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但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当中,我们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始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很少考虑个人的专长、兴趣及需要,而以人为本就是把人当成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为主要要素。
而且人是组织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的、决定性的资源。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围绕人这一要素,为他们创造各种能充分施展他们的才能的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机会,使每一个人都能在一种和谐的环境中尽其所能。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就是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当组织内的员工受到尊重时,他们就能体会到自己是组织的主人。人在工作过程中是否有积极性,或积极性多高,对于其能力的发挥程序至关重要。我们知道,人的能力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在用人方面:一是能力性质、特点的差异。二是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要“用人之长,避人这短”这是我们学人力资源管理要懂得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要承认人与人之间能力水平上的差异,目的是使我们要懂得人力资源在利用上坚持能级层次原则。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差异原理指的是:具有能力层次的人,应安排在要求相应能力层次的职位上,并赋予该职位应有的权力和责任,使我们个人的能力水平与岗位要求相适应。
人力资源问题往往牵涉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
人力资源观强调职业管理者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其各项职责如招聘、绩效管理、员工保留、培训规划等都需要各主管的贯彻配合和直接参与。同时,各层管理者直接承担着下属辅导培养、企业文化建设等职责。员工也越来越多地负起自我管理的责任。
在传统的人事管理把精力放在员工的考勤、档案、合同管理等事务性的工作上,被定位为后勤服务部门。到了90年代,随着企业基础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在管理中,人作为一项资源,而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所强调的“科技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在这一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以人才测评、绩效评估和薪资激励制度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得以确立。
所以我们为了使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把人力资源战略同企业竞争战略做到一致:
企业在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时,首先必须清楚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然后再确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企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把员工培训作为解决人才需求不足的方法
由于缺乏知名度和吸引力,几乎所有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严重的人才缺乏问题。良好的培训机制离不开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也就是说,员工培训必须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制定多渠道、多形式的业内培训,以提高员工业务技能和敬业精神。
3.创造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运作成本从而增加了企业收益;二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企业内外提供有偿服务,逐步演化为利润中心。
4、给予员工的福利与待遇、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
在管理的过程中,福利,始终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留人机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员工管理来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一个适宜、安全、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也是促使员工积极工作的条件之一。不论薪金还是职位都有封顶的时候,一位总经理如果干的不错,企业没有合适的更高的职务再晋升他的时候,企业应该为他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展示其才能的机会,比如鼓励其下海,为他提供资金、技术及其他扶持,或是实行股份制,用股份的诱惑吸引员
工,留住员工。5.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框架的建立以及机制的完善。公司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管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等)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当然激励机制的最重要部分则体现在对员工的奖惩制度上。
同时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而激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由此也可以说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也就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挑战性,满足其成就感,营造雇员和企业共同的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旨在使雇员更有效地进行工作,帮助企业成功地实现战略目标。
6、热爱、理解、关心员工
热爱自己的员工是经营者之本。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做到了>:请记住我站域名/
我们要谨记:尊重和欣赏你的员工,可以从最简单的方法开始做起。不要吝惜你的语言,如果你的真诚地赞美第一个员工,那么人就足以促使员们更加友好交往和努力工作。
我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宝贵财富,但是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尤其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已成为每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下是我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几点建议:
1、首先我们企业应该要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
2、在激烈竞争的现代企业中,企业如果没有创新,就很难发展,即使生存也会面临危机。在管理上也是如此,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3、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重视精神激励。
1)目标设定方面不仅要体现企业目标的要求,还必须要满足职工个人发展的需求
2)物质鼓励是基础,但不是万能的,精神鼓励是根本,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企业真正留住人才
4、我们要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为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服务。
在我国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背景下,加之入世后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应及早做好准备,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层次,采取积极行动,减少人才流失的损失。
建立企业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建立适合员工发展的内部环境,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总体能力以最终提升企业核心能力,推动企业的发展。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全球性企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企业在国际范围内竞争日趋激烈.但最终必然是人力资源能力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竞争,也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人才选用机制的竞争。而且我们现在,“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面对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环境,我们企业应该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力加以重视。因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优势,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后序话:
不知不觉与老师一起上课也有一段时间了,在这段时间真的很高兴,多了一个好老师,站在朋友的角度上多了一位好朋友。在你身上学了好多有关人力资源的知识,课外的知识。是你让我接触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让我接触有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例如:美的空调的案例。让我接触现今高校继续就读的情况。这一个过程是很值得我回忆的。
令我收获最深的是分析美的空调的案例的时候,我作为我们组的组长,就要对这个案例负责,我尽量让每一位组员都参与其中,并不是为了应付。我也不喜欢这样的做法。我采取的办法是让每一位组员去看一看美的空调的案例,然后将她们的想法告诉我,我再将她们想法好的采取,不好一起商量讨论。我还记得我们班的有关组员,下课时还在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真的好感动,我觉得真的每一位人都参与其中。我还深深记得我为了做powerpoint整整一个下午座在电脑旁边,为了就是做好这次的案例分析。
接下来,就是我代表我们这组上去发言,虽然平时我有做过主持,在公众面前发言,参加演讲比赛。但今次的感觉与前面几次是完全不同,尽管以前我们在上公选课时也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也是代表我们组员出去,但今次我更懂得为我们组员着想,因为我们今次不仅有我们班的组员,还有其它系的组员。我现在代表是我们整组的成员,代表我们这组组员的想法。而且尽管我在这次案例分析中,可以未必是最好的一组,但最后得到组员的支持,我觉得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因为不是她们对我的信赖与支持,也不会派我上去,也不会后来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团体合作的精神,因为有时候你做一件事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全部人一起合作做出来远远要比人一个人做要好。这是我在今次案例分析中得好最宝贵的一点。
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会因为人力资源管理选修课结束,就结束有关方面的学习,我会一如既往的去学习有关方面的知识,继续去对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此,我也希望在以后,如果我有相关方面的疑难,请老师多多帮助,我也会继续与我们这组的人讨论,看一看她们的观点是怎样的。
因为如果将来有机会,我想继续深造,而人力资源是我其中的一个选择,所以我会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把它学好,学精。也希望老师出给一些宝贵的意见。
最后,很感谢老师在这段日子里给予我们的。
参考文献:
篇2
1.1.2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凡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都是由国家委托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
1.1.3水是系统性资源。水存在于地表、地下和大气层中并相互转化,是按流域、河系流动,与上下游、左右岸、地区间密切相关的资源。不实施统一管理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是无法实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
1.1.4水是多功能性资源。具有供水、灌溉、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改善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服务于生活、生产、生态与国民经济和发展的各个领域。不实施统一管理是违背经济规律的,是无法发挥水资源的最佳综合效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
1.2多龙管水加剧了缺水矛盾
过去存在的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等水资源城乡分割、部门分割、地域分割的旧管理体制,是在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年代形成的;随着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用水量成倍增长、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不适应。不实施统一管理就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实施流域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
水是具有流域属性的,按河系流动,只有对水资源实施按流域统一管理、统一调度,才能达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的目标。
流域机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同时又是流域管委会的执行办事机构,接受流域管委会的指导,执行其做出决议。因此,必须强化流域机构的宏观调控职能,代表水行政主管部门履行好流域的水行政管理职能;所属事业单位要为流域机构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技术支撑和基础服务;所属企业作为自主经营的独立法人,也要承担流域机构赋予的公益性任务。
3搞好区域统一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3.1城乡水务统一管理
城乡水务统一管理,应当是“五业齐抓”(防洪、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三水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五水调控”(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五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量水质、统一征收水费水资源费),建立起“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综合管理的新体制,为城乡人民和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提供全面服务。
3.2实行政、事、企分开
统一管理不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包揽一切,而要实行政、事、企分开。具有经营性收入的水务企业要完成企业改制工作,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公司制经营实体;水利事业单位在完成社会公益性任务外,也要面向市场,按企业经营转制;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各项水事活动,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监督管理转变,在编制规划、实施计划、制订政策、监督检查、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政策引导等方面多做工作。
3.3正确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
搞好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必须正确处理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开源、节流与外调水的关系,本地水与外来水的关系,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水资源管理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的关系,做到在发展经济中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4多措并举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证
建立健全水资源流域统一管理与区域统一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项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采取工程、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1政府宏观调控
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要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与有效的协商、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应当加强领导,把节水防污、合理配置和统一管理水资源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和各级领导班子的任期责任的目标与考核、评比内容,从组织上保证水资源流域和区域统一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4.2健全政策法规
以颁布条例为契机,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制订和出台一系列符合条例要求、更便于操作的配套法规。
4.3做好基础工作
对流域水资源进行重新评价,在算清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查清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出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规划和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范围划分,加强地下水的管理,严禁新打机井,从严审批旧井改造。建设项目必须进行水资源论证和水权转让论证,强化取水许可管理。加强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4.4用好经济杠杆
对各类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计量收费和超采超用累进加价的制度。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转让机制。要逐步提高工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同时开征井灌区农业水资源费;要建立符合价值规律的水权转让机制,实行自愿买卖水权的,应给予利益补偿。要建立市场水价浮动机制,根据水的丰枯变化和市场水的余缺,对水价实行季节性短期浮动,使水资源向着用水少、效益高的行业和企业流动。
4.5搞好监测监督
篇3
一、人力资源会计概念界定
1人力资源本质及特征。广义人力资源是指智力正常的人。狭义的定义有多种,如: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领域内人口所拥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等等。本文的人力资源主要是指企业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人力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
与其他资源如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则具有无形性、垄断性和长期性的特征。
2人力资源会计定义。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新的分支,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所需要的信息。目前,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尚不统一,主要流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人力资源会计学家埃里克·弗兰霍尔茨认为,人力资源会计是计量和报告组织的资源———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程序;我国则有人指出:人力资源会计是以货币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和价值的管理活动,是会计科学中的一个新兴的分支。笔者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可定义为:以货币和中介变量的形式反映并控制经济组织中人的成本、价值和效用,为管理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提供人力资源的投资信息、维护信息或利用信息等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内涵的探讨
在会计学术界虽然已有部分涉及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方面具体问题的研究,但尚未有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作过系统表述的研究成果。弄清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涵,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形成及其本质的一般认识。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酒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职能是通过预测、决策、计划、记录、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和反馈各个环节的工作,对酒店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与产出的全过程,以货币和非货币的计量形式,将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而形成的大量数据转化为具有综合、连续、系统等特征的信息。从工作内容和程序上看,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个系统,由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两个子系统构成,通过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来实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目标。
从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分析,社会实践不仅是其产生的源泉,而且是其逐步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基础。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提出是酒店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我国正处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期,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社会环境的变化促成了人力资源会计的诞生。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分支,对其进行探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从社会经济发展来探讨,人力资源与资本、技术和土地一样,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会计学领域是新经济时代的要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为获取能够帮助人们进行财产经管责任的考核评价和经营管理的经济信息,从而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力求更全面的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其产生是酒店管理的客观要求。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但其工作程序又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认识其基本内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酒店是一系列契约的联合,其对资产的依赖程度,由其稀缺程度决定其在契约中的地位。在目前市场的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决定酒店盈亏、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也就是只有通过酒店人力资源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质量,才能保证酒店的客源和利润。这就决定了人力资源与其他资源在酒店契约中不平等的位置,在酒店业充分显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事实。(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反映、控制和参与决策。酒店业是一个具有特定业务内容,特定作业规律的行业。酒店以拥有用于接待宾客使用的大量的固定资产为凭借,酒店取得的效益全靠酒店人力资源活劳动的支出。人力资源的因素是酒店成败的关键,而体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服务具有特定的综合性、直接性、不可贮藏性,不确定性等,酒店必须对其人力资源的原状与增减流动情况,通过会计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而控制方式可以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也可以是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控制。在参与决策时,除了注重酒店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人力资源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酒店社会效益,使用人力资源不能只重人的能力,而不讲人的修养。
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源会计领域内一种行业特征相对较强的企业会计。酒店是以为旅客提供服务为主要对象的经营性实体,它的行业特征首先体现在酒店人力资源对顾客的关注和情怀,对酒店的真诚和奉献,酒店的生气、元气、士气都源于此。大的首要目标如高利润和较强的竞争定位的实现是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水平来增加顾客满意度。其基本程序和方法系统以及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的核算与其他会计有着相近和相似的内容。因此,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需要承袭传统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吸收旅游学、人事管理以及酒店业管理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立的人力资源会计管理体系。
三、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和任务
1酒店人力资源会计对象。酒店是借助有形的设备、设施、通过提供服务而获取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单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酒店业由小到大,酒店数量由少到多,具备了相当的产业规模。目前,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中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酒店人力资源获取成本:招聘开支,包括广告费、测评等开支;上岗培训开支;重置成本;其它开支。
(2)酒店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直接成本,包括酒店工资报酬、个人福利如住房、伙食、探亲交通等开支等;间接成本,包括集体福利如食堂、娱乐中心等、各种保险、在职培训、公差成本、管理成本、其它开支。
(3)酒店人力资源离职成本:离职成本;机会成本;其它开支。
上述人力资源投资价值总和可视为人力资源消耗的“补偿价值”,其中一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价值,是可以分摊和逐步转移的“转移价值”。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以此为对象可以通过多种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取得帐面资料。除此以外,酒店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后在其使用中所创造出来的“创新价值”,也就是转移到为客人提供有偿服务绩效的那一部分价值,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重要的核算对象。其中主要有经营管理者的管理贡献、决策贡献、所有员工的劳动贡献。综上所述,作为酒店的人力资源,其创造的新价值总是大于人力资源的投入,并具有服务绩效潜力。目前将人力资源支出列作费用处理是不妥的。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以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为对象,来对酒店进行管理。通过对酒店人力资源价值运动过程实施管理与控制,达到实现人力资源充分利用,促进经营发展,提高酒店效益的目的。
2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任务。酒店作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在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是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是从价值上对酒店经营活动进行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围绕酒店经营目标,保证酒店在经营活动中得以迅速地进行所需的人力资源的价值运动信息分析,主要体现在:加强酒店人力资源核算;真实、准确地向酒店管理当局提供酒店人力资源资源构成、变动的会计信息;监督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加强对人力资源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人力资源会计在提高酒店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酒店经济前景,参与经营决策也是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重要任务。
四、酒店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目前,在对人力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管理中,酒店人力资源会计主要表现出以下作用。
1人力资源获得方面。酒店人力资源获得包括招聘、选拔、提升等一系列满足酒店目前及预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活动过程。在完成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之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以酒店员工需求为基础的人力资源获得工作预算。人力资源会计可为这种子预算提供比较精确的计算方法,使人力资源在酒店的管理中更实际并具有预见性。例如,酒店人力资源会计提出了用货币衡量人的预期价值的方法,能使招聘、录用、选择及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更适合新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程序化、标准化管理。
2人力资源开发方面。人力资源开发是指酒店为提高人的各种技术技能、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举办的定向培训。酒店业特别注重培训,岗前基本操作培训、在岗技巧培训都是不可少的。但在开发中计算预算时一般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估拟议中的酒店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价值;即资本预算,亦即资源分配问题;二是估算拟支出的成本,即成本估算。人力资源会计通过衡量投资而核算人力资源在酒店中的回报率,帮助酒店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3人力资源配置方面。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是将人分配到酒店的各岗位上去的过程。在人力资源配置决策中,首先要将合适的人配置到具体岗位,其次在酒店人力资源配置时充分考虑工作效率、人力资源潜能开发、个人满意度这三个变量。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帮助酒店确定人力资源配置法中所含的变量数,并用常用的量度单位来描述这些变量,便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方案。
篇4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美国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其次,以详细的职位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三,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最后,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2.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即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裁人五个环节分析。
首先美国企业选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职务分析为基础的自由雇佣制;其次,美国企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竞争机制;第三,美国企业育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教育为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第四,美国企业留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为基础的职位工资制度;最后,美国企业裁人制度是以工作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员工优留劣汰制度,实行员工优留劣汰制度;比较自由,市场导向;以企业战略,职务分析与业绩考评为依据。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明显的特点是所谓“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
它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终身雇佣制起到巩固作用。
2.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特有的流程。第一,日本企业选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毕业生选拔为主的招聘制度;第二,日本企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长期雇佣为主的用人制度;第三,日本企业育人制度主要特点是以能力开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第四,日本企业留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年功和能力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最后,日本企业裁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般不轻易裁人,但是正在变化。
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1.传统落后的以感性型家长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其特点为;员工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与人之间各自心灵闭锁,缺乏正常的信息沟通程序;一切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思考;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层管理人员放弃责任;员工随意破坏企业管理程序,企业形成一些“小集团”,员工为了保住某一职位,表现出破坏团结的行为。
2.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理性化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员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程序,自觉参与科学决策的制度;所有员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企业战略与员工的行为表现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它有利的一面又有它不利的一面。美国企业的员工聘任与升降政策、工资政策及培训政策等都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以及创造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综合政策和各种刺激手段,以及不惜工本地吸收人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任意就业政策、详细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考评制度等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员工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本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企业快提拔、高奖励、强刺激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负面影响。短期行为现象更为严重,许多年轻人工作不到一年就更换了多次工作,这种现象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普通员工的流失率也在节节攀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见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不是很完善,而仍然需要适应情况不断发展。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其合理和不足的地方。由于日本企业长期稳定的雇佣政策,他们对于员工的培训及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而且劳资关系的全面合作也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当然,日本企业的雇佣政策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它使得许多日本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且优秀人才很难脱颖而出,被压抑和浪费的现象极为普遍。企业竞争的压力迫使日本企业对其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当代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这恰恰是日本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在中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辅助工作,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进行充分联系;重考核结果与奖惩、升迁的挂钩,而忽略了与对员工绩效提高作用的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重管理,轻开发的倾向十分严重;缺乏对员工培训、在职学习等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业生涯开发比较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以上对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正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的企业有所启示。
篇5
1.单位(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定位不明确
当前,K铜矿部分中层干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不够,认为这项工作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不属于自己的职责,与本单位(部门)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凡是有组织的地方就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单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党的组织部门及员工所在单位(部门)也肩负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人力资源管理者也不是特指人力资源部的员工它还包括矿山领导、各单位(部门)领导及党委组织部门的管理人员等。对策探索:
(1)增强本领意识。举办《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学习班,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掌握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方法、技能和工具,进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管理的意识。
(2)明确责任划分。在《职务说明书》中明确中层干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职责,把人力资源部与非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职责明确划分清楚。
(3)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中设置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KPI,严格考核兑现,促使各级领导干部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演好相应角色。
2.薪酬分配机制的杠杆调节作用不明显
根据“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员工薪酬设置上,单位考虑了不同岗位对单位的价值大小、劳动强度、难易程度、技能要求,在员工薪酬单元结构上考虑到了员工的工作绩效、学历、职称、工人技术职务等关键因素,但效果不理想,平均分配、“大锅饭”格局没有彻底打破,薪酬分配的杠杆调节作用无法充分发挥,严重制约着员工的动力活力,不利于人才的稳定和健康成长。对策探索:
(1)开展岗位价值评估。从岗位基本要求、岗位责任、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等4方面对150多个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根据评估得分合理划分、确定岗等、岗级和岗档,设计薪酬带宽和薪点(系数)等,真正实现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的解决职业“天花板”现象。
(2)提高津补贴标准。大幅度提高井下、中夜班和保健津贴标准,并将井下津贴、中夜班津贴、保健津贴、知识技术津贴、工人技术岗位津贴单列考核发放,引导员工向井下、艰苦、倒班等岗位流动和主动提高技术技能等级。
(3)建立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动态薪酬分配机制。依据岗等、岗级和岗档确定薪酬基数,实现各个岗位的薪酬标准与岗位价值的匹配;同时单位也要加强绩效考核,依据业绩考核结果兑现薪酬,实现同一岗位上的个体薪酬与该员工的工作绩效挂钩,进而激发员工的活力动力。
(4)薪酬分配向核心人才骨干员工倾斜。对少量十分紧缺的人才实行协议工资制,对达到协议确定的业绩目标或攻克的技术、管理难题的人员进行重奖。
3.绩效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目前,K铜矿绩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有的单位(部门)领导认为绩效管理不属于自己的岗位职责,重视不够,有的嫌绩效管理麻烦,有的怕得罪人,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第二,绩效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各单位(部门)缺乏可操作性强的绩效管理办法;第三,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不够,部分单位(部门)领导忙于抓具体工作,不重视对员工的绩效考核,考核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监督和管控。对策探索:
(1)树立正确绩效管理观。通过培训、宣传等途径让员工特别是领导干部明确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矿的发展战略,提高员工、部门和全矿的工作绩效,改变考核就是整人,就是“认认真真走形式”等错误认识。
(2)完善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制度办法明确业绩目标、责任划分、管理流程、工具表格、绩效沟通、绩效反馈、结果运用、诊断提高等内容,完善绩效管理体系。特别是在业绩目标分解设置时,要将上级公司下达的指标和矿山战略目标分解到年度,形成年度经营计划,然后再通过绩效管理的目标分解工具(SMART原则),分解落实到下属单位(部门),形成单位(部门)绩效目标,进而落实到具体办事的员工,形成员工的关键绩效指标(KPI),确保指标层层得到分解落实,压力层层得到传递,增强绩效管理的针对性和操作性。
(3)定期开展业绩对话。矿山、单位(部门)每月(季度、年)要开展业绩对话,通报业绩完成情况,抓住人的“羞耻”心理,配以“红绿灯”和“看板”管理,增强视角冲击;同时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要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不断改进和提高组织及个人绩效。
(4)注重考核结果运用。绩效管理制度能否得到贯彻落实,关键取决于考核结果的运用,重考核、轻结果运用势必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引不起各级管理者的重视。因此,必须要注重对考核结果的运用,在绩效薪酬分配上要依据考核结果做到奖的心动、罚的心痛;同时考核结果还要运用于基本薪酬调整、培训、岗位调整(晋升、轮岗、降职)、劳动合同管理等方面,不能让其仅停留在制度规定上,一定要落实到位。
4.劳动用工机制僵化
良好的劳动用工机制能够持续地实现人与岗、能力与绩效、绩效与薪酬的匹配,依据绩效考核结果采取调整岗位、降职、末位淘汰、解除劳动合同等措施,让那些能力达不到岗位要求,工作绩效差的员工退出企业,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K铜矿用工总量大,管理人员多,员工平均年龄大;员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机制僵化、不活,员工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未形成“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氛围。对策探索:
(1)建立市场化用工机制。用工要坚持以合同管理为核心、岗位管理为基础,突出精干高效;实施灵活用工,按照《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除实施劳动合同制用工外,结合矿山部分岗位的性质,实施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明确用工单位、用人单位及相关方的权力与义务,明确劳动合同的签订、续签、变更、解除、终止等各个环节的具体程序和操作办法,做到依法依规、手续完备、档案齐全。通过用工的市场化来较好地控制、调节用工总量,调整用工结构,最大限度的实现员工进的来,也出的去。
(2)建立动态用人制度。对生产技术工人实行“三岗制”,干得好的可以聘在管理岗位,干得不好的可以转为试岗工人或待岗工人;对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绩效考评,绩效差的给予调整岗位等相应处罚;对专业技术人员严格实行“评聘分开、竞争上岗”制度,保持20%-30%比例有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落聘或低聘;对长期绩效差的员工,依法依规进行淘汰。
(3)拓宽员工退出通道。作为国有老矿山企业,员工退出通道少,主要为退休、离职等自然减员。现在,矿山可以抓住自上而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借鉴其他兄弟单位的做法,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开启员工退出工作岗位休养制度(内退制度);除核心人才和骨干员工外,积极稳定地协商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经济补偿。同时,矿山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劳动规章制度和员工绩效管理制度,清理清退部分经常违反劳动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不能胜任岗位且培训后仍不胜任的员工。
5.教育培训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措施
近两年来,K铜矿教育培训工作,领导重视,力度加强,员工欢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估措施。员工在本单位或送出去培训,真正掌握了多少,学到了什么东西,关注得不够,也没有一套好的考核评估措施,这就容易使员工滋生叫我去学,我就去学的一种“混”的错误思想,对学习不积极、不上进,浪费企业资源,很难达到学以明道、学以修身、学以致用,切实提升员工能力素养的目的。对策探索:
(1)评估学员对教育培训的满意程度。在教育培训中通过随堂观察、学员访谈,培训后通过《问卷调查、课程评估表》等形式评估学员对该教育培训的满意程度。
(2)评估学员对培训内容的理解吸收程度。在教育培训后,通过考试、问卷调查、心得体会、访谈等形式评估学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理解吸收程度。
(3)加大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力度。将员工教育培训纳入各单位(部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以此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6.大中专毕业生成长机制需强化与创新
K铜矿为持续发展储备人才,近三年引进大中专毕业生55人,12人直接安排在工区工作,其余的集中安置在机关部门,由部门自主安排,其中有少部分也由部门下派到工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毕业生工作量相对不饱满,学习提高的时间比较充足,但是部分毕业生没有很好的利用时间,学习提高的自觉性、主动性差,经常痴迷于网络游戏、QQ聊天等,同时单位(部门)辅导不到位,缺乏良好的考核管理措施;二是少数部门把毕业生下派工区,与工区、毕业生三者间的协调沟通不到位,出现了管理盲区。对策探索:
(1)采用“压担子”、“配课题”、“委托培养”等形式,加速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培养。
(2)强化“师带徒”工作,扩大“师带徒”范围,完善考评机制,提高成才的质量和数量。
(3)完善竞争择优、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活力和责、权、利相统一的用人机制,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4)矿山、部门、毕业生三者间加强协调沟通,明确管理主体,健全考核制度,强化对大中专毕业生的考核。
(5)淘汰部分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工作绩效差的大中专毕业生。
篇6
企业内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包括知识、经验、岗位职务、信息来源、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所处的环境等),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的激化就是冲突。
提到冲突,人们往往认为是不好的,将冲突与无理取闹、破坏、暴力等联系起来,甚至将冲突看作是企业即将崩溃或管理失败的征兆,所以管理者应当尽量避免冲突。这种看法在过去的管理实践中较为流行,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对象素质的提高,这种落后于时代且不全面的看法显然需要重新审视。诚然,冲突在企业里更多地表现为员工与员工、员工与管理层的正面之争,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与时俱进,全面正确理解冲突为妥。
冲突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建设性冲突或称良性冲突;一类为破坏性冲突或称恶性冲突。一般来说,凡双方目的一致而手段或途径不同的冲突,大多属于良性冲突,这类冲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而恶性冲突往往是由于双方目的不一致而造成的。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进行冲突管理时重要的是要正确区分良性冲突与恶性冲突。良性冲突的主要特点是:双方对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关心;乐于了解对方的观点、意见;大家以争论问题为中心;在冲突中注重互相交换情况。
良性冲突助力管理
几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理奥娜德教授和管理咨询家施特劳斯女士就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撰文指出,从生物学、心理学和认识论的角度大力主张公司应建立一种带有“建设性冲突”的企业文化。一家企业如果同时具有理智型和感性型、逻辑型和独特型、社会型和对立型多姿多彩不同性格的管理人员,这种多样性的企业文化在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将会释放出无限的智慧和生命力。
被奉为全球成功企业家典范的GE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十分重视发挥建设性冲突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开放、坦诚、建设性冲突、不分彼此是惟一的管理规则。企业必须反对盲目的服从,每一位员工都应有表达反对意见的自由和自信,将事实摆在桌上进行讨论,尊重不同的意见。韦尔奇称此为建设性冲突的开放式辩论风格。正是这种建设性冲突培植了通用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从而成就了韦尔奇的旷世伟业。“日本的爱迪生”盛田昭夫则从自己的管理实践中体会到,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激发良性冲突,让员工表达自己的不满、发表批评意见于企业非但不是不幸,反而有利于培养上下级一体的工作关系,使组织少冒风险。盛田昭夫在公司里鼓励大家“公开提出意见”,即使对自己的上司,不要怕因公开提出意见而发生冲突。他认为,“不同的意见越多越好,因为最后的结论必然更为高明”,“公司犯错的风险才会减少”。
激发良性冲突
既然已经认识到良性冲突的积极作用,那么,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理应运用一定的技巧,诱导、引发良性冲突。
一是鼓励冲突。要激发冲突,在企业中首先就是要营造鼓励冲突的氛围,管理者要在企业大力倡导良性冲突,引入良性冲突机制,对那些敢于向现状挑战、倡议新观念、提出不同看法和进行独创思考的个体给予大力奖励,如晋升、加薪或采用其他正强化手段。对于冲突过程中出现的少数人的意见、观点不能轻易地批评、指责、嘲笑、讽刺、挖苦,要以冷静的态度与之分析,对引起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论证。还要对某些冲突双方,提供必要的信息,让不同的观点交锋碰撞,迸发新的思想火花,引导良性的冲突深入开展。
篇7
首先,强化林木管理。一是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严管公益林,严禁对公益林进行采伐,严禁采伐名木古树;二是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和凭证采伐制度,防止超限额采伐和无证采伐林木;三是严格依法审批,严禁越权审批和超限额审批,林木采伐管理重点在审批环节和采伐环节,由群众申请,交政府办公会议研究,决定采伐树种和数量,林政资源管理办公室建立台账,报林业局审批,同时,加强对采伐现场查验,防止批少砍多或不批就砍。其次,完善制度,规范林木采伐。对于商品林采伐,一是采伐作业设计审批关。要求设计人员必须深入伐区实地调查,并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规范和规定执行,对公路两边、地质灾害区等禁止采伐作业设计,违规设计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采伐监督关。采伐作业时,监督人员必须到场,指导督促业主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采伐,并对每天采伐的林木进行登记汇总,当采伐量达到采伐证规定的蓄积量、出材量、面积三项指标之一时必须立即停止采伐。三是伐区验收关。采伐结束时间一到,必须停止采伐,及时组织人员对伐区进行验收和木材清库。对于非商品林,坚持申请采伐制度,除保证农民基本生产生活需要,禁止上市销售转化为商品材进入流通领域。最后,科学地进行林地资源管理。一是严格依法审核审批征占用林地,对国家重点工程征占用林地,配合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申报手续,协调国土部门加强对采矿、采石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二是组织开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的清理,规范使用林地行为;三是用好政府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殡葬占用林地查处工作,遏制违法占地土葬,同时,加大对违法占用林地采矿、采石、建房的查处,推进依法有序地利用林地。
篇8
1.网络信息资源含义
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
2.1存储数字化
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在地信息,既可以在计算机内高速处理,又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远距离传送
2.2表现形式多样化
传统信息资源主要是以文字活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信息。而网络信息资源则可以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软件,数据库等多种形式存在的,涉及领域从经济,科研,教育,艺术,到具体的行业和个体,包含的文献类型从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商业信息,新闻报道,书目数据库,文献信息索引到统计数据,图表,电子地图等
2.3以网络为传播媒介
传统的信息存储载体为纸张,磁带,磁盘,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的存在是以网络为载体,以虚拟化的姿势状态展示的,人们得到的是网络上的信息,而不必过问信息是存储在磁盘上还是磁带上的。体系那了网络资源的社会性和共享性。
2.4数量巨大,增长迅速
CNNIC一年两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全面反映和分析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以其权威性著称。从本次报告中可以看出,截至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计算机数量为2083万台;CN下注册的域名数量达到17.9万个;网站数量达到了37.1万个;国际出口带宽总量为9380M。
2.5传播方式的动态性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快速灵敏,具有动态性和实时性等特点。信息在网络种的流动性非常迅速,电子流取代恶劣纸张和邮政的物流,加上无线电和卫星通讯技术的充分运用,上传到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都只需要短短的数秒钟就能传递到世界各地的没一个角落。
2.6信息源复杂
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所取和存放信息,由于没有质量控制和管理机制,这些信息没有经过严格编辑和整理,良莠不齐,各种不良和无用的信息大量充斥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世界,给用户选择,利用网络信息带来了障碍。
.
3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核心是数据库建设
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活动中,数据库技术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它是实现资源共享,节省开支,提供系统的反映能力,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证。世界提供的大型数据库有万余个,总记录数几十亿,这些数据库通过发达的网络向机关,团体,学校,公司以及个人提供各类科技信息,金融信息,商业信息,文化信息等。从目前的状况堪,我国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显的比较匮乏,我国现在有可读的信息资源还是很少,占世界数据库总量和总记录数的百分之几。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数据库建设还不太令人满意,但是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也有相当的成就。如:国家科委西南信息中心,重庆维普资讯公司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集团公司推出的“万方数据库”等,特别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数据库”等更是将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核心是“三维结构论”
20世纪90年代初,卢泰宏教授提出,IRM是三种基本信息管理模式的集约化。即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技术管理,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和信息资源的人文管理,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背景,即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和信息文化,三个的集成构成IRM的三维构架。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们除了利用信息科学的原理研究解决大系统的稳定性,网络结构的有序性和高速率传输中的各种问题外,主要是用情报学的理论方法研究高速信息网络特点的信息系统,信息媒介和利用方式。即对应于网络技术的技术管理模式,其研究内容是新的网络信息系统,新的信息媒介和网络信息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分布,采集,组织,存储,检索,传播与服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速信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经济系统,这个系统将计算机,通讯网,信息资源网,信息生产者(提供者),信息消费者(用户)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信息生产,分配,流通和利用模式。引起整个信息产业革命,以高速信息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活动具有与经济活动相同的特征,过程和媒介。存在着供求关系,投入产出关系和费用效益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用经济学的理论,原理,,原则和方法研究网上的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有必要按照经济规律,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杠杆,对网络信息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实现最优配置,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用,发挥最佳效益。对应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经济管理模式,其研究方向是网络修年西服务业引发的经济问题,研究内容是internet产业结构与管理,网络环境中的资源的合理配置,网络市场的运行与管理等。
从人文角度来看,人们试图通过政策,法规,伦理道德的相互协调,将行政手段,法制手段,和精神文明的力量结合起来,实现高速信息网络资源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管理,形成有机体系和健康的网络文化,以保证高速信息网络有序运行。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改变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形成的单依靠技术的单一模式,解决了许多技术手段无力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客服网络迅速膨胀和无序扩张引发的种种弊端,创造和谐,均衡,有序的信息环境,并使技术发挥更大的效能,因此对应于信息网络文化的人文管理模式,其方向使网络环境中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律等,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实践中,这三大模式相辅相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网络信息资源在我们地社会发展中将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合理利用,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网络信息环境变为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篇9
在我县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中,林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县的实际情况中,林业的发展占了一定比重,根据调研,我县的林业发展潜力巨大,有相当的潜力可以发展为特色产业,所以,处理好林业的发展与如何通过林业来富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当务之急。从笔者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可以借鉴其他产业如何处理产业与生态之间关系的处理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召开专题会议来研究如何将林业发展与以林富民紧密联合在一起,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取得最大的平衡,即在提高生态水平的同时提高本地人的收入。首先,要发挥本县的资源优势,即大力宣传森林资源,重点宣传我县森林特有的资源、优势。同时提高服务业的水平,形成有本县特色的森林旅游文化,增加我县的财政收入,再将财政收入投入到森林资源的建设、保护中,将森林旅游业由小做大。然后积极发展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苗圃的建设,引导其通过机制的改革创新来让其逐渐发展为面向全社会的、规范有序、活力四溢的林业花卉生产基地,同时带动本地的林业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紧接着,政府要扶持新兴林业经济,积极推广优良的树种,不断提高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标准化建设与生产线的创新。最后,不管是政府还是林户,都要重视与林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森林中产出的天然药品以及野生食品,是森林生态资源在不影响其发展的情况下发挥其最大的功能。
三、建设和完善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体系,强化森林生态资源管理
首先,政府要不断建立与完善与森林生态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通过法律的力量来保证林业的健康发展环境,最大程度的实现依法治林。其次,集中力量建设林业资源管理局的建设与发展,重点改善护林队的办公、生活条件。完善林区稽查队的人员构成与装备的完善,同时也注意建设木材检查站的规范执法、器材的购入情况、使用情况,做到不浪费一分钱,不闲置一件器材。同时,利用一定的科技手段,对本林区的森林资源及时归档,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一切资源进行电子化的存储、管理。第三,积极在林区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私占林地、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确保森林生态资源的安全与和平发展。第四,提高对森林生态资源的实时监控,提高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防护工作,确保森林生态资源的安全。第五,强化林区里对有害生物的防范、防治工作,认真执行以“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等规范为标准的防治条例,综合协调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办法,将防治工作贯穿于整个林业发展的全过程,同时,要改变一些地区重治理不重视预防的错误思想,根除这种只治标不治本的思想,以提高森林自身防治为主要手段的思想,提高森林自身的防御能力。
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全面贯彻实施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建立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林业发展战略与林业市场经济体制,以科学技术来促进森林产业的市场化与技术创新,用科技力量培育出一支高素质、高思想觉悟的护林队伍以及对森林生态资源有较强认识的专家与学者,以他们为支撑来发展林业建设,辅以正确的指导思想,一定能获得成功。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培育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的优质新品树种。同时注意解决对天然林的培育、商品林的培育、森林的灾害防治工作、产出木材的高效综合利用等问题。
篇10
【本文作者】:陈亮
目前,虚拟企业这种组织结构在中国的企业中还比较陌生,不像其他各类组织结构那样有着较为丰富的应用经历和经验。但是国外虚拟企业成功的典型有很多,如世界知名的康柏电脑公司、以高品质运动鞋闻名的耐克公司、饮料巨商可口可乐公司等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用虚拟企业这种组织结构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虚拟企业已成为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
1虚拟企业的概念
虚拟企业是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化分工程度的日益提高而产生的。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迫使人们对企业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1989年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国家科学院联合发起对当前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的研讨会,并在美国国防部的资助下成立了以美国13家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领导组,带领百多家企业对如何建立“灵活型制造企业”进行了研究,要求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具有既灵活又密切的大联合管理机制,以适应目前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问题。由此开创了虚拟企业与虚拟经营的新模式。[1]
虚拟企业就是在具体的商业目标的趋动下,由生产商与供应商暂时组成的网络企业或者说是他们之间较为松散的联合体,目标达到,即告解散。其生命周期视其既定目标及产品或服务的类型不同而异。在虚拟企业中,接受业务的企业本身不具备完成任务(或者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全部技术和资源,但却可以高效且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是由于虚拟企业的运作是以计算机网络通信设备为基础,通过把与某项服务、产品相关的企业相连,利用虚拟,各个企业从事自己最善于从事的工作,整个虚拟企业中的各个合作企业都能高效的运作,从而为顾客提供最满意的服务或产品。从戴尔公司的运作过程中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虚拟企业的运作,每当戴尔公司接到用户订单后,其所有相关信息立刻被分解成具体零部件生产信息,并随即通过其巨大的计算机网络传递到各地合作企业的信息库,在那里零部件通过批量生产被迅速制造出来。生产一旦完成,产品立刻通过联邦快运被传递到离用户最近的戴尔公司分部所在地。于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飞机携带着不同厂家生产的零部件,经重新组合一齐送往戴尔公司装配流水线,这样完全由用户自己定制的计算机便问世了,整个过程历时5日或更短。[2]
综上所述,虚拟企业的优势有:
(1)虚拟企业属于强-强组合,它注重各合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合作企业的收益也会成倍增长。
(2)虚拟企业可以降低各合作企业在人力资源、厂房、设备等方面的投资,可以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对新产品的投资。
(3)虚拟企业是由各伙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融合而成,因而可以生产出最佳的产品或服务。
(4)虚拟企业具有制造与设计的灵活性,它能对瞬息万变的生产环境产生迅速的反应,可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新的产品。
(5)由于合作企业可轻易地改变,虚拟企业具有操作上的灵活性。一家企业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虚拟企业。[3]
2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集成化
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根据市场信息,一旦产生一种产品方案,即开始虚拟制造过程,首先是人力资源的虚拟集成,根据企业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劣,和外部企业进行人才资源优势互补——“借鸡生蛋”,通过信息网络把来自不同企业的人员集成在一起,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协同工作,一旦虚拟企业解体,这些来自不同企业、职位和法律关系互不归属的人员的合作关系即告结束,这种“集智”是虚拟企业成败的关键。
(2)文化多元化
虚拟企业的伙伴更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可能引起冲突。随着信息通讯的增多,不同文化间将有更多交流和理解,从而减少冲突,故应提倡允许不同文化和不同生活方式的共存。
(3)组织动态化
虚拟企业由组建、生产、解体三个过程组成,其存在的时间完全取决于项目或产品,因此虚拟企业是动态的、暂时的,一旦项目或产品完成,虚拟企业宣告结束或组建另一形式的虚拟企业。
(4)结构虚拟化
虚拟企业的优点是“用最大的组织来实现最大的权能”,由于企业自身资源有限,组织结构功能有限,为实现某一市场战略而组成的虚拟企业其结构功能也是虚拟的集成结构,在整个企业虚拟联合体中,每个成员只充当其中某部份结构功能,是分布式动态虚拟联合结构,通过信息网络,支持着为虚拟企业依空间分布的生产而设立的复杂的后勤保障工作,这样的企业结构和传统的组织结构相比,有较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虚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急需重视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虚拟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研究的论文较少,有的学者甚至认为该问题不存在或没有研究的必要。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人不是机器。在虚拟企业中,“集智”是关键,协调是核心,信任是基础,沟通是手段,可以说,不重视人力资源的虚拟企业,其巨大的优势将难以发挥。甚至可能因为内部的文化冲突、互不信任、协调不畅而进入困境。笔者认为,当前虚拟企业人力资源中急需重视的问题有:(1)文化冲突;(2)信任度低;(3)协调不畅;(4)沟通困难;(5)整合乏力。
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指出:“在日常生活中,随着愈来愈互相依赖的全球经济的发展,我认为语言和文化特点的复兴即将来临。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也就是说,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势:一是人类愈来愈具有全球化的共性;二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中,人类却愈来愈坚持保留各自原有文明的特色或个性。由此而带来了走向国际的虚拟企业将面临多种民族文化互相磨合、冲突的挑战。正确地对不同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他人的文化和管理理论,而且能更好地学习与借鉴其他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管理理论。[4]。按照荷兰学者霍夫斯蒂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维来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是个人/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非确定性避免、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它们对跨文化冲突的产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处理好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分析把握文化冲突对虚拟企业的影响,创造文化协同效应。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文化冲突对虚拟企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为会使虚拟企业全球化战略失败。因此,创造文化协同效应尤为重要。文化协同,作为一种管理文化冲突影响的办法,是指管理人员根据组织成员和顾客个人的文化倾向,而不是限定文化差异,来形成组织的战略、策略、结构和管理的过程。这就涉及到了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虚拟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不但要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而且要具有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
第二,开创管理沟通创新研究,开创虚拟企业内部沟通新模式。虚拟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面对着不确定的,不断变化的合作伙伴,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将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何避免沟通中信息的缺失,进行跨文化、跨背景、跨地域的沟通将对虚拟企业的成败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跨文化的沟通是在具有文化敏感性的基础上,尊重和领悟虚拟企业内部的多元文化,使虚拟企业内部交往人员的双方能够理解彼此的意图的行为。有了良好的跨文化的沟通,跨文化的领导、激励和决策也就易如反掌。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柔性沟通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建立学习型组织,树立共同愿景,进行广泛的团队学习。在虚拟企业中广泛地创建学习性组织的活动,使各协助单位能够树立共同愿景,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应该用超越自我、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方法在虚拟企业中创造良好的氛围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在学习中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不断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环境的要求。
这就涉及到了虚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虚拟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具备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不但要具备必要的跨国经营知识,而且要具有语言知识和沟通技能。
第四,虚拟企业需要新型的领导者。虚拟企业从传统的权力直线制变成了平等协调制,从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平等的协调关系。虚拟企业的经理不再是命令者,而是彼此的协调者,这种新的角色需要新型的领导者。新型的领导者应该具备全方位的协调能力、系统的思考能力和全球化的视野。
第五,虚拟企业需要新型员工。虚拟企业是各合作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信息网的联姻,需要自我导向型、知识型、技术型且充分可靠的员工,同时能运用计算机。另外,虚拟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是由各合作企业合作而完成,这要求员工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精神。而且,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传统的决策层与操作层分开的做法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新型的员工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与决策能力。
第六,开展知识管理,整合资源。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取代了自然资源,成为最为活跃和最有创造力的因素,虚拟企业要想发挥它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KM),进行整个虚拟企业及相关合作单位之间的知识的挖掘、开发、保值、分享等业务,使个人的知识变为组织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
参考文献:
[1]蒋镇辉,陈国青.虚拟企业及其运作[J].企业管理,1999,(1).
[2]计维斌.论企业再造中的一种新模式——敏捷企业及虚拟公司[J].经济体制改革,1998,(4).
篇11
(二)水资源主要问题
1.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率低
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率已达53%,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合理限度40%,而且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开发成本增加。前五十年间,水资源开发利用都是选择资源条件较好,投资少,见效快的先行进行建设,目前较容易开发的水资源一大部分被开发利用,今后进行水资源开发配置不仅要受到较多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且开发利用单方水所需要的建设资金也愈来愈多。这些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重了水旱灾害。地下水严重超采也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淮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河湖干涸,下游甚至中游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断流现象。
2.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资源性缺水形势严峻
建国以来,我国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今后,人口持续增长以及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的不断增加还将导致用水量的进一步增长。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的矛盾十分突出,更加剧了水资源的供求矛盾。
3.水资源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性缺水范围扩大
近几年,全国废污水年排放量均超过600亿吨,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淮河流域已长期受到污染,水环境恶化和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1986年安徽省政府办法了《关于解决淮河污染问题的意见》,其中对重点污染源在必要时强制性限产,停产措施,对沿淮14家重点企业进行限期治理。2003年3月以来,企业超标排污现象有所抬头。省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下发《关于开展遏制污染反弹专项治理的通知》。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主要由资源性缺水和污染性缺水两方面造成。资源性短缺造成正常年份缺水约33.2亿m3,枯水年份(75%年份)缺水104.8亿m3,特枯年份(95%年份)缺水223.9亿m3。
4.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增加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节约用水,大力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三)水资源污染状况
淮河流域每年因污染使100~300亿m;的水丧失或降低其使用功能。流域各主要河流水质较差,淮河以北的支流水质劣于V类水,淮河南部水质为II类。在有关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中显示,在参加评价的流域内2936km的河段中,达11类水标准河段仅为50km,III类水的河段也仅为430km,属污染的劣于N的河段总长达2482km,占83.8%。其中严重污染(超V类水)的河段达1476km,占50%,日前,许多超V类水的河段重要河段己丧失了原有的使用功能。
淮河流域污染以有机污染为主,污染负荷主要来自纸浆生产和造纸业、酿造业(如酒精、味精和啤酒等生产厂家),这些工业生产的污染负荷占总量的70%生活废水的负荷30%,污排COD,BOD平均浓度大大超过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除了工业污染外,城市生活污水、乡镇小企业排污和农业化肥、农药等水水土流失也造成了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
近年淮河水系的水质变化表现与河道流量密切相关。污染峰值总是出现在流量偏小的枯季。在淮河水系中,淮河干流水质要比其支流水质好得多,而这些支流污染程度往往比干流要高好几倍。在众多支流中,沙颖河污染最为严重,NH3-N值很高。
三、建议对策
(一)可持续发展涵义和要求
可持续发展在1980年左右被提出。在可持续发展中,水资源兼有资源与环境的双重作用,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一切与水有关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都是为了使水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具体的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节约用水是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长久之策,也是解决我国缺水贫水的当务之急。应推广清洁生产,节水防污;应调整用水结构,大力普及现代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应利用经济杠杆,促进水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应按照流域水资源规划,实施区域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上,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坚持以保护、节约水资源为中心的水利发展战略,保护水资源,爱惜水资源;抓农业节水,保城市供水;以节水保供水,以供水促节水,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科学保护和节约用水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从人类的利益和生存出发,依靠现代的科学技术保护和节约用水是保护、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缓解水危机的最现实和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
在节约水的同时,要发挥水的综合功能,使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出更大的效用,如污水再利用,废水资源化,利用天然降水,寻求水替代战略,等等。
2.明晰产权,制定合理和水价和排放标准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将政府调控手段与经济激励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兼有政府有效介人与宏观调控的农业水资源配置的准市场,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和管理机制,大力推进水资源价格合理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要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实行定额管理、分类水价和阶梯式水价,加快水价体系相关问题的配套改革。明晰产权、设定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控制过量的排污对于治理其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排放标准,要在衡量淮河自净容量的基础上制定限值和浓度的限值。排放标准对于所有的排污者都是一样的,不能激励排污者去开发更好的污染治理技术。对于排放标准制度,在继续执行的同时要加强研究和完善。超标排放者应受到严厉的经济或者刑事惩罚。
3.建立统一的流域水管理机构
淮河是由国家环保局、地方环保局和水利部门共同管理。各地政府、国务院也参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2002年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确立了流域管理和行政区域管理结合的体制,而这种体制被证明并没有改变各个部门共同管理流域的现状,淮河流域的治理管理效果不佳。所以应成立一个产权属于国家的,类似于美国密西西比河委员会的统一的流域管理机构。这个机构首先应该有足够的权力和一定的法律地位,能够全权负责淮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应该拥有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产权,利用相关法律对违规行为进行制裁。最后,这个机构本身是统一性的综合性的权威机构,它对水资源的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命令、决议的执行要得到保证。绝对要避免统一的机构成立后还出现各管各的不协调的局面。
4.筑构相适应的经济体系
通过结构调整,构筑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体系。调整和改变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布局,农业种植业布局结构,工业布局等等。
5.加强执法和宣传教育
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通过法制建设,构建与建设节水型社会相适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是必然的选择。应修改和完善现有的《水法》、《节水法》,并适当地增加相关新的法律法规。
另外,有些地方存在环保执法不严的现象。排污者可持续发展意识也不强,在利益驱动下有违规排放现象,因为即使被执法部门发现而罚款,罚的款也不多。这些都导致淮河的污染依然严重,治理进展缓慢,不能实现治理目标。我国的排污收费政策实行时间比较长,但标准一直偏低,近年有所上调。给排污者排放的污染物征税,迫使排污者在治理污染和缴纳排放费之间做出选择,这样会激励污染。政府无偿或者有偿的将污染许可证分配给排污者,允许其交易,排污者就在购买排污许可证和减少污染排放之间做出选择。这个制度可以使排污者根据情况自主决定购买排污许可证还是投资污染治理设备,有利于排污者决策。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值得大力开展,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行,也值得在淮河流域推广。
同时,不论怎么治理淮河流域都离不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广大人民群众、企业主、普通职工、环保工作者应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宣传国家环保方针、政策,使人们明白不珍惜、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后果。这对于淮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有根本的促进作用。
四、后记
在历史上,中国的兴亡发展与水利兴衰是分不开的。虽然,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路还有走很长很长。但我们要坚信,这场水的战役一定会胜利,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水资源高效和永续利用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是资源和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最关键的因素,是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稀缺性和水需求扩张压力使得水资源的管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国政府最为迫切的问题。本文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水资源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环保局.淮河水系环境质量公报:中国环境质量公报,1990-2008.
[2]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
[3]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刘燕华,周宏春.中国资源环境形势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
[5]夏军,黄国和,庞进武,左其亭.可持续水资源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6]宋建军,张庆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8.
[7]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制度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8]陈震.水环境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9]马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
篇1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同企业管理的其他部门的工作脱节的问题,事实上表现为企业的员工绩效和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联系不够紧密。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产量决策原则,企业的员工薪资应当同企业产品的价格成正比,和员工的边际产出水平呈正相关,同企业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成反相关关系。这就意味着,产品价格的上涨应当同员工的薪资浮动相匹配。事实上,指数化浮动的工资能够在提高员工收入的同时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减少员工因为实际收入的减少而丧失工作积极性的情况的发生。在我国目前的企业经营过程当中,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当中考虑到厂商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结构的较为少见。将体现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需求价格弹性引入到员工的绩效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的要求。
三、对大学生的录用应当与培训进行结合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安排,大中型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解决一定比例的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国家的政策规定体现出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高度关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依旧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众多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受到的教育和培训往往和企业的现实需要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对高校在校生进行培训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为了减少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培训成本和选拔成本,主动将一些操作难度相对较低的岗位转化为可以提供给高校在校生进行实习的机会,就成为了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在实习的过程当中,可以对工作能力比较突出的在校大学生进行甄别,而实习岗位的员工使用成本相对于正式员工是明显偏低的。在单位实习的在校大学生并不享有签署正是劳动合同的员工所应当享有的劳动福利和社会保障,能够给企业降低大量的人力成本。与此同时,实习过程当中,在校大学生能够解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市场当中的现实需要之间存在的距离,并以此为契机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提高对非体力劳动部门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
作为体力劳动者,其产出可以通过产品数量的增减加以观察和测算,因而体力劳动部门的价值计量相对于脑力劳动部门更为简单可行。而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企业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化,脑力劳动者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当中所做出的贡献也在逐步增大。首先,计量脑力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价值可以通过对产品的市场价值的分解加以实现。经济学理论当中,将全部生产要素划分为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等几个大类。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把集中要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够最终创造出企业产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要素组合和企业产品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加以测算。在实践环节当中,可以用自然对数的方法将该生产函数转变为线性的生产函数形式,并根据现有的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和企业产出水平的绝对数量用线性回归的办法求出其中技术要素所占的份额,求出技术要素所占的份额后,根据全部产品的最终市场价值的大小,判断脑力劳动部门应当所获得收入份额。其次,对于直接进行产品研发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核算,也可以结合企业的单个可变要素生产函数进行测算。一项新的技术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是相同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带来的产出的增加,其具体表现为生产函数的整体上移。在计算脑力劳动者应当获得的收益的增加量的过程当中,将成本函数的上浮比例作为整个部门的薪酬变化比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能够体现对创新的尊重。对于在工序上存在着一定的先后联系的部门,可以将薪酬的变动进行整体化分析,并明确由于多个生产过程的内涵化,所减少的交易费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市场价值,应当被核算进企业的员工福利和工资收入当中。而绩效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则可以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加以确定,投入产出法当中涉及到的企业不同工序之间的中间产品完全消耗系数这一概念,事实上能够很好的体现不同工序在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过程当中的不同地位。
篇13
针对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现阶段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其全新工作思路应该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书目信息网络规划
加强书目信息资源的网络规划,图书机构首先就应平衡虚拟馆藏和现实馆藏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于全新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工作,也不能影响传统图书服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图书机构还应该依托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书目信息网络,通过该书目信息网络的“联机合作编目”以及“网络公共查询”等功能加强对书目信息的保障,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查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加强图书管理服务职能。
(二)促进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
促进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对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的特色数字信息资源以及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统一各种数据库资源的标准,使其网络化、电子化、信息化,更好促进数据库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促进其对各种有价值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工作,保证图书信息资源系统的稳定运行。另一方面,图书机构还要在保证现实馆藏完整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加强虚拟馆藏建设力度,积极对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加强虚拟馆藏建设,最常用的方式是购买可以通过镜像或在线方式加以利用的有价值网络信息资源和各种数据库资源。通过建立数据库资源以及加强虚拟馆藏等手段完善图书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和管理,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延伸图书机构的网络终端,使其具备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体系。
(三)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
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是对网络形势下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进一步优化。信息传递体系有助于在信息资源共建、共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用户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信息来源。完善图书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其工作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1.促进馆际互借物流体系发展,由于图书机构尚未也不会实现藏书完全数字化,所以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实现实体文献的共享仍是加强图书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可行方式。2.加强电子文献资源传递工作,现今电子文献已成为信息资源传递共享的重要载体,而且我国的CASHL、NSTL、CALIS等都建立了运行良好、效益显著的电子文献传递系统,为图书电子文献资源的传递也提供了一定得借鉴思路。通过对馆际互借、电子信息传递等工作的加强和完善,图书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快自身信息传递体系建设,对于其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