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欧亨利短篇小说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世界三大著名短篇小说家是指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三位文学大师。
1、莫泊桑: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项链》等,长篇小说《一生》、《俊友》等。
2、契诃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套中人》等。
3、欧·亨利: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欧・亨利(OHenry)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作为一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中给读者留下了一部长篇小说和近三百篇的短篇小说,这些小说多数以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为背景,构思精巧,风格独特,语言幽默,更突出的特点是结局出人意料,后来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尾形式被冠以“欧亨利式的结尾”而闻名于世,这些成就使欧亨利成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有着“美国莫泊桑”的美称。《二十年后》(After Twenty Years)出版于1906年的短篇小说集《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中,同时出版的《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和《四百万》(The Four Million)一起集中体现了欧・亨利关心社会底层小人物,着重刻画微妙感情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不同于其他着重表现纽约等大城市上流社会的作家,反而致力于表现繁华都会里或西部乡村里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对浪漫和冒险生活的追求。《二十年后》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描写了一对在纽约一起长大、情同兄弟的朋友鲍勃和吉米,他们在鲍勃即将启程去西部冒险的时候约定20年后在同样的时间、地点再见面。20年来,他们谁也不曾忘记过这个约定。鲍勃从西部不远万里来赴约,支撑他的是只要对方还记得这次约定,那无论做什么都是值得的。虽然我们不知道20年前究竟发生了些什么使他们如此笃定,但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对于鲍勃来说,吉米永远都是最忠实、最令他信任的朋友。然而,20年后再见面时,等待他们的不是重逢的喜悦,命运却把他们分别放在了法律天平的两端,鲍勃是警方正在通缉的要犯,而吉米却是接到命令努力追捕“狡猾的鲍勃”的警察。对于吉米来说,究竟是继续保持对挚友的忠诚,还是履行自己作为警察的职责,他最终选择了后者。
《二十年后》作为欧亨利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还作为短篇小说的代表被选入外研社的英语专业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不少学者针对这一名篇进行过深入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分析该篇小说的文学性质,以及作者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独特的创作手法,而从语言学角度对小说表述故事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做出分析的研究较少。笔者拟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出发,对《二十年后》故事发展过程中的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将其中的人物关系发展分为4个阶段,这些阶段的起承转合构成了整篇短篇小说的故事发展脉络。从人际功能的相关理论来看,4个阶段在语言的使用上也充分体现了故事主要角色间关系的发展变化。
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交际过程中的桥梁与纽带,承载着协助人类完成不同交际目的的功能。根据交际目的的不同,语言的功能也多种多样,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看,在这众多的功能中,最为抽象、最具概括性的那些功能是语言所固有的,具有语言的普遍特征。这些语言所固有的最普遍的功能特征大体可3类: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这些功能都是语言的元功能。其中本文主要使用的是语言元功能的第二类人际功能。人际功能主要描述的是人类为了达到保持人际关系的交际目的,使用语言来协助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用语言来描述世界,影响世界及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在人类交际的过程中,使用语言的最基本的目的是给予和索取某种商品。在这里,商品具体为“货物和劳务”(goods-and-services)和“信息”(information)。概括而言,语言担任的言语角色具有4种基本功能,即给予信息、索取信息、基于货物和劳务及索取货物和劳务,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它们功能标签是:陈述、提问、提供和命令。作为语言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包括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气”(mood)和“情态”(modality),其中“语气”又由“主语”(subject)和“限定成分”(finite)构成。小句中,语气以外的部分包括谓语、补语和状语,合称为“剩余部分”(residue)。
《二十年后》描述的两位在纽约一起长大的主人公鲍勃和吉米,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变化过程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阶段一,巡逻警察与路人;阶段二,交谈甚欢的两个陌生人;阶段三,两位挚友;阶段四,警察与通缉犯。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不仅使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更促使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形成。在故事情节中,转变是这样完成的:
一、巡逻警察与路人
夜晚10点钟,天空下着小雨,阵阵吹过的寒风几乎清空了所有的街道,于是,巡逻警察的身影变得格外醒目。在一家漆黑的五金商店的门口,他遇到了一个人,此人开口说道:
"①Well, I’ll explain if you’d like to make certain it's all straight. ②About that long ago there used to be a restaurant where this store stands --- 'Big Joe’ Brady's restaurant.”
"③Until five years ago,” said the policeman. “④It was torn down then.”( : Subject; : Finite/Predicator)
在这段对话中,在五金店门口等待的鲍勃在没有被询问的情况下首先开口讲话,他似乎很急于去解释,而且连用了4个小句来表达为什么他会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时间和地点出现。其中①句中的剩余部分表达了鲍勃急于解释的意愿。巡逻的警察表现自然,他耐心的听着并偶尔回应一下,即句③和④。这样的对话作为警察巡逻过程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表面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从不平衡的小句数量和其中的语气部分可以轻微的感觉到有不寻常的地方。
二、交谈甚欢的两个陌生人
两个在街道上偶然相遇的陌生人继续他们的谈话。
Bob: ①Twenty years ago tonight, I dined here at 'Big Joe' Brady's with Jimmy Wells; …②we agreed that night that we would meet here again exactly twenty years from that date and time, ….
Policeman: ③It sounds pretty interesting.…④Haven't you heard from your friend since you left?
Bob: ⑤Well, yes, for a time we wrote.…
Policeman: ⑥Did pretty well out West, didn't you?
Bob: You're right! …
Policeman: ⑦I’ll be on my way. ⑧Hope your friend comes around all right. ⑨Are you going to leave immediately?
Bob: ⑩I should say not! … So long, officer.
Policeman: Good night, sir.
在这场交谈中,鲍勃用了几个陈述句来继续他的故事,即句①②和⑤,警察饶有兴趣的听着,时不时的问几个问题,即句④⑥和⑨。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分析,在陈述句中,小句的功能是完成陈述,而在疑问句中,小句的功能是通过问题来索取信息。在警察的提问小句④⑥和⑨中,前两个问句是和对鲍勃陈述的推理性提问,但句⑨问是否会马上离开显然不符合人们的逻辑思维惯性,但它的作用依然是索取信息,警察这样问的目的就是在不经意间确定一下鲍勃会什么时间离开,自己是否有时间找到便衣来替代自己缉拿鲍勃归案。这样的交谈看似发生在两个交谈甚欢的陌生人之间,其实暗示着角色关系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三、两位挚友
20分钟后,五金店门口来了一个高个子,穿着长大衣,衣领竖着,径直朝鲍勃走来。
Tall Man: ①Is that you, Bob?
Bob: ②Is that you Jimmy Wells?
Tall Man: ③Bless my heart!…④Twenty years is a lone time. ⑤How has the West treated you old man?
两人相遇后,分别用疑问句完成双方的问候,即句①和句②,原因是双方都需要索取信息来证明来者就是自己要等的人。小句③④是两位重逢的挚友发出的感慨。值得一提的是小句⑤是一个特殊疑问句的形式,其主要作用是需要听话人或回答问题的人将疑问词代替的部分补充完整。两位20年后重逢的朋友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感慨和对重逢的期待,他们之间的亲密交谈将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
四、警察与通缉犯
但很快鲍勃就发现来见自己的高个子并不是自己等待的吉米,而是一个便衣警察。鲍勃被捕了,便衣递给了他一张纸条:
Bob:① I was at the appointed place on time. ②I saw it was the face of the man wanted in Chicago. ③so I went around and got a plain-clothes man to do the job.
纸条上写的内容包含3个小句。句①和②是陈述句的形式,紧随其后的句③中包含的somehow是一个连接状语,表达的是语篇功能,并不具备人际功能,所以既不属于情态部分,也不属于剩余部分。但句中的couldn’t表达了吉米对抓捕工作的担忧,作为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下定将鲍勃抓捕归案的决心是不容易的。
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观为出发点,从人际功能的角度对短篇小说《二十年后》故事表述所使用的语言及主要人物关系变化的过程进行分析,首先验证了功能语法理论,特别是人际功能理论可运用于语篇分析。其次,通过对小说包含的小句进行的人际功能的分析,进一步阐明了小说作者安排情节的别具匠心,这些看似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安排最终完成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呈现,惊叹之余,细细想来这样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Thompson, G.. 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 [M]. Co-published b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China) & Hodder Arnold, 2008.
篇3
读了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吸引力。
这篇《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力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又便我想到泰格尔的小小说名作《窗》,描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口才看见外界,生活死寂沉闷。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
编织窗外斑澜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以作结了。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品于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结尾往往会造成心灵的震憾,给人更直接地心灵暗示,爱是相通的,但又是不可理喻的,只要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人世间将开满绚烂的爱之花!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600字
燥热的午后,万物都失去了活力,我无意间翻动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集。不看则已,一看便停不下自己的目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它让我真正领略到了人性的魅力。
《麦琪的礼物》就是因为金钱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讲得是一对夫妻因为想给对方买一件圣诞礼物而舍弃了自己的心爱之物。可惜最后彼此的礼物却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都得到了人世间最宝贵的礼物———彼此的真情。我认为他们是幸福的,虽然他们很穷,生活拮据,但在他们心中,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的真情,只要拥有它,他们感到比有钱的富翁幸福百倍。换一个角度来看,假如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家财万贯,即使她买了昂贵礼物也看不出真情所在,杰姆也就不会感到那么幸福了。德拉美丽的头发,杰姆珍贵的金表,两样各自引以为自豪的东西都失去了。而然这篇文章却能时时唤起人们内心的本善,使之能够让人还能够体会到世间真情的祥和与温暖,主导的人性并不是尔虞我诈,见利忘意。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特雷莎修女所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假如万贯家财和一份真挚的感情同时放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一样呢?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那份感情,因为真挚的感情是无价的!我相信真心的付出终会有真诚的回报,拥有真情才能拥有幸福。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范文600字
爱,与生命相生相伴;爱,与生活息息相关。
小说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写的是一对贫困的夫妻在圣诞节来临的时候,双方都想送一件令对方高兴的礼物。丈夫杰姆为了妻子美丽的头发卖了自己址心爱的金表,买了一套梳子,妻子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金表链,卖了自己美丽的头发。当池们互姗礼物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礼物已不是对方需要的了。不过,当你读完那篇小说时,你就会发现,他们的礼物正好是对方最需要的,那就是爱。
爱的真谛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表明了这样的观点:“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德拉多次悲伤吸泣,并不是因为生活的拮据,而是因为圣诞节到了,却没有足够的钱为丈夫买一件合适的礼物。(读后感)
一块八角七分钱—她的钱全在这儿了,太少了,与那条白金表链的价格相比,只是一个零头。她为此哭了。最后,她把自己那能与巴西女皇的珠宝、首饰相媲美的头发剪掉卖了。同时,她的丈夫杰姆为了给她买一套梳子,把那只能使所罗门嫉妒得吹胡子瞪眼睛的金表卖了。有人在感叹:唉,多么可惜!有人在羡慕:哇,多么幸福!
篇4
一、激发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主要靠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要从认识着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辅以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用古今学者劝人博览群书的名言警句启迪学生,以酷爱书籍,通晓各学科间的生动事例教育学生,体会广泛涉猎的必要。
开展课前5分钟演讲活动。每节语文课课前5分钟让两位学生发言,或讲名人故事,或说说自己读了某篇文章的感受。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当作每天的必修课,久之,就会养成了习惯。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好处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
(1)统一读物,便于指导。初始时,教师可从课外读物中选择几篇同一主题的感人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边看边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人?哪些事?表达了人物怎样的精神节操?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班上交流。
(2)支持学生自由选择读物。有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就要适宜地让学生自由选择读物。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我也给予宏观上的指导,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如《格言》、《读者》、《中学生阅读》、《青年文摘》、《新青年》、《世界之窗》、《美文》、《小小说选刊》等。也可建议学生自己订阅一些报纸。
(3)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如学习了课文《〈呐喊〉自序》后,介绍学生自读鲁迅小说集《呐喊》,学习了《祝福》后,介绍学生自读《彷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历程。除了自己向学生推荐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内,并给予鼓励,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为了不占用学生在校的时间,放假时间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著作阅读,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家》、《围城》、《堂?吉珂德》、《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简?爱》、莫泊桑短篇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欧?亨利短篇小说等。收假后安排一节经典著作阅读交流课,让学生谈谈对某部小说感受最深的地方。
2.读书方法点拨
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拨,将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三大读书方法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要求人人有读书笔记
“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重在积累,这是古今中外的读书经验,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丰富语言积累”的原因。为此,要求学生人人都备读书笔记本,或摘抄一些好词佳句佳段,或写一些读书心得,旨在避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注意欣赏故事情节,引导他们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读书笔记,让“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思想深入学生的心灵。
篇5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篇6
奥康纳6岁时在萨凡那圣文森特女子学校接受天主教启蒙教育,这奠定了她的信仰基础。在米利奇维尔读中学和大学期间展露出绘画天才,曾担任校刊美术编辑。1945年7月获乔治亚州女子学院文学学士学位。后获得爱荷华大学奖学金,进入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组织的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学习写作,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同年,自作主张把“Mary”从名字中剔除,她不想被误认为是一个南方洗衣妇而被出版商、读者轻视。在工作室研修期间,她研读了詹姆斯?乔伊斯、弗朗兹?卡夫卡、威廉?福克纳等著名作家的作品。1946年在她21岁时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天竺葵》,并着手首个长篇的创作。1947年获莱因哈特小说奖。1950年被确诊患上了家族性遗传疾病红斑狼疮。1951年,随母亲回米利奇维尔的安达卢西亚农场休养,在与病魔斗争同时,继续长篇小说写作。1952年,长篇处女作小说《慧血》发表,引起了评论界的广泛关注。1964年 8月3日,因红斑狼疮引发肾衰竭去世,年仅39岁。美国评论界称她的早逝是 “自菲茨杰拉德去世以来美国文坛最重大的损失”。
先知陨落的时代——信仰的求索
奥康纳在20多岁时,先后发表了《慧血》和《好人难寻》《河》《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等十几个作品。其中,《慧血》是她27岁时发表的长篇处女作,创作历程经过了七年。故事主人公黑兹尔·莫茨 (Hazel Motes)是个“二战”退伍兵。他出身于牧师家庭,受传教士爷爷影响,很小就有罪感,认为耶稣为救他而死,对耶稣充满了敬畏之情。因年幼好奇,偷看马戏团的裸女表演,受到了母亲的斥责。母亲强调说 “耶稣就是为了给你赎罪才死的”,这更加重了黑兹尔·莫茨的负罪意识。为赎罪,他穿装有石子的鞋行走,立志当传教士。“二战”期间他参军服役,用自己坚定的抵御各种诱惑。由于战争创伤,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发现自己的灵魂不存在了,于是心灵极度痛苦的黑兹尔前往托金汉城,希冀获得精神的指引。到达目的地苦寻后,发现无人能对自己进行精神救赎,悲愤之下,他决定放弃对耶稣的信仰,创立一个没有耶稣的新教(the Church Without Christ),并宣称世上本没有堕落,根本不需要赎罪。黑兹尔偶遇一个自称有“慧血”的孤独青年伊诺克,伊诺克为了与黑兹尔建立友谊,受直觉冲动驱使,为黑兹尔偷来博物馆的一具木乃伊想做他新教象征,被愤怒的黑兹尔摔得粉碎,这让伊诺克获得友谊的幻想彻底破灭。当绝望的伊诺克看到扮演大猩猩的演员在扮演猩猩时能与人握手交流,他暴力抢劫了扮演大猩猩演员的演出服,自己扮成了猩猩。为了获得与人握手、和人类交流的机会,伊诺克竟不惜从人退变回“兽”。反映了由于“二战”的残酷性,使人类数百年精心构建的道德观念和理性信仰被摧毁,现代人出现精神信仰迷失,多沉浸于物质生活的贪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异化快速发展。尽管黑兹尔声称创立新教,表面不再坚信耶稣的救赎,但他的一些怪诞举动,反映了黑兹尔内心深处对基督教偏执的热爱。黑兹尔抵制了假盲人牧师女儿的诱惑和算计他退伍津贴的女房东的温柔陷阱,追杀了利用他的新教赚钱的骗子,用行动证明了他对耶稣基督的忠诚,希望获得耶稣的救赎。在这个人已被异化为非人的社会,他无法与那些自私、贪婪、冷漠、灵魂愚钝的人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在精神无所依托的极度痛苦中,黑兹尔用石灰水自盲双目、胸缚带刺铁丝自虐赎罪,最终凄惨死去。黑兹尔用自盲的方式,向上帝忏悔,虽然给肉体带来了极大伤害和痛苦,却换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并告诫世人,看不到上帝的人就是盲人。揭示了对上帝忠信就可获得救赎的主题。
黑兹尔是一个具有隐喻意义的希伯来先知形象,他的怪异行为彰显了《旧约》中先知以赛亚为传达上帝旨意,赤身露体、赤脚行走三年的行为叙事。先知是古代希伯来民族能够接受和传达神的启示的人物,作为上帝的代言人在古代希伯来社会的宗教、政治、道德生活中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奥康纳运用希伯来先知式的寓言警示和变形写作手法描绘美国社会的世态图,书写了《慧血》主人公黑兹尔的希伯来先知行为叙事,借助了希伯来先知文学传统价值来救赎战后美国人的信仰迷失与道德堕落。
奥康纳生活在被称为“圣经”地带的美国南方,新教的加尔文派在这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它强调 “原罪”和“人性恶”,认为人的灵魂只能靠上帝的恩赐得以救赎。作为一名天主教作家,奥康纳的短篇几乎都是有关罪与救赎的主题。她非常看重自己的宗教背景,说:“如果我不是一位天主教徒,我就不会有写下去的理由,没有观察周围事物的必要,甚至没有理由感觉到恐惧,也没有理由去享受。”她创设了黑兹尔这个离经叛道、乖张另类的“畸形”人物,向世人揭示他们熟视无睹的、无视上帝的恶。对于她来说,救赎的理想途径就是暴力。作为一个虔诚的天主教作家,她熟知《圣经》典故,深受《圣经》文学熏陶的奥康纳,把暴力视为救赎的有效手段,并认为通过暴力去刺激他的肉体,触动他的心灵,才能使混沌愕然的精神迷茫者们感受天慧,获得最终救赎。
好人难寻的时代——道德的求索
奥康纳生长在美国南方,她的大部分作品都以南方为背景,描绘美国南方的风土人情,因而被誉为南方作家。1952年她生病回农场休养以后所发表的短篇小说,故事大部分发生在南部的乡下,有多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生活在农场上丧偶、守旧的老妇人和她性格孤僻的子女,这些人物透射了奥康纳和母亲互相依赖又有嫌隙的生活现实。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28岁时发表的有关暴力救赎的寓言小说,是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主要叙述了乔治亚州的一家人计划外出旅行,老奶奶不想去佛罗里达,而是想去田纳西东部看望老熟人。于是老奶奶千方百计地游说儿子贝利改变主意,她一会儿借口说孩子们已经去过佛罗里达了,应该换个地方,一会儿又借口说报纸上通缉的越狱犯正向佛罗里达逃窜,告诫儿子旅行计划的危险性,但却无人理睬她的建议。第二天,出发的时候,老太太第一个上了车,为了如己所愿,谎称在她老家附近的一个庄园有密室,这引起了孩子们的探奇心理,吵嚷着去寻宝。贝利无奈,只好改路行驶,不料途中车子翻下路基,恰巧遇到了报纸上通缉的那个叫“不合时宜”的杀人逃犯,老奶奶多嘴多舌地说她认出了“不合时宜”,并试图借助宗教说辞来感化他,不料却激怒了杀人犯,一家六口全部被杀害。老奶奶是一个抛弃了上帝的人,以她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社会中的所谓“好人”,无视自己的虚伪浅薄、固执自私、愚昧无知,却在“不合时宜”这个被上帝抛弃的人面前充当上帝,导致悲惨结局。奥康纳认为“罪恶是善的使用不当,装模作样是天主教的大罪”。《好人难寻》展示了奥康纳对现代人精神层面的缺失及人格道德痼疾的洞察与忧虑,奥康纳借暴力警醒世人、呼唤重构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及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篇7
步骤: 登录 - 进入书房 - 自主学习
一个学期的课程已经上完了,同学们,你们的错题本里面的题目是不是已经都弄明白了呢?生词本里面的单词是不是已经都记住了呢?要一个一个的消化,这样才能把它们都吃透,下次看到已经被你解决的题目的时候你就是强大的胜利者啦!
二、读书计划
不知道童鞋们这个学期读了多少书呢?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一本好书可以带给人不同的享受,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增长知识,还可以提升人的气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籍来读呢?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书籍供大家选择:
小学段: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小王子 狮子王 格林童话集 窗边小豆豆 机器猴传奇
初中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木偶奇遇记 汤姆.索亚历险记 北欧的神话传说 日本民间童话故事集
高中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庄子传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京华见闻录 隐蔽的历史
读书最好要留下读书资料,你可以直接把你的感想发表在文章的评论里面和大家一起讨论,你也可以做读书笔记,比如专门制订一本读书笔记本,写读后感,经典句子摘抄等。而且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笔记更好的理解书本的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印象哦!
你也可以把你想要读的书全部记录在书房的读书计划中,这样你就不会忘记了。上学期的读书计划都有没有实行呢?不要忘了哦,赶紧去记录你要看的书也看看你还有哪些书没有读吧!进入读书计划>>
步骤:登录 - 进入书房 - 个人设置 - 读书计划管理
三、在线学习
除了在书房里面可以学习,不要忘了还可以在习网的各个页面都可以自由地学习哦!比如你可以进入在线听力去听你想要听的英语和中文听力,有各种寓言故事,英语广播,英语歌曲,美文赏析,英语名着,同步课文还有中文小故事等各种听力哦,推荐:
小学段:the monkey and the dolphinlittle snowmansally, go round the sun
初中段:friendsbbc learning english - red carpetyou're not sorry
高中段:the weekly address of presidentmy happy endinga new house
同样的,你也可以进入在线口算去锻炼你的口算能力,也可以在第二课堂里面自由的阅读各种书籍,猜字谜,脑筋急转弯等各种趣味活动。
四、和同学老师在线交流
篇8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作风格、小说中的人物和人生态度不但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广泛的影响。
海明威在当时就是一个神话,他的生活多彩多姿。他出生在伊利诺斯州橡木园的一个医生家庭。他深受父亲影响,热爱体育等激烈项目,如深海捕鱼、拳击、斗牛等。中学毕业后,他离家赴堪萨斯市当记者。一战期间,他在美国红十字会当男护士。一战后,他去巴黎做外国记者,受雇于多伦多星报。受到安德森、史蒂芬克兰、哥特鲁斯、斯坦因等人的影响和指导,成为作家,并受到读者注意。后来他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海明威多次受伤,其中头部就至少有12处伤痕。他经历了三次严重车祸和两次空难,但都侥幸逃生,从这些伤口中,一共取出237片碎片。1961年,迫于身体多病、焦虑和忧郁,海明威用猎枪开枪自杀。
由于受到战争经历的影响,海明威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小说主题和人物。在《在我们的时代里》这部小说集中塑造了尼克・亚当斯的形象。这是他文学创作的良好开端。全书有几篇小说,但都是共同的主题、共同的人物,描写了尼克回想从家乡的童年到退伍军人的经历。尼克经历了各种武力的威胁,成了受伤的英雄,用尊严和勇气来面对许多不如意的环境和局势。这本书,海明威写的很富有诗意,其小说人物形象、场景和每个动作都具有多重意义。
二、代表作品
《太阳照常升起》(1926)是海明威一部成熟的作品,通过塑造迷惘的形象,表现了一战后一代人的精神面貌以及一战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这些身居国外的小说人物远离正常人生活,深陷战争之中。这部小说已出现了海明威式的人物。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第二部成名作。小说讲的是一个受伤的美国士兵和一个英国护士的爱情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整个社会和一代人的面貌。福德瑞克亨利,代表整个国家的经历,他在战争中受了伤,对世界的非理性无法理解。他离开了军队,和凯瑟琳一起逃亡到瑞士。在那里,他们认为能远离社会,过他们的爱情生活。但他们所共同面临的是末日。在这部小说里,作者不但强调了人类在肉体和精神上受难的观点,而且驳斥了自然和上帝的善,表明人类被命运投入了火坑。
《丧钟为谁敲响》(1940)和《老人与海》(1952)是反映海明威后期思想的作品。《丧钟为谁敲响》标志着海明威新的创作生涯,讲的是一位美国志愿游击队员罗伯特乔丹在西班牙内战中的故事。虽然他自己也知道他的斗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仍坚持斗争,因为这是为自由民主而战。最后,他的献身证明人生是有价值的,事业是值得献身的。
《老人与海》则是其人生态度的继续,写人类与自然斗争的胜利。这本书是海明威创作的最高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不长,讲的是古巴渔夫桑提亚哥与大鱼搏斗的故事,表明人生是与不可战胜的自然力的抗争,只能取得部分的胜利。但小说却饱含着对人类斗争的尊敬。
海明威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没有女人的男人》(1927)。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作品包括被击败的人、杀人者和五十个大人物,讲的都是男人的勇猛和不屈的斗争精神。在《午后的死亡》(1932)中,海明威通过描写斗牛,表明了他的生死观。《美国的青山》(1935)讲作家应如何顶住美国传统对作家才华的压力:成功、金钱以及各种家庭纠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1936)讲的是一位深受重伤的美国作家力图从财富和家庭纷争中找回创作想象的精彩故事。《拥有与缺乏》(1937)是海明威典型的作品,讲一个孤独的人同自然环境的抗争。
三、写作风格
对于海明威的风格,有着许多的评论,而大家一致赞同他的文章简洁、自然、效果直接,因为他总是尝试选择具体、确切的词语。海明威用短小精悍的句子将词组合起来,这些句子结构整齐,条理清晰,十分口语化。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能使读者直接感受到人物的情感,而达到这一效果的最佳方法就是含而不露,少用外在的语言形容,语言须简洁。他的作品看似简单自然,但实际上已经经过精心修饰,极富暗示性和底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是这样评价他的:他的简短有力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现代小说。
海明威的世界是有限的。他的人物范围有限,总是在相同的环境中生活,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自尊,这是海明威一直在表现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的典型人物就是用诚实、纪律和控制来实现抗争。他小说中的生活都充满紧张和战斗。世界一片混沌,人类总是打败仗。虽然打败仗,但也是有尊严的,人类的肉体可以消灭,但精神永远不可战胜。海明威的小说世界虽然有限,但主题却很深刻,哲理很深奥。他的这种哲理与他的人物一起,形成了海明威的创作风格。海明威曾说“冰山运动的尊严在于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四、结语
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杀的行为在基督教中是极大的罪孽。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海明威最后选择了自杀呢?应该说,无法进行创作的绝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杀的根本原因。仅仅肉体上的病痛是决不足以击倒这位硬汉的。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受了伤但依然强壮,因为强壮而变得更加敏感和伤痕累累;他面对毁灭和死亡仍会快乐地生活;他在一种观念的模式下保持着自身的理想境界。海明威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神话,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神话。
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在于语言艺术,更在于他审美性的那种生存方式。海明威就像一座桥,连接着人文主义和西方的现代主义,传承着人文主义对人的理性的肯定和歌颂。海明威坚持不懈地探究着人的精神归宿,自己创立了个性的生存方式,那就是:倡导行动、推崇个人主义,强调个性的奋斗,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海明威的那种精神:生活中会时刻充满紧张和斗争;人们要在各种压力下保持优雅;人的肉体可以消灭,但人的精神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海明威所创造的各种“硬汉”形象,还有他本人的那种勇气和精神会一直激励着世界读者。海明威的名字也会和他的作品一起,成为一种永恒象征。
参考文献:
[1]Carol.H.Baker.“Ernest Hemingway: The Writer as Artist” Princeton.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Jeffkey Meyors.“Hemingway: The Critical Heritage”,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92.
[3]Moles Dinald.“The American Novel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ton Abbot, England: Livid and Charles, 1998.
[4]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5]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 上海: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11(9).
篇9
In a corner of the city, inside a tall, narrow house at Number 4 rue2) Vauborel, on the sixth and highest floor, a sightless sixteen-year-old named Marie-Laure LeBlanc kneels over a low table covered entirely with a model. The model is a miniature of the city she kneels within, and contains scale replicas of the hundreds of houses and shops and hotels within its walls. There’s the cathedral with its perforated spire3), and the bulky old Ch?teau4) de Saint-Malo, and row after row of seaside mansions studded with chimneys.
Marie-Laure runs her fingertips along the centimeter-wide parapet5) crowning the ramparts6), drawing an uneven star shape around the entire model. She finds the opening atop the walls where four ceremonial cannons point to sea.
In a corner of the room stand two galvanized7) buckets filled to the rim with water. Fill them up, her great-uncle has taught her, whenever you can. The bathtub on the third floor too. Who knows when the water will go out again.
Her fingers travel back to the cathedral spire. South to the Gate of Dinan. All evening she has been marching her fingers around the model, waiting for her great-uncle Etienne, who owns this house, who went out the previous night while she slept, and who has not returned. And now it is night again, another revolution of the clock, and the whole block is quiet, and she cannot sleep.
She can hear the bombers when they are three miles away. A mounting static8). The hum inside a seashell.
When she opens the bedroom window, the noise of the airplanes becomes louder. Otherwise, the night is dreadfully silent: no engines, no voices, no clatter9). No sirens. No footfalls on the cobbles. Not even gulls. Just a high tide, one block away and six stories below, lapping at the base of the city walls.
And something else.
Something rattling softly, very close. She eases open the left-hand shutter and runs her fingers up the slats10) of the right. A sheet of paper has lodged there.
She holds it to her nose. It smells of fresh ink. Gasoline, maybe. The paper is crisp; it has not been outside long.
Marie-Laure hesitates at the window in her stocking feet, her bedroom behind her, seashells arranged along the top of the armoire11), pebbles along the baseboards. Her cane stands in the corner; her big Braille novel waits facedown on the bed. The drone of the airplanes grows.
The Boy
Five streets to the north, a white-haired eighteen-year-old German private12) named Werner Pfennig wakes to a faint staccato13) hum. Little more than a purr14). Flies tapping at a far-off windowpane.
Where is he? The sweet, slightly chemical scent of gun oil; the raw wood of newly constructed shell crates; the mothballed odor of old bedspreads―he’s in the hotel. Of course. L’h?tel des Abeilles, the Hotel of Bees.
Still night. Still early.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sea come whistles and booms; flak15) is going up.
An anti-air corporal16) hurries down the corridor, heading for the stairwell. “Get to the cellar,” he calls over his shoulder, and Werner switches on his field light, rolls his blanket into his duffel17), and starts down the hall.
Not so long ago, the Hotel of Bees was a cheerful address, with bright blue shutters on its facade and oysters on ice in its café and Breton waiters in bow ties polishing glasses behind its bar. It offered twenty-one guest rooms, commanding sea views, and a lobby fireplace as big as a truck. Parisians on weekend holidays would drink aperitifs18) here.
Over the past four weeks, the hotel has become something else: a fortress. A detachment of Austrian anti-airmen has boarded up every window, overturned every bed. They’ve reinforced the entrance, packed the stairwells with crates of artillery shells. The hotel’s fourth floor, where garden rooms with French balconies open directly onto the ramparts, has become home to an aging high-velocity19) anti-air gun called an 88 that can fire twenty-one-and-a-half-pound shells nine miles.
Werner is in the stairwell, halfway to the ground floor, when the 88 fires twice in quick succession. It’s the first time he’s heard the gun at such close range, and it sounds as if the top half of the hotel has torn off. He stumbles and throws his arms over his ears. The walls reverberate all the way down into the foundation, then back up.
Werner can hear the Austrians two floors up scrambling, reloading, and the receding screams of both shells as they hurtle above the ocean, already two or three miles away. One of the soldiers, he realizes, is singing. Or maybe it is more than one. Maybe they are all singing.
Werner chases the beam of his field light through the lobby. The big gun detonates a third time, and glass shatters somewhere close by, and torrents of soot rattle down the chimney, and the walls of the hotel toll like a struck bell. Werner worries that the sound will knock the teeth from his gums.
He drags open the cellar door and pauses a moment, vision swimming. “This is it?” he asks. “They’re really coming?”
But who is there to answer?
1. 节选部分选自小说开头,主要介绍了在战争期间,两位主人公(法国少女Marie-Laure LeBlanc与德国少年Werner Pfennig)所处的环境。节选有删节。
2. rue:〈法〉街道,马路
3. spire [?spa??(r)] n. 尖塔,尖顶
4. ch?teau:〈法〉(法国的)城堡,豪宅
5. parapet [?p?r?pet] n. 矮护墙
6. rampart [?r?m?p?(r)t] n. (城市、城堡等周围的)防御土墙,壁垒
7. galvanized [??lv?na?zd] adj. 镀锌的
8. static [?st?t?k] n. 静电干扰
9. clatter [?kl?t?(r)] n. 哗啦声;咔嗒声
10. slat [sl?t] n. 板条;狭板
11. armoire:〈法〉大型衣橱
12. private [?pra?v?t] n. 二等兵;列兵
13. staccato [st??k?t??] adj. 断奏的;断音的
14. purr [p??(r)] n. 咕噜咕噜声
15. flak [fl?k] n. 高射炮
16. corporal [?k??(r)p(?)r?l] n. 下士
17. duffel [?d?f(?)l] n. 圆筒包,收口提袋
18. aperitif [??per??ti?f] n. 开胃酒
19. velocity [v??l?s?ti] n. 速率;速度
作品赏析
圣马洛是坐落在英法海峡之间的花岗岩礁盘上的一座古城,曾被誉为“法国布列塔尼翡翠海岸上最璀璨的明珠”。1944年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后,对在这里负隅顽抗的德军进行了毁灭性的轰炸,圣马洛小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安东尼・多尔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叙述就是从盟军轰炸机进入圣马洛上空的隆隆声中开始的。
在轰炸机机翼投下的阴影之下,有被困的德军,还有滞留城中的法国平民,其中有小说的两位主人公――玛丽洛尔・勒布朗(Marie-Laure LeBlanc)和维尔纳・普芬尼希(Werner Pfennig)。玛丽洛尔16岁,先天双目失明,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1940年战争爆发后,她的父亲被德国人带走,生死不明。玛丽洛尔只能寄住在圣马洛的叔祖父家。叔祖父参加抵抗运动被捕后,她独居老宅,用叔祖父留下的电台设备播放她朗读的《海底两万里》。与此同时,数条街外,德国士兵维尔纳躲在当地一家酒店的地下室。维尔纳虽然只有18岁,但已是一名老兵,他自幼父母双亡,和妹妹尤塔一起在德国贫困的矿区长大。因为数学方面的天分,他考入了“国家政治教育学院”,在那里接受军事化训练。他毕业后参军,曾经转战于俄国和中欧战场,目前驻扎在法国,负责搜索抵抗组织的电台。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写作契机来自于作者多尔2004年的一次旅行。在火车上,他注意到一名乘客因手机通话中断而发脾气。这令他联想到了无线电的发展历史,于是决定“尝试用魔法召唤出你在家里能够收听陌生人的声音是一种奇迹的那个时代”。没想到,为了在纸上捕捉这个时代,多尔用了十年的时间。随着他对无线电发展史料的深入阅读,他发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电台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德国政府利用电台对德国民众进行政治动员。法国抵抗组织则利用电台传递抗击德国人的消息。为了捕捉无线电波这一我们人类所看不到的光线,多尔创造出了维尔纳的形象。表面上看,玛丽洛尔和维尔纳是在1944年的轰炸中相识,维尔纳发现了玛丽洛尔的电台,寻踪而来。其实,他们的相识在十年前就埋下了伏笔。玛丽洛尔的祖父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前曾经录制了部分科普节目。他的弟弟,也就是玛丽洛尔的叔祖父,为了纪念哥哥特地建立了无线电台,播放哥哥的节目。而十年前,维尔纳曾经通过自己翻修组装的收音机,和妹妹一起入迷地听过这些节目。到圣马洛后,他识别出了玛丽洛尔现在播报的频道就是当年他所听过的频道。冒着大轰炸的威险,通过对无线电信号的甄别,他找到了玛丽洛尔的家,救出了被困的玛丽洛尔,目送她走向安全区,然后默默转身离开。不久后,他被盟军俘虏,在战俘营死去。
多尔写小说的起点是对一段科技史的关注,然而,当他真正动笔,却在无线电的光线之外加上了更为重要的人性和道德之光,使小说成为一部可以触动灵魂的反战作品。小说没有简单地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区分非此即彼的正邪黑白,而是写出了战争对参战双方的伤害。作为被占领一方的法国的创伤自不待言。建一座古镇,需要上千年时光的积累,摧毁它,却只需代表现代技术的飞机几天的轰炸即可。残垣断壁之下天天上演着生离死别的剧目。小说中,玛丽洛尔的父亲生死不明,叔祖父被带走,剩下她自己独困于残宅,生命岌岌可危。其实,作为侵略方的德国也不是这场战争的赢家。为了自己所挑起的这场侵略战争,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小说中的维尔纳为例,他被吸纳为“青年先锋团”的一员,接受洗脑式的教育。他最好的朋友弗雷德里克就是因为具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受到了教官所支持的同学的欺凌,被打成了傻子。而维尔纳毕业后则顺从地应征入伍,变成了战争机器上的一枚小齿轮,丧生异乡,尸骨无存。在学校时,“青年先锋团”的热血少年们高唱着:“啊,带上我吧,带我走进部队/我不要平凡地死去!/我不要平庸的死亡,我要/我要倒在英雄的高地上。”而残酷的事实却以无情的反讽回应他们:他们将死亡带给了其他国家的无辜百姓,自己也成为战争的炮灰,得到的只有侵略者的恶名,即便将生命捐出,也换不回英雄的荣耀,得到的只是无意义的卑微。
篇10
一、目标、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每个学生要确立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没有奋斗目标就象在江海中没有方向的轮船一样,只能毫无头绪的东冲西突。兴趣决定着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在教学教学活动中要通过班会、竞赛、演讲等直观形象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树立长远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可以水到渠成的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预习是自主学习的良好开端。其主要任务是掌握新单词,听、读、理解课文,初步感知课文中的重难点,并要求学生把重难点落实在笔记上。感知知识点的过程是:学生边读课文边圈画出课文中的知识点。
(二)听课依旧是学习的主要阶段。教师在注重课堂教学策略前提下,要根据教材大纲适当的编排教学内容,探索用什么样的方法学生能够轻松地接受;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重点、怎样听、思考落实等等,要求学生不仅仅限于听懂听会,更要以听审题方法以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要注意教师语言的弦外之音,去体悟课堂教学中对某类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三)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要适时指导学生做笔记,引导学生将听课内容思考整理,着重记集中要点,要更好地了解领会教师的方法和策略;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学生自己领会的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以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以便于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二、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拓宽自主学习的方向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英语教学观念的更新,网络自主学习中心(Self-access Center)应运而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自主学习中心使用英语原版电影资料作为英语能力训练材料的做法具有颇多益处,丰富多样的影视作品有声音有图像有情节,这不仅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学会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可以说,英文影视欣赏是英语学习的最生动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之一
(一)适当推荐合适的影视作品
学生可以采取比传统课堂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来有效提高自己的英语听力技能。相对于传统的听力材料,原版影视作品能将语言与情节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听力环境,并且通过文字、图像等直观形象的方法构建了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够主动融入,主动去接收作品中的听力信息,对于英语听力的兴趣被不断激发出来,从而在不知不觉中锻炼并提高了听力能力。?影视作品要由易到难,层层推荐,不可急于求成,如果开始语境太繁,语速太快,容易让学生失去耐心和兴趣。
(二)适当选取部分经典英语歌曲
电教媒体介入自主学习中,为创设语言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可以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语言交际运用的积极参与者。大多数学生对英文歌曲的旋律和演唱非常感兴趣,采用听歌写歌词、歌词翻译、改写英文歌和自编说唱歌曲等多种方式。歌曲尽量选择积极向上、朗朗上口的英文歌曲,例如:Take My Breath Away (屏住呼吸) You Raise Me Up(一切因你)等。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可把需学生掌握的内容改编成歌词,配以学生熟悉且琅琅上口的曲调,以英语歌曲的形式教授给学生。
(三)适当增加阅读界面
阅读是外语学习中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人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尤为重要,阅读可以看时事简短报道、英文小故事、英文小说等,例如可以看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很多中学课外读物有要求过中文版的,可以中英对照进行阅读。阅读是吸收、思考、理解、接受信息和反馈信息的复杂的智力过程,可以运用“三读法(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技巧与能力。
学会学习是人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尽量使学生具备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篇11
说到一个女人,我不得不谈到另一个女人。她和我的生活发生过密切关系。她是我前妻。她说我身上有汗臭、烟屎臭、口臭,什么臭都有,唯独没有香。男人有味道就对了,臭男人臭男人,不臭算什么男人。当然我臭是有原因的,这跟我职业有关。难道是掏粪工?亏你想得出来。
我朋友高全说,还是舒服,上班自由,没人管,钱也挣得多。我说,你不懂。他说,我是不懂,懂了我就这行了,还用这么受罪。高全正在室外温度高达41度的时候忙公司内部的装修。而我则吹着书房的冷气,躺在藤椅上翻看毛姆的《寻欢作乐》。茶几上搁着两块未吃完的鸡肉披萨,这是刚才我打电话叫的外送服务。
不止高全,认识我的都说以我为荣,有的还夸张地捞起衣服,翻出本子,索要签名。甚至一些首次见面的人,唐突地说曾经拜读过我的书。妈呀,你也知道,如果这样的场景重复出现,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恶劣影响,不过在我这里,一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我清楚这些奉承多少带有虚假成分,这年头有谁会真正在乎除自己以外的人呢。
说到这我想到了王老师。他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语文老师喜欢语文好的学生很正常,但作为班主任,他要结合多名任课老师意见,综合各门学科成绩。数学老师说我表面认真,实际上死不要好;政治老师经常给我吃“毛栗子”,晚自习结束,留我下来背书;物理、化学老师见我,假装路人。而王老师每堂作文课,都选我的文章做范文,还推荐我参加市、省各项作文比赛。我说,老师我不行。他说,要对自己有信心。我说,史老师(原班主任)说过,我的文章像旧社会老太太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说这话时,我庆幸自己个矮,坐第一排,看不到背后四十六张放大的笑脸,但震耳欲聋的声音犹在耳边回响。但显然王老师对我这块布有不同看法。我很负责地告诉大家,没有他,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路。如果我是千里马,他就是当初识我的伯乐。
当然过往种种不代表现在,沉浸过去,只会裹足不前。所以我不停地读书。朋友笑我说,做你家的书真幸福,住的房可比主人房大多了。他一说说到我老婆心坎上了,老婆说,你也看到了,我家主卧、书房朝南,只有女儿房间朝北,我想动一动格局,他一口回绝,说,这么多书朝哪摆,异想天开。
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很难从我的书堆里抽身,情况类似染上的人。要我戒掉帕斯卡尔、阿伦特,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卡佛……几乎不可能。最近又多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回可是个“说话”的作家,不似前面那个“莫言”的作家,呵都“莫言”了还写什么东西。据说译林出版社以最快速度签下版权,将一下子推出她的七部短篇小说集。
虽然我距离这样的高度还差几个喜马拉雅山,但我不会放弃攀登。唉还是说点鼓舞人心的话吧。已有多家有影响力的刊物,刊登了我的小说。有关我的评价主要分成两派:认同的说我构思新颖,文字犀利,独具风格,是异军突起的新锐作家。反对的说我沽名钓誉,名不副实。不管怎么说,微博上拥护我的20万粉丝大军,或多或少能说明点问题。
好像扯远了。刚才说到臭的原因,我直说好了,不兜圈子。我一旦提笔,饭桌上的糖醋桂鱼、秘制红烧肉瞬间成了食之无味的速冻食品。妻子穿着情趣内衣,在我眼前左摇右晃,我都没有邪念。这还不是最糟。女儿说,爸爸,我们玩游戏吧……长时间得不到我的回应,女儿只好拿着玩具手机自己给自己打电话。还有更糟的。有一回为了完成一个作品,三伏天里,我连着几天不洗漱,不洗澡,后来再上床,女儿拼命推我,老婆说,睡书房去。
搬来书房的头天晚上,想到终于能静下心不受打扰的继续创作,我就亢奋。待我双手放上键盘,却发现显示屏里的内容不是我想要的。一开始我靠咖啡延长时间,一杯不行两杯,我以为振作精神就能才思敏捷。后来发现脑袋还是一团浆糊,由于我饮用过度,产生了便秘、胃痛、恶心、头晕等症状。
为了调整状态,我大清早出门,希望从空气、小区植被、鸟鸣声里吸收养分,润润笔头,迎面撞上一位同行。他从事这项事业的时间早于我,名气也跟他的头顶一样,闪闪发光。“浓缩就是精华”也被列入我的人生信条之一。他手里拿着烟,急不可耐地撕扯包装。等他前脚踏进楼道,我也跑了趟超市,匆匆扫了眼货架上的烟,随手一指。好像正在干一件见不得人的勾当。我在想一向不抽烟的人跑来买烟,如果别人问起,说什么好。
刚开始,我不懂怎么将嘴里吸进的烟从鼻子里出来,等我终于掌握要领,吞吐出《花样年华》里梁朝伟那样的烟圈,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家里除了一屋呛人的烟味,还是一屋呛人的烟味。
烟后面是酒。那就酒吧。李白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沉醉不知归路”;唐伯虎饮出一把把诗扇……我呢,不饮则已,一饮则夜夜鼾声如潮,老婆怨声载道,她说隔着房门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为了互相不添堵,她和女儿自觉搬走。
旅行、风景、美食
我没找她们,眼前有更紧要的事。我找来卡佛,问他自行车、肌肉、香烟有何关联。让欧・亨利帮忙翻翻我的生活,看看有没有类似妻子丈夫互赠礼物的寻常动人故事。还要霍桑教会我如何设置意想不到的结局,譬如威克菲尔德失踪二十年后又回家了。如果可以,我要向马克・吐温借来《百万英镑》里那小子的运气。还有那些从鱼、猪头、点心,送快递、收废品、吃饭、开会、手机、去海边上下手的,我要向他们借点成功经验。朋友说,不如去旅行吧,走一走兴许有帮助。他说去,还扯到了仓央嘉措。最后我决定沿着白居易、坡的脚印,去了西湖。
虽是九月下旬,天气异常闷热,仿佛跟谁赌气似的。没走几步,衬衫后背全湿了。走到索菲特大酒店门口时,有男子主动上前招揽生意,问我要不要包车游湖。他穿戴花哨,让我有置身海滨城市的错觉。尽管知道黑车存在安全隐患,但为了省事我还是麻利地上了车。他说,老板,玩得满意再付钱。主动权在我手上,还怕什么。
师傅很热情,边开车边说,不到狮峰山等于没来西湖。我说,那一定要去了。他说,马上带你去的人家,门口就有“龙井”。老板,一会你提桶水上来,洗洗手,洗洗脸,能带来财运哟。你还可以免费尝一尝龙井茶。我问,最好的龙井多少钱一斤。他说,七八千吧。我说,我们不懂茶,吃不出。他说,没关系,老板,你今天碰上我了。
车停在山坡一户人家门口。不止他的车,好多运营的黑车都停这。他指给我看那口龙井,有个胖乎乎的女人赶忙上前招呼。我蹲下身洗手时,看到她家门前的长桌长凳上,坐满了吃茶的人。她说,老板,洗好了吧,洗好就进去喝茶,歇歇脚。看我没表态,又说,不要钱,免费的。好像深怕我逃跑。看到这你们也猜到八九成了吧。反正西湖该看的没看,时间都耗在品茶买茶上了。
下山时天空早已是黑压压一片,游湖的兴致荡然无存。我在银泰找了家餐厅,先犒劳下胃。服务员上菜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比如盘里的泉水鱼,我想到黑鱼、鲶鱼,香椿树街上那些挂在龙头、坐小轿车、面包车来的鱼。可我明明站在西湖脚下,怎么惦记着别人的香椿树街,我要走出去才好。要命的是我走不出香椿树街,我看到餐厅那道点心――面包诱惑,居然能想到点心师傅阿翘,还有她的四喜汤圆。
回宾馆推开门,门缝里不知被谁塞了三五张名片。出于好奇,我弯腰捡起一张。名片上印着肥臀的女人,跪着的、趴着的,极尽诱惑之姿。自从我搬到书房,老婆又离家出走,我确实很久没干男人的事了。
小姐、前女友、老婆
在我还没找到人生目标前,我帮一位大老板开车。车子几乎每晚都停在高档会所门口。有眼力的服务生,远远看到车牌,就用对讲机通知常接待的领班或经理过来。说某某老总来了。通常是车刚停稳,还没来得及拉手刹,已有人聚拢到车门旁了。有的指挥倒车,有的开始遮挡车牌。蔡秘书和我不一样,这种场合我进不去,他能进。他不止一次告诉我,开瓶费多少,公主、妈咪、小姐,出场费多少,总之是个烧钱的地方。后来我们几个经常在一起讨论。司机王师傅这方面嗜好比较强烈,贵得玩不起就去偏远区、城郊。所以我多少知道些,越是不起眼的边角旮旯,越容易找到。
我还记得第一次推开那扇门的情景。站在门边的女人谨慎地问我,找谁,干什么的。随即便有男人上前锁门。那些穿吊带、短裤,翘二郎腿,坐高脚凳上抽烟的女人齐刷刷看向我,让我有点招架不住。她们身后有几道门帘,门帘上有人影闪动。侧边门帘半开,能看到半张床。竟让我想到了手术室里的床,冷冷的,没有一丝温度。我说出场费多少?年长一点的女人说,最近严不出去,只能在里面。我拔腿往外跑,可出来又后悔了。不是没和女人做那种事后悔,虽然我很想,但想和做两码事。何况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我想从这些边缘人士身上挖掘出她们背后的故事。说出来也许没人信,可我真这样想。
还有一次是在沿河村附近。我正准备张口,店里两女人突然抬头,我又跑啦。怪不得人们常说,便宜没好货,我算见识了,那皮肤直接可以开坦克了,玻尿酸、肉毒杆菌也救不了她们。
老婆也离开我了。你们肯定以为是我在外面寻花问柳,被逮了正着。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信不信由你。后来那两张沧桑的面容,多次出现在梦里。不知上帝想给我什么启示,我很惶恐,惶恐之后是彻夜清醒。
在我失眠的那段时间,李梅离婚了。李梅是我大学同学,也是前女友。我帮她算了一下,截止到今天,刚好一年,儿子还在襁褓中。究竟是什么激烈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这样的结果。兴许这种矛盾正是我需要的吧?我不得不说现在的我陷入了某种魔杖,好像每干一件事,都能和我现在的职业联系起来。可李梅并不打算给我个痛快,她嘴里“改天见面聊”的说法,迟迟没有兑现。迫于无奈,我只得短信她。我说今天窗外蓝天白云,气候凉爽,适宜外出。李梅说走不开。我说没关系,我去找你。李梅回说,算了丑媳妇总要见公婆,晚上七点高楼门宾馆见吧。我说,好,不见不散。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当我带着满脑子幻想的故事从老丈人家的卫生间出来时,老婆直接把Iphone当板砖,往我英俊的脸上砸。外面的天也跟着我家女人一起变了脸,稀里哗啦下起雨来。我不知道其他男人如何应对这样的场面,我以文化人的腔调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老婆受不了,她说离婚,分居这么久,其实早就结束了。我说,开什么玩笑,甜甜都这么大了。老婆指着我鼻子让我跟李梅过去。(这事赖我,谁让我当初嘴贱,将我的婚前史悉数坦白的。)其实你们知道我比珍珠还白,比钻石还纯,只是到她这就像那洗不清的黄河水啦。她说,犯不着洗了,宾馆都找好了,难道非得现场直播?我才知道她翻看了我的短信记录。
女儿、家长会、老师
自从女儿甜甜诞生以来,我下班比上班还忙,忙着应酬,奔赴饭局。可我又不是局长、厅长,甚至处级干部都够不上,哪来这么多饭局呢。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是借此名目干自己的事。比如蹲办公室看书,找个咖啡馆静坐或者将车开到某地,试图在风景中捕捉一些一闪而过的东西。所以我经常在公文包里放一支笔,一个便签,你们也知道有些东西像流星,稍纵即逝。在家里无论如何抓不住。有时手刚放到键盘,女儿就跑来说,“爸爸抱抱”,“爸爸我想看你电脑里的照片”,“爸爸你教我画画吧”……我的另一位同行,比我年长,礼貌上我应该称他前辈。他的表现更为直接。但凡他在家,就禁止一切响动。他老婆本来靠养鸟打发时间,因为某天清晨喂食,即兴表演了一段口技,结果鸟被勒令放生了。
庆幸的是我家不养宠物。如今的屋子,只剩我这一种可怜可悲的生物。自从前妻、女儿搬走以后,只有邮递员会在每天上午十点,按响我家楼下的电子门铃,通知我拿稿费单。有一天我下楼的时候接到了前妻的电话。她让我去幼儿园开家长会。她说,要不是临时出了状况,她是不会麻烦我的。她好像怕我拒绝,一句紧跟一句。她说,穿过走廊,走廊尽头有楼梯,往上数两层,左手边教室。我说,行了。她说,什么行了,你知道班主任姓什么?班里几名老师吗?不蛮大家说,我确实不清楚。以往跟孩子沾边的事全由我老婆一手包办。
谁叫我理亏呢。出于亏欠心理,我赶紧刮了胡子,找来干净衬衫、西裤,配了领带,出门还不忘擦皮鞋。我好像记得有句话说看男人看他的鞋子就行了。尽管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可即便如此,我还是不想在女儿学校出什么岔子。
我到门口时,园里的两扇大铁门还关着。我朝里面瞄了眼,看到左边传达室有人。我说,老师傅,劳驾开个门,我来开家长会的。老头说,哪个班。我说,中二。他左看右看,好像我是什么坏人。又问,孩子叫什么名字。我说,徐甜甜。老头说,不像。我说,眼睛、鼻子,脸型都像我,别人都说像。老头说,反正没见过你。我说,没办法,经常出差,呵呵。
班主任听说我是甜甜爸爸,笑容满面地跟我打招呼。她安排我们坐在小朋友的小凳上,凳子挨凳子,肩挨肩。几位家长在旁边窃窃私语:那位是甜甜爸爸?好像是吧,你问问。你问。还是你来。有什么关系。有位家长自告奋勇问我要联系方式,还是位女同志。我感觉脸上有热度,心脏开始强烈搏动,要不是双唇闭合,想必心已经从嗓子眼蹦出来了。你们别误会,我不是没见过女人,我老婆比她漂亮多了。我激动的是她们会认出我来,不用讲,肯定是通过某个载体知道的。如今获得信息的渠道可是太多了呀。
为了表示感谢,我在报手机号时,特意延长了每个数字的停顿时间,万一误听或者来不及记呢。事实上任何情况都会发生。她说她儿子上周本来和甜甜约好去海底世界,结果没有我们的联络方式。我尴尬地点点头,尽量让自己的笑容保持自然、平稳。
会后家长们纷纷往教室门口走。班主任说,甜甜家长请留步。我心里咯噔一下,以为甜甜调皮,闯了什么祸。她说,甜甜这学期上课举手积极,能根据问题回答,进步很大。我松了口气。她又问我说,甜甜在家也这么活泼?我说,啊,是吧。她说,有件事麻烦一下。我说,请讲。她说,呵呵,其实也不是我的事,是我们班另一位老师陈老师,我本来让她自己跟你说,她不好意思,让我代表她。我说,没事,你说。她说,陈老师今年要评职称,她有几篇文章,希望你抽空指导。我们学校有要求,必须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呵呵,你看行不。班主任笑得很灿烂。女儿在她手里,不行也得行。于是我飞快地从外侧口袋掏出笔和便签,直接把我的邮箱地址抄给她。
离婚以后,老婆变成前妻,女儿还是我女儿。这层关系是不变的,唯一有变化的是我跟女儿的关系。本来按协议,我只需每周看她一次。我现在几乎天天往前老丈人家跑,我个大活人往这一杵,他们也不好意思赶我走。何况我是来看自己女儿。
我突然间180度转变,明眼人都看出问题了吧。我不否认,我积极自然有积极的理由。事情还要从班主任托我发表的陈老师的两篇文章说起。
我先说一说幼儿园到我家的距离,步行只需十分钟。我想说的是,老师的办事效率不是一般高。反正我刚到家,手机就提醒我,收到一封新邮件,来自陈老师。我不敢怠慢,即刻坐到电脑面前。等下载压缩文件的空档,我积极调动脑子里的人脉关系。谁让我摊上这档事呢。
班主任说是几篇,我数学再不好,也看出这里不是几篇的问题。光压缩文件就等了一段时间。文件夹下有子目录 “周庄杯”、“小美文集”。 “周庄杯”有下层子目录《兴趣班》《站台》两篇小说;“小美文集”里有随笔《小微控》、《传说》,散文《角色与换位》、《儿童水果饭》等等。另附一封信:
甜甜爸爸:
抱歉给您添麻烦了!这是我一部分稿件。“周庄杯”是我去年年底参加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的征文。对方回复邮件时说,语言文字适合幼童,不符合本次参赛要求。您大概也看出来了,我的创作对象就是我四岁的女儿。请指正!谢谢!
以下是我摘录的几段:《棋局,棋子》里写道:“女儿每次摆完棋,总要先为自己造势,好像不强调一遍‘我要把你的老帅吃掉’就显不出她的厉害!感谢上天赐予的这个礼物,让这样活泼可爱,天资聪颖的孩子陪我下完人生的棋局。”《最好的老师》里说:“女儿令我想起小时候照的哈哈镜,凹凸的镜面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放大了我们的缺陷和尴尬,缩小了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优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实反之亦然。当我们迷惘困惑时,不妨静下心看一眼身边的孩子,她也许就是上帝指的那扇窗。”……
那扇窗好像也点醒了我。我不知这是上帝的功劳还是她的功劳。我当上了甜甜的书记员。
甜甜:“给你猜个脑筋急转弯,什么人一喝水,他就死了?”
“木头人。”
答案:纸人。
甜甜:“为什么拳击比赛中,赢的人没得到金牌,反而输的人得到呢?”
“误判/裁判被潜。”
答案:裁判脑壳坏了。
甜甜:“我有一个梦想,长大了,我要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蚊子在我脚上的黑痣上咬了个包,呵,它的嘴这下子要变黑了”……
前女友,前妻,创意蛋糕
“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李梅也知道我的事了。电话一接通,问候语也省了,直奔主题。她说,怎样,什么时间空,我们见一见,互相疗个伤?我说,呵呵,风水轮流转啊。我天天有空,任你安排。她说,别,上次爽约,还没找你算账。高楼门那次,家里拉了红色警报,非常时期。如今警报解除,没有理由缺席,除非玛雅预言成真。我说。
我们约在上海路一家颇有情调的清吧:“答案吧”。借此之名,希望问题都能引刃而解。酒水单上一堆不知道东南西北的名字:马杜斯8号,马杜斯10号,艾丁格黑,艾丁格白……无奈之下我将选择权交给她。她要了玫瑰红桑,B52轰炸机,芝士烤薯片,塔克牛肉,墨西哥鸡肉披萨。我说,许久未见,吃货的面貌始终如一哪。她说,你也是,一点没变,还是那副死气沉沉的土样。我说,你们不才一年吗。她说,有关系吗。我说,婆媳关系处不好?性格不合?性生活不和谐?外遇?你还是她?她说,神经病,都结束了,一切都不重要了。我说,真那么严重?到底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她搅动玻璃杯里的吸管,抿了口酒。她说,我婆婆跑去我单位闹,跟领导说我有精神病,说单位怎么招这种人,不开除会祸害社会。他爸发短信说,我这种女人天下少有,不配做母亲。又说我绑架儿童,虐待儿童,要告我。我说,那你老公什么反应。李梅说,他啊,他跟我儿子一样,还没断奶,他妈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还发短信恐吓我同事,说她们是窝藏罪。前段时间,他们家过来抢小孩,我跟我妈出去避了一阵。我说,比我们家红色警报还严重,还有生命危险。
服务员上来收空餐盘。她说,《钢铁侠3》看了没?我喜欢唐尼哄女友开心引爆的八十来个小钢铁人。《北京遇上西雅图》呢?Frank每天早上跑几条街,买文佳佳爱吃的豆浆油条。你说我怎么遇不到这样的男人。这样的问题即便在答案吧,我也不知怎么回答。
台上两名吉他手在作热情澎湃的演奏。掌声此起彼伏。有人举起手机拍照。门口进来一对夫妇,手推车里的孩子已进入梦乡,嘴里还含着安抚奶嘴。李梅说,看人家多幸福,你呢?我说没啥好说的。她说她知道,做我背后的女人不简单,幸亏她明智,撤退得早,不然我得祸害她了。我试图反驳,可在她连珠炮似的追问下,我败下阵来。说起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比如我老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生日几号,哪种颜色衣服多?用什么洗发水?节日送她什么……
不光这些,说来惭愧,我连家里的油盐酱醋什么位置都不清楚。我每趟出行的行李箱、家里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一切开支老婆打理,过什么心?上回她跟女儿订的生日蛋糕,黑巧克力搭的框架,白蛋糕做的精致书本。我现在才想起来,不就是我家书柜的缩小版吗。我早该问一问,哪家蛋糕店的创意,这个创意值不少钱吧。
李梅说,傻啦,再不说话,我可走了。我问她哪里有创意蛋糕店,可以动手做或者我说什么样他能做的。她说,江苏路上的“美丽心情”很出名。
西塘,老婆,酗酒事件
我现在除了每天去岳父岳母家报到,还充当护花使者。前妻说,你来干吗?我说,送你呀。她说,不客气。我说,应该的。她不肯上我车,我拼命陪笑脸,极尽之能事,要不是她嫌小区楼下、单位门前拉拉扯扯不好看,也不会乖乖上车。
我车里最近新增不少东西。水晶音乐盒、香水瓶、捶背布偶、车载播放器。昨天我忙了一晚上,先下载QQ音乐软件,在新歌首发、排行榜、主题里找人气高、推荐指数高的音乐。现在播的是一首英文歌,她闭上眼,安静地坐在旁边。我说,老婆,去旅行吧。
这回我说到做到,收拾好行李,直接到她单位楼下堵人。我说,准备好了吗,出发喽。她以为我开玩笑,给我一记白眼。等她发现不对劲的时候,我的车已经飞驰在高速上了。
入夜以后的西塘别有一番风情。这也是我第一次大手笔,包船游湖。岸边柳条低垂,临水客栈红灯笼高挂,两三个年轻姑娘在放花灯,不知她们给谁祈福,满载愿望的灯又将驶向何方?
上岸后,我们沿着青石小路,走进一条街,宁静的古镇一下被喧嚣替代。古镇有酒吧倒不多见。我说,选择权给你,听你的。她不再别扭,挑了家人不多的清吧。她说,喜欢台上女孩唱的《Beautiful Love》:Love’s beautiful,so beautiful... 她要了红粉佳人,巧克力马天尼。对桌情侣耳鬓厮磨打成一片,角落一桌在玩色子。我们坐在离表演台最近的位置。近的能看到驻唱女孩脸上的雀斑,假睫毛,浓重的黑眼圈。而此刻坐在我身边的女人,她的脸已被酒染上羞涩的红,我像发现宝藏一样,目光紧紧地锁住她。
巷子里一排小吃铺,烧烤、炒菜、海鲜砂锅、好兆头火锅、老马酸菜鱼……我盘算着吃什么好,她使劲摇晃我的手臂。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那边好像出了事,事还挺大,只见门口停了好多警车、救护车。她说,打赌怎样,我猜是醉酒闹事。我说,呵呵,很有经验嘛。她用力捏我膀子,不用看,隔天肯定又青又紫。不过我高兴,不是自虐,这种疼痛实在久违了。她见我不做声,以为我怕输,她说,不想赌就算了。我说,谁怕谁,走,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