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体育卫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将卫生健康知识运用于体育教育课堂中当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做课程准备时,传授学生相应的卫生保健知识,确保学生着装干净、透气和舒适,指导学生做好之前的准备活动,防止在体育活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在体育课程进行过程中,教授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注意肢体卫生情况,避免碰触到皮肤、五官受到感染,尤其是小学生比较调皮,很容易在体育活动时发生磕碰,在不卫生的情况下,发生感染现象。当结束了一堂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体育活动之后的过程,调节身心,督促中小学生做好大量运动之后清洁卫生工作,防止在剧烈体育运动、身体疲劳后因卫生上的疏忽带来的疾病。因此,将卫生健康知识带入体育教学中尤为重要。
篇2
一、教学活动就是德育活动
1.教学活动中的德育功能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活动和交往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功能。首先,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是最严密的、目的性计划性最强的交往。课堂教学是神圣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它是一个整体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其次,它所使用的教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这使得教学本身充满了教育性,真正领会并贯彻每一门学科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通过教学过程的严格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学科知识的规律性、严谨性,学习的氛围,都是隐性的教育因素。尤其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高尚师德,他的言谈、举止、穿戴、情感(特别是对学生的情感)、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都将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以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教学活动包含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内容和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将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成认识性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师是“主角”,学生是“观众”与“听众”。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使教学本身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它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有着巨大潜力的人的存在。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课堂教学目的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我们应该提出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调动其积极性及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能力等等。这一切虽不是一节课上能够完成的,但必须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每节课来实现,将其渗透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课堂教学应定位在育人高度
1.从育人高度看课堂教学的德育过程
如果我们能把课堂教学活动定位在育人的高度,真正把它看作是德育过程,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一个人只有作为主体,独立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意识和活动,才可能是有个性的人。弘扬人的主体性,就是要发扬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创造性。文同志在《素质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文中谈道:“促进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工具的发展,促进受教育者独立人格意识与生存能力的逐步形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要求。无论是‘建设者’还是‘接班人’,他们首先都是人,不是知识的容器,也不是被动的任由教师去捏塑的泥巴。只有抓住学习者作为人的全面主动发展,才算是抓到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求足。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2.站在育人高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篇3
二、以教师与学生为主体,探索大学文化建设
(一)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大学行为文化发展行为文化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以动态形式显示大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外显内隐于教育科研、教育组织管理、课内外大学文化活动和后勤服务中。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时,直接促成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形成,在科研活动中折射出的创新,严谨求真的科学进取精神,锻炼塑造着大学生思维方式、情感精神、创造潜力[2]。因此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大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要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加强师生交流,可通过多样的师生娱乐性节目,注重传统节目诸如迎新晚会、毕业晚会的组织,让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严谨规范的大学组织管理,良好的后勤服务,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行为文化提升。可通过建立通讯补助、年终补贴等相应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投身于大学生社团建设及文化娱乐活动中,给予对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教师奖励,以此增进师生关系和谐,最终提升大学行为文化。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我国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曾提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到五大类目标: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教育能力是大学应当不断提高的永恒社会责任,文化育人大学教育的本质,大学的教育力最重要来源于大学积淀和创造的深厚文化和以学生群体为主进行的教育活动。要建设优秀的大学文化,在教育学生上,要树立培养德识兼备的人文理念和关注全球的人生目标,通过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让大学生了解深刻认识个人思想与潜能、人生目标与方向,将服务社会和关心全人类的意识深入到他们行动中。面对多变与复杂的社会环境,高等教育要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改革,敢于打破知识间的界限,更加注重大学生通识教育与基本能力训练,使其获得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篇4
一、餐饮服务员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一)餐饮服务员的个人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及时洗澡,身上的汗味很难闻,特别是在夏季,客人闻到后产生反感,从而影响了服务质量。有的男服务员为了赶时髦,留长发或其他“标新立异”的怪发型,甚至将头发染色,我们常听到的关于有消费者在食品中发现头发的此类投诉,很可能是因为服务员不小心将脱落的头发掉入食品中,从而直接影响食品卫生。有的服务员用香味很浓的护肤品护肤,在旁为客人服务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客人的反感。有的服务员留着长长的指甲,其实手指甲内有许多致病菌,而且指甲很长很脏,在为客人上菜、斟酒时会让客人很反感。有的女服务员涂抹指甲油,而指甲油容易掉,若客人看见手指涂有指甲油会产生联想,认为菜中也会有掉下的指甲油。有的服务员上班期间佩戴戒指、手镯、手链、手表、耳环等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有的将抹布或围裙搭在肩上或夹在腋下,甚至用围裙代替毛巾擦手或擦汗。有的服务员穿着工作衣随意外出、上洗手间,易携带致病菌。
(二)餐饮服务员服务过程中的卫生问题
有的服务员不清洗双手就直接摆台。在摆放餐具、酒具时,用手直接抓拿,甚至将手指伸入杯碗内夹拿,让手印留在了器具内侧,从而影响了餐饮器具的美观和卫生。在一些小型餐饮店里,常见到服务员上菜时不用托盘而直接用手端送菜盘和汤碗,甚至出现手指接触碗口内侧,进而接触菜肴及汤汁的现象。有的服务员在上菜时不注意卫生,对着菜肴大声说话,甚至对着菜肴咳嗽和打喷嚏,这样很可能造成口腔、呼吸道飞沫对菜肴的污染。有的服务员在服务过程中不重视筷勺的使用卫生,没有适当增设公勺和公筷,由此带来一人单筷所引发的餐饮卫生问题,可能导致疾病的传播。
(三)餐饮企业对服务员的卫生管理问题
尽管国家法律规定,餐饮服务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但有些餐饮企业尤其是小型餐饮企业还存在某些不规范之处,聘用没有健康证的人做服务员,主要是来自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务工人员。有些餐饮企业为了省事,没有定期对服务员进行有关食品卫生法的宣传教育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及法制、职业道德教育等,以致有的服务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讲卫生的重要性,在进行服务时,也无视各项操作卫生制度,使食品安全卫生缺乏必要的保障。
二、餐饮服务员卫生问题的控制措施
(一)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服务员的身体和仪态卫生。服务员应当做到“五勤”,即勤洗澡、勤理发,勤刮胡须、勤刷牙、勤剪指甲。要求有条件的服务员每天洗澡,冬天也要每隔一两天就洗澡,应该在工作前洗,以保证服务时身体无异味。头发应经常清洗和梳理,保证头上无异味,无头屑。要求男服务员一般两周左右理一次发,不留怪发型,长发不过耳,不留大鬓角,上班前梳理整齐。女服务员不留披肩长发,亦不能留怪发型,宜留短发,或在工作时将头发盘起,必要时可戴上发网。男服务员每天刮一次胡须,保持面部干净整洁。服务员要养成早晨、晚上刷牙的习惯,餐后要漱口。美丽洁白的牙齿,会给客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勤剪指甲是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起码要求,服务员每星期要剪一至两次指甲,女服务员不允许涂抹指甲油。勤洗手,保持手部的清洁,这样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此外,餐饮服务员在岗位上应精神饱满,态度热情。要做到“七不”和“两个注意”。“七不”即在客人面前不掏耳,不剔牙,不抓头皮,不打哈欠,不抠鼻子,不吃食品,不嚼口香糖。“两个注意”即服务前注意不食韭菜、大蒜和大葱等有强烈气味的食品;在宾客面前咳嗽、打喷嚏须转身,并掩住口鼻。上班期间不得佩戴任何有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和服务操作的饰物。
2.服务员的着装卫生。餐饮服务员必须按照规定着装,对工作服要经常清洗和熨烫,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卫生。男服务员西服裤的长度要适中,上衣平整清洁,纽扣齐全,衬衣要勤洗勤换,保证领子袖口无污渍。领带扎结规范,长度适当,左胸前宜佩戴胸卡,脚穿指定的皮鞋,鞋面清洁光亮。女服务员着装应大方得体,工作服的上衣应大小合身,裙子应长短适宜,清洁平整,宜配穿长筒全肉色丝袜,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每位餐饮服务员至少要有两套工作服。
(二)规范服务卫生
服务员养成良好的卫生操作习惯,既体现了对客人的礼貌,也是服务素质高的表现。
1.规范摆台卫生。台面是宴席的构成要素,摆台卫生是宴席卫生的重要内容,而餐饮具的卫生是摆台卫生的基础。正式摆台前,首先必须对所用的餐饮具进行必要的卫生检查。餐用具有破损的,如餐盘有裂缝、破边的,玻璃杯有破口等,要立即挑拣出来,不可继续使用,以保证安全。服务员摆台前必须清洗双手,保证双手的清洁卫生。餐具、酒具应用托盘托拿,在不分菜的餐桌上必须摆设公用筷和公用勺,以保证进食的卫生。
2.规范餐前服务卫生。进餐前,当客人到齐后,服务员应给每位客人送上一条餐巾,以给客人保持手、脸的卫生,这是餐前服务卫生必不可少的内容。所送餐巾要用盘具盛装,递送时用餐钳夹取。
篇5
设置问题的“四性”
下面以“鲫鱼”一节课为例谈谈设置问题的“四性”。
1.准确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楚,切忌颠三倒四,含糊不清,不合逻辑,使学生无法领会教师给出的学习信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例如,在讲述“鲫鱼”一节时,我先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七门动物,然后提问: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征?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这七门动物身体里都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都属于无脊椎动物。有些动物的身体里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这类动物就是脊椎动物。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低等的动物,于是就顺理成章引入“鱼纲”这一课题。
2.具体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体,不可模棱两可,容纳的概念太多。例如,“鲫鱼的身体怎样?”这类的提问,使学生不知从何着手。应将问题具体化,可提问“鲫鱼的身体呈什么颜色?分为几部分?体表有什么覆盖着?”等。
3.启发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是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分析、判断和推理才能回答的问题。通过对鲫鱼的外部形态的学习,可提出“鲫鱼在外部形态上有哪些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这样设问符合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不仅能使学生认识教材内容组成间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趣味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最好有趣、有味。有趣,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兴致;有味,才能使学生觉得教师提出的问题内容精湛,值得品味。如按照课文中〔小实验〕的方法步骤做实验,可提问学生“剪掉每一种鳍的鲫鱼,它们在游泳姿态和速度上有什么变化?”这样寓意深刻、富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提问,最易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求欲,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
设置问题的“四度”
1.难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即需要学生深思熟虑,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自发地产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难而偏”或“浅而易”的提问都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跨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能抓住关键,扣准重点。问题之间应有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使之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才能通畅如流。如在讲述“呼吸作用”一节时,我先通过提问,复习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在提问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实质是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藏在有机物中。这些能量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那么这些能量是怎样释放出来而用于生命活动的呢?于是顺理成章引入“呼吸作用”这一课题。
3.梯度
教师设置的问题要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而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角色,去寻求知识真谛。如在讲述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时,我先采用复习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对种子、根、茎、叶、花各章里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这就是把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的重新综合,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的主要区别。这样层层设问,环环相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6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教师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作用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四、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五、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篇7
其二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要想改变一个人,就要发现他存在的问题的多种因素。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根据他们的优点去鼓励他们,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班里的一些重大事情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方式去解决。凡是“一般学生能干的事,班干部不要去干,”“凡是班干部能干的事,班长不要干”,“凡是班长能干的事,班主任不要干”。总之,凡事要靠方法,这样,班主任干起工作来就很轻松了。他强调必须注重管理,但管理不是老师来约束学生,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我约束。通过引导学生对管理的认识,使学生自觉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特别是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客观效果上,减少了学生对管理的抵触情绪,提高了管理实效。比如,在学生中建立起了自检、互检、班干部检查、班集体检查等制度,考试时由学生分工出题互考、补考等,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另外,教育家魏书生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每天都带领学生长跑3公里的路程,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雪,从不间断。科学的管理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信念,使魏老师的成功成为必然。
在他给我们作报告时,50多岁的人一站就是半天,而且一直是“金鸡独立”的姿势,用他自己的话说,“能一个人干的事不要让两个人去干,能一只脚站着,就不要让两只脚都受累”。
魏老师的睿智与幽默,精辟的见解与渊博的学识,从容不迫的叙述与抑扬顿挫的语调,感染并折服了我。让我领悟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和人生中的某些哲理。魏老师用四个小时述说快乐人生,笑声掌声不断!从他的报告中,我认识到自己应该学习的还很多。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他把从事教育工作看作是对党、对人民的回报,把工作看成是品尝人生的欢乐,树立视事业如生命、爱在其中、以苦为乐、为之献身的信念。学习他埋头苦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乐观向上的生活作风。他对待教书育人工作真心实意、踏踏实实,达到舍身忘我的境界。不管在做人还是在做事上都能守住一颗平常心,尽到生存的责任,享受生存的快乐!他把平凡的岗位看成一个宏大的世界。他说:“人尽其才固然可喜,大材小用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呢?”
篇8
青春的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是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是火,点燃希望的灯;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但是,如果我们空有理想而不付诸于行动,我们将一事无成,就如同一万个零不如一个一。理想好比是巨轮的罗盘与灯塔,能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而行动则是理想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是理想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任何理想,只有脚踏实地得去努力才变得有意义。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是古人的语言,告诉我们切莫空想,要从点滴开始做起,把理想真正赋予于实际行动中。
当然,实现理想的路上免不了坎坷崎岖,我们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对挫折,我们不能望而生畏,就此却步,要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懈地去努力,面对成绩,则不能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要戒骄戒躁,以此为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为,青春正在赋予着我们激情、力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从而消磨浪费它,我们要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挥洒青春的色彩,让青春飞扬!
正是青春的激情,鼓舞着我们的斗志;正是青春的芬芳,陶醉着我们的心灵;正是青春的奋斗,成就着远大的理想,昨天的理想,就是今天的希望,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放飞我们的理想,相信你有改变的力量!放飞我们的理想,心手相通一齐努力的方向!放飞我们的理想,让大海掀起巨浪!让我们理想真正在行动中启航!
有人说,能爬上金字塔顶的动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雄鹰博击长空,对此我们毫无疑问,而对于蜗牛,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是多么微不足道。因为它知道金字塔顶有它的梦想,要知道塔底到塔顶的“道远”距离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一步步艰难拔涉。
生活中,不乏一步成功的雄鹰,而更多的是蜗牛,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路途中,我们不断攀登,希望有一天能登上生命中的峰,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在现实与理想的途中,隔着无数的艰难,或是荆棘,或是坎坷,或遇深渊,或遇高山,这些都是在考验我们生命的强度与韧性。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2
我常常想,我的梦想是什么?
一天,我常我和老爸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就变成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笑呵呵的说:“我的梦想就是拉狗屎、尿狗尿。”然后我们嘻嘻哈哈的说了一阵,言归正传,我继续说:“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医生、当老师和会开车。”这么多想法,怎么才能在不换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完成这些梦想哪?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后,我想出来了办法。
我可以先考上我的理想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读完博士后,可以去医院工作,利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去治病救人,为病人减去病痛带来的痛苦。等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将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实现我当老师的梦想,同时也避免学生们再走弯路,让更多的病人尽快的好起来,少一点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等我挣了钱,就自己买辆车,上班、或者休闲的时候开,实现我的开车梦。怎么样,我的想法不错吧。
我还有一些梦想,就是为同学们做一台自动作业机,不让大家为堆积成山的作业而困惑,再造一台改作错机,比如你这次考了60分,将卷子往里一放,改作错机,立马将错号、60分用神奇橡皮擦去,然后再用红笔水写上跟老师一样的100分,保证家长看不出来;我还要制造一个时间压缩机,他可以将你的痛苦、紧张、烦恼、无聊……以及所有你不想要的时间通通压缩掉,使你的人生中只剩快乐的时间;我还想将河流里的水变成可口可乐味;将河里的鱼变成烤鸡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我现在有个现实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有个星期八,还有让那些作业、特长班什么的烦恼都随风而去,给我们一个快乐的周末,度过我们快乐的童年。当然学习的时候不能玩,不然可就考不上我的理想大学,实现我的梦想了。
这就是我的梦想,我正在为点亮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3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
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而我,至少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有了这个梦想,我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了这个梦想,就等于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再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一直通往胜利的顶峰。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我的梦想,用自己的智慧站在时代的顶峰,中国的梦,用自己的勤劳,自立于世界之上!为了这个梦想,他发奋,他图强,他忍受无法言语的苦难,只为自己可以挺起胸膛!地震来了,不怕,他有的是铁一般的脊骨,洪水来了,不怕,他有的是山一般的胸膛!奥运会来了,不怕,他有的是腾飞的翅膀!有梦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有梦的国,才是真正的国!我的梦就是国的梦,我的梦,成为科学家,为国家尽力,国的梦,繁荣富强,让我们幸福!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4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类所向往的,今天的我们正处于花季少年之时,一天天的生活如流水般消逝在我们脑海中往事一件件,回忆,如漫天里的星星一般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时闪耀,谁说90后的孩子是为了生存而活,而大多数都是为了梦想而活,而没有梦想的人生是空虚的,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
小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变成一只风筝飘荡在蓝天白云间。然后慢慢地落下,落在青青的草地间,在草地上与伙伴一起追逐嬉戏。在玩的同时,我追逐风,追逐蓝天,追逐白云,让欢笑随之飘动,充满人间,回荡与自然中。天真幼稚的我们,整天做着五彩斑斓的梦。
渐渐地我懂事了也上学了。在上学时我很羡慕我的老师,于是,我就梦想有一天当我走进校园时的身份不再是一位学生,而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但是太遥远。我开始放低目光,希望有一件属于我的裙子,有了裙子,我希望妈妈给我买巧克力吃,于是我的梦想随之改变,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我相信梦想其实并不遥远,只要耍耍孩子气冲父母撒娇,梦想就会实现。
慢慢的步入了中学高中就会觉得压力的存在,从来没有幻想,只是学习,因而快乐的音符离我远去。
我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音乐的使者,谱写自己的篇章。
我梦想有一天,可以唱出自己的心声,弹奏出幸福的韵律。
我梦想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有自己的乐队,自己的歌曲。
忽然间,我发现所有的一切与从前大不相同,不是向父母耍耍孩子气,撒撒娇就可以实现的,之后的不就,我学会了奋斗,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假如没有了梦想,人生就会特别的冷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动力,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次的坎坷与挫折。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再爬起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前进。毕竟是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未来是自己创造的,相信会有奇迹在等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用最真的自我,寻找最真的目标,实现最真的梦想。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5
我依旧在漫无目的地飘,飘啊飘。我会去哪呢?我家在哪呢?我能回家吗?
我随风飘飞,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窗外的雨哗哗地下,像一首动听的歌……雨过天晴了,太阳又出现在了蔚蓝的天幕上。”是么?我心中暗笑。雨像唱歌?也许是吧,只不过是哀歌。一场场酸雨落地的声音怎么是动听的歌呢?蔚蓝的天空?可我飞到天上看到的也只是灰色的天空而已。我飘在灰色的空中,看着眼前的穷山恶水,想着学生作文中的青山绿水,不禁赞叹他的想象力。
这时,一只手把我从空中拉了下来。他要干什么?带我回家吗?可我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已堵住我的嘴。这是做什么呢?我突然想起电影中许多人在救人时,都先堵住被救者的嘴。那他是来救我的!欣喜之情蔓延全身,可他却用另一只手朝我身上狠狠地拍来。他要做什么?不!一股恐惧感让我感到不安,我奋力地想摆脱,可却无能为力。“啪!”的一声巨响,我身上已破了个洞,而他也大笑地扬长而去。我无力地倒在地上,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我何时惹了他,令他如此对我。
在地上休息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路人却丝毫不关心我,任凭我怎样、怒吼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我拖起重伤的身子,又随风飘飞起来。
因为受了伤,所以我飞得很低,让我惊讶的是,一路上我看到许多我的兄弟姐妹。他们要么在路上躺着,要么和我一样随风飘着。他们都想要回家,都在寻找家的方向,可来来往往的人们没一人伸出援手,都只是冷漠地看了我们一眼,就离开了,这使我感到十分心寒。
我一直有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也一定是我的兄弟姐妹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人们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不在露宿街头。
我梦想有一天,有人能把我们送回家去,那儿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我梦想有一天,人们能多给我们一些家,让我们不必四处寻找。
篇9
学习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因而它的基础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备课中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已知中引进,对文章的理解要结合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设计由学生熟悉的的《梅岭三章》一诗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一句导入,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可以很轻松地进入了文本;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前,我设计这样一个作业,学生回家后,堵上耳朵,把自己封闭在黑暗中静静地呆上五分钟,然后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理解,失语、失明、失聪的海伦海勒最终成为一名作家是多么不易,引领她走出黑暗也寂静的沙莉文老师是多么了不起,而健康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带着这种情感再去学习课文,学生就很容易与作者、老师达成情感共鸣。
二、尊重还表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
教材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共同的依据,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中介。邱学华老师认为,“课本,课本,教学之根本。”因此,掌握和驾驭教材是备课的首要条件,只有熟悉教材,你才能知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样的技能技巧,培养了学生哪些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了什么思想教育,培养哪些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再准确制定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认为这就是对学生的尊重。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主要体现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上。一般来说,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存在难点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
举例《蒲公英》一课,由于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到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多次遇到,可学生又没有很好的掌握这一方法,所以在备课时我把掌握这一方法作为教学重点。不管是课上的引导提示,口头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难点设计为小男孩与蒲公英之间有哪些相似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小男孩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失去了家,这与蒲公英在路边被人任意践踏相似,小男孩在原野上欢快地跑与蒲公英被踩倒后仍精神地生存相似。从而明确写蒲公英就是写如小男孩的人。后来的教学实践也证明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设计是正确的。
三、尊重也表现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教学方法作为保证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在备课过程中轻视不得。精备了学生和教材却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活动仍然是不完满的教学活动,甚至会因为教法的选用不当,而使得精备学生、精备教材的努力付之东流。教学方法的使用得当才能将教师在备课过程所把握的学生特点及对教材的精确分析体现出来,才能准确高效又充满激情地将教材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尊重这一主题词。因此,在备课过程中必须精备教法,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在上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如何设计,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一)从广度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
在教读一些内容较浅显,好理解的文章时,可采用这一方法,审慎选择知识点延伸扩展,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存储,使他们吸取多种营养,尽量把课上丰满。比如:于漪老师上《晋祠》一课,备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进行广度上的开拓:1.学生依次介绍一处祖国的名声古迹,要求:一说清楚,二讲速度(时间两分钟);2.教师出示《中国名胜词典》告诉学生此书共收4400多个条目,引出课题。指点有“晋”字做为依据,“晋祠”条目可在陕西省部分查到;3.学生听写《中国名胜词典》中所收的“晋祠”条目;4.请学生把这段话标上句子顺序,并将条目介绍的有关内容与课文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5.请学生比较“条目”与课文介绍的异同,发表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条目”与课文在介绍晋祠与太原的空间距离时数字有差异,“三绝”所指的对象有出入。“槐树”的朝代说法不统一。学生思考议论后明确认为:数据的差异由方位的差异决定,课文写“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而条目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两者并不矛盾;对第二个问题,一学生用《中学语文阅读手册》中的有关内容做了完整的阐释:“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多。”“槐”有“隋槐”、“唐槐”两种说法,是因为隋朝统治时间短,隋唐相隔不长,所以二种说法皆可。复习了隋的统一和覆灭时间,并水到渠成地点了文史知识:朝代短暂的往往在习惯上与后一个朝代并提,如秦汉、隋唐、金元等。
短短的一堂语文课,引进有关的地理、历史知识,知识容量要比一般的课堂的知识容量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学生在于漪老师的课堂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知识面不断扩大。
(二)从深度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学孜孜以求的根本原则。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善于思索,透过现象洞悉事物之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努力向教材深处开掘,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于漪老师在上《友邦惊诧论》一课时设计了很多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向深处发展,如:为何说“只要略有知觉的人都知道?”“略有知觉”寓含什么深意?起什么作用?改成“略有知识”行不行?这样咬文嚼字,帮助学生在深入消化课文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思维的严格教训,有助于学生表达思想感情时做到准确、严密、传神。
(三)合作探究,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上如果学生的活动层次少,不能人每个学生参与,那就满足不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需求,因而合作讨究的学习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第一层为若干人(四人组可能最为使用),保证每一个学生的交流;第二层次为小组推荐出的代表向全班交流,目的是纠正交流中的偏颇,强化正确的信息,及激励学生成长;第三次次视情况需要与否安排教师的讲评,进一步强化正确的信息。有这三个梯度,交流基本实现了“网状”式的覆盖,既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交流学习,也保证了这种交流学习的效果。如在进行文言文翻译环节是就可采用这种方法。
同时“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物的复杂性,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见解,师生共享,从而达到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课文的境界。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利用差异资源,达到较高境界的途径。在合作中鼓励学生自我组合,寻找对手结成小组,通过探究达成共识。
在讲读《哨子》一文时,我提出“哨子”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同学们想一起,你是怎样认识“哨子”的?针对这个问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产生了三个答案:1.“哨子”事情令人深思,细想起来确实给人很大启发。“哨子”是坏事,因为了花了冤枉钱,但却又可以变成好事,因为吸取了教训。这就是“哨子”的得大于失;2.还是顺境好,人人都希望有个顺利的环境,况且真正身处逆境时,心里才不好受呢!3.我们希望一帆风顺,但逆境来了也不怕。由引可见,学生在认识上情感上是存在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又是一种资源,师生共享。
当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定,最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还要学生自己选择。
每个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喜欢与人交流,有的学生擅长归纳概括;有的学生擅长朗读背诵。我们老师不应该强求一律,这就是对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的尊重。
在学习《将进酒》一文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两种学习方法供学生自由选择:1.说出诗人情感的变化;2.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于给了学生方法方面的自由空间,就出现了不同方式的学习汇报。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只要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我们都可采用。
四、尊重更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要想让学生在这一舞台上进行表演,就必须使他们积极有效的参与进来。此处的参与不是我讲他记,而是让学生确实走到教学中,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样,课程就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目标,而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学生的主人地位得到了尊重,从而也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一)学习目标自我确定。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由学习自我确定。这样就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二)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篇10
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考问题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一、数学思维的培养
1.从新旧知识的衔接出发。小学数学知识互相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只有掌握了已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对已学知识的复习,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例如在进行“梯形的面积公式”教学时,通过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复习,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示,教师再对学生的推导思路进行纠正,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对旧知识也是一种复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总结能力,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从感性认识出发。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公式的推导等也都从生活中来。但是数学知识又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就需要我们从感性认识入手,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对数学知识有很好的感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让学生认识“角”的概念时,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各种“角”,对其进行仔细的观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进行了对基本概念的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去画出不同的“角”,通过自己动手,不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增强,在动手的过程中,把角的概念具体化,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3.从课堂设计问题出发。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内容设计有创造性的、能够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地思考。
4.从进行积极的说理训练入手。对于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采用说理训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不仅能够使学生弄清各个概念的区别,教师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能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按照一定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对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培养。
1.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能够进行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的基本条件是要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使用温柔的并带有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敢于在课堂中发言,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中,教师温和的态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还能够使学生在对知识的理解上变得轻松和容易,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激励,会增强学生的信心。
2.合理设置问题情境。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具体特点,和知识之间的差异,巧妙合理地设施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在生动的情境之中,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在进行数字大小比较的教学中,以同学们都爱看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故事背景,可以设置如下的情境,某天壮羊羊和懒羊羊出去参加义务劳动,村长为了激励懒羊羊干活,就提出如果谁搬砖搬得多就会有好吃的作为奖励,于是懒羊羊拼命地干活,到最后大家都搬了一堆砖并码放整齐,教师在授课前要制作相应的幻灯片或者课件,最后让学生们看一下每个人搬的砖的高度,教师设置三种不同的结果,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它们两个搬的砖高度一样,那么我们说它俩搬砖的数目是怎样呢?如果不一样那么我们怎么将它们两个的搬砖数目进行比较呢?这样学生也会主动提出问题:在数学中我们怎么用式子比较它们的搬砖情况呢?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对学生进行激励。学生都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的,教师对学生的表扬能够使学生对学习有更大的兴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要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学生多多鼓励,对学生的进步给予表扬,在表扬某个同学时,不要忘记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这样能够促使所有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在进行分数计算的教学时,通过图片或者动画的形式,引出相关数学内容,然后向同学们提问,让他们自己发现里面的与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做出的回答给予表扬和激励,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鼓励其他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发现更多的问题,并对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小奖品,这样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地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的科学激励对学生思维和自信心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注重提出问题的质量。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其提出的问题水平参差不齐,问题质量有高有低,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正确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同时高质量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提出问题后可先让其自己进行回答,使学生发现所提问题的不足,有利于以后学生高质量问题的提出。
三、总结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进行了一些探讨,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具体特点,正确合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问题。由于本人的能力有限,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希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方法,做好小学生的数学教学工作,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能够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展开教学活动,尤其新课改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对促进现代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就是要求新时期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了将这一教学理念很好的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去,要求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应该具有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意识
不管是在现在教学中还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想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就必须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一种有效方法。鉴于此,新课改过程中提出要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将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途径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状况。一方面,部分教师难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虽然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却没有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最终也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因为,为了将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不仅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掌握多种有助于将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的方法与技巧。
二、通过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为了发挥高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就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方法。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将学生很好的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呢?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妨采用如下策略:策略一:教师加强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为了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师“满堂灌”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势必会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十分被动,进而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去接受知识,那么,势必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策略二: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纳入课堂教学过程。另外一个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就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而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点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思考。
三、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也应该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个人的见解与想法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胆发表个人见解,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体现,而且对学生更加有效的进行语文知识点学习也有很大帮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本人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表个人见解的意识并不强,同时一些学生存在不敢发表个人意见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人翁地位的体现。为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表个人的见解,尤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的情况下,更需要教师鼓励学生积极的讲出疑惑,在教师与学生的帮助下释疑。
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只有通过学生个人的思考,才能更好地认识问题,也才能更好的获取知识。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进行有效思考,还要为学生的思考创造一定的条件。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思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思考意识,尤其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更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通过个人的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积极的为学生创造更多进行思考的机会。例如:本人在授课的过程中会针对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篇12
一、加强市容环卫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参与环卫管理的合法性
(1)明确公众的环境诉权。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对公民的权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这不利于公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也不利于公众对环境管理的监督。中国应在立法上放开诉讼权,确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大公众参与的深度,落实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权。
(2)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中国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并规定有关机关应实事求是地环境质量日报、周报,每年召开环境状况会,经常举行环境事务听证会,让公众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引起公众对环保的关心。
(3)环境管理中,要使公众的参与权得到实现,就必须增强实行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设立或指定处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事务的机构,如环境部门,及时收集群众呼声,及时反馈,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公众和公众环境团体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拓宽各种参与渠道,实行政务分开。
2、加大公民参与宣传力度
城市垃圾主要的生产者是城市居民,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受益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因此,我国政府本门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问题,发挥一切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灌输城市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以下是媒体宣传公共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将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成果进行展示,使政府政务做到真正的透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使公众更加相信政府,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
其次,要让公众各种广泛的参与,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人让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使其保持正确的环保意识,自主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此外,政府要对各种参与途径进行着重宣传和教育,激发更多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视和关心,能够主动加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队伍中,并带动身边人进行环保,为以后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做保障。政府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活动,通过生活情境、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以及更多城市居民接受城市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思想,从而能够积极参加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为城市的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是具体的公众参与,是一种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宣传方式效果也比较明显。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公众对这一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亲身体验其中,增加城市居民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在进行活动与参与过程中,对于公众的参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刺激,刺激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鼓励,让公众能够保持长期参与的行为。另外,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对于参与者发放一些小赠品、小礼物等,使参与者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自发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发挥居委会与街坊层面的代表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居委会下设环境卫生委员会,代表一个居民区全体居民的利益,了解居民区内与市容环卫治理相关的问题、矛盾和纠纷,向政府部门转达居民的诉求,与作业单位、环卫部门和经营者进行交涉。
其次,居委会还可以承担组织实施居民区卫生自我管理的使命。除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外,可以在居住区内组织以维护社区环境卫生为目标的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以楼组为单位清洁公共部位,制定村规民约、表彰和批评等。
再次,除了居委会外,还要建立街坊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街坊实际上是一个依托体制机制,实现对各种组织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的虚拟层级,重在发挥街道和居民区之间承上启下的功能。”街坊环境委员会主要职能代表居民对作业单位、管理部门、经营单位进行监督、规劝、交涉。同时,参与对环卫和道路作业的监管,代表居民拥有签字权。也接受环卫管理部门对本街坊居民公共行为的评估,并通报所有居民,发起相关宣传和规劝活动。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是建立市容环卫治理信息披露和机制。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中,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公开信息、提供咨讯,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凡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定期新闻会制度,对信息披露的程序、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面向公众的市容环卫管理网站。既方便公众简单便捷的获取信息,又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表达愿望的有效渠道。从而克服公众与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参与障碍,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应根据群众的要求提供培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环境卫生是靠公众共同参与来保持的,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城市居民共同解决的问题,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城市居民以及青少年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增强其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自发组织环境保护活动,为城市的文明建设做贡献,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篇1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05JY245)“对华东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活动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本人通过对华东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活动消费现状的调查和研究,认为高校要大力开发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必须注重对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理论分析,切实加强对本校体育消费行为走向的引导,对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体育市场是一个复杂和特殊的市场,对体育消费市场的定义应从营销的专业实际出发,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点,是消费者对所有与体育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根据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可将体育消费品分为体育实物型消费品和体育非实物型消费品,其中体育非实物型消费品又可细分为体育精神型消费品和体育劳务型消费品。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体育消费市场形成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局面,一是体育产业蓬勃的发展必然带来了参与体育消费人数的增长和人们在体育消费中所投入费用的增多。二是消费需求的分化。地理位置、年龄以及收入的差异己不足以区分消费者的体育需求差异性,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不再是停留在简单的锻炼身体上,为了缓解压力,寻求体育刺激的活动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观看大型运动会已成为青少年男女的时尚,体育明星也成为体育消费者追捧的对象,体育彩票、足球彩票也吸引了不少体育消费者的眼球。
2、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细分理论
高校的体育消费市场要逐渐步进入正轨要求我们针对大学生体育消费需求的异质性和企业在有限资源下竞争的要求,同时充分了解体育消费市场细分的重要性,选择恰当的细分变量进行经营。
首先,高校的地理位置可作为重要的细分变量来应用。地理环境和气候的不同可以导致不同地区消费者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上有不同体育消费的类别,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运动也有很大的偏向,能如实地反映大学生的共性和差异性。其次,大学生体育人口的统计变量在体育消费市场细分中要得到很好的应用,专门针对细分市场和健身俱乐部,针对不同的收入水平而生产的不同档次的体育消费用品,体育人口统计变量细分比较其他的变量更容易测量,也更加容易操作,但同时也要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消费。第三,体育类别细分要站在从事体育消费经营企业的视角来细分体育消费市场,优点是具有明确的消费群体,容易确定消费者具体的体育需求,不足是没有从大学生消费的角度出发,所以对消费者整体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不能整体把握;因此,还应重视体育作为媒体的巨大功能,了解大学生在其他消费品方面的消费行为。第四,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利益细分是新兴的一种细分方法,要寻求大学生利益需求的不同,为大学生设计一整套的运动方式、乃至生活习惯,为大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等需求而建立的体育消费活动经营实体;利益细分能够确认大学生深层多方面的消费需求,也会给经营带来便利,但同时应重视把握大学生行为的本质。第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细分,包括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念等进行合理的运用。
3、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营销理论
高校体育消费市场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它作为体育本身要求大学生参与,另一面它作为媒体的功能被企业所利用,因此,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营销策略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在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中首先不能忽视体育赞助,不要把体育赞助作为单纯的公关活动,而是要求企业或个人对体育项目、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提供金钱或物质的支持,与赞助商真诚合作。要极大地提高体育赛事营销的宣传潜力,使投资者踊跃投资体育赛事冠名、体育赛场冠名、体育赛事赞助、体育赛事现场广告。努力打造高校著名体育团队或运动明星,依靠他们的魔力将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他们的产品上。创造文化营销氛围,体育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要寻找到品牌与体育文化的结合点,借助体育文化就可以建立品牌文化系统,与企业内部、企业文化系统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文化系统,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的魅力。合理运用体验营销,在体验营销中充分应用引导和创造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全新的体验营销方式,把体验营销合理地、有效地与体育营销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时代的必然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营销,利用互联网来提高企业知名度及收入或与一些体育组织联合创办网站,给体育营销提供独特的机会。
4、结语
高校体育消费市场的细分理论决定了高校体育消费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抉择,也决定了之后的营销活动成败。对于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体育营销要结合地理细分和大学生体育人口统计细分实际,要有效地指导营销策略的制定,借体育运动使企业和大学生产生共鸣进而改善两者的关系,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消费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强.大学生体育消费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