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机关事业单位季度工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辽宁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 辽宁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
1月15日,省人社厅表示,今年我省将进一步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休假制度,保证职工年休假制度落实到位。对于确因工作需要,应休未休人员依法给予3倍未休假工资补偿。
执行范围为省直机关事业单位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的在编在岗正式工作人员。其中,工作年限满1年不满2019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2019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年休假可一次性安排,也可以分段多次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如因野外地质勘查、野外测绘、远洋科学考察等特殊工作任务,单位不能在本年度安排其休假的,可以安排在下一年第一季度。在下年度第一季度也无法安排的,应按规定发放未休假工资补偿。
未休假工资补偿标准为,每应休未休1天,按照本人应休年休假当年国家规定的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其中包含工作人员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工作人员应休年休假当年日工资收入的计算办法是,本人全年工资收入除以全年计薪天数(261天)。机关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国家规定的岗位津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及年终一次性奖金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全年工资收入为,本人全年应发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国家规定的岗位津补贴及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之和。
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特点,研究制订本单位的年休假制度,确保带薪年休假计划得到落实。积极推行A、B角工作制度,做到工作休假两不误。
篇2
一、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对于工作满意度的概念,研究人员由于研究目的不同、背景不同,对其理解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讲,工作满意度是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满足与否的态度,既然是一种态度,那么我们认为工作满意度也应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认知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评价和信念,认知成分中既包括对某人某事之所知,也包括对某人某事的评价—赞同或反对;情感成分是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尊敬或轻蔑、喜欢或厌恶等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把工作满意度分为外部满意度和内部满意度.外部满意度更多涉及认知成分,内部满意度更多涉及情感成分.外部满意度主要来自于由外部因素而导致的满意度,它主要用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如一位员工对一份工作不感兴趣,但他认识到努力工作能得到好的奖酬,如拿到高的工资或得到提拔.内部满意度主要来自于由内部因素而导致的满意度,它主要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及自我实现,如一位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深深热爱,他从工作中得到了自我发展。
事业单位(包括学校、医院还包括一些政府机关下属单位)员工是存在工作安全感的,因为他们当中的大多数是所谓有编制的人员。编制在我国具有特殊意义,因为一个员工有编制就意味着单位不能随意开除此名员工,也就意味着工作成了“铁饭碗”,只要单位存在,就永远是这个单位的一员。
二、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方法
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是指通过通过员工问卷或访谈的方式接受管理者或第三方对企业相关问题的调查,以便领导者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由管理者或第三方根据调查结果所反映出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并向员工公开。问卷调查法是主要和常用的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 : 首先根据此项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以上的研究成果和所选择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卷设计,以反映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满意度。上级监管,包括对上级的态度及上级对自己是否公平等;工作本身,包括对工作的是否满意及工作情况等;对工作的认可,包括是否认为自己从事的是有意义的工作及其他人是否认可自己的能力等;薪酬福利,包括是否得到了恰当的报酬;晋升机会,包括是否存在晋升机会、晋升机会是否均等;组织环境,包括了组织的规章制度是否公平,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等;同事关系,指与周围同事能否和睦相处等。
例如:对某事业单位部分员工进行小范围的测试,包含24个题项的最终问卷。问卷采用Liken五级尺度测度的方法,要求应答者根据每一题所陈述的内容给予判断,范围为非常满意到非常不满意。问卷总共发放了200份,经过核查,确定有效问卷178份。表1给出了样本的分布情况。
通过对项目的数据、分析、回归分析的 研究的得出,影响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主要有6个,而其中的他人认可、组织环境和薪酬福利是三大主导因素。他人认可位居首位,这与事业单位员工工作具有安全性有关,因为事业单位员工如果不主动离职,一般会在该单位服务一生,因此,在漫长的工作时间内,获得上级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是至关重要的,这才能为下一步的晋升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事业单位员工间的人际关系很重要,因为事业单位目前的晋升制度的要求之一是要进行民主测评,搞好人际关系,对通过民主测评有极大影响。
三、事业单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管理的本质,在于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使员工在群体中高效率地完成组织目标。显然,要使员工高效率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程度。因此,事业单位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寻找企业与员工之间需求和满足的平衡点,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
1.提高员工满意度需要良好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 。
完善的规章制度,能保障员工的权利。 根据双因素理论,管理制度属于保健因素的范畴。员工的许多不满意因素都是由于规章制度不合理或不完善造成的。要提高员工满意度,就必须在制度上让员工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认可,工作能够得到组织的重新树立企业的威信,用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引导员工有序地工作。通过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员工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对待时,能有章可循,能通过规范化渠道取得管理者的重视,避免员工采取极端的行为,从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创造追求进步的文化氛围。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增强竞争力的必要职责。从员工的角度来看,自身的发展进步已经成为他们衡量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鼓励员工进步,为员工创造公平晋级、提升、奖励等机会,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3.提高员工满意度需要妥善处理好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
由霍桑试验以及巴纳德等人的研究成果可知,在组织工作职能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是在成员之间感情相投的基础上,由于现实观点、爱好、兴趣、习惯、志向等一致而自发形成的结伙关系。非正式组织比正式组织更能满足企业员工个人的心理和感情需要,它的形式灵活多样,几乎所有的员工都会或多或少地介入某种类型的非正式组织。作为主管人员,了解一些非正式组织或群体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合理地处理好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对某些消极现象进行敏锐地观察,采取措施引导员工的思想情绪,促使员工的行为向好的方向转变。同时也要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某些具有较多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技术研讨、学习互助、业余娱乐,使其成为企业管理的辅助工具。
因此在事业单位中,管理者要时常关心员工,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员工满意度,还应当注意对这些措施的反馈控制,要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在上级监管方面给员工更多的自由度和帮助,在工作设计上进行改善,多倾听员工的需要,也就是说,各种措施应当互相配合,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事业单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王维.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硕博,2006年。
[3]崔晟.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与完善。 决策与信息, 2008 年第7 期总第43 期。
篇3
近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工作无论是在统计软件方面,或是表格类型方面,抑或调查领域方面等,均比往年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主要因素是对过去的统计软件实施了版本升级,在表格设置方面实施了重新调整,同时新增设了车补与全员考核奖励两个项目。所以,各机关事业单位应当充分了解把握工资年报统计工作之重要性,一定要应当严格依据上级统一部署,认真搞好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工作。并且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数据质量,保证填报数据的真实准确。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者的主要职责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者属于单位综合管理机构人员,其在依据上级主管机构的有关规定,给管理者创造信息支持、维持单位平时工作正常运作与稳定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主要职责包含如下五个方面:
1.承担所在单位部门、岗位设置与各类员工的定编工作;2.承担单位员工的工资升档工资调标和审核报批工资福利以及审定各种津贴计划及对外用工及其工资待遇的审批;3.协调人事组织机构对所在单位中层领导实施考核。联合各机构做好考核、考勤与奖惩工作;4.承担人事信息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工作;5.承担人事综合报表的统计工作等。
二、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工作的四项措施
由于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者工作模式与方法过于滞后价值业务水平较差,致使机关事业单位存在着不能有效适宜现阶段的机关事业人才资源管理的需要和缺少对工资状况实施深度分析以及对各项统计达不到全面等诸多问题。为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度报表填报数据的正确性,针对有关工资年报统计工作中易产生的问题应当实施解释与说明,同时对报表的填写和填报软件的操作以及上报等诸环节实施培训,在总结往年工资统计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情,严格依据工资年度报表的统计要求,达到不漏报、不重报、不错报,促使各项统计数据正确完整。机关事业单位要立足实事求是的原则,可采取如下四项措施,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工作高标准、高质量的按时完成。
(一)提前谋划,早做准备。针对本年度工资年报统计工作新变化,依据上级有关规定和要求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报工作任务重、时间短的实际状况,结合往年的年报统计工作实际经验,积极采取提前谋划和准备,把各类表格的填报要求与注重事项实施详细说明与备注,也就是做到通俗易懂,要点清楚。有效利用工资数据信息库之统计分析功能,以此准备工资统计报表需要的各种数据,为保证年报工作任务下发后可及时准确地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工资报表,从而为高质量完成工资统计任务打下基础。
(二)抓重点、解难题,强化培训。应当及时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工作培训会,对全部调查单位实施培训,针对有关工资统计的口径和以往统计中易产生的问题实施解释与说明,同时针对报表的准确填写及报表软件的正确操作实施培训,细致讲解工资统计报表填报的基本要点、诸项指标解释以及填报注重事项等,并且利用讨论、提问等模式,搞好答惑解疑,保证参加培训人员准确掌握工资年度报表统计制度与要求。促使工资统计年报的执行达到口径一致。
(三)多渠道、全方位,细心指导。填报过程中,应当针对各部门具体的实情,实行全面指导,保证各部门可以准确、及时上报。对于一些人事干部刚履行完新老交替的、业务不易掌握的一些部门,要借助电话、网络与现场答疑等诸多模式,细心逐个介绍统计软件的操作技巧与报表的填报、报表的计算、报表的审核、报表的核实说明、报表的上报等内容,保证咨询部门可以准确、及时上报报表。
(四)抓环节、严审核,做好追踪。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工作者应当细致核实部门情况,对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实施认真审核,确保统计数据准确,上报及时,指标全面,说明切合实际,优质高效的完成统计任务。具体应注重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搞好基础数据的核对,保证工资信息统计的质量。在顺利实现基础数据的收录之后,认真细致地对报表中的表内关系、表间关系实施多重校对,保证各项信息正确无误,并且随时同主管部门实施信息沟通,依据要求及时整合各类数据。始终保持系统校核同人工审核相融合的原则,对表间发生的“未通过”之事项,借助反查、对比,改正填报内容,录进补充“其他”项状况说明,保证多项数据的正确、全面、翔实。
2.搞好与往年报表的对比,严格规范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系统数据比较繁冗,同时表内、表间的所有数据紧密相关,不能存在一丝的差错。为确保工资年度统计报表中各类数据的准确,机关事业单位统计工作者要细心审核初始报表,利用反复查阅有关资料,依据客观真实的原则吸收各类数据。
篇4
(一)目标的同一性
预算绩效管理就是为了完成预算管理、调节资源配置、管理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以及保证公共服务水平,内部控制方面,行政事业也要做到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内控运行情况对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效果影响较大。
(二)执行贯穿全过程
预算绩效管理的标准是把预算管理的各工作流程中的绩效作为核心价值导向,将绩效管理融入整个预算管理过程、各环节;而内控的全面性原则标准是对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与执行活动、监督活动的过程,全面控制好经济活动。因此,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与内控都要做好事前防范与中途控制,事后监督的整合,把握活动流程的控制。
二、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思考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单位的现状
自二十一世纪初,国内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过全面普及预算绩效管理制度至今,已不断取得成效,不过依照内部控制的标准要求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存在绩效管理的认识误区
行政单位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它的对象就是单位的经济运行风险,内控管理的范围涵盖了预算绩效管理。可一些单位却不把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联系在一起。觉得在每年预算执行结束后,又要做绩效评价,任务量已很是繁重,而内部控制规范出台后,工作量更多,因此在工作态度上更显消极,忽略了流程管理,工作趋于表面。甚至有部分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根本不够重视,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以及追求的社会效益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所不同,不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内部控制。从而干扰到预算绩效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的规范
内控规范所强调的如何防范管理风险和制定怎样的管理措施已经在单位及业务两个方面显现出来,预算绩效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必须复合内部控制需求。国内业界经过多年探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务部门都得到了一定的成果,制定出了利于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深度的系统的规划,从基本上反映了预算管理中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所有环节所对应的要求,可指标的解释还是不够细致准确,不能体现内部控制在财务资金管理以及使用上的要求。如某省财政部门制定的绩效评价指标中,有“项目决策”到“决策程序”的一个过程,可将其理解成“项目的决策与项目审批合理与否,是否做了充分的可行研究,项目调整有无履行相关手续”,其内容未注入内部控制同建立决策议事机制何种关系,尤其是关键项目决策相关要求。从而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所执行的项目申报以及项目审批体制不科学,也不能把风险降低至有效范围内,可只用依照相关规定办事,就可以使绩效评价的达标,由此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度偏低。
(三)预算绩效管理情况不能衔接好风险评估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明确规定,在经济活动中,行政单位须建立风险定期评估责任体系,把经济活动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评估。处于预算绩效管理内进行绩效目标管理的追踪,便于统计绩效数据,更能够明确预算执行的状况,掌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率先进行风险评估,保障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但现在预算绩效管理大部分的绩效评估是由行政事业单位经财政部门的协调组织做部分财政资金,而单位自身无法主动展开预算绩效管理,更无法充分完成风险评估与控制,从而其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三、行政事业单位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组织单位全员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宣传与培训
运用宣传教育的方式改变行政单位全员的认知错误,首先是要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明白凡是财政资金一经使用就有涉及经济活动,就要符合内控管理规范;二是提高单位干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及内控管理素质,提升工作能力,其他部门也要掌握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三是统筹资源,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案,明确内部控制的作用,把内部控制的观念运用到预算绩效管理当中,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同内部控制的紧密联系。
(二)根据内部控制要求,制定并完善贴切细化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评价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关键点,其评价指标的科学与否,是否符合单位需求,直接关系到其执行质量。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施行提出了新的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要精确区分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外风险,掌控各关键因素,能够针对地制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在项目的决策中,指标体系要设有在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决策议事方式,当企业需要进行重大经济决策的时候,进行集体决策,或者设立项评审的制度;项目管理指标应完善契合政府采购标准的相关制度,建立及完善合同内部的管理制度,按照预算执行状况做定时分析;在项目绩效中,该体系要设有预算执行考核制度,根据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充分发挥监控作用。
(三)强化预算执行管理,有效规避、控制预算业务风险
首先,绩效管理要严格管理预算执行的每个环节,强化预算执行追踪力度。财管部门在这方面要确认单位每次进行预算执行的信息,定期进行分析总结;其次,设置一项执行通报的制度。根据单位预算执行状况与当前绩效反映进行定期通报,强化信息沟通,实现员工相互激励约束;另外,及时纠正绩效目标偏离,履行预算调整程序。
参考文献:
篇5
一、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点
(一)新增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涉及的会计业务
在新会计制度中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业务处理,这样设置既满足了财务核算的需要又有利于各项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完善会计科目体系和相关会计核算
新会计制度对原有的会计科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新增了部分会计科目,也取消了部分科目,对各会计科目的确认基础、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新会计制度中细化了收入、支出科目的设置,按照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相匹配的原则进行设置,更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进行收支核算。在净资产中新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转”等科目,以满足对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等不同性质和来源的资金管理需要。
(三)新增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内容
其目的是为更真实、准确地反映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新增“在建工程”核算内容,要求基建会计并入“大账”
单位基本建设属于单位管理的一部分,与之相关的资产负债应在单位会计报表中全面反映,这样更有利于加强单位资产负债的管理,规范和降低财务风险。
(五)改进科技产品的核算方法
新会计制度中首次对科技产品采用成本核算的方法。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应在“科技产品”科目下设置“生产成本”和“产成品”两个明细科目,“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归集、核算科技产品所发生的实际成本,“产成品”明细科目核算已验收入库的科技产品的实际成本。
(六)完善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报表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取消了原资产负债表中收入和支出项目,在财务报表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并改变了原收入支出表的格式。这样的调整使科学事业单位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更加完整、合理,披露的内容更加充分,满足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在收入支出表中全面反映财政资金、非财政资金的收支、结转和结余等情况,体现了大收大支的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科学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施后,对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重点强调了对财政资金的会计核算,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口径,并明确指出各支出科目应按照财政补助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在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等科目的核算内容及相关账务处理流程,且在财务报表中新增“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专用于披露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
实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后,各单位应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规范财政资金的核算内容,加强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预决算管理,做好财政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二)细化结转、结余资金
新会计制度中完善了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对结转、结余资金进行了严格的划分,将原“财政补助结存”科目细分为“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两个科目,更利于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
此外,新会计制度中也加强了非财政资金的结转、结余管理,设置了“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等科目,明确指出各类结转、结余资金的会计核算流程。
各科学事业单位在执行新会计制度时应根据资金性质和来源进行单独核算,做到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细化本单位结转、结余资金的管理工作。
(三)更利于真实准确反映单位资产情况
新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了对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及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并创新提出“虚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账务处理办法。所谓“虚提”是指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与无形资产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不列支单位成本。“虚提”折旧和摊销不影响科学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满足了单位预算管理需要;于此同时,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可以有效地反映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价值消耗,真实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推动科学事业单位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相结合,进而为单位内部的成本控制提供财务数据。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各单位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对于以前年度取得的固定资产要补提折旧。为顺利实施新会计制度,各科学事业单位一定要做好本单位的资产清查工作,对于达不到新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资产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
(四)强化资产管理
为规范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解决单位资产管理中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相关资产不入账的问题,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名义金额”入账的核算方式,即以1元人民币入账,规范了单位的资产管理。
新制度要求,对于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如没有相关凭据、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应将取得的资产以“名义金额“入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该资产进行披露。以”名义金额“入账有利于单位将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保证单位资金账面的完整性,可以有效防止资产流失。
(五)加强科技产品的成本核算
各科学事业单位在进行科技产品成本核算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中生产成本的核算方式。在“科技产品”二级科目“生产成本”下分别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三级明细科目,用三级明细科目来归集与科技产品有关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以便更清晰完整地反映科技产品的成本构成,为科技产品的成本管理和控制奠定良好基础。
“科技产品”区别于其他企业产品的最显著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并且带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不足是验收合格率较低,针对这一特点,新会计制度将科技产品的入库按照产品能否通过验收分别进行了规定。验收通过的科技产品才能办理入库手续,在账面上正式被确认为单位的资产类存货;验收未通过的科技产品,不予入库,直接确认为经营支出,各单位应做好科技产品的入库管理工作,将验收通过的科技产品及时确认为单位存货。
(六)完善财务报表体系,便于披露财务信息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了财务报表的形式及内容,其中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和附注。资产负债表取消了原收入、支出项目,增加了净资产项目,这样更便于直接披露单位的净资产信息。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为新增加的财务报表,主要用于反映财政补助的收入、支出情况,该表可以清晰反映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等方面的信息。新的财务报表体系更能直接、准确反映出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收支情况,为单位的管理者提供更准确、清晰的财务数据,减少单位运营管理的经济成本。
三、结束语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是我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上一次重大的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为各科学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适应了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时代要求,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探讨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利于正确认识新会计制度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新要求,从而提高单位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新会计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修订后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3]29号).
[2]许威.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实施对财会工作的影响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3,(16):235、238.
篇6
《决定》确定了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并将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 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 缴费。工作人员退休后,按月领取职业年金待遇。职业年金的具体办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制定。
《决定》自2014 年10月1日起实施,已有规定与决定不一致的,按照决定执行。
(据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更换智能手机 通信录如何转
换了新智能手机后,如何快速把原机内的几十、几百甚至上千的电话号码转进新手机,是让不少人头疼的问题。专业人士提示,平时养成备份手机通信录的习惯,换手机时借助一些软件,就能把通信录完整地转进新手机内。
不管是使用苹果手机还是安卓系统的手机,在手机设置中都有“账户”一项,提前创建一个账户,设置好密码,然后把通讯录等重要信息同步到网络账户。更换同样系统的新手机后,在手机上登录之前创建的账户,就可以找到提前备份的通信录,还原至手机中即可。现在不少软件具有通信录备份、导入导出的功能。
如QQ同步助手、微信、360手机助手、豌豆荚等软件。在手机中下载安装软件,设置账号和密码,登录后上传通信录。当手机中删除或添加手机号码时,随时更新通信录,保证所有的手机号都能及时存储到网络中。更新新手机后,只需在手机上安装同一软件,并用相同的账号登录,就能把之前保存在网络上的通信录导进新手机。
(摘自《生活百科》)
苹果南瓜粥防肺癌
苹果所含的槲皮素有保护基因的作用;南瓜所含的番茄红素可调节细胞分化及活化免疫细胞,从而有效预防肺癌。苹果20克洗净切块,南瓜100克去皮、子,切块,与粳米50 克一同熬粥服食。可长期坚持。
(摘自《保健养生》)
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
去年12 月17日,农业部《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公报》,这是我国首次将耕地分等定级。根据《公报》,全国2.74 亿公顷耕地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评价为一等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3 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7.3%。
(摘自《人民日报》)
饮酒助眠不可取
很多人喜欢在临睡前小酌一杯,这样可以放松一下,甚至还能帮助睡个好觉。但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通过一项5年多的研究发现,酒精会扰乱睡觉,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常饮酒甚至可能导致脱瘾症状和失鼎。他们断定,不应把酒精当作安眠药。酒精能促进睡眠实际上是因为它影响了人的睡眠内稳态机制。睡眠内稳态机制会根据一个人清醒时间的长短来决定身体对睡眠需求的大小。
研究人员发现,酒精会改变睡眠内稳态机制,令人感到压力在身,必须去睡觉。出现这种情况时,睡觉周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睡眠可能受到扰乱并早醒。
(摘自《参考消息》)
豆类蔬菜不能生吃
在毛豆、蚕豆、扁豆等豆类蔬菜的豆粒中和马铃薯的块茎中,含有一种能使血液的红血球凝集的有毒蛋白质。当食用烹炒不透的这些蔬菜时,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所以,豆类蔬菜一定要煮熟、煮透后方可食用。
(摘自《百科全书》)
30岁就应开始关注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处于35~55岁的人群需要重点关注。这部分人压力大、工作忙、应酬多、生活无规律,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几率更高。这些因素往往引起血脂升高、血压不稳,造成血脂在动脉壁沉积,使得动脉壁越来越厚,动脉越来越窄,形成斑块并造成动脉硬化狭窄。
(摘自《中国剪报》)
晨起搓面 不长老年斑
每天清晨,搓热双手,用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到额部时两手向两侧分开,经颊而下,反复搓面10 余次,至面部轻轻发热为好。气候干燥时,可先用热水洗脸,擦干后涂上护肤膏,然后再搓面,可滋润皮肤,防止皲裂。长期坚持可延缓颜面衰老,推迟老年斑产生。
(摘自《中国剪报》)
设定手机铃声有讲究
音乐的铃声好。电话自带的铃声大声单调、刺耳,不仅会让人心烦意乱,还会使人变得易被激怒,而听到优美的旋律时,人们就会感到十分愉快。因此最好把电话铃声调整为音乐模式,如鸟鸣、虫鸣等大自然的声音,世界名曲等。
篇7
(一)解决大发展进程中高层次人才匮乏的需要。大亚湾开发区建区以来,虽然在机关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作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开发区当前大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相比,与创建服务型政府机关的要求相比,与加快建设世界级石油化工基地的要求相比,目前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总量、专业结构以及拔尖人才等远远不足,直接阻碍着大亚湾开发区的大发展进程。因此,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是密切结合大亚湾区发展实际的创新举措。
(二)突破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瓶颈”的需要。大亚湾开发区建区之初,市委、市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思路审批大亚湾区的机构编制设置,形成了机构编制精简、工作人员偏少的机构编制现状,使得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难于适应和承担大发展进程中的繁重工作任务。然而,按照《国家公务员法》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通过增加机构编制来进人显然走不通、不可取。因此,为解决人才引进工作的“瓶颈”,以进一步提升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水平,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是一次创新的实践。
(三)增强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的需要。“只要不出现重大失职,个人操守没有问题,就不会被辞退”,这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的普遍认识,折射出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竞争激励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弊端,大亚湾开发区选择了探索建立雇员管理制度。
二、建立雇员管理制度的主要做法
大亚湾开发区雇员管理制度所称的雇员,是指区属机关事业单位(含街道办事处)因工作需要,经区编委研究审批,不列入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以合同形式雇用的人员。根据雇用岗位性质分一级雇员、二级雇员和三级雇员。在具体管理工作中,大亚湾开发区主要抓好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坚持统一管理。雇员的管理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统一管理,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雇用单位负责雇员具体管理工作。区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劳动、社保和雇用单位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雇员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坚持严格审批程序。雇用单位提前一个季度向区编委提出雇员用人请示(内容包括单位机构编制现状,雇用原因,雇用人数、岗位和雇员等级);区编办初审后报区编委会研究审定;经区编委同意批复后,雇用单位根据雇用人员计划和工作需要拟定雇用方案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审批;最后由雇用单位和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共同组织实施雇员招聘工作。一般每季度组织一次雇员招聘工作。
(三)坚持“阳光赛马”机制。在组织报名、资格审核、笔试、面试、公示、体检、政审、录用等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严格按照录用公务员的操作程序进行。特别是区纪委、区监察局和区保密机要档案科全程跟踪、监督,从根本上杜绝了“人情关”,实现操作“透明化”,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四)坚持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对雇员考核实行年度考核制度,由雇用单位负责,考核结果报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备案。年度考核的结果作为雇员续聘、工资、奖惩的依据。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的,奖励1个月薪酬;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经组织考核能胜任上一级工作的可提高等级;对有突出贡献或突出业绩的,将给予专项表彰奖励。试用期考核不称职的,将解除雇用合同。
三、建立雇员管理制度的现实作用
建立雇员管理制度以来,初显的成效有以下四方面:
(一)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一级雇员要求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二级雇员要求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或中级职,三级雇员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可以说,这些条件要求比公务员招录条件还高,从而使该区在短期内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至今共招聘了51名本科以上的雇员(其中研究生学历有8名),大大缓解了该区急需专业技术人员的压力,优化了大亚湾开发区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队伍结构。
篇8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由以下组成:全额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和聘任制干部、差额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部人员及机关工勤人员。我市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起步于1990年,当时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合同制工人参保缴费;1996年,当时的人事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做好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和事业单位聘用制干部养老保险基金收缴工作的意见》,确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征缴范围: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劳动合同制工人和聘用制干部从签订合同之日起缴纳老保险,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全部参加,该政策一直执行到2005年。•工作研究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了维护职工的合法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关于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2005年阳泉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市直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扩大了征缴范围,即由原来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全员参保扩大到市直差额预算的事业单位也纳入到全员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编外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
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我市现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是2005年颁布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养老保险体制早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造成我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参保人数小幅增长,退休人员大幅增加,保费收入增长乏力。一方面受经济和政策影响,机关事业单位现有编制基本处于只减不增,随着越来越多的参保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办理退休,而新进参保人数增长不够,导致养老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原有部分差额预算事业单位由于变为全额事业单位以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为企业,造成一部分参保人员停止缴费,同时许多事业单位参公以后也停止缴费,因此参保人数增长呈现下降趋势。阳泉市第十一中学改革以前由阳煤集团企业办学,职工上缴企业养老保险,由于是省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划归省里,改革后成为市属学校,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也随之转移给市养老中心,增加了市养老中心的负担。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加,退休费也在逐年增加,基金支付严重不足,收不抵支,每年要靠财政补贴,才能保证离退休人员待遇的正常发放。虽然按规定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收不抵支时,缺口部分由财政兜底,但是每年的年初,第一季度由于各种原因养老金收缴情况不太好,直接面临无法按时足额拨付养老金,严重影响到离退休人员的正常生活。以2014年为例,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当年出现缺口2100万元,缺口较大的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市级公立医院和市政建设等单位人数较多的单位。其中: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缺口246万元,阳泉市第三人民医院缺口231万元,仅6所市直医院缺口就达到805万元;阳泉市园林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局、建筑设计院也有428万的缺口。此外缺口较大的还有阳泉市日报社(缺口112万)、阳泉市第十一中学(缺口77万)等。如果不增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缺口势必越来越大。
2.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待遇差异日益加大引发新的矛盾和问题。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连续11年大幅增加,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从2006年到现在基本没有调整。主要是因为企业退休人员退休待遇是根据缴费多少和时间长短决定的,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政策仍执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文件精神,按比例计算养老金后加发个人账户部分,基本与在职缴费关系不大,缴费和待遇脱节。
3.经济增长乏力的新常态下,部分差额事业单位运转困难,无法按时发放补贴。这部分差额事业单位受经济下行带来的影响,自身经营性收入不足,单位效益差,由单位发放的生活补贴无法按时足额的发放,造成退休人员生活困难。阳泉宾馆之前是自收自支的差额事业单位,事业人员的养老保险还能按时缴纳。后来,阳泉宾馆被阳煤集团收购,加之阳煤集团效益下滑,职工工资正常发放都很困难,一是无法按时上缴职工养老保险,二是无法按时发放补贴。此外,阳泉市农作物良种场由于效益下滑,2014年应缴纳的93324.80元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支出全部拖欠,而养老保险中心按时发放该单位退休人员工资则达到42万余元。
4.缴费按照基本工资缴纳,未将全部工资总额纳入缴纳范围。虽然过去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办法比较落后,但是许多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纳仍然按照基本工资缴纳,导致保费收入偏低。
篇9
(二)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愿在璧山工作5年及以上,其中,在招聘单位工作2年及以上;
(三)报考岗位1—24的须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须在2016年7月31日前取得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和相应教师资格(报考舞蹈、音乐、体育、美术岗位的可放宽到2017年7月31日前取得相应教师资格);
报考岗位25—45的须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2016年应届毕业生须在2016年7月31日前取得岗位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须在2017年7月31日前取得相应教师资格;
(四)符合招聘岗位要求的其他条件(详见《一览表》),专业要求参照《重庆市考试录用公务员专业参考目录(2015年下半年修订)》执行;
(五)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式在职职工须提供所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同意报考证明(盖鲜章);
(六)身体健康,符合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以及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篇10
一、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时序模式:从制度并轨到待遇并轨的有效制度建设
不断扩大的养老金待遇是引起人们对养老金“双轨制”诟病的导火索,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养老金“双轨制”的研究,主要从劳动力市场的统一、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论证实现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必要性;从制度目标理念、筹资模式、资金管理及运营方式、养老保险基金统筹层次、覆盖率状况、财政负担状况、养老金待遇标准、参保者单位缴费负担等八个指标来论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以及结果上的不公平。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起源与改革;我国双轨制演变的历程和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互动逻辑;养老金“双轨制”下导致待遇差产生的制度、调整政策、资金来源、体系的不完善和政治因素;在实现双轨制并轨的路径上,郑功成认为,“双轨制”的并轨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尽快为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公职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其工作人员承担缴费义务,实行统账结合的财务机制,实现与企业职工义务平等与财务机制统一的目标;第二步是对待遇进行结构分解,用双层结构替代单一层次,逐步降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金,使之与企业基本养老金待遇相近;第三步是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计发办法一样的机制。这些研究对推进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改革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学界却较少论及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时序模式,就是实现养老金并轨制度建设的先后顺序以及制度建设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养老金“双轨制”本身就蕴含着制度和待遇两个层面的不公正,首先,在养老保障制度上,机关事业单位采取传统的财政供养型退休金制度,而企业则采取单位与个人缴费型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其次,在养老待遇方面,在不同养老制度逻辑作用下,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人员享受着不同的养老金待遇。养老制度不公是引起待遇不公的根本性原因,待遇不公是制度不公的表征,制度和待遇不公正是养老金“双轨制”的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相应地,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也必然包含制度并轨和待遇并轨两个层面和阶段,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必须通过有效制度建设,消解导致不同待遇差距的制度性因素,破除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的财政供养型的退休金制度,建立起与企业相同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规则不同问题,实现制度并轨;在此基础上对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再进行结构性调整,最终实现待遇的并轨。从时序模式的意义上讲,养老金“双轨制”并轨就是从制度并轨到待遇并轨的有效制度建设过程,必须妥善处理好制度和待遇之间的关系,制度并轨是前提和保障,待遇并轨是导向和目的。自2005年以来,国家连续11年以10%的增长率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替代率,双轨制下的养老金待遇差有所缩小,从2005年前后的2.0倍下降到2013年的1.4倍。然而,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不改变机关事业单位传统的财政供养型退休金制度,不实现制度并轨,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提高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忽视了养老保险水平正常增长的因素,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可持续性,也仍然不能解决人们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承担缴费义务而享受较高待遇的制度诟病,同时也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对企业人员的攀比。2008年上海等五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缺少待遇的补偿机制的条件下,试图在事业单位建立起与企业职工相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单纯简单实现制度并轨而不妥善处理待遇问题,违背了福利刚性原则,割裂了待遇和制度之间的联系,改革缺少制度的有效性,同样也无法解决养老金“双轨制”的问题。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饱受人们诟病的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似乎得以解决,公共部门享有养老金特权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有效制度供给是保证制度目标实现的前提。养老金“双轨制”本身就蕴含着比较的研究视域,2015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与业已运行20多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和待遇两个维度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是养老金“双轨制”能否实现并轨的重要指标,集中体现了当前改革在何种意义上实现了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
二、核心制度并轨——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同点
通过比较发现,2015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在制度模式、缴费机制、个人账户规模、视同缴费年限、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待遇发放形式、基金管理方式、养老保险体系等方面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相同。第一,在制度模式上,两者都采用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2015年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要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要承担养老保险费的缴费义务,以此消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承担缴费义务却享受较高待遇的传统财政供养型的退休金制度。第二,在缴费机制上,两者都采取了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方式;并且在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上,单位和个人缴纳的比例都相同,分别为单位工资总额的20%和本人缴费工资的8%;在缴费基数上,两者都是按照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保底,300%封顶。第三,在个人账户规模上,两者都是按照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的8%纳入到个人账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第四,在基本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方面,两者都采取了相同的计发办法。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有视同缴纳年限的,再加上过渡性养老金。第五,在视同缴纳年限计算上,2015年出台的方案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视同缴纳年限一样,都是在建立个人账户前符合规定的工作年限为视同缴纳年限。第六,在转移接续办法上,两者采取相同的转移接续办法,个人账户储存额全部转移,统筹基金转移12%。第七,在影响待遇的变量上,在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下,两者也实现了影响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的变量趋于一致:退休时所在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个人缴费年限;历年来实际缴费水平;个人工作年限。第八,在待遇发放形式上,两者都采取社会化发放形式,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通过银行、邮局网点发放。第九,在基金的管理方式上,两者都采取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第十,在养老保险体系上,两者都建立了三大支柱,即由基本养老金+补充养老金+个人储蓄。2015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正是通过上述十个方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同制度安排,使得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员确立了现代养老保险理念和承担缴费义务的意识,国家财政角色由原来作为退休费保障者转变为养老保险缴费者,实现了对传统财政供养型退休金制度的部分消解,统账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雏形正式建立起来,实现了与企业养老保险核心制度的并轨。
三、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不同之处
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最为根本的是实现待遇的并轨,除了上述相同点的制度安排,通过对参保范围、缴费工资基数、过度系数、职业年金等影响养老金待遇的具体指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2015年出台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第一,在参保范围上,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严格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规定确定参保人员范围,人员参保范围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编制内人员,参保单位是机关单位、参公事业事业以及分类改革确定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确定转企的事业单位将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此次参保范围是以人员身份来界定,而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企业职工,在参保范围上也烙上明显的体制内外差别的“双轨制”印记。第二,在缴费工资基数上,机关事业单位缴费基数是按照职务和职级确定的工资项目来确定缴费基数,一般包括基本工资、津补贴等项目,事业单位一般为绩效工资,机关单位为津补贴,因此,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缴费基数高低受工资福利政策的影响较大;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以现有实发数,全口径纳入到缴费基数范围内,受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第三,视同缴纳年限的时间不同,此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是以2014年9月30日为时间节点,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以1995年12月31日为时点,从这点可以看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企业养老保险改革近20年。第四,视同缴纳指数上不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视同缴纳指数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来确定对应的视同缴纳指数,人社部授权各地区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各类人员视同缴纳指数表;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不同,企业养老保险则统一规定为1。第五,养老保险费用征收上,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虽然都由社保经办机构核定,但却分别建账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单独建账,并且明确了基金管理的为省级统筹,建立以省级为统筹的基金池,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分别管理使用,并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第六,关于过渡期,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为了保证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待遇不降低,设定了10年的过渡期,并且明确:过渡期内实行新老待遇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而企业养老保险改革没有设立过渡期。第七,在补充养老保险上,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强制建立了职业年金制度,在缴纳比例上,单位缴纳8%,个人缴纳4%;而企业养老保险的企业年金,是非强制性的,是企业根据经济效益自愿建立,并且现行2004年制定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在缴费额度上规定不超过工资总额的1/12,2016年6月人社部起草的《企业年金规定(征求意见稿)》中,下调了企业年金缴纳的上限,将企业缴纳上限由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调整为8%,将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之和的上限由“六分之一”调整为12%,并且明确了具体缴费比例由企业和职工协商确定。虽然这一调整实现了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在缴费比例的一致,但是由于企业年金在企业根据经济效益基础上自愿建立,覆盖面也极其有限,并且主要集中在国有垄断性行业,据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全国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为2200多万人。据此测算,缴纳企业年金的企业员工,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不足6%,这势必会导致在养老待遇上新的不平衡。第八,在待遇统筹项目上,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去世后的相关待遇,比如丧葬费、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等待遇,由单位支付,并且在社会统筹的养老金待遇之外,一些奖励性的补贴、一次性退休补贴、以及符合相关政策的其他待遇,仍然由单位支付;而企业养老保险丧葬费和抚恤金全部由统筹基金支付,并且企业职工退休后不存在由单位发放的项目。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未真正实现独立于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实现由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变。通过以上具体影响养老金待遇的制度安排,实现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然享受着比企业职工较高的养老金待遇,因此,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仅仅在核心制度上实现了并轨,在养老金待遇方面存在明显的单位保障的特征,以致在养老金待遇上并未实现并轨,养老金“双轨制”问题仍将继续存在。2016年,人社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2016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16年1月1日起,为2015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规定总体调整水平为2015年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6.5%左右,以期实现机关事业单位首次和企业同步上调基本养老金待遇,以此来避免不同群体在养老金待遇方面的相互攀比。当前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尚处于参保登记、分批次参保、新旧养老制度处于破与立的过渡阶段,制度尚未完全并轨,甚至诸如中央层面的单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等配套改革措施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同步调整养老金待遇,违背了从制度到待遇并轨的时序,同时,在现有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之间养老金待遇仍然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同步调整养老金待遇,只能使得现有差距继续扩大,而不能解决养老金待遇差距问题。基于此,当前实现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注重完善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基金投资运营以及不同制度间衔接等配套措施,尽快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起完善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实现待遇并轨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军伟,刘华.公平理论视角下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评价[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
[2]郭磊,潘锦棠.养老保险“双轨制”的起源与改革[J].探索与争鸣,2015(5)
[3]朱恒鹏,高秋明,陈晓荣.与国际趋势一致的改革思路——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述评[J].国际经济评论,2015(2)
[4]李春根,张彦.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距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3)
[5]郑功成.从“双轨制”下的利益冲突看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N].光明日报,2012-04-20
[6]程杰,高文书.“十三五”时期养老保险制度与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改革[J].改革,2015(8)
[7]郑秉文.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改革:从“碎片化”到“大一统”[J].中国人口科学,2015(2)
篇11
近年来,国家稳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综合配套改革:一是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工作,实现事业单位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事业单位根据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实行竞争上岗,聘用工作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工作人员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二是完成绩效工资实施工作。所有事业单位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单位绩效工资实行总量控制管理,这是继2006年工资改革后完成的又一次影响全国的工资制度改革。三是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工作。事业单位由原来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的三类事业单位变为只有从事公益服务活动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两类。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承担高等教育、非盈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
这几项改革的顺利完成,为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分析
(一)工作人员不拥护改革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作为此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受作用者,他们是不拥护改革的。虽然2号文强调应遵循“改革前和改革后待遇水平相衔接的原则”,虽然实施细则还没有出台,但基本可以肯定改革直接影响编制内工作人员的养老待遇,改革意味着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较高退休费被大打折扣,他们体面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他们是不愿意主动接受由个人每月缴纳养老费而且养老待遇可能降低的改革的。
(二)实施中利益难以平衡
各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还在制定中。目前,工作人员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个人怎么缴费,二是退休后能领取多少养老金。2号文规定:“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这里的“缴费工资”怎么确定?改革前退休的“老人”采用老办法发放退休费,改革对这个群体没有影响。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能领取多少养老金备受关注。实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如何破解这两个难题?
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规范为四个部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绩效工资。前三项均按国家统一的标准执行,绩效工资属区域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同类单位因地区差或占有的资源条件等因素允许有差异,由单位报送,按管理权限由省级及以下人社部门审核备案。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单位类别、岗位职责和经费来源,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在考核基础上按季度或半年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为70%~4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为30%~60%。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比一般为7∶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享有分配自主权,比例在规定的范围内自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和基础性绩效工资无疑是应当计入缴费基数的,但奖励性绩效工资是否计入缴费基数,如何计入,陷入两难。
一方面,根据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定应如实缴费,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办法,要求所有事业单位把奖励性绩效工资计入缴费基数,结果是,同类单位中,绩效总量水平高的单位会比总量水平低的单位缴费额度大,各类人员退休后养老待遇自然会更高,这是延续不公平。另一方面,如果要求所有事业单位把奖励性绩效工资不计入缴费基数,这又是执行不力,而且那些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大的单位会陷入各类同等条件人员缴费基数偏低,退休后养老待遇整体偏低的处境,这样会产生怎样的社会风险?
虽然2号文有明确的限高保底的规定,但这两种情况引起的差距是不可忽视的。因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费基数的确定需要结合现实考量。
2号文第4条规定,“中人”退休且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十五年,“按照合理衔接、平稳过渡的原则,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依据视同缴费年限长短发给过渡性养老金。”从操作层面讲,过渡性养老金设不设置地区差异?有没有专业技术职务层次、年限的区分?如果均有,“待遇差”设置多大才合理?计发后如果养老金待遇低于同等条件的“老人”如何就高不就低?这些非常专业的工作怎么精算才能做到“中人”的养老待遇与“老人”平衡?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双轨制并轨”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改革因为法规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造成不公正,这就违背了改革的宗旨。
(三)多方筹资难
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多方筹资难。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的比例也就是抚养比比企业高,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后,社会保险机构资金压力增大,同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保机构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且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保后,养老基金的盘子越来越大,社会保险机构增值保值的压力越来越大。改革后,财政部门依然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供款的主要渠道,巨额资金怎么筹措?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单位部分缴费由财政筹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单位缴费部分由财政和单位共同筹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和在职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支出,单位只负责筹集编制外人员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福利等支出。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编制外人员工资和各项社会保险费用福利等依然由单位支出,编制内工作人员的保险费用将需要单位支出,这笔巨大的资金单位如何筹集?会不会有单位把改革成本转嫁到工作人员(降低工资增长速度)或公众(提高服务费)身上?
三、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建议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要获得大众的支持,一方面依靠舆论媒体的大力宣传,因为改革的宗旨是实现公平正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更要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作支撑,以此化解人们的忧虑,支持改革,参与改革。
(一)完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为了更好地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尽快完善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运用顶层设计,精细核算,建立有效的操作指导。
1.设置缴费基准线。针对事业单位工资结构特点和收入分配特点,运用顶层设计与精算,一是给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人员设置缴费基准线,保障绩效工资总量水平低的单位工作人员的利益。除了岗位工资、薪级工资、津贴补贴、基础性绩效工资计入缴费工资外,奖励性绩效工资也计入缴费工资。如果个人缴费工资低于缴费基准线的按基准线缴费,高于基准线的可以选择更高标准的基数缴费。二是限高,即对那些绩效工资总量水平高的单位,限制其绩效工资增速,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其总量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对那些绩效总量水平低的单位,允许其加大绩效工资增速,逐步提高其总量水平。这样采取法制的手段可以避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当前收入低而影响其养老待遇再次低于同等条件人员,也顺应国民收入再分配时更加注重公平公正的原则。
2.精心设计“中人”过渡办法。机关事业单位的“中人”是数量最大的群体,是事业单位的核心组成部分,处理好“中人”的养老待遇让其不低于“老人”,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计发养老待遇取决于个人账户的本利和,但对于“中人”而言,更取决于“过渡性养老金”,因而确定“中人”养老待遇最核心的环节是精算“过渡性养老金”。建议过渡性养老金设置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层级、年限等要素,选取足够大数量的测算样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模拟测算,运用强大的数据为“过渡性养老金”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支撑,这是其一。其二,设定的“过渡期”的期限也应有明确的界定,“过渡期”内新老计发办法对比,如何“保底限高”均要有明确的办法 。其三,“中人”养老待遇的过渡办法必须有很强的操作性,它的指向是唯一的,不是模棱两可的,这样避免在计发养老待遇时掺杂人为因素,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分类实施职业年金制度
职业年金是指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两部分资金都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建立职业年金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保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使改革平稳过渡;另一方面,职业年金作为一种延期福利,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篇12
1.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利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在全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先行一步,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迟迟未进行改革。这种情况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企业是社会财富的来源,企业职工群体相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数量上要多很多,尤其在改革开放步伐推进的过程中,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工人下岗,安置好这些人的退休生活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经济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支出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而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则依靠企业的效益,所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显得更有保障,所以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放缓。但社会养老保险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作为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化其改革,才能促成全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2.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加深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处于被多块分割的状态,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整个社会被分为多个群体,从而导致本应统筹一致的养老保障利益被划分为多块,不统一的养老制度导致退休后养老待遇分配不协调,使不同群体间矛盾加深。
3.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水平低目前,事业单位都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这对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进程形成了阻碍,也影响了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离退休人员由原单位管理,其养老待遇的发放、调整等工作量大,尤其对于离退休人员多的单位,势必会牵扯大量精力。
三、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1.试点地区改革情况
据相关媒体报导,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单位进展缓慢,部分省市开会传达文件精神,部分省市积极开展调研、论证,部分省市下发征求意见稿,但都没有实质性改革进展。笔者多次致电、走访相关省市的劳动保障部门咨询试点进展,得到的答案多是“正在调研数据”,“还在讨论具体方案”,“这个问题比较敏感,暂时无可奉告”等。试点省市中只有广东省有所突破,2012年4月19日,深圳市颁布了《深圳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并于2012年8月25日正式实施。深圳事业单位并受聘在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将试行社会养老保险加职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制度。而原市外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且未实行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同时通过直聘、选聘方式进入深圳事业单位常设岗位的人员,仍暂时实行养老退休制度。
2.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程缓慢制约因素分析
(1)改革基本模式不清目前,我国有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案只局限在试点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制度体系,而试点城市因为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指导,即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得到广泛执行或执行效果不好。
(2)机关事业单位分开改革,有失公允养老金制度改革是要缩小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待遇差距,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而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国家机关排除在外,这就容易造成新的不公平,公务员的退休待遇已经高出企业很多,如果再把事业单位下调到企业标准,会导致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必然导致改革的阻力。因此如何协调企业、事业、机关等不同部门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和谐,是改革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3)越改越少,让事业单位员工负担加重而受益减少,其合理性值得思考各国福利制度的实证经济学研究证明,福利具有刚性,改革只能向上看齐,不能向下看齐。试点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如果不能大幅度提高企业职工养老金水平,就要降低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国家对国民提供社会养老保险,本应是普遍而平等的,而在无法让低福利水平的国民享有其他群体已经享有的福利时,就要消减享有高福利水平群体的福利待遇,这必然造成事业单位职工的心理压力,打消工作积极性。
(4)涉及人数过多,单位结构复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这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主体的共识。目前,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独立核算的事业单位95万个,纳入政府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共计3000多万,900万名离退休人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估计,事业单位改革将涉及1亿人。全国各类事业单位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多个领域,而且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居多。如此可见,养老保险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难度较大。
篇13
1、全面完成2012年全市101家机关、事业单位,共8130名工作人员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及业务数据的审核接收,并汇总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3、审批大中专毕业生转正定级5人、新参加工作工人转正定级1人;
5、认真执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发放的监督和管理。
6、按照管理权限下文批准退休28人,办理退休手续28人、高龄补贴40人、办理遗属生活困难补助20人;
9、全面完成xx年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企业劳动工资年报数据录入汇总上报工作;
11、结合实际,制定《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拟于7月中下旬按上级部门要求,组织我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参加技术等级考评考试,切实抓好方案的落实。
12、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管理权限下文更改9名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间;
13、按照管理权限下文认定机关事业单位8名工作人员工伤;
14、下文批准123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享受知识分子补贴;
15、完成贵化、省铁合金厂、农牧场、七砂四所子校,在职教师120名、退休教师69名划转移交地方工资审核工作;
16、对未达到xx年7月以后新参加工作人员定级工资标准的450人工资进行调整;
17、每月报送信息2条,半年报送信息12条。按时报送周报、月报、季报、半年工作总结。
(二)新增工作
2、完成流长乡排洞村凝冻灾害调查统计和灾后重建方案拟写上报。协助排洞村搞好灾后重建,向受灾群众捐赠化肥5包、协调贵阳市九中落实重建资金7000元;
3、春节前夕,与市老干局联合组成慰问组,对我市机关事业单位8名住院病人进行了慰问。
4、积极与市老体协联系,组成门球、乒乓球、象围棋、健身球保健操四个项目共33人的队伍,参加贵阳市人事局举办的第十二届退休人员运动会比赛。并将参赛队员名单上报贵阳市人事局。
5、按照贵阳市人事局关于健全全市《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信息的要求,接收科协、总工会等95家单位工资管理系统数据库健全完善后的数据信息,并做好人员信息的审核工作。
6、发放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综合知识培训证书478个;技术工人技术等级证书74个。其中:初级工证19个、中级工证19个、高级工证36个。
7、完成部分07、09年考核正常增加工资审批表装订。
二、存在的问题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采用《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进行,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缺乏熟悉工资政策又能熟练操作工资系统的人员。望局领导高度重视,予以配备。
(二)工资制度改革后,与新工资制度相配套的政策至今仍未出台,导致后续管理工作较为被动。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处分后工资如何处理、军队转业干部工资如何确定等配套政策尚未出台。
(三)新版《省人事工资管理系统》存在如:个别单位数据不能导入及导入数据不能覆盖等问题,给工资业务数据接收和汇总带来极大不便。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工资管理,继续做好日常工资审批
1、根据国家工资政策规定,切实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管理。
(1)按照工资政策规定,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岗位(技术等级)变动后的增降工资和重新确定工资工作。
(2)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新参加工作大中专毕业生、工勤人员见习期(试用期)满后的转正定级工作。
(3)就财政统发工资审核中涉及的问题,及时与财政部门协调,按时完成今年第3、4季度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中参加财政统发工资单位的工资审核工作。
(二)津贴、补贴审批管理规范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管理工作。
1、机关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
认真执行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根据省、贵阳市对此项工作的安排布署,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公务员津贴补贴规范和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审批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2、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
按照上级部门布署,积极做好我市事业单位津贴补贴调研工作。
3、按照政策规定,认真做好知补、高龄补贴、建房补助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的审批等工作。
(三)退休人员审批管理工作。
根据有关政策,认真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劳动能力鉴定、退休审批及对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四)科技人才二次开发管理利用
按照《市2012年科技人才二次开发工作计划》安排,重点做好两个方面工作:
1、针对我市农村农民群众缺乏卫生保健常识、有病难治、缺医少药的现状,组织我市医疗卫生系统各大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退休医师,利用赶集天为群众义务诊疗、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日常卫生保健知识,提供流行病、多发病、常见病预防治疗咨询服务。
活动时间:2012年8月上旬
活动地点:王庄乡街上村赶集点
2、拟于7月中旬协调贵阳市卫生方面专家到我市二医开展义诊帮扶,同时开展以“小儿液体疗法”为题的专题讲座。
(五)技术工人等级考评及待遇落实
结合我市技术工人学历、技术水平、技术等级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2012年机关、事业单位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围绕计划实施,认真做好三项工作:
1、申报考评人员资格审查、集中统一报名
按照黔人资(1996)1号文件规定,组织做好申报考评人员现有技术等级、参加工作时间、身份证、退休安置介绍信等资料的审核工作。
2、考评成绩公布、证书颁发
考试培训工作结束,贵阳市人事局下发考试成绩后,及时打印并在我局办事大厅公布。
公示期满,参与考评人员对考试成绩无异议,及时下文对所取得的技术等级进行认可。同时,通知各单位经办人员交纳照片,统一办理技术等级证书。
3、督促聘任、落实待遇
技术等级证书颁发后,积极与各单位联系,督促单位及时做好聘任工作,做好增资审批工作。
(七)其他工作
1、工龄、工伤认定
⑴严格执行工龄认定政策,按照管理权限认真开展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龄变更工作。
⑵按照管理权限,做好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认定和伤残等级鉴定工作。
2、省属企业子校划转移交
严格按照省和贵阳市对省属、市属企业子校移交工作的安排布署,认真做好拟划转人员个人档案查阅核实和工资套改、审批工作。
3、按照劳动工时计算审批有关文件规定,继续认真做好市属企业劳动工时计算审批。
4、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统计年报工作
⑴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统计年报工作。
⑵在上级部门规定时限内,及时完成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劳动工资统计季报和年报工作。
5、工作动态信息、月报、季报报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