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文化事业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文化事业发展

篇1

一、全县文化工作基本情况

1.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利津县依托凤凰广场、社区、农村文化大院等活动阵地,利用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消夏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连续举办了10届全县民间文艺调演、元宵节灯会和焰火晚会。自2007年以来,将专业文艺活动、群众文化活动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广泛开展了迎新春晚会、文化下乡、“美丽凤凰城、文明新利津”、“歌颂伟大祖国、共建和谐家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乐民”演出活动。

2.农村文化日益繁荣。坚持将新农村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推进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组织“三下乡”活动、电影进农村等形式,切实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获得了农民的广泛好评。每年组织送文化下乡100余场次,每年为农村放映优秀影片6000余场次。各乡镇、各村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和民间习俗,组织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原虎滩乡利用冬枣产业基地,举办利津虎滩冬枣采摘节,提升了人气,促进了产业发展;原北岭乡着力打好“文化之乡”品牌,邀请北岭籍在外文化名人举办了文化作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汀罗镇毛坨村依托文化广场,定期举办健身和文体活动;利津镇大北街村积极挖掘保护传统民间表演“虎斗牛”,被列为全市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深入各村展演,深受群众喜爱。

3.阵地建设稳步发展。目前,全县建有博物馆一处,公共图书馆一处,公共文化馆一处。全县建有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8处,文化大院全覆盖,兼职文化辅导员100余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津分中心1处、乡镇基层服务站点7处、村级基层服务站点512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

二、文化建设发展不足和问题

利津县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相比,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队伍的现状与新形势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文化工作人员的年龄、文化结构也不合理。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和艺员引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二是文化事业的投入与文化事业发展不相适应。虽然近几年县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文化单位运行的状况来看,经费投入依然不够,文化单位运转比较困难。

三、今后工作思路及构想

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文化内涵的先进性,文化目标的远见性,文化意识的优化性和文化设施的标志性,确立了以下文化建设发展设想:

1.完善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乡镇(街道)、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继续完善提升建成的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完成“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的目标;三是完善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投入设施设备及数据库建设和8个乡镇基层服务点建设;四是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全县所有村每月免费为群众放映一场数字电影;五是建立县、乡、村流动图书管理体系。以县图书馆为龙头,定期对乡镇和村的图书进行流转,促进图书资源共享。

2.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一是打造品牌,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品位。充分发挥现有的文化协会的作用,凝聚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争取举办高档次的文艺比赛和文化活动,打造紧跟时展的脉搏,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受城乡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县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以“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组织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围绕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有益、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指导和帮助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群众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思路,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演员”,让更多的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拓展文化活动的覆盖面。

篇2

(三)农村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广泛开展,热潮不断,农村露天文艺演出,观看群众常常达到上千人。一年一度的**登山节和元宵节焰火晚会已经成为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以金色田野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乡镇大型文艺汇演活动,各类棋类比赛、球类比赛、秧歌比赛、书画展等赛事活动极大丰富和活跃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剪纸、根雕、手工编织、二人转、彩绘等民俗特色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积淀了县域农村文化底蕴。

(四)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18周岁35周岁的农村青年初中文化程度者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约占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外出务工,吸取了城市的先进文化,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五)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年增长。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深入和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我县农民用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以年均25%的速度增长,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依然薄弱。资金困难是制约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但还仅限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他村屯大多由于无力投入而导致建设步伐缓慢,多数文化设施不能正常使用。全县82个行政村仅有十几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配套设施齐全,藏书量仅为25000册,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文化生活和科教兴农的需求。

(二)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不平衡。目前的各类文化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城镇,边远地区的农民群众不能充分享受到文化服务,出现了重城镇阵地、轻边远地区,重大型庆典、轻日常活动,重精美培养、轻大众普及的现象。

(三)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地域特色。没有树立起自己的地域文化形象,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与服务方式沿袭传统模式多,方式过于简单,内容缺乏创新,群众文艺创作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偏弱。2004年,全省乡镇机构改革撤消了文体广播中心,由原来的县直部门垂直管理变为由乡镇政府行使有关职能,客观上乡村文化管理职能被弱化。同时,作为农村文化管理服务职能部门的乡镇文化站,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偏低的问题,并且文化干部身兼数职,行政事物繁忙,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个别乡镇文化站甚至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乡财政设立专项经费,保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各项文化活动正常开展;相关部门应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跑市、进省,争取国家政策更大的支持,三年内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300平方米以上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企业向文化产业投资,挖掘、整理、加工农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产品,打造品牌走向市场,为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篇3

(二)以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为重点,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艺下乡、展览下乡和图书下乡;实施“2131工程”,在各镇(街)全面铺开公益性数字电影放映;以全省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为契机,推进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体系。

(三)保护文化遗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风采

深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建立科学规范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形成预防与监督并重的科学工作机制。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继续做好南越国遗迹和遗产、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和数据库。加强博物馆建设,提升展示服务水平,推出一批重点展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

(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按时优质完成各项目,夯实现代化大都市的文化硬件基础

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发挥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制度优势,加快推进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歌剧院、*新图书馆、*沙河顶艺术苑、*文化中心(太古汇)、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等项目建设;开展南越王宫博物馆建设前期工作。落实《*市“农家书屋”(社区书屋)工程实施意见》,做好“农家书屋”工程试点工作。开展数字电视多功能业务(视频点播、付费频道、高清频道)和移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技术试验工作。推进*数字电视的产业化发展和全市网络资源整合。

(五)发展文化品牌,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服务体系

篇4

以非营利性为主要特点的公益文化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为主要任务。公益性文化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评价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方面,是提高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基础。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面发展文化事业是首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则是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在“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列为五项文化事业重点工程之首。

2.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现状

2.1 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现状

2.1.1 投资总量

总体而言,北京市对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资一直处于增长态势。2008年的投资最高值达到18.2亿,随后两年有所下降,但与2008年之前相比较,总体仍处上升态势。2010年投资达16.1亿,约是2002年投资的5倍。

2.1.2 人均文化事业费

首先,与全国其他城市相比,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并在2007、2008及2010年位列全国第一。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82.44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见图1)

其次,从北京市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从2001年的25元提高到2010年的82.44元,增幅达229.77%。(见图2)仅“十一五”期间北京年人均文化事业费就达73.44元,年均增幅达到19.17%,高于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增速0.34个百分点。

图1 2010年各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相关数据整理

图2 2001-2010年北京市人均文化事业费及排行

数据来源:2001-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统计资料数据整理

2.2 公益性文化事业场馆的发展现状――以博物馆为例

据统计,北京地区现有注册博物馆156家,包括国家级、市属、区属以及民办、行业博物馆等在内,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并且有46座已经免费对社会开放。从全国范围来看,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门类较为齐全,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名列前茅。人均享有博物馆的指数已达到100000: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700000:1的比值。

实际上,在改革开放前,北京只有各型各类博物馆14座,市属的仅5座,而且多为五六十年代建设的老馆,呈现出数量稀少、类型单一、发展迟缓的基本态势。进入90年代后,博物馆以平均每年注册3-4座的速度不断发展。自申奥成功以来,北京迎来了博物馆建设的高峰期。大馆、新馆建设势头强劲,部分博物馆进行了大规模改扩建,一批批行业馆、企业馆纷纷通过注册,对社会开放。2007年博物馆年注册量已达到8座,2008年注册博物馆7座。这样的发展速度,国内其他省市远远不及。

为与博物馆的发展数量相匹配,博物馆的门类也迅速增加。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地区博物馆仅有历史、自然科技、军事三大类,到2008年博物馆的门类已涵盖了历史、自然、军事、科技、天文、航天、文化、艺术、宗教、民俗、建筑、通讯、机车、铁路、名人纪念馆等数十个门类。另外,随着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广泛关注,依托首都的地缘优势,借助奥运的契机,北京的博物馆在国家投资建设大型骨干博物馆的同时,充分利用北京古建筑多、流散文物多以及各行业、企业总部在京的优势,以北京地区特色为专题、专业博物馆不断涌现,公民兴办博物馆的热情及其独到的收藏视角,使得北京市民办博物馆成为公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

2.3 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现状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编制,由政府通过隶属关系直接管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中进行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人员总和。人才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需要大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统计资料显示,在过去的几年中,无论是北京市文化行业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从业人员数量都明显减少。

2003年,北京市文化行业共有产业机构3436个,从业人员34399人。截至2010年底,机构数量下降至2453个,从业人员缩减为28834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北京市文化行业产业机构的数量减少了983个,从业人数下降了5565人,降幅分别达到28.6%和16.8%。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文化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文化事业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成为制约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目前北京公益文化事业中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年龄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已不适应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要求。

3.问题

3.1 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从北京市的投资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北京市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但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资增幅难以提高和社会资金融入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是目前公益性文化事业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3.2 公益性文化事业专有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前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在从业人员方面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从业人员的流失,二是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造成这两大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由于行业管理的需要,文化市场经营单位范围的不断调整以及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使得以非营利性为目的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挑战。

第二,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的扶持。目前的局面是,政府财政投入成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社会力量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渠道并不通畅。这种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的单一化,必然导致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第三,缺乏完善的人事管理。完善的人事管理对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博物馆有国立和私立之分,但都坚持公益性社会事业的属性。在人事管理方面,美国博物馆十分重视合理使用人才,注意员工素质的提高,强调敬业精神,并能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对策

4.1 从投资方面来讲

4.1.1 调整投入结构,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

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产品的丰富,促使了公众消费文化和参与文化创造的诉求急剧上升,这要求政府要尽快调整投入结构、改革投入方式,重点扶持具有广大诉求的项目,解决投入不平衡的问题。

对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和需要特殊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国家继续要保证经费的充足;对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国家应区别情况通过相应的财政补助予以扶持。

根据公共财政的基本政策和财政供给范围的基本要求,改革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保持政府在总体上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固定投入比例,增加动态投入比例,财政补助逐步从对文化事业单位及从业人员的一般投入为主转变为以项目投入为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同时,北京市还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政府每年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比例法定化,并严格管理预算执行情况。切实解决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

4.1.2 拓宽投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在对公益性文化投资方面,一方面应该强调政府增加在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还应该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确立一个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新局面。

(1)大力发展非营利组织,拓展资金来源

国际上通常将从事提供社会公益性产品和服务,又不属于政府、企业的组织称作非营利组织。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对文化发展的功能而言,非营利组织的介入有利于壮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资金来源。

(2)增加公益性文化的自营性收入以获取更多发展资金

公益性文化机构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非不能营利,所得的营利收入只要是用于发展事业,而不是为私人所有即保持了其公益性的本质。事实上,在发达国家,通过提高非营利性机构的自营收入来增加发展资本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做法。而对于北京市的公益性文化的发展,我们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做法。

4.2 从公益性事业专有人才方面来讲。

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取得长足发展,需要构筑人才的平台。为解决北京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人才数量上和质量上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要掌握人才流动规律,实行开放的人才政策,利用人才储备中心大力引进国内乃至国外的优秀文化人才。政府应当制定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全市性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数据库,从总量、规模、宏观布局、层次结构等方面对人才进行总体规划。

第二,要加快北京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岗择人,因人施用,绩效挂钩,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严格控制行政人员比例,对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考核制度。

第三,学习国外人事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员工激励体制。从工资、奖金、表彰等入手,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员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朝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研究报告.2010.

篇5

一、公共文化含义

所谓“公共文化”,即“公共”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区别于普通意义的文化概念,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积极的公共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谐、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二、美国公共文化运作机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文化模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不直接经营公共文化事业或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利用国家或私人的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经济资助。其次是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艺术进行间接的资助、培育、支持。民间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NPAO)主要通过政府直接拨款,鼓励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对其给予支持。这是一种社会主导、政府间接引导的开放型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自我调节,政府制定实施文化政策和立法,并协同民间文化机构与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文化事业。

政府很少直接干预文化的发展是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营利性企业支配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控制高雅文化的供应。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资金提供上占重要地位,政府只是扮演支持的角色。私人和公共资助呈现分散化和分权化的网状形式,联邦政府从中起到调节和激励作用。一些私人基金会在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人员交往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捐赠国内文化项目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众多民间文化组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实施公共文化项目,其中大量的志愿者为文化事业提供服务资助。政府则以经济优惠政策而非行政拨款的方式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

(一)地方政府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贝瑟斯德社区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非赢利机构,负责全区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目标是“一个社区,一个目标,营造快乐氛围”。社区年经费约400万美元,虽然没有政府财政预算,但政府却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把社区公共停车场收入的税收部分归社区用。去年全区公共停车费收入为1836.5万美元,社区分得166.8万美元。地方政府还把社区的房地产税中每1美元中提取1.6美分给社区,个人财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4美分归社区。这部分约占社区文化经费的65%。其余的来自社会及个人捐款、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收取的管理费等。社区举办的所有文体活动,包括门票都享受政府免税优惠。

(二)各行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设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委员会由11人组成董事会,他们来自银行、商业、艺术、地方政府等单位,便于把社区的文化娱乐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有美术室、音乐厅、健身房、电影院、剧场43处。这些单位无偿或打折供社区使用。如美国切维切斯银行在区内建办公大楼时,社区与它达成协议,地方政府在建筑用地上给予银行优惠,银行在建大楼的同时建一座能容纳450人的剧院租给社区使用,每年只向社区收取1美元象征性的租金,这大大减少了剧院的运营成本,票价降低许多。企事业机构的捐款和赞助也使他们得到好名声,在社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再如,社区几家意大利饭店,每周为社区举行一次意大利红酒品尝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深受居民欢迎,也为饭店赢来更多的顾客。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行为,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商机,形成“双赢”。

(三)产业的支持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国会拨款,虽无法保证全部大型主流文化项目的开展,但在使用过程当中起到了对社会资金和个人捐赠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大税收优惠。美国的非盈利性文化组织在税收上享受免税待遇,非盈利性文化组织的资金来源除由政府拨款的基金会外,还主要包括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而这些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又可以享受联邦税法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这也导致针对非盈利性文化项目的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不断成立,以获得税收的减免。

(四)加强文化立法

在美国,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但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有文化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现象,政府部门都会坚决予以取缔,美国文化产业公司的违法成本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公司要高得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支持上,美国政府是通过设立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规范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法律层面引导其主流价值观的走向。

三、美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以纽约为例

纽约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有5个行政区,59个社区,2013年人口大约830万左右,加上每天通勤来纽约工作的人,“大纽约地区”人口可达到1800万左右。闻名于世的文化社区有格林威治村、哈莱姆、“小意大利”、西点社区等。

(一)建立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不单是对本社区的人开放,每一个有身份证明的人都可以在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每一次可以外借图书30册。时间为一个月,到时必须归还。在美国,公共事务的每一个公文都必须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社区的任何资料。公式事务如果对社区成员保密是违法的。

凡属政府系统开办的公共文化设施内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收费,这是原则问题。因为政府化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政府所属的任何部门另外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违法的。社区的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公共设施,必须义务为社区的纳税人服务。至于日常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社区内的许多企业都为社区服务中心捐款或提供赞助,这种捐款和赞助使企业得到了好名声,在社区内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发展很有好处。另外,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服务性工作有很多人自愿来做义工,不用付任何报酬。社区成员的社区工作参与感在美国人心中比较强,他们认为:社区成员为所在社区做贡献是理所当然的。社会学家认为,充分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如果大多数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有认同,社区参与就是比较充分的,社区内的各种工作就会得到成员的支持。

(二)建立社区文化中心

篇6

(二)对于红色纪念体系这一块,有___会议纪念馆负责邀请广安、韶山、井冈山、延安纪念馆来___观看《红色___》的彩排,并进行推介;

(三)充分利用行政资源,由市直工委出面向各单位下文,为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由各单位用党费进行观看;

(四)由市政府利用我市的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组建一个公司来运作《红色___》,并由市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将杂技学校和现在《红色___》排练借来的人员留下来,进一步繁荣___的文艺事业,这些人和___杂技团的编制剥离,具体操作由市政府组建的红色旅游公司来运作。

(五)制定优惠票价,由教育部门组织大、中专学生和中小学学生观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一些大中型的企业,由他们赞的观看。

二、市图书馆设施购置、更新及运转问题

市图书馆于8月6日开始搬迁,现仍然在搬迁中,但内部消防、电梯等设施没有完善,对涉及需更新和购置的设施,首先向市财政局报告,由市财政局牵头,市文化局、市图书馆参与,经认真审核后提出经费意见,再报市政府研究。

市图书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不存在市场化运作,只能是今后成立三产,具体运作方案下一步再定。

三、市博物馆筹备机构组建方案

为进一步抓好市博物馆筹备工作,使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积极着手了市博物馆筹备处的组建工作。现就组建情况报告于后:

(一)市博物馆筹备处拟由下列人员组成

周必素市文化局副局长

李良福市文化局文物科科长

童劲松市文化局市场科副科长

王玉桂酒文化博物馆副研究员

胡云燕酒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员

朱莼洁市图书馆

刘世野___县文管所所长

刘健桐梓县文管所所长

田茂国正安县文管所所长

康厚达湄潭县文管所所长

市博物馆筹备处由周必素同志负责,李良福同志协助。王玉桂、朱莼洁俩为筹备处常驻人员,办理筹备处的日常工作。童劲松、刘世野、刘健、田茂国、康厚达各自承担工作任务,暂不常驻筹备处,但需要集中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工作或外出收集文物资料时,须集中到筹备处统一安排工作。

(二)今后市博物馆筹备处的人员补充

随着市博物馆筹备工作的不断进行,工作量的不断增加,再随时增加人员,包括从市发改委、林业、国土资源等部门抽调相关人员。待市博物馆机构正式建立后,采取招聘办法,面向社会和在大学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工作人员。

(三)市博物馆筹备处设在市图书馆新址

20__年,已设市博物馆筹备处于市图书馆,为此,拟将市博物馆筹备处设在市图书馆新址。

(四)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

拟购置办公桌椅、800万像素以上数码相机、微机等必要的办公用具,拟申请解决交通工具。

四、杂技比赛票务方案

(一)各场馆门票数

1、汇川

体育馆总座位数4614个(甲票共计1133张,乙票共计3481张)。其中西台823个(甲票有262个,乙票有1176个);南台1480个(甲票有307个,乙票有561个);东台827个(东台:甲票有256个,乙票571个);北台1484个(甲票有308个,乙票有1176个)。

2、汇川艺术中心总座位数有809个,其中楼下为甲票,有572个座位,楼上为乙票,有237个座位。

3、红花岗剧院总座位数有1032个,楼上有330个座位,全为乙票,楼下为702个座位,其中1—14排为甲票,有448个座位,15—22排为乙票,有254个座位。

所以红花岗剧院甲票有448个,乙票有584个。

(二)18场演出比赛总票数为49699张(含10月20日观摩《红色___》)。

1、开幕式(在汇川艺术中心)票809张(其中甲票572张,乙票237张),闭幕式演出票(在汇川体育馆)4614张(其中甲票1133张,乙票3481张),开、闭幕式票共计5423张(甲票1705张,乙票3718张)。

2、其余16场演出甲票有13144张,乙票有31132张。

(三)预留及赠送票按10计,则

1、开、闭幕式赠送票为:542张(甲票171张,乙票371张)。

2、其它各场次甲票为1314张,乙票为3113张。

(四)销售票总数按应售票的70计,为:

1、开、闭幕式3417张(甲票1074张,乙票2343张);

2、比赛、演出甲票为8281张,乙票为19613张。

(五)票价:

1、开、闭幕式甲票按120元/张计,乙票按80元/张计。

2、其余各场次票价为:甲票60元/张,乙票40元/张。

(六)售票总价应为:

1、开、闭幕式:甲票1074张×120元/张=128880元

乙票2343张×80元/张=187440元

2、其余各场票票价为:

甲票:8281张×60元/张=496860元

乙票:19613张×40元/张=784520元

所以售票收入应为:1597700元

(七)票面广告收入:

票分正、反两面,票的正面为“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第五届全国青少年杂技大赛暨××杯全国青少年杂技比赛”字样及各场馆名称、日期、座位号。反面为广告,每票收取广告费5元,总票数为49699张,广告收入应为248495元。

(八)售票收入和广告收入应为1846195元。

(九)激励机制

1、售票收入和广告收入按总金额的10奖励市文化局,则应为184619.5元。

2、销售人员和单位按2元/张进行奖励,则奖励金额为:

3417 8281 19613=31311张

31311张×2元/张=62622元

3、个人和单位拉广告按1.0元/张奖励,49699×1.0=49699元。

(十)成本

1、印刷成本:印刷票用157g铜板纸,每票按1.0元计,则49699张×1.0元/张=49699元

2、搬运及其它杂费:7000元

所以成本费用为:56699元。

(十一)上缴实际收入为:

1846195元—184619.5—62622元—49699—56699元=1492555.5元

(十二)售票地点:

1、红花岗剧院

2、___会议纪念馆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出的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动员令。为了推动我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必须做到尽快解放思想,创新思想意识、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思想、创新工作方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的执政理念,为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城市的魂。国家以文化论强弱,城市以文化论输赢。一个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一个城市的发展也是如此。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神农架林区要实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文化强区的执政理念,推动科学发展:一要树立抓文化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塔每年为上海带来的收入是一个多亿,一首《刘三姐》唱响中国,让桂林盆满钵溢,一部《庐山恋》在无数人心中埋下庐山情结,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上庐山,这些都是铁的事实;二要树立抓文化就是抓魅力、抓竞争的理念。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城市的魅力就体现在自己文化的比较优势上。城市的魅力越突出,城市的竞争能力就越强烈。所以神农架要推动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在增强文化底蕴,营造文化氛围,创建文化品牌上下工夫;三要树立抓文化就是抓人心、抓品牌的理念,文化对人文精神、品牌打造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在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中起引领作用,它不但可以净化心灵、优化习惯、强健体魄,更能够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激情。品牌作为无形资产,是市场竞争的王牌,但品牌的形成却离不开文化的包装。只有同文化相结合的产品才可能是金字招牌,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九寨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关键是以规划为前提,以保护为核心,以管理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把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实现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实现了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筑牢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没有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是难以实现的。而科学规划必须来源于广泛的调研。一是组织相关部门对神农架林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尤其是对神农架特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神农架要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在生态、特色上需求立足之点;二是广泛开展旅游资源和文化包装的调研,尤其是景点与文化氛围的相互融合,这是神农架林区文化调研的重点。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对于神农架来说,发展文化也是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发展旅游也是不断丰富神农文化内涵地过程。换言之发展文化就是促进旅游发展,发展文化就是发展经济;三是加大文化事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调研,尤其是公益文化建设的规模、数量、质量,这是我们建设先进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工作;四是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及相关产业政策的调研,尤其是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绿色企业文化的形成,这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高起点科学规划,确定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具体目标。规划要突出神农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野人文化、梆鼓文化、旅游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符合百姓需求,符合神农架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各级政府应该把重心放在对公益文化的投入和建设上,致力于建设覆盖全区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全区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文化权益,逐步实现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历史性跨越。

三、继承和发扬神农架本地的传统文化,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

品牌效应蕴藏着巨大的财富,作为以旅游业发展为支柱的神农架来讲,就是要继承和发展神农架本地的传统文化,立足我区地域文化的优势,寻找资源的独特性,认真分析神农架林区的历史和资源,打造出叫得响、打得出去的文化品牌。

一是生态文化牌。神农架生态文化资源丰富,相传5000多年前中华始祖神农氏,为救治百姓疾病,曾在此架木为梯,以助攀缘;架木为屋,以避凶险;还架木为坛,跨鹤飞天,遍尝百草,著成了《神农百草经》。并发明种植,首创农具;制作陶器,首创纺织;发明医药、煮盐,首创琴瑟;始有地理观念,创立原始天文学和历法学;始作集市,首创贸易。这些是神农架生态文化的起源。

二是野人文化牌。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关于神农架“野人”的描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被列入当今世界四大自然科学之谜。具有科学和文化相交的“野人之谜”,是神农架最为奇谲的传说,也是最具魅力的文化品牌。

三是梆鼓文化牌。神农架梆鼓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原始洪荒时期山民们在野山中守护田园,用木棒敲击木头发出声响驱赶野兽,保护庄稼不受损害的一种敲击物。近年来神农架文化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出原生态歌舞“神农架梆鼓”,以全新的感观和视听冲击,征服了广大观众,并获得了和文化部举办的“四进社区”金奖、湖北省“楚天群星奖”金奖,唱响了祖国地大江南北,是神农架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地一个缩影,为今后打造本土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湿地文化牌。大九湖湿地是我区境内独特的亚高山沼泽型湿地,其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亚高山草甸、泥炭藓沼泽、睡菜沼泽、苔草沼泽、香蒲沼泽、紫茅沼泽以及河塘水渠等湿地类型,它位于川、渝、鄂三省交汇处,有“一脚踏三省六县之说”,是我国唯一远离城市的国家自然湿地公园,是湖北“一江两山”黄金旅游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文化内涵,我们要大力包装,围绕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湿地文化做文章。

五是民间民俗文化牌。珍贵的汉民族神话史诗《黑暗传》,优美抒情的民间歌谣,绚丽多彩的传说故事,构成了神农架民间文学的宝库,也是上个世纪以前的古老文化封存在神农架的有力见证。由于长期处于原始封闭状态,自然生态、地理环境特殊,人们深受传统观念、信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形成和保存了种种古老、淳朴的年俗、婚俗、丧俗、酒俗、饮食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黑暗传》、《薅草锣鼓》、《炎帝神农传说》被湖北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炎帝神农传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民间民俗文化是神农架本土文化地基础,目前重点是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利用力度,让民俗文化成为神农架文化的又一重要品牌。

通过做大做强文化品牌,扩大神农架的知名度,提高神农架的美誉度,以品牌来招商引资,以品牌来吸引游客、增大人气,从而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文化、旅游事业协调发展,有力推动神农架林区文化事业大发展。

四、夯实基础,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加强公益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提高公益文化事业服务功能、服务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一是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力度,力争3年内建成网络畅通、设施齐全、服务上乘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点实现8个乡镇全覆盖;二是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力度,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三是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四是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力度,力争2015年基本覆盖每个行政村;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文化阵地,积极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活动,丰富和拓展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的形势和内容,传播先进文化,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六是加大对优秀历史文化的保护,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址、文物加大普查和保护力度,做到家底清、责任明、保护好;七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力度,加强资金扶持和传承发展。

篇8

社区文化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以社会双向交流为对象,由广大市民乐于接受、直接参加的社会各阶层、各种力量共同扶持,当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与群众自发进行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融合的群众文化活动。它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具有宣传教育、团结凝聚、愉悦健身、交流传递等多种功能,具有亲民、便民、悦民的特点,是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是“人人都可以享受的文化”,体现了“三个代表”的要求,体现了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精神。为此,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

一、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

党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要求达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物质资料丰富、居民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外,还包括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生活自然包括参与面最广、受众者最多的社区文化。没有与小康经济相配套的群众文化,小康经济将是脆弱的,或者说索谈无味的。俗话说生活好了才有乐,生活得好需要乐。社区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娱乐休闲。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从社区文化中得到快捷、便利、随时愉悦的享受,这既丰富了生活的内容,增加了生活的情趣,又消除疲劳,调剂精神,促进健康,提升了生活质量。

二、搞好社区文化建设,能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体现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独有的城市精神,体现基于团结、认同、归属基础上的社区意识,如平等、责任、互助,以及向善、向美、向上。而这一切的表现都是亲切自然的,在群众的“喜闻乐见”中、在“自觉自愿”中,平和自然地渗透于“求知、求乐、求美、求健康”的个项活动中。人们在活动中自然的或者是逐渐形成的集体主义、团结友爱、助人为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是硬性灌输、空洞说教难以实现的。在共同的互助的甚至是自发的、健康和谐的集体活动中,文明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在相互学习交流与优胜劣太的磨合中,人们言行的文明程度会得到净化与升华。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社区文化的队伍,客观上说也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融进了文明建设的队伍,社区文化建设的水平自然会提升。

三、搞好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的总体水平

社区建设的任务很重,内容很多,但说到底一是实现社区自治,二是促进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实现人的现代化。而这一切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人关心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在当今社区已不同于过去的居委会靠票、粮票等居民购买生活必须品的票证或直接安排工作吸引居民向其靠拢的情况下,社区文化活动承载了或者说是发挥了其它手段所不能替代的“组织、发动、吸引”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重要功能。事实上,很多居民正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认识社区、了解社区,进而参与社区建设的。人们也正是在社区文体活动中,走出家门,走到一起,在共同的爱好、生活中相识、相知、互敬、互助的。许多社区建设实践都证明:社区文体阵地,特别是近年来各级体育部门用体彩资金为社区安装的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是百姓不花钱受益最多,人气最旺的地方;社区文体队伍往往都是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建设和服务的骨干;社区文体活动是百姓参与最多,最受欢迎的活动,而这一切也正是社区建设的内涵要求所在。

应该说,目前社区文化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与百姓需求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不断升华与提高。

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扶持,推进了城市居民社区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如何搞好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这是摆在我们群文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文明健康的社区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有利于社区内成员的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和睦家庭、调节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的安定祥和,同时也能满足广大市民求知、求美、求健康的需要。居民社区的特点是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各个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共同点是大部分社区成员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本区。社区居民的平均收入较高,物质生活水平优越,人们都希望文化生活也活跃起来。因此,我们群文工作者要把工作的重点向社区文化建设倾斜。帮助社区建立起自己的群文活动站点:宣传橱窗,宣传引导居民创建文明社区,并在活动中发现培养业余骨干力量,逐步发展社区特色的健身舞、书画、摄影、戏曲、器乐各种队伍。文化艺术教育机构可以和文化馆、群艺馆不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巡回到各个社区进行示范、指导,组织业余骨干学习、培训、交流,以艺术馆与社区文化互动发展的方式营造浓厚的、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影响和推动社区文明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社区,这是我们每一个群文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职责。在抓社区特色文化中,要注意发挥文艺骨干和民间艺术家的积极性,只有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出来,才有可能发掘出特色文化,一旦发掘出特色文化,要注意特色文化人才的培养,使之形成队伍,扩大影响,形成社区文化的品牌,使社区特色文化成为社区文化和社区知名度的主流文化,更好的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为此,创建文明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

篇9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活动,它一般是由文化部门和组织来承担,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书画院、美术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单位,应坚持其文化成果为公众服务、使公众受益的公益性质。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其主要职责是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主要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就廊坊市而言,虽然近年来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县、区(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街有图书室,公共文化设施向老年人及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增长,而目前的文化建设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多措并举地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对优秀民间艺术尤其是优秀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以霸州市为例,他们在《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发掘地方特色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涵养、传承和弘扬霸州地域文化性格,打造“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胜芳古镇”四乡一镇品牌。于是,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动作一个接着一个,至今已投资23亿元,先后建起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图书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乒乓球馆、胜芳古镇一期等精品文化工程;383个村街全部建起文化活动场所;藏书500册以上的村街图书室365个。农村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其次,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但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第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为建设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脱市场因素的不良影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且投入不得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拓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渠道。在强调以政府为建设主导的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其中的建设,拓宽建设渠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应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提出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捐赠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并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体系,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实际上廊坊市目前在个人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已有不少成果:如廊坊文联美术馆、固安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等等。

篇10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但是,有了源泉和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如有了土壤并不等于能长出庄稼,能结出果实一样。生活是浩瀚的海洋,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美、丑……对于舞蹈者来说,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生活现象,激起情感浪花的人和事,才可能是提供创作的基本生活素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进入舞蹈者情感世界的部分,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此外,对于舞蹈的题材内容,还要找到与其相应的艺术形式――舞蹈体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反映和表现的生活内容投放到一定的舞蹈形式的审美规范之中。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舞蹈表现手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充分发挥舞蹈表现力和体现出舞蹈特点,在艺术上比较完整,与群众的属性很好地结合的舞蹈作品。人类在生产劳动之余,需要自我娱乐,实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而被文化生活需求所驱动,就以活动的形式消除疲劳,达到愉悦的功效,然后便产生了群体文化和群体行动,以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快乐。可以说这是群众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产物,从而产生群众对文化活动涌动不息的自我参与,进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篇11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一个地区文化的发展程度在其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河南省在进行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总体而言,其在政策、文化资源、消费市场等方面均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展开相关论述。

2.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文化的发展在文化体制的改革的影响下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总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不断发展及探索阶段[1]。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此外,为了使文化的软实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还需对文化进行不断创新。

3.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意义

文化在城市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许多省份相比,河南省在资源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优势,对其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以下意义:使河南省的精神在全国得到有效传播,从而使河南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河南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其周边省份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其文化经济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周边省份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而会形成经济文化产链,并给河南省及其周边省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2]。此外,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地区经济社会主义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中的问题

(1)政府的支持需加强。政府的支持尤其是经济上支持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在党及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做好文化产业的发展工作。

(2)文化体制的改革还需进一步加快并深入。文化体制的改革剂深化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文化的不断发展[3]。河南地区的文化,在行业的发展中有着比较严重的壁垒现象,文化、电视广播、新闻杂志及旅游等在利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都没有对其进行综合分析及有效整合。

(3)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总体性战略。目前,河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在战略方面缺乏总体的长远规划战略,政府的相关部门及领导没有认识到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某些时候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文化未来的发展,从而导致文化发展出现滞后现象。

5.促进河南省区域文化发展的措施

(1)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郑州的周围分别是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是我国的的古都之一,其所覆盖的文化区域及地理位置在全省的文化产业中有着非常重要地位。因此,应以郑州为中心,加快其周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如可通过洛阳的牡丹文化及佛教文化、开封的大相国寺及清明上河图等促进河南省文化的传播及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的支持等手段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2)通过创新及传媒的力量使区域文化得以有效传播。借助电视传媒的作用,对河南省的电视栏目进行创新,把安阳的红旗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南阳的汉文化、玉雕文化等搬上河南电视台,以通过传媒手段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4]。

(3)让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四个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并在各中学、大学定期举行区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和他们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知识竞赛的开展,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广大学生对这几个地区的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的区域文化的建设及不断发展。

(4)建立乡土化的文化传播措施。把安阳、洛阳、南阳、开封、郑州各地区的文化深入到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及传播中[5]。让市级政府、县级政府及乡级政府都重视本地区历史文化的建设及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某些市、县、乡级地区建立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遗产保护单位,此外,还可以在郑州以外的地区建立具有郑州特色的博物馆,如可在北京建立类似于安阳的殷墟沙盘模型,可在广西建立具有洛阳特色的佛堂等,并通过网络使河南省的区域性文化得以有效传播。

(5)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及经济的支持对区域文化建设。通过政府的经济手段及法律手段优先支持区分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以郑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的发展。

6.结语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区域文化的发展在区域文化的建设、传播及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现状、发展中的问题、发展的意义以及发展措施等相关方面对河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作了简要论述,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河南区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动画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志胜;河南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分析[J].经济论坛,2011,(10):45—49.

[2]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方式论析——以华北五省区市文化发展战略合作为例[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6):47—57.

篇12

搞好群众文化工作首先要转变观念。一要确立群众文化工作既是事业、又是产业的新观点。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正确处理事业与产业的关系,获得事业与产业的双赢。二要树立多渠道发展的观念。发展群众文化工作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手是争取财政支持完善群众文化设施。另一手是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形成“建设---开发---还债---积累---再建设”的良性循环,使群众文化工作的效益越来越好。三要确立文化是服务产品的新观念。文化工作者要把文化作为一种产品来看待,参与市场竞争。四要树立“品牌”意识。文化新产品进入市场,也要争取打响自己的品牌。文化站馆可以成立一个舞蹈队、民乐演奏队等,并在群众中演出,以此获得群众的赞扬,树立自己的品牌,可以利用民乐演奏队的影响力,成立一个艺术培训中心,不但可以取得一定社会效益,而且还会有经济创收,以此经济创收投入到群众文化事业中去,又可以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创新机制,为自身发展奠定基础

“打铁需要自身硬”。群众文化站馆要生存、要发展、要振兴,必须要从内因入手自我更新,争取形成一整套灵活的新机制。第一要形成整套的市场运作机制。文化站馆要合理配置人才,重组站馆资产,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新格局,要立足文化本体,抓住市场热点,拓展服务领域,逐步形成民乐演奏、礼仪服务、艺术培训等一批新项目,并不断完善信息搜集、创意策划、组织实施、经济核算等一整套市场运作机制。第二要形成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与人才结构对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十分重要。第三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推行全员聘用制,一年一评、两年一聘,双向选岗,竞争上岗,使每个成员面临着选择和机遇,形成良好的竞争心理;要采取内部分配考核制、艺术生产以奖代补制、项目带头人等激励措施,使各个项目都有目标,都有一个奖惩办法。第四要构建公共文化设施长效机制。构建公共文化站馆长效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除要通过立法、政策扶持、法律、行政保障外,还要打破分割,促进公共文化馆资源整合;要转换机制,提高文化站馆运行效率。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活动,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及时掌握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出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服务与产品。

三,改善管理,保障群众文化工作顺利开展

文化站馆在机制创新过程中,要同步形成一套新的管理模式。第一要实行灵活的人事管理。勿庸置疑,由于受事业的性质、编制、人员身份等因素的制约,一些文化馆、文化站往往不能做到人才调配的合理性,从长远来说,会影响群众文化工作向纵深发展。要有效保证群众文化工作的健康发展,文化馆、文化站可以采取不分身份、不受编制限制的灵活措施,采用合同工、人事、借用等多种方法,搞活内部人事配置。第二要实行两级核算、项目核算制。根据发展需要,文化站馆可实行一本账分部核算、分项核算的新方法,这样可为群众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使每个部门、每一个项目都有据可查,从而增强创收和成本核算的意识。第三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为促进群众文化工作快速发展,文化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实行多种分配制度,如以工资为基础的奖金评比分配制、工资奖金浮动制、责任承包上交制、总工资包干制等。总而言之,要彻底消除“吃大锅饭”、干多干少都一样的现象。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站馆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篇13

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1.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基础、物质保障、人才队伍、基本载体等方面的建设,必将大力促进文化的科学发展,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内在选择。只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才能在文化发展的机遇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充分发挥文化对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塑造灵魂的社会教化功能,满足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求知、审美、健身、交际等方面需求的服务功能。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一切阻碍和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是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能够自我优化的、适应文化发展规律的、政府、社会和市场力量共同参与的文化体制,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二、当前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是影响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因素

公益性文化事业虽有较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费仍然“捉襟见肘”,文化设施和设备仍然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费投入不足,基层文化活动乏力。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但由于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较少,不少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的现象。

2.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创新乏力。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文化管理方法比较单一,过多地依靠行政管理和政策调节,文化市场管理缺乏统一的行政执法力量。同时,存在着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的状况,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没有发展动力。

3.投融资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建立有力的投融资主体及平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界定不够清晰,该推向市场的没有政策以及体制界定不够明确,造成资金投入上的缺位和越位,从而制约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与发展为先相结合。必须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把提高全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2.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的发展,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面向广大群众,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要。

3.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加强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创造条件,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逐步推向市场化运作。

4.坚持特色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着力提高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在发展大众文化的同时,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发展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把发展特色文化与发展大众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为文化发展开拓更加广阔的空间。

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路径选择

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基础设施是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文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是可以为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另一方面是能够让人们生活在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能以此帮助人们培养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文化权益,努力提高全体民众的综合文化素质,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其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目的并不在于追逐利润的最大化,而在于是否较好地实现了其社会服务功能,因此决定了其投入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完成。无论如何改革,政府都不能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投入上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