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篇2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 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 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 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2013.
[5] 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 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
篇3
移动学习在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已经作为一种必要的教学模式存在。例如,在日本,移动学习已经走在世界的前端。日本网络大学2007年4月成立,是仅通过互联网提供全部课程的大学,提供100多个课程,可提供学士学位。在国内,2002年5月,北京大学启动了国内首个校园无线局域网建设项目。2004年9月,英特尔联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宣布推出“中国无线大学计划”。2005年9月召开的中国大学无线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的无线校园网络发展思路和模式引起关注。2007年,上海电大移动校园在移动学习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有关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向真正的“移动语言交互教学”迈出了第一步。在香港,移动学习也正在学校中被采用,名校培正中学推出“手机教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来实时回答教师的问题,促进互动学习。可见,智能手机等智能便携设备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对教学和学习产生影响,学习技术朝着移动化、便携式和个性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会导致语言学习模式更加多样化。其中,移动学习有效又灵活,可以克服时间、地点的局限。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无线智能移动便携设备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支持学习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首先,笔者知网上搜索到的关于移动学习的论文中的大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阐述移动学习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实施方式,概述综述类文章最多。例如,张燕等人阐释了移动学习的内涵和发展途径,提出加强和完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和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推动移动学习教学的模式研究。其次,移动学习相关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也比较多,例如,余胜泉等人研究了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利用智能手机、tablets等便携设备来促进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研究很少。
在海外,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较多。例如,Markett等人研究了使用手机短信服务(SMS)激励英语课堂互动;Cui & Wang认为,手机已经非常先进和智能化,智能手机可以拥有几乎所有个人电脑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Stockwell探索了基于移动通讯技术的智能词汇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的结论不尽一致,这也表明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潜力巨大。这些先锋研究催生了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移动语言学习(Mobile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移动语言学习是一种应用智能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和强化语言学习的新途径。
2.本论文的研究焦点与实施方案
本研究聚焦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作为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工具的应用潜力、利弊、挑战和发展前景。
2.1参加者
江苏常州某高校65名大学一年级新生和六名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本研究。这65名大学生同属于一个教学班,大学英语是他们的必修课。6名教师主讲大学英语,有5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龄,对多媒体电脑辅助外语学习(CALL)有一定研究和应用经验。
2.2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两种研究方法:对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6名老师进行采访。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学生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及学生对在英语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辅助英语学习的态度和看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等。其中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需要做出简要回答即可,研究者对这些回答进行归类、归纳、总结,用于进一步分析研究。对教师的采访内容包括教师对智能手机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的可行性、目的、看法,利用手机进行大学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和挑战等方面。对教师的采访时间不少于20分钟,采访过程录音的方法,之后研究者整理出6位老师的主要观点。
3.数据分析与讨论
3.1大学英语教学中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和态度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名受试者全部拥有手机,其中56名同学的手机为中、高档智能手机,如iPhone,三星,HTC等,软硬件配置强,完全满足多模态外语学习的需要;另外9名学生的手机为普通非智能手机。70%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16名同学认为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进行语言辅助学习会干扰学习。全部同学认为他们使用手机是为了进行通讯交流、听音乐、看视频、玩游戏、上网等娱乐活动。32名同学在调查之前就意识到了智能手机辅助语言学习的功能和潜力。21名同学已经下载和安装了手机英语学习应用软件,如电子字典、英语电子书、英语音频资料等。调查显示,手机是大学生的必需品,但是,在课堂上学校和教师会要求上课时手机要静音或关机。部分同学回答说对手机有些沉迷,在课堂上也会偷偷使用手机发消息或玩游戏。同学们认为手机铃声会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是一个干扰因素;如果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就会滥用手机。被采访的教师也认为,课堂上完全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的,英语教师要对手机的使用加以引导,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来辅助英语学习。
3.2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功能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方法
为了获取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频次和使用方法,对问卷调查的问题选项设计为三个:经常、有时、从不使用。数据见表一。
在使用手机练习听力方面应用最为广泛,许多同学下载听力音频材料利用课余零碎时间听,有些同学通过听英文歌曲练习听力。阅读方面,许多同学登录英文学习网站阅读文本资料或者下载英语电子书和文章阅读。词汇方面,使用手机练习词汇能力的同学较少,问及原因时,同学们说这方面的手机应用软件比较少或软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说明这方面的软件开发有巨大潜力。口语方面,个别同学反应通过用英语打电话或使用手机的录音功能录下自己的朗读声音,与课文录音进行对比,纠正发音和语调,这个策略是很好的,但是遗憾的是,有这种意识和行为的同学太少了(仅占7.77%)。写作方面,只有三名同学有时使用手机功能进行了英语写作能力的练习,方式是通过使用英文书写短信与他人交流。从表一中看出,使用手机进行听力和阅读训练的人数较多,说明手机在这方面有其优势或应用软件和资料较多。在其他方面,手机应用程序较少。
3.3使用智能手机进行英语学习的潜力、优势与挑战
结合对六位教师的采访内容和与部分同学的交谈,笔者总结出以下要点。
3.3.1潜力与优势
*手机人人都有,功能强大,便于携带。可以用手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学习。
*使用SMS、QQ、飞信等平台,学生可以实时地和老师、同学交流,及时获得老师的指导、反馈等。
*智能手机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舒服的学习条件和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融入语言氛围。
*有助于给学生自主学习机会,使学生按照自己的进度和节奏自主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互动积极性。
*手机应用于英语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不再那么枯燥。
*教室和宿舍如果安装了无线路由器,智能手机几乎就像一台电脑一样支持语言学习,成本低廉又方便。
*利用其无线功能,智能手机能提供虚拟课堂功能。
*利用互联网功能,智能手机可以是一种便携、有效的语言学习工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网络学习资源。
*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英语语言移动学习的应用程序和系统开发在学术上和商业上有待进一步研究,潜力巨大。
*通过开发利用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创造移动学习环境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创新。
3.3.2挑战
智能手机等便携设备用于教学和学习还存在以下挑战:
*目前,高校基本上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有的学校还禁止大学新生带电脑。
*在使用智能手机指导移动学习活动和教学方面,教师现在还没有多少专门的研究或培训。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无线化。无线校园网的建设需要更快推进,使新技术更快地得到应用。无线校园网的营运模式需要更多研究。
*适应于手机等移动设备较小屏幕显示的英语应用资源和软件需要更多开发。
*SMS只能最多发送160个字符,对学习文本传送来说是个瓶颈,SMS使用成本较高。
4.结语
十几年来,信息通信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还不能说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于教育学和教学法(ICT Pedagogies)获得了同步进步。现在的年轻一代生活和学习的世界已经和十几年前大为不同。年轻人不仅在使用新技术方面不同,而且因为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他们应对日常活动事务和学习的方式也不同了。移动语言学习的研究及应用为各类学校、各类课程的老师提供了真正的机会来重新认识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对教学和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和潜力,因此,教师和管理层首先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支持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能因噎废食。只要英语教师、教育管理者、技术专家之间形成真正的对话和合作,无线通讯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整合就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Cui G. & Wang, S. Adopting Cell Phones in EFL Teaching and Learn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2008 (1).
[2]Markett,C.,Sanchet,I.A.,Weber,S. &Tangney,B. Using Short Message Service to encourage interactivity in the class room.[J].Computers & Education, 2006(3).
[3]Stockwell, G. Vocabulary on the Move: Investigating an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based Vocabulary Tutor.[J].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2007( 4).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33-02
[作者简介]胡晓斌(1972―),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
手机功能多、上网便利,智能手机还可以替代电脑的部分功能,其时尚和便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9%以上,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率为96.1%,其中,经常使用率为36.2%。很多大学生已经对手机产生依赖。[1]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
(一)作为社交的主要工具[2-3]
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短信和微信、飞信、QQ、微博等聊天工具与朋友、同学保持交流或关注他人信息,同时也让自己的信息获得他人的关注,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学生在虚拟世界交往时间的增加导致其参与社会活动时间的减少,久而久之,学生会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手机已成了很多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
(二)作为个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
很多学生利用手机阅读手机报、阅读网络小说、浏览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听音乐、玩游戏等,以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频繁使用手机玩游戏的学生认为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作为逃避学习压力的工具
还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逐步沉迷于网络,整天“躲”在宿舍上网。他们即使去教室上课也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动脑思考,直接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后抄在作业本上。[2-3]部分学生由于学业跟不上,对所学内容感到索然无味,便通过玩手机游戏、用手机上网的方式逃避学习。
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思考、不愿学习,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需要提交的课程论文,都用手机搜索答案或下载论文来应付。这样会严重阻碍大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产生思考的惰性,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
二、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模式不合理[3,5]
总体上来讲,我国一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仍然沿袭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课堂上缺乏交流与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或缺乏讲课技巧,上课就念教材或PPT,学生对这样的讲授提不起兴趣,于是通过手机上网消磨时光。
(二)学生自控能力不强[6]
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一直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督促下完成学业,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高考前那样大,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同时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逃避或放弃学业而沉迷于手机网络。[3]
(三)学生厌学和畏学情绪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不断背书、做练习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题海中被消磨殆尽。可是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知识点少、课时多,教师会将知识点逐个讲精、讲透,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大学的课程学习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必须在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学懂。但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所学知识难度很大,学不好,这时他们就产生了厌学和畏学的情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许多原本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也成了大学生。面对大学里繁多而艰深的课程知识,他们无法适应,产生厌学和畏学情绪在所难免。每当上课的时候,他们便通过手机上网逃避学习。[7]
(四)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文凭迅速“贬值”,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前途产生怀疑,由此导致了目标动摇的迷茫和挫败感。面对大学学习科目繁多、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形势严峻等压力,很多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压力无法通过思想交流、情感疏导得到缓解,于是他们通过上网、玩手机、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结果荒废学业,形成恶性循环。[3]
三、降低手机对大学生课程学习负面影响的建议
(一)制订相关管理规章
毫无疑问,课堂上玩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但目前,一般在高校,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并不违反学生手册和教学管理规定。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或玩手机,如有违反,一经发现,一律收缴。[3]目前,已有学校制订并执行此类管理措施。[8]
(二)教师以身作则,课堂上不使用手机[8]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特别应该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以自己尊重教学、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貌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三)严格课堂管理
对于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很多教师只是善意提醒,并没有过多干预、制止。但事实上,学生课堂上把玩手机的现象仅靠善意提醒没有用,且课堂上玩手机行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必须严厉制止其在课堂上玩手机的行为,一旦发现,立即收缴,课后再留待处理,绝不姑息。[4]
(四)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改革考试制度。根据课程特点,考试可以通过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操作技能考试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增加课堂讨论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避免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考试前突击背书,也能考试及格的现象。严格执行校规,加大对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的清退处理力度,使学生感到一定的学习压力。
鼓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5]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李莹,沈阳,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0(11):207-208.
[2] 李滢彤,梁利,赵靓,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2(9):96-97.
[3] 王玉锋.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34-35.
[4] 蔡雪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6-47.
篇5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类型的手机成为中国当代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青睐对象,其在交流沟通方面显得更为便捷。手机所具有的功能比较全面,能迅速增加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沟通。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手机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完全处于由手机等媒介所构造的拟态环境中。手机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诸多影响,由此衍生出“低头族”、手机依赖症等现象。部分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整天沉溺于手机中,走路、上课甚至吃饭都离不开手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在这日益严峻的课堂手机依赖问题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利用手机?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手机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1.学生社交的主要工具
在任教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很多学生与朋友、同学保持交流都是利用手机短信、QQ、飞信以及新出现的微信、微博等聊天工具。同时,他们写日志、发照片、发微博等让自己的信息也获得他人的关注,以此来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他们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与他人交往,从而导致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大量减少,随之会造成学生的人际交往脱离现实。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往往选择手机上的虚拟交流,这严重影响到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交往。
2.个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改变了以往的休闲娱乐方式,他们认为手机是他们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手机可以用来阅读报纸、看小说、浏览新闻,手机还可以玩游戏、听音乐,甚至可以自行录音检测与原唱的匹配度,通过这些方式,学生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3.逃避学习压力的工具
很多学生到了职业院校,没有了高中时的升学压力,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逐步沉迷于网络,他们课堂上玩手机,课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经常直接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部分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对所学内容会感到索然无味,便通过玩手机游戏、用手机上网等方式逃避学习。这会导致学生产生思考的惰性,严重阻碍大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 高职院校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的影响
1.影响师生互动
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从表面上看,只是玩手机的学生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往往会停下来用一定的时间加以制止,这无形中就占用了属于绝大部分学生的公共时间,老师的思路会被打断,认真听讲同学的合法利益也受到了侵害。同时,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不能及时听到老师的提问或所讲的内容,从而不能给老师更好的反馈,教师就不能了解真实的需求,就会加剧师生间的矛盾,但如不及时制止,则会让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造成的危害更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2.影响听课效率
通过调查发现,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成绩都不太理想,因为课堂交流他们几乎不参加,思考的时间也相应减少,他们更乐于被动地接受。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所需要的只是考试能通过,他们来上课也只是为了获得平时成绩,这种过低的自我要求毫无疑问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也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 高职院校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1.学生自控能力不强
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一直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督促下完成学业,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进入职业院校后,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督促,管理和学习模式跟以往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区别。学习压力没有高考前那样大,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逃避或放弃学业而沉迷于手机中。
2.教学模式不合理
总体来说,职业院校除了专业课程经常开设实验课外,很多文化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在课上授课,课后布置作业,随后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考试为主)进行知识点检测的教学模式。众所周知,教师传统的授课方式多是“填鸭式”的,课堂上的授课往往比较呆板,与学生缺乏交流与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有部分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或缺乏讲课技巧,上课就是读教材或PPT,学生对这样的讲授产生不了兴趣,于是利用手机上网消磨时光。
3.学生存在厌学和畏学情绪
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导致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不断背书、做习题,学习兴趣在题海中被慢慢消磨殆尽。到了职业院校,学习模式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的区别。高校课程学习存在知识点多、课时少的问题,他们必须在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学懂。但是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并没有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所学知识难度很大,学不好,于是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四 降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负面影响的建议
1.制订相关管理规章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中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义务包括: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现实中,课堂上玩手机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学生没有努力学习,没有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没有尊重老师上课的劳动这样的现象大量存在。目前,就很多学校而言,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并不违反学生行为规范和教学管理规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学生的义务,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或玩手机,如有违反,一经发现,一律收缴。目前,已有学校制订并执行此类管理措施。2.教师以身作则,课堂上不使用手机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应该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以自身行动尊重教学、尊重课堂、尊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我院就有规定,若教师在课堂上接听手机或玩手机,一旦被发现,则被认定为教学事故。
3.严格加强课堂管理
因为上述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教师在发现此类现象后只是善意提醒,并不进行过多干预、制止。事实上,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仅靠善意提醒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且课堂上玩手机行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于自控能力相对缺乏的学生,必须严厉制止其在课堂上玩手机,一旦发现,立即收缴,课后再进行处理,绝不姑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章权利和义务的第七条,教师享有下列权利的第三点:“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的第四点:“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很有可能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习,还极有可能引起其他同学的效仿,导致很多同学都不认真听讲从而影响学习。课堂上不认真听老师讲课,从行为本身来看,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久而久之,也不利于学生尊师重教优秀品德的培养。因而,作为教师,有权利指导学生好好学习,认真完成学业,有义务促进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老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玩手机在善意提醒还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可以暂时没收学生的手机,加强课堂管理。
4.在教室配备手机使用袋
以我院为例,每个班级的教室后方,都配有一个手机使用袋,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将手机放在自己的手机袋里,强制使人机分离,以保证上课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有调查显示,部分学校也实行过将手机放入使用袋的措施,但是往往呈现昙花一现的状态,因为他们的手机使用袋是放在学生身边的,因此在教室固定的地方统一配备手机使用袋,效果会好些。
篇6
智能手机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移动性、隐秘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其功能相当于一个小型电脑,在课堂上使用方便且不易发现,所以近年来越发受到广大大学生的追捧。而与此同时,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也渐渐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行为,使得教师授课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课堂投入度日益降低,这令广大教师头疼不已,但目前我国各高校仍然没有有效的调整和应对措施,很多学生以大学课堂无聊、对课程不感兴趣、不想听课作为课堂玩手机的种种借口,在某些课堂甚至连教师也是用手机通信。由此可见,课堂手机依赖已经成为一种日渐普遍的社会现象,迫切的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以湖南城市学院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回收率约为 90%。同时派发问卷时控制了男女比例和年级比例,为获得较为全面信息的信息打下良好基础,下面是调查结果汇总。
课堂“手机依赖”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与一些个人问题的交叉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情况也存在差异。年级越低,上课玩手机的人也越多,大一学生的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更为普遍,其次是大二、大四。而大三学生由于专业课程开设的相对较多,所以接触手机的时间较短,且通常男生使用手机的频率比女生要高。另外,一般在专业课上,课堂玩手机的情况比较少,至少有一半的学生都会选择认真听课,而玩手机的是少数。但如果是一些选修课及公共通识课,玩手机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
课堂使用手机情况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发现,我校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现象普遍,高达97.83%的学生都表示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其中有 10.87%的学生表示几乎每节课都会使用手机,此外在45 分钟的课堂上,使用手机10-20分钟和20-30分钟的学生分别为28.26%和6.52%,另有2.17%的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超过40分钟,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都是在从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仅有34.78%的学生是用于辅助学习。
课堂使用手机的原因调查 有65.22%的学生表示是因为教师讲课的内容单调无趣,有21.74%的学生表示是受从众心理影响,一贯表现为看见别人在玩,自己也情不自禁的掏出手机了,也有39.13%的学生表示是为了看小说或者和别人聊天,总是感觉手机响,时不时要拿手机出来。 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老师课堂所讲的内容、老师授课的方法、以及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度,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自己上课玩手机的频率。76.09%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专注度主要在于自己对在课堂的兴趣度。
无手机课堂可行性调查 6.52 %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手机,自己也不一定能认真听课,反而会做一些其他事来代替没有手机的课堂,只有 17.39%的学生表示如果没有手机自己就会认真听课。有73.91%的学生表示会因为课堂使用手机而没认真听老师的讲课而感到很愧疚,71.73%的学生表示有意愿拜托课堂依赖的劣习,有34.78%的学生表示,老师在课堂上的劝解对于自己摆脱手机是有作用的,67.39%的学生表示如果教师多互动,多关注自己,自己就会认真听课。 较多的学生也认识到课堂使用手机是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本的浪费,54.35%的学生认为课堂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学习,也有意愿加以改正,但对于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的措施,分别有 34.78%和13.04%的学生持反对和强烈反对态度。
三、访谈结果分析
1.学生篇 针对本校大学生课堂手机的使用量与使用范畴,围绕着“本校大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成因”这一主题,为更加深入推行课堂无手机活动,我们对几位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于课堂无手机活动的看法。总体来说,以学生为代表的课堂手机党对于课堂玩手机行为具有以下共同的认知:
(1)对手机太过依赖:由于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加快,手机也在无形中占据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手机不在身边或者手机没电,学生就会出现情绪波动,比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仿佛有了手机才会有一种安全感。
(2)认知误区: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 就是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课堂玩手机与课程学习及考试并无多大影响,大学的课程去不去上课和最后考试成绩关系不大,所以认真上了课和没认真上课的人成绩无多大区别。有学生坦言,在大学里一般只有第一周的试听课和最后一周的复习课这两堂课最重要。通过试听课,学生能初步判定大学老师的给分情况、上课点名情况及老师上课管理的严格度等,从而间接调整自己对课堂的参与度。复习课就是磨着老师划分考试重点,确定考试难易,然后几个人合作整理重点,死记硬背就行。不少大学生经过相互交流,都会总结“得分保过攻略”,除了众所周知的几个讲课特别精彩的老师以外,大家听课的标准基本上就是“课堂严不严、好不好过、点不点名、划不划重点”几项。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很普遍,所以一些公选课大家都不怎么认真,自然课堂手机族层出不穷,因为最后突击就可以了。
(3)对所学课程学习缺乏兴趣 :在此次访谈中有部分大学生指出上课玩手机是因为任课老师授课方式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自己听课积极性。此外,普遍认为基础课无用也是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在选修课,公共课通识课等等中,一个教室在座上百号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可能时时去关注学生“玩手机”情况而打断自己的教学过程,而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过多,老师也无法在课堂的时候一下子照顾所有的学生,又由于学生的学习领悟能力、接受能力和思维转换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很多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讲课老师的思维进度,进而觉得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却觉得老师的授课内容过于浅显,也产生了无聊的情绪,从而毅然拿出手机上网、玩游戏或听音乐等来打发时间,打发无聊时间。最后,当我们问及如何给学校提意见这方面,大多数学生都在抱怨老师不风趣幽默,上课方式老套,还有些同学表示要把没用的基础课和选修课删掉,这类学生占据了20%。由此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都把自己上课玩手机归因为外部因素,也有少部分人对手机形成依赖。
(4)从众心理:我们采访的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上课玩手机互不影响,也不会影响老师讲课,且对教师课堂的管理持怀疑态度,更有部分学生认为教师普遍缺乏公信力。由于现在大学课堂自由度比较高,课堂上手机铃声振动不断打断老师讲课,大学生上课期间出去接电话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所以大家对课堂手机行为已经视而不见,也并不觉得他人课堂使用手机是影响自己的行为。另外由于自控能力不够强。有的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但在学习的过程却经受不够手机的诱惑,上课时总是想去看看手机有没有电话,有没有短信;或是看见别的同学在玩手机,也想去看看自己的手机。课堂玩手机现象越发成为一种时尚,大多数学生都抱有看着别人在玩,自己也难以控制的想法。
2.教师篇 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学生却在下面睡觉,玩手机或者自娱自乐,这本身就是对在讲台上的老师的不尊重。但是作为课堂手机族的见证者,老师们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当我们把课堂满意情况调查结果反馈给授课教师后,也引来老师的反思。
(1)受到采访的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上课有不良现象,主要是教师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提不起学生兴趣,应该加以改进。也有20%的教师认为,学生成了‘手机控’,和自己的教学质量固然有关系,但更多的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如果要从根本上改观学生玩手机的现象,不是通过强行制止等方式,而是应当通过适时恰当的引导、沟通,让学生自己扔掉手中的手机,戒掉上课玩手机的毛病,这才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2)对于课堂上玩手机或睡觉的学生,只要不大声讲话或对课堂作出干扰,多数老师表现得很“宽容”,很少有老师当场制止学生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更少有人明令禁止使用手机。大多数老师表示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很正常,这点道理其实他们都懂,作为老师也不好去没收学生的手机,所以只能实行“破罐子破摔”的态度。
(3)当问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大多数老师都持无奈的态度。更有部分老师坦言,由于讲课在整个大学教育里是最被忽视的一块。教师的职称只和论文课题挂钩,教学方面只要上够课时就可以,因而自己的大部分精力必须花在研究上,所以备课时间明显压缩,教学质量当然难免缩水。
(4)作为课堂玩手机行为的重灾区,对于课堂手机党,公选课老师更是苦不堪言,众多老师表示,由于课堂学生数量过多,自己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而学生大多选择后排座位,学习氛围更是难以调动。
四、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综合分析
我校大学生大学生玩手机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多方面,不能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以下原因值得关注:
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本身的自制力差,大多数学生已经产生了手机依赖,而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技术革新,手机又新增了看新闻、看小说、上网之类的功能,手机娱乐的工具性的愈发突出,其作用已相当于微型电脑,极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另外没有端正学习态度、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觉得课程太无聊、不想听课、觉得听不听没关系、浏览网页打发课堂无聊时间,这些也都是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而其中的少数学生更是对老师缺乏尊重,认为上课玩手机与老师授课互不影响,因而行为更加放纵。
学校原因:当前学校部分课程结构、体系、内容远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比如,在一些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方面,就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无法根据自己意愿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同一课程学生数量过多,学生缺乏关注度,极易产生忽视感,这固然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折扣。另外,部分教材古板陈旧,内容选择不够新颖,无法吸引学生眼球,同时教学方法没适时调整,课堂与考试脱轨,死记硬背的考试模式,不认真听课高分却照得不误也是学生课堂玩手机的主要因素之一。
教师原因: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是否愿意上课也有直接的联系。某些教师过分追求学术研究,忽视教学方法,通用照本宣科,有口无心讲课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也就是说,教师的个人魅力对于学生课堂的投入度尤为主要。
社会原因:近年来,大学生专业方向和工作不对口已经成为就业求职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不少学生开始质疑课堂的作用与意义。此外,大学生生活整体比较松懈,玩手机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多数学生都有随大流的从众心理,可以说上课玩手机已经成为一种连锁反应,甚至连任课教师也在上课使用手机,而大学生则更加容易受外界干扰。此外,手机功能越发全面,手机上网资费也很便宜,且相对于电脑更易于携带隐藏。另外,现在大学生由于受到自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压力的驱使,压力往往大于从前,同时面对现在的社会压力以及更多元的选择,大多数大学生在自我调节方面出现一定的困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动机也大为减弱,更加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五、针对调查结果的建议
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的现象相当普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已严重受到影响。但是造成大学课堂学生大面积玩手机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其中既有学生思想意识的因素,也有学校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因素。所以治理大学生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从学生方面来说,必须进行心理矫正,提高自律能力;必须关注现实生活,注重面对面的交流;从学校方面来说,要转变管理方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积极加强心理疏导;提高课堂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重视实践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总之,通过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课堂手机族、手机控现象就一定能得到控制。
1.对于学校的建议
(1)规范大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行为:学校为实现教学秩序的有序性、教学效果的成效性,可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教学质量。管理部门可采取强制要求与倡议相结合的原则,要求任课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不良现象予以制止与教育,在教室、食堂等人员宜集中的海报栏开展“课堂无手机”、“我们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等倡议活动。以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
(2)正确引导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行为:对手机这一现代通信工具在大学生课堂上的运用,必须作出正确认识,才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仅采取严令没收、禁用、问责等方式来处理,显得过于简单,且不能达到预期成效。其实,高等学习课堂教育“宜疏不宜堵”,若想彻底摆脱手机对教学的负面影响,关键还是要整体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让广大在校大学生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文明的心态运用手机。
(3)积极提倡教师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态度:授课老师应该增加其上课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改变原有教学观念与态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与兴趣度,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此外,老师还应对自己课堂上存在的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劝阻,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以减少学生课上使用手机的现象。
(4)丰富大学生课堂上的内容及课余文化生活: 课堂上教师授课应该注重技巧,追求内容精彩丰富,形式多变而不单调,从而及时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听课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从手机上转移到正确的方向。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舒缓学生学习生活压力,用文明倡导的方式使学生自觉形成无手机意识。例如,设立校园无手机日、倡导文明使用手机论坛,课堂手机使用优劣辩论赛等活动。总之,要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中接受教育,投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中,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并养成理性使用手机的好习惯,进而保证在课堂上减少玩手机情况。
2.对于学生的建议
(1)除了日常学习、工作及生活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使用外,对于手机及网络,学生应该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使用;此外,学生应适当参加有益的身心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其他的一些联系方式,如交流聚会和直接见面也是让自己逐步脱离“手机依赖”的好方法。
(2)对已出现“手机依赖心理”的学生,可以适时调整心态,丰富学习生活,加强与周围人员情感交流,缓解由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缺乏安全感等症状;定期尝试无手机生活,当症状严重时,有需要的学生可以到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通过学校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以免情况恶化。
(3)对于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学生,则应自觉对手机依赖的坏处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手机作出明确认知,逐步减少非必要的手机使用时间,转移注意力,排解生活压力,尽量使自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从而达到减轻症状,摆脱依赖手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潘凌. 手机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以大学英语课为例[J]. 中国成人教育. 2012(08):148-150.
[2]王靖, 谭舒. 浅析手机媒体与受众的媒介依赖[J]. 大众文艺. 2012(08): 160-161.
[3]翟青竹. 手机微博的使用与满足[J]. 图书情报工作网刊. 2012(04): 11-17.
[4]蔡亚兰, 冯小宁. 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分析[J]. 东南传播. 2012(01): 80-82.
篇7
随着新型移动通讯终端在高校的普及和国内移动通讯服务进入3G时代,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部分高校读者的迫切需求和日常习惯。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信息中心,在传统图书馆和现有电子图书馆的基础上,应该逐渐将相关的信息与应用的环境,从单一的有线网络扩展到移动通讯领域,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访问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
1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应用需求与网络环境
1.1 目前大学生手机用户已成为移动网络的主力群体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移动上网用户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年龄层次较年轻,多数在18~28岁之间;(2)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能很快灵活使用上网技术;(3)使用时段较随机,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约92%的用户会在空闲时候、需要的时候或者想起来的时候,而有相对固定的手机上网时间的用户只占8%;(4)使用时间较短,约占50%的用户平均每天有不到10分钟用手机上网的时间,约占20%的用户每天有超过1小时用手机上网时间;(5)无线互联网的主体已经变成学生[1]。这些特点提供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上网习惯成了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
1.2 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手机阅读的需求较强
专业和课外阅读是大学生主要的阅读方向,根据一些高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还是以学习为生活中心,各种教科书、教辅材料、应试考级材料、英语学习资料等是阅读重点,阅读这类书籍所占用的时间也较多。而多元化、娱乐化、时尚化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尤其是像武侠、言情、校园青春等各类小说;其他像时尚、生活、体育等书籍也深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大多数比较乐于接受现代出现的各种电子阅读方式,他们认为虽然电子阅读没有传统的纸质阅读享有时间上的优势,但是在部分领域电子阅读更具有优势,而通过网络、手机等工具的新阅读方式逐渐在大学校园内流行。因此,高校图书馆完全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大量的信息资源,以更为灵活的方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1.3 构建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网络环境日益改善
虽然目前我国有一些图书馆开展了移动信息服务,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发展还是受制于参次不齐的自身设备建设和移动网络环境存在的缺陷。首先,用户只能通过移动图书馆获取有限的一部分信息;其次,数据传输速度慢,2G手机(如GSM)数据速度是14kbps,GPRS手机的传输速度是40kbps~60kbps,用手机下载数据极大地考验着用户的耐心。随着3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移动图书馆的应用环境得到极大地改善。我国TD-SCDMA、WCDMA等3G网络已经大范围推广使用,数据下载速率可达2Mbps,真正进入宽带网络时代[2]。3G无线终端设备能够不受访问速度的限制,随时随地地接入无线网是网络传输带宽高速化特点。图书馆的无线访问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设备,并且可以定制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业务。
2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
在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建设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手机阅读资源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它服务内容。
2.1 手机阅读资源建设
在手机阅读资源的建设上,需要根据手机阅读的特点对现有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选择和整理。当前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在校大学生的“浅阅读”需求,开展手机阅读服务,比如提供馆藏文献的报摘、文摘、书摘,或者对馆藏经典图书进行缩减、改编等后供学生们阅读。关于阅读内容的建设,可以适当采购部分手机出版的内容,也可以自建“手机阅读库”,尽可能地将电子版的学习资料比如各种教辅材料、应试考级材料、英语学习资料等放入其中供学生下载,当然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课余生活,也应该包括一些健康的有一定励志和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以及其他如时尚信息、体育资讯、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这个新媒体来延伸、创新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有些读者会有自己特定喜欢的阅读种类及方式,对于这些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依据这些将资源分类,根据自身特点推出若干定制频道如资料检索、文化快递、书刊推荐、报纸速递等,读者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定制频道,获得自己感兴趣的资源。
2.2 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
图书馆重点的服务内容是对现有信息资源服务的数据库检索。各个学校一般会因为版权的问题只对校园网开放本校所购买的数据库,这也是很不方便的,无法登陆校园网的用户就不能使用本校的数据库。如果图书馆的数据库检索服务是通过移动网站的形式开放,利用手机上网登录的读者就可以随时随地(如CNKI)检索并下载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而如果跟移动运营商合作,当读者下载论文的时候,由移动运营商进行代扣款,则数据库既可以扩大服务范围,又解决了版权问题。当然,由于图书馆一般并不掌握商业数据库的底层结构和运行机理,在移动网站的开发建设中涉及的移动用户访问认证与登录,信息检索与结果显示,数据库中不同格式的全文、多媒体数据的访问、浏览与下载等方面的问题存在一定困难,比较理想的做法是在网站开发的过程中,同软件商、数据商协作开发各系统的底层认证与检索接口,以及对非通用格式数据的浏览器进行第三方手机应用程序开发等。
3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篇8
一、相关研究综述
自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之始,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就一直在进行着,这些调查一般都将重点放在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倾向、网龄、上网频率、上网时间、上网动机等方面,典型的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在皮尤基金会赞助的“互联网和美国人生活”项目中,研究者专门调查了大学生的网络应用问题,研究者借助于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的方法调查了美国27所高校的2954名大学生,并于2002年了《互联网进入大学:大学生如何使用今天的信息技术生活在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与普通的美国公众相比,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是信息技术的早期采纳者,①而且是互联网的深度使用者;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方面持较为积极的态度,但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中仍处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的地位;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会生活。[1]
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于2004年发起了“大学生与信息技术”的年度调查,[2]至2010年时该组织已连续了七份研究报告:2004至2010年间,美国高校大学生的计算机(含台式机和笔记本)拥有率一直很高(只有不到1.5%的大学生没有这些设备),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普及(占到近85%),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使用高速互联网(占到98%);有六成多的大学生都拥有可以上网的手持设备;大学生群体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PPT、电子表格、在线图书馆资源、课程管理系统(CMS)、②即时通讯(IM)、社会网络(SNS)、维基(Wiki)、网络购物、计算机游戏等方面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大学生在网页制作和视音频制作方面的应用有限(占三成左右)。另外,大学生正在从“看他人到网上的内容”转变为“自己创作的内容”及“和他人交换内容”;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在逐年增加,其中有近一成的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超过40小时,相当于全职工作的时间投入。
2006年,澳大利亚学者对2120名澳大利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网络应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台式电脑拥有率为89.5%,笔记本电脑拥有率为63.2%,手机拥有率为96.4%,有72.9%的学生在使用宽带接入;有63.6%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教学平台;大学生上网最主要的活动是下载音乐;博客文化在这些大一新生中相当流行;有23.8%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社会网络(例如MySpace),但很少使用Wiki。研究者发现大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倾向,大学生在交往、娱乐和生活上对网络的依赖要远远高于在学习上的依赖,如何将互联网从大学生的“生活技术”转变为“学习技术”,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迄今为止,社会科学领域对网络行为的研究,大致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网民的网络应用行为,包括网络使用方式、时间、频率、地点等进行实证调查与定量研究;二是对网民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模式、行为类型与行为逻辑进行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4]本研究属于第一类研究,即“网络应用行为”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系统调查和总结、分析大一学生群体在网络应用行为方面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网络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状况、网络学习行为、网络娱乐与交往行为和手机应用行为。在问卷具体内容的编制方面,本研究部分参考了EDUCAUSE的“大学生与信息技术”年度调查问卷和澳大利亚学者的相关文献,并着重选择了一些关键类目,便于开展中、美、澳对应数据的比较分析。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南京市四所高校的2010级学生,采用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1所、省属重点高校2所。调查时间为2011年4~5月(即大一学年下学期),采用了班级集中发放、回收问卷、手工输入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772份。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下。
(1)性别:男生50.9%,女生49.1%。
(2)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为30%;理工科为49.5%;医学为20.5%。
(3)生源地:有15.1%的学生来自发达城市,32.8%的学生来自中小城市,24.7%的学生来自县城,27.4%的学生来自农村。
三、研究结论
(一)大学生的网络拥有、接入条件都已具备且非常便捷
本次调查显示,有81.8%的大一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高校大学生98.6%的拥有率[5]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99.4%的拥有率[6])。其中有58%的学生有笔记本电脑(低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83.8%的拥有率和2006年澳大利亚大一学生63.2%的拥有率);③有98.8%的大一学生有电子邮件,学生常用的电子邮箱为QQ邮箱(89.7%);92%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上网,84.5%的大一学生在校内可以上无线网,35.6%的大一学生在宿舍可以免费使用校内数字化资源;④大一学生的手机拥有率为99.3%(高于澳大利亚2006年96.4%的对应数据[7]),其中有56.7%的大一学生拥有普通手机,有42.6%的学生有智能手机,97.3%的手机开通了上网功能(远远高于2010年美国大学生62.7%的对应数据[8])。
大学生通常的上网地点为学校宿舍(77.5%),还有很多同学选择用手机不限地点上网(60.5%)。另外,学校机房(47.4%)和学校图书馆/自习室(31.2%)也是大学生经常上网的地方,有23.1%的大学生会去网吧(与2011年全国青少年网民27.9%的比率相近)。[9]
(二)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且娱乐性是目前吸引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重要动力之一
(六)网络学习已逐步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
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所在学校(或院系)为学生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2010年美国高校的对应数据为9.3%左右)(还有3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有66.6%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网络资源;有62.4%的大学生会经常关注互联网上的名校公开课;另外,大学生提交作业的方式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手写作业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81.5%),其他还有打印(39.6%)、电子邮件(39.2%)和网络教学平台(25%)。
(七)在信息技术对学习的作用方面,大学生的态度比较保守
在信息技术对学校学习的具体作用方面,“扩大知识面”排在第一位(77.8%),其他分别为,开阔视野(75.1%)、提供了学习辅导材料(73.1%)、给学习带来了方便(60.4%)、解决了学习中的疑难问题(47.1%)、增加了和同学交流的机会(37.8%),而在“增加了向老师请教的机会”一项上的认同度最低(24.1%)。关于手机对大学学习的作用方面,1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及非常有帮助,有23%认为没什么帮助,有11%表示说不清。
随着大学生拥有的各类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几率也会越来越大,一些学生会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但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同学来说,信息技术也会干扰课堂学习的效果。有77.5%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带笔记本电脑(或其他能上网的设备)到教室,其中有36.9%的同学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活动,但仍有23.3%的同学在上课时会经常上网从事一些与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有32%的大学生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发信息,有9%的学生在上课时会经常用手机从事一些和课程学习无关的活动。
(九)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目的在于交流和娱乐
(十)大学生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存在
近十年来,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普及,信息技术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大学生在网络应用中的“数字鸿沟”现象依然不容忽视。
(1)在信息技术的拥有方面:仍有近18.2%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电脑,有8%的大学生在宿舍不能上网,有15.5%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无法使用无线网络。
篇9
1.调查结果分析
1.1读者使用的手机支持网络阅读和终端下载,且喜欢手机阅读
使用有阅读功能手机的读者696人,占到总数的88%,且80%的读者有阅读习惯。读者普遍认为:手机上网方便、快捷。调查显示:直接使用手机联网阅读方便、快捷224人;使用终端下载阅读、节省流量317人,不使用手机阅读的105人。
近两年智能手机应用越来越丰富,购机成本越来越接近大众消费水平,运营商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智能手机。大学生对于新技术有好奇心,摸索快,易于接受,所以近90%的学生手机支持网络阅读。
大学生普遍认为饭后、课间等碎片时间快速地在网上浏览一下,既打发了时间,又了解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躺在床上也要玩一会儿手机。
1.2移动终端设备总类多,易于携带,上网方式多样性为移动阅读提供方便条件
1.3 你喜欢手机阅读还是传统阅读,你认为手机阅读会取代传统阅读吗?
高等学校中读者不同于其他读者,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专业背景,都是与新知识相伴,通过阅读获取、传输或接收知识,他们采用的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调查显示:59人喜欢手机阅读,345人喜欢传统阅读,两者都喜欢的有364人,都不喜欢的仅为26人。喜欢阅读的读者占97%。在这些读者中认为手机阅读是一种发展趋势会取代传统阅读的79人,而认为传统阅读有自己的优越性,不会被取代的715人。本科生在日常学习中还是以纸质书刊为主,他们习惯阅读纸质书刊,在纸本上标记、批注比较方便,易提起自己的阅读兴趣。
1.4 用于阅读,如看手机报、电子书、手机杂志、新闻、娱乐等平均每天会有多长时间
30分钟以内276人,30分钟到1小时316人,1小时以上169人,不看33人。
2.目前已具备开展移动阅读服务的必要条件
2.1具备推广移动阅读的条件
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的普及,已为移动阅读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而且读者越来越易于接受新设备、新技术、新知识。移动设备越来越小巧(携带方便)、精致(功能多样)、触屏(操作容易);手机应用软件也越来越丰富,运营商推出多种资费的套餐,对上网用户推出了种种优惠政策,且人们可以在零碎的时间获取自己所需。
2.2图书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图书馆每年花费大量经费,购买各类信息资源,无论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种类繁多,内容详实,这些资源只有得到充分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现在仅有部分数据库在确定IP地址范围,通过WIFI可访问,还有很多服务有待拓展。
2.3 读者需求
读者希望随时随地获取图书馆的各类资源,有很多读者关注预约图书到馆通知、所借图书到期提醒、数据库使用培训、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等。另外读者希望定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或文献,可以每天及时了解到其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等。开通这些功能的图书馆还不多,多数图书馆由于人员、技术等因素尚在研究、开发阶段,希望能早日满足读者需求。
3. 用好现有资源,开发新功能
3.1 引导或指导读者使用好现有资源
在校园范围内,教学区和住宅区,包括学生公寓,已有部分数据库有手机版,比如CNKI,另外各个运营商都有自己的应用商店,如:“沃阅读”(中国联通)、“移动阅读”(中国移动)、“天翼阅读”(中国电信)。有些促销的阅读包,5元包、10元包等,整合了各类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可节省资金,可下载或在线阅读。
3.2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开展新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人力不足,有些服务项目短期内全部开发应用有难度,可逐步开展。比如手机版网页可对学生感兴趣的OPAC部分开展服务,让读者了解自己需要的书刊馆藏情况,尽早阅读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
3.3 积累经验,研究新功能
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开展已有好多成功经验,可多选择些代表性大馆,了解其功能及优缺点,为开展此项工作做好经验积累。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现状:有的馆开通短信服务,有的馆开通了OPAC查询,有的馆实现了数据库查询和全文阅读,读者定制等。
移动阅读服务已越来越受到各图书馆的重视,也受到读者的青睐,但有些安全问题和版权问题又有些困扰,亟待解决,这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值得图书馆人努力去迎战,改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05)34-48.
基金项目:
篇10
课堂上老师从不点名,教室里备有电水壶供学生泡咖啡,学生上课时随时可以吃东西或接打电话,甚至可以不打招呼就离开教室。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2级《建筑设计》的课堂情境。与此相反,西南大学某学院发起“无手机课堂”,要求学生课前将手机上交,课后再拿回。“无手机课堂”旨在纠正学风,克服部分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症;而自由课堂也并非无序课堂,能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调动思维。两种课堂模式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也都归根于当前高校学风淡薄、大学生学习热情的不足。但相比于“无手机课堂”,自由课堂更能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同时也能促使教师变革自身的教学方式。现在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在大学生中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如何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让智能手机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辅助工具,进而成为大学学风建设的助推器,应该是当前高校教师和管理层面临的新课题。
一、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
智能手机,就是有开放操作系统的手机。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可以说,今天的智能手机完全可以算作一部微型的掌上电脑,一部智能手机在手,可以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网上购物、拍照片、玩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炒股票等等,普通电脑能做的事,智能手机几乎都可以完成。智能手机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日常用品,人手一台。大学生似乎离不开智能手机,一天不带手机,总觉得好像却了什么东西,做什么事也不够专注。功能渐多的智能手机,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智能机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
网上有笑话说“小学费嘴,初中费笔,高中费脑,大学费流量”,由此可见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
1、智能机对大学生的有利影响
第一,从智能手机的使用率来看,已经极为普遍,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由于现在社会的信息度高度发达,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极为强烈,尤其是处于高校的大学生正是接受信息吸取知识的时期,更加对这种方便快捷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情有独钟,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不可阻挡的。智能手机的出现,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相对于普通手机来说,功能逐渐增多,性能越来越强大。
第二,根据调查结果也体现出这是一个知识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也是一个娱乐的时代。从我们得到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娱乐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随着微信,QQ,微博等等一系列层出不穷的手机应用的出现,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让大学生有了能更大程度展现自己的舞台。同时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强大,拍照,听歌等等功能已经是基本配备,这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利用手机查询各类生活信息,火车,客车的出行时间,公交车的行驶路线,在外出旅游时,可以利用导航指引方向,成为生活好帮手。
第三,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移动上网功能使学生随时随地的能够获取知识和信息,智能手机能下载许多软件,可以下有利于学习的,比如有道词典,帮助学生查询陌生的单词,有助于英文学习。另外给大学生构建了更加便捷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桥梁,有利于师生建立友好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在任何时间反馈自己对学校的对老师的建议,有效地疏导了学生的情绪,解决问题,能及时把我们教育的发展方向,这也良好的促使了我们教育制度和方式的改善。
2、智能机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首先,智能手机的过度依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使用手机都是在娱乐上,而并不是在学习上。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是有必要的,但是现在出现的状况是很多学生在智能手机的使用上仅仅停留于玩上,这并不是丰富课余生活,而是更加单一化。毕竟在学校的生活还是要以学习为自己的主要目的,过度的娱乐只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此外由于智能手机的上网功能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于网络环境的管理我们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手机诈骗,垃圾短信,虚假消息等等不良信息更容易通过智能机这种传播媒介夸大负面影响,对于缺乏警惕性,思想价值观还未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很容积造成巨大的伤害,如果长时间的接触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形成不健康的阅读习惯,极大程度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过多的时间耗费在手机娱乐上面,有效地学习时间已经被智能手机所占用,这也表现出现在部分的大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渴求度,对学习的知识的态度出现了问题,这种单一的娱乐方式使得学生把时间无节制的都用在手机游戏,网聊等方式上面,无论走到哪里随处可见一些学生在手中玩弄手机,上网听音乐等等,人机始终不分离,产生了严重的手机依赖症,从而无形的使自己产生了对学习的抵抗心理。同时,由于长时间的使用手机不免沉迷于手机游戏,导致了一些健康问题,主要有睡眠质量问题,手指会因为长时间的触摸与滑动抽产生了手指肌肉的酸痛,同时感觉视力疲劳,这些健康问题现象越来越突出。
其次,智能手机的影响正常的人与人交流,使得现实的人际化交往变成虚拟化。由于微信,QQ,微博等等手机应用的出现,让大学生中一度出现了疯狂晒照片的情况,无休止的在各大网络平台上展现自己的生活状况,从好的方面来看大学生是在展现自己,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痛苦,这的确是一种很好缓解压力的方式;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现在又不好大学生内心并不充实,精神上是一种空虚的状态,内在世界得不到满足,而想从发不断的发微博等等途径希望别人注意他们,也因为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在现实中无所适从,出现了沟通障碍,加重了孤独感。另外很多学生过分的迷恋这些聊天工具,往往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很多时候在与人真面交流时还是手拿手机,这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出现了很不和谐的因素,这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表现。甚至曾有人感叹道“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也说明了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直面的交流,遗忘了我们是生活在人的世界,而不是人连机,机再连人的世界。更加深入的说是缺乏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信心和勇气,内心的懦弱。
另外,众所周知,科学研究表明辐射对长期使用手机人们的健康不亚于抽烟带来的危害,研究表明,手机辐射可以引起基因突变,手机辐射会造成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神经衰弱,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记忆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手机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手机辐射的危害是不可忽视的,有些大学生长时间发短信,而且由于手机屏幕较小,同学们又习惯在被窝等黑暗处或走路发送短信,会造成同学视力严重下降,引发青光眼等疾病。还有同学晚上打电话、发短信持续到很晚,导致他们严重的睡眠不足,生活秩序紊乱,上课睡觉,不仅影响了生活,也影响了正常的健康,学习。
二、怎样让智能手机成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助推器
1、依托智能手机的创建新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新的时代带来新的挑战个新的机会,面对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不应该是禁止,而是应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它为我所用,培养一支能够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和熟悉新媒介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引导学生正确合理的使用智能手机,利用智能手机的增强我们对知识的传播途径,针对性的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扩大我们思政教育的广泛度,也让我们的教育方式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让学生喜欢上我们的教育方式。利用微信平台,开通有针对性的微信广播,直接有效得传播正能量。
2、让智能手机正大光明地走进课堂,变成教与学的辅助工具
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求知欲望。但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就能实现的。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采取一定措施纠正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无可非议。但在执行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一刀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无促进作用。学生上课不准玩手机,看似能让学生专心听讲,但大学课堂不同于中小学课堂,课堂上的某个知识点可能会在一瞬间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急需对这一问题作深入了解。而有了手机,变可以及时查找资料满足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更加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很多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是事实,但学校在纠正学生的不良学风时,应该探究学生不专心听讲的深层原因,诚然,一些大学生缺少自制力,对学业不够重视,一上课就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机来玩。但有的时候,学生玩手机也是“情非得已”,因为有的教师的授课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高校重研轻教的现状下,不少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搞科研、发论文上,而对教学百般应付,一份课件连续使用多年也不更新,授课方式单一、讲授内容都是在重复教材上固定的知识,学生从中感受不到精彩和启发,自然不愿意接着听下去。而对于有胆量实行自由课堂的教师来说,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有意味着自身必须变革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增强师生互动交流,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水平,更新知识结构也起到促进作用。
3、丰富校园生活,组织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分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正能量,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创造各种竞技比赛,提升学生对技能和只是的渴求度,出了学校自行组织也要鼓励学生自己去举办这样的活动加大支持的力度,不让学生的生活变得单调无味,很多学生依赖手机也是因为学习生活的枯燥,所以我们应该对症下药,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不仅能提升学校本身的品味,净化校园,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做出正面积极的引导。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
当今社会,网上购物已日渐普及,学生是网上购物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校园二手网络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但由于很多软件公司产品打入校园网有碍,一时无法满足学生和老师们的需求,旧的东西无法及时处理掉,想购买的二手物品无处寻找到,以致于资源无法充分利用而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将二手交易网络平台搬进大学校园,方便学生处理并使二手物品得到再利用,使在校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二手物品交易,方便校园生活,给校园注入活力。
一、平台构建可行性分析
1.调查内容及目标
通过问卷调查,抽取广西南宁3所高校进行平台构建可行性的调研。根据问卷调查汇总出的数据汇总分析,为APP平台的成功搭建提供有力的数据与理论支持。
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
样本总体:1000名在校大学生;
抽样方式:网上问卷填写、纸质问卷填写;
调查地点:广西师范学院五合校区。
2.问卷数据汇总分析
此次调查共填写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7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8.5%,问卷收回后运用问卷星、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的汇总与分析。
(1)基本信息汇总
此表格根据问卷中对填写人基本信息的汇总,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构成情况、生活水平、经济状况方面分析出平台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通过表1中的基本情况汇总可以得知,接受调查的全体学生中,男生占29.4%,女生的数量远高于男生的两倍,达到72.1%;调查的学生年级分布较均匀,可以更好的反映出数据结果的可靠性;从月均生活费项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的生活费都在1000元以上,说明学生的购买能力比较强。
(2)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长
经调查发现,197名大学生中,4.2%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1小时以内,1-3小时的学生占10.1%,3.1-6小时的学生占65.8%,6.1-9小时的占12.9%,9小时以上的占2%。手机使用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上数据为建立二手交易手机APP平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大学生闲置物品供需结构对比行
通过问卷调查,将闲置物品分成服饰包包、书籍、饰品、美妆、日用品、体育文具、其他7个类别,随后,作下图对比分析得出,大学生闲置物品种类多,数量大,经对比发现供需情况基本可实现供需平衡,其中二手书籍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分类,呈供不应求状态。
3.调研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81.24%的受访者能够接受在二手交易平台买卖物品,85.43%的受访者支持通^网络二手交易平台进行旧物交易。调查表明,对于建立二手交易手机APP的支持率高达75%以上,因此,初步构想建立手机APP平台进行旧物交易的可行性很高。同时,本校没有固定的二手交易地点,也没有网络化的二手市场,闲置物品的供需信息无法达到同步,供需要求得不到满足,不仅影响校园环境而且浪费资源,所以网络交易平台的构建存在迫切性。
二、二手交易手机APP平台的设计与构建
APP功能模块概述:
“喜换”APP平台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前台主要包括用户管理与用户面板两个模块,后台包括交易管理与系统管理两个模块,四大模块又细分成若干个小模块。
1.用户管理:本模块主要包括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用户信息管理、会员特权四个功能。学校二手市场的用户分两类:普通用户,管理员用户。普通用户采用学号为账号进行登陆以后,可以查看搜索供求信息,供求信息,对自己所的供求信息进行治理,治理自己的信息,修改密码,找回密码,对供求信息发表评论,还可以对有爱好的物品和其主人进行单一交流,即发送小纸条。管理用户登陆以后,可以管理普通用户以及所有用户发表的供求信息、留言、二手商品的分类等。
2.用户面板:用户面板可进行个人用户的商品管理与信息管理。用户登录后可进入用户面板查看或编辑商品信息、商品上下架管理与个人订单管理。信息模块主要包括供给信息和需求信息两个部分。用户可以单击“信息”打开供求信息页面进行信息的操作,在供求信息页面,用户可以选择信息的类型、添加信息的标题、价格等信息。本模块还同时具备商品查询与浏览功能,旧物捐赠服务功能。
3.交易管理:此为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订单管理、支付管理、配送管理、交易评价四个功能,后台在接受前台信息同时,及时更新订单状态、物流动态等相关信息,以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
4.系统管理:此为后台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功能有安全维护、在线客服、公示管理与评价管理。管理人员进行身份确认后进行账号登录可对APP各模块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定期对APP的各项安全指标进行测评与维护,为前台提供及时的在线客服服务。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校园内的闲置物品的调研结果作为支撑,构建一个二手交易手机APP,使高校内的师生可以在平台上售卖与购买二手物品,快捷有效的交易方式在学生与平台之间实现双赢,为闲置物品的处置问题开辟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手机APP平台具有传播快、范围广、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优势,弥补了传统的校园二手交易市场的固有弊端。同时,该平台的实现有利于贴近当前社会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时代主题,使物品价值实现最大化,与传统的二手交易平台相比,本平台还注入新思想,新增旧物捐赠板块,将旧物捐赠给支持希望工程、贫困地区,向贫困地区提供物资上的援助,鼓励当代大学生为公益事业奉献一份力,形成优良的价值观。
篇12
长时间使用社交网络会使心情变差
社交网站是人们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的平台,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找来82名大学生志愿者进行这项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社交网站越多的大学生,不快乐感觉越多,对生活的满意度下降越明显。与之相反,使用网络摄像头与朋友聊天或在现实生活中见面能让他们更开心,就连笑的频率也会增加50%。
茶包中氟化物过多
会损害骨骼甚至致癌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在英国著名的乐购超市、阿斯达超市和森百利超市出售的茶包,都会导致饮用者每天摄入的氟化物超标,从而导致他们面临骨骼和牙科疾病的高风险。
锻炼前喝西瓜汁肌肉不酸痛
据美国《医学日报》报道,西班牙卡塔赫纳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让7名运动员喝半升西瓜汁或其他水果饮料,随后再进行11分钟的锻炼,期间穿插高强度骑车登踏锻炼和休息。结果显示,喝西瓜汁的运动员在第二天没有出现任何不适,而其余人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肌肉酸痛。研究人员解释说,引起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是运动产生的乳酸,而西瓜中富含的L-瓜氨酸具有抗氧化性,能快速消除乳酸。
戒垃圾食品难度堪比戒毒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项超过5000名超重人士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四分之三的受访者认为他们面对高脂肪食物时的食欲,就像烟瘾、酒瘾或者毒瘾发作一般,无法自拔;过半数的人则相信过去他们吃最爱的食物时,身体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奋感。
专家认为,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减肥者清晰地感觉到了他们深陷于无尽的食欲、恶意的市场营销手段和遍布超市的不健康食品联合构成的深渊。真正的危险在于,人们非常容易就会落入恶性循环:他们情绪低落于是借助食物发泄,然后又感到内疚,认为自己缺乏自制力。这种失败的感觉影响了他们的自尊,因此他们再次感到失落,又用暴饮暴食安慰自己,不断循环下去。
每日饮咖啡超过4杯或增大死亡风险
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在新一期《梅奥诊所学报》上报告说,他们对在1971年至2002年间参与生活方式调查的4万多名受访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55岁以下男性每周喝28杯咖啡将导致他们死亡风险增加56%,而55岁以下女性死亡风险则增加一倍。不过,研究并未发现喝咖啡过多对55岁以上人群有不利影响。
经常用手机确实会致癌
据美国《科学日报》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赛克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手机使用者的唾液成分,并观察手机贴近时唾液腺有何变化。研究人员对频繁使用手机者(一个月至少花8小时以上打手机,甚至一个月花30~40小时打手机)与非手机使用者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前者的细胞氧化压力明显偏高,细胞组织及唾液腺承受了极大的氧化压力。细胞、DNA等组织若不断承受氧化压力,久而久之,在自由基、有毒过氧化物的伤害下,便容易突变、产生癌症病变。
常读书不得早老性痴呆症
据美国《神经病学》杂志报道,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中心完成的这项研究开始于1997年,当时研究人员调查了294名55岁以上参试者与思维有关的活动习惯,跨度涉及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位患者去世后,对患者临床评估数据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大脑解剖分析,旨在发现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症状。之后,将这些数据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老人在死亡之前,大脑中就出现了认知障碍症迹象,但是却并没有外显。这表明,进行阅读、写作等刺激认知的活动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认知障碍症症状的出现。此外,晚年经常进行脑力活动的人发生脑力下降的危险比一般人群低32%,而那些不经常动脑者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48%。
每周吃两次生大蒜
可防肺癌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人们只需每周吃两次生的大蒜,就能令肺癌患病风险降低近50%。由中国江苏疾控中心所做的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对比了1424个肺癌患者与4500名健康成年人的情况。研究显示,成年人如果经常食用生蒜头,肺癌患病风险可以减低44%。此项最新研究的论文,已经发表在《癌症预防研究期刊》上。科研人员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大蒜有可能成为一种肺癌的预防剂。”
用智能手机
太多影响心肺功能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手机或许跟电视一样,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健康杀手。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研究发现,频繁使用手机,会令学生的身体机能下降。
篇13
而且在节目录制中,成人汉字书写所呈现的低能,更让导演组咋舌。或许正因汉字危机已如此严重,央视才表现出空前的重视,首度派遣新闻主播李梓萌、郎永淳、郭志坚等集体助阵这档赛事类节目,以期通过这一活动,来增强国人对汉字的兴趣。
此节目推出后,很多网友都称自己是“失写族”。很多时候,明明平时在说的字,一到写的时候却忘记该如何书写了。
那么,造成提笔忘字、不规范用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电脑越来越普及以及打字系统的不断更新,譬如,“搜狗”“QQ”等的广泛使用,很多时候,只需要打上几个字母,就能出现想要的词语、句子甚至诗词等,甚至连前后鼻音、是否翘舌都不必考虑。如此“快餐式”的写字,就造成了面对纸张却下不了笔的现象。
再加上现在学习电脑、使用电脑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学生从很小就习惯性地使用电脑打字,上贴吧,玩微博。现在国家为了规范网络用语,所以很多时候平常正确使用的很多词语,在网上就没有办法打出来使用,因此网民们便“聪明”地用一些另外的字代替。比如,用“河蟹”代替“和谐”、“翔”代替“屎”等。或者用拼音代替,但是又不使用正确的字音。比如,“shi”代替“死”等。长此以往,习惯了这种“替代”的孩子,习惯性地就会在生活中、学习中不自觉地使用这样一些替代的字,这也是不规范用字产生的原因之一。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见许多成语乱用、同音字混用、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这些和人们平时的不注意和不在意有莫大关系。虽然现在全国推行普通话,但是很多地方方言的使用率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说普通话也带有地方特色。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在加上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等,很多字人们不自觉地就读错,进而写错。再加上汉字本身同音字、形近字就特别多,很多词语,比如,“嬉”和“嘻”,按照人们平常的理解,“嘻”是喜笑的样子或声音,所以组词的时候就会把“嬉笑”错写成“嘻笑”。在笔者教书的这短短几年生涯中,譬如,“平心而论”“和盘托出”“委曲求全”等,也是经常出错的。
苏士澍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愈是全球化,汉字书写愈显其珍;愈是科技进步,汉字书写愈彰其贵。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这说明国家对汉字的重视 。那么,怎样才能脱离“失写族”和“不规范用字”的行列呢?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切实落实《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决好师资、教材等问题。可以在小学开设“生字听写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