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

篇1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作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

在ICU工作期间,在科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做到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正确执行医嘱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做好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三查七对制度。

对待患者能文明礼貌的服务,做到举止、态度和蔼,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从患者的角度,用患者的观点,把患者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急、所难作为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做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经常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心理,并做好健康宣教。

除了ICU特有操作及基础操作外还掌握了血液净化、胎心监护等精密仪器的使用及相关护理并做好带教工作,把自己所学毫不保留的传授给组员及进修、实习生们。

在生活上,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出事原则,能与同事们和睦相处;积极参加各项科外活动,从而不断的丰富自己的阅历。

随着护士角色范围的扩展,护士不仅仅是病人的照顾者,而且是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者、咨询者和健康行为的倡导者。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的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研究新技能,努力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加强自身业务建设,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更上一个台阶,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做一名优秀的护士,无愧于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

重症学科护士长述职报告2岁末年初,回顾重症医学科病房起步的这五个月当中,在院领导的关心,护理部及科主任指导,及全体护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ICU的护理工作顺利展开,初见成效,并借三甲医院评审契机,更上新台阶。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筹建ICU病房并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共备1台呼吸机,1台除颤仪,5台心电监护仪,6台注射泵,5台输液泵等各种医疗用品。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相继制定了ICU相关制度:重症医学科工作制度,重症医学科入室管理制度,业务学习制度、三基考核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护理查房制度,护理质量考核制度,贵重仪器管理制度、贵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隔离制度等。

做到理论基础定期巩固更新、三基培训时时训练、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仪器、药品、物资管理人员,责任到人。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我科的医务人员平均年龄低,资历浅,且大多数缺乏ICU专科经验,因此在建科初期我科制订了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同时定期督查执行情况,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三、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医生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ICU医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护理工作质量。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科工作之重点,在后续教育中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

每周开展业务学习,每月技术操作培训,开展护理查房。结合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开展例会,讨论学习,使工作流程常规化。

今年输送二名护士分别到上级医院ICU学习、进修,取得ICU岗位证书。鼓励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或本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全体医务人员能基本胜任日常工作。

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显:

五个月来,我科收治病人40余例,成功抢救了包括蛇伤致呼吸停止、产后DIC、肺部感染致呼吸道阻塞等病人,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年来的护理工作由于院领导和医务科、护理部主任的重视、大力支持和帮助,内强管理,外塑形象,在医疗、护理质量、职业道德建设上取得一定成绩。

回顾工作既有成绩更有不足。今后应在行政管理提高效率、业务工作精益求精两方面苦下功夫,争创更好的成绩,为我院贯彻十__大精神,推动工作全面发展发挥应有的贡献。

望院领导在ICU院内、院外培训方面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使我们不断提高ICU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保障医疗安全。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述职报告3岁末年初,回顾,我在担任ICU护士长这一年期间,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在科主任和护理部主任的帮助和支持下,使ICU的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行.这一年来,在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思想指导下,顺利完成了本职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做如下几方面总结: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设了1台血滤机,,1台纤维支气管镜及储镜柜,一台超净工作台,以及各种医疗用品.,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一年中制定了:ICU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各种药品管理制度,病房消毒措施.做到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管理人员,药品管理人员。.一年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工作责任心不够强,且ICU护?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绷鞫洗?因此制订一套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制度常规,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本年度增加了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急救药品毒麻药品每日每班清点制,无菌物品治理制度,护士培训计划,消毒隔离制度等,制定的同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各项制度常规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其工作效能得以充分发挥.

三: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科工作之重点,我们除了科室制定的护士培训计划外,我们还参加了护理部安排的院内及院外的培训,另外在科主任的安排下,我科大部分护士还参加了弋矶山医院及二院举办的重症医学科年会。

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们还将采取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医疗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参加护理查房,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培训并考核,全科护理人员均参加了护理专科的在职教育,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要做好ICU护士姐妹的领头雁,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把握操作技能,并在网络上查阅ICU相关资料,学习和探索,以提高自己的治理水平和业务水平。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述职报告4作为一名护士,我在院领导、科主任及护士长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遵循,用于创新、锐意进取。工作中始终坚持将提高护理质量、强化医疗安全、创建和谐医患关系作为重中之重,以实现我科“病人满意、组织满意、自己满意”为目标。

南丁格乐曾经说过:“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都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是的,护理工作的确是个非常平凡的工作,尤其我们ICU,患者病情重,完全不能自理,为了提高这些住院病人的生活质量,我和我科全体护士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在搞好医疗护理的同时,积极扩展生活护理范畴,从更新床单被褥,定期修剪指甲,指导病人做有益的文体活动,到谈心聊天,给予病人精神上治疗和安慰。

在工作中我本着“将工作做的更好”这一目标,严格执行医嘱,三查七对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坚守慎独精神,即使是一片维生素也决不马虎,不凭经验,不凭印象,积极完成各项任务,ICU患者病情重变化速度快,随时都有抢救的可能,我也曾不止一次地配合医生抢救过危重病人,但我们的及时抢救与精心护理下,病人意识逐渐清醒,转危为安,每当将他们从死神手中拉回,即使没有听到一声感谢的话语,我都会感到无比的高兴与欣慰。

因此护士不仅要有一颗同情的心,一双愿意工作的手,更应该用爱心、细心,和责任心去解除病人的病痛,用无私的奉献支撑起无力的生命。

我们科的护士比较少,病人多,工作强度大,晚夜班频繁,有时候难免会有一些抱怨,但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患者需要,病情需要,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节假日的概念,我觉得护理事业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为自己是护士队伍中一员而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倍努力,为人类护理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症医学科护士长述职报告5紧张而忙碌的20____年即将结束,担任ICU护士长这一年多的期间,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在科主任和护理部主任的帮助和支持下,使ICU的护理工作得以正常运行,根据年初的计划,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护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

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在原有ICU病房的简陋条件和设施下,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一年当中,增添了两台心电监护仪、一台亚低温治疗仪、更新升级了血气分析仪,并更换了各种心电监护仪旧的导联线,并安装了开水供应设施,以及各种生活设施,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者,使得ICU的病房条件较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建立、健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ICU危重病人较前明显增多,医疗护理任务繁重,而我科的护理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个别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够强,因此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完善和修改,制订了ICU护士入科须知、ICU工作流程及A、P、N班护士职责等以保证ICU的护理工作正常运转。

三:优质服务示范病房开展、绩效考核的落实

在护理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科于九月份开展了优质示范病房,根据科室的特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科室工作,努力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并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中,ICU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质量与日俱增,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也大为提高。通过认真落实绩效考核工作,使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工作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

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护理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效率。这一年来,ICU护士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护士的后续教育中,我采取了在职培训,外出学习,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结合我科情况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护理查房,使我科每一位护理人员均能独立完成PPT的制作,并提高了她们的讲课水平。一年的培训使得ICU护士能胜任日常工作,大多数护士成为ICU熟练人才。

五:落实电子病历、规范了护理文书的书写

我院从2月份更新了新系统,逐步落实了电子病历,护理人员通过医院的培训与自学,均掌握了新系统的使用。在原有护理评估的基础上,增加了约束带使用告知书、护理记录中体现了管道滑脱、压疮及镇静的动态评分。

六:科研工作已初步开展

篇2

人性化管理指得就是以人为核心,构建文化管理运作的新模式。在医疗市场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因此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高要求在重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症医学科不仅面临危重患者数量大、病情严重,还面临检查、护理项目繁多的特点。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这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即以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以提升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5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跨度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33.25岁。

1.2人性化管理方法

1.2.1两班运行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重大、紧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急救知识,还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判定病情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具备分析监护数据、图像的基本能力。这些技能都要求重症监护科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求重症监护科采取两班运行制,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担任二线人员,每天定时进入病房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并予以排除。二线班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在有大型抢救任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是及时赶到科室,参与抢救工作。

1.2.2组长负责制

护士长应当将25名护士进行分级排列,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护士。一级护士是业务熟练、具备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其主要负责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与监督,并在大型急救工作中负责协调等工作。二级护士需要具备2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控。三级护士是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护士,其主要负责配合一级、二级护士的工作,并接受专项的培训和教育。组长应当对本组的工作负责,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安排本组人员工作,做到人员的合理调配。

1.2.3弹性排班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需要更替班次,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因此,科室内部应当建立弹性排班制度,护士将本周的休息时间、休息理由写在排休本上,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协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对事件进行合理安排,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协调会改善科室内部的工作状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2.4加强科室内部沟通

由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轮班,因此科室内部人员的沟通并不充分,长时间累计就会导致科室内部人员产生生疏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重症医学科为了加强科室内部的沟通,建立了科室内部的QQ群,在群里分享科室内部的最新状态,并共享护理的经验与教训。这样不仅能够方便科室内部沟通,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建立了飞信群,便于管理者将最新的工作安排及时、准确的发送给每一位成员,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意见的反馈,便于科室工作的开展。科室每年分批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户外活动,如徒步、拔河、羽毛球比赛,小游戏等,设立小奖项,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科室人员感情。此外,管理者还能够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为成员送上生日祝福、节假日祝福等,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管理者的关爱,提升其归属感,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2.5建立休息室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急患者,因此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状态。为了帮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本科特意建立了一个休息室,在其中布置了沙发、饮水机、报刊杂志台、盆景植物等,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用来帮助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身心,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这一做法还能够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科室的人性化管理,大大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1.3统计方法

使护理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其工作状态的改变。由患者对重症医学科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自我评价

通过护理人员的自我评价,发现其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24位护士表明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所占比例为96%。

2.2患者的评价

通过对重症医学科35位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其中2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十分满意,13位患者表示对护理比较满意,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高大97.14%。

3.分析与讨论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指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护理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目前现有护士50人,全部参加培训。其中男3人,女47人,年龄22~44岁;学历:本科24人,大专26人;职称: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8人,护士21人。

1.2 方法

1.2.1 培训前准备 制定年、月、周培训计划,每周培训一个应急预案,全年完成48个,由教学组长负责,根据每周计划的应急预案内容合理编排情景剧,提前将脚本发给各小组带班组长,由带班组长组织学习,分派角色。

1.2.2 培训形式 以科室5个护理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组培训,每组培训内容相同,每日下午利用A班下班后30 min在监护区内进行实景演练,同时请护士长、值班医生及清醒患者观摩并参与。

1.2.3 评价方法

1.2.3.1 理论考试 每月对培训内容进行理论测试。

1.2.3.2 应急能力考核 每日晨会后床边交接班前现场考核培训后的应急预案。如监护区临时停电、使用中的呼吸机突发故障、气管插管意外脱管等等。

1.2.3.3 问卷调查 自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调查所有参与护士对实景模拟演练应急预案的评价,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分,回收率100%。

1.2.3.4 临床综合能力考核 由护士长、教学组长、医生对临床实际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1.2.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x±s)表示,P

2 结果

2.1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9.18%的护士认为此种培训激发了学习兴趣;95.8%的护士认为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98.78%的护士认为降低了工作恐惧感。

2.2 理论、应急能力及临床综合能力培训前后考核结果见表1。

3 讨论

3.1 提高了培训效果 在实景演练中,避免了单纯依赖语言教学,使授课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激发了护士的学习兴趣[2],调动了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缩短了护士的培训周期,提高了培训效果。

3.2 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具有急、多学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加之低年资护士较多,一旦遇到突况,心理准备不足,直接影响专业技术的发挥。实景演练使护理人员身临其境,亲身体会了危机事件的“急、快、紧”的特点[3],当实际情况发生时,能够做到忙而不乱,沉着应对,较好地培养了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不仅提高了护理人员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4]。

3.3 提高了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质量与效率 各护理小组内人员相对固定,以护理小组为单位分组培训的方法,使护理人员担任的角色在演练与实际工作中接近,当实际情况发生时,护士能够在第一时间程序化地落实应急预案,另外在演练过程中有医生的观摩和参与,增进了医护的沟通与联系,能够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使应急预案操作流程更加规范和专业,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症医学科医护抢救与配合的默契程度,提高了科室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减少和避免了实际情况下这些危机事件给患者带来的伤害。

参 考 文 献

[1] 李冰.护理应急预案意识与管理[EB/OL].中国医政网,[20080519].

篇4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充分灵活地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1]。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重症医学科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7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54.8±5.7)岁。87例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其中15例危重症孕产妇,20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27例急性左心衰患者,25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所有患者均不能生活自理。

1.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中医特色护理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治疗及护理均分床到人,医生和护士组成固定的治疗小组,以便为患者提供连续而完整的治疗护理服务。责任护士应对新入院的患者通过中医评估法――望闻问切来收集其健康资料,观察患者的出汗、恶寒、舌象、脉象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填写中医护理记录单,并深入分析患者现存以及潜在的健康问题,以此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及中医标准护理计划。护士应依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辨证分型,通过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施以辩证护理,针对患者自身的实际症状选择中医护理技术帮其解除病痛。

1.3 观察指标 在对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为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总分100分。并观察记录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的重症医学科院内的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结果以P

2 结 果

2.1 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后,87例患者的调查问卷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

3 讨 论

中医特色护理工作是中医医院工作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将其应用于重症医学科中,能有效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一些主客观原因导致该项工作难以顺利展开:护士在应用护理技术的时候,需要相关医师的配合才能得以顺利完成;各中医院均有专职针灸及推拿理疗医师,护士即便接受了专业培训,但没有资格证[2]。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本研究强化了对医护人员相关知识及技术的培训,并结合责任制护理模式,成立医护治疗小组,以此促使护士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讨论,提高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心,使其在护理过程中能主动地观察患者疗效,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解决问题,再加上医师的积极配合,必然能保证中医特色护理的顺利开展[3]。

本研究认为在重症医学科中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务必要重视中医特色护理,充分认识到其积极作用;其次,医护人员应该转变自身观念,切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意识;最后,不断完善中医特色护理相应的操作规程及制度,并保证各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施以中医特色护理应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此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医患和谐,降低感染率,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摘    要:目的 探究SBAR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护理人员进行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并将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比较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常规模式组与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护理人员 交接班 SBAR模式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是病情相对危重的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多,病情复杂,护士交接班对患者有一定影响。一旦交接班出现失误,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重症监护患者的多项指标变化快,病情复杂,班次增多。护理人员交接环节在患者监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交接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安全隐患。为全面提升交接班质量,降低沟通不畅带来的护理风险,在交接过程中,为确保交接护士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确保后续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应更加重视交接工作。护理班次对保证患者的持续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SBAR是情况、背景、评估和建议的首字母缩写,分别表示正在发生的事情、导致它的原因、我认为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3-4]。因此,选择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SBAR模式,观察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调查我院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各3个月(2020年1~6月)的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探讨了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参加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的护理人员,年龄27~37岁,平均年龄(31.73±1.82)岁;本科15名。将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常规模式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7.45±10.62)岁。SBAR模式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67.76±10.56)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2 方法常规模式组以传统模式进行交接班工作,主要由口头交代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治疗方式。SBAR模式组运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1)首先要建立相应的交接班模板,需要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当前患者的床位信息,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特别是对于一些异常结果,要进行专门处理。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对患者病情可能伴随的风险进行预防性治疗。了解患者的一些基本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护理措施提出一些重点建议,并处理一些护理措施。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精神疾病、医疗纠纷、支付困难,以及部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护士进行规范化沟通模式培训,成立相应的沟通小组,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并介绍一些培训方法。全面分析和介绍标准化沟通的应用意义和方法,使护理人员都认识到SBAR模式的应用价值。之后根据模板进行规范化沟通,在交接班时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应的护理内容标注在相应的表格上,并在交接班期间使用模板进行SBAR模式沟通,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和进一步的护理治疗。(2)制定交接顺序:通过对SBAR沟通方式的研究,根据病房的特点,在原有交接班次的前提下,制定新的交接顺序,并在交接班次内容中分解SBAR的具体步骤。(3)SBAR培训:在SBAR培训中,核心是护士长,需要引导全区护士积极参与SBAR沟通模式培训过程,并根据具体案例模拟情景培训进行考核反馈。这样,每一位护士在护理班次中都能对SBAR沟通模式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4)交接班流程:首先,护士在交接前需要按格式填写签名,然后需要仔细说明具体交接内容,交接结束后必须反复确认最终交接,如果有问题,需要在备注中说明。(5)效果评价:比较分析交接不良引起的输入事件、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比较实施SBAR前后的效果。每周随机选择2~3例患者检查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态度、责任心、技术、知识教育、患者回答等。1.3 效果评价(1)自行设计调查表,对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交接班效果越好。(2)调查两组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病例×100.00%。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交接班效果评分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9.1212,P<0.05)。2.2 交接班满意度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交接班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重症医学科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国际医疗机构认可联委会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沟通不畅,即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现状、病史、评价和治疗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大多症状严重,相应的治疗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患者大多有认知障碍,因此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由于患者数量较多,护士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在交接过程中,为了推动交接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方方面面,为了无缝地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护理干预,更需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在临床护理交接班过程中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SBAR沟通模式,明确了患者临床基础数据、诊断数据、康复现状、治疗方案、康复情况等方方面面,让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综合情况,有效保障后续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结合此次观察可以看出,借助这种沟通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班工作的综合素质。SBAR沟通模式是保证信息准确传输的一种沟通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如转岗护士全面汇报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而转岗护士负责认真记录,双方在转岗后再次确认,一方面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传递中出现差错或遗漏,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保障。从一定角度看,SBAR沟通模式可以引导护士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突出交接过程中的交接内容。它不仅可以节省护士的接班时间,而且有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5],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护理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和完整的沟通,这是造成医疗伤害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SBAR模式组交接班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较高,与常规模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第一,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交接班次的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有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完整的沟通[5-6]。标准化交接模式提供了更系统、更结构化、更集成、更有重点、更全面的交接模式,让交接班信息在护士与护士之间准确、完整地传递,让护理工作得以延续。它对患者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规范的交接模式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第二,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交接尤其是早班的满意度,这对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系统收集数据,聚焦交接[7-8]。在充分传递交接班信息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医师对护士交接的满意度,缓解了护士的压力,提高了护士对SBAR交接班模式的接受度。同时,临床实践表明,SBAR交接模式虽然增加了心理、社会、应急等内容,但减少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交接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第三,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将心理、社会、紧急问题内容引入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急迫问题,系统地对患者进行评估。让护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包括家属的需求,提高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9-10]。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参考文献[1]王庆玲.SBAR沟通在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伦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8):871-873.[2]杨雪利,李叶戌子,郑玲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护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应用全程干预+结构化病情交班干预对策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60-862.[3]郭秀娟.SBAR模式在急诊科危重症交接班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3):190-191.[4]陈倩倩,徐淑英,包灿丽,等.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刊,2018,53(4):445-448.[5]何孟君.基于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病房护理交接班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130-131.[6]田辉珍,沈有录,韩玉娟,等.SBAR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11-215.[7]易江,罗建卫,廖代英.SBAR模式交班表在危重患者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168-170.[8]牛建佩,胡少华,常小霞,等.危重患者实施SBAR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模式的设计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5):88-90,110.[9]张玉,卞慧娟.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57-160.[10]陈佳云,陈翠,张允,等.SBAR模式对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掌握能力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9):65-69.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大专学历5年以上或本科学历3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者,具备ICU工作经历者优先。采取全院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护士自愿报名和护士长推荐,经护理部专科护士考核评估小组选拔符合条件的护士42名作为培训对象。

12 方法

121 培训时间 共6个月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培训。专科理论知识授课利用周一至周五晚上以及周六和周日白天进行;监护技能和临床实践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实践训练。

122 培训方式 ①教学师资:专科理论知识授课教师均由副高级职称以上的ICU医师、临床护理专家担任;临床实践指导带教老师由大专以上学历、主管护师、具有5年以上ICU工作经验的资深ICU护士担任。②教材:选用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教程》为培训教材,每周2~3次理论授课,每次课4个学时,共136学时,尤其侧重护理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1]。③监护技能训练:我们是一所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学医院,拥有现代化、标准化的护理示教设备。示教室随时开放,为学员提供操作技能训练。重点是临床监护技能训练,如人工气道的建立,生命体征、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深静脉置管护理等;监护仪器的使用、维护与保养,包括呼吸机使用与参数的调节、微量泵、电击除颤、心肺复苏与简易呼吸气囊应用等。④临床实践:将综合重症医学科、心外ICU、CCU、RICU、NICU、PICU确定为临床实践基地,对培训人员进行分组,选2个ICU进行临床实践,每个ICU实践80个学时共160学时。采取一对一带教,重点培训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及动态观察,各种监护及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监护技能操作。

123 考核考评 成立考核小组,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组织成立ICU专科护理考核评估小组,小组成员由各系统护士长和ICU护士长组成。考核内容:培训结束进行严格的理论测试和监护技能考核,结合临床实践能力进行考评。专科理论测试占40%、监护技能操作考核占40%、临床实践能力评估占20%,各项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再按比例折算成实际分数,成绩达到90分以上为合格。

124 建立专科护士培训档案 我们设计专科护士培训登记手册,对参加专科理论知识培训题目、主要内容、授课老师、课时数进行登记,并由培训负责人写出评语;监护技能逐个训练,经实训指导老师考核合格登记在培训手册上并签名;临床实践时间根据培训人员业余时间自行安排,每次临床实践时间长短不定,由带教老师在手册上记录监护患者姓名、诊断、主要监测护理项目及实践时数并签名,最后累计实践时间到达培训要求,并由监护室护士长写出临床实践鉴定;专科理论知识、监护技能考核结果以及考核小组意见和护理部考核结果均在手册进行登记,该手册存入参加培训人员的技术档案。

2 结果

参加培训的42名护士经过考核,有30人成绩达到90分以上,授予院级ICU专科护士资格证书。比较ICU专科护士培训前后专科理论知识考核成绩平均分由623分提高到925分;临床监护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分由705分提高到942分。取得专科护士资格的护士通过双向聘任的方式分别到各个重症医学科从事临床监护工作,对与专科护士共事的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独立完成监护工作能力、解决专科疑难问题能力、应急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了解同行对专科护士的认同度比参加省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的护理人员认同度明显增高。

3 讨论

篇7

“怎样当一个好护士?”曾有同仁问陈晓琴。

“一个好护士,需要扮演好四重角色。”她这样回答。

面对危难,要当好“战士”

1999年,梁平县人民医院创建ICU(重症监护室)―― 一个离死神最近的地方。

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不仅仅意味着辛苦、忙碌,更时刻充斥着死亡的阴影和病魔的残忍。

科室成立之初,没有人愿意调过来工作。

陈晓琴主动请缨,成为县医院ICU创建者之一。

至今,ICU建立已有17个年头。

同事们眼里的陈晓琴,也逐渐成为一名勇敢的战士。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爆发,梁平震感强烈。

因为余震不断,普通病房的病人和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转移到了空旷地带――而重症监护室里多是危重病人,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意移动。

对那天,加入重症监护室不久的年轻护士唐小琼记忆深刻。

“我当时真是吓得六神无主,差点就扔下病人自己跑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唐小琼说。

危急时刻,是陈晓琴给了她坚守下去的勇气。

在余震不断的日子里,陈晓琴一直坚守工作岗位。

白天,她与护士们一起查房,耐心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评估病人、动态修定护理计划,督导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保证设备仪器的正常运转……晚上,她也不回家休息,冒着余震通宵留守值班室。

“危急时刻显身手,陈晓琴就像一个关键时刻勇敢出手的战士。”重症医学科主任蒋光红这样评价。

“护士长,你胆子真大。”事后,唐小琼对陈晓琴说。

“如果我稳不住的话,大家肯定就全乱了,病人们怎么办啊?”对此,陈晓琴轻轻一笑。

而这话,后来成了陈晓琴的口头禅。

同事们已记不清这句话被她说过多少遍,但大家知道,只要有需要,她永远会冲在最前面。

面对患者,要当好“亲人”

2015年11月,陈晓琴获评主任护士资格,成为梁平县护理行业第一位获此职称的专业护士。

陈晓琴专业细致的护理服务,不仅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更赢得广大患者及家属的一致点赞。

2015年底的一天,38岁的丁晓炼不幸摔伤,随后出现四肢知觉和运动功能丧失。

从此,丁晓炼被迫瘫痪在床。

随着病情加重,丁晓炼出现多种并发症。

家属不忍放弃,将丁晓炼转至梁平县人民医院治疗。

“入院时他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气管已被切开,不能自主呼吸。”陈晓琴回忆说。

虽然丁晓炼病情严重,但是陈晓琴始终没有放弃。

每天查房的时候,陈晓琴都会俯在丁晓炼耳边,鼓励他:“我比你大几岁,算是你姐姐,我都没放弃你,所以你也不能放弃自己……”

在陈晓琴不断鼓励和精心护理下,奇迹发生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及护理,丁晓炼竟然醒了。

“陈姐姐!这些红袜子是送给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的新年礼物,象征新年红红火火。”春节前夕的一个早上,丁晓炼的妻子将一大包厚厚的袜子送到陈晓琴的手里,感激地说。

从业26年间,陈晓琴不仅扮演“姐姐”,也多次“客串”患者的“女儿”和“妈妈”等各种角色。

在患者眼里,陈晓琴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护士,更是自己在医院的“编外亲人”。

解急救难,要当好“及时雨”

2016年4月25日下午,陈晓琴和一名医生将1万元捐款送到重症患者李鸿的父亲手中。

李鸿的父亲颤抖地攥着钱,泪水瞬间夺眶而出。

原来,李鸿因车祸身受重伤,因无力承担后续医药费用,被迫转院至梁平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接受保守治疗。

为了给李鸿治病,家里卖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举债20多万元。

陈晓琴了解情况后,自掏腰包为李鸿垫付医疗费,每天亲自为他做康复按摩;又动员同事进行爱心捐款……终于解了李鸿的急。

经过持续接受治疗,李鸿的身体一天天康复。

“我们每一名医护人员都应该具有一颗仁爱之心,帮助他人,关爱社会。”陈晓琴常这样说,也这样做。

2013年,陈晓琴主动要求下乡支医,指导和林镇中心卫生院积极开展急救技术培训、改造护理操作流程……当年,和林镇中心卫生院各方面工作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2015年,陈晓琴与新盛镇铁树村癫痫病老人陶友碧和她的痴呆儿媳妇结为帮扶对子,定期上门为她们进行检查、送医送药,又为陶友碧在红旗中学就读的孙子进行全面体检,资助她儿子完成皮质瘤切除手术治疗……

传道授业,要当好“老师”

在医院,年轻护士们都称陈晓琴为“陈老师”。

称“老师”,不仅因为陈晓琴护理经验丰富,更因为她通过传帮带培养了不少护理人才。

2007年,陈瑶进入重症医学科,在陈晓琴手下当“徒弟”。

在陈瑶的印象里,老师平时总是和颜悦色、轻声细语,脾气好得不得了。

而陈瑶做梦也没想到,这样一位好脾气的老师,也有“凶”的时候。

一天早晨,陈瑶给病人抽血时,将两个床位病人的标本瓶放到了同一个治疗盘里。

陈晓琴发现后,非常严肃地批评了陈瑶:“两个病人的标本瓶不能放在一块,如果一时疏忽将血样放错了瓶子,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陈瑶心里还有些委屈,低头沉默不语。

第二天,陈晓琴专门找到她,敞开心扉,把一次粗心可能给患者带来风险的道理讲了一通。

话不多,理很顺,陈瑶思想一下子通了,对陈老师的钦佩之情又多了几分。

篇8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篇9

2 方法

   2.1 以组为单位开展视频拍摄每个组由不同年资不同职称护士老少搭配。护 士长针对科室的情况,制定安排操作项目,每月由一 组人员负责1〜2项的相关内容的视频拍摄。由组 长组织,每月月初组织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 相关操作项目的练习,护士长审核后然后进行拍摄, 将视频发至科室公共邮箱,供全科人员学习观看后 自行安排练习,每月月底进行操作考核。

2.2 评价方法对重症医学科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以及护士的心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以往临床 实践经验以及相关文献介绍由科室管理者自行设计 调查统计表,统计表的内容包括护理质量、护理满意 度。其中护理质量100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护 理质量越好。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根据自行设计的调 查表分值的不同划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3 种,满意度=(满意+ —般满意)总例数X10 0%。 此外通过心理状况调查表对新入科的护士进行心理 状况的调查,通过分值的高低评判护士的心理状况 的优良[3]。心理状况评分越低表示护士的心理状态 越好,所带有的不良情绪越少。

   2.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统计结果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z检验,计数资料行检 验,P<0. 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情况比较我院将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应用到 护理培训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通过以组为 单位进行拍摄操作教学片,我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 配合有效性明显提高,医生对护士的配合度明显提 高护理质量有所提高。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 较实施之前护理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P<0. 05)。 见表1。

3.2 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 情况实施之前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1. 1%,实施之 后护理满意度为96.7%。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人员 的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3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比较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实施后护理人员的心理状 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助于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 调整。心理后状况评分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 意义(P〈0. 05)。实施之前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64. 5±1. 26)分,实施后护理人员心理状况评分 为(37. 36±1. 63)分。

以组为单位拍摄视频操作教学片在我院重症医 学科护理培训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不仅能够有 效地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还能够在很 大的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在我院重症 医学科护理中采用分组分层级管理模式,具有十分 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10

 [Keywords] Intensive Medicine;  Preoperative visit;  Nurses

 

篇11

三、建立及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6个多月来不断制定了ICU相关制度:待补充等。做到理论基础定期巩固及更新、三基培训时时训练、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药品、物资管理人员,责任到人。6个多月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ICU成立于2019年12月,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任务繁重,而我科的医务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且大多数缺乏ICU专科经验,因此开科初我科制订了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 同时定期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医生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 ICU医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质量、救治水平。6个多月来, ICU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的后续教育中,打算采取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周四下午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组织疑难病例讨论。6个多月来的培训使得ICU全体医务人员能基本胜任日常工作。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显:6个多月来我科的病人在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增长。 成功救治了许多急危重病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心肌梗死、脑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左心衰、COPD急性加重期、脑外伤、心肺复苏后、多发伤、电击伤、有机磷中毒在内的诸多危重症患者,还配合手术科室顺利完成了多例复杂手术后的麻醉复苏及监护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及时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服从上级领导安排,配合全院开展医院二级复审工作、二级医院绩效考核、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合理用药、优质护理等工作;针对每次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学习。 

八、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不足 

1、主要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护士缺员近40%,医生缺员也近40%,不得不削减床位(由设置9张床只能开到4张),以适应人力资源现状,但实际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在职人员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低收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部分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没经考核就进入重症医学岗位,导致医疗风险增加。 

2、人员结构不合理:全科13人,主任医师1名(目前因工作需要即将调出),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转科医师1名,两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护士,疲于应付。护理队伍以年轻人为主,缺乏中间层,人员紧张。 

3、设备更新、购置慢,科室的设备设施及技术力量跟不上病人的需求,经常因为设备问题,延误收治患者。 

4、ICU病源不稳定,来源单一,普通科室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入ICU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九、2020年下半年对重症医学科来说,主要任务是弥补以往不足,夯实基础,理顺关系,融合团队,建章立制。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重症医学科宣传,让各个层面了解重症医学科到底是个什么科室,能够做什么,学科范围是什么。理顺综合ICU与专科ICU的区别和优劣。  

2、重症医学科的模式全国来说,多种多样,我院的重症医学科仍坚定不移推行完全封闭式ICU既是院前急救的最后一环,也是院内危重病的收治科室。  

3、引进至少2名新医生(最好是规培生),护士至少4名(最好能有男护士),弥补人员短缺的现状。

篇12

重症医学是我国新兴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人才培养对于该学科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重症医学除了需要加强临床技能训练和整体思维培养外,还应积极引入康复理念。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迅速发展,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而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1,2]。康复医学则针对病伤残患者的功能障碍,尽可能使其功能恢复到最高水平,并改善其生存质量,因此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是提高危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康复理念在我国正迅速渗透到各临床科室[3-5],然而目前康复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严重限制了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在重症医学教学中加强对临床医学生康复理念的培养是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重症医学科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和重症医学康复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重症医学教学引入康复理念的必要性

1.1 实现危重患者全面康复、提高幸存者生活质量的必要举措

当前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关系日趋紧密,发展康复医学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伤病患者急性期提供早期康复医学干预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危重患者同样有早期康复的必要性。重症医学科收治病种多,如严重创伤、多发伤、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各种类型休克、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急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哮喘等,这类患者伤势或疾病都很严重,这些危重疾病迫使患者制动、卧床时间长,因此常出现严重的废用综合征、心理及认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6-8]。目前危重患者的早期康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9-11]。早在1967年Carroll D[12]就撰文指出在CCU中开展早期心脏康复的重要性。Corcoran JR等[13]研究表明无论机械通气患者或无机械通气患者均能从早期康复治疗中获益,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成本和降低急性期后的医疗需求。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为应及早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开展心理康复治疗,以减少ICU综合症的发生率或降低其严重程度[14]。重症儿童作为重症患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容易出现神经肌肉无力、认知障碍、新的精神心理问题,更需要积极的早期康复干预[15]。

1.2 当前康复专业人才普遍匮乏背景下缓解危重患者康复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我国的康复医学起步晚,康复医学教育规模明显落后于临床医学。国内有学者对全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研究发现:至2020年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数为49.56万人,与2013年实际拥有数(3.21万人)相比较,缺口数达35万人[16]。我国有康复需求的人群超过1亿,然而我国康复教育体系培养出的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很少,面对如此大的缺口,需要通过多元化培养途径解决康复服务供需严重失衡的矛盾。

张雯等[17]对我国两所高等医学院校的部分临床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康复医学专业相关知识匮乏;现行医疗体系下的临床医师、护士因为没有接受过康复医学教育而普遍缺乏康复理念和康复知识。重症医学科仍然较多关注患者救治率而不是远期康复预后,再加上现有康复医学科治疗师数量有限与整体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等限制,危重患者常常在转出ICU后才能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针对这些薄弱环节,如果在危重医学教学中加强康复理念的培养,可能是短期内缓解重症医学早期康复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2 重症医学教学中的康复理念培养

影响重症医学早期康复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重症患者本身因素(比如谵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ICU工作人员(对早期康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康复知识理念缺乏等)和医疗机构(康复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康复器械设备缺乏等)三方面[18-20]。重症医学教学中融入康复理念培养发挥“教学相长”效应,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临床医师和医学生两方面人员对早期康复的认识,促使从事重症医学临床与教学的医师和临床医学生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转变:充分认识到ICU早期康复治疗是重症患者长期康复的起点,是安全、有效和必要的。

2.1重症医学教学中康复理念的培养措施

2.1.1 首先需要培养重症医学临床教师的康复理念 一方面:重症医师可参加权威机构举办的康复专业培训班或到康复专业机构进修学习,以便系统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尤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康复理念。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原卫生部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均设立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室可定期邀请康复科专业人员为本科医护人员开展危重医学康复治疗的系列讲座或参与病例讨论会,通过互相学习与交流既可以增进危重病医师康复理念与康复知识,又可提高康复专业人员对危重病救治的熟悉程度,便于通过两科协作形式开展危重病的早期康复工作。临床医师掌握康复理念后,并在临床工作中积极开展早期康复。

2.1.2 注重教学过程的康复理念培养 在临床医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把康复医学课程列为必修课,在本科学习阶段即开始学习康复专业理论与知识。重症医学临床教师在医学生实习带教过程中可以灵活选用团队学习模式、病案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实现传授早期康复理念和相关康复知识的目的。团队学习模式(team-based learning,TBL)[21]与开展康复所需的团队工作模式相一致;病案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22]选择重症医学科常见病种的典型案例,与康复小组人员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融康复理念于病人的医疗管理和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将康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深刻地掌握与运用康复手段。问题教学方式(problem-base learning,PBL)[23]偏重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检索文献和资料提出需康复解决的问题、并设计康复方案,然后集体讨论确定最后的康复目标与计划。

2.1.3 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应为重症医学科提供开展早期康复的人员和物质条件,如提供必要的床边康复器械设备,配置足量的康复专业人员。

2.2 重症医学康复理念培养内容

2.2.1 明确康复目标,有的放矢 重症患者的长期康复目标是以最佳状态重返家庭、融入社会;在重症医学科的康复目标主要是近期的:预防废用综合征、谵妄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相关功能障碍的持续改善,为后期的系统康复奠定基础。

2.2.2 康复介入时机 重症医学科患者何时才能安全、有效地开始康复治疗?通常,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原发疾病无加重的状态下建议在监护条件下早期康复介入。国外许多研究表明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是安全的[24-27]。国内研究表明在监护下生命体征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的[28]。康复介入越早效果会越好。如急性脑血管患者的康复介入时机为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尽早开始;临床情况稳定后,即可开始关节被动活动[29];患者能够耐受直立1 h以上可开始功率自行车训练[30];诊断为脱机失败的患者即可开始吸气肌力量训练[31]。

2.2.3 康复模式 理想的康复模式为重症康复小组的团队工作模式。危重患者康复小组的组织者为重症医学科医师,小组成员还包括了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心理治疗师、中医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患者家属等。康复小组这种团队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尤其心理治疗师和患者家属的参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危重患者的不良情绪,为最终回归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危重病房的康复护士不仅要完成基本护理任务,还要指导或协助患者在病区开展康复训练;同时康复护士还是康复教育的宣传组织者,让患者和家属了解康复、主动配合与参与康复。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数ICU主要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常常由护士实施,而不是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康复团队工作模式。

2.2.4 康复流程 康复流程中首先进行康复评价,然后制定康复目标,继而开展康椭瘟疲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康复评价,必要时调整康复方案,患者转入普通病房后继续系统康复治疗。

2.2.5 康复治疗具体措施 根据康复工作小组各成员情况,分工实施如下:(1)重症临床医师:患者病情稳定后,发出康复治疗申请,召集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并制定康复目标与计划。临床医师在制定临床救治方案时牢记康复理念,避免过度镇静或不必要的镇静甚至肌松药物的应用,必要时可间断中止镇静便于物理治疗师实施康复训练,选择深静脉置管操作时尽量不影响康复治疗。如开展体外膜肺技术(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等新技术,以减少机械通气和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为重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提供机会[32]。临床医师作为一个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让临床救治和康复相得益彰。并评估营养风险,及时给出营养支持方案。(2)重症护士:评估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等卧床并发症的风险,做好定时翻身、叩背排痰、穿戴弹力袜等预防措施;对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尤其注意良肢位的摆放;实施营养支持方案;并实施下肢气压泵、床旁踏车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等床旁康复治疗;(3)物理治疗师(physical therapist,PT):PT治疗师根据康复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康复训练,当患者还处于病危或不能进行主动康复训练时,应该开始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挛缩并发症;随病情好转,逐渐开始主动康复训练活动,如主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阻力训练、床上活动、转移、站立、负重及行走训练。另外,危重患者常常存在呼吸功能障碍,PT治疗师还负责呼吸运动及咳嗽训练,这对于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恢复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4)作业治疗师(occupation therapist,OT):OT治疗师帮助患者开展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训练。作业治疗师也负责对患者进行认知疗法治疗,不但能帮助患者改善运动功能状态,而且也能提高日常自理能力。(5)心理工作者:对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筛查,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态,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以减少和预防谵妄、抑郁或焦虑等并发症,帮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恢复自信、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与康复,顺利度过难关。(6)其他:对于脑血管病患者还常常存在言语、构音障碍或吞咽障碍,这时则需要言语治疗师的参与,评估障碍类型及原因,并给予言语康复训练。

重症医学科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现代化医院医疗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准,在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同时积极开展康复、关注危重患者的生存质量,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培养目前非常紧缺的重症医学人才过程中及时加强康复理念培养,是解决当前危重患者康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这不仅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的临床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而且利于促进重症医学早期康复的开展,最终对促进我国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Kerckhoffs MC,Soliman IW,Wolters AE,et al. [Long-term outcomes of ICU treatment][J]. Ned Tijdschr Geneeskd,2015,160:A9653.

[2] McKinley S,Fien M,Elliott R,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Survivors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J]. Am J Crit Care,2016, 25(1):52-58.

[3] 薛官国.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麻醉管理[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0):117-119.

[4] 刘持旺,苗祥文. 肛裂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治疗体会[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0):70-72.

[5] 鲁娟,余洁静,吴苗苗,等. 加速康复理念在微创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4, 52(20):76-80.

[6] Darbyshire JL,Greig PR,Vollam S,et al. "I can remember sort of vivid people...but to me they were plasticine." Delusions o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What do patients think is going on?[J]. PLoS One,2016,11(4):e153775.

[7] Fumis RR,Ranzani OT,Martins PS,et al. Emotional disorders in pairs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during and after ICU stay[J]. PLoS One,2015,10(1):e115332.

[8] Jolley SE,Bunnell A,Hough CL. Intensive care unit acquired weakness[J]. Chest,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9] Wieczorek B,Burke C,Al-Harbi A,et al. Early mobilization in the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A systematic review[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2015:129-170.

[10] Sosnowski K,Lin F,Mitchell ML,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n integrative literature review[J]. Aust Crit Care,2015,28(4):216-225.

[11] Castro-Avila AC,Seron P,Fan E,et al.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on functional statu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LoS One,2015,10(7):e130722.

[12] Carroll D. Cardiac rehabilitation:II. Coronary care units[J].Md State Med J,1967,16(12):109,111.

[13] Corcoran JR,Herbsman JM,Bushnik T,et al. Early rehabilitation in the medical and 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for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mechanical ventilation:An inter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roject[J]. PM R,2016. [Epub ahead of print]

[14] Jackson JC,Jutte JE. Rehabilitating a missed opportunity:Integration of rehabilitation psychology into the car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survivors,and caregivers[J]. Rehabil Psychol,2016,61(2):115-119.

[15] Hopkins RO,Choong K,Zebuhr CA,et al. Transforming PICU culture to facilitate early rehabilitation[J]. J Pediatr Intensive Care,2015,4(4):204-211.

[16] 任光圆,周菊芝,孙统达,等.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及R瞪柚枚圆哐芯[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 (8):40-41.

[17] 张雯,陈文华,阚世锋. 临床医学生康复知识调查分析与思考[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4):389-391.

[18] Lee CM,Fan E. ICU-acquired weakness:What is preventing its rehabil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BMC Med,2012,10:115.

[19] Zanni JM,Korupolu R,Fan E,et al.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nd outcomes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An observational pilot project[J]. J Crit Care,2010,25(2):254-262.

[20] Pohlman MC,Schweickert WD,Pohlman AS,et al. Feasibility of physical and occupational therapy beginning from initi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rit Care Med,2010,38(11):2089-2094.

[21] 尚立芝,季书,高剑峰,等. TBL教学法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146-148, 151.

[22] Srinivasan M,Wilkes M,Stevenson F,et al. Compar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with case-based learning:effects of a major curricular shift at two institutions[J]. Acad Med,2007,82(1):74-82.

[23] Dolmans DH,De Grave W,Wolfhagen IH,et al. Problem-based learning:Future challenges for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 Med Educ,2005,39(7):732-741.

[24] Calvo-Ayala E,Khan BA,Farber MO,et al.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function of ICU survivors:A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5):1469-1480.

[25] Kayambu G,Boots R,Paratz J. Physical therapy for the critically ill in the ICU: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rit Care Med,2013,41(6):1543-1554.

[26] Li Z,Peng X,Zhu B,et al. Active mobilization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3,94(3):551-561.

[27] Stiller K. Physiotherapy in intensive care: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J]. Chest,2013,144(3):825-847.

[28] S东锋,毛玉,许光青,等. ICU脑卒中康复干预的针对措施和短期结局[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78-80.

[29] Morris PE,Goad A,Thompson C,et al. Early intensive care unit mobility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respir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2008,36(8):2238-2243.

[30] Chen YH,Lin HL,Hsiao HF,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pulmonary mechanics and func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Respir Care,2012,57(5):727-734.

篇13

1、座谈会在欢愉的气氛中进行。正值春节假期,护生们将返家过年,重症医学科全体带教老师除叮嘱护生们注意归途的安全外还集资购贺卡为护生们送上新春祝福语。对三名外省护生更是赠上具有闽南风味的特产,使她们感受到泉州的风情和热情,让她们能把浓浓的闽南味带回家乡,在春晚的直播中与家人既能观看泉州的民俗和风土,又能品尝甜甜暖暖的泉州味!

2、我院作为一所教学医院每年承接着来自全国各地各大医科院校的临床医学生,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要求严谨而求进。重症医学科作为全市唯一获评省级“重症监护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临床科室,其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如何提高基地的教学水平,如何使护生在临床学习中学有所成、学有所悟一直是基地教学组教学科研和工作的核心,为此20xx年12月基地开展了“临床带教老师讲课比赛”,其目的在于拔犀擢象,交流经验总结和临床思维方式,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开展此次座谈会更是将师生汇为一堂,即融洽了感情,交流了心语,体现了教学的人文特点。同时也是一堂别具一格的教学课,在交谈中、在互相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均获益颇多!

3、瑞羊辞旧岁,金猴报春归。2月2日东街院区重症医学科在新春来临之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护理教学座谈会,所有的带教老师及当月在该科实习的二十三位实习生参加了此次座谈会!

4、座谈会上带教老师和实习护士充分互动,踊跃发言。各带教老师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带教心得和教学经验,肯定了实习护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及他们在临床实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也指出了实习中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提出自己的建议。实习护生们也各抒己见,就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期间的感受、心得体会及遇到的困难进行交流,分享一个月来的认识和收获,肯定了在专业思想、护理理念的转变,在医患关系沟通、专业知识技能、临床应急能力的提高,最后表达了对带教老师辛勤教导的感激之情。带教老师也从护生的感受和体会中更深刻地明白重症医学科临床带教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也表示有信心能将临床带教工作做好,能对临床带教工作的细节进行恰当的改进,关怀每位学生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