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进一步深化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提高在职党员社区活动参与度。4月22日上午,阳关路社区组织机关干部、网格工作人员联合共建单位在职党员、青年志愿者共计60余人,共同开展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植绿护绿美家园”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中,党员志愿者们争先恐后,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志愿者奉献精神,不怕脏、不怕累,对辖区内弃管绿化带进行了平整种植和清理打扫。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绿化带中的垃圾杂草得到清理,土地得到平整,并且播种了三叶草、百日菊等植物种子,得到居民们的一致称赞。
通过本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增强了党员美化家园、造福百姓的责任感,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下一步,阳关路社区将持续加强与共驻共建单位、在职党员的沟通协作,积极发挥“契约化”党建核心作用,着力构建统筹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篇2
今年年初以来,黑江省庆安县以党建为统领,狠抓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强化服务、维护稳定四项重点工作,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全力打造“吉庆平安”社区。
夯实基础,打造社区服务平台。有效解决活动场所:通过政府购买、异地置换、原地改造升级等形式有效解决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实现社区活动场所自有率和达标率两个100%。完善服务功能:严格按照“十有”(有固定活动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标准的警务室、正规的卫生服务站、健全的文体活动室、配套的图书阅览室、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先进的电教远教设备、完善的规章制度、齐全的档案资料)标准,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打造党群服务中心:以安泰街道庆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样板全新打造了3个党群服务中心,中心可以提供娱乐健身、日间照料、文艺书画、便民餐厅等服务,目前,每个街道都形成了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辐射3个社区的大党建工作格局。
提升能力,培养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打造“三能型”(能服务、能管理、能协调)党支部书记队伍:通过举办书记讲堂、理论研讨、选派学习等形式,加强对社区书记的培养,提高他们服务、管理、协调的能力和水平。打造过硬的党员队伍:建立社区党员党建微信平台,上传“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相关党建知识200多条,使社区党员能够掌握更多的党建知识,有效提升党员队伍素质。打造“奉献型”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经验丰富、威信高、带动作用突出的优势,围绕设施维修、医疗保健、义务巡逻、帮残助困等组建“五老”人员服务队6支,带动200多名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
强化服务,深入开展特色载体活动。推行特色“党建+”工作室模式:推进社区“党建+服务”“党建+民生”“党建+社会治理”,紧紧围绕社区广场健身、帮民解困、为老服务等项目,建立了特色党建工作室12个,围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卫生整治等开展特色主题党建活动36场次,覆盖居民2000多人。推进10分钟便民服务圈建设:大力实施以“便利服务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双进”社区服务活动,目前,引进便民便利店、社区卫生所、养老服务中心45家,设立便民服务点48个,制作便民暖心卡2000多张。推进党员先锋岗建设:根据无职党员和在职党员的特长,按照“适宜、适时、适度”的原则,围绕宣传教育、法律咨询、医疗保健、计生服务、民事调解等内容设立先锋岗24个,为党员搭建发挥作用的平台。
维护稳定,积极破解社区发展难题。深入开展走访调研:落实“一线工作法”,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走访群众5000多户,帮助居民解决实际问题500多个。实行社区党员干部包片联户:推行“一帮一”“一帮多”帮扶工作,实行每名社区党员领导干部包1个党小组、联系2户贫困户,每名社区党员联系1户贫困户。目前,结成帮扶对子240对,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问题400多个。实行社区班子成员轮流接访制度:依托党建工作室,在每个社区设立接待室,将每周三定为接访日,班子成员实行轮流接访。目前,通过接访帮助居民解决矛盾和困难36个。(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庆安县委组织部)
篇3
今年八月一日是中国建军xx周年,在庆祝“八一”建军节的到来之际,xx社区结合实际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拓宽主题思路,多角度、多形式开展活动,现将社区在八一期间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7月22日,社区邀请了xx预备役师x教官来社区和青少年举行了庆八一国防知识大家谈为主题的国防教育讲座,社区通过对辖区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强化了他们国防观念,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7月31日社区举办了庆祝“八一”建军节座谈会。座谈会上,社区主任首先向老战士们致以了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并向他们汇报了上半年的社区工作,同时,询问了老战士们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希望大家在保重身体、安度晚年的同时,积极发挥余热,保持和发扬革命本色,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建设活动。到会的优抚对象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对社区的工作表示满意,并感谢社区对优抚对象的关心。
8月1日社区组织辖区志愿者看望辖区革命伤残军人详细询问了XX、XXX等同志的生活情况,并为伤残军人打扫卫生活动。
通过庆祝“八一‘建军节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为构建和谐社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庆祝八一建军节社区活动总结
今年八月一日是中国建军xx周年,为了使辖区的军属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军民警民团结,营造本社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良好氛围,在辖区范围内掀起“军民共建鱼水情深、军地发展再铸辉煌”的热潮,**社区结合实际,现将社区在八一期间开展的活动总结如下。
首先是**社区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在辖区显目地带悬挂横幅,广泛深入开展以爱国拥军为主题的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在各个历史时期建立的不朽功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增强辖区居民国防意识,牢固树立拥军优属、人人有责的观念.
第二是在7月29日,**街道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来**社区特变小区,为大家放映了电影《xx》,提前为大家带去了节日的欢乐和祝福。
第三是在“八一”前夕,根据街道办事处的统一安排,7月31日下午,**社区干部在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来到优抚对象隋西保家中,发放慰问品并带去了节日的祝福及社区的关怀。社区书记首先向他致以节日的问候,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了解他对本社区拥军优属工作开展情况的看法。而军属们对社区的关怀和帮助也表示感谢,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和谐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党我军的传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安危,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通过此次活动,增进了社区居民之间的友谊,同时也让军民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一起。
庆祝八一建军节社区活动总结
篇4
一、坚持标准,抓好活动的设计部署
一是迅速动员。×月×日,××区召开了动员大会,各党(工)委、各单位也在第一时间传达全区动员会议精神,制定工作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目前,××、××街道已作了动员,其他街道和部门单位也做好了相关准备。二是深入学习。区四家班子领导带头开展学习,采取党委(党组)会议、中心组学习等方式学习了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深化“学、读党史、正三观”活动,组织党员学习《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中央及自治区党委规定的有关文件和必读篇目,并赠送了《履职故事--走近党代表》等学习资料,让党员干部对照、对照先进开展学习。筹划编印学习资料,方便干部携带学习,方便大家原原本本学习。三是创建载体。组织开展“三问三思一强化”大讨论活动,围绕解决“”、“六病”、“五化”、“六顽症”和“六大问题”,组织开展“我的群众观”大讨论活动,在部分党员干部中开展“三查”活动,即是重温入党宣誓词,查信仰是否坚定;重读入党志愿书,查思想是否变化;重访入党介绍人,查宗旨是否牢固,帮助党员干部谨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继续深化“走基层、听意见、办实事”活动、“面对面、背靠背”互评互促活动和“清洁同行好亲戚”活动等“三个活动”。结合梳理出来的群众意见建议,开展突出问题化解行动、服务群众帮扶行动、义务教育提升行动、社区环境改善行动、强基提能增效行动和乡村面貌改善行动等“六项行动”。
二、结合区情,着力解决活动一般化问题
区委主要领导多个场合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同志针对活动一般化提出的要求,突出领导抓、抓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落实措施,推进活动。
(一)从突出问题入手,力求找不准不放过。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对照“”、“六病”以及“六大顽症”问题的基础上,坚持边学习、边查找,请党员群众帮找问题,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切实把问题找准找透。经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意见征求,我们查找了了干部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即是“对民感情不深、党性原则不强、履职本领不高、担当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纪律观念不严”等“六大问题”。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会议座谈等方式主动征求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出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将当前可以解决的××个突出问题,立即制定方案,实行联动开展整改。
(二)从领导班子做起,立即亮出剑动起来。区委要求领导班子必须坚持从自己做起,敢于向自己“亮剑”,树立良好形象,营造浓厚氛围。在学习动员的基础上,专门用××个晚上的时间,组织召开区党政班子成员带头转作风、抓落实专题会议。每个党政班子成员、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结合整治“”,围绕今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突出查找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如何抓好落实的思路、对策和方法作了表态发言。会后,大家立即行动起来,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头参加在职党员“进社区、察民情、办实事”活动,带头落实基层联系点制度,扎实推进区四家班子领导“结二联五”活动和区级党员领导干部联街道带村社区工作,身先士卒引领全区动起来。
篇5
1、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
社区文化建设这几年来一直在搞,不管是在职职工文化生活,还是居民文体活动上,一直开展着蓬勃向上的活动,也吸引着社区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年年有活动,年年都是重复,文化建设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系统的目标。
2、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一直以来人们把文体活动称之为文化,对文化一词的内涵局限在单一的几场文体活动上。面对社区这个主体发展面临的种种新问题,社区文化应该涵盖社区的稳定、服务、发展的方方面面,应该积极探讨社区文化在稳定服务发展上应该遵循的文化理念,在此基础上,创新社区文化。
3、社区文化建设阵地基础薄弱,投入不足
社区成立以来,队伍年龄偏大,基础设施几年来欠缺投入,能干的年轻的都重组到了生产单位,社区文化建设队伍后继无人,文化阵地发展严重不足,基础亟待加强。
结合中国水电一局有限公司基地管理处社区几年来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就要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活动为主导,以创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促进社区稳定和谐为目标,以培养高水平的社区文化骨干为组织保证,扎实推进和谐文化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社区文化才能蓬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通过抓组织建设,建立有序的社区文化工作机制
基地处领导要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将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和社区建设规划,量化硬件、软件指标,逐月、逐季考核,予以重点发展。首先要成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从事社区文化工作的人员,使之形成基地、社区、小区三级联动的文化工作格局,为社区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后盾。其次,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形成党委、总支、支部牵头,相关部门科室配合,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现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实事共办,共谋发展的格局,不断把各项资源优势整合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优势,推动社区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2、要抓好阵地建设,搭建良好的社区文化发展平台
社区文化阵地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基本条件。为给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文化活动空间,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要结合社区区域优势和实际,树立“共建共享、共促发展”的理念,建设一批社区文化活动阵地。我们水电社区自成立以来,兴建了社区健身娱乐小广场,新建了阅览室和图书室,建立了文化宣传长廊。为开展社区文化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在这些平台上,社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起到了凝聚人心、团结互助的良好功效。
3、要抓好队伍建设,夯实社区文化建设基础
社区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首先要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中老年舞蹈队、秧歌队、锣鼓队、门球队,鼓励他们参加局内、外各项文化活动,使社区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其次要注重因势利导,加强指导,广泛吸引群众参与到建设特色文化家庭中来。水电社区从2000年陆续开展了“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一活动结合社区实际,吸引辖区住户积极参与,为社区的平安文化献计献策,为弘扬平安文化各树一帜。在2001年有70户文明家庭、模范儿媳、模范丈夫的典型代表受到了社区的表彰,使平安文化成为水电社区的特色文化。对倡导文明生活方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4、抓好活动创新,丰富社区文化内涵活动是社区文化的生命。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成为精神文明的一种传扬形式,也成为社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我们逐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工作侧重搞娱乐活动的做法,注重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科教文化卫生知识普及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社区再就业中心这一载体,为待岗失业人员举办各类培训班,解决就业问题;开展党员帮扶结对活动,弱势群体救助活动,开展廉洁文化进社区活动等,使社区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文化作用更加突出。
篇6
10万元完善其培训基地功能。目前,贾庄镇南小庞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总投资达到485万元,学校建筑面积达到3082平方米,有一流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实验室、培训室、教师办公室等,并建有两个高标准实习示范大棚基地,为学员理论学习和现场实践提供了支撑。学校授课内容为蔬菜、花卉园艺技术为主,先后开展了产前、产中、产后培训12期,培训人员达1000人次以上,党员干部培训及普法教育共5期180人。通过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的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公司与农民形成了更为紧密的利益联合体,实现了互惠共赢。成为市一流的花卉种植基础和现代都市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项目落实和环境提升年”活动,我们本着以服务全县经济发展为宗旨,给企业提供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以乡镇成教中心和民办学校为劳务培训阵地,大力开展针对企业用工需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就地转移与向外输出相结合采取培训,就是“先签约,后培训”,不仅与用人企业签订单,而且选择用人需求较多的企业签订单,实现培训与上岗就业无缝对接。2013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20人。
3.15消费者维权、食品药品安全、毒胶囊药物鉴别、夏季落水的急救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对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还在社区内建立了居民意见反馈信箱,定期组织3-5人的答疑团,对居民意见箱的问题进行现场答疑。同时,举办了民办学校进社区文艺晚会,由7所学校选出40多个节目参加演出,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2013年共开展社区活动8期。
1、一是对民办学校进行年检。以校产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为检点,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全县民办学校民办学校进行了年检。全县19所民办学校,合格学校14处,整改学校3处,注销学校2处。并利用暑期集中清理民办学校违规跨区设点行为和社会无证办学行为,对检查合格学校予以换发新证,对查实确有安全隐患等突出问题的学校将依法下达限期整改书,并依法取谛社会无证办学机构4处,将年检结果通过政府信息网和电视台公布,通过年检,提升办学质量,实现民办教育的品牌发展。
2、落实有关民办培训机构教师实名备案制度。按照市教育局要求,推行民办培训机构教师实名备案制度工作,一是对全县所有民办学校下发了《关于对全市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推行教师实名备案制度的实施意见》文件。二是按照要求督促检查了各民办学校教师实名制落实情况,主要检查聘任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通过推行教师实名备案制度,坚决杜绝民办非学历培训学校聘任在职中小学教师,加强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3、开展公益培训和文艺活动进社区活动。以民办学校为主体,充分发挥民办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积极组织民办学校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学校进社区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晓雯音乐学校举办的“走进,民办学校进社区”大型音乐会;从民办学校中选出4个代表队参加表演,举办“民办学校大型文艺晚会”;百佳新东方学校组织的“一元学外语”爱心回报社会活动;水韵舞蹈学校和电视台少儿频道联合举办的“故事大王演讲比赛”海选活动;温泉农业学校推出的“新型蔬菜园艺农民工免费培训”等内容。此次活动共免费培训各类人才达427人,展示了民办学校的自身优势和品质,推动了民办学校自身建设与创建文化型街道、社区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根据市教育局有关规定,结合我县的实际,对各类民办培训学校进行教学及安全检查,通过检查的情况看各民办培训学校严格执行“四禁止”规定,均已签订规范办学承诺书,促进了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按照民办学校管理办法,新审批民办学校3处,全县民办学校达到20处。2013年全县民办教育机构各类培训达1248人。
2014年工作打算
1、加强乡镇成教中心建设。按照《县乡镇成教中心建设标准》,进一步加强乡镇成教中心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水平,积极把玉皇庙、孙集、郑路创建为省市级示范性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以此带动全县乡镇成教中心整体水平的提升。
2、加强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围绕2013年全县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县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标准》,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12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措施,在全县有效的推广,用培训的成果,吸引农民都能积极地要求参加到培训活动中来,让农民学到更多的知识本领。
3、大力实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积极引导各乡镇成教中心和民办学校劳务培训基地,以就地转移和外地输出相结合,培养适应当地产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
4、围绕当地需求,做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引导各乡镇成教中心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坚持“贴近农民需求,贴近农村实际”的指导思想,聘请市县农村专家服务团,突出开展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培训。
篇7
强化监督意识,营造扶正祛邪的良好氛围
篇8
今年来,我区政府采购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上级业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法》,紧紧围绕“扩大规模、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稳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加强管理,严格程序,有效的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提高了政府采购资金使用效率,保护了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取得了显著实效。截止6月底,区本级政府采购规模达到2671、25万元,采购次数78次,节约资金230、3万元。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制度,确保政府采购规范运作
为了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我们印发了《西峰区20_年政府采购定点供应单位有关事宜的通知》。这些办法的出台,为正常有序地开展政府采购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使政府采购制度建设更加完善,规范了政府采购。
二、扩大采购范围,不断提高政府采购规模
我区在实施政府采购以来,逐年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采购项目由原来的三大类扩大到十四大类,主要涉及公务用车的燃油、维修、装饰、清洗,标志服装(金额在500元以上),办公自动化设备,办公用品、电脑耗材(金额在100元以上),网络建设,办公家俱,图书资料(金额在1000元以上),医疗器械,冬季取暖用煤,房屋维修(金额在10000元以上),公务用车,用财政性资金安排的专项购置、维修项目及大宗的低值易耗品,用财政性资金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源建设等项目。
三、严把政策关口,切实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一是坚决杜绝车辆采购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在车辆的购置审批过程中,严格按政策办事,实行“两审三控”制度,保证和维护政府采购制度的严肃性,有效地遏止了公务用车消费过快增长,节约了财政资金,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二是进一步规范审批程序,严把审批关口,实行专人负责、定期集中统一上报。凡新购、过户车辆,必须先由采购办逐一进行初审,符合条件的才能提交分管局长审定并签署意见,必要时向主要领导汇报后方可办理。
四、强化制约监督,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监管职能
一是从采购项目申请到采购资金的结算支付,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操作规程和监督手段;二是针对不同对象分别制定了不同监督管理办法;三是政府采购重大问题提交分管领导进行研究审批;四是建立了财政部门为主,纪检监察、审计、质检等部门共同配合的有效监督机制,主要政府采购活动均邀请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现场监督。五是开展了政府采购服务反馈制度。通过反馈调查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改进不足,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服务质量来开展政府采购工作。
五、创新采购办法,政府采购工作有新的突破一是我区服务类政府采购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20_年签订了区直定点车辆保险协议,实施了公务车辆保险暂行办法,建立了一车一档,20_年全面推开服务类政府采购工作奠定了为基础。服务类政府采购制度的实行,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车辆管理,堵塞漏洞,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对办公用耗料和印刷品等实行协议供货制度。目前已和114家销售商签订了协议书,并试行运行。三是以网络为依托,与其他各县实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政府采购区域市场,实现上下连动式采购、区域间横向联合采购。
六、丰富活动载体,狠抓商业贿赂专项整治
一是以开展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系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新时期政府采购工作及治理商业贿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按照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的要求和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政府采购领域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自查自纠,边查边纠,强化工作落实,确保政府采购成为阳光下的交易。
总之,近年来我们在政府采购工作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单位仍然缺乏政府采购意识,存在化整为零规避政府采购现象。二是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尚未分设,制约着政府采购监管、采购职能的充分发挥。三是专家库建设不够完善,在面对一些要求比较特殊的采购项目时,缺乏专业人才。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整改,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努力使我区政府采购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1年政府采购工作总结例文参考2
20_年以来南皮县政府采购工作不断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加强政府采购监管,扩大政府采购规模,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按照“逐步拓展、依法规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使政府采购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年1-6月份完成采够项目26个,采购总额2543万元,节约资金295万元,节支率10、4%。(其中:评审项目14个,审定金额1526万元,审减金额275万元,审减率15、26%;政府采购项目14个,采购金额1017万元,节约资金20万,节支率1、93%。)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采购行为
我县政府采购工作始终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在严格执行上级政府采购制度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南皮县政府集中采购办法》、《南皮县政府采购定点单位管理协议》、《南皮县财政局关于政府采购定点单位实行月报制度的规定》、《车辆购置协议书》等制度。今年以来,围绕如何做好政府采购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工作,我们又制定了《政府采购中心廉洁服务制度》、《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由于制度健全,截止目前为止没有发生一起工作人员违反廉洁服务制度问题。
二、制定政府采购计划,按月统计上报
为规范政府采购程序,各单位按《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规定的项目和标准,编制部门《年度政府采购预算计划》。各预算单位每月填报下月采购计划,对没有报预算及计划的,政府采购中心不予批复采购手续;自行采购的,集中支付中心不予付款;如特殊需要增加临时采购的,必须按相关规定追加预算,批复后方可执行。定点采购单位每月报送商品目录及价格,以便于采购办进行分析以进行管理。
三、强化监督,依法规范
要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发挥其“节约资金,防范腐败”的作用,成为“阳光工程”,真正实现“公开、公平、公正”,政府采购人员在加强自身政治修养,提高政治素质的同时,在日常采购活动中要注重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能。在保护采购人、供应商合法利益的同时也维护了采购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及名誉权。
为了发挥纪检法制部门对政府采购工作保驾护航作用,每次招标采购活动,纪检法制部门都会全程参与监督整个招标采购过程,监督工作人员是否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组织实施招标活动,参与处理招投标过程中的突发事宜。
对于每次招标采购工作,组成后期审计小组对货物的质量及价格进行审计。定期组织纪检、法制、审计部门及部分采购单位人员对定点单位所售商品价格进行审计,对于价格偏高的给予警告直至取消定点资格的处理。
四、广泛信息,确保公平竞争
根据采购单位申请如果达到公开招标数额的,一律采购公开招标方式。招标信息在河北政府采购网、中国政府采购网,扩大招投标范围,促进投标商之间的公平竞争,真正实现了电子化政府采购。对一些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除在指定媒体上外,还在县电视台进行公告,使供应商能及时获得招标信息。
五、从实际出发,多种采购方式并用
我们根据采购项目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采购方式。多种采购方式并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坚持以性价比作为确定中标的主要标准。同类规格、性能的,看谁价格低、服务好;同等价格的,看谁质量好、性能优;同类规格、同等价格的,看谁的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售后服务有保证。
二是对于数额较大、影响面广、对商品的时间要求宽裕的采购项目,进行公开招标,经综合评价,最终确定中标单位。
三是对于一些时间要求紧、品牌、规格型号比较统一的采购项目以询价方式进行采购。
六、注重评委管理,做到逢“招”必“抽”
鉴于目前我县专家库人员数量不多,涉及行业也偏少的情况,我们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专家,扩大专家库人员。所有招标项目评审专家全部在专家库中抽取,对于比较专业的招标项目,统一去市政府采购办专家库抽取专家,采购单位及采购办均不能直接与专家接触,专家在开标前一小时才能了解招标内容,确保整个过程的公正性。
七、开拓创新,招标过程实现全透明
在招标现场,我们利用投影机展示招标全过程。主要程序是计算机提前设置好计算公式,先由各个专家评委进行分项打分,然后由工作人员将评委分数依次录入计算机,每个评委所打分数全部由屏幕一个一个展示出来,待全部分数录入完毕后计算机将评分结果在屏幕上展示给供应商。当场由主评委宣布中标结果。这种开标方式真正实现了完全公开透明,无论专家、采购单位还是供应商都对此无不赞同,落标供应商对全过程无任何异议,因此没有出现过投诉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和好评。
八、加强学习培训、廉洁自律及思想素质教育
加强采购队伍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对政府采购工作的要求。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加强采购人员廉洁自律意识,坚决杜绝政府采购活动中的权钱交易、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自觉接受广大采购单位、供应商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加强协作和配合,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的整体合力。加强内控制建设,强化对公务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使之制度化,经常化,提高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切实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局面,有力推动了政府采购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
2021年政府采购工作总结例文参考3
20_年,政府采购办在旗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指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提出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廉政目标。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各项整改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切实改善工作作风。统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推进源头治理腐败”等两条主线。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依照达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扩大规模、规范管理”为工作重点,加强各项监督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在旗委实践办的统一部署,第九督导组全程督导下,我办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解决突出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在历时9个月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紧密结合政府采购工作实际,环节紧扣,稳步推进,认真组织学习调研,搞好对照检查,狠抓整改提高,扎实完成“规定动作”,出色做好“自选动作”,确保了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活动,查找了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所需所盼所急,征求群众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查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各种表现。探索有效方式方法,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觉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二、积极推进帮扶工作
我办按照旗委下发的《关于印发达拉特旗县级领导、部门联系包扶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工作方案的通知》([20_]20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办实际,积极组织开展帮扶工作。一是强化领导、明确责任,成立了帮扶工作领导小组;二是领导小组对包扶的昭君镇巴音嘎查色古楞嘎查进行了入户调查。召开村社、老党员等座谈走访的形式,制定了帮扶措施并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上报了实践办。三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给予了两户困难户每户价值伍佰元的生活慰问品。
三、深入开展在职党员志愿者进社区活动
我办根据旗委组织部下发的《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志愿者进社区联系服务群众活动的通知》(达党组发[20_]18号)文件的要求,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领取任务。20_年政府采购办在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共进入社区四次,打扫包片卫生环境;帮扶了一名贫困大学生,给予了一千元的助学资金;帮助一名贫困老人完成了“小心愿”。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发挥在职党员的能量,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四、编写了供应商投诉程序并对供应商登记备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政府采购法》,完善政府采购机制,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政府采购行为,保护参加政府采购活动供应商的合法权益,为更好的促进我旗政府采购工作的发展,根据全旗政府采购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办编写了供应商投诉程序,解决了供应商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投诉无门的问题。同时,对供应商进行了登记备案。
五、强化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管理,扩大政府采购范围,确保政府采购工作规范化运行。
一是根据自治区、市集中采购目录,结合达旗实际,出台《20_—20_年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限额标准和公开招标限额标准》(已报送政府审报),力争政府采购规模与范围有新突破。
二是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和管理办法》(财政部74号)和《政府采购工程管理暂行办法》(内财购〔20_〕149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政府采购工作。
三是20_年我办联合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就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采购范围、采购方式、程序的执行情况采取不定期有重点的方式,对全旗机关事业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督促整改,更好的规范了达旗政府采购行为。
截至20_年11月25日实际采购规模达到29940、69万元,节约资金1768、34万元,资金节约率为5、58%。其中:货物类采购金额为3157、71万元,节约资金680、34万元,资金节约率为17、73%;工程类采购金额为26279、02万元,节约资金1072、99万元,资金节约率为3、92%;服务类采购金额为503、97万元,节约资金15、01万元,资金节约率为2、89%。公开招投标48批次,采购额27115、67万元;询价3批次,采购额1004、85万元;单一来源6批次,采购额1891、97万元。公开招投标48批次,节约资金1147、06万元,节约率为4、06%。有效地降低了财政支出,限度地发挥了资金使用效益,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合法利益、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及构建公开、公平、公正、和谐的政府采购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在政府采购和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培训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够到位。尽管我们作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和培训工作,但由于政府采购是深化财政改革的一项具体工作,目前,在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认识到位,还没有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社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篇9
面对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面对不规范养犬、不文明养犬等行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何让养犬者合规合法文明养犬,不影响社会文明建设和城市有序管理,营造“依法、文明、和谐”养犬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城市管理工作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得城市管理问题日益凸显,同时也考验着作为一个责任政府的执政能力。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作为一项新兴的城市管理项目,能不能有效地抓出成效,不仅体现着一座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更关乎到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和品味,必须要纳入城市管理的总体规划,从机制上着眼,在长效化上下功夫,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建立起与犬类管理工作形势相适应的长效化机制,使犬类管理的逐步规范化、专业化和常态化,从而进一步夯实现代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二)回应百姓关注、构建和谐邻里
邻里和谐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伴随着城市中越来越多的犬只,狂犬害人、犬吠扰人、犬只伤人、影响环境等问题层出不穷,犬类管理已经悄然成为影响邻里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还引发了一些楼道居民间的纠纷,群众反映强烈。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培育文明养犬习惯,是对民生诉求的有力回应,不仅减少了邻里之间、居民之间因为养犬导致的思想摩擦和行为碰撞,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更有利于新形势下社区睦邻工作的深入推进,在养犬者和其他居民间建立一种和谐、稳定、融洽的人际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狗的和谐相处,实现基层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
一个城市市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文明和谐进步。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高楼大厦和靓丽市容的有形建设,更需要市民素质和文明风尚的无形发展。犬类管理看似只是针对犬的一个城市管理项目,折射的却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内涵和发展底蕴。笔者认为,抓好城市犬类管理,只要找准切入点,由小及大、持之以恒,从行为细节入手,不仅有利于革除市民陋习,培养良好习惯,将文明风尚的价值导向植入到每个人的心中,更有利于引导广大市民在参与中感悟文明、呵护文明、共享文明、推进文明,逐步培育并提升整个城市的公共文明素养。
二、搞好城市犬类管理的三项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既要严格落实犬类管理的各项规定,又要契合城区实际,因地制宜分解管理目标,分层分步有序推进。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一是工作要“实”,既要治标,更要治本;二是方法要“活”,既要集中整治、重拳出击,又要着眼长效、常态化管理;三是参与要“广”,既要发挥好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确保活动方向不偏离。具体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一)他律自律并重原则
一种文明习惯的养成,既要有外在他律强而有力的约束引导,更需要有内化为行为自觉的自律支撑。笔者认为,城市犬类管理就是新时期下一项重要的群众工作,必须要在大力度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教育、现场执法的同时,把群众内心的理解、认同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以热情、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态度,认真做好、做通养犬者的思想工作,让文明养犬的理念和责任真正入心、入脑、入行,自觉地把言行控制在法规、道德和身边邻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在政府的引导下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二)管理服务并举原则
当前的城市犬类管理中,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尤其是在犬类登记、犬类办证等一系列环节上,我们的服务与居民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相当一部分居民抱怨现在的流程太复杂、办证免疫不方便。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管理者既不能片面强调管理而忽视服务,也不能片面追求服务而放松甚至放弃管理,城市犬类管理必须要切实站在居民角度换位思考,进一步创新形式,创造性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确保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赢得广大居民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不激化产生新的矛盾。
(三)上下联动齐抓原则
城市犬类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充分发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笔者认为,作为街道基层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社区等自治组织的主体地位,尤其要着力提高业主自治组织、物业管理单位配合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健全完善以社区等自治组织为主体的基层管理网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上衔接协调,建立健全职能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尤其在重点难点问题的推进上,要逐一分解任务,建立责任落实体系,确保犬类管理工作推进得坚定有力、反应及时、密切配合,放大职能部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合力优势和“拳头效应”。
三、城市犬类长效管理的六大践行秘诀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笔者立足街道现有工作基础和实际情况,探索总结出了“一宣、二摸、三借、四优、五治、六问”的城市犬类长效管理六大创新秘诀,具体为:
(一)宣:宣教先行,做到造浓氛围
群众能否从思想上真正认同并支持,关键在于我们的宣传发动。宣传发动得好,群众理解支持度高,我们的工作就好推进,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陷入僵局、激化矛盾。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四条途径、三项重点”:“四条途径”,即依托社区、业主自治组织和物业管理单位这条主线,制定出台犬类长效管理实施方案,统一思想,明确责任;依托街道、社区各类活动组织,以及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活动平台,利用居民集中的机会,充分宣讲犬类管理的重要意义;依托全市开展的“在职党员进社区”主题实践活动,将文明养犬作为一项考核内容,强化社区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依托社区社工、社区民警,针对性排出一批钉子户、难缠户,一对一地上门送政策、做宣传。“三项重点”,即重点宣传犬类管理办法,确保政策法规应知尽知;重点宣传办证免疫流程,确保业务流程一清二楚;重点宣传如何文明养犬,确保文明习惯深人人心。
(二)摸:摸清家底,做到信息畅通
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两项基础”和“三项机制”:“两项基础”,一是数据基础,各社区会同社区民警、小区物业,集中一个半月时间,对辖区内单位、小区居民的养犬情况进行一次自查摸底和数据核实,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不留死角;二是台账基础,街道统一下发台帐规范样式,各社区建立起社区(村)养犬情况基础台帐。“三项机制”,一是例会交流机制,建立街道犬类管理各成员单位、社区分管领导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犬类管理基本情况,协调处理犬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问题;二是信息报送机制,各社区对辖区犬只的增减、登记、办证或免疫等情况动态跟踪,在做好基础台账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相关基础信息的更新和报送;三是投诉举报机制,设立流浪犬、无主犬以及不文明养犬行为的举报投诉电话,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城市的犬类管理和监督。
(三)借:借助合力,做到管好源头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能否用足用好部门合力优势,有效抓好涉犬经营单位源头管理,关系到城市犬类管理的最终成败。我们在实践中,重点把握住“三抓”:一是抓台账,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对店内现有的犬只信息、犬只买主的基本信息,以及来诊所美容、洗浴或就诊的犬只信息进行详细登记,逐一建立基础台账,并及时将相关信息反馈到街道;二是抓抽查,街道会同农办、工商等部门,指导、督促各定点免疫单位(诊所)、宠物经营单位依法经营,不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确保店内犬只经营合法、登记规范、免疫到位,从源头上堵塞犬类不规范养殖行为;三是抓创建,积极开展“星级经营”、“诚信经营”等系列评比活动,通过面上的一系列扬先进、鞭后进动作,赋予涉犬经营单位全新的内容和内涵,特别在硬件软件建设、规范化经营上均有新的明显变化。
(四)优:优化服务,做到便利高效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面对城市快速攀升的犬只数量,我们的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很多保障措施无法及时跟上,尤其是在上证、执法等环节,很多居民提出了“给犬只上证比给新生婴儿办证还麻烦”、“犬类执法不及时”、“免疫定点不方便”等一些列意见。针对群众意见,我们开展了“一专三一”活动:“一专”,即社区窗口、派出所均确定一名人员负责犬类登记管理,做到接待有专人、解释有耐心、办理有热情。“三一”:一是一下放,对现有的养犬登记办证流程进行清理,推进犬类登记审核权限由市公安局向基层派出所下放,实现了基层派出所一站式审核办结;二是一承诺,各社区窗口、派出所,对居民犬类登记办证事项实行服务承诺公开,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三是一集中,认真组织一年一次的犬类登记办证及防疫进社区活动,牵头相关部门单位走进社区,提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养犬上门服务,确保社区70%以上的养犬居民在居住社区内一次性完成登记办证及防疫。
(五)治:综合治理,做到规范有力
在执法和管理上,我们坚持“先教育、后处罚,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基本理念,既要保护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护非养犬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讲究策略、教育规劝,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严守底线、依法依规,体现执法的严肃性。重点抓好三个环节:一是教育规劝环节,对于不登记、不办证或不免疫,以及饲养禁养犬、一户多养的居民,及时进门入户,一对一地做好教育规劝工作,讲明政策、讲清底线;二是集中整治环节,对经教育规劝后仍不登记、不办证、不免疫或不改正不文明养犬行为的,在经过社区前期摸排的基础上,由街道牵头相关部门进入社区集中依法处理,造足严打声势,营造整治氛围;三是举报处理环节,街道成立捕犬快速应急小组,对于社区反映或群众举报投诉的伤人犬或者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以及街面、小区的流浪犬只,以最快的速度、果断的现场处置,回应广大群众的呼声和关切,赢得群众对城市犬类管理工作的认可和支持。
(六)问:考核问责,做到落实严格
城市犬类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要建立机制、明确责任、强化考核。工作中,我们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街道犬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社区民警、居(村)委工作人员、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小组长“四位一体”的管理网络。一是建立目标责任机制,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把工作任务、目标和责任层层下达,逐级签订责任状,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二是建立跟踪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考核细则,将犬类管理工作纳入街道物业管理月度检查考核,一月一通报,并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社区综治工作的年度综合考评。三是建立督查检查机制,由街道人大、纪委等相关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犬类管理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督促检查,对人员配备不到位、工作推进迟缓、信息通报不及时、群众意见较大或造成犬只伤人事件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强势推进。
参考文献:
篇10
一、完善内蒙古社区服务的现实意义
社区服务,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产生的。社区服务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民间慈善到由纳入政府公共服务的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日益加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从过去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人员为服务对象转变为以社区全体构成为服务对象,由此拉开了中国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改革的大幕。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经济的高速发展为解决社区服务供给问题创造了良好条件。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覆盖城市的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广大城市居民从中受益,然而已取得的成效和群众对社区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作为民族地区,当前推进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进行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许多特殊问题,因此,发展完善内蒙古社区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社区服务建设符合当前内蒙古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转型要求
“十一五”以来,内蒙古每年新增城镇人口30万左右,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1.3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新增了一座中等城市。2000年内蒙古的城镇化率为42.7%,2011年已经达到56.6%,标志着在人口结构上,内蒙古已经实现从农牧业人口为主向城市人口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内蒙古正在加速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随着我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继续向城镇集中,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城镇化进程将给城市带来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更加重要而紧迫。
(二)社区是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重点,社区服务在城市社会服务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之首,城市化速度很快。这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要求,社会建设和管理应与城市发展的步伐一致,而社区治理的完善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是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成长的必然要求。我区的社区治理水平与发达省市相比还很有限,政府的社区治理改革思路在基层的贯彻并不到位,做好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工作,社区服务工作做好了,居民从中感受到切身利益,才会认识社区的重要性,理解社区工作、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产生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服务缺乏政府以外的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在内容、主体、机制和模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以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与内容的基层管理体制完善存在密切关系,社区发展是推动基层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三)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要求通过社区服务来化解
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与市民诉求,因此,社区在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的作用凸显,成为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基本而现实的依托。新形势下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新时期的社区服务是广义社区服务,既包括无偿、抵偿提供的社区福利性、公益,又包括低偿和有偿提供的社区便民利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并且针对不同的城市社会收入阶层和不同的居民个体的服务需求,应加以区别和细分。因此,加强社区服务将营造社区和谐氛围,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居民广泛参与程度,促进民主自治;畅通居民诉求途径,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服务向专业化发展,加快改善民生,这对于提升地区社区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蒙古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基本现状
(一)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取得初步进展
目前,全区221 个城市街道,2101 个城市社区。全区已建立社区服务中心1116个,建立社区文化服务站1127个,建立卫生服务站1072个,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从09年起自治区财政每年列2000万元,并随着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增加,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同时也决定每年用一定比例的福彩公益金支持社区建设,同时,各地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部分盟市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调整了社区居委会规模,合理划分社区,优化社区布局。截至目前,全区共有2101个社区居委会,有1681个城镇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面积达300平方米以上,占总数的82%,300平方米以下的社区、租赁办公和活动场所或没有办公和活动场所的。2012以来,各地继续加大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二)社区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拓展
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文化娱乐、社会治安等政府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向社区覆盖,近年来,全区各地按照自治区的相关要求,以“一个中心、两个站”为基本模式,着力强化和健全社区服务功能。目前,以街道服务中心为龙头,社区服务中心为主体,多种服务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基础的服务网络开始建立。多数地区开展了“六进社区”“八进社区”活动,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的便民利民服务。各地普遍建立起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展政策咨询、司法援助、就业指导、城镇低保、技能培训、家政服务、爱心超市等多项便民利民服务项目服务,部分社区还开展了居家养老、残疾人和未成年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探索。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各地把社区工作队伍建设作为推动社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选派、公开招考、居民选举产生和聘用等方式,充实和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目前,全区共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16858人,其中,行政、事业编制人员3682人,其他聘用人员7337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414人。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社区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我区共有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大专以上学习12812人,占76%,比2010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活跃在社区服务各领域,成为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
(四)社区服务方式不断改善
不少地方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实行“一站式”服务;近年来,全区各地按照自治区的相关要求,以“一个中心、两个站”为基本模式,着力强化和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同时,将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等地都划拨专项经费用于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购置了设备,开发了软件,采集、更新了信息,建立综合性的社区信息化网络,有计划的实现市区(旗、县)、街道办事处(镇)、居委会三级联网。目前,全区实现市区(旗、县)、街道办事处(镇)、居委会三级联网的社区有924个,已建成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的社区有823个。到2012年底,还有486个社区可以基本建成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
(五)社区服务制度环境初步形成
近年来国家围绕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文化教育、社区服务设施等内容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内蒙古党委、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积极推进社区服务的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强城镇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为有效解决困扰社区建设的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制订了《自治区社区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社区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及重点。
三、我区城市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服务设施总量供给不足,社区服务项目较少,水平不高,供给方式单一
城市社区福利服务的范围和水平都比较有限,都主要局限于为弱势群体提供无偿、低偿服务,或者围绕社区成员的最基本需要提供公益;而另一方面,社区承担了过多的政府职能,在调研中了解到很多社区的服务项目包括党员管理、劳动保障、综合治理、计生服务、民政救助、文化卫生、医疗卫生服务、法律服务、人民调解、中介服务、社区警务等,在这些众多的项目内容中,很多部门把工作布置给街道,再由街道交办给社区,或是由社区辅助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因此社区承担了很多原本应该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致使社区工作能力超载,很多自治的服务却未做,主要职能缺失。
(二)社区与社区之间发育不平衡,服务水平存在差距
社区资源种类多样,分散在社区居民、社区组织、驻社区单位和社区环境之中,相对于居民日益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需求来说,资源供给总量有限而且相对不足,一些老旧社区和规模小的社区,其资源短缺更加严重,特色性,指任何社区的资源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或人力资源丰富或资金充足或设施先进)社区服务以社区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对社区内的成员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安排往往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在每个社区加以推行。例如呼市的税苑社区就是一个单位社区,其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场地都是由小区承建者来提供,有与相关单位合办的老年大学,有科协赠送的科普器材,有赛罕区医院在社区内设置的卫生服务站,因此其功能设施相对完善,服务水平较高;而有一些村转居的社区服务水平却不高,因此,发展背景和水平不同的社区,居民所享受的服务待遇有着显著差异。
(三)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亟待优化
居委会干部在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资源的过程中,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大多数城市社区居委会的干部素质偏低,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扮演好其应有的角色,与社区居民对其角色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影响对其信任,然而,由于他们缺乏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上受管理体制的影响,作为社区成员提供服务资源的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行政任务,而忽略了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缺乏社区工作的专业培训,没能掌握社区工作理念和方法,未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不能够以社区成员的实际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为社区成员提供各种服务。
(四)社区服务模式机制不顺畅,社会参与机制亟待完善
政府主导下的社区服务并没有体现多元参与以及为全体社区成员提供福利的意涵,社区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动,无法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和广大居民在社区资源整合中的作用。
城市社区主要的社区组织是社区居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具有很强的行政色彩,被视为准行政机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准行政化管理”的运作方式。社区居民委员会角色定位难以理顺,行政化严重,政府部门过多介入,社区居委会严重依赖于政府,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很传统,长期处于自上而下制度安排中,掌握资源有限,社区所需各项资源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组织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等,过多依赖于政府,社区无法获得自主性,大量的工作是落实上级行政组织的指令和任务。另一方面,由于对民间的认识和信任不够,目前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程度十分有限,在街道和居委会的全面管束下,近年社区民间组织在数量上有明显增长,但自治程度不高,面临政府过度干预的挑战,各个方面受到限制,使之活动主要局限于本小区内,未能在资源整合中发挥应有作用,束缚了其参与社区服务的步伐。
社区居民的参与只是在政府行政命令下的以社区共建形式开展,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成员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浓,而缺乏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未能积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所提供的服务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未能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服务水平较低,使得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认可度较低,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也较低。
四、当前提升我区城市社区服务水平的对策
明确界定居民委员会的职责;加快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重视公民意识的培育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
(一)夯实社区服务发展的基础条件
1.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把建设现代化社区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大力改善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统筹解决好土地划拨、产权归属、使用管理等问题,将社区建设成为有形的、能够满足居民一般生活、休闲、娱乐、工作、学习的社区, 为社区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不仅需要政府财政支持和投入,更要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捐赠,积极吸引外资,建立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
2.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
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针对当前社区工作者普遍存在的学历层次较低,年龄偏大,工作方法传统等问题,应加快社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等。同时,改革社区居民委员会干部选拔聘任制度,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形式选择优秀人才,逐步实现社区工作者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知识化和年轻化,保证有一支相对充实稳定的力量做社区工作。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服务应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 要拓宽社区工作者来源渠道,大力开展志愿者活动。
(二)发展创新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社区要切实做好公益性的、福利性的服务群众的工作,将重点放在帮助群众就业创业、丰富文化生活、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文明素质方面,尤其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广泛开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利用好为老服务设施。深入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拓宽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渠道加强法制宣传和安全教育,引导居民理性表达诉求,自觉依法办事,妥善处理利益纠纷,促进城市基层和谐稳定。
同时, 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项目资金、开展项目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活动,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充分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社区内逐渐形成社会福利服务、社会互助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的多类型、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
(三)重新定位政府与居委会间关系,创新社区管理机制
1.政府扮演好社区服务的主导角色
就政府而言,政府应理性地介入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社会服务。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社区规划,制定必要的扶持鼓励政策。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有关矛盾,保证社区治理工作顺利向前推进。另一方面,政府要真正做到政社分开,将一部分权力下放给社区,建立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合作管理机制,而不是将社区作为政府的“腿”。
2.强化社区居委会的组织建设与社会服务功能
发挥社区居委会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各项工作应当建立在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社区成员的信任,并能有效的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明确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中的作用,居委会的积极倡导和参与,有利于提高社区成员对于社区服务的信赖程度并保证其心理预期的实现。
提高居委会自治功能,做好社区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规范工作程序,将社区事务逐步交由社区居民自主决定、自我管理,特别是对社区的重大问题,广泛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并保证尊重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最后积极培育发展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中介组织是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加强社区内的专项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居民参与意识,起着重要作用。
3.积极培育和建立多样化的社区民间组织
基于不同利益需求,不同爱好所形成的各种民间组织,具有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他的建立有利于公民横向参与网络的参与网络的形成。因此当前应积极培育和鼓励发展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同时加强管理、指导和帮助,制定扶持政策和措施,使之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四)吸纳社会多元力量,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多元供给模式
城市社区服务需要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服务主体及资金来源的单一使得服务匮乏难以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限制了城市社区服务的发展,应当通过国家、集体、个人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投入,努力形成政府牵头、有关职能部门配合、街道和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资源整合网络, 建立多元部门间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以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资源合力。充分调动驻街单位等一切力量, 发挥基金会、慈善组织、公共服务社等社区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将其转化为可用于社区建设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十年回眸:内蒙古城镇化率2011年已达56.6%[EB/OL].内蒙古新闻网-内蒙古日报,2012-10-23.
http://.cn/system/2012/10/23/010852785.shtml
篇11
1、从社区团的工作实际出发,不断完善社区团建组织网络。
一是加强街道团工委建设。逐步配齐配强街道团工委负责人,充实了街道团的工作力量,为社区建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将社区团建与非公团建工作相结合,在抓点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有效的社区团建工作模式。全区共建立非公经济团组织80余家,有效地促进了社区团建的发展。三是探索建立社区联合团支部。部分街道按照“组织关系统一管理,团的活动融入社区”的工作思路,以社区为一个统一的功能区,依托辖区内的企业成立社区联合团支部,在社区内扩大了团的工作社会影响。四是着力加强团的组织建设。采取“块块牵头、条条参与、条块结合”的原则,在街道团工委的统一协调、部署下,动员社区内的青年群体组织,积极参与创建“青年文明社区”活动,从而实现了社区内不同隶属关系的青年群体组织跨行业、跨部门、跨组织层次的区域性联合,扩大了团的工作领域。
2、从社区需要和团的工作特点出发,不断完善社区青少年服务体系。
一是以青年理论学习活动为龙头,提高社区青年素质。我们指导社区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以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引导社区青年读好书、读有用的书,不断拓宽青年的知识面,逐步提高青年理论素质。全区涌现出以汉兴街常二社区、常青街扬子社区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示范社区。二是以“青年文明号服务卡助万家”活动为抓手,为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承诺服务。以李运玲、陈宇为代表的220余名优秀青年在服务中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本领,荣获省、市、区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并涌现出了以区房地局为代表的73家国家、省、市区级“青年文明号”。三是以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为主要形式,强化社区服务工作。我们在大力加强各级青年志愿者服务站(队)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同时,通过建档立项,招募社区内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事业的团员青年参加志愿者行动。全区113个社区中成立了300多支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共有3万余名青年参与了社区家政、清洗、医疗、家电维修、社区治安等多种志愿服务。四是发挥优势,为下岗、进城务工青年再就业工作服务。各街道团工委结合街区创建工作实际,积极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办实事,通过兴建社区商业服务网点和便民服务网点等方式,拓宽就业渠道,为660余名下岗、进城务工青年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五是建立以“青少年维权岗”为主体的青少年维权联动机制,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几年来,各级团青组织坚持以提高社区青少年自护意识为目的,切实加强青少年自护教育,遵循“依法维权,规范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社区青少年维权服务工作力度,圆满解决维权个案100余起,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六是以建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为目的,充分发挥社区优势。采用成人仪式、红领巾“广播站”、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社区建设管理工作。
二、目前社区团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年2月,我们有针对性地在满春街肖家社区、常青街扬子社区等8个社区中开展了社区团建与青年工作问卷调查。从社区基本情况,社区青少年基本需求、专业技能、业余爱好、社区意识等几个方面深入了解了社区团建的现状和社区青年的基本情况。从调查中凸现出目前在社区团建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
1、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青年不知道自己居住在什么社区,更谈不上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的认同感较差。一些单位的社区共建意识不强,对街道社区工作支持不够。大家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虽然有一定认识,希望通过社区建设解决自身需求,但参与社区建设的主动性不强。
2、街道团工委在社区团建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很好地发挥。面对共青团的开放性、社会化发展对团的传统工作模式和资源获取方式带来的新冲击。部分街道团工委仍以不变应万变,习惯于条块分立,垂直领导,团的工作只停留在开会发文阶段,存在走过场、重形式、缺乏理论指导等现象,不能充分有效地协调本辖区内社区单位和团员青年的活动,更没有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3、团建工作覆盖面较小,团员意识淡化。全区大部分社区尚未建立团组织,对社区内的团员青年不能有效地进行组织和管理,致使团员流失现象严重。特别是随着进城务工青年、待业青年、下岗青年等青年群体的出现,给团员的教育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一些空档。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待业、下岗、进城务工青年中的团员,团组织关系没有转入所在的街道或社区,长期留存在学校、原单位或户籍所在地,成为“档案团员”,不能过上正常的团的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团费、参加团的活动,团员意识逐渐淡化。
4、团建工作的薄弱环节较多。调查显示,在社区青少年的多元化需求中,青少年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十分突出,但社区团建工作组织形式单调、手段缺乏、力度不足,没有依据青年需求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特点来开展工作。在工作手段上,存在着学习与实践不结合,活动与工作不结合等一些矛盾。社区团建工作仅仅停留在收缴团费、义务劳动等一些基础性工作,没有把团组织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缺乏社区团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在工作力度上,团员的权利与义务不一致,团员先进与不先进一个样,团组织没有权威性。
5、社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社区活动发展的“瓶颈”。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基本单位,其文化生活氛围的好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二成的青年认为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能够满足需求。青年对优化社区文化生活氛围热情很高,60%左右的青少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场所和设施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的利用率也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6、社区团组织建设缺乏科学、规范的制度和法规保障,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目前,在基层团组织中,团干部普遍感到团建工作不知从何入手,既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依据,导致社区团建工作仅凭热情,规范化、持续性的运作方式没有形成。
三、加强和改进社区团建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1、抓好社区成员社区理念的培育。一是要确保社区服务切实服务于社区成员,为居民办实事。二是要确保社区成员参与社区的决策,确立社区成员的主人翁地位。三是要确保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服务,唤起社区成员主动的社区行为。街道、社区团青组织在社区意识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打响团的工作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使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感受到社区团建有其利益所在,强化社区内青少年组织归属感,使“参与、互助、和谐、文明”的社区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社区团建工作。
2、巩固街道团工委核心作用,实现以“块”为主的社区团建模式。街道团工委依托工委而建,是社区中最稳固,最可靠的青年工作机构,作为社区青年工作的核心,有优势,也比较科学。加强社区团建,一是要加强街道团工委的自身建设,提高街道团工委的协调能力和吸纳能力,把社区内重点的、有影响的单位团组织的负责人吸纳到团工委委员会中来;二是要在街道工委领导下,对辖区内机关、企业、事业等单位团组织参与“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工作实行组织、指导和协调;三是要适应城市管理体制转换的社区发展的要求,结合辖区特点探索形式多样的社区团青组织的组建模式和内容丰富的青年工作方法。
3、消灭空白点,扩大覆盖面,逐步完善社区团建的组织网络。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工作;哪里有团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团组织。这是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和团的组织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社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建团和团建任务相当艰巨,街道团组织、社区居委会要着重加强对辖区内无明确挂靠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建团工作,积极探索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团建新途径,努力消除社区团建管理上的“空白点”。要努力创新社区团建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逐步形成社区共青团“小机构、多载体、大服务”的工作格局。
篇12
公司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开局良好,进展顺利,初见成效,按进度完成了各项规定动作,且亮点纷呈、具有特色。
1、高度重视,深入发动宣讲,整体氛围浓厚,思想认识全面提升。
公司对这次学习实践活动认真部署,积极行动,及时召开启动大会,聘请县委党校教师授课,全面宣贯和学习实践活动精神。采取集中学习、自学、集体研讨等方式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使全体党员干部对于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如何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有了深入理解,并达成了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提升意识、破解难题,促进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共识。
2、紧密结合,与生产经营工作相互渗透,统筹兼顾,实现共同促进。
各基层单位纷纷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活动。建昌供电所以降低线损率为突破口,组织员工集思广益,开展qc小组活动,他们所的《降低台区精细化系统资料录入差错率》和洪门供电所以降低施工作业工时为突破口而的《降低山区立杆工时》二个qc成果,一举获得__省电力行协颁布的二个qc成果发明一等奖。
3、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发挥突出
党政班子高度重视,普遍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认真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的要求,以身作则,深入基层党支部带头参加“感恩企业”和“我为企业献计献策”学习讨论和开展调研活动,指导本单位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调动了其他党员干部的学习热情,学习实践活动效果明显。
4、教育党员,进一步认识责任与义务
清明节来临之前,公司组织党员先锋队到烈士陵园祭悼抗冰烈士黄快生,以烈士先进事迹教育党员,并现场宣誓后,又奔赴烈士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巡视线路、排查隐患,同时还开展了帮助村民做好事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5、突出亮点,以特色载体活动丰富学习实践活动内涵
为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公司举办了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的所有中层干部和基层班组长及安全员,包括“两票”“三种人”在内的为数100多人的“两票”(工作票、操作票)培训班,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全面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使安全生产工作做到防范于未燃,严把安全生产入口关。通过培训,广大干部员工一致认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推进了体制机制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现新的突破。
围绕干部员工队伍建设,不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构建“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新机制。公司新选任提拔的干部,任用之前全面进行了“百问百查”考试,考试成绩在70分及以上者才能正式聘任,推行管理人员招聘(选任)考试、考核进入日常化、规范化管理,较好地促进了干部队伍结构的优质化。
7、提高了优质服务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稳步提升。
公司着力解决优质服务问题。公司党委以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一是布置公司班子领导分片带队深入各大中型企业,向用户了解我们公司供用电管理和优质服务情况,主动倾听客户的意见和要求;二是制定每月18-28日收费高峰期,班子领导轮流带队在营业窗口值班的常态机制,意在规避资金风险和零距离和用户沟通,做到 倾民意、
保安全,亲临现场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努力帮助经营不善的企业,查找存在的问题,思考和分析解决的办法,使企业经营起死回生,既收回了亏损企业拖欠的电费,又帮助企业生产经营走上了正规,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稳步提升。这一举措,得到了用户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普遍赞许。公司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在全县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个别单位在方案的制定上联系本单位实际不够,存在照搬照套现象。
2、少数员工对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还不到位,还看不到科学的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3、解决突出问题的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具体和明确。
4、在体现实践特色上还不够明显,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特点。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1、全力推进下一阶段的调研及解放思想讨论活动,要做到全面铺开、不留死角,机关、各单位要切实采取多种形式,严格按照活动排版开展活动。
2、创新载体,有意识地发现、培养和树立亮点,使之成为全公司的亮点。要把学习实践活动抓实、做细,以强大的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扎实推进活动有序开展。
3、加快电网建设。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实现由战略投资向需求投资转变,进一步优化投资规模,注重投资效益,坚持技术可行性和投资效益并重的原则,统筹兼顾,远近结合,避免重复建设,实现电网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努力打造一个具有较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现代化电网。
4、加快公司发展。突出抓好电网、服务、队伍三大重点,健全组织结构体系、目标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考核监控体系四大体系,进一步规范企业经营。按照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的要求,优化和完善综合计划和预算管理,在修订和完善目前的各类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以制度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手段。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深入开展投入产出分析,强化成本控制、预算控制和资金管理,控制消费性指出,加强审计监督,将审计关口前移,以事前审计、集中控制为主,事后评价为辅,将财务收支审计向经营管理全方位延伸,大力开展“三节约”活动,实现企业节能增效。
5、要着眼于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努力营造精诚团结的班子文化。按照“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履行职责、营造和谐氛围”的要求,加强领导班子“四种能力”建设。改进党委中心组学习方式,做到贴近实际,拓展内容、在促进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提高党性修养水平和把握机遇、破解难题能力上增强效果;坚持以民主促团结,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在工作思路、实施、评价的全过程中加强沟通、交流的机制,不断提升整体领导合力。同时,通过开展经常性员工满意度调查和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等形式,完善领导班子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
6、着眼于干部员工队伍建设,激活公司人力资源。改进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两大机制,建立以竞争上岗为主体的人才管理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新的用人机制。探索建立岗位资格论证体系,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加强在职培训效果的评估;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绩效管理为基础的岗位新点工资制的薪酬分配体制。
7、着眼于优秀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主题宣传思想教育活动,注重员工“忧患意识”教育,大力弘扬抗冰抢险、抗震救灾和“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选树公司内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事件、故事,树立“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形成__供电特色的企业文化框架和体系。
篇13
一、科学规划建设,努力打造精品城市
桐乡市始终坚持规划领先,高度重视规划修编与管理,严格规划的实施,有序推进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形象。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先行。2002年桐乡市修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沪杭城市连绵区重要工贸经济强市,以江南水乡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制定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至2020年建成40万城市人口、90平方公里城市框架的现代化中等城市。2004年,桐乡市作为浙江省的试点县市,率先编制完成了市域总体规划,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城市区域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相继编制完成,市区建成区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 80%,规划体系不断完善。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桐乡市建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修订完善了《桐乡市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和《桐乡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一步理顺了规划管理体制,规划修编和实施程序逐步规范,促进了城市建设。
二是突出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拆迁,统一招标出让、统一监督管理,相对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加快旧城整治和改造,先后启动实施了东兴街南区改造、邵家桥旧区改造、复兴路改造、北港河综合整治四大旧城改造工程,其中总投资5.5亿元的北港河综合整治工程是我市城市建设史上规模最大的整体改造工程。在推进旧城改造的同时,我们又把新区开发建设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的一项重要举措,于2003年建立了振东新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新区建设的管理,提出了“年年变个样、三年出形象”的建设目标和“规划先行、拉开框架、打好基础、组团开发、滚动推进、协调配合”的开发思路。通过努力,以振兴东路、校场东路、中华路、世纪大道等为主干道的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水、电、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行政综合楼、客运中,心等标志性建筑先后建成,凤凰城、南方大厦、国际花园、新天地、阳光丽景等一批精品住宅小区先后开发,润丰商业步行街基本建成,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易初莲花超市、国艺幼儿园、茅盾中学、第一实验小学振东校区等大型商业和社会事业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振东新区已成为我市城市建设的品牌和城市形象的代表,成为桐乡东城区繁华的商贸行政中心。
三是完善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全长42公里的绕城公路建设基本完成,60平方公里的城市轮廓已经形成,通过对复兴路、中山路、校场路、环城北路、茅盾路等市区主干道的改造,市区“三横三纵”的道路框架体系趋于完善。城市防洪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对河道整治、疏浚、标准护岸修筑、绿化配套,成为集市政、防洪、休闲为一体的美化工程,回归了江南水乡特色。市政配套逐步完善,果园桥水厂通过扩建已形成15万立方米/日的供水能力,并在全国第一家实施深度处理工程,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100%,接近直饮水标准。投资1.5亿元建成日处理污水能力5万立方米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天然气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会展中心、市政广场、图书馆等文化体育设施相继建成,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先后建成占地20.5公顷的新世纪公园、开放式公园凤鸣公园、广场、广福文化广场等休闲场所,实施复兴路、北港河沿线绿化配套工程,广泛开展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式住宅等活动,至2005年底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4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被评为浙江省级园林城市。近年来成功开发了世纪花苑、凤凰城、丰润国际花园、光大城市花园、南华碧水云天等一批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物管优秀的住宅小区,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服务业发展迅速,以时代广场、东兴商厦为核心的中央商务区逐渐形成,各类专业市场繁荣,城市公交发达,酒店、娱乐、休闲等设施齐全。桐乡已成为周边地区人居环境优美、商业气息浓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二、创新经营管理,努力打造实力城市
一是强化经营理念,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城市化进程的力口快推进需要大量资金来保障,我们始终坚持经营城市与力口快建设良性互动,树立城市是最大的国有资产的理念,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经营城市的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一方面是城市土地资源经营成效显著。城市土地是城市自身固有的资源,也是最为宝贵和有限的资源,桐乡市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1年成立了市土地招标拍卖储备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和土地交易中心,对城市经营性用地实行统一征地、集中储备,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对经营性用地统一以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进一步加强了对土地供需市场的调控力度,提高了土地出让效益。至2005年,全市共收储经营性用地8000亩,总出让面积4500亩,出让总收入达44亿元,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另一方面是城市公用资源经营管理得到创新。在户外广告设置使用权方面,出台了规范性管理办法,对市区主要道路、重点部位广告设置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推向市场公开拍卖。2003年至今,市区共拍卖广告设置权收入近400万元。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从1995年开始对城市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的经营权进行公开拍卖,目前市区245辆出租车和583辆人力三轮车的经营和管理已纳入规范化运营。在道路冠名权方面,市场化运作也取得突破,由桐乡市一舟制革有限公司冠名的一舟路已于2001年建成通车。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2003年桐乡市组建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全市城市建设资金的筹措,承担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运作和建设,融资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2002年,我市利用国债补助资金和国债转贷资金,投资成立桐乡市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2003年与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合作投资700万美元,组建了桐乡港华天然气有限公司;2004年,我市第一次尝试通过BOT方式,成功引进外地客商投资实施浙北地区最大的平原公园――新世纪公园二期工程。 我市在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方面也进行了市场化尝试,吸引民间资金(浙江新都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的垃圾焚烧处理厂即将投入运营。
三是规范管理,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城市管理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关键,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十分重视加强和规范城市管理。2002年对城管监察队伍进行改革,成立了桐乡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进一步理顺了城市管理体制,将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2004年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对市区环卫管理机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起了“统一清扫管理,清扫与监管分离”的科学清扫保洁机制,实施“多把扫帚并一把扫帚”,市区清扫保洁工作由一个主体承担,改变了以往市区各开发单位分头负责的无序局面,基本实现了清扫保洁工作的正常、高效、有序开展。结合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对市区绿化管理机制进行了完善,成立了桐乡市园林绿化管理局,进行“多把剪刀并一把剪刀”的绿化管理机制改革,试行市场化建绿、护绿方式,实现园林绿化行政管理与日常养护分离。在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的同时,加强城市日常管理,城市秩序逐步规范。加快城市交通管理科技化、规范化进程,城市交通管理整体水平的得到提高,2003年经公安部、建设部评定,达到城市“畅通工程”二等管理水平。城市环境卫生经常化管理有效落实,市区环卫“门前三包”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市区河道、城中村、城郊结合部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集中整治,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城市乱张贴的清理力度,有力地推动城市的美化工程。
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打造魅力城市
自2001年成功创建浙江省文明城市以来,桐乡始终以巩固提升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理念,深化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积极构建和谐魅力桐乡。
一是深化文明社区创建,夯实城市文明基础。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文明社区是文明城市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市民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桐乡十分重视城市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共建工作机制,建立了市级领导联系社区制度、机关部门社区共建制度、在职党员干部社区登记制度和机关干部社区挂职锻炼等制度,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和各项工作开展,逐步形成关心社区建设、参与社区活动、支持社区创建的良好氛围。完善社区基础设施配套,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每个社区都设有社区警务站、活动中心、健身苑、市民学校、宣传长廊等设施,并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开设便民服务热线,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满足群众的各种需求。深入开展社区文明创建活动,以评选“文明小区”、“文明楼群”、“文明家庭”为载体,鼓励社区居民投入到争创活动中,推进文明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