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

篇1

4、确定了研修班期间的教学研究课题“基于moodle平台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捶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并完成了课题意向表,着手开始课题相关的前期工作,确保课题能顺利这实施并结题。

5、本学期上交的“基于沃客(work2.0)网站的项目教学法研究——以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为例”课题获得湖州市中等职业学校xx年第十二届教育成果、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篇2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performance appraisal;multipl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0-02

0引言

德育课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培养学生对健全人格的追求和建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等重任,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和本质要求。而在整个德育课教学体系中,成绩评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地立足点。因此,探索合理的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改进传统的考试方法等,成为我们新一轮课改的重要任务。这两年来,我校德育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试图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体系,给学生一个较全面体现他发展状况的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

1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我们的学生,在初中乃至小学成绩可能都不太理想,但不表示他们不在乎成绩。学期末给成绩时,甚至有孩子一分一分的和我算他该得几分,和别人比为什么少几分;还有的孩子满脸洋溢着笑容,得意的说我也可以拿90分,哈哈。如果好成绩可以让孩子重塑自信心,我们老师为什么不给他们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有正常心理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夸奖。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我们的中职生最缺的就是鼓励和表扬。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的落后和老师的批评。上《职业生涯规划》时,我让学生写一份自荐信,夸夸自己的长处,可很多孩子都说,我们哪里会写,老师你帮我找找优点是什么?他们自己都没有了自信,我们又怎么要求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求职,去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功。所以,我们老师首先要做的是重塑孩子的自信,从成绩开始,从成绩分数上让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功。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新的成绩评定体系。

1.1 成绩的评定以行为考核为主,以能力考核为主成绩怎么给?当然不能瞎给。对中职学生如果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来评价他们,简单地用试卷来考核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少,且过于关注他们对书本知识掌握的结果,这显然是片面的,不但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势必在他们已备受挫折的心理上加上更沉重的阴影。尤其是我们德育课,不在于学生背会了什么?更在于学生做到了什么,所以我们要采用“知行合一”的评价标准。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开学第一堂课,我就告诉学生,我这门课的分数很好拿,我的目标是90%以上的同学都及格,一半的同学要80分以上。孩子们睁着兴奋和怀疑的眼睛看着我,怎么可能?我告诉孩子们:第一,德育课不要他们背书,考试是开卷考,想带什么书什么材料都可以。全场一片欢呼。第二,我们不“一考定乾坤”,期末成绩部分来自于几次考试的总评成绩。全场跃跃欲试。第三,期末总评成绩包括日常的行为表现,包括出勤,作业,上课情况等,占一半以上。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中的认同。第四,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

总之,人来了,课听了,作业做了,考试考了,任务完成了,该有的分数就有了。分数不是老师给的,是自己赚来的,希望大家像赚钱一样,为自己的好成绩而努力。这番话说完,我看到大部分孩子眼里燃起了希望。一下课,就有孩子跑来说:“老师,我要100分,你给不给?”我很肯定地告诉他:给,只要你能拿到,当然给。

1.2 成绩的评定以品德习惯的培养为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中职学校德育课的考核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书本理论,还在于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以往教师常常简单划一地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把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差生,而不分对象的差异。这种单一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采用多元的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听了五分钟的课,抄了一份笔记,回答了一次提问,我们都要给予肯定,从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争取人人有发展,人人有所得。

2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但怎么考,考什么,怎么给分,却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考试是教育的有机环节之一,但考试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打击学生,折磨学生的手段。我们一样要让考试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应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建立新的科学规范成绩评定体系。

2.1 课堂表现课堂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我们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争取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几点:①出勤:占10%。每节课课代表登记出勤情况,请假不扣分;迟到、早退、旷课酌情扣分;满勤酌情加分。②回答问题:占20%。由任课老师登记。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主动举手回答的(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提问回答的(按座号顺序提问,促使每个学生参与,答对加分,答错扣分)。③听课情况:日常行为表现和道德素质等,严重影响课堂纪律的扣分。

2.2 作业完成情况:作业是考核、巩固所学知识的体现,既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还能看出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并根据完成情况给出相应成绩,这些作业成绩纳入学生的德育成绩评定。

2.2.1 课堂笔记:占10%作为一个前提条件,没笔记者,肯定不及格。要求学生无论如何要做笔记。老师定期检查,及时完成的加分,允许补做,不扣分。

2.2.2 平时作业:占20%老师根据教学安排,会安排几次作业,视完成情况得分,没做的不得分。比如这学期上《职业生涯规划》,我布置学生写了两次自荐信,两次自我发展的阶段目标设计,一次总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总体情况完成较好。

2.2.3 总结性任务:占10%根据教材的需要,每学期我们有一次总结性的任务,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法制手抄报等。要求学生必须完成,视完成质量给分。

2.3 考试成绩:占30%通过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基本上按教材每一两个单元安排一次测试,以开卷考的形式进行,几次考试取平均分按百分比计入总评。

这样,我们通过制定以上可操作性较强的各项规定,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测试、日常行为表现等过程性考核评价,给学生一个多元,合理也较公正的评分标准。促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和日常表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克服了传统的单一评价手段的弊端。

3确立合理的评价原则

3.1 以真实性评价为主,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体系评价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要做到真实、公正、可信,要客观记录和描述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及需要,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开学期初,我们就公布了评分标准,上课过程中,随时告诉学生他们的得分情况,允许他们随时察看自己和别人的得分情况。这学期末,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是他们自己算出来的,每一分都有据可查,让学生心服口服,也让学生在自己评定成绩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努力指明了方向。

3.2 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引导学生科学评价自我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把评价机制运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点评,师生进行沟通,协商,把评价的互动性引入课堂,随时可显现评价的诊断及激励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3.3 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注意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们的评价应更关注整个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以此来给学生一个较正确的评价,而不在于一次的考试,一时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上,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商并不低,他们充满着活力,充满着创造力,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时,要尽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的长处,抓住点滴的闪光点,如学习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方式,或发言中的语言表达等方面,不断采用多元的激励评价方法及时点评,使学生有信心参与到整个教学的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个性的张扬和发展,技能和方法的提高,从中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我们会继续实践,不断修正,力图建立更适合中职学生,更适合中职德育课的成绩评价体系,更好实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篇3

一、中职德育课的现状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一直沿袭普通中学的德育课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存在着过分依赖量化,“学科本位”色彩浓郁的弊端,其结果是把德育课异化为“高、大、空”的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学生则完全成为接受、背诵知识的容器,没有参与、体验、经历的过程,毫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而德育课的评价体系也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知”与“行”严重脱节,这种“知”与“行”脱节的评价方式不符合品德发展和德育评价的规律,严重影响了德育课育人目标的实现。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采用的是将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的方法,如:学业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这种评定方式相对于单纯由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评定方法已有所改进,但对德育课而言,笔者发现,由于对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有效的评定方法,很多教师在评定平时成绩时,往往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测验成绩为主要依据,再加上对学生的一些主观印象就做出评定。总的来说,这种成绩评定方式依然未能解决“知”与“行”脱节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改革。

二、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一)考核评价方式应由单一方式变为多种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7种认识世界的智力方式,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不同方式的智力学习。人类的知识表现与学习方式有许多不同的形态,因此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容忽视。如果认为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力方式来学习、记忆、表现和应用知识,那么用单一的纸笔测试评价模式来评价学生必定是有局限性的,取而代之的方法应该是多元评价。这实质上是把教学和评价看成了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1.传统测试方法仍有存在的必要

试卷试题类考核方式主要有闭卷和开卷两类。职业学校德育课要不要闭卷测试?笔者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基本知识和原理,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是培养学生情感和能力的载体,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必须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职校生的实际,闭卷测试的广度和深度都要严格遵照课标,题目不宜大,题量尽量少,难度一定要小。

开卷考试是职业学校德育课常用的考核形式,其惯常的做法是把一些题目比较灵活、需要理解的解答的试题,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如果说,闭卷考试重在让学生记住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开卷考试则要检查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试题宜以选择、判断、分析为主。

2.灵活运用多种形式

除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策划专题小报、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可以成为德育课的考核形式。如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采用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思想觉悟、情感体验要求较高又难以量化的“人生观”部分,则可以采用教师与学生面谈或写论文进行考核;若要全面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综合采用多种考核形式。

(二)考核内容应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能力的培养

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必须围绕考查能力及促进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这个根本来展开。

1.结合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充满了哲理,生活是开放的哲学教学资源。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考核,教师都要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引入书本当中,使五彩纷呈的生活成为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背景材料。教师既可以选取案例让学生分析、也可以例举是非让学生判断,还可以结合事例让学生选择。类似的由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具体事例构成的情境题不仅考查了知识,而且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德育课考核由“知识立意”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2.结合专业实际,促进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提高

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以往,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事实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力各有侧重,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也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还要“因材施考”。如德育Ⅰ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德育Ⅳ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设计一份职场礼仪实践表。事实证明,凸显专业特色的考试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三)评价主体应由单一走向多元

1.学生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应可以成为考核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分为自评和互评。如笔者所在的教研组在每次非试卷类测试前,都要围绕测试的主题,根据学生专长,成立由5―7位学生组成的考核小组,成员以学生推荐为主,教师给出指导性意见,小组成员商量打分,分数以一定的权重计入总分。学生作为考核主体,对他人的作品、表演进行评价的过程,本身就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考核,增强了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促进了相互提高。

2.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不仅指任课教师直接给任教班级学生成绩,而且邀请同一教研组的其他教师给学生的表演或作品打分。更多教师参与集思、写、说、演等于一体的开放性考核,既体现评价的公开性,增强评价的客观性,从而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公正;而且有利于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为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服务。

三、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的实践

德育课是关乎学生情感、道德、信念与理想的课程,最忌讳单一的卷面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全面而有效的考核探索是德育课课改的重中之重,其本身反映了德育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在乎学生的内心成长并采取力所能及的行动呢,还是在乎学生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观念的陈述。自2010年始,笔者所在学校的德育教研组就全面实施德育课程考核改革,以此推动德育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深化。逐渐理顺了基本做法,并不断在实施中改进与完善。

(一)具体做法

1.取消期中、期末考试,以多层面的方式考核学生,力求体现重视学生的日常表现,重视学生课堂参与与课后行动的基本导向。

2.从德育I到德育IV根据各课特色,找到与教学方法匹配的成绩激励机制,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3.强调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及对应的考核方式的灵活性与权重比例。

4.补考试卷采取开卷考的方式,以开放式题目为主。

5.重修试卷中突出专业性,进行专业问卷调查,每位同学写一个实习过程中的小故事和感想。

(二)实施分析

德育I(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本校在建的精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基本模式采用活动体验式,分小组按组就坐,上课以活动或任务完成情况计分,这种形式越来越被学生广泛接纳,在考核上提高了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的权重比例,上升到40%,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进一步被激发,尤其是好动、专注时间短的学生和个性拘谨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激励形式,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完善。实践性教学总结,在前几轮学生优秀PPT启发下,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也特别强。

德育II(经济、政治与社会):学生对德育课评价方式改革的了解程度有所提高,因而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总评合格率明显提高,获得高分的比例也有所增长,优良中差的等级也能拉得开。这在以往是不能想象的。时政交流形式多样化,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的交流。一学期下来共收到学生制作的PPT近200个,其中不乏制作精良,主题挖掘深刻的好作品。针对以往存在时政交流发言机会不均的情况,本学期采取每次课规定5名同学有优先交流权的新规则,适当将交流机会向个性内向的同学倾斜。为突出体验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将实践体验活动(大作业)的分值提高到30%。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由学生代表与老师共同打分,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另外,每次上课时增加了一块时政抢答作为加分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促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家、身边时事的好习惯,几个学期下来,这一形式深受学生欢迎。

德育III(哲学与人生):除强化课堂提问互动的参与度,选取“和谐人际关系”及“我的理想”两个主题,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展开情景剧表演,这样的考核是以六位学生为单位,需整个团队精心策划,安排角色、准备一个阶段后才能完成。这种考核时间虽然长,过程虽然复杂,但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的精神,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辨别是非、语言表达的能力,改变学生对哲学学习和考试的态度。

德育IV(职业道德与法律):严格规定作业。课程虽然不安排期末考试,但科学设置了四次作业,其中一次安排小组竞赛,并对作业的完成情况做了严格要求,防止了学生忽视或完全放弃书面思考与表达的练习,并对授课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和识记,教师也能及时从学生作业中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意识。引入学生自评。本学期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中,我们引入了学生期末自评打分,参考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的标准,学生可以给自己打分并说明理由。自评是一个自我审视和检验的过程,也增强了学生对自己的责任感。实践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在评价的过程中很好的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并为自己设定了奋斗目标。

关于实践性评环节的设计与考核作为一种课业评价体系,我们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包括:课业主题、适用课程、内容要求、组织实施、评价方法等。

首先,明确课业主题,落实团队分工。课业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平衡好团队的力量,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搭配,避免团队过强或过弱,要关注分工是否到位,要确保每个学生必须都有任务。

其次,收集课业资料,整合课程资源。学生团队在认真阅读、分析、整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本队主题,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课业主题相关的资料,并围绕主题加以整合。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对教材的整理和深化。在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和体验。培养收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不能完全放手不管,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安排好课业实施的步骤;立足教材,理清知识脉络,明确收集资料的途径;学会筛选资料和呈现课业成果,等等。教师关注学生团队完成课业的进程和成果汇报,并及时给予专业的指导与信心的激励。

再次,进行课堂展示,分享合作成果。学生完成的课业包括文本和课堂展示两部分。课堂展示环节形式多样化:一是“播一播”所完成的文本或ppt;二是有能力的还可以“唱一唱”或“演一演”;三是讲一讲,即述说主题创作的背景,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体现的课程原理,以及对课业内容的学习感悟。在德育课的课堂教学中搭建课业展示与交流的平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而且也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增强了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有效性。

最后,实施课业评价,关注过程与成果。教师要做好课业完成过程及课业成果质量的综合评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价。课业评价要有针对性和导向作用,主要维度包括:一是要评价合作团队和完成过程,评价该学习团队以及团队成员的亮点、优势、特色和不足;二是评价课业内容,包括材料的选取是否合理,课程知识的阐述是否清晰;三是评价课业感悟,即通过课业实践,学生有无深切的学习感悟等。当然,对于课业成果的评价,除了教师评价,还充分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采用学生团队自评和互评。团队互评是其他团队给展示的团队打分,学生打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并且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性活动的选择要力求少而精,要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内容要求,有具体的操作要点,切实有效地将课程知识与课业任务相结合,将学生认知明理与实践感悟相结合,避免了形式上追求“为活动而活动”的“泛活动化”教学现象。

总之,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对当前正在进行的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没有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改革就不完整、不彻底,如果这一环节的改革滞后,也很有可能使整个改革流于形式。当前,德育课教师不仅需要知道考核形式要多样化,考核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考核内容要淡化机械识记,突出能力培养;更要创新实践载体,使改革由理念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汪虹.浅谈中职学校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课程教育研究,2013(03)

篇4

一、农村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1.1 德育对象成绩差,素质底。

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招生后的线下生,质量普遍比较差,生源质量差不仅体现在在校学习的成绩比普通高中学生差,更体现在部分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较低,影响了自身和其他学生的在校学习和生活,这是目前农村中职学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1.2 教师授课质量低。

尽管目前中职教育正得到不断重视,国家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但是相对应的软硬件条件却迟迟跟不上招生规模的发展,必要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的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低等都影响到中职教师的授课质量,不仅学生不主动学习,部分教师也敷衍了事,不重视中职课程的教授。

1.3 德育工作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对学生德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其他文化课和实践课并没有多少区别,要科学地判断学生在德育课中到底收获多少知识,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多少,达到了怎样的教育效果,没有相应的评价依据可供参考。

二、对提高农村中职学校德育课实效性的建议

2.1 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

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和中职教育机构都在加紧扩大中职办学规模,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软硬件条件的提高,盲目扩招和争抢生源给农村中职教育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在农村地区,学生和家长“闻中职招生色变”,大大影响了农村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首先要改变农村中职学校的招生方式,进一步提高农村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改变招生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首先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职学校招生程序的规范力度,遏制中职学校招生的乱象,提高中职学校办学门槛,制定一定的软硬件考核指标对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进行衡量,清理那些以经济利益为追逐目标的学校,还原中职教育的良好初衷。其次,中职学校招生人员资格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任何人都有机会从事中职学校招生工作,招生人员素质的良莠不齐是农村中职招生市场混乱的重要原因,部分不法人员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生和家长,败坏中职教育的声誉,严重影响农村中职教育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相关部门有必要对招生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审查,规范招生行为。

第三,对中职学校自身来说,改变招生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就是要制定与实施相应的中职招生规划,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在明确自身办学条件的前提下,制定相适应的招生管理办法,确保招进来的每个学生都能在优秀的学习环境和师资条件下学习。

2.2 改革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上课热情。

德育课教学具有不同于中职学校其他学科的区别,其特殊性在于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如何,很难通过单纯的考试来进行衡量,要提高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的实效性,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改革德育的评价体系,应该不单纯以考卷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对中职学生和教师来说,德育课的评价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已远远落后于中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一些新的理念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

德育教学评价需要对中职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行为表现进行全面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这并不全面;德育教学评价应该产生促进积极的学习气氛,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德育教学评价还需要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让学生能对自己的道德水平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评价;德育教学评价在对学生德育效果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不能仅限于期末,而应该充分注意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

在农村中职教育德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改革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总结德育教育经验、积极探索,总结出全面的的考核方法,尽快建立起一套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科学的德育课考核评价体系,并使之不断完善,达成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2.3 改善授课方式,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授课方式一般比较落后,受制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知识单向流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德育教学缺乏吸引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如何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的“教与学”积极性,达到“教学相长”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习惯,加强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于德育教学中,结合智力、非智力因素,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德育课的吸引力,达到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建议在农村中职德育课教学中,应注重和完善下面几种教学形式:

首先是进行“对话教学“。以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和教师答疑为主,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诱导性地提问。德育课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知识面,针对学生的各种问题能够凭借自身的知识进行圆满解答,这同样也是教师个人提高德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加强课堂讨论。任课教师要做好讨论话题的调研,为课堂教学准备有实际意义的讨论题目,议题应该包含社会热点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关心的就业、工作现状等问题。通过课堂讨论还可以近距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助于因材施教。

再次要加强辩论。将辩论的教学方式引入德育教育课堂,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对弈中快速吸收知识。辩论不同于讨论,面不应太广,抓着某一点,深入展开,通过辩论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

最后是采用小论文进行考核。采用布置论文作业的方法就是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的德育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针对具体的问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地进行分析,通过论文最终真实地反映学习成果。论文的着眼点要注重实效性,可以考虑对国内外思想、政治、社会、经济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帮助中职学生在实践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偏差,使德育教育更生动、直观,并且养成注重自我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2.4 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师生交流。

德育课教师应该时刻牢记中职学生在德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尽管中职学生相较于高中学生学习成绩普遍有差距,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并不比其他学生差,甚至在农村中职学校中,他们的自尊心可能更强,这就对中职德育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德育课教师来说,要想学生配合自己顺利完成德育教学,最重要的工作其实并不在于德育课程本身,而是注重在课堂上、生活中加强与学生进行课程之外的交流。对中职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认为老师是他的朋友时,才会乐于接受老师的德育。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要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的原则,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的自尊心强,因此,德育教师要十分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人格,切忌不分场合训斥谩骂,要注意改进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要善于发现不良学生的优点,适当地表扬,满足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他们追求上进的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还要加强在生活中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家庭等,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里波动,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关心帮助,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化来挽救一些落后的学生。

周济说,没有爱就没有德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德育,农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要积极探索德育课新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再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J].科技与生活,2010,(3).

[2]徐凯.新时期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6,(16).

[3]曹秋梅.小议思想政治课教师角色的转换[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篇5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篇6

一、精选教学内容,努力与专业结合

教学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选择不正确,学生的兴趣比较低,效率比较低,成效就比较差。因此教学的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当努力与专业相结合。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实习的时候,都会感觉知识的储备量不够,有些方面不知道应当如何去做。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结合专业方面的内容,就可以提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力。有些学生在二年级时就会去实习,然而生活经验不够,学生的适应能力不强,在德育课中能够加强学生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加从容的面对实习。例如:在教学“经济政治与社会”时,教师讲解“商品的交换和消费”一节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列一个清单,是关于学生自己一周的生活费计划清单,接着让学生列出自己一周前的生活费用消耗情况清单。学生在列过计划之后,再回想自己的消费情况,能够明白自己在哪些地方有浪费的地方,有哪些地方应当更加合理的规划。这些贴近生活的规划,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对于生活有着规划,为以后能够确定生活目标坐下铺垫。

二、进行实践教学,增强德育说服力

实践教学是应当注重注意的,因为区别于其他普通教育机构,中职学校更贴近于社会,学生提早进入实习阶段,更快的适应社会。那么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进入社会初期阶段,对于很多事情的处理能力如果没有得到一定的锻炼,那么初入社会的学生会显得茫然。例如:在教学“机械与设备”时,教师应当让学生首先将基础知识方面牢牢掌握了,因为只有有了知识基础才能更好的提升,接着要让学生明白机器是一体化的,不是单独零件发挥全部功能,需要学生们共同去合作完成,在工作中应当注重哪些细节方面,如何灵活的运用机器。老师还可以通过网上例子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一些社会形势。例如:讲解“职业选择的竞争意识”时,要让学生更容易的了解社会的就业形式,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重要的资料,让学生有着初步的了解,接着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一次,去“面试”一次,这个面试可以由教师组织,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就业的情形。注重实践的相关教学,才能提升德育的实用性,增加说服力。

三、开展团队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社会是一个整体,人在社会中只有合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才能。正如马克思说的,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是离不开社会的,因此团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良好的团队意识才能更好的在社会中生活。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也需要合作。例如在核电商务与旅游专业上德育课时,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德育课的教学,比如让学生去调查一次旅游的满意度,来认知在实践中,旅游过程中应到注意的方面,有哪些方面需要着重注意的。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独自完成,但是在汇总报告时,需要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综合多个人的建议,最终完善出一个实践报告。学生在讨论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完善,在不断的讨论中学会如何去在团队中与其他人相处。同样教师也可以通过实践课中,让学生共同操作一台机器,去体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机器是一个整体,独自一个学生是不能完美的操作一台机器的,学生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机器的功能。展开团队教育,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后自然也会学习如何更好的在团队中发挥自身能力。

四、注重学生体验,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实践是最为重要的,理论知识是为实践做铺垫,为实践指明一条方向。然而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情况,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还没有彻底完善,因此面对这些体验时,如果有一些负面情绪,处理不好的话对于身心的成长是有着阻碍的。因此在注重体验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情绪。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课内的实践是有限的,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体验,接触社会中的积极方面,才能更好的发展身心。学生从社会中调查职业道德的现状,学生需要自己去写调查报告并且加以总结,在学期末还可以将所有的报告拿出来进行一次汇总,让学生去总结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到了什么。学生在健康的体验中,心理的发展逐渐完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中职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的加快,作为培养一线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发展的优秀人才,从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参考文献】

篇7

长阳职教中心创新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培育德育文化,着力破解中职德育难题。

创新“四全”育人模式。一是全纳理念育人。学校接纳所有学生,每个学生享有尊重;学生接纳同伴,理解、尊重老师,人人融入集体。通过“零辍学班级创建”等活动,教师变培养人为服务人,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对话。二是全员服务育人。学校人人都有德育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在科技体育艺术节和新生“职业素养·职教夏令营”等活动中,全体教师和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实施教师转岗培训三年规划,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全员轮训一次,由专业的“单面手”变为学校的“全职通”,了解专业技能,提高育人技巧。三是全程跟踪育人。从学生跨入校门的第一天起,教师便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伴随其求学、就业全程。四是全面质量育人。创建“课前时事、案例引入、目标展示、讨论交流、师生小结”五段式教学模式,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巧设德育渗透点。开设“德育大讲堂”,开好“四会”,即主题班会、民主生活会、团员思想报告会、学分制总结会。

创设德育收视课程。围绕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指导等五大主题,在全校开设德育收视课程,即每天第一节晚自习,全校学生在教室里集体收看德育视频节目。通过对“生活案例”(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开发,实施“生活德育”;转播“职来职往”、开发“校友风采”和“走进职场”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通过开发宣扬高尚文化、推介职场名人等激励性内容和曝光丑恶现象、播放反面典型等警示性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德育收视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进行期中、期末综合考核,纳入学分体系,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周期内的德育综合表现、德育收视课堂表现、德育收视笔记完成情况、参与德育收视课堂研讨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等。

创建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的运作流程为“培训(明确任务)—实践(参与管理)—总结(反思得失)”,即当周开展德育实践的班级先接受教导处和团委的培训,然后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德育实践周活动。在德育实践周活动中,旗手训练组参加国旗班升旗训练,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办公文员组参与学校各处室的接待、收发、内务整理,接受待人处事教育;参观导引组负责校门迎宾和客人参观导引,接受校史校情教育;文明劝导组协助值日教师在各个值勤岗点分早中晚值班,检查学生的佩证、着装及仪容仪表,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校园保洁组则负责校内公共区域的清洁卫生,培养学生的劳动、卫生观念。班级德育实践周活动场所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如长阳开发区、清江画廊、消防中队、城市福利院等地,活动形式由定岗实践拓展到参观体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等。

篇8

情境学习的理论渊源

情境学习可以追溯到我国战国晚期乐正克所著的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古希腊的柏拉图在培养学生时也提出,“重视感觉在认识中的刺激作用,通过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然而,直到凯瑟琳・汉斯曼发表了《基于情景的成人学习》一文,情景学习理论才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情境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人约翰・杜威于20世纪80年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的,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当代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丹麦成人教育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在《我们如何学习》一书中创造性地解释了情景学习理论,并建立了一种互动情境的三角模型,动态地展示了情境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过程(如右图)。

情境学习强调“在情境中求知”“在情境中反省”,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指导思想相一致。因此,德育课程需要学生在一定情境或环境下,利用各种丰富的情境资源,与情境产生互动,通过行动的实践、反思来建构知识与解决具体问题,通过群体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反思,去独立思考,获得知识。

德育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开展的效果不佳,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1.对德育课的认识有偏差,学生厌烦说教

大多数中职学生认为德育是副科,不能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技能、证书和本领,没有多少用处,而且在家常听家长讲道理,在学校也常听教师们讲一些鼓励、鞭策的话,听得多了,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有些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休息课、开小差课、混考勤课等。

2.教学模式僵化,教学效果低效

德育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这种灌输式的讲解很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对于思想政治课,学生往往因不能深切地感受教师所讲的内容而无法与其产生共鸣,更别提对德育课产生兴趣了。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教材上很多案例都贴上了成功的标签,要么是通过努力后取得好的成果,要么是先不学无术后因某个事件迷途知返,最后大获成功,要么是一直糊里糊涂,最后人生没有了方向。学生读了这些案例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为很多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距离,甚至与其平时的所见所闻相矛盾,学生普遍感觉这是别人的故事,与自己无关,离自己还很远。

4.考核评价单一,难以促进教学改革

传统德育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是教师依据期末考试的分数,兼顾课堂纪律和出勤情况来评定。这样的考核很难真正反映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产生的思想动态变化情况,也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学习与评价,分享学习的快乐。因此,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和抓手。

中职“易班”平台在德育教学中的优势

在“互联网+”时代下,“易班”平台融合了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为学生交流、评价提供了平台,借助该平台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是一种顺应时代潮流的举措。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任课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上传课程学习资料,德育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然后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和知识目标,上传搜集的反映现实社会好人好事和不良现象的多媒体资源,自拍、自编、自演的视频以及整理后的PPT资料。任课教师还可以作业、问卷等,让学生及时跟进学习。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翻转课堂”。学生们在课下浏览、学习“易班”网络学习资源;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认真听取同学对自己所上传资源的创意讲解、内容分析和感受分享,然后全班分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和提炼。这样真正实现了课下、课上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表演良性互动的学习环境。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过程评价。针对教师布置的主题,学生根据上传资料的完成质量在平台上“点赞”或发表评论,然后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平时在“易班”平台上的活动情况给予评价。

通过“易班”平台能实现个性指导。由于大多数中职生是未成年人,受到自信心、自尊心、胆量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也不愿意面对面地向教师倾诉,所以传统的面对面的谈话交流方式无法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易班”平台访问学生的空间、日志等,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反应、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从多方面加深对学生的认识,尤其是对消极、偏激的学生及时进行引导、疏导和纠偏,能达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情境教学在“易班”平台的实践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个体特点,创设、引入和培养与学生世界相适应的情境,引导他们体验,激发他们思维,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与认同感。为了提升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率,教师应如何借助“易班”平台开展情境教学呢?

1.思想动员,班级建构

(1)思想上接受“易班”。入学之初,每位学生都按照班级号、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电话号码注册了“易班”账号,在注册时教师对“易班”的功能也逐一做了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运用。在上课时,教师再次对这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学习、评价提升的平台做系统的阐述,并强调要多关注中职课堂、班级活动、资料库、视频、分享等板块。

(2)行动上实践“易班”。教师让每位学生做好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准备,并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设计情境主题。每位学生都是主题的实践者,要带着主题去现实生活中找素材,这样设计的情境才真实贴切,才能产生共鸣。在课前经过课代表收集作业、教师筛选、提前通知被选作品的作者、相关的沟通和交流等几个环节后,教师从备选作品中随机抽取三位学生上台讲解,采用课件、视频、录音、动画、照片、文字、情景剧、小品等形式在课堂上呈现主题,全班学生参与评分,评分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依据之一;同时,全程录制过程,教师在课后对录制的材料进行精选,借助“易班”平台展示课堂上学生的各种风采,学生们跟帖回应,形成你争我赶的学习局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以及对身边事情的关注度。

2.意见调查,确定主题

(1)主题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易班”平台在课前调研学生需求,以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为核心,以社会真实为起点,以学生需求为基础,将课程相关内容在“易班”上,征询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想法,梳理调查结果,从而确定主题。主题要本着知识性、启发性、实践性、相关性、有趣性的原则,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传播正能量。

(2)设计的主题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认知。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搜集情境素材,学生自行或分组采集,采集方式和情境的呈现方式由学生自行决定,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选择性。

3.组织实践

整个情境教学的过程包括课前准备、实施、评价、课后反馈。在组织实践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准备。教师的准备,包括对被选作品烂熟于胸,对呈现的现场和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导向性和把控性,对呈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有预案等;设备的准备,包括要确保多媒体正常运行等;学生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演讲的课件、资料、道具等。

(2)任务与角色。在情境呈现时,教师是教练、指挥官和配角。在学生不熟悉规则时,教师应充当教练,告知学生规则,并督促和鼓励学生实践;在学生讲述主题时,有可能会发生突发事件,如冷场、笑场、起哄、恶作剧等,教师应有应急措施,及时制止、引导和控制班级,以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指挥和控制现场;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充当配角,以学生为主导,辅助学生顺利完成演示。

篇9

Key words: micro course;professional morality and law;appli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136-03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微时代”也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课”教学也应运而生。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由一系列相对独立、开放的学习资源构成的支持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短小精悍的课程。开发中职德育课的微课程,是为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服务的,是为了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微课程必须应用在中职德育课堂的日常教学,才能让中职德育微课程焕发出生命力。本文将以中职德育必修课程之一《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阐述微课程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微课

微课程的使用既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又要有可以挖掘的深度,才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因此。笔者认为:微课程的使用,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用之,否则,就是流于形式了。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微课程可以在教学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微课,具体运用如下:

1.1 课前预习

中职生由于基础比较弱些,很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较低。对他们而言,德育课的地位也不高,因此,几乎没有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功课,这就影响了德育课堂的上课效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微课来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共有五个单元的内容,其中有的单元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大,比如其中的第二单元《知荣辱,有道德》。通过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道德知识是“假、大、空”,离现实太遥远。根据这一情况,笔者在讲授该单元第一课《感受道德之美》时,制作了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讲述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所特殊学校的事例。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课程,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微学习单,思考三个问题:1、道德离我们远吗?2、你心目中具有高尚的道德的人是什么样的?3、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上课后,教师先播放微课程;然后学生回答课前预习时教师布置的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判断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在本节微课程使用过程中,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微学习单的任务,对本课内容有了简单的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下面学习社会公德等其他内容作了较好的铺垫,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1.2 课中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何时把微课程运用到教学中。具体运用如下:

1.2.1 导入新课时

在讲授道德课的内容时。笔者发现:单纯的播放视频容易让青少年处于“旁观者”的位置,学生不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就会使道德教育发生困境,会产生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分离的情况,道德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如果采用微课导入,它具有针对性强、信息丰富的特点,通过创设与学生相关的情境,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前面所举的道德的微课程案例《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笔者在有的班级直接用在了导入新课时:学生一边观看微课中关于特殊学校老师的一些事迹,一边思考微学习单上给出的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回到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大概在6分钟左右。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1.2.2 突破难点时

微课的特点是短小但目标明确。即它的时间虽然短,但内容必须是要有针对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授教学难点时可以运用微课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快的理解难点,这时,微课的优势就可以体现出来了。

比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第十二课《依法进行生产经营》第一框“维护劳动权益”时,为了让学生掌握“识别和防范劳动合同签订过程中的各种侵权行为”这一难点。笔者制作了微课《你会签合同吗?》,这节微课的类型属于“知识型”微课。这一类型的微课主要是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而设计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笔者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把求职的路径、签订合同的流程、如何防范侵权行为、如何维权等核心问题用“思维导图”显示出来,并且配以从网上下载的相关动画,让学生对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有了系统的认识,与单纯的教师讲解相比,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掌握新的知识。

1.3 课后拓展

微课的使用除了体现在课前、课中,还可以在课后。由于微课的移动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在课后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变得可能了。一般情况下,中职生课后主动复习的不多,但对于他们喜欢上网的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把微课程挂在空间里或qq群里,让学生点击。当然,也许有人会质疑这样的效果。笔者是这样来进行操作的:把学生是否观看与学生的期末考核挂钩。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生的期末成绩是由平时、期中及期末三部分组成,那么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课后点击微课的学习情况来作为其中的一个考核指标。通过这样做,相信可以慢慢改善学生学习德育课不积极的状况。

2 注重微课程运用效果评价与反馈

微课程运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是学习兴趣,提高中职德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学习效果如何,都说明微课程的运用是否有效。所以,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1 自我评价

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可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是否激发了自己的学习兴趣,从原来的不想学变得想学?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自己的情感态度上是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了探知欲,能主动学习知识,并且自己的情感态度方面发生了较好的变化,才能说明微课使用是有效的。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因此,学生也可以自己评价通过学习,自身的法律意识是否有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否有了提高?

自我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习题来体现。每一节微课都会有相应的练习题,一般来说是客观题,学生可以通过自测来判断。但是根据德育课的特殊性,也可以是论述性的题目。比如可以布置“讨论黄赌毒的危害”这样的题目。

学生在线做题,既可以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也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

2.2 他人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微学习单的情况来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模式,从而得出微课使用效果如何。

比如,笔者前面所讲的微课《叩想沉寂的心灵―你所不知道的老师》所设置的三个问题,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来观察学生的一些行为方式是否符合学生规范?他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当然,教师的评价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差异性,即差异性评价,才能达到评价应用的效果。

不管是他人评价还是自我评价,都要牢记微课程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这一宗旨。

3 微课程运用的思考

3.1 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以《职业道德与法律》为例,本课程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此,微课程在运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人文素养、信息素养、专业素养、身心素养等。

比如:在讲授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时》,为了让同学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笔者制作了微课《我爱我的岗位》,以浓缩的方式展示了一些典型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并且借助了一些动画。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明白自觉践行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运用微课教学,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2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微课的运用要理论联系实际。教师所制作的微课,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积极的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在第七课《维护宪法权威,当好国家公民》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笔者制作了微课《实施宪法,人人有责》。在微学习单上,笔者布置了模拟法庭的任务,让学生扮演法官,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行中思,在活动中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微课在运用的过程中要避免娱乐化,否则就偏离了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了。

3.3 正确处理与传统课堂的关系

根据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制作成微课。所以,从目前来看:微课资源的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微课的运用必须以传统的课堂为基础,不能脱离传统课堂单独存在,因为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仍然是课堂教学,而微课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微课为传统课堂增添活力,传统课堂为微课提供发挥的场所,二者相互协调,让政治课堂发挥最大的立德树人功能。

4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促进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微课走近中职德育课堂,可以辅助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将微课应有在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刚刚开始,相信今后一定会有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燕.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有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3]王俊.微课在中职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赤子,2015(8).

篇10

德育课是培养幸福感的重要载体,幸福感与德育效果具有目标一致性。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幸福不是一个达到的目标,也找不到可达到此目标的手段,它只能在正确的选择中,在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中”。柏拉图也曾说,“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的真幸福。”塞涅卡也认为,“德性本身就是幸福”。“子罕言得,与命与仁”,孔子把“仁”视为世俗生活中人们的德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惟有良好的仁德才能使人生达到“止于至善”的幸福之境。既然德性是人生的幸福,那么德育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幸福的重要途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要使孩子能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快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因此,在中职德育课中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入手,在内容的选取与建构上要注重回归生活,即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现实,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模拟下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在真实的社会现实树立良性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在真实的社会压力下学会保持愉悦心情,幸福感是对生活好的感受,幸福感和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应针对本地区特点及学生现状选择德育内容,注重以人为本,增添“善待自已”“人格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等内容,并把幸福观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

二、德育课堂环境让学生体验幸福

德育课堂活动的形式应追求丰富多彩,并营造生活氛围和平等、尊重、关爱的课堂环境。“品德心理”的基本涵义《普通心理学》中关于情绪的定义为:“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包含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等复杂成分”。我国学者早已经就情绪、情感对学生品行的影响进行过实验。实验通过对实验同学在观看道德影片之前进行表扬、指责等情绪影响来观察同学对道德规范的趋向程度,结果表明学生越是有肯定而积极的情绪,越是愿意向道德范例靠拢。因此,德育课堂环境首先要把积极情感的积累与道德情感的培养相结合。积极情感是构主要包括愉快、高兴、爱、自豪、赞许、满意、轻松、兴奋、精神饱满、热情等,我们要通过环境创设,同伴评价与激励等方式使课堂环境充满积极情感。同时,通过学生对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关怀情感、感恩情愫、审美感、乐观态度等体验,更好地发展学生德性。

其次,改善教师的课堂评价方式,提高教师及同学的关怀素质。使学生切实感到德育是为他们成长和幸福生活服务的,体悟被关怀的幸福,在被关怀中体验并内化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德性人格,同时进一步获得“爱”的幸福。重视教师及同学课堂评价所引起的德育课蝴蝶效应,即从单次课的课堂效果来看,一边倒的评价会引起被评价同学的羞怯,尴尬和被排斥感,而从整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来看,该同学在今后的课堂活动中都会不敢于发表自己真实的观点,而会违心地跟随他人附和,在该同学的人生观确立上,非但没有得到正能量的蓄积,反倒掩盖了问题,为其日后的人生发展埋下了隐患。宽松、关怀的评价环境有利于学生敢于表达观点、发现问题,德育课堂应允许学生多种声音(即观点的多元化)的表达,尊重学生的多样化,观点的碰撞是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否则只是机械记忆和违心的伪善。

三、德育课评价以提升学生幸福感为目标

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四门德育必修课和心理健康选修课的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帮助学生领会党的十的主题。那么,如何增强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实效?如何增强中职生对党十精神的主动接受性而非被动传达?如何改变学生对德育课早已形成的先入为主的排斥心理?在实现“中国梦”的思考中,我们的中职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踏入职业生涯?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德育课教学的评价的明确与运用。

德育课的评价模式从根本上决定着德育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目前,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模式在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评价方式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期中、期末考试成绩是德育课评价的主要形式,没有突出德育课的学科特点;评价内容偏重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忽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实践能力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评价;评价方法较单一,忽视过程性评价的手段与方法。通常以笔试方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在考核中获得高分。这些德育课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导致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无法有效实现中职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宗旨,更无法增强中职生对德育课的接受与喜爱。其实,我们一直以来都忽略了中职德育课的终极目标就应是教会学生感知幸福、获得幸福。从而为其今后的家庭生活、职业生涯、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在德育课的教学评价中,首先要淡化学生对知识记忆评价。不同于中职其他学科,积极情绪的培养、安全感、归属感、自尊感、关怀情感、感恩情愫、审美感的塑造、幸福的发现与感知,不是靠记忆而提高的。真正的道德不是简单地恪守教条,不是做给任何人看的伪善,也不是伦理压力之下的迫不得已,真正的道德是在教育之下的自发自觉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德育课知识的记忆考核会造成知识点与本人实际的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并不能最终成为其行为指导,这种考核即使学生所记忆的知识在量上相当可观,但如果只有知识点的记忆而没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观念意识,学生评价考核也不能认定为很有效的。考核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只有使学生彻底摆脱知识点记忆的考核,改变学生对原有评价目标的追求,才愿意投入到课堂的体验与感悟中。

其次,重视学生实际水平的提升。幸福感和感知幸福能力的强弱本身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必须正视的事实是,中职学生的德育实际水平普遍偏低。在之前的长期教育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没有使中职学生形成较好的德育发展水平,而如果要靠当前的德育课教学来实现,那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评价时,评价者一定要认识到这种事实,不要设定过高的目标要求,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拔苗助长,而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工作,在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基础上加以不断提升,哪怕每一次教学都只有一点点的提升,那也是非常可喜的。

最后,重视过程评价而非终极结果性评价。“你幸福吗?”这是当今一个流行话题,试问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幸福吗?思考了吗?我们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思考、提供学生思考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对其课堂参与度进行过程性评价,评价的功能在本质上就是诊断、导向、激励、鉴定与引导功能。课堂的参与度是学生提高幸福能力的主要舞台,因此要加大课堂过程评价在课程评价中的权重。从而最大化的激励学生热情,切实达到中职课德育与幸福感知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2\]唐凯麟.西方伦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网,2008.

\[4\]亚里士多德.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11

一、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对校企合作必要性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2+1”模式、“订单制”模式、“工学交替”等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旨在一方面通过实操,让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使学生接触社会,为踏入职场早作准备。不管是那一层面的目的,对学生而言,只有当个体深刻意识到自身不足,对自己有个清楚定位,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个明晰的思路,他才能更好地融入到校企合作的模式中去。所以,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显得如此重要,它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我,思考工作方向,理清发展路线,更快更好适应企业需求,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障碍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校虽然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但是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认识不够,把它作为一般的思想政治课对待。老师单纯讲授,学生抱着书本听听,从上到下都没太重视。学校层面仅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没举办任何讲座、任何与实践接轨的活动去加深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

(二)任课教师本身素养不够

《职业生涯规划》想要上好,对任课教师要求较高。一方面必须具有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至少学过《管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很多学校教授此门课程的教师就是文化基础课老师,自身没有基本的管理观念,不谈给学生讲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会做,这样的老师不可能教授好《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求有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中职学生专业性非常强,每个专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发展路径,如会计专业,实习会计会计助理会计会计主管;机械专业,钳工技术人员――高级钳工――中级技师――高级技师。要求教师至少对专业发展趋势、职场发展路径能有一定了解。

(三)教育模式有问题

一方面是规划教育的内容单调。职业生涯规划不等同于就业指导,它包含了对自我的了解,对环境的分析等等。就业仅仅是职中,职业生涯规划有职前及职后。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单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树立职业理念、提高职业能力、明确职业决策选择、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和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在注重理论的同时,更注重实际的操作应用。[1]单纯的课堂讲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评价模式不科学

有些学校用一门简单的笔试来判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绩,有些甚至不采用任何形式评价。评价作为“方向标”,只有发挥应有作用时,才能有效指导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强化思想认识

学校层面首先要从政策上规定,制度上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视作专业教师,课时区别于基础课教师;其次要在资金上倾斜,借助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生涯规划项目来带动全校师生积极性,获奖根据等级给予相应奖励。每次大赛赛前宏观造势,赛后大会总结颁奖。教师思想要转变,以专业教师身份要求自己,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生涯规划项目。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专业性决定了培养出的人才质量。一方面,在鼓励自学同时,办好各种培训,包括校本培训、大师讲座等。请本校职业生涯规划做的好的教师上观摩课,教研室之间内部定期交流,开研讨会,请地区有名的职业生涯规划名师到校办专题讲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积极到企业锻炼,塑造“双师型”团队,更快了解职场流程,更好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三)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1、创新教育内容

第一,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中职生有着很强的专业对口特色,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而来的,而这一专业又和中职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中,要以具体的某一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入口,一方面在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际操作中引导中职生了解社会对该专业人员的道德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德育社会实践的教育,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使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更具实效性。

第二、补充行业形势、时事要事教育

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宏观环境,行业趋势发展、国家的时事要事等都会直接影响职业生涯。受书本更新的局限性,要求任课教师在授课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适时补充内容,更新知识点。

2、创新教学方式

我们的中职生不能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班会活动时专门用一次课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学校多开展演讲活动,主题是《我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注周边的环境;带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流程等等。

(四)创新评价模式

学生成绩的好坏需要去评价,但不能仅仅用试卷去衡量。老师、学生、家庭、企业、行业等都是职业生涯规划评价主体。老师根据平时表现结合期末考试给出课堂分;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给自己加分;家庭根据做事态度给出一个分值;企业根据实习表现给出相应评价;行业颁发的各种资格证也是评价的加分项。根据每学期实际情况,各项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学期加权核算,构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成绩。

当前,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能力基础等难以满足其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需要学校加强培养与引导的力度。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指导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职业生涯规划;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学生愿意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4]校企合作模式下加强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需要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篇12

一、技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技校教育存在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倾向

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技校教育是就业教育,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学校突出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课建设,忽视思政课建设。一般在会议和报告中都能体现领导重视思政课,但在实际生活中相关的政策就得不到落实,成为空话,资金和学时都得不到保证。部分教师也认为,德育课就是讲讲做人做事的道理,动动嘴皮子,再简单不过。大多数学生也是把专业课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文化课放在其次,文化课中又把德育课放在后面,部分学生甚至觉得德育课可有可无。

(二)技校德育课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学校在安排任课教师的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认为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上德育课。因此,德育课教师队伍复杂,参差不齐,非专业兼职人员占很大比例。有的根本没有系统学过思想教育理论;有的是兼职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得不到保证;还有很多教师认为技校生的学习基础太差,接受、理解知识能力极低,互动太难太麻烦,干脆一讲到底,唱足独角戏。部分教师不懂现代教育技术,也懒得做课件,虽然有多媒体教室,真正在用的并不多。再者,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培训机会,教学方法也多靠教师个人去摸索,教学效果不明显,使技校生对德育课教师的整体评价低于专业课教师。

(三)德育课实践教学欠缺,德育教学与德育活动严重脱节

德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目前多数教师拘泥于理论教学,局限于教材,课一上完认为教学任务就算完成,根本没有实践活动,学生对讲授的道理只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缺少感性的体验,内化较差,产生“左耳进右耳出”的教学效果。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委会倒是经常开展一些教育活动,但教学部门和这两部门却缺乏有效沟通,德育老师不参与这两部门组织的活动,两部门也不了解德育课的教学情况。显然,这种状况不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学生素质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

自技校招生由原来的考试入学变为报名入学以来,学生质量逐年下滑,这是不争的事实。首先,这些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受社会转型期大环境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只重视物质利益的追求,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再次,大多数中职学生对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到技校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将来就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德育课学不学无所谓

(五)德育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全面真实考核学生思想能力

考核方法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检验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现行的德育考核通常是以卷面成绩为准,只要学生平时没有明显的违纪行为,期末考试及格一般都算过关。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卷面轻行为的考核方法使学生不愿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利于中职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技校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重视德育课

无论是学校领导班子还是德育课教师,都应对德育课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学校领导必须树立成才与成人并重的教育理念,既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也要重视学生品德心理、行为习惯的培养。重视德育不能只停留在会议上、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要积极为德育教育教学创造条件,投入必要的经费。要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德育课教学,多为其创造培训交流的机会。

(二)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德育课教学水平

技校的德育教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属于“双师型专业人员”,既是理论的专家,又是实践的专家。如果教师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不高,教学中就有可能影响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德育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充分发挥“为人师表,德高为范”的影响力。其次,转变教育观念,摒弃“满堂灌”的传统思想,努力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再者,要不断增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并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以研促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创新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校本化、专业化的处理,突出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德育教学内容必须随着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中国是个大国,地域差异性很大,而职业学校因专业设置的不同,文化的差异,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也有明显的差别。这就要求教师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必须要有效地进行校本化、专业化处理。要体现“简单、易懂、实用、有效”的理念,以教学大纲为中心,探索出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体系,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就业实际相结合,特别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对于德育课程中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而适当地“淡化教材、降低难度”。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学习

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以外,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要大胆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讨论辩论、竞赛引导、现场模拟、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法,要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新感觉、新体验、新刺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大化。

如讨论式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提出讨论主题,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品格。允许学生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交锋。活动结束后,教师及时点评总结。宽松的发言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把案例分析方法借鉴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是使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有效性的好方法。案例试教学法强调以现实生活为理论的中心,追求理论能够真实地反映和说明现实生活。学生运用所学基本理论剖析这些案例,可以融会贯通基本原理,提高思辨能力。

网络时代,德育课教师必须加强对多媒体制作技术的学习,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要不辞劳苦,不怕麻烦,尽可能地多寻找课件素材,在课件中运用网络、音像、图片、动画能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理论教学的吸引力。

(五)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

合力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单单是思想品德教师个人的行为,也是学校各部门共同的职责。学校领导要努力协调,倡导教学与实践的互通,畅通全员育人渠道,努力形成“大思政”的格局。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诸如主题班会,团委、保卫科、学生科、全校组织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因此作为德育课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类活动,制定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计划,使德育课堂教学内容与学校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课内认识理解――课外体验延伸的目的,减少德育理论教学和经常性德育工作各行其道的“两张皮”现象。比如为上好“增强法制观念”这一课,可以邀请市司法机关有关人员给学生作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六)完善考核方式,实现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适应德育课教学形式多样化的需要,德育课的考核方式也应多样化,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个人表现与团队表现相结合、规定项目与自选动作相结合的多元考核方法的办法。理论考核命题形式要灵活,主客观试题比例要适当,内容要突出重点;在实践考核上,即要考核学生平时表现,也要考核其参与的校内外实践。引导学生既注重理论的掌握,更要关心知识的运用;既重视期末复习考试,也关注平时习惯养成,使其终身受益。

总之,影响技校德育课教学效果的因素是多种的,提高其效果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目标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等的全面进行,需要各部门、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莆田市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盟.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7(6):27-28

篇13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职生就业形势越来越好,中等职业教育已构成我国培养技能型人才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却令人担忧,我们应该在抓好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德育能力建设。

一、中职生思想和行为特点

(一)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乱扔垃圾、破坏公物、辱骂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而且屡教不改。

(二)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

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或养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学校后,文化基础课如数学和英语等课程普遍差,他们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更加费劲,作业上交不及时或者纯粹不做等状况比较多。

(三)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

受“普高热”的影响,许多中职生认为只有升入普高,才是优秀生,进入中职,就是“末等公民”。为此,总认为自己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差,前途渺茫,意志消沉,情感冷淡,遇到挫折就更难承受了,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使得他们在处理师生和同学间矛盾时容易急躁、不考虑后果,心理上自我保护、爱面子、自尊心强。

(四)意志力差

现在许多中职生由于家长的娇生惯养,无原则的溺受、宠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办法,只有退缩或放弃。有的中职生就业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总嫌工作吃力,工作时间长就放弃就业机会,游荡于社会。

二、中职生德育教育方法初探

(一)行为习惯的养成

众所周知,在中等职业中学而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对于学校、班级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育管理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明确规章制度,建立班级个人量化考核办法。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五六岁至十七八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在教育学上被称为“心理断乳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情绪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一个阶段。而且中职生农村学生也比较多,农村学生家长农活较多,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这些学生往往是中考成绩中等及偏下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上、品德上和行为上的后进生,正是这一特殊的群体构成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主要成份。新学期开始后,新生从原来不同的学校汇聚到职专,面对新的学校,好奇心与期望好的开始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他们都想重塑形象,也想拥有一技之长。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开学第一周起就设法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结合学校的有关规定,有条不紊地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学生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学生日常仪容仪表要求细则》等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详细阐述中职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对毕业、升学后就业的重要性,同时提出每一阶段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与班干部、学生代表共同拟定各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班级考核机制和办法,将要求明确到学生日常行为的每个细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按这一要求去做,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从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并将考核结果载入班级量化考核表上,同时统计每日迟到早退、自习课纪律情况,对迟到次数较多、闲话较多的同学,责成其写说明书,或为班级表演节目,或适当增加晨跑的圈数。在这些监督考核制度之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行,学生对良好习惯有了一定的共识,能够逐步的建立起来相应的行为习惯。

(2)常抓不懈,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话说的是冰冻一尺非一夜之寒,因此,其养成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常抓不懈。既不能大刀阔斧,也不能快刀斩乱麻。而是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自我磨练,加强修养而形成的。若要常抓不懈而又不浮于口头,流于形式,我认为必须加强监督。设岗监督是加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力度的有力保证。加强岗位监督,不但可以及时表扬好行为、好作风,及早批评、制止或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而且可以经常获得反馈信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经常化。

监督分两个方面:班干部监督和学生代表监督。班干部监督岗由值周班干部轮流上岗。主要负责监督全班学生在上课、晚自习、课间、课外活动时段的基本情况。监督内容包括:填写班级日志,组织检查学生校徽佩戴、衣着打扮,发型,上课纪律,班风班貌,安全意识、卫生习惯等。学生代表监督岗由班干成员提出候选人名单,交由全班同学进行民主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值周班长值周期间管理情况的监督,对值周班长的做法有异议时,可视轻重程度及时报告常务班长、班主任。每周星期一早晨早自习时,有值周班干部主持,值周组长和学生代表向全班作上一个星期的工作总结。像这样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监督,既发挥了班干部、学生代表的特殊作用,把不良的行为习惯扼杀于萌芽之中,又巩固了贯彻实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促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趋向经常化,实现常抓不懈的目的。

(二)集体观念的形成

(1)参加军训。军训是中职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军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现代军事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文明节约的良好习惯;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观念;锻炼了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精神。一般在秋季开学第一周实施军训计划,时间为一周或十天。军训过后,学生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后期的学习和教育打下了坚实的身体和纪律基础。

(2)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活动。学校和班级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参与班集体活动和团组织活动,如组织读书、技能竞赛、艺术展演、传统文化教育、体验竞赛、主题教育月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3)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校内外活动。让学生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将学生置于多种复杂的关系中,在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交往中让学生确立道德观念,丰富道德情感,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教育,促使其全面地成长。如依托校外教育阵地,开展“法庭听证”、“警校共建”、校外生产实习劳动、社区服务等活动;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如让学生打扫校园、冲洗卫生间等,使学生体验不讲究卫生的危害和劳动的辛苦,使学生逐步养成讲究卫生、不乱扔垃圾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学年假期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到市区超市、社区等地方参加劳动、到企业参加生产实习劳动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劳动的社会价值,养成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等优良品质。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了革命传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为了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设健康教育课,设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谈心室,设置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并安排资历深、教学经验丰富的心理老师负责心理咨询工作。每年组织和选派老师参加省市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为我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储备人才。积极在班级内组织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并把谈论的内容或者解决的问题以书面的形式上交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及时了解班级内发生的一些情况和学生心理状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行动,化解矛盾、建立和谐的班集体。

(四)定期与家长联系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渐趋成熟,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上对家庭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同时又希望能摆脱成人束缚,独立、自由地学习生活。而有些家长往往不理解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需求。对此,应利用家长来访、开学报名之机,或通过电话与家长探讨交流,让家长理解学校教育的各项措施和对学生的要求,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全力配合好学校搞好子女的教育工作。每位班主任应建立班主任工作手册,并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如果学生不到校要通过电话及时向家长报告,并了解学生去向;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发生不良情况和事故必须跟家长沟通,积极配合学校处理事故;每一学期期末召开家长座谈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家学习状况并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行为情况等等,班主任与家长积极联系,互相沟通,交流信息,这一方式能有效地发现和制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必须学校与家长互相配合,才能齐抓共管,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子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因此,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必要途径。

三、总结

对中职生而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贯穿于在校生活的全过程,从学习方面的认真听课,积极作答,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到纪律方面的不迟到,不旷课;从日常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培养到行为举止方面的端庄大方,文明得体等,都必须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师生间的沟通,不断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一次次地有所感悟;通过与家长的全力配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行为养成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长期的坚持,学生的良好行为养成教育一定会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