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考复读政策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考复读政策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考复读政策

篇1

1.研究对象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调研对象共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西部省份样本: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靖远县、会宁县。调研对象包括省教育厅、上述区县的六所公办普通高中、一所民办普通高中。二是中部省份样本:安徽省安庆市市区、枞阳县、桐城市。调研对象包括省教育厅、上述区县的五所公办普通高中、两所民办普通高中。

以上两类样本的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访谈、问卷调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对象是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复读生与应届生),问卷包括复读生问卷和应届生问卷两部分。安徽、甘肃两省共发放问卷2 512份,回收有效问卷2 381份。样本量统计及其分布见表1和表2。

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是调查问卷,包括高三应届生调查问卷和复读生调查问卷两种。调查问卷是由调研组讨论编制的。其中,高三应届生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复读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对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态度和看法、复读行为对个人学习生活的影响、学校对复读生的管理以及一些主观题。复读生调查问卷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复读原因、对复读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对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的态度和看法,还有一些主观题。

3.复读差异分析

(1)复读生的城乡差异分析

从图1可知,本次调研抽取的样本中,有78.5%的复读生来自农村,12.5%的复读生来自县城,9%的应届生来自城市。由此可以得知:从本次调研来看,大部分复读生来自农村,少部分复读生来自城市,农村学生选择复读的可能性更大。

(2)中西部地区复读差异分析

如表3所示,本研究对调查结果通过T检验后,T=7.612,p

二、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禁办政策”实施困境的分析视角

“禁办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一度面临或明或暗的抵抗,未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利益相关者在“禁办政策”变革压力面前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观望或者敷衍的态度,致使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禁办政策”没有达到实质性的效果,遭遇了实施的困境。本文基于外部制度供给与内部制度需求的视角,对“禁办政策”实施困境进行分析。

1.制度供给分析

我国的教育制度变迁常常是一种供给主导型的制度变迁。作为制度供给主体的各级政府机关提供新的制度安排的意愿和能力是影响制度变迁的主导因素。特定的制度供给是与具体的政策制定、实施与监控等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禁办政策”本身在提供制度供给的许多环节存在一些不足,比较明显的如政策目标模糊、政策可行性不强、政策监控不利、复读替代机构供给能力不足等。

(1)政策目标模糊

从“禁办政策”方案设计而言,该政策并不是以专门的规范性文件的形式下发的,而是作为其中一项具体的条款内容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的,主要是针对“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的办学行为,引起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这一问题,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保障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健康进行”。可以说“禁办政策”的具体目标表述比较模糊,现实政策问题也不甚清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禁办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效力,导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此重视力度不够。

“禁办政策”方案本身过于简单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政策目标与政策执行者意愿的一致性。调查数据显示,81.2%的复读生和88.7%的应届生表示不清楚或者不了解“禁办政策”,66.3%的应届生明确表示支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68%的复读生明确表示不同意“禁办政策”。在访谈中发现,一部分教师和家长也不了解“禁办政策”,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对“禁办政策”持反对态度。这说明“禁办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理解、接受与认可。

(2)政策可行性不强

“禁办政策”的实现需要相应配套的具体措施和手段,也需要通过相应的补充性政策文件加以明确、细化。然而,第一轮的“禁办政策”缺乏必要的细节设计,只是大致描述了政策方案的轮廓,严格来说并没有形成一个可行的政策方案。在访谈过程中,有些教育行政机构人员就表示“禁办政策”只表明了禁办的态度,缺乏必要的方案设计和指导性文件,可操作性不强,容易导致“禁办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无章可循,政策执行流于形式,其可行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地对“禁办政策”这一原则性规定的政策在制定和执行细化程度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的省、市、县自上而下有较为正规的专门文件规定,有的地区则缺失正规的文件规定,只是将其作为政策性任务,以口头的形式下达给地方,要求地方去执行。这就使得政策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未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也容易导致地方上政策执行的表面化现象。复读班往往从公开的举办变为隐蔽的举办,出现表面上执行、实际上变相抵制的现象。

(3)政策监控不利

“禁办政策”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利益的公共教育政策。为了保证这一政策的顺利实施,确保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自上而下的政策监控必不可少,而且应该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中。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政策执行一旦缺乏有效的监控机制,就会导致政策反馈渠道不畅通,直接影响决策者对政策实施有效程度的认识和把握。调研中发现,“禁办政策”在一些地区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政策监督与控制缺失是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校中校、校外校、名校办分校、公办高中教师兼职等现象依旧存在。在“禁办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就容易出现上述种种偏离政策初衷的变相办学行为。

(4)复读替代机构供给能力不足

政策落实首先需要有相应的实施环境,必须具备教育改革所必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必须具备相对成熟的先决实施条件。“禁办政策”禁止公立高中举办复读班,而将举办复读班的责任推向民办学校及社会办学机构。然而,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办教育发展也参差不齐,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比较好的地区,其民办教育发展基础就比较好。与公办普通高中相比,民办教育及社会办学力量总体上说发展滞后,一些地区民办教育机构缺失,能赢得社会认同的民办“品牌学校”非常稀缺。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还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办学场地受限,生源质量差,教师流动性大,政策支持力度小,资金来源紧张,社会信誉和规范程度相对较差等。与公办高中,特别是和优质重点高中相比,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招收补习生的规模和数量都极其有限,民办高中及社会复读机构是复读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选。许多地区的民办高中和社会复读机构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复读供给,其办学基础和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复读生群体的复读需求。

2.制度需求分析

复读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复读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复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行为,复读需求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禁办政策”涉及的利益相关者有:复读生及其家长、应届生及其家长、公办高中教师与校长、民办高中或社会复读机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这些利益相关者对“禁办政策”的看法,可以表现出相关制度需求与供给之间潜在的矛盾关系。

(1)复读生及其家长

复读生是“禁办政策”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本次调研中,复读生包括两个不同的群体,一是在公办高中复读的学生,二是在民办复读机构复读的学生。

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公办高中复读学生基本上认为“禁办政策”是不合理的;从问卷数据的统计情况来看,41.9%的公办高中复读学生不支持“国家应该禁止公办普通高中办复读班”这一政策,只有7.5%的复读学生表示支持。而民办复读机构的复读生则持相反的态度,他们赞同“禁办政策”,认为公办高中就是不应该办复读班,复读班应该由社会来办。复读生及其家长大都认为复读一年是有效果的,经过一年的补习,学生成绩会有很大的进步。复读的效果不仅仅是指学习成绩的提高及录取学校层次的提升,还指其能够丰富学生的应试经验、心理素质和人生阅历。在复读机构的需求选择上,绝大多数复读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公办高中优质的教育资源是复读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认为公办高中的校风、学风、师资力量都优于民办机构。

(2)应届生及其家长

应届生群体是潜在的复读生来源,对“禁办政策”的研究不应该忽视应届学生的声音。问卷数据表明,高达64.9%的应届学生表示不清楚该政策。从访谈结果来看,对于“禁办政策”的态度,应届生内部也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声音:支持与反对。应届生支持“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教育资源应该实现在学校之间的均衡分配、在学生之间的均衡分配;而应届生反对“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民办学校收费高,贫困学生可能没有机会复读。

访谈结果表明应届生家长反对“禁办政策”的理由主要是公办高中教学和管理水平好,而且民办学校收费较高,家庭负担重。家长对于民办学校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即民办学校在办学声誉、硬件设备、师资水平、学习风气等方面是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的。此外,当地民办高中的规模较小,运营成本多半由学生来承担,这就会超出普通家庭的接受力。总之,在和家长的访谈交流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当地民办高中的社会认可度并不高,不是学生复读的首选学校。

(3)公办高中教师与校长

调研结果表明,公办高中的教师一致反对“禁办政策”,认为公办高中可以办复读班,认为学生要想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就要通过教育与升学;复读就应该在公办学校进行,其办学条件较好,而民办学校质量普遍较差。

大多数公办中学校长认为,要理性地看待公办高中办复读班的现象,复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府和社会不应该限制复读生进一步选择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

①理性满足学生的复读需求

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人们有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诉求,教育政策的制定要从维护社会稳定这一大局出发来看待人们的实际需求。假如国家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坚决制止所有公办高中举办高考补习班,恐怕社会、家长和学生一时都难以接受,就会人为地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此可见,民间的意愿和诉求是教育改革合理性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时刻考虑并合理引导民间意愿。作为自上而下改革发起者的政府,要有一种主动理解并把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民间意愿,如学生要求、教师吁求、校长呼声、家长希望的能力。“政府的指令绝不是学校唯一的情境性压力,很多外部因素也可能迫使学校偏离政府改革的方向。也许,最重要的压力就是要求拥有大量学生的学校履行好日常工作。不管政府怎么想,教师和管理者必须应对学生(和员工)向学校提出的需求,解决他们的问题。公众的期望,特别是家长的期望,会对学校产生重要的影响。”[1]一学者认为,“政策对常规实践的分离要求得越厉害,对实践者和接受者的需要的变动就会越根本,以至于实践失败的风险也就越多”[2]。教育改革如果忽视民间意愿而强硬推行,缺乏来自民间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教育改革进程将会寸步难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②公办高中负债问题严重

政府财政投入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这是目前公办高中学校普遍面对的一个现实。复读收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办高中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在调研过程中,这一事实是公办学校校长普遍反应的焦点问题。目前,公办高中学费、择校费标准明显过低,学校总体收入有限,运转困难。公办高中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学费和择校费,各级财政对学校投入有限,除保证教师工资发放之外,学校基本上没有公用经费和建设项目的投入,因此,公办高中的规模扩大与内涵发展只能通过借款或赊欠的方式来解决。多数学校陷入“借新债还旧贷”的恶性循环,这些学校普遍面临着巨大的还债压力。公办学校招收复读生、收取补习费,主要是为了缓解学校办学经费困难的局面。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是缓解当前学校经费压力的无奈之举。

③尊重复读生复读选择权利

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分学生的高校选择权,造成学生出现被动复习的现象。我国高考招生的政策是双向选择、择优录取,在这种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背后,凸显的是高校的选择权,削弱了学生的选择权,高分学生的选择权也被剥夺。落榜学生有复读的需求,学校开办补习班可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总之,对公办学校来说,举办复读班的经济效益和升学效益是学校现阶段不愿放弃的主要利益,一方面由于现阶段高中教育经费短缺,负债严重,学校举办复读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持其日常运转;另一方面,培养复读生周期短、见效快,复读生升学率高,能为学校赢得巨大的声誉。公办高中作为公共教育资源,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民办学校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地区,有承担举办复读班的责任与义务。

(4)民办高中或社会复读机构

与公办学校教师的观点不同,民办学校与各复读机构的教师一致支持“禁办政策”,指出公办高中就不应该办复读班。公办高中应该优先重视应届生,不应该把复读生升学率纳入学校评比范畴,要减弱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的动力。民办学校缺乏竞争力,学校生源严重不足,这是民办学校或社会复读机构认为其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办学校校长相比,民办学校校长对目前公办学校变相办复读班的现象很不满意,并指出其背后存在的利益诉求,既能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和知名度,又能增加学校的经济效益。这些校长认为目前民办学校还不具备与公办学校竞争的实力,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验设备及现代化教学手段都是无法与公办学校相比的。如果公办学校依旧还要举办复读班的话,那么民办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就会更小。

民办学校和社会复读机构认为,在招生政策上,他们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政府优惠,政府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在办学实践中,这些民办学校和社会复读机构迫切需要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的力度,进行规范化的管理,禁止公办学校的“变相”办学行为,同时,也希望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禁办政策”的政策倾斜和扶持。

(5)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

目前,社会评价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高中教育质量的最重要指标是高考上线人数和升学率,这也是高中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复读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升学率指标,是体现其管理质量和政绩的重要标志。对地方政府而言,复读生缴纳的学费可以弥补公办高中发展费用的短缺,暂时缓解地方政府“无力投入高中发展急需资金”这一燃眉之急。

通过从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这两个层面进行具体分析,立足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我们发现,只要新的制度安排带给人们的预期收益超过他们为新的制度安排所付出的预期成本,人们就会产生新的制度需求,就会支持教育制度的创新,否则,任何一个理性行动者将不会主动地去变革教育制度。正如菲尼所说:“按照现有的制度安排,无法获得某种潜在的利益。行为者认识到,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他们能够获得在原有制度安排下得不到的利益,这时就会产生改变现有制度安排的需求。”[3]然而,在“禁办政策”实施过程中,由于“禁办政策”规定民办学校和社会办学机构应该发挥其作用,但现实中这种制度的有效供给远远不足,自上而下的“禁办政策”制度供给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此外,各利益相关者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对复读行为本身存在各种利益诉求,而“禁办政策”制度供给恰恰不能满足人们对复读行为的利益诉求。换句话说,各利益相关者认同复读行为,认为复读有其合理性,并不认同“禁办政策”的制度供给,以致出现了在学校层面集中“变相”办学的行为。事实上,教育机构以及它们对社会做出的反应也构成了“供方”,“‘供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什么样的潮流和需求才能够有效”[4]。制度执行者对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能否产生认同,这是决定制度执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事实上,“一条法律或者一项制度的服务所产生的真正的社会影响,不是由规章或法律的用词来决定的,而主要是在社会争论和冲突中产生的,对此,国家政策只是确立了争论的地点、时间、主题以及‘游戏规则’”[5]。换句话说,国家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重构过程,政策理论极少是以原始面貌转化成政策实践的,可行的解决办法必须要考虑政策理论与本土政策传统、本土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要使教育改革的根本利益与改革对象的利益诉求联系起来。教育改革如果不是基于改革对象的实际需求,甚至缺失或者背离改革对象的利益,这项改革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同的,改革的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得不到认同的政策在实施中必然会遇到重重障碍和阻力,政策有效性也就只能变成一句空话。显然,“禁办政策”在制度供给与制度需求方面明显存在供求失衡的矛盾,出现“制度非均衡”的现象,由此产生了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制度困境,“禁办政策”也在具体实施中遭遇了认同危机。

三、走出“禁办政策”实施困境的基本思路

公办普通高中高考复读“禁办政策”实际上是制度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明显地体现了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制度安排是“嵌在”特定的制度结构中的,配套制度安排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禁办政策”的执行效果。因此,教育改革需要把这一政策放在相应的制度体系中来理解,强化配套教育政策系统运作的整体效应。

1.国家制定指导性意见,各省因地制宜地制定复读政策

地方“禁办政策”的执行者往往更熟悉政策对象以及自身所处的地方环境,而国家政策制定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进行教育政策调整就是要适应地方的实际情况。因此,是否实施“禁办政策”一定要考虑当地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采取渐进改革的思路,因地制宜,而不能“一刀切”。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从国家层面制定若干指导性意见,各地方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对策。例如,在民办学校、社会力量办学薄弱的地区,当地可以不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真正为复读生提供合格的教育资源;而在中东部省份的一些大城市,民办学校与社会力量办学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可以在这些地区限制甚至禁止公办学校举办复读班。

2.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多主体办学

基于民办学校与社会力量办学经费不足、优惠政策缺乏、在与公办学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一社会现实,政府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对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扶持,对有办学实力和规模、社会责任感强、能承担高考复读任务的民办高中给予大力扶持,帮助和引导其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为复读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此外,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有必要加强对民办高中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定期评价制度,评估民办学校的教学质量、校风学风和管理方式等,增加学生、家长及社会对民办机构的认同度及信任度。当前公办学校复读“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不利于竞争,也不利于复读生的自主选择,“禁办政策”要先立后破、逐渐剥离、分层而治,鼓励多主体办学,满足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合理诉求。政府要鼓励多主体办学,避免缺失相应的制度保障,克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的困难。

3.实施弱势补偿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对于复读行为及“禁办政策”,中西部地区学生的态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学生更支持复读行为,也更支持公办高中举办复读班。究其原因,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就业渠道窄,通过教育、读书考上大学是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然而,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整体上要低于中、东部地区,并且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也明显地低于中、东部地区,这让“高四”变成学生考上大学的必经阶段,客观上也增加当地复读学生的人数。因此,为了缩短中西部之间存在的差距,当地政府有必要实施弱势补偿政策,通过多种途径争取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政策倾斜,努力增加高考招生指标,特别是二本以上院校的招生指标,增加中西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源头上减少复读生的数量,促进教育公平。

4.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程度,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调研发现,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支持复读行为,更支持“公办高中招收复读生”的政策。这是因为城市高中教学质量较高,优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且民办机构发展状况较好,使得城市学生在选择是否复读及到哪里复读时的余地更大。因此,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缩小城乡高中的差距,削弱省级示范、市级示范、普通校、薄弱校之间的差别,提高农村高中的教育质量,这是减少学生复读现象出现的有效途径。

总之,高考复读这一现象的成因相当复杂,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落后、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原因,也有高考竞争激烈、高考机会不均等的教育原因。基于此,教育发展要正视当前这一现象长期存在的客观事实,依靠社会和政府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逐步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

本文系济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困境研究”(项目编号:X1309)与济南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我国教育改革的制度困境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本杰明·莱文.教育改革——从启动到成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7.

[2]大卫·K.科恩,苏珊·L.莫菲特,西蒙娜·戈尔.政策与实践的困境(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3]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8.

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89-02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复读现象就一直相伴随,主要是落榜考生为了提高成绩,进人大学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从1999年开始高校逐步实行扩招政策,到2001年全国掀起高考复读热潮,不仅复读人数逐年递增,而且复读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被动落榜”发展为因不满意所考取的高校、院系或专业而放弃录取机会的“主动落榜”。随着高考录取率的大幅度提高,出现了大量的高分生落榜和“录而不读”的情况,这些高分复读和“录而不读”的复读生组成了最为奇特的复读群体,把高考变成了一座新独木桥一“考高”,该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对高分复读的现状透视

“主动落榜”和“高分复读”反映出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后的一大问题:高考复读现象热致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处于尴尬境地。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史学家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权衡指标为高校能容纳15%到50%的适龄青年。在我国,推行高考扩招政策已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也取得了喜人成绩。以高校招生率为参考指标权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雏形已具。从高校招生录取比例来看,难以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局面已成为历史,“落榜生”的概念已被模糊和改写。然而,“非本科不读”、“非重点大学不取”,甚至于“非北大、清华不入”等等,在“高三后”中学学生群体中,诸如此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高考复读群体的性质变化和数量激增,大量的“录而不读”考生的存在和高分复读现象均折射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一种尴尬。

二、高分复读的效应分析

高分复读,意味着什么?对其态度有二:(1)高分考生录而不读,破坏了高校的招生计划,且浪费了普通高中教育资源,这些高分考生积压至下一年,会增加下一届考生的升学压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一个高分复读的怪圈;(2)“复读”是考生的权利,也是社会发展多元化进程中的一种选择。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宽容,不应该干涉考生的选择。

高分考生选择复读,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积极作用表现为复读是一个补救或者重新选择的办法。对学生而言,选择复读,对于没考上理想学校的考生来说不失为重新选择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因为身体等原因临场发挥失常或志愿没填好的学生,他们有实力有潜力,继续冲刺来年高考。“高分复读”体现了考生更高的人生追求,对学校来说,学生基础好利于提升来年升学率。

然而高分复读具有的风险可谓不小。复读一年所需费用不低,综合成本也很大,复读之后的诸多变数更是难以预料:复读生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一般学生大得多,使得复读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甚至还会出现高考成绩一年不如一年的情况。有关专家做过研究:通过复读,如果分数低、起点低的学生能提高50分的话,“高分复读”却连提高20分的可能性都不大。而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高分复读生中的80%成绩都不能提高,有些反而“跌”得很惨。此外,目前良莠不齐的高考复读班市场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一旦选择失误,浪费的不仅是钱财、资源,更有千金难买的宝贵时间。

“高分复读”是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但很多现实问题让人忧虑。高分考生复读其实就是没有履行自己对志愿的责任,影响了高校招生计划的严肃性。从育人和选才这个角度讲,“高分复读”现象会干扰国家现行通过高考选拔人才的体系,是不应提倡的。从另一角度讲,国家、社会、家庭,费尽心机培养人才,都是希望尽早人尽其才,从而得到更有价值的物质、精神回报。在欧美,没有任何国家大规模地举办和宣传“高分复读”,因为早一天毕业,早一天就业,这意味着离个人的完全意义上的独立更近一步,也就意味着可以早一天完成人的社会化进程,早一天走上工作岗位。

三、高分复读的成因分析

从高分复读带来的效应来剖析该现象的背后,新“精英情结”和“名校情结”促成“考高”独木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考中的一座新型“考高”独木桥正在形成。

成因之一,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加重,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分复读,是为名校的招牌或热门专业的光明前景而去的,这种做法只注重结果,显然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在一些考生和其家长看来,不是高等教育本身创造了前途,而是高校以及专业的名气在发挥作用,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误解。

社会不合理的人才消费观成为复读现象热背后的最大阴影,它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人才市场经济与高校招生严格的计划经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产物。高校连续多年扩招,致使目前整个国家大学生宏观就业形势严峻,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观念由此出现。很多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上产生了“学历主义”的误区,就业的天平严重向知名高校的“贵族文凭”倾斜,而一般高校的“平民文凭”受到歧视。当前的高分复读现象的火爆,正是这种“文凭势利眼”和人才“高消费”的产物。

篇3

一、复读现象原因分析

1.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多,由此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出现了一些追逐学历和名校的严重倾向,如,不考虑岗位及工作内容的实际,一味要求名牌大学毕业生;首选本科以上,有些甚至要求硕士、博士学历;更有甚者,一些单位在招聘时提出硬性要求:应聘者第一学历必须是“211”、“985”的“全国知名高校”。面对这样的隐形就业歧视,使得一些被非名牌普通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录取的学生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黯然神伤,纷纷放弃已经到手的就读机会,择机想来年考取更好的高校以免毕业后就业被“淘汰”。

一方面,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考生报名的政策变得非常宽松。例如,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规定中,取消了对年龄和婚否的限制,以至于屡屡出现类似大龄青年参加高考的报道。此外,规定中取消了当年不报到的新生第二年不准高考的规定,或对往届生的入学资格没有做出特别要求等,这些规定使得考生有了较大的空间和心理优势。

另一方面,随着复读热潮持续高涨,逐渐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复读经济”,即由复读这一社会现象而产生的一个经济产业链。尽管目前对这个不规范且波动很大的市场还无人做过全面的统计,但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为记者做的一个测算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以各地高考报名人数中约30%为复读生计算,2007年全国1010万名考生中约有复读生300万人,由于各校依据复读生每年高考成绩收费,标准不一,这里以平均每人3000元计算,这一市场总额大约为90亿元。如再考虑到生活及教学资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一总额将会更多。高考复读市场逐渐成为了一块“大蛋糕”,而复读经济成为“高考后教育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来自学校的变相鼓励

如果说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是复读现象盛行的根基,那么不得不注意到相当一部分高级中学在此类盛行中扮演了主导作用。从总体格局看,高考复读市场缺乏市场管理和规范化,教育部门目前也只对教学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对学校的招生、经营无法强制管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高考复读学校间的竞争此起彼伏。如各公办、民营私立高中为了提升高考升学率、创造经济效益而大办复读班;为了创自己的“品牌”,争抢好生源,各高考复读学校和办学机构竞争激烈,花样翻新;还有的复读机构为了争抢生源,用重金悬赏、虚假宣传等方式误导考生,造成原本正常的、依据考生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复读演变成一场恶性复读。而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一些条件尚可、期望通过升学率提高知名度的高中也启动了“生源大战”:有的不惜打破学校原有各年级师资力量的良性循环,给复读班配备最优秀的骨干教师;有的则以入学减免学费、高分考生给奖金、考上名校拿大奖等条件为诱饵,竞相出台高分复读优惠政策,引得那些高分“失意”生在“走”与“不走”之间犹豫不决。

3.来自家庭的名校意识

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院校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高考录取开始后,经常可以听到某某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进了什么大学,学校是某省份的重点高校、“985”、“211”工程院校等,这样类似的攀比逐渐成为其他家长和自己小孩谈话的内容,并且潜移默化的使孩子把名牌高校看成了惟一的选择。他们现实而无奈地匍匐在这个图腾的光环之下,形成了非名牌大学不上的思潮。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校园频道联合实施的一项题为“您有名校情结吗”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在3871名填答者中,55%的人认为,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存在“名校情结”。如果自己或子女的高考成绩与名校录取分数线只相差几分,44.6%的受访者表示“能花钱就花钱,能托人就托人,实在不行就复读”,总之不能就此“委屈了”。在这种期盼下,许多考生产生了一种潜意识压力,如若考试发挥失常或者实力不够只被一般院校录取或调剂,也不愿意就此屈就,而是选择回到中学复读,以求来年再圆名校梦。

4.来自个人的主导因素

不可否认,做出复读这一选择往往来自于考生自身,而其主导原因是盲目的志愿填报及自身定位的不精准。由于填报不当或者技巧不够,考生往往在志愿填报这一环节出现失误。比如,在报考志愿时,有些考生不考虑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往往出现过于保守、从众心理、轻率随意等特点,造成要么因报考院校较低而后悔,要么录取院校不适合而懊丧。并且由于考生自我认知不当,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定位时不够精准,在报考志愿中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爱慕虚荣、心存侥幸、傲慢自大等心理特点。而且受社会或家庭的影响,有些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只报名校、热门专业,而其他院校、专业调剂都选择不服从调剂,最终的结果是因不服从而落榜或被院校退档。或者有些考生在专业选择时只顾及近期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不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冷热的相对性,造成一些考生不能进入所报专业,而其他考生却只能靠调剂志愿进入其他不感兴趣的专业,于是干脆不去报到。这样盲目而仓促的志愿填报,对他们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是非常不利的。

二、复读的利与弊

虽然每位考生做出复读的选择是出自于自身的考虑,但是由前面提到的“复读经济”,我们已经了解到复读这一潮流对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

1.微观层面的利

从微观层面来看,复读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一次契机。对于那些失意的考生,高考不再意味着是一考定终身,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再争取一次高等教育的受教育权,争取的途径就是选择复读;而对于那些犹豫在“走”与“留”之间的高分“失意”生,选择复读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更加优质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勇于拼搏的精神,是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

2.宏观层面的利

首先,复读市场的存在和发展实际上反映了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和需求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在终身学习型的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逐步成为国民教育的主流。出于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和需要,国民的教育理念也正在逐渐提高,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甚至一度被认为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其次,允许考生复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教育选择权”的一种尊重,是教育机会均等下的当代教育理念的完美体现。

并且,复读班的开办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了就业压力。临近毕业季,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求职群体,随之而来的是针对社会和个人的就业及求职方面的压力。但是,随着一部分学生进入复读班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几年后学生毕业季的生源求职压力。同时,教育市场也随之活跃,就业对毕业生不再是焦虑的事情。

3.复读现象的弊

首先,复读潮流的愈演愈烈造成公办学校职责定位和正常教学秩序的混乱。考生复读其实质是侵占了其他应届生受教育的机会,影响了教育公平性。为此教育部曾在2002年就下达了公办高中禁办复读班的禁令。但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利益的驱使,仍然有很多公办的高中在偷偷举办复读班,或者为了应对上级的政策,学校内部不再出现复读班,而是以培训学校的名义举办复读班。表面上看来,培训学校是民办的性质,但是授课的教师,所用的复习资料及教材等都和高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其实质就是学校的附庸品。

其次,复读潮流的盛行使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受到影响。各高校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实事求是的按照学生的志愿选择进行择优录取,如果考生放弃志愿选择,高校原来制订的招生计划就受到了影响;相反,部分学生因分数的差距却不能如愿进入心仪的学校,只能被迫复读。而造成如此两难的困境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

最后,一昧的复读其实误导了学生的思想,使不少学生偏离了自己成长和发展的正常轨道。为了考大学,他们重复一年的学习,被人戏称为“高四生”,更有甚者念到“高五”、“高六”。但是“一寸光阴一寸金”,他们不仅多花费一年的青春,更多的是没有依据自己的潜能有效自主地发展自己,而是被封闭的知识牵引,其中得失,大概只有这些考生自己心里才能体会。

三、建议与对策

高考复读现象在社会中涉及范围之广,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现象问题,而是上升到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收费政策、社会就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民族文化统一等一系列的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措施就可以解决的。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更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1.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

依据目前的高考制度和教育形式,可以预见复读现象在一定时间内都将存在,因此,应该公正而合理的看待复读这一现象。基于教育“机会公平”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盲目的反对复读对于复读生是不公平的,但是适当的控制复读生的数量与复读的年限也非常必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应届生的权益;或者国家教育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对于往届生参加高考的,在应届生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相应的增加一定分数作为录取往届生的门槛,这样在赋予复读生同样享有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彰显了高考门槛的平等性。

2.规范各类复读学校的必要性

篇4

2013复读生引人注目的高考成绩:

2013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是来自襄阳五中的复读生李卓雅。去年高考文综考得不理想,选择了再战一年。今年文综考了230分,英语更是高达147分。在今年所有复读生中最出彩的要数重庆高考理科状元冯寒野,被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他高考成绩为693分,理综高达285。去年他曾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但他仍决定回到校园再次冲击高考。

――来自中国教育在线

他们的成绩令人羡慕,但是高分复读,意味着什么?高分考生选择复读有其积极方面,但是也会有消极影响。

1.在我国基本上还是“一考定终生”的大环境下,对于一些考试时出现意外状况的学生,复读是一个很好的补救。没考上理想学校的考生也可以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高分复读”体现了考生更高的人生追求, 对学校来说, 好的学生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2.但是对一些“非名校不上”的复读生来说,他们单纯追求文凭的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复读的综合成本其实不小,一旦失败就会得不偿失。这些考生客观上也浪费了一部分学校资源,不仅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也加大了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之间的差距,制造了新的不公。

并不是所有的复读生都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据调查,七八成高考复读生成绩不变或降,仅二三成复读生分数提升;教师们建议:选择复读一定要慎重。

高考标准答案揭晓的当晚,辽宁营口复读考生李新默默离家出走,在鞍山郊区投河自杀。他父母说,儿子去年447分已经够二本分数线,但他最大的理想是考上一本。高考失利,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令人唏嘘不已。(南方日报)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学生成绩不能大幅度提升?

1.不够合理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讲究方法,学习也一样。选择复读的多为中等生或更低成绩的学生,他们本人或家长总觉得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所以选择复读。其实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智力水平是很难改变的,通过复读激发学习潜力成功的例子确实很少。而对于高分段的考生,由于距离自己理想大学只差几分,也会选择复读。但是来年高校的录取情况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个考生前一年考了590分,被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录取,复读一年后虽然成绩提高20多分,但这一年普遍分高,这名复读生依旧没考上理想的大学。

2.复读生的压力很大,抗压差的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

复读生长期承受来自家长、同学等方面的压力,如不及时疏导,对其身心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有些学生考试不理想,主动要求复读。但这种情况也要区别对待。据一位老师介绍,有的学生考试失败后痛哭流涕,表示要发愤图强,但往往只坚持努力一两个月后,又重新懈怠,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这样的复读是没有意义的。

高考是人生中一次很重要的考试,也是我们能力的一次很好证明。但不是人生通往成功的唯一出路。对于复读,我们完全没必要盲从,在这个“行行出状元”的时代,我们并不能唯一以学历论高低,不论在生活中还是以后的就业中,关键还是要靠个人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

1.考生家长能随时代的进步及时转变观念,在这个全球范围内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我们主要是培养有着高学习能力和适应时代变换的人才。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所以要重新审视和估计复读存在的风险,将来发展和就业歧视比好大学更加重要。

2.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国家要进行更合理的政策改革和理念引导,同事加强监督管理。任何社会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原因,离不开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状况。高考复读现象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上一个重要的教育事件,其产生也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而做出的选择。但是“异态”的复读并不是我们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应进行更民主和合理的教育改革。从而使公民权利得以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米红,徐益能.高考复读: 中国教育的沉重话题[J].学习月刊,2006(8上),37-38.

[2]张克新,朱成.关于我国高考复读现象之“繁荣”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6):30-31.

[3]高考复读: 注定是一场无人喝彩的利益博弈.[EB/OL].http:// edu. /zh_ cn/1055 /20070814 /14276865 _1. htm .l.

篇5

化险为夷,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对自己要有信心。09年高考失利了,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复读生有复读生的优势,大家参加过一次高考,对高考过程有过亲身的体验,在吸取了教训的同时也取得了宝贵的高考经验;第二,大家在高三时已经完整地进行过一轮总复习,也就是说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量的积累,在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复读过程就是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是再巩固、再落实的过程,是查缺补漏的过程,特别是文科的同学,有了这个再积累、再提升的过程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更聪明。第三,选择复读也表现了复读生对自己目标的锲而不舍,显示出复读生的一种人格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些优势不但是宝贵的资源,而且可以大大提升复读生的信心。

二、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听老师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怎么样才能做到提高复读效果,提高来年高考成绩?我们认为,就是要听老师话,跟着老师走。

小聪明不如大聪明,小算盘打得再精也要吃亏,另起炉灶、另立门户、自以为是,是复读的大忌。复读班的老师是精心选择后聘任的,以咱们学校为例,老师队伍全部由各校优秀教师组成,其中光连续多年送毕业班的教师就有几十位,他们既是各学科教研组的组长,又全部在一线上课,不是什么“挂名顾问”,他们肩负着各学科的教学质量。咱们学校选调的教师,必须教过高三,教学业绩要突出,全部都是专职而不是兼职!主管教学的领导的听课,学生的评教评学已经形成制度。说这些是想告诉复读学生,老师们是有一定水平的,有丰富的经验的,对高考研究是充分的,要相信老师。老师们是引导复读生实现梦想的导师,一定要听导师的话,跟着导师走。

还有一点要提醒复读生,每一个复读班的学生是由不同学校的学生组成的,每一个学生后面都有六个或更多的教过你们的老师,这些老师就成了你们比较复读老师的参照,这里产生一个问题,在复读班教学过程中谁向谁靠拢?复读班的老师无法向你们靠拢,只有一条路:你们向复读班的老师靠拢,这样复读班的教学才能正常进行下去,而且这种靠拢越快越好,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要听老师话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三、要有吃苦精神、要学会合作学习

学习没有诀窍、没有捷径,考试更不能猜题押题,学习需要的是老老实实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特别是复读,就意味着再吃一遍苦。我在招生过程中发现许多同学知识有漏洞,还有些同学150分的卷面连90分都没得到,也就是不及格,高分考生150分卷面也没达到120分,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其中二条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一是方法不对头,二是刻苦精神不到位。一定意义上说选择了复读就是选择了吃苦,谁能吃苦谁就会取得好成绩。

合作学习很重要,这是一种学习氛围,有问题大家讨论,有问题共同研究,合作学习不是反对问老师,有问题当然要问老师,也可以问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复读生的班级一旦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就形成了一个整体向上的氛围。

这里还想提及一点就是厚道的学生是好学生,厚道的学生包容性强,具有很强的宽容性,不是自私自利,不是斤斤计较,不是以邻为壑,不以同学为竞争对象,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精华办复读班这么多年似乎形成这样一条规律,厚道的学生出成绩。再往深处说复读过程也是人格提升的过程,分数当然要提升,人格更要提升,人格的提升对分数的提升有着重大影响。

四、抓基础、抓中低档试题

研究高考多年、抓高考质量多年,有两条经验是年年不变,概括起来就是这样两句话: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基础知识!

真正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是中低档试题!

150分卷面,得分在120分以内,有些考生甚至不足90分,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基础知识有漏洞,二是中低档题跑了分。有些优秀考生语、数、外得到120分或110多分,分析结果是难题(占30分)得到一些分,而中低档题跑了不少分。综合试卷中有240分中低档题,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抓住。高考750分,中低档题占八成——600分,抓住这600分的题就抓住了根本。

高考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高考考查任何一项能力都必须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因此高考复习,高考复读抓住了基础知识就是抓住了根本。

五、学会答题

篇6

2.过程性管理

校长通过教师管理复读生的核心工作尽在其中,其管理效果最终显现在来年的高考结果中,可以说此工作是不仅最重要的,而且也是体现校际间管理水平差别的重头戏。

2.1心理调试阶段(9月份)。对于刚招收的绝大多数复读生来说,这个心理过程变化最为剧烈。在高考失利后,他们有的可能遭受社会的冷嘲热讽;有的可能遭受家庭成员冷漠谴责;有的因往日虚度年华而悔恨;有的因同窗间拉开距离而心理失衡;一切均因为内外巨大的变化而为其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在该阶段,作为一名复读班的教师,已毫无加压的余地,只有减负的任务。根据笔者的实际经历,学校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有效调节:一是用提分幅度显著者的案例激励心理萎靡者,让他们拾起信心,找回斗志。比如应届生时成绩平淡,而复读后进入名校的事迹。二是用身边具体的人如何成功应对挫折的案例作为教育素材。三是用名人名句或者是名人跨越逆境的案例。四是在班级文化建设上,要别出心裁的给出一些令人振奋的心理暗示。五是跟有条件的家庭联系,私下向家长了解本人真实情况,以求最佳的引导。

2.2查漏补缺阶段(10月份-次年1月份)。其实,部分考生在高考失利后已经仔细地查找过自己的问题,也对自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部分考生却没有理性、客观、公正的分析自己的利弊。因此,各任课教师协同班主任要全面对学生成绩进行理性的分析。在复读的第一个基础阶段,因个体差别太大,一般说来,成绩越低者需要弥补的基础知识越多,学习量也越大。实际上,复读就是给复读生再次查漏补缺和提高成绩的机会,最终效果还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技巧,学校和教师只是起一个无法替代的辅、指导性作用。此时各任课教师因各个层次学生提出建议性的学习量,具体不做干涉。在整个修复漏洞阶段,每月检测的月考制度可以及时为学校和学生提供调整复习策略的参照。同时,每月测验结果会对不同的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

2.3巩固提高阶段(2-3月份)。这个阶段因赶上寒假时段,可以做适当的休息,趁机缓解复读中紧张、压抑的精神,放松沉闷、孤独、无助的心情。学校一定要组织放小寒假(大多数复读班要假期补课)前的准备工作,将学校的意图通过教师向学生传达。寒假对内部的复读师生说是一个调养期,但对站在门外的社会、家庭来说是一个获取信息、了解近况、满足他们好奇心的时期。所以,学校告诉复读生不仅要放松、正常休息,而且在与外人交流时注意自我保护。针对不同类型的复读生,这个时间段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对于复读效果明显的学生,是缓解压力的时段;但是对于复读效果不好的学生,该阶段回家如果与亲人不顺畅的交流更会使其心理雪上加霜。同时,针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任务,学校要求教师安排好小寒假弹性的学习内容。3月份,高考前各省份、地区一般都有诊断考试。考试结果会明显的影响学校对学生高考结果的预判。实际上,除个别复读学生发挥失常外,一般情况下,学校可以根据诊断成绩摸出实底,但结果仅限于学校内部保密,不向学生公布。

2.4冲刺阶段(4-5月份)。这个阶段,因为大战在即,成绩出色的学生已经进入物我两忘的学习境界,忙的无暇顾及身外之事。鉴于复读生之间已经熟悉,此时心理深度自卑者、无助感太强的学生最容易进入心理恋爱。因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又处于特殊的敏感期,复读生之间最多是暗恋。经过笔者多年的调查,暗恋对象有的以成绩出色的异性为主。因为高考的挫败感无法自己排除,深度暗恋优秀的异性可以起到安慰心理的作用。但大多数还是以同病相怜者居多(可以称之为“患难见真情”)。在特殊心理困难时期,学校要奉劝学生战胜暂时困难,主动克制不良情绪,或者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转移视线。以下手段可以起到良好的作用:A.写日记,监控自己的心理。要学生用日记的形式跟自己对话,劝勉自己。B.加强体育锻炼,甚至是过分运动,以排泄不快。C.找知心朋友聊天,以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D.加强业余活动,转移自己的视线。E.向信任教师求教,让老师为其困难提点建议。F.感悟困难境遇,升华思想境界。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挫折,不利处境常会带来的意外收获。实际上,恋爱情况在整个复读阶段都可能发生,不过这个阶段爆发率高而已。因此,以上方法要有选择性地贯穿于整个复读阶段,通常对已经深度恋爱的学生要以疏导为主。

篇7

高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力,是因为它从一项高校选拔新生的活动,转变成了国家进行教育资源分配的制度。高考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有效率地选拔人才,同时以利益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又决定了运用考试结果,即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中国历史上对人才的选拔经历了推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几个阶段,最后才演变为现行的高考制度。推举制就是荐举贤才,盛行于夏、商、周时代。依据个人的德行、才能,冲破了世袭制的贵族血缘体制。九品中正制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的选官制度。而中国现行高考制度是自1905年科举制度终结后开始发展的;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办法;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1999年,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而现代“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现在高校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技能导致就业困难,引起了人们反思。因此把握住高考改革的方向促进高考制度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同时保证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2现行我国高考制度的优点

按照中国目前国情来说,高考制度是一种相对合理的制度。现行高考制度有以下几种优点:

第一是高考相对来说是公平的,统一考试更能够检测出考生的实际课业水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也能够激励学生去学习;第二是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是贫穷还是富裕,都能参加高考通过个人努力进入大学,实现了保障绝大多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第三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不仅简单便捷同时消耗比较低的社会成本;同时高考之所以广受大家关注,也是因为它是一条阶层流动渠道。第四是中国高考也给了中国考生们一粒“后悔药”,假如认为自己高考没有完全发挥实力,还可以选择高考复读这条路。高考制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第五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也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校自主招生也的确能选拔出符合学校需要的“专才”。

3现行我国高考体制的弊端

虽然高考制度是现在所用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国家现行高考制度录取方式主要分为参加高考按分数录取和自主招生录取两种方式。

第一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学生的考试负担繁重,同时学业压力较大;第二是科目分配上学科课程过多,过于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的设置比例不合理,统一的科目设置和学习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同时各学科之间缺少互动整合。第三是高校自主招生录取存在问题。从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来看,目前很不透明;从自主招生的选拔效率来看,并没有像想象中高效率的选拔出所需的人才;而且也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负”效果。自主招生由于其评价指标无法量化,更容易引起权力的寻租和滥用。第四是高考的考试内容设置也有问题,选修课设置不合理,题型的设计也存在着缺陷,同时也不能公平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考察。第五是高考制度中命题方式比较多元化,对于考生而言,录取风险不减反增;同时命题质量也不够统一,因此不同地区考生取得的成绩也无法比较;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命题成本,多元化的命题方式会导致重复命题,而且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削弱了高考的权威性;同时对人才的流动也有不利影响,多元化命题方式无法确保需要某种人才的地区高校就能找到适合的人才。第六是高考的“分省定额”现象,这在国家直属高校或部署高校中表现的尤其明显。高考的实质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在招生名额的分配问题方面更表现出属地化倾向,像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则是最不受北京高校“待见”的。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它阻止了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向发达地区流动,既阻止了考生的横向流动又阻止了考生的纵向流动,同时还加剧了不同地区考生被录取的差异,这是对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第七是“高考加分”政策,这一政策也是高考所有制度政策中受到关注比较多的一项政策。首先高考加分指标大多是无法量化的,这种天生的漏洞非常容易滋生腐败,对高考公平危害极大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是加分权力被下放导致地方创造了名目繁多的加分项目,同时,同时加分政策还涉及众多利益集团,这也导致了教育腐败问题更加严重。第八是导致了“高考移民”问题。高考移民分为两种,一种是移民到教育不发达地区,享受当地的高考录取政策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另一种是因为各种原因移民到某地而不得不在当地参加高考的,这一种“移民”多发生在农民工及弱势群体身上。“高考移民”的出现正是由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不同^域高考录取分数线及高考录取难度严重“失衡”。第九是现行高考制度产生量“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现象在经济与教育不发达地区尤为明显。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考改革过于频繁导致学生很难适应;其次是高考的命题和评价方式不能够做到很好的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然后是目前高考制度的录取规则导致学生无法选择心仪的学校和专业;最后是整个社会过于看重高考成绩和学历,导致很多学生自己决定或是在家长的要求下去选择复读,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道路。

4针对现行高考体制弊端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4.1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针对上面我所列述的现行高考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我认为进行高考改革是极有必要的。同时高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平问题,因为高考制度决定着千万人的前途和命运,更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角度看还是从国家发展角度看,都需要保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4.2高考制度改革的重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同时指出:“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多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因此“公平”应该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前提与最终目的。

4.3高考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是针对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首先要明确的是自主招生是为了招收有专长和特长的少数的学生,不能因为自主招生的政策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课业负担被加重。其次是要完善选拔机制,要克服传统选拔机制中的弊端与不足。增加自主招生的透明度;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提高自主招生选拔学生的效率。这就需要加强内外部监督来保障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高校内部自身要先做到自我约束;也需要社会和舆论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督;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出台更加细致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最后要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各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考试的机构;该机构既要独立于政府与高校又要受到政府与高校的监督;要做到政府、高校、机构三方之间互相监督。二是高考的科目设置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善;高考考试科目既要具有选拔性又要有公平性与科学性,保证科目的知识点设置能够让不同生活环境的考生都能理解,而且只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同时科目设置还需要保证可操作性,要结合高校和考生的具体情况来设置科目。三是针对高考内容以及考试制度方面的弊端,我有以下几个建议。在考试的形式上,要逐步改变以往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方式,要实现从单一评价到多种评价的转变。在考试的内容上要实现多元化、规范化以及科学化,重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的发展。四是高考命题要做到统一命题和分散命题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世界大学入学考试的潮流。五是高考“分省定额”的问题,要清楚的明白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教育等因素发展的不均衡,仅仅通过出台政策要求改变“分省定额”这一规则是远远不虻摹J滓兼顾的就是国家的利益,其次要兼顾考试公平和做到区域之间相对公平,同时要保证生源民族的多样化和生源的地区多样化。六是有关高考加分政策,由于背后涉及众多方面,因此很难完全废除,可以进行调整尽量保证公平。首先对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弱势的地区予以偏重;发挥出加分政策的激励作用,也要保证加分项目评选的透明性,要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七是有关“高考移民”问题,其本质也是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所以改革高考制度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要逐渐缩小省际高校之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八是针对高考复读生群体这一问题,要充分听取社会各阶层各人士的观点和建议,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还要改进高考的录取机制与填报志愿的方式,要做到维护考试的合法权益为第一位;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学校网站实时学校报名招生情况和分数线情况,让学生合理规避;要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校和专业,这样也能提高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滨.我国高考公平制度的审视与反思[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

[2] 李木洲.新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的应对[J].现代教育管理,2016(06).

[3] 李木洲.高考模式改革趋向探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04).

[4] 李木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策略[N].中国教育报.2014-02-28 (006).

[5] 李木洲.困境与出路:“异地高考”问题剖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

[6] 唐苏琼.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改革对策[J].教育评论,2007(06).

[7] 金晓明.高考改革: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篇8

而北京大学决定放弃录取何川洋,则恰恰体现了学校没有自主招生权。从北京大学招办的解释看,他们放弃录取,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也就是说,学校的招生是听命行政的。而且,北京大学的这种解释意味着,内地任何大学也不得录取何川洋,否则将违背教育部有关规定。何川洋剩下的出路,就是继续寻找境外高校以及选择复读。而这复读的一年,对他来说有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他不过是努力维持自己的考试水平而已。有很多网友说,真金不怕火炼,有本事就复读一年。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父母受处罚,自己被取消录取资格的压力下,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能挺过来吗?而且,复读本就是我国教育的问题之一――我国的高考成绩只是一次性用品,两个月内有效,完成当年集中录取,就不能在其他录取中派上用场,所以有高四、高五、高六,一次次考试,谋求在某次录取中走运。

分析近来要求严惩何川洋父母,同时要求取消何川洋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的言论,其核心点都是要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因为早有法规,明确要求对违规变更民族成分的考生取消考试资格、录取资格和学籍,如果不取消何川洋考试成绩和录取资格,规则的严肃性何在?法律岂不就成了儿戏?这些言论持有者还拿此前的“罗彩霞事件”中的王佳俊做对比,认为如果可以宽恕何川洋,那也可以宽恕王佳俊,因为他们都是父母所造之孽的受害者。

笔者从来不反对依法治教、严肃执法,但前提是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政策首先必须合法。在笔者看来,赞成维护规则严肃性的论者,他们是被加分政策中的不公所激怒而蒙蔽了双眼,其逻辑是政府部门的行政规定是不容讨论的,那么,试问同样是政府部门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为何舆论要质问其是否合法、是否公平公正,为何要求取消这种加分政策?为什么在谈论加分政策的时候,大家就没想到要维护这种规则的严肃性?另外,几年前要求大学生不得在校外租房的规定,为什么舆论普遍反对并嘲弄这一规定,而在舆论的质疑中,这一规定不久之后也取消了?

就《 关于严格执行变更民族成分有关规定的通知》而言,笔者认为其中关于剥夺考生考试资格、录取资格的处罚规定,涉嫌违法。就如当年的禁租令涉嫌侵犯公民的自由居住权一样,剥夺考试资格和录取资格的处罚,涉嫌侵犯宪法赋予每位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权利。众所周知,随着社会发展,文明进步,我国已经允许服刑犯人参加成人高考,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大家已经逐渐认识到,接受教育是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不能随意剥夺。行政部门无权制订行政规定去剥夺考生的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任何公民都有参加考试的权利、被学校录取的权利,至于能不能录取,应由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自主决定。这就是香港地区高校为何可以自主录取被内地取消录取资格的“高考移民”的原因所在。

拿何川洋和王佳俊对比,除了混淆视听之外,并不利于道理的澄清。何川洋的父母为其民族成分造假,但他根本没有获得民族成分加分,高考成绩是“裸分”状元;王佳俊的高考成绩,在当年根本就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就是原谅王佳俊,基于事实也得取消学籍。

就变更民族成分这一违规行为来说,以剥夺并非主事者的考生的考试资格、录取资格为惩罚,是不理性的――本起事件中,何川洋父母为其更改民族成分发生在《通知》发出前四年,在他十四岁之际,他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当然,由于我国现在是按照考试分数高低进行集中录取,也就是说,如果不剥夺考试资格、不取消高考成绩和录取资格,意味着考生在依照“分数+志愿”的录取体系中,一定要被某所高校录取,这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

篇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高等院校在校生从1998年的643万人发展到2009年的2826万人,毛入学率从9.2%到24.2%,已完成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2010年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40%,可见我国高校学生规模还在迅速扩大,正在向普及化推进。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近年,高校遭遇新问题,那就是新生弃学,且有加剧之趋势。不少省份在录取过程中,报考不足、生源缺额较大现象已经在一些高校普遍出现,最终依靠调剂录取才能勉强录满。按照教育部《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录取新生“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校请假。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正当事由以外,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大学梦自古至今都是读书人的追求,然而今天,为什么不少新生选择了弃学呢?是单纯的个人取向问题?抑或者是更深层的教育问题呢?

一、高校新生弃学现状

从安徽省教育厅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省属高校共安排招生31.7万余人,其中本科约13.3万人,高职(专科)约18.4万。按照上述本专科报到率计算,仍有3-4万人不报到。数据显示,2008年青海省新生报到率,本科院校为90.77%;高职高专院校为73.52%;2008年江苏计划招生40.75万人,实际报到人数37.17万,报到率为91.2%。可见,纵观全国,新生弃学现象有一定普遍性,值得关注和思考。事实上,多年前高校新生弃学现象就已出现。来自教育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各高校发放的录取通知书共428万张,但最后报到的只有382万人,有46万人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选择了放弃。所不同的是,多年前出现的弃学者,放弃就读的对象,大多为高职类院校,以及极少量的二、三本类学校。如今连武汉大学这样的名校亦遭弃,是近年才发生的事情。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对于新生弃学现象有如下结论:一是新生弃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新生弃学在全国已有一定普遍性;三是新生弃学已从普通高校蔓延至重点高校。

在高校普遍面临的这个新问题之际,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虽有较大发展,但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全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多学子无法实现大学梦。另一方面,不少准新生放弃入学,原分配其所得的有限宝贵教育资源没有实现应有的价值。

二、理论视角: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理想也是政策追求目标。它体现了追求平等和公平的思想,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资源配置原则,但是一旦公平原则失去了制度作为保证,即使良好的教育公平理念也没办法获得制度的安排。基于投入和成本分担的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就无法很好地得到体现。关于教育公平的概念,本文引用北京师范大学劳凯声教授的观点。他认为教育平等主要包括:(1)主体人格和尊严平等;(2)教育权利与义务平等和教育利与责任平等;(3)平等起点的教育机会平等;(4)平等利用的教育机会平等;(5)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平等;(6)取得学业成功机会平等;(7)对不平等进行补偿。对于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学者认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制度设计偏颇就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朱旭东教授认为: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教育制度的不公正。为了能够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首先,要建立公正的教育制度;其次,要解决教育制度性腐败。刘复兴教授认为:研究和建立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和保障,教育政策和制度创新是解决教育领域不公平问题的基本途径。

随着高考录取率的进一步提高和考生选择空间的增大,高校新生弃学的现象会越来越普遍,并已经有了向重点高校和高学历人群扩散的趋势。教育部门不能左右考生和家长的判断和选择,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下,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新生是在没有违法违规的前提下选择了弃学,也就是行使了他们的权利。然则结果是浪费了学校的招生指标,影响了后面考生的录取机会,出现了教育不公平。可见,高校新生弃学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主要是制度层面引起的教育不公平,在填报志愿和录取环节表现尤为明显。

三、高校新生弃学归因分析

(一)出国留学。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部分家庭所青睐的到国外留学的取向,也成为高校新生弃学的一个主流群体,出国留学的大体可分为两类。一者是原来就定了出国。不管高考结果如何亦不会改变。二者则是对考上的学校、专业不满意之后才选择选择留学的。同样的结果不同的缘由反应了不一样的问题。前者可说去向已定,那么弃学行为就是实实在在的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后者则显得无奈之下而为之。在道德层面,没有抨击的正当理由。

(二)复读。

选择复读的也是高校弃学的另一个大群体。其中有少部分学生进复读班主要目的是把高考当作挣钱创收一个准职业了,也就出现了“复读经济”的怪现象。如有学校为了拉拢高分学生复读,都开出高额奖赏,凡是能考上重点高校一次性给予5万到10万元的奖金。所以高分复读生收“复读经济”影响更明显。很多高中主动免除其学费,给予补助之类的物质优惠。显然,很多高中之所以愿意以倒贴的方式鼓励高分复读,并不是单纯地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而是看到了高分复读者来年所获的高分,对学校的招生、名誉、升学率等都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当学校与复读生形成这种双赢局面时,复读经济势头强劲是有可能的,这就加剧了新生弃学的状况。

(三)就业。

1、厌学。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一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大众化,正在向普及化推进。如此一来,高校的门槛越来越低。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改变,部分学生已经从骨子里有了抵触情绪,不愿继续在学校学习,更谈不上接受高等教育的兴趣。他们已经坚信读书无用论,或者说是坚信读死书没有出路。所以高中一毕业就不会继续学业,大多踏上社会之路,成为劳动大军的一员。

2、贫困。关于全日制大学的收费,教育部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每年学费5000元左右,住宿费1000左右,生活费每月几百到上千不等,然后根据高校实际条件及专业不同,会允许一个浮动幅度。对于贫困生而言面对如此高的费用只能望而生畏。无奈之下只有弃学到社会工作了。此外,部分贫困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费用较高的名校而选择能提供更多学费优待的二三类学校,更有甚者,可能会选择有就业保障的订单式教育的高职、中职学校就读。

四、高校新生弃学之结论

新生弃学现象,可以理解为是对高考卖方市场的挑战。新生弃学,就是学生行使了选择学校的权利。从这个角度看,高考制度进入了一个真正的双向选择的时代。对于落榜学生而言,弃学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为新生弃学有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由于学校录取了他们,实际影响了其后各个录取批次考生的录取结果,无形中剥夺了他人被录取到更好学校的机会,也增加了落榜考生的数量。鉴于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事关全社会和全体考生的利益。进一步看,弃学者浪费了一部分稀有优质教育资源,没有让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实现价值。也就是说落榜考生遭遇到了教育不公平。

总之,高校新生弃学固然有多种原因,有故意而为之的(如因复读经济带来的客观收入而做职业考生的),但还是行使了选择的权利,无意浪费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退一步说,即使这些新生愿意表明自己主动放弃入学的机会,也没有合适的渠道和平台。可见主要是教育制度、政策不完善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从法律层面考量,考生填报志愿,属于一种特殊的要约邀请。由此可见我国高考录取制度的程序设计中,至少应该增加考生的正式承诺程序和期限这个环节。如此一来,当考生不予“承诺”时,及时让后面的考生“补缺”,最终减少落榜人数。当前,教育部门应及时有所行动,设计严密合理的填报志愿及录取等制度。这样既不会浪费学校招生指标,也不会影响后面考生的录取机会,能够最大限度地照顾各方权益,实现制度层面的教育公平。此外,需要反思的还有很多。比如现有的应试模式。应试教育的命题模式对大规模反复训练的学生提高分数有利,而对思维敏捷、但训练少的学生不利,从而助长复读之风,也未实现能者居之,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发生,不利于高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善迈.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朱旭东.制度公正:教育公平的实现路径.人民论坛,2005(12).

篇10

在今年国家也是了有关教育的通知,要严格的控制“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的比例到1:1”。其实从这我们大家可以得知国家在朝着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努力,虽然说职业高中比不上普通高中,但是在职业高中里面还是会有升学班,我们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以选择学一门吃饭的手艺,也可以选择去读升学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从而实现自己的大学梦。

除了这个好消息外,在今年,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还迎来了两个坏消息,这两个坏消息让我们的学生欲哭无泪,家长们听到这些消息都炸锅了,纷纷表示没法上学了。下面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教育厅给学生家长带来的两个坏消息。

第一个坏消息:大学学费上涨

小张今年参加了高考,要知道今年的高考与往年都不一样,基本上所有的考生都顶着很大的压力去参加了考试,小张也不例外。虽然说今年的情况很特殊,但是很多考生都经受住了考研,小张也是考出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在高考结束后,小张认真分析了自己的高考成绩和自己的位次,终于在最后被河南的一所实力很强的高校录取了。

小张在选择院校的时候结合了,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科建设条件以及学校学费的标准,因为小张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所以就选择了学费不是很高的院校,但是当小张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却被告知学费上涨了一千块钱,这可把小张给急坏了,毕竟自己现在的学费还都是家里面四处去借的,如今在多交一千块钱,该怎办呢。

小张的父母听到学费上涨的消息表示难以接受,这上涨的1000块钱对于自己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巨款了,本来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家庭入不敷出,根本就没有赚到什么钱,为什么要在现在上涨学费呢。

当然有省份对上涨学费的事情做出了解释,那就是本省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由于资金短缺而停滞不前,所以需要通过上涨学费来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教育。

其实不止河南省在今年上调了学费,还有辽宁省和江西省。

河南省:最新的本科学费标准为,文史类为4400元每年,理工类为5000元每年,艺术类为8000元每年。最新的学费标准整整比旧学费标准多了1000多块钱。

辽宁省:最新的学费标准为,理工农类为5200元每年,文史类为4800元每年,医学类为5800元每年。虽然说有的人认为最新的学费标准也不高,但是你和旧学费标准比起来,那就多了1000多块钱,这样的上涨幅度你觉得还不大吗?

江西省:江西省的本科大学生的平均学费上调了2.3%,上涨的幅度不算很大。

看到这里我们大家还要注意的是,上涨学费只针对新生实施,老生还是按照旧的收费标准,这也是引得很多新生表示不满,上涨学费的事情为什么只针对我们,这应该要一视同仁的。

第二个坏消息:公办高中不再招收复读生

每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虽然说各大高校进行了扩招,但是在每年的高考中,还是会有很多的考生由于发挥失常而无缘大学。

一般来说摆在这些落榜的考生面前就有三条路:第一条就是回去复读,相信这条路也是很多落榜考生首选,毕竟复读一年后,自己就会更加有把握考取不错的成绩;

篇11

可以。强基计划在报名后、录取前有1-2次主动放弃的机会。一次机会在校测,一次机会在志愿填报。高考成绩公布后,考生可选择是否进行校测、是否填报志愿。如果强基计划志愿填报顺序在校测之前,那么选择填报志愿即默认选择校测。

强基计划报名资格1、报考2020年高校强基计划的考生必须是2020届高考考生,包括应届生和复读生。高一、高二的考生可以提前关注相关政策,待高三再进行报考。

2、强基计划招生对象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综合成绩突出,一种是符合破格条件,满足相关条件的考生均可报考,具体以简章政策为准。

试点高校大都把可以申请报名强基计划的考生分为两类:一是综合素质优秀、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二是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2

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时间久远,而高考制度作为新时期的一项为高等教育选拔生源的考试在当今的社会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行的高考制度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成绩来填报志愿,决定大学入学资格。

自1977年恢复高考,高考已然又走过了36个年头,高考给了无数青年学子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为国家选拔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国人口众多,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大是不争的事实,高考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种国情。在公平与效率这两点上高考制度可以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存在到现在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随着我国日益发展,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高考制度仍然没有大的适应性的改变这是极不合理的。

二、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及原因

笔者认为现行高考制度的主要弊端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一)分数不反映能力

目前的高考制度已然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整个教育的内容和评价方式已然变质,现有的高考制度致使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层出不穷。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却已然被区分成了理科生与文科生,理科不懂社会制度,文科不爱科学理论,这样的高考制度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

(二)基础教育资源的浪费

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复读现象极其普遍,复读生的大量存在还占用了太多教育资源,其他考生应该享有的教学资源被挤占;另外从时间上讲,高中的学习,所有的教学资源向高三倾斜,忽视高一高二时学生应该予以培养的基础知识与思维逻辑,优秀教师常年在高三授课,但碍于高考压力,这些优秀的教师不能够真正帮助考生提高思维与逻辑能力。

(三)进一步加剧了地区差异

我国高考的录取制度与我国户籍制度、民族政策,甚至计划生育政策等一系列有关政策相结合,笔者认为这是极不合理的。京沪地区考生能够以最多差100多分的一个高考分数和来自山东的考生共同上一所大学。高考制度作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最注重公平。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很明显的没有做到这一点。

三、重建高考制度的构想

(一)新高考制度的具体招考方案设计

结合诸多方面的经验与现实的情况,我认为新高考制度应该尊重高校与学生双方的意愿,吸收市场设计的一些因素,设立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机制。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异地高考成为趋势,我认为在长远角度看全国统考才是我们符合社会选择的一个制度,也是我们新高考制度的前提。

主体内容设计:

阶段Ⅰ:学生在统一高考前三月,各个高校应该公布本年度招生信息,在此提前阶段,学生可以将个人的高中成绩加权平均,并且同个人申请(其中应包括个人报考学校的意愿,平时参加的课外活动,专业倾向等)报送至学校。学校通过真实性审查后按学生个人的意愿分配到相关学院的领域,学校通过筛选量化后形成自己的选择顺序,并通知学生是否予以提前录取名单与排名状况,学校可以在此轮自主面试,学生可在此提前批次选择多所高校申请,并在之后参加高考。

阶段Ⅱ:高考成绩后,学校应该根据提前批次选择的学生的状况及时本学校相关学院的招生的提前分数的底线。志愿报名形成提前批次和其他各批次,提前批次允许学生以平行志愿的方式填报两所学校,由学校录取规定,将高考成绩不合格的考生刷掉。由于学生的信息已经被量化,所以计算机在各个领域方面排序,形成学校在提前批的选择顺序,与学生选择的顺序进行匹配,匹配结果应迅速告知学生,从而结束提前批次的招生。未被选择的学生与没有参报提前批次的学生一起进入普通批次的填报志愿的活动。

阶段Ⅲ:普通阶段填报应采用平行志愿填报方式,五所平行高校共同归于一个级次,按分数高低进行自动排序,废除投档制度,采用分数高的先选择,分数低的后选择,分数一致的不得拒绝的方式进行录取,并将结果及时通知学生。同时此时参与提前批次,并成功取得资格的学生与学校仍然能够进行匹配,具体采用报名相关学校的高考分数的折算,折算后分数较高的可以优先录取,挤掉分数较低的同学,之后计算机重新排序。

(二)新高考制度的效果评价

新高考制度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使得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以自己的意愿来提前获得录取资格,学校也具有选择权,是一种双向的选择。同时新高考制度考虑到了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没有过多的资源,仍将其作为我国的高考学生的主体,采取高考统考制度,由分数录取的在中国经济不均衡的阶段时较合理的一项制度,充分尊重了享有丰富资源的与没有享有足够资源的考生,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各方面的人才,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高考移民。笔者认为高考制度的改革的意义是在于不把新时代的“钱钟书”拒之门外。

【参考文献】

[1]张秀清. 试论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09,22(3).

篇13

我的落后,最突出的表现是在英语上。从初中开始,英语就一直是我的弱项。到高中之后,经过几次测验,我只能勉强考到60分(满分150)。我开始急了,如果自己英语一直这么下去,那么我三年之后必然与大学无缘。我在当时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高一一年一定把英语恶补上去,即使其他科目一落千丈。

我真的执行了这个决定。从早到晚,不管老师在上面讲什么课,我都一个人在下面躲着学英语。一开始我是狂记语法,可是我发现自己的记忆力的确不好,实在记不了那么多规则,记住了的却又不知道怎么应用。一个月之后,我又尝试了狂做练习。可是对于我这种基础差得要命的人,做了十道题,有九道都是错的,做上一段时间就没了信心。再后来我尝试了狂背单词,但是我发现一个星期前背的单词,一个星期后又忘了……

由于自己英语天赋太低,加之学习方法不正确,努力一年的结果是:英语成绩从60分档次提高到了70分档次,而其他科目也真的一落千丈。

>> 2

高二分班之后,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一个资深的英语老师。这也是算我幸运吧。高一没做完的“功课”,只有高二再继续狠做了。但我高一得出的教训是:再也不能抛下其他科目单独攻英语了。高二伊始,我确定了自己的主攻方向:英语和数学。数学是我的强项,英语是我的弱项。我当时的策略是“扬长补短”。

在高二的那年,我没有尝试更多学习英语的方法,但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却执行了他的“铁腕政策”:每天晚上第一节自习课专背高一英语课文,一个星期背一个单元,否则周末去教职工宿舍打扫卫生。或许是在这种极大的强制力和督促力之下,我竟然把高一的英语课文全部背诵了。就在这一年,我的英语不知不觉中上升到了90分的档次,而数学也在我的努力钻研之下达到了文科班最高水平。这样,虽然其他科目成绩一般,我的总成绩却也能名列前茅。即使现在看来,我觉得高二的策略也是正确的。

>> 3

高三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被换成了一个数学老师,不过变化更大是同学。由于提高班实习淘汰制,在高二期末考试中排在尾巴上的人就被分到了其他普通班,而其他班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被加入了进来,更重要的是来了一批复读生。于是,高三的第一次模拟考就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班上前5名一下被甩到了15名后。

我这个人天生就比较自信,有时候甚至自信过了头。这种性格,就如同一把双刃剑。首先是我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把成绩提高到了班上前10名,不过依然不是那几个复读生的对手。其次,我竟然昏了头似的在高三谈起了恋爱(或许是当时心理压力过大吧)。当时我还自负地认为,鱼和熊掌(学习和恋爱)为什么不能兼得?我就是要兼得!

我由此也犯下了我学习生涯中最大的错误。虽然我在谈恋爱时也在努力学习,但毕竟在高三这种紧迫的学习状态下,恋爱中的欢笑与争吵始终是会让人分神的。所以,我想奉劝还在奋战高考的学子,在高中这样不合时宜的年龄阶段,真的不要谈恋爱。

转眼,高中生活就完结了。成绩出来,我发挥还算正常,不过只能上二本。而那几个被我视为对手的复读生,都高出了一本线几十分。当时我想,如果复读的话,我想我会比他们更出色。我爸妈认为我是因为谈恋爱才没有考好,所以极力劝说我去复读的同时,还要求我一定不要再谈什么恋爱。而我由于倔强的天性,总是从心里不承认自己是因为谈恋爱才没学好,我觉得自己需要的只是时间。

>> 4

那一年的8月,我开始了高四生涯。而跟我在一起的那个女孩子也没考好,所以她也和我一块去了,并且是同一个班。

第一次学校的模拟测试,我就考了全年级第一名。老师对我关爱有加,我也洋洋得意起来。当时我嘴里说把恋爱排在了最次要的位置,决定用一年的时间来好好学习了,可毕竟年少轻狂,恋爱终究还是霸占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另外,我是一个目标性太过于强烈的人,总是把高考看得太重,再加上当时父母的期望太高,我因此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经过又一年的奋战,我迎来了第二次高考。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自负的人总是会有自负的下场。走进考场的前一分钟我还一直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要赢,我必须赢!可是,命运却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在考数学时,由于中间遇到了一个难度不小的题目把思维给卡住了,我心有不甘,花费了近40多分钟来回折腾,最终还是没把它解出来。眼看时间还剩半个小时,我慌慌张张地、潦草地完成了后面的题目。

我的第二次高考也在这样乏力的境况下惨淡收场。当成绩出来时,我完全傻了。数学只考了99分,而总成绩居然连二本线都还差几分。我欲哭无泪,羞愧难当!

>> 5

经过一夜的痛定思痛,我终于再一次鼓起勇气去复读……

这一次,我换了一个学校,想让自己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真正做到从头再来。我手机也不用了,决定这一年里不再跟任何人联系。我开始以一种谦卑的姿态来面对整个世界。我放弃了骄傲和自大,放弃了浮躁和浅薄。也就是在这一年里,我的心才真正沉了下来!

我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和考试都要讲究方法,不能凭着自己的激情愚昧地蛮干。上课的时候我把自己的腰挺得像军人一样的直,我想通过这种方法来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让自己的思路完全跟着老师走。下课时候我就在笔记本上认真总结反思,对于任何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我总先记录下来,然后尝试着去探索和发现解决这类题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