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传统阅读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传统阅读教学

篇1

传统阅读教学方法指教师在上阅读课一般采用提问的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设问,解答和指导等教学环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但是,如果问答式教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1)控制性教学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2)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对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参与问答的人数少。4)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我觉得必须将传统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进行整合,以去弊存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任务型教学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孕育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的,不存在脱离情境的理论或知识。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而微的阶段任务驱动学习,以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阅读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应在轻松、和谐的具体环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的阅读分析理解,因为脱离蕴涵情境的文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能力,还因为是单纯知识点到知识点的线性阅读,低空的徘徊很难有效率的提高。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很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三、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尝试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教学是各单元的核心,篇目多、内容丰富,涵盖众多知识点,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文本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相结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任务下,参与到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以牛津初中二年级英语教材8A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为例,就开展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1)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定什么样的任务目标,怎样来确定任务目标,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任务本身的性质特点。本节阅读课不仅仅是训练和提高阅读技能,也涵盖了语法、词汇和知识点等内容,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责任。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定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汇outside, bamboo, leaf, sadly, hunter, kill, farmer, forest, nowhere, action, protect, encourage, thick, continue, writer, gram, survive, reserve;通过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从上下文猜测文章的大意,并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及保护大熊猫的一些措施。

2.能力目标

(1)听:通过看录像、猜字谜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说: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大熊猫在成长中还会遇到的问题和保护大熊猫的其他措施,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欲望。

(3)读:通过回答问题,补充信息、匹配习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精读获取细节的能力。

(4)写:通过撰写阅读笔记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保护大熊猫上升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组织学生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

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二是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深度和效果。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活动,就是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并使阅读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所以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我在设计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及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人人动脑,个个开口,同时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本课,学生在完成各种形式的任务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主体性、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阅读任务。

任务1、 Warming-up

活动:播放一个VideoAhunting we will go.主要内容是一个猎人捕捉了一些动物然后又放回大自然。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英语,观看后,让学生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忆的能力。

设计意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Pre-reading

活动: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章中的生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悟出词意。完成单词意思的匹配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愉悦。

四、课后反思

1、教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时,必须把它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的积极经验相结合。如在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完成了设计的任务后,阅读课中的语言点教学,必须采用巩固性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我国学生离开英语课本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来使用英语,希望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英语。

篇2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面对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教师该如何让学生快速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呢?

一、咬文嚼字,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养分

古代经典作品,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不求甚解,“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无法真正地汲取到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运用精读的方式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咬文嚼字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论语》就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任何时代都不会失去它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对这样的作品必须根植文本,多读多悟,才能理解其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

于漪说过:“母语是一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咬文嚼字即是文化大餐中的细嚼慢咽。对文化营养的吸取及为充分。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捕捉到心灵的悸动。引领学生与文字相亲,并且在这亲近中,感受到文字中蕴涵的美。

二、博览群书。传承经典文化之精髓

精读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但相对广博的传统文化则是远远不够的,精读毕竟涉及的阅读量少,阅读面窄;因此要充分地了解、吸收、传承经典文化的精髓。还必须要有以更多更广为出发点的泛读学习作为必要的补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识,想象力和知识,令学生终生受用。这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

首先,教师帮助每一个学生制定阅读计划,课内外留出充分的阅读时间,保证基本的阅读时空条件。让学生有时间自主阅读,给学生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把他们的阅读视野从狭小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其次,对于那些精华、鲜明、简练之作,教师要提倡学生进行背诵。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神明自得。

最后。学生的泛读往往追求量多。导致前看后忠、走马现花。此时,教师盔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广泛阅读基础上口头复述、写读书笔记、开展小组讨论、背诵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使之成为学生终生的财富。

三、个性化阅读。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新气息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过往时代的土壤之中的,要跟信息化社会相接轨,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就必须创新,给其注入时代新气息。北京奥运图案的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艺术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所谓“古为今用”,正是此意。

篇3

英语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要素之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关于阅读能力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要理解具体事实细节,也要理解抽象的含义;既要理解字面意思,又要理解其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观点、意图等;既要求理解文章中某句、某段的含义及全文的逻辑关系,又要求根据其含义及逻辑关系进行判断和推理。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很重要,且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的占分比例也很大,阅读理解对于学生成功应考也就十分重要。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做到明确教学要求、了解学生的语言信息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设定阅读任务,培养学生识别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能力。下面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一、在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有很多弊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内容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老师多注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阅读材料,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不符的。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教学生理解所学的阅读材料,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阅读材料,及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技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性的教学,缺乏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利用阅读材料将所要讲解的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一一灌输给学生,占用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语法规则、词汇用法,将完整的文章肢解,这就让学生失去了对文章意义探究的兴趣,从而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更谈不上阅读方法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了。再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味追求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目标单一,这样使学生养成了一种懒惰、模式化的一种阅读习惯,疏于思索文正更深层的涵义,这绝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应该转变、方法应该灵活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探究、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为此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满堂灌,填鸭式的方法,进而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老师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自己的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首先,老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身份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正是以人为本, 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 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旨, 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的主人, 从而全面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而提供。其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老师应具有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新的英语阅读涉及广泛的科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必须对科学、知识等的本质有清楚的了解,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明了的系统把握且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有力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自己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依靠本门学科知识就能解答的问题,知识的整合性要求教师应具备多学科的、丰富而渊博的知识,才能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探究方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力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还该明白学习活动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确定自己的工作重点。 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

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学生拘泥于一词一句的习惯,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更高的语言层次上,学会从客观上把握阅读教学的方法。新的时代,新的教学要求,不同的学习主题要求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加强学习。改变过去传统的看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合不同主体的受教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技巧

阅读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依据不同的情况灵活变化的,一个高明的读者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调整自己的阅读技巧和速度。

阅读方法常提到的有预读、略读、浏览、依上下文猜测、推测等等。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怎样依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任务选择不同的策略,而且要使学生自如地进行策略的切换和综合运用。

2.注重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

将背景知识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去,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由老师来介绍,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本身给出。背景知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专业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介绍相关专业、文化知识以外,社会背景也不能忽视,因为阅读中造成误解的往往就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3.设身处地融入情感、融入社会因素

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竞争等,同时,老师也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比如,告诉学生遇到生词或难句时不要慌张,保持冷静,并采取恰当的猜测技巧解决困难;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记录自己的学习成绩,适时地鼓励自己等等。鼓励学生深入到所读的文章中去,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视文章,从而更好的理解文章。

总之,阅读技巧的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方面,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提供可供学生自己从本文中提取意义的策略和方法。所谓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通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如地运用各种策略,阅读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和学生在学习阅读过程中相互配合,积极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按照《普通高中英语教学标准》的要求,圆满地完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和素质。

篇4

宋代的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按照他的观点,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六大原则,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在此,仅以循序渐进和居敬持志为例,简单分析传统读书法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滥觞于孔子“欲速则不达”和孟子“盈科而后进”的阅读思想。在朱熹看来,书本文章有着深浅难易的不同,作为阅读者的学生有着长幼敏钝的差异。“譬如登山,人多要至高处,不知自低处不理会,终无至高处之理。”所以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来进行。

阅读理解的层次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特征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掌握学生的读书进度,逐级提高。要警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急功冒进的现象,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匆促急迫,知识就不能融会贯通,拔苗助长势必会事倍功半。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点一点来,不失为一种良策。循序渐进的道理不仅适用于语文阅读,也适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用来对照古今的语文教学,更有批评匡正的作用。

居敬持志:专心,沉静。朱熹认为居敬持志是读书之本。所谓“居敬”,敬,恭敬,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也是要学生对经典文章及师长的敬仰持敬畏之心。“持志”则是说读书要有坚定纯洁的志向,正所谓“人之为事,必先立志以为本,志不立,则不能为得事。”所以说,读书必须要有专静纯一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篇5

一、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传统的语文教育是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传统的阅读教学也是在封建蒙学体系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初探 》中把传统的语文教育的完整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分为识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其中阅读作为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对识字和写作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儿童经历了集中识字和进一步识字教育之后,就要进入真正的阅读教学阶段了。以下以表格形式简明地介绍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表1)。

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

从以上简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教学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强调熟读、精思、博览

(1)熟读方面。传统阅读教学强调“读”,并且注重讲读结合。以诵读为基础,重视熟读文本,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宋代朱熹在《 童蒙须知 》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诵读、熟读,不仅容易形成语感,而且有助于记忆和理解。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另外,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明白文中道理,读讲结合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清代唐彪曾提出:“随读随讲,则能明析其理,久久胸中自能有所开悟,若读而不讲,不明其理,虽所读者盈简,亦与不读者无异矣。”[2] 这说明了读讲结合的作用,只有学与教都积极主动,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的目标。

(2)精思方面。这是在熟读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学习,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讲的就是读与思的密切关系。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3] 清代唐彪在《 读书作文谱中 》也谈到他的体会:“读书须将文本读熟,字字咀嚼令有味。理会不得处,且宜深思;思之不得,然后将注脚看,始有益。”熟读是为了加强记忆,精思是进一步的心领神会,如此有助于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含义,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3)博览方面。传统阅读教学提倡在熟读、精思的同时,也重视广泛涉猎,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我们今天的学生,读书的范围不应仅局限于教学内容的狭小范围之内,要通过放开眼界的广泛阅读,了解当代社会的文化经典,并通过文字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另外,就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来说,“读”对“写”的作用不可小觑,我国古代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即可证明通过有目的的博览可以“涉猎”到很多知识和技能。

2.注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阅读教学同其他的学习过程一样,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传统阅读教学的过程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为学生安排了由易向难、由浅入深的阅读内容。由此宋代朱熹提出:“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并进一步主张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教学顺序,成为古今学习过程的经典言论。当然,在有规律的阅读教学进程中,少不了“夫子循循善诱人”的诱导和启发。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引者”的作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散思维,领悟深刻的社会道理和人生意义。

3.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

传统阅读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文章圈点评注来进行。“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边或行间。评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学能力,并在一定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外,使用这种方法,从圈点符号是否正确、评注内容是否恰当,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检测学习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细心阅读、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4.“文”“道”不可偏废

古人对于“文”“道”关系的看法,对阅读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诸如“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都贯彻了关于文道关系的基本精神。《 初探 》中标注“文”指语言文字之学、辞章之学,“道”指当时社会正统思想的总称。张志公先生在此处进一步阐述:“‘道’是根本的,然而正确的‘道’必须有高明的‘文’来阐发,传播,人们也必须通过‘文’来理解‘道’”,因此,二者是不可分的,不可偏废的。”[4] 基于此种观点,古人主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讲解文章的名物、训诂、句读、篇章,使学生充分地理解文本,同时领会以伦理道德教化为主的教育内容。

5.主张利用诗歌教育学生,培养语感

读诗是蒙学中一个固定的教学内容,唐宋以来,儿童在识字之后,会读一些优美而浅近的诗歌,这些诗歌“容易念,容易背,朗朗上口,适合儿童的爱好”,可以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诗歌是语言最精炼且涵韵最深刻的文本形式,它不仅形式整齐有规律,而且讲究押韵,音调和谐,适合大声诵读,反复体味,从而启发思考,有所感悟。张志公在论述这方面的经验时也表述道:“多念一些好诗,孩子们逐渐会感觉到语言的美,感觉到书有念头,有学头,从而培养了他们爱好语言的感情,促进了他们求知的愿望,增长了他们思考、想象的能力。”[5] 当然,在诗歌教学方面,教师适当的指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内容健康、语言优美、表达浅近的诗歌,其次在指导阅读时要带领学生仔细揣摩领悟,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大有裨益。

三、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历时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既博大精深,又鱼龙混杂,传统阅读教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需要我们在研究它时不仅要全面认识有益的经验,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审视和批判,才能有力地推进当代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和发展。

1.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口语和生活实际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两类,即经学读本、文选读本。封建统治者多为巩固统治地位而把它们作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化”的工具,这使得古代语文阅读教学高度伦理化、政治化,以至于成为经学和科举的附庸,割断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语文教育应该是以口语交际和生活应用为主要目的工具性学科,然而古代语文阅读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看,都是把功名利禄作为主要教育目标,这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而且也给学生造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误解。另外,从能力培养上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口头语言的教学,造成了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脱离,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发展产生了阻碍。

2.忽视文学教育

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时代文化历史的精华,可以丰富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概况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说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这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除了教学内容的封闭与保守,教学方法上的死记硬背也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自由感悟和思想创新。

3.忽视知识教育

语文知识教育作为贯穿于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有其自身完整清晰的并且适宜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这个目标在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没有达到,甚至说是被忽视的,从而导致了在片面强调阅读训练时造成了语文知识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加强种种实际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一点有关文字、声韵乃至语法的基本知识,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言语文字的自觉性,这对提高读写基础训练的效率是有帮助的。”[6] 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基本的语文知识和工具书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疑问,也会对自己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方法单一,重讲授和灌输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是重“教”轻“学”的,课堂的状态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封闭式教学。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知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7] 长此以往,使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缺少自觉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并进一步影响整体阅读教学的效果达成。

回顾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尽管古代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是作为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自身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是有待研究和整理的。面对精华和糟粕,清醒的头脑和犀利的批判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秉着“淘尽黄沙始得金”的自信,用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甘泉灌溉当代语文教育事业的沃土。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100048)

参考文献:

[1]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同时,传统教学中的讲故事、猜谜语、欣赏图画、分组活动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它们在教学中有机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刺激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由文本、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它给学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者用简笔画这一传统的形式进行板书,简单明了地理清了课文的线索,活泼可爱的彩色粉笔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教学倡导的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感悟、赏析,仍是今天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更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3.提供丰富资源,满足学习欲望

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导探究阅读的最佳时机。一方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传统教学中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等方法,也有利于对课本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二、尊重个性,关注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计算机及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流。

2.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进行信息交流

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问题,由学生通过学习系统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由此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并及时因人而异地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三、拓展时空,丰富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丰富的积累是形成良好语感的前提。读的能力,靠阅读大量各类文章获得。传统教学倡导的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也是丰富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将二者的优势在教学中结合,能使阅读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

四、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既是训练阅读能力的范例,又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方式相结合进行读写训练,能增加实效,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

1.拓展延伸,提供范例

阅读,是自外而内的吸收,各家的文章,像盛开的鲜花,绚丽多姿。阅读吸收,像蜜蜂采百花之蕊,咀嚼消化。多读书,会读书,读各种好书,有助于作文。当代信息技术导致阅读方式发生如下变革: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能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以课文为载体,再适当补充一些结构相似或内容相同的文章或相关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或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扩写或补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能力。

篇7

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新闻咨询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从概念上看,传统新闻有一个丰富而庞大的体系,除了信息量大的报纸之外,杂志、刊物、电视、广播、口头新闻等,基本上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新闻形式都属于传统新闻的范畴。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网络新闻的实践,通常被称为“第四媒体”,它对于整个传统新闻的冲击与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深入到具体传播过程与结构中,就会发现网络新闻仍然由五种基本传播要素构成,但是,这些要素的内涵,以及要素之间的构成关系、作用方式,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有了很大演变,有些甚至是革命性的。例如,从媒介本身来看,网络作为媒介、技术体系、虚拟社会和经营平台等多种属性的统一体,为新闻带来了全新的传播载体与传播情境。又如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传播者与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相互作用方式上的变化,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传播者与受众的概念,以及这两者在传播中的意义。虽然网络新闻业务的构成还在沿袭传统新闻业务的规程,但是由网络技术带来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互动性、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使网络新闻业慢慢地由对传统新闻业的“量”的偏移,渐渐走出质上的变革。例如,层次化写作、实时化写作、网络多媒体报道、网络专题、网民评论等新生新闻形式不断出现。

网络新闻是对传统新闻的机械移植,还是对传统新闻的解构与重建?当然,新闻传播这个母体,是网络新闻研究的主要视角。但是,社会学、心理学、网络技g等相关学科的支持,也是构建网络新闻不可或缺的。网络作为新闻媒介的未来,也许不会永远停留在“第四”媒体的位置上,甚至不仅是简单地颠覆它的前辈们的既有地位。比较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不同,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网络新闻的新闻选择范围较大。由于网络新闻的立体网状结构具有无可比拟的大容量和拓展性,使得网络新闻报道不像传统新闻那样多地受到篇幅空间、时间长度的限制,新闻选择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信息量更大。从目前国内网络新闻知名度点击率较高的新浪网新闻栏目来看,网络新闻可以分为国内、国外焦点、体育、财经、IT等很多类,每个类别像一枝无比粗大的树干,可以延伸出无尽的分枝,用其超大容量的链文件的不断伸展,组织起网络新闻丰富的血与肉,新闻选择有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因此,网络新闻的报道范围和报道领域远远大于传统新闻媒体。

二是网络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更加宽泛。除了传统新闻价值取向外,网络新闻更注重新闻带来的与受众的互动性。传统新闻一般仅关注能吸引受众并被接受,网络新闻还注重开发受众的参与倾向,注重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洛阳大火、美国911灾难等重大事件在国内外知名网站上网后,有无数网民竞相上网留言交谈,由此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好新闻一向是提升媒体知名度的法宝,对凝聚网络人气则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选择吸引人的网络消防新闻,把握好消防网络新闻中的焦点、热点加以催化,是今后消防网络宣传中不能忽视的。

三是网络新闻的语言更加活泼自如、短小精悍。传统新闻,尤其是“白纸黑字”的报纸新闻,因其基于相对固定的写作格式、比较权威的新闻来源、斟字酌句的写作过程,在语言表述上往往严谨、正板。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不同,其语言比较活泼、丰富多彩,因而具有亲和力。这是网络新闻选择范围和价值取向的宽泛性所决定的。既然网络新闻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存在互动,那么短小精悍就是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和极快的更新速度所要求的。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于电视、报纸,几乎和广播并驾齐驱。据调查,有习惯每天上网看网络新闻的网民们每次上网浏览新闻的时间大多不会超过10分钟,网络新闻(消息)必须用精短的篇幅、简洁的语言迎合网民的阅读习惯。

四是网络新闻的标题更注意迅速吸引受众,吸引他们去点击、去探究。网络新闻较少用报纸新闻那种眉题、主题、副题组合式的字数过长的标题,主页上一般只呈现字数不多的标题,字数一般在14字以内,寥寥数字要力求引发受众的兴奋点。一般较少使用传统新闻比较铺张的对偶、层递、排比等手法的标题。

综上所述,新闻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是人们互通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新闻载体的网络新闻和传统新闻,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以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新闻媒体受到挑战,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扩大。但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资讯传播途径,尽管网络新闻与传统新闻的差异性明显,但二者必然会共生共存、相约发展,并保持勃勃的生命力。

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是进入21世纪以来汉语文坛最值得关注的一道风景,也是网络数字媒介影响下文学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它传播形式可变、表现形式多样、创作自由,体现出传播内容平民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媒介多样化的特征,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交流方式和传播方式,是这个时代极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种话语表达方式。文学网站、个人文学主页、门户网站的文学频道、电子文学期刊,以及网络原创文学竞赛、博客书写、MSN文学交流等,更新速度快令人目不暇接,其作品更是难以数计。这一切都表明新兴的网络文学在成长和壮大,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前途不可限量。与之相适应,中学语文及大学文学教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相关的论著、丛书、论文开始涌现,语文阅读方式发生的变化引发了对网络文学更深入的学术探讨。可以说,网络文学研究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资源,甚至成为语文阅读方式转变的催化剂。

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现代阅读方式的影响?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了中学生及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即传统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并存,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网络阅读队伍,那么如何应对网络文学对语文阅读的影响,发挥语文阅读的作用?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既要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又要引导学生将书本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倡网络阅读和开展网络阅读教学。古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读书方法上强调熟读精思,而网络阅读更强调交往功能。古人曾把“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视为一种理想的境界,而在信息时代,这是人们必需的技能之一。而且在虚拟世界中交往者的姓名、身份等因素可能是虚拟的,消除了心理障碍,摈弃了利益关系,心灵之间的交流更加纯洁而透明,更接近于心灵对话。

传统的语文阅读强调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读万卷书积累知识,通过行万里路增长见闻。现代社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因此,网络阅读的开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对知识的理解与重构。书籍阅读就像品茶,而网络阅读更像快餐。走进快餐店的第一件事当然是选择,选择那些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甚至只是即时可用的信息。书本教材的选文是以经典为主的,即使是课外阅读,也以经典文学或传统文化为主,各种推荐目录或作品汇编都很鲜明地体现这种倾向。但是在网络上传递的并非都是经典作品,被读者所宠爱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经典作品,体上看大众文化占上风。网络阅读方式的推广必须引导学生多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多一些崇高境界的审美,突出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甄别能力和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使学生在网络阅读中得到书籍阅读同样的价值。

二是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在本质上都是借助一定的媒体获取信息和进行意义建构,它们之间只不过是阅读形式和阅读习惯不同。由于存在不同的优势和缺陷,它们之间在阅读功能等很多方面是难以相互代替的。因此,书籍阅读和网络阅读之间应该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关系。

网络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我们要看到语文阅读所围绕的素材基本是经典阅读书籍。字词、析句、涵咏、诵读、品味、揣摩,是书籍阅读的传统。一句“僧敲月下门”让文人雅士推敲了千百年,一句“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让古今多少人玩味。汉语语言的精华就是在这样品味的过程中雕琢起来、传承下去的,中华文明由此流芳百世。书本阅读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是网络阅读所不能替代的,尽管传播媒体日趋多样化、数字化,但书籍读物所谓主要信息源的态势仍将继续,即使网络阅读成为主流,书籍阅读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针对网络阅读缺乏经典性这一问题,对一些文学名著应采取网络阅读与书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给学生指定与课堂学习有关的一些经典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并定期组织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也可以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名作、名篇,采用不同的批评方法对名著进行重读、精读,让学生在获得一种崭新的阅读感受的同时,重新体味名著名篇的魅力。通过这些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充分享受中外文学宝库的“盛筵”,在阅读中拓宽视野,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品位。

总而言之,在当下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中,书籍阅读是网络阅读的基础,网络阅读是书籍阅读必要的补充,阅读应该书籍阅读与网络阅读两者并重、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杨新敏.网络新闻评论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2]赵东晓.网络出版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8

这个现象可以用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来解释。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水平关系如下:均衡的国民收入由总需求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需求上升,带动价格上升,总供给增加,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出现经济繁荣的现象。反之,价格下跌,国民收入下降,总供给减少,出现经济萧条的现象。

这可以进一步来说。根据总需求与国民收入变动的关系,可以得出储蓄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和储蓄变动方向相反,当消费增加的时候储蓄减少,反之,当消费减少的时候储蓄增加。而总需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国内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和流动资产投资需求组成。消费需求由居民个人消费需求和社会集团消费需求组成。二是国外需求,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因此,消费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储蓄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反之,储蓄减少,意味着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导致国民收入增加,出现经济繁荣的情况。

所以说,虽然储蓄是属于勤俭节约的美德。但勤俭节约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对社会来说就不一定了,而可能是一种对经济的不利因素。因为,大家都勤俭节约,把钱存起来,这些钱就没有转变成消费,从而导致社会需求的减少,国民收入下降,经济萧条。所以,要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在社会各种资源未充分利用,总供给还可以增加的时候,如果各种资源已经充分利用,那就只会导致通货膨胀。

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影响,可以用图来表示,当总需求为AD0时,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0。当总需求曲线向上方移动时,即从AD0移到AD1,总需求增加,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增加到Y1;当总需求曲线向下方移动,即从AD0移动到AD2时,总需求减少,使得国民收入水平从Y0减少到Y2。

因此,假设不考虑总供给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就是由总需求来决定的,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减少。总需求的不足,正是引起供给过剩和失业的根本原因。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或称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篇9

一、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

(一)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个性化阅读教学方式和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相比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其在教学活动中遵循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规律,真正地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遵循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并且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具备针对性的阅读资源,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使得学生走出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资源限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认知。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维度去思考问题。

(二)培养创造型的语文人才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综合素养的提升,他们需要摒弃传统教学活动当中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学生的阅读成绩相比,阅读教育工作者进行了阅读重点的转变,更加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的个性化阅读活动,摒弃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教育理念和机械式阅读教学方式,注重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将学生阅读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了学生,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一教学理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创造实用型的语文人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对于我国当前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来讲,其阅读教学活动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受我国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发展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教育工作者认为语文阅读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做准备的。所以,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采取的阅读措施都是为学生的语文成绩提升而服务的。为了增强语文阅读课堂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时间,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采取了理论教学的阅读教学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的阅读教学理念在不断更新,传统机械性的阅读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下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求。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不匹配,使得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当中并未设计合理化的阅读教学方案,其忽视了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没有遵循阅读教学活动的目标——因材施教,从而使得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发展缓慢,并且也无法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创新创造能力。

三、促进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策略

(一)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教学

责任和教学地位的定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要想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明确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价值和定位,明确自身教学职责的定位。首先,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素质教育理念,其教学要求是以学生为本的。在当前教育领域内,相关教育部门以及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亦不例外,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以学生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需求,并且要采取积极的教学举措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在此教育基础和教育理念下,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明确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下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且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也无法促进新时代阅读教学活动的长远发展。所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新时代下的阅读教学活动价值具备正确的教学定义。其次,在我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当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也必须要对教师的教学职责和教学地位具备正确的定位。无论从事的是哪一门学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都要清楚地知道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而教育工作者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当的是阅读活动的引导者、阅读活动的监督者的教学角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推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发展。而教师在这一发展过程只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学职责,对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化地设计,对学生进行有机地引导即可。

(二)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阅读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当中,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阅读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更新。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当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关注的是课堂直接教授的阅读教学方式。而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和阅读视野,使得学生的阅读视野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资源上。这对学生的健康学习和健康成长是不利的,而这一教学现状也是当前急需解决的教学难题。为促进这一教学难题的有机解决,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关注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关注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注重探究式阅读方式的选择。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小英雄雨来》为教学案例。开展这一章节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弱化自身教学活动的存在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课堂上,教育工作者可先针对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来提出相关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教学活动的学习;在小组内,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活动的开展。在这样探究式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更容易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挖掘表层阅读资源下的深层次情感需求,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促进学生情感世界的丰富和发展。

(三)教育工作者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活动时,必须要对先进的阅读教学手段和阅读教学设备进行有机利用,从而构建相关的主题阅读情境和主题阅读氛围,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和阅读理解能力,促进深层次阅读活动的有机开展。以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草船借箭》为教学案例。开展这一章节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时,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网络上搜索与草船借箭有关的动画或是电影。利用有关的教学动画、教学电影亦或是教学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学习主题情境。同时,动态形式的教学电影或是教学动画能够将静态且抽象的语文阅读知识进行画面的转化,从而使其发生具象化的转变,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画面感和体验感,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增强。并且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更容易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探索。引导学生明确草船借箭这一阅读文章所传递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

篇10

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旨在通过精心设计、深思熟虑的阅读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但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但没有更加浓厚,阅读习惯未能充分养成,反而连最基本的“读什么”和“怎样读”的问题都不能顺利解决,更遑谈有目的、有计划、有效率的课外阅读的整体进行了。受高考指挥棒的决定性影响,语文课堂已经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多表现为对文章的肢解性分析,忽略文学艺术的熏陶,偏重题海训练而忽略情感的交流和领悟。长此以往,阅读教学缺失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完全成为枯燥的、机械的语言文字训练。有的语文教师虽然能够意识到阅读教学的科学性与否对于学生情感培养与熏陶的重要作用,但在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之长期保持,以及怎样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等问题上不甚了然。

传统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以西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呈现的课堂行为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教师对文本进行条分缕析的分析很少顾及或无法顾及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感悟,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填鸭式教学”。同时,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语文知识的答案趋向唯一性,语文阅读教学客观上呈现出一种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倾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很难凸现出来。种种弊端,引发了众所周知的20世纪末对语文教学的大批判、大讨论。不少人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阅读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现象依然存在,可以说阅读教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讨论中的一些过激之词虽然有失客观,但阅读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改革当务之急。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帷幕。为消除传统“填鸭式教学”诸多弊端,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如个性化阅读、主观反应阅读、整体感知阅读、整体把握阅读、对话阅读等等,试图通过新理念的实施,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进行彻底革新。要准确地认识这些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必须对阅读的本质、阅读教学的目的等问题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思考。因此,我们在讨论新理念、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之前,先要对阅读教学的现状有一个简要的描述和概括,对阅读教学的本质,阅读教学的目的等问题进行一定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新理念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回顾阅读教学的发展历程,无论是理论的探讨与摸索,还是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建构,亦或是与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方法的变革,都在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延伸,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理论建设

关于阅读教学,叶圣陶先生阐述了两点意见:一是“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二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凭这个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叶先生这两点意见对后来的阅读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此后二十多年阅读教学改革中重要的指导思想。众多相关理论的杂志刊物创刊为阅读教学的理论争鸣、实践探索与业内交流提供了重要阵地与专业平台。由此,阅读教学理论研究进入一个繁荣时期。

阅读教学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经历了文白之争、文道之争,也遭遇了20世纪末的大批判、大讨论,发展历程中的质疑问难,此起彼伏,总无停息。但是,应该承认,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阅读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然,也不可否认,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值得我们做深入研究。

二、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研究

(一)廓清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概念

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通过对话的方式呈现出理想的教学形态。因此,要想弄清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内涵,首先就要明白“对话”的含义。那么,什么是对话呢?相关的研究中多把“对话”作为一种方式直接运用,较少对其进行科学描述。目前,较为明确的界定有:(1)相互作用说。“……正如巴赫金所说的那样,只要说者和听者、作者和读者之间具有‘同情和反对的关系、肯定和补充的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处于‘相互作用’的状态之中,也应当看成是对话。”;(2)精神沟通说。“教学中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对话与沟通。”

总的来说,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它更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精神和境界。笔者认为,界定“对话”、“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明确对话在阅读教学中作用的重中之重,所以,我们要首先廓清“对话”概念的内涵。

(二)分清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类型

关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形式研究,虽然在表述上各有不同,如“自主学习――与心灵的对话;合作学习――与他人的对话;探究学习――与社会、自然、历史、未来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民主的智慧;学生与学生对话――灵活的智慧;学生与文本对话――平等的智慧;学生自我对话――自由的智慧。”“语文教学的‘对话’既包括学生与文本的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同时必然也包括学生与教师、教师与编者、作者的对话,这是由对话的教育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命题,阅读对话教学中,要以阅读对话为前提,教学对话为扩展。

(三)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表现

关于下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征,研究者主要是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来思考,但做出系统归纳的不多,只有《对话理论与语文教育》(郑国民、黄显涵语文教学通讯,2003(15)、《阅读对话教学的特征及策略》(胡国军,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几篇,其它零星散见于文章各处。王尚文教授认为,“对话型教学观念之新,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相对于传统观念重学生的接受,对话型关注学生的感悟。其次,相对于传统观念的重训练,对话型教学重的是实践。第三,相对传统观念重听说读写的技巧,对话型教学更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动机、意向、态度。第四,相对于传统观念重结果轻过程,对话型教学既重结果更重过程。”郑国民、黄显涵认为,“对话理论使语文教育凸显以下特点:首先,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其次,语文教学应该充满信任与希望;再次,语文教学应充满创新与追求;最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具有批判性意识。”“如果说,过去的训练型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单的具有浓厚工具理性色彩的‘人―人模式’,那么,对话型语文教学模式则走向一种较为复杂、更具人性意味的‘人―境’模式。”“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课本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总体来看,关于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研究者达成了这样两方面的共识:一是教学主体交互性;二是意义的动态生成性。也可以说,对话型语文阅读教学追求教学的创造性和师生关系的人性化。

篇11

一、情感渗透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情感意识培养的关键时期正是初中阶段,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初步形成的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学生情感教育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使得学生通过不同阅读材料对情感进行更好的抒发,也会使得广大教师对于学生内心了解过程更加全面充分。这是其他学科教学并不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也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主要方面之一,在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以上的论述过程中能够充分看出情感渗透过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在,希望广大教师提起高度重视。

二、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老套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将教学思想和理念停留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夯实过程,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情感意识的培养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进而导致学生在接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过于被动,其阅读理解能力处于机械死板的状态。这是传统初中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现状,也是影响学生思维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大的限制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情感教育开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针对这一问题还应进行充分的关注。

(二)传统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落后

在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单一与落后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教师通常认为课堂教学应一板一眼,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把握。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堂纪律的有效保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认识到教学氛围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充分重视学生情感渗透过程需要在不同教学模式中进行落实。这也导致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限制。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因此应对其进行积极的转变,将多种教学模式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教育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选择与设计情感渗透因素较少

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很多教师经常对教学大纲内容进行“形式化”教学,并没有注重相关的深入探索,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这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对学生的情感渗透过程较少,同时对于学生情感意识培养过于片面。对于学生而言教学过程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情感发展方向并不了解,导致教学过程过于枯燥,学生学习兴趣由此逐渐降低。这样的问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予以解决,同时对其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三、新时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发展的新方向

(一)转变传统阅读教学思维

在对教师自身教学思维以及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中,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过程应逐步增加,从而将其教学方法进行相互交流,发现自身教学理念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及时转变。这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可以起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作用。教师针对学生情感渗透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并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真正使语文教学情感渗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进而实现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的目的。

(二)“合作学习”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合作学习”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结合阅读材料进行情感交流,最终使得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渗透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大的特点在于彼此之间的交流过程增加,将自身的想法进行交换,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思想进行不断的挖掘。而“探究性”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达到了解学生内心发展过程。两种教学模式同样有助于学生自身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优化阅读教学内容,充分进行情感渗透过程

在进行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科学化”教学理念,对其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与深入挖掘,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展开进一步的观察,通过实际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这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渗透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对学生增进情感交流过程的主要途径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此观点展开相应的教学研究工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教育渗透过程已经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广大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学研究工作中还应进行不断的探索。在本文论述中笔者观点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希望得到大家的积极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邹燕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4).

[2]童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3]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篇12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应用自身的语文知识,并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发展文学鉴赏能力。新课标中明确表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注重合作、自主以及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有效阅读教学。因此,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自主性,实现阅读教学的目的。在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学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化为自主性学习,而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指导者,需要为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解答,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阅读当中,并对阅读知识的形成、联系与应用途径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并保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大多数采取教师选取阅读教材,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阅读,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再由教师对问题进行讲解,并最终对文体大意和内涵进行统一讲解。这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也致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与作者的情感表达。自主性阅读教学能够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并进行自我感悟,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阅读文章的理解,并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目前的阅读教材很难满足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只有对阅读材料进行合理选取和探索,才能实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积极性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

三、提高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为灌输式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教师对文章的大意和内容逐一讲解,其中心任务是对文章中所提及的内容进行观察;而在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语文教材对传统教学中的观察教学进行了创新与优化,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将观察语文阅读教学转变为实践语文学习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前先让学生对语文技能以及动作进行观看,并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动作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性。

2.应用多媒体设备开展阅读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开展有效教学。例如,在学习语文诗歌时,教师可以通过下载相关影视资料,制作成PPT文件或直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阅读文章,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能够更好地开展自我学习,能够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此外,在语文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最新的文献资源,创新阅读教学资源收集途径;并且多媒体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使学生自主参与语文学习。

2.阅读文章需要具有启发性和复杂性

阅读文章过于简单,学生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偏差,无法有效进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具有一定启发性和复杂性的阅读文章能够发挥加深学生思考深度和角度的效果,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认识到实际问题的多样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文章中设计的基础知识,实现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文章的结构、主旨以及内涵进行探索,然后由小组成员对各自的结论进行分享,最终得出团队结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文章阅读与讨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进行阅读并对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能够保障阅读学习达到一定的效果。文章主要针对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教学意义与作用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篇13

二.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的方式,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只是按照自己制定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实需要,导致了这种教学模式僵化,不能取得积极效果。在新课标下,对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做出了具体的规定,要求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度创新。因此,我们要想取得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效果,就要改变传统的农村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重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语文课堂上给予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积极的阅读教学模式予以保证。

三.重点开展农村语文的合作探究式教育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受阅读知识和生活体验等的限制,肯定存在许多疑难问题。教师应准确把握课文的重难点,对于这些疑难问题,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加以解决。探讨遵循的原则是:一要有探讨的价值;二要能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可以采取分组制,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要求每人轮流做中心发言人),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讨论中,教师除了科学地设置问题外,应重在引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感悟课文,善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另外,当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后,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行设置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会农村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

从目前农村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来看,一些高中学生对语文阅读没有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老师在语文课堂内没有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存在困难,无法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久而久之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在农村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教会学生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使学生能够从语文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语文阅读方法的培养,应该将阅读方法的培养当做农村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事情来做,通过阅读方法的培养促进农村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