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美术大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美术大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美术大学论文

篇1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审美;提升

在当前我国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形势下,原有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的整体发展进程,也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整体学习需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将素质教育作为各个院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我国素质教育当中包括思想、文化、身体以及审美等等,素质教育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而其中,审美素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部分,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作为教育中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这样才能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人文精神。

一、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精神文明世界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物质文明的整体建设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艺术作为人文科学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能够将真实的社会现状以及艺术灵魂反映出来,学生学习艺术、培养学生自身的审美观,有利于帮助学生逐渐在实践当中找回真实的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逐渐将其自身的自我性开发出来,而且能够打破传统美术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提升其自身的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怀。

(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审美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有利于其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前教育行业不断大力改革和深入的形势下,我国在人才、质量以及数量结构方面与之前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改变和提升。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当中,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也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当前现代化社会当中,对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要求也都有了明显提高[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属于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措施,其自身的人文精神将创新理念也一并融入到美术教育当中,美术艺术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创新性,所以在这个基础上,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提升的现状分析

(一)对美术课程的整体重视度不够

在高职美术教育过程中,由于之前受到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的影响,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没有意识到美术教育实施的必要性。特别是近年来中小学美术学科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美术课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而逐渐变成了必修课中的一种。因此,相对之前而言,无论是教学方式,或者是教学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促使美术教育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高职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一般来说,大多数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对美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上,也远远不如其他学科[2]。而美术课程纳入到选修课程当中,不仅没有被告示重视,反而学生大多数情况下,也只是看重结果,对学分、成绩比较重视,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并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很容易给学生造成美术课程学习的消极影响。

(二)课程体系太过于陈旧

美术教育是通过对美术作品自身的特点、流派、内涵以及时代变迁等各种各样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不仅对我国国内美术作品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对国外的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对这些作品的了解过程中,逐渐提升其自身的鉴赏,形成具有学生个人特色的审美观念。但是当前现有的高职美术教育体系太过于陈旧,很多内容都走形式化路线,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教学来说,都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影响。学生在开设课程方面,一直沿用传统的方式方法,并没有与时俱进,也并没有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3]。很多院校在开展课程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以鉴赏为主,并没有与设计、建筑等一些新兴行业进行有效结合。与此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实际教学内容与美术学科的整体发展背道而驰。

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无论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兴趣无疑都是学生最大的学习动力,对于高职美术教育来说,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引导学生用心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促使学生能够将正确的审美观念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大自然当中,对其他的一些领域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从中发现不同领域的美。教师应当逐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利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4]。在对新课程进行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大文学家自身对一些经典美术作品的描写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培根的“谈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等书中就有大量对艺术的描写,这些描写更加的详细,会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高职美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都会开设一些中外名画欣赏的课程,在对课程的整体选择上比较少。教学内容也单一,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概述之后,陈述一下有关作品的人物、背景等等,并没有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方面着手,在保证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的基础上,要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将这些内容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讨论,在课程开始之前先进行一切的预习活动,这样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5]。比如在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画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单纯知识的讲解,传遍成为诱导式启发式的教学。在课程开始之前,将学生按照个人能力公平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思想意识形态等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课堂上的时候进行讨论,最后安排一个代表来对自己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对高职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提升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教师自身的审美能力也需要有所提升。高职美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为了达到学生审美能力有效提升的根本目的,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意识和习惯,有利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美术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诗琦.浅析大学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J].艺术品鉴,2015(05).

[2]徐莉.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思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篇2

2.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创造性品格

当代美术教育对于创造性品格的强调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急功近利的情况,从这个立场出发,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品格其主要体现在主体性的不断超越,即:超越前人、超越同代人和超越自己。超越前人是大学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整体所面对的任务,在他们的身后,是长长的过去,前人固然在教育方面有自己的创造,但过后却成为了过去、成为了传统。后起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有权从传统中吸取养料,但却无法原本的模仿。所以,如果没有对前人的观点、理念和思想的创新,又何来进步,主体性的价值功能何以得到彰显呢?超越同代人是要求我们加强教育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并借以启发灵感,激发主体意识的创造品格。所以,超越自己的是实现大学美术教育中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条件,也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美术教育的主体性价值功能,才能使大学美术教育的创造性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

篇3

第三,竞争性强,但往往纪律意识涣散。美术类大学生大部分较早进行专业领域的自我训练教育,有可能误读个人努力的意义与作用。他们要求他人尊重自己,尊重人格,向往所谓绝对自由,但往往缺乏遵守公共生活准则的习惯,个人行为往往带有自由性和随意性。部分美术类大学生存在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学习纪律性较为松散。

第四,有自信心,但往往抗挫能力较弱。美术的表达在于艺术地展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的理念,美术类大学生往往体现出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创造力。在美术学习的经历中,教师往往以鼓励和赞扬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表现力。加之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形成了较强的自信心。由于在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缺少挫折经验,一些美术类学生承受失败和否定的能力较弱,在被批评的时候,往往不能够很好地理顺思想问题,出现消极情绪,甚至在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陷入困境。

第五,重专业学习,但往往忽视文化基础的学习。由于在录取时美术类大学生文化成绩的不同要求,一部分学生入校后学习习惯较差,往往更重视专业课而相对轻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加之学习文化课时偏科,出现了英语等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影响了他们遵守学习纪律的自觉性;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甚至一些学生出现荣誉感缺失的现象。

第六,形象鲜明,但往往价值取向模糊。一些美术类大学生在行为方式上努力追随和表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家风度”,盲目追寻诸如浪漫放达、风流倜傥、傲骨脱俗、不拘小节、不修边幅的外在形象,追随强烈、张扬的外在特征,但由于学养不足,往往肤浅地理解某些艺术家的张狂、怪癖,影响了自己价值观的判断。第七,学生人数少,往往榜样作用较弱。美术类院系规模一般比较小,学生数量少,虽然专业教学效率高,专业教学成果比较丰富,但是学生之间距离感的缺少使其很难树立榜样。在日常的管理中,学生之间由于关系密切,很难做到学生自我管理。

二、美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策略

由于美术类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一味采取简单的“重病下猛药”管理方式容易形成学生对管理者的叛逆心理。由于美术类大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管理者可以采取“专业渗透法”进行教育,把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就业教育、党建工作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育人优势。

策略一:融入专业教学,隐性实现思想教育。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环节,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

首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的思想教育是隐性的,它平和又亲切,却又无时不在。专业学习是学生愿意接受和贴近的,它通常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学生观念和品质。教育者可以用历届毕业生成功的经历感染学生,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和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困惑,甚至在专业探讨的过程中,插入针对学生日常管理和生活习惯的问题,通过这种不经意的提醒和点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教育者通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的批评教育与批评之后的问候和关怀,可以使学生奋发向上。

其次,专业教学可以常态化地进行榜样目标的教育。学生往往向往和崇敬成功的典范,而优秀毕业生是学生身边成功的榜样,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和可实现的成果。教育者要让学生看到自己和梦想的距离并不遥远,通过身边的成功者告诉他们,他们也可以做到。教师在常态化的专业教学中谈论到历届优秀毕业生的同时,可以选择性地介绍成功者曾经的奋斗或执着,让在校学生切实体会到成功不是等待得到的,成功与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是息息相关的,让学生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完善自我。

再次,专业教师完成的思想教育,往往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美术类大学生虽然个人意识较强,但往往情感较为脆弱,自尊心强。专业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体会学生的情感体验。相同的专业学习经历也是增进教师和学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专业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批评和意见的时候要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因此,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互相理解和尊重,便于日常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学生喜欢陶醉在专业学习的浓郁艺术氛围中,在教育者的带领下,他们美术专业学习中的成功感被唤醒并不断被强化。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孜孜不倦的学习被理解为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机会,毕业也就能获得理想的单位。美术类专业教学以艺术或者设计实践为主,在参加各类比赛中不断有学生获得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赛事奖项,良好的氛围会战胜不良的影响,学生在实践中会不断成长。

策略二:专业教师导师化,辅导员职责服务化。

美术类学生中存在散漫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采取简单的严格管理容易导致学生与管理者的对立。将学生管理融入专业教育,充分发挥专业教师队伍的特殊作用,是美术类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将班主任机制改革为以专业教学团队为主的“导师制”,可以成功践行“寓育于教”。针对美术类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教育者应该利用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利用学生对专业教师的尊敬,结合专业教育、就业教育等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并完善导师制,能有效地育人。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实到专业教师,特别是运用模拟企业的运作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常规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将学生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与学生管理协同。“导师制”实现了专业教师与班主任身份的合一,实现了机制创新。导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同时必然加强学习纪律和学习习惯的管理,自觉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使学生管理平和亲切,却又无时不在。这样改变了以往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队伍各司其职的现象,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了学生的观念和品质。

其次,可以实现学生“技”与“德”同步成长。“导师制”的教学团队为了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必然增强育人责任心,必然会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改变了以前教师上完课就走的现象,实现了学生“技”与“德”共同提高。导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特殊角色和教育方式,改变了过去学生管理“说教化”的现象,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管与被管”的角色关系,实现了高校育人品质的提高。学生不但专业技能和技术有了本质性提高,而且,由于“导师制”全面延伸至学生事务管理中,专业教师不仅完成了常规学生事务管理,还可以承担学生党团建设、班级建设、奖助贷学、义工服务、学生心理健康、评优评先等工作,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团队合作等职业品质,使学生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使辅导员工作形成“服务化”机制。辅导员转为服务者的身份后,管理者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以转型为专业型的沟通,能够达成良好的相互理解,也易于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纽带,从而有效发挥专业导师在学生管理中的特殊作用,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十分有效。如,组织学生开展企业项目教学,模拟企业员工工作,模拟企业岗位的训练,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校就体验岗位角色,实现“入校即入职”的管理理念,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校企“零距离”对接。辅导员组织学生形成孵化小组,一边完成项目工作,一边学习岗位合作,以模拟企业角色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管理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的岗位管理关系,有利于学生接受管理,有效地软化了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的学生管理关系。

篇4

2.1形式灵活可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可以实现用更形象生动的方式去表达物理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加直观。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教学内容中比较难懂抽象的概念进行现象再现,把难以弄懂的问题变得更加具体,这样深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就会变得有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对学习物理有了继续深入探索的愿望,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比如在阐述物理中地球在宇宙中的关系时,如果只是老师单调的口头表述,就让学生很难想象那种形式,利用多媒体放映动画时,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2.2可以增强物理实验教学的成效

在大学物理中,有很多的实验要进行阐述。对于大学物理中实验是比较多的,如果都逐一带学生去做实验,那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设备,有的实验学生也会比较生疏,就需要用多媒体先对物理实验进行演示,这样就可以增强物理教学的成效。对于一些物理实验,学生做过了也许就忘了,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还能帮助学生回忆起实验,达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或者波的干涉等现象,老师讲述,学生想象就比较难,这时如果用多媒体的动画来呈现这些,就能让学生更具体的了解。还有一些实验是比较危险的,或者难以在实验室完成,这时就必须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也能有形象的了解。

3.大学物理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3.1多媒体中的网络平台技术可以帮助物理教学

大学物理教学中,它的内容多而难懂,覆盖面比较广。但是在大学课程的安排中,物理的课又不是够多,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之后如果有问题就没有地方可以问。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建立公共交流的网络平台,学生有问题可以再网络平台上提出,教师在有时间时就可以查看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解答。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及时的解决,在复习时变得比较容易,因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就会越来越高。同时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资料,有时学生会来不及记录,或者有的实验视频比较好,教师都可以将其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浏览和下载。在网络平台上,还可以设置多媒体试卷网络评价系统,日常学生可以进行下载或者在线答题,测试自己的物理知识学到是否扎实,然后在真正的考试到来时,就能够应对自如。对于这套测评系统,要让学生能够准确的填自己的信息,这样可以让教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利用多媒体中的网络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教师更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3.2将真实的实验和多媒体演示实验相结合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基础,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物理实验进行演示,这样让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实验的过程。通过教师精心选择的演示的物理实验,能让学生脑海中形成更具体的物理图像,对重点和规律更好的把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可以把物理的真实实验所需要的设备和内容及步骤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这个实验,从而进行有机的融合。利用多媒体,可以避免在实验室无法做实验和时间空间的限制,保证了学生在实验条件无法满足的条件下,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

篇5

(二)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课中有很多难以直接感知的概念和运动过程,例如: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狭义相对论等,学生对这些物理模型仅凭想象很难理解。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这些概念和运动过程用模拟的图像、动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使学生能够直观、生动的去感知物理现象和物理内涵,再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另外,物理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经典的实验过程做成演示课件,紧密配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对物理理论知识的教学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多媒体课堂互动性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当讲解完某一知识点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大家分析、讨论,当教师总结时,可以将已讲过的相关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再次演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也知道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节奏。针对一些难懂的知识点,可以根据多媒体课件反复演示、讲解,以免学生因不理解而造成兴趣低落。

(四)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物理学在本学科中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更多地演示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相关的物理学家图片、视频等,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脉络。也可以介绍一些当前的研究特点,尤其是物理学和本专业学科的交叉领域的研究特点,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物理视野,同时还能使学生对专业、学科有一个综合的理性认识,也就是对物理学的重要性有了理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实例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上述优势,可如何将多媒体技术优势与具体的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以光的粒子性为例进行探讨。光的粒子性在《大学物理》的近代物理基础部分,《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的量子物理部分,以及《量子力学》均有体现,是大学阶段很重要的物理概念。因为光具有粒子性,所以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时,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称为光电子。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为了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可以将光电效应的原理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利用光电效应开发的光控继电器,如图1所示,其原理是:当光照在光电管上,光电管电路中产生光电流,经过放大器放大,使电磁铁M磁化,而把衔铁N吸住。当光电管上没有光照时,光电管电路中没有电流,电磁铁就把衔铁放开,将衔铁和控制机构相连接,就可以进行自动控制了。这种光控继电器可以用于自动控制,如自动计数、自动报警、自动跟踪等设备。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示意图,并让学生对光控继电器的这些应用展开探讨,拉近物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下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一下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研室群策群力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质量影响着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如果不结合教学实际,仅仅是网上复制、粘贴制作而成的课件,其教学效果难以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应用物理教研室各位老师在素材的收集和编排上融入了集体的智慧,针对每个章节、每个演示内容都做到精益求精。课件在教学使用中,我们还不断收集学生对课件的意见和建议,而后进行推敲、修改。制作课件要摒弃一劳永逸的态度,应该紧跟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课件内容,从而使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把握好教学节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教师部分摆脱了手书的辛苦,但也出现了一些老师讲课速度过快,或者仅仅照着课件读出来等现象,这非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落。[3]对此,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工具,不是万能的,只有对知识系统、详细的讲解和剖析,才能够使学生听到关键内容。教师备课时对课件内容要烂熟于心,授课时可以以课件为提纲,实现课件页面与知识点讲解的有机对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并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安排进度。

(三)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如果过分强调教学手段现代化的作用,只能导致教学重“形式”轻“效果”。从本质上讲,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只是不同的教学形式,并不对立。[4]尤其是对于大学物理教学,里面有很多重要公式,如果仅靠课件的展示,学生很难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时传统教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教师将公式的详细推导过程逐步书写出来,学生在了解公式推演过程的同时,能够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对于部分例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书写出每一步的推导过程,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所以,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交替使用,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篇6

(二)喧宾夺主。有些教师大量使用花哨的背景,配合大量图片、音乐和动画效果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忽视了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其结果往往是湮没了授课主题,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图片和音乐上,对于知识内容却未必留有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长时间盯着大屏幕,学生很容易视觉疲劳,注意力减退。不当的使用多媒体不仅不能锦上添花,反而会钝化学生的思维,退化他们的想象力。

(三)只求信息量,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课件教学有容量大、速度快、课堂教学高效率的优势。然而,若画面切换太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不容学生细看和思考,就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再者,经常由于课件内容庞杂、部分学生会因为一味忙于抄笔记而影响了上课效果,也影响了课后的消化和吸收。因此,怎样处理好这两者间的矛盾,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软件时确实要认真考虑。

(四)以电脑为主体,误解“辅助”教学。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视为神明,在教学过程中对黑板的利用率很低。板书作为传统教学的典型手段,应当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不能完全为多媒体所取代的。板书起着突出、强调重要知识点的作用,尤其对词汇教学起到强化、巩固和加深词汇记忆的作用,而且漂亮、工整、规范的粉笔字是很好的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书写。板书还能对授课内容随时灵活地加以调整和补充,也是启发学生将知识点前后进行联系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忽视其他教学媒体,而一味依靠电脑,是教学的一大失误。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一)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挖掘教材,活化教材。如果口授和板书就能说明白的,就没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师应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把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另外,每节课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出发,防止内容过多,形式过多,好看而无用的现象发生,引起学生疲劳,影响学生效果。多媒体教学要求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的相互融合和创新。不论使用任何教学工具目的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多媒体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融合,表现为兼取两者之长,相互补充。创新,表现为两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按教学设计理论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

篇7

篇8

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作为我国高校学习群体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重点公共基础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将大学英语课程讲解得淋漓尽致,更不易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育部同时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实施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为主的个性化和主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1]。

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学者[2-5]就曾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过自主学习。近年来远程教育论文,我国学者也对自主学习开展了许多以评价和验证为主的研究[6-11]。目前,基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也相应成为每个英语教师的责任。

一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模式仍然是以专业划分为主,大学课程也是按照专业来安排,即前两年以公共基础课为主,后两年则侧重专业课。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意识普遍较弱。加之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教学任务重,且教师面临大班上课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种种问题,很难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和监督。传统教学模式下,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教师大都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难以对大学英语学习进行更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对教师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当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和丰富的视、听、说资源。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创建教师、媒体、网络资源相辅相成的学习环境,使英语教学摆脱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 高校实行自主学习的可行性

1 硬件方面

目前,计算机与互联网连接在我国已经广泛普及。高校的计算机与互联网使用更是延伸到了宿舍、教室和图书馆。在网络教育信息化的今天,许多高校也大都建立了基于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条件下的自主学习教室。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可完成下列操作功能:(1)查询和访问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多种信息源(必要时可以从该信息源拷贝所需的软件或资料);(2)对选择出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排序、重组或变换)和存储;(3)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直接通讯(进行咨询、辅导、讨论和交流);(4)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共享或共同操纵某个软件或文档资料的内容论文范文。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平台和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论文,帮助学生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指导并协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及管理计划。

2 软件方面

随着网络教育的普及,各种各样的学习软件也应运而生。如《新时代交互英语》学习软件、《新视野大学英语》网上学习系统、《新理念大学英语》网上学习平台、《英语在线》、《曼联网络英语》、《蓝鸽英语在线》(大学版)等一系列实用英语学习软件。这些网络资源是在传统的英语学习软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和理念制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自主学习室和学习软件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通过各种协作式教学策略的运用而实现),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开始阶段,可以以排课的形式,强制规定参加大学英语教改的学生进行每周2小时的自主学习,参加大学英语教改的教师每周2小时到自主学习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导学”,同时通过网络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监控。以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练操作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平台,提高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 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师生角色及关系

自主学习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自主学习并不是“孤立地学习”或“没有教师的自学”。“有时候,学生自主能力被认为是完全独立于教师、其他学生和被认可的教学大纲,而实际并非如此。完全独立并不是自主学习,而是自闭”[12]。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虽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增强,但教师的作用并没有减少,“教师在促进学习者自我实现并定期向他们提供帮助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实际的理想效果。自主学习模式下,教师既要对学生的共同特征有一定的认识,更要对个别学生的状况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远程教育论文,设计出一整套“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案并加以实施,以便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培养教师自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会一起进步,一起提高,实现师生角色从“教师为主体”到“学生为主体”的真正转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的飞跃[13]。

四 结语

自主学习是针对传统教学授课法的特质和局限性提出的,又吸纳了现代启发式、自学辅导式、导学式等的精髓和人本主义思想而创立的。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前提和丰富的资源,学习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者由“苦学”变为“好学”、“乐学”;“学会”的能力转化为“会学”的能力,对学习者成绩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并且效果越来越显著;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学习成绩之间成正比关系[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Holec 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l.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3]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4]Little D.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CILT. 1990:29-34.

[5]Benson P. &P. Voller.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C]. Harlow: Longman, 1997: 63.

[6]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 外语界, 2002, (3).

[8]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 外语界, 2002, (5).

[10]黄远振.自主学习的定位、策略与实践[J].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 (10).

[11]李红.学习自主性与中国英语教学[J].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10).

[12]Little D.Learning as Dialogue: the Dependence of Learner Autonomy on Teacher Autonomy[J]. System, 1995(23/2): 175-182.

篇9

翻看《从中亚到长安》,有个特色令人眼前一亮。全书收录的22篇论文中,不但有罗宏才、张、王维坤等国内美术考古界知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最新研究成果,魏久志、任萌、席琳等“80后”青年学者乃至硕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也赫然在列。美术考古自身是一门新兴学科,这一代年轻学者若能伴随着此学科同步成长,一同由稚嫩逐步走向成熟,则必然是美术考古学科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青年学术人才的培养上,《从中亚到长安》的编写与出版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探索。更可贵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先生特意为本书撰写序言,以勉励后辈学者们的工作。如此一来,老、中、青三代学者齐聚一书,以自身的研究培养、影响下一代学者,形成学科内代代相传的体系,此种情形在近年来的学术著作中是难得一见的。

依据不同学者的研究背景,以预设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地约稿也是此书的一大特色。一部论文集质量的优劣,除却论文本身的研究水平外,主编对于文章选编的整体构思和布局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罗宏才在书中并未奉行“拿来主义”,不加处理地堆积相关论文,以拼凑成书,而是在论文选编之前就已预设不同的主题与板块,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重点与其约稿,从而编入对应的主题和板块之中。我们可以称这是一种“研讨会式”编写方法。以往的学术研讨会要求学者们根据讨论的主题发表相应演讲和论文,以汇总为成果。《从中亚到长安》便达到了此种效果,所不同的是它将学者们往来奔波参加会议的时间与精力转化到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工作中,以期获得更高质量的成果。此种“研讨会式”论文集编写方法无疑为全书的学术性与专业性提供了保障,而作为主编为一部优秀论文集的出版所担负的责任从中可见一斑。

书中所收录的论文均采用了最新的研究方法与考古发现。田野调查法为考古学历来所坚持的根本方法。此书中各位学者的研究也均建立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例如罗宏才在论文《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石雕像群组的调查与研究》中,附有多张由不同角度拍摄的石峁地区及石峁遗址实地图像,为读者全面反映了遗址当地的地质特点与环境特征,这表明作者在研究过程中细致的田野调查。美术考古强调体现考古与美术双学科的研究特色,因而美术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极为重要。同样是在罗宏才的论文中,列出了15件石峁遗址石雕群组人像图片,其中一一对应有手绘线图,将原本因年代过远而已模糊的人面轮廓清晰地复原,这为研究石峁石雕人像的艺术特色提供了可行性。随后更是列出了三星堆、妇好墓等地出土的青铜雕像、石像、玉器等像图片及手绘线图,将石峁石雕人像的造型特色、视觉效果、雕刻技巧、风格类型等与示例进行比较,达到对其综合研究的目的。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便将考古与美术的学科特色相结合,显示出美术考古研究的新趋向。而其余诸学者的论文也包含着各自的特色与创新。各路名家新贵于书中就西部这一相同地域的研究展开相互碰撞与比较,这轮番上阵的学术比武,令我等读者读得有味、看得过瘾。

美术考古对于学界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年轻学科,所幸的是,有这样一群学者为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努力着。《从中亚到长安》仅是西部美术考古丛书率先出版的第一部,我们期待余下的四部能带来更多的发现与观点。诚如李学勤先生在序言中所言,“美术考古则是当前中国考古学急待进一步促进发展的部分。”这本书和这套书的出版也当是为这门学科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10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张玲.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2]毛蓉蓉.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3]黄霖清.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5]秦芳.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郑艳.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1]吴晨阳.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2]曾春丽.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陈跃.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职业.2010(23)

[3]伍健.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葛晋,张文敏.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金昊.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田毅.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7]李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5(04)

[8]吴华,宋西红,盛晓明.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

[9]周建明,薛有奎.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10]孙济生,刘向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0)

[11]彭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3)

[12]周杨静,刘志峰.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13]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蔡静.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5]乔韦.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6]姚佳.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7]刘莉.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8]孔瑞娜.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9]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1]孙文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概率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2]籍明文,武女则.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上升为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

[23]黄国松.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08(17)

[24]赵玲丽,赵海涛.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3(0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书鸿.窥识国画的意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小艳.时代的映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米学军.“童心说”美学新解[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6]吴丽芳.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8](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着,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曹英.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朱晓霞.浅议威海艺术挂毯与绘画语言的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3]陈敏敏.剪刀下的艺术-高密剪纸[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葛辉.五彩斑斓的空中画卷[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11

艺术个性发展问题,实际上涉及艺术创造与艺术创新的问题。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共性,需要共同的原则,也需要差异化表达,需要个性发展。缺失了个性的艺术是无法突破和创新的。因此,我们在美术学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中,还应该将寻找和发现学生不同个性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导师不仅需要指导学生学习中外艺术传统,研究和汲取艺术传统的精华,而且更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对传统经验的总结,从中悟出艺术创造的真谛,从中发现自己艺术上的潜在基因与个性,并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个性存在的价值,张扬那些常常忽视的与众不同的独自特点与细节,扬长避短,创造出自己的一份艺术天地。

强化艺术实践能力,减轻论文压力

我国目前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应该分为两个大致方向,一是较为纯粹的美术理论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总结和研究过去和现在已经发生的美术现象、美术成果、理论评价及未来发展研究,学生既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也可以抛开实践,全力以赴进行理论探索。另一方向则重点在于艺术实践,在于以培养艺术创造创新人才为目地。这一方向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其自身较深厚艺术实践能力做支撑。一个缺少基本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是无论如何难以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理想的。对后者而言,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实践能力,能否拥有相当艺术形象创造能力,显然是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关键所在。由于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及研究生培养机制、考评标准的原因,在过去的培养机制上一直存轻实践,重论文的问题,不论学生艺术实践和创造能力如何,都难以作为考察学生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依据,毕业论文的撰写特别文字数量的要求,才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关键。美术类学生在逻辑思维和理性分析问题上与其它学科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相比较,往往表现出较大劣势。就我校以往研究生情况,同样字数要求的论文,对其它学科背景学生,特别是理工科或文科背景学生可能并不太难,论文质量也较好,而美术类学科背景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大难度。为完成论文字数要求,学生大多或过早地将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撰写上,极大影响了艺术实践探索;或与自己研究内容脱节,论非所用;或拼凑内容,偏离论文核心;或内容大而全,缺少对主题核心内容的较深层次的实质性研究,甚至将论文写成教科书停留在知识通识和介绍阶段。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美术学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甚至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围绕美术学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特点,调整机制,适度减轻美术学实践类学生毕业论文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多时间用于艺术实践与探索。能否充分保证美术学实践类学生艺术实践,强化艺术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艺术创造创新的基础所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

艺术个性的建立来自于艺术创造者的独立思考。是艺术创造者独特心性、独特审美思想支持下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艺术表现,是自我心灵感受的自然流露与表达。对于美术学研究生培养,如何培养其独立的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感受,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是逐步培养艺术个性发展与艺术创新思想的关键。因此,美术学研究生教育,首先导师应站在更高的宏观角度,破除师承门户之见,培养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己艺术未来趋向目标,鼓励学生学会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导师的讲解,敢于对老师观点提出质疑和不同看法,甚至敢于质疑和打破前人既有的认识和定论。鼓励学生向大师学习,不仅研究大师的艺术,更要研究大师的首创精神。鼓励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善于从不同侧面做出不同判断,努力培育和造就研究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于我国整体教育存在的弊端,我们的学生往往即便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大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就我校美术学研究生教育,对绝大部分学生,共同的问题就是不喜欢独立思考,本应自己解决的问题,却喜欢处处听命于老师的安排,本来要靠自己去寻找的答案,却习惯听老师的讲解与评判。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艺术创新问题,不仅需要深厚的艺术实践基础,需要学生充分把握艺术上的本质与规律,更需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需要丰富鲜活的艺术审美思想,它涉及由“技术”到“艺术”之间的区别与升华问题。因此,我们的美术研究生教育,不单要为学生更多提供不同形式艺术成果,供其从中寻找和总结艺术创造规律,更要注重开阔学生生活视野和人文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艺术审美思想和敏锐的艺术洞察能力。当然,相对技术的层面,人文修养的问题显然要虚幻得多,也困难得多,是其学科培养问题上伸缩性很强的一个难点。

改善学习环境,增强艺术氛围

篇12

篇13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