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七年级数学上册总结

篇1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篇2

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耐心辅导。

篇3

一、要充分把握入门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入门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教师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可多运用几何体教具进行教学,还有多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几何体,课上多动手操作,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第三节“几何体表面展开图”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剪、展纸盒,通过动手实际操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一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害怕学数学的心理,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

二、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初步兴趣后,要保持七年级学生学数学的永久兴趣,教师还应抓住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对此,我的具体做法: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

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下是我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因而,在导入阶段教师应注重情境的创设,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如在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教师可用实际切豆腐演示的方法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置疑点,引起兴趣。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故意制造疑团和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3.联系生活,灵活应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要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的数学因素,教师就应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抓住教材这一编排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如在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节时,教师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一副扑克牌(去掉大、小王牌),让学生任意抽取四张牌,然后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做小游戏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变得形象具体,这样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三、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七年级数学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观察与思考”、“一起探究”、“做一做”、“大家谈谈”等栏目,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数学兴趣真正变成永久兴趣。具体做法:

(一)培养观察习惯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根据他们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引导出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思考习惯

具体方法是课前或课中出示思考题,如教学“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出示思考题:你还能想出另外的方法解这道应用题吗?鼓励学生思考多种方法,表扬回答正确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爱思考的习惯。

(三)培养探究的习惯

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探究。通过探讨,归纳出平行线的性质。

篇4

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那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尝试,认为数学兴趣的培养可以分为如下“四部曲”。

第一部曲:了解学情,改变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看法

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可是有些学生对数学却有着畏惧感。认为数学难学、枯燥。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每两人一组合作,同学们积极地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正如教材所要求的: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教师应侧重消除学生的害怕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第二部曲: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课堂永远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战场,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要以丰富的内容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动机。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

课堂引入要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并提问: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学生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学生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利用丰富的数学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华师大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中“读一读”为契机,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欧拉、牛顿、高斯、华罗庚、陈景润等的生平和他们对数学的贡献及一些数学趣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学

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数学上,他们比较喜欢认识具体和形象的事物。重计算,轻概念;重记忆,轻理解。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直观形象和具体的教学,让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利用好奇心,收集图片资料,利用模型实物,激发学习兴趣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教学中,新教材中配有不少教具,提供了大量的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配套教具的基础上教师不妨收集一些世界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建筑物的图片,如金字塔、清真寺、中国的古塔等等,让学生感知这些建筑物都是由许多几何图形组成的,从而认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好这些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部曲: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一)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教师应经常在教学中安排一些小竞赛

我在新授课和复习课时经常留一段时间进行课堂小竞赛。如讲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将相同类型的课后练习题一次布置给学生,要求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解完,看谁解得既快又对,教师作为平时成绩给予打分,对答得又快又对的学生进行鼓励。平时在每一次小测验后有意识地对表现好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评比、奖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立各种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师应特别重视用课外时间因材施教,让优生和后进生在数学上都有所进步,培养数学优生,成立数学竞赛辅导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出一些有趣味的习题让学生解答。辅导数学后进生,班级成立了帮差小组。教师要特别注意唤起差生学习的自信心,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关照外,对于差生,教师给予他们的关心和赞扬越多,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就越多。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阅读完毕,可通过提问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习惯。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可引导学生边观察边讨论。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作品,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四部曲:融洽师生感情

篇5

二、实验求证的成份是否太多

再如我们在讲几何时,将这两个角撕下来,叠在一起,看它们是不是一样大?这很好,学生有时候很愿意这么做,但是问题在于,教材的要求常常就到此为止,不对理性的分析做太多的要求,又如让学生写一些数的规律,我觉得这都是可以的,学生也愿意做,他们也可以从中体验到某种成功,但是这些知识在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什么?是到此为止吗?所以,对于数学内容的取舍和顺序调整的理由,我们重点关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教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到底有没有内在的顺序性?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和结构性到底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我更害怕的是,学生形成一种想法:老师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别多问,问了也解决不了,作为老师来讲,最害怕学生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

三、教材的通俗化可能让学生误解

1、第五章平行线的定义,是通过转动两根木条来说明。我们知道,定义在数学中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不清,教材如此处理,使学生难以把握定义的内涵.我认为定义应该用黑体字表示出来,并明确要求讨论,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笔者非常震惊地看到教材的叙述为:“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句话仔细推敲,其实没有错(因为文中有一个有针对性的实例),但极易让学生误解“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产生错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老教材“二元”是针对整体而言的,而新教材的“二元”是针对各个方程而言的,所以方程组可能会出现“两个,三个,四个”未知数,教材刻意追求通俗化,直观化,然而编者的意图没有实现,反而使学生误解,对于这样的概念不如明确给出,不要半遮半掩的。

2、教材的举例有时不太恰当,七年级下册教材第32页,举例说明平移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时,列举了“利用计算机画出一个图形,把它复制后粘贴到当前的文件中的另一个位置,实质上就是平移”,这一举例实属不当,其一,举例应就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烂熟于心的实例,“复制”,“粘贴”这两个命令及其实质,全国的中学生是否人人用过,这很难说!其二,计算机中的复制命令,就是将当前文件中的图片放置在计算机的“剪贴板”中,然后利用“粘贴”命令,在当前的文件中再现放置在“剪贴板”中的图片,这个过程看起来就像图片发生“平移”现象,并非教材中所讲的“实质上就是平移”之说。

3、下学期第168页12题,“任意找到一个正数,如1234,利用计算器对它进行开平方,再对得到的平方根进行开平方,如此进行下去,你有什么发现?”,这句明显有误,应改为“再对得到的算术平方根进行开平方……”。

四、严格的“逻辑推理”到底要不要

第七章三角形“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内角之和”的性质时,没有严格的证明过程(其实证明也很简单),只是让学生用量角器来做实验。我们知道,在数学上除了公理之外,所有的定理都必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之后才能运用,而这种用实验代替证明,是逻辑推理上的一大忌讳,也给教师在判断学生的错误与正确之间无法统一标准尺度,也为将来持续发展学习埋下隐患。此外,在作业中极少出现对基本概念的讨论题。从教学中我深感学生学完三角形一章之后,对概念仍含糊不清,这与教材的编写有脱不开的关系吧。新教材中始终贯穿“学有用的数学”这一理念,但是,学有用的数学总不能失去科学理念和理论思维的培养吧!

五、教材的编排缺乏科学性

篇6

1.下列四个数中,是负数的是(

)

A.|﹣2| B.(﹣2)2 C.﹣(﹣2) D.﹣|﹣2|

2.截止2014年年末,东海县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220000人,将数据12200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1.22×106 B.0.122×107 C.122×104 D.1.2×106

3.如图,不是由平移设计的是(

)

A. B. C. D.

4.下面四个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A.﹣m2=m2 B.(﹣m)3=m3 C.(﹣m)6=m6 D.m2=m3

5.下列各组中,是同类项的是(

)

①23和32 ②﹣2p2t与tp2 ③﹣a2bcd与3b2acd ④ .

A.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一个整式减去a2﹣b2后所得的结果是﹣a2﹣b2,则这个整式是(

)

A.﹣2a2 B.﹣2b2 C.2a2 D.2b2

7.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A.四棱锥 B.四棱柱 C.三棱锥 D.三棱柱

8.小聪同学对所学的部分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分类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9.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时,经过t小时两车相距50千米,则t的值是(

)

A.2或2.5 B.2或10 C.10或12.5 D.2或12.5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2的相反数是±2;

②相等的角叫对顶角;

③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⑤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0和±1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或相交.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比较大小:﹣3

﹣7.

12.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上升了11℃,半夜又下降了9℃,则半夜的气温是

℃.

13.如图,将一刻度尺放在数轴上(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刻度尺上“1cm”和“9cm”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和x,那么x的值为

.

14.已知x=1是方程a(x﹣2)=3的解,则a的值等于

.

15.当x=

时,5(x﹣2)与7x﹣(4x﹣3)的值相等.

16.已知∠1与∠2互余,∠2与∠3互补,∠1=67°,则∠3=

.

17.如图,A,O,B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OC,OD,OE是从O点引出的三条射线,且∠1:∠2:∠3:∠4=1:2:3:4,则∠5=

度.

18.已知S1=x,S2=3S1﹣2,S3=3S2﹣2,S4=3S3﹣2,…,S2016=3S2015﹣2,则S2016=

.(结果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96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计算:

(1)﹣2﹣12×(﹣1)﹣10

(2)2﹣12×

(3)2(2ab+3a)﹣3(2a﹣ab)

(4)﹣12016+24 .

20.解关于x的方程:

(1)2(10﹣0.5x)=1.5x+2

(2) =1.

21.先化简,再求值:x2+(2xy﹣3y2)﹣2(x2+yx﹣2y2),其中x=﹣1,y=2.

22.如图物体是由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请你画出它的三视图.

2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面B、C相对的面分别是

;

(2)若A=a3+a2b+3,B=a2b﹣3,C=a3﹣1,D=﹣(a2b﹣6),且相对两个面所表示的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求E、F分别代表的代数式.

24.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1)试写出图中所有线段;

(2)若图中所有线段之和为52,求线段AD的长.

25.小张的服装店在换季时积压了一批同一款式的服装,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小张决定打折销售,若每件服装按标价的5折出售,将亏20元,而按标价的8折出售,将赚40元.

(1)试求每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

(2)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又要保证不亏本,请问小张最多能打几折?说明理由.

26.某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如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

(1)当有n张桌子时,第一种摆放方式能坐

人;

第二种摆放方式能坐

人;(结果用含n的代数式直接填空)

(2)一天中午餐厅要接待52位顾客同时就餐,但餐厅只有13张这样的餐桌,若你是这个餐厅的经理,你打算如何用这两种方式摆放餐桌,才能让顾客恰好坐满席?说明理由.

27.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D=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E在射线OA上,另一边OD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2,经过t秒后,OD恰好平分∠BOC.

①此时t的值为

;(直接填空)

②此时OE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

(2)在(1)问的基础上,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E?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B?请画图并说明理由.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四个数中,是负数的是(

)

A.|﹣2| B.(﹣2)2 C.﹣(﹣2) D.﹣|﹣2|

【考点】正数和负数.

【分析】先化简,再利用负数的意义判定.

【解答】解:A、|﹣2|=2,是正数;

B、(﹣2)2=4,是正数;

C、﹣(﹣2)=2,是正数;

D、﹣|﹣2|=﹣2,是负数.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绝对值、相反数以、乘方以及负数的意义等基础知识.

2.截止2014年年末,东海县全县户籍总人口为1220000人,将数据12200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

)

A.1.22×106 B.0.122×107 C.122×104 D.1.2×106

【考点】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解:将122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22×106.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3.如图,不是由平移设计的是(

)

A. B. C. D.

【考点】利用平移设计图案.

【分析】利用平移变换的定义直接判断得出即可.

【解答】解:A、可以利用平移变换得到,故此选项错误;

B、可以利用平移变换得到,故此选项错误;

C、可以利用平移变换得到,故此选项错误;

D、可以利用旋转变换得到,无法利用平移得到,故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平移设计图案,正确把握平移的定义是解题关键.

4.下面四个等式中,总能成立的是(

)

A.﹣m2=m2 B.(﹣m)3=m3 C.(﹣m)6=m6 D.m2=m3

【考点】有理数的乘方.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利用有理数的乘方判断即可.

【解答】解:A、当m=0时,﹣m2=m2,错误;

B、当m=0时,(﹣m)3=m3,错误;

C、(﹣m)6=m6,正确;

D、当m=0或1时,m2=m3,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乘方,熟练掌握乘方的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

5.下列各组中,是同类项的是(

)

①23和32 ②﹣2p2t与tp2 ③﹣a2bcd与3b2acd ④ .

A.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考点】同类项.

【分析】根据同类项是字母相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可得答案.

【解答】解:①、符合同类项的定义,故本选项正确;

②、符合同类项的定义,故本选项正确;

③、所含相同字母的指数不同,故本选项错误;

④、符合同类项的定义,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类项,同类项定义中的两个“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是易混点,因此成了2016届中考的常考点.

6.一个整式减去a2﹣b2后所得的结果是﹣a2﹣b2,则这个整式是(

)

A.﹣2a2 B.﹣2b2 C.2a2 D.2b2

【考点】整式的加减.

【专题】计算题.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根据题意列得:(﹣a2﹣b2)+(a2﹣b2)=﹣a2﹣b2+a2﹣b2=﹣2b2,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整式的加减,涉及的知识有:去括号法则,以及合并同类项法则,熟练掌握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7.一个几何体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

A.四棱锥 B.四棱柱 C.三棱锥 D.三棱柱

【考点】几何体的展开图.

【分析】根据四棱锥的侧面展开图得出答案.

【解答】解:如图所示:这个几何体是四棱锥.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几何体的展开图,熟记常见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特征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

8.小聪同学对所学的部分知识进行分类,其中分类有错误的是(

)

A. B. C. D.

【考点】有理数;整式;认识立体图形.

【分析】根据整数的分类,实数的分类,整式的定义,几何图形的分类,可得答案.

【解答】解:A、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故A错误;

B、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故B错误;

C、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故C正确;

D、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数,整数分为正整数、零和负整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整数的分类,实数的分类,整式的定义,几何图形的分类.

9.A、B两地相距45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甲车速度为120千米/时,乙车速度为80千米/时,经过t小时两车相距50千米,则t的值是(

)

A.2或2.5 B.2或10 C.10或12.5 D.2或12.5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行程问题;压轴题.

【分析】如果甲、乙两车是在环形车道上行驶,则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两车在相遇以前相距50千米,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450﹣50)千米;

二、两车相遇以后又相距50千米.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相等关系是:甲的路程+乙的路程=450+50=500千米.

已知车的速度,以及时间就可以列代数式表示出路程,得到方程,从而求出时间t的值.

【解答】解:(1)当甲、乙两车未相遇时,根据题意,得120t+80t=450﹣50,

解得 t=2;

(2)当两车相遇后,两车又相距50千米时,

根据题意,得120t+80t=450+50,

解得 t=2.5.

故选A.

【点评】本题解决的关键是:能够理解有两种情况、能够根据题意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2的相反数是±2;

②相等的角叫对顶角;

③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④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⑤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0和±1

⑥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或相交.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考点】命题与定理.

【分析】根据相反数的定义对①进行判断;根据对顶角的定义对②进行判断;根据线段公理对③进行判断;根据垂直的性质对④进行判断;根据立方根的定义对⑤进行判断;根据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对⑥进行判断.

【解答】解:2的相反数是﹣2,所以①错误;

两相交的直线所形成的角叫对顶角,所以②错误;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所以③正确;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所以④正确;

立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0和±1,所以⑤正确;

在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或相交,所以⑥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许多命题都是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那么…”形式.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用推理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1.比较大小:﹣3 > ﹣7.

【考点】有理数大小比较.

【分析】根据有理数大小比较的规律可知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易求解.

【解答】解: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3>﹣7.

【点评】同号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都是正有理数:绝对值大的数大.如果是代数式或者不直观的式子要用以下方法,

(1)作差,差大于0,前者大,差小于0,后者大;

(2)作商,商大于1,前者大,商小于1,后者大.

都是负有理数:绝对值的大的反而小.如果是复杂的式子,则可用作差法或作商法比较.

异号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就只要判断哪个是正哪个是负就行,

都是字母:就要分情况讨论.

12.一天早晨的气温是﹣7℃,中午上升了11℃,半夜又下降了9℃,则半夜的气温是 ﹣5 ℃.

【考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分析】本题需先算出中午的温度,再根据半夜又下降了9℃,即可算出半夜的气温的度数.

【解答】解:早晨的气温是﹣7℃,

∴中午的温度是+4℃,

又半夜又下降了9℃,

∴半夜的气温是﹣5℃;

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在解题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和结果的符号是本题的关键.

13.如图,将一刻度尺放在数轴上(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刻度尺上“1cm”和“9cm”分别对应数轴上的﹣3和x,那么x的值为 5 .

【考点】数轴.

【分析】先确定原点对应的刻度尺的4cm.再运用9cm减去4cm求解即可.

【解答】解:x的值为9﹣4=5.

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数轴,解题的关键是确定原点对应的刻度尺的4cm.

14.已知x=1是方程a(x﹣2)=3的解,则a的值等于 ﹣3 .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分析】根据方程的解满足方程,可得关于a的方程,根据解方程,可得a的值.

【解答】解:将x=1代入a(x﹣2)=3,得

﹣a=3,

解得a=﹣3.

故答案为:﹣3.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把方程的解代入得出关于a的方程是解题关键.

15.当x= 6.5 时,5(x﹣2)与7x﹣(4x﹣3)的值相等.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计算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

【分析】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即可得到x的值.

【解答】解:根据题意得:5(x﹣2)=7x﹣(4x﹣3),

去括号得:5x﹣10=7x﹣4x+3,

移项合并得:2x=13,

解得:x=6.5.

故答案为:6.5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16.已知∠1与∠2互余,∠2与∠3互补,∠1=67°,则∠3= 157° .

【考点】余角和补角.

【分析】根据互余的两个角的和等于90°,互补的两个角的和等于180°用∠1表示出∠3,再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得解.

【解答】解:∠1与∠2互余,∠2与∠3互补,

∴∠2=90°﹣∠1,

∠2=180°﹣∠3,

∴90°﹣∠1=180°﹣∠3,

∴∠3=90°+∠1,

∠1=67°,

∴∠3=90°+67°=157°.

故答案为:157°.

【点评】本题考查了余角和补角,是基础题,熟记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17.如图,A,O,B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OC,OD,OE是从O点引出的三条射线,且∠1:∠2:∠3:∠4=1:2:3:4,则∠5= 60 度.

【考点】角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利用平角和角的比例关系即可求出.

【解答】解:A,O,B是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即∠AOB=180°

∠1:∠2:∠3=1:2:3,可知∠1=30°∠2=60°∠3=90°;

∠1:∠2:∠3:∠4=1:2:3:4,

∠4=120°,

∠5=180°﹣120°=60°.

故填60.

【点评】此题是对角进行度的比例计算,相对比较简单,但要准确求出各角大小是本题的难点.另外此题答案不能带单位.

18.已知S1=x,S2=3S1﹣2,S3=3S2﹣2,S4=3S3﹣2,…,S2016=3S2015﹣2,则S2016= 32015x﹣32015+1 .(结果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

【考点】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

【专题】规律型.

【分析】根据已知,分别计算出S1、S2、S3、S4,观察结果可以看出结果的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都是3的幂的关系式,进而得出答案.

【解答】解:根据已知得:

S1=x,

S2=3S1﹣2=3x﹣2

S3=3S2﹣2=9x﹣8,

S4=3S3﹣2=27x﹣26,

S5=3S4﹣2=81x﹣80,

观察以上等式:

3=31,9=32,27=33,81=34,

∴S2016=32015x﹣(32015﹣1)=32015x﹣32015+1.

故答案为:32015x﹣32015+1.

【点评】题目考查了数字的变化规律,通过等式的变形,总结出其中的规律,题目整体较难,适合课后拔高训练.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9个小题,共96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9.计算:

(1)﹣2﹣12×(﹣1)﹣10

(2)2﹣12×

(3)2(2ab+3a)﹣3(2a﹣ab)

(4)﹣12016+24 .

【考点】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专题】计算题;实数.

【分析】(1)原式先计算乘法运算,再计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2)原式第二项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3)原式去括号合并即可得到结果;

(4)原式先计算乘方运算,再计算乘除运算,最后算加减运算即可得到结果.

【解答】解:(1)原式=﹣2+12﹣10=0;

(2)原式=2﹣4+3﹣6=﹣5;

(3)原式=4ab+6a﹣6a+3ab=7ab;

(4)原式=﹣1﹣3﹣1=﹣5.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0.解关于x的方程:

(1)2(10﹣0.5x)=1.5x+2

(2) =1.

【考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专题】计算题;一次方程(组)及应用.

【分析】(1)方程去括号,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2)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把x系数化为1,即可求出解.

【解答】20.(1)去括号得:20﹣x=1.5x+2,

移项合并得:2.5x=18,

解得:x= ;

(2)去分母得:3x+6﹣4x+6=12,

移项合并得:﹣x=0,

解得:x=0.

【点评】此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1.先化简,再求值:x2+(2xy﹣3y2)﹣2(x2+yx﹣2y2),其中x=﹣1,y=2.

【考点】整式的加减—化简求值.

【分析】先根据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化简,然后再把x、y的值代入求解;

【解答】解:x2+(2xy﹣3y2)﹣2(x2+yx﹣2y2),

=x2+2xy﹣3y2﹣2x2﹣2yx+4y2,

=﹣x2+y2,

当x=﹣1,y=2时,

原式=﹣(﹣1)2+22=﹣1+4=3.

【点评】本题考查了完全平方公式,整式的化简,化简求值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也是一个常考的题材.

22.如图物体是由6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请你画出它的三视图.

【考点】作图-三视图.

【分析】主视图有3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2,2,1;左视图有2列,每列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2,1;俯视图有3列,每行小正方形数目分别为1,2,1.

【解答】解:如图所示:

.

【点评】本题考查实物体的三视图.在画图时一定要将物体的边缘、棱、顶点都体现出来,看得见的轮廓线都画成实线,看不见的画成虚线,不能漏掉.

23.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面B、C相对的面分别是 F、E ;

(2)若A=a3+a2b+3,B=a2b﹣3,C=a3﹣1,D=﹣(a2b﹣6),且相对两个面所表示的代数式的和都相等,求E、F分别代表的代数式.

【考点】专题: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整式的加减.

【分析】(1)利用正方体及其表面展开图的特点解题;

(2)相对两个面所表示的代数式的和都相等,将各代数式代入求出E、F的值.

【解答】23.(1)由图可得:面A和面D相对,面B和面F,相对面C和面E相对,

故答案为:F、E;

(2)因为A的对面是D,且a3+a2b+3+[﹣(a2b﹣6)]=a3+9.

所以C的对面E=a3+9﹣(a3﹣1)=10.

B的对面F=a3+9﹣(a2b﹣3)=a3﹣a2b+12.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体向对两个面上文字以及整式的加减,掌握运算法则是关键,注意正方体的空间图形,从相对面入手,分析及解答问题.

24.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1)试写出图中所有线段;

(2)若图中所有线段之和为52,求线段AD的长.

【考点】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1)根据线段的概念、按顺序写出所有线段即可;

(2)设BD=x,根据题意用x表示出AC,AD,AB,CD,CB,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答】解:(1)图中线段有AC,AD,AB,CD,CB,DB;

(2)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BC的中点,

∴设BD=x,则CD=BD=x,BC=AC=2x,AD=3x,AB=4x,

由题意得,x+x+2x+2x+3x+4x=52,

解得,x=4,

∴AD=12.

故线段AD的长是1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两点间的距离的计算,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中点的定义、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是解题的关键.

25.小张的服装店在换季时积压了一批同一款式的服装,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小张决定打折销售,若每件服装按标价的5折出售,将亏20元,而按标价的8折出售,将赚40元.

(1)试求每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

(2)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又要保证不亏本,请问小张最多能打几折?说明理由.

【考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分析】(1)可以设每件服装的标价是x元,根据每件服装的成本不变以及“若每件服装按标价的5折出售将亏20元,而按标价的8折出售将赚40元”,即可列出方程;

(2)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又要保证不亏本,也就是打折后售价等于成本,进一步得出售价再除以标价,由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1)设标价为x元.由题意可列方程

0.5x+20=0.8x﹣40

解得:x=200

答:每件服装的标价为200元.

(2)因为 =0.6

所以最多打6折.

【点评】此题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理解题意,掌握销售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6.某餐厅中,一张桌子可坐6人,有如图所示的两种摆放方式:

(1)当有n张桌子时,第一种摆放方式能坐 4n+2 人;

第二种摆放方式能坐 2n+4 人;(结果用含n的代数式直接填空)

(2)一天中午餐厅要接待52位顾客同时就餐,但餐厅只有13张这样的餐桌,若你是这个餐厅的经理,你打算如何用这两种方式摆放餐桌,才能让顾客恰好坐满席?说明理由.

【考点】规律型:图形的变化类;列代数式;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专题】推理填空题;方案型;图表型;规律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思想;猜想归纳;整式;一次方程(组)及应用.

【分析】(1)在第一、二两种摆放方式中,桌子数量增加时,左右两边人数不变,每增加一张桌子,上下增加4人、2人,据此规律列式即可;

(2)首先判断按某一种方式摆放不能满足需要,再分类讨论两种方式混用时的情况.

【解答】解:(1)第一种:1张桌子可坐人数为:2+4;2张桌子可坐人数为:2+2×4;3张桌子可坐人数为:2+3×4;

故当有n张桌子时,能坐人数为:2+n×4,即4n+2人;

第二种:1张桌子能坐人数为:4+2;2张桌子能坐人数为:4+2×2;3张桌子能坐人数为:4+3×2;

故当有n张桌子时,能坐人数为:4+n×2,即2n+4人.

(2)因为设4n+2=52,解得n=12.5.n的值不是整数.

2n+4=52,解得n=24>13.

所以需要两种摆放方式一起使用.

①若13张餐桌全部使用:

设用第一种摆放方式用餐桌x张,则由题意可列方程4x+2+2(13﹣x)+4=52.

解得x=10.

则第二种方式需要桌子:13﹣10=3(张).

②若13张餐桌不全用.当用11张按第一种摆放时,4×11+2=46(人).

而52﹣6=6(人),用一张餐桌就餐即可.

答:当第一种摆放方式用10张,第二种摆放方式用3张,或第一种摆放方式用11张,再用1张餐桌单独就餐时,都能恰好让顾客坐满席.

故答案为:(1)4n+2,2n+4.

【点评】本题考查了图形的变化,通过生活中实际例子,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27.如图1,O为直线AB上一点,过点O作射线OC,∠AOC=30°,将一直角三角板(∠D=30°)的直角顶点放在点O处,一边OE在射线OA上,另一边OD与OC都在直线AB的上方.

(1)将图1中的三角板绕点O以每秒5°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2,经过t秒后,OD恰好平分∠BOC.

①此时t的值为 3 ;(直接填空)

②此时OE是否平分∠AOC?请说明理由;

(2)在(1)问的基础上,若三角板在转动的同时,射线OC也绕O点以每秒8°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如图3,那么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E?请说明理由;

(3)在(2)问的基础上,经过多长时间OC平分∠DOB?请画图并说明理由.

【考点】角的计算;角平分线的定义.

【分析】(1)根据:时间= 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证明OE平分∠AOC.

(2)由于OC的旋转速度快,需要考虑两种情形.

(3)通过计算分析,OC,OD的位置,然后列方程解决.

【解答】解:(1)①∠AOC=30°,∠AOB=180°,

∴∠BOC=∠AOB﹣∠AOC=150°,

OD平分∠BOC,

∴∠BOD= BOC=75°,

∴t= =3.

②是,理由如下:

转动3秒,∴∠AOE=15°,

∴∠COE=∠AOC﹣∠AOE=15°,

∴∠COE=∠AOE,

即OE平分∠AOC.

(2)三角板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 =45(秒),

设经过x秒时,OC平分∠DOE,

由题意:①8x﹣5x=45﹣30,

解得:x=5,

②8x﹣5x=360﹣30+45,

解得:x=125>45,

∴经过5秒时,OC平分∠DOE.

(3)由题意可知,OD旋转到与OB重合时,需要90÷5=18(秒),OC旋转到与OB重合时,需要(180﹣30)÷8=18 (秒),

所以OD比OC早与OB重合,

设经过x秒时,OC平分∠DOB,

由题意:8x﹣(180﹣30)= (5x﹣90),

解得:x= ,

所以经 秒时,OC平分∠DOB.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旋转的速度,角度,时间的关系,应用方程的思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还需要通过计算进行初步估计位置,掌握分类思想.

看了“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考试”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2.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

篇7

二、学会交流,分享快乐和资源

交流就是相互告知对方自己的思想、意见等,是个互动过程。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就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将自己原有的生活知识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和快乐的分享。例如,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活动一是要制作火车车厢的模型,火车车厢是学生很熟悉的,它有不同的形状,不同形状的车厢主要装载的货物不同。要制作这样的模型,首先要能根据立体图形画出它们的展开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画出展开图,完成设计,最后折叠,粘合,得到模型。这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再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活动二是让学生结合统计报告中的内容,运用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某些数据,一方面可以锻炼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关注新闻报道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根据收集的数据编题并用方程解它们,是要求较高的活动内容,它有较大开放性,有益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源于生活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等)第二、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一年的利息。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课堂教学时将例题改成“老师去年存入银行5000元钱,今年到期时银行多付了79.2元,共得到5079.2元。”这样贴近实际的事来引出有关利息的几个概念。最后让学生填写存款凭证,再计算本金和税后利息,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创新、跨学科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篇8

二、学习方法与学习品质的衔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要教师去培养,尤其对初中生要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里有几点认识:1.仅靠兴趣支持学习还不行。要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和期望,用理想来支持学习,责任心和钻研精神才能保持长久。2.重视预习,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对后面的知识了解、提升创造了可能。七年级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3.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技巧。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在所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一开始要以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准备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改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时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1.中小学教师互相了解教法。学校间组织中小学有关数学教师经常性地互相听课,共同研究教学方法,让中学的教师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高段的教师了解中学的教学方法,互相取长补短,为学生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2.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动手操作,改进教法。学生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七年级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篇9

为此,一方面向老教师积极请教;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搜集有关的资料,争取多学一些有益的知识,从中找到好的教学方法。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逐渐变得得心应手。现总结如下:

一、探索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

经过细致地调查和分析,我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学之间存在如下差异。

1、教材内容上的差异

在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从中可以看出最新的数学教材加强了中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把初中数学称之为与小学相延续的7-9年级。但中小学数学教材中仍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认识到这些差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就能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7年级上册数学《有理数》这一节中出现了负数的概念,看起来负号只是减号的另一种说法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减号是运算符号负号是性质符号,在有理数的运算中有时是运算符号有时是性质符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着重去介绍意义的不同,而只是简单地说一句这是减号那是负号,那么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就会出现概念混淆的现象,影响了以后的学习。

2、学习方法上的差异

由于中小学教学要求的不同,从而造成了学习方法上的不同。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一般采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方法,认识过程比较直观,对知识的掌握也常采取记忆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套模式的习惯。但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分析思维显得分外重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采用的是“教-练-教-练”的模式。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量的大大增加,中学生不可能还有像小学生那么多的时间去做练习,这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新的学习方法,以适应初中教学的需要。

二、 探讨中小学数学衔接的方法

1、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所以既有小学生的特点(有强烈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又有初中生的特点(独立性)。这样一来,如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①在教学中提倡民主。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增长,渴望受到别人尊重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尊重学生,首先是不耻视“后进生”,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就对学生说:“无论你的成绩如何,只要你努力了,在老师的眼中都是好学生。”其次要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实际问题与函数关系”时,大多数同学对用函数图像表示实际问题的关系非常感冒。做为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用某一种方法去解答,而是讲清它们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比较并选择认为最好的方法去解答题目。

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极为重要的动机,所以无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都非常重要。在教学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等腰梯形的性质”这一节时,我没有按一般的“先提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再证明最后讲练习”的做法。而是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画出等腰梯形并在画好的等腰梯形中运用各种测量工具去推测等腰梯形的性质,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一个不同的意见都阐述一遍并分组证明,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证明总结出等腰梯形的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大量的活动而得出的结论,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学生的思维领域中,形象思维长期占统计地位,不能使思维活动很快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高度。只有发展积极因素,进行有利有节的训练,做到教学和谐、师生同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①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思维转化。在讲解七年级数学上册中“负数”这个概念时,先通过观察温度计发现有比0℃更低的温度;接着引出比0℃更低的温度用“负数”表示;阐述完“负数”这个概念后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数可以用“负数”表示,这些数表示什么意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程,使学生便于接受“负数”这个概念,避免了学生认为“负数”是不存在的这样一个错误判断。

②重视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在《教师培训手册》中有这样一句话:“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学习。”在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二次根式的乘除”这一节中,教材为了引导学生归纳、理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首先给出了这样一道探究题:计算下列各式,观察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简单地把这个题目让学生做一下教师再把公式写出来就行了。而要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左边的式子表示什么?右边的式子求的是什么?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存在规律吗?如果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

3、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则能阻碍才能的发展。”这是法国教育家贝尔纳告诫后人的一段名言。研究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职责。

指导学生自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要给学生制订自学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自学。最初的提纲要以简单的问题形式出现,既要切合所学内容,又要适合学生的水平。题目不能过大,否则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而生畏或无所适从,失去学习信心:也不能过易,否则不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注意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有理数运算”这一节中,教材把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作为必学内容插在相应的内容中。在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运算后,可以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较复杂的运算,也可以在笔算后进行验算,还可以利用计算器探索运算规律。

寻找中小学数学之间的差异,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多一些关心,促使学生早日适应初中数学教学。

篇10

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几何体的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

篇11

当前,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以上,其中15-16岁的少年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的70%以上。15-16岁正是学生在校学习的第二学段(7-9年级),正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如何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教师忧心、揪心的问题。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其自身的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因此,我们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这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所任教的科目是数学,但是,笔者在上课过程中除了教给学生数学学科必备的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传授一些适合学生的案例。笔者认为: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不只是班主任、政治教师的责任,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因此,在各科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契机,适时渗透法制教育,会大大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无时不有、无时不在。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法律法规资源,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渗透法制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还可以增强数学知识与社会、法制三者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这样,我们既完成了法制教育的任务、实现了法制教育的目标,又能更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提高数学学科的教学效果,实现法制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双重目标。

二、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首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充分挖掘与本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然后按照科学融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潜移默化教学效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地、快乐地接受法制教育。如在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4有理数的乘除法教学时,在“多个有理数相乘”法则中,“多个有理数相乘,只要有一个因数是零,结果就是零。”笔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渗透。“一个人的人生千万不能乘以零,否则你的一生就等于零,如果一个人一旦染上就相当于将你的人生乘以零。所以,同学们千万要拒绝,远离,莫让你的人生乘以零。”通过循循善诱的教诲,学生三年的时间能够在思想上坚定地拒绝,防范。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充分发挥表率作用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任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诱导学生”。学生在校期间与教师接触的时间最长,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言行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知识,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并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增强依法执教的法制意识和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带头不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

四、找准法律法规知识的渗透点和切入点,进行科学渗透

篇12

1.数学思考的内涵。

数学思考亦即数学思维,顾名思义,指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和原料的思维活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曾提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是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实际上,数学的学术形态通常表现为冰冷的美丽,而数学知识的教育形态正是火热的思考。

2.数学思考的教育意义。

我们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学习数学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学习数学绝对不是无休止的解题训练,我们需要悟到其中的思考方法。若干年后,你可能忘掉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但唯一忘不掉的是数学思考方法。

二、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教学实践

1.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教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作为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中进行数学思考,触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2.1节“比0小的数”一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比零小的数”的不同场景,通过这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设置如下问题:①你注意过天气预报吗?屏幕上的天气预报电视画面里,哪个城市最冷?②天气预报电视画面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出下面其他图片中带“”号的数表示的意思吗?③这几幅图片中有小学里没学过的数吗?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这样的数吗?④你对“0℃以上的气温”与“0℃以下的气温”的感受相同吗?⑤0℃以上的气温用正数表示,0℃以下的气温用负数表示,你能用正、负数表示收入与支出、增产与减产等问题中的具体量吗?借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从见过负数,到认识负数的本质,进而运用负数解决相关问题。在这样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在不断地感悟中深入体验,使学生的“数学思考”更趋深刻。

2.在动手操作中进行数学思考。

新课程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灵感、激活思维、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进行数学思考。在边动手边思考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上)1.2节“活动 思考”的教学,课本安排了三个探索活动,活动一:通过剪纸活动,感受图形的性质。活动二:通过搭火柴棒活动,感受图形的位置关系并探索数量变化规律。活动三:通过观察月历,发现有序排列的数字的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活动落到实处,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活动和探索,当然教师要精心组织和引导,有效调控活动的全过程。学期开始,笔者将全班同学分成6个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合理分工,2~3人操作,1人做记录,一个人做归纳总结,陈述小组操作结果和对活动的反思。进行活动时,笔者把探索活动分解成五步:第一步取一张长方形纸片,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并设置问题:你会将它剪成一个正方形吗?第二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裁剪,并思考剪成的图形是正方形的理由。第三步小组陈述操作结果及理由。第四步根据情况可进一步提出“你还能剪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 让学生在数学思考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3.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数学思考。

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不断交替地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经历该过程中,数学思考起主导作用,没有数学思考学生就不能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更谈不上通过数学思考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探索n边形对角线的条数”教学中,学生已了解三角形没有对角线,四边形有2条对角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发现五边形、六边形分别有5条和9条对角线,接着提出问题:n 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分以下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思考:①先考虑n 边形的一个顶点,如点A1,看一看从点A1出发能连多少条对角线?②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3的对角线有相同的吗?过顶点A1的对角线与过顶点A4的对角线呢?你发现在n 个顶点所连的对角线都重复计算了几次?③你能归纳出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通过这些分层递进的问题串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4.在自主探索中利用图形直观,学会数学思考。

数学课程不再只强调提供系统的数学知识,学生会解多少道数学题,而是更关注他们能否从现实背景中“看到”数学、能否应用数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是数学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导读中的问题3:如图1所示,4个小圆的面积相等,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你能判断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大圆面积的大小关系吗?笔者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选择代表交流。在交流中,大家积极思考,不断探索新的方法,经同学们探究,结果找到了方法一(如图2所示)和方法二(如图3所示)。正当大家还用割补法试图找到更多方法时,突然有位同学发现了一种不用割补法的方法的三(如图4所示),图块A在全图中4片,同样的图块B、C都各有4片,全图由12片这样的图块拼成的,因此,阴影的面积是整个大圆面积的1/4。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同学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交互作用,以“动”激“活”,呈现了课堂教学应有的生机,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及交往理念也有了同步发展。更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对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反思

1.耐心等待数学思考。

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考,但是数学思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来保证。知识是由学生通过思考建构的,别人是无法代替的。因此,学生在思考时,需要老师耐心等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2.数学思考中老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老师像导演培养演员那样,把剧本或角色的基本要求,基本技能

教给演员,让演员自己去进入角色,创造角色。老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配合、积极引导,使同学们投入火热思考,适当点拨使问题解答更完美。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提出问题很重要,数学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波澜,也是形成课堂教学的前奏。如何使学生自主进行有效数学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是值得数学教师认真探索的。

4.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争辩中学会思考。

学生通过猜测与探索、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从而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5.要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数学思考

成就一堂好课,教师除了要研究教材,更要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地去分析学生的一切,研究学生的所有。不要想当然地教,要多思考学生可能怎样去学?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一节好课必然有几个高质量的问题来支撑,这样的课堂才是思考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堂,才是促使学生生命力生长的课堂。

【参考文献】

[1] 杨裕前,董林伟.数学(七年级上册)[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

篇13

③数学实验,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④数学调查,它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做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形式。

⑤数学制作、数学设计,在课题学习的数学制作、数学设计中,学生并不知道其具体制作过程,而要求学生通过对所提供材料的观察、分析,获得该设计物中蕴涵的某些数学规律并根据探索后得到的数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活动。

⑥数学主题阅读,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就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以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的过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是属于数学探究型的课题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从数据谈节水”是属于数学调查型的课题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改变心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参与,独立的思考和实际的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开阔自己的思路,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提高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收集和整理成果,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同时这些素材既记载实践活动的经历,并把此成为很好的学生成长记录,又可以为学生后续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或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