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实验方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为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必要的实践锻炼环节———分析化学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促进学生去掌握分析化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相关的基本操作实操训练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建立起定性和定量的概念。整个过程的训练对于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此外,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化学实验的学习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至关重要。因此,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发展和探索实际意义重大,尤其是在把握分析化学实验质量和发展方向方面[1]。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分析化学实验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定量分析的能力,因此分析化学实验的实践环节在内容的安排上显得尤为重要[2]。现有分析化学实验内容上的安排仍然是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关于滴定分析的一些基本操作练习、验证滴定知识点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实验。从整体内容上来看实验内容和分析方法上相对单一,每个实验的相关性较少,且相对孤立。综合性实验仍然存在“照方抓药”的操作程序,缺乏对学生科学性思考的有效训练、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此外,学生对“量”的概念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尤其在滴定终点对终点判断不准确,常常出现滴定终点滴过的情况。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分析化学实验在内容上进行了深化改革,对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分析化学实验应该从实践的内容安排上、方法多样性上、难度维度方面进行调整,其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认知从而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从事煤化工、医药、新能源领域的工作提供良好的平台[3]。
2分析化学实验方案探索
2.1实验内容环节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主要是为内蒙古煤化工、新能源行业培养分析测试方面的人才,为了符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分析化学实验实践内容上紧密联系行业的实际需求,更加注重传统实践内容和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加强了交叉学科间知识的相互结合与渗透[4]。实验内容主要是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展开,设置了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验证型实验以及提高创新型设计实验,具体实验安排见表1。2.1.1基本操作实验部分在基本操作实验部分首先开设了天平的使用,了解了天平的结构原理,练习了三种称量方法以及天平使用的规则。其次,巩固了滴定分析仪器滴定管的使用,滴定管在使用前需要做的准备,标准溶液装入滴定管操作步骤以及如何正确的读数。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基本操作能力增加了容量瓶、移液管、吸量管的使用,通过上述练习的设置更加注重实验操作规范化的训练。2.1.2验证型实验部分验证型实验开设了5个实验主要涉及到四大滴定方法,在实验的设置上由简单的酸碱滴定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逐渐增加难度,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酸碱滴定相关知识的掌握,在学生实际做实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在滴定操作不规范,在滴定终点“一滴”和“半滴”操作掌握不好,从而造成终点滴定过量最终误差增大。针对在实验过程出现的上述的情况,在新的内容中进行了优化和改进,首先是设置了有机酸摩尔质量的测定实验,让学生对滴定规范操作进行基本训练,让学生对终点判断有所初步认知。其次,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安排了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实验,第一步用酚酞作为指示剂,在滴定终点溶液颜色由紫红色变为微红色作为第一个等当点,整个滴定过程中要求学生按操作规范进行滴定,滴定终点的判断要准确无误,然后在上述的同一份溶液中加入甲基橙作为第二种指示剂,由于第一个等当点的颜色为微红色,再加入甲基橙后溶液颜色的叠加会使溶液颜色呈现不完全是甲基橙的颜色,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此时溶液颜色并做好记录,双指示剂实验的开设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滴定终点的判断,而且加强了滴定操作规范化。在上述酸碱滴定实验中,学生的操作技能可以得到充分锻炼的基础上,通过自来水水硬度检测的实验让学生掌握钙指示剂的应用条件同时进一步练习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水硬度的测定其本质是Ca2+、Mg2+离子与EDTA发生了一个络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加强认知分析化学理论知识,深化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培养[5]。在间接碘量法测定硫酸铜溶液中铜含量的实验中,由于体系发生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存在多种颜色物质的混合,造成溶液颜色叠加致使学生在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存在很大的偏差,基于这一实际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提前做实验演示,让学生对颜色叠加产生的变化可以直观的观察到,以标准样品颜色作为基准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成功率。2.1.3设计型实验部分团队合作设计型实验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已经学习到的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查阅相关资料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6-7]。在完成上述基本实验操作试验的训练后,以HCl-NH4Cl混合液中各组分浓度的测定实验作为设计型实验,设计这个实验的方案首先需要了解HCl和NH4Cl的性质,盐酸是一个一元强酸而NH4Cl是一元弱酸,基于上述的性质当它们作为混合物时可以进行分步骤滴定。在了解上述的内容后还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NH4Cl能不能直接用氢氧化钠直接滴定,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具体确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方法。通过整个设计实验学生的研究探索精神的激发,知识的连贯性和相关性也得以加强,有益于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改进实验实施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传统分析化学实验实施方法主要以板书讲授的形式,学生根据老师讲授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和演练,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过程“量”的概念不够直观,对反应终点的判断不够准确,同时机械性的操作、单调的流程也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提高学生想象力,从而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8-9]。分析化学实验实践环节的核心是把握量的概念,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测定结果的准确度,为了做到上述这点需要改进传统的实验模式,譬如:在实验的预习阶段引入虚拟仿真环节,学生预习实验阶段可采用可视化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用各种分析实验的滴定仪器模拟实际操作中的实验仪器设备,再按照实验步骤在虚拟实验平台上组装成一套完整的与实操实验相符的虚拟实验装置,并在此虚拟平台上按照步骤完成具体的实验操作[10]。学生在此虚拟的分析化学实验环境中体会到真实做实验的感觉,并操作虚拟的分析仪器设备来完成整个分析实验,可以非常直观的感受实验过程、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对滴定终点的颜色判断更加直观从而建立学生定量的概念。
2.3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真实反映出的情况有助于分析化学实验实施环节的进步并不断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传统环节中分析化学实验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环节,实验预习和实验结束对实验反思的环节有时候会忽略。因此,常常会出现实验课程结束后学生对所做实验印象不深,甚至对实验现象记错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考核部分在重视实验操作的前提下也应该加强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的部分。每个实验开课前学生都要按照要求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中要写明反应原理,实验步骤部分要做流程图,分步骤的流程图(框架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机理的理解。在实验操作环节要细化打分细则,对于关键操作步骤要设置打分点,譬如:指示剂滴加的量,滴定速度,滴定手法,读数是否正确,终点“半滴”操作是否正确等方面,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滴定关键操作步骤的重视度。此外,对每一组学生数据记录要进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科学的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数据要进行处理,还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让学生对实验失败进行反思找出导致实验出现差错的原因,并进行分析如何可以规避。通过上述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热情、督促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的热爱,同时也可以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2.4实施效果分析
分析化学实验探索与研究方案对实验内容,实验预习用虚拟仿真平台和预习报告相结合方式,实验考核,实验报告加强反思和数据处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了调研统计,对学生知识度掌握的情况以及满意度都做了回访(表2),同时调研了此次研究方案对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帮助。从表2中可以看出,分析化学实验新方案实施后,学生在知识点构建满意度、实验动手能力,参与科研工作以及参与创新项目较之前都明显提高。
3结语
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在实验内容、方法上的探索与研究,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同时有助于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分析化学中量的概念的建立很有帮助。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案实施更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易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敏锐力的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以及科技的创新意识的建立,从而进一步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在煤化工行业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慧林,谢襄漓,金文英,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4):196-197.
[2]张莉,何春萍,向德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广州化工,2018,46(16):170-171.
[3]李岭领,赵瑞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仪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J].山东化工,2021,50(15):214-215.
[4]张楠.分析化学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20(49):194-195.
[5]周晓霞.转型发展背景下《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化工研究,2018(2):95-96.
[6]曹尔新.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J].科技教育,2019,17(33):153+155.
[7]陈海春,王宏.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8(4):84-86.
[8]苏丽鳗,冯起国.应用技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出路[J].武夷学院学报,2017,36(12):97-101.
篇2
1.确定实验原理。要求学生在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确定(选择或拟出)实验原理。
2.选择实验用品。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合理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选用的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绘制或识别相应的实验装置图。
4.观察现象和数据。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过程,预测实验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实现实验目的将要记录哪些数据等。
5.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得到的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或计算、审读图表、推理论证等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6.对实验方案作出评价。根据题目所要求的实验目的,对实验所采取的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作出优与劣、好与坏等的分析和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作出改进等。
二、实验设计与评价试题的类型
(一)物质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1】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
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中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从下列所给试剂中选择:实验步骤中试剂①为(填代号),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为(填代号)。
a.KMnO4b.(NH4)2S
c.H2O2d.KSCN
(2)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3)制备CaCO3时,应向CaCl2溶液中先通入(或先加入)(填化学式)。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装置回收(填代号)。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直到。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参考答案:(1)cd
(2)冷却结晶引流
(3)NH3 (或NH3・H2O)b
(4)平视凹液面(或平视刻度线)凹液面的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酸式
启示: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巩固元素化合物知识和掌握各类有机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全面训练实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条件合适,操作方便;②原理正确,步骤简单;③原料丰富,价格低廉;④产物纯净,污染物少。即从多种路线中选出一种最佳的制备途径,合理地选择化学仪器与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
(二)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2】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B中加入的物质是,其作用是。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
参考答案:(1)固体NH4Cl和Ca(OH)2
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2)碱石灰(或CaO)除去NH3气流中的水汽(或干燥NH3)
(3)黑色粉末部分逐渐变为红色
2NH3+3CuO 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氨水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CuSO4粉末检验,无水CuSO4变蓝
启示:对于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主要是从物质的结构特点或从物质的属类去推测物质可能具有的一系列性质,而后据此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去探索它可能具有的性质。该类试题的关键是设计出简洁的实验方案,要求操作简单,简便易行,现象明显,且安全可行。
解答物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的基本流程为:研究物质结构预测可能性质设计实验方案(方法、步骤、仪器、药品、操作要点、现象及分析、结论等)实施实验结论。其基本思路如下图所示:
(三)物质(离子)检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3】三草酸合铁酸钾晶体K3[Fe(C2O4)3]・3H2O可用于摄影和蓝色印刷。某小组将无水三草酸合铁酸钾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对所得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进行实验和探究。请利用实验室常用仪器、用品和以下限选试剂完成验证和探究过程。
限选试剂:浓硫酸、1.0 mol・L-1 HNO3、1.0 mol・L-1盐酸、1.0 mol・L-1 NaOH、3% H2O2 、0.1 mol・L-1 KI、0.1 mol・L-1 CuSO4、20% KSCN、澄清石灰水、氧化铜、蒸馏水。
(1)将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A)、浓硫酸、灼热氧化铜(B)、澄清石灰水(C),观察到A、C中澄清石灰水都变浑浊,B中有红色固体生成,则气体产物是。
(2)该小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推知,固体产物中,铁元素不可能以三价形式存在,而盐只有K2CO3。验证固体产物中钾元素存在的方法是,现象是。
(3)固体产物中铁元素存在形式的探究。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
假设2:;
假设3:。
②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
③实验过程根据②中方案进行实验。按下表的格式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1:步骤2:步骤3:……参考答案: (1)CO2和CO
(2)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紫色火焰
(3)①假设1: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单质
假设2: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O
假设3:铁元素的存在形式为Fe与FeO的混合
③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 1:取适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充分振荡使K2CO3完全溶解。分离不溶固体与溶液,用蒸馏水充分洗涤不溶固体固体产物部分溶解步骤2:向试管中加入适量CuSO4溶液,再加入少量上述不溶固体,充分振荡(1)若蓝色溶液颜色及加入的不溶固体无明显变化,则假设2成立
(2)若蓝色溶液颜色明显改变,且有暗红色固体物质生成,则证明有Fe单质存在步骤3:继续步骤2中的(2),进行固液分离,用蒸馏水洗涤固体至洗涤液无色。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HCl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适量H2O2,充分振荡后滴加KSCN结合步骤2中的(2):
(1)若溶液基本无色,则假设1成立
(2)若溶液呈血红色,则假设3成立启示:解物质(离子)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试题的思维程序如下:(1)先对试样进行外观观察,确定其颜色、气味、状态等。(2)准备试样,并进行检验。当试样是固体时,应先取少量配成溶液,同时观察试样是否溶解,在溶解时有无气体产生等,以初步判断试样可能含有哪类物质。(3)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四)综合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例4】乙二酸(HOOCCOOH)俗称草酸。某研究小组为探究乙二酸的部分化学性质,进行了下述实验:
(1)向盛有少量乙二酸的饱和溶液的试管内滴入用稀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振荡,观察到的现象为溶液紫红色褪去,说明乙二酸具有(填“氧化性”、“还原性”或“酸性”)。
(2)向图甲的A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二醇、浓硫酸和乙二酸,用酒精灯小火均匀加热该试管3~5 min,在B试管中有油状液体产生,若反应中生成了六元环状化合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中B试管中的导管不伸入液面下的原因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
(3)已知:草酸在约157℃时升华,在175℃时受热分解可生成H2O、CO2和CO;草酸钙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验证草酸受热分解并检验产物中有CO2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请回答:
①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你如何进行尾气处理。②依据题给数据,请分析根据D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能否确定草酸分解产物中有CO2(填“能确定”或“不能确定”),理由是。
参考答案:(1)还原性
(2)COOHCOOH+CH2HOCH2HO浓H2SO4COOCH2COOCH2+2H2O防止加热不均匀而使碳酸钠溶液倒吸入加热的A试管中除去酯中混有的乙二酸和乙二醇,同时减小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酯分层析出
(3)①在装置的尾端放一个点燃的酒精灯(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②不能确定因草酸升华后可能有部分进入D试管,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对CO2的检验造成干扰
启示:对于综合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类试题,其解题思路一般为:
(1)巧审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境(或题首所给实验目的)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等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遵循可靠性、简洁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
(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由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
(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综合探究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或数据)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在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或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公式,绘制一定的变化曲线等。
根据对以上试题的分析可知,解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类试题时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1)原理恰当;(2)效果明显;(3)装置简单;(4)操作安全;(5)节约药品;(6)实验步骤简单;(7)误差较小等。换句话说,就是要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注:“绿色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使化学反应以及其产物具有以下特点――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反应条件下进行;减量、循环、重复使用;具有“原子经济性”,即反应具有高选择性、极少副产物、甚至实现零排放;产品应是对环境友好的;满足价廉物美的传统标准)。以上几个方面不仅在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同时这些标准也是对实验设计优劣进行评价的相关要素。
三、常用解题策略及思想
(一)类比思想
不同物质的属类、结构、性质、制备等诸方面可能有某些相似甚至相同之处。类比是学习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可将不同物质进行由此及彼的联系,可以简化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例5】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金属的知识后,为了解Cu的常见化合物性质,运用类比学习的思想提出如下问题,进行探究。请你协助该小组的同学完成下列研究。
【提出问题】
①Cu的金属活泼性小于Al,Al(OH)3具有两性,Cu(OH)2也具有两性吗?
②通常情况下,+2价Fe的稳定性小于+3价Fe,+1价Cu的稳定性也小于+2价Cu吗?
③CuO能被H2、CO等还原,也能被NH3还原吗?
【实验方案】
(1)解决问题①需用到的药品有CuSO4溶液、(填试剂),同时进行相关实验。
(2)解决问题②的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取98 g Cu(OH)2固体,加热至80~100℃时,得到黑色固体粉末,继续加热到1000℃以上,黑色粉末全部变成红色粉末A。冷却后称量,A的质量为72 g。向A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得到蓝色溶液,同时观察到容器中还有红色固体存在。据此可推得,A的化学式为 。
(3)为解决问题③,设计的实验装置为(夹持及尾气处理装置未画出):
实验中观察到CuO变为红色物质,无水CuSO4变蓝色。同时生成一种无污染的气体。
【实验结论】
(1)Cu(OH)2具有两性。证明Cu(OH)2具有两性的实验现象是。
(2)根据“实验方案(2)”,得出的+1价Cu和+2价Cu稳定性大小的结论是;。
(3)CuO能被NH3还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问题讨论】
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也有同学认为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是Cu和A的混合物。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检验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中是否含有A:。
解析:(1)类比Al(OH)3的实验室制法和两性的检验方法,可以利用CuSO4溶液和适量的NaOH溶液制得Cu(OH)2,把制得的Cu(OH)2分成两份,一份加盐酸,另一份加NaOH溶液,观察蓝色沉淀是否溶解。
(2)98 g Cu(OH)2固体受热分解可以得到80 g CuO,CuO在高温条件下继续受热分解如果全部生成Cu,应得到64 g Cu,但实验中A的质量为72 g,且加入硫酸溶液变蓝,说明有Cu2O的存在,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Cu2+和Cu,由此证明A应为Cu2O,质量恰好为72 g。该实验说明在高于1000℃时,+1价Cu比+2价Cu稳定;在溶液中+2价Cu比+1价Cu稳定。
(3)NH3通过加热的CuO应生成无污染的氮气和水蒸气;CuO被还原,还原产物可以根据(2)的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参考答案:
【实验方案】(1)盐酸、NaOH溶液
(2)Cu2O
【实验结论】(1)Cu(OH)2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
(2)在高于1000℃时,+1价Cu比+2价Cu稳定;在溶液中+2价Cu比+1价Cu稳定
(3)3CuO+2NH33Cu+N2+3H2O
【问题讨论】取NH3与CuO反应中生成的红色物质少许,加入稀硫酸,若溶液出现蓝色,说明红色物质中含有A,反之则无
(二)控制变量思想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实验设计类试题中的一种常用思想方法。当影响实验某项内容的变量有多方面(个)时,往往先控制某些变量不变化,而只改变某个变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相关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
【例6】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网上收集到如下信息:Fe(NO3)3溶液可以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他们对蚀刻银的原理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制备银镜,并与Fe(NO3)3溶液反应,发现银镜溶解。
(1)下列有关制备银镜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边振荡盛有2%的AgNO3溶液的试管,边滴入2%的氨水,至最初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
b.将几滴银氨溶液滴入2 mL乙醛中
c.制备银镜时,用酒精灯的灯焰给试管底部加热
d.银氨溶液具有较弱的氧化性
e.在银氨溶液配制过程中,溶液的pH增大
【提出假设】
假设1:Fe3+具有氧化性,能氧化Ag。
假设2:Fe(NO3)3溶液显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能氧化Ag。
【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
(2)甲同学从上述实验的生成物中检验出了Fe2+,验证了假设1成立。请写出Fe3+氧化Ag的离子方程式:。
(3)乙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有时难以观察到气体产生)。
实验步骤(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预期现象和结论①
②
……若银镜消失,假设2成立;若银镜不消失,假设2不成立【思考与交流】
(4)甲同学验证了假设1成立,若乙同学验证了假设2也成立,则丙同学由此得出结论:Fe(NO3)3溶液中的Fe3+和NO-3都氧化了Ag。
你是否同意丙同学的结论,并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是一道探究类试题,以日常生活中的蚀刻银制作美丽的银饰为情境,以探究Fe(NO3)3溶液中何种因素蚀刻银为研究课题,考查学生运用相关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及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并运用控制变量思想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科学举证的能力,以及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进行表述的能力。
第(3)问,考查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设计实验,是该题的核心。本题中有两个变量,如下表所示:
实验变量Fe3+的氧化性NO-3的氧化性能否蚀刻银能不确定现象或结论银溶解无法测定还原产物由于NO-3的氧化能力随着溶液pH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在验证假设2即Fe(NO3)3溶液中的NO-3能氧化Ag时,就要求学生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进行实验,这是考查单一变量控制法。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需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然后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再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显然,这是该实验的最佳设计方案。
参考答案:(1)ade
(2)Ag+Fe3+Ag++Fe2+
(3)
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①测定上述实验用的Fe(NO3)3溶液的pH;
②配制相同pH的稀硝酸溶液,将此溶液加入有银镜的试管内(4)不同意。甲同学检验出了Fe2+,可确定Fe3+一定氧化了Ag;乙同学虽然验证了此条件下NO-3能氧化Ag,但在硝酸铁溶液氧化Ag时,由于没有检验NO-3的还原产物,因此不能确定NO-3是否氧化了Ag
变量探究实验因为能够考查学生对于图表的观察、分析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合理结论的能力,因而在高考试题中屡屡出现。解答此类题时,要认真审题,弄清实验目的,弄清要探究的外界条件有哪些。然后分析题给图表,确定一个变化的量,弄清在其他几个量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变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进而总结出规律。然后再确定另一个变量,重新进行相关分析。但在分析相关数据时,要注意题给数据的有效性。
(三)分析、推理思想
当实验设计类试题涉及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特别是利用有关化学反应原理(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酸碱反应、水解等反应原理)来解释有关过程或现象时,我们可利用相关原理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论。
【例7】食盐中含有一定量的镁、铁等杂质,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已知:
氧化性:IO-3>Fe3+>I2;还原性:S2O2-3>I-
3I2+6OH-IO-3+5I-+3H2O
KI+I2KI3
(1)某学习小组对加碘盐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某加碘盐(可能含有KIO3、KI、Mg2+、Fe3+),用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加稀盐酸酸化,将所得试液分为3份。第一份试液中滴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第二份试液中加足量KI固体,溶液显淡黄色,用CCl4萃取,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第三份试液中加入适量KIO3固体后,滴加淀粉试剂,溶液不变色。
①加KSCN溶液显红色,该红色物质是(用化学式表示);CCl4中显紫红色的物质是(用电子式表示)。
②第二份试液中加入足量KI固体后,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KI作为加碘剂的食盐在保存过程中,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写出潮湿环境中KI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该物质作为食盐加碘剂是否合适?(填“是”或“否”),并说明理由。
(3)为了提高加碘盐(添加KI)的稳定性,可加稳定剂减少碘的损失。下列物质中有可能作为稳定剂的是。
A.Na2S2O3B.AlCl3
C.Na2CO3D.NaNO2
(4)对含Fe2+较多的食盐(假设不含Fe3+),可选用KI作为加碘剂。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加碘盐中的Fe2+:。
解析:(1)①加KSCN溶液后显红色的是Fe3+,它与SCN-的配合物有多种,中学阶段一般写Fe(SCN)3;I2的CCl4溶液显紫红色。
②应用信息“氧化性:IO-3>Fe3+>I2”,说明IO-3和Fe3+均能氧化I-生成I2,由题意,加碘盐中可能含有KIO3、KI、Mg2+、Fe3+杂质,故此处反应有两个。
(2)据题意“由于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容易引起碘的损失”则可推断KI被潮湿空气氧化,但反应不能写成“I-+O2+H+…”形式(因此处没有酸性环境)。若联系金属吸氧腐蚀的电极反应,则能顺利写出有关反应。
KI3・H2O作加碘剂问题,可由题中“加碘盐中碘的损失主要是由于杂质、水分、空气中的氧气以及光照、受热而引起的”进行分析推理。因为加碘盐受热时,KI3・H2O不稳定生成KI和 I2(这一性质可从题中“将I2溶于KI溶液,在低温条件下,可制得KI3・H2O”分析推得),KI被氧气氧化,I2受热易升华。
(3)根据信息“还原性:S2O2-3>I-”,可判断Na2S2O3能作稳定剂; C中 Na2CO3水解呈碱性,能实现“I2+OH-I-”的变化,故也可作稳定剂。B中AlCl3水解呈酸性,使I-易被氧气氧化,D中NaNO2能氧化I-。
(4)实验方案简答要注意规范性。
本实验中I-对Fe2+的检验有干扰(因还原性:I->Fe2+,加氧化剂时应先氧化I-,所以应加入适量氧化剂),因过量氧化剂可能氧化SCN-,所以后加的检验试剂KSCN溶液应加至过量。
参考答案:(1)①Fe(SCN)3∶I・・・・∶I・・・・∶
②IO-3+5I-+6H+3I2+3H2O 2Fe3++2I-2Fe2++I2
(2)4KI+O2+2H2O2I2+4KOH否KI3在受热(或潮湿)条件下产生KI和I2,KI易被O2氧化,I2易升华
(3)AC
(4)取足量该加碘盐溶于蒸馏水中,用盐酸酸化,滴加适量氯水(或H2O2),再滴加KSCN溶液,若显血红色则该加碘盐中存在Fe2+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一般方法或思路为:
(1)明确目的原理
首先必须认真审题(如要求采用最简单或最佳的方案,制取纯净的某物质等),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弄清题目有哪些新的信息,综合已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明确实验原理。
(2)选择仪器药品
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能否腐蚀仪器或橡皮,反应是否加热及温度是否控制在一定范围,给出的药品、仪器或装置是否足够,需要补充还是筛选,仪器药品的规格等。从而选择合理的化学仪器和药品。
(3)设计装置步骤
根据上述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所选用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装置。学生应具备识别和绘制简单的实验装置图的能力,实验步骤应完整而又简明。
(4)记录现象和数据
根据观察,全面准确地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篇3
(一)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科学性:在设计实验前一定要有足够充分的理论依据,每一个装置、每一个步骤都要有足够的理论支持,使我们的实验设计具有科学性。
2.安全性:实验设计要避免危险性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到实验的安全系数,避免使用危险性较大的装置和有毒的药品。如不可避免涉及到有毒药品时,要提前考虑到保护人身安全的方案。
3.可行性:设计实验时,要从现有设备、药品的基础上着手设计,保证实验的可行性。
4.简约性:实验方案应遵循简约的原则,装置尽量简单。同时,实验中使用的药品要尽量使用经济实用的药品。在使用过程中要提前做好精确的药量计算,保证药品不浪费。同时也保证实验效果。
5.经济性:设计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器材、药品的价格,在保证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经济实惠的药品和器材。
(二)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内容
化学实验设计前一定要充分了解与实验相关的基本内容,提高设计实验的准确性及设计效率。实验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验名称,保证别人看到名称能够大概了解实验内容。
2.实验现象,即实验过程中要验证的内容,也就是我们的实验目的。
3.在实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原理、装置原理等。
4.实验中运用到的具体器材、药品等。
5.实验过程中,实验装置的具体安排,药品的添加以及其他具体的操作步骤。
6.对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或安全隐患的地方加以标注警示。
7.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现象出现时间以及实验的最终结果。
8.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的总结反思。
(三)化学实验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1.药品和仪器是需要补充还是在限定范围内选择。若药品和仪器只部分给出,则应作出必要的补充,若限制范围,则应进行筛选和淘汰。
2.条件有无特殊要求。如采用最简单或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这些要求对我们考虑反应原理、选择药品和装置、确定操作步骤都作了限定,必须高度重视。
3.实验过程中的隐蔽性操作。如某些必要的干燥、除杂、冷凝等,这些都是实验中必不可少的,但容易被忽略。
4.仪器、药品的描述。有些题目要求指出药品的名称,一定要指出试剂的全称,如:硫酸铜粉末、澄清石灰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饱和NaHCO3溶液、NaOH溶液等。此外也应该注意某些仪器的规格。
5.会画简单的实验装置图。考纲要求能够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有时要求绘制实物图,有时则按要求画出简笔画。
6.其他注意事项。如冷凝回流的问题;冷却问题;防止倒吸问题;具有特殊作用的实验改进装置,如为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能顺利流出,用橡皮管连通装置;为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可在发生装置中的漏斗末端套一支小试管等。
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化学实验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方案的自我评价。我们要从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入手,评价实验的严密性、科学性、环保性、安全性等几个方面。
(一)全面分析实验设计的可行性
实验设计的可行性是实验能否正常开展的前提也是对实验设计评价的开始。对于实验的可行性评价,应注重从以下几点着手。
1.实验设计是否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是否遵循实验要求,能否有效得到实验结果。
2.实验设计的操作过程是否安全可控,是否合理。
3.实验步骤是否简洁方便,是否可以用最少的步骤得到明显的实验效果。
4.实验设计是否涉及安全问题,如有涉及,有没有合理有效的防范措施。
(二)从“绿色化学”视角对实验方案做出评价
“绿色化学”要求设计安全的、对环境友好的合成路线,降低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据此,对化学实验过程或方案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反应原料是否易得、安全、无毒。
2.反应速率是否较快。
3.原料利用率以及合成物质的产率是否较高。
4.合成过程中是否造成环境污染。
(三)化学实验的评价要符合高考理综考试的要求
理综实验试题的设计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把问题编制在特定的材料之中,如何提高得分率是每个考生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做好实验知识复习准备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题,练习要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度进行跨学科综合训练,有利于我们形成解题新思路、新角度、新视点和新方法。具体要做到以下。
1.认真读题审题,读懂材料在说什么,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读清设问在问什么,搞清设问的特殊指向性,即从什么角度,运用什么知识,切忌没读清题意就盲目作答,那只会离题太远,影响得分。
2.联系教材,回扣教材,针对问题,反馈教材、发散思维,找准切入知识的角度,一般会涉及多个角度,把这些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联系材料概括作答。
3.精心组织答案,一目了然,答案要序号化、步骤化、要点化,并且字迹要整洁,语言要流畅,这些都是影响得分的因素,都值得注意和参考。
理综中对实验的要求是必须紧紧抓住课本,突出重点和主干,又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小的知识点,还要掌握每一个实验知识点,每一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网络,提升自己宏观驾驭实验的能力。
三、结语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一名化学教师都应做好实验设计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实验。实验方案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从教学内容出发,充分分析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保证实验的切题性,并选用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验原理。
2.确定好实验原理后,选用经济实惠的药品和能够使实验效果最明显的显示出来的实验装置。
3.实验设计好后,要反复验证实验的有效性,现象是否能够呈现,原理运用是否正确,进一步完善实验。要针对实验中的装置、药品与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原理反复验证,保证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对实验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要反复思考。
参考文献:
篇4
实验设计的对象为制取物质或进行物质性质的实验,首先了解实验的原理,这就是设计必需遵循的科学性。
二、实验设计必需注意可行性
实验的设计必需考虑仪器的性能,所用材料的资源丰富,价廉易得,这就是实验的可行性。
三、实验设计的安全性
(1)点燃可燃气体(如H2、O2、CH4)或用CO、H2还原CuO、Fe2O3之前,要验纯,以防爆炸事故的发生。
(2)进行有毒气体(如CO、SO2、NO2)实验时,应在通风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并注意尾气的处理。CO要燃烧掉,SO2和NO2用碱溶液吸收,避免中毒。
(3)用加热法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要注意熄灭酒精灯与从水槽中移出导管的顺序,避免水的倒流使试管炸裂。
例2.(09年南昌中考题)在整理化学实验室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未,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氢氧化钙。白色粉未是哪种物质呢?请你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解析:用NaCO3和Ca(OH)2在性质上的不同,设计实验方案,推测实验现象和结论。解题关键是找到和两种物质混合现象不同的同一试剂。
篇5
1.科学探究活动的特征
1.1具有双重的目标科学探究活动具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指向具体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类问题,第二个目标是指向问题的本质,以此来解决问题背后的科学本质。1.2具有具体的过程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一个概念或者一种口号,而是一个由若干活动环节组成的具体活动,对于不同的探究活动都有自己的探究目标,但是探究的具体活动过程基本相同。1.3具有特定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探究内容都有对应的研究方法,例如,在社会学上有社会调查法,物理上有测量法,化学上有实验分析法。1.4具有有效的工具要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就需要恰当的工具来辅助研究,借此来通过表面现象来研究事物的本质。1.5具有可重复验证的结果通过科学探究后获得的结果是能够经得起多种方法的验证和证明,探究的结果也可以建立在别人的研究结果之上,作进一步的完善。
2.化学教材概述
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结构的编排上做了较大的调整,整个教材以多个专题的形式呈献给大家,在专题下又分为不同的单元,单元下又细分多个栏目这样层层划分的。每一个栏目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是编者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内容的呈现上,设计者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为线索,通过不同的栏目设置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化学学习必须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升自身素养提供基本技能。选修模块为学生的化学知识拓展提供了有效地途径,为学生的化学拓展提供了选择性和多样性。例如,在选修模块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就是必修模块中“物质结构基础”的进一步延伸。
3.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改进要求
3.1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探究性实验内容不仅要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还要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的认知水平,从而激发学生渴望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另外,还要选择那些便于开展实验和能够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实验。
3.2实验方法要新颖多样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尽量选取简单易操作,尽量包含先进的科学技术,合理的选取实验的设备。实验的场所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实验室,还可以是室外。实验的手段既可以是利用观察法、定量分析或者定性分析法。
3.3实验内容要贴近生活
选取的实验内容要让学生能够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体验身边的化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对化学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4.活动与探究所设计实验的改进方案
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的编写从整体上来看,首先是给学生讲解一个较为高大的化学概念,然后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很好的贯彻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1离子检验与焰色反应的实验分析
开展NH4+、Cl-、SO42-三种离子的检验和焰色反应的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初步的物质检验,对以前学过的相关离子检验的方法进行复习,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完成对旧知识的巩固。对于这一实验的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但是在活动与探究方面却还不够。这一部分的知识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可以很简单的理解,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欠缺。如果能够进行适当的改进,以家庭实验的形式,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实验效果会更好。改进方案1:来自瓶中的彩焰首先,在小瓶中加入少量的蒸馏水,在瓶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盐,将其配置成为饱和溶液,再在瓶中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配置好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备用。其次,找一清洁的废旧香水瓶,并将调配好的含有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倒入香水瓶中。最后,点燃酒精灯,将香水瓶冲准火苗挤压,使含有可溶性盐的酒精溶液喷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就可以看到不同色彩的火焰。改进方案2:用木炭代替铂丝观察焰色反应在观察焰色反应时,使用铂丝来检验的时候需要用钴玻璃的遮挡才能够清楚看到紫色的火焰,这样的操作过于繁琐。可以使用沾有酒精的干木炭代替铂丝,用坩埚钳夹住木炭并点燃作为火源,将要检测的离子盐撒到火上,由于酒精的燃点较低,离子盐很快就会燃烧,这种方法得到的现象持续时间长、火苗更清晰、操作更加简便。改进方案3:用棉花做火源再观察焰色反应的实验中,将占有酒精的棉花团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团上放上要检测的固体物质,直接点燃,就可以看到相应的现象,这样的操作火苗非常大,颜色也更加明显。
4.2碳酸钠的性质实验分析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物质的检验,并通过实验来了解碳酸钠的相关性质,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实验2而言,这一实验的安全性较高,可以交给学生自己操作,唯一的不利因素就是对实验装置的打孔处理上,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进实验装置的办法,提高实验的操作性。改进方案:用具支试管、医用盐水瓶塞、一次性注射器、气球、细棉线来组成实验装置,避免了对实验装置打孔的麻烦,利用注射器有效的避免了盐酸的挥发带来的空气污染。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药品的数量要控制好,不宜放过多药品。4.3Al的性质实验本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该部分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明确的了解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但是缺乏必要的活动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现象背后的问题,另外,通过讲解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改进方案:铝能和水的反应吗?实验方案1:将铝的表面用砂纸打磨干净,之后迅速放入水中,并对水进行加热,观察铝和水的反应。实验方案2:将铝先与盐酸反应,去除表面的氧化膜,之后用蒸馏水洗涤干净,在放入水中进行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实验方案3:将铝片先与氢氧化钠反应,之后用蒸馏水洗涤,再放入水中加热观察反应状况。通过对上述实验的观察,总结实验结论,引导学生发现铝是可以与水反应的,之所以能够用铝锅烧水是因为铝锅表面有一层氧化膜,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过于爱干净经常用砂纸打磨锅,也不要用铝锅长期放置偏酸性和偏碱性的食物,否则就会影响容器的寿命,更会影响人的健康。
5.结语
通过探究性的化学实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和化学概念,进而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中学到知识,享受到探索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为了有效的完成该课题的研究,笔者对苏教版的化学实验做了系统的研究,发现这些实验在现有的条件下都能够开展,基本上符合化学实验设计的初衷,但是也有部分实验没有凸显出新课改中对关注学生活动探究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文中虽然选取了部分实验做了简要的改进,但是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对化学实验设计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6
首先,我们要明白,实验进行一定的创新是必须的。既然是实验,就大胆地创新。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添加一些新的元素。也不至于让实验变得枯燥无味,没有实现具体的实验价值。第一,要稳抓学生基础实验,教材上的基础实验,仔细研究过后就会发现,这些实验都是非常的经典。这些实验不仅包括了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而且会把多个章节的知识像网状一样连接起来。重视起来这些经典的实验,并掌握这些经典实验,对以后创新性实验的进行对大有好处。在平时实验中,要多注意一些基本的操作规范,以确保实验的规范性,锻炼实验过程的熟练性,并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创新性实验,可以选择一些力生活比较近的实例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求知欲。第二,多挖掘一些综合性的实验。对于综合性实验,自由度就比较大一些,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的主题,找自己感兴趣的落脚点。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向老师反映,也可以自己通过询问同学,查找相关的书籍以及文献,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探究性实验来解决自己的问题,使学生养成探索的习惯。并把最终的实验以汇报的形式让老师进行验收。这样不仅学生会找到实验的乐趣所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也会变得轻松一些。在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加强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巩固都是有一定的好处。第三,学生实验结果的评价方式的改革。实验成绩是学生实验过程的一种肯定,是对学生努力的一种认可。所以,实验成绩也会影响学生对分析化学学习的一种因素。因此,对于成绩的评定,老师可以进行多项加权。考核方式应该多元化,而不仅仅是由单个因素所组成。考核可以把多种因素考虑进去,比如,学生的上课时间,有无迟到早退,实验进展程度的快慢,实验态度是否端正,实验选题与所学内容的匹配程度,实验的完成情况,小组间的协作能力等等因素考虑进去。尽量公平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水平状况,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一种鼓励。
篇7
一、教材分析
在工农业生产及生活中,对溶液酸碱度控制十分重要。因此,有必要使学生掌握测定酸碱度的技术,而酸碱中和滴定恰好是最基本的测定方法。
在教材中,重点讨论了酸碱中和滴定原理中的三个内容:(1)滴定实质(2)滴定计算依据及方法(3)滴定终点判断方法。接着教材以HCl标准液滴定NaOH未知液为例,详细介绍了滴定过程所用仪器、操作步骤、注意点。根据滴定中PH值、HCl溶液体积记录画出“PH值—V(酸)”的曲线图,进而详细讨论曲线变化规律,突变范围出现原因。教材结束虽然没有提出误差分析,但该知识点在高考中有一定参考价值,故老师加入该部分教学内容。
本节课就是利用仿真实验室让学生模拟滴定过程,数据记录、统计、处理、绘制曲线并误差分析。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统计分析能力和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培养了学生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及操作步骤,学习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
(2)理解滴定过程中PH值随标准液加入变化的曲线关系,会初步选用合适的指示剂。
2.过程与方法:用仿真实验法、网络搜索法来培养同学们用“用已知测未知”的实验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网络、多媒体情景调动学习情绪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环保意识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滴定操作中原理、操作步骤及各仪器的使用方法。
2.滴定过程中PH值随标准液加入变化的曲线关系。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幻灯】引起水质污染的四张图片(工业、农业、生活、酸雨)
【师】 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了近几十年来我国河流的水污染日趋严重。“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浇花灌溉;九十年代,鱼虾绝代。”提高环保意识,防止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过渡】当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水质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国家也出台了水质检查常见项目的标准。
【幻灯】科学全面地评价水质的优劣需要检测许多项目:水温、酸碱度(PH值)、固体悬浮物等。
【师】水温很容易检测,那溶液的酸碱浓度如何检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是化学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之一。本环节正是从现实环境中的水质污染来源与国家水质检测标准出发创造有效的学习情景,不仅使枯燥无味的滴定实验变的生动具体、饶有兴趣,而且使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知识,掌握课堂技能。不仅使教学内容充满丰富的情感,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节二:【师】问题1: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当酸碱刚好完全反应时,H+与OH-物质的量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 有C1mol/L的NaOH溶液V1L,需加入C2mol/L的HCl溶液V2L才能完全中和,则有:C1=C2=
【生】回答问题,得出酸碱中和滴定启示。
【过渡】我这有一瓶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我们就来滴定它浓度是多少?
【幻灯】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方案、实验仪器、信息提示(指示剂变色范围)
【师】介绍酸碱滴定管
【生】网络搜索 酸碱中和滴定视频观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网络资源为平台进行教学。鉴于仿真实验平台有一定的局限性(见下文教学反思),故让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滴定视频,学习滴定操作过程,以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当然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且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环节三:【师】开启酸碱中和滴定仿真实验界面,讲解相应仪器属性内容。
【生】进行滴定操作过程及数据处理过程。
[注:v(加HCl酸)、v(加NaOH碱)、v(溶液)、PH值都为可变数据]
【师】PH值—加HCl酸体积的曲线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画出PH值—加HCl酸体积的曲线变化。
【师】改用甲基橙作为指示剂,其变化曲线与C(NaOH)又是怎样的?
【生】 锥形瓶属性中改用甲基橙指示剂进行仿真实验操作。
【幻灯】问题4: 酸碱中和滴定PH值变化曲线规律是什么?
问题5:已知未知液C(NaOH)为0.008mol/L,酸碱中和滴定选用甲基橙或酚酞作指示剂,但它们在滴定终点的变色点并不是PH=7,这样对中和滴定终点的判断有没有影响?如何选用合适的指示剂?(用数据说明)
【生】回答,老师点评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仿真实验平台虚拟学习滴定过程,直观显示V(酸)、V(碱)、PH值的变化,绘制并分析了PH—V(酸)的曲线变化过程,学会选用合适的指示剂。此环节不但显示仿真实验室的优越性,而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四【生】反思总结操作过程、计算过程中疑惑点,网络搜索质疑点。
【幻灯】提供搜索参考内容。
搜索:
关键词 [酸碱中和滴定 错误操作 酸碱浓度 测定办法]
设计意图:利用网络知识完善滴定操作知识,如误差分析,酸碱测定其它办法等等。整个过程不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学生保持独立的探索精神,使整个课堂显的有血有肉,充满丰富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1.化学仿真实验平台的优点
(1)贯彻了绿色化学实验思想
绿色化学实验思想指在化学实验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应尽可能符合“绿色化学”的思想。它要求在设计上优化实验方案,操作上严格控制药品用量,循环使用实验试剂与产物,从根本上消除污染,防止污染对环境的破环。
仿真实验室正是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例如酚酞指示剂用量严格控制到0.001mol,尽可能减少试剂用量,节约实验药品,达到试剂微量化要求。未知液、标准液能精确控制在25ml以下,既节约了试剂,又达到了实验目的,净化了实验环境,达到了试剂定量化要求。在真实实验过程中,往往因为操作错误,导致实验完全失败,结果需要重新配置标准液,重新滴定,而在仿真实验中只要点击重新开始键,这就是对试剂产物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绿色化学思想中的3R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2)缩短实验时间,增加实验成功率。
仿真实验室能省去真实实验环境中许多简单的劳动。例如:溶液的配置,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装置的搭建。如果对实验内容设计为教学软件,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中对实验进行多次模拟训练。
对于那些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同样可以借助于仿真实验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次氯酸见光分解实验,在真实环境中分解速度慢,很难观察到气泡产生和氯水颜色变化,而在虚拟环境中可以调节分解速度,颜色变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节省实验时间,集中精力研究实验现象本身的特性与规律,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避免真实操作过程中带来各种危险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室更是师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场所。故师生在研究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接触一些有毒的化学药品,有危险的实验操作。例如:氯气的制取,浓硫酸的稀释。这些实验对师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调查表明:大多数老师不愿做化学实验的原因也在于此。而仿真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的实验环境,让学生感到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性,这样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对安全规范操作的重视,减少有毒药品的泄漏,降低化学事故的发生概率。
(4)数据统计更简单、直接,更具说服力
化学仿真实验室能够用相应的编程软件来代替人眼读取数据,手工记录数据,人脑统计、分析、处理数据,更使学生摆脱了繁琐的计算过程。例如:在CEM文件中编辑了PH=-log10(1000*n1/v3),结果在实验平台中直接显示了PH值变化,也直接显示了“PH值—V(酸)”的数据变化。让学生在每一时刻的瞬间都能看到实验变化情况,而后利用所学知识系统全面分析实验结果,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实践也证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充分相信,完全接受实验中数据统计的结果。例如:滴定过程中突变范围的出现。使用仿真实验平台不仅开阔了学生眼界,改变实验结果处理方案、手段,而且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使实验结果更具说服了,教学效果更显著。
2.在操作设计与应用中几个需要探讨改进的地方
在操作设计与应用中,可能是自己的制作技术不到位,也有可能是仿真实验室自身有一定缺陷,感觉有几个地方不够完善,显的尤为遗憾。
(1)在中和滴定操作过程中,要求眼睛注视锥形瓶,右手滴加标准液左手旋摇锥形瓶,但实验平台中没有手摇动作设置。
(2)以盐酸滴定氢氧化钠,酚酞作指示剂为例,滴定到终点时,实验现象为恰好出现无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到粉红色。实验操作平台这一过程与现实滴定相互比较略有欠缺,平台中不能显示终点前滴加一滴标准液时,由粉红色变为无色,震荡又变为粉红色,再滴加一滴,溶液再由粉红色变为无色,半分钟后不再恢复为粉红色这一关键现象变化。
(3)酸碱滴定管本身就是精确的溶液量取仪器,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滴定管要求精确读数到0.01ml,可在确定读数时只能到小数点后一位。例如:滴加标准液18.25ml,但读数只能显示18.3ml,显然会增大最终误差,这是任何一位化学工作者所不愿发生的。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应当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把误差减为最小。
(4)学生在仿真实验平台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心浮气躁,在标准液滴加到终点时一下子滴加过量,没有观察到颜色与PH值的变化过程,如果在平台中有“退一步”操作键,那必将成为实验一大亮点,使教学更完美,效果更显著!
化学仿真实验室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具有再现功能和模拟真实情景功能。正是由于其虚拟性,才使其具备了真实实验中所没有的特殊优势。它可以把因仪器短缺,药品有毒,操作危险等因素而受限制的实验进行模拟再现,也可以节约时间、空间、资金,改善实验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想,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虽然仿真实验室还不能完全取代实验教学,但事实证明:只要运用恰当方法将虚拟实验与真实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必定成为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新方案。
篇8
启示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激活了创新能力。
篇9
那么如何在药物化学实验中实施设计性实验教学呢?首先,由任课教师给出实验目的及要求,其次,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开展相关实验操作[2-5]。这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则需要完成更多的课前准备工作:从课题选择、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入手进行准备,充实和完善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校选择了药学本科已经掌握了有机合成基本知识的大三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6-8]。
1 如何设计课题
1.1 实验课题的选择
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课题的选择呢?这首先需要教师完成很多的课前准备工作,譬如原料是否容易获得、实验仪器能否满足、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实验时间的长短、参与人数的多少等,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机化学》课程的开展情况和学生具体学过了哪些基本操作,在药物化学设计性实验课程中如何从更深的层面来进行研究性学习。
我校学生在已有课程中已经学过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的理论知识,在设计性实验课程中选择扑热息痛这一经典的解热镇痛药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药物化学专业的基本要求、特点以及设计性实验的题目和内容设计的原则,讨论后提出了《扑热息痛的合成》这个题目和本实验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学生三到四人一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各自选取不同的合成路线来进行方案设计。
1.2 实验方案的设计
在以往的验证性实验中,通常都会给出具体的原料和试剂用量,以及详细的实验步骤,学生只需机械性、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即可获得预期的实验结果,虽然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教师也都能及时帮助解决,但学生的实验的主动性不能得以体现。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供学生参考,实验方案需要学生通过文献调研自行设计,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查阅文献、如何通过整理分析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实验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的成败与否。授课教师首先要讲解如何进行专业文献的查阅,并对学生的文献查阅进行指导,譬如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或现有的图书期刊等,网上资源主要包括一些常用的中英文数据库,如Scifinder和Beilstein检索,以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Web of Science、ACS、Elesevier、Wiley-Blackwell等,另外还包括专利文献的检索和获取,二次文献的使用等等。之后每组学生再就各自选题查阅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并讨论分析。本着节省经费、操作简便、安全无毒的原则,讨论每种合成方法的优缺点及可行性,选定最优的合成路线。接下来就各组实验方案进行组间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互相交流、独立思考并如何解决问题。各组学生经过多次组间讨论以及与教师的讨论都可完成实验方案,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要求、仪器试剂、实验步骤、预期结果及参考文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方式不但提高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促进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 如何实施实验
2.1 实验的前期准备
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任课教师、实验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相互配合。学生依据实验方案列出所需设备和仪器试剂等,提前一周递交给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教辅人员再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准备所需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试剂,另外,实验教辅人员还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相关仪器。任课教师需进行预实验,在学生提交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对该药物的合成方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检索和总结,找出适合实验室操作的多种合成方法和路线。在预实验的过程中,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列出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各条路线的优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每步反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前要向学生特别强调安全问题及注意事项。
2.2 实验的具体实施
以“扑热息痛的合成”为例,除了让学生了解设计扑热息痛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查阅有关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图1就是学生查阅的扑热息痛的几种常用合成路线及各条路线的优缺点。
具体方案如下:①学生提前一周从网上查阅药物的合成方法,完成相应药物合成方法的综述,并说明现行的工业生产方法,设计出合理的实验室合成工艺路线。②进行组间讨论,方案经教师审阅后,若方法合理,条件具备,学生可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③学生依据与教师研讨的结果,在一周内写出相关药物的合成方法的具体操作步聚,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包装化学反应方程式,原料的物化常数,原料的配料比,反应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辅助材料,反应的装置图,反应的关健控制点,产品纯化的方法,预期的收率等。④要求学生按事先规定的投料比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做好实验记录。⑤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为学生药物化学实验考核的主要指标。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再讲解实验内容,而是鼓励学生按照各自查阅好的实验方案完成具体操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并不立刻给出建议,而是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共同研讨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教学改革的尝试,发现基本上每组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方案,达到预定的目标,取得了预期成果。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不够仔细,很多学生的实验记录本上只有几组简单的实验数据;二是部分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处理,导致实验进程的延缓或结果的误差;三是教师对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预计不足,譬如个别试剂短缺造成实验进度减慢等等。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都有待逐步解决,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设计性实验教学。
图1 扑热息痛的常用合成路线及各自的优缺点
2.3 实验的分析总结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通过对整个实验过程的思考与整理,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他们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各组学生均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讨论等几部分,主要讨论设计性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对不同反应路线的优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分析实验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然后师生一起总结交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解决方案。教师对学生所采用的合成路线及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分析利弊,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药物的合成路线并对其进一步研究。
3 如何分析总结实验效果
篇10
二、预防措施
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必须加强防范。
1.各种自燃物。这些物质不需要明火,当与空气接触就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发热,温度逐渐升高到着火点就燃烧。这种物质要避光与空气隔绝密封保存,和其他试剂分开。如白磷要浸在水中,并将瓶子的2/3埋在沙里。
2.各种可燃物。可燃物与氧化剂要隔开放,千万不能混放在一起。氯酸钾、过氧化钠、浓硝酸等强氧化剂如果包装破损,接触了有机物、易燃物,会引起火灾的,应特别注意防范。
3.实验室要保持清洁,地面、墙角不堆积污物,废液缸应经常出清。要注意科学地处理废液和废物。
4.使用易产生蒸气的可燃物如酒精、苯类等要防止蒸汽散逸。绝对不能在燃烧的火焰附近转移或添加易燃试剂。
5.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使用加热设备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注意电器设备的维护检修,防止产生电火花或因短路等原因引起线路发热而起火。
6.实验室内应准备好沙桶、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这些器材要放在容易拿到的地方。
7.实验室里易爆物品也很多,如金属钠、钾遇水立刻产生易燃气体,同时放出热量,很容易燃烧或爆炸;红磷经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接触能引起急剧的燃烧和爆炸。所以这些东西要小心保管,防止发生事故。在使用化学试剂时也应注意防爆。如切勿将水加入浓硫酸中;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它的纯度;实验中如果产生乙炔等可燃气体,要格外注意防爆,因为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时,遇火会爆炸。另外,在使用硝酸银溶液和氨水制备银氨溶液时要特别小心,配制时防止加入过量的氨水,以免产生易爆的雷酸银;银氨溶液不可久置,以免产生会发生猛烈爆炸的叠氮化银,溶液也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否则会产生易爆炸的雷酸银,用后的银氨溶液应加些盐酸处理以免发生危险。部分物质爆炸极限表如下:
三、处理方法
如果发生了火灾要沉着冷静,采取有效的灭火方法,严重的要立刻向消防部门求救。扑灭火灾要根据起火原因和火场周围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1.起火后,除立刻进行灭火外,应停止加热;关闭通风设备,停止通风;拉开电闸,切断电源,以防电线着火;要移开火区内和周围一切易燃物,以防蔓延。
2.如果是酒精泼洒在桌面着火,用湿抹布或沙盖就能灭火。若是身上衣服着火,切勿乱跑,可以躺在地上,就地打滚,或用实验服浸湿后覆盖,使火隔绝空气而熄灭。
3.根据失火情况,用不同的灭火剂。
(1)水。将水浇到燃烧物的表面,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而灭火。注意:金属钾、钠、电石引起的火灾千万不能用水灭火,否则会引起更大的火灾。一般有机溶剂着火也不可以使用水来灭火,有机溶剂一般密度比水小,用水会使溶剂四处流淌扩大燃烧面积,酿成更大的危险。
(2)沙。沙盖在燃烧物上可以隔绝空气而灭火,沙可用来盖灭少量易燃液体和一些不宜用水扑灭的化学药品的着火。化学实验室里应该经常准备装有沙的消防桶,里面的沙要干燥而松散,不能参杂纸张、木屑等可燃物,消防桶要放在固定的地方。
(4)使用灭火器。灭火器是一种可由人力移动的轻便灭火器具,它能在其内部压力作用下,将所充装的灭火剂喷出,用来扑救火灾。灭火器种类繁多,使用范围也有所不同,只有正确选择灭火器的类型,才能有效地扑救不同种类的火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火灾的类别
1.A类。
普通物品火灾。如由木材、纸张、棉、布、塑料等固体燃烧所引起的火灾。应选用水型、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2.B类。
易燃液体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的火灾。如由汽油、酒精等液体引起的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化学泡沫灭火器不能灭B类极性溶性溶剂火灾,因为化学泡沫与有机溶剂按触,泡沫会迅速被吸收,使泡沫很快消失,这样就不能起到灭火的作用。醇、醛、酮、醚、酯等都属于极性溶剂)。
3.C类。
可燃火灾。如液化石油气、煤气、乙炔等气体燃烧引起的火灾。应选用干粉、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4.D类。
金属燃烧的火灾。如钾、钠、镁、锂等和禁水物质引起的火灾。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还没有定型的灭火器产品。目前国外灭D类的灭火器主要有粉装石墨灭火器和灭金属火灾专用干粉灭火器。在国内尚未定型生产灭火器和灭火剂情况下可采用沙、土等覆盖灭火。
5.带电火灾。
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
五、灭火器的选择
1.干粉类的灭火器(适用于A、B、C类火灾)。
充装的灭火剂主要有两种,即碳酸氢钠和磷酸铵盐灭火剂。同时还加入了适量的剂和防潮剂(如硬脂酸铝和云母粉、石英粉或滑石粉),在灭火器里装有压缩的二氧化碳作为喷射动力。由于喷射出的粉末颗粒细小,浓度密,盖在固体燃烧物上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同时受热还会分解出不燃性的气体,因此能迅速灭火。使用时,将灭火器翻转几次,再打开阀门,灭火器内就会喷射出大量的白色粉末而扑灭火焰。
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适用于易燃、可燃液体、气体和带电设备的初起火灾;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除可用于上述几类火灾外,还可扑救固体类物质的初起火灾。但都不能扑救金属燃烧火灾。
2.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B、C类火灾)。
灭火器里压入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打开阀门,喷射出的二氧化碳生成一层气体覆盖层,降低燃烧物的温度和隔绝空气而灭火。适用于油脂、电器设备、忌水化学药品、化纤原料及文物档案等所发生的小型火灾。二氧化碳喷出时,越近火源越好,先喷火焰边缘再覆盖全面。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在室外使用的,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室内窄小空间使用的,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离开,以防窒息。
3.泡沫型灭火器(适用于A、B类火灾,不可用于C类)。
泡沫型灭火器里的药液为硫酸铝饱和溶液、碳酸氢钠饱和溶液和用甘草或皂角等做原料制作的发泡剂。硫酸铝饱和溶液、碳酸氢纳饱和溶液和发泡剂的混合液在灭火器里是分别存放在内筒和外筒里的,使用时将灭火器倒转,两溶液混合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泡沫液体一起喷出。
化学泡沫型灭火器适用于扑救一般液体火灾,如油制品、油脂等火灾,也可适用于固体燃烧火灾,但不能扑救液体火灾中的水溶性可燃、易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酯、醚、酮等物质火灾;也不能扑救带电设备及气体燃烧的和金属燃烧的火灾。
专门的抗溶泡沫灭火器能扑救水溶性易燃、可燃液体的火灾如醇、醚、酮等溶剂燃烧的初起火灾。
4.卤代烷型灭火器(俗称“1211”灭火器和“1301”灭火器)(适用于A、B、C类火灾)。
1211灭火器在室外使用时,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在窄小的室内灭火时,灭火后操作者应迅速撤离,因1211灭火剂有一定的毒性,以防对人体的伤害。
5.高效阻燃灭火器。
是国内“1211”的替代品,可用于A、B、C类及电器火灾。效果好,重量轻,药剂无毒无污染,具有阻燃、灭火双重功效。另外,新颖的灭火器还有四氯化碳灭火器等。
因为火灾的发生是突然而至的,能在蔓延之前扑灭的机会又稍纵即逝的,所以起火之时我们要沉着冷静,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救火的最高原则是人员安全第一,最好的安全是防患于未然,所以实验室的安全是以预防为主。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师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篇11
担任初中化学教学已经十多年了,早已熟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深深了解学生们对于实验的喜爱程度。因此,课堂上,能做的演示实验,我都一一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尽量补充实验辅助教学。可对于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却令我头疼不已。因为教材上要求的实验,都专门安排有相应的课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可是因为初三才开化学课,每年的中招考试中化学又是必考科目,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超前教学才能完成教学任务。一学年的教学任务,早早地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就结束了课堂教学,进入复习阶段。这就意味着初中化学必须提前二至三个月结束教学任务。课本上的知识不能不讲,于是好多化学教师就想出了牺牲学生实验课以节省时间的高招。这样一来教学时间是挤出来了些,可是学生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迅速递减,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甚至放弃了化学学科的学习。
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我常在想,能不能把实验放到学生自己手上,让学生做实验的主人。
我排查了整个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分组实验,把有关的仪器、药品一一罗列出来,利用假期时间,到实验室把常用仪器通通借出来,根据不同形状,巧妙编排,最终在一个改进了的手提储物箱内把仪器分门别类的放了进去,又把常用药品分类,液体药品用小滴瓶,固体及粉状药品用小塑料瓶一一装进了储物箱,像镊子、药匙、滴管、试管刷等一些零碎用品也一一找到了相应的位置。这样我设计的便携式实验箱就大功告成了。为了推广,我先组装了五六个,让同事先试用了一段时间,经过反复改进,实验箱最终成型,并在师生中引起了强大反响,人人都想拥有这么一个便携式手提实验箱。根据学生们的要求,每个班内组装了三十多个便携式手提实验箱。这样一些实验在课堂上或者课余时间就可以完成了,并且原来的一些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尤其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原来苦于时间不够用,学生手头缺少材料,而无法完成,现在好了,学生自己不仅主动完成教材上的编排的一些探究实验,并且还主动做一些课外的探究实验,自己去探索化学上的奥秘。这样既把课堂还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使课程进度两不误。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刚开始组装时,储物箱、仪器、药品等购买时的费用问题?平时实验箱的保存问题?药品的安全问题?学生毕业后实验箱的归属问题?等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都找到了妥善的处理方法,既解决了学生动手做实验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又没出现安全事故,以及乱收费问题,收到了比较好效果。
这是我在实验教学上的一点改进做法,希望大家都来关注实验教学,给出更好的妙招。
篇12
目前中职生普遍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大多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形象思维能力尚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专业课,整堂课从头到尾讲授听得见、摸不着、看不见的理论,少数抽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同学尚可接受,而大多数同学听起来昏昏欲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应根据目前学生的现状,顺其自然,加强形象思维教学,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
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阻碍了中职校的改革和发展
随着中职校改革的深入,学制的缩短,特别是理论教学时间的不断压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集中实习分别进行,而且由教务、技能两个科室安排、考核和管理,这就出现了部门独立,理论教学与技能实习脱节。
三、一体化教学能推动教材的改革
目前有些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或滞后,而且实用性不强,而一体化教学凸显了形象思维教学,这就要求教材的侧重点要转移到操作技能上来,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这就要求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舍弃一些烦琐冗长的理论,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四、一体化教室的建设与管理
一体化教室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硬件条件。首先要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其次是学校应重视一体化教室的硬件建设,加大投入,把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工作纳人学校的工作计划中;学校还应该加大对一体化教室的管理力度,使一体化教室发挥最大的作用。一体化教室面积要足够大,基本设备和常规设施要达标,安全设施要到位,做到“规则、制度、管理责任人名单”上墙。
五、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除了实施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外,相信每名教师都能深刻地体会到“双师型”教师对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都在不断地思考尝试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技工学校应该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办学思想,这样的教学机制在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要求所有的理论教师均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带领学生进行实操练习。
六、教材的完备
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必要保证是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教材。在开发教材过程中,立足于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立足于满足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和专业技能发展的需要。
篇13
(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三)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 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选题。从众多未被认识和需要研究的问题中提炼出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就叫选题。选题也是一个学习、思考、创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选题的目的是要回答“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及“有无研究可能”等问题。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明确研究方向、界定研究内容等环节。概括起来说,这些环节要围绕两项任务展开,那就是提出问题和确立课题。
研究兴趣、基础知识、合作伙伴、指导教师、研究时间
二、 设计
经过选题阶段,明确了“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接下来就是通过研究方案的设计回答“怎样研究”的问题。是对研究内容的推敲和界定;是对研究过程的分析和设计;是对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的预测和防范。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法、试验法、观察法、资料研究等等)。明确任务分工和活动步骤
三、 过程
注意事项:
避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先验论,头脑里先有一个铁定的结论,调查知识为了搜集符合结论的材料。另一种倾向是指罗列现象,写了一大堆庞杂的材料,但没有分析归纳,这样的报告毫无意义。收集材料要实事求是,力求全面、充分。
四、 成果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是多样的,成果是多样的,所以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也就是多种多样的了。可以是宣读论文、展示课件、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发明、课本剧等。
多用数字图表,少用模糊语言。能量化的量化,尽量用图表显示,给人清晰、明确的印象。
研究性学习实施中的教师指导: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注意转变自己的指导方式。
1、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教师应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交流的组织者的建议者。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切忌将学生的研究引向已有的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