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跨文化意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跨文化意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跨文化意识论文

篇1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篇2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而畅通高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基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认知之上的,可见英语跨文化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因此中职英语教育,需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纠正学生应付等级考试的学习动机,避免耗费太多的时间背诵单词、词组、句型,而忽略英语读、写、听技能的同步提升。笔者认为中职英语学习,应强调教材的文化内容,中职英语教材中,包括诸多的跨文化内容,在实际学习中,这些文化很容易被忽略。英语教育过程中培养跨文化意识,需要重拾对相关跨文化内容的重视程度,将相关文化内容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譬如某段英国社会文化对话内容的学习,有必要讲解对话内容所对应的文化背景内容,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对话内容的含义,也便于从中汲取有用的文化知识。

2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

当前中职英语教育的授课方式,大多围绕老师的讲解,学生课堂学习相对比较被动,即便教材有精彩的文化内容,也可能被老师轻描淡写地带过。笔者认为,跨文化涉及到各个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国家的建筑文化、科学文化、服装文化等,这些内容均可通过形象的声像表现出来,如果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授课,将文化以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表达出来,自然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化内容的印象,英语知识的掌握也能够得以进一步巩固。另外很多英语影视作品,同样蕴含着宝贵的英语文化知识,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或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英语影视作品,这样一来,既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还能够让学生同步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

3采用多文化教育方式

很多学生将英语文化的学习,局限于英国与美国两个国家,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围绕更多国家的英语文化内容,实行多文化教育方式,纠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片面见解。多文化教育方式,要求学生把握各个文化范畴的知识点,着力提升学生多文化交流的能力,增强英语学习的宽容性和敏锐性,尤其是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能力,这样方可适应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满足国际交流的实际需求。英语教师应尽快摒弃“语言文化二元论”的落后教育理念,除了需要讲解英语发音、翻译、语法和句式,还应该让学生透彻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将语言和文化完全融合起来,这样反而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所需知识的印象。

篇3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类文化和知识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及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语言的底蕴,促进着语言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

受到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渗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认为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向学生介绍异域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则是日后大学教师的任务。这种想法导致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识匮乏、交际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语言学习过程中。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考入高校后进行分班考试时,语法项目正确率很高,语音语调也颇准确,但却总会犯各种各样的“文化错误”。除了称自己的老师为“Teacher”之外,在与外籍教师的交流中,学生还总是会问一些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语国家被人们认为是隐私的、不礼貌的问题。另外,学生们在与外教的交往中,经常会用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来主导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应邀参加学生的英文演讲比赛并担任评委。当她走进礼堂时,一位学生站起来给她让座,并说“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听到这句话,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尴尬神情。学生说这句话当然是受到中国文化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影响,也是想表达对教师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却不知道,这事实上已经冒犯了教师,因为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希望别人直言自己老的,这也是在英语中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义的委婉语,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虽然经过多年的中外政治经济交流,很多外国友人已经懂得某些汉语式英文表达的含义而采取了宽容的文化态度,但我们作为教育者,面对学生们所犯的这些错误,却不得不承认,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忽略是我们工作中一个较大的失误。学生们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和基本语法规则,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却经常会因为对目的语文化、交际规则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辞不达意、交际失误,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阻碍了交际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文化》一书指出:“学习和运用外语必须了解与这种外语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语法知识有助于保证所造的外语句子结构正确,那么熟悉有关文化知识则有助于保证使用外语得当。”因此,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世界经历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传播通讯技术的改进;其次是交通技术的发展进步;多媒体的诞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联网;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这些变化带来了全球性的时间和空间的紧缩,给全人类带来了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得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频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异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与和睦相处带来的困难也显得格外令人关注。因此,我国的语言教育界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从基础教育阶段起就应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代人,将来更好地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为祖国和人民效力。这是一项立足长远的任务目标。

二、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教师和学生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应有意识地营造语言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帮助学生把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学习。

(一)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材的讲授和课堂活动的设计中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科书是进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极好材料。多数版本的教科书都有意识地安排了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不经意间感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只要结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显示文化差异的部分,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就可以同时兼顾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比如,在学习英美等国家概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增加有关这些国家历史、地理、人口、生活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并同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对比,给学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语言层面的例子,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更好、更通畅地理解、记忆和使用英汉两种语言。例如,在讲授《监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EndishAroundtheWorld》时,教师可以对英语的发展历史作大概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异同,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地添加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介绍英语中引进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的例子,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语。

教师尤其要注重词汇的文化含义的传递。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词语其实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也正是我们需要向学生传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词,很多学生

根据构词法都会把它单纯理解为是“政治家”,这时就需要我们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这个词在英语文化里很多时候是指“政客,政治贩子”,而不是中国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汉语里“政治家”的含义应由“statesman”表示出来,指的是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级政治官员。

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角色的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结合言语交际的环境正确使用语言。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文化失误”,寓教于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课外活动,多渠道地培养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单纯靠课堂教学来完成,课外活动的开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灵活多变的特点正好为我们所用。除了开设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语歌曲欣赏、英文小品大赛、阅读英文小说和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或者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娱乐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汲取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设多媒体视听的课程,定期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疯狂英语”等,使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电影或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方面的缩影。通过欣赏片中演员的表演,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例如,在讲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单元《Music》时,教师可以播放以摇滚音乐、乡村音乐、爵士音乐为主题的演唱会或相关电影,让学生切实感受英语国家人们在音乐欣赏上的爱好和特点,感受其人文气息。当然,教师也可以同时播放中国传统的经典民歌,引导学生将国外的音乐同中国传统的民歌相比较,领略不同的文化风情,使学生以更宽广的胸怀包容有文化差异并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超级秘书网

(三)借助测试手段引导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

篇4

企业界的跨国跨文化背景自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以来越发明显,商业领域的理念大战、意识大战,其实质都是文化大战。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全球成为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文化的遭遇也越来越多。这个趋势同时也使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挑战日益严峻。广告公司要充分认识到进行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关键是对广告人员进行培训,将一种新型的文化植根于企业成员之中,实行全员的跨文化管理,真正实现跨文化广告传播的目的。

一、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含义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传播活动时,与企业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加入对应文化整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从而高效地实现传播目标。如中国某一产品要打入国外市场,需在国外作广告宣传,广告如何实现与外国人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

二、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元化并存的大背景下,研究跨文化广播传播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的产品要走向世界市场,对外进行广告宣传,就必须了解广告地的广告规范、风俗和消费者的心理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的文化群体的沟通,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发挥广告的作用,实现广告的目的。反之,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也要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消费者,才能顺利地沟通,有效地占领市场。

这对广告公司,尤其是广告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倘若固守着基于本土文化的传统的广告意识和模式不变,不进行其内部培训与提高,就无法指导全球化广告的创作。所以,对广告人员的跨文化培训是一项不可忽略的任务。

三、广告人员跨文化培训途径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指南。两种不同的文化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对家庭、国家、经济制度甚至人本身的不同看法,而这些文化差异必将产生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的现象。研究表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失败80%是由于管理者对国际市场和文化的不了解,这种对跨文化管理不重视所导致的代价是沉重的。跨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不同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有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并做到包容和尊重。广告行业的每一位员工同样应该重视并树立跨文化学习和应用的意识,否则无法创作出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和消费者心理、能将本国产品打进国外市场的成功广告。跨文化执行力形成的关键在于跨文化意识的强弱,而跨文化意识在跨文化管理中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意识培训是企业跨文化培训的基础,只有员工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了,行为才会随之改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语言与翻译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语言沟通的桥梁,语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而广告人员扎实的语言功底与翻译能力则是做好跨文化广告传播的前提条件。除了要使员工掌握中外语言(如通过组织课堂教学或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留学生和工作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等),还要开设部分语用学课程使其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因为广告文案创作单靠字典释义是不行的,语言文字应地道,能得到当地民族国家的认可。如一般英美人说公鸡用rooster而不用cock,因为cock是脏话。CUE是美国一个牙膏的牌子,而在法语俚语中是“屁股”的意思。“Fitisbest”是美国一句对称、有力度和美感的广告词,若翻译成“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大打折扣了。由此可见,要进行有效的跨文化广告传播,广告翻译应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做到选字不俗却顺口易记,灵活变通却务真务实,入乡随俗却不失立场。

3.文化培训

其实,语言与翻译的学习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即广告语言必须反映文化特征。文化培训是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人员培训的关键所在。跨文化广告传播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的消费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与本土有着巨大的差异,而所有差异中对传播影响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是文化的差异。如果不懂或忽视这些在信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文化差异,广告的可能性和广告传播的效果就可能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冲击。这就是有许多产品在国内销路很好,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却遇到了困难,甚至惨遭失败的原因。文化培训可以从环境关系、价值观念、人的本质、宗教习俗、道德规范以及时间和活动的取向等方面进行。比如,玉兰油和宝洁在针对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做广告时就采用了不同的命名。而食品广告语则更需要严谨了解当地文化,因为吃喝习惯通常受区域、口味和信仰的约束。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特色的饮食习惯也会反映在广告中。麦当劳在携着美国通俗文化风行世界的时候,却做到了在不同的国家配有不同的菜单:在法国配有香槟,在英国配有威士忌,在德国有啤酒,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有果味奶溶,在中国则配有红茶,而印度德里的巨无霸,居然是咖喱鸡做成的,因为印度教不吃牛肉,这充分体现了麦当劳文化融合的能力。再如,“高露洁”牙膏在马来西亚开拓市场时,广告诉求一再强调其增白的功能,而该地区却以牙齿黑黄为高贵的象征,且通过咀嚼槟榔来使牙齿变黑,显然这则广告是在帮倒忙。广告人员如果仅立足于自己的文化去看待他人的文化习惯,所做出的判断可能恰好触犯了文化禁忌。因此,能被广告受众接受,适应文化和亚文化的习俗和状况的广告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达到促进销售、繁荣市场的目的。

4.政策法规培训

不同国家关于广告实施的政策法令相异,这直接限制影响着跨国广告的进行,广告创作前必须先调查了解清楚。广告公司应对员工此方面进行细致培训,使其牢记异国法规,既达到广告目的,又绕开政策限制。比如许多国家的广告法都禁止在电视广告中使用儿童形象。又如,德国禁播比较式广告文案,意大利广告对广告选词文明度有要求,日本对每则广告的时间有严格限制,而瑞士和美国则相当宽松,等等。

5.跨文化管理能力培训

广告公司面临着跨文化广告传播的任务,因此广告公司对部门经理除了要要进行意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培训,还要加强其跨文化管理和执行能力的培训,培养目光长远、能应对各种文化冲突的经理人员。一般采用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相结合的办法来取得跨文化管理技能。可以通过出国留学、国内文化熏陶等手段增进对异域文化的了解,然后通过跨文化团队建设的方式,训练其在多元文化团队中实施管理的技巧。也可以聘请跨文化管理顾问对经理人进行专门指导,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执行力,从而实行积极有效的全员跨文化管理,形成共容的企业文化。

四、培训注意问题

篇5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使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基础和前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外语界的相关讨论多集中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而且,对跨文化意识的内涵鲜有阐释。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外语公选课程及后续课程中文化课程不断增加,探讨外语文化课程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什么是跨文化意识?Hanvey将跨文化意识分为四个层次:在第一层次,学习者对于表面或明显的异国文化特征有所了解,其反应通常是新奇但不理解;在第二层次,学习者对于异国文化中与本国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细微而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识别,其反应通常是认为不可置信,仍然是不理解;在第三个层次,学习者通过理性的分析,认为与本国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可以理解;在第四个层次,学习者通过深入体验异国文化,能够做到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感受其文化。Hanvey认为,学习者达到第三层次还不够。尽管要达到第四层次很不容易,但学习者应该努力达到第四层次的部分要求。[1]Hanvey的论述很强调学习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实际上,在了解异国文化、理解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者对母语文化和异国文化的理解是相互促进的。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外语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讨论的深入,我国学者对跨文化意识的认识更加全面,对跨文化意识内涵的阐释更为丰富。张伊娜认为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但是,跨文化意识绝不单纯指对异文化的敏感性,它至少应该包括文化平等观念、从交际对方的角度来评价和理解其不同于交际者本国文化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传播中华文化及文化融合意识。[2]高一虹认为我国的外语教学需要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理念,即以文化意识培养为中心,注重态度和情感层面,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所谓文化意识,指的就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异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这种文化意识应能帮助学习者主动地获取、深层次地处理文化知识,并在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3]在全球化大环境下,这种不局限于目的语文化,超越具体文化的全新的文化意识,其意义尤为深远。

三、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文化课程具体承担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任务。要想通过系统的文化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努力实现从文化“跨越”到文化“超越”的转变,外语文化教学就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而且要重视其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德国学者Alois Moosmuller将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分为国际化语境和多元文化语境。前者主要指跨国公司和机构的人员调配和工作合作及国际学生的交流;后者侧重多元文化社区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共处。在国际化语境中,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自己具有全球视野,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太重要,故而应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由于人们对文化差异通常过于敏感,总是刻意地维护自己的文化身份,故而需要敦促人们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和平共处。[4]可见,交际者无论是处于哪一种交际环境,都需要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以便正确理解和对待不同的文化。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通过专题讲座、专题讨论、视频观赏、课程论文等途径引导学生探究中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化差异的根源,使学生更加深刻和透彻地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只有进一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充分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尊重和宽容异国文化,减少乃至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既不过分坚持自己的文化,又不过分依从对方的文化,以致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2.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Lustig和Koester在论述跨文化能力时强调:“作为21世纪的公民,任何人都已无法抉择是否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相处或工作,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该怎样与他们相处或共事。”[5]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文化的多元共存,教育国际化则使多元文化走进了校园。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跨文化交际必然是多元的。外语文化课程应帮助学生接触不同的文化,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高全球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将跨文化教学等同于目的语文化(即英美文化)教学,则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因此,外语文化教学不能局限于特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教学内容上应以英美文化为基点,兼顾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化,合理取舍和适当延伸,努力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3.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王宗炎在《自我认识与跨文化交际》一文中指出:在对待本国文化和语言及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问题上,强国或强大的民族倾向于自高自大,这是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弱国或弱小的民族倾向于自卑,这是惧外心理(xenophobia)。[6]民族中心思想强烈的学习者则往往处处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不自觉地以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异族文化的一切,容易对异族文化产生偏见和敌视。而对本国文化感到自卑的学习者往往会认为异族文化处处比本族文化优越,容易对异族文化盲目崇拜。显然,这两种思想使得学习者无法正确地看待异国文化,都不利于其跨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流。

因此,在外语文化课程开课之初,就要提醒学生注意两种思想的存在,帮助学生认清其危害并树立文化相对论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文化之间只有相同与不同,而无优劣。在课程中,要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展开文化讨论,从而使学生在跨文化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文化认识,有意识地减少和消除两种思想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主体文化意识的培养。学习者所具有的本国文化知识和所掌握的异国文化知识都是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母语文化,才能深入进行文化比较,加深文化理解,客观、全面和正确地审视各国文化。因而,学习者必须重视本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同时,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双向活动。交际得以实现的三个要素,即交际的场合(setting)、谈话的内容(topic)和交际的参与者(participant)无一不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交际中的双方既有可能因缺乏对对方文化的了解而出现交际失误,又有可能因无法用外语表述本国文化而导致交际中断。因而,学习者还要重视提高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在外语文化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发挥母语文化在异国文化学习中的促进作用,锻炼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平等交流意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只有既熟悉对方文化,又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还在学习、借鉴和吸纳异国先进文化的同时能介绍、传播和弘扬本国优秀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和平等的跨文化交流。

四、结语

外语文化课程是实施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外语文化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平等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主体文化意识,使其具有多重文化意识,有利于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当然,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真正获得跨文化意识需要学习者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比较、理解和反思不同的文化。

参考文献:

[1]Hu wenzhong.Selected Reading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unan:Hunan Education Press,1990:227-243.

[2]张伊娜.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J].国外外语教学,2000,(3):28-31.

[3]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和“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4]张红玲.交流跨文化研究学术思想,推动跨文化研究学科发展.[J].外国语,2010,(6):49-53.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反映,外语教学必然会涉及到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社会习俗以及思维方式等文化背景知识,这本是一个不言而喻的常识。然而,长期以来,有多少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过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呢?又有多少教师只凭着一本对文化内容语焉不详的参考书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呢?学生不知John Bull和Uncle Sam为何物,贻笑大方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水平是综合知识的汇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本身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倒常常成为学生理解和表达中的难点和障碍,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方面多下功夫。

近年来,有关语言和文化的讨论成为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语言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外语教学中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围绕外语教学与文化素质培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文化教学从属于语言教学(language teaching with cultural dimension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同时进行(culture teaching as parallelto language teaching ),文化教学融人语言教学( culture teaching as an integral part of language teach-ing )。这三种观点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在外语教学中一定要有文化内涵。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在语言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语言的交际行为则是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的。不掌握语言的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确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外语教学中所有教师都要面对的一个紧迫问题。

二、途径的摸索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说法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多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

中国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把中国式的思考方法转移到英语表达中去,或是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同起来;二是误以为文化的基本方面是共同的,因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三是不熟悉外国文化,与其接触不够;四是对异域文化过于简单化或过于概略化。因此,在教学中应把跨文化交际作为学习语言的重要目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内涵是语言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外语教学必须强调语言的交际属性和文化属性,语言障碍和文化鸿沟多因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缺乏足够认识所致。英语作为一门国际化语言,掌握其文化内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我们不妨采取一些办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阐释法。教师结合所学教材内容对相关的文化内容进行阐释,尤其是对一些特殊的描写以及特定含义给予说明,此举有助于学生掌握得体的交际文化。教师应努力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诊释就到哪里。如《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课“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中出现的lost dog一词,被译成“丧家之犬”会有明显贬义。因为在汉语语境下“狗”是遭人鄙视的畜牲,“狗急跳墙”、“狗仗人势”、“狗嘴吐不出象牙”等成语足以证明这一点。在西方人眼里,dog却被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是忠诚的象征,是受宠之物,以狗来比喻人时多具有褒义,例如:you lucky dog(你这家伙真幸运),a gay dog(快活人儿),a jolly dog(有趣的伙伴),等等。如把课文中的dog一词理解成汉语中的“狗”,就可能会曲解原意,闹出笑话。

2.融合法。教师结合具体情境融人相关的文化知识,利用课前几分钟,讲解英、美国家的有关知识,尤其是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在4月1日这一天,教师不妨先给学生一个善意的谎言(一般学生都想不到老师也会说谎),等他们都对老师的谎话信以为真的时候,才说出真话;然后,在学生的欢笑声中给他们介绍西方April Fool’s Day的玩法,并告诉他们节日的目的是彼此开心而不是恶作剧。在讲述Thanksgiving Day有关内容之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的感恩节内容与中国中秋节进行对比理解;然后,指出虽然我们国家没有感恩节,可是我们只要对父母、朋友心存一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前进。Christmas Day是英语国家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就像春节是中国人心目中最重要的节日一样,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如圣诞大餐和除夕团圆饭,接送圣诞礼物和收授压岁钱等。在师生的热烈交流中,学生得以兴致勃勃地重温相应的一些单词、词组,例如:Merry Christmas, Santa Claus, Christmas tree,jingle bells,make cards,wrap presents,get presents,give presents,eat turkey,see Grandma and Grandpa,the Spring Festival , lucky money,等等。 3.实践法。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在进行模拟表演时,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们见面的招呼语Hello } 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英国人见面常见的话题是天气,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见面时喜欢问:“你吃饭了吗?”也了解到英语国家视年龄、婚姻、收人等状况为个人隐私,特别对女士是不能随便问及这些问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的表现,甚至是冒犯的行为。还有,在商店、邮局、餐厅等服务场所,服务人员对顾客的招呼通常是:Can I help you?

4.比较法。教学中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来导入文化内容。对比英、美人和中国人对恭维和谦虚的不同反应,对比不同民族对家族关系称谓的区别以及送礼、宴请、招待的方法和方式,让学生既了解英美社会的风俗习惯,又对本民族的有关做法多了一些理性的审视。

5.专门讲解法。在讲授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学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应针对相关历史背景、人物的刻画以及性格的分析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来龙去脉,很难准确把握相关人物的情感与心理。

6.文化讲座法。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一系列讲座,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讲座,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讲座。每门课程都应设计一系列相关的专题。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讲座可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还可以训练和提高他们对相关事物和现象的领悟能力。

7.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英国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沃里克郡(Stratford-upon-Avon )是莎士比亚的故乡,那里每年都要举行别具特色的纪念活动,相关图片资料应该不难查找;板球(cricket)是英国最普及的夏季运动,18世纪初就有人玩了。通过图片展示,学生可以获得对这一运动更直观的认识,还可以介绍此项运动是如何风靡全国的,等等。

8.信息资源利用法。在信息日益开放的今天,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杂志、电脑网络,我们即使足不出户,也能领略外国文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体网络,了解相关异域文化内容。譬如,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查阅某些重要节假日的来历,了解各国人们是如何度过这些节日的,等等。

三、初步的结论

篇7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转贴于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 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 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8

一、跨文化教育注重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在学术界历来有多种定义方法。笼统地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显性元素和隐性元素。显性元素有服饰、建筑、交通工具等,隐性元素则包括了价值观、、文学等。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即一个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行为标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跨文化教育是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指把目的语的习俗、历史知识、价值观等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受种种因素影响,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好地提高。一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更多关注与考试相关的技能训练,文化教育则遭遇冷落。另一方面,文化教育的教学缺乏统一的、成熟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即使有些教师认识到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其教学效果也往往千差万别,不尽如人意。

二、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文化教育导入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用性优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首先应该遵循实用性原则。由于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文化这一概念所涉及的内容又繁多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挑选出最具实用性和普遍性的部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合理设置课程方面,学校应改变原有的“文化课等同于英美概况课”的思路,增加西方文化入门、中西方文化比较等课程,并根据教学重点和难易程度,对这些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安排,穿插在英语教育的各个阶段。文化教学不能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和边界的内容,因为这会让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目的性也非常重要,但文化教育的教学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应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内容而定。

(二)加强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互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交流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英语也因此成为多向、多元的交流工具,人们利用英语,不仅是和美国人及英国人交流,还要和世界各个国家的人交流。传统的英美文化输入,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跨文化意识,不单指对目的语文化的认知、了解和掌握,还应加强对目的语与母语文化差异的理解,英语作为一门被广泛使用的语言,不应只承载文化输入的任务。在与他人交际时,还要承载起母语文化输出的任务,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文化理解和文化宽容。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中国文化的输入,无疑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塑造出真实的语境来方便学生的语言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文化的双向互动。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文化敏感性

(一)创造文化语境,注重学习兴趣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他们舍弃惯有的词汇+语法的教学方法,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创造出真实的语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学习。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分析重点词汇时,必须分析它们的特定文化背景,以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创造出真实自然的文化语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处于那种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教师可以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演示、采访或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二)教材背景入手,多种角度渗透

文化这一定义所涵盖的内容错综复杂,如果没有适合的切入角度,学生在纷繁的话题中就找不到学习的重点。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正如上文提到的,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狭义的文化,主要包括风俗习惯、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等内容,教师应从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话题。对此,教师可以从教材的背景中,发掘出与文化相关的资料。那些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的课文,往往涉及方方面面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维信仰、社会习俗等。挖掘这些课文背后的信息,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积累,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同时,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交际技巧,包括非语言交际,教师都应适当涉及,挖掘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加强文化知识的渗透。

(三)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改良教学手段

英语课堂教学中现代技术的使用尤为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和影像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他们的直观了解,使他们尽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学习。网络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积累文化知识;利用网络,创造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学习困惑,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思想;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把有用的材料放到网上,和其他人分享,共同学习,分享经验。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异国他乡的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开展第二课堂,提升文化积累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正确合理利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还可以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首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周、文化月等交流活动,邀请外国专家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文化,或组织文化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其次,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与文化相关的实践,如开展社会调查、撰写与文化相关的论文和报告等。再次,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原版电影,听英文歌曲,等等。教师也可摘选一些经典的英美文学小说或段落,加以适当的讲解或点评。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引导他们通过适当的活动,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观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节目等,以增加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的今天,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他们应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时展的脉搏,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导入,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尽量消除语言沟通的文化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消解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激活教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英语思维与汉语思维间的区别是学生误用、错用英语的重要原因。在人们的交流与交谈中,中英文化差异大量存在。如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等。因此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中英文化比较,帮助学生领会中英文化中的异同。比如在教授牛津英语3A第七单元时,教师可以借此告诉学生,中国人和西方人面对“赞赏”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一般会“谦虚”地说“没什么”以示礼貌,而西方人则常常会高兴地回答“Thank you.”另外是英国人与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习惯是截然相反的。英国人收到礼物一般不推辞,而是表示感谢,并会当面打开礼物加于称赞,所以在教学present(礼物)这一单词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这一跨文化差异的现象,并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用所学英语开展交际活动,进行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接受礼物时的交际片段对比让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将这个特殊的方式牢记心间。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你的衣服真漂亮!哪里哪里。这是为你准备的生日礼物,请收下。不用这么客气。”而西方人往往会这样表达:“Todayisyour birthday.Your dressiSbeauti—fu1.”“Thank you!”“Here iS a present for you!”“0h,what’S this?”“0h.It’S a watch.Thank you!”  二、深入挖掘教材,在文化比较中培养文化意识

语言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于该国文化的学习。“Learning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of languageteaching”(1904Jespersen).而最能代表文化,反映民族习惯的是各种节日和庆典。因此英语国家的节日是英语教学中重要部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但要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输送给学生,还应适当扩展,对中英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习和运用语言。如在学习小学牛津英语6AMerryChrismas!时,教师事先用圣诞树、长筒袜、礼品盒等来装饰教室,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浓烈的圣诞节氛围。在浓厚的节日气氛中,教师介绍圣诞节的由来、圣诞老人的传说,并组织学生学唱圣诞歌曲等等。同时,教师可以将圣诞节与我国的春节作比较,鼓励学生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然后比较两者的不同,并从文化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之处。

三、在英语活动中。体验文化差异

篇10

所谓委婉语,指的是“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觉得不够尊敬的言词”。在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委婉语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体现多样化的语言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状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言体系巾,委婉语在交际功能和构成规律上均有其一致性和相通性,然而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却往往十分不同。在跨文化交际行为中,只有把握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才可以避免交际的失误,减少交际中的障碍,从而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因此,当前高校英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中西方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区别分析

(1)不同伦理观念的体现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是语言变化的潜在机制之一。不言而喻,委婉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它可以维持语言禁忌的实施和效能;另一方面,它可以用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言语交际的正常进行。同时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种文化、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或崇尚心理。在中国社会由于历史的原因,受到封建帝制所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巨大影响,对于长幼之间的尊卑贵贱非常注重,“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思想也仍然在造成影响。而在西方,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是一种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行为,因此鼓励对于爱情的表白和追求,在性观念方面的委婉语上,往往不具备汉语的贬低色彩。如:“性病”在英美语言中往往被委婉地称为“socialdisease”(社会病);而“私生子”则常常被称之为“lovechild”(爱情之子)。

(2)不同的价值观的体现

在中华文化中,对于年老的长者往往持尊重和谦让的态度,秉承敬老的价值观。在汉语言文化中,人的“年老”往往与一些正面的涵义相关,如丰富的社会和人生经验、深厚的学识修养、以及可靠的品质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对“老”这个概念的理解却与中华文化大相径庭,在英美文化中,由于更加追求创新和突破,人们对“老”这个概念是十分忌讳的,因为它代表着落后的思想、迟钝的行事、僵化的理念以及因循守旧的思维方式。在英美的文化中,一个人的“老龄”联系着其死亡、没落和孤独。所以,“old”~词往往被许多委婉语所替代,诸如“seasonedman”(经验丰富的人)、“thelongerliving”(生活时间比较久的人)、“senior citizens”(资深公民)等等。

(3)不同的宗教背景的体现

汉语言文化中,占据主导位置的宗教是道教与佛教两大教派。道教对于人的生死,体现出一种达观、淡泊的观点,在以英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基督教是起主导作用的主流宗教,注重于灵魂的罪孽和救赎,人的死亡,被视为去见上帝,进人了天堂。所以,对“死亡”的委婉语称谓有“bewithGod”(去见上帝)、“beinheaven”(去天堂)等

3英语教学基于委婉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1)使学生领会委婉语功能

委婉语功能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1)礼貌功能

在双方进行交际时,时时需要照顾到对方的自尊,满足双方面子需求。钱冠连说:“拣好听的说’是言语活动中一条最普通的求美策略,它表现了人对意义的追求,表现了功利目的和对不宜说的话题的补救的努力。”委婉语能够以一种彬彬有礼、令人感到愉快的交际模式来取代令人产生不觉的词语,避免了由于无礼而导致对方产生不悦。显得更有礼貌和修养。

2)避讳功能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一样的语言禁忌,尤其是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时,在涉及到对方所禁止或忌讳的某些词语时,可以使用委婉语,采用迂回婉转的语言方式,来进行表达。此外,一些人类的生理现象和生理特征在某些场合提起来时,会有可能引起别人的不快情绪,或者感觉不雅。此时也可以通过委婉方式来间接、回避地表达,从而含蓄地表明意思,避免了令人难堪的、或者难以启齿的事实,也杜绝了交际过程中的唐突与尴尬,达到温和与含蓄的效果。

3)掩饰功能

委婉语本身并非是一种精确地表述方式,具备一定的模糊性。这种特点决定了用其来表达某些令人不快的事物时,较为“中听”。有这样一个例子:Atfirst,1waspoor,andthenIhavebe.come needy,laterunderprivileged,now disadvantaged.Istillhavenotacent,andIhaveagreatvocabulary.在这个例句中,以不同的词分别来表达“贫穷”的含义,而委婉的用词则对“贫困”来讲,是一种掩饰。在英语国家里没有poor(贫困)或poorpeople(穷人)等字眼而用tobedownonone’Sluck(时运不佳的),deprived(被剥夺了生活条件的),lowincome(收入低的)来表达。

(2)使学生熟知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

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主要来自于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但是在不少情况下,这种障碍的直接原因也来自于不同社会之间的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障碍。

1)英汉文化的差异

英汉之间存在着文化价值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能导致委婉语跨文化交际障碍。举例来讲,以下两个词汇:industry与en—gineer往往会成为被尊重的代名词,而一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步步高的人也惯于以industry或engineer自称,比如:装运工会将自己称为packingengineer,而杂务工则将自己称为dwellingengi—neer等等。

2)英汉语言的差异

英汉语义特点和构词特点均有着较大的不同,这些英汉语言本身的差异造成了委婉语导致的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在语义特点方面,英汉对应词往往有着不样的含义。对于表达相同事物的词语,在一种语言中可能是贬义的,只能用委婉语来进行表达,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是中性的。举例来讲,在英美语言中,“哑巴”(dumb)含有“愚蠢”、“笨蛋”的意思,因此在表述哑巴含义时,往往用speechimpaired来进行委婉的表达。而另一个词“bitch”(雌性的犬)则往往含有“的妇人”的意思,因此,在表达“母狗”含义时,往往以girldog或者ladydog的委婉方式取而代之。

在英美语言中,可以使用缩略法来进行表达,这也是一种汉语难于做到的委婉的说法,比如以AIDS取代acquiredimmunedeifciencysyndrome(艾滋病);而且,英语在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也从其他的语言中吸收了不少词汇,尤其受到外来语,特别是法语的影响,常常可以用几种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的含义。一些不够高雅的、容易引起尴尬的词汇,人们就常常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取而代之。

(3)培养学生跨文化委婉语使用策略

1)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层次:一是通过一些媒体,如电视、期刊、报纸、网络等了解表面的文化特征。二是在文化易发生冲突的场合感受其微妙的文化特征。三是经过分析综合和具体的体验,逐渐对文化理解和熟悉。比如形容人的死亡,中文有“去了西天”,英美文化中则有“togotowest”此外,和死亡有关的委婉语也往往与宗教有联系,如: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beasleepintheArmsofGod);安睡在谷地中(tobeasleepinthevalley);去见上帝(todeparttoGod);去天国,进天堂(togotoheaven)等等。二是要对委婉语带来的文化差异有深入地理解,中文和西方的文化有着各自的审美观和视角,因此很容易会在委婉语的理解和使用上产生语用差异和失误,只有具备相关经验和常识,了解委婉语特点,才能顺畅地进行交流。

2)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篇11

1、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1. 1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 ),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建立在某种特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教育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换言之,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所属,而每一种教育也都与特定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按照教育的民族属性,它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单一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是指受教育者所受教育基本上仅局限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单一的民族属性,如早期的美洲印第安民族教育等。而后者,则是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的。如移民教育、殖民地教育、留学生教育、多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民族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等,均属于跨文化教育的范畴。也就是说,在单一层民族教育的背景上实施异文化教育的现象,都可以视为跨文化教育。因此,在中国实施英语教学也是一种跨文化教育行为。从英语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所说的跨文化教育主要是指配合语言形式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通过语句,语篇学习外语,同时也在习得一种思维习惯、一种世界观、一套价值观念。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的调整,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因此,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提高意识”而非“认同采纳”。在英语已成为国际通用语的今天,我们根本无法认同采纳某一种文化而畅通无阻地与世界各民族人民进行交流,只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才是有效途径。综上所述,跨文化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呢?

1.2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根据Hanvey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指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一般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对那些被认作是怪异的表面文化现象的认知;二是对那些与母语文化相反而又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显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三是通过理性分析从而取得对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第四个层次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然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不是外语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为最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铺垫。跨文化交际是指“发生在具有足以改变交际结果的不同文化观念和不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它可以发生在“大文化”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亚文化之间。外语教育所关心的是不同语言群体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包括大文化区之间、国家之间、跨国组织之间、本文化群体与对象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的交际。这种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可以在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完成,而对异国文化的学习只能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完成。因为文化教学是教会学生怎样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去完成与社会环境相配的社会行为,传授的应该是关于文化知识的真实、地道的使用,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化的知识。因此,在缺乏真实英语社会环境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目标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语言理解和产出的自觉性。

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篇12

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特点

影视字幕翻译有别于其他形式的翻译,它是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同时出现的惟一翻译形式。语内字幕和语际字幕是字幕翻译的两种形式。影视字幕翻译一般指语际字幕,是指在保留原声的情况下将剧中人物对白和必要的视觉信息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作为理解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传递影视语义语境,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了解故事情节。字幕翻译已经成为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字幕翻译在进行文化传递的同时必须避免因文化内涵不同而导致的信息流失与信息超出现象。因此,把握好字幕翻译的特点是有效专递信息和文化的基础。

字幕翻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信息传递媒介的特殊性

观众在观看影视的时候一般都是同时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来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作为影视信息表现形式的文字字符、画面、音乐等都是通过视、听两种媒介来向观众传达影视信息的,因此影视信息必须使视听这两种形式互为补充和帮助,才能构成影视艺术的多维度审美特色。

2.受众者接受的瞬时性

一般来讲,字幕的显示时间是与画面中人物的讲话速度和情景转换速度同步的,讲话速度越快,字幕显示时间越短。因此,影视字幕翻译不能像书本那样前后翻阅也不容许加注说明,字幕显示一般都一闪而过,再加上读者阅读视野的限制,一般要求翻译长度要适合观众的阅读视野。同时,影视是一门大众艺术,受众者大众化,这就要求字幕翻译要尽量简洁、通俗易懂。经常看英文影视的人就知道影视里面英语对白的省略比比皆是,人物的谈话一般都是采用随意的方式,因此在翻译时也应简单明了。如电影《十日恋爱有限期》‘( How to Lose a Gny in Ten Days)里,男主角广告人Benjamin Barry和女主角杂志专栏记者Andie Anderson在酒吧里第一次见面时,其对白可以算得上简洁、精练的典范。

AndieAnderson (A); Unattached?你一个人吗?(省略Are you)

Benjamin Barry ( B ) ; Currently目前是。(片语句)

A; Likewise我也是一样。(片语句)

B; Surprising真没想到(省略It is)

3.字幕翻译口语化

影视字幕翻译一般是对影片中人物的对白或者心理活动的翻译,在语言上属于口语范畴,将人物的对白转换成字幕译文时,要求语言通俗易懂、清晰简洁、连贯流畅,在风格上应与影视本身的风格保持一致。

二、影视字幕翻译中的跨文化信息转换策略

1.把握好字幕翻译中的文化语境

在影视翻译实践中,掌握好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译者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困难。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是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语言的不同,在影视字幕翻译中融合两种语言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主要任务,也是一个难于攻克的问题。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语言所负载的文化意蕴的理解。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深刻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跨越语言鸿沟,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展现影视的独特风格和文化意蕴,使翻译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情感需要。好的译制片能够帮助观众准确理解原片内涵,充分把握影片情节。如美国电影TVaterloo Bridge意译为《魂断蓝桥》,这个译名简直就是画龙点睛,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断”中永恒,而象征忧郁的“蓝”色又为这 一出悲剧添加了一面凄美的幕布,为观众了解影片内容提 供了帮助。

2.关注影视对白与字幕之间的偏差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部分语义的 改变或缺失,这往往也导致字幕翻译与对白原义之间的差异,但翻译时尽可能在语言和文化信息上忠实地传达原影视片的意图和功能,使观众看完影视之后能够产生类似于原作品的效果。在影视翻译中除了要考虑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外,影片的艺术风格、时代气息、编剧和导演的意图也是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的方面。

翻译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本身也是对另外一种语言文化内涵的诊释,语言的翻译可以意译,但文化方面的翻译一定要忠实于源文化,这是对译者的跨文化能力提出的要求。好的泽制片能够尽情地传达原片的文化内涵和展示影视片的风格,更能满足观众的情感需要,使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对片名的翻译上,Rebecca被译为《蝴蝶梦》,Jane Eyre被译为《简·爱》等,都是对内容进行了最佳概括,既简单明了,又能引人万千思绪,实为影视翻译的上乘之作。

3.字幕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在影视字幕翻译中人们往往把译语看做对原作的同化过程,因此在翻译中就会产生追求同而排斥译的现象。翻译中的异化是艺术传达上的一种变式,这种“变式”是客观存在的,是影视翻译的客观需要,也是审美的需要。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语言与文化又存在相通的一面。语言与文化的相通为翻译提供了可译性,而相异使翻译出现困难,产生对抗性,因此产生了译语的异化。

但这种异化都是译者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字幕翻译时必须注意把握影视的核心,既要做到正确体现影视的基本内涵和风格,使正确传递跨文化交流信息,又要不失为大众所接受。因此在翻译中利用异化与归化的方式去翻译,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追求“和而不同”的审美效果,使译语在译者的艺术再创造中得到优化。字幕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人物对白、动作、画面、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是同步的,随着表演情绪、场景、语速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字幕翻译的取舍、文化信息的处理要在尽量保持影片原有艺术风格和剧中人物风格的基础上更多考虑观众的认知能力和欣赏习惯,正确把握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合理异化和优化,为观众提供最佳的语境效果。

如在影片《人鬼情朱了》中的一个片段,山姆的鬼魂和通灵女巫奥德美来到银行提款。Sam ; Tell her to make sure it goes straight up the third floor file because you have atrans action to make. Odamae: please make sure this goes right up to the third floor file because I have a transfusion to make. Bank clerk: A what(山姆:告诉她马上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你马上要交易。奥德美:请立即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我马上要郊游。银行职员:什么?)原文中transfusion与transaction在读音上相近,奥德美因为心情紧张没能听清山姆的话,又因为她是按照山姆的指示行事,根本没经过大脑思考,所以就说出了一个与上下文毫不相干的transfusion,引出了银行职员诧异的一问。如果直译为:(山姆:告诉她马上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你马上要交易。奥德美:请立即将这个转到三楼文件中,因为我马上要输血。则由于翻译成中文之后“输血”与“交易”在读音上并不相近,这一情节对中国观众来说就显得莫名其妙,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拘泥于字面意义的忠实,而应大胆创造,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听觉效果,从而保证情节的顺利进行。

在翻译外国影视作品时,尽量保持原剧风格、异国情调是有必要的。原作中富有个性或鲜明的语句、比喻等不要轻易舍弃。对于西方影视中的感叹语句在翻译的时候尽量运用“呢呕”“哇噢”等西式感叹词,以更加贴切地表达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情感。

篇13

据《广州日报)2009年1月2313报道:“目前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上个世纪80年代,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55.1%,而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却只占大学生总数的l7.7%。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农村生源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他们之所以能够考上大学,是因为他们的数学、语文和其他学科成绩相对较高,而外语分数则较低。

虽然高校近年来一直在扩招,但是这份报道表明农村学生在大学生中的比例却明显下降,与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一半。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与家庭环境的不同,使得一部分学生过早辍学,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较差的英语成绩使得他们与大学失之交臂。

与上述情况相反,笔者所在的职业院校,农村生源人数则占绝大多数,几乎高达90%。但共同的问题是英语学习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特点突出、问题突出,如何能够教好、学好英语对于英语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笔者在此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和显露的问题谈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2.1职业院校农村生源英语学习现状

首先,绝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不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在学期初的自我介绍中,部分学生使用的英语句子仅仅限于“Mynameis…”.“I’m from…”.“Thereaie3peopleinmyfamily”,“Ilike…”等几个基本的句子。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练习过英语听力,只是听以前的英语教师讲过英语。有些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则苦于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缺乏自信心,表现得焦虑、学习劲头不大

其次,由于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加之英语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完全失去了兴趣,甚至拒绝英语。有些学生说:“我是中国人,干嘛要学英语?”“中国有好几十种语言,为什么要学英语?”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首先已经在心理上和态度上排斥英语学习。

再次,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和跨文化交际实践。95%以上的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培训班,从未接触过外国人.也没有读过任何外国文学作品。虽然看过一些外国电影。但也都是通过阅读中文字幕完成观看或观看有汉语配音的译制片。

最后,中文基础知识不足、城乡差别显著。这些学生的中文写作中经常出现错别字;遇有需要发表见解的问题时.通常的回答就是简单的“好”或“不好”,却不能有条理地列出论据:有些来自北京的农村生源甚至从未进过城市、从未到过动物园、从未放过风筝,更不能说出5处以上的首都名胜古迹。

2.2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受地域影响,农村生源缺乏英语学习的环境,家长缺乏相关知识,难以帮助学生作出合理规划;接触英语之初没有较好的英语师资。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30%的学生的第一位英语教师兼教英语、地理、历史等多种科目。另外,农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落后于城市学校。大部分农村英语教师照搬教材.忽略了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剥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进入城市的学校后,带有地方口音的英语发音大大挫伤了农村学生讲英语的信心,使得他们更加羞于张口。

进入城市的学校后,一些非智力因素制约了这些学生外语学习的成效。缺乏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热情,影响了语言的输入,因此该部分学生学习劲头不大,缺乏学习兴趣,课堂表现被动;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害怕考试,恐惧同学或老师的否定评价,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表现焦虑、性格内向、胆小、羞于张口,信心不足。这些情感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原因。

目前,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方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法,注重知识的讲解,轻视了文化的导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忽视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重要作用。同时,课程设置难以突出英语教学中文化的重要性,缺乏文化的输入:不断减少基础课的课时,英语的课时太少;缺乏对生源特点的认识,过于强调课程进度;忽视学生英语基础薄弱,过快进入专业英语的学习。这些都影响了学习者真正学好英语

2-3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产生的不适应性及障碍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认为:“在感觉中没有过的东西.在理智中也不会有。”由于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缺乏文化的输入。农村生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极易发生交际障碍,导致交际失败。

在称呼上:笔者接触的数百名农村生源无一例外的称呼老师为TeacherZhang,TeaeherLi。这表明在学习teacher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只讲解了该词的意思“老师”,而忽视了该词的文化意义,更忽略了中西方在称呼方面的差别。

在打招呼、致谢方面:学生可以完成背诵的对话,但是一旦超出背诵的范围.便可能出错。一段真实的对话如下:

A(foreigner):Thankyou!

B(Chinesestudent):Nothing.

这样的回答肯定不是成功的交际。

在时间观念方面:中国学生曾发问:“他们也有迟到的时候啊?我们总是提前呢。”他们不知道西方的观念中,在约定时间之前到达被认为不礼貌,而迟到一会儿却是可以的。

互送礼物方面:中国学生往往觉得对方送的礼物太轻了随着各个院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加强,学生真正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增加了,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问题表现在如下方面。

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害怕接触外国人,不敢开口讲话,但又抱着好奇心围观;胆大的学生或者连珠炮似地发问一系列类似警察审问的问题。这两种表现都使得外国人不舒服,而且这也是失败的交际。

有些学生被选拔参与交流,亲身体会异国文化他们则表现出文化休克、模式固见,以中国文化特点衡量其他文化等问题。

以上种种跨文化交际的不适应性.通过英语教学是可以适当引导的。

3.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对外交往不断加深,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加大。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第一次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内容列入了大纲。因此,英语教师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才能获得,因此,英语教师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学生有了跨文化意识,才能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针对农村生源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时候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和基础。缺少英语学习的兴趣,势必影响语言和文化的输入.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语法翻译教学方法,将学生从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背语法的误区中带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倾向,积极探讨诱发和调节学生情绪的策略,使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最佳情绪状态。

再次,教师应强调本国文化的作用,这是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基础。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和重合的现象,培养跨文化意识不等于鼓励遗忘本国原有的思维模式,而是提醒学生将这两种模式所代表的文化内容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并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为他们今后能够在两种文化思维模式问相互切换,为满际的需求打下基础。

再其次,教师应明确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Hanvey认为跨文化意识有四个层次。一般讲,学生在校期间只能达到第三个层次:①只是注意到一些表面的文化特征;②对于对方文化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某些有意义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觉,这时文化冲突往往发生;③对于与自己文化有着显著差异的异文化特征在理论上或是理性上能够理解。而第四个层次即可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真正理解对方所作所为则是最难达到也是学校教育难以企及的针对农村生源的特点,笔者认为达到第三个层次仍然需要较长时间。

最后,跨文化意识培养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结合日常英语教学,通过文化的对比,使学生不断吸取各种文化信息,从而具备跨文化意识。日常教学可以从多个层次进行.如词汇、对话、语法等方面。例如在词汇教学中,注重对英语词汇文化含义的介绍。如之前提到的teacher-词,在英语中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它是指代一种职业。在英语国家,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之前冠以Mr.或Miss。在英语中没有一个意义和用法上与汉语的“老师”完全相同的对应词。再比如,汉语中的“龙”代表吉祥、成功等含义。而英语中的龙(dragon)却代表一种凶狠的怪兽,两者在内涵和情感色彩上截然不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词汇的讲解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词汇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