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专业合作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专业合作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专业合作社

篇1

中国现代农业已发展成为实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现代大农业,从国际流通发展趋势看,超市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平台。超市农业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是农产品在质量、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适应国际农产品销售体系的重要标志,发展超市农业是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零售终端竞争力的重要切入点,是引领中国现代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梁和纽带。

一、中国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现代经营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用现代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要用现代的经营形式推进农业,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要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中国的农业食品加工和流通业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调整阶段,农产品进入城市怎么销售?现在连锁超市、电子商务和新型的商业发展迅猛,而提供原料的农户却还是一家一户,很不对称。批量化、标准化和安全的商品,一家一户怎么拿得出来,产销两个环节中销的环节,明显是薄弱和滞后的。实际上从原料科研加工销售消费者,怎样增强农产品的供应链,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就是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零售环节应当是整个产业链当中最重要的环节。超市农业,实际上就是探索现代的农业产业体系和产销体系,主要是指优质农产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通过标准化建设原料基地,组织生产,根据超市的经营需要来进行分级、整理、包装、储运、配送,形成一个新型的农业产销物流体系。

二、中国超市农业的发展与特征

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中城市开始引入连锁超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2004年,中国城市居民超市食品零售占食品消费总额近30%左右。农产品加工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8%。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食品、蔬菜、水果等超市消费已接近35%。超市消费成为城乡居民消费的主流。其特征:

一是从超市农业在经营体制上看,从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是个一体化的经营系统,是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垂直统合产销经营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大的食品系统。

二是从技术层面上看,超市农业是一个依托标准化支撑的生产经营系统,相当数量产品从初级产品到供应链是个冷链系统,产品的质量安全是一个可追溯系统。

三是从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层面上看,由于产品下游与超市连锁为主的现代商业相连接,生产初级产品的分散小规模农户经营就很不适应,需要尽快提高整体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特殊性质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实现企业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载体。

三、实施超市农业的必要性

中国各级政府一直强调食品安全问题,保证食品安全离不开专业化、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流通体系。超市是流通环节里一个重要的载体,它是一种标准化农业,体现的是“安全、增效”。食品安全的品质保障离不开超市农业,创建新型农业产销经营体系,为农民增收致富建立了一种长效机制,超市农业有很多的优越性,它是实现农产品直销的唯一,由农民合作社来运作,可以减少中间的流通环节,使生产者、消费者都得到实惠。各地从各种批发市场到零售商,再进入小菜场,中间要拿走零售价40%~50%。农民合作社的好处是跳过中间环节,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和工厂或超市,直接到消费者,这样可以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一是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增加农民经营收入。二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水准,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三是整合生产要素,获得规模效益。四是有利于城市居民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得到真正的实惠。超市销售的新鲜蔬菜和果品,质量很好,有些产品价格比农贸市场还低,很受消费者欢迎,原因就是实施了超市和农产品基地“产销直接”,而中间的载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

四、中国发展超市农业的对策

由于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目前中国大部分农产品还处于一种粗放式管理阶段,真正达到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

一是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目前我们的农产品生产链条长,生产环境开放,不可控因素多,存在着生产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脱节的问题,无法建立完整的安全生产体系和实施措施,难以形成统一规范的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各个生产环节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农产品生产销售的各道环节中,只要有一道环节不按标准操作,就会影响到农产品的最终品质。超市农业与传统的农贸市场相比,更重视农产品的品质,由于质量无相关认证或是标准达不到要求,使得许多农产品难以进入超市销售,制约了超市农业的发展。

二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品牌的意识。由于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规模狭小、信息闭塞等因素的制约,不具备创品牌的意识和能力。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大,在品牌的推广和新品开发上也比较弱。农产品进超市销售,具有品牌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品牌已成为优质农产品质量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成为了消费者识别和购买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依据,便于消费者形成品牌诚信,进行重复购买。另一方面,品牌有利于超市对农产品进行质量跟踪或重复订货。

三是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中转次数越多,损耗越高,浪费越大,物流成本也越高,农产品尤其是生鲜农产品物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从农民的田间到城市的消费者这个物流过程损耗率相当高,2003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的数字为30%,而同比国外先进国家的损耗则只有5%~7%左右。生鲜农产品须保鲜供应,物流配送、信息技术和冷链设备成为超市生鲜经营的基础设施。这些特点导致超市生鲜农产品比一般食品经营风险大、成本高,这也成为当前制约超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对发展中国超市农业的展望

篇2

一、农业资产的种类特点

1.农业资产的种类

农业资产一般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的那些牲畜或者禽类和树林木头方面的资源,站在形态的角度上看,农业资产主要的活的动物和植物等生物资产可以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存性生物资产。

牲畜或者禽类资产又可以分为产役畜和幼畜以及育肥畜。产役畜的意思就是产畜和役畜,产畜的意思是指供繁殖剪毛和产奶以及牲禽家禽;役畜主要是指供劳动役用的牲禽。产畜和役畜在性质上都属于劳动资料,所以都属于生产性的农业资产。幼畜以及育肥畜指的是未成年的小畜禽,它们可以直接提品,幼畜以及育肥畜是牧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都属于是消耗性农业资产。

林业资产可以分为经济林和非经济林两种。林木资产对于村集体经济来说,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把林木资产作为生产的工具,同时可以不断的生产出产品,比如说苹果树上的苹果。这种林木资产也被称之为经济林木。它的特点是可以不停的重复生产出相关的产品,同时它的成本还可以通过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卖掉以后获得相应的补偿,它的性质和固定资产比较雷同类似,因此也把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生产性林木资产。另一种是在砍伐了林木以后把它卖出去,实现成本的补偿。这样的话是不能够重复的提供某一种产品的,而是只有通过砍伐树木卖出以后获得的金钱补偿,这种林木资产称之为非经济林木。它的性质就和存货有点类似了,很多时候也被称之为消耗性林木资产。正是因为这两种不同的林木资产成本补偿方法,所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必须要把两种林木区分严格开来,单独的进行核算。

2.农业资产的特点

农业资产的特点一般是具有四个特点。第一,农业资产是自然的再生产和经济的再生产相互统一的有机体。农业资产有自我发育生长和繁殖衰退的规律,能依靠自然生长而获得自然增值,与此同时,它也有人的劳动附加而形成的价值,这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体;第二,农业资产的生长发育和衰退死亡都具有多样性。农业资产的涵盖范围很广,种类也繁多,不同类型的农业资产也是有着不同的生长发育和衰退规律;第三,农业资产的生命周期也有着多样性。比如说,林木可以生存长达几十年甚至是更长,但是也有的生命周期比较的短暂,不足一年的情况都有;第四,农业资产的后续费用也是接连不断的。很多的农业资产的投入之后,为了可以更好的维持农业资产的存活和高产稳定,都需要在后续的整个生长和存活期间进行不断的持续投入。

二、农业资产的核算管理

1.牲畜和禽类资产

可以设置好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科目,以此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培育的牲畜或者禽类的成本。下面可以设置二级科目为幼畜育肥畜和产役畜。它的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接受的投资以及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牲畜或者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幼畜育肥畜的饲料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和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牲畜或者是禽类资产的成本,包括役畜的成本摊销。

2.林木资产的核算

林木资产的核算需要设置林木资产科目,这样可以用来核算农民专业合作社购入或者营造的林木的成本。借方登记因为购买和营造或者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林木资产的成本,还有经济林木在投产前、非经济林木前的培植费用。贷方登记因为出售或者对外投资以及死亡损毁等原因而减少的林木资产的成本,包括非经济林木的成本摊销。本科目也可设置二级科目为经济林木和非经济林木两种。

3.资产负债表

篇3

一、回顾前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较快,质量逐步提高,形式趋向多样,增收作用明显。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快,势头猛。从2001年我县首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诞生以来,现已发展到85家(今年新增24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3家,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17家,注册商标8个,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的4家(*镇蔬菜合作社、*蔬菜专业合作社、*板栗专业合作社、*田鱼专业合作社)。

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类型多,涉及面广。合作社组织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其中种植业31家,林特业25家,畜牧业21家,渔业4家,其他4家。在种植业中以蔬菜、水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居多,而粮食等比较效益不高的产业较少;在畜牧业中,以鸡、猪和兔业为主;渔业中,以水产养殖为主。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明显。目前,全县共有合作社社员5386个,带动周边农户14267户,联结基地5.2万亩;全县各类合作社共代销农产品总量2.52万吨,代购饲料、化肥、农药等农用资料总量1.43万吨,共培训农民0.96万人次,为推广农业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真正起到了“建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作用。

(二)加强培训,提高合作社社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事物,农业主管部门主要是负责搞好辅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一是到乡镇实地指导农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讲解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登记注册流程、组织优势和发展趋势,引导有关专业户创建合作社。二是开展培训。几年来,我们共举办合作社培训班10多次,培训500多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我们分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政策法规汇编》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政策摘编》300多份,提供他们学习,提高骨干人员的政策水平。三是实行科技入户,开展帮扶工作。每个合作社都确定专人挂钩联系,定期开展业务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是组织合作社负责外出参观取经,学习外地合作社先进管理经验,开阔工作思路。如今年2次组织重点合作社负责人到温岭、乐清等地参观,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加强指导管理,提高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合作社实行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对于新成立的合作社,帮助和指导其建章立制,开展业务;对于不符合《条例》规范要求的合作社,引导其逐步走向规范;对于己规范的合作社,要重点引导其不断拓展业务和提升实力,做大做强。为此,今年我们以规范完善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为抓手,开展了“百社五化”创建和“5?10兴农示范工程”的合作社规范化创建活动,实行定点挂钩联系帮扶制度,组织本局工作人员对挂钩合作社进行业务指导,本着“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社员知识化、产品安全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通过规范和完善合作社发展,充分发挥了的合作社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优势,在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实施方面,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效地补充了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成为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今年7月份,我县成立了*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对今后我县合作社加强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发挥重要作用,促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经营实力不断提升。

二、存在问题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从合作社内部环境来看。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合作社总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服务领域不广,品牌还不够响亮,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发展规模看,大多数成员只有十多个、几十个,超过一百个的较少,规模普遍较小;从区域布局看,大多数合作社社员的分布仅限于本乡(镇),跨区域发展的比较少。同时,大多数合作社自身实力弱,服务和业务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咨询以及初级产品销售的层面上,合作意识不到位,产销联接不紧密。各社员单独生产,自行营销,合作社只起到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作用。很少能开展深加工、精加工业务;合作社普遍缺乏市场开拓能力,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另外,一些合作社没有设立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机构,或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民主的管理与监督机制,日常运作主要由少数人控制,与成员的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虽然服务收益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专业合作社对成员二次分配比例较小,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再如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设立帐册进行核算,同时在资金收支管理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

(二)从外部发展环境开看。

虽然这几年,我县出台了不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政策与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但从我县合作社的发展环境来看,还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

一是扶持不大。虽然各地的财政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所扶持,但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扶持的方式也比较单一,扶持重点主要放在少数示范合作社上。在扶持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发展与提高、发展与规范的关系。

二是负担过重。一些合作社年审收费较多,负担较重。此外,合作社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用电量比较大,在用电价格上,目前我县普遍是按工业用电价格核算,不能享受农业用电的优惠价格,合作社在用电方面支出较大,负担过重。

三是融资困难。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薄弱,但合作社兴办收贮服务设施需要资金投入,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合作社缺乏可抵押资产,难以得到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造成目前不少合作社产品有销路,手头有订单,但没有能力组织生产。

四是用地困难。在合作社运营过程中,一般需要有加工或收购产品的场地以及办公场所等。但目前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办法获得用地,从而无法顺利开展业务。

三、下阶段工作安排

下阶段,我们要继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促进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在内部运作上,要规范合作社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八个规范”。即规范章程和制度,健全自我发展机制;规范股金设置,壮大自身实力;规范组织和内部管理机构,完善治理机制;规范会员管理,健全退出机制;规范民主管理,推行民主决策;规范财务管理,实行财务公开;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形成比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规范盈余分配,完善分配机制。各合作社要结合自身实际,规范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合作社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切实可行的制度。加强合作社财务管理,独立建帐,规范会计核算,定期报送财务和会计报表,定期向社员公布财务状况。

(二)在服务水平上,要强化统一服务和销售功能,做到“四个统一”。能否使农民增收,是合作社有没有凝聚力、生命力的关键。各合作社要积极组织社员扩大生产和经营规模,通过创建品牌、质量安全、加工包装、市场开拓等提升产业,提高经济效益,不断促进社员增收,带动更多的农民共同致富。

一要统一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引导合作社根据生产经营和社员的需要,统一组织采购、供应农业投入品,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也可以统一开展运输、储藏等服务。

二要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引导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要积极向社员提供生产技术和经营信息等资料,统一技术辅导和培训。

三要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引导合作社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合作社要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统一销售社员产品的程度。

四要统一产品和基地的认证认定。引导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篇4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需求特征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特殊性。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各地农民自发组成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从注册情况看,分为没有参加各类注册、参加工商部门注册但注册形式为非法人形式和参与工商部门注册且注册形式的法人的三种形式,其中没有参加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占比最高。但不管那种注册形式,与传统企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具有天然的信用互助职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需要外部融资给予适度支持,缓解其融资难现状。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向综合性合作社演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内源融资约束,但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高度异质性。从社员之间博弈关系看,异质性导致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得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结果导致资金互助囿于有限的农户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金融专业知识,甚至社员之间互不信任、生产周期的同质性而不愿加大资金互助,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动态性。信息是交易双方必备的重要条件之一,交易双方如彼此了解掌握对方生产经营信息,供给需求双方可以在这个信息基础之上做到彼此匹配,有效地完成交易,实现共赢。从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形式看,具有很强的“地域依附性”,通过同质性生产合作,双方所面临的是长期的、发生在各个方面的重复博弈,社员之间的经营能力、人品道德、历史行为及口径等软信息相互间是透明的,从而降低合作社社员间信用互助风险。近年来,随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其社员范围呈现扩大化、分布广等趋势,社员“地域依附性”下降,信用合作信息优势降低。

(四)社员产品流与资金流流动要依托农民合作社平台。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看,经营领域涉及种植、养殖、林业、植保等农村各个产业,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等各个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降低农民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高合作社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大部分合作社社员一般实行产品和资金委托合作社进行运行的方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具有产业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这就为信用互助和外部融资的对接提供了较高的风险保障,同金融机构对单个社员贷款相比,不但信息透明度较高,而且有资金流作为保障,融资风险大大降低。

二、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供给现况与存在问题

在将单户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过渡的过程中,合作社对资金的需求和依赖程度上升。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合作社的正常运营,必需寻求稳定的资本来源,但是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资本相对于劳动而言高度稀缺,大部分小农均面临严重的资金约束。

(一)内源融资先天缺失

内源融资方面,大部分社员没有向合作社投资的激励,仅愿意投入少量资本,获取成员资格以及投票、异议、退出等权利,结果导致合作社资产严重不足。《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从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组成情况看,绝大多数能符合这一要求,保证了农民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现阶段农民整体经济实力不高,也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成员的实际投入水平偏低,大大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以同心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整体出资额最少的只有0.5万元,最多的达200万元,平均出资额为45.55万元。其中,有32%的合作社出资额不足10万元;而出资额超过100万元的,仅占16%。具体到人均出资额来看,平均为4129元,最少的仅几十元。从实际情况看,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发展成员,只要出资几元到几十元就可加入合作社,有的合作社甚至不出资也可以成为成员,这无疑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本的筹措雪上加霜。

(二)金融供给面临多重制约

1、机构约束。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仅有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用服务,而在农业银行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中,对实体性合作社按照农村小企业贷款政策执行,对服务型合作社按照农户小额或大额贷款政策执行,实质上也是将合作社排除在外,没有将其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看待。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受资金、人员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主要业务以农户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为主,没有能力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2、方式制约。从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小额农贷模式,即借鉴小额农贷模式形成合作社农林畜牧等伞形产品体系,以合作社社员为对象,对其进行动态授信,贷款利率执行小额农贷利率。二是合作社发起人贷款,融资规模严重依赖于这部分“合作社发起人”的资金实力,农村金融机构要么不给合作社放款,要么仅向这部分具有资金实力的合作社发起人放贷。三是企业贷款模式,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程序完全按企业贷款模式进行。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真正意义的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政策还未制定,从而增加了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风险的难度和面临风险的评价,降低了其获得贷款的可能。

3、风险成本约束。首先,合作社以农业为经营对象,农业的投资回收周期长,受自然和市场不确定性影响风险高。其次,合作社缺少足够的有效抵押或质押品,而且难以找到愿意为合作社贷款提供担保的组织或个人,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高使得其惜贷和慎贷。再次,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分散的农户信用信息采集、筛选、评级并转化为金融信用的载体的成本高,成为银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根源。金融机构商业化运作模式使其更青睐于农村的优质大户,很少主动深入合作社,导致银社信息不对称问题未得到解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即期对接模式与中长期制度设计

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看,信用互助缺陷加大了对外融资需求的依赖,而农村金融体系产品与信贷政策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现有正规金融对接存在问题,因而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问题需要实现与银行的有效对接。

(一)金融机构功能衍进:即期融资对接模式

1、打包授信模式。根据合作社社员生产相对趋同、区域相对集中的特点,设计相应的银行贷款支持模式,这种模式是以集合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为贷款对象,统称之为打包授信。这种模式的关键是选择发起人经营管理水平较高、银行高度认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银行授信管理平台和社员融资服务中心,由发起人确定授信社员组成,由符合条件的社员组成授信组合体,由金融机构对组合体进行授信,取得金融机构贷款后,由合作社作为运转资金在内部开展资金互助使用,必要时通过抵押等措施进行增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信息的对称性和内部信用筛选机构,降低贷款风险,解决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交股金而无法开展内部资金互助现状。可以有效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社员不同数量、不同期限的短期融资需求。

2、“合作产业链”信贷模式。从当前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看,以农民合作社形成的合作产业链拓展了农村地区的有效信贷需求,与传统农户相比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产业链融资模式对于处于农业产业链条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其最主要的抵押是其经营的农产品,银行在对产业链相关的资金流、物流有效监控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融资的方式对合作社进行贷款,由上游企业根据其与合作社之间的供货合约制定相应的贷款额度并控制贷款风险,产业链融资使得合作社的动产农产品具有可抵押的特征。抓住“供应链”这一核心,跟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物资流、现金流,既提高了业务效率,又降低了信贷风险。

3、委托贷款合作模式。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内外部融资形式看,虽然内部信用互助规模小,处于自发、探索与模仿阶段,相对外部金融支持,具有自身的地缘、人缘、亲缘,具有甄别中小贷款者资信状况的信息优势。因此,可以设计一种正规金融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信息的合作模式,即正规金融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合作模式,正规金融提供资金,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其确定的贷款要求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和协助收回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在帮助正规金融实现一定贷款收回率的前提下,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和管理费。通过融入合作社,可以发展内部融资互助方式取得支持,对银行而言,通过委托贷款,可以批量发展客户群,省时省力地发掘新的信贷市场机会。

4、转贷款合作模式。与委托贷款模式中正规金融全部承担贷款风险不同,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把贷款风险转嫁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正规金融以优惠利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选择贷款对象进行放贷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自有资产作为抵押担保以取得正规金融的优惠利率贷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了对中小贷款者的全部风险,在转贷款合作模式中,正规金融扩展了信贷渠道,降低了客户集中度,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正规金融取得优惠利率贷款解决了自有信贷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中长期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制度选择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能充分利用地缘性的信息优势,通过互相监督,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比银行更好地解决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有很大的存在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提高服务社员的水平和意识,提高社员的综合比较收益,以此换取社员入股资金或闲置资金存入合作社,增加互助资金来源,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合作,发展内生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融资需求的,在充分发挥“内部功能”条件下解决“内部失灵”的内生性融资。二是要在创新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发展服务于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政策性或准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外融资既能解决“市场失灵”,又能及时摄取“外部资源”,有效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些特有的金融梗阻,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优势,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与资金合作体系的良性循环。

四、相关建议

优化政策环境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高发展能力和潜力,建立起长期、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包括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起步、生存、成长全过程的扶持策略,充分发挥其生产合作融合信用合作的比较优势。

完善法律环境机制。建议以明确具体的以法律等形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给予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改进经济环境机制。一是加大对合作社的财政补贴,通过给予专业合作社一定的优惠政策,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二是建立农村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提供贷款担保。三是要加强对信用互助功能的正确引导,继续把生产合作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的基础,提高信用合作的稳定性。

建立合作引导机制。搭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正规金融支持之间的联运平台,加强对合作社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合作社信用互助服务水平和能力,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理控制发展规模与合作半径,降低信息积累成本和信用互助资金风险。

参考文献

[1]胡卓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8):40-43。

[2]郑丹,大岛一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匮乏现状、原因及对策[J].农村经济,2011,(4):76-79。

[3]黄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情况及金融支持―对湖南156家农合社及94家基层金融机构的调查[J].金融经济,2011,(8):116-118。

[4]夏英,宋彦峰,濮梦琪.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为基础的资金互助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4):29-33。

[5]杨玉娟,郭璇,丁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融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7):166-167。

The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of Financing Supply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Specialized Cooperatives

WANG Shixiang

篇5

    XX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XX年XX月XX日,是从事农、牧、渔、林业及技术指导和加工服务等综合型专业合作社。现有注册社员XX人,其中贫困人口XX户XX人以劳力、XX户XX人以苗木入股形式成为注册社员,注册资金XX万元。XX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顺应新时代“三农”政策破茧而立,秉承服务“三农”宗旨,致力于“激发内生动力、助力精准扶贫”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走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五个一”要求,以XX、XX为产业,以科学复种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扶贫基地苗木假植、提供就业岗位、技术服务等机制与当地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

    合作社拟建XX亩产业基地,现已建成标准化XX苗木假植扶贫基地36.41亩,抚育苗木XX株(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XX株,按XX株/户标准)。通过“镇政府+合作社+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模式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产业利益联结,采用XX管理模式,切实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发展中资金、劳力等后劲不足瓶颈, 基地的建成每年可免费为全镇XX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大苗移植栽种,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科学复种XX、XX亩,预计丰产期每年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XX万元经济效益,户均增收XX元。根据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的条件特点,针对无劳动能力五保户、重病户、残疾户等,按自愿原则与合作社签订委托种植协议。在挂果丰产期,除去成本按30%利润比例分红返还建档立卡贫困户,让其有稳定的分红收益。与此同时,XX苗木假植扶贫基地可为XX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有保障、产业全覆盖、收入稳得住,确保可持续增收目标。

篇6

1、必要性

1)我县属山区,山多田少,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充分利用广阔的山地,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经济树种生产,提高种植效益。

2)发展黑枣优质经济树种,建立示范基地,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专业技术人员、有机肥源等条件进行果品生产,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然后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产果后统一回收销售,能够促进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3)发展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对促进我县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对繁荣山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2、可行性

1)土壤和气候条件

响堂铺村坐落于涉县西南部,,属典型的山区。距离县城15公里,309国道线及青兰高速贯穿全境,海拔在350—1000m之间,年平均气温12C,年降雨量569mm左右,夏秋两季的昼夜温差大,具有非常优越的地理地貌和生态环境,适宜种植黑枣、柿子、核桃等经济树种。

2)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已有一定规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杀虫生物防治技术、渗灌技术等农业生产新技术,同时充分利用响堂铺黑枣合作社生产基地发展起生态观光、摘果一日游等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

3)黑枣树适应性强,且经济价值较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黑枣风味绝佳,香甜味浓,丰产性好,经济价值高,市场价 元/公斤,产地价 元/公斤,畅销国内外,专家预测,黑枣除鲜食外,还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可制罐头、果酱、盐渍及制蜜饯等。近年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批发价

保持在 元/公斤以上。

综上所述,该项目具有必要和可行性。

二、种植设计方案

1、果园土壤及植株样本的采集

土样的采集:在树冠滴水线施肥带外10-20㎝范围内,挖取30㎝深土壤,采样点的选择可在以下两种方案中任选一种:每亩果园挖取5个点,每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每50-100亩共取三个样;在地势基本相同、地力差异不大的果园也可每个果园挖取5个点,充分混匀后作为一个土样。

2、划分施肥分区,制定施肥方案。在掌握本地区土壤养分条件的基础上,按照土壤类型分布

和果树布局,再根据枣树的营养需求规律按照所在地段的土壤养分状况确定该种果树全期施肥总量和不同时期的施肥品种、数量,选定配方施肥方法,建立不同果树品种、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施肥指标体系,制定配方施肥分区图和配方施肥方案,从而制订出不同地力区域各种果树的测土配方施肥通知单。

3、实施区域

在响堂铺选择不同地域多个点进行实施。详细见表一。

表一 建设进度、主要投资和生产能力表

单位:亩、吨、万元

三、组织管理

1、由涉县农牧局主管,响堂铺黑枣合作社承办实施。

2、成立 亩优质黑枣树示范基地领导小组,负责基地的筹备、建设、黑枣树管理、果品营销等项工作。

3、黑枣树定植后,由合作社抽调五名农民技术员根据黑枣树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不同的物候期各自不同的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做好肥水管理、修剪、整形、病虫害防治工作。投产后还要做好保花保果、壮果等工作。

四、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

投资估算(见表二)

表二 投资估算表

2、

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 万元,自筹资金 万元,申请专项资金 万元。

五、人员组织及分工

办公条件及工作人员情况:合作社办公地点设在功果桥镇汤涧村,建筑面积200平米,内设理事长办公室、监事长办公室、办公室、财务室、会议室等。现有工作人员12人,包括理事长1名、监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理事成员2名、监事成员2名、财务人员2名、技术人员3名、销售人员2名,务工人员:20人。

六、经营管理

(一)、统一生产计划

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本社产品实际,统一制订生产计划,由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按生产计划落实生产,与合作社签订生产合同,计划合同做到“八定”。即定定面积产量、质量规格、定农资农械需求、定技术服务、定安全生产责任、定产品交售办法、定加工要求、定管理人员工资报酬奖惩。

(二)、统一供应农资

合作社根据生产需要和技术要求,统一组织为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采购、供应生产资料和设备。实行规模采购,努力减少社员的生产成本。合作社统一采购供应的农资必须保证质量,适合本社各种生产和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否则,造成的损失由负责采购的当事人赔偿。 (三)、统一技术标准

合作社按照质量安全要求,统一组织制订、实施生产技术规程,按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逐步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检测监督等制度。 (四)、统一产品认证

合作社统一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有机产品及地方名牌、著名商标等,提升产品品牌和档次。

(五)、统一指导服务

合作社实行管理人员(或者社员代表)分生产区域、分产业产品品种负责制,统一对社员(或者生产场、加工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合作社对管理人员的报酬或补助按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发放。因指导服务不到位,造成损失的由负责人负责赔偿。 (六)、统一加工销售

1、合作社统一生产加工,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包装销售。积极开拓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寻求定向加工,努力降低销售费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在合作社收购社员产品环节上,要严格执行合同规定的收购质量、价格、数量,对待社员要公平公正,不厚此薄彼;社员要维护本社形象和利益,要履约守信,不贪小利;社员要听从统一指挥,服从统一调度,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交售产品,使产品能及时加工、包装、调运,进入市场。

3、在产品交售加工期,合作社要确保信息畅通,按市场行情,随时公布交售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以及交售办法和要求,使社员及时组织采收、整理、分级、包装,使产品适时进入市场。合作社要确定专人,定期对收购、储存、调运的产品以及待交售的产品,分社员、分生产场,分产品种类、分质量规格,分客户、分市场建立台账,做好统计分析,以指导、调度好加工、储存和销售。

七社会效益

1、通过合作社的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提供优质果苗,

提供施肥方案,统一回收销售果品,增加农民收入。

篇7

1、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背景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农机作业一直是各个分散的农机户单独作业,难以形成一定规模,作业水平也提不上去。而自政府于2007年7月颁布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来,鼓励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兴办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这种分散式的农机作业逐渐被规范化运营、产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替代,取得了一定成效。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规模化发展就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只有坚持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作业成本,节省人力、财力、物力,才能达到集约化生产和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意义

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疆于田县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出现后,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都可通过合作社提供,交易价格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更大的保障,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风险,这对于农业发展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二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与以往的闲散的个体农户机械作业不同,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的整合了机具、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同时还突破了土地地域限制,对于发展规模化经营大有裨益。

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农业经济结构。如今,农机专业合作社已经遍及乡镇各地,成为乡镇基层农民的好帮手,尤其是新农机、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大大节省了农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优化了现代农业的经济结构,提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水平。新疆于田县农牧机械管理局还组织农技专家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开展科技下乡宣传推广活动,带领更多的农民科技兴农。

二、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稳步发展的几点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有效地整合农机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了农业机械使用率,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发展宣传人员,吸引更多农民入社

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宣传人员,使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机专业合作社来,以最大限度的集合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有益成果惠及更多农民。

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农机管理部门的优秀专业人才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开展政策宣传、合作社管理、农机使用操作技术、农机维修等方面的宣传讲座,提高基层民众的实操水平、管理水平,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效果显著。此外,還可与当地高校、技校、科研院所乃至生产企业合作,加强农机合作社人才的培养。

2、完善运营机制,提高合作规范化程度

在中国,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毕竟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内部管理及运营机制还不够健全,合作规范化程度还有所欠缺。为此,可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经理人机制,盘活农机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可以在合作社内部通过推举等方式选出懂技术、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管理整个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当然,经理人也要定期向合作社成员汇报总结工作,遇到合作社重大决策问题时,要征求大部分甚至全部成员的意见。

从新疆于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来看,一些专业合作社存在着农机品种单一的问题,这就限制了合作规范化程度。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综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合作社可以适当添置一些养殖方面以及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农机设施,为农业发展的综合化、深入化奠定基础。

3、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售后监督,完善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机具质量监督,确保所有机具都物美价廉。可以设置并公布质量投诉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基层民众的监督,一旦发现有质量问题,立即查找原因并限期退回,给予惩戒。

二是加强机具维修质量监督。可建立农机维修4S店,专门负责对损坏机具的维修,合理定价,为农民维修农机具提供方便。

三是加强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不管是农机管理人员,还是销售人员,或是维修人员,都要运用好阳光培训政策,定期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努力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便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三、结语

总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是完善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步发展,要大力发展宣教人员、完善运营机制、加强售后服务监督等,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1.1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水平和管理水平不足,导致财务管理状况混乱

最初的农业合作社是农民们自发创建的,农民的专业水平不高,导致合作社内部缺乏比较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聘用一些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会计人员,而且人员也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因此在进行合作社内部和外部经济核算的过程中,会出现核算不准确、不具有专业性,进而导致其在财务管理中出现各种问题,财务管理状况混乱。

1.2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人员的经济法律意识薄弱,管理体制落实不到位

虽然说国家针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务管理问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是具体到每个合作社,财务制度都不够明确,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只有一部分合作社有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有了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也不够,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往往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使很多法律制度流于形式。同时,合作社内部缺乏完善的分配制度,对股金分红、利润返还和股息等方面不了解,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合理分配,还有些合作社在分配过程中是领导单方面说了算,财务分配不够透明化,这将严重打击社员的积极性,而且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会让社员产生退社的念头,不利于合作社的成长和发展。

1.3合作社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狭窄,发展资金缺乏

农业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自主参与的互经济组织,同时从事农业生产的效率又比较低,在进行合作社的建设投资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狭窄。现有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很大一部分是靠信用社、政府和农行的资金投资来进行自身的发展,具体融资情况如图二所示:政府由于政策和业务的限制,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资金投入比较少,很多合作社依靠一般的农户和合作社核心成员的会费维持合作社的发展,导致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得不到满足。

2农业专业合作社中做好财务管理的具体措施分析

2.1建立健全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

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不到合作社内部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农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不能保证合作社内部资金的准确核算和流通。所以管理者要认识到财务管理相对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重要作用,积极成立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机构,对内部的资产进行管理,同时做好财务审批制度的管理。首先政府的相关部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不同特点,针对各自的情况建立不同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而规范合作社的资金财产核算流程,加强对合作社原料采购、加工和销售等环节的资金进行核算,保障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作为合作社,要积极学习并明确政府关于财务的管理的法律和法规,并结合这些法律法规,进行合作社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积极成立财务管理机构,成立理事会,负责合作社资产管理的各个方面;成立监事会,负责管理合作社的财务和资产监督以及内部审计工作;会计负责建立合作社的总账和明细分类账,对财务的收支状况、成本费用的核算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工作进行细致的划分和管理;出纳人员要及时进行合作社的现金进出账登记,对银行的存款进行每日记账,同时做好合作社的资金收支情况登记。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保障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效顺利的开展。其次,建立起合作社资金资产的管理制度,对合作社的资产进行内部牵扯制制度的管理和台账登记责任制管理。在合作社内部进行公用资产的购置,报关和使用的环节上,做好购置计划与审批、审批和采购、采购和保管、保管和使用审批等环节分开,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清楚明了。同时做好台账登记责任制管理,对产品的购置、使用和管过程中,将责任落实到人,一旦资产遭到破坏和损失,能够及时的追究相关的责任,由直接的负责人负责。同时要做好内部财务的审批制度,合作社的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要有明确的目标,都要通过理事长的审批,确保合作社的每一项资金支出都用于合作社内部的生产、经营、服务和日常的管理。财务人员在办理各项支出的过程中,项目的原始凭证,包括支出计划的审批、发票、验收清单和入库凭证等都要齐全,而且这些凭证一定要有经办人、审核人和审批人签字才可以入账,如果某些款项是由集体审核通过的,需要凭借会议记录或者形成的决议来作为合作社入账的依据。在进行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对财务资金和财产状况进行及时的公开,可以每个月的固定时间将合作社的财务收支情况公开张贴于办公地点,每一年进行财务工作的年度总结同时做出下一年的财务预算。

2.2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和制度培训,进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合理有效推进

首先要对所有员工进行制度培训,让员工明确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制度,对目前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涉及农村的法律法规、合作社的法律法规和合作社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及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保证员工了解、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进而规范员工的行为,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专利开展提供前提和保障。同时做好对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加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保障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依照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合作社内部的财务管理。而且,合作社在聘用财务人员时,要对其责任心、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进行考察,尽量选取责任心较强的人员来担任财务管理工作。

2.3建立健全合作社内部的分配制度

在进行分配核算的时候,合作社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做好财产和资金的清查核算工作,对全年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核算,核算结束后,将核算成果和盈余分配方案提交给理事会。理事会召开所有工作人员会议,公布分配方案,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对分配方案作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经过理事会审核通过以后,由社员大会审批之后方可实施。

篇9

引言

在传统小农户生产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使其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地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为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本文将对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一、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

截至2012年9月,成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846个,两年间新增758个,社员达到42.8万户,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4359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2.合作社组织模式多样

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与园区、村集体、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如以新津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园区+合作社+农户”、以龙泉惠民草莓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以都江堰禹王莲花湖奇异果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了市场主体间的多种合作。

3.新型合作社多元发展

成都在大力发展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等十大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入股开展股份合作,加快发展资金互助、农机、植保、田间管理、劳务服务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业务范围拓宽到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劳务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营项目。目前,农机、植保、农业旅游、劳务服务和加工运输等服务性合作社28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84家、合作社联合社7家。

二、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1.达到了农民增产增收的预期目标

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聘请专家进行会诊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举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进行实践操作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广等措施,克服了独户单干信息闭塞、技术落后、费用成本大等弊端,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种植、养殖成本,增加了纯收入。全市入社农户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2.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成都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合效应,提升了农业投入产出效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深入探索实践农村产权抵押质押,发挥农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优化配置。

3.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农村实际,选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一业兴一县”的传播效应,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同时强化第一、第二产业联动,朝产业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领先优势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联结了带动农户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第一车间”,促进了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4.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善

成都市近年来不断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形式和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在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方面,成都市充分运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自主联合,统一经营,既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办不好、办不了的事,促进了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三、成都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

1.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是从一些新兴技术、资金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起来的,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依托,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者联系起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同时,通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进而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蒲江县红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的猕猴桃种植,专门设立了农资配送门市,统一团购绿色、有机农用物资,每年向社员配送生物有机肥1500吨,每亩降低生产成本300元;组织供应果袋1400多万只,每亩可节约成本40元;配送生物农药,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元,为猕猴桃的质量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合作社防治队伍每年还为社员猕猴桃统一防治病虫3次,提高了预防效果、降低了成本。并且在每年猕猴桃的销售季节,统一聘用分级包装工,对社员上交的猕猴桃产品进行统一分级包装,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2.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外延在微观层次上拓展,其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成都市通过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都江堰市高凤笋用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在2011年带动农户种植雷竹,林下养殖禽、畜等,完善和延伸竹产业链,推动了竹产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了生态田园化。2012年初,合作社带领社员依托农林业资源打造“蜀西竹海”项目,开展以运动休闲度假、农林业生态观光、道家养生、文化熏陶为核心的现代田园旅游。

3.坚持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持续稳定经营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历来非常重视创立自主品牌,结合产品特色与地理标志创建自有商标,积极参加西博会、农交会、“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做大做强品牌。全市有自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共127个,合作社成功经营了“锦宁韭黄”、“龙泉水蜜桃”、“蒲柑”、“双流草莓”、“石灵鸡蛋”等农产品品牌。

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打造的“石灵”牌鸡蛋,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合作社目前已建立产品质量跟踪体系,通过引入工业产品管理编码机制,对合作社出售的每个鸡蛋实行“身份证”管理,在每个鸡蛋上喷上专用编码,标明每个鸡蛋的生产农户、生产时间和生产批次,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4.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夯实组织运行基础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应当从强化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入手,加强成员的组织建设。只有成员树立自助理念和自我承担风险意识,才会主动参与合作社的决策事务,保护普通成员利益。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尝试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上,逐渐形成了成员之间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崇州市杨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设立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讨论通过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和理事长、监事长,审议理事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报告等。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制定生产经营方案,向社员大会报告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执行社员大会通过的决议,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监事会负责对理事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利益分配行为

从成都的实践来看,合作社有效运作除需要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对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认真研究并切实执行。目前,由于不少合作社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只能坚持合理引导、逐步规范的原则,不能要求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

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两种出资方式。土地入股每年最低入股分红达到1200元/亩,另有21户农户现金入股。入股农户收益来源于年底合作社按出资进行的分红,与合作社经营好坏直接相关,从而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关系,使生产和加工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突破长期融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资金制约是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瓶颈,由于担保等实际操作问题无法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近年来,成都市在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制度和信用担保制度,扩大合作社抵押担保物范围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新都区明学川芎专业合作社按每亩1股计算,每股每年1400元保底,共计入股327.45亩,年终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其余作为合作社积累,用于扩大合作社川芎生产。合作社入股的327.45亩土地办理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通过成都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捆绑库存川芎和房屋,在成都市农村商业银行高新支行实现融资200万元,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7.以专业人才为支柱,靠科技进步作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来运营,而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始终离不开能人的核心带动作用。为了解决合作社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的难题,成都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二是市农委定期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区县一级不定期举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合作社成员。三是注重依靠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农民营销大户、农村经纪人、村干部等能人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领办合作社。

8.依靠政府政策扶持,促进组织深化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其中,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财政支持、人才保障、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四个方面的扶持措施。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成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奖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参考文献:

[1]成都市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案例资料摘编.

[2]郑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

[3]王乐君,杜雷,刘寰,朱玲.合作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7).

篇10

篇11

一、寿光市稻田镇概况

寿光市稻田镇位于山东省寿光市东部,面积75平方公里,辖56个村,1.38万户,是省级中心镇。截至目前,稻田镇共有注册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70余家,占整个寿光市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的12%1,依托本地蔬菜种植优势,稻田镇的专业合作社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

二、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暑期调研所得到的数据,当地存在主要问题是:

(一)新型农业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薄弱

被调查的15个合作社中,会员规模在200-400人,占20%;100-199人占40%;100以下,占40%。绝大多数新型农业合作社经营规模小,有些合作社只有一块牌子、一个印章、一个章程。缺乏办公经费和固定的办公场所。合作社规模太小不仅限制了当地合作社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在调查的15个合作社中,注册性质为企业法人,占66%,注册为民间团体的占23%,没有注册的占17%。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注册资本规模基本分布在10万元—400万元这个区间。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有7个;100—300万元有6个;300万元—400万元有2个。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薄弱。

(二)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运行不规范

与合作社组织的本质特征相比,稻田镇绝大多数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内部组织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种种缺陷,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农业专业合作,而是农民初级形式的联合。

据调研资料所示:稻田镇真正有社员平等入股、进行盈余分配专业合作社还很少,只占被调研合作社比例的40%,余下的60%的专业合作社没有或不执行利益分配机制。会员与组织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组织对会员的约束力与凝聚力较差,难以形成自我发展和自我积累的机制,确保合作社有效运行的各项组织原则也很难严格遵守。

(三)新型农业合作社发育还处相对于较低层次,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稻田镇进行单一的生产销售合作、低效的技术、信息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占70%,进行资金、技术、加工合作的占30%。进入加工流通领域的合作社还比较少,真正自办加工企业的很少。绝大多数的合作社还只是停留在种植蔬菜的初级产品生产上,加工转化水平、附加值、科技含量都较低,优质品牌产品不多,(目前稻田镇拥有一个全国名牌,两个省级名牌),市场竞争力不高,获得的利润空间小,因而对农民增收还很有限。

三、针对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解决对策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为标志,稻田镇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新时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清晰设计产权,明确责任,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理论上,合作社应该将股权分为公司法人股、农户股和流通股三部分,一人一股,一股一票,民主参加管理。依据国外的经验来看,“可以探索发展较为完善的农业专业合作设立投资股,在社会上募集资金。这部分股份只具有分红权,而没有投票权,也不得参加盈余分配,不能参加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投资股金按照高于银行利率来支付利息。可以设立政策,允许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这应该是合作社实践的一大创新,解决了现阶段农民资金不足的难题,是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好方法。”

合作社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合作社稳定发展的保障之一。“规范来讲,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应该分为分为四部分,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服务优惠、契约联结、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机制。同时,在按股分红的同时,控制分红的比例,没有超过按交易额分红的比例。充分将按股分红与按劳分配结合起来,适当提高了按劳分配的比重,更好的体现了合作社‘劳动联合’经济特性。”

(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依法规范运作

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重大事项按照一人一票表决决定;在盈余分配上,在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后,按惠顾额进行统筹分配。再次必须建立健全合作社的岗位职责、生产管理、收购营销、财务会计等管理制度,尤其注意应该减少现在稻田镇一部分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行政色彩浓厚的问题。

稻田镇合作社在以后发展中,应该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统一组织农业投入品的采购和供应;统一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统一提供品牌、包装和销售服务;统一申报和认证认定无公害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及地方名牌工作。

(三)政府部门为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应结合西方国家实践,尽快建立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席会议制度。4政府应该在在财政政策方面,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财政支持农业的重点之一,逐年增加扶持资金。金融机构应该明确倾斜政策,创新贷款担保抵押机制,积极支持合作社开展资金信用合作工作。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引导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引导更多的主体创办和领办合作社,促进现有的合作社提高发展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发展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受客观条件限制、学识及所得资料限制,本文对稻田镇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蔬菜种植方面,对于其他方面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社论述较少;在提出措施如何付诸实践方面论述不足。这两个不足之处是以后研究应该加以重视并解决的问题。

注释:

1引自寿光农业经济管理局..

2引自寿光市农业经济管理局.寿农经字[2009]4号[ Z]. ms.省略/dept_intro.asp?dname=JG.2010-4-15.

3引自引自陈大斌著.重建合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3:55-57.

4引自郝卫东.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政府工作定位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5,6:36-37.

参考文献:

[1]陈大斌.重建合作[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孔祥智.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12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曾指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领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推进现在农业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1]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的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法律地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辅助支持政策,使得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2010年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35多万家。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人民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了解不深,导致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

1、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历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相比其他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地方政府不管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都不够,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有条件发展合作社,却因资金缺乏或者政府政策不支持而滞后。

2、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健全。存在为数不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只是注重建立却轻视管理,内部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规范。很多合作社有规章制度,有办公场所,但是只是一种形式,形同虚设;还存在一部分只是为了实现政府的组建指标而仓促建立的。很多地方政府不同部门针对同一个方面的制度存在明显差异,制度混乱,使得农民不知该听从哪个。

3、专业人员的缺乏。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上存在着人才的"三少",即合作社中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人才少之又少;政府相关指导部门中懂法律、懂政策、会监管的指导人员少;理论深厚、善于把国际先进经验和我国特殊国情融会贯通、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人员少。

4、合作内容层面低。与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向着农产品加工领域延伸,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向比较,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层次还很低,仍停留在初级产品的生产流通领域。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主要起中介和联结作用,其本身并没有设计农产品的加工、延长农业产业的链条和实现农产品价值的增加。[2]

5、金融机构服务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合作社资金主要来自合作社成员的资金。目前农村的金融现状如下:一是支持农村经济方面的金融力度不够。农业银行主要负责粮棉的收购贷款,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徽;二是金融机构"嫌贫爱富"。大部分农民贷款金额较小,这就导致银行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民的还贷能力存在一定的质疑。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新时期的发展思路

虽然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专业社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发展合作社是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和必然要求。因此,为了新时期合作社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结合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加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农民充分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概念、合作社实施的意义以及将会带来的好处,以此来增强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入社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章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出台,但这部法律的有关规定是原则性的,与现有的法律也有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社法律法规,制定地方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地推动合作社的发展。出了国家层面的立法,还要建立健全与合作社有关的组织章程、管理制度、风险调节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合作社的建立、发展和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3]

3、加大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不强,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给予合作社资金支持就是直接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国家非常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从2003年开始,中央就拨出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2003-2007年累计投入5.15亿元,2008年达到了3.3亿元。大多数的省(区、市)都在预算中安排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8年,各省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达到了13亿元。接下来,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持续化、制度化,并对资金的数额加以明确规定,制定完善的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应该用的地方。

4、加强人才培养和吸纳专业人才。各地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法规,对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他们熟悉合作社有关的理论和相关政策,以便减少他们在经营管理决策方面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农民更好的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大中院校学生和农业技术人员到合作社中任职,提高合作社的文化素质水平。

5、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关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合作社各主管部门的职责,使他们各司其职,确保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准确及时的提供政策指导和咨询、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等;积极举办和参与农产品展销会、会等活动,特别是参加农博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6、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各地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开办讲座、办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素质,使农民真正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三有"--有文化、有技术、有素质的新农民。

注释:

篇13

一、引言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连接着研发与生产,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每年约有6000多项农业技术新成果问世,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只有30%~40%,有60%~70%的成果未能及时推广应用。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更低,仅有40%左右,与我国平均48%和发达国家平均60%~80%的水平相差甚远。本文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研究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方式和途径,研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的多元化新型模式。

二、农业技术扩散与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能力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农业技术被人们普遍采用的过程,它是由众多的农户采用新技术决定的结果,是指在较大区域中群体农民对技术应用的行为总和。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包括了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其中,创新扩散是农业技术扩散的核心。农业技术由产生到接受,经历了一个由众多主体参与、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异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认识一感兴趣一评价一试验一采用”等阶段。根据扩散的先后以及人数多少,可以将扩散分为4个阶段: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随大流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农民的参与。随着扩散阶段的推移,接受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新技术也就开始普及。

农业技术推广是由推广机构或人员组成的辅导亚系统与农民构成的目标亚系统所进行的沟通活动,是一种系统间知识、信息、科技等要素的双向交流。这种双向沟通,既包括科技人员的宣传、培训和示范等教育活动,也需要农民的各种参与。GerdFleiseher等认为:为了提高技术扩散的相关性与农民的接收效果,推广的方法必须从指导性的、自上而下的方式转变成更利于交流与互换知识的参与式。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及农业形态,农民处于分散的、独立的、精耕细作的状态。我国的一个乡平均人口约为20268人,大约有4960户(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计算得来)。技术人员面向众多的分散农户,技术指导的成本非常高,这就需要将农民组织起来以降低成本。同时,农民的参与,也需要一个组织载体。因此,教育、参与和农民的组织化,是农业技术扩散的要素。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有特殊的意义。农民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农民的能力不足,而教育、参与、组织化,是提高农民能力的根本途径。因此,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是农民的教育、参与及组织化的过程,也恰恰是提高农民能力的过程。农业技术推广既能够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产出,也通过引导农民的参与激发了农民的自主、自力与自助;通过信息的传播与教育,使农民在面临各种问题时,能有效地选择行动方案,从而缓和或解决问题;通过参与农业推广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估,能提高农民的组织与决策能力。农民自身能力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贫困,从而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根本目标。

三、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向农民推广新型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贡献率,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发展中国家,其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农民参与不足,推广人员缺乏符合当地实际的指南和推广材料,一些推广的技术不符合农民的真正需求。政府相关的公共预算下降,以及实施中的低效率,则是政府单一主体农业技术推广的普遍困境。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相对落后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有:

(一)农户居住分散,农业技术的宣传成本高

我国的贫困地区一般处于山区、林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山大沟深,地域辽阔,农户居住极为分散,交通和通讯条件极差。比如,新疆若羌县,人口只有28636人,但面积为20.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99个浙江省的面积,也是人口密度最小的县。这种特殊的自然条件与资源的制约,就使得利用先进的媒介进行知识和信息的传播非常困难,农业技术主要必须通过人际间交流和沟通进行。因此,这种主要依靠县乡技术人员上门,到田间地头,到牧区和林区,一家一户进行宣传、培训、示范、咨询的成本极高。同时,贫困地区环境闭塞,教育水平较低,农民的文化较差。近年来,更由于青壮年和有知识的农民出外打工,乡村精英外流,留在乡村的以老人和妇女儿童为主,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的能力较差,增加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财政状况较差,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目前基本上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状况,农技人员下乡进行农技推广缺乏基本的条件。有的县乡因为经费极度短缺,甚至需要农技员自己出钱下乡。这些因素造成贫困地区农技推广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流失严重,进一步增加了农技推广的困难。

(二)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进行自上而下的技术推广,农民参与度低

我国的农村管理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时代的旧模式,仍然是依据行政区划实行向内化的行政管理,没有建立向农民提供服务的新机制。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旧体制的痕迹更重。

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经由“科技供给推动型”转化为“科技需求拉动型”。但在我国的贫困地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单个农民购买新技术的成本太高,仍然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农业技术。这种以政府为单一主体、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政府不仅是推动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实践者,农民只是被动的接受者…J。政府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根据国家的行政命令组织和发动,由农业基层单位实施,其行为具有行政强制性,而缺乏农民的参与,从而缺乏技术推广人员与农户的双向沟通与互动,因而农业技术扩散的效果较差。比如,农技部门向基层送科学、技术、知识,送方法、经验和建议,由于缺乏农民的参与,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掌握农民的实际需要,只是单方面地做出判断,政府的农业技术供给与农民的需求不匹配。农技员在上级的考核压力下,往往只是为完成任务而工作,搞形式主义,走过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数字,甚至强迫农民采用政府推广的技术,种植政府规划的作

物。由于许多农户不是自觉、自愿、自发地参与其中,当然也就体会不到这些技术和建议的价值与优点,所以常常不愿配合政府的工作,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和破坏现象,结果造成推广计划收效甚微。

(三)缺乏载体,农业技术推广教育成本高和农民参与度低的问题难以有效解决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包括新品种的引人,新技术的应用,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也需要有一定的种植规模才能产生效益。我国贫困地区地域广大,一县一乡之中既有川区也有山区,既有水地也有旱地、草地,降水量、无霜期、土壤成分等地理和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作物种植千差万别。同时,许多农户还没有解决温饱,种植的作物中粮食、蔬菜、林果一应俱全,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低,单一品种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专业化水平也相应较低,采用新技术的效益难以提高,吸纳新技术需求的惰性很大。

面对这样的特殊状况,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建立一个农民需求的顺畅的表达渠道,将农民对于农业技术的多元化需求进行整合,县乡农业技术部门才有可能透过这个组织载体进行专业化的农业技术的培训、示范、咨询,既能够使政府的技术供给与农户的技术需求匹配,也能够节省面对分散的单个农户的技术推广成本。同时,白发组织起来的农民,通过参与县乡政府的农业技术规划和农业政策制定,既能够有效监督政府的公共决策和资源分配,改善政府的服务效能,也能够在参与中提高农民的能力。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村级组织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村支部和村委会承担了计划生育、乡村环境、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贫困救济等方面的众多职责,在家庭承包经营制的背景下,时代作为生产组织者的职能已经大为弱化。村组织作为全村所有居民社会服务的主体,主要满足中位需求,对于村内部分村民的专业化的、多元化的生产技术服务已经没有能力承担。第二,现实中的村组织更多保留了县乡政府政策执行者的角色,在整合农民的利益诉求、表达和维护农民的利益方面还与制度设计有很大的差距,通过村组织实现农民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教育和参与效率不高。

从以上分析可得知,我国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农民的自发组织作为载体,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起技术和信息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的机制,农业技术教育的成本高,农民的参与度低,政府的供给与农户的需求是“两张皮”。

四、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本着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为农民服务,承担了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一家一户办不了,社区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任务,是农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对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重要作用。

(一)农民合作社能够整合与表达农民的科技需求,使政府的供给与农民的需求相匹配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技术需求的联合体,既可以将分散农户的科技需求反馈到农业推广机构,又可以将科技成果信息迅速传播到农村并在广大农民中进行扩散,使科技成果的转化有了完整的受体。这种形式的合作组织可以使技术供给方根据需求进行科技的研究和推广,避免了科技成果的“滞销”,还可以减少假冒伪劣的农用生产资料进入农户。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进行技术推广,可以避免政府不了解农民需要的技术而强制性提供的被动局面。

(二)农民合作社能够延伸农业推广体系,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由于一个专业合作社的内部成员主要种植同一类农产品,所以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差异较小,农技人员能够面向需求一致的群体进行培训和咨询服务,内容的针对性强,成本较低。政府农技推广部门还可以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合作社的负责人和骨干成员,让他们成为新技术的受益者,再让这些社员去影响带动其他社员。这样,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会迅速有效地传播,大大缩短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同时也弥补了政府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不足。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培养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能力

在农技推广中由于有限理性的限制,技术的供求双方最终也会由于风险和竞争的压力彼此都有沟通和相互学习的愿望。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理性判断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弱,实际生产经营中他们往往有较强烈的参与和了解技术的愿望,以便降低采纳新技术的风险。当技术应用成本高或有复杂时,群体中有限理性采纳者之间的技术采纳协调需要一个时间过程。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和策略调整,成员最终都会表现出合作的愿望,并理智地做出正确选择。参与式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传播的主要方式。农业专业合作社能引导和支持采纳者进行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增进彼此间的协调性,加快新技术的采纳和普及。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政府+合作社”

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渐由单轨制向多元化转变。事实上,世界各国农业技术的资金与推广服务的传送通常是公共部门与私人的组合,两者的协同比单干或竞争能更广范围内提供服务。我国的贫困地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进行农技推广,建立“政府+合作社”的多元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将政府投入的农村科技扶贫和推进合作社发展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广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的运作途径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供需不匹配,宣传和教育成本高,农民参与度低等的问题。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政府结合,能够形成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以农民合作社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层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够重塑贫困地区的农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可以改变农技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县乡政府与合作社共同制定农业技术的推广计划,协同工作,合作社可利用其优势形成强影响力,通过区域内外农业技术的交流活动、组织参观访问、学习先进经验等,向不同的技术用户实施技术劝服,不断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农民合作社,在合作中进行竞争,合作社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特性,克服政府失败,提高技术推广的效率。

(二)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这样合作社要给予优先扶持。政府的扶持既包括政策、资金、税收优惠等,也需要县乡政府进行耐心、细致、扎实的宣传、动员和教育。基层政府可以结合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将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创办、管理的培训相结合,通过建立示范合作社、科技推广带动建立合作社、“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带动建立合作社等具体方式,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形成政府与合作社分工合作的局面

政府的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不同性质的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应承担不同的职责,形成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局面。县乡政府应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一部分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能转移到农民合作社。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减轻工作负担,缓解农技推广人员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合作社获得了更多的服务职能、资金和项目,可以为社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农户参加,促进合作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