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毕业护理专业实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毕业护理专业实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毕业护理专业实习

篇1

1.2拥有优质的临床实习基地和高素质的临床带教教师

与我校多年合作的临床实习医院均为卫生部批准的三级甲等医院,都是综合性教学医院,具有科室全、疾病种类多、带教师资队伍水平精良等特点。临床带教教师要具有以下基本要求: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专业具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护理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有良好的护士职业道德;正规学校护理专业毕业,且有三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应熟知专业实纲要求,并严格遵守实纲指定的内容制定相应的实习规划,指导学生的临床学习;还要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和高度的责任感;必须“一对一”带教,即一位教师对一名学生按计划进行全程带教。

1.3实习动员及培训是临床实习的基础

在实习前一周进行实习动员,向学生介绍实习意义、实习目的、实习目标,介绍实习医院的简要情况,激发学生实习的热情。实习与在校学习有很多不同,实习的具体要求能够让学生做好理论知识和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准备。岗前培训是针对技能操作对学生进行训练。重新强化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操作,以便更快地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开始临床实习前要进行基础护理操作项目的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操作程序。举办内容丰富的岗前培训,包括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实习医院和科室的规章制度、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差错事故的防范等使学生在实习中能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有所遵循,比较快地适应临床实习。另外,还可以请前一届毕业的优秀实习护士做实习汇报,讲解如何对待实习。上述一系列措施可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临床实习奠定基础。

2.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2.1健全的管理体系是临床教学正常运行的保障

由教务科、护理学科—班主任、指导教师—医院护理部—教学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五级临床教学网,使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运转顺畅,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实习返校是我校实习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一位实习学生必须参加,定为每一个月返校一次,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总结。

2.2临床实习资料的管理是临床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制定《临床护理实习手册》、《护理技能达标手册》、《实习鉴定表》、《实习轮科表》等。这些资料的收集和管理无疑可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既监督了学生又督促了教师。

篇2

2临床带教老师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发挥带教老师的表率作用

在工作中因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严谨慎独、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努力为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作好表率作用,对她们的提问应耐心解答,在工作中多鼓励、多关心、多谈心、多指导。

3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威胁护士健康的因素

因此带教老师自我保护意识的高低对护生起着引导和暗示作用。带教老师要多一份爱心和关心。对护生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以防止和减少职业性感染。我认为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3.1严格洗手

通过讲解和示范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并要求认真执行洗手制度,最好用洗手液,正确执行“六步洗手法”,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

3.2坚持戴口罩和勤换口罩

最好是一上班就戴口罩,坚持至休息时间。特别是在我们呼吸科,凡接触病人都应戴好口罩,以加强自我保护并教会学生口罩不用时应先洗手后再取下,清洁面向内折叠放于专用口袋或用塑料袋套好。并坚持每日下班前换洗。如使用一次性口罩,有效期为4小时。

3.3指导护生在进行以下操作时必须带手套

如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处理污染的敷料、器械及引流管、接触刺激性化学消毒剂、配制细胞毒性化学药物及抗生素,并在脱除手套后仍应严格洗手。

3.4正确穿着工作衣

要求学生扣好衣领和袖口,尽量减少皮肤部分,工作服保持清洁。每周换二次,如果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应立即更换。下班时督促护生更换鞋袜,避免将病菌带入学生寝室内。

3.5操作熟练、动作协调、严格遵守操作规章

可使误伤和污染机会明显减少,在临床带教中,要向护生传授一些防护的经验和技巧。比如在病人输液完拔针后,直接将头皮针刺入空的输液袋橡皮塞中,避免病人的回血滴落在地上和针头误刺在自己手上;抽血气分析时要求学生拿针筒的手戴上手套,避免在排出空气时,血液污染到手;去除污染针头也使用专用镊子并投入专用利器盒内;要教会学生如果被污染针头刺伤,应立即挤压使伤口出血,大量流动水冲洗后,用碘酒擦拭数分钟;给病人吸痰时,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戴好口罩,以防瓶内混有大量细菌的气溶胶形成污染。

3.6提高带教老师的素质

工作时往往追求操作速度而忽略了自我保护,此种情况对护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老师也要加强自防意识和自防技术教育,让学生明白在临床工作中做好自我保护和消毒隔离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保护自身健康,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4教师要言传身教帮助学生重视和做好基础护理,掌握基本技能操作

在带教学生做晨间护理和危重病人的生活护理时,不能马马乎乎,要学生与患者进行交谈,掌握第一手的病情动态。培养学生如何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和心理需要及病情的变化,以此来提高晨间护理的质量。巡视病房时,要了解巡视病房的目的和要求。例如我们呼吸内科病人补液及吸氧的病人较多,我就要求同学在巡视时要注意补液情况,及时调换,减少铃牌。听取病人主诉,及时向带教老师或医生汇报。雾化吸入的病人结束后及时收回雾化器清洗消毒,不要悬挂在外面,以保持病室的整齐划一,并教会学生观察各种监护仪器、简易呼吸机运转情况,以及病房内电灯、空调、电扇、厕所等的使用情况,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培养高度的责任心,以此来提高巡视病房质量。带教技能操作时,老师边操作边讲解要领、技巧,讲评非正规操作可能带来的后患,以及每步操作的理论依据,遇到合适的病例,可协助学生完成操作,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例如我们呼吸内科抽血气分析比较多,同学们都不敢抽,我就在每次抽血前,让同学们自己先摸清病人的动脉搏动处,以了解动脉的位置、深浅和弹性。我再仔细讲解抽血气的要点,让同学们做到心中有数。几次下来,同学们都愿意自己来尝试一下,其中也不乏有成功者。因此要针对每个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分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使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认识到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操作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和操作规程,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5要进行灵活多变的理论授课,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目的

除了按大纲要求的专题进行授课外,各科室要针对本科的具体情况安排小讲课、查房、床边提问和晨间提问,结合具体的病例进行讲解。现在我们呼吸内科的病人病情较复杂,各种临床护理的新技能,新业务都应运而生,我会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给同学们讲解。比如呼吸机的基本知识、监护仪的使用方法、留置针穿刺及封管方法、PICC的导管护理、支气管镜的检查方法及术后护理,以及胸穿后留置针的护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意义上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6加强对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事业心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忘加强对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事业心,参加医院举行的优秀护士演讲会等活动,带领她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护送病人检查、打扫病区卫生,领取获更换物品等,培养她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学会与各种人群打交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

7设计并实施评学、评教双向反馈工作

带教老师对护生的德、能、勤、技做出评价,同时也要求学生在离科前对带教老的服务态度、敬业精神、操作技能、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做出评价,通过双向考评,教学相长,使我院的临床护理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篇3

护士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与杂乱的,尽管在未入临床之前也有所感悟,但是真正进入病房后,感触又更深了。的确,护士的活很零碎,很杂乱,还可以说是很低微,可是透过多数人的不理解,我们发现,护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医院不可能没有护士,这就说明了护士的重要性。医生离不开护士,病人离不开护士,整个环境都离不开护士。这琐碎的工作,有着完整的体系,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也正因如此,才能发挥其独到的作用,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有了临床的实习,我们才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护理工作,更具体而详尽的了解这个行业。进入临床的第二个收获:正确认识护理,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篇4

本人在20XX年初开始通过半年多的护理工作实习,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指导与耐心带教下,认真学习《处理条例》及其法律法规,并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护理条例培训,多次参加护理人员学习,通过学习使我意识到,法律制度日益完善,人民群众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代护理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让病人满意,这是人们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需求,因而丰富法律知识,增强安全保护意识,并且可以使护理人员懂法、用法、依法减少的发生。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在实习过程中,本人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踏实工作,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实习期间,始终以”爱心,细心,耐心”为基本,努力做到”眼勤,手勤,脚勤,嘴勤”,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都提供优质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医德医风.在各科室的实习工作中,能规范书写各类护理文书,及时完成交接班记录,并做好病人出入院评估护理和健康宣教,能做好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工作,认真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能做好术前准备指导,并完成术中,术后护理及观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能认真分析,及时解决,能熟练进行内,外,妇儿及重症监护等各项护理操作,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同时,本人积极参加各类病例讨论和学术讲座,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通过学习,对整体护理技术与病房管理知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半年多的实习,本人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都有所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努力,牢记护士职责,不断加强思想学习与业务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篇5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迫在眉睫,实现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已成为社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社区护理人才也成为社区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目前国外的社区护理定位较高,社区护士的学历普遍为本科和硕士以上,而我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的护士学历水平较低,主要由正在从业的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远不能达到卫生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怎样就高级护理学生毕业后能面向社会基层“下的去、留得住和用的上?”笔者通过对本校的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进行有关选择社区护士岗位就业意向的调查。以探讨我校护理专业各层次毕业生对社区护士工作的认识和就业意愿以及在日常的教学培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现讨论如下。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2013届毕业生本科122人、专科112人作为调查对象,共234人,其中男16人,女218人。调查内容为“知道什么是社区护士吗?、是否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你认为现如今的社区护理工作如何?你认为社区护理工作工资多少?何种情况下愿意从事社区护士工作?”结果有96.15%的学生不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其中本科毕业生达98.36%,专科毕业生达93.75%)学生认为工资水平提高可以考虑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以及迫于就业压力也会暂时从事社区护理工作。从以上调查结果分析来看,社区护士工作有其特殊性,人才的培养方面要强调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笔者认为从以下几点加以强化社区护士的培养:

(1)增设社区护理专业,提高护士学历层次是解决社区护理人才缺乏的长远之计。我国社区护理工作的现状是社区护理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与经济、社会观念、政府支持度等有关以外,还与我国社区护理教育有一定的关系,社区护理教育并没有为社区护理的开展作好相应的铺垫工作,目前的医护比为1:0.78,提示社会对社区护士的需求量较大。近几年一些高校开始培养社区护理研究生,但将来主要从事社区护理研究、教育和管理工作,因而不能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护理教育布局,适当限制中专层次的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大专和本科护理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并尽快构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2)在培养社区护士与临床护士时在知识结构和运用能力方面要加以区别,社区服务对象年龄跨度大,疾病种类多种多样,且以慢性病为主,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所以要求社区护士不仅要掌握全科护理知识,而且要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他们在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3)建立实用型课程体系,突出社区护理工作的技能性和实践性教育部提出护理本、专科专业教育要开设社区护理学课程,重视与社区护理相关课程的设置,建立“医院一社区”联合性质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的改革,探索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渐掌握个体及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护理及其管理的知识和方法。

“十二五”期间,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社区护理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重要的增长点。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护士很少,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护理工作人员的比例则较高。在美国,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而我国目前社区护士主要由临床护士参加短期教育培训后转型而来,且学历较低,难以通过短期的培训达到社区护理工作中所需要的特殊性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社区护理工作落后,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社区护理需求。而对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表明愿意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比例仅为3.85%,这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社区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是个严峻考验。提高社区护士的待遇,包括工资的提高和社会的认同度的提高,这也是实际工作中社区护理难以吸引高层次的护理人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社会性方面也注意政策引导,认识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社区护理将承担更多的初级卫生保健、流行病学调研、卫生宣教等工作,成为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社会要一方面注意政策引导,使护理工作受到关注和敬重,也鼓励和促使有志之士献身于社区护理事业;另一方面,加强社区护士自身的职业教育,积极主动地发挥护理作用,让社区群众接受更好的服务。还要注意解决实际存在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篇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9(c)-0145-02

专业认知简单说就是对专业的认识、对专业工作性质的认识。对专业具有全面清晰认识是学好专业的前提,对专业的认知既是学生形成积极专业情感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的必要条件。随着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存在一定偏见,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部分学生入学后学习成绩不理想[1]。为学校有针对性在专业教育中采取干预措施、使学生对护理专业具有良好的认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性,笔者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对不同年级的高职护生开展了护理专业认知现状的专项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600名,15级(一年级,新生)学生200名,13级(三年级,毕业实习前)学生200名,11级(五年级,毕业实习后)200名。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相关资料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共8个选项,均为单项选择题。问卷调查前先向护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要求,问卷独立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0%。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015级、2013级和2011级护生对专业的认知度见表1,3个不同年级均有70%以上的学生就读护理专业是第一志愿,说明社会对护理专业是比较认同的,所以大部分学生填报了第一志愿;选择护理专业是因为热爱该专业,仅有11%~16%,可见大部分学生就读护理专业并非是热爱护理专业,而主要是考虑毕业后的就业,因此,80%以上选择护理专业是亲友的决定,并且3个不同年级学生的选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对毕业后会从事护理工作、护士社会地位高、护士福利待遇高、护理工作辛苦和压力大的认识, 2015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2011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护理专业就业率高,护理工作稳定在社会上基本达成了共识,这也是近年来护理专业始终是热门专业、报考人数多的主要因素。但五年制高职学生年龄在16~21岁左右,社会阅历尚浅,对护理专业的认知易受环境影响,故报考护理专业是第一志愿、受亲友影响、易就业都与学生受到社会影响有关。随着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经过教学见习和毕业实习的经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不断提高,有了更深理解,故有了毕业实习经历的2011级学生对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认为护士社会地位高、护士福利待遇高、护理工作辛苦和压力大的认识与2015级、2013级的在校生有了许多不同看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卫生职业学校在招生前尚需进一步加强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媒体、网络、招生咨询等途径宣传专业的特点和性质,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专业特点,使学生在报考前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工作内容、毕业后就业去向等内容有比较全面了解[2]。同时,学校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时应有针对性对护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习专业的自觉性,对护理工作具有良好认识。

总之,卫生学校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力度,借助媒体大力宣扬护理行业的独立性、科学性、严谨性、综合性、挑战性,人们对护理职业的视听,并要加强专业教育,提高护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为稳定护理队伍、提高职业信心、为今后职业发展提供保障。

篇8

1.3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能力差虽然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护理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被动的,往往是仅学到了老师教的内容,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进入实习以后,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主动、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

1.4学习上的压力过重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法律等社会及人文科学知识,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致使少部分学生因没有信心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而选择中途退学或转学。即使能够完成学习的学生,也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1.5因求职影响实习随着医学护理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管理,医院对刚毕业的护生需求量不大,为增加就业机会,一些护生选择提前择业,在实习后期经常请假参加各种招聘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使正常的实习受到了求职的干扰。

2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近5年的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愿意相互配合。实习生的这些不良心态与她们的成长背景有关,她们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拥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重养轻教,造成她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上级医生的批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少数实习护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有的护生对上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了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巧,能应付日常护理工作,开始沾沾自喜,学习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经过前期实习,少数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护理行为的严格和正规化管理,觉得与最初的职业认知不相符,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对专业选择产生动摇,不安心工作甚至放弃实习。

2.2文化基础差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与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别,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要求她们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学习观念有一定难度。

2.3护士人才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关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量增大,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高职护理教育在很多地方开展,大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将成为2l世纪护理队伍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护理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护士短缺,另一方面很大一批护理专业毕业生却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和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2.4就业压力大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专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加之少数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影响学生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才的培养不再是计划模式,能否顺利就业需要学生接受市场的考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教育规模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于不能列入计划,而处于求供隔断的局面。第三,由于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医院的床位规模有限,实习生人均床位相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质量。

3对策

3.1调整护理专业教育规模根据发达国家办高教事业的经验,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招生规范化,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高校应减少中专生护生的招生规模,通过联合、合并等途径将一部分基础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加强对护生的岗前培训

3.2.1注意角色转换从实习开始要从学校单纯学习理论为主的学生角色逐渐向一个临床实习护士转换。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中,能否迅速完成由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概况、医德医风、着装、仪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能考核等具体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遵守,检查学生在岗前教育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讲情况,收集学生对岗前教育反馈意见,了解岗前教育效果,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导,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转换角色。事实上实习生临床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应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的适应与转变。

3.2.2对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奉献精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学护理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才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辛苦,工作也不像想象中的好找,就会产生动摇的念头,放弃求学。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动机不明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专业志向的选择不够慎重。教师应增强对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清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已经签约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加强教育,避免出现工作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的现象[2]。

3.2.3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关注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到病房进修,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还应在护理学生入校后多做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等,使学生们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2.4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解释中欠详细、欠妥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势在必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纠纷明显下降。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是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并在与患者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康复[3]。

3.2.5改革护理教学课程设置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品德、护理法规、护理心理学、护生美学、护士礼仪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篇9

1.3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能力差虽然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护理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被动的,往往是仅学到了老师教的内容,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进入实习以后,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主动、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

1.4学习上的压力过重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法律等社会及人文科学知识,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致使少部分学生因没有信心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而选择中途退学或转学。即使能够完成学习的学生,也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1.5因求职影响实习随着医学护理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管理,医院对刚毕业的护生需求量不大,为增加就业机会,一些护生选择提前择业,在实习后期经常请假参加各种招聘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使正常的实习受到了求职的干扰。

2原因分析

2.1家庭因素近5年的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愿意相互配合。实习生的这些不良心态与她们的成长背景有关,她们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拥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重养轻教,造成她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上级医生的批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少数实习护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有的护生对上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了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巧,能应付日常护理工作,开始沾沾自喜,学习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经过前期实习,少数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护理行为的严格和正规化管理,觉得与最初的职业认知不相符,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对专业选择产生动摇,不安心工作甚至放弃实习。

2.2文化基础差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与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别,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要求她们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学习观念有一定难度。

2.3护士人才流失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关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量增大,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高职护理教育在很多地方开展,大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将成为2l世纪护理队伍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护理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护士短缺,另一方面很大一批护理专业毕业生却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和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2.4就业压力大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专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加之少数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影响学生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才的培养不再是计划模式,能否顺利就业需要学生接受市场的考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教育规模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于不能列入计划,而处于求供隔断的局面。第三,由于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医院的床位规模有限,实习生人均床位相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质量。

3对策

3.1调整护理专业教育规模根据发达国家办高教事业的经验,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招生规范化,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高校应减少中专生护生的招生规模,通过联合、合并等途径将一部分基础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加强对护生的岗前培训

3.2.1注意角色转换从实习开始要从学校单纯学习理论为主的学生角色逐渐向一个临床实习护士转换。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中,能否迅速完成由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概况、医德医风、着装、仪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能考核等具体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遵守,检查学生在岗前教育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讲情况,收集学生对岗前教育反馈意见,了解岗前教育效果,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导,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转换角色。事实上实习生临床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应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的适应与转变。

3.2.2对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奉献精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学护理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才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辛苦,工作也不像想象中的好找,就会产生动摇的念头,放弃求学。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动机不明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专业志向的选择不够慎重。教师应增强对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清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已经签约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加强教育,避免出现工作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的现象[2]。

3.2.3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关注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到病房进修,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还应在护理学生入校后多做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等,使学生们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2.4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解释中欠详细、欠妥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势在必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纠纷明显下降。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是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并在与患者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康复[3]。

3.2.5改革护理教学课程设置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品德、护理法规、护理心理学、护生美学、护士礼仪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篇10

1.2 实习态度不端正 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学生在实习中表现出了实习态度不够端正,集中表现为工作积极性及吃苦奉献精神较差,安全意识淡漠,处理不好实习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夜班不注意休息,白班无精打采,上班期间聊天,不主动巡视病房,不虚心学习,不努力工作。有的护生重治疗轻护理,对治疗工作争着干,对生活护理工作怕脏、怕累,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比较欠缺。

1.3 理论向临床实践转化能力差 虽然近几年来高职高专的护理教育一直在改革,但是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是非常被动的,往往是仅学到了老师教的内容,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学生进入实习以后,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主动、灵活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理论无法转化为实践。

1.4 学习上的压力过重 护理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剖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了解心理学、伦理学、美学、法律等社会及人文科学知识,繁重的课业负担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致使少部分学生因没有信心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而选择中途退学或转学。即使能够完成学习的学生,也普遍感觉压力较大。

1.5 因求职影响实习 随着医学护理执业资格制度的规范管理,医院对刚毕业的护生需求量不大,为增加就业机会,一些护生选择提前择业,在实习后期经常请假参加各种招聘会,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使正常的实习受到了求职的干扰。

2 原因分析

2.1 家庭因素 近5年的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愿意相互配合。实习生的这些不良心态与她们的成长背景有关,她们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拥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条件,重养轻教,造成她们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上级医生的批评,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少数实习护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有的护生对上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到了实习中后期,掌握了一定的护理技巧,能应付日常护理工作,开始沾沾自喜,学习积极性下降,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经过前期实习,少数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生不能适应护理行为的严格和正规化管理,觉得与最初的职业认知不相符,加上就业形势严峻,对专业选择产生动摇,不安心工作甚至放弃实习。

2.2 文化基础差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入学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另外,年龄偏小,理解能力较差,高职高专医学护理专业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也与中学阶段有很大差别,学生一时很难适应,要求她们在短时间内完全转变学习观念有一定难度。

2.3 护士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关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需求量增大,为适应现代护理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的需要,高职护理教育在很多地方开展,大专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将成为2l世纪护理队伍的主力军。但我国目前护理行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护士短缺,另一方面很大一批护理专业毕业生却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和从事其他行业或相关行业,造成护理专业人才的严重流失。

2.4 就业压力大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护理本、专科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压力也不断加大,不同学历的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不同的困惑,加之少数用人单位的“学历歧视”,影响学生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人才的培养不再是计划模式,能否顺利就业需要学生接受市场的考验。产业结构调整的后面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制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受制于教育规模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往往由于不能列入计划,而处于求供隔断的局面。第三,由于医学院校不断扩招,导致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医院的床位规模有限,实习生人均床位相对不足,也极大地影响了实习质量。

3 对策

3.1 调整护理专业教育规模 根据发达国家办高教事业的经验,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招生规范化,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办出各自的特色。同时,高校应减少中专生护生的招生规模,通过联合、合并等途径将一部分基础好的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3.2 加强对护生的岗前培训

3.2.1 注意角色转换 从实习开始要从学校单纯学习理论为主的学生角色逐渐向一个临床实习护士转换。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深化,是理论联系实践提高临床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阶段,在这阶段中,能否迅速完成由学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变,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培训内容重点为医院概况、医德医风、着装、仪表、劳动纪律、服务态度、技能考核等具体要求,使学生心中有数,自觉遵守,检查学生在岗前教育听课笔记,了解学生听讲情况,收集学生对岗前教育反馈意见,了解岗前教育效果,这种先入为主的开导,能帮助学生调整心理状态,转换角色。事实上实习生临床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受到诸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为了进一步完善实习管理,提高实习教学质量,我们应帮助实习生加快角色的适应与转变。

3.2.2 对高职护理学生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奉献精神。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现实,普遍认为学护理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学习动力,一旦进入临床实习才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辛苦,工作也不像想象中的好找,就会产生动摇的念头,放弃求学。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动机不明确,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专业志向的选择不够慎重。教师应增强对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其认清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使其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职业角色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已经签约的学生,同样也需要加强教育,避免出现工作主动性和学习自觉性下降、甚至出现护理差错的现象[2]。

3.2.3 在学习上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教师应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采用灵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另外,护理专业的教师应关注护理技术的发展与变化,还可以到病房进修,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还应在护理学生入校后多做相关知识的介绍,如护理事业的现状、发展、前景等,使学生们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并提高学习兴趣。

3.2.4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在对患者的解释中欠详细、欠妥当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势在必行。良好的人际沟通,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纠纷明显下降。要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护理人员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是关键,所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有关知识,并在与患者交流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使护士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情况,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促进患者康复[3]。

3.2.5 改革护理教学课程设置 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护理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思想品德、护理法规、护理心理学、护生美学、护士礼仪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身修养和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为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做一名合格的护士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可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一些对将来就业有帮助的课程。

3.3 加强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 严格实习生管理。对一些学生存在劳动纪律差的问题,带教老师应严格把关,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请假制度,并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同时,强化工作制度的落实,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敬业爱岗的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工作认真负责。学校和实习医院带教老师严格要求,使护理学生自身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必需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从事整体护理必需的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规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预防医学知识;了解急、难、重症病人护理的基本原则;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护理实践中一般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不断学习新知识的素质[4~6]。

3.4 学校充分重视护士实习 实习是护理学习的集成阶段,实践教学应得到学校和实习医院的重视,不能流于形式。医院不仅要严格挑选优秀的带教老师,还要对带教情况进行督导和考核,更重要的是进行临床教学方法研究。带教老师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应体现出和蔼的一面,经常了解学生的需要,做学生的严师益友。

3.5 对护士进行就业培训 高职高专毕业的护士年龄偏小,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心理压力很大,医院管理部门和带教老师要真正关爱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引导,避免她们因盲目找工作而影响后期的临床实习。为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社会接受毕业生的容量是受各方面制约的。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而是提高自己的文化层次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黄小霞,刘一苇.探讨高等护理教育毕业实习生临床能力的培养[J].上海护理,2005,5(2):66.

[2] 卢冬梅.中专护理专业学生面临的压力及疏导[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8):109-110.

[3] 满晶,李秋洁,刘美芳,等.不同群体对护理专业及本科生的认同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7,21(7B):1814-1816.

篇11

1 就业管理成因分析

1.1 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本着“巩固优势,稳步发展”的原则[1],将学生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学生根本利益的大事来抓,重视以实习带就业的发展方向。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领导下,安排专门负责就业人员。

1.2 找准重点和突破口 随着就业工作的展开,我们发现护理专业毕业生签约起步早,发展势头好,制定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工作方案,确定以提高护理专业的就业率为重点。一方面防止盲目乐观,保持护理专业就业良好发展势头,以提高护理专业的签约率来带动整体的就业工作;另一方面要知难而上,巩固就业基地,使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3 制订措施,落实任务

1.3.1 开设就业指导课 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和形势政策教育,而且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提高毕业生的竞争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

1.3.2 实习与就业挂钩 现有58个实习点,有力地保证了临床教学的需要,也为学生就业开通了渠道。在工作中,我们采取了实习安排与毕业就业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用人单位的规模,有目的地选送符合用人单位录用标准的学生去实习,效果明显。

1.3.3 以班级为单位分解就业指标 系部将就业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对各班下达任务指标,并与辅导员的考核挂钩。要求辅导员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跟踪了解学生情况,及时沟通各种信息,做好参谋和说服工作,及时上报学生就业情况。

1.3.4 召开供需见面会 每年至少要召开了五次护理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见面会后与用人单位签约,将学生亲自送到就业岗位。

1.3.5 以情感人,使学生主动配合就业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关心关怀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求职就业意向,主动搜集并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优质地做好各项工作,为毕业生办实事。通过高效、热情、周到的具体服务,以情感人,使同学理解老师的用心,尽早签约。

1.3.6 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我们抓住毕业生返校领取毕业证的有利时机,深入班级与辅导员一起有针对性地召集会议,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分门别类地加以指导,说服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特别是说服毕业生应把择业的重点转向基层,转向社区。通过教育和引导,学生的签约率有明显上升。

2 就业率提升策略

2.1 落实三项就业前培训

2.1.1 专业技能强化培训 专业技能强化培训,主要是组织学生在进入就业单位前再次集中训练就业岗位最常见的护理操作项目。目的让学生在就业前迅速提高操作技能,就业后立即进入临床工作状态。

2.1.2 礼仪知识强化培训 礼仪强化培训,主要再次集中进行培训社交礼仪、护士的职业礼仪、人际沟通等方面训练。通过对礼仪的强化培训,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符合职业要求。

2.1.3 心理素质培训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即将就业之前,其心理状况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大多数都有好奇、担心、紧张,甚至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就业前的心理特点,我们从是否具有胜任护理工作自信心理、学生就业前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人际关系处理方法和护理病人的焦虑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心理评估;对特殊人群做了心理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了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

2.2 强化三项就业质量反馈途径

2.2.1 学校就业管理老师反馈 就业管理老师经常下到各就业单位,听取学生意见、检查就业计划实施情况和就业纪律;在进行每一轮回的就业检查工作后,都要对检查结果作总结汇报。为选择就业基地、建设就业基地、更好地使用就业基地提供依据。

2.2.2 就业单位反馈 就业单位或医院主要反馈就业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适应护士角色的能力、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对急危重症病人配合抢救的能力和仪表服务、思想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另一方面反馈学校方面对学生临床就业的管理措施实施情况及管理效果等方面问题。以此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起到良好、积极的推动作用。

2.2.3 就业学生座谈会反馈 我们邀请部分就业学生参加“就业学生座谈会”,座谈就业的感受、就业工作安排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提出对就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希望。

2.3 因势利导开展就业服务

2.3.1 对就业选择指导到位 除在校内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我们在临床就业过程中,重点进行“合理定位观”指导,使学生进行正确自我评价,准确定位就业方向,适度调整期望值;教育学生从实际出发,调整好心态,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处发展潜力,合理定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3]。

2.3.2 关注医院用人需求信息,在实习医院就业 系部组织有关教师参与就业检查走访,加强医院联络,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医院就业安置意向,积极推荐就业学生,将就业安排与就业推荐相结合。

2.3.3 建立长效联络机制,确保就业信息畅通 为了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们建立系-辅导员-学生的长效联络机制,充分利用网络、简讯等形式及时向学生传递有关就业形势、政策。通过开发网络联系平台,集就业政策法规宣传、网上求职信息公告、就业指导等功能于一体,利用学校网站,整合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提高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学生简历,协助学生参加网上面试。

通过对护理专业优质就业管理可行性分析,使之进一步开展就业指导研究工作,逐步调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使之与国家和社会对护理人员需求标准更加接近;使就业工作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我国城乡全民医保事业的大力推进,各级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医疗机构空前蓬勃发展。在国家的鼓励和扶持下,各地民办医疗卫生单位星罗棋布,社会对合格医务工作者的需求迅猛增长,尤其是护理人员的紧缺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再加上养老护理和家庭护理的需求等等,急切要求培养大批具有高尚医德又务实能干的护理人员。预期到2015年,我国医护比例将达到1∶1,需要补充护士103.5万。专家预测加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实际需求将达以上预测数的1.25倍。我国护理人员数量严重短缺,因此大力发展护理教育势在必行,作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护理人才,更是责无旁贷。

2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地中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进展不同,不能一概而论。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分析后发现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以下三点:

2.1医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规范的护理操作技术,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医德。现在有的学生不讲公德,不讲个人的品德修养,不讲职业道德规范和合作意识,甚至有的人格扭曲,心理不健康,一味贪图个人名利,很难想象,这样的学生将来能成为合格的“白衣天使”,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必须加强医德教育。

2.2教材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多数中职学校护理专业采用的统编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某些课程教材理论知识过多过深,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却忽略了各学科之间的衔接,使学科内容重复较多,而且传授知识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忽视了各科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胜任岗位工作,学习和岗位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2.3课程设置没有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中职护理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三年,教学总课时有限,目前面面俱到的课程设置,学生花费了大量精力去学习的某些课程,毕业后根本用不上,而某些很实用的课程根本没有时间开设或课时数偏少。因此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对课程进行科学取舍、整合,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鉴于以上三点,护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

3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3.1课程体系改革总的理念

为了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总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按需教学为核心,以实用人才为标准”的原则,加大力度对现有教材进行“取舍、整合、调整、补充”,使学生学到必需的知识,发展必备的能力,毕业后能成为——为各级初、中级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体、家庭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

3.2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方法

中职护理课程体系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及选修课四大模块,依据上述改革理念,在原有四大模块基础上,保留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原有课程设置中的不足和缺陷做如下修定和完善。

3.2.1文化基础课——大胆取舍

舍弃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多大关联的《数学应用基础》,减少与目前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联较少的《英语》课的学时数,重视《语文》《信息技术基础》及《德育》教学,体现护理特色,进一步加强读、写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教育。

3.2.2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

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顺应专业整体化的趋势,将传统《解剖学基础》和《生理学基础》进行融合,暂定为《人体结构与功能学》,在第一学期开设;将《病理学基础》和《微生物免疫学》整合,定为《疾病学基础》(是否妥当,有待和同行进一步商榷),安排在第二学期前九周开设,第二学期后九周开设《药物学基础》。这样既减少了各学科教学内容的重叠和交叉,又使相关联的课程内容紧密连接,内容编排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规律,使课程体系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也切实解决了课程之间互不衔接、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同时,结余的课时可用于讲授“两证”(执业护士资格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考试的内容,以及实习前集中进行的护理技能操作强化训练。为了加强专业课程,把《药物学基础》提前到第二学期,因为这门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做好衔接,可以将整合的《疾病学基础》在第二学期的前半学期上,后半学期上《药物学基础》。

3.2.3专业课程——按需调整

以“实用、关联”为原则,删繁就简,紧扣“两证”考点,突出技能。增加与“两证”考试相关联的专业课的学时,如《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外科护理》《老年护理》《社区护理》等,在平时讲授这些专业课的同时,结合“两证”考试内容和模式,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上护士资格证,又能拿上中级的老年护理证和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满足各层次护理人员的需求。专业课程中的临床实验及实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关工作,除了平时加强操作技能训练外,取消第三学期开设的《护理专业技术实训》,并入第四学期,第四学期前十四周结束其他课程,结余的四周,部分时间专门进行实习前《护理专业技术实训》的强化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既克服了学生因过早学习产生遗忘的现象,又能引起学生对即将到来的临床实习的高度重视,为实习打好坚实的基础,确保临床实习顺利圆满完成;部分时间讲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为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奠定初步基础。为进一步提高护考过关率,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直接进行临床实习,提前返校后进行《执业护士资格证》考前强化训练。

3.2.4选修课——贴近岗位

选修《护理伦理学》《美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伦理意识。选修《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是为了让学生毕业前能取得上岗证,利于就业。选修《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旨在全方位提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自我保护能力。选修《母婴护理》,是为了让学生及早取得育婴师证,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篇13

1.2专业设置缺位大,课程教材不适合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老年护理专业没有被设置,在特设专业中也未被提及,提到的老年管理类专业,仍然归属于社会工作专业范畴。李靖等指出,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医学院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早在2003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决定启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护理专业被列为四个紧缺人才优先发展专业之一,老年护理成为一个专业方向。目前,少数院校已经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方向,但其设置数量太少,与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大量需求相去甚远。关于教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卫生部在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增加了《老年护理学》选修课程,至2007年改为专业课。目前与老年护理专业方向相适合的规划教材仍缺位,只有各院校自己编写的教材。近年,少数院校虽设置了老年护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但在课程体系上仍依附于临床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实践课程体系等方面亦类同,失去了老年护理专科特色。

1.3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训基地普遍空白

目前多数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老年护理实训室,多是依附于临床护理或康复医学,实践技能训练没有针对性和专业性,达不到实验目标。据调查,各院校普遍没有设立校外老年护理实习基地,也没有与专业相匹配的毕业实纲,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普通护理专业一样去临床医院实习,实习科目及时间亦与普通护理专业类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科培养质量。

1.4师资严重匮乏,项目研究有限

目前,从事老年护理教学的师资,绝大多数是普通护理专业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或临床护理工作的教师,基本没有为老年患者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实践技能和经验,更没有系统接受过老年护理的专业化师资培训,针对性和专业性差,限制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没有就具体的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实证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1.5在岗教育不到位,在岗人员亟需培训

有调查显示,在岗人员接受老年护理教育的,学历教育占9.4%,毕业后岗位培训占84.4%,可见90%以上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按照国际标准推测,我国共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而目前养老服务队伍不足30万人,且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只有10%左右。据各地调查,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着人数偏少、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专业知识和技能亟需提高及单位对老年专科护士重视不足等问题,且都是由一般护士转型而来,或由没有经过专门老年护理教育培训,没有注入资质的护工承担,很难达到老年专业护理宗旨和要求。

二、对策

2.1转变观念,为老年护理教育迅速成长创建环境

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行业和老年护理教育的法律法规,明确职能定位,出台相应的引导政策,如把老年护理专业纳入各级专业目录;另一方面,学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老龄化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不同人群接受老年护理教育需求。同时,要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机制,努力营造“政府搭台,院校唱戏”的良好局面。

2.2加大教育改革力度,尽快培养老年护理亟需人才

2.2.1增设专业,优化课程设置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之一就是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与其培养目标(质量标准)和社会需求的符合度。“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健全三级老年服务网络,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将纳入各级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老年病医院、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和综合医院老年病科建设加强。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3年9月6日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新目录》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规定下来。日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高校可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和特点,在专业学科属性范围内自主确定专业方向,这无疑为老年护理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各级医学院校应抢抓机遇,尽快增设老年护理专业或专业方向,探索符合我国老年护理服务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综合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以应对老龄社会对老年护理人才知识、技能、素质的需求。

2.2.2加强内涵建设,确保优质人才培养

随着健康老龄化的发展,对老年护理专业内涵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其社会化服务和家庭相结合的模式已成为必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是推动老年护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内涵建设,加强师资培养,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及职业技能,强化科研,促进人才培养;要在原临床医院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建立学院、医院、社区、养老机构合作共建的实践实训基地,并扩大到社区、家庭、养老及临终关怀机构,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2.3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护理发展之路

尝试增加老年介护、老年服务、老年管理等专业教育;探索与社会医护机构、境外发达国家(地区)联合办学,如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联合培养老年护理专科护士等。目前,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已经与韩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台湾地区著名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已经有2批学生去韩国东明大学访学,也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大学和台湾南开科技大学合作“3+1”的学历提升项目,以期借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