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字化测图实训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化测图实训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化测图实训总结

篇1

园林测量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园林工程专业的学科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是园林工程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

二、园林测量的教学现状

1.教学观念陈旧

一些学校的老师仍旧将教学重点侧重在理论掌握的阶段。理论课时偏多、学生动手较少,这与新时期的园林人才培养方向有着不小的偏差。

2.教材内容更新缓慢

目前,大多数高职园林测量课程的教材体系仍沿用普教的教材体系,测绘行业岗位所需的高新技术知识含量比重较少,给教师授课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3.教师业务能力局限

现如今高职高专院校不少教师缺乏对行业现状的了解,进而缺乏对课程重点的把握,授课效果自然不能符合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4.教学方法传统

当下有些学校园林测量课程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5.设备匮乏、老旧

由于近几年报考园林专业的学生较多,而教学设备的配备速度却远远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实验条件较为简陋,学生的实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教学改革与设想

1.教学观念的改革

教师要根据社会对园林人才的岗位需求,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协作、遵守行业标准和法规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生产第一线的需求。

2.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实训项目,分配教学时间、确定考评方式和评价标准。理论课程是为实训任务服务,要以适度为原则。删除过时的内容,精简陈旧的内容,补充应用广泛的新内容。实际教学中降低理论深度,加大应用性知识,特别是新技术应用的比重。具体整合如下图:

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1)课程内容的删减

测绘不是重要任务,因此,控制测量中的测角交会及地形图的拼接、检查、整饰、清绘不在课堂讲授;现代化园林规划对园林测量中的测距、测角和测高差的精度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将误差理论这一章节作适当的删减;而大比例尺地形测图方法中,对于白纸测图的方法,随着数字化测图方法的普及应用,可以把重点放到数字化测图方法上。

(2)项目任务中引进新技术

教学内容改革应加强数字化测量的概念,增加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数字化仪器的介绍。应适当增加识图、用图等实用性内容。新仪器、新技术和新方法,不单独设立任务或项目,根据与任务的相关性适时引入。

3.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引领者,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体现的地位尤其重要。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参加生产实践。带着教学中的疑问深入企业培训、考核,积攒更多书本上没有的实际经验,将其标准化、流程化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渗透,培养出行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4.教学方法与评定机制优化

(1)项目化教学显奇效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不少老师甚至以为会用PPT上课就是信息化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实践环节录制成视频,清晰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深刻印象。

首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把园林测量课程的内容渗透到每一个项目中去。例如:“平面控制测量”项目,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4~5人进行分组。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设备和工具。待学生对仪器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再讲解所涉及仪器的正确的使用方法。这个环节教师就可借助视频和实物相结合的方法,更加直观地去演示规范操作。然后,由教师布置具体实验项目,详述任务的要求、所需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他们各自的任务。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教师则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重点在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解答他们遇到的疑惑,换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索。最后,每个小组完成一张平面测绘图,由老师组织学生互评成绩,分享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2)完善的考评机制

教师可将考核方式由原来的实训考核加理论笔试考核,调整为三个部分:平时、仪器操作和期末。评分标准由平时∶期末=4∶6,调整为平时∶仪器操作∶期末=3∶3∶4,重点考核学生的实操能力。

同时,实训项目都是分组进行,那么,最后的实训作业就由各组学生先在自己组内展开自评:回顾当日实训仪器设备使用情况;测量方法正确与否;团队工作任务分配是否合理;是否有明显错误或失误等。各小组之间再将实训成果展示,分析其他组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汇总各组的作业情况并结合实训中的表现给出总结性的评定,增强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5.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力度

园林行业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渗透快,尤其测绘科技的发展更是导致目前测绘生产已完全被数字化测图系统、全站仪和GPS接收机所代替。

硬件建设成了实验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环。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园林测量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完善充足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才能不受天气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实训中,教师应对仪器设备进行合理调配,提高其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管理、保养和维修,以延长其使用寿命,特别是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设备的保养。

总之,目前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素质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学生能否高质量地就业与学校的发展是高度相关的,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提高我们毕业生的竞争力,需要我们对教学环节不断改革提高。

本文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现状提出了园林测量教学的规划与建设。从教学内容的精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着手,立求使教改工作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最终让学生受益。测量学由于受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各相关专业学科的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作为从事园林绿化专业实训教学的教师,应该适应新的技术发展,对园林测量教学改革进行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远智.园林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2.

篇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039-03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自2012年举办以来,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测绘行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岗位规范设置竞赛项目,及时反映市场和企业对测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为高职院校测绘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指明了方向。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根据该赛项的竞赛项目与高职“地形测量”课程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折射出的“地形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高职“地形测量”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改革成绩考核方法、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措施,达到“按需培养”高素质测绘技能人才,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结合。

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简介

(一)赛项设计原则。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对测绘地理信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以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实际生产项目任务为载体,依托测绘技能竞赛引领我国高职院校测绘地理信息类等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积极探索测绘地理信息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坚持测绘地理信息技能竞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引导高职测绘地理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方向,体现竞赛项目的普适性、实用性,以及测绘新技术、新技能的应用。

(二)竞赛目的。检验学生现场分析与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组织管理及团队协作能力、职业教育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应变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技能水平;检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的具备情况;通过竞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竞赛项目及与高职“地形测量”课程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具体如下:

1.竞赛项目。高职组的测绘赛项自2012年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其竞赛项目见表1。

2.高职测绘赛项与高职“地形测量”课程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由表1可知,“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一级导线测量”这三个来自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就业上岗的主要技能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认证考核项目分别举办了5届、5届、4届。而这三个项目即是分别与高职“地形测量”课程中的“三等、四等、等外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图根导线测量”紧密联系的内容。高职“地形测量”课程中的“三等、四等、等外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图根导线测量”分别为高职测绘赛项的“二等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一级导线测量”竞赛项目打下测量学的理论知识基础、实践知识基础、操作技能基础,因此,如果“地形测量”课程中的“三等、四等、等外水准测量”、“1∶500数字测图”、“图根导线测量”未能很好地学习、理解、掌握,是很难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中取得佳绩的(甚至在本省省赛中都难以出线,不能够获得国赛参赛资格),也难以适应社会对高职测绘人才的需求。

二、技能大赛视阈下高职“地形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形测量”是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基础课,是测绘核心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主干课程的专业基础课,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主要培养学生使用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仪器进行测量工作的基本技能,能够进行小区域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具有绘制地形图及应用的技能,是学习后续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的入门课。我们通过多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发现高职“地形测量”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的职业性不明确,忽略知识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高职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能够根据学生专业技能及岗位要求设置课程知识内容,从而培养出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地形测量”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忽略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难以使“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

(二)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脱节。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理应更加重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而现行的高职“地形测量”课程内容大部分与市场需求脱节,理论性过强,过于注重原理的推导及结论的得出,忽视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工作岗位的实际不一致。因而导致比赛过程中,有的参赛学生面对新仪器操作不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则,成绩不理想。

(三)课程考核方法不够完善,不利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现阶段高职“地形测量”课程的考核方法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一是考核内容不全面,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轻视或忽略实践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考核的现象;二是课程考核方法简单:多采用书面考试,很少采用动手操作等其他考核方式。期末成绩评定主要以一次期末书面成绩进行评定,严重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培养出适应现代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测绘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投入少,导致购买的测量教学仪器数量不足、质量差、更新慢,造成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效率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也使学生对测量作业单位普遍使用的新技术、新仪器的掌握只能停留在概念上,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技能大赛视阈下高职“地形测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自2012年高职组测绘赛项首次纳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针对该赛项折射出的高职“地形测量”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明确教学目标的职业性,加强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把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测绘人才作为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培养目标,而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工作主要是地形测量、施工放样和变形监测等。因此,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其岗位需求,明确“地形测量”课程教学目标的职业性为:加强课程知识与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对接,帮助学生熟悉现代测绘仪器,掌握测量的基本理论、常规方法与操作技能,掌握测量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小地区控制测量的外业测量与内业计算方法以及测绘与应用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的能力,具有合作默契、计划周详、处事沉着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从事土木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进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及施工,从而实现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

(二)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满足测量工作岗位实际需求。为实现高职测绘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测量工程实际作业一线的需要,我们在参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竞赛项目要求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企业专家参与以及毕业生反馈意见,针对“地形测量”课程的特点及专业的需求,结合测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修订教学大纲,彻底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整合和优化,并确定“地形测量”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为: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应用为目的,以“高等职业技能应用必需”为教学核心,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对测量学传统知识和最新知识进行融合,紧跟时展,使课程内容结合测量工作实际,注重和实际应用技术水平的对接,满足实际工程中对地形测量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独自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依据以上原则,我们确定了由“四个代表性测量任务和七个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内容。四个代表性测量任务是: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数字地形图测绘和地形图应用。七个知识模块是:模块一“地形测量基础知识”、模块二“水准测量”、模块三“角度测量”、模块四“距离测量”、模块五“平面控制测量(主要是图根导线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内容)”、模块六“高程控制测量(主要是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内、外业工作内容)”、模块七“数字化测图与应用(主要是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与地形图应用)”。优化后的课程内容,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适应高职测量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生产岗位技能的需要,具有鲜明的“产学结合”的特色。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提高师生“教与学”的效果。我们改革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考核方法,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理论知识”考核中,注重课外作业和期末卷面考试:加强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改,并按照完成的质量进行等级评分;期末卷面考试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试卷,由于教考分离又有标准答案,这项措施充分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实践操作考核”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训成果和实训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实训成果质量占30%,实训考核占40%。(1)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组织纪律、实训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爱护仪器工具、操作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实训成果:主要反映在实训报告的质量上,包括外业记录手簿的格式是否规范、书写是否工整清晰、数据更改方法是否正确、数据计算是否正确,各项限差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可靠以及实训总结的撰写是否认真、深刻等。(3)实训考核:分为外业操作与内业计算两个部分。外业操作考核根据天气等客观因素采取灵活的方式。根据实训期间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各个项目的全面考核或单个项目的抽考,可以采取仪器操作和口头问答相结合的方式等。内业计算是根据实训内容,考核重点计算部分,以卷面形式进行。这样的课程考核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的效果。

(四)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地形测量实践是该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大量的课间实训和综合实训,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测量仪器的构造、性能及其使用方法,正确地使用测量仪器进行高差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掌握测量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而进一步掌握地形测量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要保证地形测量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其先决条件和有效保障就是拥有先进充足的仪器设备以及实效的实训场地。为此,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多年来加大对测量实验室的资金投入,购买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平台软件,如GPS、系列全站仪、数字化测图软件以及数量充足的多种常规仪器设备;同时,签有广州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广州市中海达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广西第一、第二测绘院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并对校内实训场地进行完善,重新制作、埋设控制点。这些仪器设备和实训基地,充分保障了“地形测量”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及效果。另外,还多方面实现多形式多维度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测绘生产任务的实施与管理、国家测绘技术规范及标准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将地形测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及时纳入实训内容中,营造贴近工程实际的实践教学环境;聘请测绘行业的资深专家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组成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地形测量课程教学建设指导委员会,以各种形式参与实习实训活动,实现教学目标规划上的产学结合;加强与企业密切合作,实现互动式的产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与生产单位签订长期稳定的产学合作协议,保证校外教学实训的稳定;寻找机会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任务,实现产学结合并改变学校实训仪器设备滞后于生产单位的现状。通过以上措施,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明显提高。

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视阈的高职“地形测量”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多次参加全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测绘赛项,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充分表明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的改革与创新是行之有效的,对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将工程测量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丽蓉,陈帅.以测绘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为例[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

[2]任文静.职业技能竞赛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与实践研究[J].四川水泥,2016(1)

[3]葛雨霞.浅论技能大赛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考试周刊,2012(7)

[4]王金玲,周无极.《地形测量》精品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1)

[5]李召旭.试论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篇3

一、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保持专业原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着重对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教学内容、实习和实训等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学生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能力的教学体系。

(一)工程制图类教学与实践

工程制图类是学生认识机械、了解机械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了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三维设计等制图类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计算机绘图将制图基本知识、视图表达方法、零部件绘制、装配关系等用计算机实现,提高了效率和设计质量,加深了对机械制图的理解和掌握。在三维设计中,通过建立三维实体模型、动态仿真,使学生容易理解,更容易激发其空间想象力和创新热情。

(二)工程力学类教学与实践

开设了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如ADAMS)和有限元分析(如ANSYS)等分析课,增强工程力学类课程的直观性。如将刚体的静力学、动力学分析,变成动态的曲线或动画等输出形式,将构件的应力、应变分析等,变成动态的颜色改变、形状改变以及数据改变,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三)机械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械基础类包括完整的机器设计过程―运动设计和工作能力设计。利用ADAMS等可以根据机构的运动尺寸建模,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为工作能力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利用ANSYS等进行应力、应变以及应力集中问题的仿真分析,加深学生对传动方案、结构尺寸和选用原则的理解。

(四)机制基础类教学与实践

机制基础类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能力。针对工程实际中的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机械产品零件,根据生产纲领要求以及现实生产条件,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利用数字化设计表达夹具零件和装配体,并验证其设计结果。

(五)数控技术类教学与实践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典型加工对象,利用三维数字化设计首先进行建模、编程,生成加工轨迹,仿真加工及检验,后置处理,最终生成数控G代码。通过串行通讯或网络,实现上位机与数控机床之间通讯,将编制好的数控G代码下载到数控设备中,从而进行实际加工。从对象建模、刀具选择、工艺规划、代码生成、实际加工、加工效率检验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设计制造综合能力。

(六)现代设计方法类教学与实践

反求工程是现代设计方法之一。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无接触地扫描被测对象表面轮廓,获得几何数据,构建曲面数字化模型,经过后置处理,生成RP需要的模型截面轮廓数据或NC代码,最终复制出原型或加工出实物。反求工程实现了从产品原型、产品设计到产品制造的数字化,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综合应用训练的目的。

二、工程训练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工程训练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四年不断线,分阶段、分内容、分层次系统地进行训练和培养。

(一)机械基础认知实习

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包括传统设计、数字化设计、常规制造技术以及数控制造技术等在内的机械设计和制造方法的参观演示,使学生对主要的设计方法、制造技术和实现方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对专业的热爱。

(二)机械基础技能训练

进行全面的机械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绝大部分时间是用于车削、铣削、磨削、钳工、焊接、铸造、锻压、冲压、剪切等传统制造技术训练。同时,也进行简单典型零件二维、三维设计、读图能力训练以及基本的数控加工技术训练。

(三)数控技术训练

学生使用数字化设计制造手段进行典型零件的设计和数控编程,并在数控机床上完成零件的加工,突出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二者的有机融合。

(四)特种加工训练

训练学生掌握和使用多种与特种加工有关的设计、加工软件,掌握特种加工方法。加入这些训练内容,可使训练内容更加全面、生动、丰富。

三、项目驱动式第二课堂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项目实践过程与听课不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经历。项目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自主命题,就是学生将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进行提炼、分析、总结,提出有创造性价值的课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有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根据各种学科竞赛的主题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创新设计实践,选拔优秀的创新设计作品参加竞赛,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教师提供项目课题,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课题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从设计构思、具体设计、工艺规划、加工制造、装配调试以及产品商业化等全过程都需要学生付诸实践。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手段为项目课题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四、结语

以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培养为切入点进行教学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通过实践,该方法行之有效。不但使学生在空间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常规工程设计制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其创新设计能力、先进制造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也得到培养和训练,适应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雷辉. 机械类专业实验创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链式工程训练实验教学法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 2010, (6).

[2] 张树仁. 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平台的探索与实践[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 (4).

篇4

1 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随着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出台,职业教育在推进信息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方面被提上了新日程,信息化教学的本质就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设计,创设教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数字测图技术课程是应用测绘仪器进行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采集和地形图数字化测绘等外业工作,以及运用测量误差与平差理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计算机地图成图等内业工作的工程技术和方法。在数字测图课程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以测量员岗位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构建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课程信息化是指对课程的信息化改造和创新,即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具体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3个环节。本文重点探讨在课中环节,如何将信息化与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实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探究课题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探究,教师则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1]。

2 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案例分析

本文以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中“水平角测量”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来探讨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目标:①掌握测回法、全圆方向法观测水平角的方法步骤和计算方法。②具有使用经纬仪进行水平角观测、记录和计算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④学生通过网上冲浪,进行自主学习,培养自身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为掌握水平角测量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为理解水平角测量的原理。

根据水平角测量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坚持以技能为主线,项目为载体,具体任务为驱动,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5个环节:创设情景自主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拓展提高。具体实施过程见表1。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以培养学生准测、精算、细绘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和移动互联平台,实施理实一体、学做一体、课证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主线,坚持教学改革,真正能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使其自悟,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教学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加以点拨、强调[2]。在知识目标上,学生掌握了水平角测量的原理与方法,在能力目标上,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在素质目标上,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数字测图技术课程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关键技术分析

3.1 课前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工作情景

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课前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下载任务单,并登录测绘相关网站自主查找资料,完成任务单。同时,要求学生进入课程虚拟工作室,利用仿真地形沙盘丰富而形象的地貌创设工作情境,以模拟真实场景,营造作业氛围。课堂教学上首先是回顾旧知,促进新知,复习上节课知识点,如光学经纬仪的构造与使用,然后是激情导入,引导质疑,提出问题,如经纬仪如何测角度。

3.2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自主探究的环节,可以具体设计为启发引导、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归纳总结4步。启发引导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学习内容真实再现,首先是结合图片展示和视频播放,教师看图讲解本节难点内容――水平角测量的原理,帮助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如何进行水平角测量”,并通过直观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基本掌握经纬仪水平角测量的观测步骤,从而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主制作的flas生动演示了水平角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记录格式。同时利用录像视频,对整个测量工作过程进行真实再现,这种大容量的信息展示,将抽象枯燥的原理、复杂的仪器操作过程,通过动画和视频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使教学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从而有效化解了教学中的重点问题。分组讨论的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发散思维。角色扮演阶段,则要求各组成员进行轮岗作业,明确测量员、记录员、跑尺员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针对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情况,进一步归纳、总结、交流、评价。

3.3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精讲

测量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且连续性很强的工作,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测量技术,严格执行有关作业规范规程。因此,在此环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通过动画演示测量步骤,详细讲解内业计算方法,结合学生自主探究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概括,纠正错误,规范操作,并对操作上的技术难点如对中、精平、瞄准进行重点强调。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原理,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悟、悟中做,以知导行,学以致用,从而突破课程难点[3-8]。

3.4 坚持教、学、做合一,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要加强对学生的训练,训练过程包括现场演示和过程监控。教师现场演示经纬仪测水平角的操作方法,并强调技术要点和限差要求。预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指导。教师演示之后,鼓励学生以比赛的形式展开分组练习,并完成测量任务,各组的训练内容包括决策、计划、实施、检验、评价5个环节,在训练成果评价上,采用自我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岗位标准评价的方法,以真正实现学必有所获,练必长其能[9-11]。

3.5 课后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通过学生的训练成果,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组的测量精度要高些,请各组分析本组测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来源,以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提高。并积极引入下节课的内容,即如何用全站仪进行水平角测量。同时还要要求学生课后登录网站互动交流栏目,及时提交实训总结,完成课后拓展习题,并积极利用微信、QQ群等,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 参考文献

[1] 蒋庆斌.职业能力结构化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24-27.

[2] 鲁昕.以信息化促职业教育现代化[J].江苏教育,2014(12):8.

[3] 陈琳.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特色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3):12-18.

[4] 曹洋,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4(7):37-41.

[5] 张永林.职业教育课程信息化的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5,28(36):16-20.

[6]张俊娟 ,穆卓辉, 张朝晖.信息化教学手段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设计:以“隧道施工技术”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015(10):1-2.

[7] 陈琛.信息化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设计初探:以《英国节日》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例[J].中国培训,2016(18):171.

[8] 王青燕.信息化环境下任务驱动型《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物流技术,2014(23):475-477.

篇5

一、教材

“圆曲线详细测设”是《市政工程测量放线课程标准》中核心技能内容之一,编排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中等职业教育技能紧缺型人才推荐教材《市政工程测量放线》中单元3课题4,它紧随在“道路中线直线段测量”课题3之后,是道路中线放样的组成部分,为后续“道路施工测量”课题5做技能准备2。教材知识内容选材以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训为核心,非常适合职业教育。圆曲线详细测设项目的主要任务是依据施工平面图在平地上放出道路中心线中的圆曲线部分。施工放线是市政工程专业必备技能,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学校课程理论学得很好,测量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也取得,可在实际工程项目上还是不能独立放出道路中心线,不能实现毕业就业零距离。因此,实际教学中,在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上,需加强各课程间的有效衔接,为此,在教学设计时需将职业元素加入教学模块之中,融入市政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需求,设计工作任务书。整个工作任务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块工作任务,分阶段引导学生完成,最终形成整体,完成项目。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秉承“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素质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能力。(2)正确识读道路施工图。(3)正确计算曲线放样数据。(4)规范操作测量仪器。(5)提高网络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2)学会与人探讨交流、融合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工作的作风。(2)安全作业的意识。(3)合作互助的学习情感。(4)成果分享的价值观。

通过完成项目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塑造健康的人格,以提高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职业迁徙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职教办学理念和培养学生将知识掌握变为能力提升的职教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定为仪器规范操作和现场准确放线,这也是圆曲线详细测设项目的最终目标;根据学生初中阶段几何和数学知识不够深入和个体特征独特,将教学难点定为放样数据正确计算和小组团队合作。

四、学情

课程的开设时间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学《道路工程识图与抄绘》课程,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智商和情商都处于成长期,具有可塑性,学生情感特点具体表现为敏感易冲动、缺乏自信、个性张扬、渴望被重视和表扬;智力特点是形象思维强、阅读理解弱,行动力强、思考深度浅,而且班级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这些特点注定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意识淡薄,传统45分钟课堂全程讲授型教学方法不适用这一人群,需创造符合这一群体特点的学习机会和情境让每位学生都能动起来、学起来,主要通过学生动手和动嘴来学习,实现有效课堂

教学。

五、教法和学法

古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有“眼高手低”“实践出真知”之说。美国M・希尔伯曼学者调查发现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是所读东西的10%,所听到东西的20%,所看到东西的30%,视听结合能理解50%;与人探讨有70%的效果;亲身体验有80%的收获,给别人讲授后90%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百家讲坛曾国平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是20%智商和80%情商的结合。根据这些学习规律和成功要素,整个教学项目的开展将探究法和讲授法相结合,以学生小组探究、讲授为主,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教师诱导、启发、赏识教学。通过小组讨论和岗位互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这期间错误让学生讨论,疑难让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解答,教材让学生去看,思路让学生去想,方案让学生去做,在项目实践中尽可能让每位学生的智商和情商得到发展,各有

所获。

六、教学流程

合理的项目教学策略确定后,项目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项目是否能有效执行,为了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按照工作过程安排学习过程,提前一周分发施工平面图和工作任务书,引导学生完成课前任务,认真阅读教材,上网搜索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自学,如百度搜索、精品课程等,重点解决项目的理论支撑知识点(圆曲线放样数据正确计算)和现场放线的具体步骤,每位学生自学后,组内讨论(根据入学花名册成绩由高到低排学号的顺序,将学号尾数相同者为一组,即1、11、21、31、41号一组,异质组合);完成课前工作任务后,进入课堂,按照项目法教学六环节进行课堂教学,首先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汇报自学成果(不准念书),主要汇报圆曲线放样数据计算方法和现场放线步骤两个方面,同时提出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他小组和教师负责答疑,用时35分钟;之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传统讲授法教学,以PPT为主板,黑板为副板,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对项目内容和关键能力进行总结,学生讲解在前,教师讲授在后;总结之后小组开展项目活动,修改课前制定的项目实施计划,送教师审批,用时20分钟;方案审批通过后转至实训现场,执行项目,执行过程中重点做好分工协调和岗位互换工作,在此期间学生做项目,教师全程巡查,负责项目的管理、咨询及项目过程的考核,用时80分钟,在过程评价中关注学生情商的教育和考核,鼓励学生多向优秀同学学习。项目结束后,小组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测量国家规范》要求对项目成果进行相互检查和验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我从分工工作、探究精神、知识内容、能力和素质提升四个方面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小组间主要从情商方面进行互评,用时30分钟,完成课堂任务。课后每位学生根据项目实践的亲身体验完成任务书中课后学习小结。

七、教学反思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困难:(1)教学难点等理论

知识学生因不够自信会重复咨询和确认(心智不成熟),教师成了复读机和点读机,对策是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相信自己。(2)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每位学生(智商差异)培养成能顶岗实习的职业人,对策是教育学生勤能补拙,课后多练习。(3)项目化教学有效推行之后,教学进度明显变慢,教材建议60课时+2W实训时间只能将测量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培养到位(参加测量员中级工考核,通过率达90%以上),专业测量训练时间有限。

有效的教学项目能实现三以一化,项目的有效执行能实现三位一体,项目教学法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即工作,通过工作来学习。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班级三分之一想学的学生学习潜能得到挖掘和提升,三分之一没有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三分之一不想学的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培养,改变了教室听讲,学生半边倒的现象,学生变得乐学,喜欢上自己的专业,教师变得乐教,爱上自己的职业,实现了教学相长。同时,针对课内教学的不足通过课外自学来补充,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数字化网络教学资源和现代化交流平台及学校开展的专业社团活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习重点和难点,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另外,结合行业定期进行继续教育的学习要求及学校4.5+0.5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在0.5学年进行《市政工程测量放线》课程二次教学(岗前培训),重点进行专业测量实训2W,使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实实在在的有效对接,创建符合职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喻建军.“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说课稿[J].化学教育,2008.

[2]李爱华.市政工程测量放线[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黎明.测量放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学习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杜兰芝.测量员全能图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篇6

当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频繁与数字打交道,较为抽象、枯燥,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精心设计案例,尝试游戏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化解传统教学中的疑难,将教材内容与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可观测、可体验、可交流的学习环境,将单调乏味的数字课变得生趣盎然,并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是会计专业教师需要探究与深思的问题。

二、案例设计

研究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支票结算课程标准,确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现金支票的填制要素;现金支票的结算流程。(2)能力目标:正确填制现金支票;规范办理现金支票结算业务。(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是激发学生热爱会计岗位的热情。三个维度的目标层层递进,相互渗透,互为条件,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专业课为岗位服务的宗旨。

(一)以“情境激趣”为手段

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可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入求知状态。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先展示现金支票的业务与工作图片,营造会计工作场景,接着放映一段学生课前自编自导的微电影,设下悬念,激发学生对于支票填制要素的兴趣,进而导入项目:填制现金支票和办理支票结算业务。

将项目分解成三个子任务:填制手工支票、填制电子支票、支票结算。又将每个子任务设置为基础任务和进阶任务。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任务,最后挑战进阶任务,可相互讨论共同协作完成。这三个任务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发学生步步地深入探究。

(二)以“任务探究”为中心

任务一:两个环节。

首先,教师演示给出公司的开户行名称等资料。这是一张现金支票模板,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填制支票的要素,再观察演示填制过程,化静为动,弥补传统教学中内容只能想不能动的不足,强调规范填制的步骤。接下来学生聆听教师分析归纳要点,加深印象(此处互评点评,评定出各小组成绩,以分数形式出现)。

其次,让学生填制仿真支票,将错误的与正确的做法展示对比,请各小组分析归纳要点,小组互评、教师纠错,学生主动反思错误原因,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素养(第一次评价,给出学生填制支票的部分正确、错误样本,教师的激励作用较大)。

任务二:检测效果。

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角色更换的学习方法,运用系统纠错、统计及评价功能。让学生在虚拟网络实训平台上检测学习效果,给出具体的任务。如2011年2月1日北京南方股份有限公司开出1000元的现金支票一张,从银行提取现金以备零用,请填写现金支票。学生先以出纳的身份进入系统填写内容:大小写金额、出票日期、支票用途等,填写完毕后更换角色进行下一步流程,出纳更换成财务经理签财务章,再更换成总经理签法人章,更换角色之前若前面的操作环节不规范,会有提示框弹出提醒:无法进入下一步,请检查。

支票各环节填好后,系统会生成评价结果,包括成绩、填对的要素、填错的要素等,并用红颜色底色标注错误之处。提示注意,学生可查看标准答案并与自己填制的内容进行对照,也可重新做题,这样可及时纠错。为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笔者将以前学生填错的支票发到平台上,让学生改错,并说明错误的原因,系统根据学生批改的错误支票,统计正确率。教师查看系统统计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正确的给予鼓励,不足的给予纠正,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习动力,掌握教学重点(此环节结束后,系统根据各小组的正确率,给出相应成绩)。

任务三:任务二的综合运用。

学生正确填写了支票后就到了支票结算环节,由于在书本上学生不能体验真实的结算流程,因此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笔者采用3D角色游戏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基本了解支票结算流程后,扮演出纳会计角色,点击鼠标操作卡通人物展开工作:正确填写支票――交给财务主管审核签财务章――总经理审核签法人章(复习任务二)――携带支票去银行办理提现业务――到相应的柜台办理业务――提取现金后回公司,做账(这是结算流程外的小拓展)。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游戏,在点击游戏中如果卡通人物走错了路,进错了办公室,就签不到章;卡通人物走错银行,走错结算窗口,都取不到现金,系统就不显示终极成绩,说明流程没有走完。在游戏的每一个环节中,只要学生点击错了一个步骤,就扣分,超出了规定的时间,说明工作效率低下,也扣分,反之加分。

各小组在游戏中既想快速完成,又要小心翼翼,生怕走错一步被扣分,都想一次性完成。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会计职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这种直观感受型的游戏教学模式契合了学生爱好,融娱乐与知识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团队合作,互帮互助,在游戏娱乐中掌握知识,成功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讲解抽象结算流程的难点,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以“拓展提升”为目标

现场教学。教学软件开通了校企合作财务部门现场连线,让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请教企业会计,会计从企业实际操作的角度现场讲解,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会计职业的归属感,弥补了传统会计教学中只能听教师讲解,而不能接触到企业实际工作的缺陷,请校企合作财务人员根据学生问题质量,给出相应评价。

增强感性认识。传统讲解记账这部分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明白知识在工作中应当怎样运用,没有感性认识。学校财务部门真实的工作视频直观、贴近实际,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

(四)以“总结评价”促成长

回顾总结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笔者事先将本课的支票填制、审核、签章、银行办理、记账等各环节用动画形式串联呈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各小组为动画配音,每个环节只说一句话。全班同学根据各小组回答的正确率给予相应的分数。(这是第五次评价)这一环节帮助学生全面回忆并掌握教学内容,相比传统教学的表格式流程图更能激起学生共鸣。此时课堂气氛达到,是教学效果的有效升华。

系统评价。学生操作完实训内容点击保存后,系统自动生成分数段、各分数段的人数及详细情况,教师可分析本节实训内容成绩,点击详情可查看各分数段的学生姓名及具体分数,充分了解操作情况。在前面学情分析中提到排名靠后的学生不愿学习、易烦躁,但动手能力强,可因材施教,带他们去学校财务处观摩实习,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评选最佳团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共5次,其中3次是主观评价,2次是系统评价,系统评价客观、公正;企业会计评价,让学生听到了来自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声音;师生评价,充满希望与鼓励。

最后,统计5次评价得分,评出最佳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艰辛的探究之后品尝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信息化教学理念

丰富的现代信息化教学技术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为辅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而服务的,所以并不能以信息化技术代替整个教学,而把课堂变成展示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平台,丧失教学的最终目标与效果。因此,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明确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相互关系,将二者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正确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有作用。

(二)积极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虚拟仿真实训系统是将计算机制作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现场拍摄的人物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的实时合成,使人物与虚拟背景能够同步变化,从而模拟出课程情景实训环节中的情景练习场面,学生可在计算机模拟出的场景下进行角色扮演。这增强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感受,加深了学习记忆,祛除了单纯书本学习的枯燥与乏味感。

职业院校应当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仿真实训系统,系统设计应突出多样化和接近真实场景两大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趣味性。

篇7

咸安数字学校是咸安区教育局为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创新管理体制而建立和管理的一所“独立建制、分层管理、基于网络架构”虚实结合的学校。学校实体包含咸安区所有单独建制的各级各类中小学,由N个中心学校和M(1~3)个教学点组成若干个虚拟教学共同体,其目的是聚合优秀资源,通过网络同步互动课堂、专递课堂等形式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实用、有效的教学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问题。

该学校于2014年4月试运行,2014年9月正式运行。全区目前共有教学共同体12组,覆盖12所中心学校和31个教学点。其中同步课堂共同体9组,已开通2组,在建7组;专递课堂共同体4组,已开通1组,在建3组。惠及区内634名教学点学生和49位农村教师。依据《咸安数字学校建设方案》,咸安数字学校主要采用“实体课堂教学”、“同步课堂教学”、“专递课堂教学”和“教学点数字资源教学”等教学形式实现优质学校的优秀师资对农村薄弱学校授课,重点针对教学点不具备师资条件的课程,如英语、音乐、美术等,实现这些课程在教学点的有计划、有组织、长期稳定的开设。

为保证数字学校的正常运行,咸安区颁布了《咸安数字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实行局长办公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校务管理部、教学管理部、师资培训部和技术保障部等4个部门,具体管理数字学校的相关事务。由教育局分管业务的副局长任数字学校校长,基教、教研、人事、装备、计财等相关处室责任人担任部门负责人,从而做到了区内优质资源的高效整合,大大提高了数字学校的运行效率。

2“双核”――“协同”与“创新”

咸安数字学校在组建与管理过程中,以“政府主导、高校合作、市场运作、学校参与”的协同机制和“体制机制、应用创新”的创新机制两个核心为突破点,依托信息技术手段,聚合、共享优质资源,基本实现了区域内义务教育的高位均衡。

2.1以“协同”为核心,实现多方共同推进

在咸安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咸安区委区政府主动作为,统筹规划,通过与“信息化与湖北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争取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咸宁学院等多所高校教育联盟的智力支持,并引入多家企业参与,提供设备、技术与网络支持,做好了县域推进的顶层设计和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

2.2以“创新”为导向,实现教学应用变革

(1)创设了咸安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委员会为咸安数字学校建设的方案制订、建设要求、应用推进等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咸安区推进工作优质高效。

(2)制定《咸安区数字学校章程》,明确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了咸安区数字学校的常态化运行。

(3)采用“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多媒体课堂”及“基于数字资源”4种教学方式,通过组建12组教学共同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区优质资源推送到农村薄弱学校,解决了农村教学点“开齐开好课”的问题。

3“四驱”之多层次教师全员培训

为驱动区内教师队伍整体信息化素养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能力,通过网络培训、现场培训、应用交流等方式,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团队,从2014年7月开始,3个月的时间,开展了“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培训”、“乡镇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和以各个学校为单位的“校本实训”等4个层次的全员培训工作,重点针对各学科教师的硬件环境应用能力、平台应用能力、资源应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训,教师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掌握率达100%。

4“四驱”之骨干学科建设

为驱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选取语文、数学、英语、小学科学、中学物理和中学生物6门优质课程为骨干学科,组建覆盖咸安区中小学的优质本地化数字教学资源库。

通过分设华师专家组骨干研究团队、区级教研员骨干教研团队和乡镇学校教研团队,开展不同类别的备课研讨、案例分析、教学反思以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引进、整合相结合的方式二次开发外部资源;利用先进资源开发方法,通过教学竞赛、资源设计大赛等形式建设10种具有本地特色的数字资源。如马桥小学的赵玉凡老师在研讨课竞赛中展现了一节优秀的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目前,咸安区教师已在国家平台晒课达462节,在各类平台上传资源、教学案例5 600余篇。

5“四驱”之数字教师打造

为促进信息化条件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变革,咸安区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以打造50名TPACK骨干教师为抓手,以点带面,带动全区一线教师数字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助推学校全面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跨越式发展。

2014年9月份开始,通过遴选,全区共初选培养对象为50人,由区教研员牵头,华中师范大学专家组定期到咸安来与中小学学科教师一起开展活动,采取集中培训、案例研讨与探究、现场教学观摩、反思总结、课例设计等形式,精心打磨在全区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数字教师骨干团队,按学科组织骨干教师、教研员、高校学科教学论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等人员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团队,开展信息技术支持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最终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信息化执教能力。

6“四驱”之学生行为观测

坚持内容多元化、过程动态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制订详细的观测方案和跟踪观测指标体系,观测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与信息素养等四个维度的变化。

依据不同类别的学校,以班为单位在全区抽取500名学生,以学生电子学习档案袋为观察工具,以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为主要观察手段,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式的优化转变,以图表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分析情况,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驱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变革。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咸安教育已显现出五大显著的变化。

(1)充满兴趣的活力校园。信息化环境下的学校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四角的天空,而是能满足学生兴趣、畅游知识世界的快乐场,学生更愿意呆在学校和课堂里。

(2)轻松便捷的教学常规。信息技术手段让教师从笔墨农耕的传统教学常规中解放出来,便捷的资源获取、即兴的课件生成、电子作业、网络辅导等手段让教师告别了“备得苦、讲得累、教好难”的传统教学生态。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33-02

道路勘测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主要包括道路路线设计的主要依据,道路的平、纵、横断面设计,道路的选线与定线,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道路平曲线设计计算和道路沿线设施等内容,是一门理论知识丰富、实践性强的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采用本科院校的教学方法

许多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如本科院校的学生,如果按照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要求及教学方法,遵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展开课程教学,教师上课时重理论轻实践,让学生接受非常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想法,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生的学习态度又让教师觉得非常失望,自己付出的辛劳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二)教材严重滞后于现行标准和规范

随着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道路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也在随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发展不断得到修改、补充和更新,例如不同设计速度的平曲线和竖曲线半径和长度的限值,不同等级道路的纵坡和横坡的限值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上课用的教材所引用的规范严重滞后于现行道路规范,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引用错误的设计参数,设计出来的成果达不到现行规范要求。如何把最新的道路设计规范引入教材是当前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

(三)师资力量薄弱

道路勘测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并没有相应的实践经验,没有在道路设计岗位工作过,不能深入了解具体的设计过程。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只能完全按照课本来讲解,照本宣科,不能引入实际的案例,讲解起来枯燥无味,这极大降低了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训时缺乏相应的设计软件

实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过程,本门课程的实训是在仿真的职业情景下,创建一个具体的综合设计项目(涵盖了本门课程的大部分知识点),让学生在完成该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加深理论理解,加强动手能力。但由于经费等问题,学院并没有购买合适的设计软件,实训还停留在手工绘图的阶段。而在实际工作中,道路设计已实现软件设计、电脑绘图和打印,这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与对应的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二、教学改革建议

(一)精心组织内容,对课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要在知识与职业活动之间建立桥梁,以职业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职业岗位的关系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项目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提升职业能力。

根据道路设计岗位的要求,本门课程创建一个山岭区三级公路综合设计项目,该项目涉及所有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6个子项目,分别是:公路选线与定线项目、公路平面设计项目、公路纵断面设计项目、公路横断面设计项目、公路平面交叉口设计项目和公路排水设计项目。每个项目对应不同的知识点、能力目标和检核方法。学生在学习完一个子项目以后,立刻进行项目考核,以能力考核为主。兼顾知识考核(能力考核占60%,知识考核占40%),力争人人过关。学生通过该子项目的考核后再学习下一个设计子项目。最后,在实训时通过完成一个综合设计项目来加深理解知识,加强实际设计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保证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对每个设计项目的教学都采用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等方法,必要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道路设计中的先进理念、难点、重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引入最新道路设计规范

我国道路建设处于蓬勃发展期,在这期间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会不断出现,标准和规范也需要不断进行修改。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应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及时更换教材上滞后的标准、规范和方法,并关注最新的道路设计动向,随时更新知识,将学科前沿信息渗透到教学中。

(三)组建教学团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组建道路勘测设计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本专业的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承担本门课程教学任务的骨干教师组成,利用课余时间研究本门课程的讲授方法和内容,根据岗位设置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具备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都要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锻炼,立足实践,自觉加强学习,丰富自身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节奏感,考虑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引导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并积极回答学生的提问,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四)引入道路设计软件

篇9

烟台职业学院电子信息专业教学队伍根据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进行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形成了体现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色的“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

1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

1.1 提出背景

现代社会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且日趋复杂,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不断渗透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使得产品界限和产业界限日趋模糊,电信网、TV网和Internet网相互渗透,资源共享且已成大势。电子技术与机械、汽车、能源、交通、建筑等产业的结合不断催生了全新的技术领域和更多的产业门类。DM技术(数字化多媒体)的发展促进了PC和TV的融合,使电视机、计算机、通讯终端融为一体的信息家电出现。

目前烟台职业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电子信息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有四个方向。一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销售及相关服务岗位群(下称产销岗位群);二是智能建筑信息系统集成及设计、施工等岗位群(下称智能建筑岗位群);三是与多家软件公司合作培养软件测试工程师进入软件行业服务外包岗位群(下称软测岗位群);四是呼叫中心工作人员(下称呼叫中心岗位群)。

基于烟台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及学生就业方向,专业教学团队提出了“宽基础,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人才培养中,让学生获得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不同的维度提高职业技能,使之成为某个就业方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中,摒弃高深的信息理论知识,根据岗位群的工作内容,更多的训练职业活动中基本技能,提高工作能力。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如图1所示。

1.2.1人才培养的时间安排

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时间安排采取“1.5+1+0.5”的模式进行,即前三个学期,主要完成“宽基础”方面的课程和训练;第四和第五学期,校企合作以订单班的形式完成不同就业方向的学习与训练;第六学期进入相应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实习内容,并和企业双向选择,进行就业。

1.2.2 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中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培育人才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电子信息专业的四个就业方向岗位群中,都有优质的企业合作。

产销岗位群人才培养中,学院和鸿富泰等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订单班,每年都有部分学员进入合作企业就业,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供奖学金,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在智能建筑岗位群的人才培养中,学院与山东智信电子公司紧密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订单教学班,企业专家参与教学,培养的学生都是优秀的技术人员。

在软测岗位群人才培养中,学院与创迹软件等公司合作,建立软件测试师培训基地,引入软件测试师课程体系,合作培养软件行业服务外包人员。工信部授权学院为“全国‘注册外包专业认证’(COP)山东省烟台市教学基地”。

在呼叫中心岗位群人才培养中,与北京恩源公司合作。学院负责理论教学,恩源公司负责实践教学和安排就业。

1.2.3人才培养中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坚持“贴近社会,融入企业”的原则,将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进行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前三个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践,在第四和第五学期,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的方式,在校内、外交替学习,进行大量现场教学。如智能建筑岗位群的学生,能从一个项目的投标到设计、施工、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工程验收全程跟学,理论讲解与工程实践交叉进行。在第六学期,所有学生进入订单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1.2.4 从业资格与能力

产销岗位群的学生,将获得“电工操作上岗证”、“电子装配工程师”、“单片机设计师”证书中的一个或多个;智能建筑岗位群的学生将考取“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 或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集成师”证书;软测岗位群学生将获得初级和中级“软件测试工程师”并可考取“网页设计师”和“网络工程师”证书;呼叫中心岗位群的学生将获得呼叫中心的专业培训,成为合格的呼叫中心工作人员。

2“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

在“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了“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内外联合”即在教学中,坚持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及顶岗实习;“三合一”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指导的“学生团队协作的自主学习+仿真教学+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转变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主动建构认知体系,尤其是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进行仿真教学,学习中学生增加个人探索机会,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仿真教学还具有安全、高效、低成本的优点,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工学结合实训既适用于单个的教学项目也适用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各种外部情境,实训安排在校内实训室、校内生产基地或是校外实训基地。 “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

“内外联合的三合一”教学模式的特点与优点起码有以下四点。

(1)校企合作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培养人才,毕业生符合企业用人需求,是一种按需培养的机制。

(2)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既保证学到必要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是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最大优势。

(3)在建构主义学习观指导下进行人才培养,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好的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的项目化,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设计、实施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尤其是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训练和就业观念与敬业精神的培养。

3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人才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评价实行笔试、口试、实际操作、校内外指导教师综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的结果上,采用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的综合评价形式。

评价中重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职业态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这种考核方式较传统一纸试卷的考核方式更全面也更难于操作,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较详尽的过程记录,引导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别人。教师注意在日常总结与点评中对学生多鼓励和督促,提高斗志,增强信心,用学习成就感来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多维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历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取得良好效果,但尚存较多问题,还需要在与烟台本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不断磨合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03).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报,2006.

[4]徐向民等.研究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Z].广东省优质资源共享中心,2005.

篇10

1 引言(Introduction)

所谓综合布线系统是“按标准的、统一的和简单的结构化方式编制和布置各种建筑物(或建筑群)内各种系统的通信线路,包括网络系统、电话系统、监控系统、电源系统和照明系统等[1]。因此,综合布线系统是一种标准通用的信息传输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化办公室建设数字化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是将所有语音、数据等系统进行统一的规划设计的结构化布线系统,为办公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物质介质,支持将来语音、数据、图文、多媒体等综合应用[2]。”

2 课程标准介绍(The curriculum standard)

《网络综合布线设计与实施》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课程,是培养网络综合布线岗位能力的一门工学结合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成员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组织能力,自主完成综合布线系统规划的能力,熟练使用各类工具、器材、设备进行施工、测试、验收的技术能力,以及编写相关技术文档的管理能力。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会设计、能操作、会测试、能验收”的课程标准。

而当前各大高校综合布线课程的设置结构还远远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布线行业实施和维护的能力,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动手操作也不能达到技术要求,形成了目前“两旺两难”的矛盾形势。“两旺”是指供方、需方都旺盛,校方每年的毕业生数百万,企业也需要大量的应届毕业生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两难”是指“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由于网络工程为应用型学科,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应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中智能化楼宇网络工程的“设计、操作、安装、测试和验收”真正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完整的理解并掌握实际应用中智能化楼宇网络工程的整个施工流程,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网络技能能够直接服务于社会。要让学生快速的适应工作环境就必须先提高技能,如何提升学生技能一直困扰着学校教学设计的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要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方式,即将网络实训工程引入教师授课课堂。让学生在课堂的实验、课下的实习及课后的实践与现场环境基本一致。

3 项目实训情况(The project training situation)

这次校园宿舍楼综合布线实训项目总共包括四栋公寓楼660多间宿舍,12级计网1、2、3、4四个班级参与,施工周期为一个月。

为期四周的校园宿舍楼综合布线实境实训项目拉下了帷幕,在看到我们付出艰辛和汗水后留下的“成果”,心中无比的激动。这次综合布线工程项目教学是我们计算机网络专业首次以课程体系考核方式改革开始的实践教学活动,特别难得的是学校敢于把校园宿舍楼信息化综合布线的实际工程交给我们学生来做,我们深受感动,所以我非常感谢学院和系领导给我们学生创造这么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感谢在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主任李茂林的积极沟通、协调及网络中心于立虎主任在技术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12级计网4个班150多人才能顺利完成了7#、8#、9#及10#楼4栋公寓楼共1320个信息点的网络布线工程。作为教学兼实训指导教师,同学们留给我的深刻印象是:在这次实践中他们不仅能按照要求完成项目实训内容,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他们身上那种团结协作积极乐观遇事沉着应对的能力,让我看到了真实的高职学生最纯真的一面。四周的实地接触,实训中的点点滴滴无时不在感动着我,让我对他们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以下是我根据亲身带领学生完成校园宿舍楼综合布线实训项目的体验所谈的关于自己在这次实训教学指导过程中的点滴感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1)增强了团队协作的精神。一支团队应具有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意见,永远没有优秀的独立个人存在。由于考虑到实际情况,在实训开始前我只是把两个班分成八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带领各自的组员开始本次实践的任务。开始施工布线的当天上午我按照标准的布线要求给同学们演示了两个宿舍的所有布线流程,强调了布线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方法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难点和相关的一些施工安全要求,等我检查完各个小组的施工工具、施工耗材、楼层施工任务分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继续准备介绍各施工小组内部人员具体任务分工时,我竟发现各小组已经在组长的协调下将他们内部人员进行了详细的施工任务划分,比如安全员、穿钢丝、敷线、制作信息模块、线缆标记、线路检测验收等等并且已经开始有条不紊的施工了,有的已经完成了一两个信息点的敷设[3]。可能刚开始操作比较生疏,但他们这种自发团队协作的精神出乎我的意料。

(2)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动手实践相统一,使学生通过网络综合布线工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动手实践操作,提高他们对网络工程技术的认识,并让他们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就感。本次实训让学生自己进行布线材料加工,裁线槽、弯线管、做跳线、搞端接,一步步下来,先把基本链路搭建成功。然后从墙座信息模块上引一根跳线,插上计算机一测试,完全测通了!可想而知,这时学生的心里多么高兴,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这种效果与单纯的课堂讲授大相径庭。

(3)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仅仅知道了怎么做这一步远远不够,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在本次实训前我们制作了2000根交换机跳线,而在制作跳线的过程中,我为了让同学记住T568A和T568B两种接线标准的区别,总结出了T568A和T568B两种线序内部线缆不同在于彼此把自身任一线序的1、3和2、6两对线序对调就变成对方线序的规律。了解了这些内容,那么如果4、5、7、8线没有接好照样能上网,安装信息模块中的线序也是一样。普通人看网络数据通信只有通和不通的区别。而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通”的外表下包含着不同的网络质量。在学生有了实践体验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求原理性知识,从“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一旦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速度会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料,学生自己会去查资料获知为什么,从而激发学生自己去刨根问底。

(4)增强沟通协调的能力。在我们施工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协助对象。比如10#楼为女生公寓楼,男同学在施工期间要来回多次进出,每个施工小组对每层进行施工也要进出各层女生宿舍,这就要随时和楼管阿姨进行沟通,领取每层的备用钥匙。我们进行施工时工作区终端一般位于每个宿舍的书桌背后或是床底下,出于施工期间各宿舍财产安全和施工方便考虑,要求每个宿舍留有同学协助,因为每个宿舍施工时都会移动书桌或床,可能会给所在宿舍的同学物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取得住宿同学的支持与配合是我们完成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另外与材料组、相邻组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比如与其他楼层项目部在工具使用、同时在竖井放线和同时在设备间安装设备之间的合作协调,当然还有本组成员之间的团队配合问题。总的来说,出现问题追究是谁的责任已经不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自己去解决,如何才能把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不至于影响整个团队的施工进度。

(5)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记得在8#楼6层施工期间正好是学校的实训周,好多宿舍的同学正进行整周实训,宿舍无法留人而门又无法打开,直接影响我们的施工进度。然而就在中午12点准备结束当天上午实训任务时,三四班的第一组学生主动说“杨老师,我们趁着中午六层同学们吃完饭在宿舍的时间加点班把那些宿舍的网线先做了吧!”,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听得我心暖如春。尤其是经过一上午的实训中午本应该饱餐加休息,可是我们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主动舍弃休息时间完成实训任务,它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确实令我感动。现实中我能看到他们已经全心全力的把自己融入到其中去了,而不只是去敷衍和象征性地完成任务。

还有在我们各组为每个宿舍敷完线之后,途径楼道的水平子系统线缆全都必须放进楼道天花板上的桥架里面,由于每组只有一把梯子仅够穿钢丝用,无法放线。同学们只能向每个宿舍借出晾衣架,通过晾衣架顶端的U形支架把网线从每个宿舍沿着桥架挑进每层设备间,这是他们在当时情况下灵机想出的好办法,不仅锻炼了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

(6)为收集教学资料,培养“双师型”教师奠定基础。在这四周实训期间,我们把平常师生上课的教室带到了我们的实训工地上,把我们在教室里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带到了我们的实训工地上去用,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操作的完全结合。虽说实训时间比较短,但它让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我们日常在课堂上没能学到的动手方面的实践。对于同学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有知识遗漏方面的、有动手操作方面的、有工程经验方面的、有工程管理方面的等。实地实训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还要具备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双师型”教师的基本条件。

4 结论(Conclusion)

此次综合布线实训提供了真实的网络施工和布线环境,可以让学生亲自设计布线计划、亲自动手施工、亲自参与管理、亲自实地测试,从而让学生零距离、全方位了解结构化综合布线的应用环境,由此可以加深学生们对结构化布线设计标准的认识。通过这次实景网络综合布线实训的学习和实践,使得本校的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练就了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都使他们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于明辉,尹岗.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施工、测试、验收与维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3:163-175.

[2] 叶小荣.网络综合布线技术[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202.

[3] 王勇,刘晓辉.网络综合布线与组网工程(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481.

[4] 李群明.网络综合布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323.

篇11

0引言

实验是与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环节,它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容易理解和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依靠实验方法探索科学知识的能力。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传统实验面临的如实验材料成本高、实验仪器昂贵、实验仪器损坏维修成本高、设备更新频率高等诸多问题,都严重束缚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最大程度的实现减少硬件资源和节约空间,同时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可以使用虚拟实验系统辅助实验教学的开展。

1虚拟现实技术简介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借助于计算机硬件设备和相关支撑技术,创建一种可以通过视、听、触、嗅等手段所体验到的虚拟世界的技术[2]。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传感技术、3D技术等最新的发展成果进行了综合,并依赖计算机设备构造三维数字模型,构建以视觉感受为主,包括听觉、触觉等可感知的环境。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1 交互性[3]。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人机交互可通过键盘、鼠标、头盔、数据手套等设备操作虚拟环境中的对象,是一种近乎自然的交互。

1.2 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依赖计算机技术构造三维立体图像,通过特殊显示设备和感知交互设备,把自己放在一个虚拟环境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3 多感知性。虚拟现实系统配备观察、倾听、触摸、动觉传感和反应装置,用户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得到各种各样的感知,并采取相应的实际反应和交互操作。

2虚拟实验系统

2.1 虚拟实验系统的特点

2.1.1 共享程度高。传统的实验有地域与时间限制,而虚拟实验系统可以接受有访问权限的本地和异地用户在任何时间的使用,使信息与实验资源的共享程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2.1.2强大的交互能力。虚拟实验系统能给用户提供一个逼真的实验环境,虚拟实验对象和用户依赖鼠标拖放操作进行交互,用户也可以实时观测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2.1.3支持协作。用户间的信息沟通是由虚拟实验系统提供的多种方式进行的。

2.2 虚拟实验教学的优势从实验教学的现状和虚拟实验系统的特点出发,虚拟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 组织形式开放[4]虚拟实验不受实验内容、时间和地点的约束,保证了用户充分选择的自由。随着实验教学的发展,跨地域、跨学科、同时开展多项实验的要求日益增多,虚拟实验将为实验教学的发展开拓空间。

2.2.2 对象开放在实验教学中,学习者可以分为实验课程学习者、参与者、爱好者等身份;依据虚拟试验系统操作的权限分为实验者、教师和技术人员、系统管理员等三个层次,不同对象依据自己的身份和权限在虚拟实验平台下进行学习和交流。

2.2.3 资源开放虚拟实验的教学资源为实验对象完全开放。实验设计方案的形成与开发可以依靠系统软件程序模块和实验项目设计模板的帮助;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利用数据分析与处理工具包进行;学生在实验课程总结和复习中取长补短、巩固知识。

3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虚拟学习环境、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基地、虚拟仿真校园、虚拟远程教育等方面。

3.1 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实验中的应用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对象、教学信息资源和实验室环境,虚拟实验室既可以是虚拟构想的实验室,也可以是真实实验室的再现。例如,要加深广域网、城域网的概念理解,不必真正把网络构建起来就可以亲身体验,犹如进行现场的操作。再如,在计算机组装和维护课程中,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创建与真实计算机相同的运行环境,也有处理器、存储器、显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不仅可以安装各种操作系统,而且也可以尝试安装各种应用软件,安装的过程与在真实的计算机中的感受完全一样,但对计算机中原有的系统和数据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对实验者构想的模型进行实验,所产生的实验结果和效果将对实验构想进行可行性和合理性的验证。例如,在组网联通实验中,可以通过虚拟的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和终端进行网络的设计和设置,减少了购买设备的费用和损坏维修成本高所带来的风险。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经济管理课程实验系统中的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文科教学存在理论偏多、实践较少,理论和实践有脱节现象。应该把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充分结合起来,构建与经济管理类课程相关的虚拟试验系统,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开发、股票交易、财务、旅游场景等各种虚拟实验系统,把现实环境中无法全面实现的教学过程通过虚拟试验系统进行完美的展现和操作。例如,房地产营销虚拟系统可以制定适合不同用户的营销解决方案,并对营销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制定不同的策略。通过虚拟的经历,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让实验者体会到现代房地产营销的互动式、数字化的营销模式。再如,电子商务模拟试验系统可以建立商店、银行、商品等相应的模型,实验者可以模拟商品的选择、支付、配送等过程。再如,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旅游景点,以真实的图像、图片等数据为基础,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图像,并通过视觉中枢对物体的“深度”信息和观察视差的综合产生三维立体综合效果,依靠头盔式显示器、数据手套、身体部位跟踪器和投影显示设备,并结合感官系统在虚拟的场景中去体会景区的地理环境和特色。

4结束语

虽然虚拟实验环境有诸多优势,但真实环境环境容易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因此,一个实验系统应该是既包括真实环境也包括虚拟环境的综合、完整的系统。只有构建完善、先进的实验环境,才能大大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为教学、科研与开发工作服务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宇行.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之探讨[J].计算机与网络,2008(1):64-66.

篇12

在物流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本着“工学结合”的思想,真正做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重视学生在校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程设在校内和物流企业,按照每一教学情境的设计需求,结合实际需要,设计并创新了“以学生(Student)为主体,以目标(Target)做指引,以情境(Situation)融内容,以任务(Task)当驱动”的“STST”课程教学模式。[1]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为例。传统的“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更谈不上独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加上长期以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教学以讲授空泛的技术知识为主,实践内容较少,不仅脱离企业实际需求,而且导致很多学生由于较难理解这门课的知识而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放弃了对这门课的学习,导致学生在真正上岗时实践能力极其薄弱。针对这些问题,物流管理专业在进行该门课程改革时增加设计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包括知识点和任务实现两大主要部分,一方面使得项目与理论知识保持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完美结合。[2]该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在教学模式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对各类型企业的调研结果,按照物流企业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将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以任务进行驱动,总共10个工作任务,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穿插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真正实现了工学结合。

1.1.2在教学内容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根据工作任务来设计学习情境,将教学内容整合、序化融入真实工作任务。在设计学习情境时,将教学总体目标分解,细化,做到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都有目标做指导,引领本阶段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对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学习,都能明确其学习目标,做到单项任务目标、多项情境目标、综合课程目标的“点—线—面”结合。以“物流信息管理”课程中的———任务1———学习情境一物流信息识别和采集的内容为例,说明如何结合企业真实案例,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和任务,将教学任务融入到学习情境中,将内容合理整合序化。“物流信息识别与管理”这项任务是整个物流信息管理工作的起点。该项任务要求物流管理人员能够在接触物流信息管理工作之初能够识别物流信息,掌握物流信息管理的基础知识,并利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物流信息管理。以此项工作任务为载体,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完成物流信息识别与管理工作,并学会Excel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习过程中,还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遵守相应的岗位职责,真正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融于工作任务要求之中。

1.1.3在教学安排上体现教学做融通

在整个课程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在课堂上,学生结合各学习情境中各具体任务,做计划、做决策,去实施,锻炼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任务如何完成的过程中,主动思考需要什么知识做支撑,如何获得这些知识,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不同方法和手段,借助网络平台,寻找相关资源,不仅完成了学习和工作任务,还主动地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学习工作融为一体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沟通、团队合作等综合职业素养,强化了职业技能。

1.1.4在教学评价上注重过程

依据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态度、完成任务情况评定成绩,并按照任务的难易程度不同、学时不同,按权重记入课程成绩。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强调每项任务的应用性。当学生完成项目以后,一是通过自我评价,看到自己在这项任务中的收获,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二是通过教师评价来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1.2采用引导文教学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文教学法”是一种行动导向,即根据行动引导文完成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的要素主要包括引导文和引导问题。引导文是由教师总结的、在学习工作中所必需的信息,如文献、资料、总结等;引导问题是教师针对引导文而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从引导文中得到信息和提示来回答这些问题,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布置某项任务时需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时,教师可先根据知识点设计引导文,在引导文中提出问题即任务,并讲明任务要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6个步骤引导学生自学,最后教师负责解答学生的疑问。仍以“物流

信息管理”课程中的学习情境一“物流信息识别和采集”为例,按照引导文教学法的顺序如下所示:第一步,资讯。首先下达任务单,明确这次学习工作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强调这次任务的学习目标。即:能够识别物流信息,并能够利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物流信息管理;同时,下达资讯单,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图书馆等资源查找资讯单中的相关问题(如:数据与信息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物流信息的内容及分类?等),进行自主学习。第二步,计划。下达计划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明确要完成这次任务需要掌握的知识、采用什么方法和途径获得这些知识、如何进行物流信息的识别与管理、具体的实施步骤和使用的资源有哪些等。由小组间进行交流沟通。第三步,决策。下达决策单。在对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可操作性等对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任务的实施方案,确定具体实施的内容和步骤,及其小组成员分工。第四步,实施。下达实施单。各小组开始行动,按照任务实施方案进行。第五步,检查。下达作业单。各小组根据本次任务完成两次作业:一是使用Excel办公软件制作物流单据,二是小组间分析物流信息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派出一名代表汇报说明本小组的任务完成的结论。最后进行小测,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由老师进行评分和作业评价。第六步,评价。下达评价单,包括学生自评和教师总结两部分。学生自评:即简单说明自己在任务实施过程中,自己都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等;小组互评,通过听取其他组汇报的结果,做出评价并打分;教师总结:由教师对汇报结果和测试结果做总结,给各小组打分;征求各小组组长的意见,对学生的成果做出评价,并打分。将各方面的分按一定比例加成汇总求平均数,得出最后每个人的得分。 2教学手段的运用

2.1以多媒体为基础教学平台,以网络为载体,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新颖性

采用多媒体作为基础教学平台,通过网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能够与物流行业最新动向和趋势保持一致。[3]物流管理专业通过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建立了“长风模式”未来课堂。该课堂采用“长风物流人才互联网+”培养模式,即基于信息化环境下互联网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现代化教学。该模式以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基于物流职业资历架构,打破传统物流学科体系,以未来课堂为支撑,以贯穿岗位序列能力单元的工作任务和知识点为学习内容,以新一代物流数字化学习资源为展现形式,以多元化评价体系为质量保证,利用基于过程管理的云技术平台(长风网),开创综合类职业专业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4]长风模式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采用BAG(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模式,由课程的最小单元———学习任务组成。以Logis物流职业资历架构为基础支撑,从产业出发,还原企业真实操作环境,模拟工作过程,与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2.2将多种课程资源渗透于教学全过程

物流管理专业与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对物流专业及专业群的课程资源进行了制定和开发,每门课程都包括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在内的教学资源。在每章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会将企业实际物流作业场景视频和动画等内容提供给学生进行观看和分析;在每章内容结束后,都会进行企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讲都安排有技能实训题和配套试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习、复习并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配送作业管理”课程中“配送中心作业”相关知识为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利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资源库所提供的真实物流配送中心工作视频,让学生对配送中心的作业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其次,利用教学动画资源,分别向学生演示配送中心进货、拣货、配货、送货、退货以及装卸搬运作业等一系列作业过程,使这些单调的知识点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另外,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配送中心的经营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使用资源库中的白箱化虚拟仿真实验软件,即由学生经营这家配送中心,为多个配送点提供配送服务,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利润为目标。再次,教师会通过将资源库中所提供的《物流配送中心现场管理规范》等相关物流行业标准向学生进行介绍,并将物流配送中心运营的实际案例提供给学生,由其来对该配送中心的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最后,通过每一个情景的技能实训题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3校内实训室配套教学,充分提高学生实训能力

根据高职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以仓储配送管理、运输作业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国际物流和快递运营为重点进行了实训室建设,满足了校内实训教学的需要。物流管理专业目前共建有包括运输模拟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和国际物流实训室在内的3个校内实训室,以及包括仓储配送实训中心和新建快递运营中心在内的2个校内实训基地,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物流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配套的实训条件。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室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教学配套:参观介绍和实际操作。对于初学者,第一次访问实训室时一般都需要任课教师或实验指导老师系统介绍本实训室的设备、功能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操作知识之后,再次进入实训室就可以尝试自己亲自操作。以“仓储作业管理”课程教学为例,通常任课教师都会利用1~2课时在开课之初带领学生参观实训中心,并把实训中心内的仓储配送设备向学生做一大致介绍。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若某一学习情景涉及某种具体设备(比如堆垛机、叉车等)的操作,则会先由任课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安全操作。每一次实训课结束后,任课教师都统一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格式要求撰写“实训报告”,并将实训报告的质量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

2.4校外实训基地加深理解,努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篇13

1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SPOC)是目前国际上盛行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采用此教学模式,学生可以灵活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教师则可利用网络平台的技术和资源,开展线上或线下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互联网优势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基于“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和“职教云”网络平台,在高职院校、特别是航海类高职院校中开展混合式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等来进行课程搭建,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其次,开展混合教学可为授课教师提供比较完整的航海实训设备、实训场景和模拟情境等素材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航海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不足。最后,开展混合式教学也能改变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通过线上线下课堂教学的相结合,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2 混合教学模式的开展

为方便教师更加高效地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教学,更加客观、系统的对学生的学生成绩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资源库进一步研发了利于教师授课的“职教云”平台。“职教云”平台以院校为基本单位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平台上依托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课程搭建和内容设计,也可由教师自己根据授课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自我创建课程。在调用资源时,为确保课程内容的契合性、课程素材的多样性,教师可根据需求,在各大类专业资源库、各门公开课程甚至每一个素材点中来检索合适的资源,筛选保存在个人资源库中以便后期资源调用,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2.1 课程前期搭建

教师首先需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适合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案、学习环节和学习活动,同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和在线提问情况设定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互动内容,来编制授课计划。

在进行课程搭建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授课情况和学生学情,通过对资源库素材的检索、收藏,丰富课程素材;然后,教师可以在资源库的公开课程中选择需要的内容直接导入为自己的课程;再次,教师对导入的课程进行个性化设置和编辑,可以随性添加自己的素材资源,也可删除冗余的素材资源;最后,教师可通过资源库或者自己本地导入相应的测试题目,完善课程。

2.2 线上自主学习引导

首先,教师需要制订合理的线上自主学习计划。教师基于“职教云”平台,在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情况的基础上设置自主学习方式,如学习安排、学习程序、学习方法等。“职教云”平台设计开发了功能齐全的终端app,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职教云”app的碎片化移动学习途径,自主学习可以个人为主,也可划分小组合作进行,这使学生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制定自主学习计划的同时,教师还需要完成每一任务点的任务单,以便使学生有明确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从根本上为后续的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任务单的形式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进行直观的演示,也可通过小组任务、问卷测试等形式。例如可以将任务目标云航在通过雷达模拟器模拟物标跟踪与碰撞危险判断的真实航行环境中,建立学习与虚拟现实的关联,这能使学生快速的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也增加了相应的?W习兴趣。

最后,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或者终端app来查阅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情况,在讨论区或者答疑区查看学生的提问情况,归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难点疑点,结合这些疑难点进行课堂混合教学的设计。

2.3课堂混合互动教学

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疑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堂混合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职教云”app可以以讨论、头脑风暴等形式来学生线上学习中突出的内容和问题;其次,教师以提问、抢答、投票等形式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解读和回答,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情况现场打分并计入平时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注重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再次,教师在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设置相应的投票活动和随堂测验,深入了解学生实际线上学习掌握情况;最后,根据学生自主掌握情况,通过多媒体演示、电子白板、拍照上墙、实物投影等各种方式对疑难点进行解答总结。教师在课后根据任务内容设置相应的测验内容来验证线上线下学习实际掌握情况,学生可利用电脑、手机在“职教云”平台上完成相应的作业测验。

2.4 状态跟踪与测评

在混合式教学的环境下,对学生的线上线下全过程学习状态跟踪尤为重要,因此,课程在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同时,结合“职教云”平台数据统计建立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混合式教学考核模式的多维评价体系结构。教师通过平台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状态跟踪,真正实现了课程教学过程化考核,从而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学习效果,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航海?x器操作与维护》课程为例,其考核方式如表1所示。

通过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全程动态跟踪,施行课程学、做、测、评一体化考核对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的考查功能进行整体改革设计。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互相完善的功能作用。基于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职教云”平台全程自动记录并统计学生网上学习行为,形成性考核实现学生边学边测,及时反馈,全面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2.5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在该考核模式应用之初,就已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前已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操作虚拟实训设备,很容易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难题。通过讨论区,学生能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在专业教学资源库大量资源的支撑下,学生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而不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知识。

大力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允许学生通过手机终端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查找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回答,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通过课前预习等方法,促使学生线上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