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校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篇1

以实例激起兴趣。将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简单重复的操作不感兴趣。我们可以在实习课中针对具体课题,列举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电路故障现象,并说明故障原因和维修要点,这样把训练内容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譬如在进行导线连接的基本功训练时,许多同学认为把导线接来接去,没什么意思,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列举家庭中灯泡有时忽明忽暗等故障现象。通过这些事例的分析,同学们体会到学习乐趣,学习劲头就更足了。

通过竞赛培养兴趣。我们可以组织个人之间,小组之间的竞赛。形成一个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形成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对学生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

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多年的实习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的爱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慈母般的爱还可以激励和感化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快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就这样在实习过程中每两天安装一个控制线路,并且要求时间和质量,用考试的标准要求他们,最后为每一位学生通电实验线路板是否正确并做出讲评,公平的打出分数,我能看出来他们都很在乎每一次成绩,每个智嫩的脸上都挂着成功的喜悦。记得去年有几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主动找我谈心说:老师我每天都觉得很开心,都会学到知识,都会看到老师的笑容和充满希望的目光,我们这些差生也得到了老师的宠爱,这是我以前从没有过的感受。学生的心理话使我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老师要有信心。信心是成功的资本,我经常告戒自己“没有不合格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老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克服对后进生的偏见。“朽木”可雕,对后进生要寄予希望,坚信他们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为此,教师要从增强自信心出发,做到“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抓住时机,给予机会,激发其上进心。

教师要有耐心。以高度的热情,坚持不懈地为他们耐心细致的讲解每一个课题,手把手的传授技艺。我还经常告戒他们这样一句话“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在我们的严格要求下,学生们实习完毕,在参加省级技能鉴定的考试中,合格率都能达到95 %以上。

三、合理的教学方法

实习与讲授相结合。在电力拖动基本控制电路的安装及故障排除的实习中,学生对线路的构成及功能原理很难理解。实际上控制电路的主要电器是各类接触器,继电器、开关等,了解这些电器的结构,掌握各部分的功能是学生正确使用和操作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实物讲清原理。如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图,我们在原理讲解过程中,反复模拟接触器线圈得电与失电,引导学生观察触头的动作情况,从而控制电路接通和切断,再通过实物示教板观察电动机正反转情况,把自锁和联锁的概念加以区别,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样把技能教学自然地渗透于理论教学之中,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然后为每位学生配好实习器材,让学生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在实习操作中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定时定量进行考核,使学生逐步掌握操作技巧。

操作与纸上练习相结合。对一些元器件较多、线路安装复杂的电路我们可以采用“纸上练兵”的方法。所谓“纸上练兵”是指学生在理解电路原理和掌握电路接法的基础上,在作业纸上练习布线的做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消化和理解,逐步熟悉其原理,对安装工艺做到心中有数。

专题操作练习和创造性练习相结合。专题操作练习是把一个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创造性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生产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篇2

我更想对没有获奖的同学提出四点希望:

一、不要放弃,只有上学才有出路。我们生在农村,不上学,只能打工,打工赚钱容易吗?这里面我有感受:我的一个表弟,成绩一般,上到初三后半年开学,感觉学习不进去,认为出去打工挣钱多好啊!说什么也不上了。一个月后,回来了,找到我,说:“表哥,我还想上学?”我问:“出门一个月挣多少钱?”他说“挣一千。”我说:“不少啊!,比我工资还多呢?”他说:“表哥你可不知道,出门打工太苦了,一天至少得干十个钟头,有时加班得干十五六个钟头,我实在干不了”后来,他念到初中毕业,上了一个中专学校,去年夏天毕业,今年过年回来找到我,说:“现在的工作非常轻松,一个月能开二千块,单位还给缴纳各种保险,如果实习期满,能开三千块。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不管你现在学习成绩怎么差,别在学校违法违纪,将来初中毕业上个技校,学一门技术,将来就会有前途。

第二、要刻苦。我们今天要提倡的就是学习,学习就要刻苦。大家可以回顾,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人,哪一个没有经过一个刻苦的阶段?再看看我们的前后左右,哪一个成绩好的没有经过刻苦学习?为什么要刻苦学习?因为专家已经研究过,人的先天智力没有多大的区别,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靠后天努力。如果你成绩不理想,不是你的智力有问题,而是你刻苦学习不够,在习惯养成上不如别人,刻苦精神不如他们强。

第三、学习要讲究方法。在学习上要做到“三先三后”,这“三先三后”的学习方法是: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这说法,同学们并不陌生,可不少同学就是不愿意老老实实去实践,嘴巴喊难,行动懒惰,不去尝试,当然没有收获。

第四、要时刻用目标激励自己,要相信自己能行。 目标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将目标细化到平时的日常行动上,具体地说就是制订好学习计划,合理地分配好学习时间,将远大的目标落实为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清华北大离我们也并不遥远。对于短期目标我们也要正确对待,受到挫折时要看得开,要能作到胜不骄、败不馁,应该总结经验,迎接以后的考试,我们只有做好了一点一滴、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我们时刻用目标激励自己,相信我们将来都能成为时代的栋梁。

篇3

一、技工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艰巨性

技工院校是为学习成绩较差考入高中困难、家长又不想让孩子因此缀学的一些初中生而打造的学习专业技术之地。这些学生里大部分对学习兴趣已经淡然绝无,缺乏学习目标与方向,同时已经习惯平时的放纵随意,因此,当这些学生进入技工院校时就已经将一身的习惯例如:懒散、目标盲目、不听老师话、随意性强等各种不良习惯也随之带入,这种情况下,技工院校班主任就要面临如何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挑战。技工院校每个班级中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两个“问题生”,比如:个性张扬、无自我约束能力等各种各样的问题生都有可能出现,会使班主任的工作显得难上加难。而能够将学生的坏习惯给予转化,则是每个技工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班主任的责任,由于难度较高,因此,想要转变学生的思想与习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面对这样艰巨的挑战,班主任则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对其研究与摸索。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分层次推进的探索以及经验总结

技工院校的学生性格特点比较突出,并且自身素质、个人能力等参差不齐,因此给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带来困难与挑战,经过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分析,想要改善德育工作效率,应不断加强德育工作分层次推进的探索,下面则是针对德育工作不同层面进行的探索与分析。

1、时间与精力要同时付出,并坚持持久战

很多新班主任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并没有过经验,因此在管理方法上只能靠自己不断的摸索。在这期间,新班主任首先应做好付出时间与精力的持久之战的心理准备。其次,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特点等进行了解,主动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等方向为学生设定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对老师有种亲密的感觉,这样会对班主任了解学生更有帮助。

2、不同时期的不同德育工作目标

班主任应该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德育工作目标。“问题生”是开学初期就要引起关注的,并贯穿整个德育工作的始终。“问题生”处理得好,能让他们发生转变,这就是班主任最大的成就。例如:第一学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点既是帮学生度过适应期,也是大力整顿班级,进行班级建设的重要阶段。应重点抓班级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个别生”要进行教育,想方设法让其对专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第二、三学期是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掌握技能的关键时期。技工院校不同于高中,它是以就业为目标来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技校生掌握技能,能够满足社会对技工的需求,同时也是在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第四学期,班主任需要做的就是毕业前的引导,调整好学生的就业心态,引导其如何为人处事等等。

3、对本职工作要热情

班主任对工作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效率。每个班级中的学生都会存在不同的德育目标,而班主任则需用平常心态以及热情的工作态度去面对。特别是常规工作更要给予更高的热情,用自己的工作态度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觉到这份热情也能够给自己带来阳光与自信,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常规工作中与自己共同进步。这种情况下,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老师产生尊敬,加快自己的素质锻炼,同时也能更好的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

4、善于总结工作经验

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对过去工作中的不足以及有效的工作方式一一列出,能够清楚地为改善不足找到解决方法,并能够将工作中正确方式继续发展下去并加以完善。技工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也应该一样如此,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班主任进行工作经验交流,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改善,为更好的发展德育工作而共同研究与探索,可以扬长避短、创新管理方式来提高德育工作水平。并为日后的德育工作留下宝贵的经验以备新班主任的借鉴,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技工院校班主任德育工作效率。

篇4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及意义

新〈课标〉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说明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新教材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有天文、历史、地理、人物、科普、小说、传记等。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设求知探索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研究性教学案例

选修八第一单元A Land of Diversity

形式:个人资料查阅、小组合作讨论、师生互相协作等形式相结合

运作流程:

1:提出课题--学了这一课,学生要了解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教师提出主课题“A Land of Diversity”。

2: 在上这一节课前,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及上网搜索有关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情况,事先对这个世界大国做一详细的了解。

3: 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学生把自己的调研成果用英语表达出来,展示所收集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4:课堂活动 --上课时我将世界地图及美国地图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运用查阅到的信息,以看图填充形式让学生对美国的整个地理位置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弄清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所处的位置及美国主要城市等,为阅读理解做好铺垫。然后播放卓别林的电影《淘金者》,从喜剧中体会19世纪加利福尼亚州金矿工人的艰苦生活,由此引入阅读文章California。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并在阅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阅读技能的提高。最后根据学生阅读任务的完成设计了一个高考书面表达形式的写作任务,这个写作任务实际上是把阅读理解中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最后的归纳整理,同时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了辅导。这节课由于事前让学生进行了信息查阅,完成起来会快得多。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国城在第一代华人心目中是他们在海外建立家园、开创事业的基地,随着中国的强大,炎黄子孙的足迹已遍布世界各国,这是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内容:为自己祖国而骄傲。

5:总结--对这次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态度与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收集到大量关于美国的图片,这些图片引起学生对这个世界大国的关注,了解了美国的发展历史,也知道了华人在外国的辛酸发展史,从而激发他们去思索,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运用体会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就是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实现目标,感受成功。课堂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体验参与,教师起到“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的作用。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张肇中.《试论研究性学习》,《课程 教材 教法》2000年第6期.

[2]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德国在医学方面一直享誉全球,从1901年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科学家Emil Adolf von Behring 到目前为止已经培养了1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占全球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半),并有很多医学院处于世界前列如世界著名的海德堡大学医学院(世界排名16)等[1],这些成就取决于他们构建的医学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国医生职业由于收入高、收入稳定和社会地位高等特征一直是学生争相向往的职业,因此医学生的培养一直精英教育。本文结合作者在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5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及在中国医学院工作经历,总结和分析德中两国医学生培养差别,并以口腔医学为例分析,为我国医学生培养改革提供借鉴。

一、生源

在我国,医学生源选拔主要是通过高考成绩选择学校和专业,缺乏对医学本身的职业性质和内容具体的认识。而在德国学生初中毕业的时候,大约14岁就要选择以后是读大学还是技校,他们选择的依据是每位学生都去将各种职业体验2-4周左右,然后通过自己的兴趣选择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如果选择读大学就会进入高中的学习,不然就直接就读技校。德国大学入学是申请式的,学校然后根据学生的高中学习的综合成绩以及申请者的等待年限是否接受申请,由于医学申请人数众多,很多同学由于等待时间长而中途放弃,也有一部分边读另外一个学位边等待申请,此外还有边工作边等待的,这就很考验申请人的意志和兴趣[2]。因此,与我国相比,德国医学教育在生源方面更要求学生兴趣和其的总体素质,体现出精英教育模式。

二、学习安排

1.课程设置

德国共有29所综合性院校开设了口腔医学专业,德国高校之间教材,教学计划和大纲由各学校自我修订,最终国家通过国家统考的形式决定学生是否合格及是否能够从事医学职业。我国大部分院校以授课基础课程(第1-4学期)和专业课程(第5-10学期)为区分,德国目前课程设置中将生命过程各时期生理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转归有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衔接,形成螺旋式教学,由浅入深螺旋式内容授课(Lehr-und Lernspirale)方式。此外其中最大的差异是“与我国前两年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及体育等不同的是,德国高校不开设体育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英语选修课”[3],但是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会上或者学校开设以俱乐部形式的培训活动学习体育和英语。尽管没有必修的要求,但是德国不乏优秀的运动员,而且体格魁梧健壮,因为德国家庭教育从小就要求孩子有一样爱好,此外德国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都是业余的,同时由于英语和德国同属同一语系,也使德国学生学习英语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德国医学生授课包括讲课形式的大课、讨论课、操作课程及实习组成。在全部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生不能无故缺课百分之十五的课时。而且学生每门课程只有两次补考机会,第一次补考如果没有通过,第二次考试需要和授课教授面试。以口腔医学为例,这期间还需通过三次国家统考包括自然科学预考试、牙医预考试和牙医考试。相比较于我国高等口腔教育的理念“在医科普遍性的基础上强调口腔医学的特殊性”[4],即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上,而后再进行最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在德国的口腔医学从入学伊始,就突出了牙医的专业特色。学生从第一学期起就参加口腔技工的培训,比如在实验室里完成翻制石膏模型,假牙和全铸造冠的制备,而且实践技能的学习贯穿了口腔医学学习的全部过程,在前六个学期实习主要在口腔实验室中进行,而第七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可以在实习医生的带领下给患者进行龋齿填补,活动桥,牙髓-牙周的治疗,但是学生必须自己去寻找自愿者,而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愿者参与口腔学生的学习和考试,一方面,医生监督学生整个操作过程,以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自愿者参加的本次治疗是完全免费(通常洗牙等是健康保险不保或者只报销一半,而洗一次牙要300欧元左右),所以也保障了一部分自愿者来源。尽管如此,但是寻找志愿者相对还是比较困难的,这种直接的操作学习也促进了口腔教育在实践中的继续深化。而在我国,医患矛盾非常突出,如何建立医患之间的信任,相信在读或实习医生操作成为让学生获得更多实习机会的前期。

2.学制

在我国大部分口腔医学学专业是5年制或8年制的,毕业时分别授予学士或硕士学位,期间通过一次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获得执业执照。在德国口腔医学正常是5.5年制的,正常学时是11个学期分为临床前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按着教学计划在学习2个学期之前应该参加国家的自然科学预考试,5个学期之前应该通过牙医预考试,在10个学期之前应该完成牙医考试。学生通过考试,毕业时授予硕士研究生学位,因为德国医学目前没有本科学位。

从上可知,尽管德国各大高校教材和教学的自主决定,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内容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通过不间断的考试和考核使学生掌握本专业足够的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更多体现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在我国学生大半尽力花费在英语和体育等课程上,因此,在大学是否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使学生获得体育和英语等相关知识值得我们深思。

三、毕业要求

在德国,在第十学期末,学生要参加最后一次的“国家考试”-牙医考试。这个考试持续六个月之久,包含了13门课程的内容,从基础的生物化学、卫生学、药理学到口腔技工工艺学、颌矫形外科学等。通过这次考试才标志着全部的口腔医学学习的结束,学生可以得到牙医的行医资格。在我国,学生必须通过学校要求的各门课程,部分高校要求必须通过国家口腔也学执业考试方可毕业,到了最后一学期很多高校设立了大补考,为的是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考试。因此,可以看出德国在口腔医学教育方面比我国要求更严格。这一点在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中,如何又能保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性值得借鉴。

四、科研能力的培养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申请进入医学院学习后,在保证毕业的前提下,在学习期间学生可同时选择为期6-12个月的科研素养培训即医学博士培训,该培训是学生自愿的、师生双向选择的、不影响就业的和学生兴趣为主的培训体系[5]。学生的培训以导师负责制为培养模式,培养期间没有必修课程,整个过程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和讨论中,以实验研究和最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该培训本身对科研结果没有不作要求,也不需要发表任何文章(德国对所有博士生毕业不做要求),最终培训结束需提交一个研究报告(研究结果可以是阳性或者阴性的)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该培养模式为德国输送了众多高质量和高规格的医学精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培养模式可以就将临床医生与医学科研人员的培养分开,因为即便没有医学博士头衔对科研不感兴趣他们可以以医生的身份就业,而对科研感兴趣的能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毕业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事医生职业或者科学研究,这为医学科研创新的培育创造了前提。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科学研究很少是出于兴趣而从事,这就是导致科学研究有了钱学森之问。

五、毕业后

在德国,口腔医学生在获得行医资格的毕业生还需进行两年的临床化培训才能申请医生开业许可,成立私人的诊所。学生在毕业后的两年实习期期间毕业生平均薪酬达到29300欧元/年,但是实习期结束后,薪酬则立即翻倍达到58600欧元/年(相当于年薪58万人民币,而德国年薪超过36000万欧元就被定义为高收入人群)。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的口腔医学毕业生都曾开过个人的诊所,德国私人诊所之所以非常普遍,这主要是由于它的医疗制度鼓励病人首先到私人诊所治疗,然后在私人诊所技术手段或者设备无法满足的情况下才会转院到大型医院。其中对科研感兴趣的,会选择专职科研工作,当然和我国一样,也有一部分毕业生会成为政府卫生医疗机构的职员,公立医院的医生或者加入医药公司研究部门。

结论

相对于我国医学教育,德国更注重要求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我国的众多英语和体育等占据的众多课时,德国更多是学生自学或参与俱乐部的形式,这一点在我国值得借鉴,同时对知识掌握的严格性要求,也值得在我国逐步转变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中保持教师教学的严格要求统一中借鉴。总体来说,德国医学教育起步比我国早,教育系统较为完善,因此,我国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健昌.德国医学教育模式浅析.中外医疗[J].2008.67-68

[2]. 靳晓丽,肖蕾,张欢,陈迟,于泓,赵中辛.浅谈中德两国本科医学生教育模式.中国高等医学教育[J].2012(6).10-12.

[3]. 吴煜农,武和明,陈宁李明.德国口腔医学教育对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西北医学教育[J].2006.(14),275C276.

篇5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航空机务类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Z1309)

作者简介:姚畅,女,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3-0029-03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行各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激增,尤其对外语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用人单位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当前形势下高职高专英语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突出“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为此,很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加强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简称“ESP”)教学之间的衔接与渗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然而在ESP学习阶段,除了酒店、旅游、文秘、空乘、商务英语等文科类专业在其教学中较注重专业领域的口语教学外,理工类的ESP教学还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上,鲜有对ESP中的口语教学有所涉及。因此,基于ESP理论,本文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机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探讨了该院职业英语中的口语教学,以期促进当前高职院校职业英语中的口语教学改革和发展。

一、教改的理论依据

英国雷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Reading)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Pauline C.Robinson认为,ESP是一个“多元的”且“以不同形式出现的”的教学理念,其具有3个显著特征:(1)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2)内容上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3)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1]其基本特点是“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统一”。Jordan将ESP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Occupational/Vocational/Professional purposes:EOP/EVP/EP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即专业英语)两大分支。[2]因此,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从Jordan的理论可以得知,ESP教学应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职业英语(以下简称“EOP”)教学,二是学术英语(以下简称“EAP”)教学。基于此理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对该院航空机务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尤其加大了口语教学改革的力度。

二、教改前英语教学的基本状况

(一)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众所周知,随着不断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具有多样性,既有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也有来自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技校的学生,因此,学生英语水平悬殊,参差不齐。有的班级里,个别学生入校时的英语水平相当于甚至可能高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平均水平,而最差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读。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不高甚至呈逐年下降趋势。该院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情况亦是如此。此种状况导致了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而基础差的学生则毫无动力,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材、教法单一,缺乏趣味性

教改前该院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新编实用英语》这套教材,任课教师对该教材的处理基本上是按照书本内容的顺序,主要依照传统的教法按部就班地进行,也没有再选择其他的教材予以辅助教学。其中口语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教师常采用的做法是先听录音,然后讲解重要的词汇、句型,最后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操练。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怕出丑、害羞、不自信的心理存在,普遍对口语重视不够,以往及平时也都缺乏练习,其操练方式单一且缺乏趣味性,所以口语活动的效果一般,学生无法取得较大的进步。

三、教改的实施方案

该院该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分4学期进行,第一、二学期为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共计120学时,采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高职英语》这套教材,还定期增加了口语教学的时间和内容;第三学期为EOP教学阶段,共计60学时。采用自编的EOP教材——《航空维修职业英语》,目前这本教材已于2014年8月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期间,加强了EOP中的口语教学。这三个学期的考核均是以“形成性考核(平时表现+听说能力)+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比例为5(2:3):5;第四学期则为EAP教学阶段,共计60学时。此阶段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实物阅读飞机、发动机维修手册,用英语探讨学术问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3]

四、EOP中的口语教学

从新生入校起,学院就对该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尤其是口语教学。除了选用适合该类专业的综合教材外,根据需求,还额外增订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Let’s Talk》一书。从第一学期起就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了口语的教学。由于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基础不同,所以在第一学期教师会特别注重语音训练,学习相对简单的英语会话,学生的信心有所增强;第二学期增加了英语话题谈论及英语口头作文方面的内容,学生的听说能力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3]

第三学期,也就是学院学生EOP的学习阶段,其做法是:以自编的EOP教材为依托,每单元先学习与航空维修专业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句型,再学习专业性较强的文章,如:飞机的主要结构、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作原理、飞机导航仪表的名称与工作原理、飞机燃油系统的了解与认识等。[4]学生在学习完该单元的文章后,已经对专业词汇和专业领域的内容有所了解,最后再进入EOP的口语教学阶段。由于有了一年的英语口语学习经历,大部分学生已渐入佳境,不再像以往一样害羞、不自信,胆子渐大,也已养成了上英语课必须要说英语的习惯,所以该阶段的口语教学开展起来也较以往容易。具体做法如下:

(一)分小组开展活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灵活多样的方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口语的水平,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成员4到6名学生,设组长一名,负责该组口语活动的成员安排和训练。每组成员的口语包括好、中、差三个等级。每次正式上课前的5分钟让学生做口语陈述,上台的学生由教师在小组名单中随机抽取,并提前告知准备。每次抽取不同的小组及不同的学生,各个层次都会涉及。话题由小组商量,自主选择。其内容丰富,不管是什么样的话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出来就可以。做完口头陈述后,教师都会给予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并稍作讲评,及时地表扬或指出不足。小组成员中口语好的同学可以帮助相对差点的同学,以形成互助的习惯。这个活动属于英语教学的热身运动,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说的习惯,为后续EOP中的口语教学做铺垫。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形式及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见识越来越广,传统的教学方法、形式及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师,只有拓宽思路,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观,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的讲解、演练转变为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把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的交际能力作为其目标。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将多种方法、形式及手段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航空维修企业招聘这部分的口语内容时,笔者先用讲解法将口语对话中涉及的维修企业的名称、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需获得的专业资格证书等告知学生,使其能进一步熟悉这些面试时常用的知识。再用多媒体视频向学生展示这部分招聘的内容。学生通过声、象、图、文等多种媒体的信息,了解了对话的主要内容。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小组的合作探讨,找出视频中招聘者的要求,并采用头脑风暴法总结出更多更为具体的要求,然后以小组PK的形式呈现于课堂。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听力,又使得他们充分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印象更为深刻。最后再要求学生按给定的任务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创设与未来在航空维修企业求职就业息息相关的情景,使学生能真正掌握这些实用的口语。每次的口语课对话,都会给学生时间提前准备,采取小组成员主动上台和随机点名抽查相结合的形式,给予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的表现会客观地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以上只是一个单元口语部分的呈现,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口语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有的单元一定会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熟记相关的专业词汇,有时会以小组PK评分的形式督促记忆。比如飞机的主要结构这个单元,笔者会给出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找一些飞机结构的图片,并结合图片用所教的方法口头描述各个部分的用途。飞机发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作原理单元,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专业老师共同在实训场地进行实地讲解教学等。

(三)EOP口语与日常口语齐头并进

EOP口语是这一阶段的重点,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日常口语的教学与训练。因为日常口语的掌握对于EOP中口语的教学是百利无一害的。每次口语课教师都会抽一小部分时间,以《Let’s Talk》教材为辅,强化或学习一些常用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的日常听说能力。此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多具有趣味性、实用性、新颖性;而且此套教材是从学生入学起就一直沿用的,这样可以使学生能系统地学好一套口语教材。

(四)建设世界大学城教师个人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信息丰富,网络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途径。为此,我们每一名专任教师都创建了世界大学城的个人空间。教师把个人的教案、PPT、教学视频,尤其是EOP口语情景对话视频及有用的参考资料等上传到空间,学生可以在线、下载或收藏学习。每位教师还创建了微博、个人教研室及课堂魔方等,实现了线上、线下的互动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五)利用外教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院长期聘有外教,且EOP教师与外教一直都有交流和来往。因此,EOP教师经常邀请外教在课余时间给所在班学生上口语公开课,用浅显易懂的方法与学生沟通,部分学生的日常交流水平及专业沟通能力都有所长进;也让学生们有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感觉到能学以致用,学习的动力更足了。

学院EOP中的口语教学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不足。例如:由基础英语教师从事EOP教学,尤其是口语教学,这对教师来说是一大挑战。为了上好课,学院团队的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记忆专业词汇和句型,网上查找资料,经常性地请教长沙航院的专业老师。相比专业教师,虽然我们有语音和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优势,但在专业知识这块我们还需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假期,学院利用和航空维修企业及航空公司的友好关系,派遣相关的教师去调研、下厂学习,这也是改善师资力量的一大举措,极大地推进了双师队伍的建设。其他高职院校的EOP口语教学,尤其是理工类专业的口语教学,也需以相关教材为依托,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不断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及动力,把口语教学的内容实实在在地和专业及未来的职场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实用的口语。

参考文献:

[1]Robinson,Pauline C.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e[M].New York &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91.

[2]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篇6

1 教学档案的作用

1、教学档案可以改变教学方法的不足,也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好的方法通过教学手段加以广泛实施,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教学质量如何,以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这都与教学档案分不开的,只有吸取和提高,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档案是评价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考核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的主要依据。

2 我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在我校工作中有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它包含的内容较多,加之其行业办学的特殊性,因而决定了该档案的繁杂、重要。包括上级部门教育教学政策、法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制定的教学及教师规章制度、教学工作计划、总结、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计划、教师任课计划、试卷题库、教学检查资料、学期课程安排、生产实验(实习)计划、教务工作安排、教师业务档案、各学期成绩、学生学籍卡、注册名单、上报录取审批表、毕业鉴定表、实习报告等。建好教学档案,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存和管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的文件,更主要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决策、教学管理及教学科研服务。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在社会上的信誉度,如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是学校管理工作中重中之重,这在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教学档案。通过对教学档案中有关内容的分析、总结,从宏观上可以明确学校的教育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更好地安排师资,并可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特别是根据教师的教学业务材料及学生奖惩资料,可以适量调整教学任务,解除师生的思想包袱,使他们以全身心投入教与学。

学生从进入学校直至毕业,这段期间资料特别多,公路技校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根据具体情况每学期对教学及学籍管理工作材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类,由于工作细致,资料保存完好、齐全,因而在查阅学生资料时非常方便快捷,学生能及时地办理毕业手续。如学生入学后按所学专业要求及时填写学籍表二份,一份报上级审批,一份本校归档,且永久保存。学生毕业时需查阅的手续主要是学籍注册情况、录取手续和各学期成绩。具体的做法是:从第一学期起,各专业班级的成绩按学期装订,待其完成各学期课程之后,再按班级专业入档,这样在查阅中既方便又简捷;录取手续是一个 取得入学资格的标志,因而保存完好是非常重要的,按年度进行编订,保证了学生办理毕业手续时一查便知;毕业生名单存档是为了对学生毕业有名可查,也是为了掌握毕业生人数而专门设置的档案,在多次毕业生因毕业证丢失来校开具证明时,根据所存档案查阅起来非常便捷有效。教师教案、、教研活动、授课日志、教学总结、教学大纲等按档案管理工作要求每年9、10月教务处、学生处兼职档案工作人员收集、整理,经学校综合档案室人员检查、审核后接收归档。

2004年广东省劳动厅开展全省技工学校办学评估工作,从年初直至8月底前,我校在教学档案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目录,支持材料独立装订入盒,备条目说明,督导检查逐条情况一目了然,为顺利通过督导评估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 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档案的重视不够。不少部门领导缺乏档案工作意识,年初制定工作计划时未能将档案兼职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部门计划工作中。

2、教职工档案意识不强。个别教师思想存在着教学资料是自己创造的,是自己的心血,怎能交到学校综合档案室管理的意识,致使有价值的过程性材料收集困难,应该归档的珍贵教学实践和科研材料依然散失在个人手中,以至教学档案未能及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3、个别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个别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对教学档案的收集、立卷、整理、保管和利用缺乏必要的业务知识和技能。

4、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深度不够。学校虽是行业办学,其特殊性也决定了教育工作开展的局限,在教学管理工作上未能更好、更深的开发利用教学档案,使教学管理工作及教学质量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 切实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措施

1、领导重视,齐抓共管。领导的档案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反映这个学校档案管理水平。领导重视档案工作,就能把档案工作放到议事日程,使学校的教学档案成为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力量。

2、依法治档,制订措施,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要搞好学校的教学档案工作,必须依法治档,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保证。要不断加强对教学档案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应亲自过问教学档案工作,解决教学档案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校教学档案工作跟上当今新形势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3、加强对教学科研文件形成和积累的管理,把教学档案工作与计划管理、课题管理和成果管理等密切结合起来,要做到教研材料从形成、积累、鉴定、验收、整理、系统性、准确性等几个环节同步。并依据教学档案的管理制度进行督促、指导。

4、注意教学档案的收集与管理。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中,要制定明确的教学档案目标管理标准,建立一套适用于我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制度。在平时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注重教学档案的收集和积累,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教学资料。各处室针对教学特点,将教学档案工作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作为本人年度考核的标准之一。

5、注重教学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档案集中来源于教学管理业务部门,特别是学校教师需要解决教学方面的某些问题或是领导处理问题要作的决策,档案人员能及时提供利用;在学生管理方面能及时提供第一手资料,如教学质量如何提高、教研工作如何开展、学生成绩总表、学生学籍、处分材料等都能提供参考利用及开发工作。

6、重视编研工作,加强档案利用工作的信息反馈。教学档案工作在坚持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注意到教学管理改革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服务中体现教学档案的价值。

篇7

实施新课改后,从2009年9月开始,中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第二学期安排《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明确列出了有关职业价值取向学习的知识点。课本中第四课“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职业价值取向的分析与调整”。因此,在入学之初我们就对新生进行《塞普尔职业价值观量表》摸底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新生认为择业时应最看重的前五位分别是成就感、社会价值、人际关系、稳定性及生活方式;最不看重的前五位分别是变动性、工作职权、进取心、监督关系及独立性。另对,“新生个人就业意向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7%的新生认为目前所学专业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有81%的新生认为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和自己实现就业的途径不是很了解;有52%的新生对自己实现就业的前景感到迷惘。由此看出,“90后”中职新生在入学时职业价值观并不成熟,对自我的定位不明确,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进行系统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现结合我校新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情况,分析德育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及授课方式。

现身说法与角色扮演

——明定位,促发展

在新学期初进行新生个人就业意向调查,可使教师掌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需求、就业意识及个人对将来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同时使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情况及在群体中的定位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对“如果学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你希望选择哪一种方式?”59%的人选择必修课方式,40%的人选择选修课方式;对“获得就业或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授课方式”选择,53%的人希望亲身实践,34%的人希望采取活动加训练的方式,只有13%的人接受教师课堂讲授。

在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新生在选择学校及专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绝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意见作为首要参考,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模糊不清。最重要的原因是自身的职业价值取向不成熟,职业价值观模糊;还因为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从而导致缺乏对专业对应职业群的系统了解。因此,在授课时必须融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形象,为学生提供典型和楷模,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我校各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分布在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检验等领域,每一领域都能找出相对应的典型代表。为帮助学生思考自身职业定位,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教学方法。

现身说法——结合毕业生楷模,讲述实际工作情况 选取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讲述所在职业群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该活动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现场讲述,二是视频片段播放,主要内容包括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工作成就感、人生规划等。选取的毕业生有工作满一年的、满五年的以及满十年的。另外,也可了解班级中是否有兼过职的学生,让这部分学生谈感受、谈经验,可作为现身说法的典型案例。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仿不同职业形象,了解职业内涵 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以一种类似游戏的方式,暴露出自己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学生选取不同的职业形象,通过小品、游戏等形式扮演,能够加深对职业群的了解,有利于养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及案例

收集——找差距,树榜样

在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后,就应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方式。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选取“我的前十年,我的后十年”作为设计题目,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设计,如PPT展示、手抄报等。在设计过程中,要使学生感悟到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要靠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在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师须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要求调整自我,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案例收集 让学生通过书刊、报纸上及身边人的讲述等途径收集与专业对应职业群相关的事实案例,找出差距,调整自我的职业价值观。案例收集也包括招聘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学生在此过程中能深刻感受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能提前了解职位所对应的能力需求和价值观念等。

摆事实,讲道理——明确怎样的

职业价值观更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认为理想的价值实现就是物质利益,比如金钱、名誉或者地位的获得。李开复曾说过:“我希望所有的求职者都记住一句话:事业比金钱重要,机会比安稳重要,未来比今天重要。”

在经过现身说法、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活动之后,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现实后,教师要做归纳总结,必须明确告知学生怎样的职业价值观才是适合的。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但从社会学角度看,“90后”作为一个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及在价值观引导下的理念和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社会的发展。

明确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也叫工作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对专业、职业本质的认识,选择专业、职业的标准,以及职业理想、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等。

了解职业价值取向包含的内容 职业价值取向包括价值目标、职业收入、地域倾向、职业社会地位、工作条件选择、行业选择等内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统一是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应强调的重要内容。

合理规划职业理想 中职学生在设定职业理想时,必须权衡各种条件,包括社会需求、个人追求、个人能力素质、工作机会和待遇等,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职业目标,制定科学具体的实施方案。

确定职业价值目标 中职学生的职业目标源于职业需要,而其职业需要是多方面的,如福利待遇、事业成就、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指中职学生在职业定位、职业选择以及从事职业过程中,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的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把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未来所从事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稳定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择业动机,推动个人职业生涯的科学发展。

根据性别差异,有针对

性地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

目前,中职学生中女生比例普遍高于男生,因此,应充分考虑女生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应当着重对女生进行成才意识培养,大力宣传女性在心理、生理上具有优势的一面,宣传女性成才的成功范例,激发她们的成功欲望与进取意识,帮助她们选择适合的职业,鼓励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过程,职业选择不是个人生活中面临择业时的单一事件,而是一个过程。因此,职业价值观教育也应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应贯穿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杨静,张进辅.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评述[J].价值工程,2004(9).

[2]喻永红.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与教育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2).

[3]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研究,1991(12).

[4]黄希庭,张进辅,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5]何铭斐.广州市技校生职业价值观探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1.

[6]卢荣远,等.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蒋乃平.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陈竟芬.中职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改革及个案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9]柳君芬.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必然越来越紧密[1]。如何推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和体制改革,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贴近产业,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

厦门理工学院环境工程系于2010年开始进行应用型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初步形成一套具体的、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通过拓宽工科学生的知识基础、拓展知识面,巩固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基础;通过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理顺了课堂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高了本科生的应用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实验创新项目等形式的实践环节,达到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与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一系列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符合了总书记2011年4月25日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大会的讲话精神,在“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定位

厦门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市属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于“开放式、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亲产业”;培养定位于“构建以就业需求和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实践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定位于“根植厦门、立足海西、面向全国”。厦门理工学院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注重人才培养的“四种经历”,包括国外游学经历:通过学生互派互访、参加各类国外竞赛、世界名校游学、夏令营、假期赴美带薪实习、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近几年,已派300人次赴国外游学;此外,从2012年起,每年还将资助50名优秀学子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第二校园经历:2010年、2011年分别招收了300名、700名闽台合作“分段对接”办学项目的学生,赴台学习一年,并每年招收150名闽台合作“校校企”项目学生,赴台学习三个月;每年暑期另有约150名左右学生赴台短期游学;从2012年开始,每年资助400名学生赴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一年。社会实践经历:包括与实习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以及以志愿者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各类社会公益工作。创新创业经历:成立省内高校中首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秉承和贯彻学院办学目标,环境工程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和实践能力。调整常规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优化了实验课程的安排顺序和体系,使得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能够有机融合。通过导师制等环节,形成了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和教师指导的密切结合。根据学院的四种经历要求,有计划和组织地开展包括2+2、1+1形式的国内外联合培养模式,国内高校交换学习,与地方政府合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广泛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最终实现环境工程专业“宽基础、重应用、亲产业、树特色”的办学目标。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情况

1.前置部分专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兴趣。将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作为与高中化学衔接的部分,提前至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使得新生一入学就可以接触到实践课程,培养实验兴趣。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学生高中所获得的培养情况有所不同,针对部分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教师会通过课堂强化,课后补充的方式提高其实验技能。

2.建设初级—中级—高级—工程应用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专业与化学、生物的关联,在考虑到工程应用的基础上,将实践教学进行了优化。在初级、中级实验中,主要接触的是化学、化工和环境工程类的基础实验操作。包括了部分无机化学、有机 化学、物理化学及环境工程的实验内容;在高级实验中,融合了分析化学、环境监测及部分高级实验仪器的使用;在工程应用中,则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检测手段,根据实际工程设计实验过程[2]。

3.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等活动。举办或承办各类学科竞赛,开展创新性实验,专业竞赛等。以活动为载体,加深专业理论教育,固化理论成果。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专业竞赛等活动,感受到理论教学知识点的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导师制,开展科研活动。厦门理工学院自2009年起在全院施行导师制,环境工程系抓住导师制契机,结合自身情况,将学生导师同时转变为科研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让学生了解专业特色和专业的进展。同时科研活动也与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结合,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

5.响应学院号召,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环境工程专业一般与大型环境工程的实践相关,但在某些方面也可从小处着手。近两年环境工程本科生先后研发了“甲醛测试盒”、“甲醛处理器”、“家用净水器”及“地沟油检测试剂盒”等“小”产品,尝试销售,取得了一定成绩。

6.加强社会活动,提升道德水平。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思政教育。一个合格的人才,首先应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科教学体系中,思政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区加强了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触社会,形成完整的世界观[3]。社会活动不仅仅是学院自身的任务,它是一个社会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一起完成的过程[4]。实验区开展的社会活动一般以环境为论题,以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为联合单位,通过社区、企业的支持开展大范围的环境宣传活动,起到良好效果。“绿色杯环保创新设计与制作竞赛”、“低碳,我们在行动”、“绿色淘宝”、“今天您环保了吗”、“绿色栽进我心中”、“绿色家园、你我共建”、“一园一世界、你我共环保”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团日活动,极大地培育了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开拓创新能力。

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建设。如图1所示,环境工程实践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最终由环境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保障体系两大部分构成。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的建设内容: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培养大纲与评估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立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大纲和评估体系;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设置模块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改良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研究项目群[5]:实验区以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建设工程应用类主题的项目群,为学生提供主动实践平台。其涵盖了创新、创业实践,导师制下科研项目等;实践型人才培养导向的开放式培养机制。建设一批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和国内外高校合作培养网络,扩大学生的视野。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的保障体系用来保障实验区的顺利实施和运行。在建设过程中,实验区重视保障体系的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设置由高级职称担任主任的专家委员会,用来指导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过程的指导,可以有效提高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同时专家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检讨实验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或方案,保障项目顺利进行。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必要的。实验区的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课程体系或内容的改革,教师的激励和引导是项目顺利进行的保障,因此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创建环境工程实践工程班。在实验区内抽调有实践意愿的本科生,组成实践工程班,在教学上尽量安排他们参与企业实践工作,通过考量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评估教学改革的效果。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制。与企业一同研讨培养方案,确认教学课程体系,联合进行实践教学。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是实验区顺利进行基础。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实践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的评价和激励;一个是获得培养并形成良好效果的学生的激励。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反馈机制,有效提高各方面的参与深度与广度。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施效果

实验区实施以来,收到了一系列效果。仅2008级本科生就获得个人荣誉94人次,其中国家奖学金7人次,校级优秀学生奖学金57人次、优秀学生干部8人次等。同时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非专业组国家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等荣誉。海报作品《保护环境》在“厦门高校环保宣传海报联合巡展”中获一等奖。总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实验区承担了先行先试的任务。优化专业中各环节的层次、类型结构,通过教学体系、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的变革,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等方式,都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所成就。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也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玉婷,运用企业人才经营理念构筑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46.

[2]胡秋芳,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技校冶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2.

篇9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地发展壮大,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再者因我国扩大招生计划,就业形式愈加严峻,每年有上百万毕业生找不着工作,但令人感到奇怪的另一个现象是:很多企业却感叹招不到人(或是人员流动太快,企业难留住人),难培养接班人,对企业长远的发展非常不利。

针对这一奇怪现象,笔者对某大专院校某专业的232名毕业生进行了毕业后为期一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如表1:

在对这些已毕业学生的调查了解过程中,大部份毕业生仍只是庸庸碌碌地工作和生活着,没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计划(目标),犹如和尚撞钟般生活;他们深感很迷惘:家庭(父母) 不再那么细致地理他们,认为他们已长大成材,能够自律;学校也因为他们已毕业,与学校不存在直接的管理关系,基本上已不再管他们;唯有不停忙碌地工作,但感觉很空虚,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有现实在提醒他们:多赚钱才能过上“五子登科”的好日子,才能为父母争光,在朋友面前有面子。于是在各行各业竞争中,只要是赚钱的活就干,甚至出现了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现象!

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要知道在国家教育扩大招生计划后事带来的效应是每年有五、六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果其中的20%如上述情形的话,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困扰可想而知!

笔者通过深入了解和调查,发现大部份已就业的学生对校园和企业的关系理解为:来自不同的两个星球,成份完全不一样,无法产生化学效应。两者之间没有共同体!毕业后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适应新的环境,甚至难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企业与校园的衔接问题。

二、 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

总所周知,高职高专院校的办学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求办学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匹配,不仅是岗位能力匹配,还包括对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念、价值观、行为养成和道德准则等的适应。而企业对于院校毕业的学生负责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价和认可,作出是否可进行下步的培养打算。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及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如果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味地按照校园的教育模式完成,让学生从一个完全理论型的团体到一个实干团体,肯定会有诸多的不适应及无所适从。于是就有了学生所谓的“星球效应”。那么如何才能化解这种矛盾呢?基于根本原因,我认为应先溯源到其相应的文化区别。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及现状

企业文化服务于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围绕着企业发展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与思想支撑,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由三个层次构成:硬文化(设施条件)、制度文化及企业软文化(精神文化及人)。在波涛汹涌、百舸争流的市场大潮中,文化是企业最深处、最坚定的精神内核,是全体员工博击风浪、起航的力量之源。她的宗旨是在使用中培养人,属于经营文化。她对于企业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1.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使命感

不管是什么企业都有它的责任和使命,企业使命感是全体员工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是企业不断发展或前进的动力之源。

2.企业文化能凝聚员工的归属感

企业文化的作用就是通过企业价值观的提炼和传播,让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人共同追求同一个梦想。

3.企业文化能加强员工的责任感

企业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件宣传员工责任感的重要性,管理人员要给全体员工灌输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队意识,要让大家清楚地认识企业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企业。

4.企业文化能赋予员工的荣誉感

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工作领域,多做贡献,多出成绩,多追求荣誉感。

5.企业文化能实现员工的成就感

一个企业的繁荣昌盛关系到每一个公司员工的生存,企业繁荣了,员工们就会引以为豪,会更积极努力的进取,荣耀越高,成就感就越大,越明显。

员工是企业创新的主力和发展财富,也是企业文化建设参与和受益的主角,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积极参与,每一位员工的素质都体现着企业文化的特质和涵,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企业的力度。每一个年代悠久的单位一路艰辛走来都有一段段记忆深刻的故事,在经历了不断蜕变之后铸就了今天的辉煌及品质,得到社会的认可,让人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与她不断完善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企业文化气息很浓,一进入企业领域随处可见标语,让人对企业有家的感觉,一说到自己的单位就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自豪感;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改革开放,人们对价值观的理解也在悄悄地改变,个人价值更加凸现,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力慢慢被边缘化了。看现实就知道了,我们在工程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大部份是大学、大专、中专、技校刚毕业的学生,学历不是很高,知识不是很多,生活经验也还比较缺乏,但他们有一颗年轻有活力的心、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不自卑、不气馁,自我挖掘潜能。有的毕业生在一线锻炼了几年不断得到提升,升到项目管理层,甚至有部分表现特别突出的做到了公司领导层,这是好的现象,但毕竟是少数人;大部份毕业生因为受到公司的规章制度及其他方面的限制,无法有更高的提升空间,于是就会有新的打算,原单位薪水给的够高就继续留下,要么会考虑跳槽,导致了单位员工流动比较频繁。从这点看我们的企业文化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够人性化。

(二)校园文化的定义和现状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她的主体是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她的目的是在教育中培养人,属于教育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校园文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她的内涵密不可分,我们也应在这条路上借鉴企业的成功之路,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校园文化精髓,并一路宏扬下去。但若是校园文化一直这么固步自封,坚持以自己的理念教育学生并不是不对,只是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环境。

(三)两者的兼容性

要达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传承与对接,在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和差异后,有针对性地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效融合。目前许多院校和企业都是报着:各自为政、“各人自扫门前雪”、“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等心理,学生在学校期间,学没学到东西没关系,只要不出事就好,至于今后他能不能适应企业的环境那是以后的事情。而企业单位对新入职的员工希望其能很快适应单位的各项规定,能独立开展工作,急企业所急,做企业所需。故两者间出现的间隔会导致很多毕业生无法适企业的环境而不得不退出企业这个大舞台,流连于社会的边缘。对校园和企业进行需有效进行结合,真正达到无缝对接,使得两者形成一大整体,让学生能很顺利地过渡这个角色更换。我们需各自好队,站对位,做好教育的接力工作,顺利将实用、有用的人才输送到企业中,为企业创造可观的价值。

在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我院成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这个平台,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和融合提供了契机, 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在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上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目标,在文化传承与交融中实现过程中探索过程共管、科研成果共享、风险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研究企业文化对营造高职校园文化促进作用。通常的做法有:1.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机会到企业实习,尽早适应工作环境,毕业后更快融入工作单位;2.订单式教学,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培养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学生;3.派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4.请成功企业家(成功人士)到学校开展各类讲座。

上述方式的校企合作有取得很成功的例子,但未能做到持之以恒,形成一种习惯,要把这当一项长久的攻坚战,需要长期坚持地做下去:

1.企业与学校平时加强联系,利用平台长期合作

企业不要只是在需要人的时候才到学校搞个招聘现场会就完事;或是需要拍个宣传片要学校配合一下就搞个仪式,平时就不闻不问。这只是表面文章,真正要做到未雨绸缪,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入企业的元素,如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各项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的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及时挖掘一些潜在的飞龙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同时带动一批学生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到企业后很快能达到“见龙在田”及“飞龙在天”的效果(取自《易经》)。

2.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企业文化的一些理念,并正确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执行。如:

(1)在教学计划制定上,明确学院的教学目标、计划及毕业生应达的质量标准。在做上述工作时与时俱进,与企业保持高度、密切的联系,与企业共同商定并制定统一的标准。

(2)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注重理实一体,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将学校学生及企业员工的角色一体化。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而是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模拟工作现场,以情境模式开启教学工作,不断抛出各种问题和论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需求,达到教学的目的。

(3)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定位,学校和企业单位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课程设置和安排上更注重专项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在课程教学的设置上学院遵循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阶梯循序渐进,通常学院会有一个实习的阶段,即学生在校完成相关知识后会有一个或两个学期的时间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如此安排就会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出现:待实习的学生人数过多,与企业的需求量不匹配,处于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样也会造成部分学生不能到实力较强的单位实习,也成为一些私企拿我们学生做廉价劳动力的一种机会,这部分学生也学不到全面的技能同时有可能被私企的一些不良行为思想还会误导。鉴于避免上述情形的发生,建议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授课的那一学年采取双向授课教学方式:

让一部分第一学期学生先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先接触工作实际,第二学期带着问题再回到学校上专业课程,相信他们通过先看(引起学生兴趣),再提问题(引导),老师解答(知识点),相信会收到满满的收益。(先炼后学)另一部分学生则按正常的教学模式先在学校接受专业课程学习,第二学期再到企业顶岗实习(先学后炼),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

3.加强校企文化合作力度

前面提到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是由学校派老师到企事业挂职锻炼,那也是少部分老师得到锻炼,未能覆盖全部的教师。对于高职高专的教师而言,除要求有很高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 ,将他们的知识真正运用到生产中去,做到学产一体。

学院应与企业联合,在校园中开设企业,关键岗位由学院教师担任,其他岗位则可由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担任,教师只要没有上课任务,上班时间都要地校中企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学生在校中企上班,与其他企事业的要求相同,按劳报酬,既将学到的技术付诸实践,得到了锻炼,又为自己创造上经济效益。这样的校中企,企中校不论对学院还是企业都是双嬴的。

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及身份为企业开展各项专业培训工作,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前引入企业文化理念。现大部分大学生在校都是按修学分制完成自己的学业,在校企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留出一定的学分做为必修课让学生到企业修,由企业负责讲授和考核,而这部分的内容由企业制定,主要是围绕企业文化及专业技能检验、职业道德开展,最好是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完成。

真正能做到这些措施,相信已是我们通常说的校企文化最接地气地结合了,企业与校园的无接缝对接完全可以实现。

(三)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1.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在校企文化改革执行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麻烦。最现实的:

(1)企业主要靠创造价值发展壮大,不断创造经济利益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若在配合校园建设的过程中,与其企业利益存在冲突,那么企业肯定会优先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那如何保障校园能长期得到企业的支持和帮助呢?笔者认为最主要是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国家政府在提出扩招计划,重点进行高职高专教育的同时,应及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进行扶持,否则会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仍回家啃老或是随意打工谋生,社会上不免会出现“读书无用论”的过激言语,带来的将是负面的效应。

(2)政府应对长期扶持校园文化建设的企业在各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优惠,确保企业经济、育人两不误。对国家的长远计划来说也是不错的决策。

2.国家对高职高专的教育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2014年6月22日正式颁布,《决定》提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同时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方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引企入校、校办企业、办校进厂、企业办校等多样化产教融合模式。

《决定》推进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和学校开展订单培养、学徒制培养,支持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企业课程引入学校,推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推进校企资源共享,支持校企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享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

同时,《决定》还落实了国家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更关键在落实。有方向有行动才能达到我们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