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室专业技术考核总结

篇1

(一)抓组织机构

我省于2006年成立了“湖北省知识更新工程工作协调小组”,具体协调组织全省知识更新工程的实施,各地区、各领域牵头单位,相应成立了知识更新工程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专人负责工程实施具体工作。全省上下建立了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知识更新工程工作机制,为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抓目标规划

我省制定了《湖北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提出了“在五大重点领域,培训2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任务。为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分别与省级五大领域的8个牵头单位联合下发了具体实施细则,并将20万的培训目标任务进行了具体分解。今年实施了“湖北省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提出到2020年大力培养3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和1万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我省已制定具 体的目标分解方案,建立了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的目标责任体系,为新一轮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抓督办考核

知识更新工程实施以来,省协调小组每年年初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听取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并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组织5个检查小组,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了督办检查和评估考核,及时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省各领域工程实施进展情况,确保了工程分阶段目标任务和总体目标任务按计划得到落实。

二、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入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

我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类实施、统筹推进”的原则,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和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深入开展各类培训,确保知识更新工程深入实施、取得实效。

(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着力抓好专业培训

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不断拓宽培训领域,围绕产业办培训,围绕人才办培训,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先后在现代农业领域,组织开展了现代畜禽养殖、农产品物流管理、水资源管理、林木栽培管理等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20余期;在现代制造技术领域,依托在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了机电一体化、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先进成形技术及装备等专业项目培训,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5000人;在现代管理和能源技术领域,开展了投融资管理、工程管理、能源安全战略等培训;在信息技术领域,以“3G通讯”、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领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为重点,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30余期,深入开展了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与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等培训,举办了“湖北信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论坛”。

(二)围绕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基础能力,着力抓好公需科目培训

一是切实保证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培训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专项工作经费,逐步构建起政府、单位、个人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多方面的培训经费投入机制。二是不断创新培训形式。发挥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行业协会以及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改进公需科目的培训方法和手段,增强培训的吸引力。三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公需科目培训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和岗位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着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近年来我们大规模开展公需科目培训,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多万人次,基本上涵盖了参与知识更新工程的所有专业技术人员。

(三)强化示范带动效应,着力抓好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

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按照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举办了一批高质量的高级研修班,重点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工程实施以来,我省先后举办各类高级研修班150多期,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00多人次,通过高研班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知识更新工程的深入实施。

篇2

一、公司教育培训工作问题分析

1.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系统性

对员工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结构现状缺乏系统的分析,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不强;对教育培训任务缺乏系统分工,教育培训资源配置不合理。

2.教育培训标准不够明确

目前,教育培训的标准要求过于笼统模糊,对不同岗位、不同专业员工的教育培训标准要求也没有区别。

3.教育培训渠道、内容和形式单一,与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差距较大

目前,员工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参加省公司的专业培训以及公司和所属单位内部组织的培训班。培训的形式主要以传统授课辅导方式为主,难以满足培训目标需求的多样性,培训效率难以提高。

4.教育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乏力

公司教育培训缺乏动力,尚未形成一整套系统严格、可操作的、针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检查、督促、考核、奖惩制度。客观导向上造成了员工对培训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培训工作应从系统规划、更新内容、改进方式、拓宽渠道、完善机制等方面入手,使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更加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

二、对公司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设想

1.完善基础建设,确保教育培训制度化、标准化

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公司教育培训管理,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公司将结合“五大”体系建设工作修订《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培训班管理办法》、《培训师管理办法》、《培训考核管理办法》(包含教育培训积分内容)以及教育培训中心的相关管理规定、细则。二要加强培训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充分进行调研和可行性分析,有效整合培训中心现有硬件资源,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专业培训教室、实训教室、实验室、机房等专用教室,建立生产、营销各大专业实训场地。对于成本偏高、使用频率较低的设备可联系锦州培训中心,租用其培训资源,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三要建立教育培训题库。根据不同培训需求,结合公司实际工作,分别建立机关岗位竞聘题库、各专业日常基础知识题库和人才技能鉴定题库。四要加强培训网站建设。为进一步加大培训宣传力度,促进各项培训工作顺利开展,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培训相关网站(包括人力资源部网站培训专栏和培训中心网站)。人力资源部网站培训专栏要包含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动态、培训考核系统和培训考核结果公示等内容,实现网上培训考评功能;培训中心网站要包含培训师资库、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培训资源下载、在线培训系统、培训图片新闻、培训交流平台等,实现网上培训需求调查、网上自主选择培训师、网上培训和网上交流等功能。

2.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育培训高质量

一要进一步完善内聘培训师队伍建设。鼓励动员各专业部门积极推荐专业管理人员、业务能手以及在各类竞赛中的优胜选手踊跃参加内部培训师选拔,有力确保双师型、专家型和高技能人才进入培训师队伍。通过提高待遇、进行年度表奖、提供业务培训或外派深造学习机会等激励政策鼓励内聘培训师努力充实自我,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授课技巧、课堂气氛掌控等方面的能力,潜心调研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工作成果,收集提炼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发设计培训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员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二要继续加强外聘培训师队伍建设。对于自身不具备培训条件的课程,通过与省公司各培训中心和相关培训机构沟通或与教师本人联系等方式,采取项目制聘用形式,建立外聘培训师信息储备资料库,根据个人资历和课程评估结果分高、中、低三个层次,纳入培训师资库统一管理。三要不断强化培训师管理考核。严格按照《培训师管理办法》规范培训师队伍日常管理,要求各专业成立教研室,定期组织内聘培训师备课,制作培训课件。培训中心要提供课程讲授方面的资源与支持(包括必备的教学工具、电教设备等)并定期组织检查。通过网络测评考核、课程效果评估等形式,客观全面地考核培训师的职业操守、备课准备、授课技巧、课程实用性等方面的情况,准确定位培训师层次水平。密切结合公司实际,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培训工作、能够满足各类培训需求的培训师资队伍,逐步实现由目前的专业部门推荐培训师向由培训中心根据培训需求选派培训师的模式转变,最终实现由参训员工择优自主选择培训师的目标。

3.加大考核力度,确保教育培训常态化

篇3

审     核     人:

制   订   日  期:

修   订   日  期:

学院教务处制

1.课程简介(四号黑体)

1.1  课程信息表

  课程信息表

课程名称

建筑弱电系统安装

开课系(部)

机电工程系

课程代码

考核性质

考试

前导课程

《建筑概论》、《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系统》、《建筑供电与照明系统》

后续课程

《建筑电气工程招投标》

总学时

45+20(课程训练)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理论+实践

理实一体化

是R

适用专业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特色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

1.2  课程标准开发团队

  课程标准开发团队

序号

姓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1

2

3

4

注:指参加课程标准制定的主要成员,包括校外专家。

2、课程功能定位

课程功能定位分析

对接的职业岗位

培养的职业岗位能力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知识指标

能力指标

其他指标

 弱电工长

(二级造价

工程师)

1.能分析出建筑弱电系统的系统组成;

2.能按规范完成建筑弱电系统管、线、槽的敷设;

3.能按规范完成建筑弱电系统盒、箱的安装;

4.能进行典型建筑弱电系统的安装调试;

5.能进对行典型建筑弱电系统的设备进行选型;

6.能对典型建筑弱电系统进行运行维护。

具备典型建筑弱电系统安装调试方面的专业技术知识

能完成建筑弱电系统施工指导、修改弱电设计图纸

1.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3.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3、课程目标(能力目标描述)

(要求:结合本学习领域课程利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描述。目标定位准确合理,文字简明扼要,建议采用“能、会或具有+动作要求(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

(常用动词有: 操作类:操作、采集、配置、使用、挑选等

程序类:连接、制造、调整、安装、排序等

知识类:掌握、了解、应用、理解等

解决问题类:计划、设计、估算、计算、选择、布置等

管理组织类: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监控等

理会类:理会、阅读、摘录、寻找等)

 知识目标

专业能力目标

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目标

1.掌握建筑弱电系统的识读方法;

2.了解常用建筑弱电工程材料的种类及规格;

3.通过识读施工方案,了解建筑弱电系统安装方式、弱电设备的选择、弱电设备的调试;

4.理解建筑弱电系统典型子系统安装方式;

5.理解典型建筑弱电系统调试原理;

6. 掌握典型的建筑弱电系统运行与维保

1.能识读建筑弱电系统施工图和系统图;

2.能识别和选用常用建筑强弱电工程材料;

3.能根据施工方案,确定建筑弱电安装项目;

4.能根据典型弱电系统确定设备选型及安装;

5.能按照不同的弱电系统分别调试;

6.能对不同的建筑弱电系统进行分析,掌握各系统的运行规律,掌握维护方法。

1.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2.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3.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4.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4、课程内容和要求(四号黑体)

建筑弱电系统安装课程(45+20学时)(小四号宋体)

序号

项目

【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扩展(需要时)】

工作任务

(课题、案例等)

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1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2学时)

1.建筑弱电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建筑弱电系统的组成子系统分类

3.建筑弱电系统安装总则

1.具备建筑弱电系统系统概述技术知识;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2

公共建筑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设计规范(10学时)

1.有线电话系统的组成

2.建筑弱电系统管线槽的敷设要求及敷设

3.盒体、箱体的安装要求和方法

4.有线电话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初步绘制

1.能完成有线电话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3

公共建筑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4学时)

1.有线电视系统的组成

2.有线电视系统设备选型

3.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方式的选择

4.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有线电视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4

公共建筑广播及会议系统设计(4学时)

1.广播及会议系统的组成分类

2.广播及会议系统的设备选型

3.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广播及会议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5

公共建筑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设计(4学时)

1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组成分类

2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的设备选型

3.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施工及系统图的绘制

1.能完成能完成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施工图的识读及系统图的绘制;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6

公共建筑安全防范系统设计(19学时)

1.安全防范系统的分类

2.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功能及原理

3.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设备选型

4.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施工图布置方式;

5.安全防范系统各子系统的系统图绘制;

6.安全防范系统集成设计

1.能完成安全防范系统施工图及系统图的绘制,完成各子系统系统集成的设计;

2.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7

公共建筑弱电系统课程设计(20学时)

1.新建单位工程

2.建筑图纸识读

3.根据建筑构造进行施工图点位布置

4.施工图各系统管线路由标识

5.施工图各系统箱体、盒体设备安装布置

6.各系统系统图的绘制

7.各系统设备选型、功能介绍

1.能完成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

2.具有确切的汉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具备劳动组织与专业协调的能力;

4.具备资料搜集与汇总能力;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5、项目教学方案设计

项目一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2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阶段性考核。

考核时间

第四教学周。

项目二 公共建筑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线路敷设规范(10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三 有线电视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四 广播及会议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五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4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六 安全防范系统(19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操作竞赛

考核时间

过程考核

项目七 公共建筑弱电系统课程设计(20学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主要内容

教学媒体

教材、图纸、黑板、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工具与教学媒体,采用集中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分组练习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师安排

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定期开展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研讨

教学场所

教学现场(多媒体教室或机房)、教学工具、教学媒体。

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训练:投标最高限价文件(或投标文件)

课程答辩: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考核时间

课程训练最后2学时

6、实施要求

(根据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1.教学要求(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等方面)

2.教材编写要求(体例、内容编排等)

3.考核评价要求(考核评价改革、考核评价方式等)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5.其它

序号

实施环节

实施内容

实施要求

1

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讲授、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对教师的要求

以教师工作页、教师检查单及评价单等多种课业单为媒介开展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要求

以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多种课业单为媒介进行学习活动

2

教材编写要求

体例

■目录参考体例(需与正文完全相同) 

项目一  ××××××(占一行) 

任务一  ××××××(占一行) 

一、××××××(占一行)

■正文参考体例 

项目一  ××××××   

任务一  ×××××× 

 一、××××××(占一行) 

(一)××××××(占一行) 

 1.××××××(占一行) 

(1)××××××××××××××××××××××××。     

小结 

思考题

内容编排

任务介绍(任务描述)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归纳总结[拓展提高]安排练习课外学习指要

3

考核评价要求

考核评价改革

1.突出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工作页、课后作业、任务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2.强调工作目标评价,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养成自主工作能力;

3.强调工作过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结合一个实际工程的清单编制、计价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评价方式

见附表1

4

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在线开放课程

按照共享型在线开放课程进行开发,要包括过程测试、章测试及课程测试,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应与课程标准一致

5

教学条件

场地要求

多媒体教室,一体化平台实训室

软件要求

附表1 考核评价方式

考核项目

考核方法

考核比例

过程考核

遵章守纪、学习态度、职业精神

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

10%

项目一 建筑弱电系统概述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3%

项目二 有线电话系统及建筑弱电系统线路敷设规范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16%

项目三 有线电视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四 广播及会议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五 大屏幕显示与信号呼叫系统

通过教师检查及评价单、学生工作页、自评单、组内互评单等进行过程性考核

7%

项目六 安全防范系统

阶段性测试

50%

结果考核

课程训练

投标最高限价文件(或投标文件)

60%

课程答辩

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40%

7、课程管理

7.1 课程管理委员会

组成如下:

1)教研室主任:

2)主讲教师:

3)企业人员:

7.2 责任

1)负责课程的整体建设、项目的调整、课程的持续发展;

2)负责协调课程的授课过程;

篇4

二、工作思路

借“国培”之力,整合教育教研科研、研修工作室、校本研修、送教下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微课”网络研修与教师工作坊、中小学毕业班复习研讨、学科教师命题制卷、乡村教师能力提升、论文评选、课题立项、校长论坛、校点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改革培训等工作,转变培训方式,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助教师业务能力提升、专业技术发展,学生成才、教师成功。

三、工作措施

1、分区域建立教研、科研、研修联组:推行区域研修,协同研修,集智研修,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为中心,以优秀工作室为龙头的“1+N引领培训、以骨干与学科带领人为首的“1+1”帮扶研修以及学校自选的同课异构、校际结对、网络讨论、实践反思、校园网站等。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满足需求,捆绑考核,均衡发展,实现“共融、共荣、共赢”目标。

2、“送教下乡、各类教学赛课”纵深开展:全覆盖26个乡镇中心校推荐学校,10所一级预算单位中学、16所直属学校、部分优秀示范幼儿园等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开展。采取“专题讲座、教学观摩、经验介绍、现场参观、岗位实践、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形式,通过“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等方式,强化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意识。

篇5

一、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为核心,教学手段以讲授为主,重讲轻练,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占总学时的比例极低。教师往往不能结合农业生产区域性特点有机组合教学内容,过分依赖教材,导致专业课教学和学生毕业后的从业岗位需求相脱节,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无法提升。考核评价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知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学习意识不强。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应以技术技能型内容为主体,课程内容体现岗位性、技术性、实践性;应围绕栽培植物的播种、苗期管理、大田管理、收获及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环节进行课程设计,有机整合、开发专业理论课及实践课,实现“课岗融合”。

在实施“课岗融合”教学中,教师应调研分析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类型及所必备的能力要求,把岗位工作任务、流程、核心技能及规范等融入到相关专业教学模块,让学生学有所用。“课岗融合”符合中职生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知识、 技能、情感的需要。

三、“课岗融合”教学的保障条件

1.开发体现“课岗融合”的校本教材

立足作物田间管理、农技服务、良种推广、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加工及贮运、农产品购销等岗位和岗位群,把现代农艺技术技能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生产技能、加工技能、营销技能。组织专业教师和涉农企业专家围绕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依据模块化、项目化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和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坚持任务驱动,以实用为准、够用为度,共同开发体现“课岗融合”校本教材。

2.造就具备“双师”职业素质的教学团队

“课岗融合”教学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能将专业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和融合。只有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整体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才能保障“课岗融合”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为此,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到职业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掌握新工艺,提高专业实践能力;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

3.建立具有浓厚职业氛围的“课岗融合”教学基地

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室和实训场所融为一体。因此,有满足教学内容需要的实训设备、设施及相应学习环境是“课岗融合”教学的基础条件。根据专业课程教学实际需要,学校要进行温室大棚、大田作物示范栽培、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等教学项目标准化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生产性实训工场;建立土壤肥料、种子质量检测等实训室,购置相配套的实训设备,为学生学习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由于实训基地投资大、周期长,学校可根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社会资源,走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开拓企业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基地顶岗实习,体验真实的生产现场。

4.“课岗融合”的教学安排要考虑季节性

现代农艺专业课程有其特殊性,学生的认知和操作对象是有生命的栽培植物,而植物生长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受季节影响。因此,植物生产必须合理控制农时,在教学及训练内容安排上,要围绕农时转,跟着节气走,做到教学接近生产实际。

5.采用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相融合的评价方式

篇6

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脱节,不但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困难,也造成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 在这种环境下,“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企业与学校联系紧密、学习与工作相互对应的教学模式的优点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实训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合,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共同教、学、做来完成某一教学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加强了专业设施的建设。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汽车专业中的实施

1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模块”的意思为“在符合实际工作的程序和规范的情况下,将一项工作划分为若干部分,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每一部分为一模块”。汽车专业课程应根据汽车行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标准,对现在的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

2建立汽车模块一体化教室

根据汽车专业模块的教学要求,建设一体化教室,按照汽车专业的专业方向和科学标准建设专业教室。一体化教室应具有三部分功能:

(1)放置学生的桌椅板凳,便于学生学习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同时提供一个休息场所;

(2)具有多媒体电教化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3)按照实际生产过程设置实训区,满足实训教学的现场操作、技能训练需求。

3教学安排和整体运作

为了便于组织和实施一体化教学,尽可能安排小班教学,每个班级人数控制在 20~30 人之间。在实际教学组织过程中,根据汽车专业所对应的工作过程,把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模块,每个模块根据特点实行项目化教学。

4模块化教学的实施

(1)教学准备:做到教学资料齐全、教学设施正常,指导教师既具备汽车专业从业等级认证,又具备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

(2)实施步骤:学生到相应的教学场地学习时,指导教师首先按照汽车企业的流程,介绍教学场所的设施、安全规则、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学习材料和工具器材的领取及贮放手续等。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以任务为导向,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个步骤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

5模块化考核方法

(1)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在各个模块学习结束后,专门的专核小组要进行考核和质量评估。每一项目(模块)的成绩评定采用全方位、立体式考核办法,把考核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每一项目(模块)的考核均应包含考勤、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展示、作业、理论考核、实践考核等方面。

(2)每门一体化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依据模块内容在该课程中的地位与权重按一定比例进行加权,综合评出学生该门课程成绩。

三、一体化教学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化教学模式完全打破了传统教学流程上的先复习、再讲课、课堂互动、作业和小结的模式。模块一体化教学的流程可以设计为先提出问题(或叫项目的提出),再自主研究、小组讨论、分析总结;然后讲解理论;再动手实践,一边实践一边解决问题;最后完成报告和总结。而且这种模式也可以反复地进行,也就是可以边讲边学边做,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但是想要践行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着一些困难。

(1)师资队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体化教学模式所需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要掌握良好的理论功底。这就使得我们从事传统教学的老师,必须加大力度、抓紧时间学习,弥补自己在理论或实践中的不足。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是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一体化教学既要实现知识的传授,又要实现技能的培养,模块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设置不同的模块以对应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因此,每个模块的划分是否适当,能否达到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模块的划分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点进行认真的梳理并对相关岗位进行深入的调研。

四、发展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首先可以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师、实习教师和行业相关专业人员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调整教学内容,对准市场,服务市场,制订适合本地区的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动态调整,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本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在调整教学过程中,大胆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使之模块化,大家共同讨论,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避免陈旧的、已经淘汰的知识在教学中大量出现。

(2)组织教师观摩资深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课堂。观摩前要求听课者了解所讲内容,写出授课的概要,比较自己与观摩教师实际讲解的异同。

篇7

Dang Baosheng

Guangdong women’s polytechnic college, Guangzhou, 511450, 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he multimedia teaching system with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enhanced. The author from 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responsibilities to start talking about multi-media managers should possess personal qualities, summed up over the years in the management of some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experiences, to enhance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multimedia classrooms; management; managers; enhance

多媒体教学迅速发展并得到普及,各高职院校纷纷建立更多优化教学的多媒体教室,以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使教师更好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迅速增长的同时,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对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管理水平的调研结果显示: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存在工作职责不明确,素质层次不一,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针对问题采取以下措施,以提升多媒体教室的管理水平。

1 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的职责

(1)多媒体教室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整个过程要有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协同完成,包括多媒体教室招标过程的需求分析,定位分析,所有多媒体设备的设计,规划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并全程跟踪多媒体教室建设的过程以及所有设备的性能调试等。在多媒体教室正常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要与设备厂家和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协商解决,以完善多媒体教室的教学功能,保障多媒体教学的正常运行。

(2)多媒体教室设备的日常管理。多媒体教室设备利用率高,操作频繁,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出现设备故障势必影响到教学。在一般人员看来,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大多就是开门、开设备等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其实不然,管理人员是要保证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的正常运行。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管理人员要能快速判断故障原因及解决故障所需时间,以保证教师上课不受影响。管理人员应该与师生及时沟通,相互学习,不断地积累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经验,处理故障才能得心应手。

此外,采用教师、保洁员(学生)和管理人员三级保障机制:一是教师上课发现一些小故障,填写在设备报障表上;二是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时,查看多媒体教室设备报障表(主要是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意见),并开启多媒体系统,检查多媒体教室设备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三是管理人员巡查教室设备的运行情况,从源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3)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多媒体教室设备包括电脑、功放、中控(智能集中控制系统)、电视盒、DVD、展示台、麦克风、投影和投影幕等设备,除了进行日常检查之外,还要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检查电脑,运行是否正常,查杀病毒等,如广东的“回南天”,空气湿度大,对多媒体设备的电子元器件影响最大,电脑不能正常启动,投影容易模糊等,都需要提前开机进行检查,以免影响教学。定期检查网络和网络模块,检查网络是否通畅,网络模块工作是否正常,是否存在无法远程控制等情况的发生。定期检查投影,是否存在亮度过暗、偏色,是否需要清尘、更换过滤网等工作。定期检查功放,检查电脑声音、麦克风声音调节是否合适,功放是否因三极管老化而发出杂音等。

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来说,定期维护和保养应视为管理人员的常规工作。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过程,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4)多媒体教室资产保管、安全管理。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是学校的固定资产,要妥善保管。多媒体教室的设备损坏、维修和更换都要进行备案、登记,以免在设备核查时,出现账实不符等问题。

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负责安全管理,其中包括用电安全、设备安全和网络安全等。每天晚上多媒体教室设备断电操作,防止因电源短路发生火灾,投影仪上锁,计算机和中控等设备的柜子上锁;教室报警系统和学校监控系统同时保障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安全。多媒体教室所有控制信号都是通过校园网传输的,校园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到教室管理,一旦网络遭受病毒攻击,势必对教学产生影响。

2 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具备的素质

(1)掌握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基础知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个高科技产品的综合体,对于管理人员在专业上的要求较高,不仅要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和一些常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具备网络管理和组网的基本知识,还要具备光电子技术和一定的电路知识,熟悉多媒体设备的型号和功能,网络和电源布线情况,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常见故障以及对音像系统故障能够及时排除。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发挥设备最佳功效,延长使用寿命,避免因设备等问题而增加教学成本,保障多媒体教学顺利进行。

(2)具备扎实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维护操作技能。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熟练的操作技巧和过硬的专业技术,是管理技术人员维护好多媒体设备的关键。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每个设备操作规范,才能做好故障维护和临场示范等工作。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做好多媒体设备的日常分类管理、账目管理等工作,为学校的资产管理和清查工作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当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管理人员要能快速判断故障原因,如电脑无法启动,可能是重新启动时忘记拔出U盘,或者是因为内存松动,打开机箱,拔出内存重新插上,清尘,并重新启动。管理人员迅速判断解决故障所需时间,以保证教师上课时间不受影响,如电脑、麦克风没有声音等问题,检查功放和音响的接口是否插好,然后再看声音是否开启等,一般在两分钟以内就能解决;如功放或者中控坏了,一时不能解决,需要及时更换教室,这些都是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

(3)具备爱岗敬业的服务意识。①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学校,对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来说,如果对一些问题处理不当,都将会给教学造成很大影响。管理人员要坐班,而且要提前开门,解决上课前多媒体故障,延迟关门,晚上值班有时因教师上课、学生活动拖延,下班会更晚。既然做了这份工作,承担着重要责任,就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教师因多媒体系统故障影响教学产生急躁情绪时,管理人员应该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让师生满意。②增强服务意识。多媒体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为教学服务。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管理人员的职责所在。如学生借用多媒体教室开展社团活动、教师举行教研活动、公开课及安装各种软件等所有与教学有关的问题,管理者态度要热情,主动、周到地服务于师生。加强主动服务意识,课后管理人员要主动和教师交流,听取他们对多媒体设备使用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排除存在的问题。

3 提高多媒体教室管理水平的建议

(1)规范多媒体操作流程和完善多媒体管理制度。要利用好多媒体教室,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建立使用流程,规范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减少因为错误的操作而导致故障的发生。要对教师实施设备责任制和管理维护人员岗位问责制,对岗位管理实行标准化、规范化考核,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完好率等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对责任心不强,甚至因此造成教学事故的任课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追究其相关责任并给予处罚,对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规定赔偿,使相关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达到减少教学事故的目的。

(2)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稳定的管理人员队伍有利于管理人员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和维修技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正常运行。管理人员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

(3)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拓展对外交流和学习。由于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个高科技产品的综合体,对于管理人员在专业技术上的要求较高,要求他们对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熟悉设备的规格、型号、编号,熟悉检修流程,能及时排除故障。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是管理工作的根本,培训工作要由部门统一组织,对不同特点的管理人员采取集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加强基本技能的学习,使管理员学到的技能更系统化。组织管理人员到一些示范性院校去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

(4)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学院建立的智能电控系统,控制多媒体教室所有照明、空调和多媒体设备电源,利用智能电控系统,起到了节电和方便管理的作用。另外,引入多媒体教室监控系统,可以实时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室,如开关电脑、投影等,提高了管理效率,平衡了管理人员不足的情况。

(5)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其创新意识、工作热情。“激励工作是人员管理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对于调动电化教育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南国农先生主编的《电化教育学(第一版)》中一个鲜明的观点。从事多媒体教室管理工作有时是枯燥无味的,领导者应该关注管理人员的心理动态,根据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提高素质能力,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付强,蒋德军,杨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多媒体教室管理员素质能力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4,2:68-71.

篇8

1.1.社会关注度高:数控技能大赛参与的人员有企业工人、技术人员;职业院校在校生等,为企业和学校数控技术的发展以及数控技术人员的成长提供了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因此越来越被广泛认可。同时,数控技能大赛也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如:企业的广告宣传效应;学校的品牌效应;职工荣誉与待遇;学生就业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良好的影响力。

1.2.竞赛项目多:数控技能大赛的竞赛工种包括: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数控装调维修工;还有以团体参赛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组合、高速多轴加工;在编程方式上,既注重选手的现场手工编程能力,同时也考核软件应用能力;在考核操作能力的同时,更注重理论水平的提高。

1.3.技术引领作用强:竞赛项目引领了数控技能人才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方向。近几年,数控技术的多轴化、高速化发展趋势明显,数控技能大赛起到高新技术的引领作用。

1.4.竞赛投入大:数控技能大赛在社会投入、企业投入、学校投入、个人投入方面,从资金、设备、配套资源、人员、时间等各个方面都是需要大量投入。

1.5.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职业素质方面:刻苦钻研,对专业有兴趣;踏实勤奋,对工作肯付出;认真严谨,对自己严要求;自信坚持,对职业有目标;灵活应变,对环境能适应。

专业素质方面:以数控机床高级工操作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为起点,更加强调软件应用能力、工艺能力、质量控制、操作熟练度等。

人文素质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综合素质等。

2.数控技能大赛培训经验总结

通过对本专业历年参加数控技能大赛的总结与回顾,技能大赛培训的有效方法有:

2.1.提高理论基础:学生的理论基础是技能大赛的根本,在选拔学生的过程中就要重视。

2.2.加强基本功训练:技能大赛中选手比拼的各种技能最重要的是熟练程度。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练好基本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加工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2.3.专项专题训练:每一年的大赛都会有一些新的知识点或技能点,因此,针对性的培训非常重要。如:软件应用的专题培训,宏程序的专题培训,或针对一些不常见有难度的零件专题训练等等。还可以为了强化某项技能进行专门训练,如:量具专题,组合夹具专题等。

2.4.产品项目训练:以产品或项目为引领的训练在大赛培训中最重要,也最有效。做法就是要求指导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一个简单零件开始,对每一个产品或项目都进行全过程跟踪辅导,直到选手能独立、合格、规范地完成这个产品或项目。经过积累,选手逐渐的掌握了各种复杂零件的加工技能,水平能力会稳步提高。同时,选手每完成一个产品的加工过程,都会有成就感,在这样积极情绪中继续努力去做好下一个,形成培训过程的良性循环。

3.大赛引领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在技能大赛培训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经验,但是中职的职业技能大赛与常规教学还缺乏有效的衔接,技能大赛的引领、示范作用还没有全面融入到常规教学当中,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分享到职业技能大赛带来的好处。因此,研究职业大赛与学生职业素质与技能提高的紧密关系,探索赛教有效衔接的方法途径,对于形成职业技能竞赛“人人参与,个个受益”的教学氛围,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

3.1.技能大赛项目与课程建设衔接:

在示范专业建设中,围绕数控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和数控装调维修工,校企合作开发主干专业课程《零件数控车削编程与加工》、《零件数控铣削编程与加工》、《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护》。

3.2.采用以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课程开发基于职业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构建基于行动过程导向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的项目或任务类似于独立的一个竞赛题目。教师为学生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使教、学、做融为一体,教室和实训室融为一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

3.4.教学融合竞赛培训经验,因材施教:

3.4.1.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差,底子薄,教学从基础讲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3.4.2.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解、演示、仿真,再到机床上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边理论,边实践,加强基本功训练。

3.4.3.模拟竞赛练习:在编程与加工课中,以项目练习模拟竞赛,使每一次课,每一个同学都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收获。教学方法都是教师在大赛培训中总结出的有效办法,借鉴过来应用在课堂上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多元评价的过程考核模式:

课程评价融合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和企业行业要求,考核评价过程贯穿了整个学习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项目或任务都要进行过程评分和质量评分,及时给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方法。学生还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分析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与人沟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

5.赛教结合教学经验思考:

5.1.教师认真投入地完成每天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要多和学生谈心,交朋友,从思想和心理上疏导。

5.2.多投入教学设备,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5.3.大赛培训要提早开始,学时要充裕,内容要详略得当,循序渐进。

5.4.增加模拟竞赛次数,让学生增加熟练程度。

5.5.要总结积累经验,努力把握最新的技术进步,多与兄弟院校的教师交流。

参考文献:

篇9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主题,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办成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职示范专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知识综合化、一体化显著加强,使得社会职业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势,一些传统、单一的专业逐渐萎缩甚至消失。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冲破职业教育传统观念的束缚,采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宣传、沟通、交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可操作性,转变决策层、管理层及执行层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认识,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服务为宗旨”的教学改革新理念。

一、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为基础

中职院校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为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突破应试教育情况下的学习习惯和方法,逐步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教学。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于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机电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以满足制造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改革,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以优化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专业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

二、以掌握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形式和条件为教学目标

目前大多数中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仅限于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是以岗位工作中相应知识的应用方法、形式和条件等为教学目标,这就造成各专业基础课之间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相互脱节,无法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无法形成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必须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形成新世纪所需要的、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

职业学校是为企业相应的工作岗位培养人才的,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理应与企业要求一致,坚持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校企双方交流融合、资源共享为前提,从教学策划、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改革等方方面面都坚持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创建一套能够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的一体化教学新标准,使学生在校期间逐步具备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实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所以要加强一体化教学设施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考核于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考核强化训练和考核评定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教师在专业教室上课可以边讲边练,使学生在模拟工厂的环境下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照实物学习构造原理,又可以进行实际动手训练。教学方法直观、灵活,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培养大量综合型人才,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节约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

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他们必须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和灵活应用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因此,职业学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方向,把包括基础课在内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整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引导他们进行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法的探索和总结,进行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训练,从而提高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灵活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篇11

一、具体做法

(一)创新培训理念

良好的硬件环境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该公司牢固树立“培训就是生产力”的理念,舍得在培训上花钱,加大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培训硬件条件。

化巨资建成了占地5332平方米的高标准培训基地。目前新培训基地内设有可容纳百人教室和44座电脑教室各一个,中等教室三个,学员宿舍13间(可供52人就寝)、教师宿舍2间,10kV配电模拟室、抄核收计量故障模拟室、综合实训室、低压故障模拟室、低压设备安装室、电动机测量室等各种专业培训设施一应俱全。室外实训场地占地近3000平方米,装配完整的10kV高压及低压配电线路及设备、耐张紧线及引流线安装、低压终端制造、低压三相四线制线路接地线挂设、登杆及双横担安装、接户线安装、拉线上下把制作及定位、动力配电箱安装、扎线绑扎、配变接地电阻测试工位等学员实习设施,具备开设53项培训项目的能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设施、设备为全公司培训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新基地启用四年来,已累计承办各类培训班、竞赛、比武、考试等活动200余期、18000人次。成功举办了“三位一体”配电、营销技能比武和内部技能评定。

与此同时,该公司投资近亿元分别新建了八个供电所营业大楼,每个供电所均设有培训教室和多媒体培训设备。

(二)创新培训管理

1.建立“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成立公司职工教育委员会,加强对全公司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各级管理职责,建立健全覆盖全公司的“三级”教育培训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领导、专业部室、单位班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教育培训工作联系机制,为各单位配备兼职培训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为各基层单位配置培训联系老师,每月到联系单位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指导,定期开展授课,督导培训等工作,提升班组培训质量。

2.强化计划管理。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把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作为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工作来抓,每年召开专题会议总结部署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订教育培训的工作措施,落实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使教育培训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真正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按照“月培训、季考评”工作模式,公司每月向基层部门和单位下发培训工作计划,每季组织普考,并实施末位考核制度,提高了培训效果,保证了培训质量。

3.实施培训信息化管理。加大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建成全公司多功能在线培训系统。系统涵盖在线培训、在线培训过程监控、在线考试和在线考试过程监控等内容,具备在线学习培训、命题出卷、在线考试、阅卷查卷、成绩管理、分析报告、题库管理、系统管理、多媒体管理等功能。该系统开发投运后,彻底改变了传统低效的培训方式,充分简化培训的管理工作,提高了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具有实用性、协作性、完整性、灵活性、规范性的特点,实现了多工种、多层次员工的在线学习培训考试,成为目前班组自行组织学习考试的重要载体。

(三)创新培训模式

1.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为提升员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该公司非常注重培训的全面性,实行“3+X”教育培训模式,将思想道德教育、标准制度宣贯列入班组培训重要内容,与技能培训一起作为班组培训的三项基本内容。通过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形成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忠诚企业、勤勉务实的良好风气,提升员工队伍的“精气神”;通过标准制度的宣贯,使班组员工明白管理要求,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按标准、制度去控制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技能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设农电工全日制业务技能提升班。随着业务的发展,近年来, 该公司从社会上招用了近200名农网配电营业工,因他们大多为非电力专业毕业生,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参差不齐。根据班组员工素质差异,为进一步强化一线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素质工程建设,提升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和供电服务水平,该公司分层次分专业开展培训,举办了农电工业务技能强化提升班,每期进行六个月的脱产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安全、基础理论知识、标准化作业和装置标准实训、现场施工负责人培训四大项内容,争取通过三年时间完成近年来新进农电工的全员业务技能脱产轮训。为确保培训取得实效,严格培训工作纪律,对学员实行准军事化封闭式管理,集中住宿、集中学习,统一作息时间,并定期考评、总结,确保“人人过关”。

3.积极探索其他培训新形式。聘请专业培训机构资深培训讲师,举办班组长综合能力提升训练班,探索班组长队伍建设新途径。扎实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努力构建师带徒长效管理机制,发挥师傅传帮带作用,调动青年员工学习业务技能积极性,促进青年员工岗位成才。发挥技师创新工作室引领作用,培育优秀技能人才。

(四)创新培训载体

以“三位一体”竞赛活动为载体,深入贯彻上级“人人过关”培训要求,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员工整体素质提升。

结合企业实际,出台“三位一体”竞赛活动方案,每月组织营销、配电、变电专业开展技能竞赛、技术比武考试,并进行排名通报,以考促学,注重实效,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员工技能技术水平。与此同时,加大技能竞赛奖励力度,对在市公司级以上获奖的员工进行重奖,以榜样的作用激励员工发挥专业特长和技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推进企业素质工程建设,实现全员素质提升。

(五)创新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体员工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引导员工岗位成才,该公司大力实施培训激励机制创新。

篇12

家纺即家用纺织品,广义的家用纺织品指家庭中使用的所有纺织类用品,包括日常纺织类用品和装饰纺织类用品。

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根据企业市场及时代潮流的需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产品的创意创新设计、工艺应用、技法使用等为主体内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品牌的系列设计与开发,以职业岗位的要求和行业的考核标准完成项目设计任务。

二、中高职教育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随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及课程衔接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课程衔接的核心内容越显重要,是中高职持续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与高职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不同,在课程的设置上就会出现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会导致学生在进入高职阶段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反思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衔接现状,建立以高技能人才和以行业发展潮流、市场的需求为目标的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至关重要。

三、家纺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综述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性,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将培养目标定位为“懂生产懂设计懂技术的高技能设计师”。在培养模式上,构建以市场、企业的需求为目标,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为标准,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主要专业课程的考核以行业标准及市场需求为依据。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家纺设计师的能力,应加强各方面的交流,对家纺时尚潮流、家纺设计文化的研究及对工艺的研究。

四、什么是高技能人才及特征

高技能人才是在实践生产过程中处在一线的,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并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性难题的人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重视和着重技能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的社会文化,对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

高技能人才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高超的动手能力。具备一定理论知识的技能劳动者,是知识经济社会高技能人才的时代特征。(2)创造能力。高技能人才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如工艺革新、技术改良、流程改革及发明创造。(3)极强的适应能力。

五、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需求,中等职业教育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及家纺专业的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方式应既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又达到企业的需求。为了适应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有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家纺企业合作,建立完善的“工厂教室”实践教学模式,按照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要求,制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家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中高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职业资格证书及顶岗实习岗位等方面的衔接实施方案。

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结合行业的发展,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厂教室”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厂教室”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按照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考试。在“工厂教室”的教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课程直接进入工厂,进行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进入生产实习环节。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基本场所,建立“工厂教师”在技能素质的养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技能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企业的环境和生产实践。

(二)专业课程结构和体系的衔接

高职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在制定课程时要合理地根据区域地理的特殊性和引领行业潮流的企业而制定。家纺艺术设计专业应该与当地企业深度融合,由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实践设计师共同制定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企业高级设计师和技术人员作为“工厂教室”课程的承担者承担对实践课程的授课任务:紧密围绕家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深化“产学一体、工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根据企业对家纺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适应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工厂教室”资源优势,在与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走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厂教室”培养方式,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技能为准绳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核心,注重技能实践操作训练。专业课程的开设以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为核心,核心专业课程要侧重专业技术领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家纺设计师、技工等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内容融入课程。以技能培养为专业学习目标,构建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技术实践性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中进行衔接研究

1.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能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并重是高技能人才的基本特质决定了其培养必须是理论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的模式。2.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是在企业实践中和行业引导下成长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主体是在企业中得到实践,企业在高技能人才成长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技能人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要求,并根据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和工艺需求决定培养的方式。3.高技能人才公平公正地得到社会的承认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4.高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是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的,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技能知识,积累技能经验,实现技能创新。这特殊性就要求教学过程必须长期与企业建立分阶段、分进度地实践课程。5.尊重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是教育教学的发展动力。

(四)教学过程及教师培养的衔接

教学内容多样化与实用性相结合。要按照实用够用有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模块化,按照岗位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划分专业知识内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内容高度一致,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高度融合。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中高职教育应紧密地与家纺相关协会合作及积极地参与协会的活动。依托区域产业的优势,以及本地的家纺艺术中心及研究机构,参与开发产品和横纵项目,实现最大化的产能转换。

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参与职业教育进修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完善教师对课程设计与构架,参与到市场中,了解行业新技术、新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一起参与到学校课程和实践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

六、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在中职与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一是加强课程衔接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二是加强课程培养目标衔接与终身教育培训关系,三是高技能人才制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

篇13

3、考核程序和办法:

(1)推行以考绩为主的绩效考核办法。考核既要注意兼顾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的内容的全面性,更要突出工作实绩的重要性。按照文件规定,病假累计超过半年的人员,不参加当年度考核。

(2)完善民主测评办法。首先分年级组第一次测评,推出30名考优候选人(组内要按票数排列);其次突出主管领导的考核评价作用,在适度增减的基础上确定全校民意测评的候选人;第三是全校教师对候选人进行民主测评;第四是领导小组根据民意测评情况对候选人进行综合审议与票决,确定15名考核优秀嘉奖人选与25名的校级先进教育工作者(校级先进工作者将在绩效工资中安排奖励)。

(3)坚持师德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凡师德考核未达到“优秀”等次的,年度考核不得评为“优秀”,且取消各类评优资格,凡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事业单位年度考核等次定为不合格,并推迟两年评聘专业技术职称和晋升高一级职务。

4、时间和材料要求:1月4号动员部署,个人完成年度小结初稿;1月5日上午孙会计到学区领取年度考核和行政奖励有关材料,分发到各组并填表完成,1月5号下午4点在各年级一班教室分组交流、推荐5名优秀候选人(按票数高低排列),4:40前各组长将推荐出的候选人名单报陈校长。1月6日上午10点召开教师大会搞民意测评。下午1点,领导小组开会审议票决并公示结果。1月7日前完成个人考核表及评审意见,相关人员填写好奖励表格,按年级组为单位交会计处。1月10日孙会计完成各类表格汇总,并上报学区。年度考核表、工作人员奖励审批表必须用黑色或蓝墨水手工填写(不能打印)。

5、考核领导小组:

组长:陈克副组长:钱曙光

组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以及语数英三大组教研组长华伟英、梁勤芳、何英

材料员:孙红武

最后我对考核评优还要谈四个观点,供大家体会:

1、评优对象可与去年重复,不搞轮换制、摊派制。我认为确实成绩突出、表现优秀者可以连年评优、甚至记功奖励,当然重复评优的人数不宜太多。

2、给大家算笔账:如果搞平均的话、按照教育局意图每8人可以有一个优秀指标,也就是平均8年才能轮到一次。所以8年内评到几次优的通知要满足、是沾光了;8年来都没评到优的同志呢有点“吃亏”,可以考虑照顾。

3、在相似情况下,为了覆盖面更广,我们也鼓励有的同志主动谦让,这是风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