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校管理者工作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班主任相当于学生的“大家长”,是学生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广,学校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明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实施者,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决定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怎样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成为各大学校德育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深入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情况,同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措施,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能力进而管理能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学生对班主任的工作评价是放在首位的。班主任和学生是直接接触的,班主任的工作是否有成效也是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全面、科学、客观的学生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到班主任最真实的工作情况,学校的管理者利用学生的评价信息,将学生、班主任、学校管理者放在同一位置上,利用评价信息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将班主任推向成长之路。
一.将学生对班主任合理评价作为考核的重点项目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管理者对班主任的考核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班主任工作奖励制度上,这一制度可以激励班主任通过自身的学习与,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水平,同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而使得班主任一直将热情与激情、责任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去,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给予班主任一个中肯的评价。其中,学生的评价是最为重要的一环,管理者要慎重看待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认真审阅回收的调查问卷。第一,管理者对回收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每一项学生队教师的评价都要认真审阅,对学生的评价清晰明了;接着,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对班主任工作水平进行分级管理,严禁对评价结果进行排名,管理者要照顾到工作经验少的年青班主任,引导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积极面对,让班主任意识到这样做可以促进自己工作能力的提高。最后,将所有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根据考核结果增加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同时管理者还应明确考核的真正目的并非是为了奖优罚劣,而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提高班主任专业能力。
二.合理利用学生的评价是班主任专业能力成长有效途径
怎样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是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好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信息,是提高班主任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评价结果好的班主任,管理者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可以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在交流大会上进行学习。这样可以使更多的班主任学到好的经验和方法,也可以使优秀的班主任总结自己的经验,从而使自己的经验得到升华。在面对评价不是特别好的班主任时,禁止在公共场合宣布学生对他们的评价结果,要采取私下单独沟通的方法,不能单方面的采用学生的评价结果,也要给予他们诉说和辩解的机会,同时帮助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
三.合理利用学生的评价修正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和实施者,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这届通过班主任的工作成效体现出来。其中,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当然个别学生也会对班主任作出负面评价。面对这样的负面评价,学校的德育管理者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安抚工作,同时对班主任也要做好心理上的疏导工作。如果出现针对某个问题或某方面问题,多数学生都对多数班主任作出了负面的评价,这是就需要学校领导进行检讨和反思,是否自己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存在一定的缺陷,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很多学校在选举班干部时,是由班主任直接任命的,这样就是的学生的权利得到侵犯,学生也会心生怨言,在对教师的评价中也会存在负面情绪,不能客观的进行评价。这就需要班主任注意自身的素质,尊重学生的权利。德育工作效果的成败,在于管理者的理念水平。这一理念通过学生的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出来。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转变教育管理理念,积极参加参加培训、交流学习或自我学习,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制定出出合理的规章制度与德育工作的方法,帮助班主任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获得班主任的信任与拥戴,使得班主任积极完成布置的任务,达到从上到下的整体效果。
总结:
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班主任管理好学生学习的第一步,班主任的责任不仅是教会学生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需要班主任比其他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同时学校德育管理者要根据学生对班主任评价,分析出评价成绩高的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总结出评价成绩低的班主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帮助班主任完善自身的工作,提高他能的业务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
篇2
农村的教育管理人才必须要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和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政策,才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和教育方针,并运用这些方针政策解决好教育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教育管理工作者一般能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负责的地区、学校的自身条件,实事求是地选择本地区地发展战略,制订本地区教育发展规划,理性地控制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巩固前一阶段取得的成就上,在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下功夫。尽力避免重复出现的盲目追求表面成绩,违背教育办学规律,只有经过反复的总结、思考与探索,才能意识到学校的问题所在,才能找到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要做好带头作用
目前农村学校,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低,教师资源相当紧缺。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管理者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学校的普通教师。农村教育管理者既要对接好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又要管理好学校的事务,还要给学生们上好课。只有自己以身作则,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的管理学校其他教师。根据多年的农村教育工作经验,由于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教师资源紧缺,教学资源匮乏,所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教师间也缺乏竞争。新来的年轻教师多数带有消极情绪,工作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迫切需要教育管理者的感召力,团结学校的教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网络发展迅速的今天,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学校教师,都在不断接受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旧。这种新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法会迅速的传播,以至于影响着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如果学校的管理者不能及时学习和更新自己的认知,势必会影响到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
篇3
学校主管部门在组织老师进行经验交流时要有侧重点,交流要有主题,要有导向性,这样的交流会才有效果。在经验交流会上,老师们要收获什么?我想就是教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班级的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敬业精神。而学校收获的是教师文化氛围。
二、经验交流要谈自己的教育理想
没有教育理想,教师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空谈。有教育理想的老师才能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去教育学生,随之产生的就是教育方法和技巧。
三、经验交流要谈教育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好的教育效果为目的,因此经验交流的主讲老师们要谈采用了哪些教育手段、哪些教育活动,在学生身上取得了哪方面的成绩。如班级特色建设、班级文化、班级管理、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等等。
四、经验交流要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因为问题的存在,老师们才会聚集在一起进行经验交流。经验交流的主讲老师在谈取得的教育成果时,也要谈谈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介绍这些问题时要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如何根据这些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又滋生出其他问题,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最后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五、经验交流更要正视问题的存在
在很多经验交流活动中,部分老师只谈成绩、功劳,而对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却没有深入反思。老师不是万能的,教育教学方法更不是万能的,问题始终伴随教育过程而存在。因此老师们要勇敢地正视问题的存在,也可以把问题抛给台下的听众,让大家去思考,让大家去实践,最后共同解决问题。
六、经验交流会不是结束
带着经验交流会上老师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学校管理者要认真思考总结,老师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及技巧。
篇4
一、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本化分析
1.小学管理的科学化
小学管理的科学化是指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需要,加强对学生除学习之外发展性的教育,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并同时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制度,在管理中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进行科学化的指导。对此,引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不仅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
2.小学管理的人本化
小学管理人本化是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强调要把人作为管理主体,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人力资源,进而为实现学校教学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进行的学校管理,同时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3.实施科学化与人本化管理的意义
有效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条件,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本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教育管理的构建要素,同时也是提升小学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实施小学管理科学化是学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制定科学规范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同时把握时展的要求,才可以让小学管理从根本上做到与时俱进。实施小学管理人本化是对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的进行突破和创新,有助于对传统化管理的学校的管理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小学校园文化。
二、小学管理实施科学化与人本化的必要性
当前小学管理存在诸多缺陷,这些陈旧的管理思想和模式直接导致了小学管理缺乏科学化和人本化。
1.管理思想观念陈旧
学校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学校管理的质量,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对学校各个方面全方位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小学当中,先进的管理理念更能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小学在对学校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时一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缺乏对管理观念的突破和创新。陈旧的管理理念不仅导致学校教育的落后,也不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陈旧的管理理念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部分学校采取的管理理念大都是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没有因地制宜,缺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没有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采用合理的管理观念,这导致学校的建设凸显不出各自的特色,其实质就是没有体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本化。
2.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管理心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通过研究表明,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被管理者的行为能达到管理者的期望。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奖惩措施,在一些小学中存在奖惩不明,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中,往往都是碍于情面,对被管理者的过失大都含糊而过,这严重阻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虽然在传统的道德观念中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在自身的生活中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3.管理队伍建设不完善
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队伍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用人机制上。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缺乏合理完善的用人机制与淘汰机制以及激励机制,这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管理主体不能及时地新陈代谢,而且必然会导致了管理者管理理念守旧,从而将学校的管理简单地当作行政工作,学校教师也就只能被迫地执行、缺乏对教学的热情和创新,使得学校的管理活动难以创新。如果长期缺乏有效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会导致学校的管理难以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小学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本化。
4.缺少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式管理
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面对广大还不懂事的小学生,实现小学管理的人本化自然不能缺少学生家长的参与和支持。而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学生家长参与到小学管理的学校是少之又少,这样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就缺少民主性和现实性,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就缺少了人本化和科学化。
三、完善我国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本化的对策
对于完善我国小学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本化的对策,笔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宏观的角度,主要是针对当前学校管理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另一个方面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根据笔者自身工作经验,从基层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具体的和切合实际的建议,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篇5
1.1 目标激励。目标是教师工作的导向。学校在制定中长远目标时,要把宏观目标具体化为一个个指标,并分解到每个教师的头上,这种形式上的任务目标到人,对教师易产生责任感,并在头脑里容易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会化为动力,让教师脚踏实地的工作,努力向目标奋进,去获得成功。所以,确定鼓舞人心而切实可行的目标,是衡量一个学校领导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关键。接任第二实验中学校长职务以来,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我在深入了解学校现状以后,在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上提出学校发展三年规划,从招生入手,循序渐进,逐步做好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工作尽快步入正轨,走出低谷。向全体教师展现了学校的一个美好前景。使全体教师有了目标,并能为之努力。
1.2 培养激励。在教师的社会性需要方面,发展需要是中青年教师的主导需要,学校管理者重视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使用,是激励他们工作热情的突破口,也是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我校创设一切可能的条件去满足中青年教师业务上发展的需求,如外出学习、聘请长春名校教师来我校传经授课、进行各种专业培训等,这些做法使中青年教师在本职岗位上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骨干,激发他们不断进取。
1.3 成果激励。教师群体一般把精神需求的满足看得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教师除了满足一般的物质需要外,更重要的是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学校管理者要创造条件给教师展示劳动成果的机会。如我校经常适时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优质课竞赛、学科间经验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等各种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成果评价、奖励制度,严肃认真地肯定教师的工作成绩。
2 注重情感的策略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的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对其进行认识并产生态度体验。人的态度体验通常是以愉快或不愉快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情感是否适用于教育、教学需要,将直接影响教育的过程,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因此,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师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教职工的情感水平,培养教职工良好的情感品质以促进对教职工的激励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力所能及的。
2.1 尊重激励。人的管理首先是人心的管理,任何人都需要在感情上被尊重、信任和理解。我们的教师是一群有知识、有思想、有教养的人,教师的工作主要取决于人的自觉性。他们比一般人更富有自尊心,更需要别人的尊重。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就要有高层次的思想工作,要真正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摆正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决不能在教师面前高人一等,唯我独尊。要抓住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这一中心环节,采取平等交换意见、互相磋商的方式方法,消除一切有可能产生的距离感、隔膜感甚至对立感。同时在对人的态度上要有宽容之心,因为毕竟“人无完人”,教师身上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
篇6
我们办学要追求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可以说,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有效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前提与保证,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缓慢,在于学校管理改革跟不上,做为农村中小学校长,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需求又适应农村实际的学校管理体系,是学校发展的保障。随着国家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及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展开实施,没有一个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保障,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创新学校管理体系和制度,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就自己在加强农村学校管理方面谈点看法:
一、深入师德学习,树立服务意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师德高尚的老师才能真正做到爱学生、爱学校、爱岗敬业。做为农村基层学校,由于师资缺乏,条件艰苦,再加上个别教师服务意识不高,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工作态度。因此,我在工作中倡导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利用每周的例会,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修养,树立全心全意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的意识,从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民主管理是治校之本
校长负责制决不是校长个人说了算,而应该和教职工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学校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理不能单纯靠制度管理,制度管理只能解决必须干的问题,难以解决是否愿意干、主动干的问题。
三、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校长留给学校最重要的两样东西是: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培养一种好的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上,我和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合作、认真规划,让年轻教师充分展现创新实践、科学教研的能力,也让老教师发挥经验丰富、勤恳塌实的作风,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积极培育一支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多年来,我校的几位老教师爱岗敬业,模范遵守学校制度,工作认真负责,处处关心、帮助中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中青年教师不怕艰苦,勇挑重担,虚心向老教师学习经验,事事尊重老教师的意愿。良好的人际氛围,使学校的管理富有人情味,领导和教师关系融洽,工作布置从不相互推诿,遇到难题总是群策群力。我能尊重教师,平等待人,团结班子成员,集思广益,求真务实地开展学校的每一项工作。
四、激励教师开拓创新,实现学校自身特色
教学改革要回到学、思、知、行这四个方面的结合,就是学思要联系,知行要统一。要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掌握认知的手段,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渔”才是学生终生学习的法宝。因此,以“创新性”激励教师开拓进取,挑战自我,是学校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对建设和谐校园尤为重要,我校的办学资源与县城学校相比不具备优势,只有创新才能造就局部优势。我校历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多年来,我校通过大力倡导创新,提升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实践,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五、校长必须率先垂范且与教师共担教学任务
作好学校行政管理工作者,校长必须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因为校长的言行和举止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教风与学风;校长的信心和干劲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前进的原动力;校长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学校工作立宗旨、明方向、树规矩、严管理的前提条件;校长身体力行,教师才会与你同心同德,共同战斗,出色地完成任务。
六、以人为本、管理学校
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总之,管理一所学校不容易,把学校办出特色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拓展自己,加强修养,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一、全面提高小学的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被国家提到了一定的高度,成为教育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学校是我们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教育人才的基地,我们对学生的素质培养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方面是我们要让学生身心健康,具备完善的人格,将来是社会的可用之人;其次是成才,学生拥有某项技能或者多项技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能在社会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能用自己的技能推动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综合体现才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体现,才是一所学校能否成功的标尺。学校要达成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目标,就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发展。素质教育能够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学校是否拥有先进的管理模式,无规矩不成方圆,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先进的教学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的需要。社会是人类聚集的群体,人类的需求多种多样,社会也就需要各种各样、多类型、多层次的有用之才,而且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需求就也越来越多样化。知识经济的来临,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全面教育,即要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培养的统一结合,知识、能力与道德、情感的协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与他人的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还要求教学活动中应具有创造性、个性化的特征。总之,知识经济所需要的人才,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创造意识与能力,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智能提高。要实现教学目标,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不能完成的,因此,拥有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创办特色小学的需要,所谓特色小学,就是学校在某一方面特别出色,特别超越其他小学的独特之处。一所学校的领导者,应该立足时代的顶端,根据学校所处环境、所拥有的资源,对自己做出的水平有正确的认识,规划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为素质教学奠定基石。
二、理性创新
小学管理还应注重理性创新,作为学校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能够主动地学习,从而带动其他的教师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在长期的学习中总结经验,时时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教学理念,与其他学校相互沟通、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管理经验。只有保持在长期学习活动中把先进的经验与理论相结合,才能为学校创办先进的管理模式。管理者还应多反思学校各管理模式,正确面对学校困境、矛盾、教师的思想状态等。要做到管理准确无误,就需要经过总体的论证。把当前学校的管理放到教育改革的理论中去论证,看是否符合教学发展的趋势、科学的发展规律;放到学校实际中论证,从而检验是否符合学校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否适用于当前实际管理工作。同时,学校的教学管理还应注重情感方面。法律还不外乎人情,更何况是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应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争取做到法理与情感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管理效果。作为管理者应注重教职工的思想动态,应经常与教职工沟通、交流,增进感情。学校虽然是一个小集体,但也仍离不开社会的大怀抱,学校应与社会紧密联系,教学管理要创新,就要广思集益,与社会各层认识多交流。
三、执行革新理念
校本管理是学校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当下小学普遍缺乏校本管理的理论与经验,要实施这种管理模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今,伴随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摸索创新,这为校本管理制度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教育环境,吸取西方的校本管理,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我国小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变,比如,教育宏观体制向“多级权责共享”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也发生着变革。《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学校要实行“校长责任制”,同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所谓的校长责任制是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结构,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进行的课程开发民主决策过程,所以说,校长责任制为学校办学自、为校本管理提供了保障。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校本管理制度,同时也积累了校本管理的实践经验。现如今,除了公立学校,还出现了很多民办学校,而且民办学校的数量正逐渐增多,由于竞争压力,民办学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也在不断地提升与完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比公立学校,民办学校有更多的自,可以自主选择校长、教职工等工作人员,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站在家长、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社会发展变化比较敏锐,能及时调整学校相关工作。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出现许多介于公立与民办之间的学校,由此可见,我国的办学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已经到来,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为了将来子女能有一份好前程,家长对学校教育越来越重视,不仅对教学质量提出了高要求,而且参与学校管理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参考文献:
[1]张旭光.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电子制作,2014(24).
篇8
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各类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学校管理质量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班级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身心发展的方方面面,班主任工作任务繁杂,心理负荷沉重,容易滋生职业倦怠感。学校管理者如果能抓住激发班主任群体自身发展的内驱力这根主线,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的班主任管理工作就会走上持久的良性轨道。
一、增强“情治”的影响力
在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承担管理角色的干部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学生处主任、年级德育主任等,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网络。如果学校一味强调所谓的层级管理,企望凡事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这就疏忽了班主任工作的独立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学校管理的人文性,会造成德育管理队伍的人际关系复杂化,甚至削弱了班主任群体工作的协同性和创造性。
学校管理者要创新德育工作管理方式,实行“情治”,从中凸显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工作任务应由“分派”变为“协调”,为班主任施行班级管理创造和谐的环境,让班主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工作流程。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班级情况比相关领导掌握得更多、更具体,学校、年级分管领导不必动辄干预其中。如果班主任得到充分的信任,被学校领导委以重任,他们对班级管理工作就会付诸更大的热情。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言,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班主任自觉推进工作的过程,就是灵魂不断苏醒的过程,他们在不断地反思、自省,直至大力发挥潜能,其内在能量的释放就是精神自觉的外化。因此,学校领导不应阻碍班主任发挥工作专长,否则不仅会削弱他们的管理正能量,而且会抑制班主任的工作创造性。
有很多声誉远播的学校在加强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中,一贯倡导恪守“走近人、熟悉人、关爱人”的原则,体现的就是要理性梳理班主任队伍的现实诉求,真心实意地尊重理解班主任。首先,学校应该关心班主任的身心健康状况。由于班主任从事的工作范广且复杂,平日里缺乏应有的锻炼时间和放松机会,积久以后,他们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影响;其次,学校应该顾及班主任的家庭生活境况,尽可能促使他们达到工作和家庭平衡。基于此,班主任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
另外,还要考虑到时代因素,当下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班主任的工作技能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落伍。学校应加大对班主任培训和进修的投入,为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必须给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教育部已制定班主任继续教育、终身教育计划,目的就是提升班主任的职业技能。但各类学校不应仅仅把班主任培训看成是国家教育部门的职责,更应该从校本培训出发,立足实践需要,开发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班主任培训资源,为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能力拓展的空间,助推他们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有所建树。
教育就是要做促进人发展的事业,学校管理者就要走近被管理者的心灵,探寻他们鲜活的生命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从而实施引导推进,以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促进教育个体的不断发展。《外国优秀校长最有效的建议》一书中记载了芬兰校长苏凯的论述:如果校长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教师队伍,从关心人、理解人的目标出发设计一套工作程序,营造宽松、和谐的管理环境,那就容易使教师为教育事业迸发出空前的活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班主任群体作为学校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熟知基层的点点滴滴,有着参与学校管理的强烈内在需求,他们不仅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且把班级管理当成学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唯有立足校情,深度了解本校班主任的工作状况,切切实实地采取人文关怀的举措,用管理温情去催生工作激情,以待人气度来抬升教育高度,才能让班主任能够积极主动、开心自觉地工作,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幸福感、归宿感,从而使班主任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共生共进。
二、彰显“人本”的自由度
任何学校都会建立一套全面细密而持续有效的班主任管理制度,旨在通过制度的施行来确保管理到位,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这些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到在管理实践中做到奖惩有据,也要给予班主任合宜的工作环境,给他们心理空间上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特别是要给予违规的班主任改过纠错的机会。在不违反管理原则的前提下,必须考虑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心理状况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做到自律为主、他律为辅,对班主任工作不苛求、不挑刺,积极稳妥地执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价方案,并经常对各项管理项目进行调整和改进,使之更加人本化,更加容易为广大班主任所接受。
有了优秀的班主任,才会有出色的班级管理。学校要以班主任的自主发展为前提来指导班级管理的相关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已发生急剧变化,教育管理者也应转变观念,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班主任群体而言,人本化管理不再是口号式外在呼吁,而应该是一种促进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人的自主发展需求的核心是有选择的自由,并自主选择发展平台,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的意图或者受他人指使行动。
如何让管理体现“人本化”理念,日益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学校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是如此。魏书生先生认为教育工作者的激情是学校最好的资源,不但要善于应用,更应该将其置于良好的机制当中,使其源源不断地发挥作用。让班主任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是学校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尊重教育者自身,这是历来被倡导的社会准则。班主任的工作首先要被认可和尊重,他们的权益要受到保护,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尊重是促进班主任信心百倍地沉浸到工作之中的强大动力,学校管理者对班主任的体谅与尊重,有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和谐推进,有助于班级管理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
在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班主任的意见和建议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德育管理干部应该最大限度地与班主任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而不是指指点点,妄加批评。成功的德育管理者应该慧眼识才,用才有方,为班主任想方设法构筑交流平台,能够让他们自由地表达心声,这一点应该特别引起重视。对业已取得成绩的人要加以重用,对具有进取心的年轻班主任要提供用武之地,为他们创设合适的平台,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对班主任实施“人本化”管理,全方位维护班主任的合理权益,为他们提供个体发展的机会,促使他们积极实现自我价值,最终达到实现学校事业发展的目的。由此可见,这种管理模式既是为了班主任的发展,也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力求出现班主任个体和学校整体的“双赢”。
黄济、王策三主编的《现代教育论》中有以如下观点:当代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教育存在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变化着的不稳定因素往往会打破已经形成的秩序、平衡和稳定状态。教育管理者要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环境,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就必须有权变思想,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和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得最佳的管理效果。这就要求在班主任队伍建设过程中实施人本化关怀,以他们自身的发展为归依,将他们的需求放在显著位置,体现“成就人和发展人”的管理理念。过去激励班主任工作的手段也很丰富,但往往单纯服从于学校的发展需要,工作重点反而游离于班主任自身发展之外,也不会下大气力去关注他们自身的工作与生活质量。
三、提振“立业”的向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现代学校的领导的实质在于,要在教育这项最困难的工作中,让那些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好经验在教师心目中创立、成熟和生根。要为班主任的个人发展搭建平台和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达成个人设定的目标,并通过班主任的能力提升来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此,笔者认为学校要着力做到以下几点:①实施“名优班主任工程”,即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加速班主任个人发展的计划和措施;②树立班主任的先进典型,汲取他们的德育工作经验,宣传优秀班主任的劳动成果和工作业绩;③给班主任更多的自,使他们能够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自主地制定班级发展计划,自主地选择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等;④增强服务意识,特别是争取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并通过加大投入的力度为班主任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班主任交往、交流的机会,可以通过老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为“师徒”关系,以及工作之余的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来加强班主任之间的了解和理解,达到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目的,以此来拓宽班主任的视野,汲取别人的经验,必将对自身的业务技能提升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理应为班主任提供施展本领的舞台,尽可能给予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支持,激励他们将改进班级管理工作当成自身的需求,并且爆发为强大的行动力量,同时也成为他们事业追求的价值取向。这也是通过外在的引导、教育和管理将自身需要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自觉行动的过程。因此,激发班主任的工作正能量,势必会促成班主任在班管理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成为班主任群体成长、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
日本当代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教育最首要的是教师本身作为人的向上心,以及由此而渗透出的人格和人性。同时,我相信教育革命必须要以人的变革为前提。与其他方面的工作人员相比,班主任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同。他们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只要班主任觉得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生存价值的人,只要班主任能够使自己摆脱那些微不足道的嫌怨,他们就能乐享班级管理的趣味,并演绎出无限风采。班主任参与德育管理工作的热情,正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得以生发,不断繁衍成一块属于自己的蓬勃的园地,这样学校也就能够营造浓厚的德育工作氛围,激发班主任群体的内驱力,让学校德育工作真正提质增效。
毋庸置疑,任何学校都会有一套调动班主任工作热情的策略和制度,学校由此可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引导班主任的德育管理行为,让他们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最大化、最优化地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班主任唯有自主调节管理行为,不断进行经验反思,接受群体影响,才能改进工作、优化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其教育自信心、管理创造力才会相应得到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班主任工作的期许也愈来愈高,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都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也就面临着形形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对他们专业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他们管理智慧的挑战。就班主任管理而言,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尤为重要;就班主任发展而言,学校采取的激励班主任自主发展的各种措施必须要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赵国忠.外国校长最有效的建议[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9
1学校对不同年龄层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以前的激励措施仅仅限于物质上的,诸如工资、奖金等,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追求的已经不仅仅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更多的是尊重、是归属、是自我实现、是发挥自我的潜力。采用因人而异的管理方式是一个有效措施。
1.1对于青年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青年教师正处于精力旺盛、创造力丰富的阶段,赋予他们有挑战性的工作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如果他们确实优秀,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特别是在薪酬方面,需要打破旧观念。如果,仅仅是因为没有工作经验或是工作经验少而给与较低的工资,很容易挫败优秀员工的自信心。在他们看来,优厚的酬劳更具有吸引力,这会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这也是学校留住优秀人才的方法之一。年轻教师接受能力强,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派他们外出参观学习,这同时也是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工作丰富化的手段。
1.2对于中老年教师的人性化管理
应该采取“灵活”的退休制度,即实际的退休年龄是取决于员工的工作绩效,而不与固定年龄挂钩。学校不同于企业,年龄大、资格老的教师在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经验,这些都是实践而来,有理有据的。忽视老教师,就是埋没了一部分人才,而且还造成学校养活一批闲散人员。而“灵活”的退休制度,为老龄员工提供了继续发挥才能的机会。对于中间年龄段的教师,他们不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也是施展才能的顶峰时刻,他们中有一些可能已经成为学校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在工作范围内,实行工作轮换以实现工作的丰富化。总之,对人的管理需要“”,总的方面,要有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
2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实现民主化管理
2.1教师的合理分权
在现代学校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分权的教师权利应是学校管理的主导,它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发展趋势。它具体表现:1)组织目标的教育化和学术化2)组织结构的扁平化3)决策的团体化4)执行的自主化5)控制的灵活化6)反馈与标准的多元化。
2.2调研教师分权的反馈
从教师总体看,一般是精神需要居第一位,社会需要居第二位,物质需要居第三位。而精神需要主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参与的需要以及荣誉激励的需要;社会需要主要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需要等等。由此看出,教师较高的素养,形成了他们对于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有较高的要求,教师权利主导也就应运而生。
3关心教职工的健康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中小学教师心理作过一个大型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68所学校的2292名老师中,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对教师而言,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日积月累,恶劣情绪最终突破到心理承受的极限时会爆发,产生的效果不堪设想。找出教师不良心理的表现及其危害,对提高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因此,在日常的管理中要十分注意教职工的身心健康,让教师在正常而愉悦的环境下工作,这是为教育谋发展的大事,千万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在提倡给学生减负的同事也要给教师减负,要根除低效无效的工作模式。除平时在工作生活中关心外,学校领导要全面了解每位教师的身体状况,逢两年一次的教师体检后,更要及时实施防治方案。双休日要严格按上级指令办事,从教师休息出发,可适当安排教师短途外出休整活动。要办好学校食堂、改善伙食。学校工会要组织一些群众性文体活动和添置必要的教职工锻炼器材,让教师有锻炼身体的时间和地方。
4用人性化管理代替学校死硬管理
教育工作是神圣的,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是党和国家交付的光荣任务。教师是普通人,承受着一个普通人所应当承受的压力外,还伴随着职业所带来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巨大生理、心理压力,有时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如果我们违背客观规律,不合理地盲目施压,后果适得其反。
目前有的学校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若教师感觉情绪不佳,严重影响到了工作状态,可申请1—3天的“情绪假”,请假期间工资、奖金不受影响。这种“情绪假”是一些学校推崇人性化管理的方式之一。
“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去”,这是一般的职场规则。但是,这条职场规则渐渐引起了争议。因为人不是机器,情绪是人天生就有的,它不可能因为人在工作就不产生了,一旦产生了,它也不会因为被压抑就不存在了。情绪是一种能量。压抑情绪,就会使能量得到抑制,因此很多情绪受到压抑的人工作效率会降低。而且当情绪压抑不住的时候,就会找别的途径爆发出来,比如如果内心有愤怒或者压力无法释放,就会通过在工作中出错,甚至会和学生发生冲突。教师情绪的变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有时会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学校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校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情绪管理在学校中显得十分重要。
5学校人性化管理结论
作为学校领导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广大教师需要获得人性的关怀和个性的发展。学校管理者要切实把握教师的职业心理和工作特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否则,教师的潜能不能得到有效地激发,种种响亮的口号与科学的理念将成为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黄兆龙《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7月
[2]柳海民《教育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二版
[3]陈孝彬《教育管理学》(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4]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篇10
心理契约概念来自于心理学.由组织行为学家引入管理领域,国外学者在探讨心理契约概念的同时,也对其结构提出了很多理论。有的侧重于契约内容特质的归纳,有的侧重于因素提取,得出二维和三维因素两种更具普遍性的心理契约结构。我国心理契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而关注心理契约与学校管理的人更少,因此,研究心理契约在教师管理与队伍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其特点
心理契约(psycho1ogicalcontract)是组织与成员之间对彼此应付出什么同时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是内隐的、没有明文规定出来的各自所怀有的各种期望,有的清晰些,有的则比较模糊。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1960年首先运用心理契约概念描述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被誉为“心理契约之父”的莱文森(levinson)认为心理契约是非书面化的、未成文的契约,是组织与员工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
大量研究揭示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等特性。这是因为心理契约是个人的主观感觉,而每个人对自己与组织之间关系的体验与感受有很大差异,心理契约还会因工作环境、个体心态的变化而不同,双方的期望也会随员工在组织内工作时间的增多而增多。主观性与不确定性特点决定了心理契约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这就要求组织与成员双方必须根据环境变化和组织发展不断确定心理契约的内涵。国外研究者还发现心理契约主要体现在交易、关系和团队三个方面]。交易维度是指具体的、短期的和经济方面的交互关系,可以用工资、奖金等经济价值度量;关系维度是比经济利益更为广泛的、长期的、社会情感方面的交互关系.包括忠诚、责任、福利保障、专业发展等;团队维度则是指员工能够组成一个为实现组织目标而遵循特定规范要求的集体.每个员工都能积极从事角色职责以外的工作和任务,主动为他人的事业发展承担责任。中国学者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主要由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构成,即组织给员工提供一定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发展空间等。员工则遵规守纪、尽职尽责、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等。
二、学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约
学校和教师之间除正式的聘任契约外,也存在着规约双方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心理契约。上述研究为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前提。
通过宣扬办学理念和校长及其他管理人员管理工作.学校无时无刻不在表达对教师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自律、尽责,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保证教学质量、满足学校工作需要和发展要求;教师也总是通过提教学建议、参加教职工代表会议或其他活动,关注并期望学校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希望得到预期的报酬与晋升,希望民主参与权得到尊重,以至获得个人职业与生活的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等。
相对于地方一般居民和其他职业的从业者而言,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论是从学历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来看,都属于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的知识群体,追求并享受较高水平的生活。在关注个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他们还特别在乎高质量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对个人名利也较为淡泊,在与学校的心理契约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时,个人价值与追求的诉求表达与处理方式总是比较温和。一般情况下,教师没有尽职尽责或出现违背契约的言行时,会得到学校给予的明确的降职、降薪甚至开除等处分;而学校违背心理契约,教师发现自身地位、待遇等与学校承诺不一致时,管理者的改革措施与解释缺乏说服力时,个人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时.教师为解决问题而不断奔走的并不多见,其问题与要求很难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与补偿,只能以时间的流逝或自嘲淡化自己对学校的失望和愤怒情绪。因此,如果学校在管理中过于依赖规章制度、合同条款或质量控制等外在制约因素.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学校管理绩效既不现实又不具有科学的可操作性,甚至有教师认为这样的管理是对自己人格和修养的侮辱。学校管理者应该认真研究和分析心理契约的管理效应,认真履行学校对教师心理契约的承诺,提高教师满意度.对于激发和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学校凝聚力、促进学校整体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心理契约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建构心理契约动态管理模式要求学校管理者必须摆脱过去那种通过制度管理教师、通过经济手段制裁教师或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思路,站在尊重教师人格、满足教师期望的角度考虑激励措施,把学校的组织目标与教师的人生意义、职业目标统一起来,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人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1、建立符合学校、教师特点的心理契约。研究表明,挑战性愿景使组织成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才能,会提高成员对组织以及组织管理者的心理认同度。学校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教师是社会成员中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精神追求的群体。学校管理者应该针对学校教学科研、养成教育、管理咨询等工作内容与要求建立不同的教师团队,分别赋予不同的工作要求和期望,结合其热切追求的共同回报,引导他们产生趋同于学校的心理期望,建立既符合教师自身价值追求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校发展愿景。这样的学校愿景不仅反映出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认可与尊重.还能够为教师提供展示能力与实现专业发展的机遇,更易于引起教师的心理共鸣、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可以有效提高并持久保持学校凝聚力,使教师更愿意奉献他们的忠诚与才能。
2、加强沟通、保持期望的动态平衡。心理契约的主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学校和教师的期望都在随各种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管理者必须理顺学校信息反馈体制,建立健全各种正式、非正式的沟通渠道。沟通是指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接受,是知识型组织成员提高效率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共同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各自掌握着特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管理者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创造一种开放的沟通环境使教师能够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想法,表达自己的失落感和满足感。如果教师们能够顺利地表达内心情感并得到理解与认可,及时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误会和成见.就能更好地调整心态和行为。因此,又必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沟通技巧,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各种会议、文件等方式向教师表达学校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希望和要求,并通过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或教师自身的诉求,随时了解并掌握教师个体及群体对学校的合理期望.实现教师与学校双方期望的协调统一和默契,保持双方期望在动态中的平衡。
篇11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很久以来,我们的学生管理存在着以管理者为中心的现象,管理者在管理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学生与管理者的关系是“被管”与“管”的关系,特别是我们高校管理者更是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控制学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这种僵化的管理方式引起了学生的种种不满和敌对情绪,也使管理者的威信大大降低,造成了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使学生对管理者的行为产生抵触情绪和逃避心理,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动力与活力。现代教育形式呼唤新的管理教育模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管理的追求目标,并完全适合我们高校的学生。在管理过程中,我本着回归本位、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教育的本质出发,努力转轨学校管理职能,在对学生进行限制和约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树立法制、纪律观念。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要做到这一点,我首先以身作则,坚持自己带头做好,在管理过程中公平、公正,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服你,才会配合你的工作。
二、提高自身管理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高校管理人员的修养、素质及行动都在学生的视线之中。高校的学生大多非常活跃,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情绪、思想很不稳定,有些行动有时让教师感到意外,这给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孔子曾经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身教胜于言传,作为一名高校管理者,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个人素质,用博大的胸怀,虚心学习他人的工作经验,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做正确的分析,并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所以,管理者只有不断学习,在管理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我的具体做法是:
1.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学习是提高一个人管理素质的根本方法,管理者应该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境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到丰富的经验,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加培训
管理者要尽可能多地参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以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经常抽出时间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
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也就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意志、态度、思想、情感等方面和其他人不一样的特质。我们所有人都是有个性的,对大学生来说,个性发展,是指在学习上要有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以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学习的内容与方法做出准确的选择。因此管理人员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有自己独到的发现、发明。大学生有着他们独特的精神情感和内心世界,所以在管理过程中我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个性发展规律,在注重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正确分析大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在管理过程中给予他们理解、关心与尊重,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社会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判断性也会进一步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自我意识会更加提升。一大部分学生有学习的欲望,变得比以前更加自觉、主动,他们在学习上追求充分自由,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完全成熟和强烈的追求之间有着一定的矛盾,所以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我为了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追求目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给予了他们充分的理解,尽可能尊重他们的个性,使他们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越来越轻松和谐,这样他们才会在正确的引导下,健康快乐地发展。因此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管理工作者有效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
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有思维、有思想、会思考的人,是一项不断变化的社会活动,它不但涉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等方面,也涉及他们生理、爱好、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就应该贴近学生生活,对他们做充分的了解,正确剖析学生的思想变化,积极疏导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在管理中以关心他们、激励他们、提升他们、尊重他们为目标,以积极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为宗旨。总而言之,合格的高校管理者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形成的,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超越、不断创新,我们的管理模式就会适应新时代的挑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景扬.传承与创造:中小学名校管理经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篇12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对象是全体教师和学生,要想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关键要激发全校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坚持树立质量观念,因为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又是检验学校管理是否取得实效的标准,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质量应该成为中心。基于此,管理者必须在管理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把教育和引导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人的作用和潜能最大化地挖掘出来,从而通过激发人的积极因素,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教育管理者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到真诚地对待每一名教师,要在考虑教师权益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从而最大程度地取得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另外,学校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要以充分爱护和关心教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此基础上使领导与教师间的情感真实牢固,从而上下拧成一股绳,保证学校管理有序进行,共同发力推动学校发展。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并且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因此,学校教育管理者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调整完善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努力做到创新教育管理,从而切实适应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熟悉教育教学业务,准确把握教学规律,注意收集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立足于本校实际,创造性地进行决策,带领全体教师积极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理顺各方面管理关系,为教育教学发展奠定基础
1.理顺相关部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系
这一举措能够有效保障领导层决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因此,非常有必要把管理过程中的决策者、实施者和执行者之间的关系统一协调起来,从而确保顺利开展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在决策制定的过程中,领导层一定要全面慎重考虑在推进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把相关管理部门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2.理顺岗位职责和管理效率之间的关系
学校管理者在实施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掌握每一名教职员工的工作岗位和职责,切实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在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教职工的岗位和职责是各不相同的,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职责,承担着各自的工作任务,而且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明确岗位和分工,在此基础上制定体现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奖惩机制,把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3.理顺常规和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
不同学校都有其不同的办学特点和历史传承,在其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往往会形成一套与其自身发展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但是一旦这套管理模式和方法长期使用,从中总结出的工作经验长久地固化下来,或者不能及时反思、弥补其中存在的不足,那么就会影响甚至阻碍管理效率的持续提高。因此,要求学校一方面要坚持继承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中的优秀部分,同时摒弃落后部分;另一方面切忌墨守陈规,要紧紧跟上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创新,不断为学校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提高管理的实效性。
三、切实加强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
1.持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者要从教学管理细节着手,持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突破习惯的教学想法和做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要引导教师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引导者。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师生合作探究、加强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加强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然无法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要想得到持续提高,教育管理者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切实加强硬件建设,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使教师不断掌握多媒体、电子白板等现代教学设备的操作技能,从而利用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
篇13
一、对人本管理的内涵的认识
毋庸置疑,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能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但是对人本管理的内涵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现在谈谈本人对人本管理的一些认识。
人本管理是指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管理理念,人本管理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创造相应环境条件,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组织的共同目标为引导的管理方式。而在学校管理中,这种对人的管理就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以家长为本。学校管理要促进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和自主发展,要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乐,学生以成才为志,家长以学校为荣的管理机制。
二、学校人本管理的要求
1.正确对待人本管理——追求人文关怀的体现。在学校教育管理中,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本管理的本质和要求,努力提升对人本管理的认识。首先,人本管理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这个“人”应该是学校的广大师生甚至包括家长;其次,学校人本管理思想转变了过去视人为完成工作任务工具的观念,转而把人视为学校的财富和资源,而且是全校最核心的资源;第三,要把坚持人本管理当成是一项工作制度而不是形象工程,必须狠抓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避免走过场,流于形式。
2.以教师为本——现代学校管理的精髓。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而在学校管理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之本,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必须加强对教师的人本管理。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需要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的需要。因此在学校实际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教师观应在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评价教师的基础上,切实调动教师的民主管理意识和参与意识,使教师充分感到自身才能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