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合唱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个优秀的指挥,在合唱排练之前,必须要认真做好准备工作,对合唱艺术作品要仔细研究分析,尤其是它的文化和时代背景、表现的风格特点与形式,准确领会词曲作者的艺术要求,深入挖掘出作品的重点部分和精彩乐段,在指挥中应注重对音乐节奏的把握,尤其是要做到“点”到情绪到,尽量精确设计每一个动作,把握作品的呼吸点、换气点、起拍、收拍,以及指挥的预示以及与合唱成员的眼神情感交流。最大限度的把合唱队的艺术潜力表现出来,以及对不同性格特征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准确的表现。因此,做为一个优秀的指挥者,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指挥技能和知识以外,还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在合唱中,指挥者的动作线条既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性,还应具有音乐性。
做为指挥者在指挥技能中要做到动作与内心世界相辅相成,内心感受和动作要高度的统一,这样才能做到手中有拍,心里有数。
(二)在整个合唱团队中,指挥者要做到善于调动合唱成员的演唱激情
以及挖掘出成员们最大的潜力,还要在音乐作品的表现和处理上展现指挥者的独到之处,从而体现指挥者对于音乐艺术理解的最高意境。
(三)在合唱团队里指挥和合唱队员应当有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优秀的指挥应该具备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也就是指挥者的二次创作。做为指挥者要把自己的激情与智慧倾注到每一部艺术作品当中,并用极富个性的、细腻的、传神的指挥动作,鼓励合唱队员们能够全心投入到创作氛围之中,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听众引领进入音乐的氛围之中,以得到艺术的唯美享受。比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合唱歌曲《保卫黄河》,整个歌曲采用的是进行曲的体裁、音调主要以振奋人心、短促跳动为主,铿锵有力的节奏,逐步扩张的音型和以快速大跳的动机,使整个歌曲的感情充满力量。其作曲作词者对作品的每一个音符、每一个歌词都精心去塑造和附着感情。一个曾经指挥过这首歌曲的人说过:“我们排练作品时候很辛苦,但还是要去慢慢的琢磨,才能搬上舞台面对听众。”因此在排练《保卫黄河》的时候,也要像歌曲的作者一样,精心去塑造和刻画每一个音符,其旋律慷慨激越,唱出了中华儿女不屈的斗志以精神的状态,所以我们运用各种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调动合唱成员的演唱激情,以此来重现当年保卫全中国而战斗的壮丽场景的激情场面。
三、合唱表达的色彩美
大型的合唱就像一部交响乐,它是由多声部组合的大型的声乐演唱形式。在较大规模的混合合唱中,男女高、中、低声部(有时还有童声部),这样使得合唱有着更加宽广的音区和丰富的多样的音色,使整个音乐有了更大的音域空间任意驰骋。每个不同的声部,其声部在不同的音区的单一音色以及和不同声部的多样音色结合所带来的变化音色组合,形成了混声合唱、领唱加合唱、重唱加合唱等不同的演唱组合形式,但是合唱的整个声音效果要具有整体的和谐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还是要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和谐关系:
(一)注重声音平衡与统一,构建声音的和谐美
大型的合唱艺术追求的是集体的表现力,讲究的是“合一”,并且每个成员都要牢记“合唱里面只有我们,而没有我”。要想在合唱的声音上达到低而不压,高而不挤,轻而不虚,要求整个声音做到平衡,统一以及协调,所以必须进行专业的排练。合唱艺术所追求声音的统一之美,而不需要更多的突出个性,其主要是通过团队的通力合作而成。在合唱的时候,在集体发声练习中去寻求声音的共性,使整个合唱团成员的声音状态,口型以及起,收,吸,呼都尽量保持一致,做到这些才能达到声音的统一与和谐。如《祖国颂》,其整首歌曲的词曲交融,曲调结构新颖严谨,音乐层次鲜明,词曲主题突出,所以在演唱时切忌不能涣散了整个音乐声音基调的统一。这首歌曲主要是抒发民族的豪情,体现了当年亿万中华儿女坚毅前进的步伐,要求声调稳而偏慢。整首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很强,在演唱时需饱含激情,气势应雄壮,声音应浑厚、深情,不同的声部层次需清晰,和声部分融合丰满,这样才能充分表达当年的中华儿女的豪情万丈,也体现出集体主义和昂扬向上的革命精神。
(二)声部间的相互协作,展示音色之美
在整个的合唱之中,每个声部之间要相互协作和照应,这样会直接影响着整个合唱的艺术效果和表现力。
1、在合唱的主要部分是主旋律的声部,它可以在整个合唱歌曲的每个声部出现——这主要是由作品所表现的情感而决定,而合唱中的其他声部还是根据主声调而决定自身的音量,动态及活动幅度的。
2、在合唱中辅助旋律声部是作为主旋律的伴随性和辅旋律,其主要功能是使主旋律更为丰满有形,它的旋律要与主旋律共起伏,其节奏也要和主旋律基本一致。
3、合唱中的和声性声部的作用是烘托主旋律,主要是让主旋律的色彩丰富,其在音色及音量上就需要对主旋律进行必要的让步,但音色及音量的让步又不能相差过多,否则就失去了烘托主旋律的作用;
4、对于合唱的和弦基础音声部属于和旋的底座,它的作用是支撑着整个歌曲的和弦,当合唱作品里面有了这个声部,那就会使整个声乐作品拥有丰满的感觉和坚实的基础。在合唱中和声和弦在不明显影响主旋律的情况下,它的音量可以稍为增强一些,其音色同时也可以稍浑厚一点,这样的话支撑整个歌曲的和弦的效果会更加明显。
5、在合唱里的男低音声部主要承担任和弦的基阶,如果在加强男低音的音量的情况下,不仅不会影响到主旋律,反而使整个合唱具有更为浑厚充沛的效果。有了男低音的加入,和弦的性质更加明确了,因此,它就成为和弦的音声部基础。
6、合唱里的女低音声部常常负责的是装饰性的辅助声部,在整个合唱中主要是增加音色的多样性,让音乐作品的音色显得丰富多彩。
如:革命歌曲《十送》,其作品恰当的注入了我们民族的音乐艺术语言,当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被它的那种时代的强音和恢宏的气势所震撼。在合唱这首歌曲的时候,我们采用多声部“音和”的形式来演绎这部作品,这些运用多声部和不同节奏的红歌的演唱,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在旋律中融入了时代的情感,因此作品更具有亲切感和平民性,展现了红歌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四、合唱表达的合作情(情感美)
其实音乐是一门极富情感的艺术,可以说“情”是演唱者最终的美学追求,也是衡量歌唱水平的标准。所以,在合唱音乐艺术中,要把“情”视为演唱的主体,也就是说要把“情”放在整个合唱主导地位上。
(一)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艺术真实的反映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应该是情感属性。即便是拥有高超的演唱技巧,若没有情感的表现,这样的音乐作品就失去了艺术的感染力,其表现出艺术的无力,空洞与乏味。那么作为音乐艺术的表演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词曲作者创作时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只有把自己的对于作品的感受融入其中,才能把音乐作品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与听众一起产生共鸣。
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4]我们在欣赏合唱艺术作品时时,把听觉所感受到的艺术音色效果与人的生活实景相结合,使听者能够穿越时空,与再现的音乐内容一起引起共鸣,以此升华艺术作品的情感。
(二)歌唱艺术之灵魂——情感
合唱是声乐艺术的最高的表现形式,在整个音乐发展历程中,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被人们说喜爱,同时也是传播范围最广的高雅艺术形式之一,在合唱艺术的实践中,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了和谐之美、艺术之美。合唱艺术它是属于集体的演唱形式,所以在合唱的训练中,应该着重强调合唱的共性因素,以此形成集体合唱的凝聚力。同时在强调合唱共性特征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合唱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情感的表现。那么要想使音乐的音色更加优美、演唱很有思想内涵、声音具有艺术感染力,因此在集体合唱艺术中,要不懈的追求声音的共性,积极的表现音乐情感和作品的个性特征,以此来完美呈现音乐作品之灵魂。《黄河大合唱》就是属于极富情感的典型之作,它一部有着历史意义的大型音乐艺术作品。它是利用了民歌的特性,运用民谣的方法而创作的歌曲,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把民族性与时代性进行了融合,突出了作品的极富个性的艺术风格,其情感魅力激励着中华儿女的向着美好的生活奋力拼搏。让人们在红歌艺术享受中传承红色精神,铭记红色历史与文化,回顾红色经典,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抒发人们对于历史的的情感之美。
五、合唱所表达人的精神属性“和美”
篇2
而要把人类的喉咙训练成美妙动听的歌喉,就要进行一系列的声乐训练,以达到专业化的歌唱水准,歌剧和美声唱法的发展更需要良好的声乐技巧和艺术修养作后盾,中国声乐教育家尚家骧曾指出“很多教师把声乐练声曲作为学生演唱歌剧前的技术准备材料”,这就使音乐会练声曲的前身――现在普通而常见的声乐练声曲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可能和必须。
“普通而常见”的练声曲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种来源是十九世纪早期。出版的有钢琴伴奏的视唱练耳练习曲。
视唱曲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出现,而视唱练耳教材在十八世纪的法国和意大利已经大量出版。视唱曲一般用“唱名”而非“元音”来演唱。一些早期声乐教师延续了这种演唱习惯,例如,多梅尼科?科里在1810年出版的《演唱指南》(The Singer's Preceptor)和曼鲁艾尔?加西亚在1840年出版的《歌唱艺术论文全集》(Trait complet lart du Chant)中,也开始出现演唱“唱名”而非“元音”的声乐训练材料,这可以说是声乐练声曲的雏形。后来,这种有曲调而无歌词、同时还带有钢琴伴奏练习曲的形式,便逐渐定型为练声曲的经典组合形式。到了19世纪中期又有了更多的此类出版物,而声乐教师亨瑞奇?帕洛夫卡(Henri-chi Panofka,1807―1887声乐教师、小提琴手、作曲家)在巴黎的时期出版的同类出版物,已经明确为五本的声乐练声曲。
值得一提的是帕诺夫卡在1840年时研究了众多歌唱家的演唱技巧(如:Marco Bordoni/Jenny Lind/Lablaehe/Frasehini/Staudigl),于1852年在伦敦出版了第一本具有教育性的声乐作品《声乐指导训练》(《Practical Singing Tutor》);1854年在巴黎出版了《歌唱的艺术》(《Lart de chanter》op.81)一书,给他带来了作为小提琴手和作曲家所不能获得的巨大成就。而1858年他为初学者写的一本《带字母的声乐训练》(《Abecedaire vo-cal》)获得了成功并具有创新性;最后的一本书《歌唱与声音》(《Voix et chanteurs》op.85)是在前两本书《歌晤的艺术》和《带字母的声乐训练》的想法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其中还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声乐歌唱家歌唱时的生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