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相邻数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相邻数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相邻数教案

篇1

越南安息香[Styrax tonkinensis(Pierre)Craib]又名白花树、滇桂野茉莉、白背安息香,属安息香科安息香属落叶或半落叶乔木,速生,适应性强,材质优良,药用价值高,同时落叶量大、改土效果好,为热带、亚热带地区药材两用的速生多用途树种[1-3]。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就开始了越南安息香药源林的栽培与开发利用,但由于当时人们尚未完全认识其多方面的开发利用价值而未能推广种植。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开始将越南安息香作为速生工业原料林和油料林栽培利用[4]。华安金山林场1973年引种越南安息香,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少量的采种育苗。桉树(Eucalyptus pps)是目前世界公认的三大速生树种之一,其速生、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泛,种植经济效益高,为热带、亚热带速丰林主要造林树种。但长期以来,桉树由于经营周期短、连载以及单一无性系成片造林所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下降、林分退化、施肥量增加、抗性降低等生态负面效应已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目前,比较一致认为通过混交造林并适当延长轮伐期是解决桉树生态负面影响的主要生物途径,也是培育桉树大径材实现更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措施。据报道,桉树与杉木、相思混交可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并已逐渐应用于生产[5]。但目前能与桉树混交的树种偏少,总体上,桉树人工林的树种结构较单调,亟需通过试验摸索出可供选择造林的混交树种是桉树持续高效经营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结合生产需要,针对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本着适地适树原则,开展桉树与越南安息香混交造林试验,为现实生产、经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华安金山国有林场,地处华安县中部,位于北纬24°37′30″~25°12′55″,东经117°16′30″~117°44′15″,属东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无严寒,雨量充沛,年均温度20.8 ℃,极端低温-3.8 ℃,最高气温40.5 ℃,年平均降水量1 631.5 mm,无霜期330 d,相对湿度75%~80%。试验地位于华安金山国有林场八斗工区12大班1小班,面积7.9 hm2,造林地为杉木采伐迹地,海拔高度250~380 m,坡度为20~25°,土壤为山地红壤,立地等级为Ⅱ级。

1.2 试验方法

研究林分为2006年5月营造的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林和尾巨桉、越南安息香纯林。造林密度为1 350株/hm2(株行距2.5 m×3.0 m),其中混交林采用6桉4越星状混交,以尾巨桉为主林木。造林基本措施为: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60 cm×40 cm×35 cm。造林前1周,每穴基施复合肥200 g,回表土。2个树种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苗高约20 cm),当年块状除草、扩穴培土并追肥1次,追肥尿素、复合肥各100 g/株,并挖除灌木头、草头和藤头等。次年全面劈草2次并结合施肥1次,每株施二铵200 g。共营建混交林和纯林7.9 hm2。林分尚未间伐,目前郁闭度较高,林下植被仅有少数的芒萁骨和菝葜。

1.3 调查内容与方法

2010年11月分别在4.5年的尾巨桉、越南安息香纯林及桉越混交林3种林分内,选择典型地段,分不同坡位(上、中、下)各设25.8 m×25.8 m的样地3个。每样地全面实测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等生长指标及林相状况;在每样地内按梅花形机械设置5个1 m×1 m样方,用“样方收获法”测定各林分林下枯枝落叶量;每样地按“S”形路线多点(5~6点)采集0~40 cm土层的混合土样用作养分化学分析,并用“环刀法”采集0~20、20~40 cm的原状土作水分物理性状测定;采用剖面挖土法,测定各标准木的根深、根幅和根密集区范围。

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按常规方法测定[6];土壤化学分析按国标分析方法测定[7];立木材积按福建省林木二元材积公式计算,其中桉树为:

V桉=0.000 035 46 D1.782 514 957H1.256 710 514

越南安息香按阔叶树材积计算公式为:

V越南安息香=0.000 052 76 D1.882 161H1.009 317

式中,D为胸径,H为树高。

蓄积量=平均单株立木材积×林分保留株数

调查数据应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混交林与纯林生长分析

从表1可知,混交林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冠幅及单株材积均明显地高于尾巨桉纯林,分别比其纯林提高5.20%、11.49%、11.43%和29.32%。而混交林中越南安息香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说明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不但发挥了越南安息香本身速生的优良特性,也促进了尾巨桉的生长。从地上部林分结构看,混交林中尾巨桉的树高、枝下高远超过越南安息香,但冠幅及冠长却比越南安息香小,且巨尾桉树冠稀疏而越南安息香较为紧密,2个树种混交形成巨尾桉居于上层的复层林冠。同时,越南安息香虽为喜光、喜温树种,但幼树有一定的耐荫性,在幼期尾巨桉可以为越南安息香创造更好的侧荫条件,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而成林后,巨尾桉自然整枝能力强,枝下高高,冠下空间大的特点,可为下层的越南安息香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从地下部根系分布调查结果来看,巨尾桉属深根性树种,主根明显,侧根发达,其根系垂直深度(平均2.03 m)比越南安息香(平均0.85 m)深,而越南安息香属浅根性树种,垂直根系细小,侧根发达、粗壮,水平根幅(平均2.86 m)却比尾巨桉(平均2.28 m)大,而且密集的根系分布层(10~45 cm)比尾巨桉(30~75 cm)浅,2个树种混交形成了越南安息香根系在上而尾巨桉根系在下的分布特点,这不但利用了土壤不同深度和广度的养分,而且减缓了2个树种对土壤肥力的竞争矛盾,又有诱导越南安息香根系向深层扩展的作用。说明越南安息香与尾巨桉混交,所形成的混交林营养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提高林分生产力。调查测定表明,4.5年的混交林分的蓄积量略比尾巨桉高,但比越南安息香纯林提高了190.21%。

2.2 混交林分结构和林分质量状况

林木径级分布能反映出林分中林木分化程度和林木间的竞争关系,是林分结构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林分质量和判断抚育间伐的一个重要标志[8]。根据临时样地每木调查资料统计表明(表2),混交林中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的大部分立木胸径径级都集中在12~18 cm,尾巨桉比例占83.7%,越南安息香占60.2%,且有少量的20 cm以上的大径级立木比例。混交林中,20 cm以上径级木所占比例尾巨桉为2.3%,比其纯林多了1.6个百分点,越南安息香比其纯林多了1.4个百分点。总体上,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少了,而12~18 cm中径木比例多了,并出现了大于20 cm的大径木比例。说明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所形成的复层混交林对培育巨尾桉大径材相当有利,可以大幅度提高桉树经营的经济效益。此外,根据调查资料统计,混交林中立木径级小于10 cm的小径木比例为31.44%,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小于各自平均胸径(尾巨桉16.5 cm,越南安息香12.6 cm)的立木比例分别有23.7%和43.2%。通常当林分中有40%以上的林木胸径小于林分平均胸径时,即应进行抚育间伐[9]。说明此时混交林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林分结构不稳定,种间和种内竞争矛盾激烈。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标,此时应通过间伐来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提高林分生产力。

从林分质量看,混交林长势良好,抗逆性强,受灾害性天气影响较小,林木风倒率低,基本无病虫危害。种间的相互关系,降低了树干的尖削度,混交林中树木侧枝较细,分枝角小,自然整枝良好,干形通直圆满,林分质量高于纯林。径高比是重要的形质性状,是衡量林木质量好坏和抗风性强弱的主要指标,一般认为径高比在1.0左右,表明高径比例适当,越接近1.0,抗风性能越好,木材利用率越好[10]。据测定,混交林中尾巨桉和越南安息香的径高比值分别为0.91和1.08,而其纯林径高比值分别为0.86和1.08。说明通过混交,可促进桉树的林木干形发育,提高出材率,增强抗风性。同时,混交林根系分布广而深,纵横交错,上层形成的复层林冠,降低林内风速,使风倒及风折木减少。调查表明,混交林风倒及风折木比纯林减少38.6%。2.3 混交林对土壤的反馈

混交林与纯林比较因林分结构、枯枝落叶的数量及组成以及根系分布等状况的差异,引起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从表3可知,混交林地土壤容重比尾巨桉纯林下降了4.69%,而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及通气度比尾巨桉纯林分别提高了10.84%、9.32%、6.11%、4.20%、17.81%和15.76%。说明通过混交造林后,在越南安息香的辅佐下,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从表4可知,因越南安息香与尾巨桉混交林的枯枝落叶量多且成分复杂,其枯枝落叶量是尾巨桉纯林的1.66倍,与越南安息香纯林相当。加上在混交林分小气候特点及根系相互作用的影响下,土壤养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矿化和积累。混交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比尾巨桉纯林分别提高了4.61%、20.00%、14.04%、8.91%、72.84%和31.56%。与越南安息香纯林相比,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分别提高了5.66%和10.85%。可见,在闽南山地普遍磷缺氮少钾不富的土壤立地上营造桉越混交林,可改善林地的N、P、K素营养状况,对促进林分养分的良性循环,培肥地力,实现桉树持续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结论与讨论

(1)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是成功的,在造林密度1 350株/hm2,桉∶越以6∶4星状混交,林分空间分布格局合理,充分利用了营养空间,提高了林分产量和质量。4.5年的混交林分中尾巨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分别比尾巨桉纯林提高5.20%、11.49%和29.32%,而越南安息香的各项生长指标也明显高于其纯林。混交林分的蓄积量与尾巨桉纯林相当高,但比越南安息香纯林提高了190.21%。特别是混交林中不论是尾巨桉还是越南安息香,小于10 cm小径木比例均比各自纯林减少,而12~18 cm中径木比例增多,并出现了大于20 cm的大径木比例,这对培育桉树大径材相当有利。但此时混交林的林木已有一定程度的分化,林分结构不稳定,种间和种内竞争矛盾开始激化,应通过间伐来改善林分结构和种间关系,提高林分生产力和大径级规格材比例。

(2)尾巨桉与越南安息香混交林枯枝落叶量多,加上两树种根系的相互作用,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尤其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N、P、K三大要素的营养水平。这对土壤严重缺磷氮、少钾不富的闽南山地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营造桉越混交林对维护桉树人工林地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在林业实际生产中,营造纯林便于林业生产集约经营管理,对林业生产起到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近年来纯林比较容易发生病虫害,导致大面积纯林受灾。并且营造速丰林纯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争论。越南安息香与尾巨桉的混交,形成复层混交林,能够和谐共存,对光照、空间利用更加合理,也克服了纯林抗性能力较弱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肥力。再者,安息香与桉树采伐年龄相近,在林业生产经营上易于统一经营管理,值得进一步推广示范。

4 参考文献

[1] 徐英宝,黄永芳.几个阔叶树种的栽培试验[J].广东林业科技,1990(2):21-23.

[2] 王峰,鄢琼芳,华会明.安息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5):541-545.

[3] 肖复明,曾志光,杨桦,等.东京野茉莉种子油营养成分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17(3):344-345.

[4] 李因刚,周小平,柳新红,等.越南安息香人工林生长与优树选择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0,30(3):24-29.

[5] 姚庆端,邹国明,王炳南,等.尾巨桉混交林生长量及土壤肥力研究[J].桉树科技,2006,23(1):1-5.

[6] 张万儒.森林土壤定位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1-45.

[7] 国家标准局.GB-87森林土壤标准分析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1-28.

篇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5001503

1引言

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桉属植物的统称,主要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岛、印度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群岛。大多桉树生长迅速,树干通直,用途广泛,可用于制浆造纸、制作胶合板、包装板和家具[1]。漳州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陆续引种桉树,随后的近20年间发展面积在逐渐增加。由于大面积集中造林、桉树品种单一化、连栽以及不分立地条件种植等不合理的经营方式,使得桉树发展中出现了地力下降、病虫害、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要求限制发展桉树,并改变经营模式,强调由桉树纯林改为桉树与乡土树种或其他合m的树种进行混交,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是豆科含羞草亚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树种,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沿海,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西南部和印度尼西亚东部,该树种生长迅速,主干通直[1],在漳州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较强。为响应政府号召,于2009年在东山县西埔镇丘陵山地西山岩开展了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试验,探索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合适的模式,从而为桉树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2试验点概况

试验点位于福建省东山县西埔镇西山岩,地理坐标为东经117°18′,北纬23°40′。气候条件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945 mm,大部分降雨集中在5~9月份,年平均蒸发量为1056 mm,年平均气温20.8 ℃,东山县地处福建沿海,风沙大,主害风为东北风,经常遭受台风危害,多发生在7~8月,年平均5.1次,全年无积雪,极少霜冻。试验地设在西山岩3大班16小班,小班海拔150m,土壤类型为砖红壤,立地类型属于Ⅱ类地。

3研究方法

3.1试验设计

2009年4月,在西埔镇西山岩3大班16小班开展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造林试验,具体试验处理是:桉树无性系3229和马占相思按照1∶1(行状)和4∶4(带状)两种比例进行混交,桉树纯林作为对照。试验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试验小区在山坡上随机排列,共设9块试验小区,每个小区的面积30 m×30 m。造林前挖大穴整地,规格50 cm×50 cm×50 cm,株行距2 m×3 m,容器苗雨天种植。

3.2试验林调查

造林后当年调查幼林成活率和生长量,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分树种调查林分保存率和活立木高径生长量。2016年4月,进行试验林全面调查,每块试验小区分树种调查树高、胸径,统计平均值,求算平均单株材积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单株材积V=0.000058061860D1.9553351H0.89403304,单位面积蓄积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平均材积。土壤采样:每块试验小区按照“之”字形路线随机布设4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挖垂直土壤剖面,分0~20 cm、20~40 cm两个土层用环刀采集土样用于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用自封袋在每一层取约500 g的土壤用于土壤化学性质测定[2,3]。

4结果与分析

4.1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生长量比较

许多研究都表明,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复杂,生长空间和营养利用比较充分,林分生长量相比较于纯林而言会更大[4]。从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7年进行林分生长量调查结果来看(表1),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其生长量大于桉树纯林,桉树-马占相思1∶1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桉树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16.8%、25.4%和78.9%,桉树-马占相思4∶4混交林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与桉树纯林相比分别增加了22.6%、26.9%和89.4%。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林分中桉树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平均单株材积存在显著差异,林分总蓄积量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由此说明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有利于促进桉树生长。这是因为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后,由于桉树生长速度快,很快就占据了林冠上层,其生长空间比较大,有利于充分吸收光照,其生长更快,而且马占相思具有固氮能力,对土壤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这也有利于桉树生长。但桉树与马占相思1∶1混交林中,由于马占相思生长较桉树慢,而马占相思也是阳性树种,其生长受到桉树一定的影响,而桉树与马占相思4∶4混交林中马占相思受影响就比较小,因此桉树与马占相思混交应采取带状或块状方式为宜。桉树纯林中由于林木个体之间进行光照、生长空间和养分的竞争而使其平均生长量不如混交林。

4.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4.2.1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疏松程度反映了土壤结构的优劣和涵养水源的强弱,而土壤容重、孔隙度、通气度则是表征土壤疏松程度的指标。从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树纯林土壤的容重、孔隙度、通气度测定结果来看(表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比桉树纯林小,而孔隙度和通气度大于桉树纯林,混交林中桉树-马占相思带状混交的土壤容重小于行状混交的林分,而孔隙度和通气度大于行状混交的林分。说明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比桉树纯林土壤疏松透气,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的土壤持水性能比桉树纯林好,而两种混交林土壤中桉树-马占相思带状混交林的土壤通透性和持水性更好。这是因为马占相思的树冠比较浓密,凋落物量多,桉树树冠稀疏,凋落物量少,因此桉树-马占相思的混交林凋落物量多于桉树纯林,土壤表层较多的凋落物可以减少土壤表层发生径流,这有利于土壤保持较好的结构和持水性。

4.2.2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

从对桉树-马占相思混交林和桉树纯林土壤的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性氮等能反映土壤肥力状况

篇3

一、活动主题

创新评课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活动背景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说: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为此,我们一直狠抓听课评课活动。听课评课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课题,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与调整中充实着它。以往我们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的模式是:由一位教师上课,大家观摩,之后在业务园长的组织下集中针对这节活动的执教实施进行回顾,口头评议。经验型教师能较准确地发现活动的闪光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一部分教师参与活动不够积极主动,只是被动发言,不痛不痒地泛泛说几句敷衍了事;另一部分(尤其是青年教师)似乎只是活动的旁观者,不参与发表意见。久而久之,造成评课过程形式化、评课内容表面化、评课结论两极化、评课效果零散化。如何改进评课方式提高评课质量,如何创建更能发挥“诊断、指导、激励”功能的评价模式,如何促进建立教师不断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一连串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者应该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种协商的气氛,鼓励教师勇于阐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设计思想,促使教师能在互动、开放和创造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只有采取形式多样的评课方式,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于是从创新评课模式入手,试图改进。

三、活动目标

1.引领教师真正参与到听课、评课活动中;

2.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评课的方法和要领;

3.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最大程度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四、活动准备

教材人均一份(中班数学《相邻数》)

光碟、电视、纸笔(每人一份)、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五、活动过程

1.在实践中搜集听评课素材

中班最佳课评比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位老师选择了数学《相邻数》这节活动。数学活动是很多老师所畏惧、难以把握的。本次活动中,两位老师执教后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授课的两位教师是我园年轻教师,教龄长的也只有五年。理解相邻数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困难,如何让幼儿懂得“相邻数”的意思,知道什么数是“相邻数”也是老师比较难说清的,虽然两位老师活动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做了不少教具,动了很多脑筋,想要攻克这个难点,但实际执教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材理解把握不够、教学经验不足、幼儿差异等因素,难点未能得到解决。

评课教师对于这两节活动的评价浮于表面,尤其是参与听评课的青年教师不能深入剖析两节活动存在的实质问题。”围绕这节活动,我决定开展一次深入的研讨。

近两年海陵区名师工作室名师送教下乡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决定选择观看名师执教的同课题活动,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以小组表格式的方法再组织评课,这样有助于帮教师找到存在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明确活动的主题,围绕中班数学《相邻数》开展听评活动。首先自主学习,熟悉教材(中班数学《相邻数》)。

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在头脑中设计出所教内容的课堂教学初步方案,粗线条勾勒出大体的教学框架,以便对比优劣,促己深思、善辨、慎取。教师有备而来,自然会积极参与其中,将听课者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3.带领教师学习文章《幼儿园教师如何听课和评课》

在听课之前学习相关理论,能指引教师有效地进行听课,同时为教师在听课过程中对自己产生的想法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要求教师们在评课的过程中对活动提出的建议或看法必须说出相关的理论依据,这样,教师们得以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进行思考、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分组:每四人一小组(共8组)

1)每组推选一名教师为记录员,一名教师为小组发言人。

将听课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由经验型教师和青年教师组合。自由推选组长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听课教师全员参与,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经验型教师的见解可以给青年教师以启发,帮青年教师发现总结出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问题。探讨交流的过程又是教师们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小组记录员由经验型教师担任,发言人由青年教师担任,必须领会、表达出本组的集体智慧。

2)而后分发记录表格,主持人说明表格填写方法、要求。

5.观看实况录像(区名师工作室成员送课下乡:朱春凤中班数学活动《相邻数》)

要求教师结合表格内容仔细观看:观察、分析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教师是否预设了合适的、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是否重视了“生成性目标”,即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教师事先 没有也不可能预设的结果,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甚至具有重大的意义;关注这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是不是紧扣预设教学目标,最终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关注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是否指向目标,采用何种方法手段有效解决活动重难点等。要求提出后,教师就能带着问题观看、分析、思考。教师们认真记录着,思考着……提供纸和笔,帮教师梳理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记录他人的观点。

6.分小组讨论

趁教师听课时产生的激情还没有退却时,立即进入研讨环节,或陈述或讨论,将活动推向……记录人及时地把教师在活动中迅速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不做任何的评价、增减,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对事物的独特视角,一个人提出观点的同时,也在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一层浪都在相互推动、相互作用。面对大堆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再在组长的带领下把这些见解和想法进行筛选、归类、排序、分析、整合,由记录员记录到表格中。

7.大组交流(每组的代表轮流交流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

由于各人的见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不同,大组交流又能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析,再一次打开教师的思路。

8.与名师对话

1)朱园长介绍自己活动的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具设计、操作材料等方面的安排。

李明高的《教师最关键的18项修炼》中的第四项“聆听他人的智慧——教师如何听课更有效”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并能够学习别人的长处,最终使其变为自己的长处的人。”这段话不仅道出了为人处事的真谛,更能给我们教师以很好的启迪。

2)各组代表就自己的困惑提问,朱园长解答。

教师们还可根据自己预设的教案提出问题和困惑,朱园长一一解答,本节活动解决难点其实很简单:沿着通过看图片,给小动物找到相邻朋友——让幼儿以自身为中心,找到自己相邻座位的朋友(前后各一个,一共有两个)——给点卡找相邻朋友——最后给数字找相邻朋友(即相邻数)这条主线,从具体的自己过渡到图片、点卡,最后到抽象的数字,在这过程中幼儿很自然地掌握了相邻数。在活动中适时介入点卡,又直观巧妙地解决了相邻两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名师的点拨,让两位执教过本节活动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了二次审视和反思。

通过与身边的名师对话,教师们学到更多。活动前各人熟悉教材、心中预设了教案,提出了评课的要求,围绕话题,评课活动就不再是就事论事,在提问、解答的相互辩驳中,教师的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得以有效整合,促进了理论水平的提高,这样的活动才谈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六、活动简析

此次活动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分组交流研讨消除了教师的紧张和依赖心理,每位教师围绕主题尽情地、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展开思维的碰撞,迸发出了许多新的想法和灵感的火花,观点与设想便如决堤的洪水般滔滔不绝,而教师的思维越活跃、观点就越富有创造性和拓展性,探讨的质量就越高,预期的目标也就达成得越好。表格记录将零散的思想火花汇聚在一起整合提升,形成有价值的思想,实现头脑联网,智慧共享。

这样的形式不受限制,既是组内交流,也是组间开放式交流。它整合了主题研究、主题讨论和主题汇报等活动,使评价角度趋向立体化、多维度和全方位。该模式打破常规,执教优质活动的名师就在教师身边,把评价活动变成“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参与”的对话、交流。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地以访谈、讨论、辩论等方式自主调控评价活动本身。

篇4

1、重点: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2、难点:数100以内数,特别是数到几十九、下一个整十数应该数几十比较困难。

3、关键: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因此教材特别注意讲清数位的意义,使学生在理解数位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读法和写法。了解数位的意义包括知道数位的名称、数位的顺序、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2、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和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懂得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3、了解和掌握个位、十位的数位的概念。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4、能够熟练地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单元教学准备: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课件。

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数数  数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内各数的过程,感受100以内各数的大小。感受100以内务数就在身边。

2.使学生能运用生活经验独立地数100个物体,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对计数单位“一”“十”“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使学生初步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4.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和估数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数数过程中,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数应是多少。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清楚地掌握数的组成,分别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

2、脱离生活,学生要学会抽象地感受100以内的数,初步建立起数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教学主题图

1.加深理解20的多少。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哪咱们就出发吧!

(2)(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 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

(3)学生汇报答案。

3.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但到底有多少只小羊呢?最准确的验证方法还是得一只一只地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

二、教学例1:数数量是100的物体

1.数100根小棒(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

让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

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又数得正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讲解:学生 数到三十九时,注意让学生理解三十九的下一个数是四十。然后接着数。

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之后学生对这种数法予以评价。

4.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

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通过小精灵提出问题: 个一是十, 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百”。

6、练习、35页做一做

三、教学例2:

1.摆出70、46根小棒。

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下子看出是70根、46跟?并说说是怎么摆的。

2. 想一想七十有____个十组成。____个一 ,四十六有____个十,____个一组成。指名学生汇报 。

3、 做一做:(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那三十五有____个十,____个一。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4.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四、课堂作业

1.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夹子”。

2. 估一估共多少块糖?

3、38页数数。

4、数一数、填一填

五、小结

组织学生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六、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让孩子先估算再确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也能让学生对100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具有随机性和生成性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组成    

 

10个一是一十             

10个十是一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读数  写数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开火车数数。从15起,5个5个数到100,从48起,2个2个数到78。

 2、全班齐数数。从100倒数到78,从10起,10个10个数到100。

1、小游戏:分组抽签读数。

(1)数出尾数是0的数来。

(2)数出尾数是5的数来。

(3)数出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来。

(4)数出个位是9的数来。

“刚才我们用各种方法数数,可以2个2个数,5个5个数,10个10个数,还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明小朋友们对100以内数的数法掌握得很好,小朋友们真聪明!”

2、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数 。

(二)学习新课:

 1、出示纽扣图:

(1)、数一数三种颜色的纽扣分别有多少颗?

       让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表扬最快的孩子。(先圈后数)

 

(2)、学生汇报

(3)、师:这些数怎样读写呢?(学生讨论)

(4)、教师用小棒表示,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拨出40、27、33、集体订正。

师:33中的两个3意思一样吗?

(5)、学生练习写数,集体订正。

2、三种颜色的纽扣共有多少颗?

(1)、先算出总数,一百怎样写呢?

教师在计数器十位上一个一个地拨,拨到9时问“再拨一个是多少?是100)一百由几个十组成?”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10个十是一百,应该这样表示?”

“   我们看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一百有什么特征?”(百位上只有一颗珠子,个位和十位都没有珠子)

3、指名回答,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教师板书:   百位   十位   个位  )

“谁知道这样读写100?”(注意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所以用0占位)

指名上黑板板书,要求100的读法和写法都写出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百位   十位   个位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三)练习巩固:

1、37页做一做。

2、学生独立完成37页第1、2题,指名上黑板写数,全班对答案。

3、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再独立完成39页第4题。

4、完成39 页第5-8题。

(四)、作业:40页9—12题。

 

 

 

 

 

 

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用它激发学习兴趣。

 

 

 

 

 

 

 

 

 

 

掌握数数方法,数的

既快又对。

 

 

用计数器边播边问,便于孩子记忆,达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板书设计:100以内数的认识——读数、写数    

 

10个一是一十            百位  十位  个位

10个十是一百    写作:   1     0     0

                         读作:   一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迁移思维,熟练数数的习惯,以及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3、会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交流思维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及数的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一个数的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8,这个数是()。

2、按规律填数:

0  10  ()  30  ()  ()  ()  70  ()  ()

 100

 

二、新课讲授

1、展示数字表,要求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空格,并且已经按要求涂上相应的颜色。

2、通过读数字表,观察涂好颜色的数字,引导学生左右、上下、交叉观察、比较,找出有趣的排列。

学生观察讨论,“表中这些数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师指名回答)

生1:通过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发现每行中前9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左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生2:通过左右(或横着)看,发现每行中前9个数的十位上的数相同。左右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

生3:通过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同,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差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生4:通过上下(或竖着)看,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字相同,上下相邻的两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差1。上下相邻的两个数相差10。

生5:通过交叉看,发现从左上到右下这一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数字相同。

生6:通过交叉看,发现从右上到左下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1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递减到1。

3、41页做一做

4、师小结:1—100以内数的排列非常有趣,从横看、竖看、斜看都会发现不同的排列规律。

 

5、学习比较大小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先读数,再写数。然后再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2)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比较方法。

(3)师引导:怎样比就能很快的知道那个数大,那个数小?

方法:37的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42的十位上是4,表示4个十,所以37<42。

25和23的十位上都是2,表示2个十,不能比较出谁大谁小,再看个位,23的个位是3,25的个位是5,所以25>23 。

(4)师生一起总结: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三、各种练习,巩固新知

(1) 42页做一做1、2题

(2)44页做一做1、2、3题

四、全课总结

如何比较两位数的大小?

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时,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相同,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两位数就大。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技巧。

 

 

 

 

 

 

 

 

 

 

 

 

 

 

 

 

 

 

 

 

通过自己的自学,既掌握比较的方法,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百数图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比多少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2、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相对性,并能够用准确地语言进行表述。

教学难点

相对性的理解并能进行正确地表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数。

   18       26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教师:先估计一下:红球、兰球、黄球大约有多少条?然后再读一读 。

  红球58个、兰球15个、黄球10个

  大家一起从10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0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0多得多, 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黄球多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1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兰球少一些。

   思考:红球和黄球比呢?

 2、投影出示做一做:

桃子25个      苹果30个      梨65个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

(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画√)                   (画)

            38张45张90张

               

       

            32张15张56张

               

       

2、第45页”练习:

第4题。

    根据题意 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你能想出几种答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区分第几和几个数,有利于学好后面的新

知识。

 

 

 

 

 

 

 

 

 

 

 

学生多说多练,有利

于知识的掌握。

 

 

 

 

 

各种形式的练习,在练习中做针对性讲解,达到巩固的目的。

 

 

 

 

板书设计:

比多少

35     43      多一些   多得多

     

 78     76      少一些   少得多

45     40

课后反思: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3、感受生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教学难点

学会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口算。

课前准备

课件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口答下面各题。

1、36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2、5个十和7个一是(  )。

3、65里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4、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

二、新授。

1、教学例8。

(1)课件演示,老师买了3包书,每包10本,又买了2  本,他老师们一共买了多少本书?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0+2=32

追问:30+2表示几个十与几个一,合起来是多少?

引导学生说出: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2)从32本中拿走2本(课件演示)。

提问:还剩多少本?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32—2=30

(3)2个一加3个十一共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30=32

(4)练习:第48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摆小棒,再对着摆的小棒写算式。学生写完后,指定一个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列式计算,并集体订正。

(5)烤玉米

三、巩固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1、4题)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

 

2、做练习11的第2题。教师读题,学生明确要求。  :“有50个学生,3个老师。”教师提出问题:“每人一瓶矿泉水,55瓶够吗?”

(2)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要知道55瓶矿泉水够不够,要先算出什么?怎样算?

(3) 指名说自己的想法。

读懂题,再计算

3、读题计算(3、5、6、7题)。

4、先说组成再计算(8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

习新课打基础。

 

 

 

 

 

 

 

 

让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加深对

100以内数的认识的

巩固。

 

 

 

 

 

 

 

 

 

 

 

 

 

 

 

 

 

利用身边的经常发生的事作为练习,让学生 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30+2=32           2+30=32

              32-2=30           32-30=2

 

 

 

 

 

 

 

 

模范小学教师授课教案

                                                2018—2019年度第二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设计者

***

课题

摆一摆、想一想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摆小圆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观察、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3、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间合作能力、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两位数的数位表,4个小圆片,投影片。

课件链接

教   学   过   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

教师:在数位表中,右边起第一位叫什么?(个位)第二位叫什么?(十位)

教师拿出一个数字卡片“1”放在个位表示多少?(一个一)

若数字卡片“1”放在十位上表示多少?(一个十)

教师强调:“1”放在不同的数位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表示一个一,一个十,一个百……

二、新课。

1、出示两上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学具)现在大家四人一小组进行分工协作,三个人摆不同的数,一个人负责记录。

2、为什么两个圆片放入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数不同?

因为放在不同数位表示的数不同。

3、出示三个小圆片,(学生拿出相应的学具)分小组学生动手操作,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若4个小圆片呢?摆出的数各表示什么?

4、教师提问:

(1) 两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3个数)

(2) 三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4个数)

(3) 四个小圆片可摆出几个数?(5个数)

(4) 谁能说一说五个小圆片可摆出不同几个数?(6个数)

教师:圆片的个数和所摆出的数的个数有什么联系呢?

圆片的个数+1=摆出的数的个数

提问:用8个小圆片,可以摆出几个不同的数?(9个数)

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通过表格找出。

圆片数表示几个数2334455667…………三、巩固练习。

每个同学拿出6个小圆片,自己单独摆一摆,可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

板书设计:40+6=46

          6+40=46

篇5

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为前提。通过教师的主动呈现“错误”资源,让学生转换角色,主动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从中吸取教训,深刻记忆。

三、顺水推“舟”,深化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时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是很常见的事。那么,如何处理学生的错误是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检验。教师处理得好,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处理得欠妥时,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能慧眼识真金,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做出修正与改进,灵活地整合教学预案,就会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一、畅所欲言,激活思维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发给学生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让学生量出所需的边长,尝试计算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结果,出现了两个比较集中的答案:(1)相邻两边相乘(7×5)得35平方厘米;(2)底与高相乘(7×4)得28平方厘米。教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进行讨论,再让“底乘高”的学生先展示其想法,并进行直观演示,将平行四边形割补平移成长方形,想以此让用相邻两边相乘的学生对先前错误想法进行自我否定。

然而,第二种做法的学生也提出了质疑:“我们也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而且只要将平行四边形拉一拉就成了长方形了,然后再计算出它的面积的,怎么不可以呢?”这出乎我们的意料,但确实是一个属于学生自己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灵机一动,干脆装糊涂:“他们的想法也是挺有道理的!那35平方厘米和28平方厘米都对。”“底乘高”的学生可不干了,提出疑问:“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怎么会是不同的呢?”大家纷纷要求“相邻两边相乘”的学生说道理。第二种做法的学生拿着平行四边形木框架边演示边说着理由。刚开始,还真把人给“蒙”住了,渐渐的,有学生发现:在拉动的过程中,不仅形状变了,而且面积大小也变了。“底乘高”的学生代表运用这个框架进行了论证: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边相乘是正确的,那么这些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都是35平方厘米了。可我们用肉眼都能看出它们的面积是不相等的呀,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等于相邻两边相乘。

正是课堂中教师让双方代表都“畅所欲言”,学生的“拉成长方形”的想法得到了充分展示,从而激发了学生之间激烈的思维碰撞,使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对化归思想的体会才能如此深刻。没有这种经过曲折过程而获得的成功,学生就不会有学习的自信和力量。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的过程;给不同观点的学生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我们才能及时捕捉到各种教学信息,使之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放慢脚步,善待错误

我们对学生的差错,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置之不理,而应予以宽容。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教师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学生差错中的不利及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多给学生“先尝试―出差错―再完善”的机会。例如《角的度量》:

师:用量角器怎么量出角的度数呢?大家想不想自己试试?

生初次尝试用量角器量角1(40°)后逐一展示汇报,并说想法。

生1: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口的大小决定,所以我想用量角器量张口。

师:那你看出这个角是多少度了吗?

生1:(挠挠头)看不出来。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但我觉得不能用这条直边量,应该用这条弯边量,因为刻度都在弯边上。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2:70°。

生3:我觉得用直尺的时候,都要从0刻度开始量起,所以量角也要把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0刻度。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3:90°。

生4:我感觉量角器上有很多线条,这些线条都汇集在这个点上,所以我要把角的顶点对准量角器的这个点来量。

师:那你觉得这个角是多少度?

生4:140°。

生5:我觉得不可能,这是个锐角,应该是40°。

师:刚才大家自我创新的量法都挺有道理的,可是,同一个角怎么会量出这么多不同的度数呢?到底怎样使用量角器呢?

对量角器这个新的测量工具,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好奇心。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他们摆弄出了各种不同的量法,前三种同学的方法错了,他们是怎么想到这样量的呢?他们是从哪里受到了启发呢?错中有什么可取之处吗?经过逐一采访,这四种方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是错误的方法,但从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和创新,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从已有知识中受到启发进行新知识的研究”这一数学思想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这是一个真实反映孩子们学习探究的“心声”的环节,从他们的错误方法中找到正确的知识切入点,然后逐步引导、纠正、领悟,进而掌握测量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身为教师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时候,更要放慢自己的脚步,用心思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三、小题大做,大放光彩

一次数学小测验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1.25×(0.8+0.4)×2.5”,有近70%的学生是这样进行简算的:“1.25×(0.8+0.4)×2.5=1.25×0.8+0.4×2.5=1+1=2。”学生是受到题中数据(1.25、0.8、0.4、2.5)的诱惑,误用了乘法分配律。我打算评讲时,重在提醒学生不要贪图简便而上当,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简便计算应该是“1.25×(0.8+0.4)×2.5=1.25×1.2×2.5=(1.25×3)×(0.4×2.5)”就可以了,可静下心仔细想想:这仅仅是数据的诱惑问题吗?孩子们对简算的运算定律背得头头是道,真正在进行简算时能否把这些运算定律运用到位呢?这道题就只能用这种简算方法,难道就真的不能用乘法分配律吗?通过这道题,我们要带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想把这个错例“小题大做”一番。

师:出示乘法分配律字母表示式:a×(b+c)=a×b+a×c,乘法分配律是指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我们可以用这个数分别与两个加数相乘,然后把它们的结果加起来,结果是不变的。可这道题,是不是一个数和两个数相乘?

生:不是。

师:所以,这道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而我们贪图简便,却把乘法分配律硬套了上来,造成了犯规。

师:那么,这道题中到底有没有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的地方呢?

生1:我觉得前面这个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0.8+1.25×0.4】×2.5

生2:我觉得后面这个部分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1.25×(0.8+0.4)×2.5

=1.25×【(0.8+0.4)×2.5】

=1.25×【2.5×0.8+2.5×0.4】

甚至有同学出现了这样的想法:把1.25×2.5看成一个数

1.25×(0.8+0.4)×2.5

=1.25×2.5×(0.8+0.4)

=1.25×2.5×0.8+1.25×2.5×0.4

通过这样一个错例,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是非常严谨的,它的每一步都是有充分依据的。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先观察整体,整体不行,局部可以吗?以此培养学生从整体进行思考,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道错例,我们要给孩子的不仅是帮助孩子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在以后遇到此类计算题目时不重复错误,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错题成为具有思考价值的好题。

四、提供支架,自主构建

坡度教学设计就是在课前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给学生奠定基础,为新课内容难点的分解做准备。然而,构筑坡度是发生在学生尝试、探究活动之前,且全班学生都走在同一坡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能不能在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现场给学生搭建一些“支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呢?

例如《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课一开始,教师出示:“玩具飞机每个售价30元,现有82元钱,能够买几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列竖式计算。结果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师:三种不同的竖式计算,有可能都是正确的吗?

生:(异口同声)不可能!

师:你能知道其中哪个答案肯定是错的?为什么?

生:27肯定是错的,因为买一个玩具要30元,82元钱最多能买2个。

师:这样看来,在第一、第二两个除法竖式中,都是商2的,所以都是正确的,大家觉得如何?

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后进行了全班交流:

生1:我们认为第二个除法竖式是正确的,第二个除法竖式是错的。如果像第一个那样写,那就变成了可以买20个玩具了。

师:(问板书第一个竖式的学生)你这样商“2”是想表示可以买20个玩具吗?

生1:不是的。我想表示可以买2个玩具。

师:是呀,我也觉得你是想表示2个的,因为我发现你在“2”的后面没有添“0”。

生2:虽然他没有在“2”的后面添“0”,可是,他把“2”商在了十位上,十位上的“2”就表示20。

生3:我也认为第一个除法竖式错了。因为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这里已经除到了个位,所以,应该商在个位上。

对于什么叫“这里已经除到了个位”,可能还有些同学还不是很明白,教师也假装没听明白,说:“什么叫已经除到了个位了呢?”于是,继续请该生指着板书进行详细讲解。

生3:8除以30不够商1,所以要看82。82除以30可以商2,我们已经除到了个位,所以,2就要写在个位上。

当学生自觉地调动起各自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计算时,有些学生商正确了,也有些学生心里想着商是2,可是到底把2写在哪个位上感到困惑,甚至有学生完全商错了。在学生遇到困惑和障碍时,就有了教师提供“支架”的需要。教师针对第一个竖式,提出疑问:“你这样商2是想表示可以买20个玩具吗?在该生作出“我想表示可以买2个玩具”的回答时,教师给予同情:是呀,我也觉得你是想表示2个的,因为我发现你在2的后面没有添0。然而,就是这一态度模糊的“理解支撑”,引起学生的不满,激起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这样在十位上商2到底可不可以呢?”就这样,通过学生间的想法交流和思维碰撞,学生不仅知道了商应该写在哪个数位上,而且知道了为什么应该商在该数位上的道理了,实现了对先前做法的自我否定,获取了新知识。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教师提供暂时性的支持,并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建构出真正属于自己所理解、领悟、探索到的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无处不生成,如何抓住这些课堂生成,使它成为数学课上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这些都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身为教师,我们不但要读透教材,更要读懂学生,面对课堂现场,灵活选择合适的题材,创设有趣的、具有思维挑战性和数学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思维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墙体

课时

课    题

砖墙细部构造

知识

目标

让学生掌握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

 

 能力

目标

通过学习墙体的细部构造要求,以及对建筑构造了解,使学生对建筑构造有一定的认知。

德育

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结合当下热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学重点

勒脚、散水、过梁、圈梁、构造柱、变形缝的具体构造措施。

教学难点

圈梁、构造柱、变形缝构造措施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启发式

 

 

 

教 学

 

 

 

进 程

 

 

 

 

安 排

新授:墙体细部构造主要有:勒脚、散水、明沟、防潮层、窗台、过梁、圈梁、构造柱、通风道、变形缝等。

一、勒脚

(1)勒脚概念:外墙外侧与室外地面接近的部位。

(2)勒脚作用:

①保护墙脚,防止各种机械性的碰撞;

②防止地面水对墙脚的侵蚀;

③美观,对建筑物立面处理产生效果。

(3)勒脚做法:

①在勒脚部位抹灰20-30mm厚,如1:2.5水泥砂浆、水刷石、斩假石等。

②在勒脚部位镶贴块状材料。

③在勒脚部位加厚墙体厚度,在做饰面。

④用石材代替砖砌筑勒脚。

抹水泥砂浆或水刷石,或镶贴天然石材,其高度≥500㎜

二、散水和明沟

1.排水沟

又称明沟,用混凝土浇筑成宽180㎜、深150㎜的沟槽≥1%坡度。

2.散水

又称排水坡、护坡。

散水宽度≥600㎜,应此屋檐挑出的宽度大150~200㎜。

散水坡度为3%~5%。

散水每隔6~12㎜设伸缩缝,伸缩缝及散水与外墙接缝,填充热沥青。

散水用混凝土、砖、块石等材料作面层。

三、墙身水平防潮层

为了隔断毛细孔,阻止毛细水进入墙内,在勒脚部位设置连续的水平阻水层,即墙身水平防潮层。

(1)防潮层作法:

1.油毡防潮层

2.防水砂浆防潮层——掺防水剂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钢筋 阻断毛细水,防止不均匀沉降

4.防水砂浆砌砖防潮层——用防水砂浆砌三皮砖防潮。

(2)防潮层位置

①当室内地面为实铺构造时,外墙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室外地面以上,首层室内地面混凝土垫层上下表面之间,一般在室内地面以下60㎜处。当室内地面相对标高±0.000m,防潮层标高-0.06m;

②当室内为实铺构造时,内墙两侧地面有标高差时,防潮层应分别设在两侧地面以下60㎜处,还要加设垂直防潮层(靠土一侧);

③当室内地面为实铺构造内墙两侧地面等高时,应设在地面以下60㎜处;

④采用室铺式木地面时,设在室外地面以上,木搁栅垫木之下;

⑤防潮层在墙中应该连续设置。

四、窗台

窗台是窗洞下部的排水构造。

窗台在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下列事项:

1.窗台宜出挑沿,挑出为60mm;且必须做出滴水槽或鹰嘴线。

2.外窗台面应低于内窗台面。设计窗台的标高以内窗台为准,外窗台则应降低形成不小于5%的坡面。

3.在舍友暖气槽的窗台,至少应有240mm的围护墙。

五、过梁

门窗过梁是指门窗洞口上的横梁,用于支承洞口以上的砌体自重和梁、板传来的荷载,并传给门窗间墙。

(1)砖砌平拱过梁

其跨度不大于1.8m,高度小于240㎜。灰缝呈楔形上宽下窄,其宽度:底面不小于5㎜,顶面不大于15㎜,砖为学数对称中心。

(2)钢筋砖过梁

用砖平砌,并在灰缝中加适量钢筋的过梁,其跨度在2m,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内放置钢筋,其高度不少于5皮砖,底面砂浆层厚度不小于30㎜,钢筋数量每120㎜墙厚不少于15,伸入砌体长度不小于240㎜,端部做垂直弯钩。

(3)钢筋混凝土过梁

洞口跨度大于2m,荷载较大、有较大振动等,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施工方式:现场浇灌、预制装配(多采用) 

截面形状:矩形、L型,伸入墙内长度,不小于240㎜  

梁端伸入支座长度不小于250mm。  

六、圈梁

1.概念——均匀地卧在墙体上的、闭合的带状构造措施。

2.作用——

①加强房屋整体性和空间刚度;

②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墙体开裂等;

③增强墙体稳定性。

3.圈梁的设置——连续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形成封闭状,当圈梁被门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增设相应截面的附加圈梁,圈梁在窗顶可兼作过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

4.钢筋混凝土圈梁的构造

根据材料不同,有钢筋混凝土圈梁,钢筋砖圈梁。

截面:矩形, 厚度:同墙厚≥240㎜, 高度≥120㎜

配筋:一般情况下,240mm宽时,上下各配置2根;370mm宽时,上下各配置3根,主筋可采用8-10,箍筋6,间距250-300mm。

5.圈梁中断的补救                                               

圈梁应连续、封闭并在一个水平面上。如遇特殊情况不得不被洞口中断时,应予以补救。

补救的方法:两端搭接的长度l视两圈梁的高差h而定,即l≥2h,且l≥1000mm。

七、构造柱

构造柱是从构造上起加固作用,但不承受竖向荷载的构件,因而不称它为结构柱,而称为构造柱。

(1)概念——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立柱,与墙体及圈梁紧密连接。

(2)作用——从竖向加强层与层间墙体的联接,它与圈梁共同形成空间骨架,以增强房屋的整体刚度,提高墙体抵抗变形的能力,并使砖墙在受震开裂后,也能裂而不倒。

(3)截面尺寸——

①截面不小于240×180㎜,一般为240×240㎜,纵筋为412。箍筋间距不大于250㎜,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

②设防烈度7度时,房屋超过6层,烈度8度时,房屋超过5层和设防烈度9度时,纵筋为414,箍筋间距不大于200㎜,房屋四角构造(上升)截面。

③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搓,并应沿墙高每隔500㎜设26拉结钢筋,并伸入墙内不宜小于1m.

④后砌的非承重砌体隔墙沿墙高每隔500㎜配置26钢筋与承重墙或构造柱拉结,伸入墙内不小于500㎜。

八、通风道

九、变形缝

1.变形缝的作用和种类

为了防止房屋破坏,将房屋分成几个独立变形的部分,使各个部分能独立变形,互不影响,各部分之间的缝隙称为变形缝。

伸缩缝——防止因温度影响使房屋破坏的变形缝;

沉降缝——防止房屋结构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变形缝;

防震缝——防止因地震作用导致房屋破坏的变形缝。

1.伸缩缝——伸缩缝从基础顶面开始,将房屋上部结构分为两个温度区段,并留有一定的宽度(基础本身不分开,基础以上部分分开)。参考表3—8、表3—9

2.沉降缝——将建筑物从基础到屋顶全部分开,当发生不同沉降时不致相互影响(基础分开,基础以上部分也分开);

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其宽度一般:20~30mm

设置原则:

(1)房屋的相邻部分高差较大(相差两层以及两层以上)

(2)房屋的相邻部分结构类型不同(如砖混与框架)

(3)房屋的相邻部分荷载差异较大

(4)房屋的长度较大或平面形状复杂

(5)房屋相邻部分一侧设有地下室

(6)房屋相邻部分建造在地基上的压缩性有显著差异处

(7)分期建造房屋的交界处

3.防震缝——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单元(基础部分不设置,基础顶面以上全部结构设置,缝两侧均应设置墙体)。

设置原则:

(1)地震设防裂度6度以下地区地震时,对房屋影响轻微可不设防;

(2)地震设防裂度6~9度地区,按一般规定设防,并设防震缝;

(3)地震设防裂度为10度地区,建筑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4)地震设防烈度8~9度地区的多层砌体房屋,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设置防震缝:

①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②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③房屋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

 

篇8

例: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笔者在教学中除了利用渗透装置做演示实验,还引导学生进行以下的探究:(1)如果将小烧杯与漏斗中的液体互换,会有什么实验现象呢?(2)原实验中漏斗液面会持续上升吗?(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

对于第一问,学生在预测的基础上具体操作后就能观察到结果,实际上是对课本结论的进一步验证。对第二问,学生几乎一致认为不可能持续上升。这时教师追问:那么,漏斗液面上升到什么时候停止?学生联系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膜两侧具有浓度差,认为当膜内外浓度相等时停止。笔者没有立即否定学生的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利用渗透装置检验自己答案的正确性。在这一环节中,从已知浓度差预测内外液面的升降,发展到了通过现象观察、判断膜两侧浓度的大小,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从模仿到实际运用知识的过程。最后教师提示学生渗透作用的本质是,膜两侧的水分子都可以向对侧扩散,因出入的水分子数不同,表现出水分向一侧扩散得多。实际上比较的是单位面积上,水分子的出入速率。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即单位时间单位膜面积上,出入的水分子数一样,导致两侧水分子的出入速率相等,渗透就达到平衡,液面就无法持续上升。如果是同种溶质或同一浓度,有时可以近似看成摩尔浓度。这样第三问也随之解决了。

学生经过认知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总结、积极探索,有效地转化为课程资源,巩固了相关知识,得出了正确结论,提高了探究能力,锻炼了科学思维。

2、在习题错误中生成

面对学生的错误,许多教师通常只看到的是错误的消极方面,因此,千方百计地避免或减少学生出错,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其错误中会包含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越,一种独特。“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生在失误中能够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失误的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并可能形成一套解决该问题或者类似问题的方法。

例:叶绿体产生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相邻细胞中被彻底氧化分解,这一过程中葡萄糖分子至少需要穿过膜结构的层数是( )

A.3 B.4 C.5 D.6

错解:选D。错误原因:对有氧呼吸3个阶段的场所认识模糊;或解题浮躁,不够冷静,受解题思维定势的影响(如果1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1个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那么这个CO:分子经过的膜结构层数为6层),认为满足该条件的葡萄糖的行为路径为:叶绿体2层膜1层该细胞膜1层相邻细胞膜线粒体2层膜,共6层。

正解:选B。葡萄糖分子被彻底氧化分解分为3个阶段,由于1个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已经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分解为2分子丙酮酸,以后是丙酮酸分子进入线粒体,而葡萄糖分子是不可能进入线粒体的。所以该葡萄糖分子的行为路径为:叶绿体2层膜1层该细胞膜1层相邻细胞膜。

教师要敏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善于发现错误背后隐含的成功,才能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错误,让其发挥出应有的价值,生成意想不到的课程资源。

3、在思维创新中生成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

篇9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

学习习惯;能准确地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这部分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经历了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的推算过程,知道了相邻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人们测量物体的时候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米,分米,厘米,毫米,千米。

师:最常用的长度单位是米,分米,厘米,(板书)

师:常用的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生:这些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师:你们学过的面积单位都有哪些呢?

生: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板书)

师:我们知道常用的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你们想知道常用的相邻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好不好?(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 探究新知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图形(展示题卡,出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边长,然后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交流想法,并说出理由。

组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我们用尺子测量它的边长是1分米,所以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教师接着写1平方分米)

师:哪个小组和这个小组的答案不一样?

组2:正方形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我们用尺子测量它的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板书100平方厘米)

结合课件:师总结: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各有各的理由,有的小组算出了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有的小组算出面积是100平方厘米,这两个答案都是正确,它们都是正方形的面积,只是表示的单位不同。

师:根据刚才的回答,请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齐读、倒读熟记关系)

师:根据这一关系,你知道2平方分米等于多少平方厘米?3平方分米呢?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说几句这样的话吗?

学生举例。

师:2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生:200平方厘米=

2

平方分米

师: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生:500平方厘米=

5

平方分米

你也能象老师一样反过来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进一步巩固进率。

③探究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

师:既然同学们知道了1平方分米里面哟100个1平方厘米,你们

说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这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板书:进率100)

师:谁知道1平方米=(

)平方分米?在小组内讨论,汇报,说出理由。

生:1平方米=500平方分米。因为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见的进率是100,所以推出平方米和平方分米间的进率也是100。

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教师出示课件,课件上显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学生结合图形考虑)。

生: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所以说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你真是了不起,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同意)教师板书,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2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4平方米呢?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00平方分米=(

)平方米呢?依照老师互相举例,加强关系进一步认识。

师小结: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是相邻的面积单位,每个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板书--------进率是100)

生1:我发现1米=10分米,那么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生2:我发现1分米=10厘米,那么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3:我发现相邻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对应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生4:我发现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你们发现的可真不少,那你们能用刚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吗?

三、   巩固练习

1、你能快速说出答案吗?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平方米=(

)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8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2、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2平方米=(

)平方分米

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广宗实验小学

杨玉芝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部分内容是在孩子们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孩子真正理解常用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学会用进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参与并获取新知识的全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孩子们记忆才深刻。如果直接出示结果让孩子死记硬背,孩子没有真正理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而且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无味,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孩子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孩子自己探究发现问题,大胆提出设想,最后实际操作,解决问题,让孩子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首先,我让孩子们复习了长度单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进率。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大胆的猜测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引发问题的出现------只凭看和猜不能得出正确答案,必须通过实践去证明猜测的正确与否。同时我让孩子们准备了必须的操作学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直尺),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索1平方分米究竟等于多少平方厘米。孩子们刚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很容易想到摆的方法。但摆的方法毕竟不简便,我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结果孩子们在讨论中找到更好的方法——量,量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的边长,因为直尺是以厘米作单位的,所以计算出来的正方形面积也是以平方厘米为单位的,从而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也有的孩子想出,不用操作,直接将1分米换算成10厘米进行面积计算,同样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不同的方法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这样不同思维程度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孩子们探索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很容易的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孩子们体验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学到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

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到了几点:

篇10

2、验证猜想时。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先大胆地猜想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提问: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猜到的?学生在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联系长方形与直角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提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同等条件下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猜想。然后组织学生去探究、去验证猜想。

3、争执不下时。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中出现不同意见时,组织探究,进一步探究本质特征,即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有更多的发表见解的机会。

4、攻克难题时。当教学中出现一些挑战性题目时由于思维力度大,开放性强,依靠个人力量往往难以找到解答方法或者思考不全,此时需要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

2、加强探究学习的指导

学生的探究活动要取得成功,还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作保障。当然,此时的教师不以主宰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宏观调控。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创设情境,诱导探究。首先,活用教材,设计情境。在备课中,不要为教材所左右,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如悬念式情境,冲突式情境,操作式情境等,使学生在奇中问,在凝中问,在动中问,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其次,鼓励自学,质疑问难。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经之路。我曾经进行了一些专项训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我先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如对一个新课题,可以问这个知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学习这个知识有什么作用;哪些旧知识和它有联系;这个知识与相邻知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三,预留时空,引导“再创造”。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新等探索下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人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之中。

2、设计提纲,引导探究。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提纲引导学生探究。提纲可分为课前和课中两种,课前提纲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先前的独立思考,学生课上合作探究时就能提高参与度。如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内容,课前提纲可设计为(1)什么是商不变性质?(2)商为什么不变?而课中提纲可设计为:以60+20=3为例,研究8个反正例子的算式:

①哪些算式的商仍等于37把这些算式再分成两类;

篇11

2 活动时都要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前制定了一些各年龄阶段的活动目标,要求及工作计划,如:小班年龄阶段操作常规培养为主;中班年龄阶段以感官教育及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为主;而在大班年龄阶段则以抽象教育及数学教学为主等;同时,我们还逐步摸索《智能数学》教具的操作方法;根据其原则配备了生活部分的操作材料,设立了《智能数学》操作区角。让幼儿自由选择教具操作,教师进行分组及个别指导。

3 开展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提升教师智能数学教学能力

我们幼儿园坚持开展了智能数学展示课活动:2010年11月潘瑜大班智能数学《认识左右》,2011年4月李平枝大班智能数学《区分左右》,2012年4月吴成英中班智能数学《找规律》,2013年3月大班吴文娟《仿编加减法应用题》、中班涂新丽《认识颜色和分类》等每位做课老师在设计时能关注幼儿的兴趣,创设较有情趣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过程中能关注幼儿的操作方法和策略,探究幼儿学数学的心理过程。每一位老师的每一次展示、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有自己的亮点,为我们智能数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每位老师也在一次次的听课、磨课中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对智能数学教学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紧抓幼儿园智能数学活动契机,积极培养锻炼老师

每一次智能数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锻炼教师的智能数学教学组织能力,又能为大家提供了展示、交流、反思的平台,真正起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统一思想,紧抓机遇:

2011年4月我园7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井亚娟老师中班教案《10以内的单双数》获得“活动设计奖”。

2013年4月我园11名教师参加了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教案征集活动,其中潘瑜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教案《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教案《相邻数》、范晓红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教案《分类统计》均获得优质课件“活动设计奖”。

2013年8月我园教师井亚娟老师小班智能数学活动《5以内的数物对应》、赫蒙蒙老师中班智能数学活动《比较高矮》、吴文娟老师大班智能数学活动《10的加减法》将参加河南省“全程博雅杯”《幼儿智能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

5 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化

智能数学活动形式主要分为集体活动和分组活动,在集体活动时教师们都能有明确的目的、计划、组织、连续性,突出集体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在分组活动是能按幼儿的兴趣、爱好、意愿进行选择活动,并结合幼儿的能力进行。

6 实践的效果与体会

这三年的智能数学教育教学,幼儿的各方面能力提高较快,大部分学过幼儿与过去没有接触智能数学的幼儿对事物感知的灵敏度要高,观察细致,无论是生活能力,还是学习习惯,都有很强的顺序性。同时,他们还爱动脑筋,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求知欲。

7 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7.1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在运用每一种教具时还不够灵活和充分利用教具。

7.2 进行智能数学教具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简洁。

篇12

2.倾听同伴的想法,乐意分享观察方式。 活动准备: PPT、操作纸、垫板、夹子、笔、照片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了解幼儿数数的能力 1.幼儿说出自己能数到的最大的数字。

提问:老师经常听小朋友数数,你最大能数到几? (此问题不仅和活动内容本身相呼应,还考量大班幼儿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或肯定。在很多幼 儿的心目中,数到 100 是很了不起的事,教师可以快速观察,用问题“谁和他一样” ,寻找 能数到 100 的幼儿。这样也能节约时间,进入下一环节。) 2.幼儿倾听教师的“接数”要求,按要求数数字。

(教师请能数到 100 的幼儿起立。) (1)提问:我说一个数字,请你接着往下数 4 个数字。

98,预备——开始! (教师一方面关注幼儿数得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关注幼儿从十位数数到百位数的数数能力。

同时,观察其他幼儿,聆听每个幼儿的数数情况,可以及时了解与鼓励幼儿。) (2)教师:你们能数到很大的数字,真了不起,不知道你们数数的正确性怎么样?我们来玩数 数游戏,看谁能数正确。【设计意图:此环节看上去比较简单,背后挑战的却是大班幼儿的倾听、理解以及对自己水 平的认同能力。

引导幼儿关注倾听, 也为后面环节的顺利开展作准备。

教师与每个幼儿互动, 体现了对每个幼儿的关注。

】二、数数游戏——发现正确数数的方法 1.幼儿取出第一张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

(1)观察纸上有哪些东西? (2)请你们看这幅图, 数数有几幢房子?有几棵树?有几只兔子?这样的花有几朵?数完把数字记 录在下面的空格内。

(教师站在幼儿身后观察幼儿记录的数字,了解个别幼儿记录该数字的原因。重点关注兔子 和花的记录情况。) 2.幼儿交流自己观察记录的结果。 (1)一起告诉我图上有几幢房子?有几棵树? (这两样东西大多数幼儿能数正确,可简单略过。) (2)东西大而且少,容易数清楚。数兔子的时候就不太简单了。你数到有几只兔子? (教师与幼儿一起倾听同伴说出的兔子数量。继而从说出的数量最少的幼儿开始询问。) (3)请你告诉我,你在哪里找到了×只兔子? (教师关注幼儿的表达,如方位是否清楚、声音是否响亮、语句是否完整等;还可以关注幼 儿数兔子的方法。

等该幼儿表达完后, 请比他数数结果多 1 的幼儿进一步补充自己的发现。

) (4)请告诉大家, 多出来的 1 只兔子你是在哪里找到的?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 7 只兔子都数到? 小结:数数是有方法的,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数,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就能数清楚 有多少个了。

(5)这里花特别多,你是怎么数的?这样的花有几朵?多出来的 1 朵花要不要算上去? 小结:数数时不光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看清楚题目问什么,这样才能数正确。

(教师要关注幼儿说的答案是“12”还是“13” ,引导幼儿发现题目要求与多出来的 1 朵花在 颜色上的差异,思考是加上还是舍去。) 3.幼儿观察第二张操作纸,理解纸上的要求。

(1)这次要数什么?数带鱼时 “条” 表示什么意思?数鸡蛋时 “只” 表示什么意思?数饼干时 “种” 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认识操作纸上的字,有无关注括号内的小字。继而帮助幼儿理解“条” “只” “种”的意思,如数数有几条带鱼。) (2)都懂了吗?有问题要问吗? (“种”是难点,因为幼儿或许不理解“种”的意思,这是操作中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并观察是否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幼儿操作时,教师站在幼儿身后静心 观察每个人记录的数字,个别了解幼儿这样记录的理由,做到心中有数。) 4.出示 PPT 和相关照片,引导幼儿数数时可以选择相关小图操作记录。

5.幼儿交流自己第二次观察记录的结果。

(1)(教师出示黑板上的表格。) 有几条带鱼?你是怎么数的?你数的是带鱼的哪个部位?为什么这样数? (教师把幼儿说出的答案呈现在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等幼儿交流完自己数带鱼的方法后, 引导幼儿思考哪种方法能数得又快又准确?借助 PPT 的演示,和幼儿一起再数一次。) *要数得正确,除了数数的时候要有序,还可用巧妙的方法来数,要找方便、容易的地方数。 *出示一盘香蕉,问:怎么数可以数清楚有几只香蕉? (2)盒子里有几只蛋?你在哪里发现×只蛋?多出来的蛋在哪里? (教师记录幼儿的答案后,继而从说出数量最少的幼儿开始询问,鼓励其清楚地表达自己在 哪里找到一定数量的蛋。引发其他幼儿继续思考,多出来的蛋在哪里?) *观察蛋的排列,学着借用先数一排的方法,推出后面有多少数量。

*出示一盒酸奶,让幼儿试试能否用刚才的方法正确数数一盒有几杯酸奶。

(3)这里有几种饼干?什么叫“种”?为何是 3 种?如果非要写 4(或其他数字),把括号里的小字 (量词)改成什么就对了? *要数正确,看清题目很重要。数不同的东西,方法也可以不同。

(教师记录幼儿的答案后,追问幼儿什么是“种” ,帮助幼儿理解“种”的意思。如果先前幼 儿已经问过教师“种”的意思,此时可以不再追问。梳理完正确答案后,教师可根据幼儿的 数数结果进一步追问,观察幼儿的反应与理解情况。)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易到难地挑战幼儿多方面的学习能力:数数方法、观察分析能力、推 理判断能力以及类概念。同时也挑战幼儿的学习习惯:倾听同伴说话的能力、关注细节的能 力、 借鉴运用的能力、 不懂就问的能力等。

PPT 以及表格的运用起到了帮助幼儿理解、 归纳、 梳理的作用,尤其适合班级中能力弱的幼儿。数学需要重复练习, “数香蕉”和“数酸奶” 就是幼儿迁移、练习巩固的过程。

】三、延伸活动——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 1.幼儿猜实物图片中物品的数量。

(1)出示 PPT 实物图片。

(2)老师再给你们看些东西,数数里面装了多少东西。

(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注意到包装上的数字提示,可根据幼儿的反应作适当提示。) 2.为什么包装上面要标上这样的数字?家里很多东西的包装上也有数字提示, 请你回家留意 一下,明天来告诉大家,你在包装盒上发现了什么。

(让幼儿了解这些数字和家庭生活的关系:人们看了这些数字提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 买东西, 引发幼儿对身边事物的数量的兴趣, 同时也悄悄开启幼儿探究包装上其他信息的兴 趣。) (来源:屈老师教案网) 屈老师

大班数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物品_幼儿园数学教案8以内的基数和序数中班数学活动《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 一、活动目标: 1、认识 8 以内的序数,学习序数词“第几”。

2、幼儿认识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3、发展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有 8 节车厢的小火车背景图一幅,幼儿熟悉的小动物 8 种,如小熊、小 猫、小猪、小猴、小青蛙、小乌龟、小狗各 1 只,小兔 2 只。

2、幼儿每组一份操作材料:8 只不同的小动物,有 8 节车厢的火车图片 三、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小动物坐火车”,帮助幼儿认识“8”以内的序数。

(1)教师出示火车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导语: “今天天气真好,大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准备乘火车去旅行。现在火车 开来了。” 提问:①师:这辆火车有几节车厢?(8 节) ②师:老师告诉大家这是火车的第一节车厢(贴上数字 1),谁能知道第 二节,第三节车厢在哪儿呢?(幼儿回答,并贴上数字) (2)教师边出示小动物图片边提问: ①师:大家快来看看,哪些小动物都来乘车了?(小熊、小猫、小猪、小 老鼠、小狐狸、小乌龟、小狗、小兔)。它们是怎么排队的呢?谁排第一,排在 第三的是谁呢?小猪排第几呢?小兔排第几? ②师:火车快要开了,小动物上车了,小熊说我要坐第五节车厢,我请一个 小朋友帮我把小猪送上车。(送到后和小朋友一起检查有没有送对) ③师:小兔说我想坐第三节车厢,但我不知道第三节车厢在哪,想请小朋友 帮帮我。(请小朋友帮送,在检查有没有送对) ④师:请小朋友把剩下的小动物都送上车,谁想上来试一试呢? ⑤师: 现在所有的小动物都上车啦。

我们来看一看小动物都坐在第几节车厢。

(从第一节开始数)运用语句:“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 教师小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在的车厢,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⑥师:哎呀,大家快看,小兔的妹妹来了。(出示另一个小兔)她也想一起 去旅游。

谁能找一找小兔在第几个车厢?能不能把小兔妹妹送到小兔的车厢呢? ⑦师:现在谁能说一说,三号车厢坐了几只小兔?(由幼儿回答,如错误则 教师指出错误并改正) ⑧师: 请小朋友们也来试一试, 为我们的小动物们安排下座位, 并说一说 “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可以反过来说“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 呜??呜??大森林的火车要开动啦,小动物们要去旅游啦!小朋友们,我 们也来玩坐火车的游戏吧! 延生:游戏“开火车”。

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由活动,音乐停,每组小朋友迅 速搭住肩膀随意站成一排,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友。然后以第一个幼儿为首,小 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嘟嘟嘟嘟开火车,我排第 x”。

中班数学活动《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说课稿 12 学前教育 1 何平 11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中班数学活动《学习 8 以内基数与序数》 一、说教材: 设计《8 以内的基数与序数》主要是通过让小朋友帮助“小动物坐火车”的 活动来学习掌握 8 以内的序数, 例小猫在第四节车厢里,第一节车厢里坐着小熊 等,初步建立序数的概念,掌握 8 以内的单项序数。知道第二和两个的区别,了 解基数和序数的区别。

二、说教法: 运用事先准备的活动材料(小火车和动物)先导入话题,引导幼儿观察。再 演示送小动物上车并提问引发思考。其中演示到两只小兔在三号车厢是个难点, 有的幼儿可能分不清第几和几个的区别, 需要演示并详细讲解。

让幼儿自己操作, 并说一说,教师巡回指导。最后玩“排队”的游戏。

三、说学法: 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在“玩中学”,要在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环 境。幼儿在“小动物坐火车”的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从而轻松地掌握 序数的概念。

四、说教学法: 根据中班孩子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准备了 8 节车厢的小火车背景图,和 8 种小动物。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 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 运用了演示法。

1.演示法:通过导入话题,并进一步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 定的理解, 本活动的演示用来区分物品所摆放位置的不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 法、提问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 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获得经验, 真正体现玩中学。

2.整个活动以幼儿为主体,小组活动让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 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 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 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 在一起, 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摆放操作活动中锻炼了幼儿的 动手操作能力。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谈话导入话题动物们坐火车旅游,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第二环节:先以“小动物坐火车”为话题,学习 8 以内的序数。出示火车图 片,引导幼儿观察火车。出示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第三环节:教师演示,送一个小动物上车,提问什么小动物在第几个车厢, 引导幼儿学会使用“XX 动物在 x 号车厢” 或者“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然后老 师总结“要知道每只小动物在的车厢,可以数一数,数到几,就是第几个。

”并 且玩一个游戏“找小动物”要求幼儿能正确迅速地说出“xx 动物坐在第 x 车厢” 或者“x 车厢里坐着 XX 动物” 。

第四环节: 幼儿分组操作游戏, 随意摆放小动物在车厢里, 让别的幼儿来说。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请幼儿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

第五环节:玩游戏“排队”。先讲解示范游戏玩法:音乐响起,全体幼儿自 由活动,音乐停,每组小朋友迅速搭住肩膀随意站成一排,数数全组有几个小朋 友。然后以第一个幼儿为首,小朋友观察自己的位置,说说“嘟嘟嘟嘟开火车, 我排第 x”。

大班数学从不同方位观察物品_大班数学教案 新17篇单双数(大班)活动目标: 1、认识单数和双数,能正确区分 10 以内的单双数。

2、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1-10 的数字卡片、幼儿每人 1 张圆点数量不同的卡片(卡片上有 1-10 数量的圆点)。

活动过程: 一、 学习区分 10 以内的单双数。

1、请幼儿点数卡片上的圆点数量。

请幼儿把卡片上的圆点两个两个地圈在一起,要求圆点不能重复圈。

2、请幼儿观察卡片说说自己的发现。如:能把圆点两个两个地 圈完的数是 2、4、6、8、10;不能把圆点圈完,会剩下 1 个圆点的 数是 1、3、5、7、9。

教师小结: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10 以内 的单数是 1、3、5、7、9。两个两个地数,正好数完的数叫双数,10 以内的双数是 2、4、6、8、10. 二、 判断 10 以内的单双数。

1、幼儿数图上的小鸟、苹果、鸭梨、花朵,请幼儿说出它们的 总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2、幼儿填上各种水果的个数,说说每种水果是单数还是双数。

3、教师小结:我们发现 2、4、6、8、10 是双数,1、3、5、7、 9 是单数。

三、 做游戏“抱一抱”。

1、教师讲解游戏玩法:教师出示 1-10 任意数卡,请幼儿判断是 单数还是双数。如果是单数,自己抱自己;如果是双数,就找个朋友 抱一抱。

2、游戏可进行数次。

四、 寻找单双数。

请幼儿在自己的身体上或日常生活中找一找,说说哪些是单数, 哪些是双数。

五、 活动延伸 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的练习,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 1-10 的单双 数。

教学反思: 《住旅馆》(大班)活动目标: 1、认识 10 以内的相邻数,了解自然数列之间的等差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10 数字卡片 1 套 幼儿画册《数学》上册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数数。

二、 学习 10 以内的相邻数 1、出示画册图 幼儿数一数, 图上共有几个房间?图上条有几个小朋友?引导幼 儿观察,乐乐应该住几号房间?(幼儿回答) 。

引导幼儿说出 2 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2 比 1 多几?2 比 3 少几?5 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5 比 1 多几?5 比 6 少几? 2、小结: 1 和 3 紧挨着 2,1 比 2 少 1,3 比 2 多 1,1 和 3 就是 2 的相邻数。

同样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其他数字的相邻数。

3、互动练习 出示任意一个数字,幼儿分别说出比它少 1 和多 1 的数字;教师 出示任意数字卡片,幼儿举出它的相邻数卡,并说出某数的相邻数是 几和几。

三、观察画册《住旅馆》 讨论:7 的邻居是谁?幼儿进一步认识相邻数的含义。

幼儿说一说画册中的花是按什么规律种的,一起帮他们把花种 完,并写上相邻数。

四、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鼠标娃娃请客(大班)教学目标: 1、学习 4 的分解、组成,初步建立数字分和的概念,感知整体与 部分的关系。

2、激发幼儿学习分解、组成的兴趣。

教学准备: 4 条小鱼卡片, 2 个鱼缸卡片,圆点卡片 1-4 各 2 个,数字卡片 1-4 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 4 条小鱼,问幼儿,要把小鱼养在两个鱼缸里可以 怎样请幼儿动手操作; 当幼儿想出一种方法后提示幼儿想想还可以怎 样分,想的方法越多愈好。

二、教师有意将幼儿的不同分合方法按两种方式排列;按顺序分 和无顺序随意分,然后,引导游儿观察分析,得出结论;按顺序将一 个数分成两部分数,一边的数越来越大,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每分 一次,一边数增加 1,别一边的数减少 1,两个部分数和起来都是 4。

三、幼儿操作练习,按顺序分合 4。

幼儿每人拿出纸笔和实物,首先在桌子上用实物摆出 4 的分合 式,(按顺序分)然后在纸上记录数字 4 的分合式,看谁分得又快又 正确。

四、观察画册《鼠标娃娃请客》 今天鼠标娃娃请客,它要求大家和它拿的石榴一样多,想一想, 欢欢已经有 1 个石榴,乐乐已经有 3 个石榴,他们各再拿几个就是 4 个?为什么他俩都说把对方的石榴拿过来正好是 4 个?引导幼儿说 出 2 和 3 合起来是 4,3 和 1 合起来也是 4. 请幼儿帮欢欢、乐乐、奇奇拿石榴,放在他们的果盘里,并练习 4 的分解、组成。

五、游戏《找朋友》 幼儿手中拿 1-3 数字卡片,音乐响起时在场地内走动,当音乐停 时,每位幼儿迅速找到与自己卡片合起来是 4 的做朋友,最快找到朋 友的为赢,即此游戏后,相互交换卡片,重新开始游戏。

教学反思: 分鱼(大班数学)活动目标: 1、学习 5 的分解、组成,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目分成不同的子 集。

2、引导幼儿发现两个部分数互相交换位置,总数不变的互换规 律。

活动重点: 学习 5 的组成,体验把同一集合按数目分成不同的子集。

活动准备: 1、小鱼图片若干,鱼缸若干。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1、数卡导进。

(1) 老师:今天森林里来了很多小动物,我们一起看看有谁? (2) 出示动物卡片。

(3) 老师:这是谁呀?来了几只呢?(幼儿拍手回答) 老师:现在我们的小动物都找到数字朋友了,我们一起来按顺序 数一下吧! 2、温习 4 的分成。

指向数字 4 发问。

老师:这是几? 小朋友,我问你 4 可以分成 1 和几?(幼儿集体回答) (幼儿回答,老师在一旁写 4 可以分成 1 和 3;3 和 1;2 和 2) 3、探索 5 的分成。

(1) 老师:现在小动物都回家了,只剩下几条小鱼了。我们一起 数一下还剩几条小鱼? (幼儿集体数数) 老师: (出示鱼缸)小鱼也想回家了,可以鱼缸有两个,5 条小鱼 怎样分呢? (2) 幼儿分鱼。 (3) 请分好的幼儿完全的讲述自己分的结果。

老师:他讲的很好,我们可以用分成式来记录 1 条小鱼就用数字 1 来表示。

(老师记录 5 可以分成 1 和 4;4 和 1;2 和 3;3 和 2) (4)小结。

老师:我们小朋友看一看一共有几种分法? 我们一起读一下,好不好? 老师:刚才小朋友自己只用了一种方法,我们自己现在尝试一下 另外两种方法,好不好? (自己一边放一边说) (6)总结: 5 的分成一共有几种? 幼儿朗诵 5 的分成。

师问幼答。

4、完成作业《幼儿画册》 教学反思: 乐乐水果屋(大班)活动目标: 1、会正确计算 4 以内数的减法。

2、学会减法的应用,能在生活中进行减法练习。

活动准备: 1、教学大书“乐乐水果屋”,苹果、梨、桔子、菠萝图片各 4 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3、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引出活动。乐了水果超市就要开业了,我们看看 这组货架上有什么商品。

出示苹果、梨、桔子、菠萝图片各 4 个。

数一数:每种水果各有多少个? 小动物们各要买几个水果? 2、帮乐乐算一算,原来都是 4 个水果,现在各剩几个? 引导幼儿观看画册:看看水果架的物品各是多少,被买走几个? 现在各剩几个? 3、水果超市购物。

分发给幼儿每人一个购物袋, 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吃的水果进行 购物,使幼儿自己熟悉相互交流自己所选择的水果是什么买多少? 4、角色游戏 让幼儿扮演超市收银员,幼儿进行自由购物。

5、活动延伸。

家长带幼儿去超市,请小朋友自己观看商品价格 教学反思: 小鸟和松鼠活动目标: 1、初步掌握书写顺序,学习书写数字 1、2. 2、激发幼儿书写数字的兴趣。

活动准备:数字卡片 1、2 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今天我们开始学写数字,谁会写数字 1,请小朋友到黑板上 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引导幼儿说出:写数,1 要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 1,让幼儿观察老师写数字从什么地 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请小朋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写一写。

二、学写数字 2。

出示两座小房子,谁知道两座小房子用数字几表示:谁会写数字 2,请到黑板上写一写。请几名幼儿到黑板上自由书写。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数字 2,让幼儿观察数字 2 的笔顺,老师 写数字 2 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幼儿对照老师写的数字 2 先做书空练习,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引导幼儿观察画册《小鸟和松鼠》。

1、请小朋友说一说小鸟和松鼠各有几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2、指导幼儿一起在画册上书写数字 1、2。

教学反思: 远航活动目标: 1、学习书写数字 3 和 4。

2、掌握书写数字 4,两笔书写笔顺的顺序。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 3 和 4 各一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幼儿画册《远航》。

1、打开画册看一看,鼠标娃娃和几只小兔去远航?分别用数字 几表示?幼儿回答。

2、出示数字 3 和 4。

今天我们学习写数字 3 和 4。请小朋友猜一猜数字 3 和 4 哪个是 两笔写成的? 引导幼儿观察数字 4 有两个圆点、两个箭头。

3、学写数字 3。

我们先学习写数字 3,数字 3 怎么写呢? 教师示范写数字 3,提醒幼儿注意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 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3,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3。

4、学写数字 4。

教师示范写数字 4,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4 由两笔写成,看笔顺, 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4,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4。

二、总结数字 3 和 4 的写法。

教学反思: 团结树活动目标: 1、书写数字 5、6、7,重点掌握数字 5 两笔书写笔顺。

2、比较 3 个数的大小,了解 3 个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 5、6 和 7 各一张。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打开画册《团结树》,数一数一棵树上长了几种水果,每种 水果结了几个?分别用数字几表示? 二、书写数字 5、6、7。

1、学写数字 5。

数字 5、6、7 中哪个数字最小,是几笔写成的? 教师示范写数字 5,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5 由两笔写成,看笔顺, 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5,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5。

2、学写数字 6。

教师示范写数字 6,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6 是由一笔写成的,看笔 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6,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6。

3、学写数字 7。

教师示范写数字 7,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7 是由一笔写成的,看笔 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7,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7。

三、用数字 5、6、7 记录团结树的故事。

教学反思: 捡花生活动目标: 1、学会正确书写数字 8、9、0。

2、知道 0 的含义和用途。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0——10。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册《捡花生》。

打开画册《捡花生》,数一数,他们各捡了几颗花生?用数字几 表示?谁捡得最多?谁捡得最少?乐乐一颗也没捡到,用数字几表 示? 二、学写数字 8 和 9。

1、教师示范写数字 8,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8 是由一笔写成的, 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8,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8。

2、教师示范写数字 9,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9 也是由一笔写成的, 看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9,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9。

三、学写数字 0。

乐乐一颗也没捡到,用数字 0 表示。数字 0 怎么写? 教师示范写数字 0,提醒幼儿注意数字 0 也是由一笔写成的,看 笔顺,从圆点开始,向箭头方向写。

幼儿对照老师写好的数字 0,书空练习。

幼儿在田字格里练习写数字 0。

四、总结数字 8、9、0 的写法。

教学反思: 数月饼活动目的: 1、学习 2 个 2 个、5 个 5 个、10 个 10 个地数数。

2、提高幼儿按群数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10、20、30、40、50 各一张。

2、圆片图卡每人 10 个。

3、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数月饼。

1、中秋节快到了,小玉兔到糕点厂定了许多月饼,它请我们帮 忙数月饼。

2、先让幼儿一个一个地数,一共 50 块。

3、除了一个一个地数以外,是不是还可以用别的方法数?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 2 个 2 个地数、5 个 5 个地数、10 个 10 个地 数。

4、请幼儿 2 个 2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少块月饼。请幼儿 5 个 5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少块月饼。请幼儿 10 个 10 个地数,看一共有多 少块月饼。

5、练习 1 个 1 个、2 个 2 个、5 个 5 个、10 个 10 个地数数。

二、认识整十数。

我们学会了 10 个 10 个地数数,让我们一起认读数字 10、20、 30、40、50。

出示数字卡片 10、20、30、40、50,引导幼儿认读数字 10、20、 30、40、50。

三、总结。

教学反思: 你知道吗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符号的含义。

2、尝试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符号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1—10 数字卡,“>”、“<”、“=”符号卡。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 老师介绍“>” 、 “<” 、 “=”号。

1、两数比大小,不由多和少,请用“>” 、 “<”号,两边一样 多,就用“=”号。

2、 “>”号大口对着大数, “<”号尖嘴对着小数, “=”号两边 一样多。

二、正确使用“>” 、 “<” 、 “=”符号。

1、三颗白菜和一颗白菜相比较,3>1。

2、一颗白菜和三颗白菜相比较,1<3。

3、三个萝卜与三个胡萝卜相比较,3=3。

4、四个苹果与三个苹果相比较,4>3。

5、四个菠萝与五个菠萝相比较,4<5。

三、练习。

在()里填上“>” 、 “<” 、 “=” 。

5()6 教学反思: 3()2 4()7 8()5 四、活动总结。 去郊游活动目标: 1、学习 2 和 3 的分解,认识分解符号。

2、初步了解分解的含义,知道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

活动准备: 1、课件《去郊游》 。苹果、梨图卡各三个。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去郊游》 。

1、奇奇它们去郊游,欢欢找到 3 个苹果,分给奇奇 2 个。3 可 以分成 2 和 1;3 可以分成 1 和 2。

2、画图分解、组合。

3 2 3 1 2 13、教师讲解分解、组合式。

4、奇奇把它的 2 个苹果又分给乐乐一个,2 可以分成 1 和 1 怎 么表示? 2 1 15、小结。

二、练习分解组合。

1、乐乐找到了 3 个梨,想分给奇奇,可乐乐不会分。谁能帮它 分? 3 2 1 3 1 22、小结。

三、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和奇奇它们一起去郊游,学会了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

教学反思: 动物妈妈和宝宝活动目标: 1、学习 3 以内的加法,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认识加号,了解其含义。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 1、2、3, “=”卡片。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认识加号“+” 。

这是加号,表示把两个数加起来的意思。

二、观察幼儿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 。

1、鼠标娃娃它们在森林动物园,发现了许多动物妈妈和宝宝。

我们算一算每种动物各有几只? 2、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画册《动物妈妈和宝宝》 ,教师讲解画面内 容,幼儿列算式。

(1)、竹林里有 1 只熊猫妈妈和 1 只熊猫宝宝,合起来是几只熊 猫?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1+1=2。

(2)、1 只袋鼠妈妈生了 2 个袋鼠宝宝,合起来是几只袋鼠?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1+2=3。

(3)、树上有 2 只小鸟,又飞来 1 只大鸟,一共几只鸟? 鼓励幼儿列出算式 2+1=3。

(4)、树上有 2 只考拉,又爬上来 1 只大鸟,一共几只考拉? 引导幼儿列出算式 2+1=3。

3、请幼儿在画册上做加法练习,把加法算式写完整。

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牧场里活动目标: 1、学习 4 的加法,能用数的组成做加法运算。

2、建立组成式和加法算式的联系,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4 的组成式、加法算式。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察画册《牧场里》 ,玩“组成变加法”游戏。

1、打开画册《牧场里》 ,我们玩一个新游戏,是“组成变加法” 的游戏。请大家把合起来是 4 只羊的两组羊用线圈起来,并写成 4 的 组成式。

1 4 3 2 2 3 1442、教师示范把组成式 1 和 3 合起来是 4,变成加法算式 1+3=4, 请幼儿想一想,组成式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1 和 3 合起来是 4,1 加 3 等于 4。

3、现在请大家把剩下来的两个组成式变成加法算式。引导幼儿 说出 2 和 2 合起来是 4,2 加 2 等于 4。

二、完成栏杆上和草地上的算式。

鼠标娃娃在栏杆上和草地上写好了算式。请大家帮忙算一算吧。

1+3= 3+1= 2+2=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谁换的活动目标: 1、学习 5 的加法,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体验学习加法的乐趣,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水果盘、玩具苹果 5 个。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观看课件《谁换的》。

1、今天天气真好,乐乐它们到水果屋去买水果。我们看一看乐 乐它们买水果发生了什么事? 2、乐乐买了 1 个苹果,又买了 4 个苹果。一共买了几个苹果? 加法算式怎么列?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1+4=5。

3、欢欢把盘子换了位置,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4+1=5。

4、乐乐重新摆了摆,看看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2+3=5。

5、欢欢又把盘子换了位置,还是 5 个苹果吗?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2=5。

6、小结。

二、完成画册上的算式。

三、和孩子们一起玩推出另一个算式的游戏,如 1+4=5 ,4+1=5。

2+3=5 ( 四、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 4+1=5 ( ) 好玩的气球活动目标: 1、学习 3 以内的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认识减号“-”,激发学习减法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3 数字卡片和“-”“=”号。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玩气球,学习 3 以内的减法。

1、今天过节,欢欢它们在玩气球,奇奇手里拿着 3 个气球,飞 走了 1 个气球,看看奇奇手里还剩几个气球? 2、教师出示减号,讲解减号的含义,摆出算式,请幼儿读一读。

引导幼儿思考,用减法算,得数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1=2。

3、乐乐也有 3 个气球。看,3 个气球全飞走了,还有气球吗? 想一想用算式怎样表示?引导幼儿摆出算式 3-3=0。

说一说,算式里第一个 3 代表什么?(代表原来的 3 个气球) , 第二个 3 代表什么?(代表飞走的 3 个气球), 得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 字 0 表示)。

二、想一想,做一做。

1、我们今天学会了一种新本领,做减法题。用我们的新本领为 鼠标娃娃它们算一算还剩几个气球? 2、请幼儿观察画册《好玩的气球》 ,做减法练习。

三、活动总结。

教学反思: 跷跷板活动目标: 1、比较轻重,学习重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 1、了解跷跷板起落和两端轻重的关系。

2、幼儿画册《数学》上。

活动过程: 一、经验讲述。

1、请小朋友们说一说,玩跷跷板时怎么区分谁轻谁重?重的一 端会怎样?轻的一端会怎样?什么时候两边一样高? 2、引导幼儿说出:重的一端会下沉,轻的一端会上扬,一样重 的时候两边一样高。

二、观察画册《跷跷板》。

1、打开画册《跷跷板》,想一想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两边变得一 样高? 2、1 只小兔和几只小鸟一样重?1 只小兔和几只松鼠一样重? 1 只小兔和 4 只小鸟一样重?1 只小兔和 2 只松鼠一样重。

3、1 只松鼠和几只小鸟一样重? 指导幼儿用等式摆出谁和谁一样重,推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篇13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千百次试错的过程,“成功,是千百次失败的结晶”,因为在错误中蕴含着比正确更为深奥的哲理。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批评,那样只能适得其反,要学会因势利导,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对待,如果把这种错误当成一种教学资源,并很好地利用它,成为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机会,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现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敢于直面错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出现错误不可怕,关键是如何面对,对待错误的科学态度是:敢于直面错误,不回避,找出解决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是科学合理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前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围绕教学设计的各种活动,都是在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所以,只有让课堂上的主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发挥其学习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往往采取的是“只堵不疏”的方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提前预防,而疏于如何利用,这样,学生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惰性。教师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甚至教师可以故意出错出丑,使学生发散思维真正释放出来,最终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发挥出来,这才真正体现教师“带着问题走向学生,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的思想,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把“错误”作为探究知识内涵的起点

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错误的发现、分析、改正的过程,也正是学生这种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有时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不再我们预设的空间里,此时,教师切不要马上给予否定就置之不理,或者给予纠正飞出正确的方法,要预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引领学生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在交流中寻求解决的方法,在合作中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

有位教师在讲授如何求取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刚提出来,马上就有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经常我们采取的方法是遵循教案继续授课,但是这位教师却让这为同学说说他的想法。他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是相邻的两条边相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这时教师让学生研究一下这名同学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于是大家开始边探索边议论,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乘高的正确结论。虽然在课的开始,就出现了错误的结论,但教师并没有给予否定,而是紧扣这一错误的认识,适时地调整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探究。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不仅学生纠正了错误,同学们还发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就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使错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把“错误”作为寻求解题多样化的素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的错误让我们教师都很茫然,怎么会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其实,只要我们深入分析去发掘背后的原因,竟会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