设一个汇编语言虚拟机模型,然后介绍从四元式到汇编语言的翻译。应强调的是:由于符号表和常数表的结构不同,导致变量和常数寻址方式的不同。从汇编语言到机器码的翻译, 可将其留作课程实习,详见下一节。
创建实验环境
向学生提供一个虚拟裸机,虚拟裸机是用高级语言来实现的,虚拟裸机只接受二进制形式的机器指令。提供虚拟裸机的好处在于:可将与编译无关的一些硬件特性屏蔽掉,可根据要求来改变虚拟硬件配置。
篇3
"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被视为衡量化工高等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之一,因此它也成为各高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例如,在自2003年启动的国家精品课程评选中,先后有6所高校的6门"化工原理"课程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占全部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国家精品课程的35%。
1."化工原理"课程教材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化工类本科的《化工原理》教材约有20余种,多数以介绍化工过程中常见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工艺计算为主要内容,少数结合"传递过程"和"分离工程"的相关内容,为改革类教材。
(1)天津大学主编的三套《化工原理》教材
由姚玉英主编的《化工原理》教材是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化工原理"课程教材之一,其第一版于1992年出版,于1999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订。由于该教材基本概念阐述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连贯性强,工程观点突出等优点,长期以来且直至目前一直被许多高校所选用。
为适应时代以及不同专业对于"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的所提出的新的需求,2005年天津大学化工原理教研室倾力打造了适合于化工、石油、生物、制药、环境、食品、材料等多专业使用的《化工原理》新教材。这套教材以化工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工程方法论为两条主线,系统并简明地阐述了化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计算、典型设备和过程或设备的强化途径。它的最大特点是拓展了内容,增加了适合于不同专业的知识点和实例。现在,这本新教材正在被越来越多高校所了解和认可,使用学校逐年增多。
(2)陈敏恒(华东理工大学)主编《化工原理》教材
该教材于20世纪80年代问世,在内容上与以往教材相比,加强了传递内容,并以传递原理将单元操作分类,体现了单元操作的过程共性。该教材在当时全面改革了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特色,因此获得了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目前此书以进行了两次修订,其第三版于2006年出版。在多学时的《化工原理》教材中,这本教材有着较大的影响力,目前使用学校较多。
(3)王志魁(北京化工大学)主编《化工原理》教材
该教材自1987年问世,至今已出版第三版,主要适合于70-100学时的"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使用。作为少学时"化工原理"课程教材,该教材主要介绍了流体在管内的流动、流体输送机械、沉降、过滤、传热、吸收、蒸馏及干燥等单元操作,其章节体系、内容多少和深浅程度受到使用者的好评。同时,由于目前与化工专业相关的交叉专业、新型专业招生量的不断扩大,这本教材的目前市场销售情况和前景都比较好。
目前出版本科《化工原理》教材的出版社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及众多的高校出版社。可以看出,"化工原理"课程作为化工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教材的建设和出版受到各高校和出版社的普遍重视,国内化工专业排名前十位的高校几乎都编写和出版过《化工原理》教材。但是从影响力和市场的调研结果来看,编写学校实力较强、编写历史悠久的经典教材以及适用面更广或者特色更加鲜明的新编教材更加受到用户的青睐。
2."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现状浅析
随着多媒体等数字化教学辅助技术手段在教学中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师开始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例如,前面列举的五套《化工原理》教材都配套有相应的电子教案或教学课件,为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的支撑和服务。
除了与教材的配套资源之外,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北京东方仿真技术公司等很多单位都开发和研制了为"化工原理"课程服务教学多媒体课件。其中天津大学开发了多达八套的多媒体课件,可用于不同体系的"化工原理"全程授课使用。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则开发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同时也有多个高校开发了"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CAD设计软件。在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中,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分别建设了"化工原理及实验"的网络课程,其中天津大学的网络课程被评为优秀网络课程,目前点击量已达到了十万余次。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教指委和多所高校共同开发的"高等化学教学资源库"中的"化工基础子库"则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发展的另一重要成果。
不难看出,现有的"化工原理"课程的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开发教学适用性更强、使用更灵活、交互性能更好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将成为未来"化工原理"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余国琮. 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项目成果汇编[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柴诚敬.化工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4
所谓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配备以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具有整体优势的专业学科体系的有机整体。
财务会计是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的信息。2007年笔者发表了“‘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改革设想” 一文,提出了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三门课程的“大财务会计”课程群的概念。即以《中级财务会计》为核心,涵盖其基础课程《初级会计学》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高级财务会计》作为三门会计学核心课程。通过教学和实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良好的效果。
二、“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形成背景
教学团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上有共同规范的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教学团队的成员间,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教学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体讨论和决策以及信息共享,更强调通过成员的共同贡献,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集体成果,这个集体成果超过成员个人业绩的总和,即团队大于各部分之和。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背景如下:
(一)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各项政策的积极鼓励
目前,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启动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精神,为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确保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设立了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省、学校和学院也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积极鼓励教学团队的建设。
(二)会计学专业教学需求催生教学团队
会计专业建设必须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必须与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专业建设的发展方向,面向社会培养优秀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团队合作的机制形成一支重视教学和科研的优秀师资队伍,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将最新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不但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起到示范作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会计学理论功底,强化会计实务操作能力,实现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紧密结合,成为社会未来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按照自愿性、自然性、结构性、责任性等原则组建教学团队
1.自愿性。相关老师自愿组成该教学团队;2.自然性。团队成员为近期主要承担相关课程的老师;3.结构性。团员年龄、职称、教学经历、学历等布局合理;4.责任性。团队成员责任心强,能够积极承担相关职责,团结互助,协同发展。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而言,“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推进教学改革。具体讲,其建设目标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团队结构的发展优化
专业内容、团员学历、职称等结构以及梯队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培育教学名师;实施青年教师导航。
(二)团队水平的提高
通过深化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加强教材建设与资源的利用,将科研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高团队的水平。
(三)课程群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合理分担团队教学任务、优选教材与辅导资料、补充教材、加强教案建设、完善教学大纲与试题库,规范试卷批改、改革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
(四)增强团队的辐射影响力
通过学术交流、将教改成果影响、带动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兄弟院校;积极为兄弟学校、本地区学校培养相关任课教师。
四、“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一)科研转化教学
团队各成员应积极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意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科研体会、创新思维等渗透到教学、讲座等培养环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等)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
2.借助平台渗透科研成果。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借助论坛、讲座等平台,快捷地传播会计法规,普及会计知识,帮助学生把握会计前沿,提高学习兴趣,丰富专业知识,培育科研素养等。
3.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会计专业知识与研究会计相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社团进行财务会计等相关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学生科研立项等。
(二)优化团队结构、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优化团队专业结构。具体措施可以包括:(1)新会计准则的学习。加强教师会计新准则的学习,提升、巩固教师的专业知识;选送教师参加会计准则的培训;购买相关会计准则学习资料,以教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新准则。 (2)进修培训。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会计名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3)参加学术会议。撰写论文,以文赴会,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会计学术研讨会,把握学科前沿,吸收百家之长,提升专业素养。
2.选派教师深造,培育成果,加强梯队建设。为提高团队学历层次和改进学员结构,可选送教师到名校深造,攻读学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梯队的专业优势,进一步围绕市场需求和学生的特征提高团队整体水平,积累培育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师职称晋升,优化团队职称结构。
3.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交流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采用“带头人统筹负责,梯队成员各司其职,师生加强交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运作方式,进行集体讨论式备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召开座谈会研讨教学方法;增强团队与学生的交流,包括师生课堂上的课程交流、课外的专业见解及生活交流、调查问卷式的学习需求询问交流等。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应紧密结合会计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力争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立足未来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综合能力较强的会计人才。
研究内容可具体分为:(1)课堂教学改革。运用现代化的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凭证、账簿等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实物教学,并在会计实验室进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讨论式、演讲式、案例式、征文式、专题报告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2)实验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初级会计学》和《中极财务会计》的实验教学建立“双轨三线”式的实验模式;大力推广会计电算化的实验模拟模式;增补实验资料、改善实验室建设;强化实验教师的操作技能。(3)实践教学改革。巩固校内实习基地,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效结合。
5.丰富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1)课程教材方面。《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编写相应教材,以适应教学团队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改的需要。(2)实验和实习教材方面。结合团队教改的思路,撰写和修订实验教程、修订与完善实纲。(3)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国内外会计名校和知名会计组织的专业网站;开展会计专题、前沿问题讲座以及创建会计协会网页等。
6.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1)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不动摇。坚持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前沿领域课程。(2)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由于《初级会计学》是会计学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与程序,为使会计知识一片空白的学生较深刻地领会和感悟会计,提高学习兴趣与实际操作能力,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
(三)“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由于教学团队坚持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培养原则,预期会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团队的预期影响辐射主要表现在:
1. 师德影响。团队教师通过努力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以及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职业道德等,可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平。在教学任务承担、教学精力投入、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方面会率先垂范,影响和带动其他团队、其他教师,从而提升整个院校的教学水平。
2. 发表教改论文。结合团队的教学改革,团队成员将总结经验,撰写并,传播团队教改的成果及相关理念,影响和带动其它相关专业和学校的教学改革。
3. 以文赴会,学术交流。团队成员将积极撰写教改论文,以文赴会,参加财会等相关的教育学术会议,与专家学者交流本团队的教改成果与理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影响和带动与会专家及其学校的教学改革。
4. 授课教师培训。团队在教学与教育研究实践、提高自身水平的基础上,将面向校外,培训本课程群的授课教师。
五、结束语
“大财务会计”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是工作的开始,各项工作要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改进、提高,最终实现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篇5
我国高等学校材料专业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沿袭前苏联模式近50年, 目前,需要对这门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共识后,该校调整了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多门专业课。其中《电子信息材料》(48学时)为其中之一。电子信息材料不仅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尖端领域,还广泛用于民用工业和日常生活。作为材料学科与产业中一只蓬勃的生力军,电子信息材料在当今信息和知识的年代已成为世界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点[1-2]。因此增设这门专业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了解一些材料科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增加兴趣, 热爱专业, 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奠定基础[3]。
1 目前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内院校《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历来多是为材料专业学生而开设,已形成适合其专业特点的、较完备的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研究方面业已取得许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电子信息材料本身具有:(1)内容多,涉及面广。(2)内容更新快。(3)实践性强等特点,许多院校只把其作为选修课,课程内容大多只是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学生学后并无多大印象。而且很多学校在课程教学上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没有实验课等这些不利于《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发展的弊端。
2 电子信息材料教学改革的内容
结合本校材料专业特点,并考虑天津市电子材料行业的工业特色,研究适用于材料专业的《电子信息材料》课程内容体系,希望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
2.1 整体设计教学内容
结合材料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具体特点,对国内外参考教材及课程体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广泛收集材料科学领域的参考文献及最新信息,选用合适的教材制定出新的《电子信息材料》教学内容,力争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以下特色:根据材料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材料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需求, 坚持简化理论、增加应用、拓宽知识面、更新内容的基本原则。充分考虑到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 在内容安排、表述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同时充分考虑到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合理配置和支持,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兼顾各种电子材料共性与个性的结合,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渗透。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对材料科学的五要素模型进行讨论, 试图在材料的组成、制备、结构、性能与应用之间建立一个整体和全貌的关系;对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制造工艺与方法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力求彰显材料的共性。然而材料是具体品种组成的, 不同的材料具有其鲜明的个性, 所以在材料的应用、材料的比较与选择等内容中又比较兼顾个性, 以利于学生在学习具体材料的基础上, 能做到举一反三, 更深刻地了解材料的共同之处。
2.2 更新教学手段
材料科学博大精深、变化无穷, 神奇而又充满魅力。电子信息材料这门课只是其中一个分支。为此在授课过程中切实做到动之以情, 导之以趣, 制作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在讲授中把传统的导电材料、电阻材料,磁性材料,神奇的超导材料、激光材料, 异军突起的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等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另外,可以购置相关的电子音像资料,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的一些情况。
2.3 改善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教学建设要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向同学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和讨论。同时注意启发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些章节讲完之后还要提出后续和推广问题,为学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通过这些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2)实物教学。《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如何体现,也是使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们采用把科研、生产中的典型材料带到讲台上,如:导电材料中的导电银浆、半导体材料中的单晶硅片、介电材料中的钛酸钡电容器、光电材料中的荧光粉、敏感电子材料中的压电器件等。让学生观看实物,并参观实验室观看某些实验的制备过程,把一些抽象的理论通过实物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撰写小论文。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外,在课外还要求学生自己查阅国内国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文献资料,了解有关材料的发展情况,并写出学习论文。这样不仅拓宽知识面,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还培养他们从多方面摄取知识营养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参与科研。介绍本专业教师正在从事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发光方面、铁电材料方面、铁磁体方面等。鼓励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撰写科研论文,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很快验证和应用。
2.4 加强实验教学
电子信息材料课程是和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应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这对于学生基本原理的掌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结语
《电子信息材料》是一门简化理论、侧重介绍材料特点及应用的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是在材料学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材料科学基础》和《材料性能学》,因此如何将一些复杂的理论应用在课程中并与材料的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将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根据专业要求开设实验课并采用实物教学是本项目的又一特色,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宗旨。这要求教师有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电子材料的专业背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学习、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上课时能游刃有余,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法也会增加
兴趣。
参考文献
篇6
[4]日本文部科学省.中学校学習指導要領解説 数学編[EB/OL] http://mext.go.jp/a_ menu/ shotou/new-cs/youryou/syo/index.htm,2013-4-15.
[5]藤井斉亮等. 新しい数学1 [M]. 东京: 东京书籍株式会社,2013.
[6]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七年级数学上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7]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七年级数学下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8]仲秀英.数学活动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 2009,(4):23.
[9]]徐斌艳.高中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分析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2,(10):35-40.
[10]和学新.初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存在的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3.
[11]杨红萍,喻平.数学阅读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数学教育学报,2010,(5):64.
[12]程华.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0,(2):62.
[13]沈丹.中英两国高一数学教材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J],中学数学月刊,2012,(9):48.
[14]赵雄辉.开放性问题教学初探[J],数学通报,1999,(9):6.
篇7
AbstractBuilding materials 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e teaching mode and the traditional learning methods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eaching building materials cours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content, improving teaching means, establish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idea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of building materials course.
Key wordsModel of instruction;Teaching methods;Assessment methods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本科院校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将办学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是指学生在拥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体现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在毕业后以最快速度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要求。
同时,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新材料的不断涌现及建筑功能的不断变化,土建类专业课程传统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制约了当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筑材料课程作为土建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 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
建筑材料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材料的品种、规格、技术性能、适用范围。了解建筑材料的生产、检验方法及储运知识。同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建筑材料的基础知识。
1.建筑材料课综合性强、涉及知识面广,但缺乏系统性
建筑材料课主要包含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复合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等,内容繁杂,各部分又相对独立,各部分之间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无章可循,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同时,建筑材料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等基础知识,涉及知识面广。
2.建筑材料课实践性强,但缺乏逻辑性
建筑材料课程主要是各种建筑材料的实践总结,概念多,缺乏计算分析,缺乏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然而本课程需要记忆内容多,使习惯于数学思维的学生感觉难学难记,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3.建筑材料课程授课学时减少,内容增多
培养方案计划每次修订都会减少授课学时,而随着新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需要讲解的内容却在不断增多,若按原先的教学计划,只能满堂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建筑材料这门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许多院校对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日常教学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手段单调,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建筑材料主要依托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授课方式。采用黑板加板书,传达的信息量小,课堂效率相对较低;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课的速度快,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因此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如何采取多媒体和传统板书交叉使用,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一直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平时的作业和测试较少。一学期结束,教师完成教学大纲上指定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虽然基本上掌握了基础知识,但并没有真正学会建筑材料课程的灵魂,即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传授,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学生缺乏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
2.教材内容陈旧,教材建设不够全面
目前国内建筑材料教材主要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四校合编的《建筑材料》(第三版);湖南大学等合编的《土木工程材料》等。建筑材料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1)墙体类材料,例如天然石材;(2)结构类材料,例如水泥、钢材、混凝土等;(3)功能性材料,例如防水材料、装饰材料等。对于土建类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存在随意性。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建筑材料的不断涌现,土建专业覆盖范围的增加,且近年来各种材料标准和规范变动较大,实验方法也有所改变,现有的教材内容和教材建设方面都难以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3.实验教学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建筑材料实验均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教师从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仪器、步骤甚至计算公式都为学生准备好,学生只能来到实验室观看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根据指导书完成实验,甚至不需要提前预习,即使后来为了提高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而强制要求的实验预习报告,学生也是照葫芦画瓢,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传统的实验教学称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薄弱环节。
4.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建筑材料主要以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依据,这样学生会投入大量的精力放在应付考试上,而忽略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三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及措施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建筑材料教学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知识,重理论,轻应用。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接收课本知识,引不起主动探索求知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教学改进。
1.明确教学目标,修订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制定如下教改目标:依据本课程应用型、实践性强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把课程体系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不断转变教学观念。
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所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应用性”这就使得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能做到在实际工作中“学以致用”,而不仅是简单的传授一些基础知识。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建筑材料教学大纲没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特征。所以,明确建筑材料的教学目标以后,修订教学大纲,从而确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改进建筑材料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解决“讲什么,怎样讲”这个问题。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学习主动性,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想办法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上课“满堂灌”,下课“立马走”,要想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就必须“精心提炼”,即对多本建筑材料教材进行概括、总结,提炼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讲解;教师还要做到“舍得放手”,就是将一些简单的容易掌握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掌握;对于一些扩展性的内容留给学生课下相互讨论,自主学习。这样既精简了课堂内容,又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日常教学中增加现场导入时教学和案例教学。
现场导入式教学以施工现场或其他工程实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此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进行讲授,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完成课堂理论教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要穿插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前沿案例,比如,某建筑物钢筋混凝土破坏,要求学生就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不但能增强学生对建筑材料应用性的认识,而且能促使他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从而在学习中感到一种成就感,这样就会提高对建筑材料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可以学到基本的原理外,还能够锻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3.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讲理论而轻视实践,让学生掌握建筑材料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高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建筑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复杂,需要学校投入经费,需要教师爱岗敬业、努力钻研业务,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给予政策的支持等。下面给出构建一种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具体方案:
(1)研制建筑材料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编写建筑材料试题库管理系统,实现教考分离,对教学效果做出科学正确地评价,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研发网上学习系统,供学生在网上学习、测试和网上答疑。
(2)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师平时工作和科研经验,编写不同层次学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教材及部分章节的教学案例。同时积极引进国外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为实现双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高学历、高素质、高效率的师资队伍。使教师队伍人员数量充足,年龄层次合理,知识结构科学,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4.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应该把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对一些基本的概念、定义和案例材料及算法步骤等教学内容,可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具体形象的体现出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一些推理、证明等内容,最好用板书教学,这有利于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课堂上的内容。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局限也很多,教师不能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快节奏。比如说一些定理的证明,理论的推导等相对比较难于理解的内容,最好用板书把整个推导的思路展现给学生。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板书的优势互补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的好办法。
5.加强校企合作,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为了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需要,建筑材料实验教学要做到与理论教学同步,但是实验室建设经费的不足也是制约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与社会建筑材料检测单位进行了校企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我们的师生参与的企业的日常检测,企业人员也得到了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学校以企业为社会检测的项目作为设计性实验来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学生了解了学习改门课程在实际中的具体应用。
6.改革考核和评价方式
期末考核“一张卷”的考试方式只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难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建筑材料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专业不同所学内容不同,期末考核要分专业、分层次进行。为配合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我们决定期末考试成绩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卷面成绩占50%,第二部分,实验成绩占40%,第三部分平时成绩占20%,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
篇8
一、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小学生有很大的随意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尤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识感兴趣,逐步积累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创设情景:如在教学一册“操场上”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看图,让他们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参加过这些活动吗?有的说我打过乒乓球,有的说我们班和二班拔河,有的说我跳过绳,有的说我没踢过足球,很想踢,这样教师就可以乘机进行识字、词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跟上来了,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非常活跃,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这些字词。讲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若能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让他们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记住生字,更能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识字知识和方法
(1)开火车。开火车是课堂上常用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像火车一样一个接一个站出来认字,读错了的请全班同学当老师进行纠正,会认后又继续开,让学生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学识字。
(2)做拨萝卜的游戏。将上面有字的萝卜贴在黑板上,让学生随便“拨”出一个萝卜,用上面的字组词或者说一句话,。
(3)找朋友。将生字卡片发到小朋友手中,当出现一个生字时,另一个小朋友马上拿着自己的生字卡片和他合在一起,组成词语,强调不能站错位置,注意顺序。这个游戏同样适用于用偏旁和部件合成新字。
(4)编顺口溜。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看图上的事物编儿歌,识记字形。
(5)猜字谜,编字谜。在识字教学中,原原本本把字摆出来,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而采用猜字谜游戏就不一样了。
(6)加一加,变一变。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
(7)过彩虹桥。先小组准备,第一人先读出字,第二人组词,第三、第四人分别从所组的词语中选出一个说一句话。
(8)识字擂台。就以“氵”这个偏旁为例,说出带“氵”的字,看谁说得多。
(9)编故事巧记字形。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构字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去揭示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形、义的关系。
(10)看图猜字。如“棵”字,左边画一棵树,右边画一些果子。
通过以上的游戏和识字方法反复巩固,做到当堂多次重现,在复习时遵循遗忘规律,新教的多反复巩固几次,早教的复习时间可以间隔得更长些
三、创造平台,让学生自主识字
1.在阅读中识字
根据几份常用字表的对比研究,该教材编写者确定出最常用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字要求学生认读。据统计,一年级上册要求认的400个字可以覆盖儿童常用读物的50%以上,整个低年级要求认的1 800个字可以覆盖儿童常用读物的90%以上,这样,儿童可以及早把他们的识字成果运用于阅读,充分发挥了汉字学习的效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
2.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用语文。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如果能将我们学生的眼睛擦亮,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随时随地识字,那么生活就是他们识字的大课堂,当识字教学到一定阶段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识字的途径。在学校发作业本时,让学生轮流发,从而认识同学的名字;出门认招牌、路牌、广告牌、商标等。在开展生活识字的活动中,让学生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去识字。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的课外识字量迅速加大。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还可以开展“识字大王”评比活动,识记课外字200个的学生被评为识字大王,并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篇9
一、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是以初级财务会计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为基础,以特定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一般经济业务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并以对外提供通用财务会计信息为目标的理论和方法的专业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核心专业课,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能力和应用技能的知识体系中,起着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体系中与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中级财务会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全国高等教育转型期,其教学也应革故鼎新,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因此,如何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特点
(一)内容繁多,课程难度大
与初级财务会计(基础会计)相比,中级财务会计内容急剧增加,以最复杂的制造业为背景,以股份制企业中的上市公司为样本,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的确认与计量,以编制财务报表作为终结。同时,该课程还包含了诸如对外投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应付债券、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借款费用资本化、所得税会计、或有事项、会计调整等一些特殊业务的内容。所以,该课程的内容非常繁杂,难度很大,令许多初学者谈“中”色变。
(二)知识零散,章节关联小
在知识点的组织上,基础会计是按资金循环(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和利润分配)的顺序来安排教材章节的,而中级财务会计却是按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来展开的,前后各章内容相互独立,并没有形成承前启后的逻辑对应关系,缺少一条主线,脉络模糊。学生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感觉就是天天埋头编制会计分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时效性强,准则调整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时为了与国际接轨,会计改革一直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公允价值的历次变革就是有力佐证。1998 年我国就已开始引入该种计量模式,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大量上市公司却利用其存在的漏洞掀起了操纵利润的狂潮,财政部在2001 年只得忍痛割爱,被迫将其取消,后因加入WTO 的需要,2006 年又不得不重新引入。时至今日,会计准则仍在不断的修订和补充之中。作为与企业财务工作最密切的中级财务会计,当然也要紧跟最新会计准则的步伐,不断更新,不断调整。
(四)实践性强,具实际价值
根据对已毕业的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反馈看,普遍反映中级财务会计对财会工作帮助最大。比如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对外投资、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长期借款、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财务报表编制、会计调整等的处理与中级财务会计所授基本一致。说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对学生未来从事财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较高的实际价值。
三、中级财务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模糊,教师教学无针对性长期以来,很多会计教师由于自身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于财务会计的三门主干课程,只知道初级财务会计最容易,高级财务会计最难,中级财务会计难易程度界于两者之间,根本不懂相互教学目标的异曲同工之处。作为一名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如果连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心中无数,既抓不住重点,又扣不住难点,教学无针对性,教学改革从何谈起。
(二)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思维僵化
迄今为止,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仍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对着书本照“本”宣科或对着课件照“屏”宣读,学生在台下充当忠实的听众,无问可提,无疑可质,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互动,效果可想而知。另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善于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方法,那么学生思维将僵化,甚至处于窒息状态,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便无从谈起,至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
(三)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陷入困境
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较为扎实的会计理论,而且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倾向。虽然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已越来越受重视,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高仿真手工、电算化会计实验室,校内实训条件大为改观,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训方案。加之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可提供的会计实习岗位一般都很少,根本难以解决所有学生的顶岗实习,实践教学陷入困境。因此,如果不改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教学现状,真的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四)考核办法落后,学生混日子无心学业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仍采用20 世纪80 年代沿袭下来的“复述型”模式,考题设计偏重理论,主要考核学生记忆力,评判学生重复既定教科书内容的准确程度。学生期末综合成绩主要由考勤、作业和期末卷面成绩等三部分组成,规定学生考勤和作业共占30%—40%,期末卷面成绩占60%—70%。考前两周,教师划划范围或变换数字讲解一些考试题目,学生背背答案,考试时“照猫画虎”,平时又无缺课和漏交作业记录,期末卷面成绩只要过规定线,该门课程就可轻松过关,导致部分学生天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无心学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五)教学水平不高,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自1999 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学生人数急剧增长,而财会专业因就业好吸引了众多学生报读,造成会计教师严重不足,大部分教师都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教师待遇低,难以招到正规会计专业研究生,为解决会计教师的短缺问题,甚至出现大量非会计专业教师教会计专业和本科生教本科生的现象。这种从高校到高校、理论到理论、非专业教专业、本科教本科的年轻教师,虽然富有活力,具有新思想、新思维,但由于缺乏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四、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明确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养
从整个财务会计目标看,财务会计以对外提供信息为主要使命,而提供信息的主要载体是财务报表,无论是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还是高级财务会计,最终目的都是编制财务报表。初级财务会计只要求学生掌握一般会计核算程序,以原始凭证为起点,财务报表为终点,主要包括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以及利用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中级财务会计以初级财务会计为基础,重点解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标准与计量规则,进一步深化初级财务会计的记账凭证部分。而高级财务会计则突破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关联方交易、企业合并、破产清算等尖端问题。只有明确了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会计政策的选择能力以及对财务报表的理解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激励学生和鼓舞学生。中级财务会计是一门务实的课程,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采用“个案分析”、“模拟演练”等案例式教法。如在学习“应收款项”这个知识点时,可以ST 科龙和四川长虹为例进行讲解,使授课内容既具有真实感,又具有深入浅出的效果。努力革除“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教法设计原则,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启发点,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精讲多练、突出重点、点出精华,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同时,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应组织课堂讨论,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重视校内外实训,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训教学是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短板,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发挥实训教学的作用:(1)校内模拟实训。校内模拟实训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在高仿真实训室内,让学生进行会计业务的全过程手工实验。这让学生既熟练掌握了会计核算流程,又能真切地感受到会计的趣味性,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2)校外专业实习。校外专业实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经过会计理论知识学习和校内模拟实训之后,再安排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实习,通过观摩和亲自操作将校内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理论与实务的对接,做到知能并举。这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可培养他们的职业操守和沟通技能。
(四)改革考核办法,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
要让学生学精学透中级财务会计这一核心主干课程,应改革考核办法,设置灵活多样的题目,减少机械性记忆题和会计分录题,增加实务型案例分析题,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改变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办法,让平时考勤占10%,作业成绩占10%,个人实践成绩占20%,小组实践成绩占20%,期末考试占40%。只有构建这样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学生对该课程教学的每一环节才会认真对待,由注重结果过度到更注重过程,避免期末一考定乾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
(五)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真正的大学教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理论厚度、实操精度、教艺高度和科研深度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中级财务会计教师应加强学习,通过攻读博士、赴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研讨会、阅读优秀财会期刊等形式提升会计理论水平,做到厚积而薄发;勇敢走出校园,到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挂职或兼职锻炼,大胆接受实务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务处理能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虚心向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教学名师学习,学习其精湛的教学技术,大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听课时能陶醉其中,如品香茗;要紧盯会计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多撰写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转型期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财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因此,研究和探索中财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助于调动财会类专业学生学习中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统一关系;二是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通过独立思考,使中财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三是有助于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不断提高财会类专业学生就业本领,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四是有助于会计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化压力为动力,不断提高中财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会计[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 刘永泽, 陈立军. 中级财务会计[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3] 薛静.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财会通讯,2011(33).
[4] 罗照华. 中级财务会计学教学案例选择探讨[J]. 财会月刊,2011(16).
篇10
【Abstract】The course of personal finance is set in finance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university to train students’ occupation adaptive 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project oriented teaching pattern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is to raise practical ability, which is agre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 finance course. This paper approach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pattern of the personal finance course based on the teaching principle of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Personal finance Project-oriented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的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专业理财已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金融业务之一。顺应金融行业对专业理财师的强劲需求,以及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先后设置了个人理财课程。个人理财师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掌握个人理财的基本程序方法,还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保险、证券投资、外汇投资、税务规划等专业知识,更加强调通过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使从业者具备团队合作、沟通、自我学习等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以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较为薄弱。而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教学内容寓于不同阶段的项目任务中,整个教学活动最终被模拟成“在用户需求中完成特定项目”。“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这种强调培养实践能力的理念与金融学专业的《个人理财》课程的特点高度契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金融理财能力。如何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融入《个人理财》课程中,进行课程的创新研究,以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的理财职业适应能力是急需解决的教学研究问题。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创新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共同契合点,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上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职业适应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主张通过在真正的现场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特定领域的学习,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相结合,使学生适应真实的实践活动。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部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习者大脑中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后才能被学习者所真正认识和掌握。在建构主义看来,抽象概念、规则的学习往往无法灵活适应具体情境的变化,学习者常常难以用学校获得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遵守以下原则:以问题为核心驱动学习,问题可以是项目、案例或实际生活中的矛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各种教学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广义的学习环境支持自主学习,诱发问题并利用它们刺激学习活动,使学习者迅速地将该问题作为自己的问题而接纳;学习问题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必须是一项真实的任务;强调协作学习;强调非量化的整体评价;要求设计学习任务展开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和帮助等内容;应设计多种自主学习策略等等。就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与同学广泛交流,不断地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紧跟理论与技术的最新前沿,结合企业与社会实际应用的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的个性、知识结构与技术掌握程度将教学班分成若干个项目学习小组,并为各小组“量体”布置一个设计项目,或小组根据自身兴趣自我设计项目,在项目的驱动和任课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以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与研究实践中自主地和主动地完成学习内容与研发任务,运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是以问题引导为教学设计的重心,使学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去探索与解决问题,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
三、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创新――“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创新基本思路
(1)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和实验性。
应用型教育应结合企业与社会实际应用的需求。以金融行业对专业理财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导向,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个人理财课程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各种理财基本工具的运用、具体理财案例分析、编制客户理财报告、理财难题解决。内容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技巧性。它既不是单纯教理论,也不是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而是要以实践训练为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个人理财理论与方法应用于经济社会的理财实践。由于《个人理财》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一般应安排在金融学专业本科四年级开设。经过三年系统的理论学习,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的金融学理论和相关的理财技能(如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外汇交易、保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究竟如何操作,如何根据个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财仍然知之甚少。因此,个人理财课不是浮泛在对知识的讲解和理解上,而应重在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对金融知识进行综合演练,操作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在课时安排上,理论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60%,实验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40%,突出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应用型本科大学可以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具体情况,另行开设2~3周的集中综合实践环节,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模拟理财策划师从业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更加的教学效果。
(2)在教学方式上,以项目驱动为教学设计的重心。
“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提供真实的项目,以模拟项目开发为教学主线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真实的项目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完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抽象的教学和作业项目而言的。所谓真实的项目有三层含义: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能真实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是从课程和教育目标衍生和出发的项目。真实的项目主要通过创设有意义的项目情景实现。为此个人理财课程可以为学生创设有意义的项目情景,要求学生创办独立的理财工作室,分工协作,根据真实的客户家庭信息、财务信息和现实的金融市场信息为其量身定做理财方案。“项目”设计要有明确的能力目标,要求教师要在设计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的能力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项目”,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项目任务”,从而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既有课内主导又有课外引导。
建构主义主张学生在完成项目的主动探索过程中尽心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促进者、信息提供者及教练的角色。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提供解决问题的范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由于将整个教学活动模拟成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理财报告,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客户的交流、理财产品的选择等都需要很多课外时间。因此需要成立若干个教师课外辅导组,以专业研究方向相近的2~3名教师组成一个辅导组,引导学生课外学习。
2.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如下图所示。
3.实施方案
(1)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个人理财》课程教学实践首先需要结合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理论与实验课时的安排、模拟项目的设计、学习小组的分组情况、专题教学的设置、教学资源的整合、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处理等。
(2)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认真分析《个人理财》课程的大纲要求和所选用教材,确定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个人理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于应用。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分为:设计营造理财情景和理财氛围;对客户理财需求与能力分析;制定投资策略;设计具体理财方案四大模块。在此基础上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项目”,通过这些小的“项目”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如下表所示:
为了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能独立实践操作,还有必要在后半学期设计一个综合项目。如:本校学生个人理财情况调查与在校大学生理财投资规划或本校青年教师的理财投资规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于小型习题项目,每个学生必须单独完成,但项目设计、项目开发则由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对于提出的项目先让学生讨论,提出完成具体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项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给予讲解提示。项目提出后,就需要学生自主完成项目。学生可以先采用自助式、程序式、探究式等方式,结合原有的金融学知识围绕理财策划的相关主体展开主动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项目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其次同学之间,将自己对教师所创建和创设的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的理解和认识交流于大家,与大家共同研讨,通过合作学习和共同讨论,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看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理解,以促进自己建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带着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带着共同的倾向和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形成共识。项目开发过程中要进行中期进度检查,到学期期末时完成整个项目开发的同时也掌握了课程的学习。
(3)修订合理的考评方式
情境性教学需要进行与学习过程相一致的情境化评估,或者融合于教学过程之中的融合式测验,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根据个人理财的课程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变以“理论评测为主”为“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将成绩评定融合于情景教学中,与项目完成情况密切结合。综合成绩分为平时成绩、理财报告、答辩成绩和客户评价四部分,权重分别为40%、30%、10%、20%。具体做法是:平时每组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并记分;项目完成时以小组为单位呈报理财报告并参加答辩,考评理财报告的完整性、合理性、专业性和创造性;最后由真实的理财客户对理财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该考评方式改变考核的观察面,后三部分成绩以团体为中心,评价不再是单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是一个个团队对分配项目的完成情况。它将以一个综合的、立体的形式来评价学生,这就使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刘细发、夏家莉.基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牵引式”教学模式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7(8)
篇11
21世纪新型人才评判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有效地进行技术沟通和交流。在社会对既掌握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前提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成为必然。
为了适应社会对21世纪新型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各高校纷纷开设拓展课程,如南京林业大学开设了《英美文学赏析》、《跨文化交际》等;中国矿业大学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西方文明史》、《商务英语会话》等。就目前大学英语开设的目的和授课内容而言,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可以分为通识类拓展课程和专业导向类拓展课程。前者基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理论,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以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为导向;后者基于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理论,以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为导向。温州大学2011年2月开始在商学院和化学学院进行专业结合的大学英语的教学试点,开设了专业相关的拓展课程,如《国际商务英语沟通》和《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其中《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就是一门基于ESP理论的面向化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着重促进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但是在开课初始,由于当前国内出版的专门面向化学专业的大学英语综合教材寥寥无几,已出版的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有关化学方面的教材出版近乎为零,目前只有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提高阶段系列教材。随着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的纵深发展,相应的教材开发也必然需要随之发展和提升。
二、相关研究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又称为专门用途英语,在国外已有悠久历史,并且受到足够重视。这是由英美等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其中Pauline Robinson(1980)指出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英语以便获取自己所从事专业或不同体裁的知识或技能[1]。Strevens(1988)也曾指出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科技英语等。他指出ESP的4个区别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上放有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4)与普通英语形成对照[2]。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的Laurence Anthony教授在语料库语言学、专门用途英语、教育技术等领域有很深的造诣,他在2007年就开始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方面的探索,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着重结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ESP教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着重对学术英语能力(EAP教学)方面的探索[3],如今他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卓越成效,并且出版了多套相关教材。
同时,随着中国国内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多门拓展课程的教材也逐渐得到开发而随之相应出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应用提高阶段教材系列备受关注,涵盖了商务经贸、农科、文科、理工、美术等专业,还从牛津大学出版社引进用于专业英语学习与提高的自学教材,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体生物学、商务、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2003年出版的针对化学专业学生所编写的《新世纪理工科英语教程:化学与化工》教材实际上更多关注的是专业知识学习,适合已熟练掌握化学专业英语术语的高年级的化学专业学生使用。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学习专业知识的需求,同时更关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此对于处于基础阶段的化学专业学生来说,在学习化学专业双语课程的同时,需要修读一门化学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帮助其解决语言难题。比如对于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要求二年级学生使用美国康奈尔大学John McMurry编写的国外全英语教材“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教材。该版本以最基础的烯属烃(alkenes)的介绍说明开始,逐步转向复杂的化学原理内容,全本共分为31章,涉及结构与键合、极性共价键(酸和碱)、有机化合物(烯属烃及其立体化学)等内容。[4]因为所有的说明都是全英文的,再加上诸多复杂多变的化学专业词汇,学生均反映学习该教材时遇到许多语言问题,如看不懂、词汇多、结构复杂等问题,更多的是专业词汇不易识记、英语语法基础不好、口语不好、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能写出符号或分子式却不会读与写其英文全称,等等。归根结底,面向化学专业的拓展英语教材的设计和选材必须以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发展需求为根本,能够有效地帮助其解决专业学习中的语言难题,同时,还需要增强其专业文化修养。
因此,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应该通过化学专业的双语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双方合作,共同开发适合低年级的专业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拓展教材,使其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实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得到不断关注和深入。
三、化学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内在要求
1.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独特性
与化学专业的双语课程相比,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则像科普读物,不过并不局限于对化学现象、化学原理的说明,也包含了很多隐藏在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帮助缓解紧张的学习情绪,营造轻松的交流氛围,在使用中识记专业词汇、深化专业知识的理解、开拓思维等。双语课程的教材专业性强,学习强度大,学生容易紧张,为更多地掌握专业知识,往往会忽略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要以双语课程的导读课为基准,要由英语专业的教师为主要的编纂人员,在化学专业双语教师的指导和配合下进行选材、确定教材框架等,且对修读该课程的学生进行前测和后测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学期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作为教材编写的意见反馈,使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真实实现大学英语“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和传统的通用大学英语教学相比,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以英语为工具和载体,立足于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其教学的内容与学习者的专业相关,并与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同步,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四、六级考试为准绳的唯一性,突出学生的专业导向,加强英语知识和专业学习的紧密结合。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依托,能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加强对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学习及应用英语技能阅读相关文献、相关报道,进一步锻炼语言能力,隐藏在化学元素背后的文化知识,比如名家逸事、化学元素命名的典故等,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帮助其提高学习兴趣,更能为高年级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语言基础,实现逐步与EAP接轨。
教材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需求,教材的内容拣选、词汇的编写以及练习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其专业为导向,而不是使之完全专业化,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技能,同时满足其专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文化素养。
2.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师资力量
正如Anthony教授所提出的那样,进行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拓展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一定和专业教师一样精通专业知识,也不需要在专业知识方面超过学生。但是,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一方面要提高其语言知识的应用,另一方面应该适当地拓宽相关专业知识领域,不断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改进和完善化学拓展课程的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拣选教学内容,提升化工文化意识,适合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知识内容的陈述、演说、展示等目标,并且使其能够阅读与翻译化学专业书籍的英语原著,也能有效地归纳、提取专业信息与知识,为其专业双语学习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3.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的拓展课程教材的可持续发展性
拓展课程改革逐步得到深入发展,随之发展的首先就是进一步开发拓展教材,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仍是不可改变的目标,同时教材的研发必须紧密结合专业,设置多样性的教学素材,为双语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四、新教材的设想
温州大学化材学院专业的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要求使用美国康奈尔大学John McMurry编写的国外全英语教材“Organic Chemistry”第七版。因为所有的说明都是全英文,再加上诸多复杂多变的化学专业词汇,学生均反映学习该教材时遇到许多语言问题,如看不懂、词汇多、结构复杂等问题,更多是易忘记专业词汇、英语语法基础不好、口语不好,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本项目组成员与化材学院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的任课教师余小春老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认为化材学院的本科生在完成大一一学年的大学英语综合课程学习后,应该选修一门跟他们专业课程尤其是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衔接紧密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帮助解决学生在双语课学习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在此共识的基础上,项目组成员于2009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开发、设计与本教材对应的课程“英语中的化学元素与生活”,并于下半年9月份正式向学生开放修读,其教学内容根据“有机化学”引进版英文教材所体现的工程文化组织而成,其教学材料通过网络、图书馆书籍、期刊等多渠道搜集而成,其章节主题与“有机化学”的英文教材主题相关,从而起到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有机化学的导读作用。
本教材共设六章,即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各有一个主题,包含两篇与话题相关的文章;每个单元主题鲜明,包括化学与自然、化学与生活、化学反应、有关化学的故事、化学名家、化学的发展历程等方面。本着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转换,实现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过渡,实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不同时空的连接的理念,第一个单元的主题为化学与自然,因为自然既是热门话题,又是人们生活的大环境,与生活息息相关。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化学与生活,相对第一单元的环境问题而言,生活就是人们身边的、日常的发生现象。环境、生活中存在许多与化学相关的表象,通过第一、二单元的话题学习,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从环境变化、日常生活的表象出发,向专业原理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第三单元化学反应是化学专业知识与英语联系最紧密的一个单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着重引导学生在化学元素、化学反应、化学发明等方面进行相关的文化探索。第六单元既是对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总结,又是对未来化学发展的一个展望,引发学生思考化学的学科前景。
每个单元分三大部分,各部分各有侧重,导入热身练习的设计按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复合式听写形式,既帮助学生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又帮助学生提高听力能力。课堂活动部分包含两篇课文A篇和B篇,均为科普文类型的阅读素材,A篇为课内精读课文,课堂活动组织主要围绕A课文进行,B篇为补充阅读课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广度。A、B两篇课文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为学习重点,教师以课文为依托,由点入面,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词汇。而且A课文后配有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应用练习,包括词汇运用能力的习题(单词与短语)、词汇扩展练习、翻译练习与写作练习等。课后活动部分的专业词汇专栏和专业词汇扩展说明为学生的专业词汇识记提供了便利。
化学专业词汇多,而且变化多,不易识记。本教材中各个单元对于文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进行了体例统一的标注,以引起学生重视,并针对专业词汇添加适当的英文释义及相应的化学符号和公式,在单元末尾以专栏形式汇总本单元中出现的化学专业词汇,增加词汇扩展学习说明,提示相关的化学专业词缀或词根信息,并设置相应的练习,通过增加词汇复现帮助识记。
同时针对化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英语听、说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教材就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设置了学生最不擅长的填空听写练习、选用某些词汇的篇章写作练习、应用文写作练习等,注重单词与词组的正确使用,有效指导学生在用中学。
五、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对象的专业实际,着重增强学生对专业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分类教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推动了课程教学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迫切需要专业与大学英语结合紧密的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戴明忠,涂孝春.ESP及大学英语教学.成都大学学报.2009(2):126-128.
[2]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 In M.Tickoo (Ed.),ESP:State of the art(1-13),1988.
篇12
一、以随迁子女的数学学习兴趣点为主,强调兴趣教学
兴趣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最大潜力,长时间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小学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兴趣点,并深入拓展型教材的制定中,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学习内容。同时,随迁子女在此之前受到的教育也很重要,也要纳入拓展课程的调查研究范围。另外,老师在做学生兴趣点调查时,要根据学生特点,注意分门别类,不要只是针对部分学生进行调查,要注意调查的全面性。在拓展类型的选择中,他们更偏向于具有挑战性的题目、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并且,对于拓展性的定义,也不应该只是对书本上的一种知识型、文字型、计算型的拓展,同时还要在生活中不断检验。个别题目可以设计多种答案,发散学生的思维,并让他们能够参与讨论,在相互“争执”中得到成长。
二、延伸课堂知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拓展型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发散思维、提高悟性、构建数学思维为目标的。因此,拓展型的教材不能和传统的教材一样,要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其教材的设计一定要丰富而具有延伸性。针对随迁子女拓展型教材的拓展要包括具有实际意义的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去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借助数学的学习,让家长与学生一起去解决某个问题,这样既能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构建数学思维宫殿,可以解决更多的数学相关问题。
生活数学的特点是取自于生活,同时对生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教材设计中可以添加数学统计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对数据的分析能力。还有一些图形和几何的学习,实际的观察和应用更加便利于他们的理解。
三、融入游戏教学法,帮助学生快乐学习
游戏教学法是素质教育以来推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活跃课堂气氛,减轻课堂压力,使学生在快乐而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在教材中过多的体现,一般是老师自己设计和组织的。因此,本次随迁子女小学数学拓展教材的要求可以补充这一点,将数学游戏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编入教材之中,给老师正确的教学指导。游戏教学法对教师而言并不陌生,因为之前的教学中师生都已经有所体验。但是因为没有正式编入教材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例如和知识的融合性、游戏的可行性和游戏的效果等等,所以一直没有作为教材实施。借助这样一个游戏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能够和同学、老师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从而利于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
游戏教学法在融入之前,一定要先检验其效果,保证在课堂的小环境中可以实施起来。另外,学生的纪律、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控制。游戏活动可以是“静”的,也可以是“动”的,总之,要适应知识特点和课堂特点,保证随迁子女小学数学的良好学习状态。
四、集思广益,从师生中获取教材编著灵感
拓展型的教材是老师实施、学生接受这样一个过程,所以其中重要的两个角色都应该参与到课本的编著中来,集思广益,获得更好的编著想法。老师处在教学的第一战线,他们和学生朝夕相处,更是了解各个知识点的特点,及知识以怎样的形式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老师一直都是教材和学生的沟通桥梁,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参与教材的编著,可以使教材更具有实践性,并能分辨教材内容的主次,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实践。而学生作为改编教材的接受者,他们的话语权要更加重要一些。虽然学生不能够从科学教学和科学学习的方面来评价教材,但是怎样授课他们感兴趣,他们还是有一定的判断力的,甚至他们有一些教材的解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老师所不具备的。从多个方面来获取编著灵感,不仅仅是科学的,更是高效的。
五、实施教材试点,查缺完善教材编著工作
每本教材都应该经过实际的检验之后才能够被大家所认可和接受,才能够大范围地实施。因此,将教材大体编写好之后,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而是需要师生的亲身检验。一般可以选取一个章节,来对不同班级进行教学反馈。几个班级是采用拓展型的教材,几个班级是采用传统的教材,之后再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得出评比结论。当然,这样的实验需要针对不同的章节多做几次,这样才会更加有说服力。教材的试点要保证实验班级的客观一致性,降低试点效果的其余因素的影响。在对教材进行试点之后,要根据反馈的情况实行积极的修改,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试点,这样才能及时查缺其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有很多隐性的问题是在试点的过程中难以一时发现的,因此后期教学工作也要抱着一种尝试的心态去教学,不断完善才能够不断提高。
篇1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不同文化与民族的接触与融合,双语与多语现象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文化互相交融的必然结果。双语教学作为教育的社会性体现,目前在中国教育的各个层面逐渐展开,关于双语教学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1-5]。高校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传播基地,双语教学的探讨和发展对各级双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目前全国一千三百多所普通高校中,有一千二百多所为地方政府所属,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92%。尽管就在校学生数而言,地方高校所占的比例会略低一些,但我们还是可以说,地方高校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和主体的组成部分,这一部分高校的建设发展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因此,针对地方院校实施双语教学研究具有普遍意义,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幅射推广价值。
根据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系统论”的观点,一般系统均由多个元素组成, 同一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按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每一个元素和外部的一些要素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系统的每一个元素在系统中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而整个系统对外部表现出具有一定特征的宏观功能。据此, 我们可以把双语教学课堂视为一个系统, 组成这个系统的主要要素包括: 教学的主体、客体、介体、采用的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环境。教师是双语课堂的教学主体, 而学生是授课的客体。教师专业知识量的多少、教学能力以及用英语流利、清晰地阐述专业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其教学成效;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听力以及口语水平都对他们能否上好双语教学课程产生重要影响。教师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介体如双语教案、板书及双语教材传授知识。另外,教学环境可为师生提供教与学的氛围,这里的环境包括课堂内教学环境, 也包括课堂外环境。课堂内环境主要指师生会话的渠道是否畅通, 而课堂外环境主要指学校为学生的双语教学提供的双语文化、双语活动、双语竞赛等方面内容。这样使学生时刻处于双语的氛围中, 接受双语的熏陶, 从而提高双语应用能力[6]。本论文针对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体、客体、介体、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环境等诸因素中,锁定其它因素,仅仅针对客体-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
二、双语实践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从2009年3月开始至2011年7月为止,历时三年期间,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创新班90名学生先后进行了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调查方法为参照有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集中发放问卷,被调查学生是否记名填写采取自愿原则,并当场回收的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时,首先明确要求学生本着对双语课程负责、对自己未来负责的原则,实事求是如实填写。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对双语教学的总体态度、对双语教学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双语教学应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的听懂程度等。共发放问卷共计90份,回收90份。
对获得的一手调查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去粗取精,力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双语教学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结论。最终,通过比较研究法澄清了在地方院校机械类专业普通班级上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问题。
三、双语教学调查结果及分析
图1 被调查班级英语水平情况分析
由图1可知,被调查的创新班90名学生中,在大学第四学期末,有9人(10%)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有54人(60%)通过四级考试;还有27人(30%)未通过四级考试。由此可知,被调查的创新班学生虽然是全学年约440名学生中选出的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英语水平通过六级的9名学生又有连四级都没有通过的27名学生。通过学校教务处及教学干事了解到,创新班是按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高低直接选出,并在其后并未根据学年学习成绩做出调整。图1的调查结果说明,经过约一年半的大学学习生活,同一个班的学生出现了明显的英语水平差异。
图2 被调查班级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态度
由图2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态度上可知,72名学生(80%)对双语教学非常感兴趣,18名学生(20%)感觉一般,认为不感兴趣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其中绝大多数“非常感兴趣”组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用双语形式听工程材料课程,主要是因为相对于单纯的中文传统教学,双语可以锻炼我们的英语听力和语感。而且,上课未听懂部分还可以通过双语教材的阅读进一步得到澄清,提高了我们的自学能力。我们认为重要的不是英语水平有多大提高,而是双语课程本身导入了全新的教学环境,使我们在深入探索学科内容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习得了英语语言能力”、“有幸听到了一门双语课程,因为在此之前的大学学习中,我们只有在英语课上接触到英语,而将工程材料专业基础课用双语形式讲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言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掌握和得到提高的学习规律”、“双语课程直接营造了英语语言环境,有一种留学学习的感觉,一堂课既学习了英语又掌握了工程材料知识”、“以双语形式讲授学科内容,在主观上使我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听、去揣摩每一句话,还可以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因此我们对双语教学很感兴趣”。认为感觉一般的学生普遍认为,“因为专业外语生词量大,同时还有一些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需要去掌握,本来英语水平较差,再加上授课内容相对比较抽象,使学习兴趣降低”、“刚开始很感兴趣,因为第一次听双语教学,而且还可以培养英语语感,后来随着教学内容深度的加大,上课不能做到完全听懂,兴趣逐渐减退”。
由图3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开设必要性上可以知道,三届创新班只有3名学生(2.7%)除外,87名学生(97.3%)认为完全有必要在工程材料课程上开展双语教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可以知道并熟悉很多相关的英语术语,使我们上课更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为我们今后阅读原版英文文献资料以至与国外专家学者交流提供了便利。从长远角度来看,对我们未来发展还是很有益处的”、“因为材料科学与材料工程学科是近代特别是英国第一次及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在以英语为主流语言的西方国家内首先发展起来的,用双语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从根本上理解材料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而使我们更容易接受学科的知识脉络。例如,这门课程的各种金相组织名称均来源于英文本身,即珠光体、铁素体、马氏体本身来源于英文单词Pearlite,Ferrite,Martensite,用双语形式学习省去了大量繁琐的翻译过程”、 “材料科学中的退火(Annealing)、正火(Normalizing)、淬火(Quenching)及回火(Tempering)等常规热处理技术均来源于近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工业发展。而且,现代新材料如功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以及隐身材料基本是由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发达国家最先研制和发展起来的”[7]、“双语教学是传统教学方法的一个突破,代表着教学的一个新方向,它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双语教学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有助于学生阅读英文专业文献资料”。还有的学生不但认为必要,还提出了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建议。例如,“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专业术语及概念的原译文最好写到黑板上便于学生课堂理解”;“建议老师在涉及到一些专业名词时,即时作出解释和翻译,这样在理解课程内容时有连续性,保证前后知识体系能够得到系统理解”。另外也有学生指出,“双语教学不同于一般汉语讲授的课程,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老师不仅需要考虑多数学生去把握教学进度、讲授语速、英语使用比例,还要适当考虑英语水平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的双语学习能力。因为本人英语水平不高,所以老师讲的内容有一些是听不懂的,当然这和我的课外预习情况有关。但我对这门双语课很感兴趣,它给我的感觉与其它课程不一样,也许这就是双语的魅力吧!具体原因说不好,总之这门课很吸引我”。
图3 被调查班级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的
必要性认识
不过,还有少数学生存在异议。他们认为,“工程材料本身生词量大,很多又是专业术语,看书耗费时间较多,课堂上经常听不明白老师说什么,若是中文教学,我觉得应该学得更好,若是将来需要接触这方面的英文单词,到时看也不迟,这样既省时又有效率”。
图4 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听懂程度分析
由图4创新班学生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课程听懂程度分析结果可知,6名学生(6.67%)能听懂90%以上的工程材料双语教学;30名学生(33.33%)能听懂80~90%;27名学生(30.00%)能听懂70~79%;15名学生(16.67%)能听懂60~69%;3名学生(3.33%)能听懂50-59%;余下9名学生(10.00%)的听力不足50%。能听懂80-89%以上的学生认为,“部分没听懂可能是由于初次遇到的生词或者听课注意力不够集中,再者听力不是很好,有时出现‘听力迟滞’现象的结果”;能听懂70-79%的学生认为,“余下没听懂可能是由于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陌生感,还有自身的懒惰限制了学好工程材料双语课程的结果”。总之,当问及听懂程度的原因分析时,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听力差、课程本身生词量多是影响听力的主要原因。正如图1所示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调查结果表明,创新班虽然是全学年440名中选出的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组成的班级,但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既有英语水平通过六级的9名学生(10%)又有连四级都没有通过的27名学生(30%)。而且这两个数据正好与图4中“能听懂90%以上”和“听力不足70%”的百分比相当。这充分说明,图4中双语教学听懂程度比较分散的主要原因是与学生英语水平特别是英语听力差别比较大有直接的关系。
另外,实际调查结果充分说明,尽管目前国外已有一些成功的双语教学模式[8],但把它成功地应用于中国国情还有相当的差距,因为尽管中国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的双语氛围,但高校集中的大城市完全是单一汉语语言气氛。因此,国外双语教学的成功经验难以直接应用于国内并取得成功。而是还要考虑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和具体的双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自身发展的双语教学模式。比如,教学中如何合理使用中英两种语言的比例也是双语教学需探索的课题之一。使用中文过多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全部用英文又可能影响学生对专业内容的理解。而且,双语教学首要目标是学科知识的掌握,其次才是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课堂英语授课比例,多数学生认为没有统一标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先英语,再用中文解释;或基本内容及容易理解的内容用英语讲解,重点难点则用中文讲解等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及中英文比例,以防止‘学科损伤’现象的出现。
总之,对工程材料专业基础课开展双语教学仍然需作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尽管目前还有缺点和不足,但作为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增强学生英语使用能力的一种举措势在必行。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和改进双语教学模式、完善管理措施。同时建立相应的双语教学评价体系,使双语教学更加规范,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论
由图1、图4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双语教学效果好坏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教师双语能力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双语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要求非常高。首先,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这样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新知识的学习上,也才能在课堂上比较流畅地与教师用英语进行交流。否则,盲目对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不但很难提高其英语水平,更会大大影响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即,学生作为双语教学的实施对象,他们的原生态的英语水准,会严重影响双语教学的组织实施。
总之,历时三年对创新班学生的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结果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即在组织针对地方院校机械类普通教学班级双语教学时,可对学生进行英语等级测试(包括听、说、读、写能力),通过考核成绩来确定学生的英语水平,然后按基础的不同进行分级双语授课;也可以同时开设双语课程和汉语课程, 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外语水平选择双语或者汉语课程。这样,同一班级的学生英语水平基本一致,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握授课内容深度和教学进度,也有利于在双语教学课堂上真正实现师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互动,还能保障学生的个人自。
参考文献:
[1]罗珊珊,李文魁,多树旺.高校双语教学的分歧、误区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04: P67-69.
[2]兰劲华,安琳.高校双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北京教育, 2007.01: P45-47.
[3]刘卓林.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模式评价[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5.04: P44-46.
[4]杨焱. 论双语教学的改革与选择[J].江西教育科研,2007.5: P115-116.
[5]谷志忠. 简论高校的双语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P89-91.
[6]田 锋.双语教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年8 月, P428-429.
[7]黄根哲,高艺,曹国华.针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双语教学法”本土应用所感,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1.10: P38-40.
[8]严明.高校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育视角[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后记:本课题历时三年的实践与研究,初期阶段对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文献查询和研究;中期阶段,结合理论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系列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资源,包括双语教学大纲、双语教案、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双语试题库、双语教材、双语教学网站(网址:http:///gccl/)等,并针对学习成绩相对优异的创新班学生开展了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后期针对工程材料双语教学实践结果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总之,从国外双语教育到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研究,从工程材料校级双语课程开发到申报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和反复,终于迎来了结题的时刻,作为该课题负责人希望此项研究成果能为广大双语教师与双语研究者提供有益的思想启发与研究资料。
本论文属教育部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基金
文件名称: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09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
文件编号:教高函[2009]19号
1) 作者简介:
黄根哲,长春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激光表面改性;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卫星路7089号 长春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3610700242,
2)作者近几年代表性论文著作:
Δ 科研论文:
1)Genzhe HUANG, Dongsheng Shi, Zenghui LI: Microstructural Change and Hardness Profile of Roll Materials after Laser Irradiation and Tempering Process, ISIJ International, Vol.52(2012),?No.10 pp in press (SCI收录).
2)Genzhe HUANG, Zenghui LI, Jianyin TANG, Ye TIAN: The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arbide Reinforced Indefinite Chilled Rolls,ISIJ International, Vol.51(2011),?No.6 pp 939-945(SCI收录).
3)Genzhe Huang, Zenghui Li: Effect of Vanadium and Niobium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Carbide Reinforced Indefinite Chilled Cast Roll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11-313 (2011) pp 864-870(EI收录).
4)Genzhe Huang, Zenghui Li,Jianyin Tang: Effect of Laser Surface Modification and Tempering Process on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Profiles of roll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Vols. 314-316 (2011) pp 1900-1905(EI收录).
5) Genzhe HUANG, Tianqi GU:On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Laser Modified Roller Materials,MACE 2010, Wuhan in China, June,2010, pp5907-5909(EI收录).
6)朱虎,黄根哲,李建雨:复合快速成形中支撑生成研究,中北大学学报,2007年05月,P394-397(EI收录).
7) 黄根哲,刘小东,宋程文,李铁:轧辊激光表面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与性能,金属热处理,2009年3月,P32-36.
Δ 教研论文:
1) 黄根哲,高艺,曹国华:针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与语言融合式双语教学法”本土应用所感,中国素质教育研究,2011年10月,p38-40
2) 黄根哲,杨勇:新加坡双语教学培训与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1月, p5-6.
3)黄根哲: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专刊, p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