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思政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思政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思政教学

篇1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重点讲述的参与式教学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参与式管理需要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拟定决策、实施计划,这也需要两者之间在教学工作者相互交流,进而达到高效的教育管理模式。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参与式教学管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步:2.1选课制度。学生选课可以理解为学生间接参与教学管理的一种学习模式,在思政课程中,学生选课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参与式教学管理的权利。2.2参与教学设计。学生参加教学设计的规划更能够实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2.3参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模式的考核,它也是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环节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能够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由此来看,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高校教学,特别是高校思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当前社会,国家的政治多极化的现象已经日益明显。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内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工作,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才能屹立于世界东方。特别是在西方文化逐渐加强的现代社会,只有强化每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国家在未来的社会能够获得长足发展。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高校的建设更应该注意强化员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笔者认为,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强化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党的建设工作、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参与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点,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参与式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篇2

1、基于就业角度分析高校生思政教育教学现状

1.1就业中思想认知方面的偏差

对于当前在高校生的教育中,由于其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缺失,面临就业视角之时,很多的高校生,就会在就业时出现对工作思想认知上的一些偏差,其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对于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会过分的看重工作稳定性,过分看重专业对口,多是因为家庭以及社会方面的压力,导致很多的高校生在毕业时,就会把一定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来作为其毕业择业的主要目标,导致学生不想、也不敢去从事风险较高的职业,择业不仅使高校生失去了应有的朝气与活力,也阻碍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其次,就是高校生过分看重工作在物质上的富足,特别时一些高校生,在其就业过程之中,过分的看重工资方面待遇,把自身对物质追求看的太重、太高,渐渐的就忽视自身精神方面的追求,导致大学生在忙碌中,根本没有停下脚步去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是完全忽视,忘记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忘记身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在工作中承担的社会方面责任。并且,对于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在其就业过程中,不肯放低身价,不能“拉下面子,放下架子”,完全没有摆正高校生在工作中的位置。

1.2高校生就业难

当前我国社会竞争的激烈,市场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也高,在高校生中,决大多数高校生,会由于其没有就业观念,以及对其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就业中不仅偏科择业,也会降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导致高校生在就业率难,无法使高校生找到相应的就业工作。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高校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其教育过程中多重专业课轻文化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础薄弱,易冲动走极端。再者,就是高校生崇尚自由个性,不墨守成规,极具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但是高校生的集体观念淡漠,抗挫折抗压能力不足,在其就业过程中,不仅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时择业功利性较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不利于发挥高校生在社会工作中的实际作用。

2、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政教育改善意义

2.1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工作的思想认知

针对高校生教育中,优化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竞争力不高的原因,可以针对学生实体,提升其对就业工作的思想认知,使高校生在就业过程中,可以提升其工作中的竞争力,具有积极向上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中的责任分布有正确的思想认知,提升高校生就业素质。针对高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去消除高校生自身的性格弱点,消除其工作中的心浮气躁与自由散漫,提升其工作中的社会责任感,改善高校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在工作过程中与同事沟通交流,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2.2提高高校生就业能力

对于高校生,在就业视角下,优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高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入职匹配,使高校生在今后的就业中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坚持力度;同时,也可以使高校生规避就业误区发挥其自身个性特色,并不能从高校生自身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给高校生灌输求职工作技巧,避免高校生求职面临窘境,避免就业中的陷阱,找到好工作。对于高校生,基于就业视角下,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提高高校生自身的职业责任感,使高校生具有更高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指导水平,提高高校生就业素质。

3、基于就业角度的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善策略

3.1优化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

随着当前高校学生的不断扩招,高校生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且就业压力也相应加大,为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可以满足社会就业需要,应该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时调整高校生在就业中的心态,发挥积极影响。在当前就业视角下,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的培养高校生的择业观,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向高校生传导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促使高校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以及个人方面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认知就业中事业、金钱、工作奉献与报偿之间的关系,正确的去衡量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可以参照自己的未来志趣与自身特长,有效选择能充分地发挥自己能力的职业,以便确保大学生可以为社会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基于就业视角下,培养高校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就业,也可以使其将自身的能力发挥到最大。

3.2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

对于我国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就业视角,做好对高校生的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生的就业能力,也可以提升高校生的爱国热情。对于就业视角下,在对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形成一致的教育意见,强化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强化思政教育工作,加大对大学生教学力度;同时,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教师可以对高校生进行全程的职业指导,可以帮助高校生保持良好就业观念,树立正确职业工作目标,加强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帮助高校生快速就业。就业视角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针对部分职业技能较差毕业生,多提供就业机会,给予一体化支持,为用人单位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与联合办学的服务,能够采取创新、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对高校生开展创先的思政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对就业竞争的认知,更好的学习思政教育知识。

3.3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工作毅力

在就业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锻炼大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职业执行能力,使其可以戒掉自身的不良思想品性,遇事学会多忍耐,在工作中可以不骄不躁,以有效提高高校生的工作耐力,提高高校生在职业道路上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当前就业视角下,给高校生上职业指导课,使其确立正确的职业定位,积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应聘工作。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加每个高校生的独立动手操作机会,优化其工作技能。对于当前就业视角下,提高高校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让高校生在校期间就多走进社会,不要一味的灌输纯理论知识,职业指导中要学会培养高校生的综合实践工作能力,可以使高校生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从而确保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可以有更好的抗压力、忍耐力以及坚持力度,能够更加长久的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提高高校生的就业持久力。

3.4强化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针对高校高校生,在其就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可以深化对学生的理论教学,为高校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的思想政治学习任务,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知。同时,可以对大学生开展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深化统一高校生对就业的思想认识,增强高校生在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高校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当前就业视角下,重视高校生需要,能够尊重、关心高校生、理解高校生,将高校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本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实现学生个人价值,重视高校生个体需要,尊重高校生人格,尊重学生,关心学生,认可和信任学生,提升高校生自我发展能力。对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运用公平、公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效满足当前大学生对就业中工作情感的需要,促进高校生就业。在就业视角下,扩散高校生的思维,使成人可以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认知观念,加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并且在高校生学习中,将成人作为高校生教育的出发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高校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强化其工作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基于就业视角进行教育,认识到改进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可以为大学生就业创设相关教育引导条件,不仅能够使艺术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也可以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思想,提升其择业观与就业观,促成高校生顺利就业,发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夏立芬.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0,(10):77-78.

[2]郎丽红.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4):153-154,161.

篇3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基于OBE①理念课程体系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目前,全国普通高校建有环境类本科环境化学专业点700余个,每年招收新生数万人。该课程的质量和内涵建设的推进符合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所需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国家需求。环境化学虽主要是基于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但又有别于传统化学课程的教学重点。该课程是结合地学、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技术,以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注重将化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研究污染物的甄别与表征、生成与释放、环境赋存与归趋、转化与代谢、毒理效应与健康影响以及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的一门课程[4],同时,环境化学也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介质体系,涉及气、液、固等不同形态与尺度的污染物;(2)多专业覆盖,涉及农业、冶炼、化工、交通等不同行业所导致的污染问题;(3)潜在危害性,涉及影响人体及生态健康的污染物的暴露,污染危害性和风险性评价、预测与防治;(4)复合性,资源—经济—社会多系统融合,复合污染及多样化解决手段;(5)区域性,污染问题的地理空间差异,区域的环境、生态污染差异;(6)全球性,污染物跨媒介、跨界和跨区域迁移,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环境化学以化学理论为主线,涉及普通化学、大气污染控制、水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绿色修复等诸多学科与方向,从环境、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治理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原理的掌握、理论应用于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培养,这些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科学发展观[5]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有效载体与实践途径。

二、环境化学思政教学实践

本课程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全方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采取课堂理论授课与学生课外拓展学习并重的模式,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内涵作为主旨思政内容与环境化学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以下思政目标:首先是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体会文化自信;在案例教学和拓展自主学习中了解我国对环境问题基础理论的持续探索和伟大实践,深刻体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专业领域深刻领悟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培养高度的人类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并能够基于环境化学的新方法、新理论的拓展学习,对经济—社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系统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篇4

网上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高校教育教学延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网络的参与而变得相对复杂。作为网络教学的新平台,慕课在形成学习风格与特点、推动思政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实现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本文围绕大规模、开放、在线三个要素,着力构建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

一、 慕课背景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必要性

目前,思政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受苏联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高校思政教学过程整齐划一,在大班授课制的影响下,以相同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推进,致使因材施教变为一句空话,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二是传统思政教学的反馈不及时,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及其情况进行有效的操练与检查,教师也很难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基础、学习进度开展高质量的教学评估工作。三是受时空限制,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少量的辩论、演讲、合作等活动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至于沉默式学习成为现阶段高校思政教学的主流。

慕课是产生于在线课程,融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新事物,对传统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较大冲击。高校思政教师也正面临着一场由慕课带来的教学模式改革浪潮。另外,慕课技术为思政教学模式创新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教育、开放教育与线上教育相互融合,并在微课程、小测试与实时解答上进一步推动并实现了自主学习、即时学习与交互学习。

(二) 可行性

一是慕课及高校教育教学的对象相同。高校思政教学的主体为全体学生,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其身心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由此看来,思政教学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另外,慕课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学生,慕课在满足高校学生对多元知识的渴求、平衡知名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教育资源产生了较大作用。二是慕课与思政教学功能相似。思政教学与慕课都具有导向功能、调节功能及育人功能。首先,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党政方针、社会主义相关理论,旨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做出应有贡献;慕课的内容相对广泛,对拓宽大学生知识面、探寻大学生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思政教学还具有调节作用,即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纠正在多元趋势下出现的错误价值观念;慕课也主要通过讨论热点问题及科目来推进课程教学与学习。最后,思政教学与慕课都是教育教学的不同的形式与手段,旨在促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内涵、特点及本质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即教学主体在教育技术、网络技术、现实课堂中通过互动、开放、智能的形式开展思政教学的动态模式。有效的思政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教,也非单纯的学,而是教与学的交互。因此,思政教学并不需要传授原理性知识与理论,而需要培养学生看世界、解决问题的观点与方法。满堂灌、说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则从技术入手,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结合起来,冲破传统思政教学的重重阻碍,逐渐将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引向素质本位。

新模式具有其显著特点。一是双主体性。在这个模式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都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角色,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思政教学的效率及进度。二是智能性。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都极具智能化,远程服务成为这一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互动性与多元性。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资源之间因在线测试、论坛讨论等模块的出现而成为可能,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也在这种多元互动的情境下得到培养。四是开放性。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生成性与开放性,即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因学生的情况而随时更新,社会热点、难点入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趋势之一。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是教学主体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种环境的影响下开展建构过程,并实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

三、 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设计及其实现

(一) 新模式的设计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格局,一种全新的教学状态开始因慕课平台的出现而大不相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慕课教学已经成为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抗衡的重要力量。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让思政教学教师将相关课程教学的计划、任务、资源实时上传,以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二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将即时测验、论坛讨论、奖学金悬赏等环节结合起来,推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三是利用网络平台掌握不同层级的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习进展,有效归纳教学重点与难点,以便于提高教学效果。四是利用现有的线上、线下两个重要平台,了解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进展,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所以,新模式的设计需要兼顾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主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教学资源的完善等多个因素。

(二) 新模式的实现

1. 操作步骤

笔者将新模式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重要环节。在课前,思政教师要积极整理课程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及其他教学资源,分析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参与浏览,以便于了解所讲内容。在课中,思政教师要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活动,从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提升教学质量,并在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中寻求合适的教学法,以培育创新型人才队伍。在课后,利用在线测试功能、奖学金悬赏制度、课堂讨论环节,对大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从而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实现深层次教学目标。

2. 实现条件

一是高校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技术,了解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方式,从根本上提升其思政理论素养及实践能力,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自我调节、自我计划、自我监控的水准,完善信息收集、辨识的能力。三是充分利用教学媒介的作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以便于开展自主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推行师生合作,实现有效的教育管理。所以,新模式下的思政教学可在教师、学生、教学媒介多种力量的作用下获得较大提升。

3. 教学效果

新模式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突破远程教育教学的弊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角色互换,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出勤率、抬头率。新模式围绕网络而展开,在这种环境下的师生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多种通信工具、留言与评价模块。另外,与慕课平台的开发者、管理者及使用者取得联系,从教学平台与教学资源上入手,使之成为教学的助产士、指导者,既提升思政教师的整体素养又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慕课背景下的思政教学模式的转型发展。

慕课的发展必然将带动高校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了慕课的特点,将教师、学生两个教学主体融入网络环境中,并最终以多边互动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发展,传统的思政教学课堂也逐渐变得活跃、有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双主体智能型多边互动开放教学模式,推行线上线下两个平台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 罗珍.“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实践逻辑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0-51.

[2] 郭芸,白琳.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14(11):61-64.

[3] 李.“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99-101.

篇5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监着许多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方面,思政课的作用正不同程度地被学生们人为地弱化。学生普遍认为思政内容枯燥无趣,教师上课老生常谈、照本宣科。并且对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没有太大帮助,只要及格不挂科就行。学生心理上的排斥与反感与日剧增。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区规模不断扩大,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专任思政课教师的增幅却未能与之相适应。现有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实施思政课教学的难度再不断提高,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而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适应形势要求,增加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应从教学实施环节的两个方面着手。

一、从教师入手,建立一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钻研能力、掌握了现代教学手段的思政教师队伍。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指出:“要认真抓好教师对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问题,真正让懂马列、信马列、有理想信念的教师来教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可以视为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一个思政理论课任课教师,如果对自己讲授的课程都缺少热情,缺少起码的业务素养,是不可能讲好的。而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应在教学的学科领域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想在新的形势下活学活用,把理论问题讲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这样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意识表态领域提出的挑战,才能在更深的层次上为学生解惑答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大学生也都易于接受网络化的方式,针对这些特点,网络将成为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得力助手。网络以其丰富的色、声、图、文以及动感、技巧、生动直观、科学准确地传送大量信息,能使理性教育有感性教育相结合,这有利于丰富思政工作的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使学生思考,思政课教学工作就必须善于把握并借助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把运用现代技术教育的能力作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当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要掌握Authotwar、Powerpoint 等课件的制作软件。以便制作出科学合理的课件,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备课电子系统,并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和课件库。只有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体。同时,要学会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发挥多媒体的最佳效益。“适时”就是指的运用多媒体时要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要点,并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时机。“适当”就是多媒体要用在“精彩”之处,用在有利于学生消化教学内容之处。“适度”就是多媒体的运用既不能暄宾夺主地滥用,也不能因噎废食全然不用。同时,还应让思政教师明白,多媒体仅仅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手段。

二、从学生入手,学生是思政课教学的中心,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增加针对性,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实效性。

(一)尊重大学生的人格。

学生除了具有求知欲望以外,还有高度的社会需求,青年学生虽然在教育活动中是被教育者,但其人格尊严是不可轻视的。他们与教育者具有平等的人格,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代青年中,个人的尊严越来越得到强化,叛逆思想越来越突出,处处以“家长”、“教师”的姿态来教训学生只会起到事半功倍甚至相反的作用。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学生。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机制。

建立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机制,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在思政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参加课堂教学,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辨论、情景模拟等。也可以让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与实践,参加校内外的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体会、比较,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这样才能使思政课教学不流于形式,从而真正地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三)思政课的教学应从基础抓起。

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是否正确,生活方式是否积极健康。日常行为的倾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中质的体现。而人生价值的大小、生活质量的高低和奉献精神的程度则表现了量的差异性。恰当引入教育典型,发挥最大教育功效面对社会的竟争和压力,部分高职学生的起点较低,教师特别应加强对这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激励和引导。毕竟每一个教师的个人魅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及时推介有价值的思政教育,借助典型人物的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理性精神以及他们个人成长和创业的先进事迹的极强说服力和重度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内在的、连续的、持久的影响。这种方式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容易受到高职学生的欢迎。因此,一方面,教师要准确把握主流媒体推出思政典型人物的机会,学习与推广其先进事迹,将相关典型的思政教育作用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及时发掘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思政教育典型人物,学习与推广已毕业的校友中的成功人士、先进个人的先进事迹,甚至可以邀请他们亲自参与教学,现身说法,用他们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时刻对照自我,鼓励学生锐意进取,激励学生追求人生的真、善、美,引导学生实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实效性。

不可否认,课堂讲授仍是今天高职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也要认识到,面对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高职思政课教学仅仅依靠专任教师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实际出发,抓细节、抓创新,细化教育环节,深入潜隐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篇6

一、NLP简介

NLP是美国学者理察得·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葛瑞德(John Grinder)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首创。此后,NLP不断发展,其涵义也在不断丰富。

(一)NLP的涵义

NLP是神经语言程式学(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简称。Neuro是指我们的头脑负责思想,身体负责执行,头脑和身体由神经系统连接在一起,我们的神经系统控制我们的感觉器官和功能系统去维持与世界的联系。Linguistic是指我们的头脑与身体之间的联系机制所用的语言模式和语法规则。我们运用语言与别人产生相互影响,并经由身姿、手势、行为和习惯等无声语言显示我们的思考模式、信念及内心种种状态。Programming是借用计算机科学术语“程序”去指我们的意念、感觉和行为只不过是习惯性的模式,可以经由提升我们“思想”的软件而得以改善。通过改变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性模式,我们便能在生活中取得更满意的效果。

因此,NLP就是研究和运用一个人头脑中的思想运作模式,使其更有效地运用以便让人的自身能力发挥得更好。它对效果、实践操作、行为策略的灵活性尤为强调。

(二)NLP前提假设

NLP概念及技巧的基础是“前提假设”,应用前提假设就能使听者的抵触情绪得到很好的化解,对说者的话也比较容易接受。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说:“前提假设是NLP的免疫系统”。下面我简单列举十条我认为十分有效的前提假设:①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②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③有效用比有道理更重要。④沟通的意义取决于对方的回应。⑤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⑥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⑦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⑧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⑨没有挫败,只有回应信息。⑩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二、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地位显要,必须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做出调整和改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主体性建设工程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但当前我国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沿用“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学习方法机械、呆板,致使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主体作用被大大削弱,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对学生实践、创造等一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

当今大部分高校和教师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由于个别教师自身水平的问题,制作的课件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出现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学生在台下搞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重理论而轻实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然注重理论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实践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灌输将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生搬硬套,有时根本不解其意,感觉除了偶尔应付考试外,这些空洞的理论知识毫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不仅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排斥心理,这也丧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宗旨和目的。

(四)思政教学的现状和需求

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现状, 必须立足于创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创新、改革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 使高校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 做到以学生为本, 密切联系社会和家庭, 构筑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我们要把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作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重点贯穿于这一过程中。因此,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三、NLP前提假设对思政教学理念影响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统一既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为真正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教育工作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尤其在关于NLP前提假设对思政教学理念的影响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

NLP前提假设认为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对自己有效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不一定适用于别人,不应强加于人。教师只能通过言行等影响学生,而不能试图改变学生。若教师想要改变学生,则他们认为学生是有问题的,教师占据主体地位,与现今的教学理念是不相符的。我们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施加的思想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领悟、修养,才能转化为他们的本领与品质。

(二)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

如果只是过分关注做法的正确或是有道理却不管有无效果,这绝对是在自我欺骗。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一味地追求什么是正确的更有意义。“讲道理”与“注重效果”的关注点大不相同,前者往往易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而后者则更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意学生是否感兴趣,与学生产生理性与感性的共鸣,不要一味将自己认为有道理的东西强加到学生身上,要以效果为导向,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三)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

不同的做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总是重复旧的做法也只能得到旧的结果。我们要注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事物的发展适时调整或改变旧的做法,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攀登成功的高峰。而传统的思政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毫无学习兴趣,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要在思政教学中积极改革,打破常规,实行互动式的新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改善教学效果。真正使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最佳结合,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

(四)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而已

在潜意识里,动机总被认为是没有错误的;而情绪则总是能推动我们在事情中有所学习。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师生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对学生做出引导。教师是神圣的职业,要做学生的“良师与益友”,为学生实现理想指引道路,为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情感去吸引、感染、激励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是被接受的,从而也更愿意让教师引导他做出改变。

思政教学改革, 对于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我们要有创新的精神,切实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我们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新的教学理念,做到以生为本。NLP前提假设对思政教学理念的影响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先进性,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中莹.重塑心灵第1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6.

[2] 韩乃.NLP身心语法程序学述评[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6).

篇7

现代大学制度要求大学必须“民主管理”,大学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真正把广大师生看作是学校的主人,让他们广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发展中来,激发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办好学。对学生来说,就是在所有涉及他们切身利益和自身发展的事项上,通过举办听证会、座谈会、通报会、现场办公会及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及时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完善或形成学校的相关决策;同时聘用学生代表担任相关工作的联络员、信息员、调研员、监督员等,让学生实质性参与到学校各相关管理环节中来。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当家做主的感觉必然伴随着自我认识的高起点,自我要求也相应同步提高,自我教育的空间就自上而下自然地打开了,而且是从管理体制这个根本点上打开了。

组织建设是构建大学生自我教育管理体制的又一重要环节。自我教育不是纯个体行为,而是组织行为与个体行为的复合体,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离不开他人认识、他人要求的参照,自我实践、自我评价更不可能在脱离集体的孤岛上进行。有组织,才有相互之间的促进与制约,才有集体环境的保障,才有个体自我教育与群体自我教育的良性互动。现有学生组织有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内的班委会、团支部、学生会及研究生会等,有以自由组合为特征的大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等各类学生自治组织。一方面,我们应对现有学生组织加强建设,充分赋予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建设的方式则可引进契合自我教育需要的“公约文化”,将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规章制度,转化为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的公约、章程,以此来实现这些组织及其成员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还应根据自我教育的需要,引导学生增设更多的学生自治组织,诸如学生自律会、学生宿舍自管会、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以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组织系统,拓宽组织渠道,完善组织机制。比如学生宿舍,这是比班集体更小而自我教育空间却更大的集体单元,因为宿舍成员之间接触更多、相互影响更大,宿舍本身也比其他空间私密性更强、自由度更高。

建立学生宿舍自管会,以这样的学生自治组织去引导所有同学商定各自的宿舍公约,以个体的利益诉求形成集体的约定,以集体的力量约束个体的行为,宿舍这一易被人遗忘的角落就能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构建切实有效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运行机制

应从四个方面构建起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贯通的大学生自我教育运行机制,这就是对应于自我认识的价值认同机制,对应于自我要求的目标引导机制,对应于自我实践的活动体验机制,以及对应于自我评价的价值反馈机制。

1.价值认同机制。德育的关键是在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自觉的内化过程,实现对道德原则的自觉认同,并且能动地指导道德的实践。”

因而构建起价值认同机制,就成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首要环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一个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生活。自我认识不正确,不论是对自己盲目自信、自认为十全十美的,还是对自己盲目自卑、自认为一无是处的,都产生不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自我认识又总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基础上的,是根据已有的价值观对自身作出的一种判断,其价值观正确与否,就决定了他自我认识的正确与否。因此,构建大学生价值认同机制,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就成了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关键。构建价值认同机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要大力改革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教学目的应放在全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引导他们主动取得对正确价值观的认同上;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转而不是围绕教材转,从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及他们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切入教材,使所有教学内容都变成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学原则应为因材施教,分类别分层次以突出针对性,尤其要注意引导三类学生即盲目自信者、盲目自卑者和随波逐流者用正确的价值观来纠正自我认识的偏差,形成真正的自信即自我教育的动力;教学方法应彻底抛弃“满堂灌”,广泛采用案例讨论式、模拟体验式、课题研究式、典型解剖式等能吸引学生热情参与的教学方法,以引导他们自我思考、自我研判,最后实现正确价值的自我认同,由此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目标引导机制。自我要求是自我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自我要求中最核心的就是目标的确定,因而构建大学生目标引导机制就是势所必然的了。构建目标引导机制,可以现有的生涯教育为抓手,但必须改变以往只重“成才”不重“成人”的单纯职业生涯规划倾向,将“成人”的要求目标和规划充实进去,这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统筹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生涯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教师的主力军作用,让他们紧紧抓住目标的制定这一核心问题,深入学生中去,分类指导,逐个落实,跟踪服务,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循序渐进的阶段目标,进而制定出可操作的行动计划。为此,应充分重视榜样在目标引导机制中的作用,榜样包括杰出校友及往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典型,包括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更包括大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特别是不同层次同学中的先进代表,比如后进变先进的转变者,这样的榜样更接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也更便于学生制定目标时参照、借鉴,从而激励他们对自己提出积极而又合适的自我要求。

3.活动体验机制。自我实践是自我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这一环,自我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有了自我要求,就要在目标的指引下付诸实践,在实践体验中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以保证目标的实现。而在大学校园中,实践体验的主要载体是各类活动,因此必须构建大学生活动体验机制。正如有识者指出的:“活动不仅是自我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教育的根本途径”。构建活动体验机制,必须本着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体验的原则,整合已有的校园活动,分门别类,赋予不同的活动以不同的体验目的,以提高活动体验的效率。比如党团组织活动,应重在先进性、示范性的高层次体验;社团及文体活动,应重在个性、特长及成就感体验;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应重在创新意识及审美素质体验;社会实践活动,应重在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体验,等等。同时,还应鼓励举办更多的校园活动,包括利用互联网建立学校自我教育网站,开通网上博客,引导学生加入QQ群,开展网上聊天等在线教育活动;包括利用几乎是学生人手一部的手机,适时开展手机短信感恩、寄语、征文等活动,以扩大活动范围,让所有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都能在活动体验中受益,实现活动的全覆盖。

篇8

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篇9

一、影响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因素

(一)意识因素。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思政学科的认知不是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都能够对思政学科具有一定的重视,然而这种重视仅仅存在于常规的教学环境下,在本科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本科思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几年都不变化的案例使得自己的讲课没有了激情,学生也对陈旧的案例失去了兴趣,这种情况下思政学科的作用显然无法得到凸显。

(二)教学工具因素。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表现,在我国的所有本科校园中都已经普及了多媒体教室,许多教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很好的对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了利用。但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忽视了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工具,阻碍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发散思维,让教师始终处于一种“讲”与“说”的状态之中,难以结合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

(三)教学方式因素。在现有的本科思政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过于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过于固定的教学流程直接影响着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本科生所接收的知识十分复杂和多样,过于传统和固定模式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切实的保证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四)教学管理因素。“点名”似乎成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惧怕的词语,尤其是在一些公共课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利用点名对学生的约束性来保证出勤率,迎接检查。这种教学管理模式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将学生规定于固定的框框中,看似中规中矩的管理实则毫无实际意义,除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以外没有本质上的意义。教学管理上出现的误区也同样不利于本科思政教学的开展,影响了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五)教学评价因素。教学评价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本科院校的思政教学来说,其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学评价并不是一项教学活动的终结,其往往是另外一项教学活动的开始,通过教学评价来总结不足,进而更好地完善下一次的教学,促进教学的改革。但是,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评价来看,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过于的将学生的应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标准,这无疑是对教学评价的一种狭义理解,教学评价的不全面同样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一)凸显思政学科的作用。针对于学校、教师、学生对思政学科作用认知不明确,作用凸显效果不良的这样一个现状,为了更好的提升思政教学的教学质量,保证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就必须要根据思政学科的本质来凸显对思政学科的重视,为思政教学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进而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同时,作为本科院校也要狠抓思政教师的管理,督促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思路、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等内容的更新,以便于保证教师对思政教学有足够的热情和正确的认知。

(二)良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针对与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师过于依赖与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这样一种现象,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以真正的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第一,对于大多数本科院校来说,其设置多媒体课程,安置多媒体教学工具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生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但是对于很多的教师来说,其没有真正的利用好多媒体教室。结合这样一种现状,本科院校应该严控多媒体教师的审批,对于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科和不适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内容不予批准使用多媒体教室,从本科院校角度把好这一关。第二,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的改革,切忌盲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室,尤其是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思政教师要结合自己对于思政的理解来和学生交流和沟通,做到真正的“分享式”教学。第三,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作为知识的一个接收者,其能够直接的感知到知识传播的途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当教师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的时候,学生要学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以便于更好的促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三)建立互动模式教学。为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教学效果的体现。所谓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共同进步。建立互动教学模式是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科学生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是可以与教师进行平等的沟通,教师要借助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基础来开展互动模式的教学。比如说教师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和学生探讨,然后依据学生对思政知识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开展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四)优化教学管理。在约束学生的学习行为的过程中要采取“人性化的约束”,在传统的点名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用知识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知识的期许,在课堂管理的时候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主体来对待,并且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的做到思政教学的公共性和专业性,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一个点,以点带面,对思政学科有深入的理解,广泛的运用。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促进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效率提升的一个根本性的动力,只有在依据不同的教学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够使教师和学生找到自身教学和学习中的劣势,根据劣势来提升和完善自己,更好的投入到下一次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来。对于本科院校来说,结合思政学科的特点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带动思政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在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改革的基础上,要强化教育教学改革,用实际行动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效率,保证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在大的教学改革环境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当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工作者和教学研究人员所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结合目前我国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现状来说,要从源泉上来带动思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从理论角度和实践角度的双重角度来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本科生发展需求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发展规划的本科院校思政教学模式,进而提升本科院校思政教学的教学效率。

篇10

“三生教育”;思政教学;融合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了解生存意义,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还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高校学生价值观、认识观的完善以及应对校园生活的技巧的提升。而思政教学工作为学生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如果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三生教育”充分地融入到思政教学工作中来,则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拓展,课程教育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学生价值观念、生存技巧等都会在思政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得到完善。

1.“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来梳理“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以从思政教学工作的本身来挖掘教学融合的基本依据,继而为进一步完善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参考。

1.1“三生教育”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从高校思政教学工作现状来看,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为学生带来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等方面的盛宴,但是由于思政教学工作对于理论水平的高要求,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致使其教学效果很难快速地发挥,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常常会出现一定的偏离。而“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基本是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与人生目标来开展的,“三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开展切实的教育,这部分内容正好弥补了传统思政教学工作的不足,使得思政教学内容进一步的丰富,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切合学生的生活,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1.2“三生教育”与思政教学的融合,使高校思政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如上分析,“三生教育”工作与思政教学工作的融合使得思政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思政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在这种前提下,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容易,继而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更加明显。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如果能从生命、生存、生活三个角度做进一步的补充,思政教学对于学生的指导会更加明确,继而其教学效果能够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地得到凸显。

2.积极完善教学对策,促进“三生教育”

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从前期的分析可以看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工作的内容,并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因此“三生教育”融入思政教学工作有着显著的必要性。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此探究相关的对策,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相关的参考。

2.1改革思政教学工作形式,为“三生教育”的融合提供基本平台

传统思政教学工作往往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课的形式开展,这一形式有利于教师对于课程教学的把握,有利于按照高校人才教育的目标,积极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并不利于“三生教育”的融合,“三生教育”着重对学生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工作,因此在促进“三生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地改革思政教学工作的开展方式,以学生课堂活动、教育报告、学生课外实践、观看纪录片等形式丰富思政教学的形式,继而为“三生教育”的融入提供基本平台,并通过教学形式的丰富,以影像资料、经验分享、实践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技巧等,实现思政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

2.2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大学生的成长

思政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主体性主动性的缺失,在“三生教育”融入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改变,此时如果借助这一机会,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则整个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当更加地明显,学生的成长也会更快。因此为了实现“三生教育”的有效融合,为了发挥二者结合的良好教育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主题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组建学生探究小组,让学生根据教学课题自主地拟定学习方案,如自主联系专家学者、自主设计社会实践方案,教师则扮演课程的指导者,为学生提供直接的“政策咨询”。这种情况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会主动地去感悟思政教学中的基本理念以及“三生教育”中的基本道理。同时,学生的自主参与使得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地透彻,对于如何规划学习活动有了更好地理解,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成长地更快。

3.结语

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进行探究。从分析来看,“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能够丰富思政教学工作的内容,并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高校思政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地改变教学形式,为“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工作提供基本的平台,实现思政教学内容的拓展;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人,继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高校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参考文献

[1]路婷.“三生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思考[J].科技展望,2015,(26):218.

篇11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对于大学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1.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一般被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其核心就在于肯定人性及人的价值,要求对于人的个性进行解放,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及个体差异,促进人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人文关怀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主体地位、尊严、生存现状、生活保障及未来追求的关注。

2.人文关怀对于大学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政教学作为一种培养人,转化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是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方法论的必要途径。而人文关怀正是这样一种对人的思想情感予以高度重视的思想态度。其体现着思政教学的本质和要求,也是思政教学的核心目标。人文关怀广泛应用于大学的思政教学是基于人性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更是实现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高校教育的普遍要求。

二、高校思政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不足

1.重教轻学,主体意识不明确

在教育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高校思政教学的模式采用同其他学科一样的灌输式教育法,教学过程流于形式。这种不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完全忽略了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培养规划以及教育的根本目的。不符合人文关怀的要求。在此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意识未被明确,造成主动性降低,且对于大学思政教育达不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效果迟缓。

2.传统教学方法未变,目标不明确

传统灌输式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应试教育。高校对于思政教学重视程度不足,导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的方法未变,没有很好的融入人文关怀,加大了学生的学业心里负担。“一刀切”的教学思想,严重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性思想特征,没有正视学生对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渴望。而“牢笼式”教学,缺少让学生将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落差,导致其情绪低落,影响思政教学的时效性。进而导致学生误解甚至不解思政教育的目标,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形同虚设。

3.与心理疏导配合不够,导致后续效果不佳

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更应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学生在大学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除了学业上的,还有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压力。高校思政教育如果只是单单从课堂上完成思想传达,而没有在后续针对特殊学生个体进行心理疏导,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

4.缺少良好的校园人文关怀环境,人文关怀载体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

高校应该崇尚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通过网络、文化和活动等载体,将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传达给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然而,就目前的高校建设环境来看,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较大,人文关怀的载体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现实判断以及道德标准,都很容易因受到外部环境影响而产生动摇或者改变,这就使得大学思政教育在外部发展因素上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三、改进建议及对策

1.转变教学思维,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教育。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开拓新的教学思路,将思政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情怀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期达到思政教学的真正目标。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合理需求进行教学引导。灵活的使用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去进行学习及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表达,并及时给予肯定的回答,如“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或“我能体会你的感受”等。在学生表达模糊不清楚时,教育者应多做澄清式解释陈述,如“你想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对吗?”,而不是简单反问“为什么?”这种带有强烈指责性的词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积极带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思政的动力,最终以在思政课程学习中养成的良好品行及学分累积达标制度代替死板的考试成绩作为优秀与否的参考标准。

2.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明确人文关怀及思政教学的目标

篇12

一、树立正确育人目标,建立长效育人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是长期性的工作,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高校应树立正确的育人理念,让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思政教育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从而形成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育人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应结合思想道德教育知识;技能目标应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领导、控制、组织协调及创新能力;情感目标指“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实施中应关注学生情感水平的提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掌握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树立现代管理的市场观念,基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深入挖掘与探索,创新“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

一方面是于基础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另一方面是在管理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此基础上让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具体来说,于基础专业知识教学中增加学科前沿热点内容主要是在讲解管理活动具体方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社会政治环境、现有的技术条件、当前的经济状态让学生学会以发展的思维去制定战略、决策、编制计划,做好人员配备[2],进行创新管理。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增加学科前沿热点信息,例如讲解环境分析时,应重点介绍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及“互联网+”技术变革的时代态势,将其与企业目标管理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中明确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并思考管理中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改善举措。学生根据现场环境、时局态势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提高管理效果,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将学科前沿热点引入知识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发展挑战。再如教师在讲解管理控制时,可以增加现实生活中某些企业因控制失误、不当,甚至恶意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其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将前沿热点信息、具体案例融入教学中,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管理学原理”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到创新者应有的品质素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新管理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在管理精髓的传授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3]。管理学原理内涵丰富,外延广阔,对学生的思维启迪具有积极意义。当前世界经济、国际政治格局、技术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有审时度势,基于发展的眼光寻求自身的发展,制定新型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根本性的发展。对于学生同样如此。知识的学习应与自身职业定位、职业规划相结合,使得自身的发展与时俱进。教师在讲授管理活动的全球化时代背景知识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意识,让他们自觉地将个体发展与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做新时代的开拓者、创新者。教师在讲解管理计划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展示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细化到学期学习计划、月度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等,让学生不断分解学习目标,并确保学习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讲解人员配备知识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全方面的方向发展,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创新进取,不断归纳总结,最终问鼎成功[4-5];在内容的变革创新中,也应着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建构出管理学知识的基本框架后,能自觉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管理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后,可以基于学到的知识进行社团管理,进行活动的策划和人员的部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也应当清楚地看到“管理学原理”以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为主线,这与学生学习生活联系密切,蕴含的思政元素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管理智慧、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教师可借助特定情境,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授如何塑造组织文化时,可借助全民公祭日让学生感受红色文化,以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情景和庄重氛围,衬托和彰显课程主题。

三、积极创新与调整,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开设,而第一学年高校学生正处于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适应期,过多的理论课程讲解对高校学生来说接受难度较大,需要教师着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好课程优化设计,给予学生正确的课程学习指导。“管理学原理”本身涉及大量的管理理论、管理观点,教师应调整教学方式,讲解知识点时尽可能地列举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例子,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也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以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的新鲜感、趣味感。在教学过程中,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比如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华为、海尔、蒙牛等品牌发展案例,通过生动的案例故事来诠释管理学的精髓,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6],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教师可使用讨论教学法,提前发给学生案例,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让学生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分组探讨、自由表达,鼓励学生内部交流、课堂思辨,于学生的交流思辨中去矫正学生思想认知上的偏差,帮助学生理解“管理学原理”相关知识,并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也可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学生对“管理学原理”课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且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后,可以有目的地选择部分主题,采取任务驱动型的翻转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完成管理任务。以组织文化章节教学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学组织文化的结构内容,搜集中国的文化内容,以点带面地展示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民族企业,研究其具体的文化核心内容,思考其文化形成路径,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汇报,师生互相点评。这种教学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思考、总结。再如采用教师可以专题参观与讲座的教学模式,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家或优秀的管理者亲临学校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探讨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管理学原理”中相关的管理学知识、规律技巧,也可以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到企业参观定岗实践,让学生知行意统一,扩展学习视野,加深对课堂内所学知识理解。此外,教师可引入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让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原理”课程,以理论思想为引领,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的优秀组织管理经验等内容,将思政元素贯穿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具体来说,在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分为课前预习(线上)、课中融入(线下)、课后作业(线上)三个阶段。上课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雨课堂线上预习任务,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教师通过案例讲解、播放视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方式,把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另外,将每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实施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教学方法,完成课中、课后实践任务,加强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课后通过雨课堂布置作业,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体会思政元素融入知识中的意义[7]。

四、教师做好榜样示范,并加强培训学习

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要定期地学习理论知识,参与党性教育,参与社会调研,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使得自身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敏感性,并自觉地将思政教育贯穿到“管理学原理”教学全过程中。学校方面也应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造条件,如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推行课程教育结对制度[8],聘任邀请学院思政教师指导“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由专业思政教师指引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思政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教师也应积极参与日常思政讲堂、交流探讨活动,以真正做到整合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管理思想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尊重历史,关注传统优秀文化。在讲解人性假设范式变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探讨不同人性假设下不同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能基于现代化管理理念做好管理工作。在讲解管理决策的影响要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辩论赛的形式思考价值观对管理决策的影响,从而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与判断。在讲解激励理论之公平理论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让学生保持公平公正观。在讲解领导权力的来源时,可以让学生分析领导者的自我修养对于组织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在讲解管理沟通技巧时,教师应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做到尊重、诚信、自信。“管理学原理”课程任课教师必须统一课程思政教育思想,共同备课商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就课程思政案例的选择达成统一意见,并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吸取其他教师、专家的意见,做好专业课思政教育质量的把关;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地上传有关哲学、国家历史、人物故事等相关的素材,从而实现课堂内外的全过程育人。

五、结语

当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实现思政教育全过程育人具有现实必要性,“管理学原理”作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关注专业知识讲述的同时,也应关注思政教育。教师应挖掘“管理学原理”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并增加与之相关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育人机制的调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用正确的道德理念去做好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的管理难题。让题“管理学原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跨界融合,才能带来“管理学原理”更理想的教学预期,培养发展更全面、素质更高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唐芳.管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入途径思考[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1,31(02):149-153.

[2]彭芳.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0):162-163.

[3]张海燕,张银银.“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探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9,29(04):158-160.

[4]陈幼红.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现代企业,2020(05):149-150.

[5]薛维峰.职业本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与策略分析———以“管理学原理”为例[J].大科技,2021(16):46-47.

[6]禹玉环.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4):108-109.

篇13

一、中职学校金融教学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从基本素质方面看,主要就是指社会发展当中社会文明方面的内容,而从金融专业的职业道德方面来看,则需要工作人员遵守相应的工作原则,这让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金融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其一,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基本要求,而因为中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他们在整体上不论是在掌握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有着差距,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深入到金融专业当中。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职业道德也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中所需要遵循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二,职业道德成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素养的重要方式。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素养方面不够完善,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不仅需要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金融道德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修养,所以在中职院校当中,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金融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等到学生进入金融工作岗位后就会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现状

当中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上时,由于其年龄学历较低,工作经验也不足,而若想在金融职场当中立足,就需要认真,并爱岗敬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概念,更需要的是一种行动,需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人人爱岗,人人敬业,从而让企业当中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逐渐被重视,这需要学生严格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教材,现阶段中职金融教学中在学生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所讲解的知识,也与职业道德教育很难产生联系,无法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金融知识有效的进行理解。教师也只是利用简单的理论来对学生阐明职业道德的概念。另外,部分中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氛围。中职学生思想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就想为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但有较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这就极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

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与教师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关系,其还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低有着重要关联,为人师者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树立诚信为学的理念,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以亲情与爱心去关心学生,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从而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中职金融学校中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并定期对教师实行培训,并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考核的标准,对那些考核结果很好的优秀教师应给予奖励,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在金融教学中,而“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可以通过对光大证券在ETF申赎套利交易时的违法与违规过程、证监会对其的出发决定和实践后续发展情况,向学生介绍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如何加强券商风险控制的措施,如此方可让学生对金融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记忆加深。

2.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

要利用好学生的实践环节,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度角色化与实践化的道德,其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领悟、体会与感受,从而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中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增大,使学生养成了职业道德习惯。让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话环节不断的加大,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分工合作、认真组织等,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企业相应的管理人员或劳动模范人员为学生讲解岗位职业道德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则需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践当中学生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对企业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这样能让教师从实践角度来对学生实行从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有效的推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的团结、友爱、自强和向上。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包括专业理论,还蕴含着专业的技能课程,这些都需要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也要紧密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对职业道德工作的作用加以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活动,将部分道德要求转化为了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3.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目前大多数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过学校所举办的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规范性活动,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教学外,还应使用功能多元化且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与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竞赛,或者让学生出板报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寻找一些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能让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理念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例如,可以根据比特币的疯狂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竞争这两篇案例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特币的诞生过程、投资者如何取得比特币和比特币的高波动性,先向学生介绍比特币,并从比特币本质上是否为货币、比特币为何引起全球投资者的追捧和比特币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理解与掌握。此外,还可以引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案例,通过上好银行间的同业拆解利率、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让学生接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并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条件和我国利率市场化中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离析与利率的理解,如此方可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

在中职院校中需要利用学生的实际心理因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行为、认知、意识与情感等心理因素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行为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不仅仅只需要背会相应规范条例,而是需要将其转化为自身在职业上的行为习惯。认知则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人只有懂得了善恶,才能意识到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创建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精神,使得道德观念在学生自身的思想上扎根。而意识一直是实现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而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使这些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就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寒暑假实践,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勤工俭学,积极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另外,情感则是激发学生领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驱动力,可以利用专业人士讲座、演讲会或企业案例分析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这一专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金融企业对外开展的业务能力,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则与学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相关联。在中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当中,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职院校金融教学若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则应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并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培养中职学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志耕,罗琴,万大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思考———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00(032):27.

[2]刘春明.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000(0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