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低效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课例】一位高三教师在讲授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专制统治的加强”时,大讲特讲明清时期的朝代特征,还列表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展开了详细的比较,结果用去时间30分钟,并且由于整个过程以教师讲为主,课堂气氛沉闷,无奈之下,教师只得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讲授第一节的实际内容,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
在《中国古代史》每一章的开头,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对当时的中外历史作了对比,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前适当解释当时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以使学生从全球的角度认识中国历史,无可厚非,但教学时间不宜安排过长。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集中程度是随着时间变化的:10分钟内学生的思维逐步集中,在10——30分钟内思维状态最佳,最后15分钟思维活动水平又呈逐步下降态势。根据黄金分割定律,45分钟乘以0.618应近28分钟。这与现代心理学和统计学研究的成果也是一致的。这28分钟应定位在学生思维水平最高阶段。用这最有效的时间干什么?好钢用在刀刃上,这28分钟应当消费在一节课最主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上,消费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上,消费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上。
或许是教师对中外历史发展阶段特征较为熟悉的缘故,讲起来头头是道,但由于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史实还缺乏了解,难以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在尚未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教师不宜操之过急,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基本的学情,否则,只能收事倍功半之效。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对学情的严重忽视,上课前缺乏科学的课堂教学设计。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课,对每节课要做科学的教学设计,即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评价要有一个合理的定位。
2、过分依赖多媒体,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描述能力弱化
【课例】在学习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一节内容时,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除提供了一节课的知识要点以外,教师还展示了不少相关的历史地图、人物、遗址等历史图片,但教师对这些历史图片的运用比较单一,对战争爆发的原因、重大战争的过程、人物在事件中的特殊表现等缺乏必要的语言描述,教师对历史人物、事件等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情感淡漠,未见脱离教材、多媒体进行的精彩描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抬头率不高,学习兴趣不浓。
当前,随着一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添置,许多教师几乎每节课都用多媒体上课,很少或者再也不写一个粉笔字。历史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固然能极大地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特别是历史课通过展示历史遗址,人物图片,视频录像材料等,让学生领略丰富多彩的时空世界。但是,对多媒体依赖强了,教师应该要记住的知识和概念,现在因有了多媒体辅助就不去用心记了,图片多了,教师必要的讲解少了,教师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渲染历史氛围的能力弱了,使学生无法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感觉,有血有肉的历史往往被抽象成教条化、过于理性化的结论、知识要点。为了避免讲述的麻烦,有的教师干脆直接将历史人物的简介、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等内容直接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自己看。另外,由于教师在操作多媒体时翻页过快,以及呈现在屏幕上的文字模糊,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录、掌握和理解。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应有的心理、思维、情感等交流产生了障碍,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热情不高,学习效率下降。
对策:教师尝试每周上一节不用多媒体的课!
3、过分遵循教科书的编写顺序,对教材的处理机械、呆板,扼杀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例】在学习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二章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时,一位教师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顺序来实施教学。一句“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这种大发展是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与先秦相比,秦汉文化具有以下几处特点”作为开场白后即导入了新课,在概述了秦汉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统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气势恢弘四个特点之后,接着具体介绍了秦汉在科技、哲学与宗教、史学与文学、雕塑与绘画等方面的具体成就,不久就宣布下课。
这样处理教材行吗?为什么不先介绍一下秦汉文化的具体成就,然后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几个秦汉文化的特点来呢?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习惯于按照教科书编写的顺序来开展教学,习惯于从教科书给定的事实得出的历史结论,过分追求学习内容的权威性,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以教科书编写顺序为教学顺序的教学过程,人为地割裂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过程,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在总结史实基础上自己得出结论的可能性被抹杀,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限制。我们知道,知识是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思维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形成历史认识过程中的思维空间,首先取决于能否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事实上,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有关朝代的文化成就时,如隋唐时期的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教师遵循论从史出的基本原则,先介绍史实,再在学生基本掌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诱导学生概括相应朝代文化的特点,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办法。
对策:教师要精心备教材,更要精心备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或及时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实行变式教学。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一定要将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是否有利于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放在第一位!
4、不敢突破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定势,不从新的视角发现教材中所包含的新因素
【课例】在讲解高三《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中的“戚继光抗倭”内容时,教师对教材中提到的“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没有作深入挖掘,没有对倭寇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合情合理的全面分析。一节课下来,学生对明朝倭寇产生、消失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教师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也无从谈起。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目前我省高三文科班仍在使用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虽经多次修订,却始终无法跟上学术发展的步伐,在不少历史问题上依然停留在陈旧、过时或片面的观点上。倭寇问题即为其中一例。事实上,导致明朝倭患愈演愈烈的原因并非教材所说的那么简单,问题的根源恰恰就在于明朝政府推行政策的偏颇,倭患的消失也并非仅仅是因为戚继光们的抗倭斗争,正如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在他的新作《国史概要》中所指出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是明朝政府逐步放弃了海禁政策。…明世宗去世后,明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灵活的政策。由于海禁的开放,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教师对教材的简单化处理折射出教师的阅读面不宽,教师对最新史学新观点陌生,吸收新史学成果不及时。
对策:教师要与时俱进,多读些新的专业书籍,及时吸收最新的史学观点,并能做到“读以致用”!
5、教学评价意识不强,评价不及时
篇2
襄樊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襄樊学院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于2004年开始招生,迄今已培养了四届毕业生,当前企业对营销人才需求比较旺盛,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高,但通过对毕业三年以上的学生调研发现,其中担任中、高级职位的很少,这与该院志在培养高级人才的定位还有一定差距。目前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新生入学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训、毕业教育、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比较规范严格,但实践教学的质量不高,特别是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差距较大。和其他地方高校一样,襄樊学院以前也存在着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弊病,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但因为惯性和体制的影响,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还是不够,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管理规定不少,但执行力度不够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襄樊学院校、院两级出台了不少管理规定,如关于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的规定,客观上规范了实践教学过程,但因为重视不够再加上很多规定操作性不强,导致执行情况不好。学校对实践教学的奖惩特别是奖励不够。相对于理论教学,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目前学校并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使得很多教师不愿意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即使硬性分配下去,大多也只是勉强完成。
(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但襄樊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部分教师缺乏在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经历,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实践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费时费力,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但很多学校这方面经费明显不足。比如实践教学基地的遴选和维护都需要不少费用,但学校几乎没有这方面的预算,教师只能靠个人能力和关系来寻找实践基地,导致实践基地质量不高和严重老化。
对地方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领导和专业教师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观念
很多教师的观念里教学就等于理论教学,认为实践教学是额外的补充,这种观念是错误的。还有很多人口头上重视实践教学,但实际上行动力不够。要树立两种教学同样重要的观念。为了转变原来的观念,首先要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对现有的关于实践教学的各种管理规定进行查漏补缺,通过制定更科学的和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和规定来引导实践教学改革。
(二)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足是制约地方高校实践教学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一方面要大力从行业和企业引进一定数量的师资,包括聘请客座讲授和兼职导师。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可以通过到企业挂职、校企联合培养、短期进修、出外考察等各种形式进行培养。同时,要做到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相对专门化和稳定化,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把一些对实践教学有浓厚兴趣且能胜任的教师吸收进来,小组成员定期交流和磋商。
(三)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地对实践教学进行考核并进行相应地奖惩是保证实践教学健康发展和提高其质量的基础。对实践教学的评价远比对理论教学的评价困难,这里面最重要也最棘手的是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组织专家进行这方面的研讨。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等方法,集思广益,同时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经验,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评价的方法应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同行、学生和实践基地工作人员;评价的周期包括定期和不定期。
篇3
2、社会各界对地理的支持力度不够
众所周知,在初中还有高中的教学课程中,地理并没有被摆在一个很关键的位置上,得不到学生、老师的足够重视,在大学教育中受重视程度更低。老师教授少、家长不重视、学生们不愿学等现象都对地理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而导致地理这门学科很冷清。现实社会中人们对地理这门学科的不在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理教学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新课伊始、力求新颖
为了上好每一节地理课,在讲新课的开始,教师就应该以活泼的话语,富有深意的问题,有趣的实验,耐人寻味的案例,或者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实物、模型等,由此进入到课程的讲解,可以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课程之中并且对于知识的学习更加渴望。例如,在讲到“洋流”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引用历史上一个战争的例子进行课堂开头的铺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闭了发动机的德国的潜水艇,顺利地通过了由英军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并且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畅通无阻,成功的避开了英军的炮弹,不但如此还在背后给英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当学生思考完之后,教师再揭晓答案,告诉学生其实是洋流帮了德国潜艇的这一大忙。这样一段有趣且真实存在的开场白必定能引起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能将许多思维还处在游离状态的学生迅速地拉回到课堂中来。从而,为继续讲解其他地理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在讲课时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才会自发的、主动的投入到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从教多年,我发现兴趣就像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学生求知的不竭动力,它能充分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优秀的表面状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根据教材能容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丰富的、有趣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情境中的问题要有知识性和挑战性。比如,在讲“热力环流”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实验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情境如下,在玻璃杯里面放上一些沙土还有水,紧接着使用荧光灯直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水和沙子的温度,并且让学生们观察实验现象,注意水和沙子的温度,再放上一根香,试验完成后,让同学们谈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们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来小组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3、正面展示、增加课程趣味
高中地理学习中,老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正面的展示,这种直观的教学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要更加善于使用直观的手段进行地理教学。在进行实例展示、图片、影像、模型、实验、实地观察等传统直观教学的手段的同时,还要联合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成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使学生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教学的新鲜及趣味性,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制作一次“火山爆发,地震”的动画过程,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有效的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感受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全过程。
篇4
贵州瑶山、麻山等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历史及事实说明,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最大困难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0067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3%。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4050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2008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都没有达到4%的目标。民族地区教育的总体投入更不尽如意,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得知,2009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较2008年减少较多的省份多为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如广西壮族自治区2009年较2008年减少1.55%,贵州省减少2.13%,甘肃省减少1.30%,宁夏回族自治区减少1.91%。因此,总体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虽然“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但是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的过程中存在新的突出问题:
(一)地方政府财力匮乏,配套资金难以到位
根据“两免一补”政策的规定,中央发放免费教科书,地方政府分担免除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然而,在我国西部大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农村贫困家庭比例较大,贫困学生的比例较高,这些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财力相对有限的地方要承担相对较多的财政补助,在实际运行中一些地区的“两免一补”配套资金难以足额、准时到位。
(二)实际发放的资金有限,不能解决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
“两免一补”政策资助的对象人数是根据上级下达指标,然后由地方教育部门按比例分配到学校,学校再组成调查小组深入各个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在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是:资助对象的审核问题多、难度大,容易引起不满;一些国家级贫困县如贵州省荔波县、广西龙胜县等地贫困家庭人数众多,而“两免一补”人数名额有限,还有相当一部分同样贫困程度的学生无法享受到“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没有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贫困生上学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此外,民族地区学校实际获得的教育预算内经费减少,造成了学校用于教师交流培训和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的短缺,更使得一些学校没有经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问题会对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最大保障者,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的投入,加大“两免一补”政策的投入力度,扩大“两免一补”政策的覆盖面,让更多的贫困生享受到优惠政策能有机会上学。正如国际社会形成的共识一样,“不应当把私人资金筹措作为一种临时性措施,因为此种做法有可能导致浪费、不协调或不平等。应由政府当局来对筹资合作伙伴加以组织,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纠正措施。首先应防止教育扩大社会的不平等,为此应为处境最不利的居民筹集大量资金,用于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学业失败,或是为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教育等,因此,为了确保公正和保持社会的内聚力,公共经费看来是必要的。”中央应该按东、中、西不同区域对贫困生寄宿生的“一补”确定一个底线标准;省级政府应该出台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办法,加大投入;各县(市)在这个底线标准和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国家还应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国家应当结合各地资源实际情况,除“一免”外,需要逐步增加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对极贫地区贫困寄宿生给予适当的生活补贴;另一方面实行按比例分担,即按照“省级补助一部分、县级承担一部分”的办法,根据各县(市)的财力情况和“两免一补”总额分类进行补助,增加省级财政补助的力度。
篇5
(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⒉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
(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为新知做铺垫。)
⒊ Review the words.
(在巩固旧知的同时,引出新知。)
Step2 Presentation
⒈ Review dialogs 4 and 5 from page 29.
⒉ Teach new lessons.
⑴ Listen tothe tape.
(训练学生的听力。)
⑵ Havestudents read the dialogs.
( 训练学生说的能力论文格式模板。)
⑶ Practice thedialogs.
①Teacher-Students
②Girls-Boys
③Haveseveral students to come to the front and role-play the dialogs.
(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并感到学英语很有用。)
Step3 Practice
⒈ Make thedialogs and practice them.
( 旨在及时反馈所学新知,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⒉ Review theRemember part.
⒊ Play a game.
Ear, ear, touch your ear.
Eye, eye, touch your eye.
Mouth, mouth, touch your mouth.
Hand, hand, touch your hand.
(既练习了学生的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Step4 Actions
⒈ Reviewthe Remember part.
⒉ Listen tothe tape.
⒊ Read and then do the actions.
①Teachergives the order, students do the actions.
②T: Whowants to be teacher?
S1 gives the order. Otherstudents do the actions.
③T askstwo students to come here. One gives the order, the other does the actions.
( 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⒋ Match.
( 让学生的辨认能力和听说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Step5 Wrap-Up
Step6 Homework
⒈ Readthe dialogs after the tape.
⒉ Write thenew phrases three times after class.
篇6
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尽管很好,但有些素材农村学生接触得少或者没有接触过,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变通教材的素材,大胆利用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素材进行数学教学。例如,学习表内乘法,我就利用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像8的乘法口诀,我就以农村小畦种菜为例,一个小畦中,宽可以种八棵西红柿,长可以种十棵西红柿,让学生画出示意图编写8的乘法口诀。又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素材:菜园内有20个成熟的冬瓜,妈妈摘走了5个,还剩几个?学习“长度单位”时,除了运用教材上的素材认识长度单位外,我还让学生测量学校操场小树之间的距离,单杠的长度和高度,小学生的身高,还让学生到家里测量家里诸如玉米等粮食,大葱等蔬菜的长度,还让学生对文具、玩具、粮食蔬菜的长度,还有身高、旗杆、房屋等高度的比较,充分认识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不同,避免农村学生出现小明身高106米,房子高3厘米的常识性错误。
三、让生活情境再现数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运用农村低年级学生已有的农村生活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必然能够激发农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从生活中提出问题
数学教学是解决问题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疑问开始。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课来说,用从现实生活来的问题导入必然会让他们学习兴趣大增,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习的注意力便会更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就会更好。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进位加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菜园里西红柿熟了,小明家收了35千克西红柿,小红家收了27千克西红柿,他们两家共收了多少千克西红柿呢?你能帮老师计算一下吗?”又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退位减法”,我用这样的生活情境导入:“同学们,小明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25只小鸡,小红的妈妈从集市上买了17只小鸡,谁买的多?多几只呢?您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再如,学习“100以内加法和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我用学生熟知的游戏导入:同学们,弹琉璃球是我们最爱玩的游戏,小明、小红、小丽三个小朋友玩完弹琉璃球游戏后,小明说:“我手里有12个琉璃球。”小红说:“我手里的琉璃球比小明少3个。”小丽说:“我有15个琉璃球。”同学们你们能帮助他们算出他们三个共有多少琉璃球吗?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教学内容农村生活化
农村生活中包含了好多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农村低年级熟知的农村生活与数学知识的结合点,有助于学生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像上一个琉璃球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三人自由结合,自主进行实地演练,说出各自的琉璃球数进行验算。
(三)练习生活化
学会数学知识是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了数学知识,我在让学生进行练习的时候绝不是让学生只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而是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如学习了“长度单位“,我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的桌子沙发的长度,家庭成员的身高,估计家里房子的高度等,还让学生说明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有没有好的办法等。这样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虽然适合农村低年级学生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多,但我们要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数学在现实的魅力。例如,学了“小数”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到集市上调查各种蔬菜的价格,用小数记录下来,然后帮妈妈找到既便宜又新鲜的蔬菜,还要帮妈妈算好账,做妈妈的好帮手。通过活动,学生不但复习了小数的写法,还巩固了小数比较方法;不但训练了学生观察能力,还训练了学生比较能力和计算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勤快节约的习惯。
篇7
一、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的关系
从公立学校教师自身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的产生和职业定位与国家的教育控制权和学校教育的制度化密切相关,它是伴随着教育权力主体的转移、教育纳人到国家权力视野和教育由私人事务向公共事务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
教育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研究表明,教育这种“超生物遗传方式”最早在原始社会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年长者的一种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家庭形态、内涵的日趋完善,家庭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成为文明社会普遍存在并保护的“第一教育权”,至今我国宪法仍然保护这种天然的教育权。进人阶级社会后。国家开始涉及教育领域,但是这时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种社会活动,国家对教育的影响和控制一般是采用间接的手段,如采用科举选士等人事选拔方式。近代公共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国家教育权的真正出现。各国普遍建立了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国家教育权普遍强化,并成为现代教育权的主体,各国都设立教育行政机构代表国家承担举办和管理教育的职责。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从建立一开始就把教育视为无产阶级国家的职责。
国家行使教育公共权力,保障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实现国家教育目标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国家对教育过程中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控制,其中包括对教育者的控制。因此,建立师范教育体系、培养受过专业训练的教育者,对于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国家通过培养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教师队伍来保证并不断扩大国家教育权的实施,同时确保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鉴于公立学校教师在实现教育的国家责任中的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把教师纳人到国家公务系统,或者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享受公务员同等的待遇。可见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和政府之间构成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历来就是存在的,这种关系源于教师职业的产生和特点,是固有的、不可改变的。教育行政机关依照教育法律规定对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实施资格考试、招聘录用、培养和培训、考核与评定、职务晋升与奖励等行政管理活动。教师必须服从这种管理,在涉及到教育教学事务时二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都是法律规定的。当然,政府与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之间的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内涵、各自的权利义务要求和发生纠纷的处理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教师仍是“国家干部”身份,教育行政机关掌有教师管理的绝对权力,教师则有绝对服从的义务。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任免、奖惩等仅适用于内部人事管理的权利义务体系。实际上二者构成内部行政法律关系,类似于传统上大陆法系的公法上的特别权力关系。
1986年2月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之后,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开始改革教师的“国家干部”身份。虽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具有公职身份,但他不是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工作的行政级别系列的公务员。教师作为行政相对人与教育行政机关发生法律关系时,不具备内部管理权利义务的一些特定的形式,如命令权力和服从义务不像以前那样具有职位层级性。教育行政机关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的行政许可行为、罚款或取消教师资格证书等行政处罚行为时,要遵循法定的程序,否则教师就可以以侵犯其程序权利为由通过司法机关以行政诉讼方式主张权利。同时,教育行政机关或其所属公务员在履行职务过程中发生过错行为,侵犯教师权益,符合《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范围的,教师可以申请国家赔偿。
二、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分析
1.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自然属性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我国学校内部主要存在三种岗位,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其中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从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在当代中国社会转轨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师的工作环境和从业方式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教师专业化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l966年l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会议发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教师职业是“建立在有关学科基础之上的一种专门性强的社会职业,必须是经过专业训练,长期研究,获得并保持专门知识和特殊技术,承担着对学生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能适宜教师职业”。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努力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崛起,教师职业进入G0ds0n所称的“恪守原则的职业精神”时代。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中,教师可以以稳定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是白谋职业、自立发展的合同工的身份存在。但在依靠知识和信息技术的时代,教师已经不应是市场化公民社会中“瘦身”政府的人和企业式的服务提供者。“新的教师职业不能只成为技术性工作,为了实现教育标准化和追求考试成绩只关注教学技术而忽视教育目的,工作强度无限增大,就像私立部门的雇佣员工那样;也不能固守原来僵化、不鼓励创新的教师公务员管理模式。”教师(包括其他专业)需要接受“市场的冲击和重塑政府的更强的控制和监督”,教师将由一种熟练职业转为专业运作方式,这会使教师人力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发生改变。一些国家在教育私营化和分权化政策的冲击下,公共部门的雇佣模式开始转向一种合同雇佣关系,赋予学校更大的人事管理权。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由与国家、政府结成服务关系转变为合同关系,教师的工作条件受私法下雇佣合同的调整,教师的义务可以由作为法律雇主的学校与教师在个体或集体的基础上双边协商决定。在公立中小学校教育领域,教师的权利和教师劳工关系在几股力量的冲击下被重新塑造,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受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影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一特征受到法律保护。基于此特征,中小学教师的公务员身份被取消,私法的契约精神越来越多地渗入到教师管理领域,影响着教师的法律地位和从业方式,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学校的法律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2.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社会属性在于提供公共服务,属于公职系列
公职人员包括两类人员:一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二是在政府机构中和各类事业单位中工作的、非公务员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公立学校教师职业从属于公职系列,“起源于现代国家把普及义务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和把对它的管理当作政府行为,从而用国税收入支付教育公务员——教师的工资,由他们执掌这一国家事业和完成这一政府行为”。因此,从法理上讲,公立学校教师既不是分文不取的义务劳动者,也不是由私人机构付酬的劳动者,而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从事特定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公职人员。可以说,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本身必然使其从属于公职系列,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职业的公职性尤为突出。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市场、社会和教育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学校自主管理权的扩大,使教师多采取合同形式从业,但并不等于否定教师的公职身份,而是根据时展赋予教师职业新的含义,即在传统的模式上融人能力、绩效、竞争等具有市场色彩的因素,以提高公立教育质量和建立现代化的教师管理制度。我国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任用制度摒弃了“国家干部”身份时的行政任命制,转变为教师职务聘任制。其目的在于改变教师的单位所有制,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以适应教育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教育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最终提高教育质量。对于改革引起的教师法律身份的变化,在理论逻辑上,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仍是由国家付薪并确保各种福利待遇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国家之间事实上是种‘雇佣’关系,教师应当是国家代表者,在教育活动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从现实来看,由于教师资格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工作场所是国家举办的学校,他们的工资收入、福利等由国家财政负担、职务由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聘任,因此,教师仍是国家公职人员。从长远来看,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市场经济的完善、法制的健全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教育处在由国家独揽的事业向“第三部门”的逐渐转变中,市场和计划两种资源配置机制在教育领域内渗入的程度也处于过渡阶段中,两种力量谁占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最后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的行政公共权力仍会在教育领域内占主导地位。尤其在义务教育领域,因为它受市场的影响比较小,也是国家法定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教育,所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控制地位不容动摇。在每个公民都必须接受教育的意义上,政府要保证这种服务事实上被提供,而且要达到政府认为满意的标准。只要国家仍对基础教育负主要责任,为了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不放弃对基础教育的控制,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的公务性质就不会被取消。教师聘任制并不必然改变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与国家的公务关系,公立中小学校教师工资仍由国家负担,教师职业仍可以享有社会公费医疗、保险福利待遇以及职业的稳定性等公务员特性。这也是保证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职业具有吸引力、确保教师待遇、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教的关键举措。
三、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分析
l、国外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各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国家兴办的公共事业,教师受国家委托执行国家意志,按国家的教育计划和培养目标教育下一代,执行的是国家公务,因此,各国都把教师定位于公务员或者公务雇员。法、德、日三国,明确规定公民在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并获得教师职位后,其身份就是国家(或地方)公务员,纳入国家公务员行政管理系统中,适用本国的公务员法,或根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而专门制定的教育公务员法。日本文部省认为,教师人事政策的管理和操作问题,只能由教育行政机构决定,地方公务员法禁止教师与地方教育机构进行集体谈判。德、法两国,国家立法机关确定教师的雇佣条件,政府和教师协会无权就此签署集体谈判合同,罢工为非法,要受到法律惩罚。英、美两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不是国家公务员,而是国家的公务雇员(PublicEmpl0yee),由公立学校的责任团体(地方教育委员会或地方教育当局)采取雇佣合同的形式与教师签订工作协议,教师的雇佣和解雇不适用于一般的劳工关系法,也不适用于国家公务法律条款,而是由仅适用于学校雇员的法律明确规定。与其他一般雇佣关系相比,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合同也受到限制,尤其是在集体谈判、罢工、教学责任等方面限制更加严格。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教师的教学责任由合同约定改为由国家教育和科学部立法详细规定,教师不再是基于合同向雇主提供服务,而是基于法规提供教育服务。美国公立学校教师的雇佣条件很多都由法律规定,对在公务雇佣领域能否集体谈判仍有争议。一般认为,集体谈判并不是维持公立学校的必要手段,因为学区作为民选的负责公立学校管理的团体,不能向雇员组织妥协或违法授权,但学区可以与地方教师组织就学区有自由处置权的事项,如工作时间、工资、纪律措施、解雇的方式和工作条件等进行协商。
2.我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的法律地位
篇8
1.2高校难进难留优秀物流人才
高校在引进人才时比较重视学历、毕业院校、教育素养等因素,对于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有时会因达不到相关要求而被挡之门外。同时,高校也比较重视与认可教师系列的职称评定、配套有相关的待遇。而对于如物流师等这样的认证,有些高校并不给与相应的待遇政策。鉴于物流人才紧缺,很多企业对具备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求贤若渴,甚至可以开出年薪数十万或上百万。这在高校,是不可能有的待遇。对比之下,一些比较有能力的高职称或高技能教师更容易跳槽到待遇更好的其它院校或是企业去,从而造成专业教师的流失。如何改变上述主客观因素造成的现状,在保证良好而稳定的师资队伍基础上,通过科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技能,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高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难题。
2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因系统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有别于高校的一些传统专业。对本专业教师来说,为地方培养有特色的本科层次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走既掌握物流理论知识、能进行理论教学,又熟悉地方特色,掌握技术的应用、能指导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模式。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不断接受物流管理新理念,提升教学技能,这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
2.1利于物流管理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
物流教师既要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又要了解企业物流生产和管理过程,关注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找准专业培养方向,科学设置一套相对完整的物流课程知识结构体系。教学技能的提升利于教师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基于企业生产运作过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让专业的建设符合物流业发展的方向。
2.2利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培养
服务于地方物流业的高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在知识、操作、实践上的能力培养。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操作技能、加强实训教学,通过自己的参与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大赛、专业比赛和顶岗实习等,让学生能动手、会动手、展身手,真正掌握专业技能的本领。
2.3利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素质提升
目前高校教师的职称可分为三个等级:初级(助教)、中级(讲师)、高级(副教授、教授)。作为初级的物流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配合讲师指导实训,通过实训和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和提高实践技能。讲师级的物流教师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较好地参与物流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物流的高级教师则已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能,能为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引领专业的改革与建设。教师在一步步提升技能的成长中,也提升了自我相应的职业素质。经常开展教研室活动,专业教师通过研讨交流取长补短,进行有益的传帮带,能共同提高物流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的措施
传统专业的教育主要是课堂授课,注重理论上的传授,属于理论型教学。而物流的教育不仅是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动手的实践能力培养,形式上主要有几种:讲课(常规授课)、实训(模拟仿真)、实习与见习(参观企业、物流设施);另外还会增设如学术讲座(企业物流人士学术报告会)、研讨会(与企业交流)、团队合作项目训练(课题研究)等。在教学过程中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分析上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学设计上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上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专业规划与建设上不断更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企业合作上创新科技的能力等。
3.1树立良好的师德
爱岗敬业,团结合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要真心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物流管理这个专业,能耐心细致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现代物流环节众多,包括运输、储存、包装、配送等,这也要求专业教师间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把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互相融合,并把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氛围。
3.2加强教育理论培养,不断学习新技术
鼓励与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技术,让教师懂理论、有技能、会教书、会动手,从理论专业型向技能双师型转变。
(1)走出去,请进来
为提升专业教学技能水平,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国家或省市举办的培训活动,内容涉及教学设计、教学组织、讲解、演示及新兴的微课教学等;也可以参加专业类的如全国高校物流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主要学习专业领域新理论和前沿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组织高层次教师进行国外访学、培训,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与技术手段。举办校内外的物流经验交流活动、专题学术讲座等,把高校同行请进来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切磋与探讨专业建设的问题,促进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能力;把企业实践领域专家请进来,共同探讨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可以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方向等相关信息,可以获得许多有价值的间接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兄弟院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学习新技术
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各种知识层出不穷,教师时间精力与机会有限,不可能参加所有的培训。但如果将培训的内容放到专门的网络上,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获取与共享,能让更多的教师有针对的享受到远程教育。利用网站平台,教师们还可以相互交流,把自己优秀的微课或课件共享,让其它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3)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校外兼职教师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是新生力军与未来的主力军,能更容易融合到现代物流人才建设中去。为促进其快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采用双导师制的培养方法:一个是本校教学一线多年的高级教师,从教学技能方面传授与培养;一个是地方企业一线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骨干业务人士,从实践实战方面分享经验,实现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相辅相成。对于聘请的个别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在教育相关理论和执教水平上达不到高校教师要求的现象,可以对其进行岗前教育理论培训,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让兼职教师了解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学会运用高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
3.3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培训
多岗位见习锻炼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研究
(1)建立校内实训中心,促进高校间学习交流
各高校重点建设的物流实训中心,是提供给师生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的场所,如进行仓储物流管理实训,可以学习并掌握商品出入库的整个物流流程和信息流程;在国际贸易全仿真操作实训中,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签订,出口商品成本核算等。模拟实训以及物流应用软件的操作,以实践代替理论学习,提高师生实践能力和业务素质。高校间也可以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完善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建设,避免无效投资和建设项目的不足。
(2)深入企业,加强实践
如果说教师的理论提升在科研进修上,那么他们需要的实践经验,则应是在企业这个大课堂里。在教学与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带到企业大课堂里去寻找解决,通过参与企业实际生产活动,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技能。
(3)参观学习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资源,高校可开展到物流企业作业现场如港口码头、铁路车站、配送中心、图书物流、生产企业包装生产线等参观最现代、最科学的企业物流流程。一些专业方向如港口物流,由于其涉及的设备价值昂贵、地方本科高校不可能具备这样高成本的的实训中心,到企业现场去观摩真实的大型设备和工作环境就是最好的选择。教师把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的最新物流科技发展动向,转化成最新的教学内容,反馈回专业的建设,反馈回人才的培养。
(4)挂职锻炼
专业教师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到企业里去锻炼,将有机会接触与了解企业的发展需求。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可分为两种:一是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方面对口与专项的短期实践。例如仓储作业实务培训可选择仓储公司,练习收发货、验收、填单、装车、盘点等相关内容,有些内容往往在书本上并未涉及,而是直接由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得,培训效果明显。二是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挂职锻炼。在企业里,教师以一名新企业员工姿态去虚心向一线技术人员学习、向企业专家学习,观察企业的微观活动,感受企业文化,可以找到自己平时在学校教学过程的许多不足之处。高校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与地方企业达成协议,为教师积极创造条件,以便能分批分方向进入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在实践操作中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经验。教师在外训中掌握物流企业信息和企业动态、前沿的物流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日后回归的教学中能完整反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成长为现代物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4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
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以科研促进教改学院应积极拓展思路,依托区域物流行业,整合学校、企业、科研单位等不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学校与物流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根据自已的研究方向,把专业理论的知识教育与企业的生产、科研有机结合,带领学生一同参与地方企业横向课题研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提供物流技术支持服务,共同解决地方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这既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自我的专业发展,为将来成为高素质员工打下坚实基础,真正实现高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多赢格局。
3.5练就双师型技能
在经历一系列高校为教师创造的培训、实习,到物流企业和物流相关工作单位挂职,在产学研相互合作的成长锻炼中,教师逐渐获得丰富工作经历,同时具备获得各种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如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层次可分为物流员、助理物流师、物流师、高级物流师)、注册采购师职业资格认证(按资质相应认定为采购师、高级采购师、注册采购师)等。国家权威的资格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各物流专业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双师合一”。
3.6建立物流教师绩效考评体系
目前高校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指标还是倚重课堂教学工作量及科研情况,考评制度里对实践能力方面涉及较少,教师的大多时间在被繁重的课堂教学与科研任务占用之下,也就不会主动去争取外出实践锻炼的机会。为此,学校或二级学院的绩效考评里,要增加如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的时间或次数要求,考评其上报的实践活动计划方案、实践业务进展与总结,并以此作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内容,并体现到职称的评定上。这样的导向作用,能积极鼓励和推动专业教师走出高校走进企业,获得相应实践工作经历,提高物流实践操作技能。
篇9
2.转变教师的传统思维方式
加强小学教育中计算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首先要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思维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在教会小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在加强小学低年级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注重课堂中的互动,提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学习计算机创设良好的氛围。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更能促进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和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内容为大家进行讲解,并让其余学生对讲课中的问题进行点评,并不断完善。利用这种新颖的讲课方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多注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发挥,在不断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课中不要一味地讲课,要引导学生针对所讲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同时教师在解惑过程中,首先思考问题提出的原因,再去回答学生的问题,在问题的回答中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2.教师队伍质量整体偏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尽管新课标对教师的地位给予了新的定位,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担任引路人和服务者的角色,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来看,教师队伍质量整体堪忧。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多处于偏远地区,尽管今年来特岗教师、支援偏远农村地区教学计划等工作逐项开展,确实有一大批优秀年轻教师奔赴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但同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整体教师需求量相比,依然显得供不应求。就拿我在任的学校来看,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没有一个是国内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的,只有3个是大专文凭,其他的都是大专以下文化水平,甚至还有只是初中毕业的代课老师。
3.教学设施不完善
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阻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另一大障碍性因素就在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由教师、讲台、课本和粉笔构成,色彩单调、形式单一,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这归根就地,就在于传统教学模式未能与现代教学技术相融合,未能汲取现代教学技术的有效养分。比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强小学数学的趣味性,同时也能够降低小学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但从当下少数民族地区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来看,教学设施不完善是阻碍少数民族地区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4.传统民族观念的束缚
从历史走到今天,边远地区即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区一直都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不愿与外界进行交流,思想观念陈旧,特别是在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温饱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变得乐观、知足,不愿意去接受知识的改变,甚至认为知识会让他们变得很陌生。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家长对于学生的求学都保持谨慎态度,甚至还存在一些抵触孩子们上学的情绪,在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学生很难用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
二、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
1.编订针对性的教学教材
科学的编订教材需要以充分的调查、实践为基础,只有适合学生理解方式、学习方式的教材才是最有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教材。要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编订一本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理解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教材。要编定这样的一本教材,地方教育部门必须做好充足的调查研究工作,重点对学生的理解方式、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做出细致研究工作。
2.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比如加大对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力度,与政府机关、各大高校结合,制定少数民族教师帮扶制度,每年为各大高校分配一定比例的支教名额,让刚毕业的大学生走向少数民族地区,在帮助那里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也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工作。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想提高,必须做好教师队伍的进修工作,少数民族地区更应如此。
3.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地方财政部门协商,从预算做起,加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设备、信息网络设备等。
篇11
2.设计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如果让学生整堂课都在反复的读。他们肯定感到枯燥乏味。运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他们会学得既主动又轻松。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拼读的要领,可以制作这样5张卡片:“m﹑a﹑q﹑i﹑ao”。首先,让全班同学把这5张卡片读准;其次,将这5张卡片分发给5位同学;最后,让他们按一定的顺序组合成两个音节。一个是m a Ma,学生 拼读时要做到“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另一个是q i ao qiao。这样的音节,声母﹑韵母中间有介音的情况,则采用“三拼法”。“声轻﹑介快﹑韵母重,三音相连猛一碰 ”。学生反复朗读这两个音节,让拼读的要领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
3.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
刚入学的小学生学习拼音,往往感到枯燥无味。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学习拼音的兴趣呢?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兴趣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有些字母的形状容易混淆,如:“f”和“t”;有些字母的发音均相近,如:“u”和“o”。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欢乐的活动中学习。例如教学“f”和“t”,先出示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朗读儿歌:“伞把钩钩朝上f f f,伞把钩钩朝下t t t”。由此,教师将学生引入学习情景,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不会厌倦,而且越学越有味。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氛围,如编顺口溜﹑儿歌﹑制作教具﹑组织游戏﹑表演等方式,学生学习氛围就会自然变得活泼﹑有趣﹑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变抽象为形象,提高拼音教学质量。
篇12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尚不完善,工作仅靠领导的重视与否,会议强调与否,上级部门检查与否来完成。日常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仅满足校内自我评价,检查汇报完就完事,没能从源头,从机制上找原因,不能形成合理的考核、分配制度,不能科学地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形成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模式及运作机制。
1.2评价重点不突出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无重点,没有围绕中职学校的“行业、专业特色办学”,“学生的培养目标”这些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的中心开展。仅维持对老师的日常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苗头”“现象”等问题,多数仅就事论人,没能就事论事,难以形成开创性的工作局面。
1.3第三方评价参与度不高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和企业行业紧密联系,离开了企业行业,就没有了某一类职业的生存空间。而现有的职业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认可度低,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企业行业往往很少有发言权,更谈不上参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
1.4评价结果力度弱
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没有与教师切身利益挂钩,没有形成数据、文字纪录资料,难以与具体当事人评先选优、绩效工资、职称评定等切身利益挂钩,以致奖、罚不分明,教育引导无号召力。
2“一个门槛、三方评价、四个环节、六个等级”教学
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实践探索基于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不同、经济情况不同、校情不同,使得中职学校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面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模式,同时评价的结果如何与教师绩效挂钩,本文以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由单一评价主体———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自我评价,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主体,构建学生、同行、企业行业第三方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
2.1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中职学校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规范检查各门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发现偏离人才培养目标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纠偏纠错,从而确保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实现。
2)第三方评价原则。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同行专家、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构成一个多层次、纵横交叉的网络,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第三方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其中学生评价是门槛,同行评价是基础,行业企业评价是保证。
3)全程性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做到事先监控准备过程,监控各专业是否进行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职业分析及专业论证;事中监控实施过程,逐级监控教学各环节的落实及实施;事后监控反馈整改过程,监控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行业认可度情况。
2.2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内容
构建“一个门槛、三方评价、四个环节、六个等级”的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一个门槛”即学生评价作为参与等级评定的门槛,学生评价分数达不到60分者不能参与等级评定,直接认定为不合格。“三方评价”即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企业行业评价。“四个环节”即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定的环节包括开学前说课、学期中听课、学生评价和期末总结验收四个评价环节。“六个等级”即将课程评价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序,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合格课、不合格课等六等级。
2.3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运行机制
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要素:一是组建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考评工作组;二是制定考评工作组职责和考评程序;三是聘请专家指导培训;四是实施过程及考核结果的运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教学质量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校级质量考评工作组的工作职责,明确考评工作程序,聘请教育专家指导培训,制定相关的管理及配套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经专家认定的教学质量等级作为教师课酬的系数,按系数发放课酬。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等级与岗聘竞聘、职称晋升、年终考核挂钩。
2.4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评价方式
一听,听教师的语言,学生的回答,感受课堂的气氛;二看,看教师的教是否可行和有效,教学目标是否落实;看教师是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三记,记课堂中出现的闪光点,记预设和生成的不一致时教师的调控和处理,记评价者的收获和体会;四想,想存在的问题,想解决问题的对策,想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2.5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指标体系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有:《学生评价用表》、《教师说课评价用表》、《教师听课评价用表》、《教师教学文件检查用表》等有关量表。1)《广西商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评价用表)》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十五个。学生评价做为参与等级评定的门槛,学生评价分数达不到60分者不能参与等级评定,直接认定为不合格课程。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的理念及特点。2)《广西商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说课用表)》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二十一个。评价教师是否从学生学习特征分析、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说课。3)《广西商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听课用表)》一级指标五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从教学目标、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4)《广西商业学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教学文件检查用表)一级指标三个,二级指标十五个。从课程授课计划、教案、课程考核方案三个方面对教师的教学文件进行评价。
3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实践的价值与意义
3.1促进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
改革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由原来单一评价主体———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自我评价,转变为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由学生、同行、企业行业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更具科学性、公正性、过程性、开放性、实用性、职业性等特征。
3.2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的改革,通过说课、听课、评课、验收教学文件等评价方式,对教师课堂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课堂教学中的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质效进行评估,促使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
3.3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学校实施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两年多来,秉承“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管理思路,科学地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合理的考核、分配制度及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倒逼教师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4促进课堂教学实现三个转变
通过对教师教学质效评估,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课堂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课堂教学正在从教师“教课本”向“用教材教”方向转变;二是教与学的关系正得到改善,课堂开始从学科知识导向模式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转变;三是师与生的关系得到改善,由知识灌输者向职场引领者、朋友、共同学习者转变,从而提升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3.5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
学校通过实施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形成了企业行业评教的长效机制,在企业行业的指导下,并按企业行业的要求培养学生,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企业行业认可度高,就业竞争力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技能型人才。
4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实践引发的思考
4.1思想上要形成广泛共识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全校教师的思想上是否形成广泛共识。只有全体教师思想上形成了共识,才会大力支持、积极参与、默契配合,这样的改革才是有效的。
4.2评价模式及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第三方评价模式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其技术手段是保证。首先要通过反复调研形成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注重实践过程中的反馈意见,需多次修订,从而使评价指标体系更科学,更公平、公正。
4.3教师要用心积淀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课堂达成简约又有效,需要老师动用自我的教学智慧,在教学实施中不断地唤醒学生去警觉、去思考、去感悟、去发现问题。中职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智慧,关键在于获得职业领域、工作世界的经历、资源及话语权,也就是要形成“气场”,有“职业感”。
篇13
1、要遵循汉字的特点和汉字结构规律进行序化教学。教学时要遵循汉字三个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实行序列化识字,使学生全面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可先让学生记住字形,再记住读音,识记字形、掌握读音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把汉字的音、形、义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看准一个字形便想到字的音,进而想到这个字的义。
2、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汉字的序化教学。根据学生对汉字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进行序列化教学,教学时,一是要由具体到概括进行教学。象形字可借助图画,如“月”就借一幅新月图引导学生认识字形。二是“四会”分步走,即按照会认读、会理解、会书写、会应用的顺序。
二、增强情感体验,由被动走向主动
1、以“尊重”为基础,营造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既尊重自己,更尊重别人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自如的民主气氛,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同时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情感依赖,教师要抓住时机,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形成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是普通一员置身于学生中,使课堂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大胆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不断探索的寻宝人,体验发现宝藏的成功与快乐。
三、增添识字情趣,从严肃走向活泼
1、根据汉字的特点来识字,培养识字能力。中国汉字有其丰富的内涵,音、形、义三者结合,汉字的特点非常明显。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汉字特点来识字。
(1)象形法:汉字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字是形声字,部首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如教形声字“马、妈、吗、蚂”时,我先让学生掌握“马”韵母是“a”表声,然后在不同的时间教学“妈、吗、蚂”时,我则指导学生分清生字的哪一部分表形,哪一部分表声。然后指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生字。这种教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久而久之,形成识字能力。
(2)点睛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于学生易漏的小横、小竖、一点、一撇。例如“鸟”这个字,在写点时,教师用彩笔标出,同时用语言帮助学生记忆:“这一点就是鸟的眼睛,没有这一点,就如鸟失去了眼睛,无法歌唱,无法飞翔。”这样使学生先入为主,形象感知。
(3)比较法: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单纯地认识本课中的字,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独体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简单易记的独体字当作基本字,利用基本字加一笔、减一笔或合起来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日”加一笔是“目”、“目”减一笔是“日”、“日”和“月”合起来是“明”。在比较中,掌握形和义,为正确运用做好准备。
(4)部首的变化识字法。老师可以把学过的字进行分类,让学生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识字。
2、在游戏与活动中识字,培养识字兴趣。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进行趣味识字更能激发其识字的欲望与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获在其中。例如猜字谜、摘桃子、找朋友等。这些游戏与活动穿插在识字教学中,避免了枯燥记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识字兴趣。
四、坚持开放性,由课堂走向生活
1、寓识字于家庭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处处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处处都有识字的契机。首先,营造一种文字氛围。如在孩子的卧室里设立儿童书架,摆放各种儿童读物等,良好的识字环境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对文字的视觉分辨能力,培养识字的兴趣。孩子在这充满文字气息的环境里耳濡目染,能潜移默化地和这些生字词交上朋友。其次,父母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做识字游戏,如“词语接龙”、“互猜字谜”等,趣味盎然的活动使孩子在学学玩玩中便轻松识字,有效巩固了识字成果。另外,我们可以放手让他们注意收集起来商品包装纸,剪剪、画画、贴贴,就成了图文并茂的“识字课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还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发现兴趣和热情探索的热土。
2、寓识字于校园生活中。学校生活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讲是新奇的,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丰富的学习生活也是很好的识字教材,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识字乐园。
①识别学校、班级、功能室的标志和名称,读读宣传标语,校风、校训,参观画廊、板报等等,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