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方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增长因素模型构建
篇2
1气候特点
夏邑县属暖带大陆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4.2℃,高于0℃气温的时间为305d,积温为5010℃;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7℃,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7.8℃。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16d,最长为251d,最短为184d,在80%保证率的情况下,初霜日10月20日,终霜月4~5月,冻土层为25cm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662.2mm,最多年份为1040mm,最少年份为325mm;年日照时数2220h,年日照率为50%。全年平均辐射总量473.63KJ/cm2,光合有效辐射总量为230.12KJ/cm2。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风速较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和日照多,冬季干燥低温多风;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充足,水热同步,蒸发量大,适宜草菇的生长。
2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的地块。
2.2大棚的建造
塑料大棚的四周及棚顶均用塑料膜制成,棚内面积100~500m2,并用草帘覆盖。
2.3覆盖遮荫
草菇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尤其直射阳光,对草菇有害。所以对选中要种草菇的大棚,应进行覆盖遮挡阳光。方法是在大棚架上的塑料薄膜上再覆盖1层草帘,有条件时,在草帘上再盖上1层黑纱,并用压膜绳绷紧。草帘与黑纱要开盖方便。
2.4大棚土壤消毒
为了消灭大棚内害虫及杂菌,要将棚内土地精细翻耕,在播种前15d,施0.5kg/m2生石灰消毒杀菌。
2.5整地做畦
以畦面宽1m,人行道0.5m,畦长随意的要求,对整个大棚土地进行规划。以畦埂高10cm,宽20cm,整成一个个大小相等的畦,畦面要成微马鞍形。畦整好后,灌足水,水渗下后,均匀地撒施石灰50g/m2于畦面上,以消毒防虫。
2.6备培养料
选无发霉变质的麦秸,曝晒2~3d后压扁,切成4cm,用麦秸20kg/m2、牛粪5kg/m2、棉饼2kg/m2配料,拌匀后测含水量使其为70%左右,然后在水泥地上或铺有塑料薄膜的地上堆积;边堆边拍实,堆宽1.5m、高1.0~1.5m,长随料的多少而定。整个堆成上窄下宽的梯形,每隔1m左右,用粗10cm的木棒从上打1个到底的洞,再于堆中心插上2~3支温度表,而后盖严塑料薄膜。当料堆中心温度上升到60℃时,保持8h后进行翻堆,使培养料上下内外交换。然后再照样成堆覆盖塑料薄膜发酵。当料中心温度又上升到65℃时,保持8h后散堆降温。整个发酵时间约5d左右。发酵好的培养料,颜色金黄色,柔软,表面脱蜡,手握有弹性,无异味,手紧握有水珠滴下,pH值8~9。当料温降到38℃时,立即铺床播种。
2.7菌种选择
菌种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及产量的高低。自制或外购的草菇栽培种,一定要选择优良而无杂菌的壮龄菌种(菌丝长满料后5~7d的菌种)。这种菌种生活力强,生长快,接种后菌丝能很快控制料面,可抑制其他杂菌的发生。用种量为第100kg干料20瓶(750mL的瓶)或更多些。
2.8铺床播种
将发酵好的培养料运进大棚,在整好的畦上,先铺1薄层培养料(中间厚些,四周薄些),压紧后边处约10cm厚,再沿四周撒1圈菌种。照第2层的铺料播种法,再铺第3层培养料,因为这是最上1层,压紧后要满面撒1层菌种,菌种上面再盖1cm左右厚的土(肥沃、湿润、细碎,拌有3%石灰和0.2%多菌灵,并喷上500倍的敌敌畏),最上面还要盖上塑料薄膜。这样铺料播种,出菇面积大,产量高。2.9精细管理
2.9.1温度。播种后,棚内温度32℃,料温在34~38℃之间为宜,高于38℃时,喷水或通风降温。当料温降至35℃左右时,菌丝开始扭结,原基随即形成。低于24℃,高于38℃,都不利于子实体生长。
2.9.2湿度。草菇生长期间对湿度要求较高,播种时培养料的含水量要适当大些,以手握料指缝中能有少许水珠滴下为宜。播种后要及时盖上塑料薄膜保温。菌丝生长期间要求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应将盖的塑料薄膜支起一些,以防水珠落在原基上影响其生长。子实体生长过程中,要经
常保持地面湿润,每天需洒水2~3次。如果需要往畦床上加水时,一定要用喷雾器喷细雾,切忌大水浇灌。
2.9.3通风。播种2d后,每天要掀动塑料薄膜1~2次,每次约15min,以便通风换气。出现原基后要延长通风时间,出菇阶段更应该注意通风。
2.9.4光照。草菇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一般都不需要光线,但子实体的形成,却需要一定的光照。适当的散射光照能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并使其健壮生长。
篇3
本工程结构底板、顶板、外墙为刚柔双防,即抗渗混凝土外包柔性防水材料,柔性防水层为两层4mm厚SBS聚氨酪卷材,防水面积1万多m2;主池、过滤池、甬道、鱼缸等内墙,为防止防水材料污染水体,一律采用纯刚性混凝土自防水。底板、顶板、外墙混凝土设l道贯通的后浇带。全部工程混凝土用量15104m3,其中防水混凝土7742m3,均为S12.
2防水施工难点及部位
①如何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密实性,防止有害裂缝的产生,尤其是混凝土刚性自防水部位;②如何保证甬道墙结构精度,使其能够满足预先加工定做成型的玻璃钢拱罩安装配合尺寸要求;③柔性防水材料及其作法的控制。
3关键技术的探究
3.1防水工程施工重点
该工程防水的重点应放在防水混凝土,其次是卷材防水和抗渗灰土。即在保证卷材防水和灰土质量的同时,把防水施工的重点放在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抗裂性,以及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上。
3.2提高混凝土抗渗、抗裂性能
本工程在防水混凝土中添加水泥用量12%的UEA,作为混凝土抗裂、抗渗的一种手段。
由于施工受场地条件限制,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坍落度较大,水灰比达不到理想要求,所以采用“混凝土二次振捣”技术,以保证混凝土抗渗质量。
3.3保证混凝土结构整体性
3.3.1取消后浇带
本工程①一⑩轴共72m长,根据规范和设计要求,在⑤一⑥轴线间设1道800mm宽的后浇带,横贯所有内外梁、板、墙。这无疑是人为地埋下了渗漏通道。经过论证,认为该工程地质均匀,结构对称,荷载均匀,不会产生沉降差;室内外都处于恒温环境,不会产生温度差;由于采取了添加UEA和混凝土二次振捣的作法,已完全可以保证混凝土不裂且密实。因此,改变了原设计,取消后浇带。
3.3.2非凡部位的处理
(1)底板、顶板不留施工缝。墙体必须留设时,垂直方向尽量少留,整个外墙不留垂直施工缝,只在个别内外墙交接处留置;水平施工缝采用设置凸槽,槽顶加BW止水条,结构外侧预留八字槽用油膏嵌缝密封的多道防线控制办法,在延长渗水路线的同时,彻底切断堵死渗水路线(见图1)。
(2)底板、顶板和墙体接缝处,内墙和水池接缝处、穿墙螺栓等部位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如图2—5所示的处理办法。
3.4钢筋防腐新问题的控制
由于盐水区采用混凝土结构刚性自防水,取消常规做法中内衬玻璃钢防水层,因此如何防止盐水侵入结构,对钢筋造成锈蚀是一个重要新问题。本工程采取加大保护层厚度的方法进行控制,即将保护层由通常的35mm增加到70mm.为保证施工中保护层厚度能够准确达到预期要求,特加工定做了如图6所示的混凝土垫块,其上设有十字凹槽,凹槽宽度、深度均和钢筋直径相同。支立模板前将垫块卡于钢筋上,间隔1.5m.此外,在所有和盐水接触的混凝土表面,涂刷388水溶性无毒无异味的防水防腐剂涂料3道,增强防腐蚀性能。
3.5甬道墙结构精度控制
由于甬道墙上插槽内所装的玻璃钢拱罩,以及甬道内的活动走道和装修件都是根据施工图纸尺寸在国外提前加工定做的,为此业主要求,3条轴线间距及2个插槽和甬道宽度混凝土浇筑后成品误差均不得超过±5mm,相对误差为1摘要:75000,以保证混凝土墙体和之良好配合安装。
为保证甬道墙混凝土结构精度要求,且满足自身抗渗功能,本工程采用一次连续浇筑,并配以合理的测量放线方法,优质的模板体系,以及一系列浇灌技术。
3.6柔性防水层施工技术的确定
柔性防水层采用聚乙烯薄膜胎两层4mm厚SBS聚氨酪卷材防水层。考虑到施工时间为九月份,汛期刚过,基层表面含水率难以达到北京市标准《新型沥青卷材防水工程技术规程》中第4.4.1条有关“基层表面应干燥,其含水率不大于9%”的要求,根据工程情况,采用平面部位空铺,但卷材接缝处满粘,立面墙体全部满粘。卷材接缝处加盖口条,增加其抗拉强度,结构阴阳角处加设附加层。粘结全部采用热熔法。
4主要施工方法
4.1防水混凝土浇筑二次振捣
本工程所有泵送防水混凝土浇筑全部采用二次振捣。当混凝土入模经过第1次振捣,待其坍落度消失并开始初凝时,再进行第2次振捣。若慢慢拔出振捣棒混凝土能够均匀闭合,而不会留下孔洞,此时进行二次振捣最为合适。考虑到冬季施工水分损失较慢,经试验这一时间定在第1次振捣后3h左右。
4.2底板防水混凝土浇筑
采用2台混凝土泵,每台泵最小排量q=20m3/h,分泵分层浇筑,底层厚h1=0.5m,上层厚h2=0.4m,混凝土接茬最长时间(加缓凝剂)t=3h,基槽宽度l=56m.泵1底层混凝土一次浇筑宽度b1≤tq/Lh1=(3×20)/(56×0.5)=2m;泵2上层混凝土一次浇筑宽度b2≤b1.
由于底板厚度不一致,局部加深部位混凝土量较大,必须先分层连续浇筑此部位混凝土到底板底面,然后再开始底板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具体浇筑方法如图7所示。
在浇筑上层混凝土时,为了避免混凝土振捣后表面积水产生裂缝,采用表面真空吸水多次抹压的方法,即采用l台真空泵,接1块l5m2真空吸水垫将混凝土表面多余的水吸走,再经两次抹压,保证了混凝土表面没有开裂。
4.3施工缝处理
水平施工缝在放BW止水条前,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凿毛喷砂处理,垂直施工缝处先将混凝土墙接茬处剔凿平整。清理干净浮灰,然后钉BW止水条,浇筑时不得漏振。
4.4甭道墙防水混凝土施工
测量放线工作是在对图纸中各段甬道长度、角度进行精确计算基础上进行的。首先采用测设导线法布设导线点,其坐标值取平差后数值,该导线相对闭合差1摘要:100000,按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施测原则,其精度满足施工放样的需要。然后以导线点为依据,用极坐标法放样测量,直角坐标法复核,来提高测量放线精度。经平差后再实施支立模板。
模板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撑用剪刀撑并用花篮螺栓拉锚,采用撑拉结合的办法,在两墙顶模板用L50mm×5mm固定,以防浇筑时相对变形(见图8)。因精度要求高,所用钢模板须进行精心检查,翘曲度、平整度不合格的不用,木模板所用的木料须经过上炉干燥处理后,上刨刮平方能使用。考虑到浇筑时模板的外张,支横板时每边按一2mm支设,最后再精确检查,确认无误后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初凝前再进行精确检查,用花篮螺栓进行微调。
采用坍落度7—8cm商品混凝土,罐车运至现场后改装手推车,送至作业面,再由人工布料,进行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也避免了用混凝土泵输送混凝土冲击模板而变形。甬道墙拆模后最终误差为轴线间距误差±4mm,宽度误差±3mm,混凝土外观平整、顺直、光滑,相当密实,无一处裂缝,使甬道安装一次成功。
4.5SBS聚氨酪卷材防水层施工
卷材施工采取外防外贴法。在平面和立面相连处,先做500mm宽附加层,然后再铺贴卷材,铺贴时先铺平面,再由下至上铺贴立面,并使卷材紧贴阴角,不得空鼓,卷材接缝部位距阴角中心400mm.所有接缝做热熔满粘搭接,搭接宽度长边100mm、短边150mm,接缝之上做120mm宽盖口条进行补强附加处理。卷材防水层构造如图9所示。
4.62摘要:8灰土施工
2摘要:8灰土施工重点放在对白灰质量的控制上。考虑到目前建树市场上成品灰存在着质量不稳定、CaO含量较低、施工效果不佳的新问题,在施工中改用块灰,自行淋制过筛,拌制灰土。
5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4
1.2人员构成
1.2.1总量。2013年,汕头市所有涉及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共有107个,在岗人员1221人,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10个,在岗人员39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24个,在岗人员224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73个,在岗607人。1.2.2技术职称。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推广机构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共456人,占总人数的37.34%,其中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143人(其中高级20人,中级43人,初级80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69人(其中高级8人,中级21人,初级40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244人(其中高级4人,中级67人,初级173)。越是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越是困难,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只有4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64%;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8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1.5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高级职称人员20人,占拥有初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13.98%。1.2.3学历。2013年,汕头市全市农业技术推广的机构在岗人员1221人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共有498人,占总人数的40.79%。市直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35人(大专56人,本科73,研究生6人);区(县)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07人(大专86人,本科21人);镇(街道)级农业推广机构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56人(大专204人,本科52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6人,占总人数的0.49%;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146人,占总人数的11.96%;拥有专科学历的人员有346人,占总人数的28.34%。
1.3经费
1.3.1经费来源。目前,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由同级政府管理,随着财权人权的下放,各农业推广机构被重新定性,有的被定性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有的却被定性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目前,农业推广机构大部分以公益为主体,其资金的来源主要有2个部分:一是来自同级政府财政部门按人员每年固定的拨款,这一部分的经费来源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二是申请项目获得的经费,这要视每年当地财政的境况好坏和具体单位申请项目的能力,有的单位1年获得的项目经费较多,有的单位获得的经费相对有限,但整体上经费还是不足,项目经费来源较为单一。1.3.2人员待遇。汕头市除了潮南区各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由区畜牧兽医局管理,分派驻镇,人员工资纳入区财政预算,由区畜牧兽医局负责发放外,其他农业推广机构人、财、物均由同级政府统一管理,工资纳入镇级财政预算,岗位津贴由各镇(街道)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发放。虽然近几年来人员待遇有所提升,但与公务员的工资相差还是较大。人员待遇在各区县和各乡镇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是自上而下梯度递减,市直机构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高,乡镇一级的推广人员工资相对较低。
1.4推广方式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受当地农业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汕头人多地少,人均可耕地少,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方式主要是以产中的技术指导为主,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农业示范点建设为辅。1.4.1产中技术指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说到底就是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有效避免风险,提高效益。因此,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大多会寻求镇(街道)一级农业推广机构帮忙,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根据具体问题对其提供技术指导,如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轮作等。1.4.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创新,关键是转化与推广应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汕头的农业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大量先进农业实用技术被广泛推广应用,如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反季节生产技术等。随着大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科技贡献率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率得到提高,农民的效益也得到有效提高。1.4.3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近几年,汕头市利用各种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各种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农机、新成果,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农业科技服务;各级农业推广机构也根据生产关键环节,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培训,激发农民科学务农的热情。1.4.4科技下乡入户。近几年,汕头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本着进村入户、切实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原则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下乡,适时送技术、送农资,把惠农政策带到千家万户,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1.4.5农业示范点(基地)示范。汕头市本着“政府扶持、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为模式,在全市大力建设农业科技示范点,大力培养科技示范户和农民合作社技术骨干,选择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作为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示范户,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走科学兴农之路。
2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工作条件落后
全市乡镇(街道)73个农业推广机构中仅有14个拥有自有资产的办公用房,绝大多数机构只能依靠镇政府办公,加上现代化办公设备配备不足,大部分推广机构没有公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制约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更好地开展。
2.2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素质较低
由于汕头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有限,难以吸收高素质人才,致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具有较高层次职称及学历人员比例少,全市122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只有6名是研究生学历,并且这6名研究生全部集中在市直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本身学历不高,再加上知识更新机会不多,以致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胜任推广工作的更新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4]。
2.3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难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职称低,晋升难,各区县农业局都没有成立初评委,不利于基层推广机构人员的参评,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评审都要设置通过率差,不能100%通过,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由于硬件、软件较差,往往成为淘汰的对象。
2.4经费不足,技术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缺乏
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经费缺乏,特别是那些被划定为差额拨款的机构,目前汕头市区(县)、镇(街道)2级推广机构中,约有一半缺乏必备的仪器设备,仅有9个农业推广机构拥有或租用试验示范基地,大部分农业推广机构平时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的开展,只能通过企业或种养大户的场地进行实施,不利于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5人员编制被占用
农业推广机构的人员编制一直是制约着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许多机构原来的人员编制就少,现在又有许多编制被其他人员占用,造成专业技术队伍力量单薄,无法满足日常工作开展。
2.6待遇偏低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福利普遍偏低,思想不稳定,影响工作积极性。
3汕头市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长期以来,汕头市在推广先进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汕头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有弱化趋势,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汕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3.1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
各级政府及上级部门应出台和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倾斜政策,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以此激励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加大投入,搞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思想道德培养,调动他们献身农业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强化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定期开展人员培训,选送一批业务能力出众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到省里接受更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综合服务能力,满足农民需求,不断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3.3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激励机制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和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入新机制[5]。加大对农业科学研究和农村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发展后劲,促进科研成果更加符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效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同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建立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与推广,降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成本。
3.4加强与各类农业专业推广部门的合作
完善各专业推广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政府公益性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和建设,整合农作、植保、土肥、畜牧、水产、农机等各专业推广机构,打破按专业设置划分各搞各推广的自成体系,建立协调统一、综合整体的农业推广机构。
篇5
SCIE数据库的学科分类(subjectcategory)是指期刊的学科分类而不是文章的学科分类。通过Webofscience的分析功能,可以了解这10年来我校学术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如表2。由表2可知,我校论文产出数量较多的学科集中在传统优势学科(纺织、材料、化学及与此有关的学科),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机械、电子电气等方面的论文数量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我校优势学科特色明显,其他学科的科研实力还有待提高。
三、结论
SCIE收录武汉纺织大学学术论文在数量上大幅度增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逐步提升,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论文的影响力与国内的一些高校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不仅要重视其发表的论文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发表在什么刊物上,影响因子为多少,被引用次数多少,这些也都应该作为考核科研水平的指标。要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提高科研水平是关键,而科研作为一项激励目标,不但与科研人员自身抱负、能力等有关,还与学术氛围、科研条件等息息相关。
(1)加强科研奖励制度建设。从统计数据分布的年限可以看出,我校近几年产出的SCIE论文在大幅度的增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学校的科研奖励政策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奖励政策极大地激励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学校可以对高产出量、高被引率、高影响因子的论文作者加大奖励力度,制定版面费资助制度,鼓励高水平论文的科研成果产出。当然,在保证科研奖励政策连续的同时,还要重视科研环境的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做好科研设备的配置和购买[2]。
(2)加强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学校可以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让科研人员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提供多种途径了解国际领域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水平,了解和认知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国际上的研究动态,掌握世界前沿的研究方向,并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熟知和认可,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篇6
基于以上对于洞室的分析,洞室一般处于地下挖掘工程。地下环境复杂与多变性,造成了对于洞室支护的特殊保护机制。那么,对于洞室支护的特殊防护措施以及技术应用,应该首先对地下洞室的支护理论进行分析。
2.1洞室支护的古典压力阶段
实际上,古典压力阶段也可以认为是最初的阶段;基于地下洞室的初始应力分析,认为在支护的压力分析中,最基础的就是来自支护最上面的岩体压力。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认可,认为上覆岩石的压力是其主要支护压力。但是,随着对实际洞室的压力分析以及建筑工程的实际验收。发现基于洞室支护的上覆压力仅仅是岩体的初始应力,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支护压力。但是,古典压力阶段确实是存在的,而且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古典压力属于洞室支护压力中最为直接和基础的压力模型。
2.2洞室支护的散体压力分析阶段
洞室支护一般都处于地下,在挖掘的过程中,由于地下岩体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初始应力产生变化。力学的基础模型是需要达到力学平衡,也就是说,当洞室挖掘的过程中,原始岩体结构遭到了破坏,就需要被挖掘的岩体之间进行重新的力学平衡,这种平衡就是散体的压力分析的基础。散体压力理论认为,支护的压力并非来自于上覆岩体的压力,而是随着挖掘的深入,造成了周边岩体的移位,这些移位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就是散体压力。
2.3洞室支护的现代压力分析阶段
由于洞室支护古典压力阶段以及散体压力阶段都有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造成了对于洞室支护研究的停滞。因此,现代压力分析阶段开始出现,并且成为了主流的压力分析理论。基于围岩压力,弹性压力以及粘弹性压力理论等综合考量的现代压力分析。这类压力分析,形成了以岩体力学为基础,考量岩体力学与支护和围岩相互作用的地下洞室工程现代压力理论。
3湿地洞室支护的特殊防护措施
湿地洞室支护的特殊防护措施,其主要进行特殊防护的原因是地理与地质环境造成的。常规的支护措施,可以根据洞室或者是形状进行实际的设计即可。根据洞室的形状,可以设计符合洞室要求的支护类型。那么,在湿地洞室的支护防护中,需要采用哪些特殊的防护措施呢?首先,支护的材料特殊选择性;湿地洞室的环境中,由于水量含量较大,所以需要对支护的材料进行特殊选择。防水以及放腐蚀的要求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增强洞室支护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湿地洞室的长期安全与稳定性。其次,支护多次应力的计算与核对;湿地的土层运动是不可避免的,当土层发生运动的时候,尤其是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了支护周边的压力发生变化,根据平衡应力理论,必然需要让支护能够承受平衡应力的冲击,从而保证湿地洞室的稳定性。因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将支护设计符合多次应力冲击的方式。最后,排水设施的安装;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对于洞室的支护材料的选择方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湿地环境下,材料的抗水性以及抗腐蚀性都要特别选择,否则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支护体的损坏。一般情况下,即便湿地洞室也不会受到水的直接冲击。但是,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非常容易造成洞室内部环境的改变,因此,必要的防水设施是必要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支护本身就具备防水功能。防水功能的设计,可以让湿地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了在使用湿地洞室的过程中,能够将湿地洞室的优势发挥出来。
4湿地洞室支护的技术应用分析
由于湿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因此,在采用支护的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应该根据湿地环境的特殊性来进行技术应用。根据以上对于压力分析阶段的阐述,从古典压力分析阶段,然后再到散体压力分析阶段。当然,由于两种压力分析的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采用了现代力学分析阶段,主要是根据粘弹性力学分析以及弹性力学分析进行分析。由于在岩体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应力进行分析。应力,一般认为是初始应力和平衡应力。对于湿地洞室的支护技术应用中,平衡应力相对比较多。
4.1湿地洞室支护的初始应力技术分析
湿地洞室的支护初始应力与硬质岩体的分析可以沿用,由于在没有进行挖掘之前,彼此之间保持着一种应力平衡,这种平衡的应力就是初始应力。只是,在挖掘以后初始应力会因为挖掘出现的空洞,从而造成新的应力平衡。那么,对于初始应力的计算方式,是可以完全进行沿用的。那么,初始应力的存在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根据力学的平衡原理,当作用力之间从一种状态转换成另一种状态的时候,会有一定的转换方式。因此,按照受力分析的理论进行探究,挖掘之前,初始应力的作用力示意图进行分析。那么,当进行挖掘以后,就可以根据初始平衡的力学示意图,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平衡应力达到平衡以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通过研究初始应力都是可以做到的。
4.2湿地洞室支护的平衡应力技术分析
土层出现移位的时候,就会造成力学平衡的丢失,从而导致了受力的不均匀,造成一定程度的工程误差。湿地洞室的支护,与硬质岩体的支护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对于湿地的土层以及地理环境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关于多次平衡应力的分析。实际上,在进行湿地挖掘的过程中,平衡应力会多次实现平衡。原因在于湿地的土质问题,由于含水量较高,从而造成了土层相对松软,在挖掘的过程中,就不断的进行着非线性的力学平衡。因此,支护的使用,在挖掘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并且需要能够承受挖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压力。当挖掘的过程中结束以后,就需要对整个洞室的环境和架构进行支护的安装和设计。支护的设计与安装,在湿地洞室中,需要进行材料的特殊性选择。在传统的硬质岩体的支护设计中,重点是对支护材料的刚度和硬度进行选择,并且在承受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考量。但是,在湿地洞室支护的使用中,更加需要考量支护材料的韧度。这也将成为技术应用的考量因素之一。总之,在湿地洞室的技术应用过程中,依然是需要充分对湿地的环境因素进行考量,从而保证在湿地洞室的支护设计以及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保证洞室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篇7
地基作为房建工程当中最基础的关键部分,其重要性无可比拟,为了保证地基功能性、作用性的有效发挥,开展有效的房建工程地基处理计划至关重要。基于房建工程基地的重要性分析,可得出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基本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实现对地基动力特性的改善
地基动力特性是指地基在受到外界大程度振动(地震)时所产生的松散饱和粉发生液化,导致地基稳固性能严重下降,引起地基土体与房建工程混凝土之间的粘合力大程度下降,形成剥离情况,造成地基抗压能力的降低,进而导致地基结构无法负荷地面结构所带来的巨大垂直压力。在这时只要地基结构出现变化,那么整个地基动力特征就会急剧下降,引起地基的沉降、倾斜问题,最终导致房建工程坍塌,危及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对地基工程进行合理处理,能够实现对其土体加固,改善地基动力特征,使地基状态满足房建工程的基础需求,提升地基的稳定性。
2.2实现对地基抗剪性能的强化
抗剪性能是房建工程所必须基本的性能之一,地基在未进行有效处理之前,其抗剪性能是非常低的。如果不对基地的抗剪性能进行增强,那么一旦地基出现剪切力破坏时,地基土体的内部就会发展压力变化,进而出现巨大的离心荷载力,这会导致房建工程的上部结构出现失衡状态,出现倾斜、坍塌等问题。在有效的地基处理技术下,钢筋混凝土会给地基以强大的固定作用,提升地基的抗剪力,帮助地基在遇到离心荷载力时将其有效的抵消,避免地基状态的变化而导致房建工程失稳,为房建工程提供安全保障。
3房屋建筑的地基处理施工技术
在房建工程施工水平不断进步的支持下,地基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目前能够应用与房建工程地基处理的技术类型有很多种,文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技术类型予以分析。
3.1注浆技术
注浆技术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其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软土地基处理。注浆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混凝土注入到软土地基当中,让软土地基与混凝土浆体充分的融合,依靠混凝土凝固时所产生的强大作用力将软土地基进行固化,实现对软土地基的有效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先要对地基土质进行充分的研究,记录土质的相关信息,根据土质实际情况设计出注浆方案,然后根据注浆方案对地基进行分布式钻孔。在钻孔时如遇到过于疏松的土层,可利用硅化加固法对其进行处理。钻孔完毕后,施工人员根据施工设计配合比对混凝土进行制作,制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注浆。在注浆之前,为了避免浆液冒出,可填充素土并对其予以夯实。注浆时,注浆压力要控制在1~3Mpa之间,要保证对土地的加固顺序为自上而下。由于在注浆过程中可能遇到相邻土层土质与工程地基土质存在差异的情况,为此施工人员可对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进行加固,之后在进行注浆施工。
3.2强夯技术
强夯技术也是房建工程施工环节中,处理地基问题的重要技术。强夯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机械设备的强大夯实作用力,将原本土质较为松软的土体进行夯实,以提升地基土体的整体性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夯实点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夯实点选择不正确,那么强夯技术很难达到预计效果。施工人员要先利用试夯法对夯实点进行确定,确定夯实点后现用推土机对土层表面进行预压和平整,平整完毕后需采用放线测量技术对夯实点进行二次确认。对于一些地下水位偏高的地基土体,施工企业要现用抽水机对地下水进行排出,保证地下水位符合强夯技术的施工标准。完成抽水后,可用砂石铺设在表层之上作为垫层,避免地下水位的再次上涨,导致设备出现下陷情况。强夯技术要分两次进行,其中第一次要由四周向中心汇集,夯实施工完毕后用推土机进行找平。第二次夯实则由中心向四周扩散,以保证土体各位置夯实的均匀性,实现对深层土及中层土的加固。
3.3加筋技术
加筋技术也是地基处理技术当中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加筋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针对具有一定抗压能力但抗拉能力偏低的土体进行加筋,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提升,保证地基土体的综合质量。加筋技术一般应用于地基土体为散粒料土体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根据对土体实际情况的分析来予以计算,设计出合理的加筋方案,确定加筋类型、加筋数量等。完成上述工作后,施工人员要按照施工设计进行加筋技术处理,在土体中正确的加入条状加筋带。在加入加筋带同时,施工人员还要加入适量的高强度土工布,以实现对土体抗拉能力的增强,帮助加筋带更好的发挥出作用,实现对地基质量的有效提升。目前,我国较为成熟的加筋技术材料有加筋带、土工布、土工格栅等,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土地的实际需求来选择加筋材料。为保证地基处理质量,加筋材料和单独使用,也可相互搭配使用,具体情况视地基工程的实际需求而定。
篇8
一个优秀的地方文献征集人员,首先须具有较丰富的地方文史知识,对本地方历史文化知识要有一定的积累。如果我们不了解、不熟悉地方文史概要和重要历史事件、人物事迹,一些散落民间的有价值的史料就有可能从我们眼皮下流失。因此,地方文献工作者应多读地方史学书籍(包括地方志正史、野史及民间史料如族谱、民间文学、地方文史等),这些蕴藏着大量地方社会发展沿革、人口迁徙、名胜古迹、历史名人、重要历史事件、民俗风情、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史知识的书籍,对我们提高地方文史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其二要多请教有研究课题或编修方志及编撰史书、人物传记、乡土教材的研究型用户。这些用户往往是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学识,可通过与他们交流增长地方文史知识,获取当地史料。第三是主动参加本地方的有关会议,尤其是史学研讨会,从中了解掌握地方史学动态。此外,还要深入当地民间基层调查了解家族谱等情况,以便于我们掌握地方文献源。
2 熟悉和了解当地社会发展状况,善于捕捉新的地方文献源
地方文献的产生与当地社会发展的状况、经济结构、文化特色密切相关。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带动地方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地方文献的产生也就成为有源之水。我国步人2O世纪8O年代后,改革开放使经济得到了复苏并快速增长,许多地方包括企事业单位都在修地方志、行业志,可谓“盛世修志,惠泽千秋”。近年来我馆将我出版的近百种市、县、乡志及行业志尽收地方文献库中,成为地方文献的新增长点。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的企业,非常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塑造,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自行编印出版许多企业出版物,成为新的地方文献源。如柳州市的柳钢(集团)公司经济年年增长,先后出版报刊数种、图书资料数十种及书画、摄影图片和企业文化活动光盘等。因此,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捕捉新地方文献源的重要途径。
3 公关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长期处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认识不多,甚至对图书馆征集文献资料产生凝惑,这给图书馆的征集工作带来不少阻力。因此地方文献征集人员除了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公关能力,要善于调动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对一些尚未打开局面的企事业单位,在上门征集之前要有针对性的策划,根据不同征集对象设计不同的征集方案。比如可先打电话与该单位的办公室联系,从中了解该单位有几个部门(科室)编辑出版过文献资料,这样上门征集时就可直接到这些部门征集,既节省时间又能直接得到文献。反之如果去征集之前没有先打电话给该单位办公室,而是直接到该办公室征集文献,对方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可能就会以征求领导意见为由把你先挡回去。即使出现这种局面,征集人员可以采取迂回战术,找一些话题与他们拉家常,增进了解,从中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例如图书馆有熟人在该单位或对方有熟人在图书馆等等,以此打开局面。其次还可以举一些有可比性的单位赠送出版物给图书馆的事例,使对方乐于赠送地方文献给图书馆。
地方文献中有大量的非正式出版物,工作人员在征集中往往是孤身一人,有时三番五次地上门征集,磨破嘴皮却无功而返,甚至屡遭白眼。这就需要征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态和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征集、收藏地方文献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并非是为个人谋利,征集人员理应为自己从事这项工作而感到坦荡、自豪。
4 熟悉本地域环境,把握地方文献源联系手段
征集地方文献一般都需要工作人员主动上门,熟悉当地环境和交通情况,能适应路途奔波是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必须的素质。街道、行程、单位地址和地方文化人、名人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都应了如指掌。这就要求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勤跑腿,多打听,勤记录,一本详尽的通讯录是地方文献征集人员必不可少的。出门征集之前先制定好线路,计划采用何种交通工具,沿途安排几个征集对象,这样既可降低人力物力成本,又可提高地方文献征集率。
5 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征集地方文献是一项繁琐艰辛见效慢的工作,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加上地方文献的特殊性,除少部分为正式出版物外,大量的地方文献为非正式出版物甚至散页、手稿,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深挖细寻,随时进入工作状态,善于与采访对象咨询、交谈,从中得到更多的地方文献信息。还要善于观察,如留心对方的书柜,其中就有一些值得征集的地方文献。外出征集地方文献还经常要牺牲休息时间,忍受风霜、烈日、饥渴,有时还要自掏交通费。若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难完成这一使命。
总之,要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需要地方文献征集人员的不断探索和默默奉献。高素质的地方文献征集人员是地方文献工作全面开展并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金沛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篇9
花生是连作障碍非常严重的作物,花生轮作的增产效果十分显著。花生轮作的前茬应选择玉米、高梁、谷子等禾本科作物,不能选择马铃薯、芝麻和豆科作物轮作换茬。
2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及周边地区以红粒型品种为主,如扶余四粒红、扶花1号、扶花2号、扶花3号,搭配白沙1016、吉扶2号、吉扶3号、花育20等品种;吉林省西南部四平双辽及周边地区以白沙1016、花育20、亚美406为主,搭配四粒红、扶花系列品种。选用的良种要达到发芽势90%、发芽率99%以上,并于播种前10~15d将种果放在通风向阳处晾晒2~3d。
3深翻整地
提倡秋季深翻整地,达到熟化,沉实土壤,消灭部分越冬病虫害,积蓄冬春雨雪缓解春旱。开春解冻之后,及时耕耢保墒,避免水分散失,影响播种。秋季来不及深耕的地块,早春提前深耕。一般在春分后清明前进行,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春耕必须随耕随耙,使土壤下部沉实,表土松细。试验表明,冬深耕比春深耕增产16.8%,比浅耕增产53.9%。一般深翻25~30cm为宜。翻地时应做到耕翻及时,深度一致,行向直,不漏耕,不重耕,垡片翻扣严密,不漏土边、地头,减少开闭垄。
4科学施肥
施肥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结合整地一次性作底肥施入。施肥量:优质腐熟农家肥25~30t/hm2、硅钙肥200kg/hm2、磷酸二铵200kg/hm2、尿素100kg/hm2、硫酸钾150kg/hm2或施花生专用肥600kg/hm2。
5播种
5月10~20日为最佳播种期,连续5~7d内5cm土温稳定通过12℃即可播种。单垄种植,垄宽65cm,单行拐子苗,穴距15cm,栽植12万穴/hm2;90cm大垄双行种植,穴距15~17cm,栽植13~15万穴/hm2。播种深浅要一致,播后覆土,厚度3~5cm。
6加强田间管理
6.1查苗补种,清棵蹲苗
一般播种后12d左右开始出苗,出苗后及时检查,若发现缺苗、断条应立即催芽补种,以保全苗。花生苗出齐后,用手或小扒锄及时清棵,将幼苗根际的浮土扒出,使2片子叶外露,做到齐一块清一块。
6.2中耕培土,及时除草
6.2.1中耕培土。做到“三铲三趟”,第1次在苗期,中铧深耕浅上土,疏松表土,清除早春杂草;第2次在始花期,中铧耕作,比第1次稍深,少上土;第3次在开花期,大铧深耕,稍多上土,有利于果针下扎入土。6.2.2化学除草。于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用70%都尔乳油2.0kg/hm2或90%都尔乳油1.5kg/hm2,对水750kg/hm2均匀喷洒土壤表面。
6.3叶面追肥
在下针结荚期,喷施800倍壮饱安、籽满堂、粒粒饱等药剂促果饱、增果重。在生长后期叶面喷施保绿王、大肥王或用0.15kg/hm2尿素对水15kg/hm2喷施2~3次,提高叶片活力,延长功能叶片期,控制植株早衰。
7病虫害防治
花生易发的病害是叶斑病和根腐病。叶斑病7月中下旬发病,初见病叶时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每10~15d喷1次,连续2~3次。根腐病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花生易发生的虫害是蛴螬、金针虫、蚜虫。蛴螬、金针虫用乐果拌种,用40%乐果乳油0.5kg加水10kg,拌花生种子350~400kg;7月中旬如发生虫害可用800倍辛硫磷药液灌根;蚜虫防治要求“治少治小”,始花前喷施药剂,常用40%久效磷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开花下针期发生蚜虫为害时用农药熏蒸,用80%敌敌畏1.5kg/hm2加细土375kg/hm2,对水37.5kg/hm2,顺花生垄沟撒施。在高温条件下,敌敌畏挥发熏蒸花生,杀死蚜虫,防效可达90%。
8适时收获
当植株下部叶片发黄、部分脱落、荚果果壳网纹清晰、海绵层有黑色光泽时应及时收获,在吉林地区一般为9月20日左右;过晚易掉果。起收后将花生放在垄上晾晒5~7d,3d翻动茎棵1次,晒至7~8成干,然后脱果,继续晾晒至荚果籽仁含水量达9%以下,即可贮藏或销售。
参考文献
篇10
(1)总原则是以防为主,多道设防、刚柔结合、综合整治。
(2)对区间隧道及车站采用复合式衬砌,除做好防水层施工外,强调做好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自防水,抗渗等级不得小于S8.
(3)对变形缝、施工缝、穿墙管等特殊部位要采取多种加强措施。
(4)选用的防水材料及措施,要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及耐酸碱特性,要使防水层具有连续整体密封性。
(5)本着对“迷流”采用“防、排”结合的原则,做到防水与防“迷流”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6)做到在无水条件下进行开挖、支护和衬砌施工,本着简便易行、效果显著、造价低等因素选择实践应用证明有效的治水方法。当采用降水方案时,应考虑采取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2北京地铁复八线工程防治水方法
该工程区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修建,新建8座车站则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分别采用了暗挖、盖挖、明挖等不同的方法,但对于防治水来说却有许多共同点:浅埋暗挖法修建的区间隧道及车站与盖挖逆作法、明挖顺作法修建的车站底板与边墙皆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顶板采用外包防水层。复合式衬砌结构除采用喷射混凝土加格栅或桩加喷射混凝土墙、地下连续墙作为初期支护外,皆遵循刚柔结合的原则,二次衬砌采用模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在隧道与车站施工全过程中都要采取治水措施,才能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2.1施工期间治水措施
2.1.1降排水与回灌方法
降水与回灌结合的具体作法:沿隧道或车站结构两侧施设抽水浅井和回灌深井,按比例将浅层地下水抽出,经水质化验,如合格,则灌入40m以下的深部含水层中。这样既可保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浪费,还可保证隧道与车站无水施工、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稳定。例如,天安门东站采用了这种方法,虽然地下水位较高,但十几个作业面均保证无水施工,效果显著,为提前完工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这种方法已在地铁复八线工程中全面推广应用。
2.1.2地下连续墙阻截水方法
地下连续墙作为开挖期间的止水、围护结构,同时又可作为永久结构的一部分,主要作用在于阻截上层滞水及潜水,基坑内积水用水泵抽排。在大北窑车站、热电厂站施工中采用厚O.6m、深约22m、C30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有效阻截厂地下水及流砂,给施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2.1.3其他方法
洞内仆点与排水结合的方法,以及在洞底设无砂混凝土管引流水到集水坑明排水方法。也在该工程中予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对水资源会造成浪费。
2.2永久放水方法
2.2.1复合式衬砌防水层材料的选择
区间隧道设汁力复合式衬砌,由初期支护、防水层、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构成。初期支护为钢筋格栅加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厚O.25一o.30m.防水层由缓冲层和防水板(膜)组成。二次衬砌为模注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S8.
缓冲层选用较柔软且具有相当强度的片材,以克服喷射混凝土粗糙凹凸不平的基面对防水板(膜)的损伤。防水板(膜)除具有不透水性外,还应具有在二次衬砌灌注混凝土时承受机械作用下不致损伤的性能,具有耐久性良好、接缝处严密且操作简便的特点。根据以上要求,选用防水层材料如下:
缓冲层选用聚乙烯(PE)泡沫塑料垫衬,厚度4±0.5mm;幅宽l200±50mm;表观密度45±5kg;拉伸强度>0.4MPa;断裂延伸率>100%。
防水板(膜)选用以下三种材料:①LDPE膜即低密度聚乙烯膜,俗称高压聚乙烯)。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较大,比较柔软,易于施工,在所应用塑料防水片材中价格最低,且电绝缘性好,耐酸碱,燃烧速度比EVA快,不耐阳光照射,故在地下工程中较广使用。区间隧道防水选用其厚度为0.8mm.②EVA膜(即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膜)。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大,比重小;柔软性突出,易于铺设;电绝缘性及耐酸碱性能良好,适宜用于复合式衬砌防水层。③ECB板,系乙烯—醋酸乙烯与沥青共聚物合成,厚度一般为1.0一2.0mm.其特点是拉伸强度、延伸率大,耐气候性好,使用温度范围为一30一十12O℃,耐久性好,不易老化,不仅“可用于地下建筑,也可用于屋面。由于具有一定的抗穿刺能力,因而用于二次衬砌模注混凝土时效果更好。
目前,北京地铁所有的LDPE膜(厚0.8mm)、EVA膜(厚0.8mm)、ECB板(厚1.2mm)
区间隧道采用钢筋格栅加钢筋网加喷射混凝土作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0.3m,然后作防水层,最后施作二次衬砌模注C20防水混凝土厚0.25m.
2.2.3地铁车站防水
(1)西单站为复合式衬砌结构。拱顶及边墙初期支护完成后施作l道防水砂浆(掺加BR防水剂),再在其上施作焦油聚氨酯涂膜胶,底部铺设氯化聚乙烯橡胶防水卷材。二次衬砌为模注防水钢筋混凝土,抗渗等级S8,混凝土中掺加了具有复合膨胀性能的外加剂。
(2)天安门西站亦为复合式衬砌结构。初期支护完成后,铺设缓冲层一—PE泡沫塑料垫衬(厚4mm),然后来用热合工艺铺设EVA膜(厚0.8mm),待防水层作完后,立即浇注防水钢筋混凝土,混凝土中掺加FS—I型多功能防水剂。
(3)王府井车站、东单站的防水基本同于天安门西站的作法。
(4)天安门东站、水安里站及大北窑站均用盖挖逆作法修建。顶板覆土层厚<2m,乃受地表水及上层滞水影响。为使防水可靠,顶板防水钢筋混凝土灌筑完毕后,在其上涂聚合物水泥浆2道,然后用20mm厚防水水泥砂浆作为找平层,再在其上铺设防水卷材和细石混凝土保护层。防水卷材用两种:天安门东站、大北窑站选用1.2mm厚丁基橡胶防水卷材,施作2层;水安里站采用了2层各4mm厚的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5)热电厂站为地下连续墙支护明挖顺作法修建,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但连续墙与内衬模注混凝土间不用柔性防水片材,而采用水泥防水浆;顶板施作丁基橡胶防水卷材;底板铺设2层各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2.2.4加强对结构变形缝、施工缝的处理
根据地铁工程特点,为使变形缝满足密封防水、适应变形、施工方便等要求,采用复合型橡胶止水带,即在变形缝部位,现浇混凝土中间埋入橡胶止水带,然后在缝内侧用双组分聚硫橡胶嵌缝,最后在预留槽内嵌入聚氨酪涂膜胶和遇水膨胀橡胶复合在一起的止水条,即氯丁橡胶和遇水膨胀橡胶复合形成止水条,宽30mm,厚l0mm.
2.2.5防水效果初析
该工程目前正在紧张施工。西单站东折返线工程于l992年lO月完工并交付使用,热电厂站及水安里车站主体土建结构分别于1994年底和1995年3月相继完成。天安门东站主体土建结构于l995年底完成。已完工车站及区间隧道的防水效果初析如下:
篇11
2)认为教育技术课就是学习各种教学媒体,并且在各种媒体的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割裂开教学,不利于对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有机整合。一些院校因为课时较少,教学设备不足等原因,其上课内容主要集中在介绍各种教学媒体的使用方面,学生自己实践机会少,因此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纸上谈兵,流于形式,达不到较好的效果。
3为适应时代要求所设计的欠发达地区高师院校
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体系课程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授课对象是高师院校非教育技术专业的所有师范专业学生,主要为了培养和提高在校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对现代教育技术形成正确的认识,传授师范学生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各种教学媒体的基本特点与作用,掌握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简单维护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实践能力,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软件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使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为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培养合格的未来教师。课程内容基于上述所讨论的关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特点和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所承担的责任,关于课程内容,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教育质量。在课程内容构建方面要结合学科内容及其特点,秉承提高学生教育技术素养,针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目标的培养等展开设计和思考。基于以上思路,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围绕以下具体层面展开:设置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课,解决“如何教”的问题;设置教育技术实践课,解决“如何用”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更具体的如对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资源的获取、编辑和使用,以及对各种媒体在教学中的有机整合和优化使用。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得到协调发展,使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紧密联系,并为学生未来的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课程理念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应用性和技术性的学科导向,决定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弱化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部分内容深度,降低难度,创新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第二,在与学生各自所学专业结合方面,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其专业特点采取多元化、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的课程理念,加深整合程度,拓宽整合范围。第三,在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加强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进而促进学科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最终达到在掌握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有运用媒体(特别是信息技术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篇12
中图分类号:G2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1 简述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是访谈者向受访者提问的方式,通过笔录、录音、摄像等手段,将储存在受访者大脑中的各个时期历史事件经过口头方式表达出来;再经过加工整理和开发加以利用,形成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史料。口述历史大概始于20 世纪40 年代,1948年,美国内战史专家苗文斯创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口述历史的专门研究机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 标志着口述历史的产生;并于60、70年代在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迅速发展。我国对开展口述历史的研究起步较晚,利用口述历史方法搜集资料,是在50年代;主要以笔头记录或以录音带形式保存下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到近年来,才引起相关机构及史料研究学者的重视,2004年成立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学会,标志着我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有了一个初步的架构。随着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录音、摄像器材为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对口述历史资源的采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关注和研究。
2 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资源的意义
2.1 口述历史是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 要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 仅提供常规的信息资源已经不能满足, 这就要从现有文献资源以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口述历史作为一个新载体,它是通过对当事人和知情人进行口述访谈,从中所获得的信息。口述历史有着独特的学术价值,可以弥补文字及其它资料的不足;是促进馆藏多元化, 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因此,口述历史是图书馆特色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汕头大学图书馆特藏部在国内图书馆界率先开展口述历史资源采集开发工作, 其采集资源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及社会各界得到很好的利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也足以证明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资源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
2.2 口述历史在地方文献工作中的意义及其紧迫感
地方文献具有明确的地域性和史料性,地方文化是地区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积累的文化遗产。这些地方文化的在逐渐消失, 甚至有些民间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由于生命、记忆是有限的,决定了我们应以紧迫感态度来抢救人类历史文明中即将流逝的文化遗产。我们要趁当事人、知情人还在的时候,深入实地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他们的口述历史;挖掘、抢救文字记载资料上缺少的部分,弥补史料中的空白。我校坐落在南海之滨的广州黄埔港,深入细致挖掘、抢救、整理、研究、整合南海神庙,黄埔古村,黄埔古港等文化史料。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刻不容缓,责无旁贷的责任。
3 图书馆口述历史工作的开展
3.1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3.1.1口述历史议题的拟定与计划
口述历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填补特色文献建设中文字史料的空隙,所以在议题的制定中要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价值性等。所搜集的口述资料关系到特色馆藏的质量,所以议题的选定必须慎重。确定了议题后,就要制定口述历史计划,包括采访人、口述人、时间地点、口述时间、开场白、口述大纲、口述历史的目的和实施程序等,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3.1.2相关设备的准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科技的发展和普及,并迅速成为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必选器材,在开展口述工作前期要投入经费购置如摄像机、录音设备、照相机等,这是开展口述历史的必要的硬件保证。
3.1.3采访人员选定及培训
开展口述历史工作是图书馆一项比较新的工作,无论是人员的配备还是采访经验来说,都可以说是从零开始;所以在采访人员的选定上,我们要跟据采访的工作性质、要求,挑选采访人员。采访人员必须具备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熟悉当地的文化。确定了采访人员,我们就要对他实施培训工作。首先,必须让采访人员对采访计划、目标、范围、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其次加强对采访人员在采访过程中提问的技巧与风格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有效的获取资料,保证采访效果,采访人员必须对相关事件、重要人物有所了解;对访谈对像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喜好等基本情况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3.1.4访谈对象的选择
在开展口述历史中,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史料的利用价值真实可靠。首先,实地走访,认真调查,根据所需条件逐一筛选。受访者首选长者,因为他们大多是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阅历比较丰富,所述说的历史史料颇有研究价值。如我馆确定的受访者,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广州著名古村落――黄埔村(因为它坐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黄埔古港而闻名)胡氏第二十一代传人胡永堪先生,他无论对黄埔古港还是黄埔村的历史都颇有学术见解;是参加过许多记录片的实地拍摄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可谓是口述历史访谈者的最佳人选。
3.2做好采访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3.2.1把握主题和正确引导
在采访中把握主题, 问到点子上这是访问中实质性的、要害性的问题。正式的采访通常是按既定计划和访问提纲进行的,但是由于受访者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记忆力都有所下降;对历史事件因时间久远, 往往出现偏差。此时, 采访人应做好引导工作,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 进行巧妙的提问。 采访中有时遇到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或情节, 这时采访人员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把握住采访主题, 并挖掘其内心更深层次的看法。在采访中难免心神紧张, 也会影响表达、记忆的,采访人员要随时揣摩对方思想、情绪、感情、顾虑,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发问,消除其紧张情绪,做好引导工作。
3.2.2形式灵活的提问
在采访中提问是一门学问,它关系到口述历史资料的质量。为了在采访中更好与受访者产生有问有答的效果,在采访前多次登门拜访,与受访者进行思想交流,为正式采访营造良好气氛。采访人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被采访人回答问题的质量高低,所以在采访前要作好准备。了解一下被采访者的相关资料、历史背景,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提问时切中要害。提问时还要注意,尽量避免有关涉及个人隐私或与受访者敏感的话题,以免陷入僵局,影响采访效果。因采访的对象、内容、场合不同,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时可以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有时却要婉转地提出,所以采访中必须掌握提问的技巧。
3.3口述历史资源的整理和开发利用
3.3.1口述史料的整理
通过采访得到原始的口述历史材料是比较杂乱的,不具学术逻辑。对采访收集到的口述历史, 需要向其他文献资料一样进行专业的整理, 才能为读者提供有价值资源。首先对采访收集的录音、摄像等资料反复听、认真看;对于其中不清楚或含糊的地方加以校正、补录、拼接、编辑等。在对于与主题不相干的内容进行删减,要尽量保持口述史料内容的原貌。对收集到的口述史料要进行鉴别, 尤其是对关键的人物、时间、事件等做必要的考证,整理后资料要返回给受访人核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将口述历史录音、摄像等资料转换为文字资料,在转换过程中, 尽量保持访谈的原汁原味。图书馆收集口述历史史料最终目的是加以利用,所以要严格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对录音、录像等进行分类标引等编目工作, 编制目录、主题、摘要、采访人、受访人、时间、地点等详细的检索点。随着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对收集的口述音像资料可以通过相应的转换软件直接实现影像文件格式转存到计算机上,将口述历史资源数字化, 供读者使用。
3.3.2提供口述史料的服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利用,把加工整理好的口述史得以充分利用成为可能。在特藏室设立口述历史专柜并按主题进行分类编号,把收集整理好的口述史料制成DVD和配套的文字史料、数据库加以保存,便于读者随时查阅。读者要获取完整口述资料必须来图书馆特藏室, 并由馆员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另外,还可以将口述历史记录加人到MARC书目数据中, 通过读者借阅提高对口述历史资源的利用。随着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应用, 为口述历史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把采集好的录相资料以影音文件的格式转存到计算机上,实现资源数字化后再通过整合就成一个供读者共享的口述历史数据库。
4 结语
图书馆进行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采访与开发利用工作。 对于挽救历史资料,为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独具特色的历史史料;为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述历史是促进馆藏多元化, 是对馆藏信息资源的有力补充和完善, 口述历史将成为图书馆特色馆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陈俊华.图书馆开发口述历史资源探索.图书情报工作2006(6):126-129
篇13
基于案例建筑地下室人防工程的基本概况,在此分别从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裂缝处理、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工程施工现场技术质量的管理要点。
2.1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
除了框架梁裂缝处理和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施工,也是地下室人防工程施工的重点施工步骤。其施工方法如下:1)基坑排水。本工程基坑排水,主要是在施工前设置明沟、集水井等进行排水,同时将深搅止水帷幕桩设置于开挖上口线外,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为坑内降水和坑外回灌提供有利的作业条件。其中主要排除施工现场的基坑涌水和积水,在排水沟设置时,需在基坑开挖之前就预先修好,并连接市政排污管道,同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在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明沟和集水井,以及利用潜水泵、离心式水泵和泥浆泵等,定时排除基坑内的积水和涌水。2)基坑降水。在本工程当中,在基坑的周围设置了单排深层搅拌桩,以作为止水帷幕,其中桩基长度、直径、搭接长度等,分别为10m,500mm,250mm,同时设置了井点降水和坑内降水等,前者是在结合工程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在基坑开挖的同时,进行坑内降水,但为了减少对地下构筑物的影响,在坑外设置了回灌井,这样就能够灵活结合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对回灌水量进行调节。除此之外,为防止降水曲面向外扩张,以及由于水位下降而出现周围建筑基础下沉,可在基础周围布置适量的注浆孔,以此调整注浆的压力。通过对地下室基坑围闭止水的施工,基本解决了围闭止水降水和排水问题,这在地下室人防工程中,具有积极的工程意义。
2.2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裂缝处理
地下室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施工,发现在梁跨中底部,由于轴线截面尺寸太大,所使用的混凝土超标,使得早期水泥水化反应的水化热程度大,在混凝土冷却的过程中,产生不同尺寸大小的收缩裂缝,另外杆件具有较强的自由变形能力,使得轴线方向在拉力影响下,出现中间宽两边窄的收缩裂缝。针对这些裂缝,具体的防治措施从材料选用、混凝土浇筑振捣等方面入手,控制好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混凝土级配、振捣密实程度等,并做好钢筋表层的防腐工作。经工程总结,确定以下几种裂缝处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1)表面修补法,针对那些表面较为稳定,并且结构承载能力不会受到裂缝影响的部位,将水泥砂浆、环氧胶泥等直接涂刷在裂缝表面,或者涂刷油漆和沥青等防腐材料,以控制裂缝的继续开裂。这种方法的技术质量控制要点,前提是检查地下室墙体表面裂缝的宽度和长度,如果裂缝宽度和深度比较小,则适用这种方法,但需借助勘察仪器,检查表面裂缝内部是否贯穿墙体内部。2)灌浆和嵌缝封堵法,借助压力设备,将胶结材料压入到裂缝当中,当胶结材料硬化,就能够与混凝土形成统一的整体,工程选择范围内的胶结材料有水泥浆、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化学材料。这种方法适用于贯穿型裂缝,所使用的胶结材料,要检查是否与墙体本身材料存在排斥性,以保证胶结材料的封堵效果。3)结构加固法,常见的加固方法有加大结构截面面积、预应力法加固、粘贴钢板、增设支点等。本工程南侧框架梁的位置,在贯穿裂缝的影响下,其主体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损伤,因此可考虑选择粘结钢板的加固方法,至于其他部位,可根据现场情况,予以灵活应用。4)仿生自愈合法,主要针对新出现的裂缝,将含有粘结剂液芯纤维等的特殊组分掺入混凝土当中,模拟生物创伤愈合的机能,形成混凝土内部的“自愈合神经网络系统”,在出现裂缝时,可自行分泌出部分液芯纤维,使得裂缝重新愈合。
2.3地下室抗渗混凝土底板抗裂施工
案例建筑地下室人防工程要求在一般钢筋混凝土工程标准的范围内施工,因此施工工艺相对比较复杂,工程地下室的基础底板采用强度C40和抗渗等级S16的抗渗混凝土,形成厚度为600mm的基础底板。为提高抗渗混凝土底板的抗裂水平,在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的抗裂度进行验算,其中主要的计算参数包括材料重量、材料比热、材料现场初始温度、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重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中砂重量、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重量、水比热、碎石比热、砂比热、水泥比热等,并在混凝土浇筑约72h之后,根据混凝土内最高温度、混凝土墙壁最大厚度、混凝土降温系数等,绘制出混凝土温度变化曲线,以此作为抗裂施工的依据。关于抗裂施工,工程采用温控施工的技术。1)选择合适的混凝土材料,其中包括水泥、细骨料、粗骨料、混合料、外加剂等,水泥要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细骨料含泥量不大于2.0%;粗骨料为连续级配5~31.5范围内的碎石;混合料按照相应的配合比设计,但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应的标准;外加剂为缓凝型减水剂,初凝时间控制在7h~8h之间。混凝土材料在选择过程中,需要进行缜密的材料试验工作,将各种材料的配合比调整在最佳状态,这也是材料选用时技术质量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2)配合比设计,按照混凝土绝热温升、温差、温度应力的理论参数,将温度应力控制在混凝土结构抗拉强度范围内,同时按照既定的配合比,至少满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要求,以及混凝土设计抗压强度和抗裂要求。配合比设计是保证抗裂施工材料质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配合比设计时,不仅需要参照相应的技术质量管控标准,还需要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3)混凝土拌制,拌制之前,对粗骨料和细骨料的含水量进行测定,以设计含水量为标准,对用水量进行合理调节,并将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的重量误差分别控制在±2%,±3%,±3%,±2%之内,然后以大约2min的时间均匀搅拌,期间要控制好混凝土搅拌的温度。4)混凝土浇筑,以机械振捣的方式,从浇筑层底部开始,往上浇筑,为确保振捣的均匀性,需要在混凝土卸料点位置和混凝土坡脚位置,布置两道振动器,以确保上下部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在混凝土浇筑到顶面后,相隔5h即可找平混凝土表面,并利用木抹子打磨压实,直至表面没有收水裂缝。5)混凝土保温养护,目的是将混凝土内部和外部的温差控制在设计标准范围内,在混凝土终凝之后,在混凝土表面洒水湿润,同时覆盖一层麻袋,并根据需求补充水分,另外在混凝土的两边,也需要覆盖麻袋,旨在控制空气的对流,使得混凝土的表面和侧面温度均能控制在调控范围内,直至侧面拆模。通过这些抗裂施工技术,能够为地下室人防工程的抗渗混凝土底板施工质量的提高,提供施工的依据,在本工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施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