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动态心电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态心电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与标准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于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可以提高对阵发性、偶发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

动态心电图在不影响病人日常活动情况下能连续记录24~48小时全部心脏电活动,能够发现多种致命性心律失常,对标准心电图检查不能发现的间歇或阵发性心律失常和心脏事件就能如汤沃雪,迎刃而解。并能使医生了解到病人症状与活动,或与心电变化之间的关系,有效弥补了标准心电图的不足或缺陷。佩带动态心电监测仪,可在不影响工作和学习的情况下随时记录心律的改变,给医生提供较为可靠的诊断信息。

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正常健康人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31%~80%,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率约70%;心脏病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早搏发生率为70%~95%,其中20%~40%为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院外发生猝死复苏成功者100%有室性期前收缩,70%~80%有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每天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的规律为,上午10-12时发生频率最高,下午较少,凌晨2-6时最低。

猝死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心脏性猝死大多发生在冠心病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导致猝死的心律失常89%是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占11%。患者猝死前数分钟或数小时常有频发室性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心律失常。

动态心电图检查尚可用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诊断。冠心病患者一昼夜内可有多次短暂的ST段降低,其中70%~80%没有症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用于定量分析心律失常,以此指导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进行疗效评价。动态心电图检查也可了解心率变异性,危重症病人心率变异性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仪23-24h监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35-79岁,平均年龄64.5岁,经询问病史及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基础心脏病为冠心病22例,高血压心脏病4例,肺源性心脏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风心病2例,其中4例为陈旧性心肌梗死,5例合并脑出血或脑梗死,X线胸片、超声心动描记术提示20例有不同程度心房、心室或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定义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100次/min,持续时间

2 结 果

34例均为窦性心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32阵,其中24h内发生l阵室性心动过速18例,2-10阵12例,10阵以上4例。532阵室性心动过速共连发室性期前收缩2036次,平均4次/阵,每阵3-4次493阵,5-10次35阵,10次以上4阵,室性心动过速平均频率158±32次/min。动态心电图检测属多源室性期前收缩25例,单源室性期收缩9例;在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呈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26例,多形室性心动过速8例;室性期前收缩成对22例。ST-T改变26例,其中呈缺血型ST-T改变20例,ST段降低0.1-0.2mV12例,0.2-0.3mV4例,0.3-0.4mVI例,单纯T波倒置3例,继发性ST-T改变4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无发生R-on-T现象。

3 讨 论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一般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危险性较大,预后较差而发病率较高的恶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器质性心脏病发生Lown分级Ⅲ级以上的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心室颤动而致猝死,故属恶性心律失常。随着对电生理的了解和动态心电图的普遍应用,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对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意义也有了更新的认识,有的患者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临床检查又不能明确有心血管疾病,患者一般情况良好,它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症状轻微或只是在检查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疾病及少数正常人。本组29例患者为器质性心脏病,其心电图主要改变是在多源室性期前收缩的基础上出现成对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无发生R-on-T现象。这样的一组改变常被认为是引发心室颤动、猝死的危险因素。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只是在身体偶感轻微不适或体检检查时被发现,未经任何处理自行停止。

本组53%患者24h内发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次,31%发生2-10次,16%发生10以上次,最多的为一冠心病患者,昼夜发生318阵,但均自行终止。无一例发展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发生猝死(本组2例死亡者其直接死因均非心律失常)。故可认为器质性心脏病出现较高级别室性心律失常,在常规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较少发展为致死性心律失常。据临床观察,心室颤动或猝死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当时的心功能状态,因此采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还须结合临床心功能状况及相关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大多无需特殊处理。

篇3

1994年3月~1999年8月间.我科心电生理室应用山东龙口生产的Pxd-3型监测仪,对718例就医者进行了监测。对其中资料完整的663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临床实践探讨揭示DCG检查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中的实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63例中临床诊断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均经详细的病史采集、严格体检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得到确诊)317例,其中冠心病160例,隐匿型冠心病95例,心肌炎包括拟诊心肌炎62例;年龄15~84岁,平均46.53岁。无器质性心脏病346例,列为健康组,年龄5~74岁,平均43.35岁。

1.2 分析内容

健康组所有人群DCG与ECG之间的结果对比分析。器质性心脏病中,同类疾病间DCG与ECG间的结果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方法。

2 结果

对663例病人,进行体表心电图(ECG)及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见表1。

表1 663例ECG与DCG检查结果的比较(略)

注:与健康组相比,* P>0.05, ** P

从表1可以看出,冠心病组160例,ECG检出ST段改变62例(38.75%),T波改变63例(39.28%),DCG检出ST段改变77例(48.13%),T波改变74例(46.25%)无差别(P>0.05);ECG检出早搏20例(12.5%),DCG检出66例(41.25%),有极显著差异(P

3 讨论

动态心电图自1961年应用于心电图记录以后,一门新型的心电图学随之产生。近4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动态监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仪器设备的不断改进,动态心电图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1,2],关于这项检测技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价值的研究探讨日益增多。早在1989年美国心脏学会及美国心脏联合会发表专题,报告了关于DCG对心脏病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意义[3,4]。本研究通过临床实践,对663例在各种疾病及健康人群的DCG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对照,结果表明健康组中,DCG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与ECG检查无明显差异( P>0.05),故健康人既无器质性心脏病人体检,如果体表心电图(ECG)正常者,一般来讲没有必要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在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动态心电图(DCG)与体表心电图(ECG)相比,对ST-T改变及早搏检出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在不同疾病有不同的优势;在冠心病组中,DCG要显著高于ECG检查(P

这些结果提示,临床上对那些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或正常体检者,一般只做常规体表心电图即可,没有必要进一步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病人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隐匿型冠心病及心肌炎等器质性心脏病诊治过程中,不仅能够弥补常规体表心电图的不足、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还能对治疗结果进行有效的检测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动态心电图(DCG)在其他心脏病人诊治过程中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红,汪吉红.动态心电图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1):23~23.

篇4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具有简便、迅速、无创伤等诸多优点,但是其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1~3 min)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对于偶发的早搏等一过性心律失常常难以捕捉。动态心电图(DCG)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室速和室颤;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为心源性,还能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中,尤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较大。本文对3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2月本院住院且心电图有ST-T段改变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8~84岁,平均(44.3±14.2)岁,所选患者均排除影响ST段判断的疾病与因素。诊断均符合1979年ISFC/WHO的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7例,合并高脂血症8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患者病史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30年。

1.2 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安静状态下,患者取平卧位并全身放松,消除恐惧感,同时应避免因药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心电图的结果。采用日产NEC-3321型12导联心电图连续描记,纸速为25 mm/s,确保所记录的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当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ST段水平下移> 0.05 mV,为缺血性ST-T改变[1]。

1.2.2 动态心电图诊断采用美国美林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电信息变化进行24 h记录。同时应注意:应进行多记录,以排除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检查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有恐惧感;检查过程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检查时详细记录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胸痛等相关症状,及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阳性标准:①ST段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 mV;②下移时间持续≥1 ms;③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s,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 ms为准。

2 结果

3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出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256,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常规心电图从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方面。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以其重复性好,费用低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它可以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同时,心电图可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以及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常用于指导心脏手术及用药,也是目前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并一直为临床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3]。但是心电图并非检查心脏功能状态必不可少的指标,亦会出现假阳性甚至阴性的可能,如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已经发生病变,虽已狭窄到一定程度,但未发生心肌缺血,即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常规心电图记录可无异常。本实验结果显示,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3.1%,特异性为62.5%。可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时有一定局限性,其影响因素包括:多支病变血管综合向量互相抵消;侧支循环丰富;检查时与心绞痛发作不同步;病变局限及病变部位不与常规导联部位有关等。因此,诊断时应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综合判断[4]。

动态心电图可连续24 h对心脏电活动进行监测,于24 h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扩大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范围,弥补了心电图的相对不足,使时间、患者的活动、症状三者相对应,即可获得心率和ST段同步趋势图[5],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发作规律、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缺血程度与猝死之间的关系等,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本研究中显示,12导联24 h Holter实验结果与常规心电图结果的对比分析可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9.4%,特异性为62.5%,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相差不大。本研究有假阴性的可能,包括:①病变部位如位于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区域、左前降支的第一大对角支处,则动态心电图监测不易直接反映其状况。②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改善或缓解。③单支病变如狭窄程度

总之,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普及、易掌握且费用低的特点,它不仅对有症状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对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也可以及时发现,为临床早期用药提供了客观依据,对临床评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预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目前临床上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通过应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进行辅助诊断和治疗,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琛.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84-85.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4-172.

[3]龚纪文,杨晓钢,黄冠荣.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42.

[4]季英敏,季文慧,王悦喜.持续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8):595-597.

篇5

要解决上述临床问题,有必要对心电图进行长时间的记录与分析。动态心电图就如同一个心血管系统的“随身听”,不仅方便患者随身携带,而且可以连续进行24~72小时的心电图记录,实时、长程地捕捉患者的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心电异常信号。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动态心电图(DCG)检测中存在有明显技术伪差与误判的资料174例, 其中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42例, 其他疾病32例。患者均采用美国DMS300-4A动态心电记录仪, 并有完整的生活日记与常规心电图(ECG)。

1. 2 方法 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进行一一调查、分析, 总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主要原因, 并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管理对策, 以保证后期心电图检测的准确性。

2 结果及分析

2. 1 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174例动态心电图伪差资料的详细调查与分析, 总结出如下几点导致伪差发生的主要原因:①外界因素干扰。因外界因素干扰所导致的伪差有106例, 占比60.92%, 外界干扰因素诸多, 例如电磁干扰、患者自身干扰、皮肤干扰、运动干扰等, 对这些因素未加注意, 很容易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②DCG仪器因素。因DCG仪器问题导致的伪差有41例, 占比23.56%, 例如常见电极干涸、电极质量差、DCG软件局限等问题, 均有可能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误判问题发生。③操作不当因素。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伪差有27例, 占比15.52%, 医师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时, 其操作手法不良、不熟练, 出现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移位、电源电力不足、磁带不洁或是对患者的卧位指导不合理, 未重视诸多干扰因素, 便容易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

2. 2 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防范对策 通过综合分析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原因, 建议通过以下几点对策, 加强对各种干扰因素的规避, 以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率,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2. 1 外界因素干扰的对策 针对皮肤干扰, 在检测前先应用细砂纸打磨皮肤进行脱脂处理, 再应用75%酒精擦拭, 以降低干扰;患者自身存在较强电磁场也会造成干扰, 因此需嘱咐患者在戴仪器时不去任何地方, 也不做剧烈运动;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前, 叮嘱患者尽量不去放射科、理疗科、电梯等电磁辐射大的环境。根据外界因素类型的不同, 均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防范, 最终规避动态心电图伪差。

2. 2. 2 DCG仪器因素干扰的对策 因DCG仪器因素造成的动态心电图伪差, 主要可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规避:①保证仪器及配件质量的良好性, 例如:选择干扰发生率较低的优质电极、及时更换破损或断裂的导线、导线长短要适中等;②出现伪差现象时, 及时检查电极与导线是否固定好, 避免导线缠绕、电极脱位造成的干扰, 并避免在监测仪附近使用手机等容易造成干扰的电子产品;③出现心率伪差时, 注意对患者与DCG仪器的检查, 例如, 心电波形呈直线时检查监测仪是否打开、电极连接是否正确、监测导联选择是否正常等。最后, 加强对计算分析系统软件的完善, 通过高水平的分析软件,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2]。

2. 2. 3 操作不当因素干扰的对策 操作不当也是导致动态心电图伪差的重要原因, 临床检查时必须引起重视, 加强对检查医师的培训, 提高医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使之能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检查。此外, 医师通过经验的积累, 还需具备足够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能准确识别动态心电图伪差, 避免误判、误诊的现象发生。

3 讨论

通过以上几点调查分析可见, 造成动态心电图伪差图形的原因诸多, 例如交流电干扰、肌肉颤抖、患者自身因素、仪器原因以及检测人员因素, 均有可能干扰心电图检测, 最终形成伪差。若在临床心电图检查中未仔细观察分析, 很容易在发生伪差后作出错误的心电图诊断, 给后期治疗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因此, 必须对动态心电图伪差现象提起重视[3]。

综上所述, 动态心电图伪差会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造成负面影响, 临床需提高重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原因的干预与控制, 尽最大程度降低伪差, 确保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周瑶, 肖利春, 何平, 等.动态心电图伪差产生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办法.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11):31-33.

篇7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2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检查中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使心电图检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5]。该种检查方法具有多种特点,心电图属于无创检查操作,具有可重复性,患者一般可耐受。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对其心电图检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检查方案分为两组,每组98例。常规心电图组98例患者,男58例,女40例,年龄43~78岁,平均(51.3±4.4)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为16 年,最短为2年,平均(6.5±1.4)年;其中3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症状为主,38例以气短、胸闷症状为主,22例以头目眩晕症状为主,3例以头晕、耳鸣和腰膝酸软为主。

24 h动态心电图组98例患者,男53例,女45例,年龄45~76岁,平均(53.3±4.1)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为14年,最短为1.8年,平均(6.3±1.6)年;其中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症状为主,43例以气短、胸闷症状为主,16例以头目眩晕症状为主,6例以头晕、耳鸣以及腰膝酸软为主。常规心电图组和24 h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和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心电图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24 h动态心电图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查结果。

1.2.1 常规心电图组 检查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描记,规定走纸速度控制为25 mm/s,检查时要求患者精神状态平稳,处于相对安静环境下检查,患者均取平卧位。具体操作中采取一定的语言来安抚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降低因患者情绪不稳造成的检查结果偏差。检查时注意避免患者使用药物时的因素影响。常规心电图检查收录标准为:常规心电图检查基线需要保持平稳,记录的心电图结果图像清晰,其中对于T波0.05 mV的图像诊断为ST-T异常。

1.2.2 24 h动态心电图组 检查采用世纪-3000型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检查记录,必须连续无中断地记录患者24 h心电图变化。检查中需注意,要求对患者进行多检查,最大程度避免对检查结果的的影响与干扰,从而得到正确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常规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49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0.00%;24 h动态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8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中[1],严重情况下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有多重,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的长时间硬化,从而引发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可导致患者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生[2-4]。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且该疾病的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发病部位多样性,临床上早期对该疾病进行正确诊断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且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对冠心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方法准确度较高,检查阳性率极高。但是这种临床检验方法为有创检查,冠心病患者多数情况下耐受力较正常人低,具体操作中,患者较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中老年人是该病症的好发人群,轻者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重者可直接致死[6]。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今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检查中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该种检查方法具有多种特点,心电图属于无创检查操作,具有可重复性,患者一般可耐受。

临床将心电图分为常规与动态两种,由此就引发了相关学者对两种心电图临床监测冠心病的功能和疗效的疑问。常规心电图是在临床应用较早且诊断费用低,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中,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心脏的电波活动变化情况,取得了心脏疾病的诊断较好的使用效果,而且常规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之相对的是动态心电图,该技术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纪录患者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式,本文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临床中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常规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49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0.00%;24 h动态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8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1.63%;24 h动态心电图组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查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诊断效果比常规心电图优秀,且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属于无创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秋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34-135.

[2]张东.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88-89.

[3]王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63-64.

[4]王继芳.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87-88.

篇8

1.2方法: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二通道4340013型携带式记录仪进行24小时心电图监测,心电图记录导联均用改良V1、V5(CM1、CM5)导联,心电图记录均在IBM―PC计算机中回放分析。

2 结果

2.1评定标准:各种早搏(室上性、室性):24小时分别>100次为异常。ST段及T波异常:以CM5为准,ST段上抬≥0.1mV,水平或下斜型下移≥0.05mv。

T波低平50次/分;基本正常:仅有偶发室上性或/和室性早搏,仅有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异常:除正常和基本正常外均为异常。

2.2结果见表2、表3。检查结果:其中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者204例,占28.3%;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者24例,占3.33%;仅有偶发室上性早搏伴偶发室性早搏者144例,占20%。完全正常者12例,占1.67%;基本正常390例,占54.17%;异常者318例,占44.17%。

注:①平均年龄互比T值=13.77,表明相差非常显著;②除ST段互比P值0.05(或T

3 讨论

3.1由表2中得知,Ia组318例中,动态心电图异常者150例,占47.17%;Ib组402例中,动态心电图异常者300例,占74.63%,二者相比P0.05。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有无主诉及主诉轻重与动态心电图异常有密切关系,即主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脏的病变情况,但并不能提示某一种心电图异常,说明随着症状出现动态心电图异常明显增加,主诉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客观检查同样不能被忽视。

篇9

2008年2月,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出现三组完全一致的病例,其中一组与人民医院一例图形及记录时间完全相同病例,均显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速,频发室性早搏,STT明显动态改变。发现图形完全一致的病例后,立即对每一个记录器编号,重新选用别的厂家记录器重新分析核对。在模板、趋势图、总报告一一核对后,又对自动筛选的心电图波形,联律间期逐一测量,核对。并对以后佩戴者进行监测,发现出现同样错误,随与厂家联系,进行检测。

2 结果

四组病例,两组属于硬件故障,一组不排除软件下载路径错误,或人为操作故障。

2.1 记录器硬件故障,记录盒与导联线衔接处接口损伤。

2.2 记录盒与电池衔接的电极片接口接触不良。

2.3 软件下载路径错误,发现记录时间,图形完全相同的病例,系将硬盘中示范病例调出。

3 讨论

随着动态心电图的普及深入,其设计程序编排也日趋完善。特别是常规12导联体系,增加了同步记录的导联,采取微型电子计算机,进行实时分析和自动收集资料,缩短了自动回放分析过程,增加了分析报告内容,提高了对异常心电图的检出率和对伪差的分辨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不同故障,现总结如下。

3.1 硬件故障,早期磁带式记录器多因转速不匀引起伪性快速或缓慢型心律失常。磁带的消磁不良表现为双起搏节律或心电图波形的异常。随着闪光卡取代磁带记录,动态心电图硬件故障也发生改变。

①闪光卡损坏,表现为回放或数据长度为零。②电池供电量不足,包括电池不合格,与电池接口不紧,患者自行拔出电池,本文三组患者误诊即电池衔接的电极片接触松动,造成电池供电障碍。导致前一患者数据没有消除,造成随后佩戴着资料不能有效记录,出现前一患者数据,记录资料被误认为后面患者的资料,引起误诊。③ 闪光卡没有插牢,或者导联线折断,即导联线脱离记录器,内部断裂,均可使心电波形轨迹中断。均可导致数据记录失败。④磁带式记录器还可有转速不均,易抖动而使波形失常,或心电图系统质量欠佳。

3.2 软件故障 ①消除数据不良,常见消除数据方式有三:A. 主机硬盘消除,即将闪光卡插入主机,手动消除,即相当于闪光卡重新格式化。B.记录器自动消除数据,闪光卡插入记录器,记录器自动消除卡内数据。C.记录器边清除边写入新数据,即按操作程序更换电池后,新程序启动,记录方式为将上一患者的旧数据清除的同时写入新患者数据。

本文三例记录失败在供电中断的基础上,边消除数据边写入新患者数据。

②软件下载路径错误,即数据回放的路径出现错误,不能将正确数据调出,或误调出其他数据,造成患者发生图形,记录时间完全相同的情况。后证实调出示教病例。

4 处理方法

每一个记录器和闪光卡使用前应进行统一编号,一旦出现问题,可及时查找可疑记录器进行检测,避免故障连续发生。及时于厂家联系。把损失降到最小。

另外,即使记录器运转正常,仍受患者自身状态,包括药物,屏气动作,呼吸活动,起卧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另外,外界因素交流电干扰,高频电场,强磁场(理疗,器械,电热毯,电话,电焊,汽车发动机)高分贝的噪音,容易产生静电的化纤内衣,均可干扰心电波形,严重的可使心电波形失真。

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的避免问题及有效的解决问题,所以,重视问题的发生并及时发现各种故障的出现是每一个临床医师的重要职责。

篇10

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状,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有发生,晕厥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晕厥很常见,一般发作时间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稍作休息可以自行恢复。但一般来讲,儿童晕厥可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病[1]。目前对儿童和青少年晕厥的判断主要是通过动态心电图。本文整理了47例晕厥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资料,通过分析资料,以期了解诱发儿童晕厥的病因以及一些高危心电图的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47例儿童住院患者,男27例,女2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8.5岁。所有的患者发生晕厥的次数均在2次以上,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停止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1.2 方法 采用惠普公司产的Zymed3100A-24作为动态心电图记录仪,对所有患者均进行24h或48h心电图连续监测记录。检查期间应用实验分析诊断系统并结合患者或家人详细记录的相关症状进行分析,尽可能的除去干扰,做出详细的研究报告。

2 结 果

本研究的47例儿童晕厥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例儿童的动态心电图正常,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见明显异常。与患者的生活日志进行对照,发现与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一致的晕厥患者25例。所有27例心率失常的患者中按发生类型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心律失常,分别为10和17例,分别心率失常的37.04%和62.96%,其中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低于55次/min)9例,窦性停搏(R-R间期大于2.0s)7例,室上性心律失常9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连续约3min,频率达到185次/min或以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窦性停搏2例,停搏时间为5.3s。对于27例心率失常的儿童患者,经过在医院的进一步的观察与治疗,最后给予10例患者安装永久性的人工心脏起搏器,10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5例患者被植入了抗心动性起搏器,另外,在住院期间有2例患者不幸猝死。

3 讨 论

晕厥是一种短暂意识丧失,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多有发生,资料表明,在儿童时期由晕厥引起的疾病可以多达50多种。晕厥主要是脑供血陡然减少所导致的,但是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引起晕厥的病因相当多,主要可分为脑源性、心源性、血液成分异常性和血管神经性等几大类,其中心源性晕厥是预后威胁患者最严重的,患有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在预后具有的患病概率还是比较大,因此更需要特殊的护理,且心源性晕厥一般是由于严重心律失常所致,可以导致患者猝死[2]。

引起患者儿童晕厥的主要病因是心律失常,最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有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之分,两种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由快速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机制是心室率过快导致心脏舒张期充满障碍并且患者的心搏量降低,从而患者的血压下降最终导致发生脑供血不足;由于长时间的心脏停搏,血液输出量比较明显的减少造成大脑缺血缺氧是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晕厥的发生机制。

本研究的47例儿童晕厥患者中,发现10例儿童的动态心电图正常,阵发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心律失常27例,5例未见明显异常,研究发现晕厥发生时常伴随有严重的心律失常,且与快速心律失常相比,缓慢性心律失常在导致儿童晕厥方面明显较高。心源性晕厥是在所有的晕厥中预后产生不良影响的重要危险因素,猝死率较高可以达到20%。因此,很有必要进行早期识别心脏性晕厥或可以至患者猝死的高危心电图,医院应及时对患者采取干预手段,这是防止患者心脏性晕厥或猝死的重要方法[3]。由于晕厥发作具有突然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日常工作中,诊断和治疗起来相当的困难,我们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查很难发现患者的晕厥时间,而本研究所用的动态心电图能够较长时间的不间断记录动静状态下的心电图变化,能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地病变信息,可以说动态心电图是诊断晕厥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预防、判断预后和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尽管晕厥的原因比较多,且检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因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儿晕厥患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快速有效的获得晕厥患者的病因,动态心电图为晕厥患者在临床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篇11

例室速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室速的发生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我院共收集到有室速的动态心电图50例,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38~84岁,平均(58.9±7.6)岁。50例患者均有心慌、胸闷,冠心病2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例,合并糖尿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肺源性心脏病3例,风湿性心瓣膜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1例,脑梗死1例,右室发育不良1例。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19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室、心房和全心扩大,5例有Ⅱ~Ⅲ度心力衰竭。

1.2 研究方法 检测仪器为同步12导联记录仪,胸部安装10个电极,连续做24 h记录,佩戴前全部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中详细记录患者一天的活动,情绪变化,服药情况等。

通过计算机回放分析处理。PVT的定义为:室速是指起源希氏束分支以下部位的快速连续性室性异位激动,自发性者室性异位激动需连续≥3个。QRS波呈宽大畸形,时限≥0.12 s,其前无P波,频率在150次/min以上,持续时间30 s内能自行终止。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压低0.1 mV以上,最短持续时间1 min,两次发作间隔至少1 min[1]。

2 结果

2.1 室性心动过速的类型 本文50例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其中,发生室性心动过速65阵,早搏型室性心动过速60阵,其中多源型室性心动过速29阵,频率在105~245 次/min,加速型室性心动过速21例,频率在62~112 次/min。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0例,频率为241次/min。

2.2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波群 室性心动过速的QRS时间为0.11~0.27 s,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宽QRS波群,均有左心功能不全,在QRS波群宽度

2.3 发作时间 发作时间多出现在夜间睡眠或午睡,本组室速发作时室率150~160次/min 9例,160~170次/min 35例,170~180次/min 6例,其中发作1阵者23例(46%),由此可见室速多为一过性出现。根据室速持续发作的时间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分为持续性室速和非持续性室速(每次发作在30 s内能自行终止者)。日间一般活动时出现者10例(20%),轻体力活动时(如晨练、上楼等)出现者5例(10%),26例出现在睡眠时,9例与昼夜及活动无关。

2.4 发作时的症状及心电图改变 本组50例中,室速发作时有胸闷、心悸者9例(18%)、头晕、黑蒙者3例(6%),其余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ST-T改变35例(其中缺血型ST-T改变26例),ST段降低0.1~0.2 mV 12例,0.2~0.3 mV 5例,0.3~0.4 mV 3例,0.5~1.0 mV2例,单纯T波倒置5例,继发性ST-T改变3例(为束支传导阻滞),急性损伤型改变5例(为AMI监测ST段始终在基线以上,最高抬高为0.2~0.5 mV)。心电轴在诊断VT时具有很大意义。文献报道,电轴左偏(-30°以上),倾向于VT。当V1导联为负向波时,电轴右偏也只能发生在VT,而不可能发生在室上速。当患者窦律时的电轴不在无人区,而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呈现,该心动过速只能是VT,而不是室上速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2]。

3 讨论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DCG已成为重要的无创性诊断技术之一,一般来说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20 s左右的心电活动,而某些心律失常多为一过性、暂时性或阵发性的,常规心电图很难捕捉到,而动态心电图则可弥补常规心电图的不足,进行24 h心电活动记录。而且能够结合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劳动进行心电图的动态观察,从而发现常规心电图难以检出的各种状态下心电活动的暂时改变,尤其是各种心律失常[3]。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长程、动态记录心电图的技术,比普通心电图记录的心电信息量扩大了2 000倍以上,使心律失常的诊断水平大为提高,增加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价值[4]。

大多数室性心律失常者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明确的诱因,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急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缺氧、缺血、坏死、Q-T间期延长,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神经及内分泌功能失常等一种或多种因素。室速是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的室早,室速有导致心脏猝死的危险性,目前认为非持续性室速为良性室性心律失常,属低危,预后良好。本组50例253阵室速均为非持续性。27例为冠心病的患者,提示室速不一定发生在级别较高的室性早搏患者中,因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受损的心肌与正常心肌间电生理不均匀,可诱发折返激动引起室速,认为心肌梗死的非持续性室速是持续性室速或室颤的标志。可见积极改善心肌缺血再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发生的重要措施[5]。本文27例冠心病患者,室速发作时及发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ST-T改变。由此证明室速的发生与心肌供血不足有关,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动作电位振幅降低,时程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心肌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遂产生室性异位搏动或异位心律,因此室速多起源于心室受损部位。

在50例中,35例ST-T改变者有70%心电图呈不同程度缺血型改变,提示心肌缺血常伴发心律失常[6],可能是心肌坏死后细胞外高钾浓度对心肌细胞和神经末梢有刺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儿茶酚胺增加,细胞内钙超载。心肌缺血后心律失常发生机制是比较复杂的,在室速的同时存在严重心肌缺血,说明与心肌缺血有关。有5例患者为45~55岁女性,有可能是因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皮层下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心肌兴奋性增高所致。

DCG能提供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指导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治疗以及评估突发时间的控制情况,是预防重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必要手段,因此,DCG检查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使用动态心电图检出室性心动过速及某些特殊现象的图形来预测心室颤动、猝死的发生时,还需要结合临床作出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继鸿.动态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9-671.

2 梁苏女.56例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实用心电图杂志,2007,16(3):219.

3 乔文祥.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147例.河南医药信息,2002,10(23):29.

篇12

yu fang shu jia zhong dan

【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outine ecg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children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methods 12-lead ecg and 24-hour 12-lea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were done simultaneously in the children presented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positive rate of various arrhythmias and abnormal st-t segment detected by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routine ecg were 68.8% and 14.1% respectively(p<0.01). 30% patients with abnormal rotine ecg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got abnormal myocardial enzyme. conclusion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ct children with precordial distress.

【key words】 precordial distress electrocardiogram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myocardial enzyme

心前区不适中的胸闷、胸痛、气憋、心悸,是心脏疾患的主要症状,也是患儿就诊的主诉。临床医生多以常规心电图检测作为判断心脏疾患的方法之一,难免导致误诊及漏诊。既延误了诊断,还埋下了医疗纠纷隐患。笔者配合临床医生对2000年以后,来我院就诊的128例存有心前区不适者,在作常规心电图检查的同时,加作24h动态心电图(dcg),并加拍x线胸片和心肌酶学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2000年2月~2009年3月来我院就诊、自诉有心前区不适患儿128例,男性82例、女性46例,年龄7~15(平均12.72±3.25)岁。

1.2 方法 128名患儿在作常规心电图的同时,加做dcg、拍x线胸片和检测心肌酶学。比较分析两种心电图异常的差异及心肌酶学异常率。

1.3 检测仪器 常规心电图采用世纪今科mic-i12导同步心电图检测仪,dcg采用世纪今科mic-12h24hdcg检测仪。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具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心电图异常率 128例中常规心电图异常18例,占14.1 %;dcg异常88例,占68.8%。dcg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x2=9.28,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2 异常心电图类型 窦房结内游走心律14例、二度窦房阻滞2例,一度房室阻滞5例,二度ⅰ型房室阻滞2例,房性早搏及短阵房性心动过速25例,室性早搏及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8例,交接性早搏及短阵交接性心动过速8例。st段下移0.05~0.10mv及t波倒置(或低平)者5例。上述病例伴有心肌酶学增高者仅占30%。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说明并非心电图或dcg有异常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患儿无需特殊治疗。

3 讨论

dcg是现代临床心电学的一大进展,它能连续记录24h以上的体表心电图,并能与患者日常活动、身体及精神状况的变化进行动态对照分析;而常规心电图一次仅能描记10s左右,获得的信息仅能反应当时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变化,对一过性的心律失常或st-t的改变可能漏检。dcg在24h内可记录到10~15万次的心搏,延长了检测的时间,提高了心律失常及st-t改变的检出率,并可确定心律失常的种类、次数、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起始及终止状况以及心律失常的特点,可以明确心律失常与患者的体态、情绪、活动量、症状与昼夜之间的关系。当患儿有心前区不适症时,行dcg检测是必要的。

在心电图有异常患儿中,心肌酶学有改变者仅占30%。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真正有器质性心脏病者仅占少数。多数学者认为,小儿可出现窦房结内游走心律、窦房阻滞,一度房室阻滞、二度ⅰ型房室阻滞,部分与迷走神经张力亢进对窦房结及房室结的明显抑制有关,并非心脏有真正的器质性病变。另外,学龄期患儿因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休息不充足,亦可出现心前区不适,这些症状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有关。当儿童出现胸闷、胸痛、气憋、乏力、头晕等症状时,除考虑心血管系统的原因外,还要考虑呼吸系统、胸肋等器官组织的病变以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等。

早搏出现在健康儿童很常见,关于室性早搏的检出率,国外有报告一组92例7~12岁正常儿童检出室上性早搏23例,占25%[1];一组131例10~13岁正常儿童室上性早搏检出率20%, 均系功能性早搏,对儿童无不良影响[2]。早搏与运动有关, 早搏高峰期与心率高峰期基本一致,夜间睡眠后多数儿童早搏减少或消失。实际上仍与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影响有关,大多属于良性,并不影响学习、生活,不需要特殊治疗。当临床医师遇到以胸闷、心悸等不适为主诉的患儿时,除常规行12导同步心电图检测外,还应加作24h dcg,提高心律失常以及st-t改变的检出率。对一些临床意义不大的心律失常,通过24h dcg监测,可解除患儿及家属的思想负担。进一步行心肌酶学、x线胸片等检测,全面评价其临床意义,以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时治疗,避免误诊及漏诊[3]。

【参考文献】

篇1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80名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男性48名,女性32名,年龄从37岁至69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7.3岁。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及临床表现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分析仪为MEIGAOYI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分析仪。每个患者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每位患者监测时间设定为24小时,通过人机对话方式进行信号分析,对异位的QRS波群要进行确认。我们把房颤时间持续在30秒以上者且能自行终止的房颤定义为阵发性房颤。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统计如下指标:每位患者发作阵发性房颤的次数、每次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诱发房颤的所有异位心律次数,包括由房早诱发次数、房速诱发次数、房扑诱发次数及室早诱发次数;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房早联律前周期。

1.3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x±s 表示, 作t检验, 以p

2结果

2.1房颤发生情况统计:80例患者检查动态心电图的平均时间为:24.16±0.25小时,房颤发作平均次数为:213.3±24.15次,每次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平均为:20.6±7.1秒,发作房颤时的平均心室率为:101.5±14.5次/分。

2.2导致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统计见表1

表1 导致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统计

导致房颤发生的

直接原因 房早诱发 房速诱发 房扑诱发 室早诱发

n(80例患者房颤发生总次数为:17040次) 13120(77.00%) 1515(8.89%) 1427(8.37%) 979(5.74%)

从表1可以看出,直接诱发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的主要为房早,占整个诱因的77.00%。较其它因素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比较诱发房颤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及前周期结果见表2

表2比较诱发房颤和未诱发房颤的房早

联律间期及前周期结果

n 平均联律间期 平均联律前周期

诱发房颤房早 13120 372.8±40.8ms 831±105ms

未诱发房颤房早 3920 431.6±435.3ms 715±101ms

P <0.05 <0.05

从表2可以看出,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明显短,两者比较p

3讨论

临床上,发生阵发性房颤有三种情况:1原发性心律失常导致房颤,临床不能找到引起房颤发生的器质性病变;2继发性心律失常导致的房颤,虽然临床有器质性心脏病,但同时还有其他导致房颤发生的非心脏性疾病;3由心脏病导致的继发性心律失常。本组研究资料中的风湿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为原发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房颤的发生机制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是目前房颤患者的一些特点已经比较清楚,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可以发现1-2个或以上的快速冲动发放的局灶性组织,且绝大多数局灶组织存在于肺静脉内,尤以左右上肺静脉多见[2,3]。多年以来通过众多学者长期对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总结,对房颤发生的心电特点逐步有了一些经验[4],通过对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和分析能对患者的房颤发生起到提前诊断并及时预防的作用。本组资料显示:在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上,大多数房颤由房早诱发,且能够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较不能引起房颤的房早联律间期更短,诱发房颤的房早联律前周期较未诱发房颤的房早的联律前周期更长。

参考文献

[1] 黄立萍,杨东辉,张树龙等.动态心电图在评价灶性房颤中的意义.临床心电学杂志,2002,1:7-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