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三支一扶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当前国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1.当前的就业环境
1999年国家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校开始扩招,到2013年5月为止,全国各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见下图)。
从以上数据可见,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2.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源于“老、少、边、穷”,也有部分来源于城镇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尽管当前就业竞争需要学生具备过硬的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但他们缺乏来自家庭和其他社会渠道的人际关系网支撑,所获得的就业信息自然不及其他有相关资源的学生,故而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下风。
(2)求职不仅要考验学生的个人能力、综合素质,也是对经济实力的检验,无论是求职所需的服装、简历印制、交通费用等,还是毕业后离校的住所租赁,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对于没有还完国家助学贷款或是欠着学校学费的毕业生而言,还需背负着还款的现实压力。
(3)由于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受限于当地薄弱的文化、教育条件,通过努力读书改变自身命运成为他们一致认同的理念,即便为了补贴生活努力工作可从中获得宝贵的社会阅历,但是与其他学生相比,部分经济困难家庭的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获得的前沿技术、技能、理念仍处于下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所需要的知识型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也需要有适应当前社会的理念与敏锐思维。
(4)在心理方面,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心理有以下三点:自卑心理、就业期望值高、浮躁心态。
第一,长期的物资匮乏与经济收入不足,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卑的心理。当大学最后一年来临,在求职竞争中面对自身社会关系、资金支持乃至个人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的现状,使之勇气、进取精神受挫,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合理就业定位。
第二,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家庭困乏的经济条件不满,将上大学视为摆脱贫困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途径,希望通过四年的努力获得人生成功。然而,这种心态会造成毕业生在择业时忽视自身的现实能力与就业层次的匹配,一味地追求高薪酬、有名望的企业、单位,无形中把自己的选择范围都限制在一个不宽泛的小圈子里。这些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大多时候已超过了他们当前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
第三,对于超越自身能力的就业期望,不符合现实状况的择业定位,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浮躁的心态。这让他们在择业受挫之后产生抱怨社会不公的心态,认为现在的连连失利都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进而影响到继续就业竞争的拼搏心态,无法再耐心继续找寻新的出路。
二、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特点及自身所需准备
这几年,“就业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探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常见词,所谓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是指高校所供给的不同专业人才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与社会需求失衡或互不匹配而产生的不同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现象并存的就业矛盾。
造成当前这种状况最直接的原因是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调整周期较长,而且这些都受制于高校的教学场地、硬件设施、师资的现实情况,在当前社会产业转型速度加快的背景下,自然难以及时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解当前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了解工作对象的特点。
1.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特点
(1)将报酬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因为自身的经济并不充裕,故而这些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优先看重的是用人单位所提供的薪酬,尤其是在珠三角这类经济发达且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用人单位的薪酬与是否提供住宿等这些都成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重点关注的信息。
(2)希望得到用人单位的尊重。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都在校内努力地学习、奋斗,多多少少获得了奖助学金或是其他荣誉,尽管如此,这些学生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但却不愿意把自己艰苦、伤痛的一面表露出来。因此,这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也看重用人单位是否尊重他们、融洽程度如何、管理是否人性化。
(3)选择创业不多,倾向稳定职 业。选择安稳职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来说,能给予一个稳定的经济来源支撑自己的日常生活、家庭与未来的发展。也许这类工作的薪酬相比其他而言并不是特别理想,但是这类工作给予的安全感、稳定性很符合他们在陌生城市奋斗的心理。
(4)吃苦耐劳,懂得感恩,用人单位较认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毕业前已经饱尝艰辛,在校期间的获得奖助学金、勤工俭学等经历,让他们明白感恩与吃苦耐劳,这些优点对于用人单位而言是非常认可、欢迎的。
在了解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之后,工作、政策若要取得成效仍需要经济困难毕业生在踏入激烈的就业竞争前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2.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前所需的自身准备
应该先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做好以下几点准备,这样才能让政策、措施生效。
(1)认知准备。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必须正确面对自己现实的贫困事实,这不是短期内通过找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所能改变的。同时,更要树立一个端正的就业观,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目前的能力,客观地制定自己当前力所能及的就业目标。其次,对于当前的就业环境要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摒弃不切实际的求职目标,做好面对失败不气馁、不灰心,持之以恒战斗到底的准备。树立对自己现有实力的信心,并且不断去提升,因挫折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只会让就业竞争力处于劣势。
(2)知识准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过程中,无论是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是各种人文科学知识乃至其他科技知识,都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心仪职位的必备理论武器。多种类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且不能中断的过程,面对就业,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就业政策、招聘信息和笔试、面试技巧。
(3)能力准备。个人的能力在就业竞争中起核心推进作用,这与知识的准备一样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用于提升自身能力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应当从入学伊始通过参加各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来锻炼自己的沟通、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上除了应对专业课,还要积极地去考取各类型对自身未来就业有益的专业资格证书,从课内到课外全面锻炼自己的个人综合能力。
(4)心理准备。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和不怕挫折的打击,就业不是人人都能一帆风顺,当前形势下要正确面对现实,抛弃对就业目标薪酬水准高、稳定等当前难以企及的目标。
当学生自身做好了以上准备工作,那么根据这些群体的就业特点、心理特点所制定的政策、体系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大学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1.政府的就业支持政策
政府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军服役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新的道路与选择,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储备人才、吸引人才的作用。
(1)“三支一扶”政策。该政策于2006年2月颁布,中央组织部、人事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实施,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相应该政策前往工作地工作的期限一般为两年时间,结束后如报考公务员、硕士研究生、企事业单位或是自主创业均可享有规定范围内的优惠政策。
(2)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于2003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力量来源。该政策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人力与社会资源保障部和联合实施,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从东三省、中原地区到海南岛再到西部等22个省、区、市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
志愿者在前往工作地服务过程中,国家给予经费上的支持、报考公务员或研究生的加分与专门的保险。
(3)大学生征兵政策。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需要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加入,为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从入伍到退役后的学业、就业。这些政策主要是应届毕业生入伍,国家按照限额返还学费和助学贷 款;入伍后在选取士官、考军校和安排技术岗位时优先考虑,如取得本科或以上学历优秀者可提拔为军官;退役后考公检法单位优先录取、考研究生按政策加分;退役后由地方政府负责接收安置。
2.学校的就业政策支持
学校作为国家就业政策的具体执行单位,除了实施这些全国范围的大政策,也会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为自己的学生量身打造一系列的就业帮扶政策。
全国高校十余年的扩招不仅带来了数量逐年攀升的毕业生,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也随着这一数字不断攀升。
当前国内的就业环境不容乐观,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成功就业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其他毕业生面临的压力、焦虑相比,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所面对的这些因素因经济困乏的原因而显得更加沉重。这个群体的就业工作不但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未来发展,更对整个社会的稳定甚至国家的发展有影响。在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高校的毕业生工作和资助工作需要联合对家庭经济困难群体的就业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要通过各渠道进行帮扶,而且要将“育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在物质、教育方面都相关联的体系。
(1)加强思想教育。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发挥学校教育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每一个环节的作用都不能忽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团总支、学生会的作用,不能仅仅将学生集体活动视为丰富课余生活与活跃校园文化的载体,还要举办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比赛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调能力、交际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等,达到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及早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赢得主动权的最佳方式之一。第一,培养、鼓励新生在入学伊始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找准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逐步改变对自己不利的负面性格与习惯,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适时调整自己的规划。第二,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智商情商、组织协调能力、问题研究解决能力、所拥有的特长等因素找准自身定位,树立起未来竞争的信心。第三,多了解自身当前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同时多参与各类规模招聘会,从实践中获得经验。
(3)提升自身技能素质。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专业知识技能,更应该多参与各类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竞赛,这些竞赛不仅能对学生个人起到促进全面发展的作用,还能锻炼参赛队伍的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因素,赛前的指导也是学生与相关专业教师深入交流的最佳途径,参赛团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巧。
(4)学校帮扶政策。当前的就业帮扶体系运行良好,但是并无太多特别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群体的,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就业帮扶体系为例:第一,针对毕业班会连续举行多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讲座,还有其他优质企业的介绍会;第二,提供各类招聘会的信息、门票;第三,针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一对一谈话,并对其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以供参考。这些看似简单的措施其实有着覆盖面广、内容充实的优点,是多年的就业工作经验总结得出的结果。针对广大毕业生的各类讲座,根据各学院的专业不同,针对性地邀请相关领域的成功人士对学生进行宣讲,从宏观的就业环境到微观的个人求职技能介绍应有尽有,而且针对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疑问,也会通过现场的互动环节作解答。企业招聘宣传会则是直接将优质的就业渠道开放给各位毕业生,用最直观的方式让毕业生了解自己心仪的单位有什么需求,自身应该如何做准备。每当有招聘会,学校基本上都会为毕业生提前准备好门票,方便毕业生通过这类大型活动求职。每隔一段时间,各个二级学院的就业小组经过筛查都会发现一批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会安排政工干部、领导谈话,用最直接的方法了解这些学生仍未就业的原因,并为他们提供额外的就业信息进行参考。
以上这些就业帮扶的程序,能做到全员覆盖,但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并没有完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一整套程序,目前针对这类毕业生的措施主要有两项: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专场招聘会门票和给予经济特困毕业生就业补贴。但是这些措施都只是从物质上进行帮扶,如何在思想上对这类毕业生进行广泛、针对的教育是值得思考的事情。
就学校层面而言,除了面向所有毕业生的传统帮扶措施外,可对当前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实行以下措施进行帮扶:①新生入学之处,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度过第一年的适应期后开始寻求自我定位,开始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②通过团学组织举办各类技能竞赛和集体实践活动,从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技能。③与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合作,开展订单式的培养,并提供相关的实习、培训乃至就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业并对所在企业产生有益作用。④与就业、创业机构合作,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各种准确、优质的就业信息,让他们从这些信息中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劳动供需状况。⑤对这个群体的毕业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举行各类群体辅导活动或是一对一谈话,内容重点是对抗挫折、树立信心、认识自我。重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思想上“脱贫”。⑥对于经济极度困乏的毕业生,直接对其进行应急式物质资助,确保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陷入无法就业的困顿。
四、结语
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工作应不仅仅在最后一年集中进行,而要长期地追踪、了解、关怀。也许这个群体在当前并不会产生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将毕业生工作与助学工作相结合持久地进行,终将能让这些起步艰辛的年轻人奋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成功,这对社会、对学校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未来财富。
参考文献:
[1]胡 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特征与多元化引导帮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2).
[2]龚 曦.“资本”缺失与心理困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对策探析[J].大学教育,2013(15).
[3]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