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电气工程硕士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气工程硕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电气工程硕士

篇1

二、优化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需要从理论式课程教学模式,向以实践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教育培养方案应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导向,对培养方案进行不断优化。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可积极邀请从事电力行业的人员或企业导师参加。同时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践,做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培养规律,把理论知识真正融合到学生的实训中。以优良的培养方案,努力营造应用型人才成长环境。陕西理工大学对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课程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侧重工程设计、行业需求、一线实践。在研究生选修课的设置上,课程类型更加丰富、灵活,根据3个培养方向的不同及行业发展特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有目的地选择专业课程。在遴选硕士生导师上,除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外,主要选择承担过电力行业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环节以互动式、提问式为主,教师把工程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通过大家的探讨、交流和思考,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工程经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创新教学手段,建设网络课程

教学手段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目前“互联网+”、远程资源教学平台等技术为我们更新教学手段提供了便利。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受到了普遍关注,也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教学方式之一。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既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又可以加快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不断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陕西理工大学目前正在积极建设电气工程硕士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将部分课程的课件放在学院的网页上,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还设有网上答疑系统,回答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虚拟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软件、三维变电站视图等进行虚拟理论教学,模拟各种电气工程类型现场、系统运行模式、仿真各类参数等,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一定的作用。

四、强化校企合作,落实“双导师”制度

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是以应用型、实践型为目的,这就要求研究生导师不仅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应具备丰富的工程一线实践经验。因此,必须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努力地推进“双导师”制度。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工程现场经验的不足,还可以有效地发挥校外指导教师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他们的工程阅历。“双导师”制度下,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两者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可以很好地实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目前陕西理工大学为了提高整个专业型硕士导师的实践能力,本着“自身培养、校外聘请”的思路,制定了系列的激励政策和聘任办法。学校现有的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在晋升更高职级时,必须具备企业实践半年以上的经历方可申报。这就给具备了深厚理论知识,而工程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平台,同时校内在遴选硕士生导师时,要求这些教师必须具备承担或从事过电力系统横向课题研究。同时也在国家电网公司、电气设备制造等单位聘请一批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校外(企业)导师,并明确他们的职责和义务。

五、夯实科研平台,强化硬件设施

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最终目的,良好的科研平台环境及实训装置是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有效手段。要培养适应该专业需要的技术人才,就必须拥有大量先进的实验设备,而受制于该专业的特点及运行性质,大部分高校现有的电气工程实验设备是以模拟仿真设备为主,不具备工业实际现场场景,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的。因此,科学、有效地建设科研基础平台,切实、积极地推进实验硬件设施是直接关系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陕西理工大学在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实验室前期建设投入不够,目前在充分利用电力系统退役设备的基础上,已建成了电气设备实训室,通过对这些设备的解体,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电气设备的构造。近几年,国家对西部非重点院校进行了大量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改善这些地方高校的实验室条件,电气学院借此机会主要建成了新能源发电技术实验室、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针对目前国家电网推进的智能电网建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重点学科组建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条件的改善及科研平台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硕士人才奠定基础。

六、结束语

为了培养具有工程实践素质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更好地适应我国目前人才发展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优化培养方案是基础。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度,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势互补,注重科研平台建设,只有不断强化实验室建设,才能为培养合格的电气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闫群民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赵同谦,丁亚红,李雅莉.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2012,(2).

[2]韩建萍.应用型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方向定位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

[3]英爽,康君,甄良,等.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1).

篇2

为期四年的东大南铝材料工程硕士班学业已圆满结束。四年来,东大的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东大的老师给予了精心指导,学员们在不脱产情况下,克服了诸多困难,学得专心,学得扎实,达到了预期目的,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四年的治学,使同学们学有所成。但生有涯而学无涯,你们今天的毕业,只是学习阶段的一个节点,相信各位同学会把它当作人生新的求知阶段的开始,一如既往学习和实践,成长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当今社会,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源。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优势。人才优势的造就靠学习和培养。学习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学习能力是一个人成功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更新,要求我们去学习;提高修养,完善自我,服务企业,需要我们去学习。

“十五”期间,南铝充分发挥人才优势,保持稳健较快发展,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9%,企业发展成为全国铝型材十强企业(综合实力位居第三)。在拥有先进的技术工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拥有主起草的国家标准、拥有规模装备一流的铝产业链等方面,南铝始终处在行业的前列,这是我们充分依靠和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结果。“十一五”对于南铝是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南铝已完成了《“十一五”发展规划》。要实现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稳健发展、谋求长远”的经营理念,以发展求变化,以发展增实力,以“稳健发展、谋求长远”为目标,精心打造技术、工艺、管理先进的铝产业链,形成南铝特色的竞争优势。这仍然要靠人才的培养,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南铝发展的关键之年,企业的各项改革、各项科技开发和创新项目正在加紧进行。同学们必须增强责任感,以严谨缜密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积极参(本文源于文秘城:)与企业正在进行的各项创新工作,为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奉献才智。

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沈阳工程学院校内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42-02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紧迫需求,我国逐步加大了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力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类型,与以前的非全日制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着许多差异。[1,2]因此,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充分认识现状,探讨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和方法,寻求适合的模式,是保证培养质量、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

一、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础分析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已经具备了几年的工作经验,属于在职学习。他们从单位回到学校,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对课题和研究方向也有深刻认识,许多学员是带着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来进行学习的。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是一直读书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也没有实际岗位的工作经历。正是因为没有工作单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部分只能依托学校的定点实践基地或者导师的合作企业来完成。因而,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受如下因素的影响:高校实践基地的数量、规模、质量、指导教师的横向课题情况以及学校的实践基地约束机制等。高校如何建立一批稳定、高水平的实践基地,如何制定和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方针政策以保障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是目前高校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为社会提供自主创新的双重任务,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沈阳工程学院的研究生培养主要面向服务社会,即能服务于特定需求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因此,对该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构建学校、导师、企业的合理激励机制,顺应产、学、研合作办学理念。以校内实验室进行校内实践能力培养作为基础,建立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依托导师承担的纵、横向课题,锻炼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3,4]

1.合理制定培养方案,为提高实践能力提供保障

全日制工程硕士是一种专业学位类型,其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管理工作或者专业技术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沈阳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重视知识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作用,注重实践环节建设,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探索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确定方案考虑了强化基础课程,突出应用课程,重点加强工程硕士过程的实践能力培养,从方案上保证实践能力的培养。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工程硕士培养的工程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程覆盖了现代电气工程领域基础知识和理论,课程设计更倾向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比如开设智能微电网新专题,依托电力学院微电网实验室的建设契机,既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校内实践能力培养采用“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模式

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具备了几乎涵盖发电、供电、输电和用电等领域的全部实验室,比如有电网仿真实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验室、电气运行实习中心、智能电网全数字仿真实验室、电机特性仿真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将为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生的课题实践提供了支撑。因此,对于人才培养,沈阳工程学院具备了高校中优良的实验条件。根据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对于校内实践,研究生在读期间分段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在第二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入学院相关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实验教学中心提高校内实践能力,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

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电力学院科学、合理地利用实验实习条件服务于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考虑学生的课题内容,最新设立了4门实践课程,积极改变实验室管理制度,创立实验室“随时预约,自主实验、科学分配、统一管理”的管理方式,保证学生可以亲自动手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校外实践能力采用“深入对口企业、亲临生产一线、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第三、四学期沈阳工程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规定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一年。因此,针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要深入对应研究方向的企业进行实习,加强能力培养。比如,有学生选择了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方向,结合课题的研究方向,学校选择到沈阳某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实习。以下详细阐述了实践与理论的衔接过程。

首先,在第一学期理论学习时,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为研究生选择了相关理论书籍,如“电机原理”、“现代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等课程,经过学习后研究生都具备了电机及其控制领域相关知识。然后,指导教师给学生制定了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为特种电机的控制技术,并将学生送至沈阳某电气有限公司,使学生深入该企业生产一线对生产设备进行深入认识,结合学过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

4.倡导“产、学、研”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沈阳工程学院与电气工程较为集中的企业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基地。企业在实践条件、实践内容、管理模式及实践指导教师的选择等方面提供保证;而高校具有良好的人才资源,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实践基地建设,参与项目和课题研究,利用新技术研制新产品。企业为实践基地和科研项目提供资金资助,校企双方的导师合作进行实践方面的指导,及时解决和处理工程硕士生学习与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工程硕士生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实践工作,进行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这种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双方充分发挥了各自在教学、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为沈阳工程学院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针对生产进行研究开发的实践基地。

自从2012年获批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招生点以来,在工程教育方面,沈阳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行内优势,坚定不移地推进以项目课题为依托,鼓励把论文研究结合实际,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的产品上。比如,沈阳工程学院与电科院签署了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在第二或者第三学期,学生便可以去电科院进行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培养模式实施效果

经过几届研究生的培养实践,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院的研究生在实验室基本上能够对电力系统的发电、供电、输电和用电等方面的知识有了较好的了解,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和研究课题,再深入到企业进行实践过程中能较好地将企业的生产实际与课题进行有效结合,实践效果良好。无论从研究生毕业撰写的论文,还是从学生的就业反馈来看,沈阳工程学院的培养模式都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具有鲜明特色,达到甚至超过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文霞,王其东,李军鹏.基于“产、学、研、用”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5):77-80.

篇4

【中国新闻网】8月2日―3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电气与自动化大赛在浙江金华举行。来自全国包括香港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46所本科高职院校72支代表队参赛。大赛由教育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面向全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开赛。比赛共分“基础测试”“系统设计与调试”两部分,涵盖低压电器、PLC、伺服、变频、人际界面等多方面知识的运用。其中“系统设计与调试”要求参赛选手在指定的时间内发挥创新力和创造力,搭建控制系统并组装调试到位。大赛设特等奖1名、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若干。

【上海电力学院】近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批准,上海电力学院新增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为:工程硕士(动力工程)、工程硕士(电气工程)、工程硕士(控制工程)、工程管理。至此,上海电力学院既拥有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又拥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这是该校研究生教育建设工作的重要突破。该校新增设的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将列入2015年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专业目录,面向全国公开招生。

【北京交通大学】8月21日―22日,中国高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30届学术年会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界代表等600多人参会。本届会议的主题是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与会专家围绕智能电网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最新热点、最新理论与技术开展学术交流,就未来电网发展趋势思考与技术展望、智能电网与继电保护、微电网与智能配电系统机遇与挑战等课题阐述思想与观点。

【华北电力大学】近日,华北电力大学成功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的主要形式包括:承办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重大专项工程项目;举办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培训班、研修班或进修班;协助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或专业科目的培训、考核和管理;开展继续教育理论研究,开发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项目与培训课程;举办继续教育交流服务活动等。

篇5

1.2实践能力的差异。

对于实践工作,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着较多的感性认识,他们和企业生产实践联系密切,能够很快地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去,在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与没有工作经历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较大优势。

1.3学习目的的差异。

非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和性质往往有着不同要求。相对而言,在相同专业就读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其学习背景的差别要小很多,其知识与实践需求差别也一般也不太大。

2.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分析

2.1创新招生模式

近几年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现状不容乐观。要改变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这种现状,应该推出“订单式”培养,允许应届毕业生先签约,实现校企联合培养。

2.2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校企联合培养不再是单纯地企业提供生源,学校负责培养,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应该根据单位对员工的需求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当然,在校方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单位实际需求制定合理化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传统的侧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对从事工程项目或工程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教育部在2009年研究生招生文件中推行了一项重要改革举措,部署增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作,这是研究生教育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

西安理工大学是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1997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现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等13个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从2009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09年招生30人,2010年招收66人,覆盖了7个专业领域。按照学校发展规划,今后将会逐年扩大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大力加强专业学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列为“十二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了适应国家中长期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对原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进行改革,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

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

我校水利、电气工程领域从1997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10多年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注重实践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全过程管理,保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和制度保证体系。根据学校与行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发挥校友纽带作用,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已与中国东方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中国水电第三工程局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45个,依托青海、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黑龙江、深圳等地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地开办教学点19个。

13年来累计招生781人,授予学位600余人,培养的工程硕士在西部装备制造业及水利水电行业生产和管理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毕业的工程硕士有的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有的被评为全国首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有的担任国家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总指挥,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个专题和项目;由我校毕业工程硕士负责承建的汉江城市桥闸工程获2008年国家优质工程最高奖“鲁班奖”;还有的获得“2008陕西建设行业十大新闻人物。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顶得上。

虽然我们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一定的成绩,为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在职工程硕士有所不同,[2]其一是学制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学制一般为两年,在职工程硕士学制为3~5年;其二学生来源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生源主要来自于应届毕业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对企业的了解,在职工程硕士全部来源于企业;其三培养与管理方式不同,全日制工程硕士作为全日制学生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来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需要在课程体系、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需要。

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学习是工程硕士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工程硕士能力培养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加强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紧密衔接。[3]

2010年初我校基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目标,组织全校工程硕士授权学科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水利工程学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学科课程体系由学位课、模块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实践课组成,将学科的主要培养方向划分为几个培养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就业方向设置模块必修课,学生入校后根据培养方向进入相应的模块课程,按模块培养,以方便毕业后在相应的领域就业。

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设置为:总学分为30学分,其中学位课11学分,选修课8学分,模块必修课6学分,实践教学5学分。

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

1.进一步完善校院二级管理体系,不断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组织管理机构是改革的基本保障,我校目前工程硕士管理体系分为学校和院系两个层级。学校层面主要由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校工程硕士的管理工作与相关的协调工作,学生的日常培养与管理主要依托基层二级学院。具体运行时学校层面由研究生学院统管,学院层面由设立的工程硕士管理机构分管,主管院长全权负责工程硕士研究生工作,日常工作中的一般问题由主管院长负责,重要问题由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的管理体系,各院根据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管理运作体系。

为了适应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改革的需要,在已有机构基础上将成立以下机构:①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领导小组;②培养质量专家监督小组;③校企联合导师指导小组。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规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保证培养质量,需建立健全各项规章管理制度。按照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我校修订了《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我们还将陆续制定或修订以下管理制度与规定,如校企联合培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工作细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规定、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校企联合技术难题攻关科研管理办法等,以满足新形势下的要求。

3.加强信息化建设,研发并使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提高管理质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主研制开发一套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多个数据库,涵盖招生、学籍、培养与学位授予的所有环节,保证工程硕士教育管理的电子化、规范化与即时化。

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1.以实践教学为主线,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有效机制。

以人才需求和科技合作为基础,以订单式培养为着力点,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成立校企联合“订单式培养”指导委员会,企业负责提出人才规划及能力要求,解决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提供技术难题供学生选题并进行相关企业文化教育。学校负责调整招生规模,建立课程体系,组织课堂教学,指导技术攻关,进行论文考核,培养综合素质,实现校企双赢。

2.以实际应用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制定面向企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工程技术难题,确定论文选题;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小组模式,指导学生开展论文研究工作;论文采取企业和高校双盲审制度,保证培养质量。

3.以能力素质提高为核心,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线,在招生中,加大与企业的联系,获取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实行双向选择,校企联合考核能力,企业参与复试录取工作,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招生;在理论实践与教学过程中,实行模块式培养,半年在学校学习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夯实基础;半年在企业、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完成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在论文研究阶段,结合企业技术难题进行论文选题,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校企导师小组对论文进行指导,培养质量专家指导小组进行过程考核,一年时间在企业完成论文工作,毕业后订单企业审核并就业。

经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式的探索与改革,我们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坚定了做好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信念。但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包括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落实与建设,实践课程的组织与考核,企业导师的聘任与管理,学位论文的评审与把关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O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用变频电流法测试大型接地装置的工频特性参数,数据稳定,重复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现场主要通过变频30°夹角法来测量大型接地装置,给出了接地阻抗现场试验中的互感问题及其分析。

2互感电压的影响

当电流线与电压线存在平行段时,通过电流线的测试电流会在电压线上产生的感应电压,引起测量的误差。电流线与电压线之间的距离越小感应电压越大、并行长度越长感应电压越大、电流线的测试电流越大感应电压越大。电流线和电压线使用停电的架空线不同相作测量时,由于两线之间距离较近,互感电压甚至有可能高于测量的电压。三角形方式布置电极时,若电压线与电流线存在距离较近的并行段,互感电压也会引起测量误差。

2.1 互感对测量影响

某220kV变电所最大对角线长度Dm约283m,接地电阻设计要求值为0.19Ω。电流、电压极与变电所地网边缘直线距离900m。电流注入点经纬度、电流极经纬度、电压极经纬度见表(表2.1)

表2.1某220kV变电所接地阻抗试验参数表

第一次放线电流线与电压线之间有一段间隔5m,长度500m左右平行线,如下图(图2.1),变频法5A测试时,接地阻抗数据Z=0.229Ω,不满足设计要求。

图2.1 某220kV变电所第一次放线图

第二次放线电流线与电压线之间间隔200m左右,如下图(图2.2),变频法5A测试时,接地阻抗数据Z=0.155Ω,满足设计要求。

图2.2 某220kV变电所第二次放线图

试验导则要求三极法直线(0.618 法)布置时电流极长度L=5D,在大地网中若地网最大对角线D=500m,电流线长度将达2500m,电压线长度达1500m左右,布线时需认真考虑测量线间互感对测量的影响。

产生互感干扰的原因,当电流线与电压线平行接近时,电流线中的电流I将在电压线中感应出电势em=IM,式中M为二线间的互感抗,线间无互感时,电压表测量值:UG=IRG,线间有互感时电压表测量值:UG=IRG+em=I(RG+M),利用伏安法计算将产生很大的误差。用功率表法、cosφ表法并经倒相测量虽可消除无功分量的影响但由于表计工作点的不同,内阻的影响,产生的误差仍不可忽视。

具体测量时,有时利用已有的架空线路作为电流电压测量引线,由于线间距离小,互感较大,测量误差将增加,为了减少工作量建议架空线作为电流线,而电压线单独敷设以减少互感的影响。

从该220kV变电所的测量结果分析,电流电压辅助线平行距离长短及两线间的距离大小对测量的结果影响还是挺大的,所以用三极法建议当变电所设计值较小时,两线间的距离应大于10m以上,以消除互感影响造成的误差。

3结论和展望

φ表法并经倒相测量虽可消除无功分量的影响,

作者简介朱宏法,浙江省杭州市人,工程师,200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2007~2010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程硕士专业。目前从事状态检测工作,现任浙江省电力公司检修分公司。

孙正竹,江苏省淮安市人,工程师,200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7~2010年就读于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程硕士专业。目前从事高电压试验工作,现任浙江

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电气调试公司,主要负责高压试验工作。

第三作者 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林成理 浙江温州人,现任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电气调试公司,主要负责高压试验工作。

第四作者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 马飞翔 浙江杭州人,现任浙江省送变电工程公司电气调试公司,主要负责高压试验工作。

4参考文献

傅智为.异频接地电阻测试仪的研制以及冲击接地电阻的仿真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徐建平.接地电阻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与工程实践.浙江电力,2004,(4):23-27

冯志伟,肖稳安,马金福.影响接地电阻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建筑电气,2010,(15):38-41

篇8

一、船舶电气专业方向概况及专业特色

山东交通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船舶电气方向)于2003年开始招生。该专业方向是在STCW78/95公约生效后众多海事类高校纷纷取消船舶电气专业形势下设置的,是当时国内唯一设置船舶电气方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

跨入新世纪,海洋经济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船舶工业和海洋航运业的发展是规划中的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成为造船大省,到2020年成为造船强省,造船工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然而当前的情况是,无论是国家还是山东省,由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不能满足船舶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制约了船舶工业的发展。

船舶行业的飞速发展,使高质量船舶电气人才的供需矛盾突出,也为我院航运人才的培养和船舶电气专业方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顺应国内和山东省造船工业及航运业对船舶电气人才的特殊需求设置了船舶电气方向,是国内最早设置船舶电气方向的本科专业,同时也为学院船舶及海洋工程学科配套建设填补了一项空白。经过近10年的专业建设发展,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行业特色,船舶电气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了与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建立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船舶电气学生培养规模和质量日益扩大不提高。船舶电气方向就业率连续6年来一直达到100%,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2011年10月,船舶电子电气方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山东交通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六个方向的试点之一,2012年船舶电气开始招收“船舶电子电气与轮机工程”方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建设目标

面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依托我校在交通领域行业的领先优势,紧紧围绕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制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校内培养标准,通过和省内造船企业、电气设备制造企业、航运企业等的密切合作,探索创立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机制,与合作企业达成联合培养协议,采取“3+1”模式,即在校累计学习3年,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1年,并依据船舶行业专业培养标准与联合培养企业共同协商制定具体的校内和企业培养方案,构建以“项目驱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创立我校“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专业与船舶类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建立“卓越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船舶类企业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之一,担负着至少一年的“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深度介入“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直接参与专业培养标准、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并重点负责企业阶段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保证企业阶段教学任务的完成;努力构建内部和社会对实施“卓越计划”培养质量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2.优化“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

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结合“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坚持校企联合制定的原则;以船舶行业实际需求与工程技术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实训教学,突出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最终确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校内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培养方案。

3.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构建以“项目驱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综合课程体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电子大赛引领教学内容改革;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以“工程项目驱动”,建设“训练式课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4.建设高水平专兼职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建立鼓励专职教师到船舶类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的激励机制;制定鼓励专职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制度;设立“工程型”教师系列,建立相应的技术职务标准;建立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学校将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以充分发挥他们在“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上的重要作用。

5.制定“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

船舶电气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通过在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满足船舶企业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培养造就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科背景,掌握船舶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宽厚基础、科学思维方法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船舶电气产品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篇9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一)配电箱安装方面

配电箱坐标、标高不准确或凹入墙面,移位、变形,箱盖内杂物未清除,防腐不及时。箱面板不紧贴墙面,回路无编号,布线不整齐,导线未绑扎多股线未搪锡或压接,有的甚至被剪断,管进箱未利用敲落孔及箱内零线、地线交接,箱体无专用接地螺栓。配电箱安装好后,不查线就送电,配电箱内导线间导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未测量。

(二)电线管铺设方面

薄壁管代替厚壁管,黑铁管代替镀锌管,PVC代替金属管;金属管口毛刺不处理,直接对口焊接,丝扣连接处和通过中间接线盒时不焊跨接钢筋,或焊接长度不够,“点焊”和焊穿管子现象严重,镀锌管和薄壁钢管不用丝接,用焊接;钢管不接地或接地不牢;管子埋墙、埋地深度不够,影响土建施工;管子通过结构伸缩缝及沉降缝不设过路箱,留下不安全的隐患。

(三)照明等方面

开关、插座面板不平整,与建筑物表面之间有缝隙,开关不能切断相线,开与关方向不一致。插座的相、零、地线接线混乱,有的三孔插座无接地线。螺口灯头接线不对,软线吊灯灯头线长度不足,绞织线做吊线,未做保险扣货掉盒内保险扣太小不起作用。日光灯未能与启辉器、镇流器配套使用,未设挂线盒,双链不平行,有的甚至用铁钉直接钉在木塞上,偷工减料。成排灯具,吊扇中心线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室内吊扇、室外灯具安装高度不合规范,l类灯具及低于2.4m的灯具无PE保护线。

二、电气工程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一)电线管敷设处理

监理人员严格把关,要求下料配管必须按照设计和规范,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施工。施工人员要不断充电,练就过硬的安装技术,在电气安装工程中尽职尽责,高质高效地完成建筑电器安装工作。弯管器的选择:当镀锌管和薄壁钢管内径≤25mm时可选用不同规格的手动弯管器;当内径≥32mm时,可选用液压弯管器;PVC管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弹簧弯管,在进行对接时,尽量采用整料套管对接法。

(二)配电箱安装处理

配电箱安装施工前,技术管理人员应做足准备工作,详细了解箱盒的坐标、标高,用钢筋套圈焊接固定定位好的箱盒,并在箱盒内做一支撑,以防移位和变形。配管与箱盒的预埋、预留、位置、标高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管线内外壁应按规定做除锈和防腐处理,剔除管口毛刺,入箱入盒时须加护口,弯曲半径须符合规范要求,采用硬质、半硬质阻燃塑料管的预埋须根据埋入的墙体种类进行可靠地保护。配电箱盖板要紧贴墙面,但不要影响灵活性。对箱体进行合理开孔:严禁用电焊或气割,应用敲落孔或机械开孔。箱体应有不少于M8的专用接地螺栓。配电箱安装好后,要认真查线,保证导线间接触良好,并做好导线间、导线对地间绝缘电阻的测量,进行试送电。

(三)照明灯安装处理

无论是开关、插座、灯具安装。还是吊扇安装,准确定位至关重要,特别是成排的灯具与吊扇接线盒的安装,预埋定位一定要精确,安装误差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日光灯的安装应根据图纸的要求严格选用规格型号。合理定置预埋接线盒的位置,尽量偏在一侧,不要放在灯的中心。

(四)隐蔽工程的施工控制

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电缆管、接地线须穿越楼板、隔墙,或是其它建筑物,接地扁钢则要与建筑物底板钢筋、基础槽钢等焊接。如有差错,不仅返工困难,还埋下隐患,所以必须严格监控隐蔽工程的施工质量。预埋管的材质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管子排列是否整齐,弯曲半径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电缆、母线型号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动力电缆、控制电缆是否分开敷设;电缆是否需要屏蔽,是否符合国家安装标准规定。防止预埋管被堵塞,接地线及电缆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在施工中,监理要采用工地巡视、现场观察、测量和检查安装记录来确保施工质量。测量接地线的电阻,应小于等于图纸标注的欧姆值。消防泵的控制,因涉及降压起动、现场手动、消防控制室手动、自动起动、备用互投等控制,且往往涉及几家安装调试(供货)单位,很容易发生技术上、协调配合上的问题,加上个别设计存在一些小缺陷,影响调试和验收,电气工程师必须提前熟悉设计图纸及厂家提供的二次线路图、控制原理图,及早发现或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并作出处理。

(五)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电气工程施工中应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应根据工程的自身特点,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做好技术交底,认真管理好从材料采购、施工过程到工程验收的全过程,并且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才能确保建筑电气工程的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建立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定期对专业电工及用电人员进行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凡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核发的上岗证书,严禁无证上岗。

三、结语

建筑电气工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该建筑物的功能运行是否正常,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等,所以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对工程有责任心,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要根据自己的施工特点,人员结构,本着安全、优质、高效的原则,制定符合本项目的管理方法和严谨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电气施工企业的发展,创出企业的品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篇10

摘 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未能形成独立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以外的完备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本文从依托工程背景、强化职业性、适应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专业型师资队伍以及实践能力培养基地等方面探索地方工科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地方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我国的硕士学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层次,授予硕士学位的标准偏重于理论性和学术性,最终使硕士学位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作为攻读博士学位的过渡学位,另一类就是各种专业学位。[1]专业学位将成为我国硕士生的主体。

我国从1997年设置和试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建立了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制度,但由于招生体制和指标的限制,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部门的需求。教育部自2009年起,设置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适应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2010年教育部提出硕士研究生结构调整的目标:到2015年力争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总规模的50%以上。为了实现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部在专业学位招生和培养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2]这对地方高校的未来发展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3]

一、建立完备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率很高。在英国,工程学科几乎全是专业学位。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工科院校重新调整工程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大工程观”的导引下,更加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600多种类型庞大的学位体系,大量的研究生是攻读专业学位或者称为职业型学位的。[4]同时,美国的专业鉴定制度和工程师资格认证制度发挥着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5]2003年日本开始正式创建专业学位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院开展培养具备高层次专业能力的实际业务人才的教育,其特点为教学上聘请活跃在各行业第一线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传授最新知识,实施高层次专业实务教育。专业学位研究毕业生可以直接参与国家资格证书的报考资格,也可以选择研究型研究生院的博士课程继续深造。[6]

我国专业学位的设置,促进了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类型的多样化。但是,目前还没能形成较为完备的专业学位培养体系,存在培养定位不明确,教学和实践达不到要求等诸多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一种新型的研究生教育类型,对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逐步提高。由于观念的缺失使许多高校的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排斥专业学位的倾向,很多研究生导师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等同于有学历的工程硕士”,认为是降低标准,影响质量。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在招收生源、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培养方式、培养质量乃至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待建立完备的专业学位体系。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报考专业硕士学位,如何针对就业背景面向学科领域设置课程,如何建立专业学位与特定职业任职资格之间的关联,如何协调高校和企业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和任务,如何组织和管理研究生的实践和实习环节,以及学位论文的选题和质量如何把关,等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形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也有别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尽管不同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标准、方式、过程和要求都有显著差异,但并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地方高校必须认清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转变思想观念,突破长期以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形成的习惯模式的束缚。地方高校要抓住机遇,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顺应潮流,勇于创新,因材施教,适应新时期经济建设对硕士研究生的需求,探索和建立健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广东的珠三角地区已初步实现工业化,进入高级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里程。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社会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但是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则面临着“高投入”、“高成本”的问题。地方工科院校要勇于创新,突破僵局,利用自身的学科特色和地方优势,抓住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机遇,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性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涉及到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强化专业实践能力训练、加强过程管理和保证培养质量的方方面面,需要从各个环节完善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点

由学校、企业和导师组共同承担教育职责,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科学技术、工程实践和素质品质方面的全方位培养,并形成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根据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培养计划中,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基地,提升研究生实践性教育质量;由导师组实施研究课题的过程管理,将研究生引入工程创新和实践最活跃的前沿,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1依托工程背景,知识结构强化职业性

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在知识结构方面,其以提升技术创新和开发研究水平及能力为特点。专业化程度高的职业所具有的复杂科学知识体系,是专业学位设置所必备的知识基础。[7]课程设置反映知识结构的内涵,因此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范畴设置课程体系。

工科院校要全面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方式和方法,在大工程、大学科领域组织硕士生导师、授课教师、实验管理人员等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争突破传统教学科研型的教学观念,打破“专业”界限,拓宽专业口径,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体现“职业”需要的整体优化培养。专业学位不是按某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设置课程,而应该根据相应职业背景对人才规格和口径的要求,按“学科群”或“学科领域”设置课程,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工程教育本身就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院校的工科专业毕业生更是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

例如,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面向电气工程应用领域。目前广东省内地级市甚至有些县级市电力企业都有博士毕业生,对电力企业而言,并不需要花更多的成本招聘博士研究生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那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优势在哪里呢?因此,不能简单地以“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来定位专业学位,要全面地衡量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发挥学科优势,注重人才定位和能力培养。

目前,电气工程领域尤其是电力系统已经进入高度自动控制的具有强烈现代特征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新时代。专业学位必须要适应电气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广东省对电气工程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瞄准电气工程技术的前沿动态,构建反映学科前沿和特色、契合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目标的有明显特色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因此,有必要面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结合信息和能源科学,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大幅度地归并、整合和更新教学内容,避免专业课程的设置偏窄过细,要凸显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2适应职业资格认证

职业资格认证是职业专业化的标准和规范[8],专业学位教育是职业专业化的培养模式。两者可以而且有必要关联起来。这为专业学位的定位提供思路,可以成为衡量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高校应该考虑多层次多方位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衔接,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中的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电气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等都可以与工科院校的专业学位职业背景相关联。注册工程师考试实行十多年来,其考试的难度大,证书在工程应用领域的分量重。注册工程师的考核内容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基础知识内容主要体现在本科教育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的基本概念在本科教育也有涉及,但是很多知识点是紧密围绕工程实践设置的,涉及大量的工程设计和技术规范内容。因此,工科院校在设置专业学位课程及开展实践教育时可以衔接注册工程师资格认证(如图2 所示),并可以推行通过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考核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的模式。

仍以电气工程为例,注册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考核涵盖了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环境保护、安全、电气主接线、短路电流计算、设备选择、导体及电缆的设计选择、电气设备布置、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接地、仪表和控制、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及调度自动化、操作电源、发电厂和变电所

图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注册工程师认证的关联模式

的自用电、输电线路、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因此,电气工程专业学位可以设置工程经济与管理、电力系统规划、电力系统自动化等课程,同时增加多个工程设计环节。例如,在电力系统重要的继电保护方向上,本科教育均会设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以及以掌握继电保护配置和配合为主的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般设置现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课程。而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可以围绕实际应用中的继电保护配置整定计算设置设计环节,既衔接注册电气工程师的考点,又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需注重与本科和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区别。

通过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紧密关联职业资格认证,适应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发挥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力图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通过提高培养质量,来逐步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关联的进程。如获得专业硕士学位可以适当减免资格考试要求,并推动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高校工程专业排名的重要指标。[9]当然,在我国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一个过程。

3形成研究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要凸现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于传统以学术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建立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除了明确实践环节的课时和学分等,更重要的是明确实践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管理办法。其次,通过在课程学习中加强实操环节、增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参与导师研究课题、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到企业实习实践等方式,实施“全程化、多层次、多模式、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具体实施的难点首先是,必须有一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和专职教师队伍,其次是必须有安全有保障的实践基地。

结合年轻教师组成导师组进行集体和合理分工指导,聘请企业一线的优秀高级工程科技人员与校内导师构成“双导师”。聘请本专业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和退休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等措施可以缓解专业师资问题的部分压力,但最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培养专业型师资。这一点地方工科院校是有优势的,如广东工业大学每年70%以上的科研项目经费来自于企业,2012年立项横向经费达25亿元。这本身就说明广东工业大学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师资和大量的应用型科技项目,有助于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但是如何组织和形成相对固定的专业学位师资队伍,高校还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和引导。应鼓励教师对横向科研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考核,对获得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和带专业学位研究生方面给予优惠,为专业型师资的培养提供解决思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原则上有半年以上的校外实践环节。现阶段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从规模到保障机制上远跟不上这一需求,基本处于导师自主行为或由研究课题决定的实践方式,亟待大规模建设新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让企业直接参与专业学位的培养工作,提供和保障研究生开展实践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需求的有机关联。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有意愿主动参与并全程介入,能够从联合培养机制中获得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实现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学生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更好地定位今后的工作甚至创业方向,而这有赖于学校的规划和联合培养机制的完善。高校要积极利用地方优势和资源,推进这一基地建设理念转变为现实,制定培养环节、选题研究和经费资助等的具体细则。

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的形式可以多样。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实验室等也应该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实践基地。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高水平研发平台,使其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支撑是高校在平台建设中应该探索的课题。

三、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地方工科院校要紧跟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精神,结合国际经验与地方经济需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全方位的改革。优化整合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专业化特点,衔接职业资格认证,利用社会资源, 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加入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办出专业学位培养的特色,树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蒋文学.最新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建设与质量监督管理达标手册[M].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7.

[3]周小军.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研究生,2010(10):52-53.

[4][9]石鸥,刘卷.美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及其特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2):104—108,106.

篇11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07099)、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2JYJG-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49-02

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上海电机学院2011年首次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将开展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并计划于2012年正式招生,这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又有了一个重大提升。当前,如何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创新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学校正在着手解决的一项重点工作。

“工程数学”课程作为学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应用型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素质以及后继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学校正在开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如何科学地进行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正确地把握好课程教学改革,是学校数学课程任课教师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下面笔者围绕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上海电机学院为研究对象,就技术应用型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教学实践方面进行分析阐述。

一、“工程数学”教学研究的意义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的行业性本科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目前学校的办学定位。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内涵的发展建设,学校的教学质量及办学层次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1年学校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的批准,标志着学校研究生层次教育已正式启动。按照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要求,“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主要由数值分析和矩阵理论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计算方法与基本原理以及运用计算机编程语言解决实际数值计算问题的能力,而后者作为一种基本数学工具,在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从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对数值分析和矩阵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来看,很多研究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运用工程数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影响了其从事深层次专业研究的创新能力;另外,在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同学科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设置之间的矛盾、课程内容多而杂与教学时数偏少之间的矛盾,还有课程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偏重理论轻实践等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课题研究基于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想理念,并结合学校目前技术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在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体系设置中,重点体现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专业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培养,以达到专业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教育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目的。本课题在“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手段与新技术应用结合、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校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课题的研究,将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岗位适应性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为目标,可以为学校将来其他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国内同类型院校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依据。

二、课程教学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针对学校正在开展的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工作,对其培养方案中的“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包括教学内容的遴选和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实践环节的加强及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面。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设置

根据学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目标,课题组前期与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进行交流,同时对国内一些应用型特色的高校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进行参考借鉴,并深入到上海电气集团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在广泛、深入地了解专业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按需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制定了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资料。在保证课程内容达到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要求外,还分析研究如何将数学理论方法同相关的专业内容相融合,突出其应用性和技术实用性的特色,使学生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其中数值分析部分包括了数值逼近、插值与拟合、数值积分、线性与非线性方程组数值解法、矩阵特征值与特征向量计算及常微分方程初值问题数值解法等教学内容。在其内容设置上尽可能在算法实现、算法实例、实践实验项目等方面体现电气工程学科的特点,将当前一些新思路、新方法融入到讲授课程内容中,使学生真正能将数值计算方法应用到本学科的项目中去。矩阵理论部分包括了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复习、代数特征值问题、Jorden标准型、向量范数、矩阵分析、矩阵分解及广义逆矩阵初步等教学内容,在其内容设置上尽可能注重培养学生较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和较好的计算能力。另外,教学内容注意侧重让学生掌握理论方法与使用原理,强调工程应用思想、逼近和近似思想、迭代思想和离散化思想。

2.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课程教学方法上探索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除了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外,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将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教学,实现了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如在矩阵论教学中,可以选择电气集团风电企业控制系统中不同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理论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例子;在数值分析教学中,可通过运用多媒体创作软件制作有关算法的动画教学软件,使学生对算法的构造与机器实现等内容有更鲜明的感性认识,强化其对算法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3.加强实验环节,注重科学计算能力的培养

按照学校“工程数学”课程设置标准要求,要突出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软件使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加强利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解决专业相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矩阵函数在线性控制系统方面的应用、广义特征值与震动理论关系等方面内容时,介绍有关工程实际背景及物理意义,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学有所用,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借助于学校临港校区新建的公共数学实验室,通过增添数学实验课时,以Matlab数学软件为工具,加强学生对科学计算的直观意识;通过由专业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编制计算应用程序,将工程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较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中,这为学生把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熟练地掌握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和进行科学计算创造了较好的教学条件,更为其后期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4.灵活制定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评价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程度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本课程评价方式探索采用了平时作业、上机开放练习和学期末最终独立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平时作业应具有针对性,能为所学内容服务;上机开放练习主要是给学生自主安排上机实习,将所学工程数学方法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并按规范定期撰写相应的上机实习报告;期末独立考试是对学生综合掌握所学课程知识的一种最终检验。平时作业、上机实习和学期末考试在最后的成绩评定中一般以1∶1∶3比例进行分配,这种考核机制将有利于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以后的工程技术领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如矩阵理论部分,要求学生结合所学课程教学内容查找最新相关专业文献,总结阐述矩阵理论在工程领域方面的有关应用,以课程论文的方式作为阶段性课程作业,使学生不仅了解数学理论方法的实用性,同时也锻炼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专业课题研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

5.加强课程教学师资团队建设

本次学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工作是上海电机学院首次开展的研究生层次教育,学校和数理教学部都给予了高度重视,配备了由2位教授、2位博士组成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学师资团队,在课程教学中,做到了定期组织教学研讨,包括教学内容的设置安排、教学方法的探讨、上机实验报告的评定等等,在首次“工程数学”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为将来学校其他学科专业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累积了较好的教学经验。

三、结语

本文基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和上海电机学院重点教研教改项目,以具有技术应用型特色的上海电机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就学校电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本课题研究旨在建立和完善学校研究生“工程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建立一个具有较强应用性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努力为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打下坚实的数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夏建国.论技术本科教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隆广庆,唐帅.研究生“矩阵分析”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

[3]马慧彬,张忠武.工科硕士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的改革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3):103-104.

篇12

0 引言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束缚。电力行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配电模式。当前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驱使着电网朝着高效、智能、灵活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以适应不断进步的技术需求。可持续性是未来电网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分布式电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接入与应用。但是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会对传统配电网造成很大的影响;主动配电网具有组合控制各种分布式能源的能力,提高配电网对可再生能源的接纳能力、提升配电网资产的利用率,提高用电用户的用电质量和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这是未来配电网发展的主要模式。

1 主动配电网的概念

主动配电网的内部具有分布式或分散式能源,也具有控制和运行能力,它能够综合控制分布式能源、能够利用灵活的网络技术,从而实现潮流的有效管理。

根据2008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的定义,主动配电网是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及电力电子技术,主动管理分布式资源,自主协调控制发电、储能装置和响应负荷,并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主动配电系统可以实现发电、负荷以及配电网的协调优化控制,便于满足客户需求侧响应,其发展满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瓶颈的重大需求和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部署。

2 主动配电网与传统配电网的比较

主动配电网是由微电源、负荷、储能系统和控制装置构成的配电系统;而传统的配电网的运行、控制和管理模式都是被动的。传统配电网由大型发电厂生产的电能,流经输电网(高压),通过配电网(MV和LV)输送给用电用户,中低压(LV)配电网是电力系统的“被动”负荷,因此配电网被称为被动配电网。在中国,即使采用配电自动化,其核心控制思路依然是被动的,在无故障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进行自动控制。现有的配电网分析计算,无论损耗、电压和可靠性,都是基于最大负荷条件或平均负荷条件而做的分析计算。因此,传统配电系统不是为大量接入分布式能源而O计的,所以大量分布式能源(DER)接入配电网后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3主动配电网发展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分布式电源等快速发展,都对配电网规划建设、配电网运营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对于用电用户来说,接入主动配电网意味着提高了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分布式电源和电网供电可以互为备用电源,在故障时可以减少停电时间、缩小停电面积、提高终端能源的利用效率;对电网企业来说,主动配电网的投运将大大降低运营成本。主动配电网的高效运行可以提高电能传输效率并带来节能效益,多电源协同供电可有效解决地区输配电能力不足等问题,保证电网可靠、稳定的运行,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效的移峰填谷,如精准的控制负荷,减少电力系统故障率等。主动配电网的投运还可以可解决可再生能源的消纳问题,它的投运将提高地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占有比率,实现可再生能源全部消纳,改善环境,并推动智能楼宇等一系列智能电网相关技术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目前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比率日趋升高,这些波动性较大的且大规模间歇式能源给电网的稳定、安全带来较大影响,但是电网并不排斥这些分布式能源。主动配电网能够满足绿色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实现配电网双向潮流灵活控制的主动配电网络,从根本上解决配电网高度兼容分布式能源的有效技术手段。

4 结语

分布式电源、高品质供电需求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配电模式,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快速发展的通信技术与现代配电网的紧密结合,产生了主动配电网。在能源紧缺、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对主动配电网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将是未来电网的发展方向。

主动配电网是智能配电网的一种高级阶段,其理论和实践才处于初始阶段,其规划、运行、控制以及市场交易等多领域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由于分布式能源的比率不断提高,主动配电网孕育了一个全新的市场机遇,不仅电网公司而且电力用户以及能源供应企业都有机会从主动配电网的发展中获利。充分利用主动配电网的可控资源,实现主动配电网高电能品质、高运行可靠性、清洁能源的高比率的运行目标,为主网提供更多电能与备用服务。

参考文献:

[1] 尤 毅 、刘 东 、于文鹏 、陈 飞 、潘 飞 ,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 [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2(18)

[2] 夏 坊、彭志炜、程,主动配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J], 贵州电力技术 , 2016(9)

[3] 陈炯聪、宋旭东、余南华,主动配电网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广 东 电 力 , 2014(10)

[4] 程林、刘琛、康重庆、吴强,主动配电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展望[J],电力建设, 2015(1)

[5] 刘献、张润明、廖奉怡、陈雄常,主动配电网技术及要点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2(2)

篇13

目前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和19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7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以及工程管理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2个招生领域;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6个省重点二级学科,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研究生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是辽宁省四所获此荣誉的高校之一。

二、专业简介:

2000年6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沈阳工业大学首次招生“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专业。目前,在校生360余名。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文化、设计、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规划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方面教学、设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装饰材料特点及施工工艺,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概况、市场流行动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概论、色彩构成、中外设计史、建筑外观设计、小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建筑速写、制图基础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文化、设计、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教学、设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概况、市场流行动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敬业乐教、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科研成果显著,发表了设计(美术)作品和论文50余篇;撰写学术专著20余部;所获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奖励20余项,完成了数十项省、市级社会科学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设计大赛中获奖佳绩颇丰。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共培养毕业生近千人,在文化、艺术等教育、科研院所、大中型国企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以其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历届就业率高达95%以上。在辽宁的本溪市本溪县洋湖沟村、盘锦市的二界沟镇等乡村和海滨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风景写生实习”基地,针对所学专业开设了“中华文化古迹和文化名胜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并不断拓展办学思路和渠道,同台湾的“世新大学”达成交流与合作协议,每年遴选部分学生和教师赴该校交流与深造。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将依托地域经济和工科办学优势,体现“同工程技术相融合”的办学特色,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路,以教学上档次、学术上水平为目标,为培养高质量的设计人才而努力奋斗。

三、招生计划及报考方式:

1、报考条件

(1)、参加省美术类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

(2)、参加2014年普通高考的艺兼文考生;

(3)、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

(4)、该专业安排英语教学,请外语语种为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2、招生计划及报名考试时间:

七个省份计划招生共计100人,具体招生计划参考各省报名人数确定。

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考试地点

辽  宁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河  北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吉  林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黑龙江

1月24,25日

1月26日

黑龙江东方学院

湖  南

1月16、17日

1月19日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江  西

2月13、14日

2月15日

南昌大学

江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