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中数学月考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数学月考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数学月考总结

篇1

二、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使之系统化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时刻注意在头脑中把所学的知识形成一定的体系,进而在知识总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整理。有机联系概念的形成和知识的系统化,进一步强化知识内部和相互之间各部分学习的基础,同时还要把从未知到已知做好,紧密联系新旧知识,注重总结工作,完成所学知识小系统到大结构的转化,从而和系统化的要求相符,将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高中数学知识包括解析几何、立体几何、代数,其中代数具有很多的分支,其中有二项式定理、排列组合、复数、数列和极限、不等式、函数、集合[2]。每个章节又可以进行细分,这样一个大的网络便形成了。但是,要将这个大网络构建起来,第一步应把各个小网格构建好,也就是构建每一个章节,内容主要有重点、概念、基本解法、易错点和其他知识点连接点的联系等。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保证学习质量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同时对我们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我们在学习高中数学时,应对自身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予以重视,尽全力将学习中的困难克服掉,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觉得数学学习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只要我们可以把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就会变得非常轻松,我们就会发现高中数学其实难度并不大。以“概念”的学习为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先把预习功课做好,记录好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在课堂学习中注意听教师的讲解。在课堂学习中,我们要对和古典概型以及集合概型有关的典型题目予以重视,掌握到教师的解题思维模式,并把课堂笔记做好。在课后要及时整理笔记,借助结合连题和笔记的方式达到巩固复习课堂知识的目的。在复习的过程中若是有不能理解的问题,要第一时间请教同学和老师。同时,我们在课后复习时,要梳理知识结构,努力做到查漏补缺,防止遗留下不懂的问题,进而使我们对其他知识的学习产生影响。

四、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提高表达能力

篇2

二、调研对象及方法:

1、调研对象

(1)XX中学高一622名学生四次月考数学成绩分析。并随机抽取班级进行详细分析。

(2)针对全体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看法及自身成绩,学习方法等方面。

(3)抽取高一七班学生每人进行了谈话,了解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认识与看法。

(4)高一8名数学教师针对每个班级学数学的情况。

2、调研方式:调研问卷,成绩查询分析

三、调研内容及调研结果分析:

(一)学生成绩调研及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1、根据新中分班情况,四次月考中数学成绩进行多方面比较,首先是在几类班级中的比较,领军班四次平均分均在100-110之间,重点班平均分在70-80之间,而平行班集中在40-50分,及格率不足90%,差距较大,学生整体数学成绩有待提高。

2、然后是个人成绩的四次月考学生的成绩变化比较,整体看来增长率不高,学生进步幅度基本无较大变化,个别学生进步较大300名左右,但是也有退步较大的。

3、参与问卷调研的,在数学教学课堂上,57.5%的学生大部分内容都能够听懂,37.5%的学生都听不懂,一些学生认为数学老师讲课能够放慢语速。

4、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38%的学生愿意向任课老师寻求帮助,其次是向同学寻求。而剩余的32%则认为会视情况而定。

(二)与学生座谈调研结果分析

1、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薄弱,导致没有数学兴趣

2、36%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时候的课堂纪律也会影响到数学成绩

3、数学较难,理解耗费时间长,作业效率低,课上掌握较少,没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也是成绩较差的原因。

4、部分学生课上难以集中精力,课下练习较少,不敢问题。

5、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的举一反三。

(三)与数学任课教师座谈调研结果分析

几位任课教师都认为学生数学成绩较低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在12个班中,领军班1班和重点班2、3、4班数学成绩较好,而在平行班中的学生对成绩不是很重视,学习成绩较差,数学基础薄弱,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程度不一。

2、对于学科本身而言,数学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抵触心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3、对于教师而言,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与技巧,或许部分学生无法适应。

4、被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5、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6、不重视基础,好高骛远。

篇3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特别注重对那些易错混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这样可达到温故而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4.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感到数学也挺有意思的,愿意学,主动学。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甚至于上黑板的方式,让学生暴露思维中的错误观点,多进行错题辨析教学,切忌赶进度,满堂灌。所选例习题宜以小见大,蕴含数学基础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后引导学生总结,力求通过一例的学习掌握一类的方法。

2.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在平时的周练、月考等测试中,对试题的难度要适当降低,题型重点选择源于教材的例题、习题,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一定的努力取得较好的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数学教学的逐层深入,初中数学的教材知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另外,初中学生出于升学的需要,死记硬背课本中的公式、题型及解法,做题时常常是不理解题意的硬套,不愿去思考和分析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思维惰性。他们进入高中后,这种思维惰性使他们常常一碰到新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所措,使问题得不到解决。然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的灵活性、可拓展性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因而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努力克服思维惰性,做好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上的衔接。

1.引导学生联想与对比,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联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对比,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正向迁移,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2.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笔者认为对高中数学教材中的定理的证明、公式法则的推导以及例题的解答,一般要求学生先思考,独立或集体讨论完成,然后与教材对照,看有什么异同。如果错了,一定要明确错在什么地方,为何错。如果对了,还要进一步考虑是否有其他方法,并比较其优劣,总结其规律性。这里特别要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对于教材例题与习题,要求学生会说出:运用了哪些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解决这类问题中起了什么作用;运用了哪些数学方法;解题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还有没有其他解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严密性、概括性。

篇4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而数学思想则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只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的应用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想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必须让学生积极地展开数学思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数学思想。

例如,在《三角函数图像的性质》一课中,先从物理《简谐振动》知识引入本节课题,在知识交汇的同时,凸显数学工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指导学生作图,在同一坐标系中用“五点法”画出三角函数的简图,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上述三个函数图像及所列的表格“什么发生了变化?它又是怎么变的?与系数有什么关系?什么没有变?”让学生通过自己作图、观察、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师结合数学知识的实际,通过有目的性的引导,让学生在“会学”的探究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思想。

二、做好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巩固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本质在于竞争和区分,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完成的得分点越多,成绩就越好。这就好比高考考查的不仅是你是否掌握了工具,更重要的是你对工具应用的熟练程度。而提高熟练程度的唯一方法,就是练习,熟能生巧。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育一线的老师,我们不应该避讳题海,我们所反对的是低效或微效的题海。做好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巩固,是提高高中数学教育成效的必备手段。

例如,在学习《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时,设计如下练习。

1.基础巩固练习:

(1)函数 的单调递减区间是_________。

(2)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 。

(3)求 的极值。

(4)函数 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

2.课堂提高练习:

(1)求函数 的单调减区间。

(2)函数 在区间[-2,2]上有最大值3,求该函数在区间[-2,2]上的最小值。

(3)已知函数 ,讨论函数的单调性。

3.课后补充作业:

(1)求函数 的单调增区间。

(2)函数 在 =-3处取得极值,求实数a的值。

(3)已知函数 ,当 时,y有极大值,求a、b的值及函数的极小值。

在对“导数的应用”练习设计中,先让学生掌握一般函数的求导公式,巩固导数应用的基础,同时归纳总结题型。接着在课堂提高中,及时安排相对应的练习,提高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方法。最后在课后作业中实现知识和应用的重现和提高。

练习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负担,而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熟练应用数学知识的途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和应用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练习设计中要明确练习设计的目的、练习设计的典型性、练习设计的拓展性和练习设计的度和量,以求达到最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做好检测的命题和反馈

高考是一场重大、严肃的考试。过去常常有学生临场发挥不好导致高考失利的例子。实战是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最有效手段。而现在各类学校都有组织月考,做好检测的命题和反馈,有利于帮助学生习惯考试的形式和气氛,有效的反馈则会帮助学生有目的的改进学习方法方式,达到补缺补漏,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因此,命题上试卷格式和容量要向全国卷的形式靠拢,文科增加选考题;考题的设计关注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突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注意发挥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评价功能,关注检测学生的学习潜能,关注中档题的设置,合理把握压轴题的难度,不要过分加大压轴题的难度。

每次检测后,注意及时做好试卷的质量分析,理清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有针对性进行训练巩固;同时注意帮助学生点评检测中的得失,有时一句话的点评会让学生茅塞顿开,使他们明白努力的方向;注意课堂讲评的典型性,不是分析整张卷子,有侧重分析,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梳理、总结和提升,掌握规律,领会本质,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篇5

二、指导学生科学听课

良好的预习习惯,就是为提高听课效率服务的。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在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越,在能力要求、思维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内容,听课质量的高低显得尤其重要。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听课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有时候很认真听,有时候不听也行,而且往往无法集中精力从头听到尾,由于初中数学内容相对简单,因此考试成绩还过得去。但是,高中数学较深奥,知识内容之间联系紧密,一旦哪一节课的内容没掌握好,便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因此,每一节课的内容不分轻重,都很重要。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听课时要反复强调,要求学生提高听课的韧性,能够做到全神贯注地听好45分钟,提高听课效率。指导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老师对知识讲解的过程,弄懂知识的来龙去脉,以便熟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要认真听好老师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的分析,特别是自己在预习中记下来的不理解的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认真听好老师对例题的讲解思路及所用到的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要认真听好老师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以丰富自己的解题手段和解题技巧;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特别是一个题目解完后,要进行及时反思、总结,提炼方法与技巧,达到“解一题会一片”的效果,以摆脱题海之苦,有效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三、指导学生科学笔记

提高听课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做好笔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只听不记,有些学生却只记不听,这些不良的听课习惯都不可能达到好的听课效果。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记笔记就是为了提高听课效率。所以,记笔记要服从认真听课,在适当的时候记录;要重点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解题方法、解题技巧、解题思路,以便启迪自己的解题思维,开阔解题视野,培养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水平;要记好课堂上未听明白的问题,以便下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把问题弄明白,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要认真记易混易错的题目,并用彩色笔加以标记,引起自己对这些题目的重点关注,特别是考前要做重点复习,保证自己在考试中不出错;要认真对待笔记本中的每一道典型例题,经典解题方法,巧妙的解题技巧,做到完全理解,让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熟练运用。

篇6

一、高中教学现状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

伴随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扩招,高中入学率也得以不断上升,然而,由于优质生源大多流向部分名校,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十分匮乏不均,导致某些学校(乡镇中学)的生源不断变差。而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是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顺延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实现数学教学计划,满足学生成长要求,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为的是提高中学生创造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数学教学效率低下的成因

以真实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施甸二中在全市名校竞争之下,生源越来越差。尤其是在学校推行重点班、平行班制度之后,平行班学生是经过两轮筛选剩下的学生,综合素质欠佳,也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自豪感,对各学科特别是数学存在消极情绪和心理,两次月考下来只有很少数的学生及格。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好数学都失去了信心。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为探明并解决如此情况,就数学教学情况对这两个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两个班级共有学生104人,文科班51人,理科班53人。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原因分析如下:

1、数学学习动力不足。根据调查结果,两个班级104名学生中,33%的学生愿意并且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希望学好但没有学好的学生达到了42%,甚至有3名同学明确说根本不想也不可能学好数学。面对新的课程,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将之视为挑战加以应对,而是当做困难加以回避。结果显示,成绩优异的同学为了学到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而尽力完成数学作业,这是因为对数学感兴趣;而成绩稍逊的同学,主要是被动的处于高考压力下和老师的监督催促才学习数学。

2、数学学习习惯较差。通过调查不难发现,70%的学生没有针对课程的学习计划,55%的学生不去总结梳理课堂上讲过的重难点,53%的学生上课时没有注意听讲,导致做课后作业时效率低下,由此可见,我校这些学生一是自主学习品质差,不愿意温故知新或学习课外知识。二是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很少进行主动思考,只是一味跟随老师的节奏,没有利用好课堂听讲,以致本应在课上理解的知识拖到下课,没有时间去复习、预习,形成恶性循环。三是主动问老师问题太少,怕被老师批评,不敢求教,仅有约39%的学生敢向老师提问。这虽然是学生的问题,但教师也应反省自身的教学方式与态度。

3、解题策略不科学。调查结果显示,仅19%的学生能够看到数学题目中暗含的条件并揣测到出题者的目的;只有8%的学生会在做题目时尝试不止一种解题方法,并挑选出最优方案;超过60%的学生表示,虽然课上能听懂老师所讲内容,但考试时碰到同类题型却无从下手;68%的学生表示,当一个方法解不出题时,很难转换思路找到解题方法;此外,常因马虎大意而做错题目的学生约占56%。这些不当的解题策略,都会导致学生在考试和平时作业中的失败,从而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对策研究

1、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急功近利地去“灌输知识”,可以介绍一些经济学中的数学知识、战争中的数学使用、文化艺术中的数学之美等,让学生们看到凝聚着人类文化、智慧和创新的数学学科,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老师提出的问题既要诙谐有趣、吸引学生,又要立足于教学重点,在关键处设疑,突出探究目的,彰显个性。

2、开展教学实验,利用研讨质疑创设质疑性问题情境,加深理解、促进交流、提高效率。比如,可以借助计算机让学生在数学实验过程中“可视化”地学习所研究的内容,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团队对某一课程内容进行主动预习和探索,通过一定的课堂问答来训练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甚至于完成思维的第二次飞跃,提倡让学生主动怀疑,大胆提问,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改变,这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大有裨益。

3、下放作业权力,改进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系统。作业布置分层次,将作业分为课后练习、单元测试、阶段总结三种类型对学生加以指导。让作业批改丰富多样,转变传统“求大求全”的批改作业方式,创造多元化的形式批改作业。比如,可以选择班里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当做样本重点批改,在发现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后进行解析。

4、促进学生对练习与测试进行反思。积极利用好教学评价的功能,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让学生对试题进行自主变化,思考其价值所在,一个题目的考点有哪些,哪些是已经掌握的,还有哪些是不熟悉的,一个题目是否有更多种的问法,一道题如果继续变形,改变了形式还会解吗,等等。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与认识,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验改革后,两个班的大多学生都转换了以往不科学、不合理的学习方法,在今年的各场考试测试中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由此可见,从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的确存在,教学革新的思路是正确并且相当有成效的。我们应基于这一点,继续大力改革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卓有成效的提升教学效率,在巩固的基础上彰显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 徐 齐.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09).

篇7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也面临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而互助式教学法就满足了这一要求。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合理地运用互助式教学法,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互助式教学法,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立足学生实际,精准确定学习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深入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精准确定有层级、有梯度的学习目标,才能适应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及建构,能有效促进学生解题技巧、思维能力、综合素质的提升。

例如,在制订“根据数列递推公式求通项”一节内容的教学目标时,笔者结合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对等差、等比数列通法求通项有了一定了解,故而将本节课的能力目标定为:熟练掌握“累加法”、“累乘法”的操作要领,部分有能力的学生应注意总结“构造法”求通项的常用技巧。

二、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为了有效开展互助式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应先将学生按成绩分为5人的若干个学习小组,把优等生和学困生平均分到各小组,一名优等生搭配一名学困生,明确师徒关系,结成帮扶对子。当然在安排座位时,还要兼顾性别以及性格等因素,其目的是形成一种互补,以便让学生有更广阔的交往空间。有效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大胆调整,当然要提前做好学生的思想疏导工作。

三、培养一批得力的小组长

分好学习小组后,让每组学生推选出自己信任的伙伴当组长,教师要掌控好小组长并明确其职责:上课时,小组长要组织本组的优等生和学困生同时学习,并鼓励每一个组员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教师提问时,小组长要尽量先让学困生发言。如果学困生不会回答,小组长要及时提醒他们认真倾听优等生的发言,从而取长补短。做习题时,如果优等生做对了,学困生做错了,优等生就当小老师,帮助学困生更正,还要讲出为什么。若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长要及时反馈给教师。另外,课后小组长还要督促、检查小组内“师傅”帮助“徒弟”消化课堂知识的情况,要求小组内成员要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检查,毫不马虎。

四、教师要当好课堂的“操控手”

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制止,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不流于形式。小组讨论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火花的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解法,也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进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时常会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点拨,才能使学生很快排除障碍。这样就能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自查自纠的过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1.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被动学习.许多高中生对教师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学习不主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只呆坐在座位上听课,不动脑也不动手,有时甚至书本都不打开,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地去“上课”,没听懂“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不及时复习,作业都照抄完事.久而久之惰性形成了,就越学越没劲头,最终变成学困生.经常有学生课后和教师聊天时说:“老师,数学怎么那么难学,你上课一讲我就懂,但我自己一做题就错.”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

2.学习不讲方法.教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不够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好或听不全,不会记笔记.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做作业不先复习,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白天不学好,晚上加班加点,上课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以为是,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基础知识不重视.一些有点数学基础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看题知道怎么做就算了,不去认真演算书写,对难题却很感兴趣,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还有一些学生课本的习题不去做,却去买一大堆的课外辅导习题来做,在做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不具备进一步学习的条件.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深度、广度及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灵活运用数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和参变量方程的求法,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及空间想象能力,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中要求但初中教材却不讲的脱节内容,如完全平方公式的变形和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的运用,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重组分解法,在初中根本就不做要求,但在高中这些方式方法是常用的运算化简方法,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5.意志力不强,外力的影响太大.课堂的内容太枯燥,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现在的中学生对一切充满好奇,对新鲜事物总想了解它,可是由于年龄因素,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无法不受不利因素干扰,游戏、网吧等吸引力对他们来说要比书本上知识的吸引力更大.加上现代先进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手机QQ的魅力让他们无法抗拒,上课时学生的精力都放在手机里了.对课堂里的几何图形、数据的计算等一旦遇到困难就毫无兴趣.哪里还有心思去思考问题?

(二)教师方面

1.不重视教材内容的教学,好高骛远.高中数学教师多数是从大学里出来直接就教高中数学的,不了解小学、初中的教材内容及其教纲要求,很多数学教师不从学生角度和基础出发,盲目地以高起点要求学生,上新内容时经常不按教材内容进行授课,而是自己从网上下载一些高考题,或自己按以往的经验编题进行讲解和让学生练习,对课本的内容和习题只叫学生自己看书即可.由于学生对教材内容根本不熟悉,做起习题无从下手,即使知道答案,但就是不知道依据什么,或者根本不会书写过程.所以在考试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只做选择填空题,解答题往往一片空白.

2.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时喜欢急功近利.每次测试,出题教师为了响应领导们的要求,与高考接轨,在学生进入高一开始,不管是单元测试还是月考期考,题型和要求一律按高考考题的难度进行,结果让学生一拿到题目,头都大了,考试成绩一出来,更让学生目不忍睹.从此,高一入学时的信心和激情像被一盘冷水从头浇下一样,学生对学习数学望而却步,很想学好数学,又怕考试成绩差,但是数学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不学又不行,于是多数学生对高中数学产生了“恐惧”思想.

3.强加解题方法,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些教师喜欢寻求解题捷径,要求学生在解答某种题型时一定按照教师给出的某种方法去解题,遇到有学生不按给定的方法解题,就不高兴.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受到了桎梏,很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学校方面

由于升学质量竞争的刺激,近些年来,许多高中学校从学生高一入学起就开始分层次开班,什么希望班、尖刀班、重点班、普通班相继产生.这让分到重点班的一些学生不免有点沾沾自喜,从此不思进取;被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则产生了自卑的想法:“反正我们是差班生,上大学没希望的,再勤奋也白搭.”于是,大部分普通班的学生入学时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上课无精打采,特别是上数学课,本来基础就不是很好,再加上普通班的任课教师也认为教这些学生没劲,所以上课的热情多少受些影响,觉得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结果到了考试的时候,成绩一出来,重点班和普通班比较,数学平均成绩相去甚远,普通班里数学成绩能及格的寥寥无几.同时在重点班里学生间的数学成绩也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上重点班的教师太抬高学生了,讲课不重视基础知识,从新课开始就拿些高考题来讲,对于重点班中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就听不懂.

二、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

要改变高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状态,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教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我认为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1.“学然后知不足”,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从老师的讲解中明白新知的重难点和详略之处,会做适当的笔记.所以,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不可或缺的环节.预习过程把新知练习做一做,待教师讲评时对照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对了有利于巩固,理解错了有利于纠正;同时预习中不解之处做个记号,上课时就特别注意教师在此处的讲解,以便在课堂中解决它.

2.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复习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边复习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3.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掌握新知的最好方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4.请教解惑.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往往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不透彻,表现为思维受阻和知识遗漏,通过教师点拨使思路畅通,及时发现遗漏.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要重做,对错误的地方要反思,实在不明白的要请教教师和同学,并把易错的地方用专门的本子记下,时常拿出来复习强化,作反复消化,把在请教老师或同学中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

5.学会对知识进行系统小结,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结合上课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6.适当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积极参加学科竞赛与听讲座,多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主动远离外来干扰.课外阅读和交流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篇9

电子邮箱:

本期嘉宾:曾秋玲,兰州一中高级教师,兰州市骨干教师,奥林匹克优秀指导教师。

白银市家长提问:儿子今年刚上高中,经过一个学期,我发现他的学习越来越吃力,每天都学习很晚,可是他的努力没有在成绩中体现出来,尤其是让儿子自豪的数学,他初中时曾参加过数学奥赛,还获了奖,可是到了高中每次数学月考竟然都不及格,我十分不理解。帮他找原因,他自己也说课堂上老师讲的他都记下来了,数学笔记记得整整齐齐,一本又一本,既然这么努力,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呢?

曾老师解答:您的孩子是一个努力上进的孩子,上高中后,学习数学感到困难,可能是初中与高中学习的衔接过渡不好。其实,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差异:

一方面,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课堂教学速度慢,多数同学在课堂上就能掌握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再经过大量课内外的反复练习,就基本达到掌握。而高中随着课程开设多样化,集中学习时间大大减少,老师不能像初中那样,把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完全掌握后再进行新课;另一方面,初中学生模仿做题,模仿老师思维推论较多,而高中仅靠模仿已经很难开拓自我思维,当然成绩就不会理想。

因此,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是:有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课堂上认真听课,培养思考与老师的同步性;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动手动脑,不要只是机械地记课堂笔记;及时巩固补漏,重视归纳总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城关区家长提问:有一次,在整理女儿日记本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她在日记里说她非常渴望能被老师点名发言,可是老师平时很少提问她,因此,她感到很失望。女儿今年上初一,十分胆小,学习也不好,在班级排名倒数。因为她自己很努力,所以我对她也没有更高的要求。我知道女儿胆小不会自己主动发言,我也想过和老师沟通一下,让她更能关心女儿,可是又怕和老师说了,即使老师让她发言,她也答不上来,更让她受挫,结果会适得其反,所以十分矛盾。

曾老师解答:胆小的孩子一般都内向,有一种自卑心理,惧怕心理很严重,总想把自己包裹起来,缺乏自信,但自尊心很强,希望被他人接纳、肯定、赞赏、尊重,渴望着与他人的沟通与交流。您孩子的这些情况老师不一定很了解,作为孩子的父母,有必要跟老师进行沟通。

对于胆小的孩子,一开始,老师会提问一些她能答出的简单问题,以锻炼她的胆量,有时还会事先告诉她要问的问题,让她事先有准备,这样就不至于临阵退缩,还可以培养她的自学能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因此,您不必担心孩子因回答不出问题而受挫。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

天水市学生提问:我是一名高中的学生,数学的学习一直让我最头疼,尤其每次数学考试最后一道大题,我总是想都不想就放弃了,因为按惯例,这道题是试卷中最难的题目。考试中,我只做那些我看一眼就有些思路的题,可是有时候考完试,老师把那些难题一讲,感觉自己也能做得上来,为什么考试的时候自己却做不上来呢?

曾老师解答:这个问题是大多数学生的一个困惑。解决的办法是:首先,在平时要养成自己的预测思维。这个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上课时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老师还没讲到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老师所讲的异同点。

篇10

一、数学试题讲评中出现的问题

1.通篇讲解,不分主次.在拿到需要讲解的试题时,有些教师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第一题开始讲起.这样的做法有很多弊端:第一,好学生得不到实际上的进步.教师讲过于简单的题,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就是在浪费时间.第二,增加课堂负担.本来可以用一个课时讲解的试题,被拖到两个课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单纯的对答案.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感或是教学经验不足,摸不清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对于这个知识点学生理解了多少,在讲解试题时,马马虎虎,只对答案,无论学生对错都不追究其原因,失去了讲试题的初衷,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课堂秩序混乱.

二、高效数学试题讲评的方法

1.教师的准备工作.(1)认真批改试题.了解学生答题的详情,按照错误率的高低对每道题进行排序,然后按照出错原因进行分类,看看学生失分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在讲评课之前记录成册,辨别出今后的复习重点和需要防范的易错点.(2)归纳解题模板和套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答题状况归纳解题思路.

2.学生的准备工作.考试结束后,教师公布相应的答案.这是希望学生利用有效资源进行考查式复习,为接下来的试题讲评做好准备工作.

3.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考试中的很多数学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单单依靠记忆进行学习,要通过生活中的动手实践来补充所缺乏的数学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数学的知识结构复杂.要想学好数学,就要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要明确,思维要活跃,要有自信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在高考复习中依然适用.高中时期,学生的数学思想还没有建设完全,缺乏一定的数学思维,教师要把数学教育与生活点滴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与理论对等的数学思维.在高考数学复习中,不应该以做题为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促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的综合理解.

4.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自主学习的方法,需要学生做出更好的规划,使之具体化、流程化,做起来更加方便、高效.学生上课之前必须预习所学课程,对于难点,先自行思索看是否可以通过阅读课本或者查找资料的方式解决,如果解决不了,便留在课堂上.课堂上的40分钟是解决疑难点的重要时间.听课时,课本、资料、笔记、练习本必须一应俱全.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所学的东西当堂理解,跟上教师的节奏,做好笔记,保证课堂质量.课后,要复习所学知识,做作业之前应该通读课本,保证作业质量,争取独立完成,之后多做课后习题,对教材多加理解.对错题加以整理,集成错题本.同时,注意教师所讲重点,善于思考,不懂就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之上,对学习要加以创新,整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高效的学习成果.

5.培养学生以自信的心态面对考试.自信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好坏的主要方面,学生形成对数学的自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模式,总结出优质的学习方法,实现高效复习的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扮演好一个引路人的角色,以平等的姿态进行授课,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指引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都是教师给予的,如果一个学生仅仅因为解错了一道题而遭到教师的排斥,对于这个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该是学生积极向上的一个标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人格,在生活中播撒爱的种子.

三、高考数学题型分析

1.解析几何.解析几何类型的题容易与其他的知识点相结合,创新度最高.近年的数学高考题中,都把解析几何和运动问题结合在一起作为压轴难题.把静态的题型变成动态的知识点,就要求考生打开思路,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积极构建数学模型.

2.数列.数列在近年的高考题中是一个重点,是学生复习生活中的重要知识点.等差、等比数列,几乎每年都会进行考查,经常把等比、等差数列和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如函数知识中的三角函数、线性规划、方程、不等式等.

3.三角函数.三角函数题是近年的高考重点,经常出现一些创新题型.这些题新颖大胆,结合多种知识点,让人思维活跃、耳目一新.

4.向量.向量知识,渗透力很强,综合力也不容小觑,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学习好向量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做高考题时,这部分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结合能力也很强.

5.概率题.概率题相对比较简单.这种题一般结合生活实例,与随机抽样、折线图等相结合,比较直观,题目容易理解.

例如,已知5只动物中有1只患有某种疾病,需要通过化验血液砣范患病的动物.血液化验结果呈阳性的即为患病动物,呈阴性即没患病.下面是两种化验方法:方案甲: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方案乙:先任取3只,将它们的血液混在一起化验.若结果呈阳性,则表明患病动物为这3只中的1只,然后逐个化验,直到能确定患病动物为止;若结果呈阴性,则在另外2只中任取1只化验.(1)求依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不少于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的概率;(2)若x表示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求x的值.

解析:将5只动物排好顺序,编号A、B、C、D、E,则A、B、C、D、E患病的概率都是15.方案甲,如果是A患病,则化验一次,B两次,以此类推. 化验一次的概率P(1)=15,化验两次P(2)=15,P(3)=P(4)=P(5)=15.方案乙,先取A、B、C化验,A、B、C血样阳性则按A、B、C顺序化验,阴性则按D、E顺序化验.如果A患病,化验次数为2次,B患病化验3次,C患病化验4次,D患病化验2次,E患病化验3次.化验两次的概率P(2)=25,化验三次P(3)=25,化验四次P(4)=15.问题1:甲方案化验5次,乙方案可以化验4,3,2次,概率为15.甲方案化验4次,乙方案可以化验4,3,2次,概率为15. 甲方案化验3次,乙方案可以化验3,2次,概率为15×(25+25). 甲方案化验2次,乙方案可以化验2次,概率为15×25.所以方案甲所需化验次数不少于依方案乙所需化验次数的概率P=1625.问题2:P=2×25+3×25+4×15=145.

6.立体几何.学好立体几何,关键是建立起立体模型,把立体转换为平面,运用平面知识来解决问题.立体几何在高考中近年都有一道大题,所以学好立体几何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PA平面ABCD,PA=AB,点E为PB的中点.(1)求证:PD∥平面ACE.(2)求证:平面ACE平面PBC.

解析:(1)连接BD交AC于O,连接EO.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性质,证得EO∥PD,再利用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得PD∥平面ACE.(2)由条件,利用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 BC平面PAB,可得BCAE.再利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得AEPB.再利用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得平面ACE平面PBC.

总之,试题讲评是复习的重要环节.做好这个环节,对提高查漏补缺、发散思维、提高成绩具有重要意义.让学习方式多元化、高效化,做到“写一张卷子,复习一遍课本”.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时代在进步,教师的教学思想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提高复习效率.高三,学生到了复习的紧要关头,是学生冲刺的最后时机.很多学生都正在为提高高考数学成绩而紧张地复习着.实际上,打仗要讲究战术,高考也要讲究策略.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试题讲评,为学生选择优质的复习资料,教授高效的复习方法,以总指挥的姿态带领学生打好高考这一仗.每次和学生聊天时,总会聊及数学的相关知识.我感觉,在学生的心目中,高考数学题太复杂了,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其实,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方法,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尽相同.无论是基础好的学生,还是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只要认真复习,就能考到好成绩,考上好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

篇11

在课堂上应注意培养听课的习惯.听是主要的,把老师讲的关键部分听懂、听会,听的时候注意思考,分析问题,但是光听不记或光记不听,必然顾此失彼,因此适当的记笔记,领会课上老师的意图和精神,五官能协调活动是最好的习惯.在课堂、课外练习中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做作业习惯,作业不但做得整体、清洁,培养一种美感,还要有条理,培养逻辑能力.同时作业必须独立完成,这可以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和解题正确的责任感.

二、提高课堂效益的“四抓”

1抓知识形成

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

2抓问题的暴露

在课堂上,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着问题的讨论,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症结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遗留问题要及时补救.

3抓解题指导

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他数学能力的有效地途径.

4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应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应用中才能得到提高和培养.

三、学会归纳总结

1如何抓基础(以高考学案为例)

(1)结合“边看边记,温故知新系统”的填空提示,预习阅读课本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公式、定义和定理,着重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疑点的再学习和新认识,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强化记忆.(2)结合“落实双基,稳步提高”的练习,遇到概念解题时要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再认识;理解定理的条件对结论的约束作用,并反问:如果没有该条件会使定理的结论发生什么变化?(3)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设计,对典型例题师生共同赏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注重如何把握思维的切入点,掌握各种题型的思路走向,揣摩命题的意图,归纳全面的解题方法.只有积累一定的典型习题才能保证解题方法的准确性、简捷性和完备性.(4)认真做好滚动测练习题,采用循环交替、螺旋式推进的方法,避免出现对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遗忘现象.

2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

认识课本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了解各部分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地位和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复习、梳理重点内容,突破自己的薄弱环节,力求从宏观上把握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的解题方法体系和思维体系.

3全面认识与掌握高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数学思想方法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来解题的具体操作性的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判别式法、错位相减法、迭代法、割补法、特值法等;第二类则是用于指导解题的逻辑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类比法、探索法、归纳法、解析法等;第三类则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数学解题甚至于对于其他问题的解决都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等.复习中要关注它们的应用,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4整理活页型错题集,真正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其整理步骤为(1)分类整理.将所有的错题分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概念模糊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型类、技巧类、新概念类、数学思想类等,并将各题注明属于某一章某一节,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2)记录方法.老师进行试卷评讲时,要注意老师对错题的分析讲解,该题的引入语、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思维过程,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及根源的分析.这种记述方法开始时可能觉得较困难或写不出,不必强行要求自己,初始阶段可先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小结即可,总结得多了,自然会有心得体会,渐渐认清思维的种种障碍(即错误原因).

四、体验成功,发展兴趣

篇12

篇13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在复杂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技能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是指学生学习达到一定程度时,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复习效果逐步减退,思维迟钝、头脑昏昏沉沉、性情急躁烦闷、成绩忽高忽低、沉浮不定的现象。

一、“高原现象”的产生

随着又一年高考的临近,在经过了一轮复习对整个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后,不少考生又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新的目标,准备大干一场,奋力冲刺,本以为能高歌猛进,更上一层楼,殊不知,随着复习的深入,不但没有提高,连续几次周测和月考,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于是更加刻苦,每天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出浑身的解数,夜以继日,但收效甚微,而且感到身体不适,力不从心,严重的学生出现失眠、厌食、乏力、头晕目眩、情绪烦躁等症状,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越来越糊涂,失去了对高考的信心,产生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就是典型的“高原现象”,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高原现象”是学习到一定程度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走出“高原期”后,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还是会提高的。

二、“高原现象”成因分析

1.客观方面

(1)知识综合程度的提高。随着复习的深入,各种信息量的加大,知识的综合程度越来越高,由原来单纯的概念、公式的记忆,零碎知识点的叠加转变为知识本身内在的联系及应用,加之对一些解题方法掌握不到位,理解不透彻,迁移能力的欠缺,一些考生在面对一些综合试题及模拟试题时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高原现象”。

(2)学习压力的加大。随着高三下学期开始,各种考试、测验接踵而至,习题、讲义堆积如山,高考的临近,学校、家庭、社会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同学间的竞争也更显激烈,再加之数学在高考中的核心地位――“得数学者得天下”的普遍认识,让不少考生对数学爱恨交加,患得患失。高度的紧张和强大的心理压力让考生们产生 “高原现象”。

2.主观方面

(1)学习方法的不合理。原有的学习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机械地死记硬背,苦学加死学,整天为做题而做题,不能够适应新的复习内容的需要,跟不上复习的节奏,在面对新的内容和新的题型时,这些方法的缺陷逐渐得到暴露,也就是说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智力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越来越吃力、成绩徘徊不前甚至倒退。这让考生变得坐立不安,产生焦虑、浮躁的心态,以致产生了“高原现象”。

(2)学习热情不高,信心不足。由于一轮复习的时间较长,学习热情逐渐降低,甚至已产生厌倦情绪,学习劲头也有所下降,加之一轮复习过程中有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习惯不好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让一些考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再加之一周一小考,一月一大考,低分数的刺激让他们情绪更加低落,感觉无颜面对老师、父母,对高考无望而产生“高原现象”。

三、“高原现象”解决对策

1.有计划的复习基础,形成各知识点的整体认知。学习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缺乏继续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时,应回归到对基础内容的学习中来,重学基础,有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印象,让彼此之间联系较为自然,更为紧密。在学习过程中,多归纳、多总结、多反思,对典型的题型要反复揣摩、研究。处于高原期的同学必须冷静下来,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学习中务必强化训练,突破瓶颈,走出“高原现象”。

2.优化学习方法。在不同的复习阶段运用的学习方法应各有侧重。第一阶段复习中,重点是梳理知识,按知识主线整理出知识结构关系图;第二阶段的复习中,重点对基础知识、难点知识、考点知识作反复练习,巩固训练;第三阶段的复习中,重点进行学科渗透、知识拓展、信息分析、灵活运用等方法的训练。若采用一成不变的学习方法,用过去的思维去对待下一阶段的复习,就会产生学习内容与思维方法、方式的不适应,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需要注意培养和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并注意方法、方法的及时更新,以防思维定势,用科学的方法走出“高原现象”。

3.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在高考复习中学生切记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化压力为动力,学会激励自己,增强信心;当遇到学习困难时,要善于冷静思考、沉着分析,只有健康、稳定的心态,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检索和提取系统畅通无阻;不断尝试,不气馁,不退缩,不固步自封,不轻言放弃,始终保持强大的动力系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要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勇气,形成顽强的意志,走出“高原现象”。

4.合理安排,劳逸结合。在备考的过程中学生要合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制订合理的计划,在紧张的复习间隙适当地放松自己,如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等,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充沛的精力,要不间断地变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不断激发复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克服生理和心理疲劳,学会科学用脑,保持旺盛斗志,轻松跨越“高原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