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关系学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关系学教案

篇1

2、实用性。

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就是一门运用公共权力实现公共利益的应用性科学,一般来说公共管理学研究多以问题为导向,研究如何解决某类公共问题方法或手段的内在规律,并进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归纳总结。

3、交叉性。

公共管理学科的交叉性是基于其学科理论基础和研究的问题内容而言的。公共管理学科以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某一公共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必定涉及到多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案例选取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重要性

1、理论与现实结合,完善知识体系。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就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它不仅仅是教师讲某一理论和相匹配的案例结合起来的一起分析,更是一种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的接轨。

2、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一般来说,社科类学科教学总是显得比较呆板,学生会认为理论性太强,课堂缺乏一个活跃的气氛。然而案例教学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好方法,现实性的案例总能给学生一些可触感,尤其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公共管理案例更是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样案例教学不仅是对教学形式的一种丰富,更是能很好地带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3、实现教学相长,促进教学工作接地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若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老师单向将只是传输给学生,总难免有些狭隘之疑。实际上,教学也是老师学习一个很好的形式,这种学习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熟练程度提高上,也更体现在老师对知识的再思考和更跟新上。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能够帮助教师尽可能接触更多的公共管理领域的社会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都是很具有实时性的,在案例对认识收集、认知、分析、讲授系列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帮助教师学习到了更多的新知识,并使得教学工作接地气,不归属空中楼阁。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中关于案例选取的一些问题。

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早已不是一个新的研究问题,在理论研究上已然有很多成果,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已是相当普及,但存在的问题也依然是很多,尤其是在案例选取上。本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案例选取存在的一些问题小作阐述。

1、难离理论式讲授,案例少。

虽然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在教学中长期以来都在极力推崇案例教学,但或许是出于社科类学科的通病,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依然还是难以走出思辨的窘境,难离理论式的讲授,选取案例很少,甚至是以老僧读经般的精神去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咀嚼无味的理论。

2、陈年旧事,缺乏时效性。

不容否认公共管理学科领域存在很多经典的案例。但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总具有的时代性又决定了其研究内容的时效性,如此说来,公共管理学科中的案例也就必然不存在永世的经典。

3、不具典型意义,缺少代表性。

案例作为个案来分析研究,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为了找出解决这问题的具有普适性的方法,无论基于哪个原因都无疑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意义。而现实总会有不少教学案例的选取过于随性,不能代表某一类问题或说不具备典型性。4、过于高大全,脱离实际。当知识也有了统一的标准,总难免会出现一些高大全的东西,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不外于此。在标榜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标准化后,不少教师容易在教学中紧扣标准要求,在选取案例过程中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模范案例,而忽然了现实环境,严重脱离实际。

三、关于案例选取的想法

1、穿插讲授,突破理论化的枯燥。

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的选取不仅要考虑数量和质量,还应对案例出现的时机予以考量。案例扎堆出现容易偏离中心理论主题,理论过于集中又容易让学生反感理论的枯燥,所以选择在合适的时机穿去案例显得尤为重要。

2、结合最新时事,注重案例的时效性。

前文我们已经对案例时效性的重要做了相关阐述,新的时事总会具有很强吸引眼球的功能。教学过程中选取新时事作为案例来讲解,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案例相关理论学习的兴趣,也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会用更多理论知识去分析时刻发生在身边的事物。

3、讲典型,注重案例的代表性。

典型性案例不仅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很能加强人们对它的兴趣。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典型性案例的一般都是一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广为人知的事情,选择这类案例来结合理论讲解,能很好地带动大家参与到课堂的案例分析中来。并且,由于大家都案例有一定的了解,在参与分析中也会有更多的同学能够有较好的思考和发言,这也是案例教学中极为难得的。

篇2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我在多年的公共关系教学中,经过理论的探索与尝试性的试验,认为公共关系案例教学法是使传统的概念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以培养创新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对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视觉材料的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学生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如:在讲述公关涵义时,为区分易混淆的概念,我采用了成都酒家的案例,使学生对公关形成了初步正确的印象,理解了公关如何帮助企业塑造良好形象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意识。由于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例如在讲企业外部公关――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时,我采用了云南卷烟厂免费资助烟农的案例,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大胆构想,有些观点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这样大大地增强了教学实效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如在讲危机公关时,我以某电冰箱企业为例,讲述了如何在危机中提高声誉的具体实施过程。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了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公共关系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另外,在民主和谐的讨论气氛中,学生大胆交流,有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在没有压力和顾忌的良好心态下进行公共关系学习探索,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如在讲解公关人员的应变能力培养时,选用了《大衣怎么放》的案例,模拟了现场的环境,只在教室中设一考官一椅,看学生如何处理大衣怎么放的问题。现场气氛热烈,学生笑成一片。选用学生较感兴趣的案例,会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

二、案例选择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然,案例教学法在公共关系教学中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事例运用得越多越好,这样会把课上成“故事会”。相反,应围绕所授知识点精选事例,做到有的放矢,所引事例与知识点应有机结合,而不是事例的简单堆砌。我认为选用案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

教学案例的选择:一要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案例的内容、操作过程、具体要求等均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二要引发冲突。争议性是对一个案例开展讨论的基石,它可以让学生思考并辩论。在案例讨论中,学生可以了解一般的理论,可以知晓别人的观点。案例的讨论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而只有基本的问题。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是一个教学案例必要条件。

2.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现代教学论认为:“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力。如果只会机械地背诵概念,记住一些定义、原理和公式,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感到束手无策,那么所学知识就是毫无意义的。”在传统的公共关系教学中,学生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常把公共关系看作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而根本无法灵活地、具有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种种公共关系问题。公共关系案例教学,则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把各种抽象的原理、概念融合到生活、生产实践中,使之具体化,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性探索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学生不仅能准确而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与表现,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的连贯性强,因此,在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4.教师要重视案例讨论后的小结

教师的小结虽然不是一种权威性的结论,但在教学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案例中基本原理的概括与提取,往往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使其认识进一步趋于完整、深化。

5.明确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给出的既定答案,极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当教师到学生之中参加讨论时,学生仍感到有一种无形的界限,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一方面,理论要讲深透;另一方面,要走到学生中间去,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接触案例中的疑点,启发学生对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即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个人或小组保证有相应的发表意见的机会;当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需要在不同意见间进行协调,促使学生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观点,对各种意见进行选择,并逐步达成一定的共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提高学生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一般教学方法所不能取代的。它实质上属于研究性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公共关系课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新课程研究性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9.

篇3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的必要性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是从美国大学法学和商学课堂中发展而来,强调将现实问题进行典型化和文本化处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辨、表达、争论等实现自主学习、互动学习、研究学习。案例教学法是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善于高效率、系统性地传授理论知识,将案例以例证引证、阅读材料、课后思考题等形式穿插在讲授之中,为理论学习服务。案例教学法虽然强调以案例为中心,但必须以专业知识功底作为基础,脱离理论传授则无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目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案例的应用应是多层次的,既有对知识学习的支撑和拓展,又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锻炼。案例教学法将课堂变为舞台和平台。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敢于自我表达,因此热烈、活泼、自在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学生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进入案例情景,将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汇、视角的互补作为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后,教师的功夫在主要在课前,对案例选择、情景设计、参与形式、知识概要等进行预先设计,而课堂上更多进行观察、引导和激发。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1.公共管理学学科特点的需要

强烈的实践导向是公共管理学的固有特征,应用案例教学法更利于学生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基础上建立的,交叉融合了行政学、企业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体系。融合交叉的知识体系中必然容纳大量经验性材料和经典案例,而这些材料和案例中往往包含复杂多样的子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以多学科视角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因此,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公共管理学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宏大学科视野。

2.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强调学生对产业、行业、职业的了解,因此有必要应用案例教学法搭建起学生与公共部门间交流学习的桥梁。为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黄淮学院设定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行政机关、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共企业及工作人员是公共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社会实践和就业的主要方向。因此,通过不断收集、整理和再现相关机关单位的工作实践,能够让学生最快地接触行业职业的现实情况,为学生自我发展和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探索

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设定了“读、写、说、辩、研”等五项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必须围绕这五项目标,在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的设计、资源、形式方面进行探积极索。

(一)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构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教学内容设计不仅围绕理论知识模块,更重要的是与大学生科研立项、挑战杯、社团志愿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紧密结合。例如在“公共物品”知识模块中设计“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专题,通过课前准备任务,引导参加暑期“三下乡”实践的同学分享经验和问题,实现案例教学。教师则通过“头脑风暴”、“逆向思维”等方式引导学生对农村留守儿童课外教育的公共物品性质、供需状态、供给形式等进行团队讨论,最终通过社团志愿活动策划、小论文等将讨论转化为学习成果。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内容可以由强调知识学习转变为能力锻炼,实现课下学习———课堂模拟的翻转。公共管理学包含的技术、方法、策略等知识模块内容适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课下学习理论———课上学习技巧的形式升华学习效果。例如,在“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模块中,关键概念、核心原则、基本策略主要以课前预习的形式完成。课上以创设“小区垃圾成祸害”、“青岛大虾宰客没商量”等情景任务为主线,组织学生以小组扮演特定的角色,依据角色立场进行跨小组互动,合作探讨问题解决的关键技巧。

(二)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资源的拓展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引入校外专家和校外项目,不断拓展教学资源。公共管理学涉及行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非政府组织管理等多方面,因此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参观走访、项目合作、行业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自2015年始,黄淮学院公共管理类专业先后与市民政局、街道办事处、社会工作机构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为案例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公共管理主体”知识模块教学中,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在2015年秋季学期邀请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来到校内开展专家讲座,以民政工作实践案例为视角讲解行政机关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的主要作用。2016年,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将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项目,将项目策划、宣传、组织等项目实践经验带回到课堂进行总结提炼,实现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案例教学法对公共管理学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

应用案例教学法,公共管理学课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利用开发微课视频的形式补充课堂教学。一个5-10分钟的微课视频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结合案例将关键概念、难点问题、热点话题深入讲解,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另一方面,公共管理学教学团队计划在增加学生的多媒体展示环节。定期开展课堂演讲、读书分享、社会调查成果展示等活动,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分享、互评学习成果,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优化案例教学法

(一)对课程教学阶段进行重新设计

为了促进案例教学方法达到理想效果,教学内容的重构必须结合教学阶段再设计。黄淮学院公共管理学教学设置有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两个环节,将两个环节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首先,教学进度设计应该“松紧结合”,讲授理论知识模块后及时进入相应的实践案例教学项目,一个单元模块的理论教学时间和实训教学时间要相对平衡,提升知识转化效率。其次,一个项目的实践案例教学要完整包含准备(计划)、实施(组织)、反馈(总结提升)三个环节,帮助学生有准备、有目标、有秩序地参与案例教学活动。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模块教学后随即布置作业,教师公开点评或组织学生互评作业,巩固教学效果,最终达到优化案例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关注课后学习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反馈的质量有很高要求,因而教师要主动设计、参与、评价课后学习活动。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特点设计课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度。其次,教师通过网络论坛、课后辅导等方式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起到领导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深入探究学术或实践问题。最后,平时成绩评定可以针对行为或过程,例如提问+作业、课前演讲+阅读笔记、个人情景模拟+课后总结,激励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准备和课后反思。

作者:王萌 单位:黄淮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晓峰.公共管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与实践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3(2).

篇4

小组总结,实践演练。小组讨论环节结束后,是各小组轮流展示讨论结果,参与公关演练的时间。每个小组可选派代表上台为全班同学做演示,但最好让每位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公共关系倡导“全员公关”,将每位成员引入教学实践演练当中,让其参与体验式教学,能培养其团结合作的行为习性,营造团结协作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公关实践技能。总结归纳,形成报告。公关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归纳,形成一份具备内在知识体系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这一环节,可以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但最好是由老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对课堂讨论中正确的分析思路给予肯定,对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点拨,结合自己的见解,提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方案。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步骤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学生结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等,最终形成书面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每位同学经过思考、归纳、提炼而成的书面材料,能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应变能力等,教师必须认真批阅每一份报告,对报告中正确可行之处给予肯定,创新之处给予赞赏,而不足之处给予点拨,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

篇5

本文首先主要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现状及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继而通过引入公共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来对当前的公共交通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实时监控和安全管理,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交通系统的安全管理水平。

1城市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现状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城市居民的日常交通活动息息相关,其安全性直接决定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我国目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整体的运营管理状况并不乐观,其安全管理和日常运营管理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难度,加之近两年来雾霾治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全国各大城市不定期限行,客观上加大了公共交通安全管理的难度。此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1.1安检措施缺乏我国公共交通具有公益、大众以及便利的特征,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则使得公共交通运行安全处于公共安全范围内,即需要能够做好相应的安全检查工作。安检措施方面其经常应用在铁路运输、民航以及公路运输等公共出行方式中,在这几类安检工作中,安全检查措施可以说是对出行安全进行保证的基本前提。而在目前的公交车出行当中,很多地区根本没有开展安全检查措施,即在城市公交车中,任何人都可以乘坐,不仅在乘坐时没有专人查验,且没有专人值守,根本无法判断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而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城市交通事故高发的一项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出现了较多的乘客携带汽油乘车、报复社会导致公交车爆燃的情况,因此导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伤亡情况,该种情况的出现,同现阶段我国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安检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1.2管理不到位在公共管理安全体系建设中,科学管理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做好相应的管理,则会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如在前些年成都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事故发生之后,无法找到公交车安全锤,乘客在危险情况下不能够破窗逃生,同时,公交车存在较为严重的超载情况,进一步加大了事故后果。厦门BRT发生的一起公交车爆燃事故中,当公交车已经发生着火情况之后,司机却没有立即停车疏散乘客,而是坚持将车开到站台位置停靠,在着火情况下,该种操作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对事故的发生以及扩大起到了加剧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此外,当厦门BRT完成建设之后,就已经有市民对BRT快线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分析,并向政府提出了解决建议。可惜的是,在建议提出之后,相关部门并没有对问题进行积极的采纳,并最终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可以说,这部分情况的存在,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关联,正是管理方面不到位情况的存在,不仅直接导致事故发生以及后续的救援,且因在事故情况下没有做出正确处理导致事故向着更为严重的方向发展。1.3公共交通安全教育缺失在公共交通事故发生之后,公众往往会进入到一个慌乱而无助的状态,在该种情况下,良好的公共安全常识可以说是保证公众自救的关键依据,而在现今城市交通当中,公众在基本公共交通安全常识方面却存在十分缺乏的情况,如即使公交车已经满员,仍然要挤进去,并使得公交车达到了饱和,乘客在车上即使连正常的移动都无法进行。在该种状态下,如果因各类因素的存在发生爆燃事故,可想而知将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在拥挤的公交车当中乘客逃生将存在非常大的困难,而从安全角度考虑,如果在公交车的运行过程中就做好最大载客量的限制,那么即使事故发生,乘客下车自救的机会则将增大,也将有效降低事故后果。对此,就需要能够积极加强公众在公共交通安全方面的意识,通过意识的加强做好日常出行防范、以此对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后果的扩大起到积极的防范作用。

2完善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对策

2.1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网络科技加强安全监控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遵循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原则,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负责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集群调度系统、智能场站建设和公交站点信息服务系统等的建设与维护,以及员工培训等投入,并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提倡由第三方机构参与公交信息建设和服务,政府对涉及公众服务和行业管理等信息内容购买服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参与,以提高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效率。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细节虽然因城市而异,但是都有一个通用的模式,见图1。2.2加强安检对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乘客积极开展安全检查,是实现我国交通安全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能够在从源头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基础上实现对乘客生命财产安全的保证。在所有交通工具当中,飞机事故率最低,除了飞机自身可靠性以及较高的飞行技术保障之外,安检是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安全措施。在乘坐飞机时,其所开展的安检工作十分严格,不仅需要在过安检时要做好包裹以及自身携带物品的扫描,甚至是一瓶矿泉水都不允许带上飞机。而同飞机相比,公交车基本上不存在安全检查,乘客是否携带危险品上车,谁也不能够掌握,而这也可以说是影响公交运行安全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就需要能够对公交系统的运行安全引起充分重视,在城市公交系统当中强制安检。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安检技术十分成熟,通过在不同公交车上做好安检设备的安装,则能够从技术层面对不法分子作案的可能性进行杜绝。同时,在对安检设备安装时,也将会因此提升公交车的运营成本,对此,政府则需要能够加大城市交通安全方面投入,在该方面加大补贴力度,或通过对公交运营价格适当提升的方式抵消安全设备带来的成本负担。人的生命是无价的,同人的生命相比,设备成本负担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2.3科学管理管理的科学与否可以说是对社会现代化情况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志,要想真正实现安全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科学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之前我们提到的公交车爆燃事故当中,公交车超载情况既是对管理缺位的一种充分体现,也是对公共交通事故后果的加剧。作为城市公交公司,不应当不加变化的对公交车辆进行安排,而是需要根据城市不同时段人流情况对公交车辆进行合理的调配,以此实现对公交车辆的动态管理,即在对本城市交通情况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分流、增加运力以及科学规划等方式避免出现超载情况。而除了做好公交超载情况的科学治理之外,也需要能够在城市公共交通当中做好运行方面的强化管理,即在做好视频监控设备安装的基础上对公交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将公共交通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其逃生工具、安全门以及卫生消毒等方面的维护可以说是对公共交通安全进行维护的重要措施,虽然这部分工具从外观角度看来并非关键内容、甚至在平时交通运输当中很少用到,但却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2.4加强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在城市交通安全工作当中,做好公众的交通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该类安全教育的开展,则能够帮助司机以及乘客都能够形成好的交通安全常识,在事故发生之前,能够形成基本的安全考虑,在外出以及工具乘坐之时就能够做好各类安全内容的防范。在事故发生中,不会惊慌失措,在临危不乱、科学有效开展自救的情况下,在保证自身安全、避免此生事故发生的同时做好帮助协作作用,降低事故后果。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有序逃生,降低灾害伤亡,可以说,这部分能力非常重要,也绝非依靠乘客的自我认识就能够形成,而是同长久的公共交通安全教育分不开的。在该项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充分重视、严格落实,避免该项教育出现流于形式的情况,需要在公众当中经常开展,无论是普通的乘客还是司乘人员,都需要定期的接受这方面教育。同时,交通部门也需要在城市当中定期开展交通事故演习,加大媒体如报纸、电视对该演习活动的宣传,通过该种方式使公众能够在心灵深处对公共交通安全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在共同实现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情况防范的基础上提升自我自救能力,最大程度降低公共交通事故发生所引起的危害。2.5构建良好的社会安全网在整个社会当中,公共交通安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一项内容,而同社会上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建筑、医药等各方面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并共同形成公共安全。虽然在公共安全这个较大的领域当中,安全的不同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别,但同时也具有密切的联系。如在前些年贵阳公交车爆燃事故中,携带汽油上公交车、点燃汽油导致公交车爆燃的犯罪嫌疑人之所以作出这样的举动,即是因为其在生活中怀疑其妻子出轨,为了对心中愤怒进行发泄所作出的报复社会举动。而在厦门公交车爆燃事故中,犯罪嫌疑人作出犯罪举动的原因,即是到当地派出所更改年龄遭拒,在诉求无门的情况下决定以此方式报复社会,并因此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这部分案例的存在,都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安全网对交通安全事故预防方案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事故当中,犯罪嫌疑人自身因素固然重要,但试想一下,如果这部分不法分子心中的诉求以及不满能够得到满足以及释放,则可能会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对此,就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秉承为民服务的原则,在工作中恪尽职守,使具有诉求的民众具有申诉的渠道以及途径,则不会因诉求无门导致绝望、不会因绝望而做出报复社会的行为。除了做好群众正常诉求的满足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民生的改善工作,对普通民众的教育、社会保障以及医疗方面做好保障,在使普通民众具有生活保障的情况下形成好的社会安全网构建。

3实践研究———上海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理局《关于推进本市地面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以来,以巴士集团、浦东公交两大集团公交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交通运输部城市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积极推进公交行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已基本建成集行业监管决策、企业运营调度和公众信息服务为一体的公交行业信息化体系框架。按照“掌握现状、找出规律、科学诱导、有效指挥”的总体指导思想,以一机三屏的方式,全面、实时整合、处理全市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领域车流、客流、交通设施等多源异构基础信息数据资源,实现跨行业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交换,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交通综合信息应用服务体系。中心城区基本实现一体化车载信息系统全覆盖(如图2所示);完成150个公交首末站的RFID基站建设,2000辆公交车安装了RFID电子标签;完成2111个POS机改造工作;完成945辆公交车的智能投币机的改造安装工作,试点265套客流采集仪对上下车客流进行采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道路交通状态判别与实时展示,以可变信息标志,展示道路交通状态等实时信息和交通视频(如图3所示)。通过车载信息系统,畅通了数据的采集渠道并实时传递,与公交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交互,公交站亭建成1600块LCD55寸显示屏、1700根太阳能电子站牌实现了车辆实时到达信息的,继而通过客流量监控界面(如图4所示)实时调控车道信息。4600余站点通过手机扫描设置的二维码标识,获知该站经停公交车的信息。基于智能手机“上海公交”APP的个性化服务,除了具有出行规划、线路站点查询等功能,目前已实现965条公交线路的实时到站信息,并具有公告和线路评价等互动功能(如图3所示),为新一轮智慧公交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总体来看,公交监管系统可对企业服务质量、运营安全、运营成本进行动态监管和定期评价,实现对人员、车辆、线路的过程化管理,增强行业优化配置车辆、优化公交线网布设的能力,提高了管理与决策的科学性。

4结语

在我国现今城市发展建设、交通事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对于交通安全也具有了更高的诉求。在上文中,我们对科学管理加强公共交通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通过安检工作的加强,能够避免不法分子有机会实施犯罪;通过科学的管理,有利于实现公共交通安全隐患消除的基础上提升交通工具运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通过公共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则能够使公众在形成较高危机意识的情况下掌握自救知识,减小事故伤害;通过良好社会安全网的构建,则对公共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的预防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作中,需要交管以及城市管理者能够从上述内容着手,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提升公共交通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纪志龙.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J].人民公交,2014(01):46-49.

[2]胡杏.浅谈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理念[J].青年与社会,2013(12):44-46.

[3]章继光.城市公共交通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J].交通与运输,2013(03):55-56.

[4]吴晓武.广西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1(09):106-111.

篇6

一、案例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及意义

案例教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10年的美国哈佛大学。如今,在哈佛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到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要学习400-600个案例;肯尼迪政府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学生两年中学习100-140个案例。哈佛的案例教学极为注重启发、讨论与互动,强调把现实问题带到课堂、把理论变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的思路变为集体的智慧。[1]哈佛大学商学院对“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和实施,使其成为一种风靡全球的、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学方法走向的成功教学模式。特别是在培养应用型、实战型的管理人才方面,它具有独到的功能和效果,受到管理界、教学界的重视、支持和欢迎。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人际技巧提高、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那么,什么是案例教学方法呢?

关于案例教学方法,美国芝加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小劳伦斯·E.列恩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教师们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特定教学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和技巧。”[2]P45与传统教学的单一讲授方式、教师独自选择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控制等方面不同,案例教学方法具备如下特点[3]P47:1.教学以讨论为基础;2.学生知道得多,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对自己的学识负责;3.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4.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地位;5.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

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对于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共管理队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实效化的需要。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公共管理学基本理论并不晦涩难懂,难就难在如何权变的应用理论上,只有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明白。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对我国高校管理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其次,案例教学能够适应公务员考试与公共管理教育职业化的需要。随着《公务员法》的颁布与实施,公务员考试与录用进一步规范化,具有了更强的筛选与鉴别作用。此外,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有较强的进入公共生活的择业诉求。为了适应这两方面的需求,以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为契机的教学模式转变必须关注公务员考试及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潜能的培养。[4]再次,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加强学界与政界的联系。公共管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会随着公共管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更新。透过案例,可以大致了解管理环境的变化趋势,发现现有理论的薄弱和不足之处,从而推进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同时,通过学界与政界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提高公共管理教师的实践能力,又可以提高政府部门人员的理论水平。

二、实施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误区

首先,教师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是在教学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深刻变革,他们认为,“案例”就是“例子”,举例说明某个知识要点就是案例教学,而没有真正转换教学思维,也就不会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不会使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改善。有的教师则认为“案例分析”是一个专门的课程,可以通过开设一门“行政案例学”课程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案例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不一定有效。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无法替代社会实践,学生们通过交流不成熟的意见不会学到任何东西。

其次,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由于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而形成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的影响,学生对案例教学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不愿主动学习、不愿参与讨论的惰性。另外,我们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尤其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无形影响,很多学生即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案例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

再次,案例收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公共管理研究还不深入,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教学仍然采用老套的“灌输式”教学,以“两教(教师、教材)为主体,“耳提面命”式地向学生讲授单纯的概念和课程逻辑体系,而对案例教学教材的编写工作滞后,尤其缺乏适用、规范、本土化、针对性强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案例,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具体而言,在公共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所谓“三多三少”,即: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

三、完善案例教学方法的对策

1.建立和不断优化案例资源。开展案例教学首先要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案例资源,建立一个各教学单位可以共享的案例库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有必要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建立具有相应社会性的案例专门研究机构以形成稳定的案例工作队伍,明确任务,专门负责对外的实际调查,搞好和政府及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关系,以期比较容易地获得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构建全面而准确的专业案例库,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提供案例源。一方面,高校可以聘请一些公共组织的工作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制作案例。这样,既可以保证公共管理案例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指导性,又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加贴近实际的素材。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整合公共管理的研究人员,形成稳定的力量,组成业务网络,建立起各研究单位可以共享的公共管理案例库。比如,美国早在1948年就由纽约卡内友公司资助,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撒拉克斯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等组成了公共行政案例编写委员会,研究成果由各大学分享。

2.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案例。要有效地开展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其前提是要根据课程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在案例选择过程中,为确保案例的典型价值,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教学目的。要充分考虑到案例与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选取的案例要与教学理论知识相吻合,针对这些知识的重点、难点。比如在“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教学中,我国“大部制改革”就十分引人瞩目;其次,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真实性、时效性、针对性。所选案例必须是反映公共管理实践某些或某类情形的代表性事例,最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内涵具有普遍意义,内容真实可靠,可信度高,通过对其分析可以获得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公共危机处理”这一主题下,“911事件”、“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出租车司机罢运”、“农民工上访”等问题导向明确且较具代表性的个案就很易备受关注,具有典型意义。再次,教学案例应该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能够引发不同的观点、思考和争论,能够对分析者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形成一定的挑战,使得这些能力经由不断磨炼而得以加强。

转贴于   3.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配合案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案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在高度的拟真性和鲜明的教学目的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案例教学不仅在教学理念和方式上与传统教学不同,而且要求与一定的物质安排相适应。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配合案例教学必然是未来案例教学的发展趋势,选用声像结合的案例,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富于动漫色彩的课件,辅之以适当的背景音乐和短片,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公共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公共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可大大提升课堂的直观性,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受启发。现在国外甚至于已有学校尝试租用卫星通道,进行远距离乃至跨洲的案例讨论与学习。这预示着,未来的案例教学将是“无缝式”的,案例教学传统上被划分为学习者先独自对案例作分析,继而以小组和全班的讨论这样一种学习环节的界线将逐渐消失,学习将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4.加强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案例三要素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高校应加大投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案例教学培训,提高教师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所谓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积极互动,就是强调教师以案例为主要素材,以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博大的情怀影响学生,以情带学,以平等的姿态带领学生一起进行案例的分析和研讨。教师要做导演、主持人、组织者,而不要做演说员、评论员、仲裁员。其次,完善案例研究,加强案例写作。案例教学法须以高质量的案例研究为基础,唯此才能真正高效地展现“问题”中所涵的冲突,发掘更多的洞见,更好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奔巴萨特等方法论学者指出,案例研究要注意的程序是:(1)研究主题与目的的确立;(2)分析单位的设计;(3)单一个案或多个案的研究设计;(4)选择对象的研究设计;(5)资料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5]P396再次,借鉴国外做法,积极开展高校与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具有丰富的政府工作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老师,传授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比如,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品牌教授、“大腕级”骨干教师多数有从政的经历,有些人担任过大型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还有一些人担任过美国总统的经济、公共政策和国际事务等方面的高级顾问或助理,大多是毕业于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院校。他们从政经验丰富,社会声望高,学术功底扎实,影响力大,特别是在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国防与外交等方面见多识广,研究成果丰富。

5.注重评估,建立案例教学效果测评系统。

课堂案例研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的完成。因为与传统课题教学相比,案例教学中开放式的讨论虽然更能激发学生的智能和各种技能,但缺乏客观的评价依据,增加了教师评估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难度。因此,跟踪研究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评估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建立与案例教学方法配套的教学效果测评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每次课后,教师应及时召集学生针对本次课堂案例教学进行讨论,征求意见和建议,听取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的反映,以便为案例教学的改进奠定良好的基础。譬如:对学生的负责和鼓励程度、课堂上的主要观点和看法的清晰程度、课堂讲授与自由讨论之间的平衡程度、教师的优缺点、案例及阅读材料的质量等情况向每个学生分发征求意见表并及时收集整理反馈,督促有关教师做好改进工作,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美兰.体会哈佛案例教学[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2):84-86.

篇7

(二)执法工作不到位、不规范。一是证据意识不强,不重视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导致行政行为合法要件不完整,当当事人对处罚决定提出复议和诉讼时,交管部门陷入被动。文书制作不规范,内容缺项。二是执法随意性大,滥用自由裁量权,该处罚的不处罚,不该处罚的随意处罚;处罚时不考虑该考虑的因素,考虑了不该考虑的因素。三是执法目的不明确,不管什么行为一律按罚款处理,该按一般程序处理的违法行为降格按简易程序处理,可罚可不罚的一律处罚,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存在重罚款的倾向。

(三)重实体、轻程序,重处罚,轻教育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没有统筹好实体和程序的关系,重实体法,轻程序法。只重视适用法律正确,对违法认定准确,认为依法进行处罚就完成了执法工作,而忽视了当事人的告知、听证权利,不愿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不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罚,不能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行政处罚应遵循的程序形同虚设。二是没有统筹好处罚和教育的关系,重处罚,轻教育。交警在执法中往往对违法人只讲违法事实、处罚依据,然后开具处罚决定书,就认为完成了执法工作,不注重对当事人进行交通法规宣传,使当事人认识不到自己的违法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存在的潜在危害,没有达到执法的目的。三是没有统筹好严格执法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系。有的认为两者相互矛盾,要严格执法就无法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从而将两者割裂;有的为了构建所谓的和谐警民关系而置法律于不顾,牺牲法律,“和稀泥”。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从客观上讲。一是警力不足,特别是具有执法资格的民警很少,民警年龄老化,而违法案件较多,导致民警没有精力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理违法行为,从而在处理交通违法时简化和省略某些程序。二是由于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过大,为民警滥用权力留下了制度空间。三是不少民警是非公安或非法律专业毕业,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导致民警执法水平不高。。

(二)从主观上讲。部分民警不注重学习,对执法依据不熟悉、不掌握;民警长年累月重复同一种执勤执法工作,或者由于工作、家庭等原因,难免产生枯燥和烦躁情绪;有的民警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执法为民思想没有树立起来,存在特权思想或不负责任想法。

三、实践执法工作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科技管理交通规范执法行为。一是开发网上违法办案系统,按执法办案程序设计操作流程,使使用者必须按执法办案程序一步一步进行,无法减少程序。二是为民警配备必备的执法摄录设备,全程拍摄执法过程,既能固定证据,又能约束执法者的言行,促进规范化执法。三是在主要道路和路口等重点部位设置电子监控设备,通过“电子警察”弥补警力不足和克服现场执法带来的正面冲突等问题。

(二)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民警素质。开展对一线执法民警开展以案例讨论为主的培训,突出实用,以案析理,使民警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法律条款和规定;定期对各基层中队执法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成绩,揭摆问题,改进工作;重视执法策略、执法技能的培训,提高民警执法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减少与群众的磨擦;建立执法资格考试制度,所有执法民警必须通过执法资格考试持证上岗执法,促进执法水平和执法正规化建设。

(三)完善执法考评,激励规范执法。建立民警个人执法档案,完善执法考评制度,确立合理的考评指标。定期组织开展执法考试考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考评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对民警进行奖惩和评优晋级,从而激励和约束民警进行规范化执法。

篇8

一、工商管理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

1.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必要性分析

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历史悠久而且十分广泛,1908年哈佛创立了工商管理研究院,确立了以问题驱动和经验为本的“问题方法”教学观念,1920年哈佛商学院开始有专职教授从事收集和整理案例的工作,并成立案例教学开发中心。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来主要从事工商管理活动,该项活动具有多因性、实践性、权变性、系统性、动态性的基本特性,教学中就需要培养学生如何处理具有这些特征的各种工商企业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具有多因素环境、多角度分析和多方案结果等特征,这些特征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商管理问题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案例方法特别适合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

2.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问题分析

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例教学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案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很多案例教学组织形式都是老师提供教学案例,学生参与分析,老师指导的模式,这种模式限制了案例教学只能是在课堂上,只能是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进行,这影响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发挥。其二,案例内容单一老旧,缺乏新意。案例时效性、针对性、代表性差已经不适应教学的要求,缺乏对当前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等新产业的案例。其三,教师教学压力大。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应处于案例采集者、案例分析者和讨论协调者的位置,这要求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因而,老师工作量和压力都十分巨大。其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案例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性明显缺乏,常常出现冷场现象,影响案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案例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的意义

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高校中的普及,案例教学法也开始采用网络平台进行实践,这种网络平台可以克服传统案例教学模式的形式单一,教师工作量大,学生自主性不高的缺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网络平台搭建还有以下各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案例材料。网络平台可以通过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仿真软件等多种媒体,最大限度地真实展示案例材料。其二,可以实现案例资源共享。可以建立网络案例库,案例实现网上免费共享。其三,可以实现教与学的时空自由。案例教学可以课堂进行,也可以课下进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其四,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能力。

二、案例网络平台的实现

1.网络平台功能分析

由于案例教学网络平台涉及到使用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平台管理者,因而,网络平台的功能也就是这三个主体的功能要求:其一,教师的功能要求:教师用户提供了强大的在线案例上传和编辑功能,充分的互动模块,在线测试、课程管理和班级管理功能。其二,学生的功能要求:学生通过该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学习、电子笔记、参加主题讨论、完成作业提交、案例检索和学习测评等功能。其三,平台管理者功能要求:系统有强大的后台管理功能,系统栏目管理功能,分级管理和权限设置功能,信息公告功能,查询统计功能,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功能等。

2.网络平台的技术实现

案例教学网络平台的搭建需要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实力从而采用不同的实现途径。其一,自主开发实现。如果学校信息技术能力强,可以采用自主开发实现。该途径可以充分调查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建设符合要求的网络平台,也便于后期维护和升级。

自主开发网络平台可以采用B/S网络结构模式,也可以采用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浏览器三部分,三层体系结构顺应了网络发展的趋势。其二,委托开发实现。当学校信息开发技术能力欠缺,可以采用委托开发,可以借助他人的技术优势为自己进行定制化网络平台开发。其三,购买软件实现。当前完善的商品化案例教学网络平台还没有,但是虚拟教室已经十分成熟,该虚拟教室可以充分进行案例展示和教学互动,但是很多不具备案例和互联网互动功能。

三、网络平台案例采集分析

案例教学中案例采集是基础,因而网络平台案例采集十分必要,同时网络技术也为案例采集提供方便。

从案例采集主体看,案例收集可以是教师进行收集,也可以由学生收集案例素材,甚至可以是企业提供其实际经营中的案例进行分析。

从案例采集方法看,其一,通过跟踪企业变化,收集以某企业或者行业为主题的案例材料。其二,教师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案例材料。其三,通过互联网跟踪当前工商企业热点事件形成案例。

从案例的真实性看,其一,收集企业真实材料,形成案例。其二,通过模拟经营游戏,形成虚拟案例。其三,通过仿真软件,管理沙盘形成模拟案例。

四、网络平台教学模式分析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改变以教师驱动型教学模式为案例驱动型“课堂—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主提供教学材料,可以网络互动,可以在线测评,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二,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可随时随地上传自己的案例,可以通过BBS 论坛、聊天室、e-mail 等方式及时与他人进行讨论沟通,从而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

其三,教师角色从“教师”转变为“教练”。教师将从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案例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研究者。

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老师除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还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五、案例教学网络平台学习模式分析

当运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将进行转变,学生形成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模式。

1.运用网络平台实施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获得知识的主体。

2.运用网络平台实施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的案例库中,学生可以通过检索功能收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和相关案例,进行比较研究。

3.运用网络平台实施合作式学习。通过平台学生可以提供案例进行同学互助讨论,通过bbs和聊天室进行合作式学习。

总结

案例教学的革新不应简单以网络教学的开设为标志, 对案例网络平台的有效利用程度才是衡量教学进步的标尺。应该通过案例教学网络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交流中思考问题,在交流中分享学习的愉快。但是网络教学不能只注重技术而忽略案例的主体地位,要在网络平台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用网络平台和传统平台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王伟.专题讨论在网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2】黄莉.《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科技广场.2010(4)

篇9

2.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缺少专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负责

高校重普教轻成教的现象普遍存在,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或由临时工负责。高校管理者普遍有种错觉,认为成人教育是普通教育的附属品,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者既不需要太高的文凭也不需要足够的专业技能,在这种错误观念指导下,很多高校使用了一批受教育程度低、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员从事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更有甚者,很多高校使用临时工或兼职人员从事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这势必造成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服务意识等素质滑坡、欠缺。但现实告诉我们,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与普通高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同等重要,新形势下,其重要性更加突出显现。没有一支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专职队伍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3.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不够标准、规范

由于现有的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大多素质比较低,再加上他们又没有经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大多是档案管理业务和要求的门外汉,这必然造成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难以使已有的不太完善的相关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有成效地贯彻执行,使得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难以实现,表现出来的效果是人为性、随意性极强。

4.成教学生档案信息利用率低

这主要是由于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的相关信息、资料收集不够系统、完整,造成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的信息资源处于浪费状态,学生个人、用人单位需要的相关信息得不到充足的利用,甚至有的重要信息缺失,学生档案的利用难、利用率低,从而不能体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性。5.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低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手工档案管理手段依然普遍存在,而档案管理已向计算机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更有甚者,很多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还不会用计算机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和信息使用。

6.成教学生档案不能反映学生在校情况的全貌

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只重视文书档案整理、归档和建设,而忽视对教学档案、学生日常表现、个人进步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致使成教学生档案内容不全、资料不足、质量不高。

二、新形势下改进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

1.提高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识

很多高校,特别是某些高校领导把成人教育看作是学校的“挣钱机器”,为学校挣钱就是成教对学校发展的贡献。于是,对成人教育追求办学数量而不求质量、强调结果而不重过程,淡化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只有从上至下增强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进行全员宣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和加强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和基础条件建设,才能使成教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工作能顺利进行,从而真正支持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工作。

2.健全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制度

我国早在2008年就由国家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该办法不仅对我国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同时也对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归档、整理和利用指明了方向。但是,该办法并没有对我国成人教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流程、规范化管理进行详细的论述。因此,各高校必须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的《成人教育学生档案管理办法》,依规管理,减少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随意性。

3.提高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首先,对于已有的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采取边学边干、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使他们不仅要学习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也要学习并熟练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和使用技能,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检验其学习效果,使其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同时,档案管理部门还要定期对从事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兼职档案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最后,要严把进人关,使今后进入成教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达到高素质、高技能。

4.完善成教学生档案管理模式

目前,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模式比较单一,即纸质档案管理模式。新形势下,成教学生档案管理模式要从传统单一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的电子信息管理模式转变。这主要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利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像、视频及网络信息等方式对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从而更好的实现快速、高效完成成教学生档案的统计、整理、修改、查阅、检索以及远距离传递档案信息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提升成教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意识

成教学生档案是其在校期间的历史见证,是其学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其学习情况、个人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的客观、真实、具体的历史记录,具有记录信息的原始性和凭证性,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和实用价值。新形势下,成教学生的档案在其个人攻读更高层次教育、出国深造、就业求职和转行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检索阅读率和利用率。尤其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接受成人教育学生的档案、资质、学历的审验越来越严格,成教学生的档案也成为用人单位鉴定各类证书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为此,成教学生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用人单位”的意识,以服务为宗旨、以利用为目的,逐步从单一性的档案保管模式转向为学生、为社会提供灵活多样且兼具针对性的档案服务模式,达到既服务于学生又服务于用人单位、服务于社会的良好效果。

篇10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中小学阶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青少年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目标任务

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通过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训练,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律、自护、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最终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实现习惯养成教育一个月成效明显,一学期基本养成,一学年逐渐规范的近期目标。

三、主要内容

按照《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加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开展日常礼仪专项训练,引导中小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知书达礼、孝亲敬老等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宽以待人、自尊自律、善于合作等良好品质。

(二)抓好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加强节约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自觉劳动、强身健体、讲究卫生等良好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加强家庭教育、升学择业、人生规划等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专心听课、规范书写、爱好读书、独立作业、合理表达、质疑探究、创造创新等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四、主要措施

(一)文化熏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以特色学校创建为目标,加快校园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语、板报、橱窗、校园网等载体,彰显养成教育文化,为实施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着重就“管理文化、校训、办学理念、学生守则、校纪校规”等方面积淀学校文化,营造文化氛围,推进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二)榜样示范。一是提高师德修养,发挥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教育教师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教师的礼仪修养,教育教师要语言文明、服饰得体、举止大方、礼貌待人、和蔼谦逊。教师要时时、处处、事事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二是树立学生榜样,发挥带动作用。要制定并公布“优秀班干部”、“优秀团(队)员”、“三好学生”、“文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标准,经常开展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引领作用。

(三)督促激励。充分发挥政教处、班主任、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的管理监督功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采取学校行政值周检查、教师值日检查、学生值日检查、学生互查、家长督查等办法,全面、细致、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不良习惯予以教育和引导。建立激励、表彰机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日评比、周评比、月评比、学期评比、年度评比等形式,带动全体学生加强良好习惯的养成训练。

(四)自我约束。加强学校团队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的组织作用,把团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总体规划。学校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组织要发挥优势,培养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情感,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群团组织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自我提高的能力。

(五)家校互动。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长学校、班级交流群、校信通、电话交流、家访等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让学生把在学校训练和培养的好习惯带回家,使之能够得到督促与强化。

五、活动安排

一是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各校要把习惯养成教育与德育主题活动有机结合,实行“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以活动来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各校“一月一个好习惯”主题活动安排一定要认真,全学期有总体计划,每个月形成书面实施方案,切实做到活动主题鲜明、活动内容具体、活动形式丰富、活动要求明确、活动效果明显。各校要把每月的活动主题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让活动有氛围,让学生有感应。

二是开展“+1-1”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假期坚持培养一个好习惯,改掉一个坏习惯,开学后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讲故事、谈感受、说体会。

三是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各学校要加强《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好习惯30条的宣传及学习,组织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县教体局将在每年五月份组织全县的好习惯养成知识竞赛活动。

四是建立个人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各学校为学生建立好习惯养成成长档案,记录每学期学生自评、组评、班评、家评情况,督促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每学期各学校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情况如实记录在学生好习惯养成教育评价表中。

五是开展“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评选活动,将好习惯养成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中,根据综合评估评选 “最美学生”、“文明学生”、“三好学生”、 “新时代好少年”,并参与县级优秀学生评选。

六是充分利用节庆日活动,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规范言行,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开展如入团、入队、入学、毕业等仪式教育活动,创新方式方法,展示学生个性,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社团、校园节(会)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磨练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六、保障措施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覆盖面大,涉及面广,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抓好这项工作,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各方面的保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把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学校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各学校成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领导小组,各校校长要负总责,亲自抓,实行校长负责,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全员参与制度。

(二)广泛宣传,认真学习。要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积极宣传发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交流等方式,形成共识,提高认识,将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逐步转变为广大师生、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三)优化环境,全面育人。广大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在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转变教学方法,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处处体现环境育人的影响,同时,形成全方位、多渠道齐抓共管的教育教学氛围,树立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

篇11

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着眼于未来发展,建设一支兼具教学管理、档案知识、现代化手段运用能力的教学档案管理队伍,是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实现长足发展的关键所在。学院应配备专职、兼职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明确其具体责任,并进行专业化的系统培训,使其对档案工作的专业技能与基本知识加以掌握。同时对于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网络技术、计算机的相关培训也十分必要。将信息化引入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教学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是促进教学档案管理效率提高的必经之路,其指的是通过对信息处理自动化的利用,来实现对文字、档案的一体化管理,实现对不同载体档案进行数字化存储。

篇12

(一)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起源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其操作流程为“以例激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Business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案例教学法在我国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国外那么普遍,并且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长期以来,我国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课堂案例教学法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法。

(二)开放教育概述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的。普遍认为开放教育具有这样几个基本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

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亨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开放教育可以在远程教学、也可以在面授教学的条件下进行,但相对于面授教育,远程教育更适宜于实现开放教育。

二、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教学价值

(一)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开放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理念是和案例教学的理念一脉相承的,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简单讲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由于案例素材都是来自于现实,学生通过对案例中所描述问题的分析,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一种模拟实践,有助于学生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开放教育的学生大多数是在职学生,他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他们是带着工作中的许多问题走进课堂。案例教学让他们把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了起来,案例教学既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问和难点。

(二)网络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基于网络案例教学的优势与传统面授环境下的案例教学相比,其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不可能抽出很多时间来上学授课,而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由于没有授课时间的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到讨论区,所以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且可有效解决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时间的冲突。二是学习的灵活性强。网络案例教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且讨论的内容都会保留在网上,供学生反复观摩,对案例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三是互动性好。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不仅可以回答每位学生的问题,而且能得到学生对案例课效果的及时反馈,不断改进教学,由此,学生的满意度将大大提高。四是对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大。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案例教学规模可扩大到约100名学生。

三、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近年来,关于案例教学法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文章层出不穷,可是各类文章都是单一针对课堂案例教学,或者是单一针对网络案例教学进行的。但是,在开放教育这种教学模式上,我们应该将课堂案例教学和网络案例教学结合进行,使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实施步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堂案例教学的设计

课堂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也有只把案例作为理论的例证使用的。这里我们只对讨论法的实施操作规程作一概括讨论,以便自如地运用案例教学。具体实施案例教学,大致可按如下四个阶段进行。

1.阅读分析案例。案例教学首先是下发或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习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

2.小组讨论。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小组的规模以8~10人为最佳,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可按案例问题及讨论问题的顺序逐一发表各自的高见,也可将几个有关的问题合起来系统地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供大家讨论,还可将自己分析案例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难题提出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解决。在分析讨论阶段成员自行做一些简单笔记是有益的,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

3.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全班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它一方面讨论解决小组讨论阶段各小组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另一方面讨论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有意引导的讨论问题。

为了使全班讨论有效地开展,教师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认真学习研究案例后给出的教学指南,具体拟定出课堂教学计划,在讨论掌握上,教师要力保讨论沿预期的轨道进行,把讨论引导到问题的解决上去,并引导出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力争班上每个学生都至少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切实做到有效参与。

4.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总结评述。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二)网络案例教学的设计实施

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式可表述为“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或网上协作-案例小结-评价”六个环节。

1.案例。实施案例教学,需要运用大量的教学案例,选好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在案例的选取与制作中,我们强调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实践性;二是启发性;三是典型性;四是目的性;五是篇幅适中。

2.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案例之后,根据授课的进展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收集各种与案例分析有关的资料素材,并在网上设立教师资料区、留言版、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以此设计学习情境。

3.在线讨论。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进行。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是网络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有助于理顺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廖秋林。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其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2]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篇13

一、目前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1.从档案管理模式上来说,我国高校档案管理方面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

随着众多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大部分高校已经逐步实现教学档案的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一方面在校级档案部门下,设立各院系教学档案分管部门,形成教学档案的校、院两级管理,使档案管理更加系统化;另一方面将教学档案分类进行管理,比如,项目档案、科研成果档案等,便于查阅参考,更好地体现档案收集工作的价值。虽然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模式已经实现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档案分级管理体系松散

在分级管理模式中,由于高校教学活动众多繁杂,其相应产生的教学档案资料可能出现没有及时归档、整理汇编的情况,从而造成院系级教学档案人员归档不全、材料质量不高等现象发生,

使校级档案管理出现错误及遗漏。在分类管理模式中,由于各级管理部门档案分类标准不统一,使档案类别混杂,不利于上下级之间的档案统一管理以及查阅使用。

(2)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如,在查阅、借阅档案时,登记措施不完善,出现借阅使用期间不妥善保管、用后不及时归还等情况,造成重要档案时有流失。

2.从档案管理技术手段上来说,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革新了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档案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高校通过引进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将传统的纸制档案转化为电子档案,实现教学档案的科学管理。然而在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也逐渐突显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

(1)电子档案的数据兼容性

随着众多档案管理系统的不断引进,很多高校忽视了各类信息管理系统的兼容性问题。高校各部门各自引进不同的档案管理系统,缺乏统一管理平台,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劳动,不能实现信息共享,束缚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

(2)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目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档案管理日益依赖计算机网络,电子档案信息的保密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当电子档案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递时,在管理者和用户在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的同时,应避免档案信息泄密。存储于服务器上的档案信息如何防止其发生不确定变化甚至丢失等是计算机网络应用于教学档案管理以后需要重点考虑并及时解决的问题。

(3)电子档案的利用率

随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使大量档案信息可以充分得到有效利用,不再是堆积成山的死板纸质文档,而是可以随时调用及时呈现的活跃知识库。然而,目前面对如此丰富的电子档案,大多数档案管理者对其利用率并不是很高。多数院系对教学档案的利用局限于应付各种评估和检查,没有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对档案进行有效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成不同形式的科研成果,因此,对档案的有效利用亟待开发。

二、如何加强高校教学档案管理

1.健全教学档案管理规章制度,贯彻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和考核制度

(1)按照《档案法》等文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规章制度, 指导档案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

高校各个部门应贯彻分级、分类管理模式,确定各教学管理部门、各学院、教研室的归档范围,把档案工作纳入教学计划,提出明确的归档要求,将岗位职责划分到位,杜绝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拖沓、疏漏。

(2)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考核制度

学校定期检查各部门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并且将其列入年度考核,优奖劣罚,实行年度检查评比制度,确保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不断得到提高,保证教学档案建设和管理的质量,使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实现电子档案标准化建设,建设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

(1)电子档案的建设要注重数据的兼容性

形成标准统一的档案格式,使其不受操作平台、软件系统的影响而能被识读,方便导入导出数据,然后进行研究分析。

(2)建立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

实现档案系统内部的连接以及与互联网的连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师生方便迅速地查询所需的档案信息资料,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保证档案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在共同的档案管理平台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档案信息从收集、整理、归档到开发利用的无缝衔接,最终体现档案管理的价值。

3.拓展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由于管理技术限制,对庞大的纸质文案资料不能进行很好的全局统筹分析。随着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不断发展,各类教学档案不断更新,使档案管理者拥有大量及时有效的一线教学数据,这些档案数据库内容区别于以往传统的纸质档案,可以通过软件快捷地进行调取,筛选,统计分析,因此,档案管理者可以根据教学、研究需要对文档文件进行分类收集、筛选、加工,编制资料,充分发挥教学档案的功能,为教学管理研究提供大量的支撑材料,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丰富,实现档案利用率最大化,服务教学第一线,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的内涵价值。

4.加强电子档案的信息安全管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管理相结合

网络环境越来越复杂的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工作中对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依赖越来越大,因此,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性问题得到了普遍关注和重视。一方面由于电子文件采用电子编码技术,内容可以任意修改且不留痕迹,使文件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受到挑战;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传输过程中可能由于病毒侵害等原因造成档案信息的变化甚至丢失,因此,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的信息安全建设是档案管理新时期的重要挑战。

(1)加强电子档案安全性管理

电子档案在形成过程中应利用高科技手段防止攻击和入侵,特别注意随时进行数字签名、信息认证和加密保护,避免档案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出现错误。

(2)在不断完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档案的管理工作,做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传统纸质档案充分发挥传统档案的基础和保障作用是电子档案系统发展的重要保证;电子档案系统则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不同文档格式,做到纸质档案难以企及的多视角、多方位的综合丰富的档案内容收集。

5.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适应档案管理角色变化,从单纯的收集者转变为管理者、研究者

不管是实现档案标准化建设,建设电子档案数据库,形成统一的档案管理平台,还是进行创新思维,与时俱进地提高档案利用率,都需要档案管理者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完成,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档案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档案业务素质,学习档案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创新思维模式,从传统的资料收集者转变为管理者和研究者。

参考文献:

[1]刘萍.关于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10(10).

[2]王慧勤.加强院系教学档案管理之我见.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