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习化学心得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习化学心得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习化学心得

篇1

一、做好课前预习

化学学习的初级阶段集中在课前预习,课前对化学进行预习有助于听课质量的大大提高。作为学生,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有意识地对下节内容展开预习。精读课本;划重点,把握重点的概念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预习时要备注下不理解不懂的地方,便于在课上请教老师。而在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应具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课文进行通读。利用阅读课文,对新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有一大致了解,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或用铅笔在书上做下记号,对重难点知识和疑问点予以确定,便于课上询问教师。第二要融合新旧知识。我们在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后,要将已学过的和其有一定的联系的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要及时复习遗忘的知识,如此才能达到衔接新旧知识,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多进行记忆

化学这门自然科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生活中许多物质均与化学有一定联系,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记忆去了解诸多化学物质。数学知识能够通过推理所得,而化学学习与数学知识不同,化学里面的诸多细节与零碎知识,如Cl2、NO2以及Na2O2等物质的颜色、状态等都需要我们去记忆,同时还需要牢记一些经典的反应与反应现象,如使用FeCl3的显色反应(紫色)对苯酚进行检验等。另外,物质和物质反应及其反应现象也需加深记忆,如将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反应现象先是生成白色沉淀Fe(OH)2,再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Fe(OH)3。这些都是历年高考的常考知识点,我们只有记忆这些细节,才能在推断题目时做到更快更好。除此之外,记忆这些细节,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东西,或在做一些题目时发挥敲门砖的作用。

三、着重理解知识点

我们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过于重视记忆而忽略掉了对知识的理解。化学是由几大版块共同构成,其中包括记忆、理解、做题训练和总结反思。不管是其中哪一项均要在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我们在学习化学时,不能只依靠记忆,这样也绝对不会将化学学好。虽然对零碎知识点的记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理解一些反应原理和操作过程。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老师为了帮助我们更高的记忆,经常会在课上会教给我们诸如“升失氧化还原剂”等一些口诀,但我们更应该理解的是“升”(化合价的升高)代表着什么,“失”(电子的失去)又代表着什么。要知道记忆与理解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再拿“电化学”为例,这节知识点是化学里面对我们理解能力要求很高的内容。在甲醇氧气的有机原电池中,其中电解液为KOH,氧气得到电子应为正极,甲醇能失去电子做负极。正极上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O2+4e-=4OH-;负极上反应方程式为CH3OH-6e-+8OH-=CO32-+6H2O。若我们只记忆这个原理,便无法对这一知识的精髓进行理解,如果将题型变成甲烷氧气燃料电池,我们势必不知道从何着手,因此解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理解。

四、备好“错题本”

做题有助于我们查找不足,发现对知识掌握不全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平时做题过程中要及时修正错题,并记录在错题本上。记录不能只简单的写下一个答案,而是要对出错的原因做详细分析,并写下正确的解题思路。同时还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才能加深印象,避免再在同一种题型上出错。

另外,我们还可在“错题本”上记下规律性的知识,我们认为重要的、容易遗忘的知识以及部分物质的特殊性质,比如碘升华、遇到湿润的淀粉变蓝的特性;氟和氢气在暗处发生爆炸、和水反应释放氧气的特性,以及制取、使用漂白粉的原理等等。

五、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不仅有助于我们观察、思维以及动手等能力的提高,还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相关化学知识,因此我们必须对化学实验予以重视。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要多思考,多向老师提问,思考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其它方式,要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学好化学,还要对和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予以关注,善于结合书本知识和实际。

结语

在高中A段,除了化学我们还需学习其它诸多课程,而要保证化学学习的高效,就需要注重方法与技巧。为此,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与同学相互学习,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下面我谈一下我对企业文化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一、一切源于品质

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是:一切源于品质,这是要求全体员工记在心中、融入日常工作行为的共同观念。品质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作为餐饮企业,我们为客人提供的服务、产品,都必须要高质量、严要求。只有高品质,才有好口碑,才有忠诚客户,也才会成就经得起市场考验的金字招牌。品质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认真、负责,不仅是对顾客负责,也对自己的职业操守负责。而从另一层面上来讲,任何的工作都是由人完成的,一切源于品质,而产品品质是由我们使用的人的品质决定的。这就对我们的招人、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求职者来到我们酒店时,我们就要把好关,不要因为人员不足而人为降低用人标准,来者不拒,这样就为我们的工作质量埋下了隐患。

篇3

有着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创新精神,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新生力量。从这一点讲,青年教师也应该成为学习和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先行者。

对我教学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我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的一项辅助手段。有助于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把丰富多彩的视频、动画、图片等资料展示给学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某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意识,加深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选择合适的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大我课容量,节约时间。

单纯靠粉笔、黑板等教学工具来进行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是跟不上现代化教学的要求的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如果没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对青年教师来说势在必行。

大力提倡使用多媒体技术,学校为青年教师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是学校积极营造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氛围。并且进行专门的课件制作辅导;二是学校准备给每个办公室都配备计算机,这为青年教师学习多媒体技术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我是如何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的

1、培养兴趣,循序渐进

刚刚参加工作时我对多媒体技术和课件制作几乎是一窍不通。可是当我看到有的老师把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时,我就觉得课件制作作为一门技术对教学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我必须掌握这门技术。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我就开始下功夫学习计算机的使用和课件制作。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好多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比如制图软件photoshop,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还有各种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authorware、3dmax、flash等,现在又在老师的专门指导下学习了“课件平台”。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用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相通之处,学好了其中的某一个,其他的自己动手、多进行尝试也会慢慢掌握。

2、善于研究,多问问题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和使用各种软件制作课件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首先我就自己先琢磨,每个软件的功能都很多,我们学会的可能只是这些功能中的一部分,有好多功能需要靠自己尝试、研究和琢磨。当然也有好多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我就虚心请教别的老师。我相信,只要我们乐于尝试,善于思考问题、询问问题,难题是没有解决不了的。

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都有这种感觉,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有的学生还要问,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学生们说不定觉得挺难,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多提问问题。课件制作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初学者觉得不好解决的问题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简单的,所以在学习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多问问题是必要的。

3、亲自动手,乐于尝试

哲学上讲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来源,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把这一观点应用到课件制作上就是要亲自动手制作课件。也许我们在某一方面的创意是非常好的,可不亲自动手,这方面的创意就实现不了。我们可以先从简单的做起,由简单到复杂,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动手制作几个完整的课件,只有这样,自己的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第三,课件制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择合适的媒体

现在开发的课件制作软件有好多,每一种软件都有它的优势,当然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我们在制作课件之前,应该通盘考虑所要讲授的课程的特点,需要处理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软件的优点来选择使用什么平台。“课件平台”还有flash等都是功能强大的软件,它们的动画效果、交互性、对图片和声音的处理,都是powerpoint和“蒙泰瑶光”包括authorware所不能达到的。但powerpoint等也是很好的课件制作工具,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

2、简洁实用是课件制作的重要原则

不少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往往将自己的课件做得特别“好看”,在课件中加入大量的小动画和艳丽的图片以及很刺激的声音,我认为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冲淡主题,这些与课堂无直接关系的东西会过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毕竟是一种辅助手段,它是用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的。一个好的课件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应该说只要是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深刻思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的课件就是好课件。

另外,我认为不要试图每堂课都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处理,这样既没有必要,也不现实,制作一个好的课件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教学的有利补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篇4

不久前,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晋东南工地上,建设者们以国家电网公司“干事、干净”廉洁文化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编写廉洁短信、廉洁格言警句,制作廉洁公益广告等活动,开展廉洁文化“四进”活动。一是廉洁文化进入工地,向干部职工发送廉政短信;二是廉洁文化进入部门,廉洁文化宣传手册送进了办公室;三是廉洁文化进入家庭,开展“创建廉洁家庭”活动,打造幸福宁静的生活港湾。四是廉洁文化进入生产生活,从细节开始,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滴水做起,节约能源和资源。

篇5

篇6

篇7

教学活动是学生重建心理机制的过程,高效率、高敏捷的心理机制建立。就要研究学生的课堂心理过程及心理活动规律,包括心理障碍因素,错误思想、错误经验,思维的定势、思维的呆板,思维畅通与灵活性与否等诸因素。

为此,本文力求对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心理机制因素进行探微,以获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能力形成的最佳教学手段。

1心理障碍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绩,不仅需要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配合,还必须要研究心理障碍因素,以下是对中学生学习化学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因素的诊断,并加以分析,以创造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机制源。

1.1相异构想

相异构想指的是学生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成分,既包括对科学概念完全错误的理解,也包括片面的、不精确的理解,相异构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障碍、导致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异构想源自于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个人经验,建构的错误知识网点,或对有关的学科知识由于记忆不清晰,加之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存在,造成的乱码现象,以致酿成错误的认识,从而产生对认识新事物造成了思维的阻抑和先期障碍。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宏观物质运动的观察与认识,认为物质的运动总是具有固定的轨道,因而对学习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先期障碍,常常认为电子的运动也具有国定的轨道,且把电子层认为就是电子运动的路线,导致给教师的教学产生了先期的障碍,使认识新内容受到阻抑。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前期概念,为认识新事物搭建过渡性桥梁显得至关重要。为此,教师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编制学案,有意向性的设计问题,以调查学生的错误认识,错误经验,以了解先期障碍因素显得攸关重要。例如,我在教学中编制这节课学案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什么是宏观物质和微观物质?2、宏观物质运动有固定轨道吗?微观物质有没有?3、在你的想象中电子的运动有特点吗?它是怎样运动的?你能不能描述一下?

课前,我从检查学生的学案中发现说法各异,事实表明,学生意念中的规律和概念,不少同学是错误的。就此,我作好了教学的充分的准备。在备课中,把学生的先期概念了解于心,在教学中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防止学生出现错误的现象。

1.2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即习惯性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考虑研究问题时用已有的经验或固定的模式或思路去思考问题的倾向。它有一定的惯性和本能性,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它表现了一种趋向性和专注性,当习惯性思路与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吻合时就会起积极作用,从而减少了摸索过程,促进了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它产生一种惰性和呆板性,影响人的全面思维,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囿于习惯性思维而陷入处理问题的困境或出现错误,结果起了消极作用,阻碍问题的解决。在化学教学中我发现,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通常发生在两个方面:一、对相近的概念,缺乏对比性,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全面,产生相互的干扰性,因混乱造成错误,如:对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的理解容易混淆。概念不清引起思维定势。如在学习了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后,我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CH3CH2OH和CH3OCH3是同分异构体还是同素异形体?有些同学甚至认为是同素异形体。分析原因,实际上是对两者的概念不清所造成的。发生这一错误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头脑中的化学情景建立的不全面,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思维缺乏周密性。二、由于受学习物理、数学公式与原理的影响,学生头脑中总是习惯套公式,讲规律,结果忽视共性中的个性,以偏概全常犯错误,如学了原电池,对正负极的判断,一般来讲,性质活泼的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性质相对较不活泼的作正极,但由镁铝和氢氧化钠组成的原电池、铁铜浓硝酸组成的原电池却与此相反。一般来讲强酸能与弱酸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而置换出弱酸,但硫酸铜和氢硫酸却能反应而置换出强酸。但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往往会出现因思维定势而导致的错误。

要杜绝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必须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训练,尤其对相近的概念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区分清楚内涵和外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比较是最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教育学生遇事不能绝对化、特别以偏概全,往往要犯科学性错误,经常引导学生总结一般性中有特殊性的规律,是克服或消除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有效途径。如在高三的复习中,我以学案的形式总结了几十条例外的常见规律,让学生去阅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 建码与提码的灵活机制性因素

人类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质是经过大脑不断的编码和提码的过程,编码即接纳新知识,经过一系列思维加工,经过同化、顺应才认可并储存的结构化、系列化、高度有序化的知识。提码即在解决问题时对记忆中的相关知识、相关经验进行的检索和对号提取并加以运用的过程。这两个过程都存在着思维的运转是否快速和有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大脑储存的知识容量、知识的有序性、记忆的清晰程度,思维方式和情景的刺激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接受化学知识时,要把琐碎、杂乱的化学事物、化学实验、规律、原理同化、储存,必须只有把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有序化、形成网络密集性模块,才能转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成为有效的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时的机制敏感性。

因而处在思维中的知识点如果杂乱、无序、无关联和混沌必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障碍,为此,在教学中只有把化学知识有序化,才能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认识程序,才能让学生认同、储存,并转化为活化的认知结构,才能提高建码与提码的机制有效性,在教学中我常采用下述方法帮助学生将知识有序化。

1.3.1绘制概念图、将知识模块化

如物质的分类,绘成树干交叉图,学生最容易掌握和内化,因为很好的体现了知识之间的逻辑条理关系,使思维有序化,化学课堂教学的板书也几乎都可以绘制成概念图,如原电池的学习,由原理到形成的条件,电子与电流的流向,离子的流向,到典型的代表和例外的特殊情况,绘成并列树状图,在学生心目中,等于绘制了思维的高速运行图,成了学生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直车道。

1.3.2相似的类比形成知识链,从而网络有序化

化学的学习都是重点选择研究好代表物,然后通过正向的迁移,对相似的物质触类旁通的,如学习氯气的性质,可以推广到其它的卤素,始终给学生以点到面的整体性认识,使思维快速到位。并且配合演绎推理简化认识程序,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时正迁移的快速性。

1.3.3以线索联想形成问题链,形成想象的有序化

将教材内容以线索形式展开,设计成问题链接,并宏观描摹化,可使微观领域放大,并借助形象思维,可提高记忆复制的效率,如化学键的形成,氧化还原中电能的转化、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流程图形象化,可使知识与记忆活化,脉络清晰,形成易于记忆的思维模型图。

1.3.4杂乱琐碎毫不相干知识浓缩提取代表性音符,使之音律有序化

化学的杂乱、琐碎,特殊中的一般、甚至学习中的内容毫不相干,面对庞杂的知识点,怎么样保存管理,扎根于脑海,提取重要的记忆音符显得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人对音符的记忆非常敏感和持久。如对酸碱盐溶解性表、化合价的记忆,浓缩编成口诀,可以增加信息的冗长量,而且韵律化、歌谣化,使人易于记忆,运用时容易检索。

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景性的刺激,或者碰到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时,往往能调动人快速思维和训练人提码的机制性,为此,课堂教学中创设新奇的情景、或提出典型诱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往往能锻炼学生灵活思维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机制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思维不善发散与聚敛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往往与善不善于发散思维密切相关,发散性思维原来是指与集中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因而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发现成绩不好的同学,思考问题时往往与思维不善发散和无法聚敛有关。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能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呆板性思维,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纵向、或横向、或顺向、或逆向的灵活思维。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有独特的学科条件,比如,学了甲烷的性质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相似性去推断烷烃同系物的性质,学习了双氧水具有漂白的性质,可以让学生去总结还有那些物质具有漂白作用。学习了糖类、蛋白质的水解性,可以让学生回忆中学范围内学习的易水解的物质有哪些?这样不仅触类旁通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且能使知识举一反三。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也出现了对发散思维要求极高的无机框图题和有机合成推断题,而且出题频率很高,这些题往往信息量大,概括面广,隐含信息多,有些题只给起始物质,而中间物质和终态物质都要去推导,或者只给终态物质而起始物质和中间状态物质均未知,甚至有些题目只给反应的条件,或实验现象,这就要求必须要让学生展开联想,思维发散,甚至包括猜想、假设推断等策略和多向思维,综合全局才能找到突破口,即找到题眼,题目才方可破解,这里包括了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最后才能聚焦到具体的问题解决上,即发散思维往往是聚敛思维的前提。聚敛思维也往往是发撒思维的结果。所以教师可以选择像这些典型的高考题目,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实践表明,经常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才能养成学生发散思维的习惯。思维善于发散才能有最终解决问题的聚敛。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也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有效途径。

2 策略性知识的影响

学习活动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过程,尤其效率的高低以学习策略和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发现不同的同学,在学习时表现在方法上、策略上、侧重点上根本不同,比如:有的同学学习很有方法,上课很会听讲,对重难点内容摘要记载,对错误内容认真反思,学能及时的总结与巩固,学习效率极高,而有的同学不知怎样去学,头脑一片混沌,不会听讲,上课很茫然,效率低下,学习一塌糊涂。曾有一则典型案例,两位大学生参加毕业前的全省哲学公共课考试,离考试还有三天的时间,甲同学很会安排复习时间,他利用第一天的时间对全书作了通览阅读,觉得重点内容用红笔作了标记,画了横线条作记载;第二天他又对第一天复习时认为重点的内容,做了精细的阅读,推敲和琢磨,并又对重点中的重点内容用小圈作了记载,第三天,它又对第二天用小圈作的重点中的重点,做了认真的阅读和默记,这位同学考试时面对试题觉得对每一个试题都非常的熟悉,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可乙同学并不是这样,他第一天就阅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书,第二天又阅读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书,就算完成了本天的学习计划,第三天接着又阅读了三分之一的书,总算完成了三天复习的计划,结果考试成绩很差,最后又去补考。比较这两位同学的学习计划,显得,前者很有方法,很有策略,很有智慧,而后者根本不知怎样去在短期内安排时间,抓住重点,提高效率,关键的所在就是双方的智慧性学习策略不同,即乙同学的策略性知识不足,导致效率不高。因此,好的老师不仅在教给学生知识、演示知识的过程中,而且应该教给学生学科方法、学科思想,同时给予学生智慧性学习策略的引导,显得非常重要。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及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和物质种类繁多,及纷繁多变的实验现象和琐碎,杂乱的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产生许多障碍,同时给学生的记忆带来许多困难,同时要和遗忘作斗争,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讲求智慧性学习策略,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要再回头,即学完一个单元,一个模块要自己去总结,梳理,做系统化整理,尤其对核心知识的再整理,同时要求让学生展开点、面、体的联想,即研究重点和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举的策略,并撰写心得体会,在全班定期交流的方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3 高原现象的影响

高原现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指人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或人的学习研究到一定的层次,因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出现的一个暂时相对停止不前的现象。它与学生的智能结构和诸多非智力因素有关,它是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个暂时相对停留的高峰平台期。笔者代多年的高考补习班,复读班学生至少都参加过一年的高考,当然都经过系统的复习,这部分同学的基础知识应该是比较扎实的,但是经过一年的再次复习有些同学却仍停滞不前,甚至有些还有退步的现象,说明这些同学走进了高原屏障期。研究他们每一次的答卷,就会发现这些同学的显著的共性都是思维呆板,或者思维面狭窄,尤其不会思考,即没有掌握化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已知点与未知点之间不会搭桥,不能联系已有的知识,更不会迁移,思维往往有断层现象,或是习惯性的错误经常出现。甚至笔者发现,这些错误从同学自开始学化学直到高三复习还会存在。且很有顽固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因为每个人都受到自我价值的维护性、心智模式的稳固性,生活习惯的持久性、实践活动范围(课堂交往与合作)的有限性的限制与影响。加之,在目前大班上课的场域下,很难因材施教,很难针对个人的心理特质,实施选择性教育。致使在高考反复训练的环境中,一些错误、不好的习惯没有得到杜绝,反而有强化的迹象,致使同学的学习发展必然出现一个暂时的高地和平台,也即高原瓶颈期的到来,这个“瓶颈”往往使许多同学难于突跃,才制约了同学的进步和最后导致成绩停止不前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要真正走出高原期,特别要改变个人头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甚至生活习惯、及实践活动的交往范围(即课堂活动的交往与合作),才能突跃这个“瓶颈”的影响。

鉴此,在教学中只有帮助这些同学进行反思,针对存在的问题,个性化辅导,尤其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个人独有的品质倾向性、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尤其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弱点、常犯的错误,和课堂有效活动的交往局限性,只有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习惯、思维习惯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高原期。心理学研究证明,人走出高原期还会有较快的发展。

我在教学中专门让学生建立“改错本”,记录下每次考试或作业中的错题和自己常犯的错误、常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写出错误的思维过程并分析错误的原因,属什么类型的心理因素,寻找自己的思维轨迹,汇集成“错因”问题集,分段落专门让学生去研究并组织在全班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的心理构成与心理发展,除了与智力的开发有关外,还与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影响及非智力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存在必然会对形成学生的文化个性产生影响,继而影响学生的持续发展,因而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过程,是我们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探明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因素,才能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消除和减弱学生学习的障碍,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取得教育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杭荣来,化学学习能力及培养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5)7~8

篇8

新课标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农村学校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应引起大家的重视,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下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

[1] [2] 

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篇9

1 激发兴趣有助于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因此,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化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采用直观方法,生动的语言,创造激发兴趣的良好情景。要利用实验,巧举例子,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我们学习原电池时,安排一个苹果实验,当学生看到一个苹果能使灯泡发亮,立即振奋精神,兴趣大增,因势利导,接着做原电池实验,讲原理,学生听得认真仔细,兴趣浓厚,知识接受快,并能激发他们思考与探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提出适度和新颖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强化兴趣和求知欲。要使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兴趣,更要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乐趣。并应当借此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使学生能够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能够用化学的观点去分析、认识问题。

2 帮助学生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认知发展,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加强信息反馈,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树立榜样;在学习方法上要格外重视针对学生各自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区别对待,有的同学接受能力强,可以不让他预习;有的同学学习时停留在表面,理解不够深入,则要求他经常写学习心得,写一些分析概念、论证理论之类短文,而促使他认真、深入地分析一些问题。要努力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有宽广的知识,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引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新的飞跃。开拓学生的化学知识领域,必须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化学知识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交叉,强化学生对理科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

3 积极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态度、思维方法等方面获得较大提高。然而中学化学教材上实验毕竟有限,有许多化学问题需要以实验来解决。例如:讨论镁粉、铝粉分别加到FeCl3溶液中各有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我让同学们自己到实验室做实验,自己总结。这要求教师提供必要的仪器、药品、实验室,甚至联系好工厂,必要时把学生开放到工厂,边学习边实地考验,联系社会生活。他们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有一次他们臭水池里冒得气泡主要成分是甲烷时,马上到实验室借来漏斗和集气瓶进行验证。

4 训练思维品质,鼓励探索求异,努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是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要善于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题多解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如我们在教学二氧化硫通入氯水中所具有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时,我们可以把氯水改为溴水、碘水,让学生讨论、总结。二是鼓励探索求异。要打破课本上条条框框,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对问题解决的层层深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通过自己的独立探索或者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对新问题作出较合理的解决;甚至引导他们在失败的实验和作业的错误中寻找成功,培养他们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三是利用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自尊、自信、独立判断和自主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毅力及调节和控制学生情绪,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品质。化学教学中充分介绍化学家的科学态度的精神,并通过化学实验,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独立动手能力。要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采用不同的策略,让学生主动观察、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学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提出适度和新颖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强化兴趣和求知欲。

篇10

1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1.1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化学是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科学,它是医药、材料、能源、环保等学科研究的基础,并越来越多地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联系。传统的化学课程资源是相对封闭、陈旧的, 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产实际联系,缺少与化学发展史和现代高科技发展的联系,这与课程呈现方式的手段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等,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开放性的课程建设理念对化学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是根本性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超文本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化学学科逻辑结构;⑵网络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化学教学信息资源;⑶多媒体技术优化了化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资源提供”和“情境创设”正是需要这种开放的课程资源来支持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1.2信息技术促进了化学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

信息技术全面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将成为化学教学改革的“催化剂”。⑴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变为探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可通过上网查询、模拟实验、交流研讨等手段解决某些化学问题。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和手段。⑵教师教学方式由讲授变为辅助,变成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协助者。⑶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信息技术使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实,使每个师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

2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化学现象的显示效果

化学实验一般都是试管实验,尤其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可见度很小,很难使每位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且有些实验速度太快,学生远距离无法看清,利用信息技术能将实验的过程放大、重现、减慢实验的速度,让学生能观察清楚,有些耗时长、成功率低、污染严重,对师生健康产生危害的演示实验也能用多媒体来演示,如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过程很容易造成空气的污染,甚至伤害学生的健康;还有些错误的实验操作,如点燃不纯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爆炸,加热装有液体的体积大于1/3的试管时,液体冲出试管,在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到浓硫酸稀释时,液滴飞溅等等,这些实验不可能在课堂演示,只能用多媒体演示,还有些工业化的生产过程、 溶洞的形成等学生不可能一一去亲自参观,这些我们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展示。例如在讲了铁的冶炼的实验原理后,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参观宝山钢铁厂,把炼铁炼钢的生产过程以录象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把课本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3设计和使用课件,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刚开始制作课件时,老师们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了精美背景的幻灯片、下载了动画模拟、配上悦耳的音乐、连解析过程都详细打上去了,整堂课“一鼠走天下”,不再用粉笔和黑板,自我感觉良好,课堂容量很大。课后的教学反馈,学生说看不清记不住,学得头昏脑胀,知识掌握得不牢。教后反思,教学变成了多媒体功能的展示,没有注意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规律,互相干扰的规律。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动画模拟和花俏的画面音乐上,而应掌握的知识、方法、能力倒被忽视了。一张张的片子放过来,看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有时看都没有看清就放过去了,由于前后干扰,结果整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学生一片茫然。在我听过的其他教师的一些化学课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问题,其实质就是没有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设计和使用课件时,我们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分析、推理过程、演算过程、方程式的配平,在黑板上板书比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对整堂课的脉胳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还应关注学生感知、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变化,用口头提示,鼓励的眼神,体态语言与学生交流教学信息,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如当学生答错时,屏幕上出现的是满含期待的“请你再试一试”,充满人性化的设计。感情的交流也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的整合,应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富含教师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的教学经验与信息技术之间的无缝结合,适合教学实际的产物。

4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空气污染时,为了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空气污染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互联网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 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5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几种模式

5.1计算机模拟教学模式。CAI的模拟功能,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中较早开发和利用的一种功能。主要是指利用CAI的模拟功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或不易观察清楚、危险性较大、难于操作的实验内容,通过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在显示屏幕上,进行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短时间内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图像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CAI在化学教学中的模拟教学,主要适用于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内容:如原子核组成、电子云、核外电子运动、溶解和结晶、原电池、电解池等。另一方面适用于实验难以操作、危险性大而观察不明显的内容,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氨氧化、乙酸乙醋水解等。

5.2多媒体综合教学模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多媒体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把微机与其它教学媒体相互连接,赋于其它媒体交互性,同时使用幻灯、投影、录像等手段, 使多种媒体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二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即“利用计算机交互式地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成为一个系统”,使之具有综合性,即一机多用,同时又可形成人机互动,互相交流的操作环境,形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情境。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学生认识的时空限制,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系统参与信息的收集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5.3计算机个别辅导教学模式。我们目前采用的主要是班级授课制,很难在全班实现个别化教学,而实现个别化教学,又是化学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途径。由于CAI的课件,主要强调人机交互功能,因此实现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个别辅导模式,主要是用计算机部分地代替教师,按照程序教学的原则,设计不同的层次递进的教学途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不同的学习程序,提出需要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可向学生提问,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作出正确与否的判断,给出高质量的反馈,如遇困难,还可以适当降低学习坡度,使学生循序渐进,得到知识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

6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误区

6.1模拟实验来替代化学实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化学教学中的实验过程以虚拟的方式展现在课堂中。通过这一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难于观察的、抽象的、微观的、危险的化学 过程模拟出来,从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避免了许多烦琐的讲解过程。然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6.2用屏幕来替代传统板书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展现给学生形象、富于启发、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相反,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

6.3用人机对话替代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创新能力的发展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合理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为提高我们的化学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施》――2003.6

[2]齐群《浅谈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化学教学》2003.6

篇11

一、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ph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化学实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

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附近的厂矿企业,象化肥的生产、农药化肥的施用,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报刊、电视或互联网上查阅和收集有关化学促进现代科技和生产发展的事例,相互交流、讨论,来增加自己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评价方式滞后制约课程改革

尽管中考的考试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但学校和师生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升学考试的压力,某些农村中学的一些做法更是偏离了课程改革的要求:如新课提前结束、延长复习时间、新老教材一起用,依然是题海战术,学生的负担有增无减。如何改变这种阻碍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新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新《标准》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提倡另外两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化学学习档案”袋评价法和活动表现评价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纸笔测验既要评价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应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具有实际背景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问题的书面考查,既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突出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核。

2、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自评):包括实验过程记录、探究活动设计方案、与化学有关的信息资料和图片、小论文、调查报告、上课回答问题的情况、学习方法和学习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等等。化学学习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实践,较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进步,反映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

3、活动表现评价(小组评价与老师评价):包括做实验、操作仪器、辩论、调查、实验设计等。近年来我市实行的实验操作考试实际上就是一种活动表现评价方式。

三、传统的教学思想制约课程改革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依然存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得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想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实施教学时,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制定教学目标。

2、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像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化学史、新闻报道、影像资料、实物、图片、模型等等,都可以创设学习情景。

3、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物质和化学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认识。

4、要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在教学中应加强化学与物理、生物和地理的联系。

四、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教学手段落后,教师素质偏低。化学新课程中很多问题呈现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样化,很多答案是开放性的。这样的例子是非常多的,如:空气成分测定中的讨论,二氧化碳实验的设计,以及一些实验不成功原因分析是很好的探究性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非常有效。但教师在教学中把握起来无疑增大了难度。一方面,相关的教学法辅助资料几乎为零,简单的教师用书几乎排不上用场。另一方面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很难完成,如面粉爆炸实验。有些实验因为仪器设备有欠缺而难以完成。

在农村中学,一部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仍然存在依赖教材和教参的现象,照本宣科,缺乏对教材进行深度加工的能力,忽视身边的生动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难以引导学生去感悟化学新课程潜在的内涵。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1、认真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新思想,转变角色。

2、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我们必需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的驾驭和使用新教材。

3、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课改需要。

4、掌握现代教学技术。《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极其便捷和有效的手段,它是现代型、研究型教师的一项新的基本技能或基本功,是教师发展的新领域。

教师要勤于学习,自觉成为新课程实施的研究者。教育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与新教材编写者,都要关注新课程实施情况,切实改善教学设施,改进教学管理与评价,改革教材编写。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农村化学教学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化学教学的前景才会美好,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篇12

展览:汽车展、家电展、珠宝展、服装展、博览会……

会议:贸易洽谈会、企业年会、学术研讨会……

体育赛事: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锦标赛、(夏季、冬季)运动会……

大型节庆:美食节、啤酒节、狂欢节、民族节庆、地方节庆(都江堰放水节)……

奖励旅游:公司、事业单位……

休闲文化策划活动:节日活动策划、庆典活动策划、开业活动策划……

会展就是搭建平台,让有需求的和能提供需求的组织或个人聚在一起,搓成交易。

马云说:“人类历史上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的商业组织是工厂,第二次商业革命诞生的组织是公司,这次技术革命诞生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将成为未来10年、20年以后的经济的主要形式,我认为是平台型企业。”

进入知识经济初期;商业进入微利时代;产品已出现过剩

策划师与点子大师

有什么区别?

策划是对市场信息进行管理、运作、技巧处理或操纵的过程以及对市场进行计划、酝酿、决策、运用谋略的过程

点子只是策划中的一个环节

策划是整体的、系统的实施过程

策划是自由竞争时代的产物,而计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策划是主动的迎接市场的调整,而计划是被动的选择市场。

策划主动为市场服务,而计划部考虑服务态度能否被消费者接受。

策划实施都在适应市场并力争找到在市场中取胜的手段,而计划只是机械的规划。

计划往往是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而策划一般都带有全局性的;

计划一般是对具体的处理程序和细节进行安排,而策划是对具有方向性的问题所进行的描述,是一种原则性的指导

计划只是一种常规性工作流程,而策划必须是创造性的,有新的创意,甚至是完全打破常规的纯新设想;

市场经济的推动,引火商业策划

WTO推动社会和高校都重视策划学

策划学理论逐步与实践结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和重视。

社会对策划的理解杂乱。

社会上神化策划的作用;

理论上策划没有严密的学术研究,遭致高校的抵制。

学院:xx学院

篇13

一、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初中的学生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一门学科的喜好通常是从喜欢这门学科的任课老师开始的。为此,我主动走近学生,多和学生接触、交流,一方面让学生喜欢、接受我,另一方面我也可以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从而找到最适合的教学方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化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例如,在《分子和原子》这一节内容中,为验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个结论,我根据教材的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锥形瓶中放入浓氨水,在锥形瓶口放了一只用白纸折叠的千纸鹤,实验前千纸鹤先用酚酞试液润湿,实验开始时,现象非常明显,白色的千纸鹤变成了红色。对于变色的原因,学生兴趣高涨,讨论激烈。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节内容中安排了摇塑料瓶、紫色石蕊变色等实验,这些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贴近生活,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上课注意力集中,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化学史介绍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化学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化学家研究化学奥秘的历史。在课上,我们教给学生的是“是什么”,而学生感兴趣的是“结论是如何形成的”,即科学家探究此结论的过程。例如,在《原子的构成》这一节内容中,对于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这个结论,课本没有过多介绍关于原子构成探究的背景内容,而是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而对于原子构成的探究使很多的科学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么抽象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很枯燥,一时难以记忆。为此,我查阅一些资料,给学生介绍了探究过程中出现过的汤姆生的“西瓜瓤式”的结构,这个结论在当时起着很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正确无误的,而后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原子核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情况才得到了现在原子的构成这个正确的结论。学生对发现的过程充满了兴趣,聚精会神地听着、想着。化学史介绍完后,学生知道了原子的构成原来是这样被发现的,不再感觉那么抽象,反而变得很直观,很容易记忆了。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被人们戏称为“教书匠”,因为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学生一味地再听、再写、再记。而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给他们充分思考的时间;给他们充分合作的时间;给他们充分总结的时间;给他们充分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今年的4月20日在实验中学参加了中考化学复习研讨活动,同时听了一节张小红老师开的试题评讲课,试题评讲课给人的感觉是很枯燥的,没什么值得听的,但是张小红老师上的这一课却让我受益匪浅。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第二单元测试题》,老师也已经对每一个同学的练习进行了批改。在课堂上,老师安排了如下几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学生互相讨论错题,从而把这个单元涉及的知识点以框图的形式填空,学生上黑板,错误之处进行点评,没有过多的言语;第二个活动:列出错误率较高的几道题目,学生来解释解答过程,不到位之处,学生补充,老师完善;第三个活动:对错误率较高的题目,老师设计了几道类似的例题用来巩固知识点,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教师点评;第四个活动:盘点收获,学生小结这节课上所学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个活动:课堂检测。

这节课上,老师给学生安排的活动井然有序、环环相扣,在每一个活动环节,学生的活动多于老师的所讲,但是老师的每一句话都点到为止,恰当合理。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逐渐从“观众”变为主角,而教师逐渐从“主角”变为“导演”。

三、让学生熟记化学口诀、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