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司工商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司工商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司工商管理论文

篇1

在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虚拟公司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它是一种由人创造的仿真经济模拟环境,在90年代引入我国,在大学中开始实施教学。虚拟公司对真实公司进行结构功能方面的仿造,将真实数据作为其原始数据进行运用。在教学中进行虚拟公司的开展,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与需要加入到各个公司中,对不同岗位进行选择。通过大量资料的查找与模拟业务开展,使学生通过感性与理性具体认识经营管理的内涵。虚拟公司进课堂,使学生长期处于模拟职场的环境中,可以锻炼学生的配合能力,形成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理念改变

对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从教师为主的理论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的实践课堂,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自学能力,通过培养其合作精神,形成积极主动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对虚拟公司的仿真实践,达到提升专业技能、提高专业认知和增强团队意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不做决定性的引导。以此形成新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实施过程

虚拟公司作为一个教学平台需要深入到大学的每一个学期中,对课程体系重新设计和编排,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系统式教学方法。

1.实习阶段

也就是在第一学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还不熟练。进入虚拟公司,首先对其环境进行熟悉,通过交流了解基本的业务岗位职能。对管理模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对类似的现实企业进行了解,利用讲座等形式,对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进一步专业性的关注,提升同学的专业素质水平,提高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对虚拟公司也有了全面的了解,成为其正式员工,开始进行各种工作。当学生对所接触的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就能够感受到自己对本专业一些知识领域涉猎的匮乏,会对自己未来的工作、知识掌握、素质提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专业知识的课程中去。这种情况下,教师进行课程的讲授、专业案例的分析、特殊问题的解决等,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竞争阶段

通过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在工商管理方面也有了自己的认知,在管理方面也会产生独特的见解,这个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通过职业规划的形式将自己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中,参与虚拟公司之间的竞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业计划,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不断进行改善和发展。在这段时间,课程方面的设置主要以选修和专业课为主,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和技术支持进行公司的组建发展与竞争。

4.过渡阶段

从虚拟向现实的过渡。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同企业一起组建成一个小组,对虚拟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合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计划的制定。外来企业也可以根据虚拟公司情况进行人才选择,达到虚拟与现实的接轨。一些同学还可以通过调研和实践等手段对市场进行分析,在社会的支持下,达到创业的目的。

三、学生虚拟公司特点

(一)突出专业性

工商管理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思维开放性、业务能力创新性与商业道德领悟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针对知识进行强逻辑性的传授。虚拟公司实际上是对社会进行校园化的缩影,使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变近,适应市场需求。

(二)强调系统性

虚拟公司改变了原有的教学体系,提出了工商管理的第三层发展,是在人才培养和制定培养计划之后的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教学,同时做好了教学的收尾工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体现新型教育理念

以生为本,在虚拟公司中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学生团队意识。学生通过适应企业的管理模式,毕业后能够达到企业入职的标准,顺利度过应届毕业生的尴尬期。通过学生的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知识讲授过程中提高了自,使学生进行个性化发展。

(四)促进教学能力构建

在虚拟公司的创建过程中,不能依靠老师单独的能力,在教学中也要采取团队模式,教师也要根据自己擅长的领域进行辅导教学,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学生在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促进创业

对于大学生创业,学校和社会都给予很大的支持。通过在大学期间对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接触到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提高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有信心地在创业的道路上发展。

篇2

(二)未能建立专门的营运资金管控机构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营运效率低下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没有建立负责营运资金管理的专业机构,无法针对营运资金管理实施专业的统筹管理。虽然目前也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建立营运资金管理控制机构,但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而且机构内部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水平也还有待提高。有相关调查显示,到2012年12月为止,我国境内A股上市公司一共有2494家,但是已经建立营运资金管理部门的仅为34家,占据的比较仅有1.36%。这就导致营运资金管理与投资无法得到专业人才的指导,很难获得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及建议,造成投资分析缺乏合理性,引发严重的盲目投资现象,使投资失误现象大量增加,不利于公司的资金周转,给公司生产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严重的导致破产的发生。

二、加强上市公司资金管理的措施分析

(一)不断加强现金流预算管理

其一,遵循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原则,全面发挥预算在资金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我们不但要注重上市公司成本费用预算编制工作,而且要兼顾收入以及利润预算编制工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其二,对不同责任中心的每年的现金流量定额进行确定。不同责任单位应综合分析年度总额情况,结合生产计划,科学制定月度现金流量具体额度,通过这种方式促进预算编制工作过的有序开展。其三,预算编制必须要保证其全面性,不但要包括经营预算,同时还要包括资本性预算和财务预算,只有不断完善预算编制内容,才能保证上市公司资金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针对经营预算,在编制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的管理,针对资本性预算,必须不断加强项目所需资金以及公司资金资源总额的平衡管理。最后,加强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强化执行力度。针对上市公司的具体收入项目以及具体支出项目实施动态监测,全面掌握公司不同责任中心的经营收入进度以及支出情况,保证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顺利完成相关预算指标。

(二)完善内控制度,加强执行力,科学控制费用开支

上市公司必须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机制,对制定出来的各项制度以及措施进行贯彻落实,构建科学、系统的监督考核体制,确保不同阶段的现金流均能得到有效监控。加强预算管理,实施定额考核,推动现金流动态监督控制工作的开展,针对开支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在对公司资金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轻重缓急的工作原则,将营运资金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生产经营资金,第二部分是非生产经营资金。上市公司应该根据公司内部不同单位实施年度计划以及月度计划,统筹管理,科学调配,确保生产经营资金能够正常供应,避免出现挤占现象或者挪用现象。针对非生产经营资金,由于此类资金不会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过大影响,两者联系不是很密切,我们应该要对其进行有效节约,坚持适度原则实施资金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总额开支。现阶段,生产经营企业的销售、管理以及财务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据着20%到30%之前的比例,我们必须要加强该类费用管理,有效开发企业潜力,增加企业收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同时减少产品成本,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针对上市公司各项费用,建议开展预算管理,在制定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对固定性费用以及变动性费用实行有效划分。预算方案制定完毕后,一定要为维护其严肃性,假如企业业务经营量变化较小,则通常不应进行预算调整。针对预算,应以部门、月、季等为依据进行科学分解,按月开展检查,按月实施考核,针对节约现象给予奖励,针对超额行为进行处罚。

(三)成立财务公司,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

首先,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科学的资金信息控制网络化平台,成立财务公司,专门负责上司公司的资金筹措、投放工作,管理资金周转等,对公司的资金实施全过程监测,有效控制资金使用。其次,财务公司应充分发挥其职能,针对集团企业实施集约化资金管理,采用多样化方法针对成员单位开展贷款业务管理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管理。最后,构建公司内部结算中心,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其一,上市公司内部应构建科学的责任中心。不同结算中心在开展各项经济业务往来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市场规律来实行。不同责任中心在开展业务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依靠公司内部结算中心实施计价结算。不同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往来以及资金管理活动应该交由内部结算中心负责,实现对上市公司资金的集中管理。其二,内部结算中心应充分发挥其结算职能,针对不同责任中心的经济业务活动实施结算,促进产品价值实现有效的内部转移,为不同部门的经营业绩考核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其二,内部结算应依法履行其信贷职能,有规律地针对不同责任中心的流动资金实施核算工作,同时根据定额要求进行资金下发。其三,充分发挥控制作用,针对不同责任中的经济结算业务的具体资金流向实施实时监控,评价其合理性以及合规性,尽量避免违规使用资金现象。其四,内部结算中心应积极寻求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两者在财务信息方面的共享。按照内部结算中心提供的相关信息资料,促进财务公司投资功能的有效发挥。从组织层次角度上看,内部结算中心属于财务公司的一部分。

篇3

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建议,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这使一度活跃的管理层收购销声匿迹了。这也表明在我国体制的转型期,由于证券市场还不成熟,法规也不健全,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在实施管理层收购中面临着更多的问题。

1.收购主体的合法性问题。目前的管理层收购通常是由管理层注册成立一家新公司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然后以新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这个新的公司的资金来源大部分需要机构的贷款。这种壳公司也应当遵循《公司法》,而《公司法》要求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从目前已发生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的案例来看,就存在有些公司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50%的现象。另外,当前的管理层收购案例中有不少采用了职工持股会的做法,但职工持股会的性质是团体法人,实际上是不能从事投资活动的。

2.融资渠道的问题。国外管理层收购通常的做法是:管理层先成立一家公司,然后将资金注入公司,再由该公司以自身资产及目标公司的资产或未来收益做担保向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收购。收购结束后,目标公司往往由公众持股的股份公司变为由少数人控制的私人公司。然后,收购公司再将目标公司的部分资产卖出,收回现金用来偿还债务。最后,对目标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整合、改组,努力提升公司业绩,待时机成熟时再将公司上市,转为公众公司。

从国外管理层收购的经验来看,收购团队通常用自有资金提供10%的收购款,所需的其他资金的50%~60%由商业银行以及专门进行风险投资的公司提供。其余部分以次等债券的形式,通常以私募或公开发行高收益的债券来筹集。

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支持与服务体系,因而还无法为管理层收购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与服务。从目前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管理层收购的运作,主要方式是股权质押贷款,但由于风险的不可控性,以及现行法规不允许商业银行持股并参与企业经营,贷款规模与监督力度都无法满足管理层收购的需要。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要有大的突破也比较困难。

3.国有股(法人股)问题。我国股票市场当初创立的主要目的是给国有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因而为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控制,通常有过半的股权是以非流通的形式——国有股(法人股)的形式存在的。据统计,这种不流通的国有股构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使得在管理层收购的实施中出现了两个问题,即收购的股权比例不合理和股票的定价不合理。

(1)收购的股权比例不合理。国外的管理层收购,通常是在证券市场上竞价收购股票,因而收购的股权比例不容易控制。而且由于监管较严,管理层为了减少在管理层收购之后进行业务重组和实施激励方案时可能遇到的阻力和纠纷,通常管理层及其合作伙伴几乎会持有公司的全部股权。

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管理层收购中,管理层的收购目标均是国有股权。因为持有了公司中的国有股权,管理层就拥有了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加上国内的法规不完善,监管也不利,致使中小股东的权益缺少保护,因而管理层根本就不去证券市场收购流通股。此时管理人员居于公司内部,掌握着内部信息和公司控制权,并具有更强的获利动机,因而管理层很可能会变本加厉地侵犯外部股东的利益,从而导致新的“一股独大”的问题的产生。

(2)股票的定价不合理。目前国有股一般是按净资产的价值转让的。这样的定价明显偏低,已经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从那些公司股价的变化情况来看,社会公众已经选择了用脚投票。上市公司的净资产很大程度上是来自社会公众股东高额的认购款。如果转让法人股,让管理层几乎不付代价地分享上市公司的财产,就相当于国家在帮助管理层掠夺公众股东的财富。

国有股的价格偏低,使管理层面临的债务负担大大减少,不需要努力提高经营业绩就可以偿还债务并获利,那么管理层收购的激励效果就大大降低。另外,国有股的贱卖,也可能助长管理层的投机行为而不是激励他们改善公司业绩。

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对策

1.修改《公司法》,给收购主体以合法地位。前面提到管理层收购中,有关壳公司的一些操作明显地违反了现行《公司法》的一些规定,而要使管理层收购得以在合法的框架下实施,就需要对《公司法》进行一定的修改。为实施管理层收购而修改《公司法》,国外早有先例。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民营化的过程中,就放宽了《公司法》的限制,允许收购者以被收购公司的资产为抵押来筹集资金,从而推动了管理层收购在英国的实施。另外,要使管理层收购切实起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改善公司业绩的作用,还应完善其他相关法规,并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

2.拓宽管理层收购的融资渠道。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致使商业银行无法在管理层收购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我国需要在金融领域做一定的改革。例如,通过成立新的专业金融机构或将现有金融机构的营业范围适当放宽,给予管理层收购资金上的支持。但这一改革的过程可能需较长的时间。就来说,较为可行的办法是由证券公司提供融资支持。因为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是我国目前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机构。这些机构拥有专业的人才和资本运营经验与能力,他们可以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设计相应的收购方案。而且对于证券公司而言,由于传统领域竞争日趋激烈,管理层收购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赢利机会。

3.国有股减持和股票全流通。国有股的高比例和不流通,使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困难的阶段,这两个能否得到良好的解决可能会对未来证券市场的发展产生重要的。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股份制和资本市场中,既有利于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又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还能扩大市场规模,避免市场操纵行为的发生。通过国有股的减持和流通让一部分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让更有竞争优势的民间资本进入,退出的国有资本转用于社会保障或投入应由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的部门,就使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各得其所,推进证券市场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从制度上消除国有股的形成,使国有股真正成为问题。国有股减持如果仅仅减存量而忽视增量,那么国有股减持将要永远进行下去。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新股发行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不流通股产生的制度根源。只有让新股全流通,国有股减持才有实质意义。

篇4

虚拟管理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他们的下属都不在同一地点工作,管理者可以时刻监督每个人工作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

管理者现在需要这样进行领导:关注主要流程,同时以员工必须达到的成果来调整绩效。管理者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很好地理解如何构建虚拟项目,确定合适的目的和阶段性目标,规划行动,并且设计指标来分析已取得的进展。

关键在于,管理者必须比较深入地了解何时要使用现有的众多通讯手段。何时打电话最合适?召开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电子邮件还是当面开会?研究表明,当启动一个虚拟项目时,为了就目标、重要阶段、准则和个人义务初步达成一致,面对面沟通常常是最好的方法。它有助于建立起理解和信任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能远程建立的。例如,IBM的项目团队,就是从全体成员一次深入的面对面沟通开始的。

一旦建立起了管理或团队关系,就能用电子邮件和其它电子通讯手段来完成很多事了。话虽如此,但定期召开会议仍很重要,面对面或视频会议都可以。一般来说,面对面会议是为了解决棘手的实时问题,而虚拟会议是为了有效共享信息并评估进展。

在一个虚拟团队里创建更小规模的团队也是有帮助的。例如,我们知道有一家企业总是把项目团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都负责一项关键任务。这些更小的个人团队共同负责成功交付并整合各自的具体任务。在这些小组工作的最关键阶段,它们通常会聚在一块工作几个星期。该公司发现,真实世界的近距离接触对绩效至关重要,它让个人可以马上对意见做出反应,更深入得探究各种选择方案,在处理问题时更有成效。

无权威管理

传统组织的设计者们担心职权范围和从属关系,他们假定,当职权范围相对较小,从属关系明确时,组织是最有效的。当任务简单,而且可以得到谨慎监督时,这一原则是正确的。但当产品或服务较为复杂,而且不容易观测和监督其创建时,它就未必是个好主意。在这些情况下,往往需要建立复杂的管理关系,因为组织正在尝试提供复杂的产品或服务,而且还是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这往往需要创建交叉功能和跨境的工作小组。

在这种情况下,各管理者需要与并非其下属的人合作并影响他们,管理者对这些人也没有正式的权力。

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在影响他人方面有着娴熟技巧。他们要学会的最重要技巧是:建设性地劝说;鼓动性地呼吁;交换利益及互相帮助;构建联盟和征求意见。

在这种管理模式上一直非常成功的一家公司,是生产Gore-Tex面料的戈尔(Gore)公司。1958以来,戈尔避开了传统的等级模式,而是代之以基于团队的环境,这种环境培养个人主动性,鼓励创新,并倡导在所有“合作者”之间进行个人交流。雇员们都是合作者,公司里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分级。

共享领导权

由于越来越多的工作由交叉功能的全球性团队完成,领导权必须越来越多地由所有团队成员共享。我们知道有这么一家公司,在关键阶段,会正式地让所有项目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职务。这种领导方法部分地是因为团队成员通常是同级员工;部分也因为目前的工作由不同地方的小组完成。为了在领导权共享的情况下获得成功,这些团队的管理者必须一开始就让小组共同为工作设立预期目标。首先,他们必须说明,共享领导权是一种绩效预期,会得到回报。其次,团队成员必须接受责任,承担并响应同级员工之间的领导。

为了在员工中建立真正的共同领导能力,管理者必须选择没有上级有力指导也能表现良好的团队成员。他们必须鼓励由团队去解决问题,做出决策。

这意味着通常要把关键决策权交给团队。这还意味着,管理者需要更多地采取协助的姿态,而不是指挥的姿态。他们必须能够在会议上示范共享领导权,换言之,要在适当的时候,将领导权移交给能够胜任的下属或同级人员。他们必须训练并开发团队中的个人与集体领导技巧。

在某些方面,这可能是最难掌握的新技巧,因为它如此背离传统管理模式,因而需要比较安心于放弃直接控制权。话虽如此,但鉴于当今职权范围扩大,工作关系遍布全球各地,共享领导权正成为一件必需做到的事情。

建立广泛的关系网络

要在没有权力的情况下完成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在今天复杂而虚拟的组织中,管理者需要来自大范围内的个人提供的信息与支持。研究证明,关系网络与工作效率之间有直接关系。挑战在于,建立关系网是件费时的事,需要很长时间才有回报。大多数管理者把重点放在完成任务而非建立人脉上,但在当今世界,他们必须两者兼顾。

归根结底,人脉是通过工作关系建立起来的,比如在开会时,讨论时,给人帮忙时,关系就开始建立起来了。管理者可以从参加公司旅游和教育课程着手,也可以通过社交认识其他人。

最成功的管理者拥有广泛的人际网,当需要支持时,就可以依赖网络中的人。他们知道在何种情况下谁是最有影响的人,还知道谁认识谁,以及谁知道什么。他们在各个层次培养人际关系,以保证获得全方位的观点和准确的信息。

一系列新技巧

全球化为管理者带来了新的压力。管理跨国界的复杂产品和服务需要一套不同于以往的方法。

■通信技术的发展意味着有众多的方式可以与遍布全球的同事交谈。然而,尽管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因其速度快,是简单交流的不错办法,但面对面会议对战略规划而言仍至关重要。

篇5

股票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比较复杂多样,其中,有许多种可以选择的经济业务的会计政策的一部分,企业可以通过会计政策的改变来实现股权激励机制的改变,实现了公司盈余。

2、变更会计估计。

会计变更是指企业有效利用信息或事务处理不确定性评价的结果,会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本身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管理者做出的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使得会计评估有效地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

3、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在企业的实际运作,将通过收入与费用的变化来调节利润,当企业需要提高利润的企业将不在销售确认条件确认收入的实现将未来收入转移到这一段。

4、非经常性损益

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非经常性损益,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常常使用的非经常性损益的时间有效性,对企业内部的亏损进行适当调整,因为它不需要指数计算ST,P公司盈余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因此许多公司使用收益管理的项目,为了避免连续亏损造成的特殊待遇,暂停上市,甚至退市的风险。?

5关联交易。

企业采用调整脱机模式实施项目的盈余管理,但这种方式很容易检测,因此公司开始采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并按照协商定价原则,价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

二、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机制下实现盈余的策略

(一)对管理层激励机制设计的策略。

虽然会计信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激励合同,但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并非完美无缺。所以结合经营者绩效评估和其他指标的充分考虑委托人一旦性能指标和市场价值等。

(二)对证券市场运行严口监管的策略。

市场价值指数是反应性能的主要途径,提高股票市场的效率,可以创建激励制度,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我们将严格控制上市接近确保质量的同时加强公司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保证同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三)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策略。

做的顺利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和加强控股股东的监督,除了采取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建设,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最后积极构建公司治理文化促进诚信的发展文化。

(四)对管理者市场层面的策略。

专业素质的人员、管理者是企业走向健康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股权激励制度有效的建立需要高层管理人员的优化配置,选择一个高水平的经理,其次,通过市场手段扮演经理的激励和约束的角色建立一个完美的人才竞争机制。

篇6

1.2并购金额不断扩大

2007年我国并购总金额达到了27亿美元,2008年则突破了30亿美元,2013年时则达到了316亿美元。虽在这期间并购金额上下有浮动,但在金融危机时期并购金额持续保持高位。换一个角度分析,从并购金额来看,在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并购金额屡创新高,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成熟,上市公司的综合实力也不断地增强,某些中小企业为了发展,积极并购企业且并购活动持续深入。

1.3并购范围不断扩展

从地域的范围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并不局限于国内。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为例,公司以25亿美元并购了美国能源公司的部分股权;又以72亿美元买下瑞士AP公司;横跨亚洲、非洲等地进行并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地域和空间范围的扩张。从行业范围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不光从能源矿石出手,也涉及到制造业等行业。

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2.1并购重组前的风险分析

2.1.1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风险

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对公司的生产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贾征和李进(2013)分别从国内政策和国外政策两个方面分析了后金融危机时期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所面临的政策风险。国内政策的出台会使相关产业的并购得到发展或受到管制,而国外政策如贸易保护等,则也会对并购产生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地关注这些政策信息的变化,盲目进行并购重组,公司自身势必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

2.1.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定价风险

鲍屹锋(2013)指出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透明的情况,企业逃税,营造虚假业绩等行为使得上市公司对于目标公司的并购定价难以估算。大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环境变化,小到对于目标公司的基本信息了解不准确,以及评估体系和方法不成熟等,共同构成了并购价格不能精确定位的风险。

2.1.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融资风险

整个并购重组活动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为了保证其并购重组活动的圆满完成,常常需要进行融资。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面临着一定的并购重组融资风险。徐永翔(2011)指出,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同时银行等融资机构尚未在并购重组融资中发挥出其应有作用,这就导致了企业并购风险的产生。这说明不能有效地融资,对公司自身的资金流通也会造成巨大风险。

2.2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分析

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面临着支付风险。徐永翔(2011)提出并购资金使用的风险主要来自资金流动性产生的债务风险和利用财产杠杆产生的债务风险。如果上市公司因此债台高筑,不仅无法实现并购重组的最初目的,还会使自身走向灭亡。

2.3并购重组后的风险分析

2.3.1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管理风险。

每个公司都有其固有的管理模式。贺辉(2013)就上市公司与其并购公司组织功能不同,企业文化与理念也存在着冲突,员工安置问题突出展开了论述。如此种种都给企业并购重组带来了危机和风险。

2.3.2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经营风险。

徐永翔(2011)认为上市公司与目标企业的战略,主业存在着不一致的风险,甚至相差甚远。唐阿楠等人(2010)也经过探讨得出结论:如果无法使整个企业集团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达不到并购预期而产生的风险。经营某种程度上说决定了一个公司的未来,经营风险必须被上市公司充分重视。

3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和运作模式也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采取了并购重组的方式,将资产进行重新配置。上文已经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各种风险进行了分析,现在本文从并购重组准备;并购重组实施;并购重组整合这三个阶段可能产生的风险提出一些防范和控制的意见和建议。

3.1对并购重组准备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提出的防范建议

3.1.1要科学选择并购重组对象,进行精确化研究。

一个上市公司要成功地完成并购重组,首先要有一个科学的并购策略。贾征(2013)对公司并购重组提出过三点。第一,上市公司需要积极制定并购重组战略,对行业、地域以及基本途径、方法进行明确。第二就是要积极寻找并购目标和机会。第三就是公司要成立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收集潜在的目标资料。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前需要提高获取信息的质量,建立健全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这样才能降低并购方由于账目与实际情况不符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徐永翔,2011)。

3.1.2对被并购方的市场进行调查,注意市场和政策。

在并购前,不仅要对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进行研究,还要对其经营的产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因为这不仅会影响到并购重组后公司的财务状况,也会由于政府对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政策而受到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只有明确政策的动向,才能保证并购重组后的顺利融合。

3.2对并购重组期实施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提出的防范建议

3.2.1增加支付方式,减少融资风险。

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无法在融资方面给予企业过多支持。所以,我们需要增加支付方式,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公司,通过采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为其提供金融支持。或者探索设立并购基金的新的融资模式。同时,企业需要减少并购的成本,尽量减少长期债务的增加。

3.2.2确保企业内部的流动资产的稳定性,防范支付风险。

徐永翔(2011)指出,企业利用债务融资或者股权融资进行并购,其偿还债务的主要来源是目标企业并购后的现金流量。所以,如果企业要降低这种融资风险的产生,不仅目标要选择那种经营风险小,市场面大,前景好的企业。最重要的是在并购的时候,企业和目标企业所背负的长期债务都不能太多,而且,要保持企业内部流动资产稳定性。

3.3对并购重组整合阶段所面临的风险提出的防范建议

3.3.1完善内部管理,注重企业文化整合,减少管理风险。

贾征(2013)指出上市公司在完成并购重组后,需要完善内部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防止企业管理的失控。同时并购后的企业一般会产生文化冲突,所以企业需要充分地研究自己和目标的企业文化,对其进行修订,使其进行融合,反映出整体的价值理念。徐永翔(2011)提出可以从企业形象、职工行为等方面入手,培育新的企业文化。同时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3.2分析并购后公司的行业发展方向,减低重组后的经营风险。

徐永翔(2011)认为企业在并购后扩大了企业本身的规模,这就需要对企业所处行业进行分析。对并购企业是否能够取得目标企业的核心资源以及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论证。确定企业的行业方向,降低并购后的经营风险。

篇7

1.经过数年运转,印刷板块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在逐渐扩大,基本上都在数亿元至数十亿元之间,但资本积累快慢不一,每股净资产已达到4元以上的有长荣股份、劲嘉股份等7家,占到15家企业的近半,但另有个别上市公司的净资产仅有微增甚至出现跌至本金以下,这就不免让人叹息。

2.2013年这15家企业营收上升的有12家,但利润下降的却有8家,其中又以处于调整中的国内唯一一家制作PET啤酒瓶的厂家——珠海中富的情况最为严重,不仅戴上了ST的帽子,而且在实现年营收28亿元的情况下居然出现11.1亿元的巨额亏损,相当于其他14家企业创造的21.1亿元利润的一半。这说明印刷企业的获利能力在下降,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从盛通股份在营收增长3.43%的情况下,利润却下滑46.07%的数据中可见一斑。当然,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层在大气候不佳的背景下都还在勉力工作,原先以期刊印刷作为重要业务之一的盛通股份在发行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营收还能有所上升就很不容易。好在几年前他们新增的包装印刷已经开始赢利,占总营收4.89%的业务量获利比重却达到5.42%,19.3%的毛利率也高于出版物印刷(16.25%)与商业印刷(18.86%)的毛利率。即便是上马不久的云印刷也为企业带来了2394万元的营收与293万元的利润(除盛通外,凤凰传媒、长荣股份也在积极地发展云计算业务),假以时日,这两块新业务或许会改变盛通的业务结构。盛通的转型也告诉我们,所有以内容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必须顺势而变,从市场需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出发,与最新的科技成果结合在一起,走出一条印刷企业发展的新路,围着传统团团转,仅是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是走不出困境的。

3.数据表明,15家企业虽然都属印刷板块,但从事的印刷门类不同,获利能力的差异也很大。除了烟草、票据印刷企业毛利率依旧可以维持在30%以上外(天津长荣高达42.91%的毛利率正好说明加工业与制造业间的巨大差别),其他企业已经很难做到这一点(2013年专司电子产品包装、有着大幅增长的美盈森除外),有6家企业的产品平均毛利率在20%以下,如果这些企业的用工量大的话,要获得像样的利润自然就十分困难。所以在转型升级中应该尽量考虑走低资产、少用工的路,这样企业的获利能力会相对强些。

篇8

二、实证检验结果

(一)统计分析表1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状况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平均社会责任程度为0.184,而且各年度履行社会责任状况较为平均,3年的CSR均值分别为0.179、0.189以及0.183,并未出现较大幅度波动,但2012年较2011年却出现了降低。同时也发现,不同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差距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差距逐年扩大,这说明创业板不同的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投入不同,这与不同创业板上市公司经营业务、企业发展理念及企业实际经营能力存在差异是相关的。表2列出样本年度内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10-2012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基本状况与履行社会责任状况存在不同,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状况。总体来看,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表现出正向的盈余操弄状况,平均盈余管理程度为0.008,这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并不算高,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并不存在相对较高的盈余管理行为,但2010年与2012年盈余管理程度均为负值,仅2011年盈余管理行为为正值,这说明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存在较大的波动程度。另外,不同年度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最大最小值间差异较大,盈余管理程度最大值达到0.368,而最小值为0.210,这说明不同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差异较大,不仅盈余管理方向存在差异,而且操弄盈余管理的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表3列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DA均值为0.008,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呈现正的盈余管理趋势,但不同的创业板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方向均有较大差异。解释变量CSR均值为0.184,样本年度内创业板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状况较好,但同样不同公司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存在较大差异。而在控制变量中,变量ln(Size)均值为20.817,表明创业板公司资产规模均值约为10.983亿元,创业板公司规模相对主板公司要小;变量ROE均值为0.104,表明样本内约有一成左右的创业板公司的ROE为负值或在6%-7%之间,更多的创业板公司并没有主动操弄盈余管理的动向;变量Debt均值为0.194,表明创业板公司的负债总额约占资产总额的不到两成,创业板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高。

(二)相关性检验结果表4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相关性检验结果。检验结果表明,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尤其是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均较小,基本都在0.30以下,这就说明在本文实证模型中的变量间共线性问题较小,并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认为后文实证结果是可信的。

(三)回归结果利用(1)式及样本数据,得到实证检验结果为(6)式,本文实证检验软件为EViews7.0。从(6)式的实证结果来看,首先整个回归结果的调整R2值为0.071,虽然该值并不高,但是在公司金融的研究中,通常调整R2值需要结合F统计量共同检验,并不能单纯地看调整R2值大小,而F统计量是可以通过常规置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就说明整个实证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实证结果可信。具体到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解释变量CSR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而且这种负相关关系是可以通过显著性检验的,这就意味着创业板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越高,盈余管理程度就越低,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会在短期的盈余管理行为与长期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之间,选择更加适合长期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会更加重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履行社会责任行为,而较低程度的进行盈余管理操弄。也可以认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履行社会责任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更好的责任心,会为股东、为证券市场、为市场普通投资者负责,并不会高程度地操弄盈余管理。而在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中,控制变量ln(Size)与被解释变量DA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就越大。这说明资产规模越大,创业板上市公司更有可能操纵盈余管理;控制变量ROE与被解释变量DA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或处于6%-7%之间时,也就是说具有盈余管理迹象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操弄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会增加;控制变量Debt与被解释变量DA间同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负债压力越大,操弄盈余的可能性就相应越大。

(四)稳健性检验为证明研究结论并非是因特殊样本而得到的,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考虑到样本中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极端值进行剔除后进行回归检验;其次,考虑到被解释变量,即盈余管理变量的测度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Jones原始模型计算被解释变量DA后进行回归检验;最后,考虑到影响被解释变量盈余管理的因素很多,即可加入的控制变量很多,本文继续加入如每股净资产、每股收益、大股东持股数量等控制变量后进行回归检验。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与前文实证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本文研究结论并非是由特殊样本而得到的,即研究结论是稳健可信的。

篇9

合同管理流程不完善,对分包商约束力力度不够。公司所属各项目部普遍反映分包队伍不好管,完工后与其结算结不下去,更有的分包商在工程急、难、险、重的时候,向项目部索要更高的价格,苦于工程特殊情况和来自工期等方面的压力,项目部往往不得不在大大高于投标预算价格时妥协,导致工程成本增加。为今后的结算工作,大大增加了难度。致使资金回收紧张,严重影响公司正常施工生产和经营活动。

三、从规范合同,强化分包商管理

为了加强资金回收过程,防止企业应得效益的流失,减少分包商不合理要求,提高管理的有效性,让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严肃分包商管理工作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几年现场经验和对结算问题的理解,浅谈对分包商管理方面的几点建议:

1.重视施工前的合同签订管理

在以往的工程中出现过合同签订时间滞后的情况,接到中标通知书后基本上都在两个月左右签订施工合同,使我们不能及时在施工所在地设立帐户,自身垫付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施工准备、前期赔偿工作不能及时开展。近两年公司注重施工前的合同签订管理,意在成本的事前控制。从目前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虽然事先签订了分包合同,但分包单价过高,成本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成本超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成本超支的压力仍然很大。主要表现在分包价格过高,没有给后续阶段留下利润空间,使后续阶段成本超支的可能性极大。工程公司在与分包商结算时,分包商往往出现漫天要价,夸大不实的工作量,对先前在施工中的约定,抵赖否定、不断扯皮,造成成本超支的风险。针对公司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强调严肃分包商的管理注重合同签订,应该做到没有合同不允许开工,没有合同不给支付费用,这是控制我们费用超支的一个必然过程。项目部签订合同应当采用“纵向管理”,合同单价包死制度,避免与分包商之间相互扯皮的情况产生,影王乔北京送变电公司北京102401响施工进度。

2.细化合同内容

施工合同是项目部对承包商管理的依据。在合同签订中,必须详细了解和非常熟悉合同文件,并针对本工程各自的需要,不断完善。合同起草前,项目部应对分包劳动效率、消耗情况了解和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当前分包商的实际发生成本有客观的监督比较作用,同时对于报价越来越高的分包商可能会有一定警醒震慑作用。同时施工合同中要必须使用标准合同条款的合同文件。

3.奖惩明确、注重合同索赔管理

当前工程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不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经营水平科学管理,控制工程开支,严谨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发挥技术和设备的优势,通过自身潜力的挖掘来赢得效益,而且也应通过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对分包商管理工程中,应当奖惩分明,制度严格。对于在急、难、险、重、公司重点窗口工程中,表现突出、能够更好展示公司形象,赢得口碑的分包商予以优先考虑。同时,阻碍工施工进度,造成损失的,企业应对分包商进行索赔。综上所述,随着公司项目部建设的不断深入,加大对分包商控制力度成为了新的课题。笔者对公司未来分包商管理问题提出几点初步的想法:

⑴企业应当引入“招标竞争机制”

《孙子•势篇》说:“善战者,求之于势”。势者,形势、态势也。竞争中的“势”有优劣之分,强弱之别。优胜劣汰,能者居之。对于那些资质好、素质高、工作效率强,表现突出的分包商,企业可以优先采用。招标竞争机制能激发了分包商的的主动性,分包商之间有了竞争和比较,才更能便于施工企业的管理。

⑵对分包商采取考核管理

在分包商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考核的方式。做到以目标为牵引,以考核为推动力,加强对分包商管理过程中的监督。在分包商签订合同后,项目部要针对签订合同的内容,对分包商进行考核。如:①合同履约能力情况;②是否存在二包现象;③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④在施工过程中是否服从项目部管理,是否存在打架斗殴、偷窃盗用等影响公司形象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问题。项目部可以依托对分包商考核制度,进一步强化管理。对考核不符合标准的分包商,应严肃处理,对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在新工程上优先考虑。

(3)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

在送变电发展史中,分包商在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互利共赢”既有对以往战略的继承和发扬,也有新形势下的新内涵,未来还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完善和充实。公司更需要培养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质与熟悉电力施工全过程的专业人员,来开展对分包商的管理。管理人员在处理与分包商的矛盾方法是否得当,将直接取决于能力的发挥。运用心理学的方法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加强心理沟通,只要有利于工作,大公无私,大胆地使用,目的是为了心理沟通和解决问题。比较复杂的间题,事前做好充分准备,不能强调生硬的管理,要进行面对面的口头沟通和交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平等地双向交流,关注分包商的心理变化,真诚地以心换心,有情、有理、有利地开导和劝说,必要时化整为零多沟通几次,这样既能改善、协调、融洽心理关系,又能借助良好的心理关系促进心理上的认同和接受。

篇10

(二)契约动机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结合”,利益相关者期望这些契约能够得到监督。常见的契约有债务契约、管理层报酬契约以及公司章程等。基于国内外研究,我们重点讨论债务契约和管理层报酬的盈余管理动机。1.基于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既然企业是“若干契约的结合”,那么企业也就存在违反契约的风险,而债务契约是存在于企业中很典型的一类契约。当企业盈余降至债务契约临界点时,也意味着企业面临违反债务契约的风险,为避免额外的违规罚款,企业可能通过调整应计项目来增加盈余,而改变折旧方法是管理者常常使用的方法之一,如将加速折旧转变为直线法。当然,除了应计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也会用来避免违反债务契约风险,例如在股利支付契约中,管理者可以直接修改股利支付条款或者削减股利支付额。2.基于管理层报酬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一旦企业存在管理层报酬契约,就会存在基于管理层报酬契约的盈余管理动机。基于理性人假设,为了实现个人薪酬最大化,管理者会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最大限度的操纵报告盈余。Healy(1985)研究了在设有奖金上下限和没有设奖金上下限两种情况下,管理者会有怎样不同的反应。即如果显示在设有奖金上下限时,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应计项目降低当期收入,在没有设有奖金上下限时,管理者倾向于通过应计项目增加当期收入。

(三)政治成本动机政治活动理论认为政治活动中需要利用会计信息,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都需要得到会计数据的支持验证。因此,企业管理层基于政治动机的原因将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选择最有利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具体政策程序。目前,在反垄断和反倾销调查中,常常涉及政治成本动机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重点也集中在这两个方面。对申请进口减免税公司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公司在申请当年会通过递延应计收益来调低当期收益,以使自身符合进口减免税的标准。同样,受到反垄断调查的公司一般都会在调查当年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在对加拿大多家申请了反倾销的企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这些企业普遍调低了利润,以期获得加拿大外贸法庭的支持。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为了实现反倾销调查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能够被股票市场识破,而且能够及时修正被调低的盈余。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真实及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影响

会计准则的作用在于降低内部管理层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然而,会计准则毕竟不能穷尽所有,难以兼顾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需要管理层做出必要的职业判断。2007年1月1日,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强制执行,新会计准则以原则为导向,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自实施以来,关于新会计准则能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缓解盈余管理一直受到学者的激烈争论。对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沈烈和张西萍(2007)认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盈余管理提供的空间有消有长,但总体来说应该是消大于长。

(一)新会计准则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影响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均衡的结果,准则制定者关心的核心问题是应当给予管理层哪些职业判断,以及职业判断空间的大小。随着新准则的实施,我们需要了解在新准则实施之后,应计盈余管理的水平和频率是上升还是下降了。一方面,新准则扩大了管理层职业判断的范围,增加了准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公允价值的运用、研发费用可以资本化)。另一方面,新准则也对盈余管理的重灾区进行了一定限制(限制资产减值的转回,规范企业合并,限制公允价值的运用,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下面就新准则对应计盈余管理水平的影响作详细分析。新会计准则给予管理层更多的职业判断空间,理论上来说应计盈余管理水平会增加。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最大的特点是引入公允价值概念。38项具体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的就有20项,管理层可以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盈余。如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规定:使用非现金资产偿债进行债务重组时,企业可以按照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冲减原债务账面价值,差额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这必然就存在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又如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两个条件之一,便可认定该项交换具备商业实质。在判断是否具备商业实质的过程中,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新会计准则在提供了更多职业判断空间的同时,对盈余管理重灾区也给予了一定的限制。1.旧准则规定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是母公司控制的投资单位,母公司可以任意改变投资比例,从而改变合并范围。新准则修改了合并范围的规定,要求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扩大的合并范围。另外,建立了严格的合并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因此通过合并报表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大大缩小。2.旧准则规定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转销后可以转回,这一规定为我国上市公司实施应计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赵春光,2006)。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一经计提,日后不能转回。3.新准则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但同时也对应用公允价值做了严格限制,避免企业滥用公允价值。4.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定了严格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不仅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限制了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二)新会计准则对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影响新准则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滥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资产减值转回的限制、合并范围的限制等。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监管机构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也加强了监督。市场分析师和投资者的不断成熟,使得企业利用应计盈余管理操纵盈余更易被市场察觉,因此,我们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些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受到限制的企业会转而进行成本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相比,真实盈余管理具有隐蔽、不易面临监管的优点。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长期以来一直重视真实盈余管理,只是理论界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全面实施,大量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受到限制,理论上说真实盈余管理将被更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当然,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所付出的成本要大于应计盈余管理,并且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符合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条件。另外,能够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企业,说明其质地较好,管理层对企业前景有着良好的预期,能够向市场传递利好消息。对于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真实盈余管理水平的变化也有所不同。前面已经讨论了盈余管理的三大动机,其中在资本市场动机中,有保盈、保增长和配股等。一般来说,具有保盈动机的公司,其经营业绩处于较差状况,虽然新准则限制了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但这些具备保盈动机的企业很可能自身不具备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条件和能力,因此新准则的实施不能显著促进这些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使用水平。而对于具有配股动机的企业,其经营状况处于良好,当应计盈余管理受到限制后,这些企业更可能也更有余地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

篇11

和盈余管理相关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应计利润,这种研究方法主要通过构建模型将企业的应计利润划分为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和不可操纵的应计利润,然后利用可操纵的应计利润来表示企业的盈余管理;另一类方法是分布检验法,主要通过检验公司的ROE或者每股收益等指标的区间分布来判断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本文采用第一类研究方法,在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净利润实际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构成,所以:应计利润总额=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

(一)样本1.样本的选择过程。本文选取的样本来自CSMAR数据库,研究的时间段是2009年至2011年,为了研究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的年度的盈余管理问题以及扭亏为盈年度的盈余管理问题,本文从上市公司中筛选出2009年盈利、2010年亏损、2011年盈利的公司。2.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1、表2、表3分别列示了亏损上市公司首次出现亏损前一年度(2009年)、首次出现亏损年度(2010年)和首次出现亏损后一年度(2011年)的基本财务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数据。从表1和表3可以看出,在首次亏损的前一年度和扭亏年度,公司的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的均值都为正,从表2可以看出,在亏损年度,公司的净利润、经营现金流量的均值均为负,而应计利润在三个年度都小于零。

(二)建立模型1.应计利润总额的随机预期模型。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关键是要在会计盈余,即应计利润总额中分离出哪些是经过人为操作的,哪些是未经人为操作的。因此,我们将应计利润总额分为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和不可操纵的应计利润两部分,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就是用来验证盈余管理假设的依据。本文在借鉴现有盈余管理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以下模型计算可操纵的应计利润,进而检验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DAt=TAt-TAt-1=TAt其中DAt为第t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At为第t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At为第t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如果公司没有进行扩张,在正常经营的情况下,两个年度的应计利润额相当,那么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就是纵了的应计利润。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那么,可操纵的应计利润DAt应等于零;反之,如果可操纵的应计利润额显著地异于零,则说明公司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2.琼斯模型。琼斯(1991)认为,随着公司固定资产规模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加,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和应收、应付项目等应计利润项目会自然增加,所以,不可操纵的应计利润是公司固定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增加额的函数,预测期实际应计利润总额与不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差额才是可操纵的应计利润额。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表4提供了利用模型对研究假设的经验验证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亏损上市公司在亏损年度(2010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的平均数为16617153.25,利用t检验发现并不显著,故未能支持假设1;扭亏年度(2011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的平均值为111750459.7,利用t检验发现应计利润变动额显著大于零,从而支持了假设2。表5提供了在首次亏损年度运用琼斯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可操作的应计利润显著地与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变动额有关,而与固定资产的关系不是很明显。表6提供了在扭亏为盈年度运用琼斯模型进行多元回归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在扭亏为盈年度,可操纵的利润显著地与公司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变动额、公司固定资产有关。而且与表5的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每个变量系数的正负号在扭亏为盈年度都改变了,这进一步说明公司在扭亏为年度进行了盈余管理。

篇12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指公司通过充分的信息披露,运用金融和市场营销的原理加强与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沟通,促进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和认同,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投资者关系管理致力于在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上市公司尽可能向市场诚实、准确和及时地描述公司的发展战略,赢得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又能够从市场获得有助于公司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的各种信息反馈。

二、国外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态势

1.投资者关系管理国际化

随着跨国公司的增加,跨境投资的广泛,金融管制逐步放松,世界各国证券交易日益开放,导致投资者跨境持股数额日渐增多。为了与海外投资者或潜在投资者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范围延伸到了境外。

2.互联网成为公司与投资者进行信息交流的最有效、最经济的媒介

早期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主要沟通媒介为报刊、书信、电话和现场会议,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内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和丰富,网络在线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3.投资者关系管理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逐步专业化,为做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客观性、专业性和标准化,海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已出现了一些投资者关系管理专业公司,把上市公司各自为政和透明度较低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部分转变为专业公司系统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的业务。

三、国内投资者关系管理发展现状

1.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上市公司还很少

多数上市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关系、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还没有完全树立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念,尊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意识不强。

2.上市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带有极强的功利性,缺乏稳定性

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公司融资活动,而一旦融资活动结束,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自然就告一段落。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投资者关系管理工

作是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一项战略管理行为,对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应有一个长期持续的实施计划。

3.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参与程度不够

对于公众投资者来说,尚未形成成熟的股东文化和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存在的投机心理和持股短期化行为,致使许多投资者不关心公司的投资价值和实际运作,与上市公司交流的意愿并不强烈,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的认识和参与程度明显不够。

4.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机构和人才匮乏

投资者关系管理涉及金融、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但长期以来,上市公司缺少专门的部门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日常工作。而专业的投资者关系咨询机构在中国本身起步较晚,大部分又是从广告公司转型而来,直接导致了专业咨询顾问大量欠缺和专业人才的匮乏。

四、我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变革取向

1.从战略高度认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上市公司要从战略高度推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加强与投资者以及其它相关市场主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真正地让广大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情况,更理性地进行投资;使上市公司不断地采纳投资者的合理化建议,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产业运作和资本运作的融合,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2.营造适宜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研讨

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是证券市场各方的共同责任,上市公司、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以及各中介机构、新闻媒体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起步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实践、交流、总结、创新、深化,需要行业引导和规范,因此,适时成立行业协会,出版专业性报纸、刊物,开展常规性的研讨活动指导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也十分必要。

3.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基础工作

(1)健全公司内部制度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流程

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明确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范围以及相应的工作程序,保证公司在投资者关系管理运作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

(2)建立培训机制,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投资者关系管理执行部门应积极主动参加证监会、交易所有关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培训,积极探索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效率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证券市场不断改革发展的需要。

(3)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搭建与投资者交流的平台

上市公司应在自己的公司网站上专门设立投资者关系管理栏目,构建与投资者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拓宽与投资者沟通的渠道。

4.运用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进行投资者关系管理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上市公司也可以聘请专业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顾问,策划和处理投资者关系,包括媒体关系、发展战略、投资者关系管理培训、危机处理、分析师会议和业绩说明会等,以提高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专业水平。

五、中国投资者关系管理前景展望

国内外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均已说明,在资本市场运行日渐成熟的今天,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重大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大力提倡保护股东利益尤其是广大公众股东利益、大力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前提下,做好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更是尤为重要。可以预计,在不远的未来,投资者关系管理将成为中国上市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加强与投资者及中介机构交流与沟通的有效管理工具,并将成为上市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田书华.投资者关系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篇13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类型

(一)财务风险的概念:即公司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时,因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出现的经济损失或偏离预期的经济收益的可能性大小。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四大类型

1.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上市公司筹集资金后,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导致公司未能按时偿还本金与利息的可能性。债务筹资与股权筹资是两种常见的筹资方式。

2.投资风险。上市公司各项投资活动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面临预期收益减少,本金亏损的潜在风险。公司的投资方式主要有对内投资与对外投资两种。

3.Y金回收风险。由于经济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阶段易出现资金回收风险。截止2016年11月1日,《证券日报》报道A股2958年上市公司中,2883家应收账款合计3.72万亿元,同比增长14%。尤其是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所承受的压力尤为突出,应收账款回收风险增加,产生财务风险。

4.利润分配风险。如果利润分配政策缺乏控制制度约束,未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二、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主要受外部与内部两大因素影响,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内部因素包括资金结构、投资结构、存货结构与股利分配政策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外部因素

1.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公司所在的经济环境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形势和交通等资源管理现状改变,增加了公司的财务风险。当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及股市行情不稳定,进一步增加公司的财务风险。

2.政治环境。国家政治制度、体制及政策等都是政治环境的范畴。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我国企业大都采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跨国投资时,政治风险是首要问题。另外,税收优惠、贷款利率、外汇汇率等深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3.法律环境。法律环境与政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公司每时每刻的生产经营未能摆脱法律框架。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其受法律环境的监管更加严格规范。

(二)内部因素

1.筹资决策不够科学,资金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筹资方式和筹资规模,控制筹资风险不超出合理范围。上市公司筹资数额过小,增加再筹资难度;筹资数额过大,造成资金闲置成本增加。

2.投资决策不合理,多元化投资获益小。上市公司规模一般较大,资金相对宽松,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多元化战略,盲目投资往往出现失败,甚至会陷入投资心理陷阱,越是失败越追加投资,这便是恶性增资。

3.存货结构不合理,资金流动迟缓。上市公司想要有效提高偿债能力需将存货变现,实现资金净流量。一旦上市公司的存货结构不合理,大量存货未能及时变现,公司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降低其偿债能力,且资产负债率过高,由此导致公司财务风险出现。

三、加强国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适时、全面、动态的财务预警机制,确立财务危机预警标准,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制定有效的财务敏感指标,重点监测现金流量、杠杆效应及营运能力,通过数学模型等分析方法,分析财务敏感指标与财务风险率的变化情况,得出预警分析报告,有助于上市公司事前获得财务风险的易发信息,加强防范,尽可能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最终实现公司的健康与持续发展。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预测企业财务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函数模型是多元线性函数回归模型-阿尔曼模型(Z-Score模型)。

2.构建合理而科学的财务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并严格管理投资资金,谨慎投资。投资立项之后,应进行详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在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后,首选净现金流量为正的项目;上市公司应减少高风险投资行业,着重于加强自身建设、创新研发等方面,扩大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逐步增强自身实力和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

构建合理的筹资决策机制,适度进行借款负债经营,确定筹资额时需衡量综合偿还实力,合理确定债务资金与自有资金、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之间的平衡关系,避免过度筹资带来的财务风险;针对企业不断变化的规模和实力,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调整筹资策略,并且及时、有效的执行,减少融资成本,降低财务风险。

3.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应建立明确的公司产权制,做到权责明晰,维持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规范股东大会,确保大小股东享有平等权利。加大董事会对经营者的监督领导力度,设立督导机制,适时追踪与控制经营者,使经营者的行为紧紧围绕既定的财务目标,及时发现并指出经营者会引发财务风险的行为发生时及时进行纠正;建立健全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考核机制,采取工资加奖金、年薪、直接发放股权激励等具体方法或是重调委托结构,协调好委托关系,并尽可能降低人对自身利益的损害。

4.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财务风险控制自身就是一种管理活动,需监督和评价其具体的实施情况,《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要求,上市公司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实现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制约。加强对上市公司内各子公司,业务部门的常规性审计,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及时评价,及时找出内控的薄弱环节,做到及时改进,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及时有效地规避财务风险。

四、结语

我国国内股市与金融行业发展未成熟,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受到自身内外两大因素出现波动,使其财务风险系数变大。国内上市公司应当不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采取文中提到的四大财务风险管控的措施,加强管理强度,最终使其健康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